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体裁作文 > 教育资讯

我找回了尊严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4 13:13:49 体裁作文
我找回了尊严体裁作文

篇一:找回自尊和自信

找回自尊和自信

人的一生会遇到很多难和挫折,有的人就自卑起来,以为自己不如人,自暴自弃,不再以人比与人争,自甘不如人。有的人百折不挠,愈发坚强。

飞飞是个典型的厌学孩子,他从厌学到“厌学校”,发展到后来动辄与同学“打成一片”,结果成了学校里人人讨厌的“坏孩子”。回到家里,一塌糊涂的学习更招来父亲的饱打,飞飞已麻木到哭也哭不出来的地步。

寻常的钥匙打不开不寻常的锁。对飞飞这样的孩子,在人格上要平等对待,必须用教婴儿学说话、学走路的心态来感化他。

有一次,他狂风暴雨般地把桌子、凳子和柜子全移了位,尽管同学们也活泼有余,还是被飞飞惊呆了。飞飞高高地站在桌子上,一副谁也不怕的表情。老师却用柔和的声音对有些愤怒的同学们说:“飞飞发脾气肯定有他的理由,我们相信他会把桌椅归位的。现在我们出去玩一下,让飞飞同学冷静一下。”

当老师半小时回来后,发现一切都归复原位了。三天后,飞飞旧“病”复发,老师却表扬了他,说:“飞飞有进步,上次移动了桌椅、书架,这次却只推倒了桌子,大家是不是该给他鼓掌呢?”同学们热烈鼓掌。飞飞很不好意思,立即把桌子扶好了。飞飞第三次发脾气,恰好在阳台上,老师又一次表扬了他:“飞飞怕影响大家学习,而跑到阳台上发脾气,这是一大进步。”

在老师一次次给面子、给台阶中,飞飞渐渐地找到了好孩子的感觉,找回了自尊和自信。飞飞完全变了,在一次晚会上他表演节目:“我要上学校,花儿对我笑,小鸟说早早早,我喜欢背书包。”

美丽的歧视

高考落榜,对于一个正值青春花季的年轻人,无疑是一个打击。8年前,我的同学大伟就正处于这种境地。而我刚考上了京城的一所大学。

当我进入大学三年级时,有一日大伟忽然在校园里寻到了我,原来,他也是北京某名牌大学的一员了。

“祝贺你--”我说。

“是该祝贺。你知道吗?两年前我一直认为自己完了,没什么出息了,可父母对我抱有很大的希望,我被迫去复读——你知道‘被迫’是一种什么滋味吗?在复读班,我的成绩是倒数第五??”

“可你现在??”我迷惑了。

“你接着听我说。有一次那个教英语的张老师让我在课堂上背单词。那会儿我正读一本武侠小说。张老师很生气,说:‘大伟,你真是没出息,你不仅糟蹋爹娘的钱还耗费自己的青春。如果你能考上大学,全世界就没有文盲了。’我当时仿佛要炸开了,我噌地跳离座位,跨到讲台上指着老师说:‘你不要瞧不起人,我此生必定要上大学。’说着我把那本武侠小说撕得粉碎。你知道,第一次高考我分数差了100多分,可第二年我差17分,今年高考,我竟超了80多分??,我真想找到张老师,告诉他我不是孬种??”

3年后,我回到我高中的母校,班主任告诉我:教英语的张老师得了骨癌。

我去看他,他兴致很高,其间,我忍不住提起了大伟的事??

张老师突然老泪纵横。过了一会儿,他让老伴取来了一帧旧照片,照片上,一位书生正在巴黎的艾菲儿铁塔下微笑。

张老师说:“18年前,他是我教的那个班里最聪明也最不用功的学生。有一次,我在课堂上讲:‘像你这样的学生,如果考上大学,我头朝地向下转三圈??’”

“后来呢?”我问。

“后来同大伟一样,”张老师言语哽咽着说,“对有的学生,一般的鼓励是没有用的,关

键是要用锋利的刀子去做他们心灵的手术——你相信吗?很多时候,别人的歧视能使我们激发出心底最坚强的力量。”

两个月后,张老师离开了人世。

又过了4年,我出差至京,意外地在大街上遇到大伟,读博士的他正携了女友悠闲地购物。我给大伟讲了张老师地那席话??

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大伟突然泪流满面。

在那以后的时光里,我一直回味着大伟所遭遇的满含爱意却又非常残酷的歧视。我感到,那“歧视”蕴含着一种催人奋进的力量。对大伟和那位艾菲儿铁塔下留影的学生来说,在他们的人生征途中,张老师的歧视肯定是最美丽最宝贵的。

莫须有与想当然

记得在小学的时候,每星期有作文课。国文教师除了在作文卷上有批语外,还把全班的作文排好了名次,当堂唱名发还。如名次排在后面,显得非常难堪,所以大家对作文都很努力。我本来就喜欢作文,再加上努力,所以作文发还时,常是名字在前几名之中。

一次作文题目是“北风”还是“春风”,我已记不清了,做完了自己很得意。当时觉得下星期发还时,我一定是在前几名之中。没有想到,不仅前几名没我,甚至中间也没有,而是排在最后一个。我根本不明白是怎么回事了。

下了课,去问国文老师,老师说:“这不像你这个小学生作的,一定是抄自什么杂志上的。”我惊讶得不得了,我说:“确实是我作的。”教师说:“你不可能作这么好,你是抄的,你如果说你不是抄的,拿出证明来!”我反抗也无从反抗起,委屈地哭了一场。

小孩时的多少事情,现在几乎都忘了,惟独这次所受的委屈,总是记得清清楚楚。 事情竟然无独有偶,我在大学三年级时,又出现一次类似的事。那是考交流电路的课,又一道最低还是最高功率的问题,教师所讲过的是用微分求最大或最小的方法。我在考试时,嫌那个方法麻烦,竟异想天开,用几何作画,利用切线的关系,找出了答案来。那一次考试,我又是很得意,却没有相到这一题竟然得了零分——教授说我不会微分。而这个几何方法呢,一定是从别处抄来的。于是我在小学所受的委屈又再版一次

时光流水似的逝去,我在美国当了教授,遇到又一次类似的事件,不过我扮演的不是学生,而是教师的角色。

有一个美国学生提出一篇学期论文,当做期末考试。我翻来覆去地看他这篇论文,发现不仅风格清新,而且创意满纸,令人不能相信是一个大学生所作。

我很自然地怀疑他是从什么地方抄来的。问题就这么极端:如果是抄来的,只有给不及格;如果不是抄来的,那就太好了。我到图书馆查了两天最新到的期刊,看看有无类似的东西,却不得要领。于是请教一同事,问他怎么办。

我这位同事对我提出的问题,倒显得有些惊异。他说:“如果你不能查出你学生是抄来的,你就不能说他是抄来的。你的学生并没有义务去证明他不是抄来的,这是罗马法的精神;文明与野蛮的分际,就在这么细微的差别上。我觉得这是常识,你却觉得这是个问题,好奇怪!”

听了这一番教训后,我倒没有什么惭愧的感觉,而是想起中国文化中好多好多莫须有与想当然的故事。

想像力是怎样丧失的?

一个老人搞了个别开生面的测试:用粉笔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圆圈,请测试者回答这是什么。

在小学一年级,小朋友们异常活跃地回答:“句号”、“月亮”、“烧饼”、“乒乓球”、“老师生气的眼睛”、“我家门上的猫眼”??

问到初中同学时,一位尖子生举手回答:“是零”,一位学习后进的学生喊道:“是英文字母O”,他却遭到老师的批评;

当问到大学生时,他们哄堂大笑,拒绝回答这个只有傻瓜才会回答的问题;

当问到机关干部时,他们面面相觑,用求救的眼光瞟着在场的领导。领导沉默良久,说:“没经过研究,我怎么能随便回答你的问题呢?”

某日看电视里的《东方儿童》节目。主持人问天真的孩子:“花儿为什么有很多种颜色?”孩子的回答个个透着可爱的童稚。有的说要是花儿只有一种颜色太阳就不喜欢了;有的说要是花儿只有一种颜色蜜蜂就不想吃了 ??最后这些回答都被判作是错误的。当节目主持人一本正经地说出正确答案——因为花儿中有胡萝卜素云云??整个节目顿时失去童趣,直到最后主持人也没有对孩子们的想象力给予褒奖,这使我很为说出“要是花儿只有一种颜色太阳就不喜欢了”的孩子担心,担心他那无比宝贵的想象力,会被我们这些自以为是的大人用一个“胡萝卜素”就轻而易举地涂抹掉。从某种角度说,正是“正确答案”蚕食着我们的想象力。我们只是急于将现成的答案告诉我们的孩子。其实象“胡萝卜素”之类的常识性东西,他们迟早有一天会知道的。实在没有必要以牺牲孩子的想象力来作为了解常识的代价。我们有责任尊重和保护孩子的想象力。

小学语文老师考学生:“雪融化了是什么?”一个学生回答:“雪化了是云。”另一个学生说:“雪化了是彩虹。”还有学生说“雪化了是春天。”

老师说:“错。答案是泥水。”

有这么一道考题:秋天到了,树叶 。学生写“树叶红了”、“树叶绿了”、“树叶飞舞”等都为错,因为书上是“树叶黄了”

用“活泼”造句,只能造“小朋友活泼”,“小鱼在河里活泼地游来游去”、“小河里的水很活泼”都是不对的。

——对教育而言,读书的最终目的并不是获取知识,而是训练思维,点燃学生头脑中创新思维的火把。

篇二:尊重小故事

★Ⅰ衡量“大恩大德”的精神标准是维护人的尊严

【李瑞环助学不留名】2006年1月11日,《天津日报》报道一条新闻:李瑞环同志10年间拿出个人资产53.3万元,以“一位老共产党员”的名义,资助了148名贫困大学生。今年,李瑞环同志又捐出一笔稿费,委托天津市教委今后3年内每年再资助100名贫困大学生。并对具体承办人说:“一定要替我严守秘密。若实在推不过去,就说是一位老共产党员。”这篇文章还透露,早在1998年,他甚至郑重地把一封遗嘱转交给天津市委书记张立昌。信中说,他身后的事要委托天津办理,他逝世后遗留下来的东西,统统变现资助天津贫困学生。

【霍英东捐助不要回报】香港慈善家霍英东先生在世时,在大陆为推动各地教育、医疗卫生、体育、山区扶贫、干部培训等方面,不知施了多少“恩惠”。然而,霍英东先生未曾求取什么回报。若要说有的话,霍先生所求的回报,就是盼望被他“施恩”的地方兴旺发达起来。有一次,某媒体记者问他一共向内地捐赠了多少钱,他回答不出来,只是说:“我的捐款,就好比大海里的一滴水,作用是很小的,说不上是贡献,这只是我的一份心意!”

☆1 “有心为善,虽善不赏。无心为恶,虽恶不罚。”意思是有目的(有意、图谋)地去做点好事,是不值得奖赏的。反过来,如果在无意中做了什么恶的事情也是不应该受罚的。此言出自蒲公《聊斋》,又说是贴在阎王殿前的一副对联,呵呵! ☆2 “尊重人,维护人的尊严”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社会越进步,物质条件越丰富,包括生存权、发展权和保持人格尊严权在内的人的权利就越应该得到尊重,人的价值与尊严就越应该得到保护;否则,人难免不会被物化,或者为物所控制或驱使。李瑞环助学不留名,霍英东把自己的捐助视为“一滴水”,其最高的心地意境并不在其它,而就在于此。无心为善,是为真善。慈善者们除了要有大“恩”的胸襟,更要有大“德”的精神境界。

☆3 人们常说的所谓“赏罚分明”,往往看的是"事",如果能从"事"中看出“心”来,未必不会适得其反。"感恩门"中的助学者先是造势扬名,并置穷孩子们的心理感受与人格尊严于不顾,让孩子们唱出跳出"感恩的心"才得领取一千元的施舍,然后是对不感恩者加以停止援助之处罚。可见某些有心为善者,可能施行的是伪善,因为其善心并非在于人,而是在于己。当某种善行包含着浓重的私心杂念时,其最终的效果不会是很好的。"感恩门"的事儿弄成现在这个样子,大家都有必要搞一点自我反思。

*****************

★Ⅱ尊严的力量是无穷的

【重赏之下无勇夫】法国著名的将军狄龙在他的回忆录中讲过这样一件事:一战期间的一次恶战,他带领第80步兵团进攻一个城堡,遭到了敌人顽强抵抗,步兵团被对方火力压住无法前行。狄龙情急之下大声对他的部下说:“谁设法炸毁城堡,谁就能得到1000法郎。”他以为士兵们肯定会前仆后继,但是没有一位士兵冲向城堡。狄龙大声责骂部下懦弱,有辱法兰西国家的军威。一位军士长听罢,大声对狄龙说:“长官,要是你不提悬赏,全体士兵都会发起冲锋。”狄龙听罢,转发另一个命令:“全体士兵,为了法兰西,前进!”结果整个步兵团从掩体里冲出来,最后,全团1194名士兵只有90个生还。

【死也不能下跪】1995年的春天,珠海瑞进电子公司的韩国老板金珍仙因为一件惹自己生气的小事,竟然强迫所有的工人给她下跪。原因是工人师傅们在繁重的劳作中破天荒地获得了10分钟的休息,因而高兴得忘记了金老板定下的休息时排成4队离开车间的铁规矩。许多工人当时都不愿下跪,但金珍仙威胁说:谁不跪就叫全厂的中国工人跪一天。女翻译在译金老板的“命令”时,连那傲慢刁蛮的口气也给译出来了。工人们在金老板的淫威下一个个地被迫跪下了。只有一位名叫孙天帅的小伙子,始终铁骨铮铮地站着。黔驴技穷的金老板面对不跪的孙天帅,气急败坏地大吼“不跪就给我滚!”。孙天帅无所畏惧,毅然转身大踏步走了出去。在市劳动监察大队投诉金老板践踏中国工人的尊严、侮辱中国工人人格的事件时,孙天帅坚定地说:“当时我只有一个念头,死也不能下跪!因为我是一个有尊严,有人格和国格的中国工人!”

【把乞丐看成商人】有一个乞丐跪在地铁通道摆着铅笔摊乞讨。来了一个商人,丢下一美金,匆匆离去。一会儿,这位商人又跑回来,认真地对乞丐说:“咱们都是商人,都是卖东西的,我刚才付给了你一元钱,没拿东西,现在我要拿走。”说着,蹲下来,挑了几支铅笔走了。

商人的话,让乞丐大为震动。他第一次听到有人称他“商人”,第一次听到有人说他“卖东西”,他一下子找到了做人的尊严。他迅速站立起来,掸掸身上的土,开始认真经营起他的铅笔摊。经过几年的努力,他成了名符其实的商人。一次,他衣冠楚楚去参加一个商界聚会,在那里,他见到了那位商人。他毕恭毕敬地走过去,深深地鞠了一躬,充满感激地说:“谢谢,先生!是你让我找回了尊严!”

☆4 尊严有如此大的力量,它能让人无私无畏地奉献出自己的生命,它能使人在重压之下不顾一切地去争取平等与正义,它能让穷人变成富人。反之,如果不顾自己的尊严,或者磨灭人的尊严,也能让一个人变成懦夫、叛徒和失去灵魂的乞丐,终有一天,他们会付出做人的代价。不怕没有钱财,就怕没有尊严。当人意识到尊严比生命更重要,经常是在尊严和生命只能取其一的时候,如果用钱去驱使他们,用威胁恐吓去逼迫他们,用高高在上的施舍去敷衍他们,无疑会遇到毫不留情的反抗。对于尚存人格的困苦中的人,唤起他做人的尊严感比直接的资助重要得多。显然,“感恩门”的制造者们在这方面犯了一个根本性的错误,因为他们至少是在漠视受助者的人格尊严。

☆5 尊严始终贯穿我们的生活之中,没有尊严是可怕的,失去尊严是可悲的,出卖尊严是可耻的。尊严是人类的精神支柱,尊严是黑暗中的一缕曙光,尊严可以改变一个人及至一个民族的命运,尊严是人们到达成功彼岸的不竭动力。面对挫折,尊严使人们抬起头,勇于面对挫折,战胜困难。纵观历史长河,古今中外,有多少成功人士是依靠尊严让他们名垂青史,有多少伟大的的民族依靠尊严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尊严的力量是无穷的!

*****************

★Ⅲ 总统的尊严和平民的尊严是等价的

【出身卑微的总统】第十六届美国总统亚位拉罕?林肯出身于一个鞋匠家庭,而当时的美国社会非常看重门第。林肯竞选总统前夕,在参议院演说进,遭到一个参议员的羞辱。那位参议员说:“林肯先生,在你开始演讲之前,我希望你记住你是一个鞋匠的儿子。”林肯平静地回应道:“我非常感谢你使我想起我的父亲,他已经过世了,我一定会永远记住你的忠告,我知道我做总统无法像我父亲做鞋匠做得好。”

参议院陷入一阵沉默,林肯转头对那个傲慢的参议员说:“就我所知,我父亲以前也为你的家人做过鞋子,如果你的鞋子不合脚,我可以帮你改正它。虽然我不是伟大的鞋匠,但我从小就跟随我父亲学到了做鞋的技术。”然后,他又对所有的参议员说:“对参议院的任何人都一样,如果你们穿的那双鞋是我父亲做的,而它们需要修理或改善,我一定尽力帮忙。但是有一件事是可以肯定的,我无法像他那么伟大,他的手艺是无人可比的。”说到这里,林肯流下了眼泪,所有的嘲笑都化成了真诚的掌声。

☆6 作为一个出身“卑微”的人,林肯没有贵族社会的“硬件”,但他的这种视朴素与平凡为人生尊严的素质,视总统的尊严和平民的尊严为等价的平等价值观照出了贵族社会和参议院那些自恃高贵的人们在人格上的苍白。在个人与他人关系上,人的尊严必须得到起码的尊重,人格不应当被分为高低贵贱,否则就会损害和谐与正义,甚至导致激烈的矛盾冲突。“士可杀而不可侮”,说的就是人的尊严受到严重侵害时的一种可能恶果。顺便提一下,人们不应忘记马加爵、赵承熙的教训。

☆7 襄樊“感恩门”事件中的某些领导和企业家们过于看重受助学生对施助者的感恩戴德。他们不适当地放大了自己的尊严,他们几乎完全没有顾及学生的切身感受,他们在张扬自己善行的同时也在张扬学生们的贫穷。置身在这种具有贫富间明显反差的环境中,在这些穷学生心中积日已久的既自尊又自卑以及过度的敏感可能会压抑他们的感恩之意,甚至使助人者和被助者之间的关系走到人们所期望的反面。从那位当场扑到妈妈身上哭诉“妈,当穷人实在太蹩了” 的学生身上,我们应该看到这种危险的可能性和现实性。“感恩门”的设计者们低估当代中学生的思维能力了。

*****************

★Ⅳ 施恩与回报的因果联系

【一杯牛奶的因果报应】一个生活贫困的男孩为了积攒学费,挨家挨户地推销商品。他的推销进行得很不顺利,傍晚时他疲惫万分,饥饿难耐,绝望地想放弃一切。 走投无路的他敲开一扇门,希望主人能给他一杯水喝。 开门的是一位美丽的年轻女子,她笑着递给了他一杯浓浓的热牛奶。 男孩和着眼泪把它喝了下去,从此对人生重新鼓起了勇气。许多年后,他成了一位著名的外科大夫。

也是许多年后的一天,一位病情严重的妇女被转到了那位著名的外科大夫所在的医院。大夫顺利地为妇女做完手术,救了她的命。 无意中,大夫发现那位妇女正是多年前在他饥寒交迫时给过他那杯热牛奶的年轻女子!一直为昂贵的手术费发愁的那位妇女硬着头皮办理出院手续时,在手术费用单上看到的是这样七个字——手术费:一杯牛奶。

【徐本禹怎样回报助学资助】还记得《感动中国》人物中那位只身在大山深处支教的大学生吗?他叫徐本禹。只因自己求学时曾受过社会资助,他就以自己的青春为代价,回报给社会。他放弃了考研的机会,不顾家人反对,毅然选择了这条

路。他用自己的积蓄为深山中的孩子们添置了学习工具。对于付出,他无怨无悔。他说过,“我愿意做一滴水,我知道我很微小,但是当爱的阳光照射我身上的时候,我愿意毫不保留的反射给别人。”

☆8 俗话说,好心终有好报 ,“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而是时候未到”。徐本禹是知恩必报者中的矫矫者,多数受过帮扶的人至少不会忘记帮助过他们的社会和人们。社会帮助个人,那是社会的责任,也是社会对支撑社会的所有人的回报;个人的劳动奉献就是对社会的回报。忘恩负义、恩将仇报者是有的,但只是极少数。“山不转路转”,个人与个人之间,因果循环、必然寓于偶然之中,不计时间空间的因果报应是普遍存在的,这是一种科学的世界观。一杯牛奶的故事只是千千万万个同类故事中偶然性较大的一件。在日常生活中,更多的则是互相帮助和礼尚往来。再说呢,如果助人者都有象霍英东、李瑞环那样的胸怀,报恩不报恩本来就是无所谓的事情。

☆9 倒是问题的另一面更值得注意:在市场经济大潮中,一些人把“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的市场法则引入到非市场的人际关系之中。他们不但施恩图报而且急功近利,因此常常做出以我为核心从而自觉不自觉地伤害受助者人格尊严的事情来。襄樊“感恩门”事件应该是比较典型的事例。还应该指出的是,襄樊的几位企业家托改革开放之福富起来,资助穷学生本来是她们回报社会的一种表现,把“一帮一”的助学活动演变成纯粹的个人利益关系,这种变了味的善事,不做还好些;反过来说,对于这样的资助,不要也罢。至于一些领导同志把解决群众的困难当成自己对群众的恩惠,所以当受助的群众强忍尊严给他“表示表示”时,还“自我感觉良好”;甚至不“表示”就不给办事,那就是一种腐败了。

*****************

★Ⅴ 要敢于并善于维护自己的尊严

【不吃“嗟来之食”】很多很多年以前的一个大灾年,流民遍地,好心的富翁黔敖在大路上施舍食物。当他看见路都快走不稳的蒙袂,右袖一摆,踢一踢脚边的食物筐,轻蔑地说:"喂,拿去吃!”而蒙袂却说:“我所以会这样,就是因为我不愿为了这么一点儿食物就被人象对待狗一样呼来喝去,所以弄成这样子的。”黔敖很为自己刚才的态度自责,他郑重向蒙袂道歉,却没有被接受。最后,蒙袂饿死了。(《礼记·檀弓下》:“予唯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 )

篇三:思考:《尊严》

尊严

Part 1:准备时

无意中在学邮发现了青志部的邮件,是关于“尊严日”到某初中开展“尊严教育”志愿者活动的,一直以来,看到这种志愿者性质的邮件一般都会直接删掉,然而这次却心血来潮、莫名其妙地报名了,想想自己进大学以来都没参加过什么志愿者活动,而且当时的印象是关于“农民工孩子的尊严”,颇感兴趣,于是就报名了。

本以为自己只是打打酱油的就好了,谁知道还要亲自给孩子们讲些什么东西,这可难倒我了,一来我本身对尊严的概念也很模糊,只配做学习者,而当不上教育者;二来我有交流恐惧症,更不会引导孩子。

活动需要准备三样东西:破冰游戏;自己关于尊严的故事;自身对尊严的理解。 破冰游戏百度一搜一大堆,几乎不需要费力。

自己关于尊严的故事…..这实在是难倒我了,什么样的事情才关系到尊严?我脑子第一时间浮现的画面是鲜红的国旗,以及国旗下一脸严肃敬礼的解放军叔叔……而且我竟然只能想到国家尊严。我绞尽脑汁都想不出个人尊严应该是什么样子的。连我自己也感觉到吃惊,为什么会这样呢?可能对我而言,“尊严”这个词过于沉重和神圣,同时又是如此的生疏,当“尊严”放在个体身上,又会怎么样子的呢?扶老奶奶过马路?反抗肮脏的现实?为流言蜚语而抗争、奋斗?还是达成自己的理想。我毫无头绪。可能是自己一直都没在乎过自己的尊严,又或者是我从来都没有尊严过。上网百度了很多很多关于尊严的故事,都是些老到掉牙不堪入目的又红又专的红段子……好吧,其实尊严就在那些故事里,现实中的确也发生过这些故事,但我觉得这些事还不能完全符合我对尊严的理解,或者不能很好地折射出尊严的含义。

要说与自己有关的尊严故事。

一来,我不是个记仇的人,或者说是好了伤疤忘了疼吧,从小到大,有什么伤害过我尊严的事情,大概都不记得了,或者在现在看起来都没那么重要了。大概是那些父母亲打过罚过我、同学嘲笑过我类似的事吧?其实我算得上是个公认的好孩子吧,学习过得去,内向,听老师话,做坏事的一般没有我,就算偶尔做了也没受到处罚。其次,以前受到(包括由于自己犯错导致的)委屈,要么用暴力解决,要么憋着和用泪水解决,至于说有过什么机智的解决方案,那只能很遗憾的说没有了,我并不是有一个强大报复心的人,大多时候睡睡就过去了,什么耻辱什么重任似乎都与我无关,可能我一直是幸福而满足的,所以才觉得这一切都自然而美好吧。

二来,与其说“被伤害了尊严最终找回尊严”的故事,不如说说我伤害别人尊严的故事。小学因为说过别人坏话而被追打、作为主犯把罪行都推给了无辜的“坏学生”、掐过同学、背地里做阴损的事……这该是多么阴森的孩子啊……可是在大家面前,我就是这么地乖和老实,百分百听老师的……初中了,接触的人有点多样化了,班上“坏分子”蛮多的,不过一般和我不同世界、互不侵犯,当时有个全班男生孤立的奇葩男,我一开始不屑一顾,逐渐的,我竟然加入到里面去了,骂过打过……对了,要说受伤害的事情,记忆最深的有两个,一个是初一作文本被两个同学(后来关系都很好)抢了,然后怎么拿都拿不到,然后怒了果断出腿,然后解决了。还有一个就是初二上体育课被一同班损男绕着说坏话,受不了了,果断行动,扯着衣服一摔,掉地上后他的裤子华丽丽地破了,然后就结束了……也许对于尊严受到伤害的事情,在我脑海里,暴力是直接而正当的手法吧。高中吗?我有恋爱自由,背着老师家长的坏事只有做坏事的份,还不满足吗?大学,很多事都没所谓了,也就无所谓尊严不尊严了。

三来,说说有没有自己给予了别人尊严的事吧,像是帮助别人、让座之类的事,我觉得

多的去了,但这是应该的吧,上升到尊严的层面有点夸张了。不过倒是有觉得不爽的地方,例如看见公交车司机“偶尔”故意不载老人、对老人态度冷漠,就会特别不理解。

要是说我没什么尊严故事分享的话,那倒不如说我对尊严的理解可能有偏差吧。在中国,“尊严”从来不是一个被提到日程上的目标,就像人权一样,不过,我倒赞成“先温饱”的观点,当我们在叫嚣着要求人权的时候,还有那么多山区的孩子处于贫困线下,还不如将精力放在他们身上。其次,我不晓得,对于一个初中生来说,“尊严”会是意味着什么,特别是农民工子女,一是不知道自己在思想观念上会不会已经和他们脱节了;二是也许稳定而日益改善的学习环境、家庭状况会比“尊严”来的现实?对于农民工子女来说,本身作为弱势群体,生理、安全、情感和归属感的需求都不能达到,更何谈对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求呢,在某种意义上,更值得关注的是作为城市的“主人们”是否给予他们宽容、理解和尊重,而非跟他们空谈自己要如何如何获得尊严。

好吧,我不应该跟项目主题作对的。要系统地、比较严谨地说说我对尊严的理解,是有一定难度的,因为平时就从未考虑过这个问题,似乎优秀的学业、丰厚的收入、稳定的感情、和谐的家庭比所谓的“尊严”来的实际和容易,或者就是尊严的替代品。

后来我想清楚了,大概,尊严是尊重的上升,而理解是尊重的前提。总体就是理解——尊重——尊严的过程吧。理解很简单,就是换位思考,尝试理解他人的逻辑,即使你不赞同。理解前进一步,大概就是互相尊重了,一般来说,你尊重别人了,就可以得到别人的尊重,当然也会有不对等的时候,这时你就可以远离这个人了,因为没必要把心思放在不尊重你的人身上,但前提得做到你要尊重别人。再上升一步,大概就是尊严了,尊严分为三个层次,自己做自己认为属于尊严的事;别人承认你的行为是尊严的;给予别人尊严。前两个层次涉及自己的尊严,最后一个层次涉及别人的尊严。没有别人的认同,就算你做了(起码你自己认为)再有尊严的事,也不能算是有尊严的,这就涉及“尊严是自己获得还是别人给予”的问题了,也涉及“个人尊严观和集体尊严观”的问题,这里暂且不展开。在自己有了尊严的基础上,最好的情况就是考虑如何给予别人尊严,就像你施舍了,但别人有可能是因放弃尊严而去接受施舍的。这也就是为什么我宁愿施舍给卖艺的也不愿意给坐着跪着躺着的(在没有失去劳动能力前提下)乞讨者。关于给予别人尊严,我曾经纠结过,如果换做我自己,我是不喜欢接受别人无条件施舍或者帮助的,而自己的施舍,大多只是满足自己的“施舍欲”“尊严欲”罢了,对帮助他人获得尊严,似乎起不到任何帮助。后来通过几件事我想通了,第一个是我看见过一张图画的是乞讨的老人将自己讨来的钱施舍了给卖艺的年轻人;第二个是面对求助要求其以自身的付出获得回报;第三个则是初中时我有过一个设想,设立一个资助困难学生的基金,获得资助的学生需签署一份无强制性的协议书,内容是承诺自己获得成功后能转换角色去资助需要帮助的人。这些事大概能解决“助人”和“维护他人尊严”之间的矛盾吧。就像我扶了老奶奶过马路,我有了尊严,而老奶奶又可以以照顾孩子、动物的方式将尊严传递下去。

在这些基础上,尊严还包含了什么呢?大概就是不以身份、地域、性别、年龄、能力、职业、地位论人之贵贱吧,尽管有所不同,但仍能将心比心,互相尊重吧。

关于尊严,我想到两部电影。《闻香识女人》和《活着》,前者特别适合学生看,关于人在成长中有什么是不可以放弃的,什么是比表面成就更重要的。而后者,则是一大反差,在不幸的大环境里,个人没有任何尊严可言,然而归根到底,活着才是最好的。两部电影在传达尊严上是截然不同的,但却很好地反映了尊严的正反两个方面。

但对于现实的初中生而言,我能有什么可以说的呢?在中国这个大部分只注重分数的教学环境下,谁又会关注你的尊严呢?即使有老师想去维护你的尊严,然而升学率的现实要求摆在面前,谁又敢为了自己的“面子”而放弃自己的学业呢?在学校,学生说不上是强势还是弱势群体,但总归是被动的,老师才是标准、尺规,才最具有话语权,也许他们也会做出

伤害、扼杀学生尊严的事情,但那又怎样呢,你去反抗吗?想看到因“态度恶劣”而被劝退的结局吗?我想,家长不想看到,学生自己也不想看到。那么,连维护自己尊严的权利都没有,还谈什么尊严呢?这时我想说的是,在强势的大环境里面,你自己可能做不到“尊严地活着”,但最起码地请别忘记、抛弃或者轻视对“尊严”的坚持,你也许达不到“有尊严”的生活境界,但请不要抹杀、藐视它,特别是看到别人为自己的尊严争取的时候。

当然,要给孩子们说这些,估计从故事开始就继续不下去了,原因无他,谁会那么闲着想这些问题呢?做一切,只不过是为了让自己得到点心理安慰罢了。

Part 2:进行时

上面废话了这么多,现在要长话短说了。在“授课”之前,有两个致命点已经预判了这次授课的失败:一个老师带10个以上的学生;所有同学之间都是认识的。

1、互通无阻。同学们都互相认识,这是一个非常非常大的问题,一个班级里,朝夕相对,互相接触,还有什么比这个能更加了解对方吗?他们都互相认识,而好像只有我是局外人,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今天要讲的是尊严,如此沉重的话题,是注定无法在熟悉的群体里面展开的,如此不同寻常的话题,任何与平时气氛不对的言论,恐怕都只会成为他人嘲弄的把柄。

2、小集团。既然互相认识,而且人数众多,小集团便自然而然地产生了,我将其分为三个派别:热闹派、沉默派和事不关己派,这在任何一个大集体中都是普遍存在的。热闹派是最积极响应的一派,却往往也是不正经、“歪风邪气”最盛行的一派,他们很积极,但是不是在主题上积极,而是在聊天、打闹上的积极,致命的是,热闹的总是主动的,热闹派轻而易举地控制了整个场面;而沉默派,他们之中会有想法,他们或许会迎合主题,但是碍于“沉默”的不成气候,即使有什么想法,都不会如实表达出来,即使愿意表达出来,最终也只会被热闹派的强势所压倒,最后沉默派就会继续选择沉默。事不关己派,玩手机的玩手机,发呆的发呆。如此一来,小集团的形成肯定是无法让程序顺利地进行下去的,积极响应的是爱捣乱的,沉默的是智慧的,而我精力范围内能应付的,永远只有热闹派。此外,深思熟虑和言传身教,是无法行通的,热闹派只会关注自己,只会注意表达,而不注意接受和尊重他人意见。另外,这些学生大多都是享受着“身份优势”而非农民工子女,尊严对他们来说还为时过早。

3、疲于应对。第一,上课之前过度劳累奔波,生理上疲劳。第二,面对孩子太多,性格迥异,疲于应对。这是我才知道了做老师的辛苦在哪里了,也开始体谅老师的不能顾及每个学生。打一开始,我内心就预判,这终究是失败的一场闹剧,所以我没有过多地按照自己思路交流关于尊严的意见,且当做学生们的课后活动罢了。我并不失望,因为我知道为什么不能展开。

4、当然,有许多迹象还是很好。第一,孩子们还是有自己期待的生活的。听说别的班上的孩子很多的愿望都是“赚很多很多钱”,但在我这里,我看到了各种不同的答案:消防员、老师、音乐家、心理师……这是出乎我意料的,我感到现在的孩子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糟糕。第二,用微小的奖品就能充分调动孩子们的积极性,这说明奖励机制还是管用的,孩子们并没有我想象中的麻木不仁。第三,谈到尊严的时候,大多同学的感受都是凝重而神圣的,这让我感到欣慰,虽然我们去到礼堂准备时某本校老师说了一句道破这一切活动徒劳的话:这就是一群外国人闲着无聊没事干,中国是世界上最没有尊严的国家,在中国活着是最没有尊严的生活。不知道其他志愿者怎么想的,反正我基本同意。第四,孩子们本质上还是好的,虽然看起来调皮了一点,例如会主动帮我收拾东西,会听班干部的命令,尽可能配合我的工作,在填问卷的时候考虑到我的感受,即使我希望他们如实回答(这种活动根本没意义)。第五,孩子们尊重老师,在写他们最尊重的人的时候,很多同学写了他们的班主任,

而在谈话中,能确定他们对老师发自内心的喜欢(当时老师并不在场),这让我感到有点意外。

这节课上,我担任更多的是观察者而不是传授者,关于尊严,我几乎什么都没说,我也非常庆幸时间很短,短到我似乎能自然而然地逃避了。结束了,我们志愿者有人哭了,说孩子们太调皮,自己被伤着心了,我内心暗笑,你对孩子的认识还是太肤浅了,不能认识到背后的机制是如何形成的,更加不知道这次活动终究将会是失败的,基于上面所说的两点,任何努力的付出,只不过是你自己一厢情愿罢了。

Part3:后续

回来后,我觉得用两部有关孩子的电影概括我对现在的孩子(初中生)的看法再好不过了:《一个都不能少》和《放牛班的春天》。

“一个都不能少”很好地阐述了学生中间的分化,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之间的博弈,小集团的冲突和大集体的团结,记得我初中的时候,这种现象是非常普遍而正常的,调皮的自成一派,并占据着大部分舞台。

“放牛班的春天”很好地阐述了孩子们的本质始终是好的,只不过看你怎么去引导ta罢了,我坚信孩子们的本质是好的,无论他们表面上看起来多么调皮,正如我所见的一样。

因此,我作出的结论是:现在的孩子大部分还是在正常、健康发展的,调皮、“异类”的存在是正常的,也是成长的一部分,以上。

篇四:为了他的尊严 2

我找回了尊严

《为了他的尊严》教案

一、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乞丐从妇人那里得到做人的尊严,懂得了自尊,从而有信心与勇气去克服困难,成为一名自信、自重的成功人士。

2、鼓励学生自读自悟,合作交流体会课文意思,把握文章的特色,了解文章中双手健全的乞丐这个人物在表达中心时所起的作用。

二、教学重点

通过学习课文1~8自然段,引导学生体会正是妇人的尊重,使乞丐得到做人的尊严,懂得了自尊,从而有信心与勇气去克服困难,从而成为一名自信、自重的成功人士。

三、教学难点

理解“砖放在屋前和放在屋后一样,可搬不搬对乞丐来说就不一样了”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解题释疑。

1、同学们,叶挺将军为了维护尊严宁肯牺牲生命,晏子为了维护尊严针锋相对地回击楚王,可见,我们每个人都会极力维护自己的尊严。但是在生活中,我们不但要维护自己的尊严,还要维护别人的尊严。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维护别人尊严的文章。(板书完课题)请齐读课题。

2、解题:课题中的他是谁,谁为了他的尊严?(板书:独臂乞丐,妇人)

3、检查预习: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二、出示目标

1、引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乞丐从妇人那里得到做人的尊严,懂得了自尊,从而有信心与勇气去克服困难,从而成为一名自信、自重的成功人士。

2、鼓励学生自读自悟,合作交流体会课文意思,把握文章的特色,了解文章中双手健全的乞丐这个人物在表达中心时所起的作用。

三、品读感悟,学习课文

1、对比学习“他”前后不同的外貌描写。

(1)、出示学习任务:快速浏览课文,找出描写独臂乞丐前后外貌的句子。

(2)、生找句子,汇报。

(3)、师出示句子并指导朗读

师课件出示句子:这个乞丐很可怜,他的右手连同整条手臂断掉了,空空的袖子晃荡着,让人看了很难过,碰上谁都会慷慨施舍的。(可怜)男生读。 师课件出示句子:他西装革履,气度不凡,跟那些自信、自重的成功人士一模一样。美中不足的是,这人只有一只左手,右边是一条空空的衣袖,一荡一荡的。(体面-----从西装革履,气度不凡和自信、自重,体会到此时的他已拥有了做人的尊严。)女生读。

师过渡:同一个人,原来是那样的可怜,现在却是如此的体面。是什么事使他的命运发生了巨变呢?(搬砖)

2、体会正是妇人的尊重,使乞丐得到做人的尊严,懂得了自尊,从而有信心与勇气去克服困难,成为一名自信、自重的成功人士。

(1)、出示学习任务:自由朗读1-8自然段,分别找出描写女主人的句子和描写乞丐的句子。

(2)、生找句子,汇报。

(3)、师出示句子。

课件出示:描写女主人的句子。

“女主人毫不客气地指着门前一堆砖对乞丐说:“你帮我把这些砖搬到屋后去吧。”

(女主人俯身搬起砖来。她只用一只手搬了一趟说:“你看,并不是非两只手才能干活。我能干,你为什么不能干呢?”

女主人递给他一条雪白的毛巾。

(女主人尊重乞丐,帮助乞丐唤醒尊严。)

课件出示:描写乞丐的句子。

“乞丐怔住了,他用异样的目光看着妇人,尖突的喉结像一枚橄榄上下滑动了两下。”

(由生气变得感激)

说一说看到这一切感受到什么?(“整整??才??”、“气喘如牛”、“布满灰尘”、“汗水濡湿”等词语体会这搬砖的活对独臂乞丐来说很不容易,而且又累又脏。)

(4)、出示学习任务:组内交流:从描写女主人的句子,体会女主人的目的是什么?从描写乞丐的句子,体会乞丐的心情发生怎样的变化?

(5)、生汇报,师生交流。

(6)、师提问:乞丐开始只想从女主人那里得到什么?后来他从女主人那里得到了什么?

(6)、师小结:我们从女主人的所做所说,体会到女主人尊重乞丐,帮助乞丐唤醒尊严。乞丐在女主人的帮助下,明白了自己可以通过劳动活得有尊严。

(7)、感情朗读。

师过渡:后来,女主人又让几个乞丐搬砖,女主人说:“砖放在屋前和放在屋后都一样,可搬不搬对乞丐来说不一样了。”

3、理解“砖放在屋前和放在屋后都一样,可搬不搬对乞丐来说不一样了。”的含义。

(1)、出示学习任务:

小组讨论:通过对比独臂乞丐搬砖和双手健全的乞丐不搬砖结果有什么不同,来理解“砖放在屋前和放在屋后都一样,可搬不搬对乞丐来说不一样了。”的含义。

(2)、以小组为单位讨论。

(3)、指名汇报。

(4)、师小结:独臂乞丐通过搬砖获得做人的尊严,成为一个成功的人。而 双手健全的乞丐不搬砖,依然靠别人的施舍过着没尊严的生活,永远只能是个乞丐。

(5)、感情朗读。

(6)、双手健全的乞丐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4、你认为文中的女主人是怎样一个人?你是从文中的哪些地方体会的?

(女主人为了唤醒乞丐的尊严,毫不客气地叫乞丐搬砖,还用一只手搬给他看,让独臂乞丐受到教育,独臂乞丐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证实了自己的价值,拥有了自信,找回了尊严,取得了成功。说明他是一个尊重别人的人。当他成功后,非常真诚地谢赠女主人,女主人毫不犹豫地拒绝了说明她是一个自尊自爱的人。)5、师小结:是尊严改变了独臂乞丐的命运,是尊严让我们感受到女主人的高大和可敬,尊严对我们每个人来说是非常重要的,陈祖芬曾说:丧失了自尊心的人,是一个没有出息的人,丧失了自尊心的民族,是一个无望的民族。同学们,让我们每个人都做一个有自尊的人,让我们的民族永远是一个自尊的民族。

四、课堂检测:

乞丐开始只想从女主人那里得到什么?后来他从女主人那里得到了什么?

五、作业:

1、小练笔:女主人,我想对你说。

2、搜集有关尊严的名言摘抄在摘抄本上。

板书设计:

为了他的尊严

妇人帮助

独臂乞丐—————董事长

(可怜)自己拼搏 (体面)

双臂乞丐————鄙夷地走开

篇五:《为了他的尊严》阅读题

《为了他的尊严》课中闯关练习

第一关:自由朗读全文,读准字音,记清字形,初步了解课文。合上书独立完成1-4题。

1、给加粗的生字选择正确的读音,用“√”画出。

乞丐(gào gài) 怔住(zhèng zhèn) 橄榄(gǎnlǎn gǎnglǎn)

鄙夷(yí ní) 报酬(chóu zhóu) 濡湿(xú rú)

不屑(xiè xiāo) 挣钱(zhēng zhèng)气喘如牛(chuǎi chuǎn)

2、填空组词,在恰当的字上面打“√”。

慷(概 慨) (传砖)头 (喘 端)气 (菊鞠)躬 搬(迁迈) (颁额)头 (俯府)身 报(酬酷) 纸(消 屑)

3、 把意思相近的词连在一起。

慷慨 愣住 ︳ 酬劳 鄙视 怔住 躬身 ︳ 鄙夷 不在乎 施舍 大方 ︳ 气度不凡 报酬 鞠躬 给予 ︳ 不屑 气宇轩昂

4、课文中先后出现了

( )等这些人物,主要人物是( )。

课题中( )为了( )的尊严,她要求乞丐( ),她认为:“砖放在屋前和屋后都( ),可搬不搬对乞丐来说就( )了。”这句话是全文的( )句。

第二关:回忆课文,理解课文重难点内容,分组合作完成第5题中的四道小题。

5、按课文内容填空。

1)这个乞丐很可怜,他的右手连同整条手臂( )了,空空的袖子晃荡着,让人看了很( ),碰上谁都会慷慨( )的。

他西装革履,( ),跟那些( )的成功人士一模一样。美中不足的是这人只有一只左手,右手是一条空空的衣袖,一荡一荡的。这两段外貌描写说明了乞丐的( )发生了变化

2)乞丐( )地说:“我只有一只手,你还( )叫我搬砖!不愿施舍罢了,何必( )人呢?”

乞丐接过钱,很( )地说:“谢谢你。”“我不会( )你的,这条毛巾也留给我( )吧。”这两段语言描写反映了乞丐的( )变化。

3)乞丐怔住了,心里想( ),他用异样的目光看着妇人,尖突的喉结像一枚橄榄上下滑动了两下。他感到

( )。终于,他俯下身子,用唯一的手搬起砖来。他( )妇人的要求。他一次只能搬一块,整整搬了两个小时,才把砖办完。他累得气喘如牛,心想一定要( )一定要( ),脸上布满灰尘,几绺(liǔ)乱发被汗水濡湿了,外贴在额头上。

4)为了乞丐的( ),女主人( )地指着门前一堆砖对乞丐说:“你帮我把这些砖( )屋后去吧。”

为了帮助乞丐找到( ),女主人俯身( )砖来。她用( )手搬了一趟说:“你看,并不是非( )才能干活。我( )干,你为什么( )干呢?”

为了( )乞丐,女主人递给乞丐一条( )的毛巾。

为了保持( ),女主人说:“我们不能接受你的( )。”“因为我们一家人个个都有( )手。”

为了( )更多的人,女主人说:“那你就把房子送给连一只手都( )的人吧。”

第三关:默读课文9-21自然段,集体完成6-9习题,总结全文,体会文章深刻内涵。

6、第一个乞丐原来希望从女主人那里得到( ),实际上他得到了

( )。

7、课文9——12自然段把“双臂健全的乞丐”与第一个乞丐进行( ),起到了( )的作用,即是用第二个双臂健全的不搬砖的乞丐的做法反衬出第一个断臂乞丐做法的正确,从中我们体会出女主人做法的

( )。

8、妇人让乞丐搬砖挣钱,劳动让乞丐找回了( ),是( )改变了乞丐的命运,是( )使我们感到了妇人的智慧与可敬。

( )对我们每个人都很重要,让我们珍惜( )。

9、选择练习:当你面对一个身残的乞丐乞讨,你会怎么做呢?( )

1)不理他,甚至讨厌他,认为做乞丐不自食其力、没出息。

2)认为他“很可怜”,给他施舍一些钱物。

3)施舍后数落他,“教育”他以后怎么做。

4)帮助他找回自信、懂得尊重、走向自新、成功。

10、课后作业。

请自读76页拓展阅读《嗟来之食》,然后请把你的体会写下来吧!

体裁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