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初中作文 > 教育资讯

闲情偶寄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5 05:30:28 初中作文
闲情偶寄初中作文

篇一:读《闲情偶寄》之感想

人文学院 哲学系 尼玛 2011709004 读《闲情偶寄》之感想

《闲情偶寄》是李渔的重要著作之一。内容包含戏曲理论、饮食、营造、园艺、养生等。在中国传统雅文化中享有很高的声誉,被誉为古代生活艺术大全,名列“中国名士八大奇著”之首。它是如何的奇特呢?我们可以举出其中的几个例子来,比如演习,演习部一共分为五段:选剧、变调、授曲、教白和脱套。作者并没有一一讲关于戏曲的知识,他是根据自己对戏曲的了解以及平时观戏的经验来谈戏。从整体上讲,作者对当时的戏曲持批判的态度。并不是说当时的戏曲不好,而是认为,唱戏的人以及戏曲的主题等方面存在诸多的问题。比如,“吾每观旧剧,一则以喜,一则以惧。喜则喜其音节不乖,其中免生芒刺;惧则惧其情事太熟,眼角如悬赘疣。”意思是说,作者每次观旧戏,都是又高兴有担心。高兴的是因为他的音调不乖僻,听着顺耳;担心的是它的情节老套,就像眼角上挂了一颗肉瘤,看了让人不舒服。于是作者大胆提出要对戏曲进行创新。作者认为“变则新,不变则腐;变则活,不变则板。”于是作者提出“缩长为短”“变旧成新”的批判创新思想。当然,作者也认识到,改动就剧本,必须能点石成金,不能画虎不成反类犬。作者的这种想法正映照着现代中国人对戏曲的看法,现代的一般年轻人都不喜欢戏曲,一听到它的长调时就讨厌它,其实这种现象正说明,我们传统的文化需要创新,在不变本质的情况下,我们需要对传统文化进行创新以适应日新月异的世界文化,否则,传统文化越来越会走向没落。

在这一部分,作者除了对戏曲的批判创新的思想外,还对戏曲的各种不足指出了严厉的批评,认为唱戏的人在很多方面做得不够,甚至根本就不够胜任。作者在“解明曲意”中说到:“吾观今世学曲者,始则诵读,继则歌咏,歌咏既成而事毕矣。至于讲解二字,非特废而不行,亦且从无此例。有终日唱此曲,终年

闲情偶寄

唱此曲,甚至一生唱此曲,而不知此曲所言何事,所指何人,口唱而心不唱,口中有曲而面上身上无曲,此所谓无情。”在唱曲人当中有很多都是口唱而心不唱,没有任何的感情色彩,作者严厉批评这些唱戏的人。作者认为,把死的声音变成活生生的曲调,把单纯的歌唱者变成文人,关键就在于能够理解词曲的大意。

另外作者对唱戏的衣冠、声音等都有独到的见解。为扫除因循守旧的恶习,作者也大胆提出了很多前任未曾提过的想法。中国古代的文人多是避实崇虚的,

不愿对生活的实质进行深刻的剖析与总结,而李渔却大胆弥补了这一缺陷。 再如居室部,居室部一共有五部分组成:房舍、窗栏、墙壁、联匾和山石。在这一部中,作者很详尽的介绍了房舍的各个组成部分以及如何才能让房舍更加高雅清净。在传统的基础上还提出了自己在修建房舍上的独到见解。作者最忌讳的是照搬古人或别人的创意,认为这样的工匠或者房舍的主人是最没有志气的。作者更喜欢标新立异,大多数古人都喜欢仿照别人的房屋造型而且还攀比谁的房屋更像原来的造型。作者认为这些人是最浅俗的,建造庭园这样美好的事情,不能像庸俗的文人一样套用别人的文章格式,然后再建立自己的虚伪的一面。即使不能标新立异,也应该有自己的创新的一面。有些人甚至因为照搬别人的技巧好而感到自豪,而作者认为这些人其实在自己贬低自己。既然他们能够照搬别人的东西,那么他们只要略微思考一下,就能有自己的创意,何必把自己的身份降得那么低呢?作者认为房子贵在精致而不贵在华丽,贵在高雅有新意而不贵在纤巧浪漫。总之,房屋的建造没有固定的法则,全靠个人心领神会,这不是可以靠别人来传授的。当然,房屋精美的还是简陋的,最重要的是能遮风避雨。

关于房舍,除了建造外,更应该注意的是它的卫生和美貌,就像一个女子,再美,只要她身上是脏兮兮的,那么肯定不会有人喜欢她。精美的房屋应该经常打扫。然而打扫也有很多的学问,作者在洒扫这段中专门讲了关于如何才能打扫干净屋子的学问。在常人看来打扫确实是没什么学问,但是作者在文中提出了很多我们平常意想不到的观点,其中,作者更仔细的强调了洒水和扫地这两件事的关系,二者是相辅相成的,缺一不可的,但是有时只做其中一件事反而更妙,这又是不能不知的。精致的房内,作者认为除了窗明几净外,还需要图书、字画、古董、 器玩等东西,没有一件不忌讳灰尘的。所以,房屋的干净是极其重要的。 除了这些,对于一个完美的房舍还缺少一样重要的东西,那就是花草。没有花草的房舍(不管屋内屋外)都没有气息,感觉都是死了一样。作者在这方面很是重视,他一生都很贫苦,到处奔波流离,没有一个固定的住所,虽然靠租房子居住,但是却从来没有让他的房子稍稍沾上一点污秽。作者生性喜爱花竹,又无钱购买,宁可让妻子儿女饿上几天肚子,或者忍受一个冬季的寒冷,也要节衣缩食省出点生活费购买花竹来满足耳目的欢娱。别人笑话他,而他却怡然自得。我想作者的这种境界一般人是不能达到的,为自己喜爱的东西而付出一切,甚至不顾旁人的

嘲讽。

总之,在这一部中作者很详尽的介绍了房舍的方方面面,由于篇幅,在此无法一一细数。

作者在其书中说的几点中我最喜欢的他的“器玩部”,尤其我自己比较喜欢古董。器玩部包括两方面,一是制度方面,二是位置方面。正如作者所说:“人无贵贱,家无贫富,饮食器皿,皆所必需。”无论一个家庭的贫富贵贱,生活的器皿是必须有的。那么在这方面又有很多的讲究,在本部,作者一一详述了这方面的学问。

虽然作者因家境贫贱,无法满足自己在器皿上的喜爱,但是每到富贵之家,作者总是仔细观察他们的器皿,时而因此而动心,但很多时候,作者对富贵之家的器皿存在偏见。认为,他们的器皿有的质好但外形粗糙、丑陋;而有的,虽外形及其精致,但是没有内在的质。

在位置一段中我对作者的观点很有同感,其中“贵活变”更是我经常想到的。幽静书房里的陈设,妙在经常变化。要是古董器皿像生了跟一样,中年放在同一地,就会因为古董腐朽的样子,使人缺少生机,这样就不是善于摆弄古董的人了。作者认为,家里用到的东西除了房子外应该经常挪动。因为,人眼中看到东西跟人的心境有关,人想让心活泼,应该先让眼中所看的东西活泼起来。除了这些,作者还提到了很多摆放器皿中应该注意的问题,如我们经常认为器皿不能排偶,那么为了不让器皿显得矫揉造作、呆板、不合人情,即使要避免排偶的痕迹,也没有必要将它们分开,我们完全可以将他们并排摆放或者一个接一个的摆放。这些都是作者在器皿中的体悟。

总之,无论选器皿还是摆放器皿,都像是对人才选拔和安置一样。作者说到:“设官授职者,期于人地相宜;安器置物者,务在纵横得当。”有人才却不善于任用,那么就跟没有一样。同样,玩古董器皿者,不懂得其中的美的原理,那么又有何用呢?

不过从客观的角度分析,一般人都认为“饮馔部”是李渔讲求饮食之道的专注。他主张于俭约中求饮食的精美,在平淡处得生活之乐趣。其饮食原则有人概括为二十四个字诀,即:重蔬菜,崇俭约,尚真味,主清淡,忌油腻,讲洁美,慎杀生,求食益。这正表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对饮食的美的追求。饮馔部也分为三部分:

蔬食、谷食和肉食。从整本书来说作者更喜欢接近自然的生活,更喜欢接近自然的饮食习惯。在蔬食部分中作者讲到:“声音之道,丝不如竹,竹不如肉,为其渐近自然。吾谓饮食之道,脍不如肉,肉不如蔬,亦以其渐进自然也。”作者在此提倡的人们吃蔬菜而少吃肉,有其原因,一是因为崇尚节俭、另一方面是为了复古。

总之,《闲情偶寄》文字清晰隽秀,叙述娓娓动人,读后余味无穷。周作人先生对此书推荐备至,认为本书唯一缺憾在于没能涉及老年生活,否则必有奇文妙论。总之,《闲情偶寄》不仅熏陶、影响了周作人、梁实秋、林语堂等一大批现代散文大师,开现代生活美文之先河,而且对我们今天提高生活品味、营造艺术的人生氛围仍有极大的借鉴价值。

篇二:《闲情偶寄》水仙文言文赏析及译文

水仙

(清) 李渔

水仙一花,予之命也。予有四命,各司一时:春以水仙兰花为命;夏以莲为命;秋以秋海棠为命;冬以腊梅为命。无此四花,是无命也。一季夺予一花,是夺予一季之命也。

水仙以秣陵①为最,予之家于秣陵,非家秣陵,家于水仙之乡也。记丙午之春,先以度岁无资,衣囊质②尽,迨③水仙开时,索一钱不得矣。欲购无资,家人曰:“请已之,一年不看此花,亦非怪事。”予曰:“汝欲夺吾命乎?宁短一岁之寿,勿减一岁之花。且予自他乡冒雪而归,就水仙也。不看水仙,是何异于不反金陵,仍在他乡卒岁乎?”家人不能止,听予质簪珥④购之。

(节选自《闲情偶寄》)

[注释]①秣陵:指南京。②质:抵押。③迨:等到。④珥:用玉做的

9.解释下列加点词语。(4分)

(1)各司一时 (2)欲购无资

(3)请已之 (4)是何异于不反金陵

10.下列句中加点的“而”与“且予自他乡冒雪而归”中的“而”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B.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C.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D.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1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一季夺予一花,是夺予一季之命也。

(2)家人不能止,听予质簪珥购之。

12.根据文章内容,回答问题。(3分)

对于水仙,作者可谓“爱花如命”,文中哪些事充分表现了这一点?文章两次写到“家人”的作用是什么?

文言文《水仙》阅读答案由查字典语文网小编整理,仅供参考:

9.(4分)(1)季节 (2)想要 (3)停止 (4)通“返”,返回(每小题1分,意对即可)

10.(2分)B

11.(4分)(1)一个季节剥夺我(喜欢的)一种花,这是剥夺我一个季节的生命啊。

(2)家人不能阻止我,(只好)听任我抵押首饰购买水仙花。(每小题2分)

12.(3分)冒雪赶回南京看水仙花;竭尽家财买水仙花。作用是衬托作者对水仙花的喜爱。(意对即可)

【水仙】

译文

我有四条命,各自存在于一年的一个时节:春天以水仙、兰花为命,夏天以莲花为命,秋天以秋海棠为命,冬天以蜡梅为命。如果没有这四种花,也就没有我这条命了,如果哪一季缺了这一种花,那就等于夺去了我这一季的命。

水仙花数南京的最好了,我之所以把家安在南京,并不是为了在南京安家,而是为了在水仙的故乡安家。记得丙午年的春天,当时穷困潦倒,无富余钱财过年,等到水仙花开的时候,没钱购买。家人说我要自己克制,一年不看水仙花也没什么可奇怪的。我说:难道你们是要夺去我性命么?我宁可少掉一年的寿命,也不想一个季节没有花的陪伴。况且我从他乡冒着大雪回到南京,就是为了看这水仙花。如果看不到,岂不是不如不回来南京,就呆在他乡过年算了?家人劝不过我,给了我玉饰去换水仙花了。

篇三:闲情偶寄读后感

及时行乐

有那么一个人,他身兼作家与诗人,落魄才子,色鬼,酒徒,剧团老板和园艺家,打秋千的老手,厨师与发明家的人。此外,他还谙熟养生之道,这个人就是李渔先生,《闲情偶寄》的作者。

李渔先生经过多年的观察和研究才无不痛苦地发现,快乐是有阶级和等级的。但什么才是真正的快乐?一个心灵快乐的人肯定是一个很知足的人,只有懂得什么叫满足,才不至于弄得身败名裂。只有知道什么时候该歇手了,才能在生活中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然而人的欲望是永无止境的,这就导致了很多人到最后金钱,名誉,什么都有的时候,却唯独单单少了快乐。这个道理李渔先生在几百年前就发现,可是我们现在却有很多人穷其一生都无法理解。 李渔先生有一个很大的爱好,就是“花钱买笑”,他的观点就是有钱的时候就尽量分一点给别人,就当是投资,当然,有很多都没有回报,但肯定会有一些意想不到的惊喜在几十年后得到回报,这就是所谓的投资。而原来一个人有了钱最大的快乐就是主动拿出来送给别人,这个道理巴尔扎克笔下的葛朗台肯定不懂。当然,这是有钱人的做法,但对于没钱的人,当然只能穷开心了,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当你没钱买一样你自己喜欢的东西的时候,你应该想想有很多可能连饭都吃不上,鲁迅先生笔下就创造了一个文学典型“阿Q”。 这位Q哥近百年来之所以人见人爱,生平最大的能耐就是从不知愁为何物,睡在土谷祠潮湿的地上捉捉虱子,做做春梦,被人打了自嘲是儿子打老子等等,既然开心已被证明是保持健康长寿最直接,同时也是最有效的方法,那么如何在生活中尽可能以平常心来看待身边的一切,也就显示格外重要了。就像富人吃窝窝头和穷人吃鲜奶蛋糕的感觉,我想应该是一样的吧?人遇到生活穷困的时候,总会怨天尤人,好像什么事都不对了,甚至抱怨时候对他太不公平。有时候,有时候,我们到观察一点,有人却保持愉快的心情,面对生活,享受“穷开心”的乐趣。

李渔先生在有关家庭的理论中,他一直认为最快乐的地方,就是自己的家里。而一个人想要修身养性,以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没有一个和睦,快乐的家庭那简单是不可想象的。家除了意味着温馨和顺的气息外,还意味着秩序,责任和爱。其次作为一名冷静的现实主义作家,他承认情感这东西就像气候,有时难免也会有个冷冷热热的,在这种情况下,互相间的迁就,体谅就显得非常重要。

在中国,除了吃饭,睡觉一向被看作是人生的第二件大事。李渔先生的其中一个养生之道就是睡觉,从养生学的角度而言,前者深合古人“先睡心,后睡眼”的睡眠要旨。世界上最重要的发现,无论在学科方面或是哲学方面,十分之九是或哲学家下午两点钟或五点钟蜷身在床上时得到的。现在很多人,因为工作的关系,常常熬夜,每天只睡很少的几个小时,其实这个对于养生的角度来讲,是很不好的,就算再忙再累,也不能用睡眠的时间。因为这样到最后,你可能花掉了你生命剩下的时间,你在做一个亏本生意。

李渔先生放在现在起码是应该有条件买宝马车的,但他还是在书中反复强调了步行的重要性,尽管古代人当初还没有自觉地环保概念,但在街上找个地方停车想必也不会太难。那么这又是为什么呢?原来,李渔先生始终还是站在养生的高度来洞察一切的。他在养生之道中反复强调了站立的姿势和睡觉的姿势对于养生都是很重要的,此外,人生也是一个享受的过程,尽可能为自己找点乐子。

看完《闲情偶寄》,对于养生方面,我学到了很多,李渔先生是懂得享受生活,并懂得怎么让自己活得更开心的人,很多人都没有他活得那么潇洒。其实人生中处处都是乐子,那么为什么不尽量给自己找一点乐子呢?

篇四:闲情偶寄

闲情偶寄

七月流火。这个暑气最猖獗的时令,整个环境都仿佛被蒙上一层薄膜,里面热气流窜。邂逅一场燥热发酵过后的阵雨,是最值得期待的事情。

阵雨过后的学府公园,气息都清澈了许多,干净的视野里一切都变得清透。驱走了暑气,不时还有股股凉意顺风而来,丝丝清风,清风丝丝,让人心情飘逸明朗。三五相伴的人群逐渐走进公园。已近黄昏,扶着湖边的栏杆,我和同伴有着一样的心情。微波荡漾,碧树成荫,莲花浮动,小船摇弋。思接千里,视通万里,沧海星空,疏影横斜,一曲流觞月,一脉思古情,突然就有一种穿越了千古,畅游了现代的超然之感。朝阳东升,夕阳西落,游目骋怀,畅叙幽情,应该是一天中最美好的时候了。远处的小孩子玩着灯环,彩色的光星星点点晃动在微暗的黄昏里,倒影在湖水里。一群年轻的男女演绎着热情洒脱的拉丁舞,围观的人们脸上流溢出跃跃欲试的激情,年轻的能量总是无处不在,铿锵动感的音乐让周围都染上妖娆华美的气氛。这些光辉倾泄在我的心里,眼睛里,自成一道绚丽。我们的每一天都是一幅画,我们可以尽情地泼墨,尽情地上彩,尽情地美丽动人,我们可以用庄严的心情为每天的画卷落款封印,这时候的人纯洁的像孩子。在韶华流逝的空隙里,我们还能以这样平和温暖的心情收藏美好,心里已经不再只是熙熙攘攘的世俗了,我们为自己的灵魂保留了本真。

于是我想拥有一座房子,窗外的阳台上可以养一段阳光,可以挂上一笼春色,繁茂的枝桠,可以悬挂四季变换的风景,可以扯一把凌冬之梅,屋外可以听见一泓清泉汩汩流淌的声音。房子涂成天蓝色,圣洁澄澈,也许会发现荒原雪山,沙漠戈壁。这里有我的寄托,它会用时间的手指来触及我的灵魂,摇曳我愉悦的心情,洗去我满身的风雨峥嵘。当夜深人静的时候,有无数关于理想的梦会横过我的心际。在这里,可以写一段难登大雅之堂的涂鸦之作,可以随意轻歌曼舞,可以把生命赤裸裸暴露个淋漓。也许会在某一天背着父母的牵挂,去远方放牧生活,骑在马上吹响牧笛,舞动的蝴蝶飞入光的视野,深情的花蕾绽开在雨露中,从森林到草原,我拜倒在草原上,合掌向上苍献上我的虔诚。原来这只是一个梦,一个藏匿在心灵深处的梦,一个只有在此时此刻才浮现出来的梦。我渴望拥有蝴蝶的思维和深度,热切追求心底的梦想。我厌恶烦恼,眷恋辽阔明净的天空,眷恋淳朴湛蓝的大海,我深醉于梦想,但更热爱生活。

这场雨是从天空坠落,还是从大地升腾,我无法指出,但这场雨抵达之后,这些梦已经穿透了晦暗,就像此时此刻,真正融入生活中的人,真正热爱生活的人,是不会让梦想断层在时间里的。

篇五:《闲情偶寄·颐养部》的美学思想探析

《闲情偶寄·颐养部》的美学思想探析

摘 要:在明末清初闲赏文化的大背景下,李渔寄情于《闲情偶寄》,向世人展示他的文艺修养和生活情趣,同时形成了李渔独特的审美观。本文尝试运用自然审美与生活审美、内感外射的审美心理交流系统的相关原理,通过以下几个问题来解读李渔《闲情偶寄·颐养部》的美学思想——《颐养部》到底透视出李渔怎样的美学观?如果李渔的审美实践活动是指向生命个体,那么究竟如何才能使生命体趋于完美?又是什么促使李渔不断追求美?

关键词:李渔 审美 审美心理交流系统

在近些年的李渔研究中,《闲情偶寄》是个热门话题,但多集中于对他戏曲、小说理论的研究,且多是从文学理论和创作理论的角度,鲜有美学角度的分析。

综合学界中林语堂、黄强、杜书瀛、杨岚等学者对《闲情偶寄》的各种研究,发现似乎总有几个悬而未决的问题——《闲情偶寄》到底透视出李渔怎样的美学观?如果李渔的审美实践活动是指向生命个体,那么究竟如何才能使生命体趋于完美?又是什么促使李渔不断追求美?本文试图以《闲情偶寄·颐养部》作为切入点,结合相关的美学原理与方法,对以上问题进行整体性的分析。

李渔在晚明生活了25年,近他人生三分之一的时光。在闲赏的晚明社会影响下,形成了李渔独特的审美观,加之他自己年轻时丰富的审美实践活动,以及之后随着他人生的种种悲剧的发生,使得他越来越参透生活的真谛,越来越关注自己作为审美主体应发挥的能

量。《闲情偶寄》就是他的主体性能量的爆发,道出了他几乎所有的人生体验。特别是《颐养部》,由于他的家学渊源,对医药之道颇熟,但是在该部中他写的不仅仅是医药之方,而是以人文的观点来体察生活、体察生命,得出处世及生存之道。

一、“时”、“度”与“和”

通观《颐养部》行乐、止忧等六篇,几乎都与“时”和“度”有关。所谓“时”,即时机,“度”是限度。李渔强调做人做事要讲时机、讲限度,进一步言之便是要顺应自然,遵循自然发展的规律。 在《行乐》篇中,李渔认为行乐要分季节,“随时行乐”,合时宜地行乐。“人有喜怒哀乐,天有春夏秋冬。春之为令,即天地交换之候,阴阳肆乐之时也。”①143春天到来的时候,正是天地交欢、阴阳行乐的时候,这是作者对自然的观审,进而投射到人的身上——“人心至此,不求畅而自畅”。在这样的季节里,人们应如何养护生命?李渔说:“必留一线之余春,以度将来之酷夏。”这便是在强调“度”,有度才能保持其可持续性,如若把精力在春天都用尽,如何能度过“疾病之生,死亡之至”①143的三伏天。在“随时即景就事行乐之法”一段中,提到行乐要“随时”,便是合时宜,应时序节令之变化。不管是养护生命还是日常生活都离不开“时”,“时宜”是最佳状态,只有在时宜的时候,世界和人才是和谐统一的,才有可能实现人的价值的最大化。

另外就是“度”。在实践过程中,要掌握适度的原则,要学会把握分寸。《颐养部》的“调饮啜”篇中,李渔道“太饥勿饱”,①152

他强调饮食要注意度,几分饥便吃几分饱,如若吃多了,脾气会受伤,数月不能调和。在《颐养部》中还有很多强调“度”的例子,不一一列举,从中不难看出李渔对于“度”的重视,适度是最佳的状态,只有“度宜”,事物的性质才保持不变;在做人做事上只有“度宜”,人事才能协调统一。

“时”和“度”是《颐养部》贯穿始终的关键词,“时宜”和“度宜”是养生良方。李渔善于以小见大、借物言理,在这里他同样把“时”和“度”放到了生命层面,“时宜”与“度宜”结合就是“和”。“和者,天地之正也,阴阳之平也,其气最良,物之所生也。”《遁天之道》早就给“和”下了定义,和即阴阳谐和。在整个美的范畴的发展史,从毕达哥拉斯、赫拉克利特到马克思都是以和谐为美的。虽然美的历史形态有巨大差异,但和谐是美在各个历史时期的共同理想,是一切美共同的本质,是贯穿于整个美的范畴的发展史的一个主导思想。李渔用“时”和“度”突破了当时人们所认识的“美”的内容,他意识到人类社会生活与大自然的密切关系,并且关注的不只是个人的欢愉喜乐,而是指向整个人类的生存发展,以“时”和“度”作为审美标准,寻求让人类生命价值充分体现之方——即顺应自然,遵循自然规律,使人类实践活动的合目的性与自然的规律性和谐统一。

二、如何使生命体走向完美

人类在大自然中孕育、产生和发展,一分一秒也离不开大自然的哺育。马克思说:“人与自然的一体性,决定了自然审美与生活审

美的统一关系。”②135自然本身就具有其合目的性,且作为一种有相对独立性的形象在人的审美意识领域出现;人类为了维护自己的生存与发展,则必须通过创造性的活动不断在自然中实现自己的目的。这就促使人类展开对人生的审美,随着生活意识与审美意识的不断丰富,致使审美能力逐渐增强,意味着越能合理地组织对象世界,使之符合协调统一的要求。在这种实践的结果中,人类不断把握和肯定着自己的实践,进而越主动地生存,越主动地改造自身及自然,以达成生命体美和的目的,使一个个生命体展现其俗世生命的美。

李渔正是用这一方法告诉人们如何使生命体达成美和。他对自然的感受力无比敏锐,从《闲情偶寄》可见一斑。比如他通过对四季气候、物候的观察,加上自己的生活经验、体验,写出了四季行乐之法。他在这个体察、观审的过程中,自我觉醒意识和审美意识不断增强,以致参透生死。死是不祥的、可怕的,但又不可避免、无法回避,是每个人都必须面对的事实和归宿。那该怎么办呢?李渔得出了一个豁达的结论:“不仁者,仁之至也。知我不能无死,而日以死亡相告,是恐我也。恐我者,欲使及时为乐,当视此辈为前车也。”既然死不可避免,那么大家就抓紧有生之年及时行乐吧!这是他参透生死之后,主动追求生命之乐的表现。生命不在于长短,而在于主体的理想和追求、确定的目标和方向是否同一,主体的价值是否得以完整体现,是不是作为“完整的人”②的美学生存。

三、什么促使李渔不断追求美

李渔的一生多困顿潦倒,但在写《闲情偶寄》的时期是他一生中最得意的一个阶段。李渔将心中积累的对自然的审美意识和对生活的审美意识以文学小品的形式外射表现出来。他的这一整个审美活动的过程便是内感外射的审美交流的过程。

从整个审美活动的过程来看,内感外射构建起了审美主体与对象之间的紧密联系,且内感外射的这种吐纳机制促使审美活动依照“接受信息和刺激——引起注意,进行选择、评价——意识投射——产生创造”这一原理进行运转,这是一个由浅入深、升级推进的审美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审美意识不是静止在心中的死水,而是不时运动、激荡、翻腾的意识流”,②199同时它不断被丰富和更新,心灵中的审美意象也渐趋完美,最终被主体外化出来,便产生了创造。

正因为内感外射这个不竭的动力源泉,审美心理交流系统处于不断推进、螺旋上升的运动中;它作为一种心理动力,使生活意识在吐纳中不断向审美意识跃迁,最终将主体精神推向主动自由的审美反思的高度,并促使审美意识自生展、自组织、自适应、自协调,不断更新自体,不断自我超越,不断创造追求,汹涌澎湃,涌向一定的价值目标。②213

李渔的审美活动最初可能发生于鲜花的色彩、冰川的消融、盛夏的酷热、秋天的怡爽及冬天的风雪,这些音、形、色的刺激,在他心理上留下了最初的印象,印象引起了他的情绪,并向这些音、形、色投射,同时引起注意,选择并评价对象。接着,在他的注意和选

初中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