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体裁作文 > 教育资讯

游子回家的图片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5 15:21:17 体裁作文
游子回家的图片体裁作文

篇一:游子回家1

(本课获2009年天山区第七届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大赛一等奖)

说课、教案、反思、评课

北师大版《品德与社会》教材五年级上册

《游子回家》

<说课>

【教材分析】

"游子回家"是小学《品德与社会》课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我们同有一个家"中第二个主题"炎黄子孙的心愿"的第一个主题活动。教材通过历史年表,让学生知道列强侵占我国领土的屈辱史和中国人民站起来,收回领土、行使主权的豪情。通过图片和文字,介绍了学生学习需要了解的香港回归重大历史事件,知道这是中华民族的盛事,也是世界和平与正义事业的胜利。1997年7月1日这一天,将作为值得人们永远纪念的日子载入史册。了解到"一国两制"的重要政策,不仅是解决历史遗留下来的香港问题的最佳方案,也是香港回归祖国后保持长期繁荣稳定最佳制度安排。使香港不仅继续保持原有的优势,而且从祖国内地获得了更强有力的支持,形成了与祖国内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良好局面,充分展示了香港十年回归的风采。

【学情分析】

生活中,学生对此已经比较了解、熟悉。课前学生通过上网、去图书馆、观看电视、收听广播、调查访问、旅游参观等多种途径搜集资料,了解香港、回归等重大历史事件,知道"一国两制"的重要政策。初步了解香港的历史以及香港回归后的发展,让学生们理解香港回归是由于祖国的强大,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自豪感,使学生为祖国的强大感到骄傲,培养他们从小树立发奋图强的责任感。

【设计思路】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中指出品德与社会课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基础。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儿童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而此价值在于把陌生于人的外在世界转换成人的生活世界,建构起人与世界的活泼生动、富于意义的联系,与儿童本身的联系,才可能使课程变得对儿童有意义。因此,在本活动主题设计我以"探究---体验"为基点,采用了教材中的历史知识为"点"状呈现给学生,通过探究香港的历史和回归,点燃了学生体验的情感火花,使之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活动中,通过内化、感悟、生成爱国的道德情感品质。

<教案>

【活动目标】

1、增进爱国主义的情感、态度和民族自豪感。

2、理解"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从而增进对于祖国的责任感。 3、知道香港回归祖国的重大事件,知道"一国两制"的重要政策。

【重难点】 重难点是让学生理解到被割让和被占领是由于国家的落后与政府的腐败软弱,回归则是国家的发达与强盛。

课前活动:师生齐唱《大中国》

【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 揭示主题

师:(出示中国地图)我们的大中国呀,好大的一个家。在这个大家庭里,有着不可分割的每

一寸土地,更有着割舍不断的血溶于水的赤子之情。大家还记得那永远值得纪念的日子

吗?1997年7月1日,这是一个让13亿炎黄子孙和海外游子为之振奋的日子。就在这一天,香港这个游子终于回家了,回到祖国的怀抱。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游子回家》。

【设计意图:利用课前播放的歌曲《大中国》资源,先让学生在听、看、想等多感观的刺激,感受祖国母亲大好河山的风光景色,然后教师用简明言语直接点题。】

二、交流资料 形成问题

1、了解香港的地理位置

2、香港是由哪些部分组成?

3、小结:香港虽然面积不大,但位置却很重要,不但是我国海上航路的重要港口,同时也是太平洋和印度洋航线上的重要港口,与世界各大洲之间的海运和航空运输都十分方便。

4、疏理归纳 形成探究

(师在学生提出的探究问题中,进行疏理归纳出--割让、回归、风采)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的资料交流,了解到香港特殊的地理位置,知道香港区区域的范畴,使学生初步对香港有了大概的感知,此时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走进香港,让学生对香港充满探究的愿望,最后教师在学生想探究的问题中进行疏理归纳,形成探究本活动主题的三个问题。】

三、问题探究 明理激情

1、回顾历史

师:课前,同学们已经通过各种渠收集了许多有关香港历史的资料。下面,请拿出香港被割让的历史资料在小组内交流,并推荐一位代表准备汇报。

① 小组内资料交流

② 小组代表汇报

③ 阅读文本

师:书中是怎样描述的呢?

④ 观看历史,谈感受

师:看到这种场面,你有什么话想说?

⑤ 小结:

师:虽然历史已经过去,但警钟依然长鸣,作为中国人,让我们铭记这段屈辱的过去,记住"落后就要挨打!"的历史教训。

【设计意图:由于香港的历史时间跨度大,过程复杂,特别是要弄清香港是怎样从祖国分割出去的?对小学生来说是有一定的困难的。因此我把重点放在让他们理解到被割让和被占领是由于国家的落后与政府的腐败软弱造成。并且通过收集材料、交流材料,让学生获得初步感知,再精选香港被英军侵占的历史画面,引领孩子走近那似曾相识却又陌生的历史情境,还原历史故事中所蕴含的情感,并畅谈感受,从中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牢记"落后就要挨打"的历史教训,起到共鸣的效果。】

2、重温回归

① 观看回归视频

②(转载于:www.smhaida.com 海 达 范 文网:游子回家的图片) 畅谈感受

师:看到此情此景,你想说什么?

③ 一国两制

师:什么是一国两制?

④ 了解区旗和区徽

师:谁来说说香港的区旗和区徽的含义呢?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重温香港回归的历史时刻,在一幅幅的画面中充分感受到祖国的繁荣昌盛,激发学生心中爱国之情的自豪感。进而让学生抒发自己内心的感受,并认识到香港的顺利回归是由于祖国的强大,是得益于"一国两制"的重要政策。】

3、展示风采

① 发展概况

师:同学们也许从电视上,网络上,书上…….多方面感受到香港回归后的发展。谁来举

个例子说一说?

② 香港之旅

【设计意图:通过了解香港回归后的发展,学生的心中油然而生想去香港游玩的欲望,教师在此创设 "香港之旅",再次感受到回归后的香港的繁荣兴旺,这是祖国强大的体现,激发学生爱国之情,渗透责任感意识,增强学生责任感。】

四、归纳总结 拓展延伸

师:这节课,同学们通过上网、去图书馆、观看电视、调查访问、旅游参观等多种途径搜集资料,对香港有了较深的认识,提出了很有价值的问题。希望同学们运用这节课所学的方法,继续探究澳门、台湾。

【设计意图:活动虽已结束,但是探究的脚步依然在延续,此环节为探究澳门、台湾埋下伏笔。】

【板书设计】

炎黄子孙的心愿

游子回家

香港区旗 割让 落后

区徽 回归 强大

风采 发展

<教学反思>

通过本课的教学,学生不仅初步了解了香港被割让的历史及回归祖国这一重大历史事件,而且知道了"一国两制"的重要政策。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在学生的知识结构得到逐步完善的同时,不但认识图形能力、合作能力、探究能力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而且学生的情感体验融入于整个活动之中,回顾本节课的教学过程,我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找准前后单元的衔接点。

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是"儿童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课程要关注儿童的现实生活,教育的内容和形式都要贴近儿童生活,反映儿童需要。要让儿童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本课程贯穿始终的一条主线就是儿童的社会生活。课程的内容紧紧围绕儿童由近及远的社会生活来组织,学习有关社会生活的常识,感受社会生活的美好,懂得社会生活的规范,掌握参与社会生活的知识和能力。

基于以上要求,我注重在教学中以儿童生活为基础,紧密结合学生生活实际,挖掘课程资源。在教学本课时,我设计了这么一个问题:看到香港,你想说什么?这个环节贴近学生的生活,由于晋江市是侨乡,相当一部分学生的亲人就定居香港,甚至有的学生去过香港旅游,香港对学生来说并不陌生。因此,此话题可以说符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在课堂上学生畅所欲言,言语中充分流露出对香港的憧憬和祝福。为了引导学生在地图上找到香港,我引导学生复习第二单元中"认一认祖国政区"时,为本课教学找准了衔接点,使教学资源前后融会贯通,可谓是前者为后者做好了铺垫,后者为前者的延伸。进而我使用了多媒体课件,又使用了中国政区图,激发了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充分地整合了教学资源为教学服务,有效地提高了教学的针对性、有效性。

二、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会体验,使课堂焕发生命活力。

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出发点不在于课程的严谨与教学的结构规范,而在于学生的可接受性,其目标与归宿自然是学生的生命需求。走向生命课堂,才能体现出人文的引领,才能体现出学生的生命体验。当我们以整体性的教学视角来关注人文性、个体性、交往性的时候,一个生活的场景自然展开,生活不能等同于教学,但是经典的生活就是教学的模型,就是生命课堂的结构支撑,学生的生命就能得到和谐的发展。我在整个活动中,充分考虑到教学的整体性,于是在课前安排了师生的活动--MTV《大中国》,让学生置身于充满欣欣向荣祖国的大好河山之中,领略祖国秀丽的山河,欣赏祖国的灿烂文化……充分感受到祖国母亲的繁荣

昌盛,此时那份浓浓的爱国之情已然在学生心中流淌着,涌动着。我话锋一转,直接点题,在这个大家庭里,有着不可分割的每一寸土地,更有着割舍不断的血溶于水的赤子之情。1997年7月1日,游离在外长达155年的香港这个游子终于回到祖国母亲的怀抱中,一切都是那样水到渠成,紧接着进一步引导学生疏理归纳,形成探究问题。在探究活动中,我采用了资料的交流、与文本的对话、观看历史等多种形式,形成一个多维学习体,使课堂活动沉浸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情景之中,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在突破本课的重点同时也是本节的难点,香港被割让和被占领是由于国家的落后与政府的腐败软弱,我利用了多媒体课件播放了鸦片战争的历史视频,让学生直面历史,拉近了学生与历史的距离,让学生置身于历史的海洋之中,一时间,学生的激情、生命体验一再被唤起,道德情感与道德认识得到了双重建构。以此同时,课堂上学生的发言让我异常惊喜,"我非常愤怒,为什么清政府不组织军队进行反抗?""我非常痛恨清政府,为什么他们没有一个敢出来撕毁条约?""我觉得如果一个国家落后了,就会受到别人的欺负。"这一系列生成问题,在学生的脑海中涌现,在交流中生成,这就是生命力的课堂的涌动。在课接近尾声时,由于学生的兴趣点仍高涨未退,于是我又乘机创设"香港之旅"之情境,带领学生到香港玩一玩,学生在观看香港风景时,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不由自主地发出"哇!哇!哇!"的赞叹声延续。当学生发出的一声声啧啧的赞叹时,我想,学生已在多维活动中得体验,内化生成道德品质与道德情感,使课堂活动焕发出生命的活力与生机。

三、通过创设情景,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

探究是课堂教学的真谛,是品德与生活(社会)教学思维的源泉。问题是思维的起点,是探究学习的载体。探究的过程是学生的兴趣与好奇支配之下的全身心投入的过程,所以学生能乐于接受,并能从中体验到学习的魅力与学习的精彩。在课前活动时,我以《大中国》MTV播放,引导学生充分感受祖国的壮丽山河和民族文化后,引出香港,指导学生在中国政区图上找到香港,当学生看到香港后,话匣子一下子开了,学生根据自身已有的知识经验和亲身的体验畅谈了香港在学生心中的印象以及心中的祝福。随之,我又抛出一个问题:对于香港,我们还想探究什么问题?此时学生探究的欲望被激活了,迫不及待地提出想要探究的问题:"我想了解香港回归后的发展。""我想了解香港被割让的历史。""我想了解香港是怎样回归的。""我想了解香港回归后的经济发展情况"……于是我为学生提供了充足的探究的时间与空间,随后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自己收集到的资料,并推荐代表在班上进行交流,而后引导学生阅读文本,观看历史视频,进行信息的互补,将课内与课外、学校与社会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在置身于探究学习的过程中,实现了学生对自身知识、技能、情感等方面内在的建构。

在教学中,我也深深地感悟到:品德与社会是一门全新的课程,具有很强的综合性。想要对学生进行深入浅出的科学、道德、生活教育,教师本身应该具备广博的文化知识素养,才能够厚积薄发,在课堂交流中正确无误地教学。在这个方面我还需要不断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素质,这样才能避免上课时遇到"心中无底,不敢开口"的尴尬。 <评课>

为了避免学生被动式接受香港历史事件,在预设中,让学生通过上网、去图书馆、观看电视、调查访问、旅游参观等多种途径搜集资料,多方位让学生了解香港从被割让、被占领回归的历史,初步了解香港、回归等重大历史事件,知道"一国两制"的重要政策,理解"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从而增强对于祖国的责任感,激发爱国主义情感,增进民族自豪感,树立做了不起的中国人的志向。本教学活动设计具有三大特色:

一、紧扣主题,挖掘资源。品德与社会课程承担着学生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重要任务,课程资源不限于传统意义上的教材,要使学生广泛地接触和了解生活、了解社会,就必须充分开发、利用校内外的各种课程资源,以利于课程目标的实现。在具体教学中,把静态的教学内容和学生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教学内容可以从教科书扩展到学生的整个生活空间,包括社会生活中对儿童发展有意义的题材,把教学内容与本地区实际有机联系起

来,同时关注社会新的发展和变化,及时丰富、充实课程内容,增进课程内容的现实性和亲近感,以满足学生不同学习方式的需要,创造条件让学生参加社会实践,体验社会生活,在理解与感悟中受到教育,获得经验,逐步提高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的能力。因此,课前播放的歌曲《大中国》资源利用,让学生沉浸在听、看、想等多感观的刺激,感受祖国母亲大好河山的风光景色,老师直接点题明了,学生的学习兴奋点也被激发出来。利用中国地图与香港特别行政区区图,让学生直接感观到的是香港是由哪几部分组成和它重要的地理位置,为探究香港被割让、被侵占的过程做到有利的铺垫。利用学生课前收集到的香港被割让的历史资料在小组、全班交流,一是达到共享资源,二是在师生、生生在交流互动中,学生资料的处理与筛选能力得到培养;文本的历史年表让学生一目了然,影片的观看深化了学生认知感受、内化与生成。整个预设流程,可以说是紧紧围绕主题,让多种资源得到了有机融合,三维目标达成预设与生成和谐统一。

二、生成问题,亲历探究。探究性学习是来源于学生的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立足于探究、解决学生关注的一些社会问题。因此,它具有教学内容、教学空间、学习方法、思维方式、收集信息的渠道及师生关系等方面的开放性。对于教学重点与难点是这样处理的,在学生对香港特殊的地理位置及香港区域的范畴都有一定的了解,及时抛出一个问题:对于香港,你们还想探究什么问题?在学生提出的问题中,进行疏理归纳、生成探究的问题:割让、回归、风采。让学生在充分的探究时间与空间中去发现、去思考、去感悟、去生成……

并在互动交流、文本阅读、观看视频进行信息的互补,(值得一提的是学生在理解香港从被割让、被占领回归的历史这部分内容时,原来只能听学生的资料交流与资料文字的介绍了解到,还无法做到一目了然的效果。因此,在香港行政区区图中,拟出三条线索:①1842年被迫与英国签订了《南京条约》,正式割让了香港岛。②1860年,英国双迫使清政府签订了《北京条约》,割让九龙半岛界限街以南的中国领土。③1989年,强迫清政府签订了《展拓香港界址专条》,"租期"99年。再加上文本中的历史年表,学生在历史演变的长河中,知道了香港被英国侵占的过程,有效地突破了教学重点与难点。)将课内与课外、学校与社会有机结合起来,实现了学生对自身知识、技能、情感等方面内在的建构,使学生在置身于探究学习的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科学的价值观以及积极的学习品质、学习态度等,可以实现学生的综合发展。

三、关注体验,把握生成。教学要关注体验,不但要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而且还要关注学生亲历亲为。由于体验常常是从对事物的直接感受开始形成的,因此,亲身经历和直接经验对于体验的形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活动中,创设多维角度,让学生在亲历回顾了历史→重温回归→展示风采三个环节中,让学生从视觉的感知、歌曲的欣赏、银屏的回放、图片的展示……多重感观的刺激,课堂中时时都会奔发出让我们意想不到的问题与充满灵动的思考,不但让学生再次亲历了香港的历史,同样我们老师也置身于其中,这就是生成。活动的预设在完美,但是课堂活动是变化的,不可能是一成不变的,只有把握好生活资源与预设文本有机结合,这才是真正课堂活动。

篇二:《游子回家》1

灵宝市实验小学活页教案

姓名 年级 五 学科 品 德 总课时 年 月 日

3.阅读教科书第81页的课文、第83页有关香港的资料和历史年表。

4.识图。中国政区图和教科书第82澳门特别行政区在全国的位置图。(1)知道香港特别行政区位于我国大陆最南端的珠江口东岸;

2)香港特别行政区的范围包括香港岛、九龙和新界。

5.交流讨论。“香港是怎样从祖国分割出去的?”学生应该知道以下过程:禁烟运动一鸦片战争一《南京条约》割让香港岛一英国强租九龙、新界,香港从此从祖国分割出去。

6.播放歌曲《东方之珠》。

7.交流讨论。要点: (1)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中国的强大终于迫使英国政府不得不把香港归还给中国。1997年7月1日起,我国政府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2)播放录像或出示资料:中英两国举行的香港政权交接仪式。 (3)香港回归以后,成立香港特别行政区,归中央政府直接领导,在那里仍然实行资本主

义制度,这就是“一国两制”。

8.阅读教科书第84页乐乐的话,认识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和区徽的含义。

9.教师总结。

篇三:游子回家2

灵宝市实验小学活页教案

姓名 年级 五 学科 品 德 总课时 年 月 日

篇四:游子回家(表格版)

《游子回家》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游子回家》是北师大版小学《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我们同有一个家》主题二《炎黄子孙的心愿》的内容。教材通过历史年表,让学生知道列强侵占我国领土的屈辱史和中国人民站起来,收回领土、行使主权的豪情。通过图片和文字,介绍了学生学习需要了解的香港回归重大历史事件,知道这是中华民族的盛事,也是世界和平与正义事业的胜利。1997年7月1日这一天,将作为值得人们永远纪念的日子载入史册。了解到“一国两制”的重要政策,不仅是解决历史遗留下来的香港问题的最佳方案,也是香港回归祖国后保持长期繁荣稳定最佳制度安排。使香港不仅继续保持原有的优势,而且从祖国内地获得了更强有力的支持,形成了与祖国内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良好局面,充分展示了香港十年回归的风采。

【学情分析】

广州与香港相距不远,交通便利,为学生了解香港提供了有利的资源。作为我国东南沿海的经济发达城市,番禺经常迎来送往了很多的港澳同胞。生活中,学生对此已经比较了解、熟悉。课前学生通过上网、去图书馆、观看电视、收听广播、调查访问、旅游参观等多种途径搜集资料,了解香港、回归等重大历史事件,知道"一国两制"的重要政策。初步了解香港的历史以及香港回归后的发展,让学生们理解香港回归是由于祖国的强大,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自豪感,使学生为祖国的强大感到骄傲,培养他们从小树立发奋图强的责任感。

【教学设想】

基于计算机网络环境下的品德教学模式,课前我建立了专题学习网站“游子回家”,该专题学习网站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结合国家教委新颁布的《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新课程标准,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切实可行的学习指导、丰富的游戏活动设计等,层次分明,内容丰富,画面清晰富有童趣,模块名称以贴合主题的语句出现,学生容易接受、乐于查找,有效实现课内向课外延伸,更好地突破重难点,较好地起到了辅助学习的作用。

课程标准告诉我们课堂教育要以密切联系儿童的主题活动或游戏为载体,以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儿童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为此,教学以活动为中心,活动以学生为中心,寓教育于活动中,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意境。结合本课教学内容和五年级儿童的年龄特点、经验、背景和学习兴趣,设计了回顾历史、资源展示、游戏“香港直通车”及交流活动“穗港朋友心连心”等学习活动,运用竞赛游戏和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把枯燥无味的说教融入游戏和活动中,重视学生的参与、体验,在活动中激发学生内在情感并将情感内化

为品质,并以此指导自己的行动。

【教学目标】

1、情感与态度:懂得实现祖国统一是包括港、澳、台同胞在内的所有中国人民的共同心愿;增进爱国主义的情感、态度和民族自豪感。

2、行为与习惯:理解“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从而增进对于祖国的责任感,关心祖国的统一大业,积极参加学校或社会组织的庆回归、促统一的活动。

3、知识与技能:知道香港回归祖国的重大历史事件,了解“一国两制”的重要政策。 4、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调查等,培养学生搜集资料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知道香港是祖国的一部分,祖国领土不可分割。通过学习活动,增进爱国主义的情感、态度和民族自豪感。

【教学准备】

多媒体网络教室、“游子回家”专题学习网站

教学活动引导预案

篇五:4带法回家活动方案图片简报总11月

扯瓜河小学关于开展学生“带法回家”

活动方案

为全面深入推进普法和依法治理工作,在2015年11月,我校组织全体学生开展一次“带法回家”专题活动,为使此次活动有序开展,特制定本方案。

一、活动主题

传播法律知识,促进依法治教。

二、活动时间

2015年11月1日至2015年11月25日。

三、活动组织

组长:杨光勋

副组长:左菊

成员:蒙丹、各班班主任

四、活动内容

(一)开展一次集中学法、普法活动。

利用晨会时间,对全体学生集中开展一次普法教育活动,围绕《义务教育法》《刑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未成年人保护法》《道路交通安全法》《治安管理处罚法》《禁毒法》《消防法》等法律法规开展广泛宣传教育。教育学生在寒假和春节期间,必须遵章守纪,时刻注意自身和家庭安全,确保过一个安宁、祥和、充实的寒假和春节。

邀请法制副校长和法制辅导员到学校,针对学生、家长容易触犯

的法律法规和一些常识性法律问题等问题,对学生开展一次法制讲座或法制专题教育活动。

(二)部署学生“带法回家”活动。将学生“带法回家”,对家长和亲友以及社会其他人员,特别是常年在外务工经商而回家过年的家长和亲友进行法律法规宣传教育,作为一项特殊的“家庭作业”部署给每一名学生,以“小手牵大手”共同学法的形式普及和传播法律知识,全面推进依法治校、依法治教进程,从而提高广大学生和家长、社会共同知法守法、自我约束、自我保护的能力,预防青少年学生及其家长违法犯罪,建立起一个学生安心、家长放心、家庭和谐、社会满意的法治环境,全面深化和推进“法律进校园”工作。寒假结束后,认真检查验收学生“寒假作业”完成情况,并将结果记入学生成长档案。学生带法回家内容要求要与学生及家长息息相关的法律知识,各班可从如下内容中选取,也可根据实际情况自行选取内容。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第一条:为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与生态环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保障人体健康,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制定本法。

第二条:本法所称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生物、自然遗迹、人文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和乡村等。

第五条:国家鼓励环境保护科学教育事业的发展,加强环境保护科学技术的研究和开发,提高环境保护科学技术水平,普及环境保护的科学知识。

《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

第四条:经营者与消费者进行交易,应当遵循自愿、平等、公平、诚实信用的原则。

第六条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国家鼓励、支持一切组织和个人对损害消费者合法权益的行为进行社会监督。大众传播媒介应当做好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的宣传,对损害消费者合法权益的行为进行舆论监督。

第十一条:消费者因购买、使用商品或者接受服务受到人身、财产损害的,享有依法获得赔偿的权利。

《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

第三条未成年人享有生存权、发展权、受保护权、参与权等权利,国家根据未成年人身心发展特点给予特殊、优先保护,保障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

第十条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应当创造良好、和睦的家庭环境,依法履行对未成年人的监护职责和抚养义务。禁止对未成年人实施家庭暴力,禁止虐待、遗弃未成年人,禁止溺婴和其他残害婴儿的行为,不得歧视女性未成年人或者有残疾的未成年人。

第十二条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应当学习家庭教育知识,正确履行监护职责,抚养教育未成年人。有关国家机关和社会组织应当为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提供家庭教育指导。

第十三条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应当尊重未成年人受教育的权利,必须使适龄未成年人依法入学接受并完成义务教育,不得使接受义务教育的未成年人辍学。

第十八条学校应当尊重未成年学生受教育的权利,关心、爱护学生,对品行有缺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应当耐心教育、帮助,不得歧视,不得违反法律和国家规定开除未成年学生。

《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

第六条:对未成年人应当加强理想、道德、法制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对于达到义务教育年龄的未成年人,在进行上述教育的同时,应当进行预防犯罪的教育。

第十九条: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不得让不满十六周岁的未成年人脱离监护单独居住。

第二十条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对未成年人不得放任不管,不得迫使其离家出走,放弃监护职责。未成年人离家出走的,其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应当及时查找,或者向公安机关请求帮助。

第二十九条任何人不得教唆、胁迫、引诱未成年人实施本法规定的不良行为,或者为未成年人实施不良行为提供条件。

第三十七条未成年人有本法规定严重不良行为,构成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由公安机关依法予以治安处罚。因不满十四周岁或者情节特别轻微免予处罚的,可以予以训诫。

五、活动保障

1、各班选定内容后,收集相关案例,组织学生学习后带回家对家人进行宣传。

2、各班活动结束后写出总结上交学校。

扯瓜河小学

2015年11月1日

体裁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