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作文素材 > 教育资讯

黄叶飘落的日子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5 23:20:52 作文素材
黄叶飘落的日子作文素材

篇一:飘落的黄叶

飘落的黄叶

在那高耸入云的大树上,好几片叶子慢慢地发黄了。黄叶毅然决定和树枝告别,树枝对黄叶说:“我们在一起相处的很好啊,你为什么要离开这里呢?”

黄叶没有回答,但它心里知道:它只有离开树枝,才可能看到不一样的风景。

于是,在某天的夜里,趁着树枝沉睡,静静的、轻轻的飘落,躺在地上,被风轻轻的推着,一点一点地前行。

一夜的寂静,天终破晓。看东方,一轮红日缓缓升起,染红了一片又一片的云。黄叶也睁开了眼睛——“啊,好华丽的风景!” 是的,它看到了,它终于看到了它之前想看到的别样的风景——繁华的高楼,整洁的马路以及路上来往的车辆和行色匆匆的人们。

可是,黄叶并不满足,它想要看到更美的风景:这只是华丽,而不是美丽。

于是,它又开始继续前行了,但它不知道该往哪儿走。 突然,它看到了它曾经的伙伴——七星瓢虫。它满心欢喜地飘过去,然后对它说:“朋友,你告诉我,哪里可以看到最美的风景吗?”瓢虫想了想,说:“我知道前面有一片田园,风景很是不错呢!”黄叶跟七星瓢虫道了别,然后飘向了它的伙伴所说的“最美的地方”。

黄叶向着那个方向,飘啊,飘啊……飘了很久很久,却始终没有见到那个“最美的田园”,它有些失望了。

就在这时,它又看见了它的同类—— 一片同样飘落了的半黄半绿的叶子,黄叶如同看见了救命稻草,立即过去,略带兴奋地说:“你知道哪里能看到最美的风景吗?”树叶不假思索地回答道:“家。” “家?”黄叶疑惑不解,树叶又说道:“落叶终要归根,只有家才是我们最好的归宿。”

可黄叶已经听不进去了,因为它早已厌烦了那个索然无味的家。

它心灰意冷,孤独地流浪街头。

天空中,飘落了一片又一片的雪花,静静的,轻轻的,正如黄叶当初离开树枝那样。

“它们都还好吗?”黄叶突然开始想家了——它怀念当初作为一个新成员,出现在了那枝枝丫丫的树上;它怀念当初夏日炎炎的时候,和朋友们挤在一起,不顾有多热,仍高高兴兴的聊天;它后悔当初离开时,没有跟树枝告别;它后悔当初没有听另一片树叶劝它的“落叶归根” ……可是,一切都已回不到当初。

而现在,它只有任凭平静的雪花,无情地将自己淹没。直到最后,地上变成了白茫茫的一片,早已找不到黄叶的踪影。这,就是一片黄叶最终的命运。

唉!梦里叶落知多少,四季轮回到几时?飘零天涯何处是,黄叶终悔未归根!

吴忠四中七年级(10)班 魏玉童 指导老师:张晓琴

篇二:写在黄叶纷飞的日子里

写在黄叶纷飞的日子里

窗外黄叶又落,噫嘻悲哉!此秋声也。胡为而来哉?

早些年,每当黄叶纷飞时,便得与友人同拾被秋风吹落的黄叶。见那盘旋着的便伸手去捕捉,哪知它随风一浮却从你手中溜走了。现在自是没有当年的闲情,也无法得到那样高的树、迎面微凉的风和随性就去捕那黄叶的友人了。但黄叶依旧纷飞,长江依送流水。

每稍踏出脚步便感得这越吹越烈的秋风,迎面飞过的黄叶总要牵走我的视线。看那片片黄叶,总不自觉地心生疑问:“倘若有知,春生秋落的黄叶们会感伤自己的存在么?”然而终究不可能得到解答。在这个生物与生物更迭循环的世界中,如流星般划过的生物们不正是希望留下些什么才昼夜奔走,顽强的生存下去。然而,生命又是如此短暂,不经意间便被画上了句号。连与自己存在最为紧密相连的身体也如风中黄叶般在时间中消逝了。

一句“而今安在哉”问倒了多少英雄豪杰,但他们至少在书卷中留下了他们的行迹,而千万不曾在历史中留名的普通百姓,尸骸化为尘土连名字都不见的人们,岂不是如那纷飞的黄叶般消失在历史的角隅中。他们的存在,又到何处去了呢?难道悲哀到只是被有心人拾起或更甚些连被别人注意一下的机会都没有就在秋风中散尽了么?不,绝不是这样。

每当我思考人存在的意义,我就会想起我已去世的祖母。比起悲伤的父辈,我更注意到已经成年的表哥,哭的尤其伤心。在我记忆中老是嫌祖母烦的表哥却最为祖母的逝去悲伤。我觉得他应该与我相同,能清晰地看到总是穿得很厚的祖母那略显颤巍的身影和她满是皱纹的笑颜。每回想起,便会有一种酸涩的失落感。祖母去了,但他的温柔善良、勤劳诚恳却化为点滴话语、丝缕回忆永远留在我们心中。或许他们会成文茶余饭后的谈资,供我们怀念或教育后辈。这些经历虽终将消失,但与祖母的点滴将他传承下的美德深刻的印刻在我母亲的性格中并也深深影响了我的为人。

仔细想想,一个民族的精神不正是由千万百姓的言行所铸成的么?即使日月更替,人们还是一代代在生息传承。而每一个看似普通的生命,都是不可或缺的一环,接受上辈的言行的熏陶并将美的一面用自己的言行传递给下一代。死亡并不是人类的终点,而是以另一种形式延续着自己的存在,延续至今的中华文明就是他们存在的最好体现。

将民族比做一棵树,一代代人便是一年年的叶子。等变黄飘落之时,看看那棵树,他一分分成长便是我们存在的证明,于是便可以欣慰的落下了。

秋风吹,瑟瑟黄叶应秋声。

篇三:读《黄叶在秋风中飘落》有感

读《黄叶在秋风中飘落》有感

很爱读路遥先生的作品,记得在上大学的时候,有位同学买了一本路遥先生写的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同学们都争先恐后地借过来看,我当然也不会例外。初读路遥先生的作品,我很快就被书中那曲折复杂婉转缠绵的故事情节吸引住了,一口气读完《平凡的世界》后,我感受很深,总觉得有一种说不出的震撼力在缠绕着我。许多年后,重新再读路遥的作品,才发现原来他写的每一部都是那么的具有震撼力,发人深思,时代性很强。其中的一部中篇小说《黄叶在秋风中飘落》使我颇有感受,现在我们就来大致地看一下这部作品的内容。

刚刚高中毕业父母又先后去世的卢若琴跟着比她大好多岁的哥哥离开关中平原来到了黄土高原的大山深沟里。她开始在小学教书,于是便相识了为人憨厚的高广厚老师一家,于是所有的故事开始了……身为教育局长的卢若琴的哥哥卢若华来学校看望妹妹,却与有点木讷的张老师的妻子刘丽英相见倾心。又美色资本的刘丽英原来就希望嫁一个有权有钱的主,结果却嫁给了高广厚。这一见面便让刘丽英那颗快被埋没的激情复燃起来。她开始和高广厚无理取闹,最后提出离婚。无能又无奈的张光厚只好抱着刚满两岁的孩子让她离开。不久后,刘如愿以偿的与卢若华结合了,托着卢逝去的前妻留下的女儿,三个人开始了新生活。

时间在检验和考验着一切,新婚蜜月之后,刘丽英开始疯狂的想念自己活泼可爱的孩子,接踵而至的夫妻矛盾、后妈与孩子的矛盾,卢开始变得蛮横无理,甚至对刘拳打脚踢。此时她才想起了广厚怎样的热爱她,她又是怎样的折磨那个男人。一种深深的负罪感弥漫了她的心头,她对不起那个老实人,她突然想起了书上那句调皮话:“我并不穷,只不过没钱罢了!”广厚虽穷,但他是一个善良的、实在的、

靠得住的人;而卢虽有钱有势,但心眼不好,连他妹妹都反感他!忍无可忍的时候,他们只好选择了离婚。

善良的若琴知道这一切之后,竭尽全力让高和刘复合,最终一家人又甜蜜地生活了…… 这也许就是生活,总是将甜的苦的搅拌在一起让人吃!

让我想到了《蜗居》中的海藻,在刘身上也有她的影子,丢弃了一个爱自己爱到骨子里的小贝,去寻找所谓的幸福,结果呢?人生也许就是这样,要得到一些东西同时也可能就得失去一些东西,甚至可能要付出惨重的代价,生活就像浩荡的秋风一样,把那饱满的生命颗粒都吹得成熟了,也把心灵中枯萎了的黄叶打落在了人生的路上!

篇四:美好一天

从《人生》、《惊心动魄的一幕》、《黄叶飘落的日子》直至这篇史诗性的现实主义作品《平凡的世界》,纵观路遥的整个创作过程,我们不得不承认他是一名忠诚的战士,他用生命坚定不移地抒写着对脚下黄土地的忠诚,用灵魂矢志不渝地守卫着故乡的风土人情 。正如《痛悼路遥》一文中所写:“计算成功的方式是吃苦和受罪,他拼命工作,玩命写作,自我折磨式的付出,在文学创作这条艰辛寂寞的道路上,竭尽全力,一路血汗向高峰攀登”。对人生的执着追求,对他所热爱的故乡的钟情,以及对他的现实主义写作手法的自信,这一切构成了路遥小说基本的特征。

文学创造,是一种旨在创造新的意识形态话语系统的艺术生产活动,其过程非常复杂和细微。一般的,学术界把文学创作的一般过程划分为发生、构思和物化三个阶段。一部好的文学作品的诞生,既离不开作者厚积薄发的积累与准备、别具一格的艺术发现和投身创作的内驱力,又必须通过回忆、想象、情感等一系列心理机制的融会、碰撞、解体与重新聚合把那些零碎的材料最终以一个完整的统一体的形式表现出来,使自己的构思成果从“心”移到纸上,能被他人所观照和消费,并能对他人产生积极、有效的影响,这样的文学创作才值得称道,这样的艺术作品的生命才会万古长青,否则粗略的、浅卑的作品经不起时间的咀嚼而最终只会如昙花一现,过眼烟云。

路遥的追求与成功,他的忧思与矛盾,都同他的心理结构有着密切的联系,他被称为“土著”作家,主要受到的是农民文化的影响,作为农民的儿子,他深深地爱着他的故乡,承袭和接受了传统文化的影响,以农民生活作为他取之不尽的源泉。但他又是一名“文明”的作家,他立意高远,广纳博取,时时瞻望世界文化,他喜欢《红楼梦》、鲁讯的作品,巴尔扎克、托尔斯泰、肖洛霍夫的作品他更是百读不厌。各种报纸期刊他也经常翻阅,勤奋大量的阅读,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再参之以他独特的生活体验,使他的创作博大宏阔却又情深意长。

(一)

在文学创作中,创作动机的实现固然要依赖材料的储备和艺术发现的获得,但实际上创作动机却常常是暗中支配和决定作家搜集材料范围及其艺术发现方向的潜在操纵力量。有什么样的创作动机,实际也就暗示了作家某一具体作品——或其一生的文学活动——在选材和艺术沉思上的走向。因此,创作动机的有无,不但是作家所有文学活动能否实现的枢纽,而且也是他每一具体的文学创造过程能否完成的关键。

创作动机是作家从事艺术创作的内驱力,它促使作家把自己对生活的感受转化为具体的艺术形象。艺术家的经历不同,文化背景不同,追求不同,创作动机就不同。在中国学界,李珺平先生对创作动机下了一个比较全面、有代表性的含义,即所谓创作动机,“就是驱使作家投入文学生产的一股内在动力,它的动态轨迹则是需要产生的,在心里失衡的情况下形成易感点,遇有外部刺激的触动,于是产生了带有极强的行动力量并对整个创作过程起支配作用的隐的或显的意念或意图。”这个定义表明,创作动机源于需要,非凡是源于缺失性需要(由于缺失而导致心理失衡),当这种需要碰到外部刺激的适当时机时,艺术家的创作动机就形成了,所以创作动机是内心需要和外部刺激的合力催生萌发的。路遥《平凡的世界》创作的内在动机说来有点玄乎,起因源于少年时期的一个偶然的梦想——写一部规模很大的书,再加上当时文学界评论的不断刺激,更加坚定了他创作一部具有史书般规模的巨作的信心。

当时,已经有一种论断,认为《人生》是他不能再逾越的一个高度,是的,对于一个人来说,一生中可能只会有一个最辉煌的瞬间——那就是他事业的顶点,正如跳高运动员,一生中只有一个高度是他人生的最高度,尽管他之前之后要跳越无数次的横杆。迫于外在的压力,他一度的陷入失眠与焦虑的网中,但他是幸运的,在一种几乎是纯粹的渺茫中,他倏忽间想起一个被时间的尘土埋盖的很深很远的早往年月的梦——这一生如果要写一部自己感到规模最大的书,或者干一生中最大的一件事,那应该是在四十岁之前。这也许是命运之神的暗示。是的,任何一个人,尤其是一个有某种抱负的人,在自己的青少年时期会有过许多理想、幻想、梦想,甚至妄想。这些玫瑰色的光环大都会随着时间的流逝和环境的变迁而消失得无影无踪,但是,当一个人在某些方面一旦具备了某种实现雄心抱负的条件,早年间的梦幻就会被认真地提升到现实中并考察其真正复活的可能性。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当时他所面对的困难是多种多样的。首当其冲的是当时他缺乏甚至可以说基本就没有一点写作长篇的经验。然而每当遇到写作的低谷时,他总会独自一人去陕北故乡的“毛乌素沙漠”,去审视自己,去关照社会。沙漠中最后的“誓师”保障了他在今后的六个年头,无论创作多么的困难,都矢志不渝地坚持下来。克服了自身的心理障碍后,用什么方式去构建这座具有百万字的雄奇建筑物又成为一个棘手的问题。这个问题之所以最先被提出,是因为中国的文学形式此时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各种文学新思潮席卷了全国,评论界所宣扬的“现实主义过时论”更是以黄沙漫天的气势笼罩着整个文学界。路遥在创作随笔《早晨从中午开始》中说:“就我个人的感觉,当时我国出现的为数并不多的新潮流作品,大都处于直接借鉴甚至刻意模仿西方现代派作品的水平,显然谈不到成熟,更谈不到标新立异??考察一种文学现象是否‘过时’,目光应该投向读者大众。问题不在于用什么方法创作,而在于作家如何克服思想和艺术的平庸。一个成熟的作家永远不会‘鲁叟谈五经,白发死章句’,他们用任何手法都可能写出杰出的篇章。当我反复阅读哥伦比亚当代伟大作家加西

亚·马尔克斯用魔幻现实主义手法创作的著名的《百年孤独》的时候,紧接着便又读到了他用纯粹古典式传统现实主义手法写成的新作《霍乱时期的爱情》。这是对我们最好的启发。”就这样,他彻底推翻了“现实主义过时论”,用自己的理念重新构建属于自己的实践王国。

值得一提的是,《平凡的世界》是一部以青春与生命作抵押的艺术作品,这不允许作者以“实验”的形式来写作,而必须以作者最熟悉、最擅长、最可靠的方式来建构作品,这就是作者之所以用现实主义的方法来结构这部作品的基本心理动机和意图。

俗话说的好:“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文学创作也不例外,材料是文学创造的第一要素,也是研究文学创造过程的第一起点。而材料的获取途径并不是单一化的、死板的,而是多元的、灵活的,大体可以分为无意获取和有意获取,实践获取和书本获取。作家在从事文学创作的时候,对于不同事物,作家的精神专注的趋向与程度可能是不同的,有些珍贵的写作材料甚至于来自一次偶然的记忆的唤醒,对于这些刺激与信息,作者虽然没有有意的记忆或着意地思索,但它们却作为连续不断的信息悄悄地进入大脑,有些甚至会在长期记忆中扎根。《平凡的世界》的第三卷中有一段描写原西县倒霉的县委书记张有智去老中医顾先生那里看病而应验了“人参吃死人无罪,黄连治好病无功”俗语的故事,正是源自于作家在写完第二卷后由于虚脱大补而引起大病的经历,而当时给他看病的著名老中

医张鹏举的博学与医道的高深又为作者小说中顾老先生形象的塑造起了不可估摸的作用,使顾老的形象更加的丰腴与真实。作家,只要生活在社会中,就不可避免的有各种刺激和信息不断地“侵犯”他,“骚扰”他,其中必然包含着可用来从事文学创造的大量材料,而路遥就是这样一个善于把这些无意识的获得以文本的形式再现出来,不仅丰富了文章的内容,而且无意间使得作品中的人物更耐咀嚼。从作家精神专注的趋向与程度来说,材料的获取途径除了无意获取外,还包括有意获取,即作家出于某种理想冲动,或为了完成某一个创作任务,而围绕一个中心,并采取有意记忆的方式,去有意接受刺激或积累信息。由于小说的第二卷要写到大学生活,所以他在提笔之前,先采访了西北工业大学,这所大学跟小说中孙兰香所上的大学性质基本一致——有关航空航天的专业性大学。通过密集的采访,他在很短的时间内熟悉了这个大学的基本情况。教学,生活起居,课程安排,各种场所的方位、格局,相互间的距离,一天二十四小时的活动全过程等等。并且通过与该校的大学生进一步的交流,他很好的把握了当时大学生在学习、生活、理想、恋爱以及他们的现实与未来的种种问题。这些有意识的收集与整理为作者在小说中游刃有余地表现大学生活提供了丰富的养料。还有作者为了在作品中逼真的反映省委书记的生活,挖空心思的“潜入”陕西省“第一家庭”进行的“惊险”的“深入生活”的活动,都充分体现了作家创作的艰辛,当然了有了酸甜苦辣的生活体验,作品这碗汤才会更加的有滋有味。

当然,有意的获取材料,就不仅需要作家主动地去从书本中获取可靠的间接材料,更需要作家积极地投身到某一特定的生活领域去感受刺激,去获取一种直接的材料。在《平凡的世界》进入具体的准备工作的时候,大量读书成了当务之急,他花费了整个创作过程一半的时间来阅读。有些是重读,有些是新读,有的细读,有的粗读。其中大部分是长篇小说,在阅读的同时他特别注意研究、分析古今中外的长卷作品。同时也读理论、哲学、政治、历史、宗教等各种各样的杂书,还找了大量的专门著作,譬如农业、商业、工业、科技以及大量搜罗许多知识性小册子,诸如养鱼、养蜂、施肥、税务、财务、气象、历法、造林、土壤改造、风俗、UFO(不明飞行物)等等。在中国的著作中,他主要研读了《红楼梦》和《创业史》这两部气势磅礴、规模宏大的著作,为他后来构建《平凡的世界》提供了一定的帮助。在为写《平凡的世界》而进行的这次专门的读书活动进行的差不多甚至使他受不了的情况下,就顺时的按计划转入另一项“基础工程”——准备作品的背景材料。为了掌握从一九七五年到一九八五年这十年间广大的中国社会所发生的变化与事情,他选择了一种较为可靠的方式——查阅这十年间的报纸——逐日逐月逐年地查,因为报纸不仅记载国内外于第一天发生的重大事件,而且还有当时人民生活的真实反映。为此,他找来了这十年间的《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一种省报,一种地区报和《参考消息》的全部合计本,没黑没夜地翻阅、记笔记,而实践证明,这一繁重工作的有效完成为作者后来顺利进行写作起到了难以想象的润滑作用。

当间接材料的收集、整理工作进入尾声的时刻,另一个更大规模的“基础工程”又不期而至,那就是到现实生活中去,即“回归生活、深入生活”。是的,从一九七五年到一九八五年中国大转型时期的社会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各种生活形态、社会形态、思想形态千姿百态且又交叉参透,面对这样一个复杂的社会现状,要想全景式的展现社会的全貌,就必须纵横交错地去全面体察生活,否则所看到的只会是冰山一角。于是,路遥开始了漫长疲惫的奔波,不管是乡村城镇、工矿企业、学校机关、集贸市场还是国营、集体、个人,上至省委书记,

下至普通老百姓,他就像一只勤劳的蚂蚁不停的用灵敏的触角碰触着这些珍贵的食粮。在奔波的途中,他总会详细的记录下作品涉及到的特定地域环境中的所有农作物和野生植物的生长习性,民风民情民俗;婚丧嫁娶等等,正是这些元素的融入,使得作品显得更加的真实,所以说路遥是一个忠诚的战士,在他的笔下一切显得是那么的真实,那么的自然,没有矫揉造作,没有虚假扭捏,他总是以一颗敞亮的胸怀拥抱着故乡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用赞美的高歌感叹着故土的人情世故。

梦想的唤醒,文学现状的反思,材料的准备,艺术的发现,经过这些环环相扣的努力与跋涉,这部小说的发生阶段终于拉上了帷幕。

(二)

当材料的收集与整理告一段落之后,作者自然地进入了作品的构思阶段,虽然在之前准备阶段大体的结构以及人物早已涌动,但那是十分散乱的,这就需要作者在把握整体的同时不断地在各个层面上组织、排列、交叉,并不断地否定、补充、刷新,使之成为一个比较完整的整体。艺术构思在文学创造的整个过程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是一条连接发生与物化的不可或缺的纽带,因此可以说,艺术构思是文学创造过程最实际、最紧张,也是最重要的阶段。谋篇布局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在此过程中作者也许会经常陷入构思的泥淖中,但一旦获得灵感,必然会有一种曲径通幽、柳暗花明的喜悦与畅达。路遥在创作随笔中说过,他构思的习惯是常以“终点”开始而不管“起点”,一个人物,尤其是主要人物,他们的命运结局怎样,往往是最先设计、安排的。当然寻找总的“终点”和各种不同的“终点”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要增强文章的耐读性,作家必须设置各种复杂而又富有逻辑的渠渠道道沟沟坎坎,而如何使整体衔接,如何使这些沟沟坎坎看起来顺理成章常常离不开灵感的支撑。灵感爆发的那一煞那,作者才有可能摆脱思维的死角,重新融入自己所建构的那个虚幻又真实的世界里,和作中的人物一起哭,一起笑。此刻,作家既是他们的主宰,也将成为他们的奴隶。就像一棵花一样,在播种之前,路遥先设想了这朵花的终点,随后追溯它的生长,剩下的只是在哪里下种的问题。

对于长篇小说来说,开头往往用来解决人物的出场问题。在长卷中,所有的人物一般都应该尽早的出场,以便有足够的长度来丰满他们的形象,除过一些主要人物外,大多数人物形象都是靠点点滴滴的描写来完成的,因此让他们越早出场,对他们形象的塑造可能更丰满。怎样在较少的篇幅中使较多的人物出场亮相,这是一个不可避免的难题,必须找到一个情节的契合点。为此路遥苦思了整整一个冬天,而灵感往往在作者艰苦思索以致废寝忘食之时不期而至,就这样,“老鼠药”三个字在一刹那间解决了长久以来缠扰作者的那个大问题。后来,作者就是利用王满银贩卖老鼠药的事件解决了人物的出场问题,作者巧妙地利用了这个情节的契合点,并把这个事件分别向前后延伸了一点,大约用了七万字的篇幅,使全部主要的人物和全书近百个人物中的七十多个人物都出现在读者面前。更重要的是,在此契机下,作者基本避免了简单式地介绍人物,达到了人物在运动中出现的目的,并且初步交叉起了人物与人物的冲突关系,使作品能够尽快自由而又大规模地展开或交织矛盾从而进入表现阶段,而不必为了介绍某一个新出现的人物而随时中断整个情节的进程。

由“终点”到“起点”,就这样,路遥以超乎常人的思维完成了对这部伟大建筑的基本建构,“形之于心”的艰难终于在“老鼠药”这一灵感催化物的催化下显得熠熠生辉,这样,建构在该作结构上的三条人物主流就有了错综复杂而又

明朗清晰的体系,即分别以孙少安和孙少平为中心的两条“近景”上的主流和以田福军为中心的“远景”上的主流,这三条河流都有自己的河床,但又不时地汇合在一起,使人物更加的饱满丰腴,使故事情节更加的生动曲折、更加的耐人寻味。

(三)

伴随着“形之于心”阶段的结束,作者自然进入了“形之于手”的阶段。“形之于心”到“形之于手”,就是形象从“心”到“手”的过程,即作家把心中经过艺术构思已初步成熟的“形象”,转化为语言、文字等符号,再用“手”写出来,落在纸张上,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文学创造的物化。

纵观《平凡的世界》的整个创作过程,我不自觉的想起了叶赛宁伤感的诗句:“不惋惜,不呼唤,我也不啼哭;金黄色的落叶堆满我心间,我已经再不是青春少年??”是的,路遥是一个用生命来写作的人,整整六年的时光,不知是多少汗水与鲜血才凝汇成这浩瀚的一百多万字的蝇头小楷。

我们都知道,写作地点的选择对于作家来说是至关重要的。路遥为了完成这部伟大的著作,先后换了四个地方,从陈家山煤矿到黄土高原腹地的一个小县城,迫于身体的压力不得不回到榆林宾馆,这是在整个创作过程中他第一次善待自己,或许是命运的暗示,他最终回到了陕北甘泉县完成了最后的创作,这是他写成《人生》的地方,对于他的整个创作来说,也是一块不可多得的风水宝地。第一卷的写作地之所以选在陈家山煤矿,除了作者考虑到更早的体验第三部将会涉及的煤矿生活外,更重要的是写这部书时他早已抱定了吃苦的牺牲精神,因为他认为“只有在无比沉重的劳动中,人才会活得更加充实。”而艰苦的煤矿生活更符合他的精神需求。一天天,一字字,每天几乎都处于狂热的状态中,在狂热繁重的工作中,他成了一个纯粹的兢兢业业的工匠,认真审视着工作中的每一个障碍,不断地调整思考的角度,大量应运“逆向思维”创造出新的思路,使思维的死水重新激起澎湃的涛声,精神也随之进入了新的巨大。伟大感与渺小感,一筹莫展与欣喜若狂,颓丧与振奋,这种种的矛盾心情交织贯穿路遥的整个写作过程中。路遥,伟大的先师,这样的时候你是个作家,也是个艺术形象;你塑造人物的同时,也陶铸了自己;你有莎士比亚的特性,你也有他笔下的哈姆雷特的特性。雨天、雪天,是你精神的乐园,在这样的日子里工作,灵感、诗意和创造的活力能尽情的喷涌而出。写作是艰苦的,与之相伴的是生活的艰苦,尤其是心灵的寂寞,远离了亲人,远离了喧嚣的现实世界,未免感到孤独。

写作不是毫无干扰的,往往相反,当你竭力避免各方面的干扰而全身心的投入到工作中时,无数的干扰却会自动找上门来,使你无法安宁。除了亲戚朋友的无故打扰外,更大的压力来自于当时的文学形势。文学思潮日新月异的变化,文学理论仍然“大于”文学创作,许多评论文章不断重复谈论某一短篇或中篇,观点大同小异。按当时的文学形势,这部书的发表与出版是很成问题的。首先,这部书基本用所谓“传统”的手法表现,和当时的文学潮流悖逆,而一般的刊物和出版社都对新潮作品趋之若鹜,不会对这类作品感兴趣。另外,全书将有一百万字,这么庞大的数字对任何一家出版单位(尤其是杂志)都是一个沉重的负担。而《花城》杂志副主编射望新先生中国文联出版公司的李金玉女士的慧眼识珠,后来这部作品未完就在中央人民广播上广播,以及第三部在大型杂志《黄河》上的发表,也充分说明了这部作品的艺术魅力所在。

路遥先生在茅盾文学奖颁奖典礼上发言说:“我们的责任不是为自己或少数人写作,而是应该全心全意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需要。我国各民族劳动人

篇五:飘落的黄叶

飘落的黄叶

在那高耸入云的大树上,好几片叶子慢慢的发黄了。黄叶毅然决定和树告别。

树枝对黄叶说:“我们在一起相处得很好啊,你为什么要离开这里呢?”黄叶回答说:“我要去土地里生活了。”树枝问:“为什么?在这儿不是很好吗?”黄叶说:“虽然这里很好,但我必须走。”树枝说:“好,我可以让你走,但你必须告诉我理由。”黄叶快速的说:“那好吧。我就告诉你。我坚持要走,到土地里生活,是因为只有我们这些发黄发黑的树叶落到地上,经常风吹日晒,经过雨水冲刷,我们就会慢慢的浸到地下,在地下,我们就会慢慢腐蚀,其养分就会供给给大树妈妈,来年的时候,就会长得更翠绿,更茂盛的。”树枝恍然大悟,说:“哦,原来是这样啊,那你下一年还会跟我做伴、聊天吗?”黄叶高兴地说:“那是当然会的,放心吧。”树枝听后,依依不舍地向黄叶告别:“黄叶,再见。”黄叶也说了一句:“再见。”说完,黄叶慢慢悠悠地落到了地上。

第二年的春天,大树妈妈(转 载 于:wWW.smHAida.cOM 海达范文网:黄叶飘落的日子)又生出了好多个可爱的树叶宝宝,树叶宝宝一天天长大,树枝也渐渐找到了当年的玩伴——黄叶,后来,他们就又像以前一样高高兴兴地生活在了一起。

吉林延边龙井市龙井市亚松一小六年级:106553693

作文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