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作文素材 > 教育资讯

如父如子百度云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4 15:26:20 作文素材
如父如子百度云作文素材

篇一:如父如子

《如父如子》:”良多”们的回家之路

蘅初 2014/10/04 Reviews | 评论

暂无评论

“意识到血缘关系的那一刻让一个男人变成了父亲吗?或者是父亲陪伴孩子一起共度的时光?”这个问题是是枝裕和拍《如父如子》的源起。 从剥离亲情与血缘的关系开始,是枝裕和在电影的多角关系中试图摊开这种似乎是世间最“坚固”、最理所当然的关系与情感,探求家庭中的亲情、家人之间的关系,在家族传统和社会个体的嚹隙之间如何拉扯。 相比于是枝裕和早期的作品,如《无人知晓》,他最近的电影电视作品,如《回我的家》、《如父如子》似乎变得更“治愈”。但是即便在一种温暖的色调下,那些人与人之间已经习以为常的无奈的冷漠,在是枝裕和的作品中仍然残酷地显露。有趣的是,是枝裕和近些年的几部类似的家庭片《步履不停》《回我的家》《如父如子》的男主角都是相似的“叛逆儿子”、

“问题父亲”,而且他们有着同一个名字:良多。“良多”们在逃离父权后,与家庭疏离,而是枝裕和的这几部片子却一直在讲述“良多”们回家的过程。就如《如父如子》,良多的“回家之路”是重新认识、重建亲子关系的过程,而在此中,或许更重要的是,良多一代在回归家庭的路上重新看到的那个自己。

影片在慢节奏的日常生活场景中展开,父亲成功,母亲贤惠,儿子乖巧,和乐融融的小中产一家。医院的一通电话,剧情急转,但接下去的故事发展,竟是换错婴儿的狗血剧情。不过,是枝裕和的本事恰是在这狗血的剧情中捕捉、衍生出细腻的情感波荡。在这无声无息的家庭生活中,在最被无条件赋予信任的亲情里,细小而锋利的荆棘开始刺出,暗地里撕裂着这温暖的色调。

因为错换婴儿,两个原本八竿子打不着的家庭,一个功成名就,一个处于社会下层, 产生了交集。在得知真相后,事业上小有成就的良多(福山雅治饰)在两家交涉时一直对物质生活并不富足的斋木雄大(利利·弗兰克饰)和尤加利(真木阳子饰)一家不屑一顾,觉得自己能够提供更好的物质条件,便想当然地认为这是把孩子“交换”过来的理由。但是当他抛弃了庆多,当亲生儿子来到了身边,良多才发现血缘关系并没有让父子理所当然地进入角色,却在陌生的关系中相互拉扯。在自我辩解和挣扎中,良多重新开始学习如何当一个父亲。 《如父如子》 一反传统父亲反叛儿子的“常态”,父子之间的问题不再是因儿子的反叛而挑起,与良多和他父亲的关系相反,在庆多和良多的关系中,儿子庆多担起了努力维系父子关系、努力实现父亲期望的角色,而父亲良多则成了破坏家庭稳定关系的“搅局者”。 “良多”们感到父权的压抑,父子疏离,儿子出走。当血缘让一切理所当然,父权成为了“良多”们背后挥之不去的阴影。嫁接在血缘的牢固性上,良多渴求得到父亲的认同,在希望取悦父亲与自己的失落之间挣扎。父亲无意识的“施虐”,良多因面对父亲产生挫败感而反应的“自虐”,成就了荣耀,良多与父亲之间却形同陌路。在两人之间,对血缘关联的固守与

焦虑,使这亲情的“坚固堡垒”,变成了亲情内在裂痕的罪魁祸首。血缘的关联稳固了亲情的合法性,但与此同时,反过来使亲子关系中剥削的合法化。

但这一切并没有在良多与子辈的关系中停止,却是被扭曲地传承下来。当良多回去探访父亲的时候,那个他从来不曾亲近的父亲,却赤裸裸地道出了他隐藏的心声——没有血缘的孩子始终不是儿子。良多开始不自觉地认同父亲所说的“不是自己亲生的最终会长得越来越不像自己”。而早在他得知庆多并非自己亲生的时候,他脱口而出的一句“这就说得通了”,已把庆多无法达到自己期望的原因归结于他身体内流的不是自己的血。这仍是“一脉相承”的表达,但已非用传统父子伦理、父权的桎梏可以解释——这“一脉相承”在良多与庆多的关系中,更多的是儿子成为父亲实现自身欲望的延续。

“良多”一代跟父亲的权威决裂,诞生了似乎自我界线明显的、独立于家庭的个体,但当“良多”们走出了家庭关系的“网”,他们走向了另一端——社会给予的名利和认同成为了良多的自我价值建立的唯一凭靠。正因如此,在良多看来,让儿子进入那个无法为他提供财富和社会地位的家庭毫无理性可言。而他对儿子的苛求,是在潜意识中把儿子当成了自身成就的一部分,血缘关系理所当然地使儿子附属于他。他对庆多的关系是单向的,而传统父子关系秩序的遗留,在此时变成了良多通过儿子“实现自我”的合法理由。血缘的从属关系淡化了儿子作为另一个独立个体的事实,消隐了父母与子女之间作为单独个体之间的可能是复杂的情感、紧张的关系。良多所看见的儿子的样子也总是他各方面的成绩是否出色——良多依赖着社会界定他价值的方式生存,而这种社会界定他价值的方式,又借由他这个父亲的手和他的欲望,简单粗暴地介入到对他儿子的界定中,而这种父子血缘的关系又为这种粗暴的规训掩饰、正名。

庆多从未挑战过父亲的权威,从未挑战过这种单向的父子关系。但在良多重建与亲生儿子斋木琉晴的亲子关系的过程中,他的父子观愈发明显。他试图驯服这个与他血脉相连,因而天

生附属于他的亲生儿子;但却遭遇挫折。良多的自我中心和傲慢使他与斋木一家,

甚至与自己的妻子、庆多、琉晴越来越无法交流。而良多的执拗始终无法令琉晴屈服,承认他为父亲,血缘关系与父子秩序的合法性显出了危机,良多才开始重新审视他作为父亲的身份和角色。 父亲身份认同的危机,改变的是良多对儿子的态度,同时也改变了良多对自身主体的定位。在试图理解与儿子的相处之道中,良多开始重新寻找自己作为父亲、作为个体的定位。父亲变成了寻找认同的迷失者,而儿子庆多和琉晴却如同启蒙者。在重新构建父子关系的过程中,儿子的肯定融入了对自身父亲身份认同的一部分,而在回归家庭中重新认识、建构自身身份的同时,良多已不再是依赖社会的名利与认同定位自我的孤立的、傲慢的个体。父亲强大形象消解的同时,良多作为个体的强大的“自我”也得到了消解,使他得以把自己从这个牢固的“自我”的牢笼中解脱出来——在回归家庭,重新思考父子关系,重建父亲身份的同时,良多也经历了在相互关系中重建自我主体的过程。

于是,在良多不期然地在相机的屏幕上看到儿子偷偷拍下自己背影的那个瞬间,他才真正看到了自己作为父亲的样子——那是他当父亲这么多年来从来没有看到过的自己——他,作为儿子眼中的父亲,而非作为父亲的父亲。而良多的回家之路或许是反思夹在传统和现代之间人与人关系的一个可能的出口.

そして父になる如父如子是枝裕和

Like this Article? Share it!

Tweet

About The Author

蘅初

北京大学中文系本科,康奈尔大学东亚系硕士。现居纽约,报刊编辑,国际文学杂志《渐近线》(Asymptote)的Outreach Coordinator。

篇二:2014电影目录

【精品汇】2014有什么好电影?一网打尽

时间:2015-01-08 来源:涨姿势 分享到:

评分最高的外语电影 1、《星际穿越》 2、《消失的爱人》 3、《布达佩斯大饭店》 4、《达拉斯买家俱乐部》 5、《少年时代》 6、《内布拉斯加》 7、《X战警:逆转未来》 8、《Her》

9、《歌曲改变人生》 10、《白日梦想家》

链接: 百度云 请输入提取密码 密码: m0bj {《星际穿越》为枪版,最受关注的院线电影链接为高清版}

评分最高的华语电影 1、《亲爱的》 2、《智取威虎山》 3、《推拿》 4、《天注定》

5、《催眠大师》 6、《归来》 7、《绣春刀》 8、《后会无期》 9、《白日焰火》 10、郊游

链接: 百度云 请输入提取密码 密码: jeue

最受关注的院线电影 1、《后会无期》 2、《星际穿越》 3、《X战警:逆转未来》 4、《变形金刚4:绝迹重生》 5、《美国队长2》 6、《心花路放》 7、《明日边缘》 8、《催眠大师》 9、《银河护卫队》 10、《归来》

链接: 百度云 请输入提取密码 密码: kl76 {此链接《星际穿越》为高清版} 年度冷门佳片

1、《另一个故乡》 2、《骄傲》 3、《爱,简单》 4、《夜行者》 5、《冬眠》 6、《吸血鬼生活》 7、《一路有你》 8、《法官老爹》 9、《普罗旺斯的夏天》 10、《教师日记》

链接: 百度云 请输入提取密码 密码: xtg7

评分最高的韩国电影 1、《辩护人》 2、《奇怪的她》 3、《回家的路》 4、《夜间飞行》 5、《走到尽头》 6、《好朋友们》 7、《优雅的谎言》 8、《道熙呀》

10、《雪国列车》

链接: 百度云 请输入提取密码 密码: om6w

评分最高的日本电影 1、《哪啊哪啊神去村》 2、《如父如子》 3、《小小的家》 4、《少年H》 5、《向阳处的她》 6、《神的病历狈 7、《去见小洋葱的母亲》 8、《三分之一》 9、《白雪公主杀人事件》 10、《地狱为何恶劣》

链接: 百度云 请输入提取密码 密码: tlhf 评分最高的欧洲电影 1、《时空恋旅人》

2、《少年斯派维的奇异旅行》 3、《菲洛梅娜》 4、《穿裘皮的维纳斯》

6、《女性瘾者:第一部》 7、《万物理论》 8、《空中营救》 9、《盲视》 10、《两天一夜》

链接: 百度云 请输入提取密码 密码: 8ann

评分最高的动画电影 1、《哆啦A梦:伴我同行》 2、《男孩和世界》 3、《麦兜我和妈妈》 4、《辉夜姬物语》 5、《驯龙高手2》 6、《魁拔3》 7、《乐高大电影》 8、《起风了》 9、《里约大冒险》 10、《盒子怪》

篇三:试论冯敏昌的赤子之心

试论冯敏昌诗中的赤子之心

摘要:冯敏昌是乾嘉时期岭南的知名诗人,出身书香世家,自小深受儒学熏陶,故奉守儒家操守,且为人淳正孝悌、善良宽厚。诗人以其才华秀出的诗作赢得世人的赞赏,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是一颗真诚的赤子之心,被翁方纲誉之为“南海明珠”,被陆耳山称为“天下异才”,倍受同时代的文人学者所推崇。

关键词:冯敏昌;诗中;赤子之心

清代的广西诗歌创作,达到了空前繁荣的程度,无论是诗人的辈出,还是诗歌的涌现,都是从来没有过的。广西历代诗歌的创作成果,从此开始也得到了比较系统的收集和整理。康熙年间的浙江文人汪森在任桂林通判时编了一部《粤西诗载》,其中的《粤西文载》和《粤西丛载》充实了广西文学的宝库,弘开了广西的文运,而《粤西诗载》更是对广西文坛的一大贡献。书中收录了上至汉代,下至明代有关广西的诗歌3178首,另附词45阙,计30多万字;作者计832人,其中广西籍约60人。时隔不久,乾隆嘉庆年间,上林著名诗人张鹏展和福建文人梁章巨就步汪森的后尘,张鹏展编的《峤西诗钞》是历史上由广西诗人编纂的第一部广西诗歌总集,编的是从明代蒋冕开始到清代中叶部分诗人的作品选;梁章巨编的《三管英灵集》则是“两曹”开始至清代中叶的另一部分诗歌总集。这些书虽然收集的不全面,且有错漏,但对广西诗坛有很大的影响,对研究广西古典诗歌的发展很有帮助。

清代中叶,包括乾隆、嘉庆两个王朝,这一时期义军突起,互标竞学,各书所长,尤其是壮族诗人的相继涌现,使诗歌带有浓重的地方色彩。在广西的桂南和桂北等地涌现出很多有影响的诗人,这些诗人在诗歌创作上注重内容的思想性,以深刻反映生活著称。生当乾隆盛世,他们并不乐于去空洞的歌功颂德,无原则的粉饰太平;也不屑于去吟风弄月,消遣人生。他们感怀时世,抒发胸臆写出了许多发人深省的诗篇。钦州壮族的冯敏昌则是这时期其中的一员,在诗坛上有着重要的一席之地。

1冯敏昌的生平介绍

冯家是书香门第,文人辈出。曾祖父应祥,字征麟;祖父经邦,字宪万,都是太学生、增广生(秀才的一种,又称增生),都曾任翰林院编修;父亲冯达文,字天岩,岁贡生,候补训导,历任开建、临高、花县教谕,初封编修,晋封奉政

大夫。三代人都是当地比较有名的知识分子,这种诗书传家的优良传统对冯敏昌的成长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冯敏昌(1747一1806),字伯求,号鱼山,广东廉州府钦州长墩司南雅乡人(钦州在清代隶属于广东省,今广西壮族自治区钦州市钦北区大寺镇马岗村)。由于家学熏陶,自幼勤读毛诗四书五经,十岁入家塾, 十二岁应科试,取为弟子员。十六岁入肇庆端溪书院,十七岁转读广州粤秀书院,十九岁到廉郡应科试,学使翁方纲按临试古学,披阅敏昌诗文,感叹日:“予历掌文衡,所得英俊匪一,而以天才独擅,屈指君为最先”。冯敏昌被摧为拔贡,赴广州会复居拔贡第一求学岭南时期显示了敏昌不凡的才气,被翁方纲誉为“南海明珠”。二十四岁中举人(广东乡试第三名),被陆耳山称为“天下奇才”。三十二岁中进士,之后先后任翰林院编修、户部浙江司主事、刑部河南司主事。而到了晚年,他离京南归,先后主讲过河阳书院、端溪书院、粤秀书院和粤华书院。1806年,冯敏昌去世,享年六十岁。

冯敏昌乃清代乾嘉时期一代鸿儒,在一时蔚为大观的清代岭南诗派中卓然成家。他喜欢祖国的名山大川,游遍五岳,穷探奇险,视野开阔;他也喜爱金石文字,诗书画俱佳,与同时期的黎简、宋湘并驾闻名于八荒宇内;和当时的张锦芳、胡亦常并称为“岭南三子”;书法则与黎简、吴荣光、张岳裕并称“粤东四家”。

冯敏昌是古代壮族先贤留下诗文作品最多的一位。他一生作诗2000余首,文200多篇,主要收录在《小罗浮草堂诗集》、《小罗浮草堂诗文集》、《笃志堂文集》等著作,近年来还有了较为完整的《冯敏昌集》著作的收集。

2冯敏昌诗中赤子之心的具体体现

冯敏昌的诗歌“牢笼百态,包罗万象”。他天性善良,格守儒家的伦常道德,对国君忠的耿耿忠心、对亲人的拳拳孝心、对师友的片片真心、对相邻百姓的满满关心,字里行间透出诗人的一片赤子之心,因而很感人。

2.1对国君的忠

“学而优则仕”是中国古代士人的一大传统,这是“学以致用”观念支配下的正常结果,金榜题名的冯敏昌自然走上了为官从政的这条路。但冯敏昌的仕途并不顺利,一直遭到和珅的排挤,难以在仕途上施展抱负。但冯敏昌对国君始终是忠心的。当乾隆皇帝七十寿辰时,冯敏昌写了《恭庆皇上七十旬万寿五言律诗六首》:(其一)

帝德乾符还,朝家景命新。八荒开寿寓,五纬叶嘉辰。

极建膺惟福,基崇固以仁。万年常有道,同乐奉尊亲。

诗人冯敏昌把君主当成了自己的亲人,表达自己对君主的真诚祝福。而类似

“人生富贵本浮云,只要丹诚不负君”等忠君诗句,在很多诗中常可见到。如:《归途敬作》:

不力文章报至尊,放归田里亦深恩。何期宽政收陈列,尚令从公入省门。

贯雪柏松宁易叶,向阳葵藿莫伤根。由今勉效驰驱节,更勿重将鄙拙论。

乾嘉时期国家“稽古右文”的文化政策,引导读书人致力于学术研究,加上和珅的排挤,迫使冯敏昌淡出了政治仕途,但从诗中流露出诗人对国君那种“不力文章报至尊”的愧疚感。又如《正月三日恭值高宗纯皇帝忌辰国服再期大祥已届敬成七律二首至诚》:

其一:

攀髯不见鼎湖龙,过驷空思日月容。祥荐噬噟战瑞荚,宝城云想变新松。

八音三载真全遏,四制千秋商勉從。自古不忘称没世,畏神服教可希踨。

其二:

今皇大孝况難名,丧服三年自果行。能恊赞讵有臣工,從知天地见真诚。

虞周至德谆堪抗,秦汉而还孰舆京。即吉幸看回气象,西南從此为休兵。

这两首诗是冯敏昌为清高宗而写的,赞扬了皇帝在世的辉煌功绩,诗人虽不在朝廷做官,但对君主仍是“天地见真诚”的,可见冯敏昌对君主是非常忠心的。

2.2对亲人的孝

亲情是一种最简单、最直接,却最真挚的感情。冯敏昌是出了名的乡贤大孝子,他那些表现孝情的诗歌十分感人。礼义孝为先,冯敏昌对家人的孝顺尤嘉,在诗中也多有体现,如《入夜又作》:

独夜恋慈母,儿时此际饥。天寒谁久侍,有梦不如归。

此诗表现了诗人常因思念母亲入梦的景况和深情。又如《旦起侍慈行园作》: 慈亲夜不寐,申旦起行园。披衣巫随从,衣装虑慈单。

霜明天宇清,清风戒其寒。与言掇秋葵,馄黄吸少残。

园南有萧艾,衰飒不可观。行行霜畦中,慈亲复解颜。

数吐先手锄,苗艾绿扰繁。采撷入药篮,种思劝朝餐.

排徊掩篱门,黄菊开瓦盆。采之不插发,携归使风干。

明目以读书,益寿同南山。北堂欣有黄,南阶欣有兰。

欢忻且无尽,奚与时岁阑。

母亲睡不着早起,敏昌陪其在园中散步。秋季天气寒冷,怕母亲衣裳单薄,心中忐忑不安。母亲行至园中菜畦,才面露欣然,诗人这才感到欣慰,陪母亲一起采撷菜蔬,其乐融融。对母亲的爱发自内心,希望母亲能“益寿同南山”,“欢忻且无尽”。

嘉庆四年(1799)母亲病重,他从书院赶回家,而仅得“十日之侍”,母亲去世

后, (冯敏昌)“几几灭性,倍甚于闻先大父讣时”。嘉庆七年(1801年)为父亲守孝素食三年后,冯敏昌合葬父母,随后,“即结茅庐于山足,为丙舍,置田二顷为墓田。于是,庐墓蔬食者又三年。坐卧不据高位,足迹不到城市,来往执杖徒行,不敢骑乘。山深无人,辄攀松柏号泣无时。每晨夕,必亲诣墓前,拈香哀叩,如定省然。虽大风雨亦不假手于子侄,纵时暂出,返庐亦必登莹叩告。盖三年如一日焉,荒谷人烟罕绝,时或虎啸猿啼,云停水泻,若皆助悲思之况,其凄清孤寂,非身历者难知也。”可见,冯敏昌对父母的拳拳孝心是如此地感人。

再如冯敏昌的《别内人》:

於人辛苦是离群,惆怅乡园手暂分。吹梦轻风桃李月,隔帘细雨凤凰裙。

还应努力修中馈,莫漫愁心向晚曛。他日梅关回首处,相思遗尔一函云。

此诗是诗人赴京前,与共度蜜月的妻子潘氏道别时所写的诗,情怀缱绻,言真意切,撼人心弦。

冯敏昌有八个弟弟,长兄为父,24岁时为三弟死而作《寄书》:

家人断来书,客子含远泪。滴泪写作书,寄以为亲慰。

书归人不归,别感他日说。兄归弟不归,此恨何年绝。

何翔藻《岭南诗存》评此诗“骨肉至情,以白话写之,字字从心坎流出”诗人对弟弟的爱与痛让人潸然泪下。冯敏昌还有很多关于对亲情描写的诗歌,如《京邱书感寄仲子弟二首》、《清明日道中有感三首》、《又感》、《七月十八夜梦后听雨作》、《九月寄季光弟》等等。

2.3对师友的真

冯敏昌出身书香门第,饱读诗书,到过多所学堂、学院求学,受到很多老师和朋友的尊敬与喜爱,故冯敏昌表达对老师和朋友的感恩之情的诗篇在他人生阶段中占有极大的比重。

著名学使翁方纲是冯敏昌的老师,对其视之如子,冯敏昌也视翁方纲如父,终生执弟子礼。翁方纲慧眼识才若伯乐,“万里提携”。冯敏昌感慨涕淋,发出“呜呼,何以弩力仰副知我情!”的欲报知遇之恩的慨叹。甲子五十八岁时作《怀覃溪翁夫子》:

宁仁退老卜生乡,独艳萦迥儿寸肠。海上山荒想坟墓,天边云断望门墙。

青云敢忘平生志,白发思从弟子行。谁道酬思恐无路,绛纱帐设五经堂。

冯敏昌时刻铬记翁老师的恩情,对他感激不尽,孺慕景仰,情深词切。此诗深沉地表达了诗人对恩师翁方纲的真挚感情。

冯敏昌的另一位老师钱载则是当时显赫一时的“秀水派”掌门人。冯敏昌对老师钱载推崇备至,作有《送捧石夫子致仕归秀水五首》,之二:

昆仑巨派孟门行,杜老神明山谷精。风稚一时推绝业,诗林千古振中声。

已将格律追前辈,还指津梁示后生。名论几人能领略,暂回青眼看孤茎。

此诗通过“昆仑巨派”、“神明”“振中声”等流露出诗人对钱老师的敬佩和敬仰之情,希望老师能“还指津梁示后生”。可见冯敏昌对老师的态度是非常诚恳地、尊敬的。

冯敏昌对待朋友是真诚的、信任的,以心交心去和朋友交往。他的怀友之作如《武虚谷同年暮过小酌即别》:

故友如明月,风吹向晚来。笑谈千里共,怀抱百年开。

绕径捎红槿,临阶倒绿杯。碧云看稍合,送尔复徘徊。

此诗以故友比明月,思念之风拂面而来,思念之心明月可鉴。诗人与朋友亲密无间,谈笑风生。人生得一志趣相投的朋友乃一大庆事。

再如乾隆四十年(1775年), 张锦芳令潮阳,冯敏昌在北京复习应举。冯敏昌二十九岁时写下的《初春寄张集夫》:

前年蓟门春,风雨远迷客。我如孤雁飞,子似双鸭集。

今年春又归,旅雁还相依。翻怜双璧只,碎羽惜毛衣。

我有万古愁,怀之欲谁吐。贻君一书札,敢慰分离苦。

有凤高韩山,育然难可攀。毋令追步晚,磋陀云海间。

诗中把自己比喻成“孤雁”,远离家乡,形单只影。把锦芳比若双鹏,也漂泊异地为官。几行诗句,把心中无人诉说的无尽愁思倾泻出来。其对友人的思念刻骨铭心,所以“贻君一书札,敢慰分离苦”,读之让人无限惘然。

再来看冯敏昌写给朋友南碉的诗《题李南硝先生遗墨》:

传来宝墨梦初回,三日焚香不忍开。刺眼枫笙湘水释,惊心风雨越王台。

镌铲妙迹何人力,掇拾遗篇故可哀。几辈石交斤总辍,因公玉润句翻裁。

朋友南碉的英年早逝,让冯敏昌惋惜之余啼嘘不己,每每会追忆朋友的音容笑貌。经常把玩朋友的遗墨,睹物思人,感概无限。从启始之句,“传来宝墨梦初回,三日焚香不忍开。”可见冯敏昌对朋友感情之深切,人去物在,触目惊心,难免会“掇拾遗篇故可哀”。冯敏昌用“玉润”来比朋友之德,用“石交”比他与南碉之间坚固交谊。

冯敏昌写关于师生情的诗作还有很多,写关于友情的诗作也不少,有互相赠、送别类的诗,是很常见的。

2.4对乡邻百姓的悯

冯敏昌悯恤孤贫是出了名的,他不但对其胞弟遗孤,视如亲子,早晚提携,抚育成人。对乡邻的孤幼也一视同仁。例如:在《故从人黄中和记》中写道他的同乡黄中和幼失,家里贫寒,十几岁还不能自己生存。冯敏昌还乡省情获悉后,便收之为书童,携带上京,使之如孤侄益友,相亲相勉,情同手足,同登西岳华

篇四:《杜甫:“万方多难”中成就的“诗圣”》学案

《杜甫:“万方多难”中成就的“诗圣”》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诗人关注国计民生,感时忧国的精神,在逆境中不懈追求人生价值的抱负,与忍耐和承受苦难的人格;注重学生人格和人文精神的养成。

2、了解这篇传记文学性与艺术性的统一,体会文学真实性的特点,以及此传记中人、诗、史三者有机结合的特点。

3、充分利用教材,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地阅读传记,有效的利用教材提供的各种资料。

学习重难点

1、本文学术性强,牵涉到许多历史时间,学生阅读可能有难度。

2、阅读时需提醒同学不要把主要精力放在对历史时间的讨论上,重点应放在大致了解杜甫的文学生涯及诗人在“万方多难”中生发的诗歌创作上,体会杜甫的人格追求。

学习时数

4课时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一、 导入

1000多年前,当唐朝岌岌可危、风雨飘摇之时,伟大的爱国诗人杜甫就是用他的一根笔写下了无数的诗篇。

“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这是杜甫逝世前一年对自己的写照。后人从这孤独的形象中看到了他包容乾坤的博大胸怀以及回旋天地,与元气同在的精神力量。

这篇冯至所写的传记,展现了杜甫生命中的一个片段。《杜甫传》原有13节,大约3万字,限于篇幅,本文只选了其中的“长安十年”“流亡”“侍奉皇帝与走向人民”三节,部分段落有删节。

这节课就让我们跟随着诗人冯至的笔迹,再次回到那个时代,同诗人杜甫一起去感受那个兵荒马乱的年代,通过他的诗歌一起去感受一份与人民命运息息相关的炽热而跳动的心灵。

二、写作背景与作者简介

本文写于1946年,历时三年。冯至从青年时代就非常热爱杜甫。抗战期间,无论是在颠沛流离的途中,还是在相对沉静的昆明山中,冯至都没有停止对杜甫人生的思考。正是在这个时期,他开始了写作《杜甫传》的准备,并在1945年发表了《杜甫和我们的时代》和《我想怎样写一部传记》两篇相关文章。

冯至(1905-1993),出生于河北涿州,曾就读于北京大学德文系和德国海德堡大学。回家后先后在同济大学、西南联大、北京大学等校任教。作为"中国最杰出的抒情诗人"(鲁迅语),其诗歌创作主要有诗集《昨日之歌》《北游及其他》《十四行集》等;作为学者,他的杜甫研究和歌德研究都十分优秀。此外,他的散文作品《山水》和小说《伍子胥》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名篇。

三、介绍杜甫

杜甫(公元712-770),字子美,唐代著名诗人。祖籍襄阳(今属湖北),生于河南巩县。杜甫出生于一个有着文学传统的家庭中,他的爷爷杜审言也是唐朝(武则天时期)著名的诗人,所以他7岁开始学诗,15岁时就已扬名。杜甫的诗歌现存1400多首,它们深刻地反映了唐代安史之乱前后20多年的社会情况,生动地记载了杜甫一生的生活经历,同时,这些诗歌把社会现实与作者个人生活紧密地结合起来,达到思想内容与艺术的完美统一,也代表了唐代诗歌的最高成就。所以,杜甫的诗歌被后代称为“诗史”。

四、学习指导与阅读文本

1、学习指导

这篇传记文学性较强,牵涉到的历史事件较多,阅读起来有一定的困难。学习本文之前,同学们一定要先对文章中的一些内容作一些预习,最好能够做一些笔记和摘录。

①从时代背景入手,分析杜甫生活的时代有什么样的特点?

②从杜诗入手,分析诗人、感情、社会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

③从杜甫其人入手,分析杜甫为什么被称为“诗圣”?

2、快速浏览全篇,重点阅读第一部分“长安十年”内容,填写下表1:

①解读《赠特进汝阳王二十韵》和《投简咸华两县诸子》二诗:

(汝阳王李琎是唐玄宗的侄子,杜甫能到他府上走动,多半有某种背景。何人举荐却无据可查。杜甫的袖袋里,可能有几封举荐信的。他进京献诗《赠特进汝阳王二十韵》,前提是要踏进王府的门槛。经济上的困顿使他追求功名,但改变不了他的病和饥寒的现状。)

②解读《兵车行》:

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爷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 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道旁过者问行人,行人但云点行频。 或从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营田。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 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

纵有健妇把锄犁,禾生陇亩无东西。况复秦兵耐苦战,被驱不异犬与鸡。 长者虽有问,役夫敢申恨?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

县官急索租,租税从何出?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

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 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

(这首诗的深刻之处,在于作者没有把笔墨局限在一时一事的描写上,而是通过征夫之口,把此次征丁放在连年征战的大背景下,从而在最大程度上表现了人民群众所受的兵役之苦,在最深的层面上揭露了唐玄宗不顾人民死活,频举开边之战的卑劣心肠。作者的立脚点显然在人民一边,这标志着杜甫在现实主义的诗歌创作道路上迈开了坚实的第一步,这首诗可以看作是他的一座里程碑。)

③解读《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杜陵有布衣,老大意转拙。许身一何愚!窃比稷与契。

居然成瓠落,白首甘契阔。盖棺事则已,此志常觊豁。

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

(第一部分是自述平生之志,并揭示理想与现实的巨大矛盾。杜甫以”稷契“作为立身的标准,稷和契是辅佐虞舜的两个贤臣,他们爱民如子,政绩显著。然而,这种高尚的志向却遭到了世俗之辈的嘲笑,遭到了当权者的冷漠,把杜甫长期置于衣食不保的境况之中。相反,那些经营私利的“蝼蚁辈”们却衣食饱暖,飞黄腾达。)

赐浴皆长缨,与宴非短褐。况闻内金盘,尽在卫霍室。

中堂有神仙,烟雾蒙玉质。暖客貂鼠裘,悲管逐清瑟。

劝客驼蹄羹,霜橙压香橘。

(诗的第二部份是记述途经骊山时的观感。杜甫半夜从长安出发,行至骊山脚下,天已黎明,这时,他听到从骊山行宫里传来震天动地的音乐声,想到君

臣们正在通宵达旦地作乐,于是便依据平素所闻,用大量的篇幅描写他们的享乐生活,揭示了统治者靠掠夺民财以膏腴自身的社会本质——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北辕就泾渭,官渡又改辙。群冰从西下,极目高远兀。

疑是崆峒来,恐触天柱折。河梁幸未坼,枝撑声窸窣。

行旅相攀援,川广不可越。

(第三部分是叙述路过泾渭时的艰难情形和到家后的见闻感受。以上十句,笔墨集中在过河这件事上,写得曲曲折折,感慨淋漓。先是渡口移动,不得不改道;到了新渡口,又无船可渡,从上游漂下来的巨大冰块,汹涌而来;幸而有座桥,却又摇摇晃晃,走在上面,心惊胆战。这一情节实为作者10年长安艰难生活的缩影。作者使用以小见大,寓情于事的艺术手法,展示出久历的坎坷和积郁的心境。)

④总结

长安十年的生活磨砺,杜甫已变成一个忧国忧民的诗人。他不但在思想上已经成熟,而且在艺术上也已形成了沉郁顿挫的诗歌风格。

第二课时

一、 回顾旧课

二、 填写表格2,分析课文

①解读《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作于至德二载(757)。诗人当时为安史叛军所俘,身陷长安。 杜甫眼见山河依旧而国破家亡,春回大地却满城荒凉,在此身历逆境、思家情切之际,不禁触景生情,发出深重的忧伤和感慨。这首诗反映了诗人热爱国家、眷念家人的美好情操。)

②解读《月夜》: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这首诗借看月而抒离情,但所抒发的不是一般情况下的夫妇离别之情。题为《月夜》,字字都从月色中照出,而以“独看”、“双照”为一诗之眼。“独看”的泪痕里浸透着天下乱离的悲哀,“双照”的清辉中闪耀着四海升平的理想。“独看”是现实,却从对面着想,只写妻子“独看”鄜州之月而“忆长安”,而自己的“独看”长安之月而忆鄜州,已包含其中。“双照”兼包回忆与希望:感伤“今夜”的“独看”,回忆往日的同看,而把并倚“虚幌”(薄帷)、对月舒愁的希望寄托于不知“何时”的未来。)

③解读《北征》(选段):

况我堕胡尘, 及归尽华发。经年至茅屋, 妻子衣百结。

恸哭松声回, 悲泉共幽咽。平生所娇儿, 颜色白胜雪。

见爷背面啼, 垢腻脚不袜。床前两小女, 补绽才过膝。

海图坼波涛, 旧绣移曲折。天吴及紫凤, 颠倒在裋褐。

老夫情怀恶, 呕泄卧数日。那无囊中帛, 救汝寒凛栗。

粉黛亦解包, 衾裯稍罗列。瘦妻面复光, 痴女头自栉。

学母无不为, 晓妆随手抹。移时施朱铅, 狼藉画眉阔。

生还对童稚, 似欲忘饥渴。问事竞挽鬚, 谁能即嗔喝?

翻思在贼愁, 甘受杂乱聒。新归且慰意, 生理焉得说!

(这首长篇叙事诗,实则是政治抒情诗,是一位忠心耿耿、忧国忧民的封建士大夫履职的陈情,是一位艰难度日、爱怜家小的平民当家人忧生的感慨,是一位坚持大义、顾全大局的爱国志士仁人述怀的长歌。本诗于平实的叙述中反映重大的生活感受,显示出诗人在诗歌艺术上的高度才能和浑熟技巧,足以得心应手、运用自如地用诗歌体裁来写出这样一篇“博大精深、沉郁顿挫”的陈情表。)

④总结

充满忧国忧民的情思,反映了当时的政治形势和社会现实,表达了人民的情绪和愿望。

第三课时

一、回顾旧课

篇五:课件周易研究

今天是“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把著名作家冰心、赞美女性的经典名言,献给在下的女同学:

“世界上若没有女人,这世界至少要失去十分之五的‘真’、十分之六的‘善’、十分之七的‘美’”。《〈关于女人〉后记》

《周易》与大众文化

学习要求:

具备一种精神:坚持(14周·28学时·始终如一)。

舍得两个投入:时间、精力(心无旁骛·没有第三者插足)。 运用三种方法:记忆、理解、发现。(牢记基本常识·理解文化内涵·发现人生真谛)

达到四个目的:1、了解《周易》常识。2、启迪科学思维。3、开拓知识视野。4、提高人文素质。 (十字真经:懂算卦、会算卦、不信算卦)

考试“三看”:出勤、笔记、试卷。

先提几个问题:

1、2002年是马年,何谓“龙马精神”?

2、2003年是羊年,何谓“三羊开泰”?

3、2004年是猴年,美猴王孙悟空的“火眼金睛”从何而来?

4、皇帝何为“九五之尊”?

5、韩国足球队为何称“太极虎”?

6、清华大学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典出何处?

7、 蒋介石为何字“中正”?

8、“变卦”一词的语源是什么?

9、香港卫视凤凰一栏目为何叫“八卦新闻(转 载 于:wWW.smHAida.cOM 海达范文网:如父如子百度云)”?

10、何为“九九重阳”节?

要理解这些大众话语的“文化内涵”,搞清楚它们的来龙去脉,就必须上溯到中华文明的“三江源” ——《周易》。《周易》与大众文化,就是要切入到“大众文化”这个层面,让《周易》这部“第一元典”通俗化、生活化、大众化,让普通人也能了解、把握它的精髓,明明白白看《周易》。

一、《周易》的源流与框架

任何事物都有一个生成、发展的过程,对精神文化产品中的“极品”――《周易》也不例外,它也不是神的创造,揭去其头上的神秘面纱,审视其本来的面目,你会轻轻一嘘,“噢,原来也不过如此:是人的大脑智慧的第一产物。”

1、《周易》的价值定位(定位学·提高到“学理”的层面来

认知)

《周易》是中华文明的“三江源”,是一个巨大的“思想库”,是第一部蕴含着丰富文化信息和深刻人生哲理的卜筮之书,是“四库全书”第一书、 “十三经”中第一经、 东方文明之根、“中国的圣经”。

(东方文化源头活水、被世界称作“中国的圣经”)古人又誉之为“五经之首”(明·胡广《周易大全·四库提要》)、“大道之原”。(清·胡煦《周易函书约存·四库提要》)。又云:“不懂易不能坐朝堂,不懂易不能当宰相”。(格言)唐·虞世南曰:“不读易不可为宰相”。19世纪下半叶,日本在明治维新时期提出“不知《易》者,不得入阁”的组阁原则。(据传曾庆红副主席就喜欢和精通《周易》)

东方文明之根:韩国的国旗是“八卦太极图”,新加坡的空军机徽是“太极图”,国际出版公司的广告标志是“太极图”。(《周易》扫描图片)

故,《周易》的确是中华民族的“第一宝典”,是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源头,是先民迸发出来的第一道理性之光,作为炎黄子孙如果不了解《周易》,那才是名副其实的数典忘祖。

知识链接:

解析《周易》全新尝试

《周易》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经典,素有“群经之首”的美誉。 《周易》对世界文明也有重要影响:

西方科学家从《周易》的阴阳观念中直接导出“二进制”,人类从此进入数码时代;

德国著名哲学家黑格尔认为《易经》所从事的“是一种崇高的事业”;

瑞士著名心理学家荣格说:“谈到人类唯一的智慧宝典,首推中

国的《易经》。”(见黄德智《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

中国智慧在《周易》,《周易》智慧在和谐

余敦康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社会科学院名誉学部委员。

《周易》这部书,深刻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发生、成长、定型的整个历史。《周易》是儒家、道家发生学的源头,而儒家、道家虽然改变了《周易》,但是《周易》提供的思维方式,也影响了儒家和道家。这样的哲学自战国末年形成之后,2500年来,一直是中国文化的主流。全世界独一无二,真是一个奇迹,文化的奇迹。

《周易》!全世界没有一本经典能够有5000的历史,《圣经》只有2000的历史,《古兰经》也只有1300年的历史。印度的《奥义书》稍微古老些,也不过3000年的历史。为什么说《周易》有5000的历史呢?因为《周易》不是一个人写出来的,所谓“人更三圣,世历三古”,他是由三个圣人——伏羲、文王、孔子,历经三个时代——上古、中古、近古而完成的。

《周易》在人类文化背景上的“唯一性”:元典性、连续性、中轴性、哲理性。

《周易》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这个智慧就是“和”。近些年来,人们终于又发现了中华民族的核心价值观——“和谐”,这是很大的收获,也是很值得阐发的。

中国人的智慧就体现在“仇必和而解”中。这就是用和谐的方法来消除矛盾、解决矛盾,使事物向一个更新的方面来发展。最后解决的

方法一定要和,不能让矛盾冲突扩大。只有“和”才有永恒的爱,才有生机和活力。这个道理很深刻,但并不简单。

历史上,的确有人借助《周易》搞迷信。但那是末流,不登大雅之堂。那不叫易学,而是数术,也就是所谓的算命。真正的学者,始终是把《周易》视为中国文化的主干。懂了《周易》才可以懂得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而《周易》,其智能,其核心价值观,就是和谐,就是阳刚阴柔的辩证统一,就是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知识链接:

⑴、 四库全书:“经、史、子、集”四类书的专称,经有十三经,史有二十四史,子有诸子集成,集指历代的诗文总集。

⑵、 十三经:《周易》、《尚书》、《诗经》、《左传》、《谷梁传》、《公羊传》、《周礼》、《仪礼》、《礼记》、《论语》、《孟子》、《孝经》、《尔雅》。

⑶、 二十四史:《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晋书》、《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魏书》、《北齐书》、《周书》、《南史》、《北史》、《隋书》、《旧唐 书》、《新唐书》、《旧五代史》、《新五代史》、《宋史》、《辽史》、《金史》《元史》、《明史》。

⑷、 诸子集成:汇集了先秦到汉魏六朝诸子著作二十六家,如:《论语》、《孟子》、《荀子》、《老子》、《庄子》、《列子》、《墨子》、《晏子春秋》、《管子》、《韩非子》、《孙子》、《吕氏春秋》等。

⑸、 集:指诗文集。如:《昭明文选》、《乐府诗集》、《文苑精华》、《唐文粹》、《全唐诗》、《全唐文》、《全宋词》、《全元曲》等。

作文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