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体裁作文 > 教育资讯

桃花水母的人工养殖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5 17:16:38 体裁作文
桃花水母的人工养殖体裁作文

篇一:桃花水母分类、分布及江西桃花水母形态观察

桃花水母分类、分布及江西桃花水母形态观察

摘要:综述了桃花水母(Craspedacusta)分类和分布的新资料。结果表明,全球记录有桃花水母13种(亚种),但对部分种的有效性尚存在争议。目前,索氏桃花水母、伊势桃花水母和中华桃花水母被公认为有效种。中国作为桃花水母的模式种产地,已报道过该属12种(亚种),日本2种,全球1种。索氏桃花水母为广布种,分布在北半球亚热带、温带及中国黄河以南,日本及欧美也有分布,其生境多样,多活跃在水面至水下1~2 m处。从桃花水母的分布图可以看出,中国已有19个省、市、区发现过桃花水母。对江西4地点桃花水母的形态参数进行了测量,认为其在形态上均为索氏桃花水母。

关键词:桃花水母(Craspedacusta);分类;分布;起源;江西桃花水母

桃花水母属(Craspedacusta)属刺胞动物门(Cnidaria)水螅纲(Hydrozoa)淡水水母目(Limnomedusae)笠水母科(Olindiidae)。古人在《归州志》(1609)中记其为“桃花鱼”。1880年6月9日Lankester根据Sowerby在伦敦Regent公园中皇家植物学会花园所采标本[1],建立了桃花水母属,并将其定名为索氏桃花水母(Craspedacusta sowerbii Lankester)[2,3]。随后丘浅次郎、高尚荫、和振武等国内外学者在中国先后发现桃花水母12种(亚种),但对部分种的有效性意见不一。中国的桃花水母多偶然出现在一些水域,表现为来无踪、去无影,很少连年出现,国内虽有文献记载其分布但未描绘其分布图,使该属的分布更显得神秘。桃花水母作为生活在淡水中种类稀少的水母,具有观赏价值、生态价值和科学研究价值,但近年来,由于人类活动、水质污染、水利枢纽建设等因素影响了桃花水母的生境,其生存越来越受到威胁,且日益受到关注。本文综述了桃花水母分类和分布的新资料,且详细描绘其分布图,旨在为该属的深入研究、物种保护和利用提供资料。

1 桃花水母属的形态特征

桃花水母生活史有世代交替。无性世代中水螅体以出芽生殖方式形成水母体,有性世代中水母体产生精子和卵子,在水中受精发育成水螅体。但桃花水母水螅体微小,附在水下的腐败植物、岩石和树枝等物体上,故不易观察。

水螅体:独生或2~4个(罕有7个)个体聚成小型匍匐状群体,不具触手。顶端具口(垂唇),口被乳头状刺丝囊环绕。水螅体基部有上皮覆盖,以附着栖息地[4]。

水母体:伞型,伞径6~24 mm,最大可达28~29 mm(采自广东乳源),含水量98.76%~99.57%。口面有4条放射状辐管,与4条最长触手分别平行,这4条触手有保持平衡的功能。伞中部向下伸出一垂管,垂管通常呈四棱柱状, 末端具4片像裙边散开的唇。这一垂管与4条辐管组成消化循环腔, 该腔经4条辐管和沿伞下方周缘的一根环管相联,相联处悬挂着生殖腺。伞下方周缘沿辐

管处向伞中部延伸, 形成环状缘膜[5],缘膜上未附着器官。该属所有种均具有均匀分布的缘生触手,触手数(以及平衡囊数)与伞径大小显著相关[6,7]。触手上有无数个刺细胞,内含刺丝囊(常集中在疣突上)能麻醉小型无脊椎动物以捕食[2]。

2 桃花水母属的分类

2.1 分类依据

桃花水母的分类依据主要有刺丝囊疣形状,平衡囊形状及数目,生殖腺形状及颜色,触手数目及级数等。其中,刺丝囊疣有棒状、乳头状、半球形、圆锥状、球形、环状等;平衡囊形状有管状和球形,数目为78~162个不等;生殖腺有三角形囊状、小囊状、叶状、带状,颜色有褐黄、淡绿、粉红、淡墨;触手数有106~423条不等[8]。并且,近年有学者利用分子生物技术如18S rRNA基因和COⅠ基因鉴别物种[9-11]。

2.2 种类组成

对桃花水母属的分类存在分歧(表1)。宋大祥等[2]认为桃花水母共有12种,和振武[8]认为有11种,而Dumont[12]认为有4种,Fritz等[13]认为有5种,Jankowski等[4]认为有8种。宋大祥等[2]、和振武[8]的研究认为,Lankester发现索氏桃花水母后,1907年,川井正方和丘浅次郎在湖北宜昌发现了宜昌桃花水母;1922年丘浅次郎在日本三重县发现了伊势桃花水母[11];1939年丘浅次郎在四川乐山发现中华桃花水母;同年,高尚荫、公立华在四川乐山发现乐山桃花水母;1959年Shieh和Wang在台北发现Craspedacusta kuoi;1971年Naumov和Stepaniants于俄罗斯萨哈林岛南部发现Craspedacusta vovasi,但不久被发现者移至另一属中。之后,和振武先后发现信阳桃花水母(1980)、杭州桃花水母(1980)、秭归桃花水母(1985)、四川桃花水母(1984)、楚雄桃花水母(2000)、短手桃花水母(2001),李维贤发现云南桃花水母。至此,全球已报道的桃花水母共计13种(亚种),其中仅索氏桃花水母、伊势桃花水母和中华桃花水母被公认为有效种,近年来已有学者应用分子生物学手段试图解决桃花水母的分类难题,2009年, Zhang等[11]对28个地点7种(亚种)桃花水母的ITS rRNA、COⅠ序列比对和系统分析后确定乐山桃花水母是有效种,而楚雄桃花水母、宜昌桃花水母、信阳桃花水母是索氏桃花水母的同物异名种,杭州桃花水母是索氏桃花水母的亚种,四川桃花水母、秭归桃花水母为乐山桃花水母的同物异名种,短手桃花水母是中华桃花水母的异名种且中华桃花水母可能是桃花水母属的祖先;同年,Fritz等[10]利用采自德国和澳大利亚13个地点的标本,分析其ITS、COⅠ序列,并与中国的31个标本6种(亚种)桃花水母相应序列比较,认为乐山桃花水母与索氏桃花水母是同一物种,且德国的索氏桃花水母起源于中国的乐山桃花水母。3 桃花水母的起源

桃花水母作为原始的刺胞动物。因其身体柔软,故缺乏化石材料,给桃花水母起源的判断带来困难[14]。最初学者认为其源于南美,因为在Lankester首次发现索氏桃花水母的水塘中种有巴西大王莲。并且之后又数次在种有王莲的水池

中发现桃花水母[3],但南美直到1930年才在巴西发现桃花水母,而中国拥有丰富而独特的桃花水母。Fritz等[10]和Mereno-Leon等[15]都认为桃花水母是中国的土著种,Bekleyen等[16]认为,长江流域是桃花水母起源地。因为在这里桃花水p

4 桃花水母属的分布

4.1 世界分布

全球共有桃花水母13种(亚种),中国有12种(亚种),日本有2种,全球1种。仅索氏桃花水母为广布种,多分布于纬度30°-60°的亚热带、温带地区,赤道附近罕有分布,南北极没有分布。中国、日本、美国(31州)和中、西欧为桃花水母集中分布地,但欧美等国虽分布广泛却种类单一,只有中国和日本分布广泛且种类繁多。生境包括淡水湖泊、水库、人工池塘、采石场、河流等开放及封闭水体[7,16],活跃在水面至水下1~2 m处,最深达3 m,水温为18~32 ℃

[7,17],能显著影响浮游动物丰富度和群落结构[15,18],桃花水母的分布与人类活动[15,19]及纬度有关,可随水生植物、鱼、鸟和人类活动而传播。见图1。

4.2 中国分布

中国共有桃花水母12种(亚种),遍及19个省、市、区。东至台湾省台北市,西至云南省保山市,南至广东省珠海市,北至北京市。海拔主要在700 m以下,最高分布在海拔1 600 m的云南省保山市。

综合有关文献及媒体报道得到100余个桃花水母的分布地,主要分布于黄河以南,集中分布在长江、珠江流域。其中分布较多的省份有江西(11地,括号内数字为出现地点数量,下同)、四川(11)、浙江(9)、山东(8)、湖北(7)、河南(7)、江苏(7)、广东(6)、湖南(5)、云南(5)、安徽(5)。见图2。

4.3 江西省分布及4个地点桃花水母的分类学研究

目前江西已有11个县市发现桃花水母。笔者测量了采自南昌市前湖、南昌市博物馆、南昌市广州路、庐山西海4个地点桃花水母形态参数。在解剖镜下观察桃花水母的触手、平衡囊、生殖腺。用双规尺测量其伞径(精确到0.5 mm)。

江西4个地点的桃花水母伞径7.0~12.0 mm,触手188~400条,平衡囊76~200个,刺丝囊疣形状有乳突状和管状。将其与和振武描述的11种桃花水母形态特征及形态参数范围比较,结果与索氏桃花水母较为相似,应为索氏桃花水母。

参考文献:

[1] DUGGAN I C,DUGGAN K S. Are botanical gardens a risk for zooplankton invasions[J]. Biological Invasions,2011,13:2997-3003.

[2] 宋大祥,张 超,吴 岷.桃花水母[J].生物学通报,2002, 37(10):1-3.

[3] FERREIRA M T. Occurrence of the freshwater medusa Craspedacusta sowerbyi Lank. 1880(Hidrozoa:Olindiidae) in protuguese reservoirs[J]. Boletim da Sociedade Portuguesa de Ciências Naturais,1985,22(2):41-46.

[4] JANKOWSKI T. The freshwater medusae of the world——a taxonomic and systematic literature study with some remarks on other inland water jellyfish[J]. Hydrobiologia,2001,462:91-113.

[5] 刘亚云,陈桂珠. 桃花水母及其生态学研究进展[J].生态科学,2004,23

(1):73-76.

[6] 高 谦,张立强,姚卫建,等.两个新的桃花水母形态度量学参数的建立及其在种类区分上的应用[J].水生生物学报,2007, 31(1):78-82.

[7] BOOTHROYD I K G,ETHEREDGE M K,GREEN J D. Spatial distribution, size structure, and prey of Craspedacusta sowerbyi Lankester in a shallow New Zealand lake[J]. Hydrobiologia,2002,468:23-32.

[8] 和振武. 中国桃花水母属的研究[J].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33(1):100-105.

[9] 徐善良,周剑君,王丹丽,等.浙江省桃花水母18S rRNA基因序列分析及物种鉴定[J].淡水渔业,2010,40(2):14-18.[10] FRITZ G B,PFANNKUCHEN M,REUNER A,et al. Craspedacusta sowerbii, Lankester 1880-population dispersal analysis using COI and ITS sequences[J]. Journal of Limnology,2009, 68(1):46-52.

[11] ZHANG L Q, WANG G T,YAO W J,et al. Molecular systematics of medusae in the genus Craspedacusta(Cnidaria: Hydrozoa: Limnomedusae) in China with the reference to the identity of species[J]. Journal of Plankton Research,2009, 31(5):563-570.

[12] DUMONT H J. The distribution and ecology of the fresh-and brackish-water medusae of the world[J]. Hydrobiologia,1994,272:1-12.

[13] FRITZ G B,SCHILL R O, PFANNKUCHEN M,et al. The freshwater jellyfish Craspedacusta sowerbii Lankester, 1880 (Limnomedusa: Olindiidae) in Germany, with a brief note on its nomenclature[J]. Journal of Limnology,2007,66(1):54-59.

[14] JANKOWSKI T,COLLINS A G,CAMPBELL R. Global diversity of inland water cnidarians[J]. Hydrobiologia,2008,595:35-40.

[15] MORENO-LEON M A, ORTEGA-RUBIO A. First record of Craspedacusta sowerbyi Lankester, 1880 (Cnidaria: Limnomedusae: Olindiidae) in Mexico (Adolfo Lopez Mateos reservoir), with notes on their feeding habits and limnological dates[J].Biological Invasions,2009,11:1827-1834.

[16] BEKLEYEN A,VAROL M,GOKOT B. A new record of the freshwater jellyfish Craspedacusta sowerbii Lankester,1880 (Hydrozoa) in Southeastern Anatolia (Turkey)[J]. Chinese Journal of Oceanology and Limnology,2011,29

(2):366-368.

[17] STEFANI,F,LEONI B,MARIENI A,et al. A new record of Craspedacusta sowerbii, Lankester 1880 (Cnidaria, Limnomedusae) in Northern Italy[J]. Journal of Limnology,2010,69(1):189-192.

[18] JANKOWSKI T. Predation of freshwater jellyfish on Bosmina: the consequences for population dynamics, body size, and morphology[J]. Hydrobiologia,2004,530-531(1-3):521-528.

[19] JANKOWSKI T,STRAUSS T,RATTE H T. Trophic interactions of the freshwater jellyfish Craspedacusta sowerbii[J]. Journal of Plankton Research,2005,27(8):811-823.

篇二:塑料大棚人工调控养殖海蛰技术

塑料大棚人工调控养殖海蛰技术

出处: 作者: 中国水产养殖网 2008年08月06日

《水产宝典》、《螃蟹手机报》、《黄鳝泥鳅手机报》、《龟鳖手机报》——最专业的水产手机报,助您致富快人一步!点击进入订阅>>

海蛰是大型海洋食用水母,它味鲜质脆,广受人们喜爱,过去一直以自然捕捞为主,最近两三年,因其生长快、养殖成本低、市场销路好、经济效益高,而一跃成为水产养殖的热点之一,各地纷纷进行了各种形式的试养。但由于养殖技术尚处研发探索阶段,故室外养殖成功率普遍较低,且养殖时间仅限于夏秋两季,产品仅能季节上市,货紧价扬,不敷所需。在实际生产中,我们将蔬菜大棚种植技术与海蛰养殖有机结合,进行了人工调控条件下塑料大棚海蛰养殖试验研究,获得较好的效果。现将其养殖技术总结如下:

(一)塑料大棚建设

选择适宜池塘,整修改造成长度不限、宽20~40米、深1.2~1.8米的条形池塘,整平池底,四周用塑料薄膜护坡。并用粗竹杆作立柱,其间距为2~2.5米;用细竹或竹片作顶部支撑,其间距为1.5~2米;用铁丝将纵横成网的棚顶结节固定好,上封雾滴型薄膜,外用大眼网片和缆绳固定,两端留出出口和风门,并设置好进排水系统。一般每个棚池面积0.07~0.7公顷为宜,过大不易管理和调控。棚池四周作半圆形处理,勿留死角。

(二)苗种育成与投放

①苗种来源 目前采用的办法有三种:一是采捕海上自然苗。二是半人工采苗。即采收海上成熟期的海蛰,通过人工投放附着基的办法获得苗种。三是人工育苗。选用海上成蛰或人工养殖的成蛰,通过强化培育和繁殖获得优质蛰苗。其蛰苗长至1.5~2厘米以上时,即可作为苗种使用。

②投苗 投苗密度一般掌握在5~8只/立方米为宜。投苗前,养蛰池应放水50~60厘米,视底质肥瘦不同,用发酵过的有机肥施肥繁殖基础生物,以满足幼蛰放苗初期摄食需要。作为常年生产的棚塘,应设立不同的单胞藻、轮虫、卤虫培育池,繁育优质生物饵料,并视海蛰不同生长时期的生理需要进行分级投喂。投苗时,应注意调节育苗池与养成池的水温、盐度等相关理化因子指标,尽量使其趋于一致,避免因相差过大而影响成活。

(三)养殖管理

①水质调控 养蛰先养水。根据实践,肥水放苗后应稳定5~7天,待幼蛰逐渐适应时再行加水。水应少加勤加,每次加水及后期换水量都不应超过总水体的15%。水量加至最大时,应新陈代谢进行适量换水,以保持幼蛰有一个良好平稳的生长环境。每次加换水前,应定时进行水温、盐度测量,勿使变化过大。在冬春两季,因棚内外气温和水温差别较大,可在棚前设立配套的小型棚塘,将水抽入经阳光照射水温升到一定程度时,再行加水,加水的最佳时间为每日午后3~4时左右。

②饵料调控 海蛰在自然环境中以小型浮游生物为饵料,且摄食活动旺盛,昼夜不断,一次饱食后经过4~5小时即消化完毕,故在海中需不断漂移,以觅食鲜饵以饱“口腹”,在

人工养殖条件下,鲜活饵料一直是困扰其发展壮大的“瓶颈”问题之一,尤其养殖中后期,其“饕餮”的吃食过程,常使活饵供应入不敷出,而饵料的亏欠,易造成海蛰萎缩致死。所以选择配套的浮游生物(单胞藻、轮虫、卤虫等)培育池至关重要,一般配套池(棚)面积应为养成池的1.5~2倍。养殖初期可依靠自繁的基础生物为主,同时接种轮虫以备下步生长生活所需,轮虫以单胞藻为主要饵料,不足可补放部分鲜酵母或螺旋藻粉,待轮虫长成后,用300目网袋收集投喂。在蛰苗伞径达3~3.5厘米左右时,应转投卤虫无节幼体,然后再逐步过渡至小型卤虫为主饵,并辅助其它桡足类、枝角类及小型虾类等,大型成体卤虫即使在养殖后期也难以为海蛰摄食,这是因为它过小的口器所造成的食物限制,而海蛰对各种人工配合饵料表现为不敏感性,配饵投喂利用率极低。

在养殖中后期,为补天然饵料不足,可捕捞或收购野生轮虫或卤虫进行投喂,由于棚内水体限制,所进饵料必须鲜活,无污染,必要时应进行简单的漂洗和消毒,以避免致病菌的带人,造成养殖失败。

投饵量的控制结合人工观察进行,可在棚内专设数个固定投喂点,以“八成饱”为度,海蛰饱食后会逐渐散去,或用透明取样瓶多点取样观察,以确定合适的投饵数量。投喂次数一般每天2~4次即可。

③通风及增氧 海蛰生长需要良好的气液环境,故应注意适时通风。特别是在养殖后期,由于棚内特殊的环境,导致水流、气流相对不畅。针对这种情况,应设置小型增氧机,通过铺设细管和气石来进行增氧。大型的如叶轮式、水车式增氧机,因其叶片和水流过大,容易对海蛰造成伤害,故不宜使用。在寒冷季节,棚顶应覆盖草帘进行保温,中午前后阳光充足、气温较高,可拉帘增氧增温;在温暖季节,可将大棚两边的塑料薄膜卷起固定,使其通风顺畅以降低温度。

④防病防害 海蛰目前发病很少,故只需常规防治即可。但要防止鱼、蟹等有害生物的进入,可用事先消毒除害和在进水口用20目或40目网袋拦挡的办法,即可达到良好的防治效果。

(四)收获与加工

海蛰生长速度很快,条件适宜,50~60天即达商品规格,个体一般重达5~10千克以上。此时,可分批采捕,捕大留小,陆续上市。其收获方法很多,一般用具为抄网或定置网,最后可排水收获。

海蛰虽可鲜食,但因身体及触手含有神经毒素,故应慎食为佳。一般可用食盐、明矾进行2~3遍的腌制加工,不但易于保存,而且风味更为独到鲜美,可满足全年食用和上市需要。

(五)效益及前景分析

从目前消费市场和养殖趋势看,一是随海蛰自然资源日益匮乏,其价格一直居高不下。2002年鲜蛰千克价为12~16元,二矾成品价在60元以上,且供不应求,市场紧俏。二是在大多养殖品种整体效益偏低的情况下,海蛰大棚养殖可谓一枝独秀,在其苗种获得人工解

桃花水母的人工养殖

决的同时,一年四季可养殖5~6茬,每茬每个大棚纯利一般在3万元以上。在目前形势下,发展塑料大棚海蛰养殖,以此为突破,进行海蛰连片综合养殖开发,以点带面,带动该品种多样化养殖,进而形成海蛰养殖的规模化、产业化、社会化,将这一朝阳产业做大做强,并辐射全国沿海纵深发展,为社会提供优质产品,进一步释放和发展生产力,给捕捞加工向养殖方向转型提供一条切实可行的新路子,具有极为广泛的社会意义

篇三:水母资料

水母组培训资料

刺胞动物门(Cnidaria)又称刺细胞动物门,过去称为腔肠动物门(Coelenterata),因为它的含义适用于刺胞动物及栉水母动物,所以现多已废弃不用。刺胞动物体呈辐射或两辐射对称,仅具二胚层,是最原始的后生动物。体壁由外胚层、内胚层和中胶层组成。内胚层围成身体的整个内腔称消化循环腔,腔肠一端为口,他端闭塞,无肛门。体壁中有刺细胞。腔肠动物的骨骼主要为外骨骼,具有支持和保护功能。多由几丁质、角质和石灰质构成。在很多珊瑚虫中具有骨针或骨轴,它们存在于中胶层,或突出于体表面。有无性和有性两种生殖方式,并往往出现在同一种的生活史中,即水螅型世代用无性出芽生殖方式产生水母型世代,而水母型个体脱离母体,长大成熟以后,又以有性生殖方式产生水螅型个体,两个世代互相交替完成整个生活史。

约1万种,可分为:水螅虫纲、钵水母纲和珊瑚虫纲3纲,一般认为水螅虫纲是最原始的。绝大部分海产,只有少数种类产于淡水,以热带和亚热带海洋的浅水区最丰富。较小种类可作鱼类食饵,珊瑚骨骼(如红珊瑚)可作工艺品,古珊瑚和现代珊瑚可形成储油层,海边的珊瑚礁可作天然海堤;海蜇盐渍后成为食品,有些种类可作药用;有些浮游水母类可作为海流指示生物;但是,有些大型水母(如霞水母、根口水母)在大量出现时,会阻塞或破坏渔网,有的海葵混于渔获物中,人食后中毒致死。刺胞动物除极少数种类为淡水生活外,绝大多数种均为海洋生活,多数在浅海,少数为深海种,现存约11000种,分为3个纲:水螅纲(Hydrozoa)、钵水母纲(Scyphozoa)、珊瑚纲(Anthozoa)。

钵水母纲(Scyphozoa)分为:立方水母目 Cubomedusae 、冠水母目 Coronatae、 十字水母目 Stauromedusae、旗口水母目 Semaeostoma、根口水母目 Rhizostomae

一、旗口水母目 Semaeostomae

是本纲中最常见的一个目。伞呈碗形、蝶形,伞缘有8个到许多个缺刻,缺刻中有触手囊。触手的数目、分布、形状随种而异。具口腕,口腕中有纤毛沟,由胃囊伸出复杂的辐射管,环管或有或无。典型的生活史是水母体→浮浪幼虫→钵口幼虫→横裂体→碟状幼虫→水母体。绝大多数在沿海生活。

常见的种有海月水母(Aurelia)、游水母(Pelagia)、霞水母(Cyanea)等。海月水母(Aurelia aurita)营漂浮生活,体为白色透明的盘状,在伞的边缘生有触手,并有8个缺刻,每个缺刻中有一个感觉器,也称触手囊,囊内有钙质的平衡石(statolith),囊上面有眼点(ocellus),囊下面有缘瓣(lappet),缘瓣上有感觉细胞和纤毛,另外有2个嗅窝。当水母体不平衡时,触手囊对感觉纤毛的压力不同,而产生不平衡的感觉。在内伞的中央有一呈四角形的口,由口的四角上伸出 4条口腕(oral lobe)。消化循环系统比较复杂,由口进去为胃腔,位于体中央,向四方扩大成四个胃囊,由胃囊上和胃囊之间伸出分枝的和不分枝的辐管(radial canal),这些辐管均与伞边缘的环管(ring canal)相连。水流由口进去至胃腔,经过一定的辐管至环管,然后再由一定的辐管流至胃囊,经口流出。在胃囊的里面,有四个由内胚层产生的马蹄形的生殖腺,位于胃囊底部的边缘,在生殖腺内侧,长有很多丝状的结构称为胃丝,也是由内胚层形成的,其上有很多刺细胞,食物进入胃囊后,即被刺丝杀死,经消化后(细胞内和细胞外消化)由辐管分布到全身各部,胃丝也起着保护生殖腺的作用。 由生殖腺产生精子或卵(钵水母为雌雄异体),精子成熟后随水流至雌体内受精,也有的在海水中受精,受精卵经完全均等卵裂形成囊胚,再由内陷方式形成原肠胚,此时胚胎表面长出纤毛,成为浮浪幼虫,在海水中游动一个时期后,附于海藻或其他物体上,发育成小的螅状幼体(hydrula),有口和触手,可营独立生活,然后进行横裂,由顶而下分层为钵口幼体(scyphistoma),再进行连续横分裂形成一个个碟状个体,称横裂体(strobila)。横裂体成熟后一个个依次脱落下来,称为碟状幼体(ephyra),由它发育成水母成体。由此可见,钵水母的生活史虽有世代交替,但水母型发达而水螅型则退化成为

幼虫。也有的钵水母无世代交替现象,只有水母型。

旗口水母目 Semaeostoma 水母种类介绍(本馆饲养):

中文名:海月水母

英文名:Moon Jellyfish

拉丁名:Aurelia

地理分布:分布最为广泛的一种,分布在北欧的东大西洋海岸

及北美洲的西大西洋海岸

形态特征:海月水母通体透明,伞体中间有四个心形的胃,伞

体中间有四条飘带状的口腕。海月水母在海面漂浮

时,犹如一轮明月在海中,故得名海月水母。

生活习性:海月水母吃浮游生物,包括软体动物、甲壳类、被

囊动物幼虫、轮行动物门、幼生多毛纲、原生动物、

硅藻、鱼卵及其他细小生物。它们有时也会吃凝胶

状的浮游动物,如水螅水母类及栉水母。

生活水域:海水

展缸水温:23—26℃

中文名:倒立水母 (朝天水母 车轮水母)

英文名:Upside Down Jellyfish

拉丁名:Cassiopeia xamachana Cassiopeia frondosa 区域分布:全世界暖水海域

饲养要求: 水温:24~27 PH:8.1~8.4 比重:1.020~1.025

种属:珊瑚,腔肠动物门(刺胞动物门),钵水母纲,

根口水母目,倒立水母科

形态特征:水母翼为圆盘状,边缘缺乏触手,水母翼上有车轮状

的图案,口脕上有8只触手,呈花边形状,体内有单

细胞虫黄藻共生,常是触手向上的,会以水母翼附着,

触手向上可以让其中的虫黄藻进行光合作用,藉以提

供水母养份。车轮水母较不同的地方是它总是触手向

上,只有在移动的时候,会回复触手向下的方向,但

它们不常移动,老是黏在缸壁上,水质的清浄是很重

要的,尤其是底砂的部份,它们的毒性略高,碰触时

需小心。

生活习性:兼容性:危险 性情:温和 食性:肉食 体

长:20(厘米)可喂以水母液体饲料、活体丰年虾、

海水轮虫、人工丰年虾等属种的饲料。

展缸水温:24—26℃

中文名:太平洋海刺 (黄金咖啡水母)

英文名:Pacific Sea Nettle

拉丁名:Chrysaora fuscescens

地理分布:主要分布在东太平洋海域

形态特征:太平洋海刺又名黄金咖啡水母,因他的伞体呈现半

透明金黄色,伞体边缘触手呈咖啡色而得名。太平

洋海刺的触手和口腕很长,在水中展开时像飞天仙

女的水袖一般,飘逸洒脱,让人惊叹。

生活习性:太平洋海刺主要以小型甲壳动物,软体动物、鱼卵

和其他小型水母为食,在人工养殖环境中,主要以

糠虾、鱼苗和海月水母为食。

生活水域:海水

展缸水温:12—13℃

中文名:紫纹海刺水母

英文名:Purple Striped Sea Nettle

拉丁名:Chrysaora Colorata

地理分布:主要分布在太平洋东岸的海域中

形态特征:紫纹海刺的幼体伞面呈淡粉红色,伞体边缘的八条

触手细长且黑,成体伞面变成淡紫色,触手则变短

粗。紫纹海刺长长的触手与太平洋海刺相似,梦幻

的淡紫色平添了几分浪漫的气息

生活习性:以小型卡壳动物、软体动物、鱼卵和其它小型水母

为食。在人工养殖环境中,主要以糠虾、鱼苗和海

月水母为食。

生活水域:海水

展缸水温:16—18℃

黑星海刺水母

英文名:Black Start Northern Sea Nettle

拉丁名:Chrysaora Melanaster

地理分布:太平洋、大西洋北部和北冰洋

形态特征:最大直径30cm,其学名由希腊文里的“melas”和“aster”

组成,分别为黑色和星星之意。黑星海刺喜欢漂游

于海洋表面水域,其触手长达4米,黑星海刺水母

伞面的形态是一个硕大的黑色星星,因此而得

名。 黑星海刺水母伞体为金黄色,与太平洋海刺类

似,体型较小,身体结构更加精细。

生活习性:小型甲壳动物、软件动物、鱼卵和其它小型水母 生活水域:海水

展缸水温:16—18℃

篇四:海蛰池塘养殖技术

海蛰池塘养殖技术

摘 要:海蜇,学名Rhopilema esculenta,属腔肠动物门,钵水母纲,根口水母目,根口水母科,海蜇属,是大型食用水母之一。因其经济价值很高,脂肪含量极低,蛋白质和无机盐类等含量丰富,所以深受国内外消费者的青睐。海蜇作为大宗出口海产品,在出口创汇中占有重要地位。海蜇具有生长快,适应范围广,投入少,见效快、收益大、耐低溶氧等优点,已受到了我国科技工作者和养殖业户的广泛关注,是一种较好的养殖品种。 关键词: 海蜇 养殖 技巧

山东省自上世纪90年代,就对海蛰人工育苗技术进行了研究,取得了一系列成果,进行人工养殖和放流增殖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本世纪初由于海蛰自然产量下降,出口效益高,致使价格上涨迅猛,因而池塘养殖发展迅速,2002年山东省养殖面积达1万亩,2008年养殖面积近4万亩,养殖产量9000多吨。随国内外市求量的增加,目前鲜海蜇,加工的海蜇皮、海蜇头等价格逐年上涨。近年来每500克鲜海蜇售价达到6-8元。海蜇全身是宝,除海蜇皮和海蜇头外,海蜇皮内层刮下来的红

皮、内脏团、性腺等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市场需求量大,药用价值很高。海蜇的内层红皮、内脏团、性腺每500克20~30元,加工干品达每500克1500元。 1 放苗前的准备工作

1.1 池塘的选择

进排水方便,小潮能换水,附近有淡水以便调整水的盐度,面积20亩以上,养殖后期水深1.5m以上。

1.2 温、盐适应范围

水温适应范围15~32℃,最适20~24℃;盐度适应范围8~32,最适为18~26;ph值7.6~8.5。

1.3 清池肥水

冬季冻晒池塘,清除池底杂物。放苗前1个月进行整修、肥水,杀灭野杂鱼、蟹类等主要敌害。蓄水后全池均匀泼洒发酵有机肥60kg/亩~120kg/亩,也可用氮磷比为10:1的氮肥和磷肥(尿素、碳碳铵、过磷酸钙等)。7~15d后池水透明度达30cm~50cm时,接种轮虫或卤虫等。

1.4 设置网带网栏

在0.5m水深处,用海蛰苗不易通过的纱网或大眼网绕池设置网带。网带用插入池底的竹竿或木棍支撑,上端穿结塑料绳,下端埋入池底,网顶端要高出水面3cm~4cm,网带要挺立牢固。设置网带不可留有死角或

网兜,以免海蛰进入使其活动受限而影响生长。为防敌害侵入,在池塘进水闸门周围用40~60目的筛绢网设置网栏。网带、网栏每月要进行清刷一次,以使水流畅通。 2 苗种

2.1 苗种的选择

选择体态较好,游姿舒展,个体活跃,大小均匀的个体。一般选择伞径1.5cm以上,活力强、色呈浅红色或金黄色的苗种。

2.2 苗种运输

苗种出池前3h停止投饵。运输根据路途的远近而定,使用塑料袋充氧和泡沫箱外包装运输较为方便和安全。短途运输充氧量占体积的50%,伞经1.5cm幼海蛰运输密度为1000头/L;长途运输充氧量占其体积的60%,密度约为800头/L。跨远距离或空运可加冰降温,一般24h成活率在95%以上。

2.3 放苗时间

山东沿海放苗时间一般为5月份,放苗水温在20℃左右。选择气象状况好的天气进行,有大风和寒流天气要暂停进苗。放苗在早晨和傍晚进行,打开袋口置于池水中,适当加池塘水适应15~20min后放入池水中。水温不超过±3℃,盐度不超过±5。有条件把苗种运到池塘中间均匀缓慢放入池内。

2.4 放苗密度

单养500~600尾/亩,混养200~300尾/亩。如果有轮虫、卤虫无节幼体等生物饵料培养池并能按时供给,可适当提高投放密度。

3 饵料

海蛰在海中以小型浮游生物为食,食量大。摄食活动昼夜不断,一次饱食后4~5h被消化。以卤虫无节幼体为饵料计,个体日摄食量为伞径20mm时0.6万个,70mm为10万个,110mm为26万个,230mm为290多万个。海蛰生长异常迅速,体重3mg的蝶状体幼体,经2个月生长,可达10kg以上,增重300多万倍。其生长速度与水体中的饵料生物密度密切相关。

3.1 培养养殖水体天然生物饵料

池塘施用有机肥料,必须充分发酵分解。施入池塘后很快被浮游植物吸收利用,较快地繁殖浮游动物。养殖中视水质、透明度及生物量的多少,每半月左右,追加一次有机肥或无机肥,以提高天然生物饵料丰度。

3.2 设立生物饵料培养池

培养以轮虫或卤虫无节幼体为主的浮游动物,补充养成池内天然饵料的不足,海蛰养成池与生物饵料培养池面积为1:1~1:2。

4 养成管理

4.1 前期管理

幼蛰入池后约10d不换水,10d后每天向池塘注水,每次注水达池塘水体的10%~20%。进排水水流要缓,防止防逃网对海蛰造成伤害。

4.2 中期管理

中期进入雨季,天气、海况变化比较大,此时换水要注意外海海况,条件不好不要换水。有淡水注入的池塘,要注意雨季淡水的注入量,防止温度、盐度大幅度变化对海蛰造成伤害,尽量把盐度控制在最适范围;加强巡池,早晚海蛰易起浮时观察生长情况。每天换完水后进行投喂;水位要逐渐加深到1.5m以上,使水质保持肥、活、嫩、爽,透明度控制在30cm~40㎝左右,水色保持在茶褐色、褐绿色或黄绿色。

4.3 后期管理

海蛰在适宜环境中生长60d后,体重可生长到5kg以上,达到上市商品规格,这时可用手操网捕获海蛰,捕获时先捕够规格的,小的存池继续生长,5kg以上的海蛰食量十分惊人,若养殖池塘中饵料不丰富最好起捕。海蛰摄食量不足,不但不生长,反而会退缩,有些养殖业户养到3~4kg后,过一段时间发现海蛰消失,饵料不足就是原因之一。因此养殖海蛰的起捕时机要视养殖池塘的具体情况而定,以免造成损失。

篇五:水母与人类的关系

水母与人类的关系

1.水母与人类的关系

水母与人类的关系主要表现在与海洋渔业的关系。除了海蜇(包括几种大型钵水母)是海洋渔业直接捕捞生产对象之外,水母类与其他海洋经济动物之间的食物关系,对维持生态平衡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此外,水母对渔业和人类的海洋活动也有一定危害。 目前我国仍然是世界上极为少数(尚有越南、马来西亚、泰国;印尼等东南亚国家)直接利用水母资源,以传统简易(定置网)的捕捞方法和符合科学原理的(用明矾、食盐淹渍沥干)加工方法,捕捞、加工海蜇(含其它几种大型水母)作为食用的主要产销国。主产区在辽宁、江、浙、闽和粤等省沿海,一般产量都很高,如福建1995~1999年,平均年产量近万吨,加工后于品约1000多吨,产值可达3 000多万元。产品主要畅销以日本为主的国际市场,供不应求,成为创汇水产品之一。

水母类的水平分布与海流、水团和气象有着密切的关系,某些种类可以作为判断海流或水团性质的生物指标。例如:福建南部渔民利用太平洋银币水母(Porpitapacwca)(渔民称为“鳁镜”)作为鳀鳁鱼夏汛的台湾暖流指标,能十分准确地预测当该海区出现“鳁镜”时,如果海况没有特殊变化,10日内则鳀鳁渔汛即将到来,这对探索渔场位置,指导渔业生产具有实践意义。

有些水母如海蜇尚有药用价值。在古医药文献中有不少记载,如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记有:气味碱温、无毒。主治妇人劳损,积血带下。小儿风疾丹毒。汤火伤。古医学家陈芷器的《本草抬遗》。记有:能疗河鱼之疾。此外,如《雨航杂录》记有:治积等等。近代我国医卫部门关于海蜇的药用价值也有许多研究报道。认为对治疗高血压、慢性气管炎、哮喘、热痰咳嗽、胃溃疡、单纯性甲状腺肿和颈淋巴结肿,有一定疗效。民间偏方如以海蜇皮、海带和海藻等量炖服有抑制癌细胞扩散作用。以海蜇皮用白糖淹泡服用可治产妇恶露不止,妇女血崩,以及用三矾海蜇皮贴敷患处治病毒、丹毒甚为有效。 水母类对海洋渔业和人类的海洋活动的危害也相当严重。许多水母类大量捕食经济鱼、虾和贝类的卵子及幼体,对渔业资源及养殖业造成危害。据一些学者研究报告,海月水母的食料组成中,浮游甲壳类占50%以上。l个海月水母Id能捕食4~5条仔、稚鱼,根管水母(Rhilophysa.sP)每天能捕食8~9条仔、稚鱼。1个霞水母能消耗上千条幼鱼。浙江沿海带鱼产卵场如果出现大量栉水母,常常导致秋汛带鱼产量不佳。作者曾经在对虾育苗期间观察1个侧腕球栉水母,Id能捕食25~30多条对虾幼体,对对虾的育苗危害很大。

作者(1974年)曾经连续3年调查过福建九龙江口定置网作业海蜇产量与其它渔业的关系,十分明显地看到,海蜇产量多寡与其他鱼虾的产量成反比。渔民认为,是因为海蜇分泌物使水域发臭,变“辣”,对鱼、虾有毒害,把鱼、虾群驱散。

某些大型钵水母如海蜇,特别是霞水母大发展时,数量之多能绵垣数海里,影响拖网作业,堵塞网目甚至造成爆网而影响生产。

水母的刺胞毒素(含几种多肽及组胺等)对人类有很大危害,人被螫刺后可造成严重创伤。有些种类如僧帽水母(Physalia physalis)刺胞剧毒,能致人死命。海南省三亚曾发生几起渔民及潜水员被螫致死的事故。

2.水母类研究动态

1989年7月 10~14日,在英国Southampton大学召开了第5届国际腔肠动物生物学讨论会。来自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300多位学者提交了230多篇论文,从18个方面对腔肠动物(大部分是水母)广泛进行了研究,可以看出,当前科学家感到兴趣的研究重点为生理学(有28篇论文,其中13篇为行为生理)和细胞生物学(有20篇论文),值得特别指出的是对水母刺胞的研究引人瞩目,论文达24篇之多。

从20世纪60年代末期,科学家就开始注意对刺细胞毒素的生物化学、药物学和毒物学等方面进行研究,提取其活性物质,找出一些对人类有益的成分,作为新的药物来源或其他生物医学化合物。

生态学方面的研究早在20世纪50年代,海洋生物学家发现管水母类是形成声散射层主要浮游动物,其垂直分布层次和昼夜移动与声散射层的形成有着密切的关系,而引起学者的高度重视,因为这与潜艇的活动有关,在军事上具有研究价值。

由于某些水母形态上及感觉器的特殊结构和生理上的特殊机能,成为仿生学家的研究对象之一。成功地模仿水母感觉器的风暴预报仪能提前 15 h作出预报,并显示出风暴的方向,该装置简单、操作方便。又如水母类的运动是由脉冲式的喷射而推进,而喷气式飞机是连续不断的气流喷射而推进。从而引起仿生学家的兴趣,设想把水母的脉冲式推进运动方式用于喷气机的设计,这样既能节省能量,又能最有效地利用所产生的动力。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研究开发、利用水母资源的国家,并取得很大成就。早在晋代张华的《博物志》就已记载海蜇俗称“鲊鱼”,并提到人们已经食用;宋代沈与求写的“出没沙嘴如浮罂,复如缁笠绝两缨,混沌七窍具未形,块然背负群虾行”这首海蜇诗,充分体现了对海蜇形态、生活习性以及与鱼、虾共生现象的生态学研究水平;清代以李时珍《本草纲目》为代表的医药界对海蜇的药用价值的研究水平,堪称世界第一。

近代我国学者对水母类的研究主要是形态、分类和区系方面的基础工作,其他方面涉及甚少。20世纪80年代,辽宁省海洋水产研究所的几位科学家摸清了海蜇的生活史并进行人工育苗和放流获得成功是一项重大成果。

我们有能力紧跟时代步伐,以科学的态度根据我国的国情,(有所为而有所不为)选择研究方向。从这一类最低等,而又是在人类出现之前就已飘浮在寒武纪时代海洋里的古老动物身上有所发现,取得更多有益的启,服务于人类而作出新贡献。

资源来源《生物学通报》2002.2

体裁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