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字数作文 > 教育资讯

小偷日记,小说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4 15:17:11 字数作文
小偷日记,小说字数作文

篇一:教育叙事(转)

教师怎样做教育叙事研究

华南师范大学基础教育培训与研究院 刘良华

一、教师研究的困难与出路:从教育思辨到教育叙事

教师在教育研究中常常会感到困难。教师之所以感到困难,主要的原因是教师误以为做研究就是以思辨的方式做价值研究或本质研究、策略研究。

教师遇到的第一思辨与第一大难题是价值研究。比如教师可能会选择类似《论自学的价值》 /《论教师的地位和作用》的主题。教师的论证方式可能显示为:

1. 听懂了容易忘,自学的知识记得牢

2. 自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

这是典型的“价值研究”,价值研究最有价值,但也最困难。这样的论证似乎有道理,但人们对这样的论证会提出质疑:凭什么说“听懂了容易忘,自学的知识记得牢”?

教师遇到的第二思辨与第二大难题是本质研究。比如教师可能会选择类似《语文的本质》 /《论数学教育的本质》的主题。论证的方式可能显示为:

1. 语文的工具性

2. 语文的人文性

3. 语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这是典型的本质研究。教师可以对语文的本质提出一大堆说法,但人们随时可以对词提出质疑:凭什么说“语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教师遇到的第三思辨与第三大难题是对策研究。比如教师可能选择类似《教师职业倦怠的原因与对策》 /《中学语文教学的问题与对策》的主题。论证方式可能显示为:

原因: 1.工资待遇太低; 2.课业负担过重?

对策: 1.提高工资待遇; 2减轻课业负担?

这样的对策研究似乎简单,但拍脑袋就能想出来的对策往往会被人认为是没有价值的信口开河。人们会对此提出质疑:凭什么说“减轻课业负担”就能够避免教师职业倦怠?

小结:中小学教师做研究之所以感到困难,是因为教师自己给自己设置了陷阱,误入歧途。

陷阱 1:价值研究

陷阱 2:本质研究

陷阱 3:对策研究

第一,所有的价值、本质、对策只是“假设”而不是“结论”;把假设重复一百遍,假设依然只是假设而不是“结论”。 第二,如果没有调查或实验,所有的“假设”都是可疑的。

第三,如果某篇文章只有假设而没有调查或实验,那么,这篇文章就只做了一半而没有完成。

教师如何从一半的研究到完整的研究?教师如何从价值判断、本质追问和对策研究的信口开河转向“用事实说话”、“实事求是”?教育叙事研究就是尽量避免价值判断而“用事实说话”、“实证研究”。教育叙事研究不仅“用事实说话”而且“用有情节的事实说话”

二、教育叙事研究的类型

典型的教育叙事就是“讲故事”。这种典型的教育叙事可以朝两个方向拓展:一是艺术化的教育叙事;一是科学化的教育叙事。

(一)典型的教育叙事:教育自传、教育传记与教育故事

“有情节的故事”是所有教育叙事的核心精神。离开了这个核心精神,就失去了教育叙事的本分。如果某份教育叙事报告完全没有故事情节,那就是“伪教育叙事”。

所谓典型的教育叙事,意味着这种研究维护了教育叙事的核心精神,即“故事精神”。典型的教育叙事主要包括三个形态:教育自传、教育传记和教育故事。前两者是真实的教育叙事;后者是虚构的教育叙事。

在教育自传、教育传记和教育故事三者之中,一般研究者往往选择真实的教育叙事(教育自传和教育传记),较少有人创作虚构的教育故事。而在教育传记与教育自传两者之间,理论研究者(主要是大学研究人员)往往选择教育传记的形式,而行动者(中小学教师或校长)往往选择教育自传的形式。

(二)艺术化的教育叙事:自传体小说、传记体小说与成长小说

典型的教育叙事可以朝艺术和科学两个方向拓展。艺术化的教育叙事包括自传体小说、传记体小说和教育小说。前两者 既有传记的真实,又有小说的虚构。 后者(教育小说)则完全虚构。(如下图所示)。

典型的教育叙事之所以可能朝着艺术的方向扩展为自传体小说、传记体小说和成长小说,原因就在于:艺术化的教育叙事可以借助艺术的力量,借助小说的魅力,使教育叙事变得更加自由、更有情趣,也因此更有可读性、更有教育性。

如果说在教育自传、教育传记和教育故事三者之中最能够显示教育叙事精神的是教育自传,那么,在自传体小说、传记体小说和成长小说三者之中,最能够显示教育叙事精神的是自传体小说。

西方著名的自传体小说包括俄国的高尔基的自传体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托尔斯泰的自传体三部曲《童年》、《少年》、《青年》、尼·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英国狄更斯的《大卫·科波菲尔》、勃朗特的《简·爱》、劳伦斯的《儿子与情人》、乔伊斯的《一个青年艺术家的画像》、毛姆的《人性的枷锁》、理查森的《人生历程》、伍尔夫的《奥兰多》;美国的马克·吐温的《苦行记》、杰克·伦敦的《马丁·伊登》、杜拉斯的《情人》、德莱塞的《“天才”》、哈伯·李的《杀死一只知更鸟》、胡赛尼的《追风筝的人》、普拉斯的《钟形罩》;德国的歌德的《少年维特的烦恼》;奥地利的耶利内克的《女钢琴师》;缪塞的《一个世纪儿的忏悔》、让·热内的《小偷日记》,等等。

中国自古有的自传的形式,但自传体小说发生较晚。曹雪芹的《红楼梦》一度被视为比较成熟的中国自传体小说,但一般认为清代的《浮生六记》才算是中国文学史第一部严格意义上的长篇自传体小说。中国近现代的自传体小说因“文学改良”运动与梁启超倡导“小说新民”观而获得发展的生机,并在“五四”时期的个性解放思潮中得到扩展。到了 20世纪二三十年代,写自传或自传体小说成了一时的风尚。此后,中国出现了不少有影响的自传体小说,比如老舍( 1899- 1966)的最后一部著作《正红旗下》( 1960-1966年)、林语堂( 1895-1976)回忆幼时故里的小伙伴的小说《赖柏英》( 1963年)、高玉宝( 1927- )的同名自传体小说《高玉宝》、萧红( 1911-1942)回忆寂寞童年的小说《呼兰河传》( 1941年),以及张爱玲( 1921-1995)生前拒绝发表的小说《小团圆》( 1970年),等等。

自传体小说大多显示出“教育小说”(或“成长小说”)的特征。它们看重童年生活在成人过程中的重要影响,叙述主人公从稚幼到成熟的受教育、受考验的成长历程。这些自传体小说可以被称为“自传体成长小说”或“自传体教育小说”。人们也因此将这类小说视为“励志小说”。

(三)科学化的教育叙事:调查的叙事研究、经验的叙事研究和故事的叙事研究

典型的教育叙事向科学化的方向扩展,就显示为经验的叙事研究、调查的叙事研究和故事的叙事研究。前两者是对真实教育现象的研究,后者是对虚构的教育故事的叙事。(如下图所示)。

科学化的叙事研究之所以重要,主要的原因在于:它以“实证”的方式提供真实的事件。它以拿证据来的态度用事实说话。它少了虚构的浪漫,但增长了真实的信心(即便是故事的叙事研究,它也是事实和事实之间的比较和关联)。

在经验的叙事研究、调查的叙事研究和故事的叙事研究三者之间,故事的叙事研究虽然也是重要的方式和方向,但它要求研究者有发达的想象力和诗意的语言能力,非一般研究者所能操持。于是,理论研究者往往选择调查的叙事研究,而行动者(中小学教师)一般选择经验的叙事研究。

也就是说,对行动者(中小学教师)而言,最能够显示教育叙事精神的是经验的叙事研究。所谓经验的叙事研究,就是行动者以“教育自传”的方式提交自己的行动研究报告或经验总结报告。

经验的叙事研究以及教育自传的方法之所以被“重用”,主要受课程变革研究、教育行动研究的推动。 在西方行动研究领域,不少研究者如英国学者埃利奥特( J. Elliott )、麦克尼芙( J. McNiff )等人就采用“自传法”来讲述行动研究的故事。在课程改革研究领域,美国学者派纳 ( W. Pinar ) 把自传作为一个重要的“存在体验课程”( currere )和教师教育研究的途径,在美国一度掀起“传记运动”。到 20世纪 70年代,自传理论成为派纳倡导的“概念重建运动”的重要一端(另一端是政治理论)。派纳本人说,在自己的研究领域遇到困难时,他总是试着“重新回到自传”。在派纳和他的合作者格鲁梅特( M. Grumet )的倡导下,自传成为课程变革、“课程概念重建”的一个重要途径。自传被用来重新发现“课程中的个体”。“许多大学和研究生教育中的教师教育者,为了把‘讲述他们的故事’作为考察和建构教学假设和实践的一种方法,鼓励学生以自传的形式来写作或讨论。”

除了作为课程变革和教育行动研究的“自传法”之外,还有一种专门用来总结教育经验的教育自传。 比如,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 年出版的“教育家成长丛书”系列作品中,每一本书的开篇都显示为“教育自传”。 除了教育自传之外,也有家长 以自传的形式总结自己的家庭教育的经验。另有学者沿着胡适当年期待的“给史家做材料”的思路,从名人传记中整理“童年”经验或“求学”经验。 有研究者则从他人的自传中研究当时的教育历史。比如,张倩仪利用中国近代 150 多人的自传,专门研究他们的童年以及他们在童年时代所受的教育 。

二、叙事的行动研究的操作策略(含案例分析)

(一)从行动研究到叙事的行动研究

由于教育实验一般为“准实验”,任何教育实验研究都只是教育行动研究。因此,教育实验研究报告也可以写成教育行动研究报告。行动研究报告不仅突显教育实验的“准实验”特征,而且在研究报告的撰写上更倾向于“质的研究”的风格。这种质化的研究报告更重视以“教育事件”而不是以“数据统计”的方式分析实验前和实验后的影响和变化,也因此,人们直接称之为“叙事研究”报告。

严格说来,叙事研究并非研究方法,它是一种写作方式。在思辨研究和实证研究之间,叙事研究站在实证研究这边。在质的研究和量的研究之间,叙事研究站在质的研究这边。也就是说,叙事研究是质的实证研究的一种写作方式。如果将实证研究进一步分化为历史研究、调查研究、实验研究,那么,叙事研究既可能显示为叙事的历史研究(也可称之为历史的叙事研究),也可能显示为叙事的调查研究(也可称之为调查的叙事研究),还可能显示为叙事的实验研究(可称之为行动的叙事研究或叙事的行动研究)。

问题在于,当中国教育界热衷于行动研究并将行动研究视为新奇的教育研究方法时,行动研究也一度被自我降格为低级的、随意的问题解决而不丧失研究的资格。殊不知,所谓的行动研究,它不过是实验研究的变式和变形。它的前身是实验研究。它的身份乃是准实验研究。也因此,中学教师如果真愿意做行动研究,就需要先做实验研究,然后以叙事的方式提交行动研究报告。由此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出色的行动研究报告总是接近或类似实验研究报告。维护和拯救行动研究地位的唯一途径是:把行动研究做成准实验研究。如果不拿出做实验研究的精神,就不会发生真实的行动研究。

同样,当中国教育界热衷于叙事研究并将叙事研究视为新奇的教育研究方法时,叙事研究就容易被泛化为“四不象”的研究。殊不知,所谓的叙事研究只是一种撰写“质化的实证研究”报告的写作方法。中学教师如果真愿意做叙事研究,就需要先有实证研究尤其是

实验研究(行动研究)的“做法”,然后才以叙事的方式提交实验研究的“说法”(报告)。如果既不做调查,又不做实验,如何叙事?维护叙事研究的地位的唯一途径是做调查研究或实验研究,然后以叙述研究过程中发生的关键事件的方式提交研究报告。

当然,叙事研究除了开发出一种新的调查研究或实验研究的写作方式之外,叙事研究本身也给调查研究或实验研究带来一些新的元素:第一,它使调查研究报告看起来像一份“教育传记”,它是讲述他人如何遭遇专业生活的危机并化解危机的故事。第二,它使叙事的实验研究报告(叙事的行动研究报告)看起来像一份“教育自传”,它是讲述研究者自己如何遭遇专业生活的危机并化解危机的故事。典型的教育叙事研究是教育自传和教育传记。与之相应,科学化的叙事研究是叙事的行动研究报告和叙事的调查研究报告。

除了为实证研究增加新的元素之外,叙事研究还凭借它对人的情感“体验”的“描述”而获得某种“现象学的效应”。实证研究一直乐观地以调查或实验的方式对事物进行“分类”并乐观地在事物之间的“寻找关系”,但是,教育领域中的人(学生、教师)的情感“体验”很难被调查被实验,于是,叙事研究凭借其“描述”(尤其是诗化的语言)而直抵人性的深处并因此而给读者带来人性的共鸣与感动。

也就是说,如果舍弃了叙事研究与实证研究(尤其与调查研究、实验研究)以及“体验的描述”的内在缘分,叙事研究就容易被沉降为琐碎的私人生活的碎片或者乐观的教育喜剧。遗憾的是,总是有那么多的研究者以“叙事研究”的名义讲述一些琐碎的、幽怨的“个人生活史”。在这些琐碎的、幽怨的个人生活史的背后看不出任何人性的美好或人性的悲壮。另外的研究者则以“叙事研究”的名义讲述一些乐观的“教育喜剧”:教师如何遇到某个“问题学生”,经过一阵子的努力之后,这个“问题学生”如何成功地被改造成为新人。这个学生性格变好了,成绩变好了,丑小鸭变成白天鹅了。其实,这只是愚人的教育童话,如何算得上教育研究?

如果教育叙事既不借助实证研究给人带来科学的信任,也不凭借“体验描述”而给人带来人性的美好与感动,这样的教育叙事就不止令人遗憾,很可能令人厌恶。

(二)叙事的行动研究的策略

对中学教师而言,所谓行动研究或实验研究,就是在自己的课堂或班级发起一场个人化的教育改革。如果教育实验被理解为“准实验”而不是在实验室操办的严格控制与测量比较的科学实验,那么,教育实验研究、教育行动研究与教育改革几乎是可以互换的名词。将教育实验与教育改革连接思考的效益在于:以教育改革作为教育实验的核心精神。教育实验和教育行动研究的核心精神就是面对真实的教育问题,引发真实的教育变革。没有教育变革就没有教育实验。唯一不同的地方在于:教育实验不仅引起某种教育变革,同时它也关注这种教育变革引发的“影响”或“后果”、“效果”。

为了说明教育实验或教育变革的影响或效果,实验研究不仅强调教育改革(教育变革),而且强调这种教育改革所引发的教育效果必须是“可测量”的。研究者可以通过某种“问卷”(或考试试卷)的方式寻找实验前的成绩和实验后的成绩的变化。将实验前的成绩(前测)与实验后的成绩(后测)进行比较,就可以发现实验研究的影响或效果。

如果这种教育变革的影响不可以测量,那么,它至少是可以言说的(听其言)。研究者可以通过“访谈”的方式收集实验前和实验后的变化。如果这种教育影响不是可以言说的,至少是可以观察的,研究者可以通过观察(观其行)。

教育这样看来,如果说教育实验研究的经典标题是“??对??的影响的实验研究”,那么,前一个省略号的关键要求是“可操作性”,它代表某种具体的“可操作”的某个教育变革行为、措施。这个变革行为相当于“动名词”。后一个省略号的关键要求是“可测量性”。它代表某种教育变革所引起的教育效果,而且这种效果最好是可测量或者可言说、可观察的。由此也可以认为,如果填充第一个省略号的变革措施过于宏大、庞大以至于不可操作,这个实验就是失败的。同样,如果填充第二个省略号的影响或变化过于抽象、模糊以至于不可测量或不可言说、不可观察,这个实验也是失败的。就此而言,诸如“素质教育对学生价值观的影响的实验研究”就是失败的实验研究,因为“素质教育”不具体,很难操作。“学生价值观”也很难测量。按照这个思路,可以将“素质教育对学生价值观的影响的实验研究”做一个转换,比较合适的选题是:“动手做对学生数学成绩的影响的实验研究”或“亲自探究对学生语文成绩的影响的实验研究”。

篇二:教育叙事

教师怎样做教育叙事研究

华南师范大学基础教育培训与研究院 刘良华

一、教师研究的困难与出路:从教育思辨到教育叙事

教师在教育研究中常常会感到困难。教师之所以感到困难,主要的原因是教师误以为做研究就是以思辨的方式做价值研究或本质研究、策略研究。

教师遇到的第一思辨与第一大难题是价值研究。比如教师可能会选择类似《论自学的价值》 /《论教师的地位和作用》的主题。教师的论证方式可能显示为:

1. 听懂了容易忘,自学的知识记得牢

2. 自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

这是典型的“价值研究”,价值研究最有价值,但也最困难。这样的论证似乎有道理,但人们对这样的论证会提出质疑:凭什么说“听懂了容易忘,自学的知识记得牢”?

教师遇到的第二思辨与第二大难题是本质研究。比如教师可能会选择类似《语文的本质》 /《论数学教育的本质》的主题。论证的方式可能显示为:

1. 语文的工具性

2. 语文的人文性

3. 语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这是典型的本质研究。教师可以对语文的本质提出一大堆说法,但人们随时可以对词提出质疑:凭什么说“语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教师遇到的第三思辨与第三大难题是对策研究。比如教师可能选择类似《教师职业倦怠的原因与对策》 /《中学语文教学的问题与对策》的主题。论证方式可能显示为:

原因: 1.工资待遇太低; 2.课业负担过重?

对策: 1.提高工资待遇; 2减轻课业负担?

这样的对策研究似乎简单,但拍脑袋就能想出来的对策往往会被人认为是没有价值的信口开河。人们会对此提出质疑:凭什么说“减轻课业负担”就能够避免教师职业倦怠?

小结:中小学教师做研究之所以感到困难,是因为教师自己给自己设置了陷阱,误入歧途。 陷阱 1:价值研究

陷阱 2:本质研究

陷阱 3:对策研究

第一,所有的价值、本质、对策只是“假设”而不是“结论”;把假设重复一百遍,假设依然只是假设而不是“结论”。

第二,如果没有调查或实验,所有的“假设”都是可疑的。

第三,如果某篇文章只有假设而没有调查或实验,那么,这篇文章就只做了一半而没有完成。 教师如何从一半的研究到完整的研究?教师如何从价值判断、本质追问和对策研究的信口开河转向“用事实说话”、“实事求是”?教育叙事研究就是尽量避免价值判断而“用事实说话”、“实证研究”。教育叙事研究不仅“用事实说话”而且“用有情节的事实说话”

二、教育叙事研究的类型

典型的教育叙事就是“讲故事”。这种典型的教育叙事可以朝两个方向拓展:一是艺术化的教育叙事;一是科学化的教育叙事。

(一)典型的教育叙事:教育自传、教育传记与教育故事

“有情节的故事”是所有教育叙事的核心精神。离开了这个核心精神,就失去了教育叙事的本分。如果某份教育叙事报告完全没有故事情节,那就是“伪教育叙事”。

所谓典型的教育叙事,意味着这种研究维护了教育叙事的核心精神,即“故事精神”。典型

的教育叙事主要包括三个形态:教育自传、教育传记和教育故事。前两者是真实的教育叙事;后者是虚构的教育叙事。

在教育自传、教育传记和教育故事三者之中,一般研究者往往选择真实的教育叙事(教育自传和教育传记),较少有人创作虚构的教育故事。而在教育传记与教育自传两者之间,理论研究者(主要是大学研究人员)往往选择教育传记的形式,而行动者(中小学教师或校长)往往选择教育自传的形式。

(二)艺术化的教育叙事:自传体小说、传记体小说与成长小说

典型的教育叙事可以朝艺术和科学两个方向拓展。艺术化的教育叙事包括自传体小说、传记体小说和教育小说。前两者 既有传记的真实,又有小说的虚构。 后者(教育小说)则完全虚构。(如下图所示)。

典型的叙事研究 艺术化的叙事研究

教育自传 自传体小说

教育传记 传记体小说

教育故事 教育小说

典型的教育叙事之所以可能朝着艺术的方向扩展为自传体小说、传记体小说和成长小说,原因就在于:艺术化的教育叙事可以借助艺术的力量,借助小说的魅力,使教育叙事变得更加自由、更有情趣,也因此更有可读性、更有教育性。

如果说在教育自传、教育传记和教育故事三者之中最能够显示教育叙事精神的是教育自传,那么,在自传体小说、传记体小说和成长小说三者之中,最能够显示教育叙事精神的是自传体小说。

西方著名的自传体小说包括俄国的高尔基的自传体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托尔斯泰的自传体三部曲《童年》、《少年》、《青年》、尼?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英国狄更斯的《大卫?科波菲尔》、勃朗特的《简?爱》、劳伦斯的《儿子与情人》、乔伊斯的《一个青年艺术家的画像》、毛姆的《人性的枷锁》、理查森的《人生历程》、伍尔夫的《奥兰多》;美国的马克?吐温的《苦行记》、杰克?伦敦的《马丁?伊登》、杜拉斯的《情人》、德莱塞的《“天才”》、哈伯?李的《杀死一只知更鸟》、胡赛尼的《追风筝的人》、普拉斯的《钟形罩》;德国的歌德的《少年维特的烦恼》;奥地利的耶利内克的《女钢琴师》;缪塞的《一个世纪儿的忏悔》、让?热内的《小偷日记》,等等。

中国自古有的自传的形式,但自传体小说发生较晚。曹雪芹的《红楼梦》一度被视为比较成熟的中国自传体小说,但一般认为清代的《浮生六记》才算是中国文学史第一部严格意义上的长篇自传体小说。中国近现代的自传体小说因“文学改良”运动与梁启超倡导“小说新民”观而获得发展的生机,并在“五四”时期的个性解放思潮中得到扩展。到了 20世纪二三十年代,写自传或自传体小说成了一时的风尚。此后,中国出现了不少有影响的自传体小说,比如老舍( 1899- 1966)的最后一部著作《正红旗下》( 1960-1966年)、林语堂( 1895-1976)回忆幼时故里的小伙伴的小说《赖柏英》( 1963年)、高玉宝( 1927- )的同名自传体小说《高玉宝》、萧红( 1911-1942)回忆寂寞童年的小说《呼兰河传》( 1941年),以及张爱玲( 1921-1995)生前拒绝发表的小说《小团圆》( 1970年),等等。

自传体小说大多显示出“教育小说”(或“成长小说”)的特征。它们看重童年生活在成人过程中的重要影响,叙述主人公从稚幼到成熟的受教育、受考验的成长历程。这些自传体小说可以被称为“自传体成长小说”或“自传体教育小说”。人们也因此将这类小说视为“励志小说”。

(三)科学化的教育叙事:调查的叙事研究、经验的叙事研究和故事的叙事研究

典型的教育叙事向科学化的方向扩展,就显示为经验的叙事研究、调查的叙事研究和故事的

叙事研究。前两者是对真实教育现象的研究,后者是对虚构的教育故事的叙事。(如下图所示)。

典型的叙事研究 科学化的叙事研究

教育自传 经验的叙事研究

教育传记 调查的叙事研究

教育故事 故事的叙事研究

科学化的叙事研究之所以重要,主要的原因在于:它以“实证”的方式提供真实的事件。它以拿证据来的态度用事实说话。它少了虚构的浪漫,但增长了真实的信心(即便是故事的叙事研究,它也是事实和事实之间的比较和关联)。

在经验的叙事研究、调查的叙事研究和故事的叙事研究三者之间,故事的叙事研究虽然也是重要的方式和方向,但它要求研究者有发达的想象力和诗意的语言能力,非一般研究者所能操持。于是,理论研究者往往选择调查的叙事研究,而行动者(中小学教师)一般选择经验的叙事研究。

也就是说,对行动者(中小学教师)而言,最能够显示教育叙事精神的是经验的叙事研究。所谓经验的叙事研究,就是行动者以“教育自传”的方式提交自己的行动研究报告或经验总结报告。

经验的叙事研究以及教育自传的方法之所以被“重用”,主要受课程变革研究、教育行动研究的推动。 在西方行动研究领域,不少研究者如英国学者埃利奥特( J. Elliott )、麦克尼芙( J. McNiff )等人就采用“自传法”来讲述行动研究的故事。在课程改革研究领域,美国学者派纳 ( W. Pinar ) 把自传作为一个重要的“存在体验课程”( currere )和教师教育研究的途径,在美国一度掀起“传记运动”。到 20世纪 70年代,自传理论成为派纳倡导的“概念重建运动”的重要一端(另一端是政治理论)。派纳本人说,在自己的研究领域遇到困难时,他总是试着“重新回到自传”。在派纳和他的合作者格鲁梅特( M. Grumet )的倡导下,自传成为课程变革、“课程概念重建”的一个重要途径。自传被用来重新发现“课程中的个体”。“许多大学和研究生教育中的教师教育者,为了把‘讲述他们的故事’作为考察和建构教学假设和实践的一种方法,鼓励学生以自传的形式来写作或讨论。”

除了作为课程变革和教育行动研究的“自传法”之外,还有一种专门用来总结教育经验的教育自传。 比如,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 年出版的“教育家成长丛书”系列作品中,每一本书的开篇都显示为“教育自传”。 除了教育自传之外,也有家长 以自传的形式总结自己的家庭教育的经验。另有学者沿着胡适当年期待的“给史家做材料”的思路,从名人传记中整理“童年”经验或“求学”经验。 有研究者则从他人的自传中研究当时的教育历史。比如,张倩仪利用中国近代 150 多人的自传,专门研究他们的童年以及他们在童年时代所受的教育 。

二、叙事的行动研究的操作策略(含案例分析)

(一)从行动研究到叙事的行动研究

由于教育实验一般为“准实验”,任何教育实验研究都只是教育行动研究。因此,教育实验研究报告也可以写成教育行动研究报告。行动研究报告不仅突显教育实验的“准实验”特征,而且在研究报告的撰写上更倾向于“质的研究”的风格。这种质化的研究报告更重视以“教育事件”而不是以“数据统计”的方式分析实验前和实验后的影响和变化,也因此,人们直接称之为“叙事研究”报告。

严格说来,叙事研究并非研究方法,它是一种写作方式。在思辨研究和实证研究之间,叙事研究站在实证研究这边。在质的研究和量的研究之间,叙事研究站在质的研究这边。也就是

说,叙事研究是质的实证研究的一种写作方式。如果将实证研究进一步分化为历史研究、调查研究、实验研究,那么,叙事研究既可能显示为叙事的历史研究(也可称之为历史的叙事研究),也可能显示为叙事的调查研究(也可称之为调查的叙事研究),还可能显示为叙事的实验研究(可称之为行动的叙事研究或叙事的行动研究)。

问题在于,当中国教育界热衷于行动研究并将行动研究视为新奇的教育研究方法时,行动研究也一度被自我降格为低级的、随意的问题解决而不丧失研究的资格。殊不知,所谓的行动研究,它不过是实验研究的变式和变形。它的前身是实验研究。它的身份乃是准实验研究。也因此,中学教师如果真愿意做行动研究,就需要先做实验研究,然后以叙事的方式提交行动研究报告。由此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出色的行动研究报告总是接近或类似实验研究报告。维护和拯救行动研究地位的唯一途径是:把行动研究做成准实验研究。如果不拿出做实验研究的精神,就不会发生真实的行动研究。

同样,当中国教育界热衷于叙事研究并将叙事研究视为新奇的教育研究方法时,叙事研究就容易被泛化为“四不象”的研究。殊不知,所谓的叙事研究只是一种撰写“质化的实证研究”报告的写作方法。中学教师如果真愿意做叙事研究,就需要先有实证研究尤其是实验研究(行动研究)的“做法”,然后才以叙事的方式提交实验研究的“说法”(报告)。如果既不做调查,又不做实验,如何叙事?维护叙事研究的地位的唯一途径是做调查研究或实验研究,然后以叙述研究过程中发生的关键事件的方式提交研究报告。

当然,叙事研究除了开发出一种新的调查研究或实验研究的写作方式之外,叙事研究本身也给调查研究或实验研究带来一些新的元素:第一,它使调查研究报告看起来像一份“教育传记”,它是讲述他人如何遭遇专业生活的危机并化解危机的故事。第二,它使叙事的实验研究报告(叙事的行动研究报告)看起来像一份“教育自传”,它是讲述研究者自己如何遭遇专业生活的危机并化解危机的故事。典型的教育叙事研究是教育自传和教育传记。与之相应,科学化的叙事研究是叙事的行动研究报告和叙事的调查研究报告。

除了为实证研究增加新的元素之外,叙事研究还凭借它对人的情感“体验”的“描述”而获得某种“现象学的效应”。实证研究一直乐观地以调查或实验的方式对事物进行“分类”并乐观地在事物之间的“寻找关系”,但是,教育领域中的人(学生、教师)的情感“体验”很难被调查被实验,于是,叙事研究凭借其“描述”(尤其是诗化的语言)而直抵人性的深处并因此而给读者带来人性的共鸣与感动。

也就是说,如果舍弃了叙事研究与实证研究(尤其与调查研究、实验研究)以及“体验的描述”的内在缘分,叙事研究就容易被沉降为琐碎的私人生活的碎片或者乐观的教育喜剧。遗憾的是,总是有那么多的研究者以“叙事研究”的名义讲述一些琐碎的、幽怨的“个人生活史”。在这些琐碎的、幽怨的个人生活史的背后看不出任何人性的美好或人性的悲壮。另外的研究者则以“叙事研究”的名义讲述一些乐观的“教育喜剧”:教师如何遇到某个“问题学生”,经过一阵子的努力之后,这个“问题学生”如何成功地被改造成为新人。这个学生性格变好了,成绩变好了,丑小鸭变成白天鹅了。其实,这只是愚人的教育童话,如何算得上教育研究?

如果教育叙事既不借助实证研究给人带来科学的信任,也不凭借“体验描述”而给人带来人性的美好与感动,这样的教育叙事就不止令人遗憾,很可能令人厌恶。

(二)叙事的行动研究的策略

对中学教师而言,所谓行动研究或实验研究,就是在自己的课堂或班级发起一场个人化的教育改革。如果教育实验被理解为“准实验”而不是在实验室操办的严格控制与测量比较的科学实验,那么,教育实验研究、教育行动研究与教育改革几乎是可以互换的名词。将教育实验与教育改革连接思考的效益在于:以教育改革作为教育实验的核心精神。教育实验和教育行动研究的核心精神就是面对真实的教育问题,引发真实的教育变革。没有教育变革就没有

教育实验。唯一不同的地方在于:教育实验不仅引起某种教育变革,同时它也关注这种教育变革引发的“影响”或“后果”、“效果”。

为了说明教育实验或教育变革的影响或效果,实验研究不仅强调教育改革(教育变革),而且强调这种教育改革所引发的教育效果必须是“可测量”的。研究者可以通过某种“问卷”(或考试试卷)的方式寻找实验前的成绩和实验后的成绩的变化。将实验前的成绩(前测)与实验后的成绩(后测)进行比较,就可以发现实验研究的影响或效果。

如果这种教育变革的影响不可以测量,那么,它至少是可以言说的(听其言)。研究者可以通过“访谈”的方式收集实验前和实验后的变化。如果这种教育影响不是可以言说的,至少是可以观察的,研究者可以通过观察(观其行)。

教育这样看来,如果说教育实验研究的经典标题是“??对??的影响的实验研究”,那么,前一个省略号的关键要求是“可操作性”,它代表某种具体的“可操作”的某个教育变革行为、措施。这个变革行为相当于“动名词”。后一个省略号的关键要求是“可测量性”。它代表某种教育变革所引起的教育效果,而且这种效果最好是可测量或者可言说、可观察的。由此也可以认为,如果填充第一个省略号的变革措施过于宏大、庞大以至于不可操作,这个实验就是失败的。同样,如果填充第二个省略号的影响或变化过于抽象、模糊以至于不可测量或不可言说、不可观察,这个实验也是失败的。就此而言,诸如“素质教育对学生价值观的影响的实验研究”就是失败的实验研究,因为“素质教育”不具体,很难操作。“学生价值观”也很难测量。按照这个思路,可以将“素质教育对学生价值观的影响的实验研究”做一个转换,比较合适的选题是:“动手做对学生数学成绩的影响的实验研究”或“亲自探究对学生语文成绩的影响的实验研究”。

与之类似,“班主任的性格对学生的影响的实验研究”也是败坏的实验研究。虽然这个标题在大众语法上没有错误,但它在实验研究的语法上却是一个错误。因为填充第一个省略号的“班主任的性格”不是一个具体的“变革行为”,它是纯粹的名词而不是可操作的“动名词”。尽管人们都承认“班主任的性格”会对学生构成影响,但研究有研究的规范和套路,“班主任的性格”无法成为实验研究的“实验因子”。而且,填充第二个省略号的“学生”也不是一个可测量的因素。它需要进一步转换:要么是学生的某个学科的学习兴趣,要么是学生的学习成绩。可测量的不是“学生”,而是学生的学习兴趣或学习成绩。按照这个标准,可以将“班主任的性格对学生的影响的实验研究”做一个转换,比较合适的选题是“班级日志对学生行为规范的影响的实验研究”或者“班干部的竞选对学生成绩的影响的实验研究”。 出色的实验研究不仅重视“??对??的影响的实验研究”这个经典标题中两个省略号的填充技巧,还需要进一步考虑两个省略号的填充内容和主题范围。

教师如果打算做教育实验研究,那么,可选择的研究内容至少包括三类:一是教材变革的实验研究;二是教学方法的实验研究;三是教育管理问题(人的问题)的实验研究。 ]

第一,教师可以做有关教材变革的实验研究,比如,“调查研究报告”对学生写作水平的影响;“数学试验”对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影响;“听领先”对学生英语成绩的影响。

第二,教师可以做有关教学方法的实验研究,比如,“自学辅导”对学生数学学业成绩的影响。

第三,教师可以做有关教育管理问题的实验研究,比如,“学生自治”对学生学习成绩的影响;家庭生活习惯对学生成绩的影响;学生社团对学生学习成绩的影响。

任何研究都分为两个必要的阶段,一是不公开的私下的研究。这是研究的前期。二是撰写研究报告并公开自己的研究结果。这是研究的后期。

在教育研究领域,有人做得多而说得少,他们不愿意或不善于公开发表研究报告。另有人却做得少而说得多,他们少做研究或不做真实的研究却频繁杜撰大量的研究报告。二者之间,杜撰的研究报告固然令人厌恶,但只做研究而不写研究报告也并非什么谦逊的美德或高尚行

篇三:世界文学名著导读书单

各位同学:

大家希望我给你们列出一份书单,介绍世界文学经典导读课的衍生阅读作品。这是件好事,也是件难事。

任何人心目中都有一个无法取代的书单,它构成了一个人的成长。对于那些嗜书如命,手不释卷的人来说,推荐的书单可能会很长,以至于单单浏览这个书单就会花去很多时间,比如哈罗德·布鲁姆,这位耶鲁大学的文学教授有一本皇皇巨著,叫做《西方正典》。在这本书的最后附录里,这位老教授列出了厚厚一叠推荐的作品清单,几乎涵盖了西方所有国家的名著。让看这份清单的人,仿佛就看到自己的归期。而对于那些咬牙切齿的推荐者来说,他们身上背负着某种外在于阅读本身的重负(比如,种族,性别,年代等等),他们/她们推荐书单,就成了某种目的性很强的说教。我个人认为,阅读是一种生活方式。它应该是一种柔软的过程,在外部,它让时间变慢,让空间延绵。在内部,它融入你的血液,融入你的呼吸,继而轻叩你的灵魂。它本身不该是一种受罪。什么是值得看的书,别人推荐的始终是不重要的,重要的是你们。

我始终相信,书籍自有书籍的生命。不是你选择了它,而是它在某个时间找到了你。如果以下书单里的任何一本书,当它找到你时,不管它多么负有盛名,多么被世人所津津乐道,如果你不能读下去,那么请你放手,因为它变得如此坚硬,不能够融入你的生活。这不是你的错,也不是书籍的错,而是命中注定。因此,我在此推荐的书,带有我个人很强的阅读印记。我希望成为一个引路的人,而不是逼迫你们行走的押送者,你们可以从这里出发,然后走上路,也随时让自己准备好在转角处转弯,进入一条小径,那里也许不再有我推荐的书,那里可能不再有我的印记,到那时,我相信,更多的好书正在等待着你。

读书和遇人是一样的,讲究一个缘分。有些书你们这个年纪如果不读,就真的错过了。有些书也只有在你们这个年纪才能够领悟,才能产生化学反应。中国人对名著有句话,叫做“少不看水浒,老不看三国。”我认为这是一句可笑的话。他规定了一个人不去阅读一本书的模糊年纪。其出发点是一种处世哲学,怕少年人意气风发学水浒一百单八好汉去搅乱社会,滋扰生事,也怕老年人学三国里的人,倚老卖老,变得老奸巨猾。但这种处世哲学和阅读本身有什么关系?不要为了信奉某种社会准则而去阅读,这本身就是一件愚蠢的事。选择阅读,就是在时间里享受孤独的旅程。这是你自己私人化的一种享受。我时常在梦中遇见我自己,就像《百年孤独》中最后一幕中的人物一样,将所有的窗户钉死,将门封堵死,一个人在飞快地翻书,我怕再不读,整个我赖以生存的星球就会被风吹走。而在现实里,我期待着,好的文学作品能带我去另一个世界,在那里与时间,与词语化为灰烬。

需要说明的是,这个书单可能与这门课没有特别大的关联。因为,这门课的目的很明确,是要帮助你们从经典作品中汲取能量,帮助你们树立某种价值观。尽管作为我个人而言,我十分希望能开一门世界文学经典导读2,接着讲下去,但老师们的顾虑也是对的,他们怕你们的价值观出现混乱。但尽管如此,我相信,只有你们接触更多的书,你们才会更多元的选择,这样你们才会更加懂得什么是应该树立的。

在你们开始读具体的作品前,推荐几本书,你们可以在看作品之前,或者最好是在看作品之后来看,这些书都是西方伟大的评论家、作家、诗人们写的心得。在他们那里,是最贴近于文学本身的文字,而不是某种主义的附体。你们可以时常翻翻,相比必有收获。 关于书的书:

1、 纳博科夫《文学讲稿》

2、 希里斯·米勒《文学死了吗》

3、 哈罗德·布鲁姆《为什么读,如何读》

4、 卡尔维诺《为什么读经典》

5、 库切《内心活动》、《异乡人的国度》

6、 哈罗德·布鲁姆等编《读诗的艺术》 7、 博尔赫斯《随笔集》 8、 布罗茨基《文明的孩子》 9、 北岛《时间的玫瑰》 10、吴晓东《从卡夫卡到昆德拉》 与阅读相关的好杂志 1、《书城》 2、《世界文学》 3、《中国读书评论》 4、《书屋》 小说篇:

1、 古罗马:奥维德 《变形记》(需要有古希腊神话的了解)

2、 西班牙:塞万提斯《堂吉诃德》(无论从哪个方面来看,这是一部绕不开的小说

经典)

3、 英国:斯特恩:《项狄传》(一部挑战小说的小说,在小说诞生的源头开创出了

如此先锋的形式)

4、 英国:笛福《鲁滨逊漂流记》

5、 德国:歌德《少年维特之烦恼》

6、 法国:夏多布里昂:《勒内 阿达拉》

7、 法国:福楼拜:《包法利夫人》、《萨朗波》

8、 法国:巴尔扎克:《高老头》

9、 法国:莫泊桑:《短篇小说选集》

10、 英国:奥斯丁:能看多少本就多少本。

11、 英国:狄更斯:《双城记》、《艰难时世》。

12、 英国:勃朗特姐妹:《小说选》

13、 英国:王尔德《道雷格林的画像》

14、 俄国:果戈理《死魂灵》

15、 俄国:屠格涅夫:《木木》、《猎人笔记》

16、 俄国:陀思妥耶夫斯基:《全集》(《地下室手记》、《卡拉马佐夫兄弟》值得特

别推荐)

17、 俄国:托尔斯泰:《短篇小说集》

18、 俄国:契科夫:《全集》(他的短篇小说,是故事性小说的一座丰碑)

19、 美国:霍桑:《故事与速写》(国内收入的是《霍桑集》,霍桑的短篇小说一定

要读读。)

20、 美国:爱伦坡《故事集》(尤其关注他那些以女性名字命名的小说)

21、 美国:亨利·詹姆斯《螺丝在拧紧》、《短篇小说和故事》、《黛西·米勒》

22、 法国:热内:《小偷日记》、《鲜花圣母》

2)、20世纪:

1、阿兰·伯尼埃《大莫奈》

2、杜拉斯:《情人》

3、哈代:《无名的裘德》

4、康拉德:《黑暗的心》

5、乔伊斯:《都柏林人》

6、劳伦斯:《儿子和情人》

7、加缪:《局外人》、《第一个人》、《鼠疫》(加缪如果不看,法国二十世纪还有谁值得看?)

8、马儿罗:《人的命运》

9、罗伯特·格里耶《橡皮》、《窥视》(如果可以的话,先去了解下什么是新小说再读,如果读不下去,果断放弃)

10、奥威尔:《1984》、《动物农场》(读了以后,做个有良心的人,看看我们的现实吧!)

11、赫胥黎:《美丽的新世界》

12、卡夫卡:《全集》(对于卡夫卡而言,只选他的一本书,那就是对他剩下作品的亵渎)

13、君特·格拉斯《铁皮鼓》

14、帕斯捷尔纳克:《日瓦戈医生》

15、舒尔茨:《鳄鱼街》(国内的这本《鳄鱼街》就是他的全集,我个人极度喜欢)

16、博尔赫斯:《小说全集》(这个有什么好说的,看就是了)

17、科塔萨尔:《万火归一》、《动物寓言集》(同样没话好说,如果离开这个人,小说不知道要怎么向前发展!)

18、马尔克斯:《小说全集》(能找到多少就看多少,《百年孤独》是一定要看的。绕不过的)

19、胡安·鲁尔福《佩特罗·巴拉莫》(我说过,小说的各种样式在他那里完整了!)

20、富恩特斯:《幽灵之家》(穿裙子的马尔克斯)

21、奈保尔:《米格尔大街》(可以和《都柏林人》联系起来看)

22、舍伍得·安德森《小城畸人》、《暗笑》

23、菲茨杰拉德:《了不起的盖茨比》

24、海明威:《太阳照常升起》、《短篇小说全集》(白象似的群山一定要看)

25、福克纳:《喧哗与骚动》、《献给艾米丽的一朵玫瑰花》(喧哗与骚动翻译得很烂,有条件自己看英文)

26、卡波特:《冷血》

27:卡森·麦卡勒斯:《伤心咖啡馆之歌》、《心是孤独的猎手》

28、奥康纳:《好人难寻》

29、纳博科夫:《短篇小说选——埃菲尔铁塔》、《洛丽塔》、《普宁》(其实是能读多少读多少)

30、塞林格《麦田里的守望者》、《九故事》、《把房梁抬高吧,木匠们》

31、卡佛:能收集多少他的小说就读多少!!!!!

32、库佛:《打女佣的屁股》

33、霍克斯:《第二层皮》

34、菲利普·罗斯《再见,哥伦布》

35、杰克·凯鲁亚克《在路上》、《达摩流浪者》

36、约翰·巴思《赤裸的午餐》

37、麦克尤恩:《最初爱情,最后的仪式》

38、理查德·耶茨《十一种孤独》

39、爱丽丝·门罗《逃离》

40、库切《凶年纪事》

41、略萨《公羊的节日》

44、赫塔·米勒《低地》

45、昆德拉:《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笑忘录》、《告别圆舞曲》

46、卡尔维诺:《全集》(这个没什么好说的,就是牛!)

47、太宰治:《奔跑吧!梅勒斯》、《斜阳》、《女生徒》、《人间失格》

48、拉什迪:《羞耻》(有条件看他的英文全集,保证你体会什么叫人类想象力的极限)

49、布尔加科夫《大师与玛格丽特》、《狗心》

50、尼采《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

以上算是小说72本(22本20世纪之前,50本20世纪至今的作品,如果嫌多,黑体表示特别推荐。)

诗歌:

诗歌是最难推荐的,不如我们换一个题目,换成诗人。以下这几个诗人,不仅影响了我的创作,也影响了我对文学本身的认识,更从某个侧面彻底改变了我的生活。

1、 阿尔蒂尔·兰波(全集)

2、 波德莱尔(恶之花)

3、 里尔克(全集)

4、 保尔·策兰(全集)

5、 曼德尔施塔姆(全集)

6、 布罗茨基(全集,国内还没有翻译全)

7、 特朗斯特罗姆(全集)

8、 聂鲁达(《二十首情诗与绝望的歌》)

9、 艾略特(全集)

10、 艾伦·金斯堡(《嚎叫》)

11、 威廉·布莱克(《天真与经验之歌》、《天堂与地狱的婚姻》)

12、 爱伦·坡(诗全集)

13、 阿多尼斯(我的孤独是一座花园)

散文:

梭罗《瓦尔登湖》

木心(散文全集)

托尔斯泰《天国在你心中》

爱默生《美国学者》

赫塔·米勒《国外鞠躬 国王杀人》

谷崎润一郎《阴翳礼赞》

维特根斯坦:《维特根斯坦笔记》

帕慕克:《别样的色彩》

福克纳:《福克纳随笔》

戏剧

萨特戏剧选

品特《送菜升降机》

尤涅斯库《秃头歌女》

贝克特《等待戈多》

艾瑟·米勒《萨勒姆的女巫》、《推销员之死》

孟京辉《恋爱的犀牛》

田纳西·威廉斯《欲望号列车》

达利奥·福《无政府主义者的意外死亡》

附荐:中国文学:

《诗经》

《离骚》、《山鬼》

《李贺诗全集》

《柳永词全集》

《寒山子诗集》

《周作人散文全集》

《王小波全集》

余华:《活着》

格非:《褐色鸟群》

苏童:《妻妾成群》

残雪:《山上的小屋》

北岛:《诗选》、《城门开》

木心:《散文全集》(各本散文集都可以拿来看) 孟京辉:《恋爱的犀牛》

篇四:哈利波特系列小说目录

哈利波特系列小说目录

哈利·波特与魔法石

1.大难不死的男孩 2.悄悄消失的玻璃 3.猫头鹰传书 4.钥匙保管员 5. 对角巷 6. 从9又4分之3站台开始的旅程 7. 分院帽 8. 魔药课老师 9. 午夜决斗 10. 万圣节前夜 11. 魁地奇比赛 12. 厄里斯魔镜 13. 尼可·勒梅 14. 挪威脊背龙——诺伯 15. 禁林 16. 穿越活板门 17. 双面人 哈利·波特与密室

1.最糟糕的生日

3.陋居 4. 在丽痕书店 5. 打人柳

6. 吉德罗·洛哈特 7. 泥巴种和细语 8. 忌辰晚会 9. 墙上的字 10. 失控的游走球 11. 决斗俱乐部 12. 复方汤剂 13. 绝密日记 14. 康奈利·福吉

15. 阿拉戈克 16. 密室 17. 斯莱特林的继承人 18. 多比的报偿

哈利波特与阿兹卡班囚徒

1. 猫头鹰传书 2.玛姬姑妈的大错误 3. 骑士公共汽车 4. 破釜酒吧

5. 摄魂怪 6. 鹰爪和茶叶 7. 衣柜里的博格特 8. 胖夫人逃跑 9. 不祥的失败 10. 活点地图 11. 火弩箭 12. 守护神 13. 格兰芬多对拉文克劳

14. 斯内普怀恨在心 15. 魁地奇决赛 16. 特里劳尼教授的预言 17. 猫、老鼠和狗 18. 月亮脸、虫尾巴、大脚板和尖头叉子 19. 伏地魔的仆人 20. 摄魂怪的吻 21. 赫敏的秘密 22. 又见猫头鹰传书

哈利·波特与火焰杯

1.里德尔府 2.伤疤 3.邀请 4.回到陋居 5.韦斯莱魔法把戏 6.门钥匙 7.巴格曼和克劳奇 8.魁地奇世界杯 9.黑魔标记 10.魔法部乱成一团

11.登上霍格沃茨特快列车 12. 三强争霸赛 13. 疯眼汉穆迪 14. 不可饶恕咒

15. 布斯巴顿和德姆斯特朗 16. 火焰杯 17. 四位勇士 18. 检测魔杖 19. 匈牙利树蜂 20. 第一个项目 21. 家养小精灵解放阵线 22. 意外的挑战

23. 圣诞舞会 24.丽塔·斯基特的独家新闻 25.金蛋和魔眼 26.第二个项目

27.大脚板回来了 28.克劳奇先生疯了 29.噩梦 30.冥想盆 31.第三个项目

32.血,肉和骨头 33.食死徒 34.闪回咒 35.吐真剂 36.分道扬镳 37.开始

哈利·波特与凤凰社

小偷日记 小说

1.达力遭遇摄魂怪 2.一群猫头鹰 3 先遣警卫 4 格里莫广场12号 5 凤凰社 6 高贵的最古老的布莱克家族

7 8 受审 9 韦斯莱夫人的烦恼 10

11

12 13 被多洛雷斯关禁闭 14 珀西和大脚板 15 霍格沃茨的高级调查官 16 在猪头酒吧 17 第二十四号教育令 18 邓布利多的军队 19 狮子与蛇 20 海格的故事 21 蛇眼

22 23 封闭病房中的圣诞节 24 大脑封闭术 25 无奈的甲虫 26 梦境内外 27 马人和告密生 28 斯内普最痛苦的记忆 29 就业咨询 30 格洛普 31 O . W .Ls考试 32 从火中归来 33 战斗与飞行

34 35 帷幔那边 36 他唯一害怕的人

37 失落的预言 38 第二场战争打响了

哈利·波特与混血王子

1.另一位部长 2.蜘蛛尾巷 3 要与不要 4 霍拉斯·斯拉格霍恩 5 黏痰过多 6 德拉科兜圈子

8 斯内普如愿以偿 9 混血王子

11 赫敏出手相助 12 银器和蛋白石 13 14 16 冰霜圣诞节 17 混沌的记忆 18 生日的意外

19 小精灵尾巴

20 伏地魔的请求 21 神秘的房间 22 葬礼之后 23 24

25 被窃听的预言 26 岩洞 27 被闪电击中的塔楼 28 王子逃逸 29 30 白色坟墓

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器

1.黑魔王崛起 2.回忆

3 德思礼一家离开 4 7个波特 5 坠落的勇士 6 穿睡衣的食尸鬼 7 8 婚礼 9 藏身之处 10 克利切的故事 11 贿赂 12 魔法即强权 13 麻瓜出身登记委员会 14 小偷 15 妖精的报复 16 戈德里克山谷 17 巴希达的秘密 18 阿不思·邓布利多的生平和谎言 19 银色的牝鹿 20 谢诺菲留斯·洛夫古德 21 三兄弟的传说 22 死亡圣器 23 马尔福庄园 24 魔杖制作人

25 贝壳小屋

26 古灵阁 27 最后的隐藏之处 28 丢失的镜子 29 失踪的冠冕 30 31 霍格沃茨的战斗 32 老魔杖 33 “王子”的故事 34

又见禁林 35 国王十字车站 36 百密一疏 尾声 十九年后

篇五:教师怎样做教育叙事研究

教师怎样做教育叙事研究

华南师范大学基础教育培训与研究院 刘良华

一、教师研究的困难与出路:从教育思辨到教育叙事

教师在教育研究中常常会感到困难。教师之所以感到困难,主要的原因是教师误以为做研究就是以思辨的方式做价值研究或本质研究、策略研究。

教师遇到的第一思辨与第一大难题是价值研究。比如教师可能会选择类似《论自学的价值》 /《论教师的地位和作用》的主题。教师的论证方式可能显示为:

1. 听懂了容易忘,自学的知识记得牢

2. 自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

这是典型的“价值研究”,价值研究最有价值,但也最困难。这样的论证似乎有道理,但人们对这样的论证会提出质疑:凭什么说“听懂了容易忘,自学的知识记得牢”?

教师遇到的第二思辨与第二大难题是本质研究。比如教师可能会选择类似《语文的本质》 /《论数学教育的本质》的主题。论证的方式可能显示为:

1. 语文的工具性

2. 语文的人文性

3. 语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这是典型的本质研究。教师可以对语文的本质提出一大堆说法,但人们随时可以对词提出质疑:凭什么说“语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教师遇到的第三思辨与第三大难题是对策研究。比如教师可能选择类似《教师职业倦怠的原因与对策》 /《中学语文教学的问题与对策》的主题。论证方式可能显示为:

原因: 1.工资待遇太低; 2.课业负担过重?

对策: 1.提高工资待遇; 2减轻课业负担?

这样的对策研究似乎简单,但拍脑袋就能想出来的对策往往会被人认为是没有价值的信口开河。人们会对此提出质疑:凭什么说“减轻课业负担”就能够避免教师职业倦怠?

小结:中小学教师做研究之所以感到困难,是因为教师自己给自己设置了陷阱,误入歧途。

陷阱 1:价值研究

陷阱 2:本质研究

陷阱 3:对策研究

第一,所有的价值、本质、对策只是“假设”而不是“结论”;把假设重复一百遍,假设依然只是假设而不是“结论”。

第二,如果没有调查或实验,所有的“假设”都是可疑的。

第三,如果某篇文章只有假设而没有调查或实验,那么,这篇文章就只做了一半而没有完成。

教师如何从一半的研究到完整的研究?教师如何从价值判断、本质追问和对策研究的信口开河转向“用事实说话”、“实事求是”?教育叙事研究就是尽量避免价值判断而“用事实说话”、“实证研究”。教育叙事研究不仅“用事实说话”而且“用有情节的事实说话”

二、教育叙事研究的类型

典型的教育叙事就是“讲故事”。这种典型的教育叙事可以朝两个方向拓展:一是艺术化的教育叙事;一是科学化的教育叙事。

(一)典型的教育叙事:教育自传、教育传记与教育故事

“有情节的故事”是所有教育叙事的核心精神。离开了这个核心精神,就失去了教育叙事的本分。如果某份教育叙事报告完全没有故事情节,那就是“伪教育叙事”。

所谓典型的教育叙事,意味着这种研究维护了教育叙事的核心精神,即“故事精神”。典型的教育叙事主要包括三个形态:教育自传、教育传记和教育故事。前两者是真实的教育叙事;后者是虚构的教育叙事。

在教育自传、教育传记和教育故事三者之中,一般研究者往往选择真实的教育叙事

(教育自传和教育传记),较少有人创作虚构的教育故事。而在教育传记与教育自传两者之间,理论研究者(主要是大学研究人员)往往选择教育传记的形式,而行动者(中小学教师或校长)往往选择教育自传的形式。

(二)艺术化的教育叙事:自传体小说、传记体小说与成长小说

典型的教育叙事可以朝艺术和科学两个方向拓展。艺术化的教育叙事包括自传体小说、传记体小说和教育小说。前两者 既有传记的真实,又有小说的虚构。 后者(教育小说)则完全虚构。(如下图所示)。

典型的教育叙事之所以可能朝着艺术的方向扩展为自传体小说、传记体小说和成长小说,原因就在于:艺术化的教育叙事可以借助艺术的力量,借助小说的魅力,使教育叙事变得更加自由、更有情趣,也因此更有可读性、更有教育性。

如果说在教育自传、教育传记和教育故事三者之中最能够显示教育叙事精神的是教育自传,那么,在自传体小说、传记体小说和成长小说三者之中,最能够显示教育叙事精神的是自传体小说。

西方著名的自传体小说包括俄国的高尔基的自传体三部曲《童年》、《在人间》、

《我的大学》、托尔斯泰的自传体三部曲《童年》、《少年》、《青年》、尼·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英国狄更斯的《大卫·科波菲尔》、勃朗特的

《简·爱》、劳伦斯的《儿子与情人》、乔伊斯的《一个青年艺术家的画像》、毛姆的《人性的枷锁》、理查森的《人生历程》、伍尔夫的《奥兰多》;美国的马克·吐温的

《苦行记》、杰克·伦敦的《马丁·伊登》、杜拉斯的《情人》、德莱塞的《“天才”》、哈伯·李的《杀死一只知更鸟》、胡赛尼的《追风筝的人》、普拉斯的《钟形罩》;德国的歌德的《少年维特的烦恼》;奥地利的耶利内克的《女钢琴师》;缪塞的《一个世纪儿的忏悔》、让·热内的《小偷日记》,等等。

中国自古有的自传的形式,但自传体小说发生较晚。曹雪芹的《红楼梦》一度被视为比较成熟的中国自传体小说,但一般认为清代的《浮生六记》才算是中国文学史第一部严格意义上的长篇自传体小说。中国近现代的自传体小说因“文学改良”运动与梁启超倡导“小说新民”观而获得发展的生机,并在“五四”时期的个性解放思潮中得到扩展。到了 20世纪二三十年代,写自传或自传体小说成了一时的风尚。此后,中国出现了不少有影响的自传体小说,比如老舍( 1899- 1966)的最后一部著作《正红旗下》( 1960-1966年)、林语堂( 1895-1976)回忆幼时故里的小伙伴的小说《赖柏英》( 1963年)、高玉宝( 1927- )的同名自传体小说《高玉宝》、萧红( 1911-1942)回忆寂寞童年的小说《呼兰河传》( 1941年),以及张爱玲( 1921-1995)生前拒绝发表的小说《小团圆》( 1970年),等等。

自传体小说大多显示出“教育小说”(或“成长小说”)的特征。它们看重童年生活在成人过程中的重要影响,叙述主人公从稚幼到成熟的受教育、受考验的成长历程。这些自传体小说可以被称为“自传体成长小说”或“自传体教育小说”。人们也因此将这类小说视为“励志小说”。

(三)科学化的教育叙事:调查的叙事研究、经验的叙事研究和故事的叙事研究 典型的教育叙事向科学化的方向扩展,就显示为经验的叙事研究、调查的叙事研究和故事的叙事研究。前两者是对真实教育现象的研究,后者是对虚构的教育故事的叙事。(如下图所示)。

科学化的叙事研究之所以重要,主要的原因在于:它以“实证”的方式提供真实的事件。它以拿证据来的态度用事实说话。它少了虚构的浪漫,但增长了真实的信心(即便是故事的叙事研究,它也是事实和事实之间的比较和关联)。

在经验的叙事研究、调查的叙事研究和故事的叙事研究三者之间,故事的叙事研究虽然也是重要的方式和方向,但它要求研究者有发达的想象力和诗意的语言能力,非一般研究者所能操持。于是,理论研究者往往选择调查的叙事研究,而行动者(中小学教师)一般选择经验的叙事研究。

也就是说,对行动者(中小学教师)而言,最能够显示教育叙事精神的是经验的叙事研究。所谓经验的叙事研究,就是行动者以“教育自传”的方式提交自己的行动研究报告或经验总结报告。

经验的叙事研究以及教育自传的方法之所以被“重用”,主要受课程变革研究、教育行动研究的推动。 在西方行动研究领域,不少研究者如英国学者埃利奥特( J.

Elliott )、麦克尼芙( J. McNiff )等人就采用“自传法”来讲述行动研究的故事。在课程改革研究领域,美国学者派纳 ( W. Pinar ) 把自传作为一个重要的“存在体验课程”( currere )和教师教育研究的途径,在美国一度掀起“传记运动”。到 20世纪 70年代,自传理论成为派纳倡导的“概念重建运动”的重要一端(另一端是政治理论)。派纳本人说,在自己的研究领域遇到困难时,他总是试着“重新回到自传”。在派纳和他的合作者格鲁梅特( M. Grumet )的倡导下,自传成为课程变革、“课程概念重建”的一个重要途径。自传被用来重新发现“课程中的个体”。“许多大学和研究生教育中的教师

教育者,为了把‘讲述他们的故事’作为考察和建构教学假设和实践的一种方法,鼓励学生以自传的形式来写作或讨论。”

除了作为课程变革和教育行动研究的“自传法”之外,还有一种专门用来总结教育经验的教育自传。 比如,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 年出版的“教育家成长丛书”系列作品中,每一本书的开篇都显示为“教育自传”。 除了教育自传之外,也有家长 以自传的形式总结自己的家庭教育的经验。另有学者沿着胡适当年期待的“给史家做材料”的思路,从名人传记中整理“童年”经验或“求学”经验。 有研究者则从他人的自传中研究当时的教育历史。比如,张倩仪利用中国近代 150 多人的自传,专门研究他们的童年以及他们在童年时代所受的教育 。

三、叙事的行动研究的操作策略(含案例分析)

(一)从行动研究到叙事的行动研究

由于教育实验一般为“准实验”,任何教育实验研究都只是教育行动研究。因此,教育实验研究报告也可以写成教育行动研究报告。行动研究报告不仅突显教育实验的“准实验”特征,而且在研究报告的撰写上更倾向于“质的研究”的风格。这种质化的研究报告更重视以“教育事件”而不是以“数据统计”的方式分析实验前和实验后的影响和变化,也因此,人们直接称之为“叙事研究”报告。

严格说来,叙事研究并非研究方法,它是一种写作方式。在思辨研究和实证研究之间,叙事研究站在实证研究这边。在质的研究和量的研究之间,叙事研究站在质的研究这边。也就是说,叙事研究是质的实证研究的一种写作方式。如果将实证研究进一步分化为历史研究、调查研究、实验研究,那么,叙事研究既可能显示为叙事的历史研究(也可称之为历史的叙事研究),也可能显示为叙事的调查研究(也可称之为调查的叙事研究),还可能显示为叙事的实验研究(可称之为行动的叙事研究或叙事的行动研究)。

问题在于,当中国教育界热衷于行动研究并将行动研究视为新奇的教育研究方法时,行动研究也一度被自我降格为低级的、随意的问题解决而不丧失研究的资格。殊不知,所谓的行动研究,它不过是实验研究的变式和变形。它的前身是实验研究。它的身份乃是准实验研究。也因此,中学教师如果真愿意做行动研究,就需要先做实验研究,然后以叙事的方式提交行动研究报告。由此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出色的行动研究报告总是接近或类似实验研究报告。维护和拯救行动研究地位的唯一途径是:把行动研究做成准实验研究。如果不拿出做实验研究的精神,就不会发生真实的行动研究。

同样,当中国教育界热衷于叙事研究并将叙事研究视为新奇的教育研究方法时,叙事研究就容易被泛化为“四不象”的研究。殊不知,所谓的叙事研究只是一种撰写“质化的实证研究”报告的写作方法。中学教师如果真愿意做叙事研究,就需要先有实证研究尤其是实验研究(行动研究)的“做法”,然后才以叙事的方式提交实验研究的“说法”(报

字数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