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高中作文 > 教育资讯

毛主席在花山课文梗概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12 13:51:29 高中作文
毛主席在花山课文梗概高中作文

篇一:毛主席在花山梗概

毛主席在花山梗概

今天我阅读了【毛主席在花山】这篇课文,这篇课文讲的是毛主席关心和爱护群众的事。

1948年毛主席转移到花山村,在临时借用的农家房舍里居住,夜以继日地为解放全中国而操劳着。毛主席门前有一台石碾,是乡亲们碾米的地方。警卫员为了不影响毛主席的工作,让村长叫乡亲们到别处去碾米。毛主席知道后,执意把乡亲们请到自己的房前碾米,把自己一直不舍得喝的茶叶请乡亲们喝,并和警卫员一起帮乡亲们碾米。

课文中令我印象最深的句子是:“同志,你想过没有,如果没有老百姓的支持,我们能有今天这个胜利的局面吗?”毛主席这令人感动的话语,让警卫员不得不服从命令。我被我们独一无二的好主席各个的言行举止所打动!

从这些事情中,我们可以深刻地感受到毛主席对人民群众无微不至的关怀,充分地认识到毛主席为了人民的利益而无私工作的伟大情怀。正因为毛主席无微不至地关心着人民群众,所以他才赢得了人民群众的拥护和爱戴,才能够取得伟大的胜利。从这篇课文中,我们受到了很深的教育,那就是:关心人民,关心他人,才能赢得人民的支持,赢得他人的拥护。

篇二:毛主席在花山梗概

《毛主席在花山》梗概

一九四九年春夏之交,毛主席在花山村一个借用的农家宿舍里夜以继日的为人民解放的事业操劳着.一天,毛主席忽然抬起头问警卫员今天为什么没有听见碾米声,警卫员把事实告诉了毛主席,只见毛主席皱了皱眉,让警卫员把乡亲们叫回来。没过多久,警卫员回来了,这时,毛主席一边表扬他一边又交给了他另一个任务——把茶沏给乡亲们喝。虽然警卫员知道这茶是毛主席最舍不得喝的,但是,他还是按照毛主席的意思办了。乡亲们的放下手中的农活,都跑过来喝茶。这时,毛主席出来了,他给大家讲了讲喝茶的好处,然后,他还叫警卫员一起帮着乡亲们干农活。

篇三:毛主席在花山

《毛主席在花山》教学反思

史京

《毛主席在花山》是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八组的一篇自读课文。整个单元的主题都是关于毛泽东。这篇课文选编的理由有两个:其一、了解毛泽东平易近人、关心群众的情怀。其二、学习人物细节描写的方法。

在教学中,我考虑到这是一篇自读课文,而且也想尝试一次“将课堂还给学生”。于是,我采取了“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的方式。主要是想让他们在学习前几篇课文所学到的抓关键句子,细节描写的方法,进行自我学习。

在整个教学过程当中,我还是按照以前方法让他们先快速阅读课文(因为文章很长),自己提出文中需要提醒其他同学注意读音、字形的字词。而后,再进行第二次的快速阅读,明白“这篇课文按什么顺序写了关于毛主席的几件事?”。完成了对文章的把握后,我让学生先自行找出描写毛主席语言的句子,并作批注。并且在小组里边交流一下。等到小组汇报的时候。结果,学生的回答都非常踊跃,都能够说出自己独特的心里感受。

我再将问题抛给他们“你觉得要理解好这篇文章,理解好刚才的句子还应该弄明白什么问题?请你提几个有质量的问题出来”。这一步我同样是让学生小组去讨论的。结果有不少的同学提出了些不具什么研讨价值的问题,我就让学生帮助解答了。而最终根据他们所提出的问题,而选取了几个具有代表性的问题(我即场打入屏幕上,而且问题与我预设的较接近)。然后,我再让学生小组里边去讨论解决。从这个答疑的结果来看,学生领悟得虽达到一些层次,可是没有到预设的程度。而这时,下课铃响起了······

整节课来看,教师确实轻松了很多。学生也确实承担了不少的学习任务,他们也确实在积极地充当了“主体”的角色。可是,从教学的时间来说,这短短四十分钟不能负载如此多的容量;从学习的效果来说,也比预期的打了折扣。那么我的问题就来了:我是否还得再花半节课来完成一节自读课没有完成的任务?那么教学时间怎么安排?学生自主学习确实有可取的地方,然而我们教师的引导工作要怎样确切到位?自主学习的效果要达到预期的什么程度才行?

《毛主席在花山》教学反思

本课是一篇略读课文,主要反映了为人毛泽东关心人民群众生活疾苦,与人民群众心连心的高尚情操。教学时,我先让学生说说文章写了毛主席的几件事?然后让学生结合题目,补上地点和三件事让学生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接着我让学生先阅读第一件事情,划出描写毛主席的句子,圈出最让你感动的字词,体会一下。学生回快找到,交流的时候发现学生很会找,很会扣。

文章细细读来,许许多多地方都能体现毛主席的品质,学生说到“皱眉、放下、任务、请”等词语,说毛主席关注细节,在细节上关心群众,我鼓励学生:“你们也很注重阅读,关注细节,找到很多细小的地方反映毛主席的品质。”在激励下,他们的阅读积极性更高,许多细小的地方都找出来,还提出了许多问题。效果比较好。

姚芳芳

《毛主席在花山》在花山是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八组的一篇自读课文。整个单元的主题都是关于毛泽东。这篇课文选编的理由有两个:其一、了解毛泽东平易近人、关心群众的情怀。其二、学习人物细节描写的方法。

在教学中,我考虑到这是一篇自读课文,而且也非常想真正尝试一次“将课堂还给学生”。于是,我采取了“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的方式。主要是想让他们在学习前几篇课文所学到的抓关键句子,细节描写的方法,进行自我学习。

1、要求学生默读课文,说出文章中讲了毛主席在花山的哪几件事。要求用比较简练的话语概括出几件事情。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进一步讨论从毛主席在花山的几件事中体会到了什么。要引导学生从具体的事实内容出发,认真仔细地体会作品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体会作者叙述的顺序:从文字表面看,文章主要记叙了毛主席在花山村的三件事,叙述

顺序很清楚。可进一步让学生理解这三件事为什么要按这样的顺序安排。让警卫员把群众请回来碾米,不要影响群众正常生活,表现了主席对群众的关心。进而派警卫员每天给碾米群众送去茶水,表现主席对群众的体贴、爱护。最后毛主席来到群众中,亲手给群众递去茶水、帮群众推碾子,表现了主席深入群众、和群众打成一片的作风。三件事在思想感情的表达上是层层深入、步步推进的。同时这样的叙述顺序也符合一般的事理发展过程,这样的分析可以使学生体会到文章的叙述顺序,要根据文章内容的需要来安排。

接着我让学生先阅读第一件事情,划出描写毛主席的句子,圈出最让你感动的字词,体会一下。学生很快找到,交流的时候发现学生不难找到,谈体会。

在讲第二自然段的时候,鼓励学生联系上文理解。

在下面的学习中,马上就有学生联系上下文来感悟,在阅读第11自然段送茶叶的时候,就有学生联系的上文“每天”"说明主席并不是一天给群众送茶叶。

文章细细读来,许许多多地方都能体现毛主席的品质,学生说到“皱眉、放下、任务、请”等词语,说毛主席关注细节,在细节上关心群众。

《毛主席在花山》教学反思

希望小学 王燕

《毛主席在花山》是一篇略读课文。这篇课文通过叙述了毛主席在花山的几件事,表现了毛主席热爱群众、关心群众、愿意和群众打成一片的革命情怀。教学这篇课文时,我设计了这样几个板块:

一、揭题质疑,理清文路。

在学生读通课文之后,再让学生默读课文,然后用自己的语言简要地说说课文讲了毛主席在花山的几件事,再想一想从中你体会到主席是怎样一个人。

二、研读课文,走近主席

引导学生找出自己深受感动的语句,通过理解这些句子,让学生对毛主席作为伟人的高尚品质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并且通过文字的比较,引导学生关注课文在表现人物品质时所采用的语言、动作、神态等细节描写,丰满人物的形象。

三、聚焦矛盾,升华主题

在探究文中最后一句意味深长的话后,让学生思考一下哪些内容写得比较详细,哪些内容写得比较简略,为什么要这样安排?通过讨论交流,让学生知道从三件小事体现的伟人的普通人的情怀。

最后设计了一个小练笔,写下我想对毛主席说的话,或者是对村民说的话,总结回顾全文内

容。

通过这堂课的教学,我发现设计上最大的问题,还是把时间和精力过多地放在了研讨文本内容的感知和理解上,特别是作为一篇略读课文,没有过多的放手,给孩子自由思考的空间。这篇课文篇幅虽长,但内容的理解并不难,对于五年级的孩子来说,学生完全能自己读懂,所以在今后的教学中,应该在内容的感知理解方面,少花点功夫,尽量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为他们提供思维交流碰撞的平台。

其次,忽视了引导学生关注文本的表达方法和语言特色。这篇课

文抓住了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等细节,使得人物形象跃然纸上。

特别是毛主席的语言,比较符合人物的身份。应该引导学生好好地品读,体会语言的特色和表达的方式。语文课应该关注表达,学完一篇课文后,教师应该使学生明白作者写了什么?如何写的?那样写有什么好处?寄托了作者的什么想法?从写法中能学到什么?这就需要教师依据教材特点、学生基础合理制定教学目标,妥善设计,经年累月,一步一步地做。

小练笔的设计,也还是停留在了文本的内容上,没有对文本的表达方式作迁移。如把小练笔改成,选择一张主席和群众在一起的老照片,仿照课文的表达方式(细节描写)进行想象拓展练写的话,效果会更好!

阅读课上要少点“繁琐分析”,“无效提问”,需要的是“书声琅琅”,“议论纷纷”。在今后的语文教学中多多地给予学生欣赏、赞美、鼓励、肯定、期待,给予学生以足够的信心和勇气,让他们在语文世界里走得更远!

《毛主席在花山》教学反思

课堂中我先让学生说了课文主要讲了什么,通过朗读与概括很顺利知道了课文的三件事情,然后又训练学生根据事情给课文分段,把属于描写同一件事的自然段放在一起。这样的训练有利于学生不仅整体把握文章,而且从局部了解内容,锻炼了概括和分段的能力。接着我让学生先阅读第一件事情,划出描写毛主席的句子,圈出最让你感动的字词,体会一下。学生很快找到,交流的时候发现学生很会找,尤其是王语馨、李晨等很会扣字眼,概括精炼准确。在讲第二自然段的时候,有学生说毛主席在看地图的还想到群众没有来碾米,他很关注群众的生活。另一学生马上说我还从第一自然段的临时借用看出毛主席只是短期在这里住,住得不久就知道了群众的生活习惯,他很关心群众。这时,我马上鼓励他也很细心,很会读,能联系上文。激励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在下面的学习中马上就有学生也学他那样联系上下文感悟,在阅读第11自然段送茶叶的时候就有学生联系的上文“每天”说明主席并不是一天给群众送茶叶。

文章细细读来,许许多多地方都能体现毛主席的品质,学生说到“皱眉、放下、任务、请”等词语,说毛主席关注细节,在细节上关系群众,我鼓励学生:“你们也很注重阅读,关注细节,找到很多细小的地方反映毛主席的品质。”在激励下,他们的阅读积极性更高,许多细小的地方都找出来,还提出了许多问题。大概是因为文章体现毛主席的关心体贴群众,比较接近学生生活,学生更能体会,更有话说。

、 教授本课时,自认为做得好的方面有以下几点:

一、目标明确、重点突出。实际教学中,我首先要求学生快速读课文,概括出课文主要讲了毛泽东在花山的几件事。接着,要求学生细读课文,圈点勾画出关于毛泽东语言、动作、神态及心理描写的句子,体会毛泽东的情怀。正暗合了选编课文意义所在。

二、注重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要求学生读课文同时圈点勾画相关内容,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

三、师生双边交流较好,注重鼓励性评价。在学生回答的同时教师能够及时运用鼓励性言语进行反馈,使学生明确自己的优势及不足之处。

结合单元主题,以毛泽东跟大家说再见的结尾较成功。

《毛主席在花山》反思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文章记叙了毛主席1948年春夏之交住在花山村时的几件事,表现了毛主席热爱群众、关心群众、和群众打成一片的革命情怀。

文章依次记叙了三件事:让警卫员把到别处碾米的群众请回来;派警卫员给碾米群众送去茶水;毛主席来到碾米群众中交谈并帮群众推碾子。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体会文章记叙的顺序;二是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从毛主席关心群众生活、处处为群众利益着想的思想作风中受到教育和感染。

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体会从具体事件的记叙中,表现人物思想品质的写法。

教学过程及反思:

课堂中我先让学生说了课文主要讲了什么,通过朗读与概括很顺利知道了课文的三件事情,然后又学生训练学生根据事情给课文分段,把属于描写同一件事的自然段放在一起。这样的训练有利于学生不仅整体把握文章,而且从局部了解内容,锻炼了概括和分段的能力。

接着我让学生先阅读第一件事情,划出描写毛主席的句子,圈出最让你感动的字词,体会一下。学生回快找到,交流的时候发现学生很会找,很会扣。

在讲第二自然段的时候,有学生说毛主席在看地图的还想到群众没有来碾米,他很关注群众的生活。另一学生马上说我还从第一自然段的临时借用看出毛主席知识短期在这里住,住得不久就知道了群众的生活习惯,他很关心群众。这时,我马上鼓励他很会读,能联系上文。

在下面的学习中马上就有学生也学他那样联系上下文感悟,在阅读第11自然段送茶叶的时候就有学生联系的上文“每天”说明主席并不是一天给群众送茶叶。

篇四:毛主席在花山说课稿

《毛主席在花山》说课稿

各位老师:

大家好!

我说课的题目是《毛主席在花山》,接下来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学目标、重难点、说教学流程和板书这几个环节来进行。

《毛主席在花山》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本单元以“走近毛泽东”为专题,共编排了4篇课文。《毛主席在花山》是最后一篇。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有三:一是体会文章记叙的顺序;二是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从毛主席关心群众生活、处处为群众利益着想的思想作风中受到教育和感染。三是让学生结合本单元的其他几篇文章,对毛主席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下面,我们将走进这篇课文。文章写于1948年春夏之交。按事情的发展过程,文章依次记叙毛主席在花山发生的三件事:让警卫员把到别处碾米的群众请回来;派警卫员给碾米群众送去茶水;毛泽东来到碾米群众中交谈并帮群众推碾子。这三件事在思想感情的表达上层层深入,步步推进。让警卫员把群众请回来碾米,不要影响群众正常生活,表现了毛泽东对群众的关心。进而派警卫员每天给碾米群众送去茶水,表现了毛泽东对群众的体贴、爱护。最后,毛泽东来到群众中,亲手给群众递上茶水,帮群众推碾子,表现了毛泽东深入群众、和群众打成一片的作风。

善抓细节,通过细微之处来表现毛泽东普通群众的情怀是本文的一个特色。

五年级的学生已养成了一定的课前预习习惯,较好地掌握了预习的方法和程序。学生已能通过预习基本扫除课文中的字、词障碍。学生的探究意识也较强,喜欢根据课文内容主动提出问题,与老师同学进行交流,讨论。并且班里有一部分孩子能够通过抓住文章关键语句来理解文章的内涵,但也有一部分同学对周围客观世界的认识还容易停留在表面,教师在适当的时候给予的点拨会对他们的学习产生很大影响。

基于以上解读和学生的特点,我将用一课时完成本课的教学,预设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1、认识11个生字。

2、朗读课文,感受毛主席关心群众的高贵品质,感受毛主席普通群众的情怀。

3、领悟作者通过具体事例,抓住细节描写人物的方法。

为了落实本课的教学目标,我把教学重难点确定为:

1、朗读课文,感受毛主席关心群众和群众打成一片的品质。

2、领悟作者通过具体事例,抓住细节描写人物的方法。

学时难点:感受毛主席普通群众的情怀。

为了讲清重难点,接下来我来讲讲自己的第二板块:教学策略

合适的教学策略能让教学效果事半功倍。

1.本课的叙述通俗易懂,又是一篇略读课文,可按照课文前面“导读”要求,安排学生自读课文,教师重点组织学生交流讨论:你从毛主席在花山的几件事中体会到了什么。组织学生交流讨论时,要注意不要脱离课文,要紧紧抓住那些细节描写,扣住具体的词、句来体会。

2.感受毛泽东普通群众的情怀,对学生而言是难点。教学时,教师可结合第一自然段的阅读,简介毛主席在花山的背景,那时正值解放战争的关键时期,毛主席夜以继日地为解放全中国的事业操劳着,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他仍然惦记、关心普通群众,真是难得。其二要引导学生紧紧抓住文中的重点词句去细细体会,如“毛主席皱了皱眉,把拿起来的香烟又放下了”,可引导学生抓住“皱了皱眉”、“又放下了”体会,此时毛主席可能在想什么,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3.本课是本单元的最后一篇课文,教学时,可以适当拓展,布置学生搜集毛泽东的有关资料,阅读关于毛泽东的其他文章,以加深对毛泽东的了解,并为“语文园地”中的“口语交际”和“交流平台”做准备。

4.本课要求学生认识的生字较多,且大部分是不大常用的字,如“碾”、“簸箕”、“沏”、“舀”、“笤”。教学时,除让学生反复读记外,还可结合有关实物,帮助学生记忆。课文中,有些方言词,如“旮旯”,可在学生初读课文时,教师予以讲解或布置学生通过查字(词)典,了解词义。

5.课文后面的“词语盘点”仍分为“读读写写”、“读读记记”两类。“词语盘点”中的词语均出自本单元的四篇课文,应分别在各篇课文的教学中落实读写或读记的任务。

为了圆满完成本科教学,教学中我采用课前搜集资料法、情景教学法、质疑问难法,同时采用现代教学手段,配合板书、板画,并结合实际进行拓展延伸。学生则根据课文特点采用自主探究、朗读想象、朗读感悟等方法展开学习。

本课的教学将分为六个环节来完成。

一、谈话导入:

上课伊始,我将从单元整体入手,引导学生回顾自己所了解的毛主席,谈一谈毛主席给你留下了哪些深刻的印象?接下来播放歌曲《东方红》,这首歌没有专业的词曲作家,是陕北的一位老农发自内心唱出来,唱出了陕北,唱遍了全中国。用歌曲把学生带入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激发他们学习课文的热情和兴趣。随后引出课题。今天我们要学的这篇课文,讲的就是1948年春夏之交,毛泽东等中央领导同志从山西前往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村的途中,发生在“花山”的几件小事(边说边板书:毛主席在花山)。

二、自主提出阅读要求、明确本课学习目标

在这一环节我将引导同学自主提出学习要求。我们首先要?然后呢?最后还要?适时点拨:正确流利(读)、主要内容(思 )文章写法(悟)

这样设计,既提倡学生自主学习,又引导学生运用以前的学习方法来明确学习本课的目标。

随后我会检查预习效果。让学生来当小老师领读一下;通过实物帮助学生理解识记词语石碾、簸箕等。这样,通过抓预习效果的课堂检测来培养并促进学生预习习惯的养成。

三、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首先我会让学生浏览课文,想想课文写了毛主席在花山的哪三件事,分别是哪几个自然段。谁能用一句话概括一下。板书:请、送、帮、群众

此时我们发现这三件事都和群众碾米有关,那这三件事在文中能换顺序吗?为什么?所以这篇文章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毛主席请群众碾米的起因是什么呢?以有效提问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并理清课文的条理。

四、情感的铺垫、指导学习第一件事领悟文章的表达效果。

在这里,第一步,我先简单介绍文章的写作背景:师1948年春夏之交,毛主席隐瞒身份来到花山,只住了九天,当时毛主席等中央领导同志是前往西柏坡开一个十分重要的会议,毛主席等中央领导正在筹划全国的战略决战。由此引出课文第一自然段第二句话:在临时借用的农家房舍里, 他夜以继日地为解放全中国的事业操劳着。通过合理利用课文背景,抓住关键词语“夜以继日”进行铺垫,让学生展开想象,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样的画面,来引导学生产生毛主席工作夜以继日,十分辛苦的感悟。

第二步,围绕作者是通过什么来体现主席的品质?请同学们默读2——9自然段,画下令你感动的句子,可以写写你的体会。反馈后出示句子:“毛主席皱了皱眉,把拿起来的香烟又放下了。 “这怎么行?” 他严肃地说,“这会影响群众吃饭的,??” 引导学生走进文本获得感动,学会抓住人物细节描写的方法感受人物的品质,感受细节描写的表达效果。

五、一学一得,自主学习后面两件事

给群众送茶帮群众碾米这两件事情中,主席的哪些细节描写还引发了你深深的感动?请浏览课文10——13自然段。画下令你感动的句子。读一读,待会我们来交流。此处设计目的在于通过学习第一件事的教师的帮,来实现学习第二、第三件事的教师的放。倡导学生自主学习。

品读重点句。

“来,咱俩试试,半年多不推这玩意儿了”看出主席平日里也要经常干这活。(预设学生点评:从毛主席的语言描写写出了毛主席深入群众没有官架子、和群众打成一片、把自己当普通群众)

“从你们俩歇会儿吧”看出主席十分的关心那对母女。(预设学生点评:通过毛主席的语言感受到了)

“从舀了两碗茶水”看出主席一点都没摆架子。(预设学生点评:抓住细小的动作体会到了)

真正落实把课堂还给学生,生生互评,在感受文本的同时学会学习。

结合学生的反馈顺势抓住此重点段(我们如果没有老百姓的支持,能有今天这个局面吗? 我们吃的穿的,哪一样能离开群众的支持? 全国的老百姓就是我们胜利的可靠保证。反过来讲,我们进行的斗争,也正是为了全国的老百姓。)感悟毛主席的光辉思想和热爱群众的一言一行。

从而让学生体会作者是通过这些“典型事例”和“语言”来刻画人物的。

六、学以致用,学生练笔

一位老人细细端详后说了这样一句话:这位首长,好像在哪见过。在哪呢?课文给我们留下了空白点。

我在这里设计小练笔:

当听完老人的话,其他群众和毛主席各自回怎么说:

我们的课堂教学之时借课文的例子,让学生学会运用语言文字,而这种能力的提高就要当堂练习。保证10分钟左右的练笔时间。

最后,我来说说板书设计

毛主席在花山

请 送 帮

温暖 群众

板书应体现它的点睛作用,不仅要突出内容重点还要体现文本的灵魂。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突破重难点。

我的说课到这里就结束,感谢各位老师的聆听!

篇五:《毛主席在花山》

备课时间:2013年11月14日

拓展阅读》

《难忘的小红马》

每当我想起跟随毛主席长征的情景,就会想到主席骑的那匹小红马。从中央(来自:WWw.SmhaiDa.com 海达范文网:毛主席在花山课文梗概)苏区出发,一直到长征结束,小红马从来没有离开过主席。小红马浑身赤溜,主席十分喜爱它。常常有这样的事,晚上主席去开会了,我们只要听到小红马“咴咴”的叫声,就知道是主席回来了。而这时,主席也往往会走近去摸一下小红马,风趣地说:“你还没睡呀?”

夹金山,是长征途中翻越的第一座雪山。这里天气变化莫测,常常是黑云满

空不下雨,蓝天无云降冰雹,雾霾弥天,寒气逼人。和我们一起走的卫生员小钟上山感到呼吸困难,当时没法骑马,主席就让小钟拉着小红马的尾巴上山。毛主席对同志是多么关心啊!

过草地的情景,更加令人难忘。一次我们遇到了一条三、四十米宽的河,水深,流急,一直没到胸部。毛主席一定要我们拉着小红马的尾巴过河,免得被湍急的河水冲走。我们过河后,毛主席还惦念着后面中央直属部队的其他战士,叫秘书长再把小红马骑过河去,让战士们都拉着马尾巴过河。他站在河边,看着几十个战士一个一个过河,直等到最后一个战士过了河,才转身和我们一道继续前进。

过草地没两天,我的腿被划破了,不久,腿肿得很粗,烂到了骨头。淤黑色的水草地,散发出阵阵腐臭,一脚下去,真比钻心还痛。我忍着剧痛,跟着大部队前进。但是走了没几里路,终于被落下了。这事被毛主席知道了,他一面要牵马的老于停下来,一面对我说:“小阙,骑我的马去。”

“我能坚持。”我按了按伤口,“腿并不疼啊!”

毛主席见我执意不肯,就要老于来拉我上马。“主席,您自己需要呀。”我还是不肯。主席就又在旁边催我。于是,我只得跨上了小红马。

小红马迈开了蹄子,从草茎和腐草结成的泥潭上,从黑水泛滥的河沟上踏过去。我骑在小红马上,看见主席踏着艰难的步子前进着,心里一阵发酸。后来,不论主席怎样劝我,催我,我再也不骑小红马了。

到了甘肃以后,我们几次消灭了敌人的骑兵部队,同志们总是从缴获的马匹中挑选最好的马给毛主席送来,可是主席都转送给了后方的伤病员,自己仍旧骑他那匹小红马。直到直罗镇战斗以后,小红马病了,主席才把它送到后方兽医站去。

我至今还怀念着这匹小红马,不仅因为在过草地的时候骑过它,还因为想到小红马,我就想到毛主席关怀同志的一桩桩感人的事。

高中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