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静以致远淡泊以明志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14 06:01:25 英语作文
篇一:淡泊以明志,宁静而致远
淡泊以明志 宁静而致远
古人说:流水之声可以养耳,绿草之青可以养目,而书卷之香则可以养心。一部好书就是一盏明灯,可以照亮人们前进的方向,可以照亮人们灰暗的心灵,也可以照亮人们迷茫的人生。读书是高尚而神圣的,因为书籍是人类漫长历史的积淀,它带给读者的,不仅仅是知识的增多、精神的享受,更在于对人生的感悟和情操的陶冶。我认为书是一位最好的老师,它博大精深,教会你如何做人、如何求知、如何明德。尤其是我读的《菜根谭》这本书,通俗而深刻、平和而厚重、清漫儿幽深,著者引古言今,以理说事,读后受益匪浅。
《菜根谭》写于明代,作者洪应明,字自诚,号还出道人。他流传至今的著作除《菜根谭》外,还有被收入《四库全书》的《仙佛奇踪》4卷。《菜根谭》是一部论述修身、处世、待人、接物的格言集。《菜根谭》融儒、道、佛三家思想为一体,既体现了儒家的中庸思想,道家的无为思想,还体现了佛家的出世思想。她具有三教真理的结晶,和万古不易的教人传世之道,扎根几千年的中国文化,确实是旷古稀世的奇珍宝训。书有360则格言,每则从数十字到近百字不等。这些格言警句文辞秀美,对仗工整,促人觉醒,耐人寻味,有着深刻的哲理,全书深者见深,浅者见浅,上至治国、平天下,下至修身、治家,人世中的大道无所不包。政治家可以从中找到经邦治国的谋略,比如“居轩冕之中,不可无山林气味;处林泉之下,须要怀廊庙经纶。”“议事者身在事外,宜悉利害之情;任事者自居事中,当忘利害之虑。”商人可以找到机智,一种进退的机智,一种以仁取胜的机智;僧侣则会发现博大和宽柔,日本企业家认为《企业管理》可以不看,《菜根谭》必读。而我们伟大领袖毛泽东主席也喜欢此书,他对此书的评价是,“嚼得菜根者,百事可做。”可见这本书给人的教益,非同一般。古人云《菜根谭》要静读细品,静心沉玩,方能得其旨。而我喜欢《菜根谭》,更多的是喜欢作者的思辨和处世哲学以及他晚年的超然与豁达。
《菜根谭》中关于论述处世方面的格言集中体现了道家的“抱朴归真”,儒家的“中庸”和“入世”,佛家的出世、劝世的思想。如“抱朴守拙,涉世之法”这类格言就主张,一个心胸坦荡的君子,与其精明老练,熟悉人情世故,不如纯
朴天真,做个诚恳正直的人;与其处处谨小慎微拘泥小节,不如坦坦荡荡光明磊落。在指导人们处世的格言中,像“污泥不染,机巧不用”,“心事宜明,才华宜藏”,“方圆处世,宽严待人”等格言,努力做到韬光养晦,及时进退,适度宽严,这些格言充分体现了代表儒家的知识分子以天下为己任,积极入世的思想和处世的智慧。除去关于涉身处世的格言之外,《菜根谭》中大部分格言都是论述如何修身养性的。“栖守道德者,寂寞一时;依阿权势者,凄凉万古。达人观物外之物,思身后之身;宁受一时寂寞,毋取万古之凄凉。”“耳中常闻逆耳之言,心中常有拂心之事,才是进德修行的砥石。若言言悦耳,事事快心,便把此生埋在鸠毒中矣。”这些格言,集中体现了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主张。像“大处着眼,小处着手”,“精诚所至,金石为开”,“严于律己,宽以待人”,“水滴石穿,铁杵石穿,铁杵成针”等格言更是流传广,影响大,至今仍在影响着我们的日常生活。
《菜根谭》告诫世人,“欲做精全美玉人品,定从烈火中锻来,思立掀开揭地的事功,须向薄冰上履过”,“立功建业,事事要从实处着脚,若稍计功效,便落欲尘”,“以积货财之民积学问,以求功名之念求道德,以爱妻子之心爱父母,以保爵位之策保国家。”这些格言更直接更深刻地揭示:在艰难险恶的环境中磨练意志,砥砺情操,是每一个建功立业者成功的必由之路。人到中年,上有老,下有小,中间还有事业撑,真可谓是惜时如金,工作繁忙。走出逆境,跨入顺境,锦上添花的多之又多,雪中送炭的少之又少。“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似一瓢凉水清醒头脑,淡泊人生。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如醴。该书蕴含着丰富的人生真谛。其语句有着楹联的对仗,诗词的押韵,读起来琅琅上口,易诵易记,可反复咀嚼回味。细品此书,菜根越来越香, 心智豁然开朗, 此书表现了中国人对人生,人际,人性的独到见解。对于人的正心修身,养性育德,有不可思议的潜移默化的力量。实在是一剂平复心灵的好药。可置之案头,一日三咏。
读懂一部《菜根谭》,体味人生的百种滋味,就能做到“风斜雨急处,立得脚定。花浓柳艳处,着的眼高。路危径险处,回得头早”。尽管我没能悟出伟人如此深刻的哲理,但也收益颇丰,读书做学问都要讲究个“勤”字,勤中苦,苦中乐,本来就无捷径可寻,正所谓“读书之乐无窍门,不在聪明只在勤”,有一
份耕耘才能有一份收获。做人也一样,只求实而不求虚。
因此,对学生要时常引导,老师只是个引路人,功夫全靠自用心。读书学习只知道吟风弄月,讲求风雅,寻章摘句不无实学,不求甚解,也不深思,这样永远不可能求的真才实学。
作为一名普通的人民教师, 信念是前进的动力,理想是精神的支柱,只有摆正位置,平衡心态,抛开私心杂念,全心全意的做好本职工作,才能以优异的教学成绩换取社会丰厚的回报。同时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应该牢记自己的神圣使命,钟爱自己的事业,把全部身心都投入到教育教学工作中,把你的生命放在学生的生命里,把你和你学生的生命放在大众的生命里,如果这样,教师的心里就会感到踏实,生活永远激情四射,精神才不会空虚。然而对事业的孜孜以求,并不意味着都要有一个惊天动地的成就,因为人的能力和机会是有差异的,教师应该正确认识自身的能力和水平,不要给自己设定高不可攀的奋斗目标,一夜暴福、平步青云。因而教师应摆正自己的心态,用健康的心态去感染学生、感染同事。惟有心态端正了,我们才会感到学习、工作和生活的快乐;惟有心态端正了,我们才会感觉到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应该的、幸福的。
有道是“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对职业的责任和追求才是我们的目标,这样我们才能在事业上走得更远,才能从工作中感受幸福。让胸怀释然开来,才守得一份清静,添得几丝轻松。《菜根谭》是教师修身养性的宝典,茶余饭后不妨随口读上几句,让大脑接受洗礼。多读《菜根谭》,读懂《菜根谭》,就能“出世涉世,了心尽心。身置闲处,心安静中。静听自然,闲观乾坤。”
篇二: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
淡泊以明志 宁静以致远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一句千古名言,诸葛孔明的写照。在人生的路上,以大境界来看人生,感知已心,淡泊心态,合乎自然,努力做一个明白的人,做一个志向高远的人,做一个有高尚情操的人,做一个不仅仅有利于自己,还要有利于他人和社会。
静,是一种平和,有一种无以伦比的美;它如春日骄阳,夏日清风,秋日枫叶,冬日白雪;时时展示着生命的活力,却从不肆意张扬!静,是一种品格,因为静,能帮助我们处理好周围的一些事情。生命的逍遥之境,不是人的生命凌驾于万物之上,而是用我们的心与世间万物相勾相连、水乳交融。
刘禹锡的《陋室铭》中写道,“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这种宁静而致远,淡泊以明志的生活应是人的最高境界。
世间不如意事十之八九,能对你百依百顺的人,能让你如愿以偿的事都很少。心若计较,处处都有怨言;心若放宽,时时都是春天。“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依然能够找到自己的一份淡然和从容。心宽一寸,路宽一丈。幸福是无边界
的,它就像山坡上静静地吐着芬芳的野花,没有围墙,也不需要门票,只要有一颗清净的心和一双没被遮住的眼睛,就能得到。
篇三:淡泊明志 宁静致远
淡泊明志,宁静致远
朱翠婷 上口一中 电话:5371457
“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教师的祖师爷孔子如是说。意思是:“知识分子有志于追求真理,但又以吃穿不好为羞耻,这种人不值得与他讨论问题。”
教师也是知识分子,肩负着教书育人的重要历史使命,也应该把教育事业当作自己终生的理想和追求,淡泊以明志,把自己的全部精力用于教育教学工作中,为国精育良才,而不是以“恶衣恶食”为耻,与其他行业的人比吃穿、比享受。
岁月无声,日月如梭,想想自己在农村中学当教师已有五个年头。每天听着鸡鸣起床,开始一天的工作,伴着夕阳西下,结束了白天的工作。夜幕降临,伴着虫鸣蛙声,备课、 批改作业、看书。在这样辛勤耕耘的日子里,我也常忆起儿时的梦想,和朋友谈起外面的世界,想象在那繁华的大都市,浪漫的红男绿女,摩登的时光,何等惬意! 想起我们的同龄人,是走进了一个与我完全隔离的世界。只有我依然留守这片乡土。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对我已不再是那么重要了。既然选择了做一名农村教师,也就选择了甘于寂寞,享受平静。
做一名留守青年,收获一片淡泊,收获一片宁静。留守一方乡土,甘做一名留守青年,奉献青春,奉献智慧,热爱教育事业,忠诚 教育事业,热爱学生,培养学生,是教师职业道德的灵魂。我会一直坚持,我会模范遵守,无愧于人民教师的称号,无愧于人民的教育事业。
人生在世,不过百年,一个有理想、有精神追求的人,是不会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追求物质享受的,因为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过分的物质追求不但会耗费大量 的时间,而且会消磨一个人的意志,从而使理想和追求最终化为泡影。
诸葛亮在《诫子书》中亦云:“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著名数学家陈景润, 一生致力“歌德巴赫猜想”的论证,心无旁骛,如痴如醉,但在私生活方面,却极其低能,身无余财且不修边幅,竟至于左右脚穿着不同颜色的袜子上街,成为一时 笑谈。假如陈景润把精力用在穿名牌、吃美食上,他会取得如此令世界瞩目的成就吗?
因为淡薄了名利所以执着于心智;因为宁静了内心,所以志向于高远。也就在这种春风化雨中,工作变得从容不迫。当前社会不断变化,教师的的方方面面也在随之变化,但不能变的是平和待人、平和做事,守住自己内心的宁静去思考、去升华??
篇四:高永奎经典文章淡泊明志,宁静致远
淡泊明志,宁静致远
(转载于:www.smhaida.com 海 达 范 文网:宁静以致远淡泊以明志)高永奎
写在前面的话:谁都很想有所作为,有所成就,有所成功,然而,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如愿以偿的。就自己而言,总是不能如愿以偿的,仿佛永远都不能成功的。当我苦恼的时候,记得诸葛亮这么一句话来的:“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后来,我就把这句话作为自己的座右铭了。
人活天地间,说穿了,就是为了活着。除了为了活着还是为了活着,只是为了活得更好、更美满、更具意义而已。学习、工作、事业、爱情、名利等等,都是人们不可缺乏的活着的主要内容。而在我看来,活出味道来很重要,淡泊宁静就不可无了,特别是在追名逐利的环境中保留着适度的淡泊宁静,该是一件很好的事情。
我喜欢淡泊宁静并不意味着我的失落,也并不是意味着我厌倦了竞争、进取;不能说明自己放弃了竞争、进取,更不能说明自己对人生的逃避;而恰恰相反,是因为自己更欣赏淡泊宁静中独有的清醒、坦荡、松弛和深沉!适度的淡泊宁静能够赋予自己坚韧的进取精神和不易昏醉的品格,更能够激起自己在新的激烈竞争条件下的旺盛斗志!
对我来说,淡泊宁静并不代表着无所作为。淡泊宁静醇美,平淡之中深藏浓重。淡泊宁静并非让自己排斥一切物欲、一切名利,一切虚荣,只是让自己消除非份之想!人倘若有了非份之想就会借助诡诈,玩弄权术,偷行骗术??这样的人活着就很难活出个味道来。他一定活得很累、很空虚,而且很悲哀!
人的一生中,难免有失意,但也不拒绝得意。重要的是,得意之时要虚怀若谷,受宠不惊,并能与人共享一片蓝天;失意之时,清和宁静,遇挫不馁,知难而进,心中自有温馨和信念,这样的人生,活着才轻松,才自信,才活出意义来。
淡泊宁静是一种人生态度,一种信仰。它与真诚共存,与意志共勉,与成功共携。只有强者才能拥有这份淡泊与宁静。
愿自己尚未成为强者之前,首先要记取“淡泊宁静”的铭言。
篇五:淡泊以明志 宁静以致远
淡泊以明志 宁静以致远
作者:廖林林 王诗路
来源:《教育教学论坛》2013年第04期
摘要:本文中笔者围绕“师德”这一课题展开探讨,希望对师德建设有所帮助。 关键词:师德;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
中图分类号:G635.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04-0043-02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从这些耳熟能详的语句中我们可以看到,自古以来,中国社会就对教师这一职业给予了很高的地位和评价。和其他职业不同,教师可以以自己高尚的人格、正确的理念、渊博的学识,对学生的思想道德和行为习惯等方面进行净化和优化,甚至会对他们以后的人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这是其他职业的劳动者无法替代的。由此看来,或许教师最重要的职责应该是对学生品德、品性的培养。所以也不难理解,为什么现代社会越来越看重对教师自身师德的评价。师德,即教师的职业道德。它应该包括教师和一切教育工作者在从事教育教学活动时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行为准则,以及他们在工作中将这些规范、准则逐步内化而形成的观念、品德。而通常人们所说的“师德”是就后者而言的。那么,现代社会赋予“师德”这一概念的内涵到底有哪些?而我们又应该如何正确的对待这些要求和标准?
一、日益强大的社会监督力
教师,既然被誉为耕耘者、播种者,自然也受到来自多方面的关注和评价。学生会互相交流对老师的印象,家长会从跟孩子的沟通中形成对老师的认识,这些信息会在社会中传递,从而影响这个教师在社会上所处的地位。那么是不是一个有很高教学水平、所教学生个个都得高分的教师就会得到大家的认可呢?学校专门对部分年级的家长和学生做过一次问卷调查,内容是“你认为优秀教师应该具备哪些素质”,提供的选项多达二十几个,基本覆盖了现在社会对教师提出的主流要求。调查结果显示,不管学生还是家长,选择“尊重学生”和“善于沟通”的人数都是最多的。新课标中也规定教师和学生是相对平等的关系,应该一视同仁、互相尊重。这样看来,一直以分数论高下的社会,对教师的要求似乎从一味看重教学水平转为了对其师德水平的注重。那么,一直推崇“尊师重教”的社会何以在越来越重视科学文明的今天反而提出教师对学生的尊重和理解?近几年来,许多教师在批改学生作业时只写了一个“阅”字,这部分老师把自己凌驾于学生之上,没有丝毫的平等和尊重可言。为人师表,就是要言传身教地去影响学生的行为习惯和思想品德。你不尊重学生,又如何要求学生尊重你?教师是一个凭良心做事的职业,必须对教育事业充满热情、对学生充满关爱,才会心甘情愿地去提高自己的德行,从而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做到的,我们面对的还是一群心智不成熟的孩子,不能以对成年人的标准去要求他们。师德的修炼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如果没有对教育事业的热爱、没有对教师职业的珍爱、没有对
学生的关爱是难成正果的。师德作为民族精神文化的一部分,是必然传承的。但这不只是历史的沿袭和沉淀,而且是一个不断“扬弃”和更新的过程。过去的私塾先生对不守纪律、读书不用功的学生用戒尺打手心,人们不会认为师德有问题,因为“严师出高徒”、“黄金棍下处好人”。即使是现在,我们也难以从理论的角度得出完全否定的结论。可是,今天的教师是不能用这种手段对待学生的。这同样是因为时刻关注着教师的社会监督力量。或许,我们应该认同的,是暴力永远无法真正得到认可,唯有用一腔真诚去感化,以静制动,宁静才能致远。
二、影响深远的传统师德观
人们对师德问题的讨论和评价,古来有之。两千多年的封建统治也形成了特定的传统师德观,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为统治者培养奴役人民的工具和被奴役的对象。教学及考试选拔主要以“四书五经”中的材料为内容;考试中答题的观点一般也只能承袭“古圣先贤”,不许质疑更不允许有个人创造性的见解。所以,为“家天下”服务的目的性决定了传统教育的封闭性。这一特点决定了传统师德观的基本特质——将老师作为“牺牲”的对象。我们不妨先看看这些常常出现在学生习作中赞美老师的材料:“您不是演员,却吸引着我们饥渴的目光;您不是歌唱家,却让知识的清泉叮咚作响,唱出迷人的歌曲;您不是雕塑家,却塑造着一批批青年人的灵
魂……”、“老师——在我跌跌撞撞的人生道路中是您为我指明了前进的方向;老师——是您给了我一双强有力的翅膀,让我在知识的世界里遨游!”……这些盛赞的话语,会让人想到些什么?光辉的形象抑或感人的场面?我眼前浮现的是深夜,羸弱多病的身影伏在昏暗的灯光下备课、批改作业;是在自己家人病重或痛失亲人的情况下,依然坚守教育教学第一线……这些画面,除了让人敬佩,还会不会觉到一丝悲凉?我们再来看一个事例:凌继贤,47岁,株洲市高级教师。作为恢复高考初年的大学生之一,虽生于城市,却扎根于醴陵乡村从教27年,获奖无数。2009年11月,正在讲课的他突然倒下,永远地离开了他心爱的学生,直接原因是心肌梗塞。医生表示“劳累过度”是引发凌老师心肌梗塞的重要诱因!“可以说,凌老师是累死的!”校长李宇和不少老师认同这句话。这类优秀的不可多得的教师,无一例外的被曾树立成为师德高尚的典范。可为什么他们的结局也都无一例外的让人唏嘘。他们算不算传统师德观的“牺牲品”?传统师德观的特质就是强调教师的“牺牲”精神,提倡教师做“燃烧自己,照亮学生”的蜡烛,从而忽视了教师个体生命价值的存在。当然,这并非否定为事业献身的优秀教师们让人崇敬的精神,只是处在新时代的新教师,我们更要明白,健康的身体、积极向上的情绪和对生命的热爱也应该是师德内涵的一部分,也是能影响学生成长历程的重要因素。淡泊名利,抛却顾虑,明确心中坚持的目标,唯有这样,才能不让心灵扭曲,保持积极向上的正能量。纵然,如今的教师队伍中有个别老师自私自利,做出一些有损教师形象的事。但我们更应该看到的,是有那么一群人,他们坚守着最初的梦想,用自己一生的时光,换得了更多孩子璀璨的未来。20年来把密林深处的孩子引出大山,用艰辛托起孩子们希望的马背上的校长徐德光;为高原小学带去阳光和活力的“80后”楷模邓丽;还有用自己年轻美好的身体换回学生生命安全的最美女教师张丽……他们,才是师德最好的体现,才是老师这个词最好的书写。
英语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