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体裁作文 > 教育资讯

苏门词人的贬谪词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14 06:09:39 体裁作文
苏门词人的贬谪词体裁作文

篇一:词论

乐府声诗并著,最盛于唐。开元、天宝间,有李八郎者,能歌擅天下。时新及第进士开宴曲江,榜中一名士,先召李,使易服隐姓名,衣冠故敝,精神惨沮,与同之宴所。曰:“表弟愿与坐末。”众皆不顾。既酒行乐作,歌者进,时曹元谦、念奴为冠,歌罢,众皆咨嗟称赏。名士忽指李曰:“请表弟歌。”众皆哂,或有怒者。及转喉发声,歌一曲,众皆泣下。罗拜曰:此李八郎也。”自后郑、卫之声日炽,流糜之变日烦。已有《菩萨蛮》、《春光好》、《莎鸡子》、《更漏子》、《浣溪沙》、《梦江南》、《渔父》等词,不可遍举。五代干戈,四海瓜分豆剖,斯文道息。独江南李氏君臣尚文雅,故有“小楼吹彻玉笙寒”、“吹皱一池春水”之词。语虽甚奇,所谓“亡国之音哀以思”也。逮至本朝,礼乐文武大备。又涵养百余年,始有柳屯田永者,变旧声作新声,出《乐章集》,大得声称于世;虽协音律,而词语尘下。又有张子野、宋子京兄弟,沈唐、元绛、晁次膺辈继出,虽时时有妙语,而破碎何足名家!至晏元献、欧阳永叔、苏子瞻,学际天人,作为小歌词,直如酌蠡水于大海,然皆句读不葺之诗尔。又往往不协音律,何耶?盖诗文分平侧,而歌词分五音,又分五声,又分六律,又分清浊轻重。且如近世所谓《声声慢》、《雨中花》、《喜迁莺》,既押平声韵,又押入声韵;《玉楼春》本押平声韵,有押去声,又押入声。本押仄声韵,如押上声则协;如押入声,则不可歌矣。王介甫、曾子固,文章似西汉,若作一小歌词,则人必绝倒,不可读也。乃知词别是一家,知之者少。后晏叔原、贺方回、秦少游、黄鲁直出,始能知之。又晏苦无铺叙。贺苦少重典。秦即专主情致,而少故实。譬如贫家美女,虽极妍丽丰逸,而终乏富贵态。黄即尚故实而多疵病,譬如良玉有瑕,价自减半矣。

词论新解

(作者郭峰)

李清照《词论》继承了苏门论词的菁华,并提出了她自己新的词学观点,对南宋中后期江湖词派的词学理论具有深刻的影响。

北宋中后期,苏门盛行作词论词之风。这种风气和当时词坛是息息相关的。苏轼继柳永以后登上词坛,追求一种与柳词不同的风格。苏轼有意提高词的品位,常常以柳词的低俗为戒,他批评秦观道:“不意别后,公学柳七作词耶?”还把秦观和柳永相提并论,调侃道:“山抹微云秦学士,露花倒影柳屯田。”其实,秦观与柳永自有雅俗之别,但秦词气格不高、纤弱细腻,引起苏轼的不满。

黄庭坚认为词意高胜,要从学问中来。他评苏轼《卜算子》云:“非胸中有万卷书,笔下无一点尘俗气,孰能至此?”(《跋东坡乐府》)他还非常重视词作情感的雅正,认为晏几道词是人品学问的自然流露,如平生潜心六艺、玩思百家等。晏几道用至诚至善的心态待人接物,其词不含世俗社会的一点杂质。黄庭坚称之为“狭邪之大雅”、“豪士之鼓吹”,(《小山集序》)这和元代陆行直所说词的特质“正取近雅,又不远俗”(《词旨》)很相近。词就是用通俗的题材来表现高雅的情感,是一种介于雅俗之间的文学形式。

陈师道论词注重本色,认为苏轼以诗为词,虽极天下之工,要非本色。从本色出发,他推举秦观、黄庭坚为词坛典范,认为唐人尚用不及;还自诩他自己的词作,不在秦、黄之下。 晁补之云:“世言柳耆卿曲俗,非也。如《八声甘州》云:‘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1],’此真唐人语,不减高处矣。欧阳永叔《浣溪沙》云:‘堤上游人逐画船,拍堤春水四垂天。绿杨楼外出秋千。’要皆妙绝,然只一‘出’字,自是后人道不到处。苏东坡词,人谓多不谐音律,然居士辞横放杰出,自是曲子中缚不住者。黄鲁直间作小辞,固高妙,然不是当行家语,是着腔子唱好诗。晏元献不蹈袭人语,而风调闲雅,如‘舞低杨柳楼心月,歌薄桃花扇底风’,知此人不住三家村也。张子野与耆卿齐名,而时以子野不及耆卿。然子野韵高,是耆卿所乏处。近世以来作者,皆不及秦少游。如‘斜阳外,寒鸦万点,流水绕孤村,’虽不识字人,亦知是天生好言语。”(吴曾《能改斋漫录》卷十六)晁补之评当世词人

与李清照《词论》在评价词人范围、观点上大体是相近的。

张耒《东山词序》指出了贺铸词的两个特点:其一,贺铸词虽然呈现出各种不同的风格,但其内在的精神是一致的,“直寄其意耳。”(《贺方回乐府序》)其二,贺铸把博学业文之才与天理自然之情统一起来,化才学为清空,这是一个很高的词学境界。

苏轼的门生兼幕僚李之仪,也擅长论词,他说:“长短句于遣词中最为难工,自有一种风格,稍不如格,便觉龃龉。唐人但以诗句而用和声,抑扬以就之,若今之歌《阳关》是也。至唐末遂因其诗之长短句而以意填之,始一变以成音律。大抵以《花间集》中所载为宗,然多小阕。至柳耆卿始铺叙展衍,备足无余,形容盛明,千载如逢当日,较之《花间》所集,韵终不胜。由是知其为难能也。张子野独矫拂而振起之,虽刻意追逐,要是才不足而情有余。良可佳者,晏元献、欧阳文忠、宋景文,则以其余力游戏,而风流闲雅,超出意表,又非其类也。嚼味研究,字字皆有据,而其妙见于卒章,语尽而意不尽,意尽而情不尽,岂平平可得仿佛哉!师道殚思精诣,专以《花间》所集为准,其自得处,未易咫尺可论,苟辅之以晏、欧阳、宋,而取舍于张、柳,其进也,将不可得而御矣。”(《跋吴师道小词序》)李之仪所说的词“自有一种风格”、词难于诗以及对北宋词坛诸公的褒贬,对李清照《词论》影响很大。他所指出吴师道提高词品的途径,正是李清照论词的目的之一。

上文,我们不厌其烦的胪列苏门论词的基本观点,说明这样一个事实:李清照《词论》不出苏门论词的畛域,不仅所讨论的问题一致,就连词学观点也有一定的承传关系。其中以晁补之、李之仪对李清照的影响较为显著。李清照论词为什么出自苏门呢?李清照的父亲李格非游学于苏轼门下,为苏门后四学士之一,多与苏门诸君子、学士切磋交流。李清照跟随其父生活在汴京,直接或间接地受到前辈词人的影响。所以,由她来荟萃苏门的词论是顺理成章的。李清照除了继承前人的论词观点以外,还提出了自己的词学主张,这就是本色雅正论和宋词才学化的发展趋向,体现在她把北宋词人分为“知之者”和“不知之者”,以及她对两类词人的批评和回护态度上。

词是音乐文学,一旦离开了歌唱的氛围,艺术价值要大打折扣。这正是《词论》一开始就谈到李衮歌唱技艺的原因。从本色歌唱出发,李清照把词人分为“知之者”和“不知之者”。对于“知之者”,她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词不仅仅要配乐歌唱,还要唱出雅正的情感来。晚唐五代的郑卫之音、流靡之变太低俗,南唐君臣的亡国之音太哀伤,都不适合大一统王朝的时代气氛。真正的好词和时代精神是一致的。经过宋初百余年的涵养,产生了第一位大词人柳永。柳氏长期混迹于歌楼妓院,能移宫换羽,翻旧谱为新声,词作流传极广。但柳词意趣萎靡,多是一些闺门淫亵、羁旅狎妓之情。同时的其他词人,张先、宋祁、宋郊、沈唐、元绛、晁次膺等,格调有所提高,也不乏精彩之处,如人们耳熟能详的“三影郎中”、“红杏尚书”之类。但他们总体才情不高,还不能成为当世的名家。李清照所谓的“知之者”,包括了本色和雅正两点。符合这两点的仅有晏几道、贺铸、秦观和黄庭坚四人。就这些为数寥寥的“知之者”还各有一病,集中表现在运用才学上。晏几道多短章小令,纯任天籁,看不出其中的人力功夫;秦观长于写情,运用才学的功夫较差,用典多是照搬引用或简单的改头换面,很少像苏、黄那样给传统的故实赋予全新的意义,达到点铁成金、化腐朽为神奇的功效;黄庭坚不愧为江西诗派的宗师,化用故实水平很高,但他的某些言情词意趣不高,是“使酒玩世”和“笔墨劝淫”的产物。李清照对“知之者”,皆摘其短,无一人能够幸免。而对“不知之者”又比较宽容,在指出他们“以诗为词”、“以文为词”的缺点之后,还发掘出许多优点。这些优点也集中在运用才学上,如晏殊、欧阳修、苏轼等人,“学际天人,作为小歌词,直如酌蠡水于大海。”因为他们学识渊博,贯通了天然和人力,作词就像是从大海中舀取一勺水那样,取之不尽、用之不竭,随心所欲而雍容典雅。散文家王安石、曾巩的小词令人绝倒,也能把才学演化到极致。张炎《词源》承李清照之观点,认为王安石词和苏轼、姜夔词一样,也具有“清空”的特点。李清照指出的宋词才学化途径就是坚守词的本色雅正,

汲取“不知之者”的长处,把二者融会贯通、扬长避短,达到一个更高的艺术境界,这很接近张炎《词源》的清空骚雅。

苏门词人之后,执北宋词坛牛耳者为周邦彦和李清照。周邦彦从词的创作方面,探索出本色雅正、运用才学的法度;李清照则从理论方面阐明了这个趋势。根据我们今天的研究成果,周、李二人没有什么交游,但他们在同一时代、从各自擅长的角度、殊途同归地指明了宋词的发展趋向。这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现象。直到南宋中期姜夔登上词坛,才把这个趋向演化成“清空骚雅”的词风,形成一个声势空前的南宋江湖词派。正是在这一点上,凸现出了《词论》所具有的词史意义。 (作者单位:南京师范大学)

3全文翻译

古乐府歌与诗并列发展的最高峰,是盛唐时期。

唐开元、天宝年间,有一位歌者叫李八宝,唱歌妙绝天下。有一次,刚刚及第的进士们在曲江大开宴席,其中有一位及第的名士,吩咐李八宝故意穿一身旧衣,戴一顶旧帽子,隐瞒自己的真实姓名,并装成神情惨淡的样子,一同参加宴席。然后对众人说:这是我的表弟,让他坐末席吧。参加宴会的众人都对他毫不在意。众人边喝酒边听歌,许多歌者轮流唱歌,其中只有曹元谦、念奴二人歌唱得最好。唱完后,大家对二人的歌声称叹赞赏不绝。这时,那位名士忽然指着李八宝对大家说:请让我表弟为大家演唱一首歌吧。众人都晒笑起来,甚至还有人生气起来。等到李八宝一曲歌唱完后,却引得众人都哭了起来。团团拜伏在李八宝周围,都说:你肯定就是李八郎啊。

从此以后,郑地和卫地的乐声在当时更加流行起来,这些声乐的柔糜之处、音节变化也更见烦琐。唐朝时已经有《菩萨蛮》、《春光好》、《莎鸡子》、《更漏子》、《浣溪沙》、《梦江南》、《渔父》等曲调,不能一一枚举。

到了五代的时候,各路诸侯纷纷建国,中华大地战乱不断,斯文扫地,更无人作新曲沿途传唱了。这时只有南唐李璟、冯延巳等君臣温文尔雅,时有新作问世,其中有名的作品有李璟的《浣溪沙》、冯延巳的《谒金门》,“小楼吹彻玉笙寒”、“吹皱一池春水”更是其中的名句。句子虽然很奇特、很优美,但是要灭亡的国家所唱出来的歌声也带着很深的哀伤,就不能算曲子词中的上品了。

到了宋朝,礼仪、声乐、文章、武功都已经齐备了,又休息生养了百余年,才有柳屯田柳永,变乐府旧声为新声,有《乐章集》传世,确立了他在宋词大家中的地位。但柳永的词虽然非常适合于音律,但词句却俗不可耐。又有张子野(张先)、宋子京(宋祁)宋公序(宋庠)兄弟以及沈唐、元绛、晁次等人辈出,虽然时时有妙语传世,但却整篇破碎,不能称为名家。到了晏元献(晏殊)、欧阳永叔(欧阳修)、苏子瞻(苏轼)这些人,他们学究天人,填这些小歌词,应该就象是拿着葫芦做的瓢去大海里取水一样容易,但是全都是不可再会雕饰的诗罢了,而作为词又往往不协音律,这是为什么?

这是因为诗和文章只分平仄,但词却要分五音(宫商角徵羽),又分五声(阴平、阳平、上、去、入),又分六律(黄钟、太簇、姑洗、蕤宾、夷则、无射),还要分发音的清、浊、轻、重。比如当世(北宋后期)的那些词牌名叫《声声慢》、《雨中花》、《喜迁莺》的,既可以押平声韵,又可以押仄声韵。《玉楼春》本押平声韵,有押去声,又押入声。本来是押仄声韵的,如果押上声韵则与音律协调,但如果押入声韵,就不能作歌唱了。王介甫(王安石)、曾子固(曾巩),他们的文章有西汉时风格,但如果他们作词,只怕会让人笑倒,因为这样的词读不下去。

这样我们就知道了,词别是一家,但知道的人却不多。后来晏叔原(晏几道)、贺方回(贺铸)、秦少游(秦观)、黄鲁直(黄庭坚)一出,才得词中三味。但是晏几道的词短于铺叙,贺铸的词短于用典。秦观的词却致力于婉约、情深一片,词中却少了实际的东西,就象一个

贫穷人家的美女,虽然长得很漂亮,打扮也很时尚,但骨子里却始终缺乏那种与生俱来的富贵气态。黄庭坚的词内容倒是充实,却有些小毛病,就象一块美玉,却有些斑点,所以价值自然要打些折扣了。

4作品点评

李清照的《词论》,叙述词的源流演变,总结以前各家创作的优缺点,指出了词体的特点及创作的标准。从《词论》中可以寻出三个要点:

(1)一词的雅俗问题;二词的音律问题;三词“别是一家”的解说。

(2)一二两点是为了论证第三点而作的具体阐述,故其“词别是一家”说,是三点中最核心的问题。

(3)对此说的看法,历来词评家褒贬不一。

李清照《词论》中,以阐述唐世乐歌的繁荣,及乐歌和词曲的密切关系,作为她提出词“别是一家说”的根据。她指出:词是“歌词”,必须有别于诗,词在协音律,以及思想内容、艺术风格、表现形式等方面,都应保持自己的特色。她就词区别于诗的种种特点,进行了认真的考索,提出了许多精到的见解,主要有以下几点:

(1) 高雅,不满柳永“词语尘下”;

(2) 浑成,不满张先、宋祁诸家“有妙语而破碎”;

(3) 协乐,要分别无音六律和清浊轻重,不满晏殊、欧阳修、苏轼的词只是“句读不葺之诗”;

(4)典重,不满贺铸的“少典重”。

(5) 铺叙,不满晏几道的“无铺叙”。

(6) 故实,不满秦观“专主情致,而少故实”,黄庭坚“尚故实而多疵病”。

李清照依据这些要求,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主张分别诗词畛域,对两种不同形式的文学应该做出不同的对待。就这方面说,是合理的。各种问文体的艺术特征,应该有它相对的独立性。词是经过百年的发展而后形成的,它有自己固定的形式、发展规律和创作方法。自然,词从晚唐五代到北宋末年,一直局限于“艳科”的面目,柳、苏两家先后崛起,从词的形式和内容上,突破了传统的规模,开辟了广阔的道路,这都是必要的举措。在抗金救亡的风云时代,一些有民族气节的词人用“横放杰出”的风格,激切高昂的声调,写出了许多鼓舞人心的作品,这是他们不可磨灭的文学业绩。然而,在北宋时代,确有一些文人,包括苏轼的某些作品,想运用词体来表达玄深的哲理思想。李清照对那些既疏于音律,又毫无词境的制作提出批评,是为了救敝补偏,矫正词风。故有的词家认为,她提出词“别是一家”的主张,就是针对苏轼“以诗为词”的倾向而发的,是不无道理的。据夏承焘先生的考证,《词论》是李清照于战乱前所作,至于其后因时局变化而带来的词风的转变,是李清照所不能料及的。我们看北宋末年的词坛趋势,可以知道 ,李清照的论文虽然只表示她个人的主张,但是她的主张基本上代表了当时多数人认为词应该以婉约为正宗的看法。实际上,从宋至清的整个词坛的情况来看,词的内容是以婉约风格为主的。李清照提出词“别是一家”,必须有别于诗,较正统地反映了历代人们对于词的看法,从整个词史上看,是符合词的发展实际的。

李清照关于词“别是一家”的理论,对于后世的影响是极大的,直至明清之间,李渔诸人论词,有“上不似诗,下不似曲”的要求,就是沿循此说而来的。

在我国两千多年的文学史上,女性有能依据创作经验写的理论文字的,李清照之前未之或闻。《词论》不但是宋代词坛上有独特见解,有组织条理的第一篇词论,而且是我国女性作的文学批评第一篇专文。与她那“花间第一流”的词一起,成为中华民族文学宝库的珍贵遗产。

篇二:文学史填空

第一章宋初文学

一、填空

1、宋初诗歌三体指 、 和 。

2、晚唐体的盟主是 。

3、《山园小梅》的作者是 ,其中“ 、 ”一联被称为

咏梅绝唱。

4、王禹偁散文代表作有 、 和 等。

二、简答 1、什么是白体? 2、王禹偁诗的特点是什么? 3、什么是晚唐体?晚唐体有哪些

主要诗人? 4、什么是西昆体? 三、论述 1、简述宋初散文复古的思潮。 2、简述西昆体

主要艺术特征及缺陷。

第二章

柳永与北宋词风前期的演变

一、背诵篇目:晏殊《浣溪沙》(一曲新词)、欧阳修《踏莎行》(候馆梅残)、柳永《雨霖铃》

(寒蝉凄切)

二、填空

1、“北宋倚声家初祖”是 ,其“情中有思”的代表作是 。

2、在宋代词史上, 是主动向民歌学习的第一人,其 最能体现清新

明畅的风格。

3、欧阳修词显示出一种新的创作方向,即词既可写传统的类型化的相思恨别,也能抒发作

者 ,如著名的《朝中措·平山堂》。

4、成为后来豪放派滥觞的词人是 ,其代表作是《 》( )。

5、“张三中”得名是因写“ , , ”;“张三影”

得名是因写“ ”、“ ”和“ ”。

6、陈廷焯《白雨斋词话》视张先词为“ ”。

7、王安石的怀古、咏史词是《 》、 《 》。

8、近人夏敬观指出慢词“始盛于 ,大成于 。”

9、清人冯熙说欧阳修词“疏俊开 ,深婉开 。”

10、“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出自 的《 》( )。

三、简答 1、欧阳修词的开拓。 2、张先词新变的主要方向。 3、柳词对慢词的贡献与影响。

四、论述 1、柳永词的体式、内容和语言有哪些创新? 2、柳永词的主要艺术表现方法有哪

些创新?影响如何?

第三章 欧阳修及其影响下的诗文创新

一、背诵篇目:《醉翁亭记》。

二、填空

1、欧阳修议论文《 》揭露批评高若讷的卑劣行为,《 》针对保守

势力驳斥了其谬论;其记叙文如《 》一类历史散文言之有物,其亭台记代表作

是《 》,其文赋代表作是《 》;其散文中《 》最为

简洁流畅、纡徐委婉、平易自然。

2、梅尧臣论诗说“ , ”。

3、宋诗畅尽而“ ”的特点,在苏舜钦诗中已见端倪。

4、王安石散文风貌被清人刘熙载称为“ ”。

5、王安石咏史诗的代表作是《 》、

《 》。

三、简答 1、“太学体”的产生与消亡。

2、欧、梅等人的诗歌主张。 3、王安石诗歌前后期的变化。 4、“三十六”体。 四、

论述 欧阳修的文论和散文创作有哪些主要成就?

第四章 苏轼

一、填空

1、苏轼《自题金山画像》:“问汝平生功业, 。”

2、韩愈文依靠 和 、 等手段来取得气势的雄放,而苏轼

文却依靠 、 的方式达到了同样的目的。苏文 ,而语言

却 ,这是宋文异于唐文的特征之一。

3、“不识庐山真面目”、“雪泥鸿爪”出自苏轼的 、 。

4、清人赵翼评苏诗:“天生健笔一枝,爽如哀梨,快如并剪, , 此

所以继李、杜后为一大家也。”(《瓯北诗话》)

5、苏轼在《孙莘老求墨妙亭诗》中以“ , ”来比喻多

元审美情趣和对各种不同风格的欣赏倾向。

6、近人陈衍说:“余谓诗莫甚于三元, 、 、 也。”(《石遗室

诗话》)

7、苏轼《祭张子野文》说张先“ , 。”

8、金人元好问认为东坡词“ , 。”(《新轩乐府引》)

9、苏词既向 开拓,也朝 拓展。

10、苏轼较成功的“以诗为词”表现手法有二:一是 ,二是 。

11、宋人胡寅《酒边集序》称苏词:“ , , , , , 。”

即揭示出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一类作品所创造的一种新美学风范。

12、王灼《碧鸡漫志》卷二说:“东坡先生非心醉于音律者,偶而作

歌 , , ,弄笔者始知自振。”

13、苏诗不仅影响 的诗歌,而且对明代的 和清初的 有重要启示;苏轼的 直接为南宋 所继承,形成了与 平分秋色的 ;苏轼的小品文,是明代 散文的渊源,直到清代

的 、 散文中仍可时见苏文的影响。

二、简答 1、简述苏轼人生观及主要经历。 2、简述苏轼的散文文论。 3、简述苏轼诗歌

的题材类型。 4、简述苏轼诗歌在元祐诗人中的特点。 5、简述苏轼的意义与影响。

三、论述

1、苏轼散文的主要类型及艺术成就是什么? 2、苏轼诗歌的艺术成就及主要风格是什么?

3、苏轼的词学观是什么? 4、苏轼对词境的开拓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苏词的“以诗为词”

表现手法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第五章 江西诗派与两宋之际的诗歌

一、解释:江西诗派

二、填空 2 1、江西诗派“一祖三宗” 是指 、 、 、 。

2、陈师道以冥心孤往的苦吟形成了 诗风,正是“有意为拙”的典型例子。 3、

曾季貍《艇斋诗话》说“后山论诗说 ,东湖论诗说 ,东莱论诗说 ,子苍

论诗说 。入处虽不同,然其实皆一关捩,要知非 不可。” 4、 自身的

演变同时也代表着北宋诗风向南宋诗风的转变。 5、 和 都是江西诗派诗风

转变的关键人物。 6、“新体”指 晚年诗风的主体风格。

三、简答 1、简述黄庭坚诗歌的特点。 2、简述“黄庭坚体”(或“山谷体”)。 3、简述

“江西诗派” 4、简述江西诗派的演变过程。 四、论述 1、黄庭坚诗歌理论有哪些主要观

点? 2、黄庭坚诗歌创作有哪些鲜明的艺术特点

第六章 周邦彦和北宋中后期词坛

一、填空 1、苏门词人群以 为领袖,还有 、 、 等,此

外 和 也与苏门词人过从甚密。

2、大晟词人群以 为主帅,还有 、 等。

3、苏轼重抒情言志的自由,其词 胜于 ;周邦彦重词的协律可歌,对 的追求重于对 的开始。其后 就是沿这两种方向分别发展。

4、晏几道词艳而不俗,浅处皆深,从 和 两个层面上把《花间集》以来

的艳词小令艺术推展到了极致,故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卷二一说叔原

“ 《 》, 。”

5、秦观和晏几道一样,都是“ ”(冯煦《蒿庵论词》),淮海词妙处在

于 。秦观和晏几道皆长于情景结合,但二人取景角度有所不同,晏词多取 为意象,秦词常用 来铸境。

6、苏轼开创了以词抒写 的新格局,而秦观另辟一途,把深沉的辛酸苦闷融注

在 之中,即周济所说的“ ,又是一法”(《宋四家词选》

眉批)。

7、秦观词语言清丽淡雅,周邦彦得其 ,而发展为精雕细琢的 ,

李清照得其 ,而朝更加 的方向发展。

8、贺铸《青玉案》得名句是“若问闲愁都几

许, , , 。”

9、贺铸一方面沿着苏轼 的道路,写自我豪侠气概,开辛词先河,另一方

面,又继承晚唐 的语言风格,而影响到南宋 等人。

10、周邦彦所作咏物词既多,又将身世之感等与所咏之物融为一体,为南宋咏物词开启了 的门径。

第七章 南渡前后词风的演变

一、填空 1、继元祐词人而登上词坛的是以 、 、 、 、 和 等为代表的南渡词人。

2、李清照在理论上确立了词体的独特地位,提出了词“ ”之说。

3、清人李调元《雨村词话》卷三说:“易安在宋诸媛中,自 ,不

在 、 之下。”

4、朱敦儒词继承和发展了 抒情自我化倾向,具有鲜明的 特

点。

5、南渡词风由柔丽婉向豪情悲慨的转变,以 最为典型。

6、岳飞代表作是《 》( )。

二、简答 1、简述李清照词论的主要内容。 2、简述李清照词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3、简

述李纲词代表作的意义和影响。

三、论述 李清照词有哪些独创性?

第八章 陆游等中兴四大诗人

二、填空 1、中兴四大诗人是 、 、 、 。

2、陆游诗影响南宋后期诗人 、 、 等人。

3、杨万里最著名的小诗是《 》、《 》等。

4、范成大诗中价值最高的是 和 。

三、简答 1、简述陆游诗歌的渊源。 2、简述“诚斋体” 3、简述范成大田园诗、使金纪

行诗的主要特点。 四、论述 陆游诗歌的主要成就是什么?

第九章 辛弃疾和辛派词人

一、填空 1、12世纪下半叶,以 、 、 、 、 和 等词坛主将为代表的“中兴”词人群把词的创作推到高峰。

2、唐五代以来,词中先后出现了三种主要类型的抒情主人公,即唐代时的 ,北

宋时的 和南渡初年的 。辛弃疾登上词坛则拓展出了 。

3、张孝祥一方面学苏轼的“ ” ,以“诗人之句法”抒发壮志豪情,另一方面融 的浪漫精神,以自在入神之笔表现其超迈凌云之气和潇洒出尘之姿。

4、如果说辛弃疾是以文为词,那么 几乎可以说是“以词为文”。

5、刘过的《龙洲词》第一次展现了南宋后期特殊的文士群体即 的形象精

第十章 姜夔、吴文英及宋末词坛

一、填空 1、 、 、 和 、 等属

辛派后劲人物。

2、 、 、 、 和 等以姜夔的“雅词”为典范,注重 , ,追求 的

艺术情趣,词的题材以 为主,讲究 。

3、 融合了辛、姜二派的长处,而自成一家。

4、浙西词派奉 词为圭臬,曾形成“家白石而户玉田”的盛况,

使 、 一时黯然失色。

5、“二窗”指 、 。

苏门词人的贬谪词

6、 与 并称“双白” 二、简答 1、简述姜夔恋情与咏物词的特

点。 2、简述姜夔词的主要风格和艺术特点。 3、简述吴文英词的艺术特征。

第十二章 南宋后期和辽金的诗歌

一、解释:1、“永嘉四灵” 2、江湖派

二、填空 1、永嘉四灵指 、 、 、 等四人。

2、江湖派诗人的主要代表是 、 。

3、南宋末遗民诗人主要有 、 、 、 等。

4、元好问诗最著的是“ ”。

5、《颖亭留别》中的名句是“ , 。”

6、元好问在文学批评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代表作是《 》。

三、简答 1、简述永嘉四灵派。

第六编 元代文学 绪论

一、解释:1、勾栏 2、对棚 3、末本 4、旦本

二、填空

1、元代文学涵盖的时间,大致从 年蒙古王朝灭金、统一北中国起,到 年朱元

璋推翻元朝为止,其间约 年。

2、金末元初,文坛在唐代变文、说唱诸宫调等叙事性体裁的浸润和启示下,并

与 、 、 、 等表演要素结为一体,发展成 。由于

宋金对峙,南北阻隔,便出现了 和 两种类型。当时,许多文人积极参与 的创作,使这种叙事性的文学体裁,成为文坛的主干。

3、剧本包括 、 、 三个部分。杂剧一般由 折组成一个剧本,脚

色可分 、 、 三类,全剧只能由 或 一人主唱。南戏剧本由

若干“出”组成,脚色分为 、 、 、 、 等类,在剧中 歌

唱。杂剧和南戏的唱词多用以表现人物在特定场景中的 ,甚至直接透露作者

的 ,具有强烈的 性。

4、杂剧的曲调由 民间歌曲、 的乐曲和 传统的曲调结合而

成;南戏的曲调由 的民间音乐与 的传统的音乐结合而成、两者在音乐

文化方面均由 传统衍繁,彼此 ;两者在音乐上的差别,实际是 差异的表现,加上区域 等文化上的差异,从而形成两大音乐系统。

5、北方戏剧圈以 为中心,包括 以北的大部地区,流行 ;剧

作多以 故事、 故事、 传说为题材,多给人以 、 的感受。南方戏剧圈以 为中心,包括 地区,既流行 ,也演

出 ;剧作更重视 的描写和 的宣泄。

6、散曲是一种新 体,押韵较灵活,可以平仄 ,句中可以增

加 。作家纯以曲体 ,与 毫无联系。散曲

的语言往往呈现 化以及曲体某一部分音节 化的状态。散曲的艺术表

现比近体诗和词更多采用“ ”的方式加以 、 。

7、元代文学创作,均体现出 之美,与每以 为美的

传统审美观大异其趣。

三、简答 1、为什么说元代文学具有划时代意义? 2、元代戏剧创作的主要成就是什么? 3、散曲为什么大盛于元代?为什么又会在元代走向衰微?

四、论述 1、简析元代社会对元代文学发展的影响。 2、简析元杂剧和南戏的异同。

第一章 话本小说与说唱文学

一、解释:1、说话 2、话本 3、入话 4、正话 5、平话 6、说经 7、诗话 8、诸

宫调 9、搊弹词

二、填空

1、口传故事的传统,可远溯至上古 ,后来,人们以“ ”代指 的“故事”。隋《启颜录》载杨素手下散官侯白,以“ ”而得杨器重,杨子玄感

曾对侯说:“侯秀才,可以(与)玄感说一个好话。”这是目前所知关于“ ”的

最早记录。

2、宋代“说话”呈现出 化与 化特点。据宋耐得翁《都城纪胜·瓦舍

众伎》载当时,“说话”有 、 、 、 四家。

3、小说话本突出的题材内容是 故事和 故事。

4、“讲史”只是一种概称,“ ”才是“讲史”的全貌。

5、今存的说经话本只有《 》。

6、《 》是现存唯一完整的诸宫调作品。

三、简答 1、宋元话本的成书情况可分为哪三类? 2、宋元小说话本由哪几个部分构成?它

们的作用是什么? 3、宋元小说话本有哪些艺术成就? 4、《五代史平话》在写作上有哪些

特点? 5、诸宫调与说话有什么关系?

四、论述 1、简论宋元小说话本的题材内容特点。 2、简析《大唐三藏取经诗话》的意义。

3、简论《西厢记诸宫调》的思想内容、人物形象和艺术成就。

第二章 关汉卿 一、重点阅读作品:《窦娥冤》(第三折)、《救风尘》(第三折)、《单刀会》(第四折)、 背诵:《窦娥冤第三折[端正好]、[滚绣球]、《单刀会》第四折[新水令]、[驻马

听] [离亭宴带歇拍煞])

篇三:《宋之韵》解说词八苏门学士

第八集 苏门学士

黄庭坚是苏轼的追随者,为苏门四学士之一,诗与苏轼齐名,号称苏黄,为江西诗派的开山祖,对宋诗有深远的影响。书法为苏黄米蔡四大家之一,笔势强劲,一波三折,不少人认为成就在苏轼之上。他的词风格多样,但主要还是接近苏轼,像这首《水调歌头》,句式就很像苏轼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瑶草一何碧,春入武陵溪,溪上桃花无数,花上有黄鹂。

我欲穿花寻路,直入白云深处,浩气展虹霓。

只恐花深里,红露湿人衣。

春天,词人走进一处山谷,只见桃花鲜艳,黄鹂鸣叫,像走进了桃花源一样。心里一高兴,他于是想一直走到山溪深处,高歌一曲,吐出心中的豪迈气概。可转念一想,又怕花丛里的露水沾湿衣服,弄得不愉快。

这首词创作时间不详,但从这种谨小慎微的心情看,大概是贬官时的作品吧。下片: 坐玉石,倚玉枕,拂金徽,谪仙何处,无人伴我白螺杯。

我为灵芝仙草,不为朱唇丹脸,长啸亦何为。

醉舞下山去,明月逐人归。

像李白那样,“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人物哪里有呢?没有,于是因为没有能叫人开怀痛饮的酒伴儿,酒也喝得没味道,只好冷清清坐着,在明月的照耀下,“醉舞下山去”。乘兴而来的一次春游,就这样在孤寂中结束了。

这首词潇洒飘逸,展示出黄庭坚高超绝俗的气派和决不同流合污的人格魅力。“谪仙何处,无人伴我白螺杯,我为灵芝仙草,不为朱唇丹脸,长啸亦何为”,这几句词,很容易使人想起他的诗:“朱弦已为佳人绝,青眼聊因美酒横”。词和诗都显示出他对现实有意见,有话要说,但只点到为止,不正面说出来,而用展示的兀傲来暗示,让读者自己去想像。 痴儿了却公家事,快阁东西倚晚晴,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

朱弦已为佳人绝,青眼聊因美酒横。万里归船弄长笛,此心吾与白鸥盟。

办完公事,就登上快阁去游玩,只见“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一派秋高气爽的开阔。没有知音,琴只好不弹。看着美酒,眼为之一亮。于是想离开官场,乘船回老家,与白鸥在一起嬉戏。从诗中可以明显地感受到,抒情主人公的不同流俗,孤高自赏。 苏轼由于说话不留余地,从三十岁起基本上就一直在贬谪中过日子。黄庭坚虽然为人谨慎得多,但既然接近苏轼,也就免不了要卷入党派斗争,免不了要受到牵连。他贬过两次官,第一次是十一世纪末,贬到今天四川宜宾市,下面这首词就是在这里写的。

《鹧鸪天》

黄菊枝头生晓寒,人生莫放酒杯干。风前横笛斜吹雨,醉里簪花倒著冠。

身健在,且加餐。舞裙歌板尽清欢,黄花白发相牵挽,付与时人冷眼看。

这首词笔锋老辣,意气倔拗,与他的诗很接近。这时,他被贬出京城已经五年,但看来棱角并没有磨掉。贬官就说明有罪,因为就应当悄悄地待着,至少也装出一副认罪的样子。然而他却公然喊着“人生莫放酒杯干”,而且“风前横笛斜吹雨”,意态是那么潇洒,“醉里簪花倒著冠”,心气是那么狂傲。结尾处干脆毫不掩饰的喊出来“付与时人冷眼看”。人们想翻着白眼来看笑话就看好了。言下之意,是我爱怎么样就怎么样。

第二次贬官更远,贬到了今广西宜山,他在这里待了三年,最后就死在这里,这首词就是去世那一年在宜山写的。

天涯也有江南信,梅破知春近。

夜阑风细得香迟,不道晓来开遍向南枝。

玉台弄粉花应妒,飘到眉心住。

平生个里愿杯深,去国十年老尽少年心。

这时他虚岁六十一,又贬在荒远的广西,偏生清空有赏梅的雅兴。从第一次贬到四川离开京城,到这时已经十年,“去国十年老尽少年心”,话里饱含着多少悲怆与愤懑。说书法家都长寿,大书法家黄庭坚,却没有沾着什么好处,没有留下更多的书法作品,没有留下更多的诗词,没有留下更多挺拔的身影,他早早的凋落了。人世间总是会留下这样那样的遗憾。 黄庭坚最脍炙人口的是这首《清平乐》:

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

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

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

百啭无人能解,因风飞过蔷薇。

这首词故意提出几个傻问题,来表示惜春之情,展示出盎然的童趣,特别有韵味。春天忽然间就没了,到哪里去了呢?弄得人冷冷清清,不知该上哪儿去玩儿好。要是有人知道,春天到哪里去了,把它叫回来那该多好。可惜没地方打听,除非去问随春天一起到来的黄鹂。黄鹂不是欢快地唱了一整个春天的歌吗?它应当知道春天到哪里去了。蔷薇开在初夏。黄鹂既然去找蔷薇,就说明春天实在是追不回来了。这首词设想入奇,意境空灵,令人百读不厌。 苏门四学士中的另一个学士晁补之也写过一首追惜春天的词,也不妨一读。

东城南陌路岐斜,芳草遍藏遮。

黄鹂自是来晚,莫恨海棠花。

惊雪絮,落天涯,送春赊。

问春莫是,忆着东君自去还家。

从黄庭坚那首词里,飞出来的那只黄鹂,又飞到这里来了。可是海棠花已经凋谢,这只能怨你来迟了,有什么法子。如今柳絮满天飞,正送春走呢。春天怎么突然间就没了?春天是春神东君送来的,会不会是想起了春神,不顾一切,又跑回去找他去了呢?

同时代而略早的王观,也有一首意境相近的词: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

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若到江东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王观送一个朋友到南方去,送别地大概是京城开封吧。春天是从南往北过来的,回去自然就是由北往南,那个朋友正好也往南走。词人于是就从这个角度切入。诗词里向来说,女子的眉毛像远山,称为眉山或眉峰。而称女子的眼波,为秋波或秋水。这里反过来,用眉比山,用眼波实际是暗指眼泪来比水,那个朋友要去“眉眼盈盈处”。也就是要去山重水复的南方去。前片是铺垫,后片才切入正题。刚送春天往南,又送这个朋友往南。因此希望朋友能赶上归去的春天,和春天在一起,也就是说祝愿朋友永远处在新春的温暖中,永远都感到舒适。送别的话一句都没有说,但比说一千句一万句更有意义,这就是诗词的魅力所在。

《卜算子》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

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若到江东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还有个李之仪,也该在这里提一笔。他与苏轼有交往,也曾受到过连累,他有一首《卜算子》写得极有情味。

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

此水几时休,此恨何时已,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

从词意看,显然是长江沿岸某处一对恋人因故分散了,男子去了下游某处,因此有地域上的这层关系。词人就非常巧妙的借长江起兴。“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用长江把这份相思之情连缀起来。可是“共饮长江水”却偏偏“日日思君不见君”。下片推进一层,点出这一腔相思之情,像长江水一样,永远滚滚滔滔,不会有枯竭的时候。

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

此水几时休,此恨何时已,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

篇四:词论翻译

词论 《词论》为李清照所著,继承了苏门论词的菁华,并提出了她自己新的词学观点,对南宋中后期江湖词派的词学理论具有深刻的影响。

全文如下:

乐府声诗并著,最盛于唐。开元、天宝间,有李八郎者,能歌擅天下。时新及第进士开宴曲江,榜中一名士,先召李,使易服隐姓名,衣冠故敝,精神惨沮,与同之宴所。曰:“表弟愿与坐末。”众皆不顾。既酒行乐作,歌者进,时曹元谦、念奴为冠,歌罢,众皆咨嗟称赏。名士忽指李曰:“请表弟歌。”众皆哂,或有怒者。及转喉发声,歌一曲,众皆泣下。罗拜曰:此李八郎也。”自后郑、卫之声日炽,流糜之变日烦。已有《菩萨蛮》、《春光好》、《莎鸡子》、《更漏子》、《浣溪沙》、《梦江南》、《渔父》等词,不可遍举。五代干戈,四海瓜分豆剖,斯文道息。独江南李氏君臣尚文雅,故有“小楼吹彻玉笙寒”、“吹皱一池春水”之词。语虽甚奇,所谓“亡国之音哀以思”也。逮至本朝,礼乐文武大备。又涵养百余年,始有柳屯田永者,变旧声作新声,出《乐章集》,大得声称于世;虽协音律,而词语尘下。又有张子野、宋子京兄弟,沈唐、元绛、晁次膺辈继出,虽时时有妙语,而破碎何足名家!至晏元献、欧阳永叔、苏子瞻,学际天人,作为小歌词,直如酌蠡水于大海,然皆句读不茸之诗尔。又往往不协音律,何耶?盖诗文分平侧,而歌词分五音,又分五声,又分六律,又分清浊轻重。且如近世所谓《声声慢》、《雨中花》、《喜迁莺》,既押平声韵,又押入声韵;《玉楼春》本押平声韵,有押去声,又押入声。本押仄声韵,如押上声则协;如押入声,则不可歌矣。王介甫、曾子固,文章似西汉,若作一小歌词,则人必绝倒,不可读也。乃知词别是一家,知之者少。后晏叔原、贺方回、秦少游、黄鲁直出,始能知之。又晏苦无铺叙。贺苦少重典。秦即专主情致,而少故实。譬如贫家美女,虽极妍丽丰逸,而终乏富贵态。黄即尚故实而多疵病,譬如良玉有瑕,价自减矣。

词论新解(作者郭峰):

李清照《词论》继承了苏门论词的菁华,并提出了她自己新的词学观点,对南宋中后期江湖词派的词学理论具有深刻的影响。

北宋中后期,苏门盛行作词论词之风。这种风气和当时词坛是息息相关的。苏轼继柳永以后登上词坛,追求一种与柳词不同的风格。苏轼有意提高词的品位,常常以柳词的低俗为戒,

他批评秦观道:“不意别后,公学柳七作词耶?”还把秦观和柳永相提并论,调侃道:“山抹微云秦学士,露花倒影柳屯田。”其实,秦观与柳永自有雅俗之别,但秦词气格不高、纤弱细腻,引起苏轼的不满。

黄庭坚认为词意高胜,要从学问中来。他评苏轼《卜算子》云:“非胸中有万卷书,笔下无一点尘俗气,孰能至此?”(《跋东坡乐府》)他还非常重视词作情感的雅正,认为晏几道词是人品学问的自然流露,如平生潜心六艺、玩思百家等。晏几道用至诚至善的心态待人接物,其词不含世俗社会的一点杂质。黄庭坚称之为“狭邪之大雅”、“豪士之鼓吹”,(《小山集序》)这和元代陆行直所说词的特质“正取近雅,又不远俗”(《词旨》)很相近。词就是用通俗的题材来表现高雅的情感,是一种介于雅俗之间的文学形式。

陈师道论词注重本色,认为苏轼以诗为词,虽极天下之工,要非本色。从本色出发,他推举秦观、黄庭坚为词坛典范,认为唐人尚用不及;还自诩他自己的词作,不在秦、黄之下。 晁补之云:“世言柳耆卿曲俗,非也。如《八声甘州》云:‘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此真唐人语,不减高处矣。欧阳永叔《浣溪沙》云:‘堤上游人逐画船,拍堤春水四垂天。绿杨楼外出秋千。’要皆妙绝,然只一‘出’字,自是后人道不到处。苏东坡词,人谓多不谐音律,然居士辞横放杰出,自是曲子中缚不住者。黄鲁直间作小辞,固高妙,然不是当行家语,是着腔子唱好诗。晏元献不蹈袭人语,而风调闲雅,如‘舞低杨柳楼心月,歌薄桃花扇底风’,知此人不住三家村也。张子野与耆卿齐名,而时以子野不及耆卿。然子

野韵高,是耆卿所乏处。近世以来作者,皆不及秦少游。如‘斜阳外,寒鸦万点,流水绕孤村,’虽不识字人,亦知是天生好言语。”(吴曾《能改斋漫录》卷十六)晁补之评当世词人与李清照《词论》在评价词人范围、观点上大体是相近的。

张耒《东山词序》指出了贺铸词的两个特点:其一,贺铸词虽然呈现出各种不同的风格,但其内在的精神是一致的,“直寄其意耳。”(《贺方回乐府序》)其二,贺铸把博学业文之才与天理自然之情统一起来,化才学为清空,这是一个很高的词学境界。

苏轼的门生兼幕僚李之仪,也擅长论词,他说:“长短句于遣词中最为难工,自有一种风格,稍不如格,便觉龃龉。唐人但以诗句而用和声,抑扬以就之,若今之歌《阳关》是也。至唐末遂因其诗之长短句而以意填之,始一变以成音律。大抵以《花间集》中所载为宗,然多小阕。至柳耆卿始铺叙展衍,备足无余,形容盛明,千载如逢当日,较之《花间》所集,韵终不胜。由是知其为难能也。张子野独矫拂而振起之,虽刻意追逐,要是才不足而情有余。良可佳者,晏元献、欧阳文忠、宋景文,则以其余力游戏,而风流闲雅,超出意表,又非其类也。嚼味研究,字字皆有据,而其妙见于卒章,语尽而意不尽,意尽而情不尽,岂平平可得仿佛哉!师道殚思精诣,专以《花间》所集为准,其自得处,未易咫尺可论,苟辅之以晏、欧阳、宋,而取舍于张、柳,其进也,将不可得而御矣。”(《跋吴师道小词序》)李之仪所说的词“自有一种风格”、词难于诗以及对北宋词坛诸公的褒贬,对李清照《词论》影响很大。他所指出吴师道提高词品的途径,正是李清照论词的目的之一。

上文,我们不厌其烦的胪列苏门论词的基本观点,说明这样一个事实:李清照《词论》不出苏门论词的畛域,不仅所讨论的问题一致,就连词学观点也有一定的承传关系。其中以晁补之、李之仪对李清照的影响较为显著。李清照论词为什么出自苏门呢?李清照的父亲李格非游学于苏轼门下,为苏门后四学士之一,多与苏门诸君子、学士切磋交流。李清照跟随其父生活在汴京,直接或间接地受到前辈词人的影响。所以,由她来荟萃苏门的词论是顺理成章的。李清照除了继承前人的论词观点以外,还提出了自己的词学主张,这就是本色雅正论和宋词才学化的发展趋向,体现在她把北宋词人分为“知之者”和“不知之者”,以及她对两类词人的批评和回护态度上。

词是音乐文学,一旦离开了歌唱的氛围,艺术价值要大打折扣。这正是《词论》一开始就谈到李衮歌唱技艺的原因。从本色歌唱出发,李清照把词人分为“知之者”和“不知之者”。对于“知之者”,她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词不仅仅要配乐歌唱,还要唱出雅正的情感来。晚唐五代的郑卫之音、流靡之变太低俗,南唐君臣的亡国之音太哀伤,都不适合大一统王朝的时代气氛。真正的好词和时代精神是一致的。经过宋初百余年的涵养,产生了第一位大词人柳永。柳氏长期混迹于歌楼妓院,能移宫换羽,翻旧谱为新声,词作流传极广。但柳词意趣萎靡,多是一些闺门淫亵、羁旅狎妓之情。同时的其他词人,张先、宋祁、宋郊、沈唐、元绛、晁次膺等,格调有所提高,也不乏精彩之处,如人们耳熟能详的“三影郎中”、“红杏尚书”之类。但他们总体才情不高,还不能成为当世的名家。李清照所谓的“知之者”,包括了本色和雅正两点。符合这两点的仅有晏几道、贺铸、秦观和黄庭坚四人。就这些为数寥寥的“知之者”还各有一病,集中表现在运用才学上。晏几道多短章小令,纯任天籁,看不出其中的人力功夫;秦观长于写情,运用才学的功夫较差,用典多是照搬引用或简单的改头换面,很少像苏、黄那样给传统的故实赋予全新的意义,达到点铁成金、化腐朽为神奇的功效;黄庭坚不愧为江西诗派的宗师,化用故实水平很高,但他的某些言情词意趣不高,是“使酒玩世”和“笔墨劝淫”的产物。李清照对“知之者”,皆摘其短,无一人能够幸免。而对“不知之者”又比较宽容,在指出他们“以诗为词”、“以文为词”的缺点之后,还发掘出许多优点。这些优点也集中在运用才学上,如晏殊、欧阳修、苏轼等人,“学际天人,作为小歌词,直如酌蠡水于大海。”因为他们学识渊博,贯通了天然和人力,作词就像是从大海中舀取一勺水那样,取之不尽、用之不竭,随心所欲而雍容典雅。散文家王安石、曾巩的小词

令人绝倒,也能把才学演化到极致。张炎《词源》承李清照之观点,认为王安石词和苏轼、姜夔词一样,也具有“清空”的特点。李清照指出的宋词才学化途径就是坚守词的本色雅正,汲取“不知之者”的长处,把二者融会贯通、扬长避短,达到一个更高的艺术境界,这很接近张炎《词源》的清空骚雅。

苏门词人之后,执北宋词坛牛耳者为周邦彦和李清照。周邦彦从词的创作方面,探索出本色雅正、运用才学的法度;李清照则从理论方面阐明了这个趋势。根据我们今天的研究成果,周、李二人没有什么交游,但他们在同一时代、从各自擅长的角度、殊途同归地指明了宋词的发展趋向。这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现象。直到南宋中期姜夔登上词坛,才把这个趋向演化成“清空骚雅”的词风,形成一个声势空前的南宋江湖词派。正是在这一点上,凸现出了《词论》所具有的词史意义。 (作者单位:南京师范大学)

全文翻译:

古乐府歌与诗并列发展的最高峰,是盛唐时期。

唐开元、天宝年间,有一位歌者叫李八宝,唱歌妙绝天下。有一次,刚刚及第的进士们在曲江大开宴席,其中有一位及第的名士,吩咐李八宝故意穿一身旧衣,戴一顶旧帽子,隐瞒自己的真实姓名,并装成神情惨淡的样子,一同参加宴席。然后对众人说:这是我的表弟,让他坐末席吧。参加宴会的众人都对他毫不在意。众人边喝酒边听歌,许多歌者轮流唱歌,其中只有曹元谦、念奴二人歌唱得最好。唱完后,大家对二人的歌声称叹赞赏不绝。这时,那位名士忽然指着李八宝对大家说:请让我表弟为大家演唱一首歌吧。众人都晒笑起来,甚至还有人生气起来。等到李八宝一曲歌唱完后,却引得众人都哭了起来。团团拜伏在李八宝周围,都说:你肯定就是李八郎啊。

从此以后,郑地和卫地的乐声在当时更加流行起来,这些声乐的柔糜之处、音节变化也更见烦琐。唐朝时已经有《菩萨蛮》、《春光好》、《莎鸡子》、《更漏子》、《浣溪沙》、《梦江南》、《渔父》等曲调,不能一一枚举。

到了五代的时候,各路诸侯纷纷建国,中华大地战乱不断,斯文扫地,更无人作新曲沿途传唱了。这时只有南唐李璟、冯延巳等君臣温文尔雅,时有新作问世,其中有名的作品有李璟的《浣溪沙》、冯延巳的《谒金门》,“小楼吹彻玉笙寒”、“吹皱一池春水”更是其中的名句。句子虽然很奇特、很优美,但是要灭亡的国家所唱出来的歌声也带着很深的哀伤,就不能算曲子词中的上品了。

到了宋朝,礼仪、声乐、文章、武功都已经齐备了,又休息生养了百余年,才有柳屯田柳永,变乐府旧声为新声,有《乐章集》传世,确立了他在宋词大家中的地位。但柳永的词虽然非常适合于音律,但词句却俗不可耐。又有张子野(张先)、宋子京(宋祁)宋公序(宋庠)兄弟以及沈唐、元绛、晁次等人辈出,虽然时时有妙语传世,但却整篇破碎,不能称为名家。到了晏元献(晏殊)、欧阳永叔(欧阳修)、苏子瞻(苏轼)这些人,他们学究天人,填这些小歌词,应该就象是拿着葫芦做的瓢去大海里取水一样容易,但是实际情况并不如此,细细琢磨他们的词,句子都嫌雕琢得不够。而且他们的词又往往不协音律,这是为什么? 这是因为诗和文章只分平仄,但词却要分五音(宫商角徽羽),又分五声(阴平、阳平、上、去、入),又分六律(黄钟、太簇、姑洗、蕤宾、夷则、无射),还要分发音的清、浊、轻、重。比如当世(北宋后期)的那些词牌名叫《声声慢》、《雨中花》、《喜迁莺》的,既可以押平声韵,又可以押仄声韵。《玉楼春》本押平声韵,有押去声,又押入声。本来是押仄声韵的,如果押上声韵则与音律协调,但如果押入声韵,就不能作歌唱了。王介甫(王安石)、曾子固(曾巩),他们的文章有西汉时风格,但如果他们作词,只怕会让人笑倒,因为这样的词读不下去。

这样我们就知道了,词别是一家,但知道的人却不多。后来晏叔原(晏几道)、贺方回(贺铸)、秦少游(秦观)、黄鲁直(黄庭坚)一出,才得词中三味。但是晏几道的词短于铺

叙,贺铸的词短于用典。秦观的词却致力于婉约、情深一片,词中却少了实际的东西,就象一个贫穷人家的美女,虽然长得很漂亮,打扮也很时尚,但骨子里却始终缺乏那种与生俱来的富贵气态。黄庭坚的词内容倒是充实,却有些小毛病,就象一块美玉,却有些斑点,所以价值自然要打些折扣了。

李清照的《词论》,叙述词的源流演变,总结以前各家创作的优缺点,指出了词体的特点及创作的标准。从《词论》中可以寻出三个要点:

(1)一 词的雅俗问题;二词的音律问题;三词“别是一家”的解说。

(2)一二两点是为了论证第三点而作的具体阐述,故其“词别是一家”说,是三点中最核心的问题。

(3)对此说的看法,历来词评家褒贬不一。

李清照《词论》中,以阐述唐世乐歌的繁荣,及乐歌和词曲的密切关系,作为她提出词“别是一家说”的根据。她指出:词是“歌词”,必须有别于诗,词在协音律,以及思想内容、艺术风格、表现形式等方面,都应保持自己的特色。她就词区别于诗的种种特点,进行了认真的考索,提出了许多精到的见解,主要有以下几点:

(1) 高雅,不满柳永“词语尘下”;

(2) 浑成,不满张先、宋祁诸家“有妙语而破碎”;

(3) 协乐,要分别无音六律和清浊轻重,不满晏殊、欧阳修、苏轼的词只是“句读不葺之诗”;

(4) 典重,不满贺铸的“少典重”。

(5) 铺叙,不满晏几道的“无铺叙”。

(6) 故实,不满秦观“专主情致,而少故实”,黄庭坚“尚故实而多疵病”。

李清照依据这些要求,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主张分别诗词畛域,对两种不同形式的文学应该做出不同的对待。就这方面说,是合理的。各种问文体的艺术特征,应该有它相对的独立性。词是经过百年的发展而后形成的,它有自己固定的形式、发展规律和创作方法。自然,词从晚唐五代到北宋末年,一直局限于“艳科”的面目,柳、苏两家先后崛起,从词的形式和内容上,突破了传统的规模,开辟了广阔的道路,这都是必要的举措。在抗金救亡的风云时代,一些有民族气节的词人用“横放杰出”的风格,激切高昂的声调,写出了许多鼓舞人心的作品,这是他们不可磨灭的文学业绩。然而,在北宋时代,确有一些文人,包括苏轼的某些作品,想运用词体来表达玄深的哲理思想。李清照对那些既疏于音律,又毫无词境的制作提出批评,是为了救敝补偏,矫正词风。故有的词家认为,她提出词“别是一家”的主张,就是针对苏轼“以诗为词”的倾向而发的,是不无道理的。据夏承焘先生的考证,《词论》是李清照于战乱前所作,至于其后因时局变化而带来的词风的转变,是李清照所不能料及的。我们看北宋末年的词坛趋势,可以知道 ,李清照的论文虽然只表示她个人的主张,但是她的主张基本上代表了当时多数人认为词应该以婉约为正宗的看法。实际上,从宋至清的整个词坛的情况来看,词的内容是以婉约风格为主的。李清照提出词“别是一家”,必须有别于诗,较正统地反映了历代人们对于词的看法,从整个词史上看,是符合词的发展实际的。

李清照关于词“别是一家”的理论,对于后世的影响是极大的,直至明清之间,李渔诸人论词,有“上不似诗,下不似曲”的要求,就是沿循此说而来的。

在我国两千多年的文学史上,女性有能依据创作经验写的理论文字的,李清照之前未之或闻。《词论》不但是宋代词坛上有独特见解,有组织条理的第一篇词论,而且是我国女性作的文学批评第一篇专文。与她那“花间第一流”的词一起,成为中华民族文学宝库的珍贵遗产。

1、还有下一次(69)

灼人的烈日下,篮球撞得大地生疼,他熟练地运着球,渐渐向我逼近,目光对接的一瞬间,我看到他从未有过的自信。

这一次,我还会赢吗?

转身,后仰,跳投,篮球在炽热的空气中划上一条完美的弧线,利索地钻进篮框,不留一丝声响。我呆呆地望着篮框,“怎么会?怎么可能?”我捏紧了拳头。

我小心地运着球,生怕被他夺走,我在他严密的防守下挤来挤去,他似乎漫不经心,却丝毫不退让,终于进了三秒区,我转身,勾手,球从我的手掌飞出,在接近篮框时,被另一只手掌抓下,干脆而有力。

同样的操场,同样的阳光,同样的人,同样的球,同样的对手,曾经的我完成过无数次的封盖,无数次抢断,也无数次地看到他沮丧的神情和落寞的眼神,可是这一次,现实将我从记忆中拽出,眼前是他高傲的神情和自信的目光。

我不甘,捡起球,再次突破,上篮,球在篮框中转过几圈,又一次滑出。他单手抱球:“你输了。”我诧异地看着他,汗头不断从鬓角溢出,“怎么会?怎么可能?”我还清晰地记得上一次,这三个字是从我口中吐出,怎么这么快就??

记忆里闪过这样的画面,夕阳下他运着球,不断地奔跑,无数次的上篮,黄昏里的他,在落日的余晖中不停地喘息??

曾经,他无数次地对我说:“我下一次一定会打败你。”这样的话过去只能在我脑海中一闪而过,如今却不绝于耳,刺得我的心生疼。

他曾经只是我的手下败将,在一次又一次对下一次的渴望中,练习再练习。我不知道为了这一次,他付出了多少汗水和泪水。但那么多次失败过后,他心中“还有下一次”的信念让他收获了今天骄傲与成功。

短暂的思索过后,我微笑着和他握手,心中有的是对他的敬佩和叹服。成功与失败总会在一次又一次的竞争中互换着自己的角色。而“还有下一次”的信念与坚持才能让失败者看到黎明前的曙光,在奋斗和历练之后收获成功。

还有下一次,我一定会赢!夕阳下,我继续运球,奔跑,上篮??

简评:此文构思巧妙,细节描写准确、生动,语言显得专业老到,不仅写出了对手“为了下一次”而付出的汗水和泪水,而且写出了自己“还有下一次,我一定会赢”的信心,如此,立意就高了。这是记叙类的上乘之作(评分:54+15=69)。

2、还有下一次(66)

在人生的旅途中有笑有泪,有成功也有失败。有人认为“机不可失,时不再来”,于是,一

体裁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