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作文素材 > 教育资讯

无烟火药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5 07:22:18 作文素材
无烟火药作文素材

篇一:子弹的组成

长久以来,中文裡对於子弹(cartridge)和弹头(bullet)一直都混淆不清,在一些译文或是电影裡,装在弹匣裡的是子弹没错,但是连打到人身上再被医生挖出来的也叫做子弹,这就有一点太笼统了。其实在前清时期的译名可能要好一些,当时人称子药(cartridge)和子弹(bullet),比较接近实际的情形。不过,这已经太久远了,為了统一起见,我还是沿用近代的称呼,子弹是 cartridge,弹头是 bullet。

一颗子弹(cartridge)基本上由四个部份组成: 弹头(bullet)、弹壳(case)、 装药(powder)、底火(或称雷管、primer) 。这个基本结构从十九世纪后半以来,几乎没有什麼变化。虽然一直有人研究如何改进弹药,像是 H&K G11 的无壳子弹或是美国先进轻武器研究计画所实验的集束膘(fletchet),毕竟都还没到实用的阶段。因此,虽然现代子弹的结沟已有百年以上的歷史,恐怕还会被沿用好一阵子。

不过,这并不是说百年来子弹就没有改进。相反的,各国兵工厂及军火公司时时在实验,希望能在有限的设计空间下,製造出最适用的子弹。请注意一下,这裡说的是最适用,而非最有威力。原因是各种子弹的用途不同,目标对象也不同,使用的环境和投射的武器也不同,在不同的考量下,威力最大的子弹并不就是最好的子弹。

一颗子弹(cartridge)由四个部份组成: 弹头(bullet)、弹壳(case)、 装药(powder)、雷管(primer)。

弹头(bullet)

弹头基本上是一个投射体(projectile),它由装药燃烧后產生的大量高压气体急速膨胀推射出枪口,一旦离开枪口,它在飞行中是处於半稳定状态,直到和目标接触為止。由於人体密度是空气密度一千倍以上,弹头在进入人体后就开始滚摆,这是它最基本的运动模式。 弹头依其跟目标接触后的状态分成三种:实心型(Ball),扩张型(Expanding),粉碎型(Frangible)。

实心型(Ball)

弹体或為实心铅製的一般弹头、或是内包钢芯的穿甲弹、甚或是含有燃烧剂的曳光弹或燃烧弹,在外面通常有一层金属层完全包住(full metal jacket),不论是哪一种,在命中目标后只会扭曲变形,不易扩张或粉碎。因此这类型的子弹贯穿力很强,但是阻滞力(stopping power)比较差。由於 1899 年海牙公约的规定,目前各国军队都只能使用这型弹头。

扩张型(Expanding)

在弹尖的设计上或是使用平头型(Flat Nose)、弹尖中空型(Hollow Point)、软头型(Soft Point)、异质弹尖型(Silver Tip or Bronze Tip)等特别设计以增加子弹命中目标后的扩张性,恶名昭彰的达姆弹(Dum-Dum)也属於此类。它们的贯穿力不是很强,但是阻滞力还不错,大部份的动能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可以传递在目标上。这型的弹头普遍用在一般警用或民间自卫用子弹上。

粉碎型(Frangible)

这类弹头在命中目标后会粉碎,将动能一瞬间全部传递在目标上。因此它们的贯穿力很弱,有时连贯穿较厚的衣物都有困难,但是阻滞力很强。它们跟扩张型一样,被国际公约禁止用在军事用途上。但是它们在反恐怖份子的行动中有很大的用处,例如在拯救人质或反劫机的行动中,它们低贯穿力的特性可以减少误伤人质或是贯穿机身造成失压的可能性。美国 FBI 裡的特勤小组就配有此类弹药。

这麼说来,军用子弹的杀伤力岂不就是不如民用子弹了?其实不会,现代的军用弹头的设计是利用高速飞行间的半稳定状态,在命中人体后会產生滚摆( tumbling)的现象,造成的伤害并不输於扩张型弹头。

弹头依其前端形状又可分成下列主要几种:

尖头型(spitzer)

最普遍的弹尖形状,通常是非扩张型弹头。

弹尖中空型(hollow point)

扩张型弹头,中空的部份在命中后会造成弹头的扩张。

异质弹尖型(tipped)

扩张型弹头,在弹尖中空型的空间中加入一根较硬材质製成的顶针,有助於命中目标后弹头的扩张。

圆头型(blunt-nosed)

通常以较一般铅锡合金硬的材质製成,适合大型动物狩猎。

平软头型(flat-nosed softpoint)

扩张型弹头,由於平头的关系,适合使用弹管给弹(tubular feed)的枪械。

圆软头型(round-nosed softpoint)

扩张型弹头,多用於狩猎。

其他

除了这些一般常用的弹头外,另外还有许多特殊用途的弹头,例如 wad cutter、semi-wad cutter 等,族繁不及备载。

此外,弹头的底部通常也分成两种类型:平底型(flat base)和艇尾型(boattail)。 平底型(flat base)

大部份弹头底部都是平底型。优点在於弹头在枪膛中运动时可以跟膛壁保持密合状态,气密效果比较好;缺点是气体动力学方面属於比较不理想的形状,增加空气的阻力。 艇尾型(boattail)

这类弹头由於气体动力学上的效果比较好,通常用在狙击或竞赛用子弹上;缺点是枪膛气密不易保持。

弹壳(case)

弹壳一般是用黄铜合金或铁製成,在装药燃烧时会膨胀塞满膛室,形成气密状态,弹头才能有效地向前射出。在装药產生的高压气体从枪口排出减压后,它的金属弹性会让它稍稍回复原状,以利退壳。由於黄铜合金的金属弹性较佳,延展性也较佳,一般人在重装弹药(reloading)时都用黄铜弹壳。铁弹壳不适合重装弹药。不过,金属弹性疲乏终究会发生,因此重装弹药时為了安全起见,最好不要重装太多次;在重装前也应该小心检查弹壳。

弹壳的形状按前端是否收小分成两种:瓶颈式(bottleneck)和直壁式(straight wall)。

同时,它也根据后端形状分為五种:缩缘式(Rebated)、无缘式(Rimless)、半凸缘

无烟火药

式(Semi-rimmed)、凸缘式(Rimmed)、带式(Belted)。现代枪械用的弹药多半是无缘式与凸缘式;尤其凸缘式比较适於使用弹匣自动给弹的要求,现代全自动或半自动枪械的子弹多半使用无缘式的弹壳。

所谓凸缘、无缘边指的是这个边缘的直径跟弹壳主体直径之间的关系。解释如下: 缩缘式(Rebated)

边缘直径明显小於弹壳主体直径。

无缘式(Rimless)

边缘直径和弹壳主体直径相近。

半凸缘式(Semi-rimmed)

边缘直径明显大於弹壳主体直径,仍保有退壳沟。

凸缘式(Rimmed)

边缘直径极明显地大於弹壳主体直径,没有有退壳沟。

带式(Belted)

除了类似无缘式的底部外,在退壳沟前方的弹壳上另有一带状环。

装药(powder)

装药是子弹裡推动弹头的能量来源。十九世纪末期之前,子弹的装药使用的都是黑色火药(black powder),之后才有无烟火药(smokeless powder)的出现。无烟火药的名称是相对於黑色火药而来的,因為无烟火药燃烧后產生的烟比黑色火药大量的白烟要少很多,因此得名,并非真的完全无烟。

黑色火药(black powder)

黑色火药的歷史久远,早在中国宋朝就已经使用在军事用途上,西洋史上则可回溯至十三世纪。黑色火药基本上是一种爆炸物,由硝、木炭和硫磺製成;它的歷史配方多有变化,直到十九世纪才固定下来,标準配方是以 6 : 1 : 1 或 6 : 1.2 : 0.8 的比例製成。由於配方通常不变,唯一影响燃烧速度的是火药颗粒的大小。目前黑色火药在枪械上的应用多半用在仿古董的前膛枪上。

无烟火药(smokeless powder)

无烟火药的发明让子弹的威力更上一层楼。无烟火药基本上是一种快速燃烧的推进剂,而非爆炸物。它的性质比黑色火药稳定,而推力要比同样重量的黑色火药大许多,因此子弹的重量可以减轻而性能却可加强。它的基本成分是硝化甘油和棉纤维,通常又分单基火药(single-base powder)和双基火药(double-base powder)。形状和组成配方多得难以计数。现代子弹和抱弹都用无烟火药作為推进剂。

歷代黑色火药配方比例

时代 硝(Saltpeter) 木炭(Charcol) 硫磺(Sulfur)

c. 1252, Roger Bacon 37.50% 31.25% 31.25%

13th century, Marcus Graecus 66.66% 22.22% 11.11%

13th century, Marcus Graecus 69.22% 23.07% 7.69%

1350, Arderne (laboratory rcp) 66.6% 22.2% 11.1%

1560, Whitehorne 50.0% 33.3% 16.6%

1560, Bruxelles studies 75.0% 15.62% 9.38%

1635, British Government 75.0% 12.5% 12.5%

1781, Bishop Watson 75.0% 15.0% 10.0%

资料来源:Tenny L. Davis, Chemistry of Powder and Explosives, Chapter 2。其中 Marcus Graecus 原书中说是 8 世纪的人,现代学者多认為其实是 13 世纪。

雷管(primer)

雷管是由十九世纪撞击式雷管(percussion cap)发展而来的引发元件,基本上它内含高燃性的引药。当撞针或击鎚以足够的力道撞击其金属薄壳时,引药内部的摩擦会造成自燃,然后从弹壳底部的开口引燃弹壳内的装药。

子弹上的雷管分成三类:

针式(pinfire)

这是十九世纪前叶发明的雷管,特徵在於弹壳上的一根小撞针。击鎚必须打在这根撞针上来引发雷管,因此子弹必须很準确的装填在一定的位置,在使用上十分不便。除了早期一些左轮枪之外,很少使用。

凸边式(rimfire)

这也是在十九世纪前叶的发明,它的引药就在弹壳后端的凸边(rim)裡,在使用上比较方便。但是由於凸边是弹壳的一部分,如果要求能承受较高的压力则击发上有困难,因此无法用在比较大口径或高装药量的子弹上。它也一直使用到现代,像是 .22 口径的弹药(如 .22 LR)仍在普遍使用。

底火(centerfire)

这种雷管是目前最普遍的形式。它的优点是它以弹壳中心為引燃点,装药燃烧比较均匀;而且底火跟弹壳可以设计成分离的元件,不必成一整体,弹壳可以一用再用;最重要的是弹壳可以製造得厚而坚牢以承受较大的压力。

底火式的雷管又可分為美式的 Boxer 和欧式的 Berdan 两种。 Boxer 式的底火通常有一个引火口,击砧(anvil)是底火的一部份;Berdan 式底火通常有多个引火口,击砧(anvil)是弹壳的一部分。Berdan 和 Boxer 这两种底火在击发功能上没有太大分别,因此,即使是同样规格的子弹,例如:7.62mm NATO,它的底火形式要看是哪一国製的了。

这两种底火真正的差别在 reload 时才会显现出来。由於 Boxer 式在弹壳底部中央有个大洞,很容易就可以用螺模(die)将旧底火挤掉。Berdan 的话,两个小小的孔并不在中央,很难将螺模对準,必须要用额外尖锐的工具(类似冰锥)将底火敲掉,还要担心会不会损害到底部的击砧。

美国之所以习惯用 Boxer,主要就是因為有 reload 的传统。早期燧发枪当然不用 reload ,但是在金属弹壳发明后,问题就来了。首先是重量问题,当年有很多猎人在西部打野牛為生,他们一出猎可能就是好几个星期,甚至几个月,带著大批子弹又重又佔空间。於是他们只带火药、底火、铅块和少数弹壳,打完一天的猎后,在营火边自己铸弹头、装製子弹,十分方便。而一般人篳路蓝缕在拓荒,為了省钱和不浪费资源,也多半是自己装製子弹。这时,自然会偏好容易 reload 的 Boxer 了。相对地,欧洲在传统上比较没有 reload 的需求,所以仍然一直使用 Berdan 式。

枪弹发射的原理,大致情况是:枪弹受到击发,底火引爆火药,产生高压气体,迫使弹丸射出枪膛,瞬间由化学能转化为机械能、动能,这个能量转换的过程,称为发射。现代火药燃烧后转化成的气体,容积骤然增加几百倍至几千倍,一般最大膛压可达到1200~3000kg/cm2以上,膛内温度可达2500~3500℃,整个发射持续时间只有1~60毫秒。

枪弹发射过程,主要是:击针击发底火后点燃发射药,火药开始燃烧,弹壳内压增大,当压力上升到250~500kg/cm2时,弹头脱离弹壳,挤入线膛,开始起动。弹头在高温、高压气

体作用下,迅速向前运动。弹头尾离开枪口瞬间的膛压约为400~600kg/cm2,即枪口压力。弹头离开枪口后,火药气体随之喷出,此时火药气流速度为1300米/秒左右,大于子弹初速,推动弹头速度继续增加。弹头底面离开枪口到弹头获得最大速度的这段时间称为后效作用阶段。此期内弹头飞行距离约为枪口外20~40倍口径的距离,称为中间弹道。后效作用阶段由枪口喷出的高温、高压、高速的火药气体产生强烈的声响,并且喷射出未燃尽的火药粒、烟尘、金属屑和枪油等,它们与空气接触,形成闪光和烟尘。继而弹头飞离火药气团,受空气阻力和重力影响,开始逐渐减速。上述枪弹发射过程对了解枪弹损伤的形态有重要意义。枪弹脱离枪口后,最初其前端沿轴线运行而尾部(或底部)绕轴线旋转,圆圈越来越小,很快就进入稳定运行,直至能量消耗殆尽,弹头开始晃动,甚至打筋斗。所以,在不同的距离中击中人体,所造成的枪伤就很不一样

篇二:火药又被称为黑火药

火药又被称为黑火药,是一种早期的炸药。现在虽然已经被无烟火药及三硝基甲苯等炸药取代,但是现在还有生产以作为烟火、鞭炮、模型火箭以及仿古的前镗上弹枪支的发射药使用。 黑火药着火时,发生如下化学反应:

2KNO3+ S + 3C ==== K2S + N2 ↑+ 3CO2 ↑

硝酸钾分解放出的氧气,使木炭和硫磺剧烈燃烧,瞬间产生大量的热和氮气、二氧化碳等气体。由于体积急剧膨胀,压力猛烈增大,于是发生了爆炸。据测,大约每4克黑火药着火燃烧时,可以产生280升气体,体积可膨胀近万倍。在有限的空间里,气体受热迅速膨胀引起爆炸。在爆炸时,固体生成物的微粒分散在气体里,所以产生大量的烟。由于爆炸时有K2S固体产生,往往有很多浓烟冒出,因此得名黑火药。 黑火药属民用爆炸物品,爆燃瞬间温度可达1000C以上,破坏力极强。黑火药敏感性强,易燃烧,火星即可点燃。

黑火药的燃烧的产物大部分是二氧化碳和水,还有氮氧化物,还有少量CO、K2CO3、K2SO4和K2S2等,生成物中有许多固体物质残渣。

孔雀石是含铜的碳酸盐矿物,化学成分为Cu2(OH)2CO3,CuO71.9%,CO219.9%, H2O8.15%。属单斜晶系。晶体形态常呈柱状或针状,十分稀少,通常呈隐晶钟乳状、块状、皮壳状、结核状和纤维状集合体。具同心层状、纤维放射状结构。有绿、孔雀绿、暗绿色等。常有纹带,丝绢光泽或玻璃光泽,似透明至不透明。折光率1.66-1.91,双折射率0.25,多色性为无色-黄绿-暗绿。硬度3.5-4.5,密度3.54-4.1g/cm3。性脆,贝壳状至参差状断口。遇盐酸起反应,并且容易溶解。

抗细菌药(英语:antibacterial)也称为“抗细菌剂”,是一类用于抑制细菌生长或杀死细菌的药物。在不引起歧义的情况下,抗细菌药也可简称为“抗菌药”。抗细菌剂与抗生素并不是相同的概念,抗生素实际上仅为抗细菌剂下的一类。抗细菌药除了包括青霉素类、四环素类等抗生素,还包括抗真菌药以及磺胺类、喹诺酮类等药物。

作用机理

1、阻碍细菌细胞壁的合成,导致细菌在低渗透压环境下膨胀破裂死亡。哺乳动物的细胞没有细胞壁,不受这类药物的影响。

2、与细菌细胞膜相互作用,增强细菌细胞膜的通透性、打开膜上的离子通道,让细菌内部的有用物质漏出菌体或电解质平衡失调而死。

3、与细菌核糖体或其反应底物(如tRNA、mRNA)相互所用,抑制蛋白质的合成——这意味着细胞存活所必需的结构蛋白和酶不能被合成。

4、阻碍细菌DNA的复制和转录,阻碍DNA复制将导致细菌细胞分裂繁殖受阻,阻碍DNA转录成mRNA则导致后续的mRNA翻译合成蛋白的过程受阻。

水泥,粉状水硬性无机胶凝材料。加水搅拌后成浆体,能在空气中硬化或者在水中更好的硬化,并能把砂、石等材料牢固地胶结在一起。cement一词由拉丁文caementum发展而来,是碎石及片石的意思。水泥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5000年前的中国秦安大地湾人,他们铺设了类似现代水泥的地面。后来古罗马人在建筑中使用的石灰与火山灰的混合物,这种混合物与现代的石灰火山灰水泥很相似。用它胶结碎石制成的混凝土,硬化后不但强度较高,而且还能抵抗淡水或含盐水的侵蚀。长期以来,它作为一种重要的胶凝材料,广泛应用于土木建筑、水利、国防等工程。

化学反应

硅酸盐水泥的化学成分:硅酸三钙(3CaO·SiO2,简式C3S),硅酸二钙(2CaO·SiO2,简式C2S),铝酸三钙(3CaO·Al2O3,简式C3A),铁铝酸四钙(4CaO·Al2O3·Fe2O3,简式C4AF)。

水泥的凝结和硬化:

1)、3CaO·SiO2+H2O→CaO·SiO2·YH2O(凝胶)+Ca(OH)2;

2)、2CaO·SiO2+H2O→CaO·SiO2·YH2O(凝胶)+Ca(OH)2;

3)、3CaO·Al2O3+6H2O→3CaO·Al2O3·6H2O(水化铝酸钙,不稳定);

3CaO·Al2O3+3CaSO4·2 H2O+26H2O→3CaO·Al2O3·3CaSO4·32H2O(钙矾石,三硫型水化铝酸钙);

3CaO·Al2O3·3CaSO4·32H2O+2〔3CaO·Al2O3〕+4 H2O→3〔3CaO·Al2O3·CaSO4·12H2O〕(单硫型水化铝酸钙);

4)、4CaO·Al2O3·Fe2O3+7H2O→3CaO·Al2O3·6H2O+CaO·Fe2O3·H2O。

水泥速凝是指水泥的一种不正常的早期固化或过早变硬现象。高温使得石膏中结晶水脱水,失去调节凝结时间的能力。假凝现象与很多因素有关,一般认为主要是由于水泥粉磨时磨内温度较高,使二水石膏脱水成半水石膏的缘故。当水泥拌水后,半水石膏迅速水化为二水石膏,形成针状结晶网状结构,从而引起浆体固化。另外,某些含碱较高的水泥,硫酸钾与二水石膏生成钾石膏迅速长大,也会造成假凝。假凝与快凝不同,前者放热量甚微,且经剧烈搅拌后浆体可恢复塑性,并达到正常凝结,对强度无不利影响。水泥分类 水泥按用途及性能分为:(1)通用水泥: 一般土木建筑工程通常采用的水泥。通用水泥主要是指:GB175—2007规定的六大类水泥,即硅酸盐水泥、普通硅酸盐水泥、矿渣硅酸盐水泥、火山灰质硅酸盐水泥、粉煤灰硅酸盐水泥和复合硅酸盐水泥。(2)专用水泥:专门用途的水泥。如:G级油井水泥,道路硅酸盐水泥。水泥原态(3)特性水泥:某种性能比较突出的水泥。如:快硬硅酸盐水泥、低热矿渣硅酸盐水泥、膨胀硫铝酸盐水泥、磷铝酸盐水泥和磷酸盐水泥。 水泥按其主要水硬性物质名称分为: (1)硅酸盐水泥,即国外通称的波特兰水泥; (2)铝酸盐水泥; (3)硫铝酸盐水泥 (4)铁铝酸盐水泥;

(5)氟铝酸盐水泥;(6)磷酸盐水泥(7) 以火山灰或潜在水硬性材料及其他活性材料为主要组分的水泥。

物质不灭定律 即 质量守恒定律 。

在化学反应中,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各物质的质量总和。这个规律就叫做质量守恒定律(Law of conservation of mass)。它是自然界普遍存在的基本定律之一。在任何与周围隔绝的体系中,不论发生何种变化或过程,其总质量始终保持不变。或者说,任何变化包括化学反应和核反应都不能消除物质,只是改变了物质的原有形态或结构,所以该定律又称物质不灭定律。化学反应的过程,就是参加反应的各物质(反应物)的原子,重新组合而生成其他物质的过程。在化学反应中,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没有改变,数目没有增减,原子的质量也没有改变。也就是说 A +B =C+ D的化学反应,其中A和B的质量和等于C和D的质量和。

元素符号表示一种元素,还可以表示这种元素的一个原子,大多数固态单质也常用元素符号表示。 元素符号通常用元素的拉丁名称的第一个字母(大写)来表示,如碳-C。如果几种元素名称的第一个字母相同,就在第一个字母(必须大写)后面加上元素名称中另一个字母(必须小写)以示区别,如氯-Cl。

篇三:黑火药

黑火药 编辑词条

火药在搜搜百科中为本词条的同义词,已为您做自动跳转。 编辑摘要

摘要

中国四大发明之一。人类文明史上的一项杰出的成就。火药又被称为黑火药。是在适当的外界能量作用下,自身能进行迅速而有规律的燃烧,同时生成大量高温燃气的物质。在军事上主要用作枪弹、炮弹的发射药和火箭、导弹的推进剂及其他驱动装置的能源,是弹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普通热武器的能量来源,也是子弹飞出去的途径。

目录

1名称及拼音

2基本解释

3基本内容

4反应原理

5发明

6使用 展开

目录

1名称及拼音

2基本解释

3基本内容

4反应原理

5发明

6使用

7传播

8现代火药的起源 收起 编辑本段名称及拼音

词目:火药 拼音:huǒ yào 编辑本段基本解释

[gunpowder] 一种黑色或棕色的炸药,由硝酸钾、木炭和硫磺机械混合而成,最初均制成粉末状,以后一般制成大小不同的颗粒状,可供不同用途之需,在采用无烟火药以前,一直用作唯一的军用发射药 编辑本段基本内容

黑火药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它是用硝酸钾、木炭粉和硫磺粉混合而制成的。

黑火药着火时,发生如下反应:

2KNO3 + S + 3C ==== K2S + N2 ↑+ 3CO2 ↑

硝酸钾分解放出的氧气,使木炭和硫磺剧烈燃烧,瞬间产生大量的热和氮气、二氧化碳等气体。由于体积急剧膨胀,压力猛烈增大,于是发生了爆炸。据测,大约每4g黑火药着火燃烧时,可以产生280L气体,体积可膨胀近万倍。由于爆炸时有K2S固体产生,往往有很多浓烟冒出,因此得名黑火药。

黑火药的出现时间,较之有名的便是葛洪的《抱朴子·仙药》此文中便记载了他的实验,而葛洪,东晋人。其在炼制仙药时,便使用了硝石、玄胴肠、松脂三养炼制雄黄。而在炼制过程中发生过爆炸。在隋末,《孙真人丹经》中也记录过。而在唐代初期时,对黑火药炼制的记录更多。 而用硝、硫、炭三种原料炼制火药的配方早在唐宪宗元和三年(808年)就已经公布于世。

火药是7世纪唐代大丹药家,医家孙思邈,通过研究硝、硫、皂角子等火药原料性质和提纯方法。将三者混合点燃后加以密封,称为“伏火”。经过多次配置,火药终于在密封条件下爆炸,可以用于军事活动的火药就这样发明了。 编辑本段反应原理

黑火药着火时,发生如下化学反应:

2KNO3+ S + 3C ==== K2S + N2 ↑+ 3CO2 ↑

硝酸钾分解放出的氧气,使木炭和硫磺剧烈燃烧,瞬间产生大量的热和氮气、二氧化碳等气体。由于体积急剧膨胀,压力猛烈增大,于是发生了爆炸。据测,大约每4克黑火药着火燃烧时,可以产生280升气体,体积可膨胀近万倍。在有限的空间里,气体受热迅速膨胀引起爆炸。在爆炸时,固体生成物的微粒分散在气体里,所以产生大量的烟。由于爆炸时有K2S固体产生,往往有很多浓烟冒出,因此得名黑火药。

黑火药属民用爆炸物品,爆燃瞬间温度可达1000C以上,破坏力极强。黑火药敏感性强,易燃烧,火星即可点燃。

黑火药的燃烧的产物大部分是二氧化碳和水,还有氮氧化物,还有少量CO、K2CO3、K2SO4和K2S2等,生成物中有许多固体物质残渣。 编辑本段发明

中国是最早发明火药的国家,黑色火药在晚唐(9世纪末)时候正式出现。火药是由

古代炼丹家发明的,从战国至汉初,帝王贵族们沉醉於神仙长生不老的幻想,驱使一些方士道士炼「仙丹」,在炼制过程中逐渐发明了火药的配方。 一个由30多位文物界、勘探界专家组成的“中国古代火药原料科学考察探险队”日前结束在四川绵阳江油市老君山的考察。专家们宣布,他们发现了迄今为止我国规模最大的火药原料——硝的开采提炼基地,而这一发现将有助于揭开中国火药发明的千古之谜。

据史书记载,我国古代的炼丹家在长期的炼制丹药过程中,发现硝、硫磺和木炭的混合物能够燃烧爆炸,由此诞生了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的火药。公元808年,唐朝炼丹家清虚子撰写了《太上圣祖金丹秘诀》,其中的“伏火矾法”是世界上关于火药的最早文字记载,中国学术界由此认为火药的发明不迟于

11月底,由四川省川西北地质工程勘察院、北京华城九洲文化研究所、四川省绵阳市文物局等单位组成的“中国古代火药原料科学考察探险队”,对老君山进行了为期5天的实地考察。发现老君山地区有朝阳洞、天雨洞、高官洞等十几个人工开凿的山洞,其洞深在数百米至近十公里不等。考察队在朝阳洞等山洞中,发现了排列有序的用来生产的硝池,以及堆积如山的下脚料、废弃物和生活用的灶台等。其中烟子洞宽约60米,高达50米,在长约1公里的山洞内,人为形成了4处数百平方米的工作面,每个工作 面均有几个硝池和大大小小的灶台,洞内还散落着大量破碎的明朝以前的瓷器。

专家们通过对老君山周边环境及文化的考察,发现重华镇物产有限,交通不便,却汇集了江西、广东、福建、湖北、湖南、陕西、浙江等省的会馆,有的会馆至今保存完好。专家们一致认为,极有可能是经营硝的各省客商云集在这里,并建起了各省的会馆。在这些会馆的旁边,至今还有一条名为“火炮街”的古街,当地居民说这条街古代是经营火药原料和爆竹的。

专家们还认为,四川是中国本土教道教的发祥地,两汉前后道教炼丹盛行,火药又是道教的发明,而老君山的深山密林中至今有宋代修建的4座道教教观,这其中一定有必然的联系。而作为火药基本原料的硝、木炭、硫磺,在当地也都一应俱全,具备了火药生产的基本条件。

徐向东称,国家文物局专家组组长罗哲文在看了探险队的文字考察报告和照片后,认为“这是一个重大发现,能找到火药发明的物证的话,太令人振奋了”。国家文物局文研所所长荣大为同样认为“这是重大发现,意义深远,一定要做好保护工作”。如果经过进一步考察论证,老君山就是中国火药的发明地,

并且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火药原料开采地,那将是中国和全世界考古界的最为重大的发现之一。 编辑本段使用

在经过一段探索后,火 药开始被实际应用。火药的最初使用并非在军事上,而是在宋代诸军马戏的杂技演出,以及木偶戏中的烟火杂技 ——「药发傀儡」宋代演出「抱锣」、「硬鬼」、「哑艺剧」等杂技节目,都运用刚刚兴起的火药制品「爆仗」和「吐火」等,以制造神秘气氛。宋人同时也以火药表演幻术,如喷出烟火云雾以遁人、变物等,以收神奇迷离之效!火药被引入医学,成为药物,用于治疗疮癣,以及杀虫、 辟湿气瘟疫。

大约在10世纪初的唐代末年,火药开始在战 争中使用。火药被引入军事,成为具有具大威力的新型武器,并引起了战略 、战术、军事科技的重大变革。初期的火药武器,爆炸性能不佳,主要是用来纵火。随着工艺的改 进,火药的爆炸性能加强,新型的火器亦不断出现。抗战中,中共军队还使用过黑火药武器打仗

宋时,火药在军事上更得到了广泛使用,北宋为了抵抗辽 西夏和金的野蛮进攻,很重视火药和火药武器的试验和生产,1000年(宋真宗咸平三年)和1002年(咸平五年),神卫水军队长唐福和冀州团练使石普,曾先后分别在皇宫里作了火箭,火球等新式火药武器,受到真宗的嘉奖.从此,火药成为宋军必备装备,后来北宋政府在首都汴梁建立了火药作坊,是专门制造火药和火器的官营手工业作坊(也就是“广备攻城作”)其“日出弩火药箭七千支 ,弓火药箭一万支 ,蒺藜炮(内装有带刺铁片的火药包)三千支 皮火炮二万支”.1044年,曾公亮著有《武经总要》, 里面记录了 三种火药配方及多种火药武器 并配有插图 这是世上最早的热兵器制作工艺流程记载至南宋时 ,火药武器技术愈发先进, 陈规守德安(湖北安陆)曾经使用火枪冲锋. 至南宋中晚期 又出现了突火枪 技术又向前推进了一步 发明了有深远影响的管形火器 竹筒改为铁管或铜管 则子窠用铁块等物质制成(类似子弹) 然后火药利用爆破的张力把推子窠出去 ,这是后来步枪和子弹的雏形. 当然有枪必然有炮, 爆破原理是一样的 ,宋灭南唐 ,夺金陵时就使用了火炮 ,也使用中国象棋中有了炮这一棋子(参见) 这使得宋成为史上最早使用"热兵器"的国家

很不幸的是在与宋的作战过程中 金人和蒙古人也相继学会了火器的使用和制作 这对蒙古铁骑几乎打下整个欧亚版有着巨大贡献

如今黑火药早已淘汰,但仍然在民用方面用于制造节日用的焰火和爆竹,还用于采石、伐木和矿山的爆破。 编辑本段传播

早在八、九世纪时,和医药、炼丹术的知识一起,硝也由中国传到阿拉伯。当时的阿拉伯人称它为"中国雪",而波斯人称它为"中国盐"。他们仅知道用硝来治病、冶金和做玻璃。13世纪火药是由商人经印度传入阿拉伯国家的。希腊人通过翻译阿拉伯人的书籍才知道火药。火药武器是通过战争传到阿拉伯国家,成吉思汗西征,蒙古军队使用了火药兵器。公元1260年元世祖的军队在与叙利亚作战中被击溃,阿拉伯人缴获了火箭、毒火罐、火炮、震天雷等火药武器,从而掌握火药武器的制造和使用。阿拉伯人与欧洲的一些国家进行了长期的战争,战争中阿拉伯人使用了火药兵器,例如阿拉伯人进攻西班牙的八沙城时就使用过火药兵器。在与阿拉伯国家的战争中,欧洲人逐步掌握了制造火药和火药兵器的技术。 火药和火药武器传入欧洲,"不仅对作战方法本身,而且对统治和奴役的政治关系起了变革的作用"。"以前一直攻不破的贵族城堡的石墙抵不住市民的大炮,市民的子弹射穿了骑士的盔甲。贵族的统治跟身穿铠甲的贵族骑兵同归于尽了。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新的精锐的火炮在欧洲的工厂中制造出来,装备着威力强大的舰队,扬帆出航,去征服新的殖民地``````。"

火药和火药武器的广泛使用 是世界兵器史上的一个划时代的进步 使整个作战方法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革!中国的火药推进了世界历史的进程。。 编辑本段现代火药的起源

现代火药起源1771 年,英国的P.沃尔夫合成了苦味酸,这是一种黄色结晶体,最初是作为黄色染料使用的(注意这一点,这说明其产生并没有受到所谓“黑火药的影响”,是偶然发现的,这也是黄色火药的名称的由来),后来发现了它的爆炸功能,十九世纪被广泛用于军事,用来装填炮弹。它是一种猛炸药。

1779年,英国化学家E.霍华德发明了雷汞,又称雷酸汞。它是一种起爆药,用于配制火帽击发药和针刺药,也用于装填爆破用的雷管。 1807年,苏格兰人发明了以氯酸钾,硫,碳制成的第一种击发药。 1838年,T.J.佩卢兹首先发现棉花浸于硝酸后可爆炸。1845年德国化学家C.F.舍恩拜因将棉花浸于硝酸和硫酸混合液中,洗掉多余的酸液,发明出硝化纤维。

1860年,普鲁士军队的少校E.郐尔茨用硝化纤维制成枪、炮弹的发射药。俗称棉花火药。至此硝化纤维火药取代了黑火药作为发射药。 1846年,意大利化学家A.索布雷把半份甘油滴入一份硝酸和两份硫酸混合液中而首次制得硝化甘油,硝化甘油是一种烈性液体炸药,轻微震动即会剧烈爆炸,危险性大,不宜生产。

篇四:火药是如何发明的?

火药是如何发明的?

最早的火药是黑色炸药,是古代中国的四大发明之一。由硝酸钾、木炭和硫磺混合而成,在采用无烟火药以前,一直用作唯一的军用发射药。

火药的发明距今已有一千多年,是古代炼丹家为求长生不老,长期炼制丹药,结果长生不老药没炼成,却发明了火药。歪打正着,纯属偶然。

火药的发明过程大致如下:炼丹家经过长期炼丹制药,掌握了一定的炼丹技术(实际上的化学制备技术),用硫(硫磺)、硝(硝酸钾)、马兜铃(含碳)按一定比例为原料,经复杂的拌合和加热来炼制。在炼制过程中,时有燃烧现象发生。炼丹家知道硫、硝、碳混合点火(古人称为伏火)会发生激烈的燃烧后,经长久的炼制实践,唐代的炼丹者便掌握了一个很重要的经验,就是硫、硝、碳三种物质可以构成一种极易燃烧的药,这种药被称为“着火的药”,即火药——实际上已经发明了火药。

由于火药的发明来自制丹配药的过程中,在火药发明之后,并没有用作火药来使用,而是当做药类和恶作剧的道具来使用。《本草纲目》中就提到火药能治疮癣、杀虫,辟湿气、瘟疫。火药并不能解决长生不老的问题,又容易着火,炼丹家对他并不感兴趣。后来,火药的配方由炼丹家转到军事家手里,就成为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的黑色火药。

火药爆炸原理:由硝酸钾、硫磺、碳等物质混合形成的混合物,加热后(点火)迅速发生化学反应(氧化还原反应),产生大量气体和热量而剧烈膨胀。

篇五:火药的发展

火药的发展

目录

摘要

1 引言

2 火药的简介

2.1 火药的资料

2.2 火药在中国

3火药的分类

3.1 火药的分类

3.2 火药的外部特征

3.3 火药的成型工艺

3.4 火药的结构

4火药的组成

5火药的使用要求

6历史

6.1源于炼丹术

6.2火药的发明

6.3火药的应用

7火药对人类的影响

7.1对外传播史

7.2火药发明的意义

8现代火药

8.1发展历史

8.2现代火药简述

9总结

摘要:火药首先运用于制造烟火,不久后就将其运用与军事。火药及其在军事、民用方面的发展,推动、影响了人类社会的变革与发展,影响、改变了当今世界的格局以及地区的稳定与发展,决定了各地区经济体系与社会制度。

关键词:火药 火炮 武器 发展 技术 战争

1 引言

火药,又被称为黑火药。火药是中国四大发明之一。是在适当的外界能量作用下,自身能进行迅速而有规律的燃烧,同时生成大量高温燃气的物质。在军事上主要用作枪弹、炮弹的发射药和火箭、导弹的推进剂及其他驱动装置的能源,是弹药的重要组成部分。人类文明史上的一项杰出的成就。

2 火药的简介 2.1火药资料

低爆速炸药的一类。可由火花、火焰等引起燃烧的药剂。燃烧时发生大量的气体,具有爆破作用或推动作用(使物体如弹丸以一定的速度发射出去)。最早应用的是我国发明的黑色火药,黑色火药由硫,碳,硝组成。根据燃烧时的性质,火药可分为有烟火药(燃烧时发烟,如黑色火药)和无烟火药两类。无烟火药主要用作弹药的引燃药或发射药。

2.2 火药在中国

火药是中国人发明的,距今已有一千多年了。火药的研究始于古代炼丹术。中国是最早发明火药的国家,隋代时,诞生了硝石、硫磺和木炭三元体系火药。黑色火药在唐代(9世纪末)时候正式出现。火药是由古代炼丹家发明的,从战国至汉初,帝王贵族们沉醉做神仙并长生不老的幻想,驱使一些方士与道士炼"仙丹",在炼制过程中逐渐发明了火药的配方。唐代炼丹家于唐高宗永淳元年(682年)首创了硫磺伏火法,用硫磺、硝石,研成粉末,再加皂角子(含炭素)。唐宪宗元和三年(808年)又创状火矶法,用硝石、硫磺及马兜铃(含炭素)一起烧炼。这两种配方,都是把三种药料混合起来,已经初步具备火药所含的成分。火药的最初使用并非在军事上,而是在宋代诸军马戏的杂技演出,以及木偶戏中的烟火杂技 ——药发傀儡。宋代演出“抱锣”、“硬鬼”、“哑艺剧”等杂技节目,都运用刚刚兴起的火药制品“爆仗”和“吐火”等,以制造神秘气氛。宋人同时也以火药表演幻术,如喷出烟火云雾以遁人、变物等,以收神奇迷离之效。中国发明了火药首先运用于制造烟火(值得一提的是竟然许多人相信中国无科学的说法,什么制火药就用来做烟花,创造指南针用来看风水),不久后就将其运用与军事,并发明了世界第一根火箭。大炮和火枪在宋代中国火药的军事运用已经相当成熟,使得中国的科技遥遥领先于世界.

3 火药的分类

3.1 火药的分类

火药是武器发射弹丸的能源,按用途可分为点火药、发射药、固体推进剂。其中发射药又分为:枪用发射药、炮用发射药、弹射座椅发射药等。固体推进剂又分为火箭用固体推进剂、导弹用固体推进剂。

3.2火药的外部特征

按火药燃烧时外部特征可分为有烟药与无烟药:按火药燃烧时的表面积变化情况不同,可分为减面燃烧火药、恒面燃烧火药、增面燃烧火药。

3.3火药的成型工艺

按火药成型工艺可分为:压制火药、铸造火药、混合火药等。按火药的某些特点可分为易挥发性火药、难挥发性火药。

3.4 火药的结构

最常用的是按火药按结构分为均质火药和异质火药,因为结构不同,带来工艺性质、燃烧性质和物理力学性能等均有显著差别。均质火药又分为:单基药、双基药、多基药、改性双基药。双基药再分为柯达型双基药、巴列斯太型双基药。异质火药又分为黑火药、复合火药等。

4 火药的组成

火药由硫磺、硝石、木炭混合而成。很早以前,我们的先人对这个三种物质就有了一定认识。早在新石器时代人们在烧制陶器时就认识了木炭,把它当做燃料。商周时期,人们在冶金中广泛使用木炭。木炭灰分比木柴少,强度高,是比木柴更好的燃料。硫磺天然存在,很早人们就开采它。在生活和生产中经常接触到硫磺,如温泉会释放出硫磺的气味,冶炼金属时,逸出的二氧化硫刺鼻难闻,这些都会给人留下印象。古人掌握最早的硝,可能是墙角和屋根下的土硝,硝石的化学性质很活泼能与很多物质发生反应,它的颜色和其他一些盐类区别不大,在使用中容易搞错,在实践中人们掌握了一些识别硝石的方法。南北朝时的陶弘景“草木经集注”中就说过:“以火烧之,紫青烟起,云是硝石也。”这和近代用火焰反应鉴别钾盐的方法相似(硝石的主要成分是硝酸钾)。硝石和硫磺一度被作为重要的药材,在汉代的《神农本草经》中,硝石被列为上品中的第六位,认为它能治20多种病。硫磺被列为中品药的第三位,也能治10多种病。这样人们对硝石和硫磺的研究就更为重视。虽然人们对硝石、硫磺、木炭的性质有了一定的认识,但是硝石、硫磺、木炭按一定比例放在一起制成火药还是炼丹家的功劳。火药原理:S+2KNO3+3C=K2S+3CO2↑+N2↑但实际配火药时不能只根据方程式搭配配料,实际比例要参照化学药品纯度、颗粒细度和环境等综合。

作文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