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写作ppt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14 06:15:23 体裁作文
篇一:读后感写作指导
一、读后感写法指导的意义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阅读了一篇文章、一本书、一首诗……而后将自己的感受、心得、体会写下来形成文字,就是读后感。读后感,顾名思义,要先有“读”,而后才有“感”可言,它将阅读与写作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普通高级中学语文课程课标(实验稿)》要求一个高中生在高中三年的课外阅读总量不得少于150万字。高中生涉猎丰富多彩的课外读物,读后必定会有些感触。此时,读后感便成为他们发表看法、表达思想的载体。因此,读后感的写作,对于处在语文课标下的高中生来说,显得尤为重要。而读后感的写法指导,也自然而然成为高中语文作文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
二、读后感的结构模式
读后感也离不开“读”——对原文的引述、概括、评价等等,离不开“感”——自己的感想、观点、看法,“读”与“感”之间,还要有“感点”前后勾联。因此,读后感的一般结构模式可以如下图所示:
述读(前提)
发感(论证)
感点(桥梁)
结感(升华)
在这个结构模式中,“感点”是关键,没有了感点,读后感也就失去了灵魂,也就无所谓“读后感”。在整篇文章中,感点在“述读”与“发感”之间起着桥梁的作用,是结构全文的纽带。“感点”承接“述读”。读后感的写作,必须是先“读”而后“感”,不“读”则无“感”,“读”是“感”的前提和基础,“感”是“读”的延伸或结果 。“感点”也领起“发感”,它是发感的依据。发感必须围绕感点展开论述,对感点发表自己的看法、感受,以议论为主,突出一个“感”字。“结感”收束全篇,升华感点,是“感”的归宿。
三、读后感的写作步骤
这种结构模式,与一般议论文“引——议——联——结”的作文模式的一脉相承的。 所以,读后感的写作可以分为下面连贯的四个步骤:
第一步:述读——引
在通常情况下,读后感的第一部分一般会是围绕感点,引述材料。这个“感”是由特定的“读”生发的,“引”是“感”的根源,“感”是“引”的目的。所谓“引”就是指围绕感点,有的放矢地简述原文相关内容。写这部分内容就是为了交代感想从何而来,并为后文的议论作好铺垫。 在述读这一部分,引述原文要精简,不能大段大段地叙述所读书籍、文章的具体内容,假如要写一篇关于《红楼梦》的读后感,开头就用三五万字来叙述《红楼梦》的故事情节,那么又应该用多少的篇幅来论证感点呢?所以,对于原文的述读,材料精短的,可以全文引述,篇幅较长的,只能够是简述与感点有直接关系的部分,而与感点无关紧要的部分只能是忍痛割爱了。“述读”材料要精简、准确、有针对性,这是读后感写作的一个规则。
第二步:感点——议
紧承“述读”所引述的材料,针对材料进行评析,既可就事论事对所“引”的内容作一番分析;也可以由现象到本质,由个别到一般的作一番挖掘;对寓意深的材料更要深入剖析,然后水到渠成地“亮”出自己的感点,也就是中心论点。
感点的提出,要有与之相关的所读材料。如果没有述读的这部分材料,感点就是无源之水,流而不远;感点也只能是空发议论,泛泛而谈。所以,不管述读在感点之前,还是在感点之后,首先要有述读的存在,其后才能有感点的成立。很多学生往往忽略了这一点,读完文章
后,没有述读,只抓住感点进行说理论证。这样的文章,并不能够算是完整意义上的“读后感”。
第三步:发感——联
“发感”就是对“感点”——中心论点——进行论证。这一部分是读后感的主体部分,是对感点的阐述,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证明感点的正确性,或正面论、反面证证明感点的合理性。需要强调的是,所摆的事实、所讲的道理都要围绕感点来展开,而不能游离于感点之外。否则,就会不知所云,下笔千言,离题万里。
发感还要联系实际,深入论证。联系实际,既可以由此及彼地联系现实生活中相类似的现象,也可以由古及今联系现实生活中的相反的种种问题,有时候还可以是个人的思想、言行、经历。联系实际,要有针对性,必须紧扣感点,而不能泛泛而谈,不能脱离感点随意联想,不着边际。
第四步:结感——结
结感是收束全文,既可以回应前文,强调感点;也可以提出希望,发出号召。但不管这样结尾,都要与前面的几个部分构成一个有机整体,不能是横空出世;也要结得自然,顺理成章收束全篇。
四、读后感写作案例剖析
以《1999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上海语文试题》作文题为例,具体说明读后感的写作流程。
32.阅读下面文字,以“?回声?的启示”为题,写一篇700-800字的文章。
回 声
有一个小孩子,不如道回声是什么东西。有一次,他独自站在旷野,大声叫道: “喂!喂!”附近小山立即反射出他的回声,“喂!喂!”他又叫:“你是谁?”回声答道:“你是谁?”他又尖声大叫:“你是蠢材!”立刻又从山上传来“蠢材”的回答声。孩子十分愤怒,向小山骂起来,然而,小山仍旧毫不客气地回敬他。孩子回家后对母亲诉说,母亲对他说:“孩子呀,那是你做得不对。如果你和和气气地对它说,它就会和和气气地对待你。其实,世上许多事情都是这样的啊!”
例文:
回声的启示
上海考生
对着小山尖声喊叫,便得到尖利刺耳的回声;而对它和和气气,便的到柔和温婉的回声。得到什么样的回声,全取决于我们在小山面前发出的最初的声音。
人们常说“世事难料”,其实并不如此。我们以什么样的态度去对待世事,世事便会以什么样的方式来回报我们。这便是回声的启示。
面对他人,如果我们捧出“真诚”,就能收获“友情”;如果付出“猜妒”,比、便只能品尝“孤独”。《红楼梦》里的王熙凤,其心计可谓举世无双,但过多的心眼纵然让她在贾母前落下个好名声,却终究摆脱不了寂寞无伴的悲哀。即使对贴身丫环平儿,她也一概以猜忌相对,这当然不能以心换心了。连曹雪芹也不由发出了“聪明反被聪明误”的慨叹,其原因便在于她没有付出应有的“真”,便当然得不到“真”的回声。
面对人生,如果我们付出“努力”,便能收获“成功”;如果付出“享乐”,便只能得到“哀叹”。伟大文学家鲁迅一生的努力可谓光照史册,他不厌其烦地做着“一木一石”的工作,又把“别人喝咖啡的时间用在工作上”。即便在知道自己“来日无多”之后,他仍一刻不停地在努力。当我们翻阅《鲁迅全集》的鸿篇巨制,仰望先人的成就时,常常流连于先生的“回声”,却忘了看一看先生当初那一声声顽强、坚毅的奋斗的呐喊。有的人在临终之际,哀叹自己今生一
事无成,抱怨命运的不公,但他们却忘了这“平庸”的回声正是对他们青壮年时沉溺享乐,不思进去的最公正的回应。
回声是公正的。因此,它最“无情”,却又最“有情”:捧出“奋进”,便收获“成就”的回声;捧出“拼搏”,便收获“胜利”的回声;捧出“自信”,便收获“坚强”的回声,捧出“勇敢”便收获“坚毅”的回声。相反,若你付出的是自私、懦弱、沉沦……你便决计只能得到孤独、悲伤和失败的回声。
让我们记住那位母亲的话,捧出爱,捧出心,收获一曲“真、善、美”的回声。
写作分析:
综观全文,本文能很好地把握《回声》这篇材料的内涵,抓住回声的性质和“母亲”的话,准确定位感点:我们以什么样的态度去对待世事,世事便会以什么样的方式来回报我们;在论证方面,也多种角度、多种方法、选取典型事例深入论证中心论点;文章也体现了作者相当的文化底蕴,平时没有对名著、对鲁迅有一定的了解,开卷论题是不可能信手拈来如此贴切的例子的。
本文第一节复述材料,是述读,用精简的一句话概括《回声》的内容,并紧扣材料,用“得到什么样的回声,全取决于我们在小山面前发出的最初的声音。”为下文感点的提出蓄势、铺垫。
第二节,紧承述读,顺理成章地亮出感点——我们以什么样的态度去对待世事,世事便会以什么样的方式来回报我们。这是本文的中心论点。
(来自:WWw.SmhaiDa.com 海达范文网:读后感写作ppt)第三、四节是发感,作为文章的主体部分论证中心论点,从“面对他人”和“面对人生”两个角度,选取典型人物王熙凤、鲁迅的典型事例,分别从反面和正面来论证中心论点,论证充分,具有较大的说服力。
第五、六节概括强化中心,发出号召:让我们记住那位母亲的话,捧出爱,捧出心,收获一曲“真、善、美”的回声。
文章六节,按照“述感——感点——发感——结感”的写作流程,完密地构建了读后感的结构,本文在结构上堪称是一篇典型的读后感。
〖参考书目〗:
1、席永杰.作文新概念——高考满分采分点作文.东北朝鲜民族教育出版社.1999
2、高长梅.中学议论文写作技巧.湖北辞书出版社.1998
篇二:读后感写作指导
读后感写作指导
一、什么是“读后感”
读后感是读书笔记的一种形式,是读了一本书、一篇文章、或一句名言后,
把具体感受和得到的启示写成的文章。写读后感可以深化对文本的理解。
二、作前准备
1、深刻地读懂原文。
2、找准“感点”。
一篇文章可以写成读后感的方面很多。如对原文中心感受得深可以写成读后
感,对个别句子有感受也可以写成读后感。但毋庸面面俱到,建议选准一个“感
点”展开论述即可。
三、写作时的注意点
1、处理好“读”与“感”的关系。 “感”是文章的重点。对原文须简要概
括,引发“感点”的重点内容可稍具体,但千万不可大段照抄,否则就本末倒置,
冲淡了“感”。更不可写成“读后抄”。
2、引用原文重点语句需用上“”。
3、写“感”时须密切联系实际,可以是自身的实际,也可是周围事物的情
况,可列举具体事例。
4、标题可以是《读<××××>有感》或《<××××>读后感》,也可以使用
主标题和副标题,如《“给永远比拿愉快”——读<××××>有感》。
5、要写得有真情实感。应是发自内心深处的感受,而非“检讨书”或“保
证书”,呵呵。
【例文1】天才出于勤奋 -----读《伤仲永》有感
今天,老师带着我们读了《伤仲永》这篇文章,读罢之后,我很是受教育。 《伤仲永》讲述了这样一故事:有一个叫方仲永的小孩,天资聪明,五岁就
能作诗。可他出了名后,他的爸爸就不再让他学习了,带他去全县各处题诗挣钱。
由于方仲永没有再学习,最后一事无成,成为一个普通的人!
这篇课文告诉了我们一个道理: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一个人能否成才,
与天资有关,更与后天所受的教育以及自身的学习有关,二者之间,后者更重要。
我们不能因为自己的天资聪明,而不学习,更不能觉得自己笨,而自暴自弃,要
知道:“天才”可以变成“蠢材”,“蠢材”可以变成“天才”。 总的说来,就是: 人是
否成材,与天资无关,更取决于后天的勤奋学习。
勤奋还要克服困难,持之以恒,坚持到底,就像童第周一样。童第周小时候
看见屋子外的台阶上有一排整齐的水坑,童第周的父亲说:“这不是人造的,是
雨水打的,因为长时间这样,所以打出了一些水坑,滴水石穿就是这个道理。”当童第周想退学的时候,父亲又说:“你难道忘记了滴水石穿的故事了吗?”童第周一听,便坚持学习下去了。
爱因斯坦说过:“天才是百分之九十九的血汗加上百分之一的灵感。”不管是有天赋的人,还是一般的普通人,都要努力学习和更新知识,才会有成就。
“宝剑锋冲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自古以来,凡是事业、学习上取得卓越成绩的人,都是因为他们从小刻苦学习。相反,如果像开头所讲的方仲永一样,没有趁着大好时光努力学习,没有用后天的努力作为他天才的培植肥料,一棵众人寄以厚望的天才之花就这样枯萎了。
只有不断学习,不断努力,才能跟得上社会的步伐,才能得到自己想要的果实!
【例文2】读《伤仲永》有感
读完了《伤仲永》这一篇文章,我的心里感触很深,受益匪浅,下面我就和大家分享一下我反复读完这篇文章之后的感受。
《伤仲永》的主要叙述了:方仲永从小天资聪颖,受到同县人们的赞赏,被人邀请前去做客题诗。他的父亲见有利可图,便不再让仲永读书学习,带着仲永四处做客,谋取小利。因为仲永每天跟着父亲四处拜访客人,他父亲不让仲永学习,所以后来,仲永就慢慢变得和普通人没有什么差别了。
一个具有神童般智慧的方仲永,最终“泯然众人矣”,成为了一个平凡的人,这其中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但最为主要的原因是父亲、众人等只顾眼前利益。假如父亲不是为“利其然也”所困,不牵着仲永“环谒于邑人”,假如众人不追星捧月般地花钱求仲永题诗,假如秀才们能将自己读书的辛苦与读书的乐趣讲述给仲永听,鼓励仲永读书学习……那么仲永完全有可能“如虎添翼”,成为国家之栋梁。”仲永父亲目光短浅,只看到自己眼前的利益不考虑仲永长远的发展,导致了仲永由一个天资聪明的神童却“泯然众人矣”
由方仲永的事例也让我想到了,现在的父母们应该吸取方仲永这个事例对于自己的子女应该严格要求和教育,要重视教育,不要认为书没有用。高尔基曾经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只有不断的努力学习,才可能进步,才可能有成就。连方仲永那样的神童不学习都成了平凡人,何况本来就是平凡人的我们呢?孩子的学习与大人的期望目的是有一定关系的,如果只是朝着利益方面想的话,那么孩子的观念也会随着大人们变动,必须要为他们带来一个好的开始,指引他们正确的学习目标。
作为学生的我们更应该懂得只有读书才能为我们人生奠定良好的基础。所以我们要积极主动的去学习,不能轻言的放弃。想一想我们学过的一句诗:“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方塘”由于源头的活水,源源不断输入,所以永不枯竭,永不陈腐,永远清澈。同样道理,如果一个人能够不断地学习,不断地汲取知识,不断充实自己,那么就能具有鲜活的生命力和极强的创造力。
我没有像方仲永那样的天赋,我只是受到他的启发,觉得我应该要更加努力学习才行。我不想成为一个平庸的人,我不是天才,所以我要靠后天的弥补。也奉劝各位同学们,不管你们是普通人还是天才,都不要再重复仲永的悲剧了!
篇三:读后感写作指导
读后感写作指导
读后感写作指导
读后感的写作指导
一、读后感的定义
读后感就是阅读文章后自己的体会和感想。
二、读后感的方法
(一)文章的重点是“感”。
(二)文章的主要内容是抓住阅读中的一两点感受联系自己或者他人进行拓展。
(三)文章最忌讳的是大段大段的摘抄原文。
三、读后感的写作步骤
(一)首先要阅读,把文章读书读透,了解文章的大意,明白作者的用意,找到自己有感受的地方。
(二)如果感受很多,想一想感受最深的地方,并问问自己为什么有这样的感受?想到了哪些人,哪些事?
(三)文章对自己的触动是什么?
四、读后感的一般流程
(一)第一部分要写自己读了什么书或者文章,心情怎样?收获如何?
(二)第二部分写文章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三)第三部分抄原文中自己体会最深的一两个观点或者句子,然后就开始联系自己或他人进行详细谈。当然联系的内容一定要与自己读文章后感受最深的点相吻合,不能是脱节。
(四)最后一定要再写一些自己的总体会。
(五)别忘了题目。读《xxx》有感
五、读后感范文
《窃读记》读后感(一)
《窃读记》是我们新语文书的第一课,是台湾籍作家林海音所写的一篇文章。读完这篇课文后,我感触很深。
这篇课文朴实而又感人,以“窃读”为线索,以作者放学后急匆匆地赶到的书店,到晚上依依不舍地离开的时间顺序和藏身于众多顾客,借雨天读书两个场景的插入,细腻生动地描绘了“窃读”的独特感受与复杂滋味,表现了作者对书的热爱和对书的渴望。
当我读到课文中主人公放学后匆匆地从学校离开赶到书店,急切地跨进店门,渴望知识的场景时,我被他感动了。我每天也是匆匆地离开学校,可心里想的是写完作业,玩一场电脑游戏该多好!
和书中的主人公相比,我是多么不知道珍惜时间。尤其是当我读到主人公在人群中读书的恐惧和在借雨天读书的快乐时,这时我想和作者相比我是多么幸福呀!我们现在的书店宽敞明亮,各种书籍应有尽有。而且所有书店都向我们敞开着大门,我们在那里可以无忧无虑,自由自在地畅游在书的世界里。我有什么理由不珍惜今天的美好时光呢?
因此,我要像冰心奶奶所说的:“读书好,读好书,好读书。”好书是生活中最宝贵的财富之一,谁拥有知识,谁就是精神上的富翁。我愿意成为精神上的富翁!
《窃读记》读后感(二)
夜晚,静悄悄,几点星光照到了房间的阳台上。此时,我正在沉思中,沉思什么呢?那就是使我思绪万千的一篇课文——《窃读记》。
作者林海音是多么爱读书,由于那个时代没钱买书,只好去书店窃读。而窃读的滋味不好受,但不窃读又看不到自己最喜欢的书。想想她万一被老板发现,老板很可能把她赶出去,可能骂她一通??,种种可能。而我们不用窃读,自己想看什么书都可以买,可我还不是很认真地去阅读每一本书,真可以用一句俗语来形容:生在福中不知福。像有一次妈妈带我去新华书店帮我买了十几本书,叫我要好好看,可我从来不认真看。暑假时妈妈去上班,临走前说:“上午的任务就是看书。”不看成书呆子才怪呢!算了,干脆痛痛快快地看一上午的电视吧,我一边看一边耳朵竖起来探听楼梯有没有脚步声,到后来,由于电视太好看了,我的耳朵也被电视喇叭声吸引了,看着看着我似乎忘了时间,“咔”门打开了,接着当然就是面对一张严肃的脸。我不知所措,手心里都是汗。“谁叫你看电视的,你怎么就这么不自觉呢?”妈妈大声骂道,那声音如同天崩地裂,吓得我直打哆嗦。这已是二年级的事了,回想起真有点难为情。
随着年龄的增长,伴着年级的升高,我不禁一点一点地爱上看书,也曾发生过“窃读”的事例:一次,我正在上作文课,拿着一本《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这本书,全神贯注地看着,每几分钟我都要抬头看一下老师有没有来,如果来,便马上认真地看起来??。但到写作文的时候,不知道写什么,便问了一下同桌,同桌把题目告诉了我,可内容还是写得一蹋糊涂。
夜静悄悄,万物都入睡了,只有我将继续沉思??
)
篇四:读后感写作指导教案
《读后感写作指导》公开课教案
【教学目标】
1.熟悉读后感的一般写作思路和方法。
2.学会提炼和表述感点,能围绕感点展开较为充分的论证。
【教学重点和难点】
学会提炼和表述感点,做到“引”有针对性,“联”有侧重点。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介绍写作方法:
(一)写作思路一:
1、找出原文中的众多信息。(引)
2、择出信息中的最深感点。(议)
3、联想佐证感点的材料。(联)
4、考虑文章的结尾。(结)
写作思路二:
引——或引原文观点,或引原文的内容。
议——所引原文体现出观点(观点句)。
联——在所给原文的基础上为基点生发开去,发表议论,由此及彼的联系现实生活中
相似或相反的现象,联系相关的种种问题。
结——从说明原文给人什么启示的角度提出看法,总结全文。
(二)注意事项:
1、感点须符合原文要义;表述要明确、清晰、严密;感点的提炼与表述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文章的成败高下,宜在首尾加以突出。“引”“议”“联”皆由其统率,当仅仅围绕之。
2、“联”应当围绕中心论点展开,叙议的侧重点处理与引述部分异曲同工,由古及今、正反对举、由现象到本质等均可,要讲求逻辑,注意过渡,在广度和深度上做文章。
二、实例操作:小学课文《小马过河》
(一)找出原文中众多的信息
从小马的角度来说:
1、小马要过河而不知深浅便去问牛大伯,后来听了小松鼠的话又不敢过河,这给我们的教训是对别人的话要作具体分析,切不可轻信盲从;
2、小马盲目听信了两种相反意见,以致弄得无所适从再去问妈妈,这说明小马遇事不莽撞,善于向有经验的人请教;
3、小马后来接受妈妈的教导,综合分析了牛大伯和小松鼠的话后明白了道理,大胆地“试一试”(二)选择信息中最深的感点
假定我们择定的感点是:———— 实践出真知
那么----
(三)联想佐证感点的材料(讲道理、摆事实)
1有位画家鼓起勇气吃了一个西红柿,他没有被毒死,反而第一个尝到了西红柿那甘甜的滋味。
2、我们伟大的党在中国最黑暗的时候没有向帝国主义屈服,没有被民族资本工业所诱惑而毅然地走上了社会主义这条很少有人走过的道路,靠着自己的实践,经过一步步的摸索与奋斗,终于建立了新中国。当今又在分析了当前形势与本国特点的前提下,没有被外来思潮所干扰与困惑,毅然走上了改革开放这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实践之路。
3、一个人,只有在实践中运用能力,才能知道自己的能力。
——小塞涅卡
4、理论所不能解决的那些疑难,实践会给你解决。
——费尔巴哈
(四)考虑文章的结尾:
根据 “实践出真知 ” 的感点,上述材料便作为佐证材料。结尾可作类似如下文字:
我们是祖国的未来,应该勇于实践,大胆创新,因为实践的结果固然不一定成功,但空想的结果一定不会成功。我们应该时刻记住:实践出真知。
读《小马过河 》有感
小马要过河,不知深浅,问牛大伯,牛大伯说水浅,能趟过去。可在一旁的松鼠告诉它,水很深,不能过。小马没了主意,它的妈妈让它多想想,试一试。于是小马按着妈妈的话终于过了河。 (引)
由此,我不禁联想到“实践出真知”这句话。(议)小塞涅卡曾经说过:“一个人,只有在实践中运用能力,才能知道自己的能力。 ”可见实践的重要性。(道理论证)还有一个这样的故事相传古代英国把西红柿只作为观察植物,谁也不敢试着吃一吃,认为有巨毒。终于有位画家鼓起勇气吃了一个西红柿,他没有被毒死,反而第一个尝到了西红柿那甘甜的滋味。(事实论证)我想,谁都怕死,而那位画家为了真理的验证,勇于实践,为人类的食物中增添了一样新的食物。他吃的那个西红柿一定比我们吃的任何一个都甜。而实践不是盲目的,它必须要靠理论的指导。实践也不应是被别人所
左右的,要靠自己的头脑和勇气。正如那匹小马,如果它一味听信牛大伯的话就会马上下河,如果它一味听信松鼠的话就永远过不了河。它只有借鉴前二者的话并根据自己的实际进行判断,才能顺利并且成功地渡过河。(联)
实践是人类向前发展的必经之路,有时候实践是要经过上百次甚至上千次的失败才能达到目的的。费尔巴哈曾经说过:“理论所不能解决的那些疑难,实践会给你解决。”(道理论证)我们伟大的党在中国最黑暗的时候没有向帝国主义屈服,没有被民族资本工业所诱惑而毅然地走上了社会主义这条很少有人走过的道路,靠着自己的实践,经过一步步的摸索与奋斗,终于建立了新中国。当今又在分析了当前形势与本国特点的前提下,没有被外来思潮所干扰与困惑,毅然走上了改革开放这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实践之路。我相信,靠不断的实践必能取得成功。 (联)
相反,有些人自己唯唯诺诺,不敢实践,看到别人实践成功还眼馋或阻拦,这样的人只能庸庸碌碌地过一辈子。(联)我们是祖国的未来,应该勇于实践,大胆创新,因为实践的结果固然不一定成功,但空想的结果一定不会成功。我们应该时刻记住:实践出真知。(结)
二、课堂练习:读《伤仲永》有感
(一)找出原文中众多的信息
1
2、从
(二)选择信息中最深的感点
假定我们择定的感点是:————
那么----
(三)联想佐证感点的材料(讲道理、摆事实)
1、
2、
3、
4、
(四)考虑文章的结尾:
根据 “ ” 的感点,上述材料便作为佐证材料。结尾可作类似如下文字:
三、总结:
读后感重在一个“感”字,感点的提炼与表述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文章的成败高下,宜在首尾加以突出。“引”“议”“联”皆由其统率,当仅仅围绕之。
四、 布置习作: 参考题目如下 (题目中须包含课文题目或课文人物)
1、 读《---------------------》有感
2、 如 (正标题)
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有感 (副标题)
3、 由------------引发的沉思
篇五:读后感写作指导浅谈
读后感写作指导浅谈
作者:杨东
来源:《信息教研周刊》2013年第06期
《新课程标准》中指出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重视积累、感悟、熏陶和培养语感”。这强调了语文学习的积累和运用的重要性,而阅读和写作正是促进积累和运用的重要途径,因此,培养学生自主阅读和写作的能力,即读写能力是非常必要的。
提高学生的自主阅读和写作能力的途径是非常多的,本文主要来谈一下其中非常有效的读后感这条途径。那么怎样写好读后感呢?
首先,要让学生有写读后感的主观意愿。读后感要建立在大量的深入的阅读基础上,使其对文章感兴趣并有所感触,进而有话想说,有感情要表达。实际教学中,我们可以尝试先带领学生大量阅读不同类型的文章,找到每一个学生感兴趣的文字,然后让他推荐给同学读。他选择推荐的必然会是他有感触的,这样,他表述的推荐理由其实就是一篇读后感了。然后我们要做的就是指导他更好的表达自己阅读后的感受了。
那么怎样更好的表达自己读后的感受呢?
先要读懂原文,找到引发自己感想的“点”。所谓“点”,便是我们感受深刻的地方。这个“点”不是读后感的主体,而是“感”的出发点,“感”才是我们要最终表达的。正因为如此,找准感想的“点”才显得非常重要,才能更好的表达自己读后的感受。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指导学生去寻找感想的“点”。
以文章的主要内容作为引发感想的“点”。如果读的是议论文,要弄清它的论点,或者批判了什么错误观点,想一想受到哪些启发,还要弄清论据和结论是什么。如果是记叙文,就要弄清它的主要情节,有几个人物,他们之间是什么关系,以及故事发生在哪年哪月。作品涉及的社会背景,还要弄清楚作品通过记人叙事,揭示了人物什么样的精神品质,反映了什么样的社会现象,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作品的哪些章节使人受感动,为什么这样感动等等。 文中的某个情节,也可作为引发感想的“点”。文中某个情节,使你深受感动,感到愤恨,感到伤心 …… 都可用来作引发感想的“点”。
感想的“点”找到了,就可以根据找出的“点”进行思考和联系实际,写出读后感。在所找出的引发感想的“点”中,如果“点”很多,要选择一两个主要的“点”写,其他?a href="http://www.zw2.cn/zhuanti/guanyuwozuowen/" target="_blank" class="keylink">我模梢淮虿恍础6杂谒〉牡阋ソ兴伎迹源私信卸希饣八档枚月穑裁匆庋材兀庋驳囊庖宓降自谀亩兀垂唇残胁恍小?如此这样多问几个“为什么”,对写好读后感是大为有益的。
最后,要让学生认识到,因为写的是读后感,重点应在自己的感受和收获上面,千万不能抄原文代替自己的感想,或者复述课文,一定要感想比读多。引用文中的原句是为了谈感想、收获或体会,决不能引用了一大堆原句而无自己感受。写自己的感受一定要和文章主要内容相合,否则就会离题。
体裁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