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字数作文 > 教育资讯

汶川灾后重建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4 21:24:39 字数作文
汶川灾后重建字数作文

篇一: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

国务院关于印发汶川地震

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的通知

国发〔2008〕31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

《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已经国务院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关系到灾区群众的切身利益和灾区的长远发展,必须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尊重自然、统筹兼顾、科学重建。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充分认识恢复重建任务的艰巨性、复杂性和紧迫性,树立全局意识,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全面做好恢复重建的各项工作。

国务院

二○○八年九月十九日

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

编制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

《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条例》(国务院令第526号)

《国务院关于做好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工作的指导意见》(国发〔2008〕22号)

编制单位:

国务院抗震救灾总指挥部灾后重建规划组

组长单位: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副组长单位:四川省人民政府、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成员单位:陕西省人民政府、甘肃省人民政府、教育部、科学技术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公安部、民政部、财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

保障部、国土资源部、环境保护部、交通运输部、铁道部、水利部、农业部、商务部、文化部、卫生部、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中国人民银行、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国家税务总局、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国家体育总局、国家林业局、国家旅游局、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中国地震局、中国气象局、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国家电力监管委员会、国家能源局、国家文物局、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

支持单位:

国家汶川地震专家委员会、国家测绘局

谨 以 本 规 划

向汶川特大地震中不幸遇难的同胞致以深切悼念

向自强不息重建家园的广大灾区人民致以崇高敬意

向所有关心支持抗震救灾和恢复重建的人们致以真挚感谢

目 录

前 言

第一章 重建基础

第一节 灾区概况

第二节 灾害损失

第三节 面临挑战

第四节 有利条件

第二章 总体要求

第一节 指导思想

第二节 基本原则

第三节 重建目标

第三章 空间布局

第一节 重建分区

第二节 城乡布局

第三节 产业布局

第四节 人口安置

第五节 用地安排

第四章 城乡住房

第一节 农村居民住房

第二节 城镇居民住房

第五章 城镇建设

第一节 市政公用设施

第二节 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

第六章 农村建设

第一节 农业生产

第二节 农业服务体系

第三节 农村基础设施

第七章 公共服务

第一节 教育和科研

第二节 医疗卫生

第三节 文化体育

第四节 文化自然遗产

第五节 就业和社会保障

第六节 社会管理

第八章 基础设施

第一节 交通

第二节 通信

第三节 能源

第四节 水利

第九章 产业重建

第一节 工业

第二节 旅游

第三节 商贸

第四节 金融

第五节 文化产业

第十章 防灾减灾

第一节 灾害防治

第二节 减灾救灾

第十一章 生态环境

第一节 生态修复

第二节 环境整治

第三节 土地整理复垦

第十二章 精神家园

第一节 人文关怀

第二节 民族精神

第十三章 政策措施

第一节 财政政策

第二节 税费政策

第三节 金融政策

第四节 土地政策

第五节 产业政策

第六节 对口支援

第七节 援助政策

第八节 其他政策

第十四章 重建资金

第一节 资金需求和筹措

第二节 创新融资

第三节 资金配置

第十五章 规划实施

第一节 组织领导

第二节 规划管理

第三节 分类实施

第四节 物资保障

第五节 监督检查

前 言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汶川发生里氏8.0级特大地震,数万同胞在灾害中不幸遇难,数百万家庭失去世代生活的家园,数十年辛勤劳动积累的财富毁于一旦。面对突如其来的巨大灾难,在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的坚强领导下,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众志成城,灾区广大干部群众奋起自救,国内各界和国际社会积极施援,经过顽强努力,抗震救灾斗争在抢救人员、安置受灾群众等方面取得重大阶段性胜利。

篇二:汶川地震灾后重建成果及启示

2008年5月12日发生的汶川8.0级特大地震,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破坏性最强、波及范

围最广、灾害损失最大的一次地震灾害,导致数万同胞在灾害中不幸遇难,数百万家庭失去

世代生活的家园,数十年辛勤劳动积累的财富毁于一旦。

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是一项十分艰巨的工作。面对受灾面积广大、受灾人口众多、自

然条件复杂、基础设施损毁严重的困难局面,灾后恢复重建任务异常繁重,工作充满挑战。

为有力、有序、有效地做好灾后恢复重建工作,尽快恢复灾区正常的经济社会秩序,重

建美好家园,夺取抗震救灾斗争的全面胜利,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先后出台了一系列

政策法规和指导性文件,特别是2008年9月19日国务院出台的《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总

体规划》,明确了灾后重建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重建目标等内容,并将完成重建目标的

时间确定为“3年左右”,使灾后恢复重建正式进入实质性阶段。

《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明确规定,灾后恢复重建的指导思想是:深入贯彻

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尊重自然、统筹兼顾、科学重建。优先恢复灾区群众的基

本生活条件和公共服务设施,尽快恢复生产条件,合理调整城镇乡村、基础设施和生产力的

布局,逐步恢复生态环境。坚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以灾区各级政府为主导、广大干部群

众为主体,在国家、各地区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精心组织、精心规划、精心实施,又

好又快地重建家园。

《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确定的主要重建目标是:实现“六有”目标,即“家

家有房住、户户有就业、人人有保障、设施有提高、经济有发展、生态有改善”,灾后恢复

重建规划区“基本生活条件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达到或超过灾前水平”。

灾后恢复重建的伟大实践,再次奏响民族精神的时代强音。

这强音,源自灾区人民自立自强的不屈奋斗。面对突如其来的重大灾难,在党中央、国

务院的坚强领导下,在国家有关部委、兄弟省区市和全国人民的大力支持下,在国际社会和

港澳特区的友好援助下,灾区人民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开展了一场艰苦卓绝的灾后重建斗

争。不等不靠不要,调整结构、“发展起跳”??他们用自己的双手重绘家乡的秀美山川。

物质重建、文化重兴、社会重构,不到两年的时间,灾区人民寻求“跨越”的坚韧努力,让

伤痕累累的灾区大地,在特大地震灾难打击下顽强崛起,在国际金融危机袭来时坚强挺立。

这强音,源自社会主义中国的强大支撑。在这样一个受灾面积广大、受灾人口众多、自

然条件复杂的地区进行灾后恢复重建,任务繁重,挑战艰巨。“加大力度,加快速度,攻坚

克难”, “三年任务两年基本完成”,这样的信念背后始终伴随着中南海凝重自信的目光。

四川、甘肃、陕西灾区市县重建资金投入,相当于以往几十年建设资金投入的总和。“一方

有难,八方支援”,全国亿万人民同心协力,各地的援建者不畏艰辛,与灾区人民携手拼搏

重筑家园。在巨大天灾面前,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改革开放积累的强大综

合国力,汇集成震撼世界的“中国力量”,谱写了自强不息的民族强音。

“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畏艰险、百折不挠,以人为本、尊重科学”,伟大抗震救灾

精神在灾区重建的伟大实践中得到了更为集中的体现。它发展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

主义精神,升华了伟大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这种精神将在中华民族的血脉里奔涌流淌、

生生不息,成为我们继往开来的精神支柱,成为实现民族复兴的强大动力。

在党和各族人民的大力支持、援助下,各个受灾地区的重建工程取得了突飞猛进的成果,

如果不是亲眼所见,很难相信这一切。

北川老县城:遍地的瓦砾、倾斜的楼房、崩塌的山体,一片寂静。

23公里外的安昌河畔,北川新县城:37米多高的北川新县城第一高建筑羌族碉楼已

经封顶,静静地俯视着脚下已经竣工的3000多套安居房。这个月,老县城1万多居民将

告别板房喜迁新居。

黄泥墙、木板门、红灯笼、青砖瓦,具有浓郁羌族风情的建筑依山势高低错落分布在古

街两边,在远处云雾缭绕的青山映衬下,今天的汶川县水磨镇仿佛一幅美丽的图画。 在什邡市红白镇,从杮子坪村到红白村,从五桂坪村到峡马口村,灰瓦白墙、坡型屋面、仿

木门窗,错落有致的民居,与银杏古树、依依杨柳和青山绿水相得益彰,仿佛江南。

北川县擂鼓八一中学,在大山中难得的开阔地带拔地而起。宽敞明亮的教学楼,带独立

卫生间的学生宿舍,有着塑胶跑道的绿茵场。由济南军区援建、清华大学设计的这所现代化

中学,抗震设防烈度等级为9度。

被摧毁的厂房已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遭受重创的东汽在异地迁建后焕发生机:生产

能力大大提升,今年产值可达到200亿元,是震前的一倍;产品结构大调整,在风电、核

电、太阳能等领域跻身“一流”行列。

……

仅仅不到3年间,汶川地震灾区发生了巨大变化,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是什么力量创造

了这一人间奇迹?

不错,在党正确有效的领导下,勤奋不怕苦的中国人民众志成城,在汶川这个被灾难摧

毁得面目全非的土地上,创造出一个有一个的奇迹。我相信在未来的重建工作中,以汶川为

主的各个受灾地区会被建设得越来越美丽。

篇三:汶川地震灾区灾后重建调查报告

汶川地震灾区灾后重建调查报告—都江堰模式

受汶川大地震影响,都江堰市大面积受灾,两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亲切关怀下,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上海市对口援助下,都江堰的灾后重建工作进展顺利。都江堰以科学规划为前提,以优先解决民生问题为基点,以产业重建、城镇重建、农房重建、生态重建等为重点,积极探索都江堰重建新模式。

一、城镇重建——“壹街区”模式

大地震导致都江堰城镇受灾严重,大量房屋损毁,灾后重建的第一重任就是要着力解决都江堰受灾市民的安置问题。在城镇住房重建中,融入援建市的建筑风貌和当地特色,是都江堰灾后城镇住房重建的一大亮点。为了城镇灾后的可持续发展,都江堰积极探索“新市镇”城市发展机制,使灾后重建从单一城市功能的应急恢复向系统提升转变。此外,在重建过程中,都江堰注重因地制宜,充分挖掘当地的自然资源和旅游资源,促进产业的发展和提升,带给灾民切实的利益。以“壹街区”为例:

(一)建筑特色——“川西风貌+上海风情”

“壹街区”是上海市对口支援都江堰市灾后重建第一个功能完整的成街区建设项目,社区内环境优美、交通便捷、功能完善,是一个集川西风貌、上海风情于一体的综合性城区。按照“一街区、一家人”的理念,“壹街区”的设计规划融入上海元素,条条小巷纵横交错,住房建设相对集中,建筑风貌体现上海特有的“弄堂”风情。

(二)命名特色

“壹街区”的命名很有特色,它不仅包含着都江堰人民对援建者的感恩之心,更是传递着新的文化理念和突出其综合功能,让人耳目一新。据悉,当初在为该项目命名时,都江堰为了感恩上海援建、铭记援建者的恩情,提出叫“上海花园”、“上海城”或“上海村”。但被上海援建者拒绝:“援建不是恩惠,这个项目应该传递出更新的理念,拥有更响亮的名字。”而且该项目拥有开放式的特点,无线网络将覆盖于整个区域内,所以“壹街区”也是“E街区”。

(三)功能提升——综合性城区

为了提升都江堰城区的可持续发展力,“壹街区”建设项目通过对口援建、联建等共同参与重建的新模式,形成功能提升的“新市镇”城市发展机制。“壹街区”是集居住、学校、医疗、购物、观光、休闲于一体的综合性城区,公共设施配套完善,对居民的安居乐业和城区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打造出都江堰城区重建的特色街区。

(四)产业提升——“借水还水”生态城区

水,是都江堰城市的灵魂,在“壹街区”中充分利用现有优质生态环境,做足水文章,打造河、岸、林、园的生态体系。将蒲阳河的河水引流到区域中心,打造人工湖,规划成一个舒适宜居的生态城区,带动当地旅游业的发展。

二、农房重建——“十大模式”

都江堰的农房在地震中大量倒塌,为了及时有效地解决农民住房问题,让灾民震后生活和生产有保障,都江堰统筹推进城乡建设,把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成果、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等政策运用于乡镇灾后重建,探索出农房重建的“十大模式”:①“指标换住房”的向峨模式;②运用“联建”政策的大观茶坪模式;③“依山靠水原址自建”的蒲阳花溪模式;④“院落统规自建”的翠月湖清江村模式;⑤“大院落原址自建”的安龙徐家院子模式;⑥建设“新型社区”的青城山石桥模式;⑦产权“抵押贷款”的青城山泰安A模式;⑧置换平移“大地变小地”的青城山泰安B模式;⑨“指标换资金”的天马向荣模式;⑩“产权融资”的紫坪铺镇沙湾村模式。按照土地和房屋确权与流转制度,以及灾后重建资金筹措的不同,上述十种模式又可分为统建统建、统规自建、原址重建、异地重建和联建共五种住房重建模式。

(一)联建——都江堰农房重建特色

都江堰区别于其他灾区农房重建的一大特色就是联建。联建不仅引入了社会资金,解决了农村受灾群众重建资金瓶颈问题,而且提高了重建水平,解决了受灾群众的后续产业发展问题。大观茶坪模式是利用依山傍水的优美旅游环境和完善的基础设施优势,积极引入社会资金采取“联建”方式进行灾后重建,包括企业参与多家农户联建、自然人参与多家农户联建、自然人与农户联建三种形式。并在联建过程中突出后续产业发展,布局未来乡村连锁酒店业,构筑村民可持续增收平台,有效推进了灾后重建与产业发展的统筹布局。而紫坪铺镇沙湾村模式则是通过产权换住房,成功实现了住房重建。

(二)统规统建

向峨模式的“指标换住房”和青城山石桥模式的“新型社区建设”探索出统规统建新路子。“指标换住房”是指农民通过宅基地产权置换新居住房、基础设施配套和产业发展等多项权利,对农业实施规模化、集约化经营,使农民的居住方式和生产方式得到根本性转变。“新型社区建设”是指农民通过比选形式选择社会投资方进行“新型社区”建设,不仅保证农民先入住新房再拆除旧房,还能收取租金,并从受灾群众转变为产业工人。此外,为了增强灾后重建和发展的动力,青城山镇泰安村通过两种方式解决资金缺口:一是建房前向金融部门申请担保贷款用于重建;二是建成后申请抵押贷款用于装修,通过产权“抵押贷款”,解决商铺、住房重建的启动资金,促进当地商业的快速恢复。

(三)统规自建

在统规自建上,翠月湖清江村模式的“院落统规自建”使受灾农民就近居住,方便生产生活的需要,实现了基础设施的集中共享。结合“川西林盘”保护,“指标换资金”的天马向荣模式的具体做法是:通过拆小院并大院的方式,将拆除的小院落还耕,由县级政府或成都市级政府回购集体建设用地指标,使土地资源向土地资本转变,从而有效解决重建资金难题。并且结合区域实际,依托产业带动优势,快速推进新农村建设。

(四)原址自建

在原址自建上,蒲阳花溪村在充分尊重群众意见的基础上,采取“依山靠水原址自建”,通过灾后恢复重建永久性住房补贴、自筹资金、贷款资金三种方式筹集重建资金来源,并改善了水电气等基础配套建设,农民生活质量显著提升。而安龙徐家院子模式则采取“大院落原址自建”,一是全面利用林盘院落幽静的环境,对基础设施进行配套;二是在完成居住环境改善的同时,利用紧邻成青路的区位优势,统筹考虑未来产业支撑。

(五)异地重建

青城山泰安在破解资金瓶颈上,指标出让收益,集中迁址异地重建,有效解决了灾后住房重建问题,促进灾后产业发展。

三、乡镇重建——向峨模式

结合成都市现代农业产业发展要求,业和特色产业,带动农民生产生活方式的同步转变。合,将生态农业与旅游观光相结合,典范。以向峨乡为例:

(一)农房重建——“指标换住房”

向峨乡按照科学重建、群众意愿的基础上,通过土地综合整理,腾出多余集体建设用地住房重建筹集建设资金实施规模化经营,促进农民的生活和生产方式得到根本转变。

(二)社区管理特色——“居民自治”

农民的住房问题得到解决后,活的安置小区,提出“群众参与,自治自管”口号,积极探索“政府引导、社区主体、市场运作、居民自治”的新型村级管理模式。以向峨乡鹿池社区为例,为共同创建、共同分享和谐小区,鹿池社区把“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自己的家园自己守”作为小区公共管理的基本原则,积极引导村民参与小区管理,不仅增强了大家的主人翁意识,了文明素质。

(三)产业提升——带动当地可持续发展

一三产业互动。震前向峨乡主要经济收入来源以挖煤为主,续发展,2003年向峨乡放弃了资源挖掘型经济,转而向生态农业、观光旅游产业发展。抓住灾后重建的契机,向峨乡大力实施“四个万亩”工程(猕猴桃、茶叶、用竹),为第三产业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目前,向峨乡农业产业化发展已初具规模,截至2009年已发展猕猴桃基地用竹基地8679亩,直接带动产业农户 科学发展的总体要求,3000亩,在经济较发达的双流县有偿使用这部分挂钩指标,为灾后6亿元,有效保证了灾后农房重建的顺利进行。而且集约利用土地,向峨乡为了保证农民安居乐业,17683都江堰制定了现代农业产业发展规划,并且,通过对区域的整体规划和产业组为灾后产业重建与提升提供了又一 运用统筹城乡的思路和办法,集中修建住房安置灾民,将城乡用地指标增减挂钩, 不花一分钱管理好自己生而且改善生活习惯, 产业单一。3993亩、“三木”药材基地余户。

发展现代农在充分尊重提高亩、笋则通过置换平移集体建设用地指标,获得集体建设用地实现一三产业联动, 为实现生态可持“三木”药材、笋亩、茶叶基地159741500

高端旅游,实行差异化营销。在灾后重建中,向峨乡因地制宜,根据自身的资源优势和产业特色,站在一个更高的角度进行旅游开发,与一般的乡村旅游、观光农业区别开来,实行差异划化营销,着重发展高端旅游产业。例如开发莲花湖原生态旅游资源,发展集水上运动、小球运动于一体的旅游休闲中心,吸引高端客户前来消费,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

(四)机制创新——“田间股份制”

值得一提的是,在发展现代农业产业的过程中,都江堰积极探索实践“田间股份制”模式,利用市场化,集体经济,使农民获得实实在在的利益。

“田间股份制”模式的具体做法是:计划用三年时间采取“政府扶持、公司出资,农民出地,茶园品质验收合格后,青城贡品堂茶业有限公司逐年将股份退回农民”的形式,峨乡开展万亩优质绿茶基地建设。由公司和农户以“田间股份制”4%的比例将所持股份赠送给农户、村、社、合作社。得到保护,而且充分保证农民在公司的参与权、管理权和收益权。稳定的优质茶叶基地,一举两得。都江堰探索的又一典范。

四、产业重建

抓住灾后重建的机遇,上从传统走向现代,提出“一镇一特色”的建设目标;在旅游业上,加大恢复和发展,利用都江堰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进行全方位、深层次的开发。

(一)工业——合作共赢

工业基地建设融入上海特色。在建的色,分为单层、二层和多层建筑,单层主要是安置重工业企业,二层和多层则是安置轻工业企业、服装企业、食品加工企业等。基地着力形成以政府引导为关键、各类企业为主体、优势互补为基础、市场运作为导向、产业项目为载体、合作共赢为依托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经济合作机制,推动都江堰的工业集约化发展。

灾后就业培训积极开展。的顺利就业,都江堰将和上海大力合作,才、生产管理人才等,保证都江堰工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农业——“一镇一特色”

对于整个都江堰发展而言,海援建的10万亩现代农业聚集区将形成都江堰惠及面最广的支农惠民框架体系。据悉,该聚集区覆盖都江堰其中,投入。都江堰在工业上实现结构调整和转型, 基地的建成将有效解决都江堰面临的就业问题。农业对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个乡镇、60% 公司将在前4“田间股份制”不仅使农民土地承包权“田间股份制”模式是灾后重建中新农村建设 10万平方米标准厂房就业创业基地融入了上海特 44%的农民,将做到一镇一特色,建成后可带

在向其余部分4%、2%、2%、也获得了在农业为了保证人员灾后,上构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与农民利益的有效联结机制,发展壮大新型农村政府投入一部分资金用于基础设施建设,茶叶投产后,年分别按照对于公司而言, 实行集约化发展;开展就业培训为当地培养人才,特别是技术研发人 12的耕地、

动核心区农民人均年增收1500元以上,成为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农民持续增收基地和两地合作交流基地。10万亩集聚区将同时成为都江堰市未来6个4A级景区之一,有望成为一个“一、二、三产”互动、解决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的新型农村经济发展平台。

(三)旅游业——“加快恢复提升”

震前,都江堰就拥有很好的旅游业基础,这次地震虽然导致一些旅游景点受损,但也给都江堰增添了新的旅游元素。震后,都江堰凭借其悠久的历史文化资源、丰富的自然生态资源以及新形成的地震旅游资源,进行全方位、深层次的开发,规划一批批特色城镇,大力开发集观光、休闲、度假为一体的旅游路线,努力打造成为国际旅游目的地城市。

五、对口援建——“援建

在上海的对口援建下,达80亿元,共112支票”项目3项。

工业方面,在建的能的上海援建项目之一。支援合作机制,为灾后都江堰的工业重建提供动力。

农业方面,上海援建了10多家特色产品企业与上海大型超市成功对接,扩大销售市场。此外,上海企业还成功举办了“浦江爱.岷江情”慈善义卖、业产业的重建和提升。

旅游业方面,上海市旅游局向都江堰授发之旅、爱心之旅等在内的资源。为了加强客源互动,复与提升。

按照党中央、国务院“三年重建任务两年基本完成”的部署,都江堰抓住新机遇,谋求新突破,坚持科学重建和科学发展,复制过去,而是更高起点的建设、更高水平的发展,一二三产业得到全面的恢复和提升,灾区群众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信都江堰的明天会更加美好+合作” 都江堰的灾后重建工作进行的如火如荼。“交钥匙”项目10万平方米标准厂房就业创业基地就是旨在增强都江堰“造血”功而且都江堰和上海将在项目上进行优势互补、10万亩现代农业聚集区,而且开辟“绿色通道”“都江堰猕猴桃产业振兴计划”等活动,促进了都江堰农“世博会旅游推广工作站”牌,推出包括世博8条上海与都江堰之间特色旅游线路,上海多家旅行社还与都江堰开展合作,形成了独特的都江堰模式。都江堰模式为灾后重建、

据统计,上海援建资金70项,“联建共建”项目互惠合作,,帮助都江堰对外宣传推广都江堰的旅游推动都江堰旅游产业的恢都江堰的恢复重建不是简单 39项,“交形成长效我们相个援建项目。其中, 产业发展提供了很好的样板,

篇四:汶川地震灾后重建土地利用规划

附:

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土地利用专项规划

编制依据:

《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条例》(国务院526号令) 《国务院关于做好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工作的指导意见》(国发[2008]22号)

《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国发[2008]31号)

编制单位: 国土资源部 四川省人民政府 甘肃省人民政府 陕西省人民政府

参与单位: 中国土地勘测规划院 中国地质调查局 国土资源部土地整理中心

目 录

第一章 基本情况 ....................................... 1

第一节 灾前土地利用现状 ............................ 1 第二节 土地受灾情况 ................................ 2 第三节 灾后土地利用面临的形势 ....................... 3 第二章 土地利用安全性评价 ............................. 4

第一节 地质灾害易发性分区 .......................... 4 第二节 重建分区 .................................... 5 第三节 土地利用安全性分区 .......................... 6 第三章 指导原则与目标 ................................. 9

第一节 指导思想和原则 .............................. 9 第二节 基本目标 ................................... 10 第四章 重建用地规模和布局安排......................... 11

第一节 总体要求 ................................... 11 第二节 临时用地 ................................... 12 第三节 城镇用地 ................................... 13 第四节 农村居民点用地 ............................. 15 第五节 独立工矿用地 ............................... 16 第六节 基础设施用地及其他建设用地 .................. 17 第五章 土地整理复垦 .................................. 19

第一节 总体要求 ................................... 19

第二节 任务安排 ................................... 20 第三节 资金需求与筹措 ............................. 22 第六章 规划实施政策措施 .............................. 22 附表……………………………………………………………………33

为有力、有序、有效做好灾后恢复重建各项工作,统筹保障各项恢复重建任务在土地利用上的落实,促进节约集约和合理利用土地,编制本规划。

规划范围为《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确定的四川、甘肃、陕西三省极重灾区和重灾区的51个县(市、区)。

本规划是指导灾后恢复重建各项建设用地安排和土地整理复垦的依据。

第一章 基本情况

第一节 灾前土地利用现状

根据2007年土地利用变更调查统计,规划区51个县(市、区)土地总面积为1324.25万公顷,其中,农用地1201.59万公顷,占区域土地总面积的90.7%;建设用地43.54万公顷,占区域土地总面积的3.3%;未利用地79.12万公顷,占区域土地总面积的6.0%(表1)。

区内农用地以林地为主,占区域土地总面积的55.6%;其次为牧草地和耕地,分别占区域土地总面积的14.2%和14.1%;建设用地中以农村居民点为主,占建设用地面积的65.8%。

区内西北部高原区和高山峡谷区土地利用类型主要为林地和草地,耕地和建设用地少。耕地主要分布在东南部平原区和丘

陵区及河谷地区,区内坡耕地比重大,其中25°以上坡耕地面积26.70万公顷(400万亩),占该区域耕地面积的14.26%。城镇和农村居民点用地主要分布在平坝和河谷地区。

区内地质条件极为复杂,土地利用的影响和限制因素较多,各类建设难度大、代价高,可利用的后备土地资源相对紧缺。

表1 2007年51个县(市、区)土地利用现状

单位:公顷、%

土地总面积 农 用 地 建 设 用 地

合 计 耕 地 园 地 林 地 牧草地 其他农用地 合 计 城 镇 农村居民点 独立工矿 其他建设用地

51个县(市、区)

合计 四 川 陕 西 甘 肃 13242523.1 9769712.3 1145198.0 2327612.8 12015897.8 8808911.3 1034830.0 2172156.5

1872691.8 191141.7 7365764.0 1886183.5 700116.9 435396.3 53166.7 286583.3 26052.4 69593.8 791229.0

1310971.0 158014.6 5293248.0 1527882.0 518795.8 363809.0 50446.6 234288.1 21467.4 57606.8 596992.0

196169.0 17565.0 753726.0 39611.0 27759.0 35299.0 1138.0 24702.0 2898.0 6561.0 75069.0

365551.8 15562.1 1318790.0 318690.5 153562.1 36288.3 1582.1 27593.2 1687.0 5426.0 119168.0

比 例 100 90.7

14.1 1.4 55.6 14.2 5.3 3.3 0.4 2.2 0.2 0.5 6.0

未利用地

第二节 土地受灾情况

根据调查初步统计,地震灾害导致耕地数量减少、质量降低。因地震及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裂、地陷、堰塞湖等次生灾害造成区内耕地损毁极为严重,受损耕地面积13.74万公顷(206

篇五:国家汶川地震灾后重建规划工作方案

国家汶川地震灾后重建规划工作方案

根据国务院抗震救灾总指挥部第十三次、第十六次会议关于灾后重建工作必须及早规划、统一部署、抓紧实施的指示精神,为有力有序有效地组织各方面力量做好灾后重建规划编制工作,特制定《国家汶川地震灾后重建规划工作方案》,明确规划编制工作的主要任务、责任主体和时间要求。

四川、甘肃、陕西省依照本方案组织编制本省灾后重建规划,国务院有关部门要给予大力支持和帮助,并做好相关政策的衔接工作。

一、指导思想和原则

灾后重建规划的编制要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优先恢复重建受灾群众基本生活和公共服务设施;坚持尊重科学、尊重自然,充分考虑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科学民主决策;坚持统筹兼顾,与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及扶贫开发相结合,与主体功能区建设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相结合,与保护弘扬中华民族的人文精神相结合;坚持地方为主,充分发挥灾区干部群众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在国家和兄弟省(区、市)的支持下实现灾后重建和发展目标。

灾后重建规划的编制要坚持统一部署、分工负责,区分缓急、突出重点,相互衔接、上下协调,规范有序、依法推进的原则。在深入论证、科学规划的同时,尽可能加快工作进度;在重建生活家园的同时,注重精神家园建设;在重建生产设施的同时,注重制度建设;在抓好近期重建的同时,注重中长期发展提高,实现可持续发展。

规划范围主要是汶川地震严重受灾地区,具体范围在灾害评估的基础上确定。规划期为三年。

二、工作任务和分工

工作任务包括专项评估、规划编制和政策研究。

(一)专项评估。

在国家汶川地震专家委员会进行现场调查研究、科学论证、地质地理条件评估和建设项目科学选址的同时,做好相关方面的专项评估,为规划编制工作打好基础。

1.灾害范围评估。对汶川地震的灾害范围提出评估报告,明确划分标准,区分严重受灾地区和一般灾区,为确定规划范围提供依据。由地震局、民政部等有关部门会同四川、甘肃、陕西省人民政府提出,6月10日前完成。

2.灾害损失评估。对城乡住房、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农业生态、工商企业等灾害损失进行全面、系统的评估。由地震局等有关部门会同四川、甘肃、陕西省人民政府提出,民政部汇总,6月20日前提出初步评估报告。

3.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根据对水土资源、生态重要性、生态系统脆弱性、自然灾害危险性、环境容量、经济发展水平等的综合评价,确定可承载的人口总规模,提出适宜人口居住和城乡居民点建设的范围以及产业发展导向。由中科院牵头,国土资源部、环境保护部、住房城乡建设部、地震局、气象局等有关部门参加,6月20日前提交初步报告和相关图件。

(二)规划编制。

(转载于:www.smhaida.com 海 达 范 文网:汶川灾后重建)

灾后重建总体规划方案包括灾后重建总体规划、城镇体系规划、农村建设规划、城乡住房建设规划、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公共服务设施建设规划、生产力布局和产业调整规划、市场服务体系规划、防灾减灾和生态修复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工作分工和时间要求为:

1.灾后重建总体规划。提出灾后重建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主要目标、总体布局、重点任务和政策措施等。由发展改革委分别和四川、甘肃、陕西省人民政府牵头,有关部门参加,7月20日前完成。

2.城镇体系规划。提出城镇布局、人口和用地规模、公用设施建设方案等。由住房城乡建设部分别和四川、甘肃、陕西省人民政府牵头,有关部门参加,7月20日前完成。

3.农村建设规划。提出农村居民点布局和规模,提出农村道路、供水供电

、污水垃圾处理等生活设施的建设方案,提出农业生产设施重建方案。由住房城乡建设部、农业部、交通运输部、扶贫办分别和四川、甘肃、陕西省人民政府牵头,有关部门参加,7月20日前完成。

4.城乡住房建设规划。提出城镇、农村住房的规模、标准、筹资等方案。由住房城乡建设部、民政部分别和四川、甘肃、陕西省人民政府牵头,有关部门参加,6月30日前完成,其中农村住房建设规划要尽可能提前完成,原地重建的农村住房亦可提前动工兴建。

5.基础设施建设规划。提出交通、通信、能源、水利等基础设施恢复重建的具体方案。由交通运输部、铁道部、工业和信息化部、水利部、能源局分别与四川、甘肃、陕西省人民政府共同编制,有关部门参加,7月20日前完成。

6.公共服务设施建设规划。提出教育、卫生、文化、广电、体育、社会福利、就业和社会保障、基层政权等恢复重建的具体方案。由教育部、卫生部、文化部、国家民委、广电总局、体育总局、民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文物局、发展改革委分别与四川、甘肃、陕西省人民政府共同编制,有关部门参加,7月20日前完成。

7.生产力布局和产业调整规划。提出现有主要产业的企业关闭、搬迁、恢复重建等结构调整方案,提出今后重点发展的产业及其发展方向、布局原则等。由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农业部、旅游局、能源局分别与四川、甘肃、陕西省人民政府共同编制,有关部门参加,7月20日前完成。

8.市场服务体系规划。提出城乡商贸、金融等的网点布局和重建方案。由商务部、人民银行分别与四川、甘肃、陕西省人民政府共同编制,有关部门参加,7月20日前完成。

9.防灾减灾和生态修复规划。提出防治地震、地质、洪涝等灾害的预防和应对方案。由地震局、国土资源部、水利部分别与四川、甘肃、陕西省人民政府共同编制,有关部门参加,民政部汇总,其中生态修复由林业局、环境保护部分别和四川、甘肃、陕西省人民政府牵头,有关部门参加,7月20日前完成。

10.土地利用规划。提出保障灾后重建的土地利用方案。由国土资源部分别和四川、甘肃、陕西省人民政府牵头,有关部门参加,6月30日前完成。

(三)政策研究。

对灾后重建的各项政策进行专题研究,提出支持的建议。

1.财政政策。提出财政性资金投入总规模、年度规模,筹资方式以及中央和地方各级财政的分担比例等。由财政部负责,6月20日前提出。

2.税费政策。提出税费减免等优惠措施。由财政部和税务总局负责,6月20日前提出。

3.金融政策。提出信贷、保险和资本市场支持措施等。分别由人民银行和银监会、保监会、证监会负责,6月20日前提出,由人民银行汇总。

4.土地政策。提出对灾后重建用地的特殊支持措施等。由国土资源部负责,6月20日前提出。

5.产业政策。提出支持灾后重建的区域性产业政策。由发展改革委牵头,有关部门参加,6月20日前提出。

6.对口支援。提出有关省(区、市)对口支持灾区的原则、范围、方式等。由发展改革委负责,6月5日前提出。

7.社会募集。提出动员全社会通过资金和物资支持灾后重建的措施。由财政部、民政部和四川、甘肃、陕西省人民政府负责,6月20日前提出。

8.其它政策。提出通过教育援助、孤残救助、定向招工等方式支持重建的其它政策措施。由发展改革委牵头,6月20日前提出。

三、组织协调和工作要求

国务院抗震救灾总指挥部基础设施保障和灾后重建组下设灾后重建规划组(以下简称规划组),负责灾后重建规划的编制工作。规划组组长单位为发展改革委,发展改革委主任张平任规划组组长;副组长单位为四川省人民政府和住房城乡建设部,四川省省长蒋巨峰和住房城乡建设部部长姜伟新任副组长;成员由教育部、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民委、民政部、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国土资源部、环境保护部、交通运输部、铁道部、水利部、农业部、商务部、文化部、卫生部、人民银行、国资委、税务总局、广电总局、体育总局、林业局、旅游局、中科院、工程院、地震局、气象局、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电监会、能源局、文物局和扶贫办等部门及甘肃、陕西省的负责同志组成。

规划组下设办公室,设在发展改革委,由发展改革委副主任穆虹任办公室

主任,四川省副省长王宁和住房城乡建设部副部长仇保兴任副主任。办公室的主要职责是,具体组织灾后重建规划的编制及其各专项规划编制的协调。

各有关地区和部门要高度重视,加强沟通,密切合作,充分衔接,广泛听取社会各方面尤其是专家意见。要按照本方案确定的任务和时间要求,高质量、高效率地完成各项任务,各研究报告和规划文本务必按规定时间提交办公室。灾后重建规划组要加强统筹协调,及时协调解决规划编制中的重大问题。分别选择一个原地重建和一个易地迁建的乡镇作为试点,及早启动,抓紧推进,积累经验。灾后重建规划的编制,要充分发挥受灾地区省级人民政府的作用,国务院有关部门给予强有力的指导、帮助和协调,并重点做好政策支持的研究工作。规划范围内的各县(市、区)人民政府,要按照灾后重建总体规划和专项规划的要求,在省级人民政府的指导下,编制本行政区域灾后重建规划,进一步细化落实灾后重建的各项任务。灾后重建总体规划经论证后报国务院批准实施。

对明确在原地重建的居民住房和相关公共服务设施,对恢复生产和恢复重建有先导作用的基础设施项目等,可先行启动建设,有关部门要急事急办、特事特办,为灾后重建提供服务和必要条件。

字数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