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小学作文 > 教育资讯

天人交战的盗火者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5 09:29:13 小学作文
天人交战的盗火者小学作文

篇一:辽宁省大连市2015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大连市2015年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

语文能力测试

注意事项:

1. 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 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 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在疯狂英语创始人李阳的家暴事件最为喧嚣之际,全国妇联公开宣布,专门的《反家庭暴力法》已纳入全国人大今年首批立法立项论证试点项目,立项论证工作已经完成,这看起来像是对李阳(微博)事件最为直接的回应。

这其实只是一个巧合。从1995年在北京召开的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把?家庭暴力?的概念引入中国开始,针对家暴是否应该专门立法,一直是一个社会各方既关注又纠结的问题。 从2004年开始,妇联系统每年接到的家庭暴力投诉一直都在4万到5万件之间,这个数字和2000年相比增加了一倍多,而且一直未有减少的趋势,占妇联信访总量的十分之一。但是,很难从这个数字去判断中国的实际家暴数量,这既可能因为家暴现象的确有愈演愈烈之势,也可能因为妇女维权意识的提高,更多人勇于大声地讲述自己的遭遇。到底有多少?沉默的羔羊?,这可能永远是一个未知数。

不过几乎所有的社会学调查都证明了中国家庭暴力的普遍存在。中国法学会反家暴网络理事会的抽样调查显示,家庭暴力在普通人群中的发生率为34.7%。最高人民法院中国应用法学研究所在2007年至2008年间的阅卷调查发现,涉及家庭暴力的离婚案件占不同基层法院受理全部离婚案件的比例,最低为36%,最高达62%。这表明家庭暴力已经成为离婚率上升的重要原因。在女性之外,儿童是家庭暴力的另外一个主要受害群体,反家暴网络理事会主席、中国社科院法学所研究员陈明侠提供的调查数据则显示,中国超过70%的家庭都存在对儿童施暴的现象。

用这样的词句形容家庭暴力中的女性遭遇:?以沉默隐忍暴力,以分手离开暴力,以暴力消除暴力,以生命结束暴力。?前面两句是说那些不为人知的家暴事件,后面两句话则是在为当前已经不可掩盖的家暴极端化趋势做出注脚。

那种认为农村男人更喜欢打老婆的观念是一种误区,高收入、高学历、高地位的三高人群暴露出来的家庭暴力事件也层出不穷,而且方式常常更为极端恶劣。北京市就有一起轰动的女编辑杀夫案,夫妻双方都是高学历人群,丈夫更是知名企业高管,年薪过百万。在供词中她提到,丈夫威胁她将会?把你的乳房割下来!?

在家暴案例中,名牌大学毕业生、高校老师、媒体高层、各种公司白领都频频出现,因此反对用各种物质化因素去衡量家暴的发生率。需反复强调的是家暴不分人群,普遍存在。

如果一定要分类总结,那么婚姻基础薄弱、家庭关系复杂、夫妻沟通不畅以及男权意识强烈的家庭相对容易发生,家暴和学历收入职业这些并没有决定性的关系。

但也承认,城市里的家暴事件更为危险,因为它往往更为隐蔽。城市尤其是北京这样的大城市里没有多少邻里交往,个人隐私意识又比较强烈,那些受过高等教育有一些社会地位的女性,大部分都会顾忌自己的社会地位,不会选择在第一时间公开遭遇。而有家暴倾向的男性,也因为他们的社会地位很难让人疑心背后的阴暗面。

( 摘编自李静睿《家暴事件与<反家庭暴力法>》

1.下列对于“中国家庭暴力的普遍存在”的现象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妇联系统每年接到的家庭暴力投诉一直都在4万到5万件之间,而且一直未有减少的

趋势,但很难据此判断中国的实际家暴数量。

B.虽然无法判断中国的实际家暴数量,但中国法学会反家暴网络理事会的抽样调查显示,

家庭暴力在普通人群中的发生率为34.7%。

C.儿童是家庭暴力的另外一个主要受害群体,研究员陈明侠提供的调查数据显示,中国

超过70%的家庭都存在对儿童施暴的现象。

D.应用法学研究所在2007年至2008年间的阅卷调查发现,涉及家庭暴力的离婚案件占

不同基层法院受理全部离婚案件比例的36%到62%。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之所以无法判断中国实际家暴数量,是因为家暴现象之势愈演愈烈和妇女维权意识的

提高,尤其是后者勇于大声地讲述自己的遭遇。

B.根据涉及家庭暴力的离婚案件占中国不同基层法院受理全部离婚案件的比例来看,家

庭暴力已经成为目前离婚率居高不下的重要原因。

C.北京市一起女编辑杀夫案中的妻子正是“以暴力消除暴力,以生命结束暴力”,这是

当前已经不可掩盖的家暴极端化趋势的表现。

D.由于城市里的邻里交往少,个人隐私意识较强,顾忌社会地位等,有些女性不愿选择

在第一时间公开遭遇,使得家暴事件更为隐蔽。

3.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反家庭暴力法》纳入法定程序,看似是对李阳家暴事件的回应,其实不然,针对家

暴是否专门立法,早就是社会各方关注的问题。

B.反对用各种物质化因素去衡量家暴的发生率的观点,将三高人群排除在家暴行列之外,这与家暴不分人群,普遍存在的观点相背离。

C.家庭暴力,既发生在农村男人身上,也出现在高收入、高学历、高地位的三高人群当

中,尤其后者采取的方式常常更为极端恶劣。

D.家庭暴力的发生并非只是与学历收入职业有关,也与婚姻基础薄弱、家庭关系复杂、

夫妻沟通不畅以及男权意识强烈等有关。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长孙平,字处均,河南洛阳人也。平有器干,颇览书记。仕周,释褐卫王侍读。时武帝逼于宇文护,谋与卫王诛之,王前后常使平往来通意于帝。及护伏诛,拜乐部大夫。高祖龙

潜时,与平情好款洽,及为丞相,恩礼弥厚。弼镇寿阳恐其怀二心遣平驰驿往代之。弼果不从,平麾壮士执弼,送于京师。开皇三年,征.

拜度支尚书。平见天下州县多罹水旱,百姓不给,奏令民间每秋家出粟麦一石已下,贫富.差等,储之闾巷,以备凶年,名曰义仓。因上书曰:?臣闻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命,劝农重谷,先王令轨。去年亢阳、关右饥馁,陛下运山东之粟,臵常平之官,开发仓廪,普加赈赐,大德鸿恩,可谓至矣。然经国之道,宜资远算,请勒诸州刺史、县令,以劝农积谷为务。?上深嘉纳。自是州里丰衍,民多赖焉。后数载,转工部尚书。时有人告大都督邴绍非毁朝廷..

为愦愦者,上怒,将斩之。平进谏曰:?川泽纳污,所以成其深;山岳藏疾,所以就其大。愿陛下弘山海之量,茂宽裕之德。邴绍之言,不应闻奏,陛下又复诛之,臣恐百代之后,有亏圣德。?上于是赦绍。其后突厥达头可汗与都蓝可汗相攻,各遣使请援。上使平持节宣谕,令其和解。平至突厥所,为陈利害,遂各解兵。可汗赠平马二百匹。及还,平进所得马,上尽以赐之。岁馀,除汴州刺史。其后历许、贝二州,俱有善政。邺都俗薄,旧号难治,前后刺史多不称职。朝廷以平所在善称,转相州刺史。甚有能名。在位数年,会正月十五日,百姓大戏,画衣裳为鍪甲之象,上怒而免之。俄而念平镇淮南时事,进位大将军。仁寿中卒官。 ..

(节选自《隋书〃长孙平传》)

[注]高祖龙潜:指隋文帝杨坚未登基时。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平麾壮士执弼 麾:部下。 .

B.平见天下州县多罹水旱 罹:遭受。 .

C.自是州里丰衍 丰衍:充足富裕。 ..

D.百姓大戏 大戏:肆意玩乐。 ..

5.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尉迥/王谦并称兵/内侮高祖/深以淮南为意时/贺若弼镇寿阳/恐其怀二心/遣平驰驿往代之

B.尉迥/王谦并称兵/内侮高祖/深以淮南为意/时贺若弼镇寿阳/恐其怀二心/遣平驰驿/往代之

C.尉迥/王谦并称兵内侮/高祖深以淮南为意时/贺若弼镇寿阳/恐其怀二心/遣平驰驿/往代之

D.尉迥/王谦并称兵内侮/高祖深以淮南为意/时贺若弼镇寿阳/恐其怀二心/遣平驰驿往代之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长孙平颇有才干,博学果敢。他在北周为官时,做卫王的侍读,并深得信任;侍 奉高祖时,他果断擒拿住有二心的贺若弼,解除了高祖的大患。

B.长孙平深谋远虑,防患未然。他请求皇帝下令各家各户,每到秋收时节,不管贫 富,都要交出粮食,储存在村巷的公共粮仓中,以备不时之需。

C.长孙平为人耿直,敢于进谏。皇帝要处决被告发的邴绍,他晓之以理,以“海纳 百川有容乃大”“忧心圣德”等言辞最终说服皇帝赦免了邴绍。

D.长孙平政绩卓著,深受重用。他曾受皇帝派遣,成功地调解了与突厥之间的争执; 也因为广受称誉被调任相州刺史,去管理历来“难治”的邺都。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高祖龙潜时,与平情好款洽,及为丞相,恩礼弥厚。(5分)

(2)臣闻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命,劝农重谷,先王令轨。(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

闲 居 司马光

故人通贵绝相过,门外真堪臵雀罗。

我已幽慵僮便懒,雨来春草一番多。

[注] 司马光因与变法派政见不一,遭到排斥,于熙宁四年(1071)至元丰八年(1085) 退居洛阳,仅任无实权的闲散小职。本诗作于此时。

8.试分析本诗结句的表达效果。(5分)

9.本诗题目为“闲居”,你是如何理解的?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1)《论语〃里仁》篇关于见贤与不贤的名言? , ?,与《论

语〃述而》篇中?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的句式取意类同。

(2)杜甫《登高》一诗开篇即用? , ?两句写出诗人登

高看到的景象,构成一幅悲凉的秋景图画,为全诗定下了基调。

(3)屈原《离骚》写诗人离楚出游途中? , ?的两句诗,

反映出诗人回过头纵目远望前路,下定往东南西北观光巡行的决心。

乙 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注意: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作答时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大题对应大题号下方的方框涂黑。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无期徒刑

(意)迪诺〃布扎蒂 在城郊这专门关押无期徒刑犯的巨大监狱里,有一条看似十分人性、实则极为残忍的规定。我们每一个被判终身监禁的人,都有一次站在大众面前向全体市民发表半个小时演说的机会。犯人由牢里被带到典狱长和其他人的办公室所在大楼的露台上,前方是供听众聚集的三圣广场。若演讲结束听众鼓掌,演讲者就重获自由。

为了了解情况,可供参考的就是那些已做过演说、但未获青睐的前人的经验谈,至少也要探听一下他们采用了什么方法。但这些被?筛掉?的家伙一句话都不肯说。

最棘手的却是那些来听演讲的市民。我们固然是十恶不赦的坏蛋,外面那些自由的男男女女,也不是省油的灯。一宣布有犯人要上露台讲话,他们就蜂拥而至,不是因为有人的命运掌握在他们手上,事关重大,而是带着逛庙会、看戏的心情而来。万头攒动中不仅有低下阶层,还有卫道人士、公务人员、专业人士、劳工携家带眷一起来,他们是来看热闹的。当我们中的某个倒霉鬼出现在露台上时,等着他的——可想而知——不是尊敬和令人胆怯的静默,而是口哨、脏话齐飞,外加阵阵哄笑。虽然传说中曾经有无期徒刑犯通过这个考验,但只是传说。确定的是,从我入狱至今这一年来,还没有人成功过。

有一天,轮到我上场了。他们打开牢房铁门,带我穿过整个监狱,进入一间庄严的大厅,然后站上露台。我身后的门被锁上,我一个人面对黑压压的人群。

我连眼睛都张不开,光太强了。台下发出长长的嘘声,骂声四起。我憔悴的脸,惊慌的表情,逗得大家乐不可支。?喔,绅士出场了!你说话啊,无辜的受害者!你家有老母在等你,对不对?你想你的小孩了,对吧??

我双手扶着栏杆,不为所动。我心里已盘算好了,它说不定是惟一能救我脱困的妙计。我无动于衷,无所谓,既不要求他们安静,也不做任何表示。

很快我就欣慰地发现,我的举动让他们不知所措。显然在我之前站在露台上的牢友都用了另一套策略,或许大吼大叫,或许用软话请求下面安静,结果都不讨好。

我还是不说、不动,像尊雕像。吵杂声渐渐平缓下来,偶尔还冒出一两下嘘声,然后一片静默。

不动。我鼓起全部的勇气,不出声。

最后,一个声音说:?你说话啊,你说。我们听。?

我孤注一掷。

?我为什么要说话??我说,?我站在这里是因为轮到我了,如此而已,我并不想感动你们什么。我有罪。我不想再看见我的家人。我不想离开这里。我在这里过得很好。?

台下交头接耳。然后有人喊:?别装了!?

?我过得比你们好。?我说,?我不能说细节,不过我兴致一来,便穿过一条没人知道的秘密通道,可以从我牢房直通某栋美丽别墅的花园,当然不能跟你们说是哪一栋,反正这附近多得是。那里的人都认识我,很照顾我。还有……?

我故意停下不说卖个关子。台下的人群一脸的迷惘与失望,好像眼睁睁看着手中猎物跑掉。

?够了,不要再说了!?有人痛心大喊。得知我过得那么幸福,想必触痛了他的伤口。 ?所以你们最好别来烦我!?我声嘶力竭,?我求你们。好心人!可怜可怜我吧!让我留在这里!嘘我,快,嘘我呀!?

我意识到群众中传开一股愤恨不平之意,他们恨我,只是还在怀疑我说的是真是假,我真的快乐吗?他们苦恼不已。他们依然犹豫不决。

我整个身体探到露台外面,做作地颤着声音喊:?答应我,大慈大悲的先生小姐们!你们又没有任何损失!求求你们,嘘我这个幸福的犯人吧!?

人群中传出一个恶毒的声音:?你想得美!才没那么好的事!?说完就鼓起掌来,第二个人跟进,然后十个、百个,全场响起一片如雷掌声。

我搞定了,这些白痴。我身后的门打了开来。?你走吧,?他们说,?你自由了。?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小说中的那个被判无期徒刑的罪犯“我”,通过一次演讲活动而能够获得释放,

为那个黑暗扭曲的社会带来了一丝光亮。

B. “传说中曾经有无期徒刑犯通过这个考验,但只是传说”,作者通过设置悬念,

使读者急切地想知道“我”的命运会怎样。

C. “我双手扶着栏杆,不为所动”“我还是不说不动,像尊雕像”,这些细节描

写,表现出“我”是一个性格坚毅顽强的人。

D. 由于听众是“带着逛庙会、看戏的心情”而来,而“我”的表现太差了,扫了

听众的兴,所以他们便“一脸的迷惘与失望”。

E.文题“无期徒刑”,既说明小说写了一个被判处无期徒刑的人的故事,也隐喻

着那些听众陷于道德牢狱的无期徒刑之中。

(2)从小说中看,“从我入狱至今这一年来,还没有人成功过”的原因是什么?请简要

分析。(6分)

篇二:辽宁省大连市2015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大连市2015年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

语文能力测试

命题人:周 健 盛江伟 张晓波 李岩鹏

第Ⅰ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在疯狂英语创始人李阳的家暴事件最为喧嚣之际,全国妇联公开宣布,专门的《反家庭暴力法》已纳入全国人大今年首批立法立项论证试点项目,立项论证工作已经完成,这看起来像是对李阳(微博)事件最为直接的回应。

这其实只是一个巧合。从1995年在北京召开的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把“家庭暴力”的概念引入中国开始,针对家暴是否应该专门立法,一直是一个社会各方既关注又纠结的问题。

从2004年开始,妇联系统每年接到的家庭暴力投诉一直都在4万到5万件之间,这个数字和2000年相比增加了一倍多,而且一直未有减少的趋势,占妇联信访总量的十分之一。但是,很难从这个数字去判断中国的实际家暴数量,这既可能因为家暴现象的确有愈演愈烈之势,也可能因为妇女维权意识的提高,更多人勇于大声地讲述自己的遭遇。到底有多少“沉默的羔羊”,这可能永远是一个未知数。

不过几乎所有的社会学调查都证明了中国家庭暴力的普遍存在。中国法学会反家暴网络理事会的抽样调查显示,家庭暴力在普通人群中的发生率为34.7%。最高人民法院中国应用法学研究所在2007年至2008年间的阅卷调查发现,涉及家庭暴力的离婚案件占不同基层法院受理全部离婚案件的比例,最低为36%,最高达62%。这表明家庭暴力已经成为离婚率上升的重要原因。在女性之外,儿童是家庭暴力的另外一个主要受害群体,反家暴网络理事会主席、中国社科院法学所研究员陈明侠提供的调查数据则显示,中国超过70%的家庭都存在对儿童施暴的现象。

用这样的词句形容家庭暴力中的女性遭遇:“以沉默隐忍暴力,以分手离开暴力,以暴力消除暴力,以生命结束暴力。”前面两句是说那些不为人知的家暴事件,后面两句话则是在为当前已经不可掩盖的家暴极端化趋势做出注脚。

那种认为农村男人更喜欢打老婆的观念是一种误区,高收入、高学历、高地位的三高人群暴露出来的家庭暴力事件也层出不穷,而且方式常常更为极端恶劣。北京市就有一起轰动的女编辑杀夫案,夫妻双方都是高学历人群,丈夫更是知名企业高管,年薪过百万。在供词中她提到,丈夫威胁她将会“把你的乳房割下来!”

在家暴案例中,名牌大学毕业生、高校老师、媒体高层、各种公司白领都频频出现,因此反对用各种物质化因素去衡量家暴的发生率。需反复强调的是家暴不分人群,普遍存在。如果一定要分类总结,那么婚姻基础薄弱、家庭关系复杂、夫妻沟通不畅以及男权意识强烈的家庭相对容易发生,家暴和学历收入职业这些并没有决定性的关系。

但也承认,城市里的家暴事件更为危险,因为它往往更为隐蔽。城市尤其是北京这样的大城市里没有多少邻里交往,个人隐私意识又比较强烈,那些受过高等教育有一些社会地位的女性,大部分都会顾忌自己的社会地位,不会选择在第一时间公开遭遇。而有家暴倾向的男性,也因为他们的社会地位很难让人疑心背后的阴暗面。

( 摘编自李静睿《家暴事件与<反家庭暴力法>》

1.下列对于“中国家庭暴力的普遍存在”的现象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妇联系统每年接到的家庭暴力投诉一直都在4万到5万件之间,而且一直未有减少的趋势,但很难

据此判断中国的实际家暴数量。

B.虽然无法判断中国的实际家暴数量,但中国法学会反家暴网络理事会的抽样调查显示,家庭暴力在

普通人群中的发生率为34.7%。

C.儿童是家庭暴力的另外一个主要受害群体,研究员陈明侠提供的调查数据显示,中国超过70%的家

庭都存在对儿童施暴的现象。

D.应用法学研究所在2007年至2008年间的阅卷调查发现,涉及家庭暴力的离婚案件占不同基层法院

受理全部离婚案件比例的36%到62%。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之所以无法判断中国实际家暴数量,是因为家暴现象之势愈演愈烈和妇女维权意识的提高,尤其是

后者勇于大声地讲述自己的遭遇。

B.根据涉及家庭暴力的离婚案件占中国不同基层法院受理全部离婚案件的比例来看,家庭暴力已经成

为目前离婚率居高不下的重要原因。

C.北京市一起女编辑杀夫案中的妻子正是“以暴力消除暴力,以生命结束暴力”,这是当前已经不可掩

盖的家暴极端化趋势的表现。

D.由于城市里的邻里交往少,个人隐私意识较强,顾忌社会地位等,有些女性不愿选择在第一时间公

开遭遇,使得家暴事件更为隐蔽。

3.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反家庭暴力法》纳入法定程序,看似是对李阳家暴事件的回应,其实不然,针对家暴是否专门立

法,早就是社会各方关注的问题。

B.反对用各种物质化因素去衡量家暴的发生率的观点,将三高人群排除在家暴行列之外,这与家暴不

分人群,普遍存在的观点相背离。

C.家庭暴力,既发生在农村男人身上,也出现在高收入、高学历、高地位的三高人群当中,尤其后者

采取的方式常常更为极端恶劣。

D.家庭暴力的发生并非只是与学历收入职业有关,也与婚姻基础薄弱、家庭关系复杂、夫妻沟通不畅

以及男权意识强烈等有关。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长孙平,字处均,河南洛阳人也。平有器干,颇览书记。仕周,释褐卫王侍读。时武帝逼于宇文护,谋与卫王诛之,王前后常使平往来通意于帝。及护伏诛,拜乐部大夫。高祖龙潜时,与平情好款洽,及为丞相,恩礼弥厚。尉迥王谦并称兵内侮高祖深以淮南为意时贺若弼镇寿阳恐其怀二心遣平驰驿往代之。弼果不从,平麾壮士执弼,送于京师。开皇三年,征拜度支尚书。平见天下州县多罹水旱,百姓不给,奏令..

民间每秋家出粟麦一石已下,贫富差等,储之闾巷,以备凶年,名曰义仓。因上书曰:“臣闻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命,劝农重谷,先王令轨。去年亢阳、关右饥馁,陛下运山东之粟,置常平之官,开发仓廪,普加赈赐,大德鸿恩,可谓至矣。然经国之道,宜资远算,请勒诸州刺史、县令,以劝农积谷为务。”上深嘉纳。自是州里丰衍,民多赖焉。后数载,转工部尚书。时有人告大都督邴绍非毁朝廷为愦愦者,上怒,..

将斩之。平进谏曰:“川泽纳污,所以成其深;山岳藏疾,所以就其大。愿陛下弘山海之量,茂宽裕之德。邴绍之言,不应闻奏,陛下又复诛之,臣恐百代之后,有亏圣德。”上于是赦绍。其后突厥达头可汗与都蓝可汗相攻,各遣使请援。上使平持节宣谕,令其和解。平至突厥所,为陈利害,遂各解兵。可汗赠平马二百匹。及还,平进所得马,上尽以赐之。岁馀,除汴州刺史。其后历许、贝二州,俱有善政。邺都俗薄,旧号难治,前后刺史多不称职。朝廷以平所在善称,转相州刺史。甚有能名。在位数年,会正月十五日,百姓大戏,画衣裳为鍪甲之象,上怒而免之。俄而念平镇淮南时事,进位大将军。仁寿中卒官。 ..

(节选自《隋书·长孙平传》)

[注]高祖龙潜:指隋文帝杨坚未登基时。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平麾壮士执弼 麾:部下。 .

B.平见天下州县多罹水旱 罹:遭受。 .

C.自是州里丰衍 丰衍:充足富裕。 ..

D.百姓大戏 大戏:肆意玩乐。 ..

5.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尉迥/王谦并称兵/内侮高祖/深以淮南为意时/贺若弼镇寿阳/恐其怀二心/遣平驰驿往代之

B.尉迥/王谦并称兵/内侮高祖/深以淮南为意/时贺若弼镇寿阳/恐其怀二心/遣平驰驿/往代之

C.尉迥/王谦并称兵内侮/高祖深以淮南为意时/贺若弼镇寿阳/恐其怀二心/遣平驰驿/往代之

D.尉迥/王谦并称兵内侮/高祖深以淮南为意/时贺若弼镇寿阳/恐其怀二心/遣平驰驿往代之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长孙平颇有才干,博学果敢。他在北周为官时,做卫王的侍读,并深得信任;侍

奉高祖时,他果断擒拿住有二心的贺若弼,解除了高祖的大患。

B.长孙平深谋远虑,防患未然。他请求皇帝下令各家各户,每到秋收时节,不管贫

富,都要交出粮食,储存在村巷的公共粮仓中,以备不时之需。

C.长孙平为人耿直,敢于进谏。皇帝要处决被告发的邴绍,他晓之以理,以“海纳

百川有容乃大”“忧心圣德”等言辞最终说服皇帝赦免了邴绍。

D.长孙平政绩卓著,深受重用。他曾受皇帝派遣,成功地调解了与突厥之间的争执;

也因为广受称誉被调任相州刺史,去管理历来“难治”的邺都。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高祖龙潜时,与平情好款洽,及为丞相,恩礼弥厚。(5分)

天人交战的盗火者

(2)臣闻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命,劝农重谷,先王令轨。(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

闲 居 司马光

故人通贵绝相过,门外真堪置雀罗。

我已幽慵僮便懒,雨来春草一番多。

[注] 司马光因与变法派政见不一,遭到排斥,于熙宁四年(1071)至元丰八年(1085)

退居洛阳,仅任无实权的闲散小职。本诗作于此时。

8.试分析本诗结句的表达效果。(5分)

9.本诗题目为“闲居”,你是如何理解的?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1)《论语·里仁》篇关于见贤与不贤的名言“ , ”,与《论语·述而》篇中“择

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的句式取意类同。

(2)杜甫《登高》一诗开篇即用“ , ”两句写出诗人登高看到的景象,构成

一幅悲凉的秋景图画,为全诗定下了基调。

(3)屈原《离骚》写诗人离楚出游途中“ , ”的两句诗,反映出诗人回过头纵

目远望前路,下定往东南西北观光巡行的决心。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天人交战的“盗火者”

王龙

1894年的甲午中日战争,成为彻底改变严复命运的转折点。这一年,中国的热血之士纷纷开出自己的救亡药方。康有为在北京发动“公车上书”,提出变法救国之策;孙中山在美国檀香山成立兴中会,誓言“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从来述而不作的严复,终于决定要化笔为剑,用文章来呐喊冲锋了!

新年春节刚过,严复就发表了第一篇重磅文章《论世变之亟》。他清醒地看到:“今日之世变,盖自秦以来,未有若斯之亟也!”压抑多年澎湃已久的爱国激情,终于化作急迫的救亡使命感,他一口气写下了《救亡决论》、《原强》、《辟韩》等为人传诵一时的名篇。这些充满激情的政论文章,抨击时弊,呼吁国人因时而变,维新图强,是一次对中国专制政体从治统到道统、从形式到内容的彻底清算,其宗旨用蔡元培的话说就是“尊民叛君,尊今叛古”。主要内容则可归纳为四句话:帝王窃天下,儒术卫王权,八股笼士心,治术坏民智。严复的这些思想,成为直接点燃戊戌维新的精神火炬,他从此声名鹊起,成为众望所归的新学领袖。

戊戌维新失败后,严复躲进小楼,立誓“屏弃万缘,惟以译书自课”。对中华文化不曾一日消解的深层焦虑感,成为他不竭的精神动力。十年中,这位孤独的圣徒扛着救赎的十字架,独自一人匍匐在精神孤旅之上。1906年,在翻译孟德斯鸠的《法意》时,当他译到专制政体“彼将使之为奴才也,必先使之终为愚民也”一语,不禁心生悲愤,涕泪长流。中国千年的专制之痛,竟让一位遥远的西方人总结得如此精确。

拯救吾国,必先拯救吾民。这种悲天悯人的情怀,决定了他只选择那些有助于改造国民性格的西方书籍介绍给中国人。深受严译影响的鲁迅,后来也深为理解严复这种忧虑的心境,他感叹道:“严又陵究竟是?做?过赫胥黎的《天演论》的,的确与众不同,是一个十九世纪末年中国感觉敏锐的人。”这种对中华文化的深层忧虑,在严复是沉痛的“三民论”的呼号呐喊,到了鲁迅笔下则是痛极无声的那个麻木的愚民阿Q形象。中国的启蒙事业,就这样薪火相传,涓滴成河。

1905年春,围绕改造中国的途径,严复与孙中山有一次正面的思想交锋。严复对革命党领袖再次重申,在时机尚未成熟时革命,“害之除于甲者,将见于乙,泯于丙者,将发于丁”。

孙中山直言不讳:“俟河之清,人寿几何?君为思想家,鄙人乃实行家也。”孙中山对书斋中的严复显然不无揶揄之意。但这场对话显然也暴露了严复思想深处的矛盾:一方面他对君主专制恨之入骨,一方面又要遥遥无期地等待民智终开的那一天。

1910年,他以“硕学通儒”的资格进入实施“新政”的清政府新设立的资政院,又获“文科进士”赏赐。有人质问严复,为何还不与清廷划清界限?他说:“今日政府未必如桀,革党未必如汤,吾何能遽去哉!”这句话背后充满忠臣孝子般“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无奈与侥幸。1911年武昌起义前六天,严复还为清朝写了第一首国歌。起义爆发当晚,严复在日记中痛惜地写下“武昌失守”四字。

1920年代,“革命”已取代“进化”成为中国最主流的强势话语。坚持改良的严复自然被淹没在革命的洪流之中。在新潮人物的眼中,晚年严复已成为一个无法与同时代新人进行对话沟通的思想老人,充满精神的孤独。

1921年严复去世。临终前,他的遗嘱第一条便是“须知中国不灭,旧法可损益,必不可叛”。生前自题墓碑:“清侯官严几道先生之寿域”。一个终生反对专制政体的启蒙思想家,却自甘把一个消失的王朝作为精神归宿,严复最后一次特立独行地展示了他人生的悖论与谜题。

(摘编自《随笔》2014年第2期)

相关链接

①严复(1853-1921),福建侯官人。积极倡导西学的翻译家、启蒙思想家,1897发表译作《天演论》,以“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进化论阐发救亡图存的观点,提倡“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1912年任北京大学校长,出于对中华文化的深重忧虑,曾试图将北大文科与经学合二为一。

②1879年,被康有为称为“西学第一人”的严复从英国学成归国,此后仕途不顺。1885年起,为博取举人的头衔,严复接连八九年参加了四次乡试都铩羽而归。苦闷到极点时,他甚至悔恨自己“一肚子洋墨水全是多余”。其间,他染上了鸦片烟瘾。

(摘编自《国学网》)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即使在戊戌维新变法失败后,怀有悲天悯人情怀的严复依然为了改造中国国民性格,不断地选择、译介了西方许多典籍,如翻译孟德斯鸠的《法意》等。

B.严复与孙中山虽同是拯救中国,但由于各自政治主张的不同,即改良与革命的不可调和,最终使得二人在思想交锋中互相揶揄和攻击,直至不欢而散。

C.严复沉痛的“三民论”的呼号呐喊,鲁迅笔下那个痛极无声的麻木的愚民阿Q形象,这种对中华文化的深层忧虑,实质上源自于严复和鲁迅精神的孤独。

D.被康有为称为“西学第一人”的严复从英国学成归国,仕途并不顺利,留学所学不能帮他科举登第,这使得他精神极其苦闷,一度怀疑自己的西学知识。

E.作为积极倡导西学的翻译家和启蒙思想家,严复提倡“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的“三民论”,并尝试着去实践,如试图将北大文科与经学合二为一。

(2)严复的思想发展变化经历了几个时期?每个时期的特点是什么?请结合材料加以概述。(6分)

(3)严复给十九世纪末中国播下的思想启蒙“火种”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分)

(4)文中最后一段说“严复最后一次特立独行地展示了他人生的悖论与谜题”,试结合材料谈谈你对严复的

“悖论与谜题”的理解。(8分)

第Ⅱ卷 表达题

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①事前有周密的规则,遇事有果敢的决心,就不至于 、左右为难了。

②要创佳绩,就必须大胆革新,勇于实践,克服

⑤在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发生矛盾时,应该舍弃个人利益,决不应该

A.举棋不定 畏首畏尾 犹豫不决 B.畏首畏尾 举棋不定 犹豫不决

C.犹豫不决 畏首畏尾 举棋不定 D.举棋不定 犹豫不决 畏首畏尾

1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2014年诺贝尔文学奖的得主是法国作家帕特里克·莫迪亚诺,此前曾多次被认

为是获奖热门的日本作家村上春树仍无缘奖项。

B.中国高铁不仅运营规模大,而且还具有系统技术全面、造价低、建设速度快,成

为“中国速度”和“中国制造”的新名片。

C.随着改革的有序推进,社会保险双轨制下“待遇差”的矛盾将逐步得到化解,社

会保险更好地将体现制度公平、规则公平。

D.覆盖城乡的文化设施网络已基本建成,但是我国公共文化服务总体水平仍然较低,

距离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

1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书院最早出现于唐中期,为政府设立的官方机构, 。 , 。 ,

此时,科举考试的录取率成为了书院是否有名的主要标准。

① 成了名副其实的“公务员考试辅导班”

② 主要以收藏图书的形式出现

③ 逐渐沦为科举的附属机构

④ 作为隐居读书、聚徒教学的场所

⑤ 不过,其中也有少数是私人设立

⑥ 元、明、清时,书院越来越受到朝廷直接控制

A.②①③⑤④⑥ B.②⑤④⑥③① C.⑤②④①⑥③ D.⑤④①⑥②③

16.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

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5分)

在各种气象灾害中,台风、洪水等因瞬间破坏力巨大而更受关注,相比之下, ① 。其实,由于持续时间长,影响范围广,干旱在我国的气象灾害中是造成损失最重的。旱灾主要由气象因素造成, ② :比如温室气体排放、植被破坏、水源过度开发等都会增加旱灾发生的频度和灾害程度。目前,人工影响天气效果有限,气候稳定几乎完全依赖地球环境在可调节范围内的自我修复, ③ ,或将造成雪崩式的环境突变,后果不堪设想。

17.给下面的漫画添加标题并指出其寓意。(标题不超过8字,寓意不超过30字)(6分)

六、写作(60分)

1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一位妈妈带着小儿子散步,她把兜里唯一的青橄榄递给儿子,小儿子放在嘴里一咬,满嘴苦涩,马上把青果吐出来,一会儿那苦涩竞渐渐化做一股清香,可惜小儿子再也寻不到那青果了。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篇三:专题十六 实用类文本阅读(A卷)

专题16 实用类文本阅读(A)

一、(2015大连市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天人交战的“盗火者”

王龙

1894年的甲午中日战争,成为彻底改变严复命运的转折点。这一年,中国的热血之士纷纷开出自己的救亡药方。康有为在北京发动“公车上书”,提出变法救国之策;孙中山在美国檀香山成立兴中会,誓言“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从来述而不作的严复,终于决定要化笔为剑,用文章来呐喊冲锋了!

新年春节刚过,严复就发表了第一篇重磅文章《论世变之亟》。他清醒地看到:“今日之世变,盖自秦以来,未有若斯之亟也!”压抑多年澎湃已久的爱国激情,终于化作急迫的救亡使命感,他一口气写下了《救亡决论》、《原强》、《辟韩》等为人传诵一时的名篇。这些充满激情的政论文章,抨击时弊,呼吁国人因时而变,维新图强,是一次对中国专制政体从治统到道统、从形式到内容的彻底清算,其宗旨用蔡元培的话说就是“尊民叛君,尊今叛古”。主要内容则可归纳为四句话:帝王窃天下,儒术卫王权,八股笼士心,治术坏民智。严复的这些思想,成为直接点燃戊戌维新的精神火炬,他从此声名鹊起,成为众望所归的新学领袖。

戊戌维新失败后,严复躲进小楼,立誓“屏弃万缘,惟以译书自课”。对中华文化不曾一日消解的深层焦虑感,成为他不竭的精神动力。十年中,这位孤独的圣徒扛着救赎的十字架,独自一人匍匐在精神孤旅之上。1906年,在翻译孟德斯鸠的《法意》时,当他译到专制政体“彼将使之为奴才也,必先使之终为愚民也”一语,不禁心生悲愤,涕泪长流。中国千年的专制之痛,竟让一位遥远的西方人总结得如此精确。

拯救吾国,必先拯救吾民。这种悲天悯人的情怀,决定了他只选择那些有助于改造国民性格的西方书籍介绍给中国人。深受严译影响的鲁迅,后来也深为理解严复这种忧虑的心境,他感叹道:“严又陵究竟是‘做’过赫胥黎的《天演论》的,的确与众不同,是一个十九世纪末年中国感觉敏锐的人。”这种对中华文化的深层忧虑,在严复是沉痛的“三民论”的呼

号呐喊,到了鲁迅笔下则是痛极无声的那个麻木的愚民阿Q形象。中国的启蒙事业,就这样薪火相传,涓滴成河。

1905年春,围绕改造中国的途径,严复与孙中山有一次正面的思想交锋。严复对革命党领袖再次重申,在时机尚未成熟时革命,“害之除于甲者,将见于乙,泯于丙者,将发于丁”。

孙中山直言不讳:“俟河之清,人寿几何?君为思想家,鄙人乃实行家也。”孙中山对书斋中的严复显然不无揶揄之意。但这场对话显然也暴露了严复思想深处的矛盾:一方面他对君主专制恨之入骨,一方面又要遥遥无期地等待民智终开的那一天。

1910年,他以“硕学通儒”的资格进入实施“新政”的清政府新设立的资政院,又获“文科进士”赏赐。有人质问严复,为何还不与清廷划清界限?他说:“今日政府未必如桀,革党未必如汤,吾何能遽去哉!”这句话背后充满忠臣孝子般“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无奈与侥幸。1911年武昌起义前六天,严复还为清朝写了第一首国歌。起义爆发当晚,严复在日记中痛惜地写下“武昌失守”四字。

1920年代,“革命”已取代“进化”成为中国最主流的强势话语。坚持改良的严复自然被淹没在革命的洪流之中。在新潮人物的眼中,晚年严复已成为一个无法与同时代新人进行对话沟通的思想老人,充满精神的孤独。

1921年严复去世。临终前,他的遗嘱第一条便是“须知中国不灭,旧法可损益,必不可叛”。生前自题墓碑:“清侯官严几道先生之寿域”。一个终生反对专制政体的启蒙思想家,却自甘把一个消失的王朝作为精神归宿,严复最后一次特立独行地展示了他人生的悖论与谜题。

(摘编自《随笔》2014年第2期)

【相关链接】

①严复(1853-1921),福建侯官人。积极倡导西学的翻译家、启蒙思想家,1897发表译作《天演论》,以“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进化论阐发救亡图存的观点,提倡“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1912年任北京大学校长,出于对中华文化的深重忧虑,曾试图将北大文科与经学合二为一。

②1879年,被康有为称为“西学第一人”的严复从英国学成归国,此后仕途不顺。1885

年起,为博取举人的头衔,严复接连八九年参加了四次乡试都铩羽而归。苦闷到极点时,他甚至悔恨自己“一肚子洋墨水全是多余”。其间,他染上了鸦片烟瘾。

(摘编自《国学网》)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

A.即使在戊戌维新变法失败后,怀有悲天悯人情怀的严复依然为了改造中国国民性

格,不断地选择、译介了西方许多典籍,如翻译孟德斯鸠的《法意》等。

B.严复与孙中山虽同是拯救中国,但由于各自政治主张的不同,即改良与革命的不可

调和,最终使得二人在思想交锋中互相揶揄和攻击,直至不欢而散。

C.严复沉痛的“三民论”的呼号呐喊,鲁迅笔下那个痛极无声的麻木的愚民阿Q形

象,这种对中华文化的深层忧虑,实质上源自于严复和鲁迅精神的孤独。

D.被康有为称为“西学第一人”的严复从英国学成归国,仕途并不顺利,留学所学

不能帮他科举登第,这使得他精神极其苦闷,一度怀疑自己的西学知识。

E.作为积极倡导西学的翻译家和启蒙思想家,严复提倡“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

的“三民论”,并尝试着去实践,如试图将北大文科与经学合二为一。

(2)严复的思想发展变化经历了几个时期?每个时期的特点是什么?请结合材料加以概述。(6分)

(3)严复给十九世纪末中国播下的思想启蒙“火种”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分)

(4)文中最后一段说“严复最后一次特立独行地展示了他人生的悖论与谜题”,试结合材料谈谈你对严复的“悖论与谜题”的理解。(8分)

二、【2015·四川省雅安市2015届高三第三次诊断性考试·12】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2分)

傅斯年的人文品格

张光茫

①傅斯年是近代著名的历史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被胡适称为“人世间一个最难得最稀有的天才”。他家世显赫,出身“开代文章第一家”。先祖傅以渐是清代顺治年间的首任状元。傅斯年固执、守节,对夷狄之防特别重视。他也最佩服有气节、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的历史人物,以先贤节操自励,诸葛亮、文天祥、顾炎武、王夫之,都是他敬佩的历史人物。 ②傅斯年自幼聪颖,过目不忘,熟读儒学经典,他在同窗中年纪最小,但比他大的同学都向他请教。他被称为“黄河流域第一才子”,继孔圣人之后两千年来又一位“傅圣人”。虽然如此,但傅读书却极为用功,遇到不懂的字、词便记下来,随时向师长请教,有时找不到纸,便写在手、胳膊乃至大腿、肚皮上。夏天一出汗,弄得浑身都是墨迹。

③傅斯年最大的爱好就是看书、买书。在北大时,胡适、傅斯年和叶公超三人被称为“三驾马车”。有人说,凡事以胡为领袖,傅、叶则是哼哈二将。胡适对傅斯年极为赏识,他夸赞傅说:“他的学业根基比我深,读的中国古书比我多得多。”那廉君回忆,傅每到一地,不多日便与当地的书店老板成了朋友,每次买到好书,总要对众人炫耀一番。到台湾后,一家书店开张,请他题字,他便写道:“读书最乐,鬻书亦乐;既读且鬻,乐其所乐。”

④傅斯年生活中几乎无娱乐可言,除了看几场卓别林的电影外,每天除了读书便是工作。抗战时期,他在重庆学会了下象棋,偶尔晚上闲来无事,便与司机或工友下象棋,但更多的时间便是读书。早年对医学有所涉猎,一位“中央医院”的医生和傅初次晤面后,惊讶地对人说:“傅先生的医学知识比我丰富得多。”

⑤抗战开始后,傅斯年当上了国民参政会的参政员。他先把贪污腐败的孔祥熙赶下台,抗战胜利后,写了篇文章,把另一个贪污的行政院长宋子文也赶下台。事过之后,傅斯年在给胡适的信上说了他为什么要做这件事。他说:“我一读书人,既不能上阵,则读圣贤书所学何事?我于此事,行之至今,自分无惭于前贤典型。”这几句话,最能体现傅斯年的人文品格,该说的话就要说,该做的事要做,一定要对国家负责,对社会负责。

⑥在西南联大,傅斯年每天只吃一盘藤藤菜,有时只喝一碗稀饭,偶尔招待来访的客人,甚至要向邻居借钱,实在接济不上了就卖书。傅斯年一生最好读书藏书,积蓄几乎全部用在买书上,非到万不得已,是不卖书的。而傅斯年卖书所得,却又常用来周济同仁。他穿的都是旧衣服,但干净平整。

⑦抗战胜利后,傅斯年当上了北大代校长 ,凡是敌伪时期在北大当教授的,一个也不聘。理由是当年抗战爆发后,学校要求能走的教授都走,发给路费,你不走可以,但不能在敌伪办的北京大学当教授,这就是伪教授。冰炭不相容,忠奸不两立,他对那些留在敌伪统

治区,媚颜事敌的教授太痛恨了。还有一个理由,他说,这就是要给胡先生当校长铺平道路,难事自己来做。

⑧有人这样评价傅斯年,说他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学问、最有志气、最有血性和最有修养的知识分子典范。他的读书之法,与我等并无二异。然而,傅斯年之所以高出众人,是因为他善于察纳雅言,兼收并蓄,改正缺陷,日月精进。我们本来都是一棵树,只不过傅斯年能用心专注,善于给自己修枝、打杈、寻水、培肥,终成栋梁。人人皆可为尧舜,但不只要有其心,更要有其行,至于他的做人之道,就更需要我们来学习了。

1.下列对本文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 )(4分)

A.由第二段傅斯年身上的墨迹可以看出,他是一个读书极为勤奋的人,但其成就还得归

功于天生的禀赋。

B.傅斯年爱书不仅指他爱读书更表现在爱买书。在西南联大时,即使自己的生活异常困

难,他都不想卖书。

C.傅斯年整天埋首于书本之中,平时连电影也难得看几场,可以看出除读书以外他的人

生了无乐趣。

D.这篇传记主要采用了引用、类比的艺术手法,通过平实而含蓄的语言来表现傅斯年的

精神品质。

E.文章从多方面叙述了傅斯年先生的种种轶事,客观而全面地反映了傅先生严谨的治学

态度和高尚的做人品行。

2.第⑤段中傅斯年说:“士人之节,在中国以此维持纲常也。”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关于

这一点,傅斯年是做了哪些事?请简答。(6分)

3.第⑧段中,作者说:“至于他的做人之道,就更需要我们来学习了。”傅斯年“做人”具有

哪些的特点?请结合全文分条简说。(6分)

4.有人用“四最”评价傅斯年:“最有学问、最有志气、最有血性和最有修养”;读了文章,你对傅斯年的“四最”中哪一点最认可?请简要谈谈你对此的认识和感悟。(6分)

篇四:江西2015年新课标卷高三联考语文试题(2)=

贵溪一中2015届文改班高三上学期周考(5)

语 文 试 卷

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其中第Ⅰ卷第三、四题为选考题,其它题为必考题。考生作答时,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本试卷上答题无效。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 (阅读题,共70分)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世界的青花瓷

在历史长河的演变中,艺术作为人类智慧的璀璨结晶,不仅映照历史的风貌,也会引领未来的发展。在四大古文明中唯一延续下来的中华文明,更是创造出无数令人称赞的艺术瑰宝。中华文明曾多次遭遇异域文明,相互间既有碰撞,更有融合。从大艺术史的角度观察,不同文明的碰撞和融合不仅可造成社会、经济运行结构上的变化,亦必激起艺术创新的波澜。以青花瓷为例,诸多学术研究和考古发掘均表明,它的创造和发展历程,深受伊斯兰文化因素的影响。

从汉代开始,因商贸活动而兴起的丝绸之路断断续续地联系着中华文明与两河流域文明。唐代制作的三彩陶器中便拥有大批异域商队的形象。南宋时期,由于陆路丝绸之路通道被切断,海上开辟的贸易通道更加昌盛。据记载,海上贸易带来的收益至少占南宋经济收入的20%,广州和泉州成为陶瓷出口的重要港口。

历史上这种基于经济需求而开展的贸易交流,为中国与伊斯兰世界之间的文化交流奠定了基础;1219年开始的蒙古汗国第一次西征,亦间接地推动了两种文化的进一步交流。此间,伊斯兰文化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本土陶瓷制造业的发展潮流。璀璨的元代青花瓷得以崭露头角,正是受惠于对两种不同文明先进技艺的撷取。

早在两宋时期,江西的景德镇在漫长的技术演变中便开创了瓷土加高岭土的“二元配方”,伊斯兰世界受到宋瓷影响,也开始改良釉面和纹饰。在伊斯兰世界,钴料被大批量用于装饰。这种钴蓝不仅仅是基于审美和自然资源的差异,更包含了浓厚的宗教色彩。由于伊斯兰世界对于中国瓷器的需求,新的器型和纹饰日益被景德镇的工匠熟练掌握,钴料也经由不同通道进入中国市场。这种青蓝色的颜料被称之为“苏麻离青”,可能为波斯语“Samawi”或“solaymn”的音译。

“二元配方”的优势之一是高温烧造提升胎体韧性,以便制作大器,加上钴蓝釉下彩的工艺,使得中国出产的瓷器在伊斯兰世界需求量大增,且颇受皇家器重。帖木儿帝国的统治者便拥有为数可观的中国瓷器。奥斯曼帝国的皇室更是建立了独一无二的托普卡帕皇宫瓷器收藏。元代之后,青花工艺日渐成熟,器型纹饰渐渐融合,元曲故事和祥瑞图纹等开始出现于青花瓷之上,青花瓷成为世界文明融合的重要体现。

今天,我们驻足青花瓷前,依然可以追寻当年文明交流的踪影:大盘、大碗等器型皆源于伊斯兰世界,又在中国瓷器上发扬光大;以同心圆放射性展开的布局,用几何图形模仿金属器、玻璃器、染织、缠枝花卉、团花纹等多层次装饰绘画的技巧也和伊斯兰文明密不可分。

中国在历史上曾经闭关自守,但是中国艺术却从不孤单。在文明的碰撞下,不同地区的艺术往往互融互鉴。正是就此意义而言,青花瓷艺术不仅是中国艺术的瑰宝,更是世界文明史的结晶。

1、下列表述,不属于“青花瓷‘深受伊斯兰文化因素的影响’”的一项是( )

A.制作青花瓷用的颜料“苏麻离青”在伊斯兰世界中先被大量使用。

B.中国出产的瓷器在伊斯兰世界需求量很大,且颇受皇家器重。

C.中国传统瓷器相对小巧,青花瓷中却有一类装饰用的大型盘、碗。

D.青花瓷中描绘的图案有些以同心圆形态排列,并呈放射性展开。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中华文明多次遭遇异域文明,中国艺术也不断借鉴吸收异域文明,掀起创新的波澜。

B.不同文明间的碰撞和融合都是相互的,在影响对方的同时也会受到对方的影响。

C.广州和泉州是南宋陶瓷出口的重要港口,其创造的收益至少占南宋经济收入的20%。

D.贸易交流和蒙古汗国的西征,影响了中国陶瓷制造业的发展潮流并推动了元青花的出现。

3、下列现象,不属于“在文明的碰撞下,不同地区的艺术往往互融互鉴”的一项( )

A.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的小说,体现出西方魔幻现实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学的融合。

B.龙门石窟中卢舍那雕像造型具有浓烈的汉民族风格,反映了中华文明对佛教的影响。

C.现如今日本文字中仍然保留了大量汉字,表明日本文化深受中华文明的影响。

D.为世界性运动会建造的体育馆“鸟巢”和“水立方”,蕴含了“天圆地方”的中国哲学思想。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19分) 长孙平,字处均,河南洛阳人也。平有器干,颇览书记。仕周,释褐卫王侍读。时武帝逼于宇文护,谋与卫王诛之,王前后常使平往来通意于帝。及护伏诛,拜乐部大夫。高祖龙潜时,与平情好款洽,及为丞相,恩礼弥厚。尉迥、王谦并称兵内侮,高祖深以淮南为意。时贺若弼镇寿阳,恐其怀二心,遣平驰驿往代之。弼果不从,平麾壮士执弼,送于京师。开皇三年,征拜度支尚书。平见天下州县多罹水旱,百姓不给,奏令民间每秋家出粟麦一石已下,贫富差等,储之闾巷,以备凶年,名日义仓。因上书曰:“臣闻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命,劝农重谷,先王令轨。去年亢阳,关右饥馁,陛下运山东之栗,置常平之官,开发仓廪,普加赈赐,大德鸿恩,可谓至矣。然经国之道,义资远算,请勒诸州刺史、县令,以劝农积谷为务。”上深嘉纳。自是州里丰衍,民多赖焉。后数裁,转工部尚书。时有人告大都督邴绍非毁朝廷为愦愦者,上怒,将斩之。平进谏日:“川泽纳污,所以成其深;山岳藏疾,所以就其大。愿陛下弘山海之量,茂宽裕之德。邴绍之言,不应闻奏,陛下又复诛之,臣恐百代之后,有亏圣德。”上于是赦绍。其后突厥达头可汗与都蓝可汗相攻,各遣使请援。上使平持节宣谕,令其和解。平至突厥所为陈利害遂各解兵可汗赠平马二百匹及还平进所得马上尽以赐之岁馀,除汴州刺史。其后历许、贝二州,俱有善政。邺都俗薄,旧号难治,前后刺史多不称职。朝廷以平所在善称,转相州刺史。甚有能名。在问数年,会正月十五日,百姓大戏,画衣裳为鍪甲之象,上怒而免之。俄而念平镇淮南时事,进位大将军。仁寿中卒官。

【注】高祖龙潜:指隋文帝杨坚未登基时。 (节选自《隋书·长孙平传》)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释褐卫王侍读 释褐:担任官职. ..

B.遣平驰驿往代之 驰驿:兼程而进。 ..

C.自是州里丰衍 丰衍:充足富裕。 ..

D.百姓大戏 大戏:非常高兴。 ..

5、.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平至突厥所/为陈利害/遂各解兵/可汗赠平马二百匹/及还/平进所得马/上尽以赐之/

B.平至突厥/所为陈利害/遂各解兵/可汗赠平马二百匹/及还/平进/所得马上尽以赐之/

C.平至突厥所/为陈利害/遂各解兵/可汗赠平马二百匹/及还/平进/所得马上尽以赐之/

D.平至突厥/所为陈利害/遂各解兵/可汗赠平马二百匹/及还/平进所得马/上尽以赐之/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长孙平颇有才干,深得上司信任。他在北周为官时,就受到当时丞相杨坚的礼遇;及 至尉迥等人起兵作乱时,他果断擒拿了贺若弼,解除了杨坚的大患。

B.长孙平深谋远虑,应对各地灾荒。他倡建义仓,请求皇帝下令各家各户,每到秋收时 节,无论贫富,均交一石以下的粮食,储存在村巷的公共粮仓中。

C.长孙平为人正直,敢于犯言进谏。当皇帝想要杀掉被人诬告的大臣邴绍时,他能站 出来晓之以理,劝谏皇帝要宽宏大量;否则,恐今后有损仁德之名。

D.长孙平为官称职,善于排忧解难。他曾受皇帝派遣,成功地调解了突厥两部落的争 执;也因为广受称誉被调任相州刺史,去管理历来“难治”的邺都。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时武帝适于宇文护,谋与卫王诛之,主前后常使平往来通意于帝。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然经国之道,义资远算,请勒诸州刺史、县令,以劝农积谷为务。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8~9题。

癸巳除夕偶成

[清]黄景仁

千家笑语漏迟迟,忧惠潜从物外知。

悄立市桥人不识,一星如月看多时。

早行

[宋]陈与义

露侵驼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

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

【注】①黄景仁(1749~1783):清乾隆年间诗人,科举屡挫,一生未仕,为生计四方奔波,目睹“盛世”表象下的种种社会疮痍。此诗为乾隆三十八年(癸巳年)作者自安徽归家后所作。②物外:世俗人情之外。③阑干:纵横交错,参差错落。

8、郁达夫说黄景仁的诗“语语沉痛,字字辛酸”,这在《癸巳除夕偶成、》的前两句中有怎样的体现?请简要赏析。(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两首诗都写到“星”,这两处“星”在诗中各自起到了怎样的作用?请简要说明。(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陶渊明在《饮酒》诗中强调只要内心世界超脱了世俗,就能做到在任何地方都感觉是身处僻壤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欧阳修在《醉翁亭记》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来表明自己的情趣不在于喝酒,而是欣赏此间的山光水色。

(3)文天祥在《过零丁洋》一诗中表现国家命运和个人遭际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天人交战的“盗火者”

王龙

1894年的甲午中日战争,成为.彻底改变严复命运的转折点。这一年,中国的热血之士纷纷开出自己的救亡药方。康有为在北京发动“公车上书”,提出变法救国之策;孙中山在美国檀香山成立兴中会,誓言“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从来述而不作的严复,终于决定要化笔为剑,用文章来呐喊冲锋了!

新年春节刚过,严复就发表了第一篇重磅文章<论世变之亟》。他清醒地看到:“今日之世变,盖自秦以来,未有若斯之亟也!”压抑多年澎湃已久的爱国激情,终于化作急迫的救亡使命感,他一口气写下了《救亡决论》、《原强》、《辟韩》等为人传诵一时的名篇。这些充满激情的政论文章,抨击时弊,呼吁国人因时而变,维新图强,是一次对中国专制政体从治统到道统、从形式到内容的彻底清算,其宗旨用蔡元培的话说就是“尊民叛君。尊今叛古”,主要内容则可归纳为四句话;帝王窃天下,儒术卫王权,八股笼士心,治术坏民智。严复的这些思想,成为直接点燃戊戌维新的精神火炬,他从此声名鹊起,成为众望所归的新学领袖。

戊戌维新失败后,严复躲进小楼,立誓“屏弃万缘,惟以译书自课”。对中华文化不曾一日消解的深层焦虑感,成为他不竭的精神动力。十年中,这位孤独的圣徒扛着救赎的十字架,独自一人匍匐在精神孤旅之上。1906年,在翻译孟德斯鸠的《法意》时,当他译到专制政体“彼将使之为奴才也,必先使之终为愚民也”一语,不禁心生悲愤,涕泪长流。中国千年的专制之痛,竟让一位遥远的西方人总结得如此精确。

拯救吾国,必先拯救吾民。这种悲天悯人的情怀,决定了他只选择那些有助于改造国民性格的西方书籍介绍给中国人。深受严译影响的鲁迅,后来也深为理解严复这种忧虑的心境,他感叹道:“严又陵究竟是‘做,过赫胥黎的<天演论》的,的确与众不同,是一个十九世纪末年中国感觉敏锐的人。”这种对中华文化的深层忧虑,在严复是沉痛的“三民论”的呼号呐喊,到了鲁迅笔下则是痛极无声的那个麻木的愚民阿Q形象。中国的启蒙事业,就这样薪火相传,涓滴成河。

1905年春,围绕改造中国的途径,严复与孙中山有一次正面的思想交锋。严复对革命党领袖再次重申,在时机尚未成熟时革命,“害之除于甲者,将见于乙,泯于丙者,将发于丁”。

孙中山直言不讳:“俟河之清,人寿几何?君为思想家,鄙人乃实行家也。”孙中山对书斋中的严复显然不无揶揄之意。但这场对话显然也暴露了严复思想深处的矛盾:一方面他对君主专制恨之入骨,一方面又要遥遥无期地等待民智终开的那一天。

1910年,他以“硕学通儒”的资格进入实施“新政”的清政府新设立的资政院,又获“文科进士”赏赐。有人质问严复,为何还不与清廷划清界限?他说:“今日政府未必如桀,革党未必如汤,吾何能遽去哉!”这句话背后充潘忠臣孝子般“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无奈与侥幸。1911年武昌起义前六天,严复还为清朝写了第一首国歌。起义爆发当晚,严复在日记中痛惜地写下“武昌失守”四字。

1920年代,“革命”已取代“进化”成为中国最主流的强势话语。坚持改良的严复自然被淹没在革命的洪流之中。在新潮人物的眼中,晚年严复已成为一个无法与同时代新人进行对话沟通的思想老人,充满精神的孤独。

1921年严复去世。临终前,他的遗嘱第一条便是“须知中国不灭,旧法可损益,必不可叛”。生前自题墓碑:“清侯官严几道先生之寿域”。一个终生反对专制政体的启蒙思想家,却自甘把一个消失的王朝作为精神归宿。严复最后一次特立独行地展示了他人生的悖论与谜题。 (摘自《随笔》2014年第2期)

相关链接:

①严复(1853-1921),原名宗光,字又陵,后改名复,字几道,福建侯官人。积极倡导西学的翻译家、启蒙思想家,1897发表译作《天演论》,以“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进化论阐发救亡图存的观点,提倡“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1912年任北京大学校长,出于对中华文化的深重忧虑,曾试图将北大文科与经学合二为一。(摘编自《国学网》)

②1879年,被康有为称为“西学第一人”的严复从英国学成归国,此后仕途不顺。1885年起,为博取一个举人的头衔,严复接连八九年参加了四次乡试,都铩羽而归。苦闷到极点时,他甚至悔恨自己“一肚子洋墨水全是多余”。其间,他染上了鸦片烟瘾。在某种意义上,吸鸦片反映了严复思想观念中最隐秘和最难以捉摸的情调,沿着这条道,也许能解开严复人生中的诸多悖论。(王龙)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5分)

A.严复对孙中山所言,既表明了他对革命的否定态度,又揭示了他坚持改良的思想根 源,这跟蔡

元培所说“尊民叛君,尊今叛古”并不矛盾。

B.从归国到1894年甲午中日海战15年间,严复仕途不顺,精神苦闷之极,由于留学所学不能帮他科举登第,从此他悔恨自己的西学知识。

C.严复的思想有很多矛盾之处。1911年武昌起义前他还为大清朝写了第一首国歌,但六天后“武昌失守”,他又为“革党”的失利表示痛惜。

D.严复译介了西方许多典籍以改造国民性格,这既是彻底改变自己命运的开始,又是 他改造中国,拯救“吾国吾民”的悲悯情怀的具体体现。

E.严复提倡“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的“三民论”,是出于对中华文化的深层忧虑,试图将北京大学文科与经学合一也出于这个原因。

(2)社会风云激荡的十九世纪末,有识之士探寻了改造中国的多种路径,而实践的结果各异。请结合材料具体分析。(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为一个启蒙思想家,严复给19世纪末的中国播下了什么“火种”?请结合材料简述。 (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说严复“特立独行地展示了他人生的悖论与谜题”。严复“人生的悖论”具体有哪些表现?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8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Ⅱ卷 (表达题,共80分)

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3、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我家的花虽多,但与公园里的花相比,不过是________,不值一提。

②他认为自己的贡献________,认为自己不配受如此隆重的褒奖。

③虽然人体对某些元素的需要量________,但如果缺少了它们,同样会影响健康。

A.微乎其微 九牛一毛 微不足道 B.九牛一毛 微不足道 微乎其微

C.微不足道 微乎其微 九牛一毛 D.微乎其微 微不足道 九牛一毛

1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近年来,我国气象人才需求旺盛,但培养人才的高校相对不足,环境气象人才供不应求,中西部地区和基层气象部门需求最大。

B.“垃圾消费”是指一些消费者盲目地买回一大堆无实际用途的商品从而造成浪费,它的出现多与消费者的从众心理和攀比心理有关。

C.日本贺滋县技术人员日前宣称,以芦苇制成的活性炭作电极材料,制成了纽扣电容 电池,比现有使用椰子壳活性炭的电容电池蓄电性能更高。

D.中央气象台发布消息,今天起至16日,随着新一轮冷空气不断东移,我国中东部地 区将出现一次明显的降雨降雪天气过程。

15、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长城在宋代并没有什么用处,徒为一种存在,宋代编图者把它与北方的河山画在一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一地理地带的核心是长城,所以可称为长城地带。

①从人文方面审视

②作为大地上一个独一无二且影响深远的地理因素

篇五:盐城市南洋中学2015-2016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盐城市南洋中学2015年秋学期高二年级期末考试

语 文 试 题

2016.01

试卷总分:160分 考试时间:150分

一、语言文字应用

1.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① 无论 如何变迁,中国老百姓永远在心灵深处为毛泽东主席留有一个重要的位

置。

② 运动会导致心跳过快,心脏负担过重,因此,老年人应该选择较为舒缓的运

动。

③ 染头发可以使人美观,但染发过多容易伤及发根 头皮,有时会诱发相关的疾

病。

A.①时势 ②急剧 ③以致 B.①时世 ②急剧 ③以至

C.①时势 ②急遽 ③以至 D.①时世 ②急遽 ③以致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3分)

A.人类社会往往“牵一发而动全身”,为实现个人利益而不顾群体利益,不仅会失去

整个世界,甚至会产生不合群、不乐群的问题。

B.每一个学生都具有创新的潜能,要激发这种潜能,就要看能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

能力。

C.网络媒体、移动媒体等新媒体在数字化时代发展迅速,成为公众获取知识和信息的

重要渠道。

D.要尽快培养出适应新世纪的人才,关键问题是先进的教育理念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它为我们指明了方向,引导学校教育不断向前发展。

3.下列诗句中对仗最工整的一项是( )(3分)

A.佳节久从愁里过,壮心偶傍醉中来。 B.露侵驼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

C.日暮北风吹雨去,数峰清瘦出云来。 D.沉吟日落寒鸦起,却望柴荆独自回。

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3分)

①无论岁月怎么发黄,那不染尘埃的情感,终会在记忆发黄的纸页上留有痕迹

②虽然书信正在悄无声息地渐离我们的生活,但那份美丽,依然值得我们永久地回味

③它承载的不仅仅是一种怀旧的情绪,更是一种文化

④那人情似纸般的纯净,不假修饰、任情感宣泄的年代

⑤书信曾是人们交流信息和情感的一种传统方式

⑥我们怀念那用笔带着心血书写思念的时代

A.⑥④②⑤①③ B.⑤③⑥④①②

C.⑤③②⑥④① D.⑥④③②①⑤

5.下列有关交际语言的选项中,用词得体的一项是( )(3分)

A.欢迎各位文友踊跃投稿,对大家的拙作,我们将择优发表。

B.在我的60岁华诞之际,承蒙各位光临寒舍,我非常荣幸。

C.您很荣幸接到我们的邀请,感谢您参加我们的报告会。

D.刘老师的一番话真是金玉良言,大家受益匪浅。

6.请以平实的语言表述下面材料中划线句子的含意,不超过15个字。(2分)

有个青年人总是抱怨环境,一位长者对他说“你想保护自己的脚,穿上一双鞋子比给全世界

铺上地毯更容易做到。”

7连续不断的降雨让很多市民认为今年的降水应该比去年多,而实际上昆明市区局部地

区、单点性的降雨比较多,周边地区的降雨却不多,今年1月到8月昆明降水量为400毫米,

比去年同期降水量少了167毫米。截至8月14日,主城供水水源?七库一站?蓄水15880

万方,比去年同期增加2741万方。按照现有各水厍蓄水情况,主城区水库的蓄水量已具备

恢复城市正常供水条件,但前几年云南都是大旱,今年的蓄水量和历史同期相比也是较少的。

城市人口增多,企业产能增加等因素也考验着各水库的供水能力。所以用水形势非常严峻,

大家需要节约用水。

观点句: (1分)

理由:

(4分)

二、文言文阅读(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林运使墓志铭 杨万里

公讳孝泽,字世传,莆田人也。少好词章,卓然自立,一时流辈罔不推表。宣和六年,

登进士第。

建炎初,调南剑州顺昌县尉。会有告某贼欲犯城邑,公不谋同僚,不檄旁援,独计以为

可先未发禽也,提兵宵征,黎明至其所,贼方槌牛酾酒,聚神祠中,乃突掩之,无一人免者。

未几,丁太夫人忧,当论功,而郡僚有沮格者,通判吴建曰:?使贼而张,州且不保,况邑

乎?是不可不赏!?乃以闻。服除,授左承事郎,监建阳县麻沙镇税。秩满,调泉州晋江县丞。太守器其详整,讼有积岁不决者,一以属公,靡不立断,人情服焉。

知漳州,公年弥高矣,听决益精明。北边有衅,敛兵于漳以戍焉。前守匮于赋,故事戍者既行,居者增餐钱,而州不时给。其徒族立庭下不去,有猘色,公不为动,徐曰:若辈

欲反,必先杀我。餐钱极无几尔,独不可强取。叱令还营,取一二尤者臵之法,而令月庚之,

众服其暇。

岁大疫,为糜粥药饵,赒路界。死不能掩埋者,官为棺敛。部使者上最,进提点广南东

路刑狱,公力辞不就。天子高之,改除直秘阁,主管建宁府武夷山冲佑观。训词曰:循良之

吏吾所重,止足之人吾所敬,重秘之直吾所惜。朝廷方行综核之政,切齿污吏。有言于丞相

者曰:林公虽老,持节乡部,肃清一路,独不可耶?丞相然之,白上,除公本路转运副使。

命下,八郡耸然曰:此真监司也。公即以乡里引嫌,有旨趣公入奏,公谓所知曰:广南之命既得辞矣,顾拜今命,辞远乐近,非人臣义。章再上,朝廷知不可强致,复俾祠禄,是岁

乾道六年也。明年正月十八日疾终,得年八十有三。

公性淡然,无外嗜。与人交,一见倾底里;至遇事,凛不可犯。南康、临漳岁倚山泽之

入以佐公币,公尽捐以俾民。遇过使客,燕享俭而敬,宾亦欣然满意。公自律清苦,一夕视

③事,竟有持烛送公至闑内者,公曰:此官烛也,亟命持去。 注释:①猘zhì,狂犬,猛犬。②祠禄,官名。宋制,大臣罢职,令管理道教宫观,以示优

礼,无职事,但借名食俸,谓之“祠禄”。③闑,niè古代竖在大门中央的短木。

8.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乃以闻 闻:让??知道,报告 B.故事戍者既行 故事:旧例,...

惯例

②①

C.有旨趣公入奏 趣:趋向,奔赴 D.竟有持烛送公至闑内者 竟:事毕,..

结束

9.下面句子中“之”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3分)

A.天子高之,改除直秘阁 B.叱令还营,取一二尤者置之法 ..

C.申之以孝悌之义(《寡人之于国也》) D.夫晋,何厌之有?(《烛之武退秦师》) ..

10.林运使为官有哪些优秀的品质?请简要概括。(4分)

11.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使贼而张,州且不保,况邑乎?(3分)

(2)讼有积岁不决者,一以属公,靡不立断。(3分)

(3)广南之命既得辞矣,顾拜今命,辞远乐近,非人臣义。(4分)

三、名句默写(8分)

12、补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夕阳古道无人语, 。(王实甫《长亭送别》)

(2)天之苍苍,其正色耶? ?(庄子《逍遥游》)

(3) ,而后乃今将图南。(庄子《逍遥游》)

(4)闲云潭影日悠悠, 。(王勃《滕王阁》)

(5)明月隐高树, 。(陈子昂《春夜别友人》)

(6) ,皎皎空中孤月轮。(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7)人生得意须尽欢, 。(李白《将进酒》)

(8) ,危樯独夜舟。(杜甫《旅夜书怀》)

四、诗歌鉴赏(10分)

感遇 陈子昂①

兰若②生春夏,芊蔚③何青青。

幽独空林色,朱蕤冒紫茎。

迟迟白日晚,袅袅秋风生。

岁华尽摇落,芳意竟何成!

【注】①陈子昂(公元661—702)梓州射洪(四川射洪县)人,二十四岁中进士,官至右

拾遗,直言敢谏;三十六七岁随建安王东征契丹,建议不被采纳,反受降职处分,三十八岁

辞官还乡,被射洪县令陷害,死于狱中。②兰若:均为香草名。③芊蔚:花叶茂盛状。

13.整体感知这首诗,简要概括这首诗的思想内容。(4分)

14.这首诗最主要的艺术手法是什么? 请简要赏析。(6分)

五、现代文阅读(30分)

15.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16分)

预演 (前苏联)杜姆巴泽

我们是老同学,当时我们俩并排坐在最后一排课桌。当老师转身在黑板上写字的时候,

我们常一起冲着老师的后背做鬼脸儿。我们还一起参加期末补考。

那是十五年前的事了。十五年来我们一直没有见过面。今天,我终于怀着激动的心情登

上了四层楼……

不知道他是否还能认出我来?

我毅然按了一下电铃。

?不怕烂掉你的臭爪子,可恶的东西!震得整个房子嗡嗡响。什么时候你才能改掉这个

坏习惯??里面传出一阵叫骂。

我羞得满面通红,连忙把手塞进口袋。前来开门的是一个淡黄头发的女孩,看上去约摸

有八九岁。

?努格扎尔〃阿马纳季泽在这儿住吗??

?他是我爸爸。?

?你好,小姑娘,我是绍塔叔叔,是你爸爸的老同学。?

?噢,您请进来吧!……玛穆卡!爸爸的同学绍塔叔叔来了。?女孩朝里边喊了一声,领

着我向屋子里走去。

迎面冲出一个六岁左右的小男孩,浑身是墨水污迹。

?你们的爸爸妈妈在家吗??

?不在。他们很快就会回来的。?

?你俩在做什么呢??我问。

?我们在玩‘爸爸和妈妈游戏’。我当爸爸,姆济娅当妈妈。?玛穆卡对我说。

?你们玩吧,我不妨碍你们。?我一面点着烟,坐在沙发上。?不知道努格扎尔过得怎

么样,?我寻思着,?生活安排得好不好,是不是幸福??

孩子们尖利的喊叫声把我从遐想中唤醒过来。

?喂,孩子他妈!今天做了什么好吃的??玛穆卡问道,显然是模仿某个人的。?吃个屁!

我倒要问问你,我拿什么来做饭?家里啥也没有!?

?你的嘴可真厉害!?

?昨天夜里你跑哪儿逛去了?说!?姆济娅握着两个小拳头,叉腰站着。

?你管不着!?

?什么,我管不着?好吧,我叫你出去鬼混!?

?你疯啦??

?我受够了!够了!今天我就回娘家去,孩子统统带走!?

?不准动孩子,你自己爱上哪儿就上哪儿!?

?没那么简单!?

?把儿子给我留下!?

?不行,我已经说了!?姆济娅高声叫道。

?你听着:把儿子留下!要不然……?玛穆卡抱起枕头,一下子砸在姆济娅身上。

?好哇,你敢打人?畜生!?姆济娅抡起洋娃娃,狠狠地打在弟弟头上。她打得那样厉害,

玛穆卡的两眼当即闪出了泪花。

我跳起来把他们拉开。

?孩子,真不知道害臊。这是什么游戏哟!?

?放开我,尼娜!?姆济娅突然朝我喊道。 ?你们这些邻居不知道他是什么玩意儿!我

整天受他的气,没法跟他过下去了,我的血全被他吸干了,可恶的东西! 你们瞧,我瘦成了

什么样子!?姆济娅用纤细的指头戳了戳她那玫瑰色的脸蛋儿。

?别信这个妖婆的鬼话!?玛穆卡冲我说。

?不要吵了!?我实在控制不住,向他们大吼了一声。孩子们恐惧地盯着我。

我喘过一口气,勒令两个孩子向我发誓,保证往后不再扮演他们的爸爸妈妈,然后便步

履蹒跚地离开了这个家。

?看来,我的朋友生活得蛮‘快活’的!?我一路上想着姆济娅和玛穆卡,他们表演了

一幕未来家庭生活的丑剧。 (有删改)

(1)请结合小说中“我”拜访“老同学”的这段经历,简要分析“我”的心理变化过程。(4

分)

(2)试分析小说结尾画线句的含意和作用。 (6分)

(3)小说中 “老同学”并未出场,而是重点描写了两个孩子的游戏,请结合全文探究这样

安排的好处。(6分)

1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以下小题。(14分)

天人交战的?盗火者? 王龙

1894年的甲午中日战争,成为彻底改变严复命运的转折点。这一年,中国的热血之士

纷纷开出自己的救亡药方。康有为在北京发动?公车上书?,提出变法救国之策;孙中山在

美国檀香山成立兴中会,誓言?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从来述而不作的严复,终于决定要

化笔为剑,用文章来呐喊冲锋了!

新年春节刚过,严复就发表了第一篇重磅文章《论世变之亟》。他清醒地看到:?今日

之世变,盖自秦以来,未有若斯之亟也!?压抑多年澎湃已久的爱国激情,终于化作急迫的

救亡使命感,他一口气写下了《救亡决论》、《原强》、《辟韩》等为人传诵一时的名篇。

这些充满激情的政论文章,抨击时弊,呼吁国人因时而变,维新图强,是一次对中国专制政

体从治统到道统、从形式到内容的彻底清算,其宗旨用蔡元培的话说就是?尊民叛君,尊今

叛古?。主要内容则可归纳为四句话:帝王窃天下,儒术卫王权,八股笼士心,治术坏民智。

严复的这些思想,成为直接点燃戊戌维新的精神火炬,他从此声名鹊起,成为众望所归的新

学领袖。

戊戌维新失败后,严复躲进小楼,立誓?屏弃万缘,惟以译书自课?。对中华文化不曾

一日消解的深层焦虑感,成为他不竭的精神动力。十年中,这位孤独的圣徒扛着救赎的十字

架,独自一人匍匐在精神孤旅之上。1906年,在翻译孟德斯鸠的《法意》时,当他译到专

制政体?彼将使之为奴才也,必先使之终为愚民也?一语,不禁心生悲愤,涕泪长流。中国

千年的专制之痛,竟让一位遥远的西方人总结得如此精确。

拯救吾国,必先拯救吾民。这种悲天悯人的情怀,决定了他只选择那些有助于改造国民

性格的西方书籍介绍给中国人。深受严译影响的鲁迅,后来也深为理解严复这种忧虑的心境,

他感叹道:?严又陵究竟是‘做’过赫胥黎的《天演论》的,的确与众不同,是一个十九世

纪末年中国感觉敏锐的人。?这种对中华文化的深层忧虑,在严复是沉痛的?三民论?的呼

号呐喊,到了鲁迅笔下则是痛极无声的那个麻木的愚民阿Q形象。中国的启蒙事业,就这样

薪火相传,涓滴成河。

1905年春,围绕改造中国的途径,严复与孙中山有一次正面的思想交锋。严复对革命

党领袖再次重申,在时机尚未成熟时革命,?害之除于甲者,将见于乙,泯于丙者,将发于

丁?。

孙中山直言不讳:?俟河之清,人寿几何?君为思想家,鄙人乃实行家也。?孙中山对

书斋中的严复显然不无揶揄之意。但这场对话显然也暴露了严复思想深处的矛盾:一方面他

对君主专制恨之入骨,一方面又要遥遥无期地等待民智终开的那一天。

1910年,他以?硕学通儒?的资格进入实施?新政?的清政府新设立的资政院,又获

小学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