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体裁作文 > 教育资讯

读《复活》有感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5 01:24:23 体裁作文
读《复活》有感体裁作文

篇一:读复活有感

读《复活》有感

2008201938 余宇飞

《复活》是托尔斯泰经典的代表作之一。我在初中的时候就读过这部小说。当时由于书中反应出了大量的黑暗面,给我的价值观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一度暂停了阅读,到了高中才又重新把这本巨著读完。复活带给我的不是像《罪与罚》那般的压抑,那是一种思辨式的痛苦,更多的是心灵的震撼和感动。因为在《复活》中,托尔斯泰不仅对非正义的社会现象进行了无情批判,他还探寻造成社会罪恶背后深层的人性与伦理学原因,即引导我们去关注人与人之间的伦理道德关系与人性所发挥的作用。

这本书的构思起源于托尔斯泰的一位法官朋友柯尼给他讲述的一个真实故事:一个妓女因为被指控偷窃一个醉酒的嫖客100卢布被判处了4个月的监禁。就在法庭上,一个年轻的陪审团成员发现这个妓女是他亲戚收养的曾经被他诱奸过的女孩。他良心发现,到法院恳求检柯尼,告诉他自己想与这个妓女结婚以赎罪。柯尼非常同情这个年轻人,但劝他不要走这一步。年轻人很执着,不肯放弃自己的想法。但没想到是婚礼前不久,那妓女竟得伤寒去世了。这名男子也不知去向了。

复活这本书耗费了托尔斯泰大量的心血,历时10年才于他71岁高龄之时完成了这部恢宏的巨作。说这部小说是托尔斯泰一生创作和思想的总结的话,一点儿也不为过。

他为了更好的写这部小说特地参观了莫斯科和外省的许多监狱,去法庭旁听审判,接触法官、狱吏、囚犯、律师等各种人物,深入农村调查农民生活,还查阅了大量档案资料,进行分析研究。托尔斯泰对本书的创作充满了激情,在前六年里,他先后写出了三份草稿。可是后来他觉得写不下去,而对已经写出的草稿又感到极其不满,他十分苦恼。柯尼讲的故事经过托尔斯泰的“变形”,结局成为男女主人公捐弃前嫌,终成眷属,虽被流放西伯利亚,但男的著书立说,教育孩子,女的读书进修,帮助丈夫,依然两口子过着安宁的生活。然而托尔斯泰觉得这样描写男女主人公的命运纯属个人的愿望不能反映现实。托尔斯泰目睹亿万人民的苦难,当时步入了老年的他世界观发生很大的变化,站到了广大人民的阵线上,因此觉得光写两个人的个人命运是远远不够的,他要深刻揭示黑暗的沙皇帝国,真实反映被压迫的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的人民的命运。因此,以忏悔贵族这一男主人公作为主线的写法必须改变,而应该以平民女主人公玛丝洛娃的生活遭遇作为主线,并通过这条主线来描绘出人民的苦难。

其实托尔斯泰到定稿时也没有放弃男女主人公最终在一起的想法。这种想法一开始就在托尔斯泰的头脑里生了根,他希望两个不幸的主人公最终能获得幸福。但这样的幸福是脱离现实的,托尔斯泰心里产生了怀疑,最后他得出结论:男主人公既不可能使女主人公在精神上复活,而精神上复活了的女主人公也不可能跟他结婚,共同生活。这才是真实的生活。托尔斯泰明确这一点时,离最初动笔已有九年了。由此可见,托尔斯泰对待创作是何等严肃认真,精益求精,就像他自己说的那样,把“自己的一块肉放进墨水缸里”。

全书的依据了现实的素材定了基本的情节。在一步步展开情节的过程中,作者以深刻的文笔揭露了法庭,监狱和政府机关的黑暗,揭露了官吏的昏庸,残暴的行径。在审判卡秋莎的法庭上本该是严肃的,但一群执法者却各怀心思。一名

法官因和妻子吵架心情不佳。另一名叫玛特维伊的法官担心的是自己的疾病。副检察官还没从酒宴中清醒过来就开始宣读对卡秋莎的审判。法庭的庭长为了能准时赶去和一个姑娘幽会想要审判早点结束。在整个的审讯过程中,法官们满脑子都是自己私事,对案件完全不上心。也正因为这些官府的昏庸的执法者的随随便便将一位被诬陷的少女卡秋莎判了刑。在主人公聂赫留朵夫上述的过程中,又进一步的暴露了沙皇政府机构从上自下都以腐败不堪。国务大臣是贪婪成性的吸血鬼,枢密官是镇压波兰人民起义的侩子手,掌管烦人的将军残忍无比,副省长以鞭打犯人为乐,狱吏也常折磨犯人。反映了当时俄罗斯的统治阶级已经无药可救了。

男主角聂赫留朵夫为解救玛丝洛娃不得不奔走于高高在上主宰平民百姓命运的大官之间,遇到的都是些假仁假义的伪君子,没有一个有良心的人。奔走于城市与乡村间的聂赫留朵夫看到的是法律的不公正和社会的底层人民是如何受到迫害的。整个社会已经没有什么真理可言了。在主人公聂赫留朵夫上述的过程中暴露了沙皇政府机构从上自下都以腐败不堪。国务大臣是贪婪成性的吸血鬼,枢密官是镇压波兰人民起义的侩子手,掌管烦人的将军残忍无比,副省长以鞭打犯人为乐,狱吏也常折磨犯人。反映了当时俄罗斯的统治阶级已经无药可救了。

在法庭上聂赫留朵夫完成的仅仅是良心的觉醒,而在为卡秋莎奔走的过程,聂赫留朵夫才是真正在当时那个纷杂的社会中找到了他的道德的标准。他爱过,悔恨过,反思过,他下定了决心,在良心的的作用下,他复活了。在这过程中,我觉得聂赫留朵夫追求的不仅是卡秋莎,在这条精神复活,寻求从生的道路上,不断地积极改变自己。那夜,聂赫留朵夫花了一整夜读福音书,那是以前的他不会看也看不懂的教训。现在从中他看懂了圣经的教训,并发现了一些能让他觉悟,喜悦的东西。他不仅仅实现了自己的复活,同时聂赫留朵夫的一系列行为也感动了卡秋莎,使卡秋莎也觉悟了,醒悟了过来。最后男女主人公都实现了精神上的复活。

这种复活同时也代表了托尔斯泰的复活,托尔斯泰在写《复活》的时候已经抛弃了贵族阶级的传统观念,用宗法农民的眼光来重新审视当时种种不公的社会现象,通过男女主人公的遭遇淋漓尽致地描绘出一幅幅沙俄社会的真实图景:草菅人命的法庭和监禁无辜百姓的牢狱;金碧辉煌的教堂和褴褛憔悴的犯人;荒芜破败的农村和豪华奢侈的京都;茫茫的西伯利亚和手铐脚镣的政治犯。揭示了沙皇专制和官方教会是完全建筑在对人民的压迫和欺骗之上的。他们虐待人,折磨人,审判人,惩办人,杀害人。无辜的人民遭殃,他们无动于衷,一心要清除他们心目中的危险分子。他们不但不会宽恕他们认为有罪的人,而且不惜冤枉大量无辜的人。事实上,他们宁可惩罚千百个没有危险的人,也要除掉一个他们心目中的危险分子。这是一种多么残酷的统治方式!

身为贵族的托尔斯泰在资本主义势力的冲击下, 看到了国家机器—暴力的加强, 社会道德的沦落和农村的破败后,用作品以清醒的现实主义撕下了一切假面具,批判了整个官僚机构及各级官吏的丑恶嘴脸, 揭露了官方教会的虚伪和欺骗性, 表达了农民的抗议和革命要求。从而深刻地反映出世纪初这一时期俄国社会复杂的社会矛盾, 他是“ 俄国千百万农民在俄国资产阶级革命快到来的时候的思想和情绪的表达者” 。它撕去了当时贵族资产阶级的一切虚假面具, 情地批判了俄国社会的虚伪本质。卢那察尔斯基也指出, 这不仅是托尔斯泰个人探索的结果, 也是从赫尔岑到民粹派走过的道路, 而托尔斯泰在这方面更是特别富于典型性。因为他客观上反映了俄国农民资产阶级革命的特性。对于托尔斯泰的思想,

列宁这样剖析到“ 托尔斯泰富于独创性的全部观点, 恰恰表现了俄国革命是农民资产阶级革命的特点。他观点中的矛盾, 的确是一面反映俄国革命所处的各种矛盾状况的镜子。”暮年的托尔斯泰在日记中这样写到“ 我已归结到一个伟大的思想, 在实现这思想上, 我感到可以把我整个的生涯奉献给它。这思想, 是创立一种新宗教, 基督的宗教, 但其教义与神秘愚昧是经过澄清的,用极明白的意识来行动, 以便把宗教来结合人类。” 由信仰而达至理想,这不仅是对小说名为“复活”的点睛之笔,亦是其全部思想的制高点。这正从一个侧面显示出托尔斯泰独特的宗教哲学, 即认为是宗教导致道德。这或许也是晚年托尔斯泰的无奈,只能从宗教里获取慰藉。但这无法影响这部作品的伟大。

《复活》揭露了资本主义在俄国迅猛发展,政府的腐败,世风日下给农民带来的痛苦和灾难,深刻的剖析了时代和人性,无论是在过去还是现在弘扬人性,歌颂人性都是时代的主旋律。联想到当今社会,人们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精神却徘徊不定。人性者更显可贵,也更为我们所重视和提倡。书中聂赫留朵夫一次又一次战胜人性的弱点,唤醒起精神的人,就是在让人性复活。而所谓精神之人就是有良知、有此文来源于文秘站、有正义感的有人性的人。

我觉得拥有人性是作为一个人最低的底线,最基本的原则。也只有做到了这点,才能“行得正,坐得直”,才能有自己的主见,谦虚的心和自我审阅、检讨的勇气。假如我们每个人在行事之前都扪心自问自己的良心,那世上许多错误和不幸都不会发生了。人人能做到这点的话,那么我们的社会离“复活”也不远了。

篇二:读《复活》有感

读《复活》有感

在这一次的读书活动中,意外的,我再次邂逅了《复活》。但是随着岁月的流逝,年龄的增长,再次捧起她时,却有着别样的感悟与心情。

小说名曰《复活》顾名思义,其中必有人“复活”。那幺“复活”的人究竟是谁呢?是聂赫留朵夫?还是玛丝洛娃?抑或是两者兼而有之?读过此书之后,或许有人认为是聂赫留朵夫促使玛丝洛娃破碎,但我认为,是聂赫留朵夫促使玛丝洛娃体味了人生的种百味。虽然在卡秋莎的记忆中,聂赫留朵夫给了她把辉煌借给昨日的今朝。但毕竟,是她的爱心和同情心让她再次重新生活——复活。毕竟,在破碎之后,她真正的活过。

我感动聂赫留朵夫敢于面对错误的那颗忏悔之心,敢于面对自己的错误的弥补,用自己的爱心和行动唤醒了一颗孤寂的心。

聂赫留朵夫品性善良,且有抱负。他对自己所拥有的贵族特权极为不满,把名下的那一部分土地分给了农民。起初,他对姑母家的养女卡秋莎*玛丝洛娃的爱是真诚的。后来,他参军当了军官,军营生活却使他堕落成为一个吃喝玩乐的花花公子。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他诱奸了自己当初曾热恋过的姑娘。此后,他在罪恶的泥潭里越陷越深。法庭上遇见卡秋莎之前,他正与一个有夫之妇私通,同时又有一个贵族小姐求婚;此外,他已放弃否定土地私有的理论,准备接受母亲的大家遗产。在法庭上和卡秋莎的不期而遇,极大地震撼了他的心灵,

尤其是她被判苦役后发出的哭声,更是触动了他那似乎并未完全泯灭的良知。他痛悔过去的劣行,开始走上精神“复活”的道路。

为了赎罪,聂赫留朵夫多方替玛丝洛娃奔走上诉,并打算同他结婚。比如,他对不合理的社会现象感到不满并持批评态度;对他曾想与之结婚的贵族小姐及其一家人的庸俗和虚伪心生厌恶。对他探监时耳闻目睹的专制制度的黑暗更是深恶痛绝。于是,他的精神“复活”进入了第二阶段,即从对自己的罪恶的认识上升到对整个统治阶级的认识,从对玛丝洛娃一人的同情转到对整个劳动阶级的同情。这时,他头脑中的贵族阶级思想逐渐为宗教制农民思想所代替。他认识到,农民贫困的根源就在于土地被地主阶级所霸占。于是,他身体力行,把自己的土地分给了农民。应当说,在这一点上,“忏悔”的贵族聂赫留朵夫大大超越了他的前辈——《安娜*卡列尼娜》中的列文。玛丝洛娃的上诉被驳回,聂赫留朵夫对统治阶级及其法律的本质的认识也达到了一定的深度。他的精神逐渐“复活”,伴随玛丝洛娃踏上了去往西伯利亚流放地的遥远路程。

在西伯利亚的三个月,是聂赫留朵夫彻底醒悟的三个月。他最终认清了统治阶级吃人的本质,然而令他苦恼的是,他非但看不出任何可以战胜它的方法,甚至连该怎样做才可以战胜它也不能理解。无奈之中,他拿起了《福音书》,不料却从中悟出了这样一个道理:为了摆脱苦难,惟一可行的方法便是在上帝面前永远承认自己有罪,因而既不可惩罚他人,也不可纠正他人。聂赫留朵夫从此开始了一种新的生活。他的精神和道德“复活”了。

同样,女主人玛丝洛娃也有她自己的“复活”历程。不过,她的“复活”却完全没有聂赫留朵夫的那种赎罪的味道。当聂赫留朵夫第一次探监时,她所“复活”的仅仅是她当初的那个清清白白的自我而已,她那时仍处于“堕落”之中。她习惯性地冲他媚笑,还索要卢布。聂赫留朵夫第二次探监时,特意向她表示忏悔,并提出同她结婚的要求,这一切引起玛丝洛娃对往事的回忆和对他的仇恨;回忆的大门一经打开,玛丝洛娃便逐渐从浑浑噩噩的生活中苏醒过来。聂赫留朵夫第三次见她时,她同以前相比已经判若两人。聂赫留朵夫在日记中说她正在“复活”,的确不无道理。不过,玛丝洛娜的“复活”虽始自聂赫留朵夫的“忏悔”所引起的对美好往事的回忆,但她的最终完成却是在她流放地的政治犯接触之后。她受到这些品德高尚的人的影响,学到了他们敢于为理想献身的精神,尤其是西蒙松对她的发自内心的爱情,更使她意识到了人的尊严和自身的价值。她重新爱上了聂赫留夫,却不愿因此耽误他的前程而甘愿同西蒙松结合。少女时代的卡秋莎终于回归。她的纯洁的道德也失而复得。玛丝洛娃在精神上彻底“复活”了,或者说她得到了完全的新生。

人性的复活指的是对自己进行反思后改过自新。有了新的思想就会有新的看法,对于善与恶的区分自然也不同。真正高尚的心灵恐怕是需要多次的复活才能换来的。我喜欢断树残枝萎叶,也喜欢旧寺锈钟颓墙;喜欢石阶倾斜玉兰拆裂,也喜欢残月流星云重雾冷……因为当我看见人们为一个凄惨的故事结局而叹息时,我常常遗憾人们没有领悟到惨局背后的种种震撼之音,而在《复活》中,一个出乎意料的

结局,展现了一颗善良的心,一个天下无双的决心。生活中,每个人都需要爱心,而且都应该有爱心,让每一个世人,在心灵的牧场上,悄悄开始用心放牧身边的一切,让世界充满美好、温馨、活力。

篇三:读《复活》有感

读《复活》有感

“一个人若有一百只羊,一只走迷了路,你们的意思如何?他岂不撇下这九十九只,往山里去找那只迷路的羊吗?”这是《复活》卷首引用的圣经,圣经的引用是具有针对性的,那只迷路的羊暗指罪犯,为的是我们世人要爱护,怜恤有罪的和无罪的的罪犯。像玛丝洛娃等的罪犯,很多是有罪的,也有很多事无辜的,如果我们世人对他们多一些爱护,怜恤,就能感化他们,从而使他们的精神复活,人性复活。

《复活》是人性的复活,是精神的复活,是本性善良的复活,托尔斯泰的作品旨在宣扬人性,不是否定阶级性,而是否定兽性,整部小说通过聂赫留朵夫和玛丝洛娃的故事为主线,大肆弘扬人性。托尔斯泰塑造了玛丝洛娃的美好形象,但她不是托尔斯泰的代表者,聂赫留朵夫才是托尔斯泰思想感情的载体。

聂赫留朵夫本性是善良的,他出生于贵族家庭,年少时,在遇见卡秋莎的时候,他是善良的,当时他是真心爱卡秋莎的,年少时的聂赫留朵夫热情,纯洁,精力旺盛,有梦想,有追求,他不嫌弃卡秋莎的出身,在那个美丽的庄园,让这段纯洁的感情悄悄绽放了。。。。。。只是聂赫留朵夫进入军队后,受过军队的训练,在当时的俄国,军队的人充满了兽性,聂赫留朵夫长期在这样的环境下成长,慢慢地,精神被压制,人格逐渐被扭曲,以至于他的生活从此与花天酒地,醉生梦死,纸醉金迷为伍!当他第二次见到卡秋莎的时候,他已经不是年少时的聂赫留朵夫,他的身体充斥了无耻的兽性,就是这个时期,他诱奸了卡秋莎,最后却又将她抛弃,导致了卡秋莎之后的悲惨生活,

沦为妓女,出没风花雪月之地。直到聂赫留朵夫在法庭上遇到卡秋莎,他认出她了,他回想当年发生的事情,当他想到是由于他当年犯下的罪孽才导致了卡秋莎的悲剧,他心情极其复杂,内心极其挣扎,愧疚,难受,自责充斥了大脑,这些都表明聂赫留朵夫心里的善良逐渐苏醒,开始良心发现了,也反映了他心中的人性和兽性正开始斗争,而且人性的复活开始占了上风。

聂赫留朵夫的精神开始复活,随之他身上还有很多东西都开始变化了,他对社会,人生的观察和见解都开始发生变化。在对待土地问题方面,他认为土地和空气,水一样,不应该成为任何人的私有财产,地主不能霸占土地,应该将它们交给种地的人。在对待贵族阶层的态度方面,他看清了整个贵族阶级的肮脏,同时意识到自己作为贵族阶级的一员也是无耻和卑劣的,所以他在思想上,实际行动上背叛了自己的贵族阶级,他放弃土地,离开阔绰的家,不要仆人,搬进公寓,彻彻底底地抛弃了贵族生活。在对待卡秋莎的案件上,他不辞辛苦,到处托关系找人帮忙,就是想把卡秋莎救出来,而且他也决定,如果可以的话,他会和卡秋莎结婚,以此来弥补多年对卡秋莎造成的伤害。

玛丝洛娃,其实是美好形象的代表,她是善良的,只是迫于生活,不愿意回想那段痛苦的经历,整天浑浑噩噩,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才沦落红尘。在监狱的时候,当聂赫留朵夫来监狱看她的时候,她的态度也是很轻浮的,一副漫不经心的样子,还问聂赫留朵夫要了十个卢布,但是她之后也没再问他要,再见到聂赫留朵夫的时候,她也总是关心别人,都是要求他为别人的事奔波,但是没想过自己。其实这个

时候玛丝洛娃的精神就已经开始复活了,她高贵善良的品质显示出来了,这才是真正的玛丝洛娃。后来她重新爱上了聂赫留朵夫,但是却没有选择和他在一起,反而嫁给了政治犯西蒙松。玛丝洛娃的内心活动是怎样的呢?为什么宁愿离开一个贵族老爷,而嫁给一个政治犯呢?其实这才是她最可贵的地方,她知道跟聂赫留朵夫一起,不会给聂赫留朵夫带来幸福,只会拖累了他,玛丝洛娃最后的选择,也使聂赫留朵夫得到了彻底的解脱。玛丝洛娃的精神境界真的越来越高尚,让人不禁为她鼓掌啊!她最终得到了蜕变,找到了真正的自己,过上了真正安稳平淡的生活!

聂赫留朵夫和玛丝洛娃两人的精神复活才是真正的复活,给生活带来了新的希望,净化了心灵,重生了。。。。。。

篇四:读《复活》有感

读《复活》有感

第一次看到“复活”这个书名时,心里就产生了疑问:怎样就复活了?然而当我把这本沉甸甸的大书从书架上拿下来时,我知道了答案就在这一片片的白纸黑字里,只有用心去读,才能体会到作者叫它“复活”的用意。

看完了书,合上书页后,聂赫留朵夫成了一个思考的对象。这本书的主人公就是他。贵族青年聂赫留朵夫早年与家中的女仆卡秋莎产生了爱情,但没有过多的表露。当他做了几年的军官回来后,原本善良的他变成了一头野兽,他玷污了卡秋莎,给了她一笔钱后就抛弃了她。在一次法庭审理案件时,聂赫留朵夫作为陪审员,目睹了审理玛斯洛娃(卡秋莎)毒死人命案的经过,当玛斯洛娃的眼睛扫过他时,他心里极度恐慌,并产生了自己无法控制的悔恨情绪。随后的几天里经过思想的斗争,决定“救助”玛斯洛娃,及其他一些受苦的人并与玛斯洛娃一同流放到西伯利亚。

读罢这本《复活》,我的感觉就是聂赫留朵夫能洗心革面,便会他原来的自己实在是非常不容易。早先他只是一个善良的贵族青年,过着属于自己内心真实想法的生活,与卡秋莎也只是单纯的喜爱。但是周遭的人不但不认可他,反而觉得他很好笑,使他逐渐不信任自己的善良。经过三年的军旅生活,他更深刻的感受到了这一点,并决定做“跟大家一样的人”。这使他成了一个“彻头彻尾的利益主义者”,迷恋酒色,享乐成癖。他把女人当作玩乐的工具,于是便在回来后诱奸了那个曾经单纯可爱的卡秋莎。但是在法庭上的相遇为他敲响了警钟。他不敢直视玛斯洛娃那双斜睨的眼睛。他感觉是自己曾经的举动迫使卡秋莎堕落成现在的玛斯洛娃,一个妓女,囚犯。于是经过多日的思想斗争,他找回了自己的本色,他要去“救助”玛斯洛娃,并要彻底拯救她,与她结婚。这就是聂赫留朵夫的第一次复活,这让他重新认识了这个世界。它有许多被污染的地方需要清理。然而,我认为聂赫留朵夫能做到这一点的确是很不容易,这也是给我感触最深的一点。在周遭可以说是十分恶劣的环境中,他堕落了。可他能被与玛斯洛娃的重逢所震撼,并决定重新做人,这说明了他的本质还是善良的。他重新开始记日记,“同自己谈话”,“同人人身上都存在的真正的圣洁的自己谈话”,这是他人生的转变。试想,在一个人人都享乐的贵族环境中,一个公爵,只因一个妓女、囚犯的一个眼神就改变了自己,这是多么不可思议。然而聂赫留朵夫却做到了,而且是在那个妓女、囚犯近乎于玩弄的态度下做到的。这不得不让人好好思考一下自身。

“知错能改,善莫大焉”。聂赫留朵夫的第一次复活不仅“救助”了玛斯洛娃,让她明白世上不知是黑暗,还有善良的人,也“救助”了其它受着不公平待遇的人。他帮助被诬陷的囚犯,去找典狱长、副省长,那些它并不想见的人。复活的聂赫留朵夫成为了黑暗社会中的一个亮点。

至于他与玛斯洛娃一起流放到西伯利亚,并不顾玛斯洛娃已不再需要他,仍旧希望玛斯洛娃能宽恕他,并想继续帮助玛斯洛娃,这也就是聂赫留朵夫真正的复活了,他已经彻底从一个贵族公爵便回一个善良的人了。

想想聂赫留朵夫,再想想我们自己。他在一个不甚明朗的环境中复活,找回自己,而我们在一个十分光明的环境中就应该做得更好。但是即便如此,还是有很多让人无法接受的事实。例如报纸上见义勇为的人总是不遗余力对不正确的事做出纠正。有次他看见卡车司机乱吐槟榔汁,好心的劝他,却因而被打了几乎送了半条命!真是讽刺,报上这活生生的案例使的原本热心的人不由得犹豫起来,最后大家看到不公平的事情不再劝阻,变成一幅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样子。这是一个好人的“堕落”。最终聂赫留朵夫在茫然中也看到了希望,玛斯洛娃的改变。让他足以抛弃官场的地位与金钱的诱惑,他的精神复活了。玛斯洛娃也改变了,她为了不

读《复活》有感

连累聂赫留朵夫,接受了政治犯西蒙林的求爱。 爱过,懊悔过,反思过,最终,他决定,他复活,他重生,他在纷杂的社会中找到了他道德的衡量准则。也许聂赫留朵夫追求的不仅仅是玛斯洛娃,在这条寻求重生,精神复活的道路上,他见到了,他做了,他去积极的改变了。那夜,聂赫留朵夫花了一整夜读福音书,那曾经是他看不懂的教训。经历了这一切,他这次突然看懂了圣经的教训,并且发现在其中有他必须的、重要的、且是喜悦的东西。

想想聂赫留朵夫,再想想我们自己。他在一个不甚明朗的环境中复活,找回自己,而我们在一个十分光明的环境中就应该做得更好。但是即便如此,还是有很多让人无法接受的事实。

《复活》是托尔斯泰思想和艺术探索的一个新的里程碑,代表托尔斯泰创作的最高成就。小说通过地主养女卡秋莎·玛丝洛娃的受辱、堕落以及下狱、流放的悲剧,表现了对被侮辱、被伤害者的深切同情,“十九世纪末沙皇统治下的俄国监狱遍地,关满了成千上万的革命者和无辜的百姓。”对沙皇的统治作了无情揭露、批判,鲜明地体现了作者“撕毁一切假面具”的“最清醒的现实主义”。“‘不行!’那个怒容满面的法官斩钉截铁地回答。??庭长掏出手表一看,与情妇约会的时间快到了,他再也无心为这案情争辩,便急忙让法官起草判决书。”这就是那个没有人道,充斥着金钱与美色的俄国社会,使人性堕落的起点。

小说成功地塑造了聂赫鲁多夫和玛丝洛娃的形象。聂赫鲁多夫是一个忏悔的贵族。小说通过他诱骗玛丝洛娃,在残酷的现实面前忏悔以至追

随到流放地为玛丝洛娃冤案奔走的过程,表现了这一形象的复杂性与矛盾性,也许这也暗示着作者的矛盾心理。托尔斯泰在这个人物身上既概括了十九世纪末俄国进步贵族的某些思想特征,也体现出他在道德上的自我完善以及向宗教寻求出路的说教。

玛丝洛娃是一个不幸的妇女,她虽为养女,但自幼处于半奴婢的地位,被聂赫鲁多夫诱奸后沦落到社会的底层,倍尝艰辛。更为不幸的是被诬陷判刑,押赴西伯利亚服苦役四年。作者通过玛丝洛娃的遭遇概括了俄国千千万万受压迫妇女的悲惨命运。玛丝洛娃的觉醒,是其精神的“复活”。从中认识了作家现实主义创作的深度与高度。

《复活》是这一时期托尔斯泰思想观念变化的代表作。人物精神的复活是对封建制度的一次挑战,他唤醒的不仅仅是小说的主人公,更唤醒了当时成千上万的阅读者的观念。作者也对未来寄予着美好的愿望“从这一天起,她开始了一种新的生活,不仅因为进入了新的生活环境,还因为从此他所遇到的一切事情将具有和以前不一样的意义。” 善与恶都是一念之差,只要受到影响便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只有仔细的把握好生命的小船,才不会迷失方向,永远保持真正的自我。去追寻,也许受用的不止是追寻最终得到的。还有这一路上看到的风景。《复活》使我懂得了人的善良又多么重要。珍惜现在良好的环境,真正去付出自己,把握生命的每一刻,不让一丝一毫的不良因素动摇自己,这才是生活的真谛。

篇五:读《复活》有感

读《复活》有感

《复活》是著名批判现实主义小说家的代表作之一,很早以前就对这本书有很大的兴趣了,终于利用学校的图书馆还有我的课余时间,将这本我心仪已久的书通读了一遍。

这本书的的主人公是德米特里·伊万诺维奇·聂赫留朵夫公爵和卡秋莎,卡秋莎即后来的马斯洛娃。年轻的聂赫留朵夫上大学的时候,一年暑假在姑妈家写论文,遇到了年轻漂亮的卡秋莎,两个人很快的熟悉了,并经常在一起,暑假结束后聂赫留朵夫回到学校。几年后,当聂赫留朵夫再次回到姑妈家时,又见到了卡秋莎,正值青春的他们再次的相遇很快促成了两人的相爱。几天后的复活节的晚上,当聂赫留朵夫看到穿着白色裙子的卡秋莎时,抑制不住心中的欲火,并与卡秋莎发生了关系。可是没有几天他就去服兵役了,他走后卡秋莎怀孕了,可是后来他却再美回来,卡秋莎也因为怀孕被他的姑妈赶出了家门。被赶出来后,卡秋莎沦落为妓女··十年后,化名为马斯洛娃的卡秋莎被指控谋财害命,在开庭的时候聂赫留朵夫作为陪审出庭,当他认出那是当年和他发生过关系的卡秋莎时,他的内心感到过自责,但是当时的他正和贵族柯尔查庚一家正打得热火,在最后写判定的时候也没有注意写上没有罪,因此马斯洛娃被定有罪,而且被流放到西伯利亚。判决结束后聂赫留朵夫觉得判决不公平,于是找到审判长,但是由于罪已经定了,不能再修改,聂赫留朵夫觉得自己当年做的事情让他很内疚,于是他决定陪着马斯洛娃一起服刑,他回到家以后遣散

了家里所有的家丁和女仆,去到监狱里面看望马斯洛娃,但是刚开始马斯洛娃并不相信他。后来被流放的时候,聂赫留朵夫一直陪着马斯洛娃,渐渐的马斯洛娃接受了他的忏悔,可是最终考虑到聂赫留朵夫的身份和声誉,马斯洛娃决定不答应聂赫留朵夫的求婚的要求,两个人还是没能结婚,不过聂赫留朵夫还是赎回了罪。

故事就是以聂赫留朵夫的赎罪为线索展开的,复活其实就是聂赫留朵夫内心良知的复活。对于自己当年犯下的错误的一种悔悟,并在后来作出了弥补,虽然并没有能够改变当初的事情,但是他至少是真诚的,而且在最后还是得到了佳人的原谅,所以在我看来他还是能够算是一个成功的人。

这本书的整个故事,其实追根究底还是要看到故事背后的现实意义。故事其实是根据一个现实的事情改编来的,当时作者列夫·托尔斯泰所处的时代,很多百姓蒙受了不白之冤,上层社会的那种腐败勾结比比皆是。在这样的社会现实之下,列夫·托尔斯泰以最清醒的现实主义态度对当时的全套国家机器进行了激烈的抨击。但是尽管他对现实社会做了激烈的抨击,揭露了社会制度的本质,但是在小说结尾,仍然把改革社会的希望寄托在了基督教,又把自己的宗教观强行植入小说当中,而且几乎否定了资本主义一切国家机器的一切作用,不得不说是小说思想境界上的一个遗憾。

作者在《复活》中揭示了人的道德的自我完善和做人良心的问题,而且在小说中也写出了人类最美好的感情的复活,体现了一位贵族难得的悔悟。小说中,我佩服聂赫留朵夫的勇气,那种勇于为自己曾经

犯下的错做弥补的勇气,我也欣赏他的执着,为了赎当年犯下的罪,他放下自己原本富裕的生活环境,宁愿跟随当年被自己伤害了的女孩一起去流放,而这样的付出,也只是为了赎罪,一个冲动犯下的错。他的这种勇气和执着的精神是我们现在这个社会很多所缺乏的。我们不会为了自己以前无意犯的错去乞求别人的原谅,更不会有这样的坚持放下自己所拥有的只是为了别人的一个宽恕远走他乡。虽然最后马斯洛娃并没有如聂赫留朵夫所愿嫁给他,但是他得到了宽恕,而且马斯洛娃也得到了心灵的复活,看清了现实,决定为了所爱的人放弃这个机会选择默默的守在一旁,爱着他,这也是一种放弃,很大度,也是值得我们现在很多人去体会的,放下成见,选择看清现实选择一种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

看《复活》其实是一种心灵的净化。在阅读整本小说的过程中,我能感觉到聂赫留朵夫心里的那种挣扎和他深深的自责!作者刻画出的人物形象很生动,一种跃然纸上的感觉,因此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有空我会再次拿起这本书,放在枕边,每天像净化心灵般的阅读几页,然后再甜甜的入睡。

体裁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