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小学作文 > 教育资讯

物理神奇的眼睛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6 01:21:01 小学作文
物理神奇的眼睛小学作文

篇一:八年级物理上册 4.6《神奇的眼睛》教案 教科版

第六节 神奇的眼睛教学设计

一、研究问题

如何用实验的方法尽可能地让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

眼睛与视觉是人教版新教材生物七年级下册的内容,内容较多,分两课时讲述,本课为其后半部分。在内容展开时,有多处较为抽象的地方,例如,外界物体在视网膜上成的像是缩小倒立的;晶状体曲度过大或眼球的前后径过长时,会使由近视眼所成的像落在视网膜的前方;凹透镜可以矫正近视眼等等。如果通过传统的讲授方式,学生只能“知其然”,而不能“知其所以然”,他们就只能通过“机械记忆”,机械地记住知识。在研究教材时,我发现这些内容与物理知识有着莫大的关联,如果我能设计一些适当的物理实验,让学生通过探究摸索,自己发现、形成知识,所达成的效果也许将是非同一般的。

二、设计依据

1.教学分析

在上一节课,我们已经把“眼睛与照相机的类比”,“眼睛的结构与功能”,以及“瞳孔大小与光线强弱的关系”学完了,并且对“结构和功能”作了详细的介绍,目的是为这一课时的学习打好基础。本课时包括视觉的形成,近视眼的结构机理,近视眼的预防等内容。在研究教材和学生后,我把教材进行了“全新改版”:本来没有实验,现在有了实验;本来最多也就安排教师的演示实验,现在我就给改编成了学生的分组实验。因为我觉得这样做,更符合学生实际,更有利于知识的理解,更能激起学生们的学习热情。

学情分析

学生对“眼睛与视觉”这部分内容是比较感兴趣的,他们不仅对结构与功能感兴趣,更对与眼睛有关的疾病感兴趣。所以我已在上节课尽可能地把它们穿插在一起讲了。然而很多与眼睛有关的疾病,都和视觉形成的机理有关。想要清楚地了解为什么,这第二课时的内容很重要,所以学生对本节课已有了足够的兴趣。更何况本节课还有与他们密切相关的“近视”。另外,我还安排了学生自己动手的实验,相信也足够激发他们的热情。

2.三维目标要求

A.知识与技能

再次识记眼睛的结构与功能,并知道视觉形成的机理;

认识近视眼,知道眼镜是怎样矫正视力的;

懂得如何预防近视,保护视力。

B.过程与方法

学会用模拟实验的方法,探究视觉形成的机理并认识近视眼。

C.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能自觉保护视力,注意用眼卫生;

有自觉关爱盲人的意识,懂得为他们做力所能及

的事。

3.重点难点预设

本节教学的重点是视觉形成的机理,认识近视眼

是教学的难点。

三、教学过程设计

(一)游戏导入

教师:同学们,我们来做个游戏(出示图片),看谁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找出其中的九张人脸。据说,如果谁能找出这九张脸,谁就拥有180以上的智商。(学生急切寻找并踊跃回答。)刚才的游戏让老师认识了我们班的一大批“高智商”,真好!在刚才努力的找寻中,我们用到了一个很重要的器官,是──?(学生回答:眼睛。)是的,今天就让我们继续来研究“神奇的眼睛”。(出示课题:神奇的眼睛)

[设计说明]: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学生对所学主题──“眼睛与视觉”已很熟悉,但我认为,即使是第二课时也应该让学生拥有一个全新的“兴奋点”,这样他们就会在一开始就对所学内容充满高涨的热情,这幅视觉效果图就达到了这样的目的。

(二)温故而知新 教师:上节课我们已经把眼睛的结构和功能了然于心,谁来做一回小老师,为我们重新阐述一遍?(出示眼睛结构图,由学生上台讲解。)

[设计说明]:“温故”而可以“知新”。把上节课所学进行复习是非常必要的,这样既能巩固所学,又能为新知识的展开作铺垫。而这一步骤如果由老师来完成,似乎老调重弹,毫无新意。所以我变换了一下“温故”的方式,选择由学生自己来讲,这样既锻炼学生组织文字和口头表达的能力,又满足他们追求新奇,喜欢多变的心理。

(三)新课学习

1.视觉的形成

①外界物体反射来的光线,要经过眼睛的哪些结构才能落在视网膜上?(学生思考后回答。) (要经过角膜、瞳孔、晶状体、玻璃体,并经过晶状体等的折射作用,最后落在视网膜上,形成一个物像。)

②外界物体在视网膜上到底会成一个怎样的物像呢?(学生据书回答是倒立缩小的物像。)那么到底是不是呢?我们一起来验证。

A.介绍光具座:两根铁杆子上依次排着蜡烛、凸透镜、光屏,杆子前有0~90 cm的刻度。学生经过观察比较得出结论:凸透镜相当于“晶状体”,光屏相当于“视网膜”,蜡烛相当于“外界物体”。

B.教师说明:我们把眼睛进行简化,只剩下最重要的晶状体和视网膜。因为眼睛的晶状体与视网膜,和光具座的凸透镜与光屏有着类似的物理作用,所以可以用光具座来代替眼睛进行研究。

C.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实验:在光具座的中间位置固定好透镜,在透镜33 cm以外安放好蜡烛(模拟正常视力学生看书的正常距离),在另一侧移动光屏,使光屏上有一个清晰的物像。(学生会看到一个倒立,缩小的蜡烛像。)

③眼睛可以看近处的物体,也可以看远处的物体,它是如何实现这种功能的?

A.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继续实验:换上凸度较小的透镜,保持光屏和透镜位置不变(教师说明:眼睛的晶状体和视网膜的距离是不会随意改变的),移动蜡烛,使它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学生观察到的现象:还是缩小倒立的像,只是蜡烛位置比原来远了。)

B.与前一实验对比,得出结论:当晶状体凸度变小时,可以看较远的物体;当晶状体凸度变大时,可以看较近的物体。所以,通过晶状体凸度的调节,人的眼睛既能看清近处的物体,也能看清远处的物体,这种调节是由睫状肌的舒缩来实现的(联系上节课所学)。

[设计说明]:外界物体在视网膜上成像,不通过一定的手段是很难看见的,所以对初一学生只能通过替代的方式来实现,而物理实验中的光具座就是很好的替代品。通过实验,学生很容易地就知道了物体在视网膜上所成的像的样子,也很容易地就明白了眼睛在视远和视近时晶状体的变化情况。抽象的知识在实验、观察、思考中变得具体、形象、生动起来,小组各成员也在此过程中,协作互助,动手动脑,内化知识,能力得以提高。

④人的眼睛是不是把物像成在视网膜上就好了呢?(不是。)对,它必须把图像信息传给大脑,让大脑对此进行处理。这就形成了视觉。

A.(出示视觉形成的FLASH动画示意图)教师指图讲解:这是我们现在所用的蜡烛,当我们看它的时候,从蜡烛那儿来的光线,依次经过眼睛的角膜、瞳孔、晶状体和玻璃体,并经过晶状体等的折射作用,最终落在视网膜上,形成一个物象。我们视网膜上对光线敏感的细胞,将图像信息通过视神经传给大脑的视觉中枢,于是我们就看见了蜡烛。这就是视觉的形成过程。

B.学生可能会产生如下疑问:眼睛在视网膜上成的像是倒立的,为什么人看到的却是正立的呢?

以上问题不能用光学成像原理来解释。这是人类神经中枢作用的结果,可以用以下科学故事说明:有一个科学家制作了一副特殊的眼镜,人戴上它以后,发现看到的所有的东西都是倒着的。有志愿者愿意尝试,他戴上了这种眼镜,一开始看到的所有东西都是倒着的,让人感觉很不舒服。这人磕磕碰碰中生活了将近两个星期。两星期以后他感觉好多了,因为所有的东西都已经正过来了。这时可怜的他又被拿走了眼镜,所有的东西又倒了,他又磕磕碰碰地生活了两个星期。两星期以后,所有的东西总算又正过来了。)

[设计说明]:“视觉形成”是本课重点,我以FLASH动画形式给出示意图,不仅清晰详尽,而且还是孩子们喜闻乐见的动画形式,有利于调动积极性,学生也更愿意注视画面,仔细听讲,知识易于吸收。对学生有可能提出的问题,我觉得“事实胜于雄辩”。因为与高深的理论相比,初一孩子更偏向于有趣的故事。

⑤“学以致用”。你愿意为这个失明的小男孩诊治吗?

A.教师阐述故事:曾经有一个小男孩,他从小失明了。有一天,他问他的妈妈太阳是什么样的。妈妈说,太阳有一个金色的圆盘,圆盘外是红色的火焰。男孩问道:红色是什么样的呢?妈妈无语凝噎。是啊,红色是什么样的呢?不亲眼所见,靠别人的描述能清楚知道吗?

B.悬壶济世:请问这个小男孩可能是因为哪些原因才这样的?(学生思考后回答:光线到达视网膜的通路上的结构,如:角膜、晶状体、玻璃体等出问题,视网膜出问题,视神经出问题,或视觉中枢出问题。)总结:只要是与视觉形成有关的结构出问题都有可能使人看不见。

C.我们该怎样关心、帮助这样病人呢?(同学们各抒己见。)总结:对盲人,我们应该用“心”去关怀。图片两幅:①无锡市中心地段的盲道(盲道一般由两类砖铺就,一类是条形引导砖,引导盲人放心前行;一类是带有圆点的提示砖,提示盲人前面有障碍,该转弯了。);②盲道上的车辆和杂物。(学生发表感想。)教师总结:人们为盲人确实做了许多,但城市文明素质还有待提高,我们青少年责无旁贷。

[设计说明]:这是《读者》上的一个令人心酸的故事,每个读到它的人都会情不自禁地设身处地想象小男孩的境况,更不用说我们富有爱心的初中生了。所以这故事催发了学生蓬勃的爱心,大家为如何帮助那些无助的人想了许许多多办法,也为无锡城市居民中那些不道德行为气愤填膺,好多同学表示愿意在平常或假期做志愿者,清除盲道障碍,热心帮助盲人。这个故事还有一个作用就是,可以使同学们在爱心的驱使下,积极主动地运用已有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学以致用,强化所学。

2.近视眼的探究及近视的预防

篇二:物理神奇的眼睛

神奇的眼睛教学设计

一、 教材分析:本课题是教科版八年物理上第四章第六节内容,本节从眼睛的构造、成像原理,眼睛的调节作用逐步展开,在介绍眼睛的调节作用后,进一步引出了视力缺陷及其矫正的问题,充分体现了从物理走向社会,走进现实生活,是物理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的一节活动课程,让学生认识到物理就在我们身边。 二、 学情分析

首先,学生已经认识了凸透镜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的发散

作用,了解了凸透镜如放大镜、照相机、投影仪等的应用,以及探究了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其次,学生虽然对眼睛和眼镜有一定的了解,但是仍然缺

少从物理光学角度对眼睛和眼镜进行全面分析的能力,需要在教师的引导和帮助下学习新的内容。 三、 设计理念:

新课程下的教学观认为,教师、学生教学媒介以及环境组

成了一个生态系统。在这个系统中,诸因素相互之间犹如一条“生态链”,这样就构成了一个和谐的学习的共同体,通过彼此之间心灵的对接,意见的交流,思想的碰撞、合作的探讨、从而实现知识的共同拥有和个性的全面发展,创设情境,问题引导,并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深入分析和 探究,不断激发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强烈欲望。 四、 设计思路:

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眼睛的构造,知道眼睛是怎样看见物体的 了解眼睛的调节过程 了解眼镜是怎样矫正视力的

过程与方法:尝试应用已知的透镜对光线的作用和凸透镜成像规

律等科学知识来解决相关问题,解释有关现象获得初步的分析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有将科学规律,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的意

识。

通过活动,促进学生之间的学习交流,培养团结协

作精神,培养科学创新精神。

2、 重点:眼睛成像原理和调节作用,近视眼和远视眼的矫正。 3、 难点:眼睛的调节作用,近视眼和远视眼的矫正。 4、 教学方法:用实验激活探究欲望,画图建立物理情境,作比较归纳操作要领,用媒体展示物理过程。

5、 学法指导:从学生的经验、生活出发,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通过组织课堂讨论, 操作,演示等丰富多样的亲历活动来充实教学过程,提供温馨提示,让学生明确学 习过程。

6、 教具与学具:光具座,透镜,近视眼镜,蜡烛,光屏,白纸板 7、 教学过程:

板书设计: 6.神奇的眼睛 一、 眼睛 1、 2、

眼睛的结构

眼睛的调解,晶状体改变厚度。

二、 保护你的眼睛 近视成因及校正

篇三:物理: 神奇的眼睛

神奇的眼睛(精讲)

聚焦中考: 本节考点主要有:眼睛与照相机的类比、近视眼与远视眼的视力矫正、用眼卫生、探究近视眼远视眼形成的原因,且多以填空、选择、探究题目出现,常常配有图形。所以,读懂文、图就是解题的关键。

一、知识点复习 1)眼睛

a) 构造:角膜和晶状体相当于凸透镜,视网膜相当于光屏

b)成像原理:u>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c) 调节:利用睫状肌的收缩与舒张。

注:(1)眼睛的调节作用是:像距不变,当物距减小(或增大)时,增大(或减小)晶状体的厚度以减小(或增大)焦距,使物体在视网膜上成清晰的像。

(2)照相机的调节作用是:焦距不变,当物距增大(或减小)时,减小(或增大)镜头到底片间的距离,使物体在底片上成清晰的像。

2)近视眼

a) 原因:晶状体太厚,折光能力太强,或眼球在前后方向上太长 b)成像特点:成像落在视网膜前方

c)矫正方法:戴适当度数的凹透镜(发散作用)

3)远视眼

a) 原因:晶状体太薄,折光能力太弱,或眼球在前后方向上太短 b)成像特点:成像落在视网膜后方

c)矫正方法:戴适当度数的凸透镜(会聚作用)

4)眼睛的调节是有限度的

a) 远点:眼部肌肉完全松弛时,晶状体表面弯曲程度最小,也就是晶状体变得最扁,这时能够看清物点的地方叫眼睛的远点。正常眼的远点在无限远处,从无限远处物体射入眼睛的是平行光线,像恰好成在视网膜上。

b)近点:眼部肌肉极度紧张时(即使劲看物时),晶状体变得最凸,表面弯曲程度最大,这时能够看清物点的地方叫眼睛的近点。正常眼的近点约在离眼睛10--15cm的地方。

c)明视距离:在合适的照明条件下,眼部肌肉处于正常状态而能十分清晰的看清物体时,物体离眼睛的距离称为明视距离。正常眼的明视距离是25cm。 d)视角:从眼睛的光心向物体的两端所引两条直线的夹角叫视角。视角

越大,对物体的观察越清楚。

5)眼睛和照相机的异同

a)两者所成的像都是缩小、倒立的实像。

b)人的眼睛是通过调节焦距(晶状体越厚,折光能力越强,焦距就越短。)来获得清晰的像,普通照相机是通过改变物距使像变得清晰。

6)眼镜度数的计算

眼镜度数(D)=100透镜焦度

透镜焦度(透镜焦距f的倒数)=1/f

远视镜(凸)的度数是正数,近视镜(凹)的度数是负数

7)如何测眼镜的度数?

分析:欲测度数必须先知道焦距,这就转化成了测焦距的问题。

测焦距的方法:

(1)太阳光聚焦法:让太阳光通过凸透镜在白纸上聚成一个小而清晰的点,这个点即为凸透镜的焦点。用刻度尺量出焦点距透镜光心的距离即为焦距。

(2)实验法:将烛焰、透镜光心、光屏中心置于同一水平线上,缓慢移动蜡烛,直到光屏上出现与蜡烛等大、倒立的实像为止,此时记下蜡烛所在的位置,蜡烛到透镜光心的距离就是2f,2f/2即为透镜焦距。

二、课堂练习 1、人眼所看到的像是 的 像,眼睛与照相机的不同之处是

2、正常眼睛观察物距的范围为 ,最佳距离为

3、现代医学对近视眼的矫正有一种新的技术,就是用激光对近视患者的角膜进行适当的切削,来矫正视力,这种对角膜进行切削的目的是( )

A 增长眼球前后方的距离 B、缩短眼球的焦距

C、减少进入眼球的光线 D、改变晶状体太厚的状态,减弱它的折射能力

4、钟德超老师戴着眼镜正在批作业,听到远处有学生叫他,为了看清学生的容貌,钟德超老师立即摘下眼镜跟这位学生打招呼,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钟老师所戴眼镜的镜片是凸透镜

B、钟老师是近视眼

C、钟老师不戴眼镜看近物时,物像会成在视网膜前方

D、钟老师的眼球前后径可能过长或晶状体的曲度可能过大

5、某人所戴隐形眼镜的中心厚度只有0.05mm,这个人不戴眼镜看物体时,物体落在视网膜的前方,则该人所患的眼病及隐形镜片边缘的厚度分别为( )

A、近视眼,大于0.05mm B、近视眼,小于0.05mm

C、远视眼,大于0.05mm D、远视眼,小于0.05mm

篇四:八年级物理神奇的眼睛同步练习题+答案

八年级物理神奇的眼睛同步练习题

一、选择题

1.物体从距凸透镜12 cm处移到距凸透镜20 cm处,调整光屏的位置,总能在光屏上得到倒立放大的像,由此可知此凸透镜的焦距可能是( )

A.10 cm B.20 cm C.12 cm D.以上都不对

2.用照相机给家人照相,人与照相机镜头的距离和底片到照相机镜头的距离分别是( )

A.大于2f,小于f B.大于2f,小于2f,大于f

C.小于2f,大于f,大于2f D.大于f,大于2f

3.测绘人员绘制地图时,常常需要在高空的飞机上向地面照相,称为航空摄影,若要使用航空摄影照相机的镜头焦距为50 mm,则底片到镜头间的距离为( )

A.100 mm以外 B.50 mm以内 C.略大于50 mm D.恰为50 mm

4.放映幻灯时,在屏幕上得到的是幻灯片上图像的( )

A.正立放大的虚像B.正立放大的实像C.倒立放大的虚像D.倒立放大的实像

5.用一个凸透镜成像时,下面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实像总是正立的、虚像总是倒立的B.实像和虚像都可能是放大或缩小的

C.成实像时,物体离凸透镜越近像越大D.成虚像时,物体离凸透镜越近像越大

6.一个物体放在凸透镜前时,在透镜的另一侧距离透镜20 cm的光屏上得到了一个清晰放大的物体的像,若把物体移至透镜前20 cm处,为了仍能在透镜另一侧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则光屏的移动方向和所成像的大小为( )

A.光屏靠近透镜,成缩小的像 B.光屏靠近透镜,成放大的像

C.光屏远离透镜,成放大的像 D.光屏远离透镜,成缩小的像

7.李明同学的妈妈发现李明自从上了初中以后,学习比原来更刻苦了,但也发现李明看书时眼睛与书的距离比正常情况越来越近了,请你在下列判断及矫正措施中选出正确的一项向李明同学说明( )

A.李明同学已患上近视眼,需要佩戴用凸透镜制成的眼镜

B.李明同学巳患上近视眼,需要佩戴用凹透镜制成的眼镜

C.李明同学已患上远视眼,需要佩戴用凸透镜制成的眼镜

D.李明同学已患上远视眼,需要佩戴用凹透镜制成的眼镜

8.一个蜡烛位于凸透镜前,调节透镜和光屏位置可在光屏上呈现放大的清晰的像;若保持凸透镜位置不动,将蜡烛和光屏的位置对调一下,则( )

A.在光屏上不再呈现像 B.在光屏上呈现等大的像

C.在光屏上呈现缩小的像 D.在光屏上呈现放大的像

9. 小明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时,保持凸透镜的位置不变,先后把蜡烛放在a、b、c、d四点

并分别调整光屏的位置,如图2所示,探究后他总结出下列说法。其中正确的是( )

A.照像机是利用蜡烛放在a点的成像特点制成的

B.放大镜是利用蜡烛放在b点的成像特点制成的

C.幻灯机是利用蜡烛放在d点的成像特点制成的

D.蜡烛放在b点成的像比它放在c点成的像大

10.人的眼睛象一架照相机,物体射出的光经晶状体折射后成像

于视网膜上,视网膜上成的像是( )

A.倒立、放大的实像 B.倒立、缩小的实像

C.正立、放大的虚像 D.正立、缩小的虚像

11.老师上课时经常用到投影仪 ,如图4所示,关于投影仪的使用以下做法中合理的是( )

A.投放到屏幕上的画面太靠上时,应增大平面镜与凸透镜的夹角使画面向下移动

B.若使屏幕上的画面大一些, 可使投影仪靠近屏幕同时将凸透镜适当向下移动

C.若使屏幕上的画面大一些,可使投影仪远离屏幕同时将凸透镜适当向上移动

4 D.若使屏幕上的画面大一些,可使投影仪远离屏幕同时将凸透镜适当向下移动

12.常见的视力缺陷有近视和远视.右图是一位视力缺陷人员的眼球成

像示意图,他的视力缺陷类型及矫正视力需要配戴的透镜种类是( )

A.远视眼,凸透镜 B.远视眼,凹透镜

C.近视眼,凸透镜 D.近视眼,凹透镜

13.把凸透镜正对太阳光,可在距凸透镜10 cm处得到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若用此透镜来观察邮票上较小的图案,则邮票到透镜的距离应( )

A.大于10 cm B.小于10cm C.大于20cm D.在10cm和20cm之间

二.填空题:(每空2分,共32分)

14.照相机的镜头相当于一个____镜,被拍摄的物体应在距镜头____的位置,在相当于____的胶片上得到____的____的____像.

15.幻灯机和电影放映机的镜头是____镜,物体应放在____,像在____,像的性质是____.若要使银幕画面更大些,幻灯机与电影机应离银幕____些.

16.透过装水的玻璃杯看到的手指是

的像(选填“放大”、“等大”或“缩小”),

这是因为装有水的玻璃杯可看成

17.在下图中,______图(选填“甲”或“乙”)

表示近视眼成像示意图.矫正近视眼应佩戴

眼镜的镜片是_____透镜(选填“凸”或“凹”).

18.一束平行光线经过凸透镜折射后的

传播方向如图16甲所示,由图可知,此

透镜的焦距为 cm;当把烛

焰放在此凸透镜左侧12cm处时,如图

16乙所示,则从该凸透镜右侧通过透镜

可以看到一个 、放大的虚像

(填:“正立”或“倒立”)。

三、作图题(6分)

19.完成下图中的光路图.

四、实验与探究题:(20.题7分,21.题6分22.题10分)

20.小明站在同一位置用数码相机(焦距可改变)对着无锡著名景点——锡山先后拍摄了两张照片甲和乙,如图所示。他产生了这样的疑问:物体通过凸透镜在光屏上所成像的大小与透镜的焦距有何关系呢?小明对此进行了探究。

(1)小明找来了一些凸透镜,但不知道它们的焦距,请你为他提供一种测量透镜焦距的方 甲 乙

法。(可画图说明)

(2)测出凸透镜焦距后,小明先后选用了三个焦距分别为15cm、10cm、5cm的凸透镜,在保持物距始终为35cm的情况下依次进行实验,发现所成的像越来越小。请你根据实验结果判断小明在拍摄哪一张照片时照相机镜头的焦距较大。

(3)在探究过程中,小明总是让物距保持不变,请

你说出他这样做的理由。

21.在用光具座研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

(1)测量凸透镜的焦距如图所示,则该凸透镜

的焦距为_____cm.

(2)将蜡烛、凸透镜、光屏依次放在光具座

上.点燃蜡烛后,调节烛焰、凸透镜、光屏的中心大致在_______________上.

(3)当烛焰距凸透镜30cm时,移动光屏,可在光屏上得到一个清晰的倒立、_____的实像.

22.小宇在做“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其实验装置的示意图如图15所示。a、b、c、d、e是主光轴上的五个点,F点和2F点分别是凸透镜的焦点和二倍J距点。

(l)在a、b、

c、d、e五个

点中:

①把烛焰放

在________

点上,可以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②把烛焰放在________点上,所成的像最小。

③把烛焰放在________点上是属于照相机原

理。

④把烛焰放在________点上是属于投影仪原

理。

(2)小字做完实验后,又想用手表代替蜡烛,

看在光屏上能成什么样的像。于是他在透明的

玻璃板上用黑色笔画了个手表盘,如图16

(甲)所示。把这个玻璃板放在蜡烛的位置上,

并用平行光源对着玻璃板上的表盘照射,如图16

(乙)所示。移动光屏直到成清晰像为止。

此时表盘在光屏上所成的像是图16(丙)中的哪一个?[ ]

【--答案】

一、1.C 2.B 3.B 4.D 5.6. 7. 8. C 9. A 10. B 11. D 12.A 13.B 二、14.凸透镜、大于2倍焦距、光屏、倒立、缩小、实;15.凸透镜、焦距和2倍焦距之间、二倍焦距之外、倒、放大、实、远; 16.凸透镜17.乙18。正立

三、

(转 载 于:wWW.smHAida.cOM 海达范文网:物理神奇的眼睛)

19

四、20. 1)将凸透镜放在阳光下,使其在地面上形成最小最亮的光斑,测出光斑到透镜的

距离即为焦距。

2)乙

3)控制变量法让物距保持不变。

21. 1)9.5厘米2)同一直线3)缩小

22. 1)e a ab cd 2)丁

篇五:沪科版八年级物理教案 神奇的眼睛

第七节 神奇的“眼睛” 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了解显微镜、望远镜的基本结构。

2.知道显微镜、望远镜里的物镜、目镜的作用。

3.了解透镜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4.了解照相机、投影仪的构造及各部分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1.尝试应用已知的科学规律解释具体问题,获得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

2.经历制作模型照相机的过程,了解照相机的成像原理。

3.能简单描述凸透镜成实像和虚像的主要特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于社会发展和人类生活的影响。

2.通过模拟相机的制作和使用,获得成功的愉悦。

3.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4.初步建立将科学技术应用于实际的意识。

【教学重点】1.放大镜、显微镜、望远镜及照相机的原理。

2.放大镜、显微镜、望远镜的用途

【教学难点】1.放大镜、照相机、摄影仪的成像原理。

2.放大镜、显微镜、望远镜的用途。

【教具准备】放大镜、光屏、显微镜、照相机、多媒体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自家大门上一般都安了一个“猫眼”,通过猫眼看室外视野较广,而在室外却看不请室内,“猫眼”实际上也是透镜,你知道透镜还有哪些应用吗?

利用凸透镜成像的性质,人们制成了许多光学仪器,就像特殊而神奇的“眼睛”,拓展了我们肉眼的功能。

(二)进行新课

一.放大镜。

师:请同学们用桌面上的凸透镜靠近课本,观察课本上的字,你看到了什么现象?

生:课本上的字被放大了。

师:那么你手中的凸透镜就是什么?

生:就是放大镜。

师:对。再请大家判断放大镜所成的像与物是在放大镜的同侧,还是异侧?是实像,还是虚像?判断依据是什么? 生:放大镜所成的像与物是在放大镜的同侧,是虚像,因为用光屏承接不到像,所以是虚像,眼睛与物在透镜的异侧,透过凸透镜观察所成的像,所以像与物在透镜同侧。

师:你观察得很仔细,讲得很好,放大镜的焦距是较短,还是较长?

生:我猜放大镜的焦距较远。

师:对。隔着放大镜看物体总是放大的吗?

生:隔着放大镜看较近的物体,物体是正立、放大的,隔着放大镜看远处物体,物体是倒立、缩小的。 师:你知道这是什么原因吗?

生:因为放大镜是凸透镜,隔着放大镜看远处物体,u2f,所以所成的像是倒立、缩小的像。

师:讲得很好。用放大镜观看近处的物体,物距小于焦距时才是放大的。因此,物体应放在离放大镜小于焦距的位置才合适,在什么位置所成的像最大?请大家观察。

生:物体离放大镜的距离接近于焦距时,所成的像最大。

师:对,请全班同学都进行观察。

板书:1.放大镜:焦距短的凸透镜,u

二.显微镜。

师:用放大镜能观察细胞吗?怎么办?

生:不能,用显微镜。

学生分组实验:用显微镜观察植物细胞。

师:课前我已要求大家查资料,关于显微镜你知道什么?请大家踊跃举手起来向全班同学交流。

生甲:显微镜的目镜和物镜都是凸透镜,用显微镜可以观察微生物细胞等人眼无法看见的物体。

生乙: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又研制了电子显微镜和隧道显微镜。目前通用电子显微镜的放大倍数可达50万倍。借此人类能观察到许多物体的细微结构;用隧道显微镜甚至可以看到金属原子,因此显微镜被广泛应用于科学研究、工农业生产技术等方面。

师:两位同学讲得很好,还有吗?

生丙:还有超声显微镜。这是利用超声显示物体微细结构的装置,又称声学显微镜,又简称声镜。原理是利用物体声学特性的差异来显示物体,所谓物体声学特性指的是声阻抗率和声衰减,它们与物质的弹性和黏性有关。超声显微镜给出的是物体的声学像或弹性像。

超声显微镜不需透光,对样本片不需染色,不要损坏样品表面即可进行内层观察,适合于大规模集成电路的检验等。

生丁:我还知道场离子显微镜。一种分辨率极高(2—3nm),能直接用于观察金属表面原子的分析装置,简称FIM。FIM是一种点投影的显微镜,它与通常的高分辨率电子显微镜不同,它成像时不使用磁或静电透镜,是由所谓成像气体的“场电离”过程来完成的。

师:以上几位同学讲得很好,大家以掌声鼓励。

下面请大家看课件播放的动画及配文。

画面一:显微镜构造成像过程

配文:显微镜是增大观察微小物体视角的。显微镜的目镜和物镜都凸透镜。物镜的焦距f物短,目镜的焦距f目较长。物体放在物镜焦点与两倍焦距之间、接近焦点,物镜所成的实像在目像的焦平面上,目镜中看到的是虚像。

显微镜的物镜焦距要短的原因之一是取得较大的放大率,镜筒也可做得短一些,用起来方便;原因之二是物镜可以更接近物体,因此进入镜筒的光通量可以增多,像容易看到清楚一些。

显微镜的目镜焦距要大于物镜的焦距,但不可过大,因为焦距过大将降低显微镜的放大率,而且要用较长的镜筒,使用起来不够方便。

画面二:电子显微镜和隧道显微镜的构造及成像

配文:电子显微镜一般是利用电子透镜聚焦电子束,形成放大倍数很高的物体图像的设备,属于电子光学仪器。由于电子的德布罗意波披长比光波要低几个量级,所以有高分辨成像的能力。一种透镜式的电子显微镜的分辨能力可达到0.3nm。

为解决纳米级检测与加工等问题,美国IBM公司的G. Binnig等人于1982年制出了扫描隧道显微镜(STM),于1986年又相继制出可用于绝缘材料检测的原子力显微镜(AFM)。两镜均可达到原子级的分辨率(十分之一纳米),并于1986年获得诺贝尔奖金。

扫描电子隧道显微镜的基础是量子力学揭示的隧道效应。

继后,又有人研制出磁力显微镜(MFM)与静电力显微镜(EFM)等等,形成了扫描探针显微镜(SPM)族。扫描探针显微技术在此后的发展是由表面几何形体的检测到表面微观物理量的检测,从表面检测又发展到对表面进行原子级的加工和修整。

在探针上施加一定的偏压,它可以从工作表面“浮获”一个原子,然后将其移动到适当的位置,再予以释放。因此,就可以按照人们的意图,进行原子操作,或分子组装。有人曾以STM针尖移动被吸附在Ni原子表面的Xe原子,组成“IBM”三个字,每个字母的长度仅为4nm。我国科学家在隧道显微镜下,成功地将24个铜原子在铁厚子表面围成一圈。

纳术技术就是在隧道显微技术的基础上才得以发展。

三.望远镜。

师:下面请同学们用望远镜观察远处物体。

学生分组实验:用望远镜观察远处物体。

师:你们观察到了什么现象?

生:远处物体被放大了。

师:远处的物体真的被放大了吗?

课件演示动画:望远镜的构造及成像过程。

配 文:有一种望远镜也是由两组凸透镜组成的。靠近眼睛的叫目镜,靠近被观测物体的叫做物镜。 物镜的作用是使远处物体在焦点附近成实像,目镜的作用相当于一个放大镜,用来把这个像放大。

师:有疑问吗?

生:物体距离物镜很远,它的像却离物镜很近,根据前面探究的结果,这样所成的像是缩小的!为什么使用望远镜观察物体时会感到物体被放大了?

师:我们能不能看清一个物体,它对我们的眼睛所成“视角”的大小:十分重要。望远镜所成的像虽然比原来的物体小,但它离我们的眼睛很近,用加上目镜的放大作用,视角就可以变得很大。

望远镜物镜的直径比我们眼睛的瞳孔大得多,这样它可以会聚更多的光,使得所成的像更加明亮。这一点在观测天空中的暗星时非常重要。现代天文望远镜都力求把物镜的口径加大,以求观测到更暗的星。

除了凸透镜外,天文望远镜也常用凹面镜作物镜。

你们还知道哪些望远镜?

生甲:哈勃望远镜。

生乙:射电望远镜。

板书:3.望远镜

四.照相机和投影仪。

让学生观察照相机的构造。

师:你能说说照相机的构造吗?

生:镜头、机壳、调焦装置、取景窗、快门按钮??

师:照相机的“像”是怎么形成的?

生:照相机的镜头就相当于一个凸透镜,来自物体的光经过照相机镜头后会聚在胶卷上,形成一个缩小的像。胶卷上涂着一层对光敏感的物质,它在曝光后发生化学变化,物体的像就被记录在胶卷亡,经过显影、定影后成为底片,再用底片洗印就可以得到相片。

师:讲得很好,下面请看课件演示。

课件演示照相机的构造、成像过程。

师:照相机的成像是凸透镜成像规律中的哪一条?

生:当u>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像与物在透镜的异侧。

师:你知道有哪些照相机吗?

生:傻瓜机、数码照相机??

板书:4.照相机和投影仪

教师向学生介绍投影仪,并用课件演示投影仪的构造和成像过程。

师:投影仪成像是凸透镜成像规律中的哪一条?

生:当f

师:这节课大家都很认真,积极发言,特别是积极查资料,这种习惯要保持,可以大大扩大你们的知识面,提高学习能力。

【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学习,我们知道了神奇的“眼睛”——放大镜、显微镜、望远镜、照相机、投影仪的用途。以及放大镜、照相机、投影仪的工作原理。

【板书设计】

第七节 神奇的“眼睛”

1.放大镜:焦距短的凸透镜,u

2.显微镜。

3.望远镜。

4.照相机和投影仪。

照相机工作原理:u>2f,成倒立、缩小、实像。

投影仪工作原理:f

【布置作业】

3、4、5、6题。

小学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