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字数作文 > 教育资讯

何应钦的四大金刚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4 17:16:19 字数作文
何应钦的四大金刚字数作文

篇一:陈诚与何应钦的恩怨

陈诚与何应钦的恩怨

陈诚、何应钦均为国民党军政重要人物、蒋介石的主要军事助手,因两人属不同派系,早在北伐战争期间就相互产生成见,后又成为仕途上的竞争对手。陈诚由于对蒋介石忠贞不二,先是取代何应钦任军政部长,最终成为台岛第二号人物,而何应钦失去军政实权,终老台湾。

1925年,第一次东征讨伐陈炯明,黄埔军校两个教导团编入东征联军序列,何应钦任第一团团长,陈诚在一团任上尉炮兵连长。东征结束后,何、陈都因战功得到升迁。不久,何应钦代蒋介石继任国民革命军第一军军长,以东路军总指挥名义率部北伐,陈诚任第一军二十一师六十三团团长。“四·一二”后,二十一师师长严重辞职,何应钦奉蒋介石命宣布陈诚为代师长。1927年8月,北伐军在徐州战败,军阀孙传芳挟胜仗余威,趁南京政府内部纷争之际,集中兵力南下,一举攻占栖霞山、龙潭一线。南京危急。何应钦急命陈诚率六十一、六十二两个团驰援。时陈诚正患胃疾,抱病上前线督战,收复龙潭、栖霞山,取得龙潭大捷。 然而,陈诚因撤换作战不力的六十一团团长李树森,引起黄埔同学不满。他们联合起来到何应钦处倒陈。何应钦是日本士官学校毕业生,在黔军任职时为“士官系”首领,与军中“保定系”形同水火;何应钦在黄埔军校时任总教官,与任教育长的“保定系”邓演达教育观点相左,而陈诚是邓演达的亲信,因此何心理上对陈诚有距离感。他听了二十一师副师长孙常钧等人的汇报,未作调查,就以陈诚作战不力为由免去其师长职务。陈诚作战有功,未受嘉奖,反遭何应钦的严厉责备,遂愤而辞职。从此两人产生芥蒂。

“四·一二”后,蒋介石曾密令何应钦相机将白崇禧部缴械,何应钦没有执行,蒋介石据此怀疑何应钦受到桂系的拉拢。徐州之役战败后,蒋介石提出辞职下野,李宗仁在会上提出“让总司令自决出处”,何应钦呆坐会场一言不发。会后,蒋介石问何应钦对李宗仁的发言有什么意见,何说:“在当前形势之下,我也只能同意他们的建议。”蒋介石深感失望。8月13日,蒋介石在上海复任北伐军总司令,何应钦竟迟迟不发拥戴电,愤怒的蒋介石要何应钦休息一下,何应钦只好请辞第一路军总指挥职务。蒋介石任命何应钦为北伐军总司令部参谋长,何应钦从此失去了实际指挥军队的兵权。

篇二:《论西安事变中的何应钦》

目 录

(一)何应钦出兵讨伐张、杨,(二)出兵讨伐张、杨,实际上是执行了蒋介石的既定政策,符合蒋介石心理?(5)

(三)何应钦出兵讨伐其主旨在于营救蒋介石,因而有力地配合了主和派的活动,

是促成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一个重要因素?????????????(6)

(四)何应钦出兵讨伐,为蒋介石处理陕甘善后作好了军事准备??????(6) 参考文献?????????????????????????????(8) 谢 辞 ?????????????????????????????(9)

附 录

1. 论文(设计)任务书??????????????????????(10)

2. 论文(设计)中期检查报告???????????????????(12)

3. 指导教师指导记录表?????????????????????(13)

4. 论文(设计)结题报告?????????????????????(14)

5. 成绩评定及答辩评议表????????????????????(16)

6. 论文(设计)答辩过程记录???????????????????(18)

论西安事变中的何应钦

马鹏

(宝鸡文理学院 陕西 宝鸡 721013)

摘 要: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是多方面形成合力的结果。这已为海内外史学界所共认,但在西安事变中何应钦在部分国民党元老和部分黄埔将领的支持下出任了“讨逆军”总司令,力主讨伐西安,因此,学术界一直都忽略了何应钦在西安事变和平解决过程中所起的积极作用,其实何应钦出兵讨伐张、杨,是他军人本能的反应,是合理合法的,既符合蒋介石的心理,又配合了主和派的救蒋活动。

关键字:西安事变;何应钦;亲日派

The Xi'an incident in yingqin He

Ma-Peng

(Baoji University of Arts and Sciences, Shanxi Baoji 721013 )

Abstracts: the peaceful settlement of the Xi'an incident, many aspects to results. This has been recognized at home and abroad, historical studies, but in what should be in the Xi'an incident in parts of the Kuomintang elder and part of the Whampoa military support to act as the "inverse Army Commander-in-Chief and ask for a&quo(转 载于:wWw.SmHaIDA.cOM 海达 范文 网:何应钦的四大金刚)t; crusade against Xi'an, urged, therefore, academia has been overlooked yingqin the Xi'an incident peaceful settlement process positive role, in fact yingqin troops to fight the demons and Zhang and Yang, is he a soldier instinctive reaction, is reasonable and legitimate, serves Chiang Kai-shek's psychology, and combination of rescue Jiang activities.

Keywords: the Xi'an incident; yingqin; Japanophile

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和杨虎城为推动蒋介石停止内战,联共抗日,实行“兵谏”,扣押了蒋介石,联手发动了举世瞩目的西安事变。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是多方面因素形成合力的结果。这已为海内外史学界所共识。但一直以来,史学界都忽视了何应钦的“主战”政策在西安事变和平解决过程中所起到的积极作用。何应钦当时任军政部长,力主“武力讨伐”,并担任“讨逆军总司令”,形成了以他为首的讨伐派。笔者将在本文分析,何应钦在西安事变中的表现与作用,并重点分析何应钦这种表现的原因。

一、何应钦在西安事变中的表现及其作用

应该承认,何应钦在事变开始时的确有取蒋而代之的意图,但何应钦十分清楚,他无法取代蒋介石。何应钦得知西安事变的消息后,兴奋得三天三夜没有合眼,他估计,蒋介石在西安是凶多吉少,被杀的可能性极大。如果蒋介石被杀,他就可以继承蒋介石的地位,成为军界最高统帅,实现多年来的梦想。基于这种考虑,何应钦不顾主和派的反对,积极调兵遣将,对西安进行武力讨伐,挑起西安与南京的对立,以便在战争中顺利上台接班。为了实现这一梦想,何应钦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一是抢先主和派一着,召开会议,控制国民党中央政府,作出武力讨伐西安的决定。12月12日午后三点,何应钦邀请李烈钧、冯玉祥、孙科、戴季陶、朱培德、居正、叶楚伦等在自己的家里举行了一个非正式的谈话会,何应钦召开此次谈话会,目的是想把一切都越过军事委员会,排挤时任副委员长的冯玉祥,把军权掌握到自己手里。所以,戴季陶等人坚决主张打,要求把军权集中在何应钦手里。这个主张虽然遭到冯玉祥的反对,但何应钦却达到了自己的目的。12月12日晚上十一时半召开的中央常务会议及中央政治会议临时会议,剥夺了张学良职务。12月16日,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又作出了出兵讨伐张、杨的决定,任命何应钦为讨逆军总司令。这样,以何应钦为代表的主战派占了先着。

二是积极部署军事进攻计划。组织讨逆军总司令部,临时抽调若干亲信担任各级幕僚,以军委会铨叙所所长林蔚为参谋长,军委会高级参谋徐培根为参谋处长,以参谋本部第一所第三处处长钱贻士主管后勤,组织东西两路军汇攻西安,摆开一副大战的架势。但是,讨逆军与东北军短兵相接的次数很少。

三是12月16日国民政府下达讨伐令,任命何应钦为讨逆军总司令后,何应钦

立即通电就职,并敦促顾祝同,刘峙通电就任东、西路集团军讨逆军总司令的职务。

四是敦促汪精卫回国。12月13日,国民政府将西安事变的消息电告在德国养病的汪精卫,催汪回国,试图以汪精卫取代蒋介石在政治上的地位,与汪精卫共掌天下。

五是插手各地方政府事务,致电各地方实力派,要他们“率所部各将领即日正式通电,表示拥护中央之决心及反对张学良之坚决态度,以伸大义。”[2](P160)

六是极力反对主和派的主张,反对派遣代表入西安与张、杨进行和平谈判。何应钦先是反对端纳前往西安,继之对蒋鼎文携回的蒋介石的停战手令表示怀疑,不愿执行;尔后又极力反对宋子文、宋美龄赴西安,指斥宋美龄“彼一妇人耳,仅知营救丈夫而已。”[3](P23)

何应钦的做法,得到了部分国民党元老如戴季陶、居正等人的支持,也得到了部分黄埔系将领的拥护。一时间,何应钦趾高气扬,咄咄逼人,指挥大军,大有一举而下西安之势。

上述种种迹象表明,何应钦的确有利用西安事变取蒋而代之的意图。但是,何应钦有自知之明,他没有具备取代蒋介石的能力和条件。

由于何应钦办事认真,处事谨慎,且无不良嗜好,所以蒋介石十分信任和赏识他。何应钦知道他在国民党中的地位与蒋介石的提拔重用是分不开的。

何应钦也清楚地记得,他与蒋介石在1927年7月发生的那场冲突和较量的后果。随着何应钦地位的提高,权力的扩大,他的野心也越来越大,萌发了取蒋而代之的野心。1927年7月,桂系军阀李宗仁、白崇禧逼迫蒋介石辞职下野,蒋介石想得到何应钦的支持,没料到何应钦却不表态,暗中踢了蒋介石一脚。后来,各方面呼吁蒋介石复职,何应钦反映也十分冷淡。蒋介石心里十分窝火,为了压压何应钦的气焰,也是给何应钦敲敲警钟,蒋介石复职后,立即撤销了何应钦的东路军总指挥的职务,只任命其为有职无权的总司令部参谋长职务。后来,经过何应钦的多方转寰和努力工作,才渐渐重新获得蒋介石的信任和重用。何应钦只要想起这件事来,就心有余悸,十分后悔。通过这一事件,何应钦认识到,在中国,只要黄埔系存在,蒋介石的地位就不会动摇。从此以后,何应钦处事更加谨慎小心,一切以蒋介石的是非为是非,不敢丝毫有所僭越。

篇三:国名党五虎上将、八大金刚、十大元帅、十三太保

【中华史林】国民党的五虎上将、八大金刚、十大元帅、十

三太保

2005年9月中旬,台湾前“参谋总长”罗本立提出了退伍申请,主动放弃“一级上将”职衔,同时辞去陈水扁总统府战略顾问一职,创下了台湾军方的先例。罗本立自称辞职的原因是“从军60年未返家乡,希望能返乡祭祖,完成为人子孙应尽的本分”。

据了解,国军《陆海空军军官士官服役条例》规定,“一级上将”是终身役,除非本人主动提出辞呈同时获得批准,否则没有届龄退伍的问题。罗本立辞官回乡祭祖一事之所以被各界所关注,其主要原因是一级上将的职位在国军中实在是凤毛麟角,能做到这一位臵的多为国军极为重要的将领。因为这个军衔在早年就是「元帅」的位子。元帅投奔敌营成和体统?

根据有关数据记载,国民政府以及现在的台湾当局授予部队的将军,分为特级上将、一级上将、二级上将、中将、少将。国军的特级上将只有蒋介石一人,相当于大元帅。授予一级上将始于1935年,早年共9人授衔,其中包括8位陆军一级上将和一位海军一级上将,其一级上将在地位上,大致相当于解放军的元帅。 这些将领都是在中国近现代史上占有一定地位的风云人物,陆军一级上将有:何应钦、冯玉祥、阎锡山、张学良、李宗仁、唐生臹、朱培德、陈济棠,海军一级上将是陈绍宽。

蒋介石的五星是早在北伐后就取得的。中国在北伐统一铨叙后,军衔就有特级上将,当时蒋介石已经担任特级上将一职。

据《中华民国史事日志》记载,民国24年3月27日中央政治会议决议任蒋中正为特级上将,阎锡山、冯玉祥、张学良、何应钦、李宗仁、朱培德、唐生臹、陈济棠为一级上将,陈调元、韩复榘、宋哲元、刘湘、刘臷、徐永昌、于学忠、商震、傅作义、龙云、何成浚、朱绍良、白崇禧、顾祝同、万福麟、何键、杨虎城、刘镇华、蒋鼎文、徐源泉为二级上将

就军事能力而言,李宗仁要算其中的佼佼者,李在北伐和抗战中都屡立战功,特别是台儿庄战役的辉煌胜利。李宗仁算得上是名将,而且在政治上也较突出,一直是桂系首领,曾任民国代总统。

何应钦、冯玉祥在军事上也有一定才能,何在北伐中,担任东路军总指挥,于福建松口战役大胜,一直北攻到上海,无往而不利,在抗战中,?a href="http://www.zw2.cn/zhuanti/guanyuwozuowen/" target="_blank" class="keylink">我彩俏夜铰缘闹匾呋摺? 冯玉祥从北洋军阀时期就小有名气,后来在北伐和中原大战中都表现了军事才能。

阎锡山、唐生臹、陈济棠都是地方势力的代表,閰早年在辛亥革命推翻满清功不可没。唐在北伐战争担任主攻吴佩孚,湖北诸多战役如贺胜桥、汀泗桥及武昌攻城战,表现极为出色,将吴的主力完全歼灭,经此一役,军阀们才闻风丧胆,一败涂地。

陈济棠早年也追随中山先生革命,两广统一也作出贡献,北伐后在军事上就没有什么出色之处,但在政治上却都有自己的一套。

张学良出生于旧军阀系统,但其作为少壮军人,有爱国热情,东北易臶归顺中央,避免了东北沦亡于日本,“西安事变”成就了他的爱国心,却改变了他一生的命运。

朱培德作为国民党滇军将领,在北伐中也有不错的表现,而且始终忠于孙中山,但其后很少担任要职,多任参谋长职务。

陈绍宽早在清朝就在海军中任职,其资历足以担任海军首脑,但他谦冲为怀,提携后进不遗余力,然民国国穷财弱,海军长期不受重视,其作为有限。

分析一级与二级上将名单,其中大多曾为独霸一方的地方势力,蒋的嫡系仅何应钦一人。黄埔学生一个都没有,升的最快的薛岳及陈诚等将领也只是中少将罢了!可见在七十五年前国民政府以元帅的崇高地为酬庸蒋介石等十位将领,主要还是感谢他们统一中国的功劳,政治因素明显要高过战场上的表现。

中华民国将领

冯玉祥,陆军一级上将,军事委员会副委员长、第六战区司令长官。1935年4月2日授予。

朱培德,陆军一级上将,代理参谋总长、军事委员会常务委员。1935年4月2日授予。

李宗仁,陆军一级上将,军事委员会委员会北平行营主任、中华民国代总统。1935年4月2日授予。

何应钦,陆军一级上将,行政院长兼国防部部长、总统府战略顾问委员会主任委员。1935年4月2日授予。

张学良,陆军一级上将,西北“剿总”副总司令代理总司令。1935年4月2日授予。

陈济棠,陆军一级上将,广州绥靖公署主任、总统府战略顾问。1935年4月2日授予。

唐生臹,陆军一级上将,军事委员会常务委员、首都卫戍司令长官。1935年4月2日授予。

阎锡山,陆军一级上将,太原绥靖公署主任,行政院长兼国防部部长。1935年4月2日授予。

陈绍宽,海军一级上将,海军部部长、海军总司令(1938.1-1945.12)。1935年9月6日授予。

刘 湘,陆军一级上将,1938年1月20日病逝于汉口。1938年2月14日追晋。

曹 锟,陆军一级上将,1938年5月17日病逝于天津。1938年6月14日追赠。

程 潜,陆军一级上将,军事委员会委员长武汉行营主任,长沙绥靖公署主任。1939年5月13日晋升。

吴佩孚,陆军一级上将,1939年12月4日病逝于北平。1939年12月9日追赠。

宋哲元,陆军一级上将,1940年4月5日病逝于四川绵阳,时任军事委员会委员。1940年5月18日追晋。

陈调元,陆军一级上将,1943年12月18日在重庆病逝。1944年2月2日追晋。

白崇禧,陆军一级上将,国防部部长、总统府战略顾问委员会副主任委员。1945年10月5日晋升。

陈 诚,陆军一级上将,参谋总长兼海军总司令、中华民国副总统。1947年2月21日晋升。

台湾将领

周至柔,空军一级上将,台湾省政府主席兼台湾保安司令、“总统府”参军长。1951年晋升。

徐永昌,陆军一级上将,“总统府”资政。1952年晋升。

薛 岳,陆军一级上将,“总统府”战略顾问。1952年晋升。

顾祝同,陆军一级上将,“总统府”战略顾问委员会副主任委员。1954年晋升。

桂永清,海军一级上将,“参谋总长”

(1954.6.21-1954.8.12)。1954年6月21日晋升。

王叔铭,空军一级上将,“国防部”参谋总长(1957.7—1959.6)、“总统府”战略顾问。1959年1月晋升。

彭孟缉,陆军一级上将,“参谋总长”(1959.6—1965.6),“总统府”参军长。1959年7月晋升。

郑介民,陆军一级上将, 1959年12月11日病逝于台北。1959年12月31日追晋

黄 杰,陆军一级上将,“国防部”部长,“总统府”战略顾问。1960年晋升。

黄镇球,陆军一级上将,“总统府”参军长,“总统”战略顾问委员会副主席。1961年晋升。

胡宗南,陆军一级上将,澎湖防卫司令部司令官,“总统府”战略顾问。1962年2月15日追晋。

朱绍良,陆军一级上将, 1963年12月25日在台北逝世。1964年追晋。

余汉谋,陆军一级上将,“总统府”战略顾问。1965年9月晋升。

黎玉玺,海军一级上将,“参谋总长”,“总统府”参军长。1966年12月晋升。

高魁元,陆军一级上将,“参谋总长”,“总统府”参军长、“国防部”部长。1968年1月晋升。

篇四:国民党的五虎上将

国民党的五虎上将、八大金刚、十大元帅、十三太保

2005年9月中旬,台湾前“参谋总长”罗本立提出了退伍申请,主动放弃“一级上将”职衔,同时辞去陈水扁总统府战略顾问一职,创下了台湾军方的先例。罗本立自称辞职的原因是“从军60年未返家乡,希望能返乡祭祖,完成为人子孙应尽的本分”。

据了解,国军《陆海空军军官士官服役条例》规定,“一级上将”是终身役,除非本人主动提出辞呈同时获得批准,否则没有届龄退伍的问题。罗本立辞官回乡祭祖一事之所以被各界所关注,其主要原因是一级上将的职位在国军中实在是凤毛麟角,能做到这一位置的多为国军极为重要的将领。因为这个军衔在早年就是「元帅」的位子。元帅投奔敌营成和体统?

根据有关数据记载,国民政府以及现在的台湾当局授予部队的将军,分为特级上将、一级上将、二级上将、中将、少将。国军的特级上将只有蒋介石一人,相当于大元帅。授予一级上将始于1935年,早年共9人授衔,其中包括8位陆军一级上将和一位海军一级上将,其一级上将在地位上,大致相当于解放军的元帅。 这些将领都是在中国近现代史上占有一定地位的风云人物,陆军一级上将有:何应钦、冯玉祥、阎锡山、张学良、李宗仁、唐生智、朱培德、陈济棠,海军一级上将是陈绍宽。

蒋介石的五星是早在北伐后就取得的。中国在北伐统一铨叙后,军衔就有特级上将,当时蒋介石已经担任特级上将一职。

据《中华民国史事日志》记载,民国24年3月27日中央政治会议决议任蒋中正为特级上将,阎锡山、冯玉祥、张学良、何应钦、李宗仁、朱培德、唐生智、陈济棠为一级上将,陈调元、韩复榘、宋哲元、刘湘、刘峙、徐永昌、于学忠、商震、傅作义、龙云、何成浚、朱绍良、白崇禧、顾祝同、万福麟、何键、杨虎城、刘镇华、蒋鼎文、徐源泉为二级上将。

就军事能力而言,李宗仁要算其中的佼佼者,李在北伐和抗战中都屡立战功,特别是台儿庄战役的辉煌胜利。李宗仁算得上是名将,而且在政治上也较突出,一直是桂系首领,曾任民国代总统。

何应钦、冯玉祥在军事上也有一定才能,何在北伐中,担任东路军总指挥,于福建松口战役大胜,一直北攻到上海,无往而不利,在抗战中,何也是我国战略的重要策划者。

冯玉祥从北洋军阀时期就小有名气,后来在北伐和中原大战中都表现了军事才能。

阎锡山、唐生智、陈济棠都是地方势力的代表,閰早年在辛亥革命推翻满清功不可没。唐在北伐战争担任主攻吴佩孚,湖北诸多战役如贺胜桥、汀泗桥及武昌攻城战,表现极为出色,将吴的主力完全歼灭,经此一役,军阀们才闻风丧胆,一败涂地。

陈济棠早年也追随中山先生革命,两广统一也作出贡献,北伐后在军事上就没有什么出色之处,但在政治上却都有自己的一套。

张学良出生于旧军阀系统,但其作为少壮军人,有爱国热情,东北易帜归顺中央,避免了东北沦亡于日本,“西安事变”成就了他的爱国心,却改变了他一生的命运。

朱培德作为国民党滇军将领,在北伐中也有不错的表现,而且始终忠于孙中山,但其后很少担任要职,多任参谋长职务。

陈绍宽早在清朝就在海军中任职,其资历足以担任海军首脑,但他谦冲为怀,提携后进不遗余力,然民国国穷财弱,海军长期不受重视,其作为有限。

分析一级与二级上将名单,其中大多曾为独霸一方的地方势力,蒋的嫡系仅何应钦一人。黄埔学生一个都没有,升的最快的薛岳及陈诚等将领也只是中少将罢了!可见在七十五年前国民政府以元帅的崇高地为酬庸蒋介石等十位将领,主要还是感谢他们统一中国的功劳,政治因素明显要高过战场上的表现。

中华民国将领

冯玉祥,陆军一级上将,军事委员会副委员长、第六战区司令长官。1935年4月2日授予。

朱培德,陆军一级上将,代理参谋总长、军事委员会常务委员。1935年4月2日授予。

李宗仁,陆军一级上将,军事委员会委员会北平行营主任、中华民国代总统。1935年4月2日授予。

何应钦,陆军一级上将,行政院长兼国防部部长、总统府战略顾问委员会主任委员。1935年4月2日授予。

张学良,陆军一级上将,西北“剿总”副总司令代理总司令。1935年4月2日授予。

陈济棠,陆军一级上将,广州绥靖公署主任、总统府战略顾问。1935年4月2日授予。

唐生智,陆军一级上将,军事委员会常务委员、首都卫戍司令长官。1935年4月2日授予。

阎锡山,陆军一级上将,太原绥靖公署主任,行政院长兼国防部部长。1935年4月2日授予。

陈绍宽,海军一级上将,海军部部长、海军总司令(1938.1-1945.12)。1935年9月6日授予。

刘 湘,陆军一级上将,1938年1月20日病逝于汉口。1938年2月14日追晋。

曹 锟,陆军一级上将,1938年5月17日病逝于天津。1938年6月14日追赠。

程 潜,陆军一级上将,军事委员会委员长武汉行营主任,长沙绥靖公署主任。1939年5月13日晋升。

吴佩孚,陆军一级上将,1939年12月4日病逝于北平。1939年12月9日追赠。

宋哲元,陆军一级上将,1940年4月5日病逝于四川绵阳,时任军事委员会委员。1940年5月18日追晋。

陈调元,陆军一级上将,1943年12月18日在重庆病逝。1944年2月2日追晋。

白崇禧,陆军一级上将,国防部部长、总统府战略顾问委员会副主任委员。1945年10月5日晋升。

陈 诚,陆军一级上将,参谋总长兼海军总司令、中华民国副总统。1947年2月21日晋升。

台湾将领

周至柔,空军一级上将,台湾省政府主席兼台湾保安司令、“总统府”参军长。1951年晋升。

徐永昌,陆军一级上将,“总统府”资政。1952年晋升。

薛 岳,陆军一级上将,“总统府”战略顾问。1952年晋升。

顾祝同,陆军一级上将,“总统府”战略顾问委员会副主任委员。1954年晋升。

桂永清,海军一级上将,“参谋总长”(1954.6.21-1954.8.12)。1954年6月21日晋升。

王叔铭,空军一级上将,“国防部”参谋总长(1957.7—1959.6)、“总统府”战略顾问。1959年1月晋升。

彭孟缉,陆军一级上将,“参谋总长”(1959.6—1965.6),“总统府”参军长。1959年7月晋升。

郑介民,陆军一级上将, 1959年12月11日病逝于台北。1959年12月31日追晋。

黄 杰,陆军一级上将,“国防部”部长,“总统府”战略顾问。1960年晋升。

黄镇球,陆军一级上将,“总统府”参军长,“总统”战略顾问委员会副主席。1961年晋升。

胡宗南,陆军一级上将,澎湖防卫司令部司令官,“总统府”战略顾问。1962年2月15日追晋。

朱绍良,陆军一级上将, 1963年12月25日在台北逝世。1964年追晋。

余汉谋,陆军一级上将,“总统府”战略顾问。1965年9月晋升。

黎玉玺,海军一级上将,“参谋总长”,“总统府”参军长。1966年12月晋升。

篇五:蒋介石左右手陈诚与何应钦的恩怨

蒋介石左右手陈诚与何应钦的恩怨

文章摘自:《周末》2009年3月5日第16版,作者:王经强,原标题:陈诚与何应钦的恩怨 陈诚、何应钦均为国民党军政重要人物、蒋介石的主要军事助手,因两人属不同派系,早在北伐战争期间就相互产生成见,后又成为仕途上的竞争对手。陈诚由于对蒋介石忠贞不二,先是取代何应钦任军政部长,最终成为台岛第二号人物,而何应钦失去军政实权,终老台湾。

1925年,第一次东征讨伐陈炯明,黄埔军校两个教导团编入东征联军序列,何应钦任第一团团长,陈诚在一团任上尉炮兵连长。东征结束后,何、陈都因战功得到升迁。不久,何应钦代蒋介石继任国民革命军第一军军长,以东路军总指挥名义率部北伐,陈诚任第一军二十一师六十三团团长。“四·一二”后,二十一师师长严重辞职,何应钦奉蒋介石命宣布陈诚为代师长。1927年8月,北伐军在徐州战败,军阀孙传芳挟胜仗余威,趁南京政府内部纷争之际,集中兵力南下,一举攻占栖霞山、龙潭一线。南京危急。何应钦急命陈诚率六十一、六十二两个团驰援。时陈诚正患胃疾,抱病上前线督战,收复龙潭、栖霞山,取得龙潭大捷。

然而,陈诚因撤换作战不力的六十一团团长李树森,引起黄埔同学不满。他们联合起来到何应钦处倒陈。何应钦是日本士官学校毕业生,在黔军任职时为“士官系”首领,与军中“保定系”形同水火;何应钦在黄埔军校时任总教官,与任教育长的“保定系”邓演达教育观点相左,而陈诚是邓演达的亲信,因此何心理上对陈诚有距离感。他听了二十一师副师长孙常钧等人的汇报,未作调查,就以陈诚作战不力为由免去其师长职务。陈诚作战有功,未受嘉奖,反遭何应钦的严厉责备,遂愤而辞职。从此两人产生芥蒂。

“四·一二”后,蒋介石曾密令何应钦相机将白崇禧部缴械,何应钦没有执行,蒋介石据此怀疑何应钦受到桂系的拉拢。徐州之役战败后,蒋介石提出辞职下野,李宗仁在会上提出“让总司令自决出处”,何应钦呆坐会场一言不发。会后,蒋介石问何应钦对李宗仁的发言有什么意见,何说:“在当前形势之下,我也只能同意他们的建议。”蒋介石深感失望。8月13日,蒋介石在上海复任北伐军总司令,何应钦竟迟迟不发拥戴电,愤怒的蒋介石要何应钦休息一下,何应钦只好请辞第一路军总指挥职务。蒋介石任命何应钦为北伐军总司令部参谋长,何应钦从此失去了实际指挥军队的兵权。 北伐结束后,蒋介石提出裁军计划,设立“军事编遣委员会”,指定何应钦负责裁兵编遣。在整编过程中,以陈诚的两个警卫团和第十七军的四个步兵团组成第十一师。蒋介石问何应钦:“辞修担任第十一师师长是否合适?”何以陈资历尚浅,难以与刘峙、顾祝同平起平坐为由不同意陈诚当正师长,蒋介石同意让陈诚做副师长。陈诚认为是何故意整他,坚拒副职。后允以副师长职暂时过渡,授以处理人事实权,陈诚才赴浦口就职。不久,师长曹万顺调新编第一师,陈诚升任师长。 1930年5月,中原大战。时陈诚所部十一师属刘峙第二军团序列,陈率十一师辗转在陇海、津浦线,击败晋军,升十八军军长兼十一师师长,陈诚“土木系”(土为十一、木为十八)军事体系开始形成。在中原大战陈庄争夺战中,陈诚令旅长李默庵督六十一、六十二团反攻,激战终日,伤亡很大,未能攻下陈庄,李默庵认为“陈庄失守,应由刘团长负责”。团长刘天泽系刘峙之侄,陈诚决定处置刘天泽,何为刘说情,陈不理,报请蒋介石同意,立即执行枪决,令何应钦深感没有面子。

1933年蒋介石发动对苏区的第四次“围剿”,陈诚任中路军总指挥进攻苏区,惨遭失败。江西省主席熊式辉电告蒋介石:“辞修骄横,目中无人,不听劝阻,惨遭失败,其责非浅。望委座撤销

他全职,改编十八军。”何应钦也在一旁帮腔,大骂陈诚是饭桶。蒋介石便给了陈诚降一级、记大过一次的处分。

抗战胜利后,蒋介石发动内战,于1946年5月任陈诚为参谋长。陈诚狂妄宣称“三个月击败共军”。1947年,陈诚奉派兼任国民政府主席东北行辕主任,主持东北战局,结果很快一败涂地。1948年4月,“行宪大会”召开,国大代表纷纷抨击陈诚,发出“杀陈诚以谢国人”的呼声。何应钦称:“责任在我,与辞修无关。”表面不动声色,心里暗暗高兴。

蒋介石免去陈诚参谋长职务,让他到台湾养病,实际上是将陈诚作为一枚棋子布在台湾。 陈诚最终成为蒋介石手下的“副总统”。而何应钦到台湾后,只能作有名无实的顾问,终其一生。

字数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