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多芬命运奏鸣曲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14 05:57:24 字数作文
篇一:贝多芬 命运
《交响音乐赏析》
请对莫扎特、贝多芬或柴可夫斯基的一部(乐章)交响音乐作品进行细致欣赏,并谈谈个人的理解或感受。
答:我选择的是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通过细致欣赏并上网查找资料,我对交响乐之父贝多芬及其作品有了大致的认识:
① 生平:路德维希·凡·贝多芬(1770—1827),出生在德国波恩,祖籍佛兰
德。家族是科隆选侯宫廷,自幼跟从父亲学习音乐,很早就显露了音乐上的才华。8岁时贝多芬首次登台成功,被人们称为第二个莫扎特。11岁发表第一首作品《钢琴变奏曲》。13岁参加宫廷乐队,任风琴师和古钢琴师。1787年到维也纳后,开始跟随莫扎特、海顿等人学习作曲。1800年,一个光明的前途在贝多芬的面前展开,却发现自己失聪了,人们可以在他的早期钢琴奏鸣曲的慢板乐章中理解到这种令人心碎的痛苦。1801年,贝多芬爱上了朱列塔·圭恰迪尔,把《月光奏鸣曲》献给她,却不受理解。1803年他从感情的挫败中走出来,写出了明朗乐观的《第二交响曲》。1823年,贝多芬完成了最后一部巨作《第九交响曲》。
② 简介:贝多芬生活在法国大革命、拿破仑战争和维也纳体系的时代,欧洲的
民主和民族意识此时正日益兴起。他的作品正反映了这些时代的特征,或歌颂英雄,或反对封建,争取民主自由和美好未来。他一共创作了9首编号交响曲、35首钢琴奏鸣曲(其中后32首带有编号)、10部小提琴奏鸣曲、16首弦乐四重奏、1部歌剧、2部弥撒、1部清唱剧与3部康塔塔,另外还有大量室内乐、艺术歌曲与舞曲。这些作品对音乐发展有著深远影响,因此被尊称为乐圣及“交响乐之王”。
③ 创作背景及思想:《命运交响曲》创作于1804年,一连串的精神打击使贝多
芬处于死亡的边缘。但是,贝多芬并没有因此而选择死亡。他在一封信里写道:“假使我什么都没有创作就离开这世界,这是不可想象的。”贝多芬在一生中最痛苦的时期,展开了一次旺盛的创作高潮。乐曲体现了作者一生与命运搏斗的思想,“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他不能使我完全屈服”,这是一首英雄意志战胜宿命论、光明战胜黑暗的壮丽凯歌。
④ 乐曲风格:一开始就出现了命运敲门式的动机,发展出惊惶不安的第一主题。
第一主题激昂有力,具有勇往直前的气势,表达了贝多芬充满愤慨和向封建势力挑战的坚强意志。接着,圆号吹出了由命运动机变化而来的号角音调,引出充满温柔、抒情、优美的第二主题。它抒发着贝多芬对幸福、美好生活的渴望和追求。命运动机再次闯入,引出了展开部,威风凛凛的命运再次占了上风。展开部中,转调非常频繁,这更增加了原有的不稳定性,使音乐显得更加丰富。再现部与呈示部相同。但在这一乐章的庞大结尾处,两个主题再次汇合,音乐的气势不可阻挡,进一步显示出人民战胜黑暗的坚强意志和必胜信念。
⑤ 我的理解及感受:《命运交响曲》所表现的如火如荼的斗争热情,具有强大
的感染力。开始的四个音符,刚劲沉重,仿佛命运敲门的声音;通过斗争战胜命运,更是贝多芬一贯的创作思想。贝多芬一生坎坷,虽然在音乐上有很高的天赋,却失聪了;虽然失聪,他还是抱着对爱情的憧憬,勇敢地表达爱;虽然爱情的道路上失败了,他还是坚强地站了起来,并创作出《第三交响曲》
(英雄)、《第五交响曲》(命运)、《第六交响曲》(田园),还有优美动听、洋溢着欢乐的小提琴协奏曲,以及绚丽多彩的钢琴协奏曲和奏鸣曲。
贝多芬的内心蕴藏著无穷的感情,细腻、超凡、和谐、十全十美。贝多芬有意将自己的意念放在曲子中。如《命运》,一开始的动机就是命运之神用力敲门。正如恩格斯说:“如果你不知道这奇妙的东西,那么你一生就算什么也没有听见。”他说,他在第一乐章里听到了“那种完全的绝望的悲哀,那种忧伤的痛苦”;在第二乐章里听到了“那种爱情的温柔的忧思”;而第三、第四乐章里“用小号表达出来的强劲有力、年轻的、自由的欢乐”,又是那么鼓舞人心。《命运交响曲》我想既是作者真实人生的写照,也是鼓舞人心的一部作品,在欣赏的过程中,不禁被他的激昂所感染,不禁钦佩在逆境中笑对人生的坚强。正值大三的我,正需要学习这种精神,面对就业的压力不气馁,面对人生的挫折不言输。
篇二:简析贝多芬钢琴奏鸣曲op.13第一乐章
简析贝多芬钢琴奏鸣曲op.13第一乐章
摘要:《悲怆》钢琴奏鸣曲op.13号,题献给李希诺夫斯基,是贝多芬早期创作中里程碑式的作品,表达了贝多芬对社会现状的愤慨和激情。是一首反抗残酷命运,追求美好理想的雄伟诗篇。该作品遵循古典的传统,具有极强的逻辑思维感和宏伟壮丽的气势。同时也散发着浪漫主义的气质。让我们细细品味这首超凡脱俗的巨作,聆听引子的痛苦呻吟;感受呈示部和再现部的勇往直前,坚定有力;期待尾声中的等待光明,迎接胜利。让我们切身感受作曲家复杂的内心世界,进一步了解其卓尔不凡的创作。
关键词:贝多芬 《悲怆》奏鸣曲 曲式分析
著名钢琴家路德维希?范?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1770年12月17日生于德国城市波恩,1827年3月26日逝世于奥地利首都维也纳。被誉为“维也纳三杰”之一的他有着激进的民主思想,虽然性情暴烈,但是他追寻着自由,平等,博爱的理念,敢于打破常规,追求个性,进行大胆的改革与创新, 在创作上对奏鸣曲式,交响曲套曲形式结构作出极大的贡献,也许是个人命运的坎坷与艰辛,造就了他的作品特有的标志---坚毅,刚强。 c小调第八号钢琴奏鸣曲创作于1798-1799年间,当时贝多芬赠给卡尔·冯·李希诺夫斯基亲王,标号为op.13初版扉页上,贝多芬写着“Grande Sonata Pathetique” 意为“悲怆的大奏鸣曲”。在他的32部钢琴奏鸣曲中,仅是这一部和op.81“告别”是由作曲家亲自加上标题的。或许受到美国独立与法国大革命的影响,在欧洲传播了自由平等的观念。这正是贝多芬追求的自由,平等,博爱。在他失聪后的人生低潮时,正是这个理念支持着他顽强的生存着,引导着他的作品跨入另一个新的境界。取代之前作品中贵族般的典雅的是强烈的热情与波涛汹涌的情感。曲子的力度对比加大、音域的距离加宽、和弦连接也脱离古典的范畴。使音乐从古典乐派的传统之中解放出来,开创出另一种崭新风貌。即继承了古典音乐的精髓又开创了浪漫主义的先河。
悲怆奏鸣曲是贝多芬早期的巅峰之作,全曲让我们感受到的是一种动态的美和刚强的意志。情绪激昂悲壮,震撼我们的不仅仅是气势磅礴的和弦,还有那从音符中透露出的不屈不挠,敢于向命运挑战的英雄气质和蓬勃的生命力。揭示了贝多芬崇高的精神境界,他摆脱了现实,超越了生命中肉体的痛苦,精神的折磨,命运的摧残。感悟到了生命中自我的力量,这首奏鸣曲让我们精神升华,向我们的灵魂中灌注了英雄的理想和人格。怒吼着“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带领我们感受他对生命的痴狂。
引子部分,隆重缓慢,从第一个和弦下落开始,营造了深邃、凝重、悲伤,神秘的氛围,接连着急进上行的和弦透露着作者内心的悲愤,激动。内心被严峻的压力束缚太久,无法释放,只有在半音下行中缓缓的叹息,在痛苦无奈的叹息中感叹命运的不公与残酷,隐忍生命的不幸与磨难。并由开头的c小调转为降E大调,通过和声、音区的变化,强烈烘托了悲愤的情绪和崇高伟大的情感。突强突弱的戏剧性对比,沉重的和弦仿佛喻示命运的残酷,黑暗势力的猖狂。伴随着紧张而阴森的音响,开始了矛盾冲突的交替,这一动机的出现是整个引子发展的核心。表现出在内心压抑太久即将要面临精神崩溃的情形。对休止符巧妙的使用,好像作者在强力克制自己,像在酝酿着情绪,又像在思索着,期待着,同时又制造出紧张的气氛,伴随着一连串的伴音的急剧下行,如同瀑布般倾泻为引出主部主题奠定了基础。
呈示部向我们展示了一抗争性的形象,主题旋律直线上行,激动而振奋人心。主持续音的使用使乐曲更有稳定性,左手轰响的震音和右手笔直向上的旋律将主题旋律一次又一次
的将音乐推向高潮,雄壮威武。音符如同密集的雨点,没有半点犹豫。除了表现出内心的渴望还坚定有力的告诉人们相信正义,召唤正义,积极抗争,战胜黑暗与邪恶。主题的交替使用,不断运动的节奏,奔腾不息的激进旋律制造出紧张的氛围,让人的内心如巨浪翻滚,就连呼吸都变得小心翼翼,心中的波澜久久不能平静。我们感受到了作者向命运挑战的决心和内心的汹涌澎拜。仿佛作者在积蓄力量,召唤正义,等待着光明到来,准备着爆发的一刻。呈示部的中段从第34小节开始由c小调转化为G大调,在第38小节由G大调转到降A大调,第43小节再转到降B大调,频繁的转调使段落变得不稳定,以不稳定段落作为连接部,使每个音符的变化都牵动听者的心弦。不由得让人紧张,仿佛跟作者一起在释放内心挤压太久的压力,又提心吊胆的担心着什么时候爆发。最后停留在降e小调上,正好是副部主题的开始,而降B大调正好就是副部主题段降e小调的属关系调,让人不得不赞叹作者的独创性和超强的逻辑思维能力。从作者身上表露出的不屈服的战斗和不断地深刻反思,积聚了严谨、认真、果断的日耳曼民族文化精髓。他在音乐中把英雄性的形象、宏伟的激情、尖锐的冲突、戏剧性的斗争都表现得淋漓尽致。丰富的和声变化,紧密波折的情绪转变,深深地感染者每个听众。
副部主题开始,乐曲的风格开始转变,左手是低音保持的柱式分解和弦,加上舞曲性的音乐节奏使音乐形象变得乐观。不同与引子的神秘庄重和主部主题的气势磅礴,副部主题显得轻快活泼,上行的跳音和轻巧的倚音表现出一种愉悦的心情和对美好生活的憧憬,让人顿时如释重负,仿佛心中的阴霾已被驱散。虽然旋律轻快明朗,但是又仿佛喻示着暴风雨前的宁静,第89小节转到降E大调,左右手反向向外扩张,有力的推进音乐前进,仿佛重新获得了力量,又充满信心和希望,继续与黑暗势力抗争到底。展现了胜利者高昂的姿态,最后转调回到主部主题,转到到c小调上,结构上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即自然地连接到了展开部又重新回到昂扬,抗争的激进形象。 展开部是简练而紧凑的,虽然加入了新的感情细节,但是紧密的把引子的动机与快板的动机相结合,紧密的突进到快板的内部,成为巨大的统一性的根源。第135小节是以g小调开始,是对引子材料的引用,又把人带入了那种紧张,庄重又略带悲伤的气氛中,仿佛黑暗势力又开始猖狂,到了第139小节转到e小调,把呈示部的材料到展开部中展开,对立的主题连贯的发展下去,笔直上行的旋律使矛盾冲突越来越尖锐,情绪越来越激动。在左手小二度的下行和模进转调中,透露了作者无奈的叹息,悲凉的哀诉,隐藏着作者内心的悲伤,这位伟大的孤独者,不愿受社会约束,他要摆脱肉体的联系,摆脱痛苦,摆脱命运去寻找他的极乐世界,去追逐他想要的自由。随后滚滚向前的分解和弦不停的蠕动,仿佛危险正在步步逼近,在第170小节使用了属持续音,音响效果渐行渐远,似乎在远离,减弱。随后紧接着穿插主部主题的材料,又回到了那种激昂奔放的形象。
再现部中继续引用主部主题的材料,并进行转调,扩充。主部主题与连接部主题合二为一,音乐铿锵有力,刚强坚定,彷佛是对命运的宣战和怒吼:“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它休想使我完全屈服”。坚定奋发的旋律不断向我们注入英雄的理想,传递给我们生命的力量。第225小节开始,由f小调转到c小调,开始朝主调靠拢,呈回归趋势。最后引用呈示部的主题,并回归到主调上。连接尾声时用了不稳定的减七和弦,使音乐在坚定,雄壮中又多了一丝悲壮,哀伤。
尾声是对主题的再现,小结构的使用引子和主部主题的材料,沉重的和弦仿佛喻示着黑暗势力并没有被完全消灭,悲壮的旋律中依然有作者的叹息和哀诉,但是尾声再次展现主部主题时依然铿锵有力,气势磅礴。最后结束在斩钉截铁,刚强坚定的和弦上,仿佛作者对黑暗势力发出的最后的怒吼,表明自己对黑暗势力的不畏惧不屈服的决心。传达了作曲家内心的豁达,乐观,同时用了哲学思维告诉我们,矛盾冲突依然存在,但是光明一定会到来!最后再现那串笔直向上的旋律仿佛号召着人们一起期待光明,一起抗战到底,主宰自己的人生。
这些伟大的篇章,是音乐巨人对人他的人生的真实写照。列夫?托尔斯泰在《童年》中回忆母亲弹奏《悲怆》时曾说,“她弹起了贝多芬的《悲怆奏鸣曲》,我想起了一种悲哀的、沉重的、阴暗的??好像使你想起从未发生过的事情。”品味《悲怆》,悲愤中带有喜悦,喜悦中略带悲愤,人就是在痛苦与快乐中存活着,贝多芬就是在这既对立又统一的矛盾体中向世人讲述着内心的无奈与痛苦,同时又无数次的看到希望,在音符中激荡着生命的乐章,充分彰显着生命的力量。告诉我们音乐因为有高低音的配合才会磅礴昂扬,而生命的成长是因为有苦与乐的掺杂才会刚强。哪怕贝多芬已受到耳聋威胁,贫困孤独的折磨,哪怕内心隐藏着痛苦与无奈,却依然将优美、动听、充满力量的旋律带给我们。“我们这些精神上无限而生命有限的人,就是为了痛苦和欢乐而生的”。“ 我的艺术应当只为贫苦的人造福。啊,多么幸福的时刻啊!当我能接近这地步时,我该多么幸福啊!”贝多芬在自己的痛苦中解救世人,在痛苦中超越自我,造福人类,他是人类的英雄,是人类的精神领袖,他是人类的普罗米修斯。
“ 痛苦能够毁灭人,受苦的人也能把痛苦毁灭。创造就需苦难,苦难是上帝的礼物。卓越的人一大优点是:在不利与艰难的遭遇里百折不挠。”他豁达的胸怀、高尚的人格,让我肃然起敬。《悲怆》如同圣经般神圣而让人敬畏,在悲壮,叹息与痛苦中它矢志不渝地激励着人们不畏困难、勇敢前进,为人们驱散黑暗,带领着人们走向光明,传递给我们正义的力量和对生命的热情,鼓励着我们勇敢地追求幸福生活。
作为钢琴音乐的“新约全书”,贝多芬钢琴奏鸣曲博大精深的,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财富,值得我们不断探索其深邃的内涵, 追寻大师的足迹,探索音乐,感悟人生。
参考文献:1.李吉提《曲式与作品分析》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2.(法)罗曼·罗兰《贝多芬传》 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00-10版
3.李晓莉《简述贝多芬c小调第八钢琴奏鸣曲悲怆的音乐特征,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09-2版
4.徐彬 浅析贝多芬钢琴奏鸣曲《悲怆》J.音乐生活2007(2):79
5. 贺锡德 《365首外国古今中外名曲欣赏》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 1989年版
篇三:《命运》交响曲赏析
《命运》交响曲赏析
系别:初等教育学院
班级: 09级教育技术学专业
姓名: 凤玉乾
学号: 20091121120
摘要:对于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我们每个人都并不陌生,这不仅仅因为它出自名家大师之手,更是因为音乐中所表现的强又有力的震慑感让我们无法忘怀。
关键词:《命运》交响曲, 路德维希?凡?贝多芬, 乐章
《命运》交响曲是贝多芬在疾病缠身的情况下,靠着自己顽强的精神力量与意志力创作完成的,对贝多芬本人来说这就是自己在向自己的命运挑战。贝多芬在创作这部作品时已耳聋而且很严重,但他对音乐的追求却并没有降低分毫,写谱,重写,再谱,撕掉,他修改了一本又一本乐谱,一段乐曲甚至有几十次的修改,甚至一个音符要思考很久很久,他的创作草稿从某种意义上就是一部包含血与泪的内心搏斗的记录,也就是这种包含血与泪的创作过程深深刻入了音符中,使得听众在产生了一种不可磨灭的 “震撼的感觉”,这样的震撼就像我们每个大学生都所面临过的那些紧张时刻一样,每个人都在和时间赛跑,数着时间一分一秒,就像前程与命运的受到挑战一样震慑力强大。在每一次次的高频度压迫下我们学会了宠辱不惊,学会了勇于面对,更懂得了如何自我解压,即使学习生活很苦很累,但我们学会了如何劳逸结合,如何笑对人生;每一次的失利,我们都加之以深刻的反省,反省自己哪里有疏忽,哪里是自己的盲点。我们从不服输更不轻言放弃,我们要斗志昂扬,乐观向上更要越战越勇,决不向命运低头!
一、作家简介
路德维希?凡?贝多芬(1770-1827),德国最伟大的音乐家之一也是世界上伟大的音乐家之一。祖籍荷兰(也有传说是波兰的),出生于德国波恩的平民家庭,父亲是当地宫廷唱诗班的男高音歌手,喜怒无常、嗜酒如命;母亲是一个厨师,心地善良、性情温柔。艰辛的生活剥夺了贝多芬上学的权利,他自幼表现出的音乐天赋,使他的父亲产生了要他成为音乐神童的愿望,成为他的摇钱树。他不惜打骂,迫使贝多芬从4岁起就整天没完没了的练习羽管键琴和小提琴。8岁时贝多芬首次登台,获得巨大的成功,11岁发表第一首作品《钢琴变奏曲》。13岁参加宫廷乐队,1801年,贝多芬爱上了朱列塔?圭恰迪尔,他把《月光奏鸣曲》献给她,接着爱情的失败让他陷入黑暗。1803年他从灰暗中走出来,写出了明朗乐观的《第二交响曲》。1823年,贝多芬完成了最后一部巨作《第九交响曲》。1826年12月贝多芬患重感冒,导致肺水肿。1827年3月26日,他在暴风雪中
离开。终生未婚。29日出殡,送葬者有两万人,遗体葬于圣麦斯公墓。他是一位集古典主义大成、开浪漫主义先河的德意志古典音乐作曲家,也是一位演奏家和指挥家。他一共创作了9首编号交响曲、35首钢琴奏鸣曲(其中后32首带有编号)、10部小提琴奏鸣曲、16首弦乐四重奏、1部歌剧、2部弥撒、1部清唱剧与3部康塔塔,另外还有大量室内乐、艺术歌曲与舞曲。这些作品对音乐发展有着深远影响。贝多芬被也被尊称为乐圣。
二、创作背景
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原名《第五交响曲》,它是一部最能代表贝多芬艺术风格的作品。《命运交响曲》结构严谨,手法简练,形象生动,各乐章之间具有十分清晰的内在联系。整部作品情绪激昂、气魄宏大,富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命运》的构思、创作周期是比较漫长的,据文献记载,贝多芬最早是从1803年开始有意写作这部作品的。 贝多芬开始构思并动笔写c小调第五交响曲是在1804年,那时,他已写过“海利根遗书”,他的耳聋已完全失去治愈的希望。他热恋的情人朱丽叶塔·齐亚蒂伯爵小姐也因为门第原因离他而去,成了加伦堡伯爵夫人。一连串的精神打击使贝多芬处于死亡的边缘。但是,贝多芬并没有因此而选择死亡。他在一封信里写道:“假使我什么都没有创作就离开这世界,这是不可想象的。”贝多芬在一生中最痛苦的时期,展开了一次旺盛的创作高潮。《命运》的第一乐章是在《第四交响曲》创作以前就已经写好的,后面三个乐章则是在1807-1808年之间完成的。
三、《命运》乐章 赏析
全曲共有四个乐章。
第一乐章 明亮的快板、奏鸣曲式。一开场那四声令人恐惧的有力音符,几乎让每个人只要一听到它就会永远无法忘却!一开场就表现出一种前所未有的恐怖感觉!第一主题激昂有力,具有勇往直前的气势,表达了贝多芬充满愤慨和向封建势力挑战的坚强意志也正是贝多芬音乐才华与他个人精神最充分结合的表现!在其中,我们好似看到了一幅激烈战斗的场面,每一个音符,每一段旋律似乎都在舞刀弄剑、奋勇拚杀!你可以把主角想象成贝多芬乃至任何一个不屈不挠的战士或革命斗争史实。但我觉得这还是远远不够的——对于听众而言,主角应该是你自己!那么敌人是命运!因为每个人都有面对命运考验的时候。主题在重复着,恐怖的声音依然在回荡,似乎斗争者并没有征服这个强大的“命运对手”!我想很多听众在这里会感到一丝精神上的疲乏。 接着,圆号吹出了由命运动机变化而来的号角音调,引出充满温柔、抒情、优美的第二主题。
它抒发着贝多芬对幸福、美好生活的渴望和追求。 命运动机再次闯入,引出了展开部,威风凛凛的命运再次占了上风。展开部中,转调非常频繁,这更增加了原有的不稳定性,使音乐显得更加丰富。 再现部与呈示部相同。但在这一乐章的庞大结尾处,两个主题再次汇合,音乐的气势不可阻挡,进一步显示出人民战胜黑暗的坚强意志和必胜信念。
第二乐章舒缓的旋律传来了,似乎是一位母亲伸出了双手来抚慰刚刚经历了一场恶战的儿子,也好像是几名携手斗争的勇士在大战之后对敌人、对未来进行交流、思索。虽然音乐是平缓的,但是内在含有一种催人奋进的默默力量,好像在不断的鼓动战士继续前进。在经历了第一乐章激烈的挣扎之后,听众们在这里得到了片刻的休息,好似是一剂疗伤药。在尾声中,第一主题作了简单的展开,表现出英雄的乐观情绪,以及从沉思中获得进一步斗争的信心和力量。
第三乐章是快板谐谑曲,但是却听不到任何“幽默、谐谑的成分”。在这里战士重新拿起了武器,回到了阴云笼罩的战场,音乐的气氛也突然从平和转为阴暗。好像战士脚踏着牺牲者们的血迹在一步一步朝命运之神逼近,不断积累着力量和勇气。命运主题依然凶险逼人,决战的第一阶段仍由命运取胜。但是,黑暗必将过去,曙光就在眼前,伴随着低音弦乐奏出的舞蹈主题,引出了振奋人心的乐段,它象征着人民群众在黑暗势力下的斗争信心和乐观情绪。 最后,第一主题在第一小提琴的演奏下,自由地向上伸展,乐队的音域在增大,音响在增强,一种不可抑制的力量把音乐直接导入那光辉灿烂的终曲。
第四乐章规模宏大充满光明和无比欢乐的情绪,是欢呼胜利的热烈场面。乐章呈示部的主部主题包含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以雄伟壮丽的凯旋进行曲开始,和弦饱满有力,旋律积极向前,由全乐队强奏。到发展部的高潮时,狂欢突然中断,远远地又响起了命运的威吓声,但已是苟延残喘,再也阻挡不住历史前进的潮流了。
于是,辉煌、明亮的第一主题再次响起,以排山倒海的气势,表现出人民经过斗争终于获得胜利的无比的欢乐。这场与命运的决战,终于以光明的彻底胜利而告终。
在此大家可以注意一下,《命运交响曲》的第三、第四乐章是连续演奏的,从第三乐章最后一部分那平静、忧郁的缓慢突然跳跃到第四乐章一开始那突如其来、如同山洪暴发一般的合奏。其实这个手法来自于《第四交响曲》的第一乐章——从引子转到正题的那一部分。正是由于成功写下了《第四》的首乐章,才给《命运》的终曲乐章带来了灵感。我想任何一个听众面对着如此汹涌而来的凯旋之声,心中应该无不感觉激荡——黑暗被打破了、命运被征服了、阳光重新照耀大地!战士在庆祝自己的胜利、人群在欢唱胜利的颂歌!听众也可以送一口气,甚至为作品的伟大而感到一丝快慰和激动。我想这正是为什么几百年来,有许多人可以从《命运交响曲》中获取力量、鼓起勇气面对生活压力、人生挑战的重要原因!
参考资料
1、《乐圣贝多芬》
2、《题献给洛布科维兹王子以及拉兹莫夫斯基伯爵 》
3、艺术百科 —— 乐海流连 —— 名曲博览 —— 贝多芬,c小调第五交响曲《命运》
篇四:贝多芬命运
路德维希·凡·贝多芬(德语:Ludwig van Beethoven,1770—1827)德国著名的作曲家和音乐家,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之一是“集古典主义之大成,开浪漫主义之先河”的伟大音乐家;他创作的作品对音乐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由此被尊称为乐圣。祖父自从二十岁来到波恩就做了那里的乐长。父亲是一名擅长高音的歌手。母亲出身低微,是一个厨子和女佣生的女儿。他一共创作了9首编号交响曲、35首钢琴奏鸣曲(其中后32首带有编号)、10部小提琴奏鸣曲、16首弦乐四重奏、1部歌剧、2部弥撒、1部清唱剧与3部康塔塔,另外还有大量室内乐、艺术歌曲、舞曲。他的作品对世界音乐的发展有着非常深远的影响,因此被尊称为乐圣,在世界交响音乐界,有着极其崇高的地位。著名作品有交响乐《英雄》(第三交响曲)、 《命运》(第五交响曲)、《田园》(第六交响曲)、《合唱》(第九交响曲,其中著名乐段《欢乐颂》在第四乐章),钢琴奏鸣曲《悲怆》、《月光》、《暴风雨》、《热情》,弦乐四重奏《大赋格》等。
《命运》交响曲产生于贝多芬创作的成熟期:18 0 3-1812年。这段时间也被称为贝多芬创作的“英滩年代”。 因为贝多芬一生经历坎坷,但他坚强不屈,仍不向自己的命运所低头。他乐观向上,以顽强的毅志力克服一切困难。这首乐曲就很形象的表达了这一点。
《命运》交响曲中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戏剧性的紧张冲突和斗争性的严酷惨烈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白热化程度。贝多芬内心尖锐的、无以调和的矛盾和多种多样的对立情绪波表达的淋漓尽致。艺术成就上达到了思想更统一、主题更集中,形式更严谨的新的高度,成为古典主义的典范之作而名垂乐史。
《命运》交响曲由4个乐章组成。
第一乐章,开门见山的“命运敲门”动机作为呈示主部主题的核心音型,以庞大的乐队全奏的音响轰鸣着倾泄下来,邪恶而不可一世。但正加贝多芬斯呐喊的:“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主客观双方展开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战斗。副部主题由圆号的号角音响引出,旋律抒情而温暖,慰藉而清新,这就是人们为之浴血奋战,付聘切的理想。命运主题渐渐地又居于主导地位,展开部开始了。展开部两军对垒,双方拼杀的天昏地暗。在现部主部主题中,双簧管好似战马哀鸣的、悲戚的华彩乐句后,英雄又从血泊中站了起来,在副部主题“理想与信念”的支持下,新的战斗又开始了。在规模宏大的结束部中,贝多芬博大的音乐思维得以继续展开。第一乐章在热烈、亢奋的尾声中结束。在第一乐章里,有时凶恶的命运占了上风,有时英雄的声音威严而凛然。胜利的道路还很漫长,艰苦的斗争还将继续。
第二乐章最辉煌的抒情诗照,表现了主观感情世界的复杂性和深刻性。深沉的情感、光辉的理想、坚定的信念构成了第一主题宽广、沉稳的特征和第二主题颂歌般的进行曲风格的旋律,两个主题最终发展成为一首英雄精神力量的赞歌。
第三乐章是英雄战胜命运的最后一次搏斗。第一主题是英雄内心世界的又一次深邃的刻划与写照,神秘的柔婉叹息、动荡不安、犹豫甚至顺从与激情的急邃冲动交织在一起。第二主题是命运动机的变形,具有威慑和挑衅的意味。一个民间舞蹈般的、强烈而激越的主题给音乐带来了根本性的转折,预示了英雄最后的胜利。
音乐不间断地直接进入第四乐章,在不安定的微弱气氛中,太阳突然冲破乌云,喷薄而出。这是一首宏大壮丽的凯旋进行曲,胜利狂欢的情绪贯穿整个乐章。黑暗必将被战胜,光明和胜利是不可抗拒的。
篇五:贝多芬命运交响曲赏析
伟大的杰作
----贝多芬命运交响曲赏析
贝多芬(1770-1827)是德国著名的作曲家,他出生于一个贫寒的音乐家庭,4岁就随父亲学习小提琴和钢琴,父亲曾梦想把他培养成为莫扎特式的神童。贝多芬幼年的教师聂耶菲为他的艺术成就奠定了基础。在老师的帮助下,1787年贝多芬到维也纳向莫扎特学习作曲。贝多芬还向许多音乐名家学习,艺术上进步很快。1795年,他曾获得卓越钢琴演奏家和作曲
家的声誉。贝多芬的创作继承和发展了德国音乐的优良传统,他用毕生的精力为世界音乐文化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对十九世纪以后的欧洲音乐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命运交响曲》原名《第五交响曲》,它是一部哲理性很强的作品,也是最能代表贝多芬艺术风格的作品。《命运交响曲》结构严谨,手法简练,形象生动,各乐章之间具有十分清晰的内在联系。整部作品情绪激昂、气魄宏大,富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贝多芬的这部作品,开始的四个音符刚劲沉重,仿佛命运敲门的声音,因此被称作命运交响曲。那么这部作品的主旨是什么?贝多芬的创作意图又在哪里?那是贝多芬被疾病所困之后,所发出的心灵呼唤!最终他战胜了自己的意志,没有被不公平的命运所击退,而后重新回到维也纳继续自己对音乐的追求。在这个绝望、思考、反省、胜利的斗争过程中,贝多芬发出了“我要扼住命运喉咙”的口号,他感觉自己不能屈服于命运,而应该勇于发起挑战!
贝多芬在1808年11月写给他的朋友韦格勒的信中,就已经说出: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它决不能把我完全压倒!"命运敲门的声音"在1798年所作《c小调钢琴奏鸣曲》的第三乐章中就已经出现过,以后又出现于《D大调弦乐四重奏》第三乐章、《热情奏鸣曲》第一乐章、第三《列奥诺拉》序曲、《降E大调弦乐四重奏》等一系列作品中。可见,通过斗争战胜命运,是贝多芬一贯的创作思想。
罗曼·罗兰对《命运交响曲》有过一段出色的描绘。“这是一幅庞大的壁画,在这里,英雄的战场扩展到宇宙的边界。而在这神话般的战斗中,被砍碎的巨人像洪水前的大蜥蜴那样重又长出肩膀;意志的主题重又投入烈火中冶炼,在铁砧上锤打,它裂成碎片,伸张着,扩展着??不可胜数的主题在这漫无边际的原野上汇成一支大军,无限广阔地扩展开来。洪水的激流汹涌澎湃,一波未平,一波复起;在这浪花中到处涌现出悲歌之岛,犹如丛丛树尖一般。不管这伟大的铁匠如何努力熔接那对立的动机,意志还是未能获得完全的胜利??被打倒的战士想要爬起,但他再也没有气力;生命的韵律已经中断,似乎已濒陨灭??我们再也听不到什么,只有静脉的跳动??突然,命运的呼喊微弱地透出那晃动的紫色雾幔。英雄在号角声中从死亡的深渊站起。整个乐队跃起欢迎他,因为这是生命的复活??再现部开始了,胜利将由它来完成。”
大家也许会误解,当时是不是因为贝多芬的耳疾有所改善,他才重新鼓起了生存下去的勇气?其实并非是这样,从他自己写的许多日记、信件中可以看出,贝多芬的耳聋是逐渐加重的,其间并非单纯的
听力减退,而且还会伴随着严重的杂音干扰,让他苦不堪言。所以贝多芬对自己重拾信心完全是其精神上的胜利,来自于对“命运的挑战”。所以在自己对生命有了重新认识之后,他企图用一部大型的交响乐作品来表达自己的情绪,歌颂这一自我斗争的主题。自此《命运交响曲》的主题渐露雏形,全曲共有四个乐章。
第一乐章:开头是由三短一长的四个音符构成的短句,那四声令人恐惧的有力音符,包含了极大的气势,充满了震慑力,几乎让每个人只要一听到它就会永远无法忘却。当然,贝多芬对于这四个音符的解释最为权威——命运在敲门!这一动机发展出惊惶不安的第一主题,它贯穿着第一乐章,推动音乐不断向前发展。第一主题激昂有力,具有勇往直前的气势,表达了贝多芬充满愤慨和向封建势力挑战的坚强意志。接着,圆号吹出了由命运动机变化而来的号角音调,引出充满温柔、抒情、优美的第二主题。它抒发着贝多芬对幸福、美好生活的渴望和追求。命运动机再次闯入,引出了展开部,威风凛凛的命运再次占了上风。展开部中,转调非常频繁,这更增加了原有的不稳定性,使音乐显得更加丰富。但在这一乐章的庞大结尾处,两个主题再次汇合,音乐的气势不可阻挡,进一步显示出人民战胜黑暗的坚强意志和必胜信念。我想,这正是贝多芬音乐才华与他个人精神最充分结合的表现!我们好似看到了一幅激烈战斗的场面,每一个音符,每一段旋律似乎都在舞刀弄剑、奋勇拼杀!你可以把主角想象成贝多芬乃至任?a href="http://www.zw2.cn/zhuanti/guanyuwozuowen/" target="_blank" class="keylink">我桓霾磺荒拥恼绞俊5揖醯谜饣故窃对恫还坏摹杂谔诙裕鹘怯Ω檬悄阕约海∧敲吹腥耸撬苊髁恕耍?/p>
第二乐章:乐曲带有宗教色彩,略带悲凉而坚强。由中提琴和大提琴奏出温柔、起伏宽广而平顺的第一主题,似乎是一位母亲伸出了双手来抚慰刚刚经历了一场恶战的儿子,也好像是几名携手斗争的勇士在大战之后对敌人对未来进行交流、思索。虽然音乐是平缓的,但是含有一种催人奋进的默默力量,好像在不断的鼓动战士继续前进。第二主题先是由木管奏出,然后由铜管乐器吹出英雄豪迈的凯旋进行曲。在尾声中,第一主题作了简单的展开,表现出英雄的乐观情绪,以及从沉思中获得进一步斗争的信心和力量。在经历了第一乐章激烈的挣扎之后,听众们在这里得到了片刻的休息,好似是一剂疗伤药。仿佛赞美诗式的对比主题在管乐声中辉煌地响起,将人们的心灵照亮。
第三乐章:在这里战士重新拿起了武器,回到了阴云笼罩的战场,音乐的气氛也突然从平和转为阴暗,好像战士脚踏着牺牲者们的血迹在一步一步朝命运之神逼近,不断积累着力量和勇气。大提琴和低音提琴发出了跃跃欲试的音调,小提琴却是无可奈何的叹息。命运主题依然凶险逼人,决战的第一阶段仍由命运取胜。但是,黑暗必将过去,曙光就在眼前,伴随着低音弦乐奏出的舞蹈主题,引出了振奋人心的乐段,它象征着人民群众在黑暗势力下的斗争信心和乐观情绪。紧接着,在这虚幻的,几乎无声的“命运”之中,骤然爆发了第四乐章的胜利欢呼,将人们的卑微和怯懦一扫而光。
第四乐章:开始是雄伟壮丽的凯旋进行曲,先是由乐队全奏辉煌的第一主题,后是由弦乐拉出欢乐的第二主题,表现人民获得胜利的
无比欢乐。到发展部的高潮时,狂欢突然中断,远远地又响起了命运的威吓声,但已是苟延残喘,再也阻挡不住历史前进的潮流了。于是,辉煌、明亮的第一主题再次响起,以排山倒海的气势,表现出人民经过斗争终于获得胜利的无比的欢乐。这场与命运的决战,终于以光明的彻底胜利而告终。
在此大家可以注意一下,《命运交响曲》的第三、第四乐章是连续演奏的,从第三乐章最后一部分那平静、忧郁的缓慢突然跳跃到第四乐章一开始那突如其来、如同山洪暴发一般的合奏。我想任何一个听众面对着如此汹涌而来的凯旋之声,心中应该无不感觉激荡——黑暗被打破了、命运被征服了、阳光重新照耀大地!战士在庆祝自己的胜利、人群在欢唱胜利的颂歌!我想这正是为什么几百年来,有许多人可以从《命运交响曲》中获取力量,鼓起勇气面对生活压力、人生挑战的重要原因!
在很多人心目中,《命运》代表着贝多芬;同样,在另外一些人的心目中,贝多芬代表着《命运》。我想,世界上再没有一首交响曲能够获得如此广阔的知名度以及接受度。贝多芬的伟大,则很大程度上也来自于这部代表作给他带去的声誉和敬仰。《命运交响曲》代表了贝多芬的精神,代表了人类永不向自身妥协的精神!
年近40岁的贝多芬,在那时候用他炙热的感情以及独特的个性风范,以其特殊的人生经历和音乐天赋,为后人留下了这部永远不会过时的经典!
字数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