作业帮 > 体裁作文 > 教育资讯

泰安皮影艺术研究院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5 15:28:46 体裁作文
泰安皮影艺术研究院体裁作文

篇一:22、泰山皮影艺术教学设计

22泰山皮影艺术

教学目标

1、引导泰山皮影艺术与其他皮影的不同的特点。

2、欣赏泰山皮影经典人物造型。

3、激发对民间艺术的热爱,培养学生对美术的持久兴趣。

教学重点

了解泰山皮影艺术的历史文化和相关知识。

教学难点

泰山皮影的艺术特点。

课前准备:

泰山皮影的相关视频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观看相关视频。

“皮影”是对皮影戏和皮影戏人物制品的通用称谓。皮影戏是让观众通过白色幕布观看一种平面偶人表演的灯影来达到艺术效果的戏剧形式;而皮影戏中的平面偶人以及场面道具景物,通常是民间艺人用手工、刀雕彩绘而成的皮影制品,故称之为皮影。

出示课题“泰山皮影艺术”

二、新授

1、介绍皮影

皮影艺术,是我国民间工艺美术与戏曲巧妙结合的艺术形式,它集绘画、雕刻、音乐、歌唱、表演于一体。皮影艺术在不同地区发展成了风格各异的不同流派。泰山皮影戏承载的是泰山文化,讲述的是和泰山有关的神话、传说、民间故事,是皮影艺术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

皮影人物(包括场面道具景物)制品不只是用于皮影戏的演出,也可以用双手玩耍娱乐,还可以置于窗前和白墙之上,作为室内艺术装饰。由于皮影造型古朴典雅,民族气息浓厚,既具有艺术欣赏性,有所有收藏价值。

2、泰山皮影影人造型特点

泰山皮影人物造型粗犷,大多采用写实手法,少数采用夸张造型,并受到戏曲脸谱、戏曲服装、民俗装束与剪纸等民间艺术精髓的影响。人物角色上,分为生旦净丑等行当;在制作上,刀法简练明快,用刀拙朴,大略概括。影人的造型与制作具有齐鲁文化的风骨和浓郁的泰山文化特色。

3、泰山皮影经典人物造型欣赏

石敢当

二郎神

4、“十不闲”

“十不闲”指在皮影戏表演时,“脑中想着词,口中唱着曲,手里舞者人,脚下踩着槌”,把全身都调动起来,一个人身兼数职独自完成一整台戏的演出,这就需要表演者有相当深厚的表演功底。目前,这一绝技在中国只有泰山皮影的第

六代传承人范正安先生一人完整的继承和保留下来。

三、艺术实践

选择一个你喜欢的人物形象,在小组中交流,谈谈人物的造型特点。

查找与泰山皮影戏有关的资料,进一步了解泰山皮影戏独特的表演方式和经典曲目,感受这一艺术形式带给我们的乐趣。

四、评一评

看谁能将泰山皮影的艺术特点准确生动的介绍出来?

板书设计:

22、泰山皮影艺术

生旦净丑

石敢当

二郎神

篇二:论泰山皮影的保护与开发

论泰山皮影的开发与保护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对文化的需求也越来越高,文化市场也随之发展壮大,各种文化争奇斗艳,在这其中泰山皮影独树一帜,拥有独特的文化底蕴,为其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

关键字:泰山皮影 文化遗产 保护 开发

泰山皮影跟其他珍贵的民族艺术一样,是中国五千年文化的“活化石”,体现着中国五千年的传统文化。泰山皮影经过历代传承,不断发展和完善,于2007年首批获得《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称号。在

2007年北京举办的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展上 ,泰山皮影获得了最高奖项—《中国文化部文化遗产日奖》,其皮影工艺制品2008年获得山东省文博会旅游商品创新设计大赛银奖,2009年获得第七届全国北交会金奖,其代表作《泰山石敢当》既可美化观赏、又可镇宅辟邪,已成为最具泰山特色的工艺品.被广大游客所喜爱。其高端工艺品多次赠与各国使杰和国外友好城市,并被国内外藏家收藏。

。 泰山皮影戏又称人子戏、挑影子,因其影人、道具是用驴皮制成,故又通称驴皮影,听其唱,观其形,无一不透着泰山文化的深厚、古朴。皮影戏在泰山已经唱了400多年了,是谁第一个把皮影戏传到泰山已无从考究。泰山皮影戏的演出方式是立设影幕,俗称影窗,演员在窗内操纵影人做各种形象逼真的表演,同时有配音的演唱以及灯光、布景、音乐等的烘托。乍一看,皮影与杂耍无异,不过几个镂空的皮人儿被人比划。可你不要小瞧了这几个小人儿,唱起整本的大戏来三天三夜都不含糊,啥热闹唱啥。在早时泰山脚下的皮影戏班有十几个,活跃在泰安城的大街小巷,非常受欢迎。

现在,年过花甲的范正安先生是泰山皮影戏的第六代传承人,他熟练掌握泰山皮影这一绝技,并重新进行挖掘和整理,使泰山皮影有了新的发展。作为泰山皮影第六代传承人范正安受到了温总理的亲切接见,为温总理表演的中国皮影绝技:“十不闲”,被温家宝总理赞誉为“中

华绝技”,同时个人也被李长春赞誉为“真专家”。其子范维国为第七代传承人,硕士研究生,泰安市教学能手,被誉为“中国非物质文化进课堂第一人”。

一. 泰山皮影的特点

1 、在题材上,许多剧目取材于泰山文化传说。“五岳之首”泰山,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是灿烂东方文化的缩影,是“天人合一”思想的寄托之地,,也是蕴育了许多文化传说。这些传说,反映了自强不息,奋发向上的民族精神,反映了不屈不挠,磊落光明的传统美德,表现了人们对邪恶势力的仇视,对美好幸福生活的向往与追求,不仅有很强的趣味性和可读性,而且有着广博而精深的文化内涵。所有这些神话传说,象这儿的每一座山、每一条河一样古老、美丽、动人,祖祖辈辈流传着。2009年获得第七届全国北交会金奖,其代表作《泰山石敢当》既可美化观赏、又可镇宅辟邪,已成为最具泰山特色的工艺品.被广大游客所喜爱。

2、在表演上以人少而著称。在皮影戏表演中,流传着“七紧、八松、九消停”的谚语,意思是说,皮影通常需要八个人通力合作,如果是七个人的话整个后台就比较紧张了,如果有九个人的话,那就有人闲着。而泰山皮影的表演,一向以操作者少而著称。同一时间内一个人既可以伴奏,也可以操作,还可以歌唱,这就是皮影行业内已经失传已久的绝技——“十不闲” 。表演者左脚踩鼓,右脚敲锣,口中念唱,双手并用指挥皮影,一个人演一台戏,因此,泰山皮影又被称为“十不闲”。演泰山皮影戏,人的五官和四肢并用,处处不闲着,这样做节省了人手,却也对艺人提出了极高的要求。

3、在皮影制作上,刀法简练明快,着色对比强烈,蕴含着山东人豪爽的民风情感。皮影雕刻以牲畜皮为材料,如牛皮、羊皮、马皮等。泰山山皮影是选用上乘的驴皮精心雕刻而成。山区毛驴多食草,与粮食和其它饲料喂养的毛驴相比皮质更白、透明度更强。俗有北山驴皮明如镜之说。用这种驴皮雕刻出来的影人透明润泽、质地上乘。在制作技法上,泰山皮影有其独特之处。皮革的防腐处理是制作皮影的第一步,泰山皮影往往能保存七八十年,保存条件好的甚至能保存到上百年,这得益于其独特的防腐处理。在雕刻上,用刀拙朴,粗况概括,和中国画中的大写意有异曲同工之处,体现了泰山人憨厚、豁达的性格。泰山皮影在用色上对比强烈,多用红、绿、黄、紫等民间传统颜色,表演起来,视觉效果极好。另外,在皮影的缝制、拴杆上,泰山皮影都有别于其他皮影的

制作技法,形成了明显的地方特色。

4、在唱腔上,以山东大鼓为主,刚中有柔,具有杂家风格,体现了泰山文化的兼容性。 泰山皮影戏的唱腔高亢、浑厚、踏实。她以山东大鼓为主,琴书、坠子为辅,具有杂家风格。其戏中的唱词全是泰山方言,诙谐幽默,深受老百姓喜爱。泰山皮影戏的伴奏乐器仅一鼓、一镲、一梆子,堪称皮影戏之最。

二. 泰山皮影的开发

1.作为一项特色的旅游项目进行综合开发,形成皮影表演、制作等的结合。

2.皮影艺术培训中心建设。进行皮影演唱、操纵、编导等相关专业培训。

3.皮影制作中心建设。重点加工制作表演类皮影、收藏类皮影和工艺类皮影。

4.皮影表演中心建设。

5.皮影艺术博物馆建设。

6.举办皮影文化艺术节。

7.积极开发皮影产品。比如,包括挂历、桌历、皮影戏光碟、磁带、画册、扑克、口杯、工艺地毯、书签等

8..创新皮影开发。比如,皮影与动画相结合;皮影与婚纱照相结合等等。 三. 泰山皮影的保护

1. 政府主导。第一,提供资金保障。从根本上保证皮影普查、古旧皮影收购、泰山皮影艺术博物馆建设及部分传承人生活补助等基础工作的全面开展。第二,设立专门保护机构。设立皮影艺术研究室、剧目研究室和档案资料室,全面负责泰山皮影的保护工作。第三,制订保护政策。为保护工作提供规范化、程序化操作,更重要的是给泰山皮影保护工作在财政、政策、方式等方面提供行政保障,从而使泰山皮影保护逐步进入规范轨道。

2.培养观众与潜在传承人 。“政府主导”固然有力,但如果完全依靠政府长年持续努力,而没有艺人的自觉传承与观众的积极参与,道情皮影最终的结果只能是被“博物馆”式静态储存。任何一名艺人都是从普通观众开始的,所以培养年轻一代的观众就应当得到保护者的高度重视。泰山皮影走进大中小

学为了培养孩子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将皮影这一民间绝活转化成为孩子们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在范正安的推动下,泰山皮影早在2007年就已经作为泰安市的正式课程进入了泰安师范附属小学课堂。“现在泰山皮影课在该校每学期课时244节,一学年近500课时。”范正安的儿子、泰山皮影艺术研究院副院长范维国说,目前,泰安市已经有13000多名小学生学习过这门课程。为了让更多的年轻人认识皮影、了解皮影、喜爱皮影,2011年2月泰山皮影正式作为一门选修课被纳入泰安市泰山学院的教学体系。

在经济市场下,泰山皮影作为一项具有特色的文化遗产应积极进行改变,使之拥有更大的发展空间,在竞争激烈的今天获得更大的发展,在保护的同时,获得更多的经济效益。

篇三:皮影的艺术审美特征 开题报告,提纲

容应不少于2000字,可附页.

篇四:民间皮影艺术

民间皮影艺术

1. 美丽的皮影传说

中国皮影戏历史悠久,关于它的起源,民间流传着许多美丽的传说:相传2000多年前的汉文帝时,一位美丽聪颖的宫娥巧手将桐叶剪成各种人形,在阳光的照耀下,映在窗子上的影子上下飞舞,逗得小太子开心地笑。

还有一个传说,源自汉武帝一段凄美的爱情故事:汉武帝的爱妃王夫人(一说李夫人)年轻貌美,不幸早亡。武帝非常伤感,甚是思念。宫中有个叫少翁的人,用素纸剪成李氏人形,将纸放在灯前投影到帷幕上,并设置了一个“弄影还魂术”,武看后,似在帷幕中影影绰绰看到了爱妃,病渐好。这便是皮影戏的雏形,后来展成为皮制,再配上音乐、唱腔,慢慢形成了皮影戏。

2.何为皮影

皮影,也称“灯影戏”或“影戏人”,与木偶戏相类,古代统称为傀儡戏,是在我国民间广泛流传的一种独具特色的表演艺术形式,具有悠久的历史。其表演的形式是借助灯光照射于影幕,并配以音响,由艺人结合故事说唱,同时操纵皮影人表演各种动作,由此产生艺术效果,虽然场面、规模不大,却是一门综合艺术。

3.皮影介绍

? (1)中国是皮影的故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漫长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巧妙地利用自然界中“光”和“影”的原理,发明和创造了一种融绘画、雕塑、文学、戏曲、音乐、表演于一体的古老而又独具特色的民间剧种。

? (2)皮影作为中国一项民间艺术,是惟一一种在舞台上表演的平面艺术,它始于汉、兴于唐、盛于宋。

? 皮影戏是让观众通过白色布幕,观看一种平面偶人表演的灯影来达到艺术效果的戏剧形式;而皮影戏中的平面偶人以及场面道具景物,通常是民间艺人用手工,刀雕彩绘而成的皮制品,故称之为皮影。

? (3)皮影的造型是通过长期的实践与观察而创造出来的。皮影的二度空间造型的特点,使皮影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和独特的创造力。这是从实际生活逻辑向艺术逻辑的转化,赋予了皮影艺术强烈的装饰特征和鲜明的民族特点。

? (4)“一口叙说千古事,双手对舞百万兵”,非常生动形象地概括了皮影戏艺术的历史风貌。

4.皮影的起源与发展

? 皮影戏始于唐代中晚期或稍晚的五代时期(公元七世纪-八世纪)。当时是为佛教宣示轮回报应的佛法服务的。寺院中的俗讲僧在超渡亡灵时,用影人作为死者的灵魂。它发祥于我国的陕西,而成熟于唐宋时代的秦晋豫,极盛于清代的河北。 ? 至宋代(公元960——1279年)与说唱艺术结合,成为当时兴盛的市民文艺之一种,宋代影戏相当繁盛还表现在制做镂刻影人的艺人,成为见于记载的专门行业。这说明从北宋至南宋,影戏又有了新的发展。因为需要众多,才会有专门刻镂

5.皮影的贡献

皮影艺术是以民俗生活为基础而生存和发展的,另一方面,皮影艺术又深刻地反映了丰富多彩的民俗生活,是民俗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之一。

? 皮影本身也是一种极具价值的研究对象,大而言之,它对中国的民俗研究、民间文学研究和历史、美术、戏剧的研究都具有极高的价值。具体而言,它也为中国传统建筑的研究、家具研究、室内陈设研究和服饰、生活用品、交通工具及兵器的研究提供了可资参考的形象资料

6.电影推荐:皮影王

? 江南水乡海宁。艺人王大江自小昆曲科班出身,但他对光影有特殊敏感,夜夜对着“走马灯”在揣摩影子艺术,能用手影、脚影表演各种人和动物。某夜,当他在月下的江边观赏夜潮时,一只神秘的木箱被巨浪冲上岸。箱子里装的不是金银财宝,而是三个皮影人物,还有一本戏考《芙蓉记》。于是一个泣神鬼、惊天地的皮影和皮影王的故事开始了……

影人的行业。 ? 元代统治者把影戏做为宫廷和军中娱乐,成吉思汗的大军,远征到欧亚大陆的广大地区,中国的影戏也被传播到波斯等阿拉伯国家,后来又辗转传入土耳其。东南亚一些国家也有流传。 ? 明代影戏继续在都市和村镇流行,它不只受到广大下层民众喜爱,也受到文化人的推崇,从明代有名的文言小说《剪灯新话》的作者瞿佑的一首咏赞影戏的诗中,可见一斑。 ? 南瓦新开影戏场,堂明灯烛照兴亡。 ? 看看弄到乌江渡,犹把英雄说霸王。 ? 清代,特别是清末民初,20世纪初叶,皮影戏在中国广大地区传播开了,并形成了不同的地域风格。

篇五:寒假社会实践报告

寒假社会实践报告

泰安民俗文化——泰山皮影

泰安皮影艺术研究院

学院名称:文学院

专业:文化产业管理

年级:2011级

姓名:------ ------

学号:201102810212 201102810211

实践单位:泰安市泰山皮影艺术研究院

实践时间:2012年1月12日至2012年1月20日

一. 实践目的

通过对泰山皮影的调查,让我们更加深刻地了解了泰山皮影这一传统的民族文化艺术及其内涵。有助于我们增强对传统民俗文化的热爱,使我们在关注流行文化和艺术的同时也关注我们的传统民俗文化艺术,并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我们的传统民俗文化,使之在今继续发挥其独有的艺术价值和魅力。

二. 实践内容

2012年1月20日我们来到泰安市泰山皮影艺术研究院开始对泰山皮影的调查。

何为皮影

皮影戏,旧称“影子戏”或“灯影戏”,是一种用灯光照射兽皮或纸板做成的人物[1]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民间戏剧。表演时,艺人们在白色幕布后面,一边操纵戏曲人物,一边用当地流行的曲调唱述故事,同时配以打击乐器和弦乐,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在河南、山西农村,这种拙朴的汉族民间艺术形式很受人们的欢迎。

它的表演者在幕后操纵剪影、演唱,或配以音乐。在过去电影、电视等等媒体尚未发达的年代,皮影戏曾是十分受欢迎的民间娱乐活动之一。

皮影戏是中国汉族民间的一门古老传统艺术,老北京人都叫它“驴皮影”。千百年来,这门古老的艺术,伴随着祖祖辈辈的先人们,度过了许多欢乐的时光。皮影不仅属于傀儡艺术,还是一种地道的工艺品。它是用驴、马、骡皮,经过选料、雕刻、上色、缝缀、涂漆等几道工序做成的。皮影制作考究,工艺精湛,表演起来生趣盎然,活灵活现。 受到外在环境以及兽皮材料质地上的差异等种种因素影响,皮影戏偶造型风格各地不同。

元代时,皮影戏曾传到各个国家,这种源于中国的艺术形式,迷恋了多少国外戏迷,人们亲切地称它为“中国影灯”。

其制作过程是:首先,将皮子泡制、刮薄、磨平,然后,艺人们将各种人物的图谱描绘在上面,用各种型号的刀具刻凿后,再涂抹上颜色。雕刻时,一般都用阳刻,有时也用阴刻。绘画染色讲究女性发饰及衣饰多以花、草、云、凤等纹样为图案,男性则用龙、虎、水、云等纹样为图案。忠良人物为五分面,反面人物为七分面。人物造型与戏剧人物一样,生、旦、净、丑角色齐全。制成的皮影高的达55厘米,低的有10厘米左右。皮影人的四肢和头部是分别雕成的,用线联缀而成,以便表演时活动自如。一个皮影人,要用五根竹棍操纵,艺人手指灵活,常常玩得观众眼花缭乱。不仅手上功夫绝妙高超,嘴上还要说、念、打、唱,脚下还要制动锣鼓。演皮影的屏幕,是用一块1平方米大小的白纱布做成的。白纱布经过鱼油打磨后,变得挺括透亮。演出时,皮影紧贴屏幕活动,人影和五彩缤纷的颜色真切动人。皮影道具小,演出方便,且不受场地限制,演员也不需正规训练,所以深受人民的喜爱。在皮影戏盛行的地区,人们会亲切地称它为“一担挑”艺术。

何为泰山皮影

泰山皮影,皮影戏和其他珍贵的民族艺术一样,是中国五千年文化的“活化石”,体现着中国五千年的传统文化。泰山皮影戏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在过去的岁月中为老百姓带来了欢乐,然而,皮影戏艺术在遭遇“文革”劫难之后,濒危的处境至今未能扭转。

在皮影戏表演中,流传着“七紧、八松、九消停”的谚语,意思是说,皮影通常需要八个人通力合作,如果是七个人的话整个后台就比较紧张了,如果有九个人的话,那就有人闲着。 而泰山皮影的表演,一向以操作者少而著称。同一时间内一个人既可以伴奏,也可以操作,还可以歌唱,这就是皮影行业内已经失传已久的绝技——“十不闲”。 现在,年过花甲的范正安先生是泰山皮影戏的唯一传人,他把这一绝技重新进行挖掘和整理,熟练掌握了这

一技巧。

在制作技法上,泰山皮影有其独特之处。皮革的防腐处理是制作皮影的第一步,泰山皮影往往能保存七八十年,保存条件好的甚至能保存到上百年,这得益于其独特的防腐处理。在雕刻上,用刀拙朴,粗况概括,和中国画中的大写意有异曲同工之处,体现了泰山人憨厚、豁达的性格。泰山皮影在用色上对比强烈,多用红、绿、黄、紫等民间传统颜色,表演起来,视觉效果极好。另外,在皮影的缝制、拴杆上,泰山皮影都有别于其他皮影的制作技法,形成了明显的地方特色。

泰山皮影戏的唱腔高亢、浑厚、踏实。她以山东大鼓为主,琴书、坠子为辅,具有杂家风格。其戏中的唱词全是泰山方言,诙谐幽默,深受老百姓喜爱。泰山皮影戏的伴奏乐器仅一鼓、一镲、一梆子,堪称皮影戏之最。

皮影的种类和动作特点

皮影所反映的人物行当齐全,性格鲜明,有生、小、髯、大、丑等。他们造型各异,面部最为丰富和精致,依影戏中的故事情节、矛盾冲突和中国观众的心理定式,将冲突双方分成正反两派,主要表现在脸部雕刻上,“公忠者雕以正貌,奸邪者刻以丑形。”而且将人物刻化的环眉凤眼、闭口红唇,“6字”通天鼻,形态抽象简洁又不失典雅。

皮影人物头茬就是影人的头部造型,其面部与发式和帽子相连(特定人物除外),面部大多为五分侧脸,发式和帽子为七分侧面或更多。而且,有正面、背面和俯视角度等,这种构图的方法,目的是为了把美尽量展现出来。发式和帽子大都为阴刻(去皮留线),其线条疏密虚实、繁而不乱、简而不空。尤其阴刻的发式和帽子,与配以阳刻(去线留皮)的镂空脸,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显得和谐而又统一。

1. 品类齐全、细腻逼真的砌末造型

所谓砌末,是指除皮影人物之外的所有造型的统称,又叫砌马子。它包括动物造型、各种景片和道具造型。

其中的景片和道具造型雕刻精细、装饰性强。景片分室内、室外两部分,室内景片有挂在影窗上部的装饰图案、彩帘,用来象征典型环境。室外景片有金銮殿、龙宫、将门、帅府、亭台、门楼、阁楼、彩楼、庭院、茶馆、城门、云洞、客栈、桥、河、山石、花草、树木等等。道具分为室内摆设,如:桌、椅、衣柜、床具?以及一些器物用具,如:各种兵器、车、船、轿、辇、各种灯具、酒具、仪仗等等。

这些景片和道具一般为阴刻,色彩艳丽,大色块的涂染与镂空部分形成了强烈的对比,相互映照,显得华丽庄重、明快典雅,在设计时要求结构严谨、布局合理。在处理上,要求雕刻者繁而不乱、密而不杂。

动物雕刻包括一些飞禽、牲畜和走兽的造型。它们一般为阴刻,雕刻时体积小的可雕刻成一个整体;如果体积大,可将头、尾、四肢与身体分解进行雕刻。而后再用线装订。

2. 戏剧艺术的充分展示

2.a. 皮影剧本营造典型的戏剧冲突

老艺人有这么一句话:“打一辈子鱼报不上来鱼名儿,唱一辈子影说不清影卷名”。可见皮影戏剧目之多。传统剧目中以《五锋会》、《二度梅》、《青云剑》、《珠宝钗》、《三贤传》等戏被人推崇备至,是皮影戏中的代表作。这些剧本故事曲折、引人入胜,塑造了好多有血有肉、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用通俗的语言,把各个阶层不同的人物描写得活灵活现。

其内容和过去书肆上出售的鼓词、评书大致相同。什么征东、征西、平南、扫北、某公案、某家将等等。这些剧本内容极其符合戏剧艺术的特点,是通过表现矛盾冲突来展开情节和塑造人物。没有冲突就没有戏剧,戏剧是用情节来打动观众,具有巨大的艺术感染力和艺术美学价值,容易为群众所接受。

人类对艺术的审美需求的确是永无止境的,有了能满足视觉需求的造型艺术还不够,还需要能满足听觉需求的声音艺术;有了能满足静态空间感受的空间艺术还不够,还需要能满足动态时间感受的时间艺术;有了能满足再现客观现实认识需要的再现艺术还不够,还需要能满足表现主观情感需要的表现艺术??真正优秀的戏剧艺术作品不存在只叙事不表情的场面,也不存在只表情不叙事的情节。

2.b. 影戏表演对戏剧艺术的诠释

皮影戏是一种傀儡艺术,它的演出方法,是用灯光把影人映射在影幕上,演员在幕内操纵影人,加上配音、乐器和灯光布景的配合,通过影人的形体动作(加上伴唱)来表现生活中的万般情景。

由于影人和场景均为平面设计,没有层次,没有深度,花纹的间隙又都是雕镂透空的,因此影人和景物不能重叠。这些是皮影艺术先天带来的局限性。可是,影戏艺人根据其不利的特点,扬长避短,利用幕内操作的有利条件,创造出适合自己的表现方法,变不利为有利,可以随心所欲地表演任何人物、动物的生活故事,以精取胜,以细感人。所谓精和细,就是汲取生活中最精彩、最有感染力的东西,把它提炼加工,变成艺术形象,赋予没有知觉的影人以生命和灵魂,在影幕上载歌载舞,牵动观众的心弦,使之为之神往。这样,皮影戏充分利用自己的长处,变成戏曲舞台不能比拟的优越特点。如飞禽走兽、大炮、坦克、汽车、船舶等等都能逼真地表现出来。也可以把滔滔海水、熊熊烈火以及云雨闪电等自然景物搬到影窗上去。影人可以千变万化,钻天入地,腾云驾雾,表演题材非常广泛。当然也有不能表现的东西,如《双推磨》中的推磨,《闹碾坊》中的推碾,《刘巧儿》戏中的纺线,这些动作,影戏是难以表现的。

3形式美和内容美的和谐统一

3.a. 皮影雕刻——极具形式美的艺术

皮影雕刻以牲畜皮为材料,如牛皮、羊皮、马皮等。唐山皮影是选用上乘的驴皮精心雕刻而成。唐山北部山区,毛驴很多,驴皮资源丰富。而且山区毛驴多食草,与粮食和其它饲料喂养的毛驴相比皮质更白、透明度更强。俗有北山驴皮明如镜之说。用这种驴皮雕刻出来的影人透明润泽、质地上乘。前辈艺人曾留下很多关于驴皮使用和雕镂的艺诀,如:“一张驴皮宽又宽,使用起来选择严。肋边骨处最透明,刻出头茬色鲜艳。屁股皮张易回卷,雕镂影人不平板。脊背适合刻帷幔,脖皮用在车马船??”,最直观的反应了对驴皮选料和雕刻的严格要求。

皮影雕刻艺术是一种极具形式美的艺术,它以传统民俗绘画为基础,不否定绘画的再现、写实功能,并把这种功能融化在它的审美表现和情感体验之中,是介于似与不似之间的“不似之似”,介于真与不真之间的“不真之真”,既是“以形写神”,又是“外师造化”的产物。其色彩、线条和形体的丰富、变化,让人们心悦诚服地承认、赞美它精湛的技艺,肯定它是人类天才创造的造型艺术的代表。

3.b. 内容创作过程中的审美取向

唐山皮影反映的故事内容绝大部分是以稗史、传说为基础,宣扬一种惩恶扬善、携手团圆的美好愿望。如:脍炙人口的传统剧目《五峰会》,是“老四大部”影经之一,其思想性被历代皮影艺人深入研究后加以肯定。《五峰会》由《乾天剑》、《保龙山》、《平西册》三个单出组成,描写得是宋朝的故事,歌颂了老英雄曹克让全家人爱国爱民的品质。作为传统剧目的代表,其生动的文笔、优美的唱词充分体现了皮影艺术的独特魅力,给人以美的享受。

皮影艺术的创作过程是一种复杂的精神活动和生产制作活动过程,它包括两个相互依存、互为表里的方面:一是对社会生活的体验、观察、总结和审美认识;二是运用物质材料和技艺手段将这种审美认识表现出来,使其物质化、可视化,再加上在舞台上的表演,皮影艺术的价值就会被真正体现出来。皮影艺术价值完美的体现应该是:首先由对生活的审美认识上升到审美再现,最后再运用特殊的艺术表现手法体现在制作成实物的皮影艺术作品上,通俗一点说就是:以丰富的生活感受为起点,经过精神思想的创作活动到实物作品的传达活动,最终体现为综合艺术形态的视觉艺术作品。

任?a href="http://www.zw2.cn/zhuanti/guanyuwozuowen/" target="_blank" class="keylink">我幻乓帐跤傻图兜礁呒兜姆⒄构蹋际且帐踔掷嗖欢隙嘌墓獭U飧从诳凸?a href="http://www.zw2.cn/zhuanti/guanyushehuizuowen/" target="_blank" class="keylink">社会生活的丰富多彩和审美感觉能力的丰富多样,以不同的表现手段和表现方式来反映不同的对象,创造出多种多样的艺术世界,使人类的视觉和听觉审美能力得到极大发展。多少年来皮影艺术在满足人们娱乐的需要,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传播文化知识等方面,一直起着积极作用。它不仅在国内有着较大的影响,还曾不断地流传到国外。目前,全国都在挖掘、搜集、整理和研究民族民间文化艺术遗产,唐山皮影这一具有代表性的民俗文化遗产尚有许多丰富内涵有待挖掘。在皮影的方寸之间俗与雅、美与丑、古与今的交融尽情展现,我们期待着它的不断创新和发展。

皮影戏是我国一种民间艺术形式。甘肃的陇东皮影主要分布于平凉、庆阳各县,较为中的为东临陕西、宁夏的三角地带。陇东皮影戏太约在明清时就巳经十分流行,皮影造型俊俏大方,外轮廓挺拔概括;携刻精细流畅,重视图案的装饰效果;着色对比强烈,活泼明快;影人肢体部分之间的组合、分解合理,因而表演十分灵活,充分体现了粗中有细、豪放有致的艺术风格。图中两件件品左为玉皇大帝、石为太上老君的皮影头茬,搂刻繁复精细,灵活传神,着色以红、黄、黑、绿为主,随着纹样的交错而显得格外丰富。玉皇大帝为阳刻,平长细眼、小嘴巴、直鼻梁,显得平和大度;太上老君为阴刻,圆眼睛、疙瘩鼻、额头突出,冠饰大幅度后移,显得精干有神采。

皮影的发展

从清人入关至清末民初,中国皮影艺术发展到了鼎盛时期。很多皮影艺人子承父业,数代相传,能人倍出。无论从影人造型制作、影戏演技唱腔和流行地域上讲,都达到了历史的巅峰。当时很多官第王府豪门旺族乡绅大户,都以请名师刻制影人,蓄置精工影箱、私养影班为荣。在民间乡村城镇,大大小小皮影戏班也彼彼皆是。一乡一市有二三十个影班也不足为奇。无论逢年过节、喜庆丰收、祈福拜神、嫁娶宴客、添丁祝寿,都少不了搭台唱影。连本戏(连续剧)要通宵达旦或连演十天半月不止。一个庙会可出现几个影班搭台对擂唱影,热闹非凡,其盛状可想而知。

中国皮影艺术从十三世纪元代起,还随军事远征和海陆交往,相继传入了波斯(伊朗)、阿拉伯、土尔其、暹罗(泰国)、缅甸、马来群岛、日本以及英、法、德、意、俄等亚欧各国。

然而,中国皮影艺术的发展也并非一帆风顺,它曾历经过风雨劫难起落兴衰。清代后期,曾有些地方官府害怕皮影戏的黑夜场所聚众起事,便禁演影戏,甚至捕办皮影艺人。皮影艺人还曾受清末白莲教起义的牵连,被以“玄灯匪”的罪名遭到查抄。日军入侵前后,又因社会动荡和连年战乱,民不聊生,致使盛极一时的皮影行业万户凋零,一蹶不振。

解放后,全国各地残存的皮影戏班、艺人,在党和政府的关怀扶持之下,又获新生。从1955年起,先后组织了全国和省、市级的皮影戏汇演,并屡次派团出国访问演出,进行文化艺术交流,颇有成果。但到“文革”时,皮影艺术又遭“破四旧”的噩运。十年浩劫,使

体裁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