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孝义传统文化作文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14 05:52:17 体裁作文
篇一:走进孝义传统文化
走进孝义传统文化 在孝义市政府广场,竖立着分别刻有“孝”和“义”字的两块石头,每当人们从这里路过时,两个大大的字格外惹眼。 孝义是山西历史上置县最早的地方之一。之所以取“孝义”作为县名,是由当地的郑兴“割股奉亲”的纯朴孝行和“义虎报恩”的美丽故事演变而来。 在我们孝义,传统文化多得像天上的星星数也数不清。如皮影、木偶、碗碗腔、地秧歌、剪纸等都是孝义传承上千年的传统文化遗产。其中,我最了解的就是民间艺术――剪纸。剪纸的内容包含着浓浓的生活气息。鸟虫鱼兽,花草树木,这些人们熟悉而又热爱的自然景观成了人们剪纸的花样. 瞧,这幅剪纸作品多有趣呀.一只小老鼠拖着一条长长的尾巴,爬到灯台上去头油吃.它的眼睛滴溜溜地四处张望,害怕人们发现呢.等它把灯油装到葫芦里的时候,葫芦却有个窟窿.灯油一滴一滴地流到地上去了.小老鼠急得直跺脚,连忙跳下灯台趴在地上用舌头去舔,那贪婪的样子让人忍俊不禁.
剪纸艺人剪的十二生肖栩栩如生,惟妙惟肖,真像活了一样.连外国人也啧啧称奇,竖起大拇指一个劲的来夸赞.
太精美了,它体现了民间艺人的心灵手巧,它是劳动人民聪明才智的智慧展示,我们这一代一定要把这些传统文化传播下去。
篇二:魅力孝义作文
魅力孝义作文
魅力孝义作文
作者/郭慧敏
听说,有一种传统叫孝;
听说,有一种品质叫义;
听说,有一个地方叫孝义。
——题 记
捧起一把黄土,去嗅它的淡淡泥土香;仰视一座高原,去探索它的千古奥秘;亲近一片大地,去体会它的独特魅力,接触一群人们,去感受他们的淳朴自然。
孝义是>我的家乡。自古以来,孝和义是这座城市的文化与文明的精髓。之所以取孝义作为市名,是由当地的郑兴“割股奉母”的纯朴孝行,和“义虎救樵夫”的美丽>故事感动天下,演变而来。所以,孝,是我的魂;义,是我们命。
靓丽的风景
盛夏季节,胜溪湖畔充满了欢声笑语。清凌凌的湖水漾着微波,人们在水里透凉,一个个水花,激起层层涟漪。傍晚的夕阳斜映,红光闪闪。烈日下的草地绿得逼人的眼;而阴凉处,一颗颗小草则暗暗幽伏在地上,享受午后的清静和清风的温柔。
一棵棵参天大树成了人们遮阳的大伞,槐树、榆树,都愈发激烈地生长,饱食阳光的滋养,显出顽强的生命力。一簇簇的薰衣草在灌木丛中半遮半掩,散发出迷人的香味,却是淡淡的,沁人心脾。含苞待放的荷花孤傲地立于水中,娇艳欲滴;偶尔有一两只蜻蜓点水,轻盈地飞过;荷叶上滚动着一颗颗透亮的珍珠,银光闪闪。
悠久的传统
生动灵活的木偶戏,韵律迷人的腕腕腔,热闹喜庆的地方秧歌,栩栩如生的剪纸,雕刻精致的皮影??无不传承着先人的技艺与文化,无不体现出孝义浓郁的文化色彩。更有传统婚俗礼仪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在孝义每年一度的文化节中,各类精彩绝伦的艺术品花样百出,各具特色,令人大饱眼福。
舌尖上的孝义
又大又红的枣子,又香又脆的梨子,细腻可口的牛肉,百年陈酿的陈醋,陈放百年的老酒,美味饱满的核桃,还有那特色小吃,羊杂割,肉夹馍,火烧,馄饨,碗秃??
孝义人家的面食更为经典。细长的拉面,薄薄的揪片,肉肉的猫耳朵,调上特制的卤,可谓色香味俱全。中秋佳节的手工月饼,逢年过节的金灿灿的油糕,粗粮面食既有营养,又美味可口,令人赞不绝口。
孝义的人们千百年来用孝和义教育了一代又一代人。他脚踏实地,朴实善良,向一代又一代人昭示着自己独特的魅力。
山西省孝义七中197班 《魅力孝义作文》
篇三:孝义民俗文化
孝义民俗文化 《碗碗腔》
任
妍
妍
东许初中
孝义碗碗腔
碗碗腔剧照
碗碗腔剧照
山西省是闻名全国的戏曲大省,戏曲剧种数量居全国之首,孝义又是山西省戏曲品种最多的一个市(县)。
孝义人爱看戏,也爱唱戏,从事戏曲工作的人很多,因此素有“无孝不成戏”、“无孝不成班”之说。
在孝义戏曲中,最有名、流行最广的是孝义碗碗腔。碗碗腔是孝义民间戏曲艺术,也是我国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传统戏剧之一。
孝义碗碗腔是山西的一个地方稀有小剧种,是建国后在孝义民间皮影戏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主要流布于吕梁、晋中、太原等地。因以“碗碗”(碗状铜铃)为主要击节乐器而得名。又因皮影夜间演出,以纱窗借光亮影,故又称“月调”、“影调”、“纱窗腔”。
■源流沿革
孝义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在全国被誉为“文化之乡”、“戏曲之乡”,民间有 “无孝不成班”、“无孝不成戏”之说。在这片并不广袤的土地上,不仅有皮腔影戏、杖头木偶、汾孝秧歌等独具特色的地方戏曲,而且还流行着剪纸、说书、跑驴、毛骨碌、民歌、民谣等形式丰富多样的民间艺术。孝义碗碗腔是深受当地群众喜爱的一种民间艺术。“过节听不上碗碗腔,再好的酒肉也不香”;“开年看几眼纱窗戏,一年和老婆不生气”;“听声咦咦咦(碗碗腔拖腔中真假声混用的尖音子衬字),美如过生日”,诸如此类朴素、真挚的赞美之声,在孝义一带群众中广泛流传。
据传,清末光绪初年,陕西朝邑(今大荔)一带,连年大旱,寸草不生。当地碗碗腔艺人因逃荒而流落山西,后分为南北两支,其赴北的一支,在孝义、汾阳一带,受中路梆子和孝义皮腔、汾阳秧歌等影响,逐步形成孝义碗碗腔。据老艺人回忆,约光绪中期,兑镇后庄的碗碗腔皮影艺人刘够清,曾两次赴陕学习纱窗皮影的雕刻艺术,当地不少青年人加入影戏班,职业和半职业性质的戏班逐年递增,并吸收了木偶戏和晋剧、蒲剧的一些剧目。至光绪末期,孝义碗碗腔的影戏班子已达六七十个,演出遍布全晋,还远达宁夏、辽宁等地,并涌现出一批著名艺人:王宝栋扦工精熟,操技藏神;张立广钢音铁嗓,月迷星惊;井润元专说闺门戏,人称“小姐班”;李付德擅唱喜闹剧,誉为“哈哈班”。此外,还有张万年、于吉荣、宋广德、耿付有等一大批青年艺人,操说各有千秋,誉满汾(阳)、平(遥)、介(休)、孝(义)、祁(县)、太(谷)等地。
辛亥革命以后,孝义碗碗腔逐渐衰落,至建国前夕,全县仅存15个农闲搭伙的皮影班子,而且大部分家当破败,技艺低拙,演出质量低下。
建国后,在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于1950年由皮影艺人那鹏飞、高仲玉、冯庭荣等将 《白毛女》、《赤叶河》、《血泪仇》等现代戏搬上皮影舞台。1959年由孝义影戏班在太原组建为太原市碗碗腔剧团,并改由真人演出,从此皮影戏碗碗腔正式发展为舞台剧。同时孝义也成立由真人表演的碗碗腔剧团,使这一古老的艺术形式得到了新的发展,并培养出赵篆英、王冬兰、赵姣兰等一批青年演员。
■艺术特色
唱腔特殊。碗碗腔唱腔结构属于板腔体,唱句一般为七字句、十字句,偶尔也有五字句、八字句和十二字句的出现。唱起来腔随字走,四声严明。碗碗腔素有“以声传情,以唱制胜”的传统。其原因除了婉转动听和别具一格的唱腔旋律外,还有两个重要因素:一是真假声混合通用,二是“4”和“7”的特殊唱法。碗碗腔的假声唱法,分“尖音子”和“二音子”两种。“二音子”是一种翻高八度的假声拖腔,有时按韵行腔,有时变韵行腔,全部旋律用衬字“咦”来唱出。“尖音子”是比“二音子”更尖更细的假声。是把唱句尾音或“二音子”的尾音翻高八度后,按韵唱出的一种短
尾腔。“4”和“7”两音,是在表现悲痛伤感情绪时经常出现的两个音,演唱时,“4”音略高但不及“#4”,“7”音略低而不及“b7”,这种音和主奏乐器(月琴、胡胡)的揉、滑效果极其和谐。
碗碗腔的唱腔没有行当之分,只有男女之别。表现人物感情,塑造人物个性,主要靠演唱者不同的唱法。这种腔既宜演现代戏,
又宜演传统戏,只是在表现慷慨激昂的火爆戏上,有一定局限性。主要乐器。伴奏乐器分为打击乐和弦乐。打击乐器除全部吸收晋剧外,还有碗碗和节子两样是体现自己特色的特殊乐器。
碗碗也叫“盅盅”,用响铜做成,用细铁棒敲击,音色和碰铃相似,一般是一拍击一下。 节子是连接在一起的两块檀木木板(长15厘米,宽4厘米,厚2厘米),打法灵活,没有严格的规范。主要是配合碗碗掌握唱腔速度,渲染唱腔气氛的。
碗碗腔弦乐的主奏乐器是胡胡、月琴、二弦。
胡胡是主奏乐器中的中音乐器,琴杆比晋剧的稍短,琴箱稍大,演奏时,戴指帽,多用揉、滑、压三种按弦方法。
月琴是主奏乐器中的低音乐器。这种月琴,琴箱呈六角形,木板特厚,音脖长而无品,音准很难掌握,是碗碗腔特有的一种别具风格的特色乐器。
二弦是主奏乐器中的高音乐器。它比晋剧的“二股子”琴杆长,琴筒粗,发音和小狗叫声相似,对胡胡、月琴进行润色性的衬托。
自孝义碗碗腔搬上舞台后,又增加了扬琴、笛子、大提琴等乐器,除碗碗和节子仍由一人打击外,其余乐器都是人手一件,各司其职 (皮影演出时,乐队四人,兼操打击乐、弦乐十件)。演出时,由胡胡领奏,鼓板掌握整个伴奏过程中的节奏、速度以及气氛变化。
伴奏形式。碗碗腔在皮影时代,素有“七紧、八慢、九消停”之称,一个班只需七八个人。文武场仅有四个人。打鼓板的兼打小锣,唱腔起板后转弹月琴。拉胡胡的兼吹唢呐,拉二弦的兼拍铰子。其余武场乐器全由一人进行操作。此人右手击碗碗,左手打节子,若需配马锣、铙钹时,就停下碗碗和节子,一手去拍铙钹,一手用节子去击马锣。
■剧目概况
孝义碗碗腔的剧目可分皮影剧目和戏曲剧目两个部分。皮影剧目较为丰富,除流散失传的以外,现在可收集整理的也在百余本。这些剧目,前自春秋,后至元明,既有宫廷正史,也有民间传说;既有儒窗趣味,也有农舍佳话;既有官场角逐,也有烟花泪歌。其中不少剧目,不仅有较高的艺术性,而且也有较为深刻的社会性和思想意义。如歌颂人民群众抗击强暴统治的《响马记》、《反徐州》;揭露封建社会黑暗的《六月雪》、《哭长城》;歌颂中华儿女爱国行为的《白洋河》、《李凌碑》等。据老艺人记忆,碗碗腔传来孝义的剧目并不多,目下留存可数的,只有《避尘珠》、《九联珠》、《花柳林》、《抱纱亭》、《虎贲山》等十余本。其余剧目大都是艺人们从晋、蒲两个剧种的剧目里移植、改编而成的。碗碗腔还有几个来源于民间的小戏,如《懒佬看糜子》、《秃厮下四川》等。但由于当地群众习惯于看成本连套的大戏,这些小戏历来很少演出。自1959年发展为舞台剧后,从皮影戏传统剧目整理改编的有《白洋河》、《董家桥》、《五花马》、《桃花计》、《大西汉》、《包公初断糊涂案》等十多个。移植其他剧种的剧目有《女巡案》、《雏凤凌空》、
《拷红》、《包公赔情》、《状元与乞丐》等十多个。此外还创作、移植了《柳树坪》、《山乡红菊》、《孝河新曲》等二十余个现代戏。
在表演上,继承皮影艺术一手叉腰一手做戏的传统,人物在激动时常有上身前躬、猛挺等动作,并保留了皮影侧面造型的处理手法。布景也常采取皮影雕刻剪纸图案来表现典型环境。
■生存现状
孝义碗碗腔的传统剧目题材很广,剧目丰富。前自春秋,后至元明,还有民间传说,内容广泛涉及中国历代社会的各个侧面。碗碗腔剧目现在能提名的只有120本,目前孝义市博物馆共收集整理了100本。这些传统剧目的代表作品有《闹朝歌》《逼尘珠》《九联珠》《抱纱亭》《三首案》《大西汉》《困淮南》《桃仙洞》等。这些剧目人物众多,情节复杂,故事很长,最能吸引那些爱听故事的观众。
新中国成立后,在党和政府的支持下,在“双百”方针的指引下,孝义皮影木偶艺术团大胆革新,将《白毛女》《赤叶河》《血泪仇》等现代戏搬上皮影舞台,用碗碗腔演唱,深受群众喜爱。 1959年,孝义成立了由真人表演的碗碗腔剧团,开辟了碗碗腔艺术的新局面,为山西省戏曲增加了一个具有地方风格的新型剧种。这个新剧种一出现,就在戏剧界引起强烈反响,孝义碗碗腔剧团也步入了一个辉煌的时期。
时任孝义剧团编导的张思聪先生,为使碗碗腔这一剧种成为戏曲中的一朵奇葩,创作了一个用碗碗腔演唱的大型现代戏《柳树坪》。《柳树坪》一剧在太原大中市剧院连演20多场,场场爆满、掌声不断受到山西省领导、专家和群众的高度赞誉,可谓盛况空前 后又在长虹、和平等剧院连续演出60余场,太原人把孝义剧团叫做《柳树坪》剧团。由此奠定了孝义碗碗腔以演现代戏见长的基础。 1972年,孝义碗碗腔剧团又上演了由张思聪编导的大型现代戏《孝河新曲》,并参加了山西省新创作文艺节目调演,得到好评,名列前茅,轰动省城太原,蜚声三晋剧坛。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和改革开放以来,孝义的碗碗腔迎来了又一个新的飞跃。
1987年,孝义碗碗腔剧团上演了由梁正川、霍锁昌、粱正平、田喻亮等编创的大型现代戏“风流三部曲”之一的《风流父子》,应文化部、中国戏剧家协会等单位邀请进京演出,并在中南海小礼堂为国家领导人专场汇报演出,受到领导、专家和首都观众的一致好评。1991年,孝义碗碗腔副团又上演了大型现代戏“风流三部曲”之二的《风流婆媳》。
1997年,孝义碗碗腔剧团又推出了大型现代戏“风流三部曲”之三的《风流姐妹》。1999年,孝义市碗碗腔剧团应文化部、中国戏剧家协会、中国艺术研究院等单位的邀请,再度进京演出,献演大型碗碗腔现代戏“风流三部曲”《风流父子》《风流婆媳》《风流姐妹》,展示一个地方剧种的独特风采。“三部曲”以其主题突出、剧情跌宕起伏、生活气息浓郁、人物形象鲜明和全体演员惟妙惟肖的精彩表演,赢得了国家文化部领导、戏剧专家和首都观众的高度赞扬和好评,轰动京城,名噪一时。
2004年春,孝义市碗碗腔剧团推出由任学谦、马明高编创的大型现代戏《酸枣坡》,该剧由中央电视台录制,在戏剧频道全剧播放。
碗碗腔从《柳树坪》《孝河新曲》到“风流三部曲”《风流父子》《风流婆媳》《风流姐妹》再到《酸枣坡》,精品迭出,成果丰硕,谱写了孝义戏曲的新篇章,树立了孝义一座又一座的文化丰碑。
篇四:走进孝义传统文化
走进孝义传统文化主题队会
活动目标:
1、学习了解孝义过节传统和风俗习惯。
2、感受蕴涵在传统故事中的孝义人精神追求,学习和弘扬中华传统美德。
活动准备:
1、准备传统故事。
2、收集传统民族活动图片。
3、收集春联、剪纸等。
活动过程:
一、队会仪式
1、整队 、出旗敬礼、 唱队歌
2、中队长宣布四中队“走进孝义传统文化”主题队会现在开始。
二、主持人上台主持节目
(一)讲一讲传统故事
1、 千年的风吹散了千年的往事。
千年的水冲走了千年的记忆。
但历史的印记,文化的传统,却注定要烙在中华民族的生命里。
传统文化的美,在于它的历史。
它是先人们的精神积淀,是千百年来的传承。
一个个反映民族精神的传统小故事被我们一代又一代人所传诵。
下面我们走进孝义传统文化。
2、看课件。
(二) 谈一谈我们的收获
相信通过这次活动,大家一定还有更多的收获。
3、 请学生谈谈自己的收获。
三、辅导员讲话
同学们,今天的主题队会一定让大家对家乡孝义的传统文化有了更多地了解,感悟到了孝义传统文化中蕴涵的价值理念,从而增强对孝义优秀文化传统的认同和自豪感,对家乡孝义的热爱。
四、队会仪式
1、呼号(由辅导员领呼,方法是:领呼人:“准备着:为共产主义事业而奋斗!” 全体队员举右手握拳回答:“时刻准备着!”) 、退旗敬礼
2、中队长宣布:四中队“走进孝义传统文化”主题队会到此结束。
篇五:孝义文化
一、 行孝仗义,包容大气
(一) 行孝仗义,包容大气
孝义市历史悠久,是有记载的全国置县历史最早的九县之一,素有三晋宝地、吕梁明珠之美誉。历史的长河孕育了孝义人民“行孝仗义、包容大气”的淳朴民风,郑兴行孝大孝堡、义虎救樵夫、霍冀捎书仁义巷、锯树留邻等美丽动人的故事流传至今。数千年历史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包括皮影、木偶、碗碗腔、贾家庄婚俗四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地秧歌、悬空椅、八音会、泥塑、刺绣、剪纸、面花、皮影、雕刻等民间文艺;孝义古城、宋家庄民俗大院、中阳楼、三皇庙、慈胜寺、临黄塔舍利寺、石践村报国亭、马牡丹烈士陵园、兑九峪战斗遗址等古建旅游资源。
从孝义的文化资源中可以发现孝义有两个全国“独一无二”:一是孝文化和义文化合体的“独一无二”;二是皮影和木偶在同一城市的“独一无二”。 孝义拥有的这两个全国“独一无二”,是其他城市所无法比拟的,孝义文化若以这两个“独一无二”为切入点,及早规划发展文化产业,对孝义经济社会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作为全国道德建设的核心文化——孝·义,既是孝义市的“根”和灵魂,也是整个中华民族的“根”和灵魂,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同时其影响范围涵盖中华大地乃至华人地区。
(二) 孝义名称来源 孝义由“孝”和“义”两字合成。之所以取孝义作为县名,是由当地的郑兴“割股奉母”的纯朴孝行,和“义虎救樵夫”(又说:尉迟恭在孝降唐王李世民而义)的美丽故事感动天下,演变而来。
据记载,孝子郑兴,自幼很有志向,终日勤劳耕作,侍奉父母,但家境贫寒。父亲去世后,郑兴守孝3年。母亲久病不愈,郑兴服侍床前,从不解衣,不离母亲半步。母亲想吃肉丸汤,郑兴因无钱买肉,于是割下自己的肉煮汤奉母。此事传开后,人人都为郑兴的孝道所感动。“割股奉亲,乃世乏奇事!”。在清乾隆《孝义县志》中有这样的记载:“因邑人郑兴孝行闻于朝,遂改名孝义。事见唐李吉甫《元和郡国志》。”
而“义虎救樵夫”则是一樵夫遇险被老虎相救的感人故事。清乾隆《孝义县志》记录了一个动人的故事,说的是明朝有个樵夫砍柴坠入深渊的虎穴中,老虎不仅没有吃他,反而将他背出山外。樵夫千恩万谢,与老虎约了个时间在西门外答谢它,到了时日,老虎如期而至,将樵夫送它的东西叼了后离去。
为纪念孝义得名1380年,孝义市以“割股奉母”和“义虎救樵夫”的历史典故为题材,于2007年1月1日,落成了两座大型高粱红花岗岩雕塑,以此展现孝义的城市形象。
二、 风云孝义史
(一)清末明初话孝义
1、 冯济川与轰动世界的山西保晋矿务运动
冯济川(1859-1928)字秋航,山西孝义兑镇石像村人,故自号石像山人。清末明初三晋杰出的教育活动家,山西著名的藏书家。光绪二十年(1894年)甲午科举中举,清末,曾担任陕西长安县知事,陕西高等学堂国文教习。光绪三十年(1904年)东渡日本就读于日本明治大学之分校经纬学堂。次年七月回国后执教于山西师范学堂。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春,在太原创办全晋公立中学堂,被推为教务长。在孝义兑九峪(今兑镇)创办高小学堂,在太原创办公立女子学堂。民国元年(1912年)5月,被学部委任中央教育会委员,山西仅此一人。翌年任省议会委员。晚年归故里,边教书边著述。一生著书立说百余卷。民国十七年(1928年)病逝,享年70岁。他是近百年间对孝义本土文化影响最大的人物。 光绪三十二年(1906 年)冬,由刘懋赏、冯济川等山西各界代表禀请山西巡抚批准,创设保晋矿务公司,以开全省矿产。第二年春天,又经山西籍京官、军机处章京赵国良等拟具章程,呈请农工商部要求成立保晋矿务公司。清政府于光绪三十四年(1908 年)正式批
准并发给关防。保晋矿务公司的创设及发展经历,集中体现了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生命历程。
2、 李元晋与日本合办的“华兴煤矿公司”
李元晋(1858—1934年咸丰八年至民国23年),父辈时发家,有良田近千亩,在本县开设崇发厚、崇庆祥油行,兼营钱业;其子李子嘉开设百逢源钱庄。庄子两代均为省议员。李家曾于1919年(民国8年)创设华兴煤矿股份有限公司,经营10余年。
李元晋,大孝堡人,清末举人,是孝义县清末民初首富。早在李元晋读书之际,其父李映湘已在本村占地千亩,李元晋中举后,又向周边村庄购置土地,面积达到2000亩以上。
元朝延佑三年(公元1374年),孝义就已经有了煤炭开采的工业,多是“携灯鞠躬而入,背负以出”,开采技术变革缓慢。辛亥革命后,邑人李元晋与日本川畸造船所合资兴办起华兴煤矿股份有限公司,开始使用高车、锅驼机、水泵等动力机器,煤炭开采业有了新的发展。民国十四年(公元1925年),由日本人经营的天津川畸造船所投资260万银元,在下堡镇贤者村建成的华兴煤矿公司首次用蒸汽机发电,主要供日本工程师和德国、法国、意大利三国矿师 照明,剩余负荷供矿井上十余盏40瓦灯泡照明。在这一年2月15日举行的矿井大庆日,孝义县境内首次放映无声电影。
3、 杨德龄与杏花汾酒厂、巴拿马万国博览会大奖
孝义的军事地位十分重要,人民的正义战争频发。民国25年(1936年),中国工农红军抗战先锋军东征入晋、入孝,山西省督军阎锡山惶惶调集重兵阻击。民国26年(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开始了长达八年的抗日战争。抗战胜利后,民国党蒋介石、阎锡山发动了反人民的全面内战。经过三年的解放战争,人民彻底推翻了国民党及阎锡山军阀的统治,从此走向了和平建设社会主义社会的新时代。
1、 红军东征“兑九峪战斗”
民国25年(1936年),3月初,红一军团和红十五军团,进入孝义县兑九峪一带。阎锡山得知这一情况,急令晋军杨效欧所部六十六师向兑九峪一带集结,围攻红军。3月10日,兑九峪大战展开。战斗中,阎锡山又令晋军七十二师李生达部、七十师王靖国部相继投入战斗。兑九峪战斗是红军东征中最大和最激烈的一次战斗。据当时在红一军团担任师长的肖华回忆,敌人炮火之猛烈,为第五次反“围剿”以来所少见。红军开始打得比较顺利,当在战斗中发现敌人兵力不是原来估计的四个团,而是十多个团时,为了保存战斗力,避免和敌人决战,毛泽东等当机立断,命令部队立即撤出战斗。在这次战斗中,红军打垮了敌人两个师,消灭其一部。由于敌人的炮火异常猛烈,红军亦有伤亡。
兑九峪大战之后,蒋介石调动汤恩伯十三军两个师,关麟征、朱怀冰、李仙洲各一个师,商震三十二军两个师,共七个师以上的兵力,分三路开赴山西,增援阎锡山。一路由风陵渡过黄河,经洪洞、赵城等县,指向隰县方向;一路由平汉路转正太路入晋;一路经道清路(河南新乡至焦作一段铁路)入晋,由晋城北上。任命陈诚为总指挥督战。蒋介石还派了几十架轰炸机,天天出动侦察轰炸,并电令驻陕西的国民党军队向黄河西岸推进。妄图切断红军后路,歼灭红军于黄河两岸。根据新的情况,为了保存实力,红军决定变更战略,不再东进,分成两路活动。红一军团沿同蒲路南下,红十五军团通过晋中转向晋西北。毛泽东率领总部机关和一支小部队到吕梁山区打游击,指挥两路红军活动,领导全党工作。红军在行军过程中,打垮和消灭了一部分拦阻的敌人。
红军东征在山西转战50多个县,所到之处积极开展群众工作,打土豪,斗恶霸,扩红,筹款,帮助穷苦老百姓解决生活困难,得到群众的热烈拥护。在黄河沿岸的一些地区,红军还帮助地方干部建立了区、村苏维埃政权。在东征两个多月,红军先后在中阳的关上、三交,隰县的蓬门,孝义的兑九峪,兴县的曹家坡等20多个地方连打胜仗,消灭了敌人六七个团;同时扩红八千,筹款50多万元,壮大了自己的力量。
2、 抗日战争
2.1抗击日本侵略军的进攻。
民国27年(1938年)2月16日,日本侵略军占领孝义县城。12月下旬,日军108、109师团2万余兵力“扫荡”吕梁山区,以晋西地区为主要目标(含孝义西南部村庄)。日本第一路军从孝义、中阳出发,先后占领下堡、下栅、上下义棠、兑九峪和大麦郊;由中阳出发的日军占领了关上、师池镇,关上村日军进攻水头地区。在这一带活动的八路军配合晋军英勇抗击,展开激战,日军受到遏制。战斗中,日军伤亡90余人,放慢了进攻,退出部分进犯的村镇。
2.2八路军在赵家庄伏击日本侵略军。
民国27年(1938年)2月16日,日本侵略军占领孝义县城后,经常出城抓人、抢粮、奸淫掳掠。6月18日,八路军115师685团收到日军出城活动的情报,命令1营1连1排的33名战士,埋伏在赵家庄伏击日军。战士们在拂晓前赶到赵家庄村,封锁了路口,隐蔽埋伏。上午10时许,有20多名日军骑兵出城到赵家庄村。当日军进入埋伏圈后,立刻遭到八路军战士的火力袭击。9名日军当场被击毙,余者仓惶逃回县城。此次伏击战共缴获步枪9支,指挥刀1把,子弹300余发,八路军无一伤亡。侵占孝义县城的日军为报复,当日下
体裁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