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信念点亮生命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12 13:56:11 小学作文
篇一:让信念点亮生命(2)
让信念点亮生命
①如果说生命是一座庄严的城堡,那么信念就是那穹顶的梁柱;如果说生命是一只飞翔的小鸟,那信念就是那有力的翅膀。
②信念,让人拥有前进的动力。艾森·豪威尔年幼时与母亲玩牌,几次发到手中的牌都很烂,以至于老是输。于是,他就抱怨牌不好,母亲却抚摸着他的头说:“人的生活就像玩牌一样,发牌的是上帝,权利不在你,无论拿到怎样的牌,都应尽力地打好它。”这句话给艾森·豪威尔很大的启示,以后每逢遇到困难和棘手的事情,他都燃起一种信念:不管事情有多困难,我都要竭尽全力做到最好。这种信念是他一步一步迈向成功殿堂的动力,终于成就他成为美国第34任总统。
③信念给人不屈的力量。林肯被成为美国最伟大的总统,可有谁真正的了解他那坎坷的一生呢?他七岁时,全家被赶出住宅,开始居无定所的生活;长大后,创业多次失败,竞选参议员也多次被除名……他一生经历十五次重大挫败,但他从未被命运打败,跌到了再爬起来,这种不屈的信念让他有了无穷的力量,最终成就了生命的辉煌。
④信念助人在苦难中成才。作家丁玲说过,人只要有一种信念,有所追求,什么苦难都能忍受,什么环境都能适应。是啊,信念是战胜苦难的利剑,信念又是一位高明的老师,让你在苦难中茁壮成长。
⑤信念哺育心灵,绚丽人生,滋润着成功的花朵。它催人奋进,给人力量,助人成才。愿每个人都用信念点亮自己的人生,乘着信念的翅膀飞向理想的彼岸。
1、概括文章第三段的内容。
2、认真阅读《让信念点亮生命》这篇文章,找出本文的中心论点。
3、作者在第二段所要论述的观点是什么?
4、在本文中作者运用了 、 的论证方法。
5、仿照第①段话的句式,续写一个句子。
如果说生命是 ,那么信念就是 。
6、给文章第④段补充一个事实论据。
学问的功用
一些人常埋怨现在的青年对于学问没有浓厚的兴趣。平心而论,这大半要归咎我们“教书人”把学问仅看成“读书”。此外,与社会上一些人对于学问的性质和功用所存的误解也不无关系。近代西方学者常把纯理论的学问和应用的学问分开,以为治应用的学问是有所为而为,治纯理论的学问是无所为而为。他们怕学问全落到应用一条窄路上,曾设法替无所为而为的学问辩护,说它虽“无用”,却可满足人类的求知欲。这种用心很可佩服,而措词却不甚正确。学问起于生活的需要,世间绝没有一种学问无用,不过“用”的意义有广狭之别。学得一种学问,就可以有一种技能,拿它来应用于实际事业,如学得数学几何三角就可以去算账、测量、建筑、制造机械,这是最正常的“用”字的狭义。学得一点知识技能,就能混得一种资格,可以谋一个职业,解决饭碗问题,这是功利主义的“用”字狭义。但是学问的功用并不仅如此,我们甚至可以说,学问的最大功用并不在此。心理学者认为智力有普通智力和特殊智力的分别;古人和今人品评人物,都有通才和专才的分别。学问的功用也可以说有“通”有“专”。治数学即应用于计算数量,这是学问的专用;治数学而变成一个思维缜密、性格和谐、善于立身处世的人,这是学问的通用。学问在实际上确有这种通用。就智慧说,学问是训练思想的工具。一个真正有学问的人必定知识丰富,思想敏锐,通达事理;处任何环境,知道把握纲要,分析条理,解决困难。就性格说,学问是道德修养的途径。苏格拉底说得好:“知识即德行。”世间许多罪恶都起于愚昧,如果真正彻底明了一件事是好的,另一件事是坏的,一个人决不会睁着眼睛往坏的方面走。
现在所谓“知识分子”的毛病在于只看到学问的狭义的“用”,尤其是功利主义的“用”。学问只是一种追求利禄的工具。我曾听到一位教授在编成一部讲义之后,心满意足地说:“一生吃
着不尽了!”我又曾听到一位朋友劝导他的亲戚不让中学刚毕业的儿子去谋小事,说:“你这种办法简直是吃稻种广许多升学的青年实在只为着要让稻种生发成大量的谷子,预备“吃着不尽”。所以,大学里“出路”最广的学系如经济系、机械系之类常是拥挤不堪,而哲学系、数学系、生物学系诸“冷门”就简直无人问津。治学问根本不是为学问本身,而是为着它的出路销场。在治学问时既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得到出路销场后,当然更是“得鱼忘筌”(筌:捕鱼的竹器)了。
在这种情形之下,我们如何能期望青年学生对于学问有浓厚的兴趣呢?
这种对于学问功用的狭窄而错误的观念必须及早纠正。①学问是为生活,这本是天经地义的。②不过现代中国人的错误在把“生活”只看成口腹之养。③“谋生活”与“谋衣食”在流行语中是同一意义。④这实在是错误得可怜可笑。⑤人有肉体,有心灵。⑥肉体有它的生活,心灵也应有它的生活。⑦肉体需要营养,心灵也不能荒芜。⑧肉体缺乏营养,必酿成饥饿病死;心灵缺乏营养,自然也要干枯腐化。⑨人为万物之灵,就在他有心灵或精神生活。⑩所以,衡量人的成就并不仅在于他能否温饱,更在于他有无丰富的精神生活。⑾一个人如果到了只顾衣食饱暖而对于真善美毫不感觉兴趣时,他就只能算是一种“行尸走肉”;一个民族到了只顾体肤需要而不珍视精神生活的价值时,它也就必定逐渐没落了。
1、指出下列句子所使用的论据类型。
1)学得一种学问,就可以有一种技能,拿它来应用于实际事业,如学得数学几何三角就可以去算账、测量、建筑、制造机械,这是最正常的“用”字的狭义。
2)苏格拉底说得好:“知识即德行。”
3)在治学问时既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得到出路销场后,当然更是“得鱼忘筌”。
2、说说下列句子所用论据的表达作用。
1)学得一种学问,就可以有一种技能,拿它来应用于实际事业,如学得数学几何三角就可以去算账、测量、建筑、制造机械,这是最正常的“用”字的狭义。
3、在治学问时既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得到出路销场后,当然更是“得鱼忘筌”。说一说这段话使用了什么类型的论据?有什么作用?
4、第一段中加粗的“如此”具体指的是什么,请用简要的语言加以概括。
5、第一段中作者是从哪两个方面阐述了学问的最大功用的?(每项概括不超过10个字)
6、第二段“许多升学的青年实在为着要让稻种生发成大量的谷子,预备‘吃着不尽’”一句中“稻种”比喻的是___________,“大量的谷子”比喻的是___________。
7、给第三段中①~⑾句划分层次,用“‖”在下面的序号中标出,并概括各层层意。 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⑾
层意:
人总得藐视点什么
陈鲁民
①人生在世,你总得藐视点什么东西,或人或物或事,否则,看什么都伟大,啥子都 敬畏,处处低眉顺眼,事事谨小慎微,那就会把自已活得唯唯诺诺,可怜巴巴。
②曹操藐视天下英雄,在他眼中,袁术、孙策等众多英雄豪杰,成为“冢中枯骨”,或 为“守户之犬”,或为“虚名无实”,或为“碌碌小人”,一无可取;谢安藐视苻坚,在他看来,什么百万之众,什么投鞭断流,无非一群“行尸走肉”,消灭尔等如“探囊取物”。我辈或许没有曹、谢那样的博大襟怀,但一样可以藐视那些拍马溜须的谄媚之徒,不管他们再有权势,也决不与他们为伍。
③列宁藐视帝国主义,嘲笑他们是“泥足巨人”;毛泽东藐视“一切反动派”,断言都是 “纸老虎”,原子弹也是“纸老虎”。我们不可能有革命领袖吞吐宇宙傲睨天下的气魄,但仍 然可以藐视那些巧取豪夺的贪官污吏,藐视那些鱼肉乡民的腐败分子,而且非常自信地“看 他起高楼,看他楼塌了。”
④阮籍藐视汉高祖刘邦,说他是“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李白藐视当朝权贵,让宰 相杨国忠研墨,宦官头高力士脱靴,我们或许做不到阮、李“世人皆浊我独清”那般清高自 傲,但也完全可以特立独行,洁身自好,藐视那些登龙有术的“新贵族”,发不义之财的暴 发户。
⑤南朝山水诗人谢灵运,藐视同行,傲睨诗坛,称“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 我得一斗,天下共分一斗”;北宋名士刘少逸恃才傲物,目无余子,有妙联曰;“目空天下士,只让尼山一个人。”我等大可不必像这两位那样狂妄自负,愤世嫉俗,但可于心平气和中藐视那些炒作出来红得发紫的娱乐明星,藐视那些“用身体写作”热闹异常的美女美男作家。
⑥藐视,除了人,还有物,还有事。那些小恩小惠,蝇头小利,鸡虫得失,别人争得你 死我活,用尽浑身解数,我不妨冷眼旁观,“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如此贪财图利者,我藐视!还有评奖晋级,提拔升迁,评定职称,排名先后,别人眼中重如泰山,志在必得,不然就死不瞑目,我则得之淡然,失之泰然,尽可一笑置之,如此沽名钓誉者,我藐视! ⑦打铁先得本身硬,藐视,也得有点资本才行,要“目空天下士”,自己就得才高八
斗,学富五车;要藐视天下英雄如无物,自己就得是那顶天立地的真英雄;要藐视那些蝇营 狗苟之辈,自己就得是冰清玉洁的真君子。而且,要藐视点什么,不论对人还是对物,可能 会让自己吃点亏,受点冷落,“进步”比别人慢点,“收益”比别人少点,“名气”比别人小
点,但却能使我们抬头挺胸昂然平视,上不愧天,下不愧地,活得堂堂正正,坦坦荡荡。 ⑧果真如此,那就会无所畏惧,不佞鬼神,哪怕你是世界首富,只要来路不正,沾腥带 污,我就敢藐视你!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本文第②③④⑤自然段主要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3、综观全文,文末的“果真如此”中“如此”指的是什么? ..
篇二:“让信念点亮生命”课堂实录
“让信念点亮生命”课堂实录
作者:坚美菊
来源:《语文世界(教师版)》2015年第04期
【教学篇目】
《生命是美丽的》《在山的那边》《还有一个苹果》、歌曲《我相信》
【教学年级】
七年级
【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了解信念的内涵,感受信念所产生的伟大力量。
2.明确青少年树立信念、坚守信念的重要性。
3.通过对文本的解读,使学生从小树立信念,并向目标努力。
【教学重点】
带领学生品读语言文字,感受信念的力量。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创设情境
孩子们,你们刚刚告别了稚气,走进青春——这人生最美丽的花季,我认为非常有必要郑重地为大家介绍一样很抽象但又存在于很多人心中的东西,就是——(板书:信念)。什么是信念呢?信念就是自己认为正确并坚信不移的观点。信念是诗仙李白“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壮志(幻灯片1);是盲女海伦·凯勒“面对光明,阴影就在我们身后”的豁达(幻灯片2);是敬爱的周恩来总理少年时期即发出的宏愿“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幻灯片
3);是当代诗人汪国真“没有比脚更长的路,没有比人更高的山”的豪情(幻灯片4)。人类历史的苍穹繁星闪烁,有人能够成为其中璀璨的一颗,无一不是缘于他们内心的信念和对信念的坚守(幻灯片5)。信念能够成就伟大,也能够托举平凡,所以我们要趁青春年少,树立正确的信念,让信念点亮我们的生命(幻灯片6出示课题)。
二、深入研读文本,感受信念的力量
1.学习课文《生命是美丽的》,感知生命因信念而美丽。
(幻灯片7出示问题:默读课文《生命是美丽的》,关注文中男孩的生活和身体状况。他是怎样懂得“生命是美丽的”这个道理的?)
师:读了课文,大家一定关注到了文中男孩的生活和身体状况。
生:“他家离学校有二十多里路,他如果要准时到校的话,早晨5点钟就得起床,还要摸黑走上十几里山路。夏天还可以对付,可眼下是深冬——寒风刺骨。”从这段文字,我感受到男孩上学很不容易。
师:你的理解很到位,你能再读一次吗?你认为这段话哪些词语应该重读,更能体现男孩上学的艰难?
(指导重读数字和重点词语。生再读,效果较好。)
生:“家徒四壁”这个词语说明男孩家极度贫穷。
生:“他父母告诉我,说他小时候常患病,身体弱,有尿床的坏毛病。”
师:你们的回答很全面。从男孩的生活和身体状况来看,你们认为他的生命美丽吗? 生:不美。
师:是啊,这样一个看起来卑微甚至不幸的生命是怎样懂得生命是美丽的呢?老师为他、为孩子们做了些什么呢?
生:“这个冬天,每天早晨等上课铃响过后,我和另一位老师轮换着去查他的被褥。如果是湿的,我们就悄悄地拿到自己的寝室里烘干。”
生:老师在寒风刺骨的寒冬里来回走四五十里路,两次对那个不幸的男孩进行家访,这充分体现了他对学生的关爱。
师:对,大家说出了老师给了孩子们生活方面的关爱,还有其他方面的吗?
生:“村子里的孩子压根儿就没见过鱼。我和学校领导商量,买几条回来做活体解剖,校领导露出一脸难色。我只好借了辆自行车利用星期天骑了三十多里路到一个小镇上,自掏腰包买了几条回来。”孩子们上了一节难忘的自然课,高兴得像过节一样。
生:“我知道山村孩子的渴求,他们需要知识,更需要做人的道理。课外活动时,我尝试着给他们读一些脍炙人口的诗篇。”
师:对,老师还给了孩子们精神方面的引领。文中抄录了两首诗,我们来看诗中写了什么。
(幻灯片8出示:风雨沉沉的夜里/前面一片荒郊……你要光明,你自己去造!生读诗。)
生:我认为诗的大意是:想要走出困境,想要光明,要靠自己创造。
师:没错,来看下一首,你们能从中体会到什么?
(幻灯片9出示:没有理想的人像是草木……变成污浊的池塘……)
生:这首诗告诉我们:没有理想是可怕的。写出了树立理想的重要性。
师:文中还提到顾城的《一代人》,我非常喜欢这首诗,也在这里和大家分享。 (幻灯片10出示:顾城《一代人》)请大家齐读并说说自己的理解。
生:诗人在黑暗中向往光明。
师:这首诗虽短小,意蕴却非常深刻。我这样理解:黑暗也就是困境、挫折,它恰恰给了人积蓄力量的机会,让人去追寻光明。文中的老师就是用中外诗人关于理想、信念的诗濡养、熏陶着孩子们的心灵,细心的你发现孩子们有哪些变化了吗?
生:“下课后,同学们都围过来,要我把诗集借给他们传抄。”说明孩子们更热爱生活了。 生:孩子们上课不爱迟到了。
生:男孩懂得了“生命是美丽的”这个道理。
生:“我问他想不想走出大山。他说,想。”
师:老师对孩子的爱使孩子们感受到生命是美丽的,在孩子们心中播下了爱的信念、梦想的信念。下面我们来学习下一篇,看看这篇课文讲了什么信念。
2.学习课文《在山的那边》,感知信念,心怀梦想。
(幻灯片11出示:放声自由地朗读课文《在山的那边》。体会诗中“山”和“海”有怎样的内涵。)
师:大家读得很动情。谁愿意充满感情地读给大家听?
(师生配乐分读诗的一、二部分。)
师:体会到诗中“山”和“海”有哪些内涵了吗?
生:“山”是指困难、挫折,一切艰难险阻。“海”是指心中的信念,理想境界,成功。 师:说得真好。“山”和“海”都是诗中的意象,这首诗用的是象征手法。整首诗描写的就是对理想境界追寻的过程。
(幻灯片12出示:谁能说说这是一个怎样的过程?结合具体诗句动情地读一读,说一说。)
生:“于是,怀着一种隐秘的想望……给我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这是作者第一次爬山的体验,“哭着回来”“铁青着脸”“给我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都说明作者经历了挫折、失望。 师:对,最初作者对困难估计不足,以为爬过一座山就会见到海。他的失望告诉我们——成功不是一蹴而就的。
生:“是的,我曾一次又一次地失望过……一次次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从以上的诗句中我读出成功经历了一个战胜失望的过程,也是个坚持不懈的过程。“一次又一次地失望”“一次次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都说明经历的失败之多,因为坚持,最终才实现了理想。
师:你的体会非常深刻。是的,实现理想是一个屡败屡战的过程,是什么支撑“我”屡败屡战呢?
生(齐说):信念。
师:本文中是指一个什么样的信念呢?
生:在山的那边是海。
师:大家体会到信念的力量了吗?信念能助人——
生:梦想成真。(师板书)
师:是的,有梦就有远方。你相信吗?坚守信念,往往还能创造生命的奇迹。接下来我们学习文章《还有一个苹果》。
3.学习课文《还有一个苹果》,感知信念使人绝处逢生。
(幻灯片13出示;速读课文《还有一个苹果》,概括文中的小故事。)
生:文中讲的是一场突如其来的沙漠风暴让一位独自穿行大漠的旅行者迷失了方向,他装水和干粮的背包也被风暴卷走了,他凭借一个苹果,三天后走出了荒漠。
师:你概括得全面而准确。
(幻灯片14出示:一个微不足道的苹果怎么会有如此不可思议的神奇力量?) 师: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你先想象一下在沙漠中他会遇到哪些困难和危险。 生:沙漠中昼夜温差太大,会让人难以忍受。
生:沙漠中有狼、熊等凶猛的野兽。沙尘暴还有可能再次“光顾”。
生:他没有吃的、喝的,还要不停地跋涉,身体会受不了的。
师:这些困难和危险仅仅是一个苹果能解决的吗?
生:当然不能。苹果给了他希望,信念是他走出沙漠的力量源泉。
师:可见,他宝贝似的攥在手中的,是活着走出沙漠的信念。信念的力量不可估价,信念能让人——
生:死里逃生……
师:有一个词语叫“绝处——逢生”。(师板书)
师:文中的议论性文字,分别在哪几个段落?
生:7—10段。
师:谁愿意饱含感情地读一读,让我们在感受文字之美的同时感受信念的力量。 (幻灯片15、16出示:课文8、9段内容。生朗读。)
师:你的朗读深深打动了我们。让我们怀揣信念,齐读最后一段。注意标点,读出感情。 (幻灯片17出示:课文第10段。)
生(读):我命在我,不在天。我命在我,不在天!
师:命运可以掌握在自己手中。青春的字典里更是写满了自信。大家看这些文字,熟悉吗?
篇三:信念点亮生命之灯
信念点亮生命之灯
高二(15)班 脱蓓 2010年5月4日
尊敬的给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我今天演讲的题目是——《信念点亮生命之灯》
当暴风雨猛然袭来时,青松并没有轻易说“不”,而是更加挺直了腰板,当凛冽的北风开始肆虐时,梅花并没有轻易说“不”,而是吐出了缕缕幽香;当运动健儿跌倒在跑道上时,他们并没有轻易说“不”而是重新站起来继续努力。
在黑白相间的跑道上,运动员们用青春的激情奋力奔驰,尽管前进的路上有荆棘、有坎坷、有风雨,但他们披荆斩棘,没有丝毫畏惧。心中充满了无限希望,因为他们选择了远方、选择了梦想,如同一粒种子选择了萌发,一只雏鹰选择了飞翔。即使跌倒了也无所谓,爬起来继续赛跑。坚强是最好的外伤药,天空大海,湛蓝广阔,风雨怎能阻挡前进的运动员,纵有烈日寒风,也要展翅飞翔,没有他们追求不到的目标,流过的汗水,是其美丽生命的最高荣耀,就算是狂风吹过,晒咸了盐,也有最美的味道。
运动如此,学习亦然。作为高中生的我们,每个人都为自己规划了一份蓝图,所以我们要把运动场上的拼劲发挥到学习上,应该做到“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应该怀着必胜的信念去追寻明日的太阳。风雨来了,既然无法躲过,那就用最坚强的臂膀遮挡;荆棘挡路,既然必须面对,那就用最有力的双腿跨越,请记住:千万不要让希望之灯熄灭,只要他在闪烁,只要你在坚持,只要你不轻易说“不”你的前方就永远有胜利的曙光!
亲爱的同学们,为期三天的运动会已落下帷幕,当务之急就是收回心思,投入学习,在学习的赛道上继续发扬坚持不懈,努力拼搏,知难而进的刻苦精神,闯出属于自己的成绩,在这条漫长而艰辛的赛道上,我们要坚持走自己的路,不被他人左右;我们要被磨砺的更加顽强,不畏风雨的阻挡;我们要展开宽广的臂膀,撑起一方属于自己的晴空,我们要让信念永存,要让希望之灯永远闪烁,照耀整个人生旅程!
篇四:议论文专项练习及答案[1]
议论文专项练习
1、议论文是以议论的表达方式为主的一种文体。它不同于记叙文以形象生动的记叙来表
达作者的思想感情——以情感人,也不同于说明文侧重介绍或解释事物的形状、性质、成因、功用等——以知授人,它是通过摆事实、讲道理,直接表达作者的观点和主张——以理服人。
2、 论点、论据和论证是议论的三要素。论点是解决“需要证明什么”,论据是解决“用什么来证明”,论证是解决“怎样证明”的。
⑴ 论点是作者对所论述问题的见解和主张,是议论文的灵魂。议论文一般只有一个中
心论点,有的围绕中心论点可提出几个分论点,用来补充或证明中心论点。
⑵论据,可以分成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两类。
⑶分析论证方法: 举例论证。 道理论证。 对比论证。 比喻论证
3、议论文的论证方式一般分为立论和驳论两种。
4.把握论证结构,划分段落层次
议论文最基本的结构是提出问题(引论)——分析问题(本论)——解决问题(结论)。可以分为两大类:一是逐层深入的论述结构,叫“纵式”;一是并列展开的论述结构,叫“横式”。其他各种各样的结构,是由这两类基本结构形式派生的,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1)并列式。 (2)递进式。 (3)对比式。 (4)总分式。
5.体会议论的语言
议论文的语言往往具有严密性、概括性、鲜明性等特点
㈠ 创造生活
(1)世上有三种人。一种人承受生活,觉得一切都是命中注定,便一步一步随波逐流地活到老;再一种人迎接生活,他觉得生活就像手中的一副牌,虽然牌面是注定的,但出法却由自己掌握;另一种人则梦想创造生活,认为生活就是一块洁白的画布,美好的前景全由自己去勾画。
(2)“创造就是消灭死。”罗曼·罗兰如是说,创造生活就是把生活中的暗淡变成辉煌,平庸变成高尚,剪去命运的繁枝冗叶,使生命之树向更高的方向生长。创造生活,该是一种充满激情的挑战。
(3)创造生活首先要创造希望。有了希望就有了前进方向,有了希望梦想的归宿才不再是雾里若隐若现的一幅剪影。创造希望也就是拥有了无尽的温暖动力,哪还管什么脚长路短四顾迷茫;创造希望更是创造了人生的最大财富,一颗自由梦想的心就像天际候鸟滑翔的身影,永远带领我们去寻找一种怦然心动的生活。
(4)创造生活还要创造激情。人没有激情就像鸟儿没有翅膀,就像花朵没有阳光。如果生活是一只船,那么希望是帆,激情就是不停鼓荡的一帆风满;如果生活是一条路,那么希望是脚下的灯,激情就是漫漫风尘中的万丈雄心。创造激情就是在生活的风浪中创造了豁达的心境、坦荡的胸襟和美丽的执著。
(5)创造生活更要创造生活的内容。每一天的太阳都是崭新的,每一天的自我也是崭新的,每一天的生话更应是崭新的。就像在蓝天上点缀白云,就像在大海上点缀风帆。创造生活的内容就是在匆匆游走的岁月中加上一颗时常感悟的心,就是在生命的旅途中开创一片蜂飞蝶舞的芳草地,可以让灵魂时时在其中憩息。
(6)学会创造生活,生命便展示给你一片常看常新的风景。如果没有创造,就不会有今天的世界,创造生活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唯一路途。沿着这条路我们走过幼稚,走过丰盈,最终走向生命的极致!
(7)放眼一切赏心悦目的存在,你会感悟:创造生活就是创造美丽!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用原文句子回答。 (2分)
2.文章开头第(1)段的作用。(3分)
3.作者从哪几方面论述如何创造生活的?(3分)
4.第(4)段采用了哪种论证方法,作用是什么?(2分)
㈡ 让信念点亮生命
(转载于:www.smhaida.com 海 达 范 文网:让信念点亮生命)①如果说生命是一座庄严的城堡,那么信念就是那穹顶的梁柱;如果说生命是一只飞翔
的小鸟,那信念就是那有力的翅膀。
②信念,让人拥有前进的动力。艾森·豪威尔年幼时与母亲玩牌,几次发到手中的牌都
很烂,以至于老是输。于是,他就抱怨牌不好,母亲却抚摸着他的头说:“人的生活就像玩牌一样,发牌的是上帝,权利不在你,无论拿到怎样的牌,都应尽力地打好它。”这句话给艾森·豪威尔很大的启示,以后每逢遇到困难和棘手的事情,他都燃起一种信念:不管事情有多困难,我都要竭尽全力做到最好。这种信念是他一步一步迈向成功殿堂的动力,终于成就他成为美国第34人总统。
③信念给人不屈的力量。林肯被成为美国最伟大的总统,可有谁真正的了解他那坎坷的
一生呢?他七岁时,全家被赶出住宅,开始居无定所的生活;长大后,创业多次失败,竞选参议员也多次被除名??他一生经历十五次重大挫败,但他从未被命运打败,跌到了再爬起来,这种不屈的信念让他有了无穷的力量,最终成就了生命的辉煌。
④信念助人在苦难中成才。作家丁玲说过,人只要有一种信念,有所追求,什么苦难都
能忍受,什么环境都能适应。是啊,信念是战胜苦难的利剑,信念又是一位高明的老师,让你在苦难中茁壮成长。
⑤信念哺育心灵,绚丽人生,滋润着成功的花朵。它催人奋进,给人力量,助人成才。
愿每个人都用信念点亮自己的人生,乘着信念的翅膀飞向理想的彼岸。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为证明中心论点,作者运用了 、 的论证方法。(3分)
2.仿照第①段话的句式,续写一个句子。(2分)
如果说生命是 ,那么信念就是 。
3.给文章第④段补充一个事实论据。(2分)
4.阅读文中画线句子,结合自身实际,说说现实生活中,你拿到的是怎样的“牌”?你将如何打好你“人生之牌”?
㈢ 低下头来也是一种人生智慧
①有人问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你是天下最有学问的人,那么你说天与地之间的高度是多少?”苏格拉底毫不迟疑地回答:“三尺。”那人笑了:“先生,除了婴儿之外,我们每个人都有五六尺高,如果天与地之间只有三尺,岂不是把苍穹都戳破了?”苏格拉底也笑了:“是啊,凡是高度超过三尺的人,如果想立于天地之间,就要懂得低下头来。”
②苏格拉底这个故事,已经流传了两千多年。天地之间,真的只有三尺吗?人生在世,真的需要低头吗?人们一直在思考着,争论着,实践着。
③自然界的天地,是不需要低头的。“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我们每一个人,都
可以尽情地挺起自己的胸膛,昂起自己的头颅,迈开自己的步伐,伸展自己的双臂。
④但有些时候,我们又不得不低头。比如,前边有一个山洞,里面充满了神秘,你想进
去探个究竟,而山洞的洞口,却低于你身体的高度。这时候,你是低下头进去,还是昂起头返回?当看见有人从这个山洞里背着珍贵的宝藏出来的时候,你就会发现,低头也是我们所需要的。在很多情况下,低下头来,是一种聪明和智慧,也是一种大度和从容。
⑤有时,在现实面前需要低头。你想骑马飞驰,可眼前能找到的,只有一头驴。是坐在
那里等马,还是骑上毛驴先行?人在屋檐下,怎能不低头?不低,就会碰得头破血流。
⑥有时,在错误面前需要低头。人生在世,谁都有可能犯错误。错误是对别人的伤害,
只有低头才能弥补。廉颇向蔺相如低头,不但没人笑话,反而传为美谈。很多的矛盾和纠葛,不是在硬碰中解决的,而是在低头中令人悦服。
⑦有时,在法律面前需要低头。法律是什么?是一个框框。每一个人都必须在这个框框里
进进出出。有人感到不舒服,为什么让它束缚我们的手脚?也有人自作聪明,想从框外找个漏洞钻过去。但和法律较劲,即便得逞,也是心惊一生。
⑧在我们每个人的周围,都有这样两种人。一种是经常低头的人,一种是经常仰头的人。
只要稍作对比,就会发现,那些人缘最好、进步最快的人,往往都是懂得低头的人。
1.选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2分)
2. 文章开头两段为什么要从苏格拉底的故事写起?(3分)
3.第⑦段主要运用了哪两种论证方法?其作用是什么?(4分)
4.第④段与第⑤~⑦段之间具有怎样的内在联系?(4分)
㈣ 不朽之盛事
①书写了给人读,人读了书又写书,写了书再给更多的人读。文化就是这么传承的,也
是这么发展的。一个民族文化的繁荣,靠的是包括写书在内的这样一些创造性的精神劳动。
中国最早的书,是刻在兽骨上的,后来是竹简,再后来是刻板、活字印成的纸书,如今是电
脑页面,是数字化的书。
②花开花谢,往来古今,许多写书的人不在了,而他的书仍在,仍有人在读。许多写书
的人和读书的人并不相遇,但他们的心仍跨越时空地在交流。读书之时,心如止水。仿佛两
个人在空灵寂静的屋子里促膝交谈,彼此之间的呼吸也能听得清清楚楚。阅读能够使人进入不同时空的诸多他人的世界。这样,读书的人无形间获得了超越有限生命的无限可能性。阅
读使人多识了草木虫鱼之名,而且可以上溯远古下及未来,饱览存在的与非存在的奇风异俗。
③读书不仅在于长知识,还有比长知识更为重要的,我以为是在学做人。人写书不是仅仅在于传授知识,当然传授知识是很重要的。事实上,所有的写书人都是在写自己。“我注六经”和“六经注我”是辨证的。我们读书,读到了最后,就是读人。任何一个写书人,归根结蒂,写到了最后,莫不是总写进了自己的抱负、胸襟和情怀。他总是有所寄托,不然,他为何要写书?
④正是因此,我们读《离骚》读出了屈原,读《史记》读出了司马迁,读《岳阳楼记》读出了范仲淹,读《阿Q正传》、读《狂人日记》、读《孔乙己》、读《祝福》读出了鲁迅。我们读屈原、读司马迁、读范仲淹、读鲁迅,读出了世道人心,读出了悲天悯人,读出了光明正大。在中国的文学理念中,从来都把书和人联系起来讲,什么叫“文如其人”,什么叫“道德文章”,都是讲:书即人,人即书。
⑤这是否有些绝对了?也许有那么一点。的确存在一种文字和人品不相符甚而相背谬的
书,那是一些假人写的假书。我们此时讲的,已将这些排除在外了。我们认定读书不可读欺世盗名的书,做人要做光明磊落之人。
⑥我们坚持这样的信念:读书除了长知识,更是要学做人。这对写书人和读书人来说,都是“不朽之盛事”。 (选文有改动)
1.(2分)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3分)对于文中画线句子你是如何理解的?
3.(3分)第④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4.(3分)作者说读书人能和写书人跨越时空进行交流,请结合自己的读书经历,谈谈你曾
与哪位写书人进行过心灵的交流,获得了什么有益的启示。(文中涉及到的作品除外)
十1.论点:创造生活就是创造美丽。(2分)
2.作用:归纳三种人的生活态度,吸引读者阅读兴趣,(1分)引出“创造生活”这一论题(1分),引起下文。(1分)
3.首先要创造希望,还要创造激情,更要创造生活的内容。(一点1分)
4.比喻论证(1分),生动形象地论述了创造生活还要创造激情的这一分论点,进而论述全文的中心论点(1分)。
5.围绕怎样创造生活去写,言之成理即可。示例:我首先要对未来充满希望,要有一个明确的奋斗目标,要有积极进取的态度,要有遇到困难百折不回的精神,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地走下去,直到创造出自己理想的生活。
十四、1.信念催人奋进,给人力量,助人成长 摆事实 讲道理(举例论证 道理论证)(3分,每空1分。)
2.示例:一支在风浪中穿梭的小舟,获取动力的船桨(前后句要有内在联系,句子通顺2分)
3.示例:贝多芬小时候家庭贫困没能上学,17岁后伤寒、天花、肺病、关节炎等疾病接踵而到,26岁失去听觉。在这样的苦难中,他“扼住命运的咽喉”,最终成为享誉全球的音乐家。
4.写出现实生活境况,结合实际,提出打算,前后连贯即可。
十六、1. 低下头来也是一种人生智慧(或“在很多情况下,低下头来,是一种聪明和智慧,也是一种大度和从容。”)(2分) 2.引出论题;作为本文的事实论据,证明中心论点;激发读者阅读兴趣。(3分) 3.比喻论证、对比论证;形象鲜明地论证了本段的论点(本文的分论点)“有时,在法律面前需要低头”,从而有力地证明本文的中心论点。(论证方法各1分,作用2分,共4分。) 4. 第④段由列举典型事例提出本文的中心论点;⑤~⑦段提出三个分论点,共同论证中心论点。是被证明和证明之间的关系。(4分) 四、1.(2分)读书除了长知识,更是要学做人
2.(3分)读书使人在有限的生命中不知不觉地获得了更广博的知识
3.(3分)举例论证 论证了书即人,人即书的道理
4.(共3分)(3分)读书经历具体,感受深刻,表述清楚
(2分)读书经历较具体,感受较深刻,表述较清楚
(1分)读书经历不具体,感受不深刻,表述不够清楚
篇五:2013九年级语文期末试卷及答案
2
瘦小,皮肤黑,像从旧画里走出来的人。他的糖担子,也绝对像幅旧画:担子两头各置一匾子,担头上挂副旧铜锣。老人手持一棒槌,边走边敲,当当,当当当。惹得不少路人循了声音去寻,寻见了,脸上立即浮上笑容来。呀!一声惊呼,原来是卖灶糖的啊。
⑤可不是么!匾子里躺着的,正是灶糖。奶黄的,像一个大大的月亮。久远了啊,它是贫穷年代的甜。那时候,挑糖担的货郎,走村串户,诱惑着孩子们,给他们带来幸福和快乐。只要一听到铜锣响,孩子们立即飞奔进家门,拿了早早备下的破烂儿出来,我拍好照,给他看相机屏幕上的他和蔷薇花。他看一眼,笑了。又举起手上的棒槌,
当当,当当当,这样敲着,慢慢走远了。我和一墙头的蔷薇花,目送着他。我想起南朝柳恽的《咏蔷薇》来:“不摇香已乱,无风花自飞。”诗里的蔷薇花,我自轻盈我自香,随性自然,不奢望,不强求。人生最好的状态,也当如此吧。
19.第⑨段的记叙顺序是 。(1分) 20.第⑥段中“记忆”和“稀奇”分别指什么?(2分)
是些破铜烂铁、废纸旧鞋的,换得掌心一小块的灶糖。伸出舌头,小心舔,那掌上的甜,是一丝一缕把心填满的。
⑥现在,每日午后,老人的糖担儿,都会准时从那丛蔷薇花旁经过。不少人围过去买,男的女的,老的少的,有的人买的是记忆,有的人买的是稀奇———这正宗的手工灶糖,少见了。
⑦便养成了习惯,午饭后,我必跑到阳台上去站着,一半为的是看蔷薇,一半为的是等待老人的铜锣敲响。当当,当当当———好,来了!等待终于落了地。有时,我也会飞奔下楼,循着他的铜锣声追去,买上五块钱的灶糖,回来慢慢吃。
⑧跟他聊天。“老头!”我这样叫他,他不生气,呵呵笑。“你不要跑那么快, 我追都追不上了。”我跑过那丛蔷薇花,立定在他的糖担前,有些气喘吁吁地说。老人不紧不慢地回我:“别处,也有人在等着买呢。”
⑨祖上就是做灶糖的。这样的营生,他从十四岁做起,一做就是五十多年。他是天生的残疾———断指,两只手加起来,只有四根半手指头。却因灶糖成了亲,他的女人因喜欢吃他做的灶糖嫁给他的。他们有个女儿,女儿不做灶糖,女儿做裁缝,女儿出嫁了。
⑩“这灶糖啊,就快没了。”老人说,语气里倒不见得有多愁苦。 ⑾“以前怎么没见过你呢?” ⑿ “以前我在别处卖的。” ⒀“哦,那是甜了别处的人了。”我这样一说,老人呵呵笑起来,他敲下两块灶糖给我。奶黄的月亮,缺了口。他又敲着铜锣往前去,当当,当当当。敲得人的心,蔷薇花朵般地,开了。
⒁一日,我带了相机去拍蔷薇花。老人的糖担儿,刚好晃晃悠悠地过来了,我要求道:“和这些花儿合个影吧。”老人一愣,笑看我,说:“长这么大,除了拍身份证,还真没拍过照片呢。”他就那么挑着糖担子,站着,他的身后,满墙的花骨朵儿在欢笑。
“记忆”指 。 “稀奇”指 。 21.结合上下文,理解划线句子的含义。( 4 分)
①起先只是不起眼的一两朵,躲在绿叶间,素素妆,淡淡笑。
②哦,那是甜了别处的人了。
22.文中的“我”对挑糖担老人是怎样评价的?(2分)
23.“蔷薇”在文中的作用有哪些?(3分) 24.作者认为,人生最好的状态是“随性自然,不奢望,不强求”,而有人认为“努力,拼搏,追求”才是人生的最好状态,请谈谈你的看法。(3分)
第 三 部 分(25题 50分)
25.阅读下面文字,任选一题,按要求作文。(50分)
(1)所有的结果都不是凭空降临的,所有的事情都有个过程。昨天的种子在今天发芽,明天的故事在今天就已经开始……
以“我相信,明天是今天的延续”为开头写一篇文章,题目自拟。 (2)以“身后的目光”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文体自选,诗歌除外;②字数不少于600字;③文中不能出现含有个人信息的地名、校名和人名等。
3
4
答案:第一部分(1-6题,24分) 1.(4分)(1)①M mei (或:mèi) ② 日 九(或:9)(每小题1分,共2分) (2)①急 及②迭 叠(每小题1分,共2分) 2. (6分)(1)夜泊秦淮近酒家。隔江犹唱后庭花。 (2).似曾相识燕归来,无可奈何花落去。(3)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每空1分,有错该空不给分) 3.(3分)D4.(3分)A 5.(4分)(1)把“使”改为“是”(或:去掉“的重要原因”)(2)“静电”之后加上“的作用”(或:“的功能”) (每空2分,将改正后的句子写下来也可给满分) 6.(4分)答案示例:①精心选择主题 ②独有饮食文化展示 ③剪辑方式新颖,技术设备先进 ④情感传递性强 ⑤文化认同感强 第二部分(7-24题,46分) 一、(6分)7.李商隐 8、言情:诗中表现的执著和忠贞不渝已经超越了世俗的男女之情范畴,缠绵悱恻,哀婉动人。(喻志:表现了忠贞不二的执著追求和无私奉献、勇于献身的崇高追求。) 9、相思、思念、愁思、别思、伤别等。 二、14分10.(3分)舍生而取义;用“舍鱼而取熊掌”作比喻提出的。(答成用“鱼”和“熊掌”作比喻提出的也可得分) 11.(2分)参考:文天祥宁死不降元。 朱自清宁愿饿死也不吃美国的救济粮。 12.A 说明:本题2分。13.(郑板桥)离任的时候,当地百姓沿途送他。 说明:本题4分。14.郑板桥是一个有才、清廉、勤政、爱民的好官。说明:本题3分。答出其中的1点可得1分,三点及以上得3分。 三、11分15、信念催人奋进,给人力量,助人成才。 16、信念,让人拥有前进的动力。举例论证 17、一支在风浪中穿梭的小舟,获取动力的船桨。18、贝多芬小时候家庭贫困没能上学,17岁后伤寒、天花、肺病、关节炎等疾病接踵而到,26岁失去听觉。在这样的苦难中,他“扼住命运的咽喉”,最终成为享誉全球的音乐家。 四、15分19.(1分)插叙20.(2分)记忆:①当年孩子们用破烂换灶糖的情景。(0、5分)②贫穷年代的幸福和快乐。(0、5分)稀奇:①少见的正宗的手工灶糖。(0、5分)②逐渐消失的传统的美好东西。(0、5分) 21.(4分)①运用拟人手法,(1分)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蔷薇花的不张扬、素雅。(1分)②赞美老人的手工灶糖给很多人带来了甜蜜和快乐。(2分) 22.(2分)随性自然,不奢望,不强求。(此为唯一答案,若学生将“我自轻盈我自香”也答出,该题不得分) 23.(3分)①贯穿全文的线索;②引出挑糖担的老人;③象征老人的品格;④比喻人生的最好状态;⑤烘托老人的形象。(答对1点给1分,最多给3分。) 24.(3分)学生所答可能有三种情况:①赞成第一种看法;②赞成第二种看法;③认为两种看法都有道理。(①明确表达自己的观点,给1分;②结合所选观点谈自己的理解,给1分;③表述准确,语言流畅,给1分。)
答案:第一部分(1-6题,24分) 1.(4分)(1)①M mei (或:mèi) ② 日 九(或:9)(每小题1分,共2分) (2)①急 及②迭 叠(每小题1分,共2分) 2. (6分)(1)夜泊秦淮近酒家。隔江犹唱后庭花。 (2).似曾相识燕归来,无可奈何花落去。(3)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每空1分,有错该空不给分) 3.(3分)D4.(3分)A 5.(4分)(1)把“使”改为“是”(或:去掉“的重要原因”)(2)“静电”之后加上“的作用”(或:“的功能”) (每空2分,将改正后的句子写下来也可给满分) 6.(4分)答案示例:①精心选择主题 ②独有饮食文化展示 ③剪辑方式新颖,技
术设备先进 ④情感传递性强 ⑤文化认同感强
第二部分(7-24题,46分) 一、(6分)7.李商隐 8、言情:诗中表现的执著和忠贞不渝已经超越了世俗的男女之情范畴,缠绵悱恻,哀婉动人。9喻志:表现了忠贞不二的执著追求和无私奉献、勇于献身的崇高追求。0 9、相思、思念、愁思、别思、伤别等。 二、14分10.(3分)舍生而取义;用“舍鱼而取熊掌”作比喻提出的。(答成用“鱼”和“熊掌”作比喻提出的也可得分) 11.(2分)参考:文天祥宁死不降元。 朱自清宁愿饿死也不吃美国的救济粮。 12.A 说明:本题2分。13.(郑板桥)离任的时候,当地百姓沿途送他。 说明:本题4分。14.郑板桥是一个有才、清廉、勤政、爱民的好官。说明:本题3分。答出其中的1点可得1分,三点及以上得3分。 三、11分15、信念催人奋进,给人力量,助人成才。
16、信念,让人拥有前进的动力。举例论证 17、一支在风浪中穿梭的小舟,获取动力的船桨。18、贝多芬小时候家庭贫困没能上学,17岁后伤寒、天花、肺病、关节炎等疾病接踵而到,26岁失去听觉。在这样的苦难中,他“扼住命运的咽喉”,最终成为享誉全球的音乐家。
四、15分19.(1分)插叙20.(2分)记忆:①当年孩子们用破烂换灶糖的情景。(0、5分)②贫穷年代的幸福和快乐。(0、5分)稀奇:①少见的正宗的手工灶糖。(0、5分)②逐渐消失的传统的美好东西。(0、5分)
21.(4分)①运用拟人手法,(1分)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蔷薇花的不张扬、素雅。(1分)②赞美老人的手工灶糖给很多人带来了甜蜜和快乐。(2分)
22.(2分)随性自然,不奢望,不强求。(此为唯一答案,若学生将“我自轻盈我自香”也答出,该题不得分)
23.(3分)①贯穿全文的线索;②引出挑糖担的老人;③象征老人的品格;④比喻人生的最好状态;⑤烘托老人的形象。(答对1点给1分,最多给3分。)
24.(3分)学生所答可能有三种情况:①赞成第一种看法;②赞成第二种看法;③认为两种看法都有道理。(①明确表达自己的观点,给1分;②结合所选观点谈自己的理解,给1分;③表述准确,语言流畅,给1分。) 5
小学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