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高中作文 > 教育资讯

岳飞死的到底冤不冤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5 09:33:52 高中作文
岳飞死的到底冤不冤高中作文

篇一:岳飞之死的深层原因

岳飞之死的深层原因—在宋必死 岳飞之死的深层原因 在宋必死岳飞,河南汤阴人,出生的准确年代是 1103 年,生在一个世代务农的家庭,也就是说他是农家子弟。与其 他农家子弟不同的是,少年岳飞天资聪慧,喜好读书,尤喜春秋和左传,有过目不忘之才。 岳飞年纪稍长,便跟随当地的一个大豪叫周侗的学射箭,习武不久即有大成,打遍全县无敌手。至此,岳 飞成了一个文武兼资的人。其实在整个中国历史上,兼有武将之剽悍刚猛和儒生的书卷儒雅的名将,并不多见, 岳飞就是其中一个。 我们再来看看岳飞出生的年代。其时为北宋末年,金已严重威胁到宋的安全,而岳飞家乡已经面临着金兵的直 接威胁。 飞第一次从军是在 20 岁的时候,人的命运总是因一些机遇而改变,这次他运气不错,当时,赵构也 就是后来的高宗,以皇子身份出任大元帅,其驻地就在岳飞家乡。 岳飞当时去参军,混到大元帅府当了个直属部队的小队长,刚参军不久就显示了军事才干:带领自己的小 队擒住了农民起义军首领陶俊、贾进和。不过,这段军事生涯并没有持续多久,因为飞的父亲岳和死了,按古 制丁忧,回家奔丧,直到两年之后才重新去投军。 花絮: “荷花缸的传说”—岳帅只有母亲,父亲在水灾为救他而死,小岳飞被放到荷花缸里漂到了牛家村, 见于《说岳全传》 ,并非史实。 “岳母刺字”—老妈刻字一事似乎可信度不高,更有可能是飞参军后请人在背后刻的名字由来—岳飞出生 时有大鸟临于屋顶,这个却是宋史中明确记载的,飞也因此得名,字鹏举。在《说岳》中就附会成了大鹏鸟。 所谓丁忧—父死儿子一定要回家守丧三年,这是封建伦理之大道,若不遵守会有大麻烦,若是高官就会被 御史弹劾,除非皇帝亲自下令不准回家,要求继续为朝廷做事,这称为“夺情” 。总之回家奔丧可是古代人的一 件大事。 丁忧回来后,岳飞这回去了当时一名大将韩琦麾下,但不是正规军,只是韩家的庄客,也就是为韩家当护 院。 这段时间岳飞也在有农民军来犯的时候展示了一下他的神箭,一箭射杀了对方首领。但做个庄客毕竟混不 出头,不久岳飞改投驻扎在山西平定的宋军地方部队,大概混了个连长之类的小军官,依然不是正规军。之后 好几年岳飞都没什么可说的,直到重投赵构那里。 其实,岳飞从军数载也是郁郁不得志也在情理之中。这是一个重文轻武的年代,加上宋军难得胜仗,宋代 的军人混出头那是相当难。 继续,时间是 1126 年,赵构的大元帅府招募死士,于是岳飞又被录取了。这回岳飞终于过瘾了,跟着大部 队打到了北京附近,

见到了北京的高墙。岳飞跟当时很多人一样,误认为那就是金人老巢黄龙府,以至于后来 喊去“直捣黄龙” 。其实喊这口号的时候,飞还在河北 而真正的黄龙府在吉林农安,差了老远呢。 征战了一年以后,北宋居然被金灭了。这一下子整个宋军的各部都乱套了,跟着赵构跑到南京。岳飞这时 干了一件自以为很有血性的事,以一个小军官的身份,上书赵构,慷慨陈辞要夺还中原。结果----岳飞被削了军 籍赶出了军队,罪名是越级上奏,非所宜也。 大家要特别注意一下这件事,因为此后岳飞还有很多次类似的上书,或者所言不合时宜,或者触犯皇家忌 讳,到死都没改掉这个习惯,说的好听些便是刚烈梗直,不好听就是有些不识时务不懂政治。 被赶出军营的岳飞很快又找了支军队投靠,不过这回投靠的对象 又不是正规军,而是当时由流民组成的八 字军。这是其首领王彦招募流民自发组成的一支义军。岳飞跟着王彦干了几仗后,史书上出现了一段很隐晦的 记载: “飞尝乱行,几为王彦所斩,飞遂弃彦投宗泽,为统制” ,就是说飞乱来,差点被军法从事,于是飞跑掉 又另投了宗泽。 其实这件事情是这样的,八字军吃了败仗,王彦收拢残兵,惟独飞的小部队不听军令,擅自行动,自成一 军不听节制了。后来情势所逼,飞去向彦请罪,但是彦不见他,也没杀他,而是把他开除了,于是岳飞投奔了 宗泽。那么,这个时候为什么能到处乱投军呢?原因就是刚才说过的,整个宋军在这个时期已经乱套了,将领 都在各自为战。当时也不至于混战,因为有共同的敌人—金军。 这是个武将崭露头角的好时期,岳飞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出头的,投了宗泽以后是他飞黄腾达的开始。1 宗泽很赏识他,又是给他讲兵法,又是提干。岳飞背着违反军令的罪名,带 500 小部队大败了金军,算是立功 赎罪,宗泽一下子把飞提升了统制,那可是正规军的中级军官,相当于现在的团长差不多大,能够独立带领一 个作战单位。 找到舞台的岳飞开始放开手脚干,连打胜仗后,宗泽却挂了。于是岳飞归属另一个不怎么样的家伙节制, 这个叫杜充的老兄,打仗不行,冲锋在后逃跑在前,结果连累岳飞也吃了个败仗。吃了败仗的宋军一路后退, 同时赵构也正渡过长江,一路向南狂奔。飞军一直退到安徽广德,然后开始了单独对金军反击。又是连串胜仗! 这样搞得自己在宋的决策层都出了名。当时岳飞经常喜欢用的战术是等金兵抢掠完毕,满载可归的时候在半路 袭击,或者绕到金兵背后出奇不意搞一下。满载而归的军队战斗力自然也是最弱的时候。岳当时的名气之大, 以

至于赵构在部署抗金战争的时候经常直接点名安排这个团长的战斗任务。 当时飞军没几号人,只能慢慢滚大。岳飞一边打仗一边注意招募些散兵游勇,还有北方逃难来的强悍的流 民。这样,他的队伍滚得很快,大约到 1130 年左右,飞军总数达到了 3 万左右,其时飞 28 岁。同年,鉴于飞 军功卓著,赵构一开心就给他提干了。这回给封了个通泰镇抚使,就是通州和泰州战区的最高军事长官。以南 宋当时的疆域而言,这已经相当于省军区司令了,升得快啊! 翅膀硬了的岳飞开始正面碰撞金军,接下来一段 时间岳飞先后征讨了汉奸刘豫、 及一些叛将。这年还有件大事,那就是大儿子岳云从军了。 不过飞的军区司令没开心几天,由于跟友邻部队没配合好,飞居然把通州和泰州给丢了,通泰镇抚使也就 成了虚位,这个省军区司令也被撤职,又要带罪立功。随后的一年里,岳飞部归属张俊节制。 1131 年最重要的事情是—秦桧从北方回来了,并且升官的速度不下于岳飞。在这里我们要讨论一下,为什 么秦升得那么快?秦是被金人俘虏后放回来的,赵构并非昏君,相反这人相当精明。他并非不知道秦的身份, 而是他一开始就打定了坐稳半壁江山的主意。所以他不杀秦,反而给高官,为的是留条和谈的路,同时也是出 于平衡主战和主和两派势力的需要。前面讲过宋重文轻武,主战又都是武将,相对而言,赵构在内心上恐怕更 倾向于主和的文官们。 这一年秦连升了好几级,尚书右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知枢密院事,已经进入了宋的核心决策层。同 年年底,岳飞也升官了。这回从省军区司令升到了中央直属武装部队的副总司令—神武副军都统制。神武是宋 禁军四大部中的一部,副军都统制即是副总司令,总司令通常是文官当的。 随后的一年,1132 年,飞离开了抗金战场,被派去镇压洞庭湖钟相杨幺起义,一边继续展转升着官。其时, 飞已经成为宋“中兴四元帅”之一了,虽然资历最浅,但却是最有军事才能的。 镇压农民起义后,飞回到了抗金战场。1134 年,这一年我们重点关注。此年金国主战派完颜宗弼杀掉主和 派,掌握了金国的军政大权,随即大举南下,飞也迎来了他人生中最辉煌的颠峰。不过赵构对他的猜忌也在这 时候开始了。 猜忌的原因总的来说有以下几点,这些都为飞在后来招来了杀身之祸: 首先是上书言立太子事。事情是这样的,金国有意离间宋决策集团,放出风声说要把钦宗的儿子放回宋, 这涉及到皇族家务事,是极其敏感的。但是飞不知好歹,跑进宫里去对赵构建议立一位太祖的嫡系子孙为太子, 被赵构当场训斥,骂了

个狗血喷头。除了是家务事外,此事还有更为重要的影响,那就是武将上书言立太子, 难免有携恩邀宠之嫌疑,因为如果真的赵构听进了飞的建议,那么将来新皇即位必然对飞感恩戴德,大家可以 想想身为武将而又荣宠无人可节制的后果。这样一来,宋太祖苦心经营的军制改革成果将全部付之东流。 总之,在赵构眼里,飞此时已经成了不得不考虑的未来之患,此外,这件事情还涉及到赵构的绝对隐私。 史书上说,这皇帝当年在相州跟妃子还嘿咻的时候,金兵忽然夜间杀来,喊声震天,赵构吓得滚到床下,从此 就萎了。赵构之前已经有了个儿子,但很遗憾的是那个儿子夭折了,所以赵构无嫡系后人,他身后继位的是太 祖嫡系子孙,而不是他的血脉。这是他永远的痛,岳飞真是哪壶不开提哪壶,难怪赵构当时罕见的暴怒。 更过分的是, 岳飞之后又曾上书言立太子事。 这件事是过去了, 但皇帝的心病已经落下 岳飞继续立着战功, 但是皇帝越来越郁闷。 接下来讲到岳飞之死的另一个重要原因,也是最根本的一点,就是“岳家军”这三个字。这三个字最终是 把他送上了黄泉路。2 讲这个之前有必要简单讲一下宋代军制。宋代的军制是很特殊的,鉴于中唐以后至五代地方武装过分强悍 危及中央的现实,太祖改变了地方原刺史人、财、军一手抓的状况 首先由文官为军事机构正职,并将地方部队 的强兵一律收到中央,是为禁军,地方部队只留老弱残疾,是为厢军。禁军又分为好几支部队,各自统辖。有 个例子,一个步军统领因为救火紧急,临时指挥了骑兵部队在京城灭火,结果就被弹劾了,好在他救火,皇帝 赦免了他。 再说宋军事决策的流程,首先是朝议,即讨论该不该打,然后派谁去打?定了以后,皇帝会颁发半块兵符, 给指定出征的大将。然后大将拿着这半块符去枢密院合符,就是跟另外半块符合一下,合上了,枢密院会开张 证明,并写明需要调动的兵力总数以及调哪支部队。这是枢密院的职责,能调动兵马,但是手中无一兵可调。 然后该大将拿着证明文件和兵符去太尉那调兵,太尉掌管兵马,但是没有调兵的权力,只是个军事训练机构, 这即是所谓的"统调分离"。这样最终出征的时候,通常部队都是东抽一支,西拉一支,达到将不知兵兵不知将 的效果。 评价宋军制,不能简单地用糟糕来形容,虽然后果是对外战争总吃败仗,但是我们要看到,这一改革彻底 消灭了中国封建王朝自汉末以来地方威胁中央皇权的局面。并且,宋军制达到了军政机构与指挥系统各自分离 的效果,这是很超前的军事思想。只不过在封建皇权政治

中发挥不了作用,反而成为对外战争的累赘,在这个 层面上讲,宋是一个决不会亡于内乱 而注定要亡于外族的政权。至于为什么超前的军制在宋代发挥不了作用, 我们放在最后讲,现在回到岳家军。 大家想一想,看过的宋代历史演义中,有杨家将狄家将呼家将可曾听说杨家军狄家军呼家军?所以说岳家 军三个字犯了皇帝的大忌。尽管南宋初年由于形势的客观需要,北宋那套严格执行的军制没法完全实施,岳家 军这三个字也并不是岳飞自封的,是老百姓叫的,但是传到皇帝耳朵里,效果是一样的,随后的事实更加重了 赵构的担心—岳飞还在不断兼并其他游兵,最后岳家军的总数达到了 10w 之众。岳飞还喊出”迎回二帝”的口 号,这真要迎回来了,赵构往哪摆?岳飞在政治上总是少根筋。 再者,宋政权南渡后,和谈一直是主流思想。我们一直谴责主和派是卖国贼,我想纠正一个观念,其实当 时的形势下和谈是存在部分合理性的。 因为宋南渡后,南方优越的水土造成了经济的富足,逐渐安定下来的民 生,使得战争存在了破坏难得的大好政局的可能。同时,北方的金政权入主中原后迅速汉化,也逐渐丧失了进 取心。在这种形势下,和谈划江而治成了必然的选择。事实是,不久后发生的淮西之战后,宋金基本没有大规 模战争,此后的主战派成了彻底的异类,比如南宋末年的韩拖胄。而宋金淮西之战,在本质上就是一场以谈判 为目的的战役。 接下来,重点讲一下淮西之战,这场战役中,岳飞的表现最终直接把自己送上了黄泉路。 镇压农民起义后,飞回到了抗金战场。1134 年,这一年我们重点关注。此年金国主战派完颜宗弼杀掉主和 派,掌握了金国的军政大权,随即大举南下,飞也迎来了他人生中最辉煌的颠峰。不过赵构对他的猜忌也在这 时候开始了。 猜忌的原因总的来说有以下几点,这些都为飞在后来招来了杀身之祸: 首先是上书言立太子事。事情是这样的,金国有意离间宋决策集团,放出风声说要把钦宗的儿子放回宋,这涉 及到皇族家务事,是极其敏感的。但是飞不知好歹,跑进宫里去对赵构建议立一位太祖的嫡系子孙为太子,被 赵构当场训斥,骂了个狗血喷头。除了是家务事外,此事还有更为重要的影响,那就是武将上书言立太子,难 免有携恩邀宠之嫌疑,因为如果真的赵构听进了飞的建议,那么将来新皇即位必然对飞感恩戴德,大家可以想 想身为武将而又荣宠无人可节制的后果。这样一来,宋太祖苦心经营的军制改革成果将全部付之东流。 总之,在赵构眼里,飞此时已经成了不得不考虑的未来之患,此外,这件事情还

篇二:岳飞被冤死的原因

岳飞被冤死的原因

1142年初的隆冬季节,宋将岳飞遇害于风波亭。这一悲剧使他本人成为汉民族主义的高度象征之一,在身后赢得了仅次于关羽的战神般的地位,并塑造了牢不可破的忠奸对立斗争的神话。

这给很多人一种感觉:假如当初朝廷公正,这样的悲剧本来是可以避免的。不过事实也许恰恰相反,岳飞之死之所以成为悲剧,乃是因为它不可避免。 南宋初年的军事形势

几乎所有关于岳飞的故事都暗示了一种可能性:假如不是奸臣当道、岳飞冤死,本来宋军是可以收复中原的。这也是后人怀念、推崇岳飞的一个最重要的根本性假设。其中最著名的传说就是岳家军在朱仙镇大捷后,迫于12道金牌压力而放弃经营中原。 邓广铭早已证明:朱仙镇以500骑兵败金军10万、12道金牌等均非史实,而是岳飞之孙岳珂虚构出来的。岳飞的故事在流传的过程中,实际上夹杂进了很多汉族人因愤懑而未能满足的愿望。

但历史事实往往更严酷。1140年岳家军北伐的确取得了一些胜利,并罕见地在平原上以骑兵对阵决战的态势击败金军,不过战果其实颇为有限:如颍昌之战金军参战有3万骑兵和10万步兵,而宋军的战果是杀敌5000,俘虏2000多,缴获马匹3000多匹;郾城之战宋军对阵金军1.5万骑兵,战果仅夺得战马200多匹;小商河之战杀敌2000多。以上还是宋朝方面的记录,当时国史大抵夸胜讳败,不可尽信,但即使完全信任宋方记录,金兵的损失看起来也远未达到丧失反扑能力的程度。

而更困难的在于收复失地后能否长期坚守。中原地势平坦开阔,最能发挥骑兵优势,而不利于步兵守卫。宋军几乎90%都是步兵,这在冷兵器时代与骑兵对垒是一个难以克服的弱点之一。所以李纲才说:“自古中兴之主,起于西北,则足以据中原而有东南;起于东南,则不能以复中原而有西北,盖天下精兵健马皆在西北。”当时宋军约近20万人,而其中大部分战斗力远不及岳家军,要靠这支军队在野战中彻底击败金军并坚守住收复的失地,其难度是可以想象的。

即使是在严肃的历史着作中,岳飞的悲剧长期以来也被描绘成南宋政局主战和投降两条路线斗争的结果,而忠奸是毫不含糊的价值对立,没有选择的余地。这建立于一个假设上:抵抗到底,必定获胜。

祖宗之法与岳飞之死

宋承唐末五代之乱,赵宋对骄兵悍将极为戒备。自建国始,直接领兵将帅不得参与军政大计,以防止他们利用机会发动政变;而主管军政大计的文官,虽有权调动军队,制订战略决策,却又无一兵一卒。

宋仁宗时狄青功高,但仍遭贬黜,他问宰相文彦博外放原因,文答:“无他,朝廷疑尔。”

宋廷在对武将压制的同时,又一向加以优渥待遇。正一品宰相料钱每月300贯,从二品的节度使却有400贯;节度使的公用钱更惊人,每月3000贯至一万贯,而岳飞建节两镇,月薪至少万贯无疑。自高宗南渡,财政拮据,官员的俸禄只支1/3到2/3,“唯统兵官依旧全支”,这无疑也激发了岳飞效忠的决心。

高薪养兵的用意,在于使之乐于享受,而无政治野心。《史记·白起王翦列传》中记载,秦将王翦伐楚,出兵前再三向秦始皇要求赏赐大批良田美宅。有人不齿,王翦却说:秦王惯常猜疑,如今将秦国所有大军全交给了我,我不这样做,难道让秦王对我起疑吗? 岳飞没有老将王翦那样洞察世故。我们后人在看待岳飞的事情时,遭遇到一个强有力因素的影响:我们已经知道岳飞是个赤诚的爱国者。宋高宗和我们不同,他按照自己的逻辑,难以判断岳飞是忠臣还是野心家。岳飞接近士大夫,又清廉自好,颇得军心,能答出“文臣不爱钱,武臣不惜命,天下当太平”这样的话,显示出他是一个有远大志向的人物。而雄心与野心常常是一回事,在宋高宗难以确认岳飞是否忠诚的情形下,他宁可错杀。

岳飞的悲剧在于:他身居高位,但性格刚正清廉,对政治简直毫无头脑。他忠诚正直的一面曾使他成为高宗最欣赏的将领(南宋初年,岳飞是提升最快的大将),岳家军番号正式改为神武后军时,高宗亲笔题写“精忠岳飞”战旗,赐白银2000两犒赏,以笼络其心。后来岳飞眼看收复失地无望,表现得极为愤恨,称病3个月,不肯复职,遭到李若虚严厉责备:“是欲反耶?……若坚执不从,朝廷岂不疑宣抚?”岳飞显然并未意识到自己这番举动已遭朝廷疑忌,1137年秋又上书建议立皇储,遭高宗训斥,下朝后面如土色;1138年,再提增兵,反对议和,这更触犯高宗忌讳。

岳飞不懂政治顾忌,以为自己问心无愧,直言进谏,即使在当时朱熹看来,却已是“骄横”了。岳飞在狱中听一个狱子说:“君臣不可疑,疑则为乱。故君疑臣则诛,臣疑君则反。”不禁悲愤难当,然而只有大书“天日昭昭”四字,实至死也未知这一猜疑与自己平素没有心机和政治觉悟有关。

篇三:岳飞鲜为人知的真正死因

岳飞鲜为人知的真正死因

一代精忠报国的英雄、善于谋略治军严明的南宋将帅岳飞,在其戎马生涯中,亲自参与指挥了126次战 役,没有一次失败,是一位名副其实的常胜将军!他文武双全,著有《岳武穆遗文》(又名《岳忠武王文集》),其《满江红》词成为千古绝唱。 长期以来,岳飞之所以受到国人的敬仰,是因为他一方面壮怀激烈,精忠报国,另一方面壮志未酬,却屈死在风波亭上。 “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在西子湖滨岳飞的坟墓旁边,长跪着秦桧的铁像,提到岳飞之死,人们没有不归罪秦桧的。 ...

一代精

岳飞死的到底冤不冤

忠报国的英雄、善于谋略治军严明的南宋将帅岳飞,在其戎马生涯中,亲自参与指挥了126次战役,没有一次失败,是一位名副其实的常胜将军!他文武双全,著有《岳武穆遗文》(又名《岳忠武王文集》),其《满江红》词成为千古绝唱。 长期以来,岳飞之所以受到国人的敬仰,是因为他一方面壮怀激烈,精忠报国,另一方面壮志未酬,却屈死在风波亭上。

“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在西子湖滨岳飞的坟墓旁边,长跪着秦桧的铁像,提到岳飞之死,人们没有不归罪秦桧的。但是事实真相究竟是什么呢?为什么岳飞会身死功灭?

时光过了近千年,人们对岳飞之死的元凶不断提出质疑。人们不 再把观念停留在忠奸之争上。在《国史概要》和许多普及的书里,都明确提出来,宋高宗才是杀害岳飞的真实凶手。秦桧只是迎合高宗的意思,代高宗承罪而已。宋 史对此也有所描写:审问岳飞的大理寺的官员何铸,向秦桧辩白,说岳飞实在无辜,为什么一定要杀。秦桧讲:此上意耳。

那么,为什么宋高宗一定要杀害岳飞呢?

一、宋代猜忌武臣的传统政策是罪魁祸首。历史上的岳飞既是一 个好学习、不扰民、得军心的人,也是一个不好色、不爱钱、不贪财的人。有人要送美女给他,被岳飞退回;年轻时岳飞喜欢喝酒,皇上劝了他一次,他从此就滴酒 不沾;皇上要给他盖房子,他不要,并且说:“敌未灭,何以家为?”这样一个不好色、不好酒、不置家产、不怕死的人,图的是什么呢?难道图我的江山?这让宋 高宗赵构心里犯嘀咕。在宋代猜忌武臣的传统政策下,只容得住贪财好色糊涂虫似的将领,可决不许任何将领有知识有志趣得民心得军心。像岳飞这样的人,无论是 宋代那一个君主在位,均必不能相容。宋高宗处南宋草创之际,顾虑危疑,对岳飞更是不能相容的。因为岳飞的为人行事有许多优点,而这些优点都为宋高宗不愿武 臣具有者,于是他的优点便成为他的死因。纵无秦桧,岳飞仍将屈死,他正和狄青一样,也是被宋代传统的政策牺牲掉的。我们与其痛骂秦桧,还不如诅咒宋代的传 统政策,并谴责宋高宗的自坏长城。

二、淮西事变是岳飞被害的重大伏笔。朝廷采用宰相张浚的意 见,让文官吕祉接管了中兴四将之一的刘光世的部队。他的部将后来在要求归岳飞节制而不得的情

况下,发生哗变,杀了吕祉,率领全军五万多人集体叛变,投降了 伪齐。淮西事变,不但搅乱了北伐大计,而且改变了敌我态势和力量对比,北伐收复中原在赵构看来是不行了,急令岳飞转入防御,保住长江防线。淮西事变,使赵 构认识到这些军队和他们的首脑是不可靠的,名义上是国家的军队,但实质上,在很大的程度上还是私家军队。要不,老百姓为什么叫他们作岳家军,韩家军,张家 军,刘家军?没有一支皇家军?四大主力军全是这些首领们自已拉扯出来拚杀出来的部队,这些兵将只认多少年来带领他们出生入死的首领,而不怎么认朝廷的。如 果再来一次“淮西事变”,甚至回过头来打朝廷,该如何是好呀?现在的当务之急,不是北伐,而是整顿军制,把这些军队变成真正的皇家军队!但要整军,就不能 打仗;要不打仗,就只有和谈。赵构不是个无能的皇帝,他马上开始行动了。第一步是和谈。第二步是剥夺韩世忠,岳飞和张俊三将(刘光世早已交过军权了)的带 兵权,让他们离开自已的部队。第三步是把管兵、调兵两权分开,由两个部门管辖。淮西事变,是南宋时期的一个极其重要的事件,它促使主战派张浚离开了政坛、 议和派秦桧当上了宰相,使岳飞由信任到受猜忌并一步一步地走向了被害。难怪岳飞死后有悼诗曰:“自古忠臣帝主疑,全忠全义不全尸。”

三、提出的北伐口号“直捣黄龙,迎回二圣”不合时宜。据说有 一次岳飞为感谢皇上对他的重用,向皇帝表忠心表过了头,他说皇帝您放心吧,我一定要攻克黄龙府,迎二圣回朝。并把此作为北伐的口号。黄龙是金军老窝,捣了 也罢。迎回朝的二圣是谁呢?一个是皇帝老爸徽宗,一个是皇帝哥哥钦宗,大家想想,如果他的父亲跟他的哥哥回来,那他的位子还能坐得稳吗?后来秦桧还跑到皇 帝那去打小报告,声情并茂的说了一番,还画了三个太阳,意思是提醒皇上,这国无二主,天无二日啊。高宗口上不说,心里肯定不悦。口号这东西似乎颇为国人所 钟爱,它简洁明了,便于凝聚人心,同心协力。如早些年的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如近些年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等等,无不简洁有力,颇具奇效。可口号这东西 也不能乱提,弄不好就会涣散人心,模糊目标,甚至会丢掉身家性命。

四、尽忠报国以致不顾形迹。1137年,岳飞听说金人想在汴 京立饮宗之子,就上疏高宗请立太子以安定人心。当时同行的随军转运使薛弼就劝他,作为在外领兵的武将,不应该在这样的问题上发表意见。岳飞却以正辞严地 道:“臣子一体,也不当顾虑形迹。”“不当顾虑形迹”这几个字中可以看出,岳飞在政治上是幼稚到了何等可爱可笑的程度。一个武将却干预起皇帝的“家事”, 这是赵构无法容忍的。高宗本来就对这个问题很敏感,因为战乱败亡,泥马渡江,受了惊吓而不举,本就是大烦恼,唯一的一个儿子也在苗刘兵变后死了,现在的两 个皇子还是过继来的。而后来岳飞还经常干预“国事”,这也让赵构十分不爽。赵构认为,战和这样的国家大事由文臣们讨论决定,武将只要能够忠实执行决策就行 了。岳飞却经常在这个问题上指手划脚,一点都不懂的韬光隐晦。在这点上韩世忠就做得很好,被解除兵权之后就当起了发型设计师,颇能引导京城潮流。

五、性格固执以致意气用事。岳飞一味主战、反对议和的这一点 秦桧在遗嘱中也提到说,岳飞和宋高宗因为一件事发生了根本的分歧,以后皇帝便不再喜欢岳飞了。其实,宋高宗对金的态度,可以说是国仇家恨,不共戴天。只是 从军事上、经济上苦于没有大举兴兵反击金国的本钱。当时金国几乎每三年就要组织一次大规模的入侵,在内忧外患之中的高宗皇帝可以说焦头烂额,高宗一方面重 用岳飞等武将四处扑火,高举北伐大旗,另一方面又不得不让秦桧牵头一次次对金“议和”,以

便得到喘息之机。可岳飞岳飞一味主战、反对议和的想法根深蒂固, 没有一点回旋余地,认为皇上如此重用我,就要把金国打出中原,有时甚至不惜和皇帝对着干。高宗为了取得武将对“议和”的支持,特别赐于刘光世、张俊、韩世 忠三大将新的封号和官爵,并提升岳飞为开府议同三司。升迁本来是件求之不得的好事,然而固执的岳飞连上四折表示不接受。并指出,现今的形势不容乐观,应加 紧训练士兵,以备不测。他要求皇上追回成命,以便“保全臣节”。这样,迫使赵构在三下诏令之外,又好言宽慰。更有甚者有些要求得不到满足(如合并淮西军和 强令撤军)时,就闹性子,撂挑子,上庐山。在封建时代,这叫做抗旨,叫桀骜不驯,是皇帝最害怕的事情;每一次都是死罪,何况再三?

六、据说当时还有两个小道消息促成了皇帝杀岳的决心。第一是 说,岳飞三十出头就当上了节度使,岳飞有一句话,说在我朝这些大将里面,能三十出头当节度使的,除了太祖,只有我岳飞一个人;第二是说,岳飞解了兵权之 后,岳云和张宪在湖北襄阳举兵要拥岳飞,武力要挟朝廷恢复岳飞的兵权,结果就偏偏在这个时候,岳飞不合时宜的上表,言词激烈,要求恢复自己的兵权。做法实 属太傻,所以授小人以柄,让皇帝更加疑心了。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有关岳飞的死因,并不完全是秦桧以 “莫须有”罪名害了的,而是当时的政治形势杀害了他,也是屡犯忌讳的个性杀害了他。岳飞的所作所为,在有了所谓“杯酒释兵权”的宋朝,要换了崇祯皇帝,大 将做上述随便某一件事情,脑袋恐怕早搬家了。赵构忍了很久,而他是一直把岳飞当成亲信的,岳飞也是赵构的卫星,乘着火箭升上来的。赵构不到万不得已他是不 会杀岳飞的,而岳飞的确一而再、再而三地犯了赵构的忌讳,而岳飞却并没有很好地觉察到这些,这就是其不懂政治的地方。赵构对岳飞从喜爱到不满,到失望、到 忌讳,最后则是愤恨,等到最终秦桧抛出岳飞谋反的事情时,赵构几乎都没有什么怀疑,只有震怒,于是有了风波亭冤狱。直到秦桧死后,赵构为许多受秦桧迫害的 人平了反,却不愿意为岳飞平反,甚至因为恨“岳”这个字,把岳州都改名为池州。可见他对岳飞的态度。而事实证明,自岳飞死后宋朝又存活了138年,所以说 议和也并不意味着就是投降。倒是秦桧在自己的遗嘱中让他的后世一定要“远离政治”。

篇四:岳飞到底为什么会死(一)

岳飞到底为什么会死(一) 【问题】岳飞到底为什么会死?

【一句话答案】

因为绍兴十一年金人遣使议和时,提出的和议条件之一是“必杀飞始可和”;而赵构当时已经决意放弃恢复中原的努力偏安江南,所以为了与金人达成和议确保自己能安心享乐,就顺应金人的要求,放任当时和金人里应外合的带路党秦桧,杀掉了最令金人畏惧和担忧的岳飞。

PS 这是导致岳飞被害的惟一的原因。其他什么“迎还二圣”违背了赵构的利益、功高震主令赵构觉得难以驾驭、兵权太大违背了宋代体制、不会做人和文武大臣以及君主关系不好、建议立皇储犯了大忌、甚至什么援淮西贻误军机罪有应得、本身就是不听话的军阀blabla。。。 统统都是昧于史实的想。当。然。式的错误。

【升级版答案】

---------------------------------------------------------------------------------

岳飞之所以最后会被害,是因为一个前提,三个原因:

1、一个前提是,岳飞的军事才华是南宋诸将领中最为突出和全面的,并且还是当时惟一擅长组织进攻、并确实在进攻中对金军进行了毁灭性打击的将领。

这一点,在他凭岳家军一旅孤军策动的绍兴十年北伐中,已经得到了充分的证明。——那一次北伐中,金军不是单纯被打得丧师失地、精锐尽毁的问题,而是在中原两河地区的整个行政系统,都已经因为岳家军的攻势和受岳飞指挥的敌后义军的活跃而几近瘫痪了。所谓“燕京以南,号令不行”,“岳帅之来,此间震恐”,以至于二十年后完颜亮南征时,金军将士中还流传着一个说法:“岳飞不死,大金灭矣”。

2、在这个前提下,金国如果还想与南宋议和,并且保证和约的长久、稳固,就必须除掉对金国构成致命威胁的岳飞。因为岳飞不仅军事才华出众还非常年轻,南宋中兴诸将和金国的将领大多是他的父辈。如果不搞定点清除肉体消灭,那么即便南宋方面罢了他的兵权甚至把他流放、关押也没有用,只要金国或者南宋随便哪边出了点什么状况(比如南宋那边赵构突然挂了,支持北伐的太子赵瑗上台;或者秦桧挂了上来个能震慑赵构的主战派主持北伐;或者金国那边兀术挂了一心想统一中国的完颜亮上台),他仍然会被起用,仍然会让金国有灭国的危险。所以金人在议和时提出了“必杀飞,始可和”的条件,这是岳飞被害的外因。

3、与金人提出的要求相呼应的是,当时的赵构已经完全不想再尝试进行北伐的努力。至于为什么不想再努力,很可笑:因为他没有自己的亲生儿子。对于这位漠视任何人类正常道德、

伦理和情感的君主来说,什么祖宗基业、黎民疾苦,甚至个人的生前身后名都是虚的,只有现实中的安稳逍遥和个人的声色享受才是实打实的。而北伐的成功在当时再怎么垂手可得,要从计划到最终的现实总还是需要君主多少操点心。赵构在当时就是连这点力也不愿意出了。惟一可能破他这点儿的就是如果有儿子,他也许还会抱着为儿子留份基业的心思努力一下。但是很不幸,他的独子早在建炎初年就挂了,而他自己以后再也没能恢复生育能力。(用王大人的话说就是:不管他以后怎么祷告上天怎么跳大神,也特么改变不了连一只犬彘都不能生育的现实~~~)所以赵构也一心盼着和金人的和约能够达成,自己好偏安江南;所以他只能接受金人的要求杀掉岳飞,否则自己偏安的心愿就难以实现。这是岳飞被害的最关键的内因。

当然有人看到这里可能会奇怪:赵构答应金人这一条件的时候,就不担心万一金人那边毁约,自己这边连保命的人都没了么?有此疑问的同学请跳回本版答案第一条温习一下,同时明确一个事情:南宋当时要北伐中原收复失地就必须用岳飞,但是如果只想偏安江南的话,则不必非留岳飞不可。具体到当时,就是有刘錡和吴璘就够了。这两个人都是战绩不错而且非常年轻的后起名将,也是赵构为自己的偏安大业留的底牌。

4、在赵构的私心和金国的长远规划一拍即合的情况下,赵构放纵金人的卧底、带路党先驱、当时的宰相秦桧一手策划诏狱并最终杀害了岳飞。秦桧的存在,是岳飞最终被害的另一个内因。这位带路党前辈一方面撺掇的赵构在不思进取灭绝人性的道路上越滑越远,一方面和金人里应外合促成和议相关的各种条件的实现,是岳飞之死中一个重要的加强变量或曰催化剂。

至于秦桧为什么要身在南宋替大金带路,原因也很简单:秦桧之所以能做宰相,就是因为他在金国有人,能够帮助赵构实现他一直渴望的和议。否则的话,他本来没有任何资本和能力进入绍兴初的南宋中枢。而作为回报,金人在最终达成的和议里也明确要求赵构“不得以无罪去首相”。至于秦桧凭借金人撑腰当上终身宰相后,又进一步觊觎皇位,临死前已经到了逼赵构给其“加九锡”的地步,只是因为没活过赵构才功亏一篑,那是后话了。

综上所述,岳飞最终之所以会被杀害,就是这一个前提之下,三方面原因共同作用而达成的结果。

【升级版答案补丁】关于岳飞其他种种稀奇古怪死因的便捷版辟谣

---------------------------------------------------------------------------------

1、岳飞被杀是因为他力主迎还二圣,戳了赵构的痛脚。

——这是一个已经成为日经的谣言。为什么是谣言为什么不靠谱,如果没工夫去看邓广铭王曾瑜等大家的著作的话,请点这里:http://tieba.baidu.com/p/2421458540

-----------------------------------------------------------------------

2、岳飞被杀是因为他建议立太子,犯了为人臣的大忌和武将干政的大忌;

3、岳飞被杀是因为他兵权太大已成事实上的军阀,为了集中军权到中央必须除掉;

4、岳飞被杀是因为他功高震主让高宗感到实在难以驾驭了;

5、岳飞被杀是因为他援淮西不力罪有应得;

6、岳飞被杀是因为他不会处理人际关系,得罪的人太多直到最后得罪了秦桧和赵构。

7、岳飞被杀是因为赵宋传统的重文轻武政策,这样出色又参与政治的武将必然被文官集团忌恨+除之而后快

。。。。。。。。。。。。。。。。。。。。。。。。。。。。。。。

---------------------------------------------------------------------------------

以上种种解释,除了迎二圣问题已经写了一个专门辟谣贴所以可以玩“一句话答案”之外,其他的,你别说。。。还真是一句两句说不清楚。几乎都需要开专贴辟谣。

不过,还是有一个办法能“一扫光”的~~

那就是看完下面这个“死亡名单”:

--------------------------------------------------------------------------------

赵鼎,准进士出身,曾经两次担任过高宗朝的宰相,并且援引支持过秦桧,秦桧独相后被迫害,流放到岭南,最后被逼自尽,儿子也差点被抓入狱中害死,只是因为秦桧突然病逝才逃得一命;

胡舜陟,准进士出身,在高宗朝历任监察御史、御史,后出为地方大员,秦桧独相后不久被论罪下狱,最后死于狱中;

李光,准进士出身,曾任参知政事,相当于副宰相,也算是援引支持过秦桧还因为这事儿被年轻后辈当面指责过,秦桧独相后被迫害,流放海南最后终于被赦免后,还朝途中挂了,被评为赵宋历代宰辅中“被祸无如此之惨者”;

王庶,准进士出身,曾任兵部尚书和枢密副使,岳飞被害的次年被秦桧一党贬到地方含恨而死,葬礼上两个儿子喊着秦桧的名字发誓要报仇;

牛皋,岳飞部将,但是因为不是岳飞的原从将领,没有卷入冤案中。岳飞被害后五年,被秦桧密令田师中毒死;

邵隆,义军出身的抗金名将,后长期镇守商州并将其打理成前沿要塞,和议后因为不满议和政策被秦桧毒死;

。。。。。。

---------------------------------------------------------------------------------

当然,还有很多受了迫害但命大没死活到平反落实政策的。考虑到他们已经算得上非常幸运,这里又是讨论的岳飞之死的话题,所以就不列举,只举上面这几个了。

那些已经相信、或者准备相信前面所列2-7条、或者更多版本的“岳飞死因解释”的tx,不妨再看一下这份死亡名单,然后尝试用岳飞的死因解释一下这些人的死因,看看能不能解释的通??

——赵鼎功高震主所以被害?或者不会处理人际关系?

——李光建议立储立储所以被害?还是牛皋、邵隆兵权太大功高震主朝廷觉得控制不了了?

——又或者上面所列的这些被迫害到挂掉的人,以及其他虽然也被迫害但还侥幸没死的人,都不会做人、都干政太多??

很抱歉,如果一个时代,有这么多因为“不会做人、过多干涉国家大事”而死的人,那只能说明这个时代就是个荒谬的时代,这个国家就是个不正常的国家。

归根结底一句话:

当时被赵构秦桧直接间接害死的人远远不止岳飞一个。所以能解释以上所有这些人死因的理由,才是历史的真相、才是赵构秦桧的真实动机;否则就不是。

岳飞是和议的最大障碍,这是岳飞的死因;然后把那个“最大”去掉,就可以解释上面那个死亡名单里基本所有人的死因了。

其他的呢?

“迎还二圣”“建议立储”“功高震主”“兵权太大”“不会做人”。。。。

统统不能。

所以说除了“阻碍议和”之外,所有其他的对“岳飞之死”的解释都是扯淡。

【详细版答案+终极大补丁】

绍兴第二次和议的精巧平衡,兼谈岳飞的真正死因为什么很多人都不相信

写完上面几贴,其实岳飞的真正死因就解释的差不多了。顶多再贴点材料,证明一下岳飞绍兴十年的战绩意义有多大、证明一下金国当时有多衰、证明一下赵构到底有多BT、证明一下秦桧确实是带路党、证明一下补丁里开的那个死亡名单不是我瞎编的是真的。。。

但是总觉得这样贴的话,还是不系统,有些自己看这段历史时的想法,也说不痛快。

包括岳飞的死因,以及为什么“必杀飞始可和”这个解释,很多人都不能接受或者说想不通,也说不痛快。

所以还是决定写一个系统的、或者说废话私货比较多、比较叨叨叨的解释,然后再开始贴关键材料和代表性论述。

(一)

“必杀飞,始可和”。

楼顶放的简洁版答案和升级版答案一直在强调,金人的这个要求,和赵构出于一己私欲决定答应金人的要求,是岳飞真正的、也是惟一的死因。

但是就是这个解释,很多人一直接受不了,不肯信。——这也是为什么“迎还二圣”之类的日经谣言满天飞,日新月异屡辟不止的另一个深层背景。

正常的解释不肯接受,可不变着法儿的要编其他的来填补空白么?

为什么会这样?

有一个观点是,“必杀飞,始可和”这个记载的出处,来自南宋一个官员在岳飞被害后若干年的揭发检举,而且是孤证,并且已经无更多的文物文献佐证,所以不可信。

这个解释看起来很牛掰很有道理,其实没有。

——这条材料虽然就这么一条,但好歹是有,而且是直接把岳飞死因与理由联系起来的原始史料记载。

其他的什么迎还二圣说、干预立皇储说、兵权太大尾大不掉说。。有这样直接的证据么? 还不都是凭只言片语,或者一些偶然的、与岳飞之死其实并无因果联系的现象,瞎联系瞎脑补YYY出来的?

更何况,绝大部分不肯相信“阻碍高宗投降秦桧卖国金人压迫南宋”是岳飞死因的人,根本就不知道也不关心“必杀飞始可和”这句话从哪里来的,更不知道什么孤证什么史料辨析。 所以很多人不相信不接受,是有另外的理由,另外的原因。

具体是什么原因?

简单点说就是一句话:不知道人坏起来能多么坏,不相信真有十恶不赦的人存在。

再具体点儿说,就是不相信赵构会SB+无耻到在自己一方占优势的情况下,放着中兴之主的名声和简直是垂手可得的恢复之功不要,杀掉自己最优秀的将领,就为了和处于劣势的对手议和。

这超出了大部分人能接受的底线,所以很多人不信。

然后为了能找一个让自己信的解释,就开始编、开始瞎怀疑了:

——怀疑岳飞是不是不会做人触怒了赵构;怀疑赵构是不是另有苦衷;等等等等

直到怀疑当时的形势到底有没有那么好、怀疑岳飞绍兴十年的北伐就算不接班师诏是不是也不能成功,怀疑宋金两国当时到底是宋强金弱还是宋弱金强。

那么这些怀疑符合历史真实吗?

要回答这个问题,就必须先总体上回顾一下宋金当时的战略对比态势。换句话说,就是要看一下“必杀飞,始可和”这句最终要了岳飞性命的话,是完颜兀术为代表的金国决策层,在什么情况下提出来的。

(二)

在扒拉“必杀飞,始可和”这句台词的舞台背景之前,需要先确立两个常识:

1、只有两方强弱差不多相当时,才有可能订立和约;

篇五:岳飞为什么必须死

岳飞为什么必须死

作者:李亚平

来源:《课外阅读》2005年第02期

文韬武略属岳飞

说岳飞必须死,并不意味着赵构与秦桧合谋冤杀岳飞是可以原谅的。这是中国历史上最令人寒心的一桩罪行。

岳飞可能是中国历史上最杰出的军事统帅。今天杭州西湖边上的岳王庙里,那一幅“还我河山”,据说就是出自岳飞的手笔。而那首壮怀激烈的《满江红》词,人们也普遍愿意相信是岳飞所填。八百年后,在面临国破家亡的岁月里,许多中国青年就是吟唱着这首词,走上抗击日寇的战场的。

据说,有一本以岳飞的名义撰写的军事著作,名叫《武穆遗书》,是一本可以让人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的军事圣经。在中国的传奇文学中,为了得到这本书,江湖上的各种人物展开了令人眼花缭乱的争斗,掀起—阵阵血雨腥风。最后,终于由代表正义的一方得到了它,并通过学习它,将邪恶势力一网打尽。

与此相关,中国人以很高的频率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然而,在长达4000年的漫长岁月里,始终没有能够建立起一套实现它的机制。于是,这个民族中那些最优秀的人物,便常常面临极端悲惨的命运。

后来居上埋怨敌

在南宋初年的“中兴四将”里,岳飞出身农家,年纪最轻,资历最浅。他比张俊小17岁,比刘光世和韩世忠小14岁。

由于在一系列军事行动中,岳飞艺高胆大敢打会拼,且治军严谨身先士卒,富有军事洞察力,从而数次创下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辉煌战例。因此,他的声望后来居上,已经远远超过了其他几位。

这一切,大约使上述几位的心头相当不舒服。

为此,岳飞曾经给他们写了数十封信,殷勤致意,联络感情,均没有得到响应。平定杨幺之后,岳飞特别将缴获的大型战船配备好全套人员和装备,赠送给韩世忠和张俊。韩世忠毕竟是一个坦荡磊落的人,他相当高兴,与岳飞尽释前嫌。而张俊则认为岳飞是在向自己炫耀,反而更加嫌恶起来。

假如用今人的语言形容,很有可能人们会说岳飞是个性情中人。若用民间的说法形容,大概会说他相当“一根筋儿”。

莽撞进言惹龙颜

“杯酒释兵权”的故事,如今已经演变为中国人政治智慧的一部分,就是从体制上限制军人武夫有可能造成的危害,使兵权完全集中到皇帝手中。

大约就在公元1137年,有一天,岳飞与皇帝赵构谈话。君臣二人十分投机。可能是谈得兴起,岳飞突然相当莽撞地提出,希望皇帝早日解决皇位继承人的问题。此言一出,谈话的气氛立即急转直下。赵构呵斥道:“你虽然出于忠心,但是,手握重兵在外,这种事情不是你所应当干预的。”岳飞的脸色当时就变了,十分尴尬。岳飞触犯了皇家最大的忌讳:手握重兵的武将对皇位继承感兴趣。我们知道,皇权继承问题,在历朝历代都是一个绝对核心的敏感问题,人们历来特别容易把这个问题和那些手握重权、重兵的文臣武将们的政治野心联系起来。 谁知,后来,岳飞在一封密奏中,又一次谈到这个问题,希望皇帝尽快确定过继皇子的继承名分。这就表明他并不是谈得高兴一时口滑所致。

事实上,这件事情确实是岳飞的一块心病。公元1127年,南宋遭遇了“靖康之耻”后,金国人扣住宋徽宗、宋钦宗不放,有着相当重要的政治原因。赵构称帝以后,金人就曾经考虑将宋徽宗放回去,用以削弱赵构的影响。后来—直存着一种可能,就是金人以武力扶植一个宋钦宗嫡系的傀儡皇帝,这位傀儡皇帝具有赵宋帝国先天的大宗正统地位,将使南宋政相当难堪、被动,甚至对其存在的合法性都可能形成挑战。当时,部分地为了对抗这种可能,赵构从太祖赵匡胤—系挑选了两位皇室子孙,过继到自己名下,但还没有确定究竟由哪—位继承皇位。岳飞的提议,从抗金争斗的现实出发,显然是好意。但是,这种好意是否能被皇帝愉快地接受,却大成疑问。

陷入险恶旋涡

岳飞的做法,显然在政治上是不可取的。这位天才的军事统帅,富有军事上的洞察力,在政治上却表现出了十足的幼稚。

事实上,当皇帝想要岳飞死时,岳飞到底是不是想要谋反之类的争论就已经变得并不重要了。重要的是,岳飞必须死。诚如宰相秦桧所说,这些罪名是否成立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此乃上意也”——这是皇帝的意思。

在秦桧们提供给皇帝的岳飞罪证里,有几条相当骇人听闻。

其一,他们告诉皇帝,淮西战败之后,岳飞曾经当众骂道:“国家了不得了,皇帝又不修德。这句话,今天听不出什么了不得的意思,然而,放在当时,已经足以让一个人家破人亡了。

其二,朱仙镇班师之后,岳飞和他的主要助手张宪,曾经当着不少人的面,有过这样的一段对话:

岳飞问张宪:天下事该怎么办?

张宪回答说:就看您想怎么办。

其三,据说,岳飞曾经说,自己与太祖赵匡胤都是三十岁就当上了节度使。 当时,这样三句话连起来,的确可以要岳飞的命了。

公元1141年,即绍兴十一年十月,岳飞被正式逮捕入狱。岳飞拒绝自救。他说:“上苍有眼,就不会陷忠臣于不义。否则,能往哪里逃呢?”

宋太祖赵匡胤曾经立过一个誓约,禁止杀大臣和上书言事的人。因此,那时流放到岭南炎荒之地,已经算是最重的惩罚了。没想到,一件“莫须有”的罪名,竟然愣是被秦桧及其属下们问成了“大逆不道”之罪。

绍兴十—年十二月,皇帝批准赐岳飞死,并将判徒两年的岳云,亲手改判为处死。 史书记载说,判决公布后,“天下冤之”,众多士民为之泪下。

高中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