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体裁作文 > 教育资讯

中国流失文物在世界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4 13:18:37 体裁作文
中国流失文物在世界体裁作文

篇一:外国人为何不必归还中国流失文物

外国人为何不必归还中国流失文物 世界大型博物馆等收藏者对中国流出文物的产权,无论在法律还是情理上都站得住脚。 李熙 作者 六十秒读懂专题 文物追索话题在中国虽然有强烈情感因素,但文物所有权的归属决定首先是法律行为。按国际法和文物所在国的民法原则而言,现行持有者拥有对“历史上被掠夺”的中国文物的合法产权。而世界上的大型博物馆与知名收藏家,也并不认为自己持有中国流出的文物在道义上有可指摘之处。[阅读全文] 想知道更多 《文物归还:谁对谁错?》,2011

《中国追索流失海外文物的国际法困境与出路》,2010

关注我们

1

导语:近日,“流失海外的云冈石佛陶眼回归山西”这一新闻出现在国内媒体上。自入21世纪后,中国人屡屡掀起追讨“历史上被掠夺”的文物的声浪。但持有这些文物的大型博物馆与知名收藏家在法律上和情理上,都处于无法被轻易挑战的地位。

文物所有权的归属决定,必须符合文物现行所在国的民法规则

文物一旦流出,就脱离了源出地国家的管辖范围,处在文物进口国或所在地国家的主权管辖下,根据“物之所在地法”的冲突原则,此时文物的归属争议的解决首先要依据所在国的国内法。文物流出国原所有人可以依据文物所在国的私法规范提出追索要求,但追索要求不该逾越普遍适用于产权的私法规则。文物作为动产,其所有权属也包括在保护产权交易秩序和安全的善意取得、消灭时效、取得时效等私法规则中。

现在持有“历史上被掠夺”的中国文物者大多属于“善意第三人”,是在公开合法市场进行了具有明确法律证明的流转而取得文物,可以“善意取得”原则维护对文物的所有权

首先,外国博物馆与收藏者可以“善意取得”原则维护对“历史上被掠夺”的中国文物的所有权。“善意取得”,是指无权处分他人动产的占有人,在不法将动产转让给第三人以后,如果受让人在取得该动产时出于善意,就可以依法取得对该动产的所有权。所谓中国“流失文物”,在世界市场上流通的少则有数年,多则有一百五六十多年。那些“历史上被掠夺”的文物大都自由流转已历百余年,早已经历多次转手,目前的文物持有者都不是最初取得文物的人,其所持有的文物也大多是从拥有明确法律持有证明的“上家”手中取得的,或者是在合法正式的交易会、市场、公开销售处购得的。所以文物的现持有者有充分的理据,主张其在取得文物时有理由相信其在与真正所有人订立合同,因而也有充分理据主张自己在取得财产之当时是“善意”的。

持有中国“历史上被掠夺”的文物者,能以长时间公然、和平地行使财产权进而获得所有权的“时效取得”原则主张自己对文物的产权

其次,外国博物馆与收藏者能主张“时效取得”了历史上流出中国的文物。“时效取得”是指无权占有人以行使所有权或其他财产权而非租赁、借用的意思公然、和平地继续占有他人的财产,经过法定的一定期间,即依法取得该财产所有权或其他财产权。如日本民法典规定,以所有的意思平稳、公然占有他人之物达20年的,取得所有权。德国民法典规定,自主占有动产经过10年的,取得其所有权。法国民法上长期“时效取得”的期限为30年。美国各州规定的不动产权利“时效取得”期限大约在10—20年之内,动产“时效取得”在2—6年间。就现状而言,当前的文物占有人完全可以主张因“时效取得”而拥有文物的产权。

因世界各国民法中的“消灭时效”,在中国方面上百年内未主张权利的前提下,外国博物馆与收藏者已经自行免除返还或赔偿义务

最后,持有自中国流出的文物者还可以主张“消灭时效”。“消灭时效”是指因不行使权利的事实状态经过一定时间发生权利消灭或权利不受法律保护的法律后果,这是一项普遍存在于世界各国法律中的诉讼制度。法国民法典的规定是:“一切诉讼,无论是对物诉讼还是对人诉讼,时效期间均为30年”。《日本民法典》规定其他财产权的消灭时效为20年。《德国民法典》将长期“消灭时效”规定为30年。这就意味着,持有所谓“历史上被掠夺”的中国文物者可以依据所在国民法,取得对这些文物的财产所有权或者自行免除可能的返还或赔偿义务。“消灭时效”的适用带有一刀切的特点,即 2

无论如何不能超过期限才提出诉求,而中国所谓“历史上被掠夺”的文物大都自由流转已历百余年,早已逾越行使请求权的时效期间。

世界收藏者手中 “历史上被掠夺”的中国文物,不被涵盖在诸保护文化财产的国际公约追索范围内

在当代,文物追索更多地溶入了国族甚至个人的情感因素,然而追索文物必须依法追索,所以这更是一个法律问题。对于文物原属国来说,认为对本国的流出文物享有不容置疑的所有权、而强烈要求持有者归还其流失的文物。但文物追索除了涉及到文物所在国的相关法律,还涉及国际法的相关规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1954和1970年通过了《武装冲突情况下保护文化财产公约》和《关于禁止和防止非法进出口文化财产和非法转让其所有权的方法的公约》。国际统一私法协会在1995年通过了《关于被盗和非法出口文物的公约》。中国分别于2000年、1989年和1997年加入这些国际公约。但 “历史上被掠夺”的中国文物不在中国签署的条约追索范围内。

根据“条约不溯及既往”原则,海外收藏者所持有的19世纪后期和20世纪初流出的中国文物,不能被20世纪末签订的、无但书条款的条约所溯及

根据《维也纳条约法公约》第28条的规定:“除条约表示不同意思或另经确定外,条约对当事人生效之日以前所发生的任何行为或事实或已不存在之任何情势,条约之规定不对该当事国发生拘束力”,这就是“条约不溯及既往”原则。由于1954年公约并没有但书条款,且1970年、1995年公约明确规定“公约仅适用于本公约对一国家生效后在该国提出索还请求”且是在“本公约对缔约国生效以后从该领土内被盗”的文物和非法出口文物,因此,对于公约在有关国家生效以前的流失文物,不能依据公约要求返还。

按中国加入1995年《关于被盗和非法出口文物的公约》时的声明,世界收藏者现在持有1923年前因战乱和走私行为流出的中国文物,不应被中国以《1995年公约》追索

根据1995年《关于被盗和非法出口文物的公约》第3条第3款的规定,任何关于返还被盗文物的请求,应自请求者知道该文物的所在地及该文物拥有者的身份之时起,在3年期限内提出;并在任何情况下自被盗时起50年以内提出。这就为追索流失文物设定了时效限制。中国政府在签署公约时声明,中国采用75年的返还请求时效。这意味者中国对1923年(中国1997年加入1995年公约)之前的因战乱和走私行为流出的文物放弃了追索权。尽管《1995年公约》第3条第5款允许缔约国在签署、批准、接受、核准或者加入时作出一项有关请求应受75年的时效限制或者受到该国法律所规定的更长时效的限制的声明,但对中国追索“历史上被掠夺”的文物而言意义不大。众所周知,这些文物流出中国大多是上百年、近百年前的事,而在加入《1995年公约》之时中国的《文物保护法》根本没有规定追索此类文物的问题,更谈不上规定更长的时效。这也就意味着,《1995年公约》不能为中国追索“历史上流失文物”提供法律依据。

199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的“返还因战争流出的文物没有任何时间限制”没有“国际惯常行为”与“国际法律确信”支持,不是具有拘束力的国际习惯法

中国媒体曾经极力宣扬“199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经提出,任何因战争原因而被抢夺或丢失的文物都应归还,没有 3

任何时间限制”。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并非立法机构,其所提出的倡议既非成文的国际公约内容,更非国际习惯法。国际习惯法要具备“国际惯常行为”与“国际法律确信”两大要素。199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呼吁,并没有得到长期的、有效的、重复的各国国际行为来支持,“国际惯常行为”要素不成立。虽然国际社会不否认从道义上讲因战争原因流出的文物可以返还,但这不是一种“国际法律确信”:如果归还,则道德高尚;如果不归还,也不违反公义。国际社会事实上并不能确信一项归还被掠夺文物的法律义务的存在。“返还因战争流出的文物”不是具有拘束力的国际习惯法。 世界上的大型博物馆与知名收藏家认为,过去历史文明与现代国家的关系是更替变动、甚至断裂的,文物的历史源头与现代国界疆域并不完全吻合,现代的国族没有基于历史的充分理由声索产权已定的文物。

世界上的大型博物馆与知名收藏家大都持“文化世界主义”观点,不将文物视为“国族独有”的文化遗产。他们认为,在追索者的呼吁中,国族(nation)、国家(country)的分界点太过模棱。以目前对于国家与国族的定义来看,所谓的“文物原出国”的定义,是以现在的国界行政疆域上划分,然而有个问题是:现代国家与过去历史文明的历史演变,随时间的变化,领土疆域、语言文化以及国号,大多是更替变动,甚至是断裂的。在一度位于希腊帝国边缘的阿富汗制作和发掘的古希腊艺术品,应属于希腊还是阿富汗?在阿富汗贝格拉姆发现的古埃及玻璃和象牙制品现存于喀布尔的国家博物馆,它们属于哪个现代国家?巴基斯坦发现的一具2600年的木乃伊,伊朗宣称这是一位古伊朗皇族成员的遗体,但巴基斯坦是否应该接受这样的声索理由?在这样的归属逻辑下,还可以推衍出其他问题,比如元朝诸帝、贵族们的墓葬,到底应该属于中国还是蒙古?

世界上的大型博物馆认为,文物的保护与研究,与文物的源出地文化背景没有必然关联

世界上的大型博物馆认为,保护文物和源出地文化背景并不相关。如阿富汗破坏佛教文物的一类事件让他们相信,如果真的天真地把文物归还于原出土地,放回原来的“文化背景”,此举仅是徒增文物的破坏而失去保护文化财产的原始意涵。而且文物的研究成果并非靠源出地的文化背景,而是靠对象本身具有的历史文字脉络来揭示的。例如解开古埃及文字密码的“罗塞塔石碑”,并不是在埃及古坟被成功解读,而是在欧洲的博物馆内。解开中国商代古文字的甲骨文也不是在河南安阳小屯村里,而是在台北南港的中央研究院。

4

篇二:一千万中国文物如何流失海外

腾讯文化 崔莹 发自美国纽约

美国纳尔逊·阿特金斯艺术博物馆收藏的中国辽代南海观音木雕和山西广胜寺炽盛光佛壁画。

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不完全统计,在全世界47个国家、

200多家博物馆的藏品中,有164万余件中国文物,但这个数字并不包括海外私人收藏。据中国文物学会统计,流失海外的中国文物共有1000万件左右。这一数字相当惊人。

针对这一情况,腾讯文化作者采访了美国密苏里大学圣路易斯分校特聘教授、亚洲艺术史老师常青。在美国,他是少数研究中国佛教艺术的华裔学者之一,在美国多家藏有中国艺术品的博物馆进行过研究,并担任过策展人。

日本古董商雇人凿走山西石窟造像

腾讯文化:海外博物馆获得中国艺术品的主要渠道有哪些?

常青:各个博物馆对展品的来源一般都是保密的,特别是有些展品的来源不光彩时。在国外各大展馆,中国艺术品的来源主要包括两种方式:一是收藏家捐

赠;二是博物馆自己购买——可以是用博物馆自己的资金、博物馆某项私人捐助的基金购买。

这种购买的渠道可以是多样的,如直接去中国购买,从收藏家手里购买,或从拍卖行中购买。如果直接到中国以参与盗凿或盗窃的方式购买,就不光彩了。

腾讯文化:中国文物主要在什么时间流入海外博物馆?主要是哪些方式? 常青:主要在1900年至1949年间。中国文物外流的方式主要有三种:一是外国学者(包括探险家、博物馆策展人、大学教授等)来中国探险,直接从中国以低价购买或免费带走文物。比如英国探险家斯坦因从王道士手中买走敦煌古文书、古佛画等。还有人直接在中国发掘古代遗址,把出土文物全部运走,包括去佛教石窟、寺庙搬佛像,切割壁画等。二是外国收藏家直接到中国购买文物,包括从中国收藏家手中、中国古董市场购买。三是中外古董商人在中国以低价收购文物,再贩卖到外国。

中国外流文物的种类主要是陶瓷器、玉器、青铜器、绘画、书法、雕塑、漆器、丝织品、家具等,它们上自新石器时代,下迄现当代。其中,佛教造像与壁画均来自佛寺或石窟,主要是中国人或外国人直接去佛寺收购或盗窃的。其它文物多是传世品,即家族世代相传下来的。还有一些是出土品,主要是青铜、陶瓷与部分佛教雕塑等,其中有外国人发掘的,也有中国人盗掘后倒卖的。

腾讯文化:当时有哪些著名古董商对外销售中国文物?

常青:二十世纪初期,在中国市场上有两个著名的古董商:卢芹斋和日本人山中定次郎。这两个人干了很多坏事。在他们的鼓动下,很多中国石窟遭到破坏,遭受最大破坏的是太原的天龙山石窟,几乎没有完整的造像了。(沉默)天龙山石窟以盛唐时期的洞窟为主,代表了盛唐时期雕塑艺术最高水平,山中定次郎就直接雇人去石窟凿造像(据山中定次郎日记记录,四十多个佛头被凿下来,装箱运到北京,然后由北京运到日本)。

1928年,山中定次郎出版的《天龙山石佛集》。 图片来源网络

腾讯文化:作为当时国际著名的古董商,来自浙江湖州的卢芹斋是很有争议的人物。文物鉴别能力高超的他,让西方真正认识到东方文物的价值,但他也将唐太宗昭陵六骏中的“飒露紫”和“卷毛騧”等国宝级文物卖到美国。在西方,他被视作向西方介绍东方文化的“英雄”;在中国,他因贩卖文物被认为是“卖国贼”。你怎么评价他?

历史档案中的飒露紫。飒露紫现藏于美国宾州大学考古与人类博物馆。

常青:我不喜欢这类人。卢芹斋自己说没有直接去破坏那些壁画和造像,他的文物都是用钱买来的,而不是偷的。但不就是因为有买的,才会有卖的吗?!据说二十世纪上半叶流失海外的中国文物,约有一半是经他之手售出。这样说虽然有些夸张,但能说明他起的作用巨大。 当然,卢芹斋也花了很多时间帮助西方人欣赏中国艺术,了解中国文化。在

西方,卢芹斋确实被视为“东方文化的传播者”。

卢芹斋与顾客在一起。

腾讯文化:卢芹斋怎样评价自己?

常青:我看到过卢芹斋写的一段文字,是1940年他给在纽约举办的中国雕塑展写的序言。他说:“一想到我是将国宝贩卖到海外的主要人物之一,我就觉得很惭愧。我们唯一想申辩的是,这些文物没有一件是抢来的,都是在公开市场

和其他买家竞争的前提下买来的。中国的确失去了自己的宝贝,但是令我们感到欣慰的是,艺术没有国界。这些造像走向了世界,被学者和公众欣赏,这样做,对中国带来的好处超过任何在世的外交大使。通过艺术,

中国可以更好地被外界认识。因为持久的动荡,在其他国家,我们的文物可能会被保存得更好。这些外流的文物会成为让世界认识我们的古代文明、文化的真正的信使,这样,更有利于外界对中国和中国人的爱和理解。”

宋代观音菩萨坐像,卢芹斋旧藏。坐像现藏于美国辛辛那提艺术馆。 图片来源网络

篇三:千万件中国文物流失海外 国宝追索举步维艰

千万件中国文物流失海外 国宝追索举步维艰

康侯簋

石雕菩萨像(北齐)大英博物馆藏

珐华花卉纹梅瓶(明)大英博物馆藏

今年5月初起,抢救流失海外文物专项基金首次组团赴日本淘宝。近日,“国宝工程日本淘宝之旅”的第二期活动已经成行,又一个淘宝团飞赴日本。

其实,文物的话题一直都随时间的变化而加热。专项基金的张永年主任和副总干事牛宪锋在接受采访时认为,随着近年来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且流失文物数量在世界上也是首屈一指,人们对海外流失文物的关注也成为趋势。

文物“流失” 超一千万件“藏”海外

据中国文物学会统计,从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因战争、不正当贸易等原因,致使大批中国珍贵文物流失海外。在此期间,超过1000万件中国文物流失到欧美、日本和东南亚等国家及地区,其中国家一、二级文物达100余万件。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统计则是另一个数字:在47个国家的200 多家博物馆中有中国文物164万件,而民间藏中国文物是馆藏数量的10倍之多。

这两个统计都反映了一个接近的数据:在海外的中国文物超过1000万件。“但不应都认为是流失文物。”牛宪锋说:“准确地讲,应称为海外藏中国文物。流失文物应该是指1840年鸦片战争后至新中国成立前,因战争被劫掠的文物,以及因为盗掘、盗凿、不正当贸易等非法的和不道德的方式流散国外的文物。具体数量难以统计。”

几乎涵盖所有文物种类

张永年告诉记者,这1000多万件“海外藏文物”几乎涵盖所有文物种类,包括书法、绘

画、瓷器、陶器、雕塑、铜像等各类珍品。

在分布上,主要在英国、法国、美国、日本等国家,仅在大英博物馆就馆藏中国文物

2.3万多件,其中不乏国宝级的珍品和绝品。

流失文物是笔糊涂账

近年来我国花两个多亿回收了204件文物。有人据此计算回收1000万件海外中国文物需要多少钱时,牛宪锋认为这算的是笔糊涂账。

他说:“有些文物是想买都买不回来的,有些根本就不能买回来,有些是必须该出手时就出手的。关键问题是必须搞清文物的性质。”

连线·大英博物馆:中国文物展总最忙碌

大英博物馆公共事务处经理汉娜 ·布顿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大英博物馆收藏了大量的中国文物,总数约有2.3万件之多。

据介绍,这些中国文物受到了参观者的热烈欢迎,中国文物展总是最持久最忙碌的。不过,汉娜表示,目前博物馆还没有收到任何中国官方关于文物归还的请求。

连线·美国波士顿美术博物馆:每年保管费数万美元

波士顿美术博物馆媒体接待办公室的林斯女士告诉记者,在波士顿美术博物馆收藏了“数以万计”的中国古代物品,这些珍贵文物一直得到了博物馆最为精心的呵护,博物馆每年在保管这些文物上就要花费数万美元。(文/ 实习生 朱京生)

文物追回

回流三形式:回购、讨还、捐赠

2003年7月5日,国宝工程启动,宗旨是抢救流失文物、保护文化遗产。

张永年和牛宪锋告诉记者,就目前而言,面对非正常手段流失的文物回流主要有三种形式:回购、讨还和捐赠。

(转 载 于:wWW.smHAida.cOM 海达范文网:中国流失文物在世界)

回购——比较常用的市场手段

回购是目前比较常用的市场手段。因为文物在市场的自由流通过程中可供选择的机会更多,但有时也难以肯定其是以何种方式流失的,如果被人转手,找到当事人查清文物流落过程也往往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情。

同时,文物的天价和回购的资金不成比例,往往使回购半途夭折。

首先,专项基金的资金来源主要靠社会募捐和企业捐款。但企业往往希望把通过其捐助回归的文物藏于其企业内,这又成为一个新的矛盾。

同时,社会募捐也总是鲜有成效或难达目标。

成功案例:捐款回购圆明园猪首铜像

据介绍,猪首铜像是1860年英法联军攻入北京城时流失海外的。2003年春天,文物专家从一位美国私人收藏家处寻访到铜像,经过艰苦的谈判,美国人最终同意转让给中方。 澳门富商何鸿燊先生得知此消息后,2003年9月,他向中华抢救流失海外文物专项基金捐款人民币近700万元购回圆明园猪首铜像。

讨还——最难以成行的回流方式

讨还是目前最难以成行的文物回流方式。因为一旦要求他国归还所藏我国文物,可能就会牵涉到很多遗留的历史问题和历史事实。

牛宪锋告诉记者,讨还的对象应主要针对战争中被抢掠的文物,尤其是壁画、佛造像这类的不可移动文物。

讨还目标:《圆明园四十景图咏》

《圆明园四十景图咏》由乾隆年间的两位宫廷画师依据圆明园最美的四十处实景绘制而成,是现存唯一能够全面反映圆明园原貌的诗歌绘画作品。在圆明园大劫中,被法国的杜潘上校抢走,后来在法国巴黎的国家图书馆保存至今。

如果对方一旦答应归还,张主任说可以采取适当的文物交换方式,或者可以提供逼真的复制品供他们展览。

捐赠——需要有识之士的帮助

张主任说,以捐赠的方式回流的文物不乏先例,但捐赠首先需要的是文物持有者在思想上达到普通人难以企及的境界,毕竟任何一件文物都价格不菲。但现阶段,真正有此善举的有识之士依然为数鲜少。

成功案例:捐赠颐和园佛香阁铜窗

颐和园万寿山佛香阁西侧铜亭宝云阁流失的十扇铜窗,就是美国国际集团友邦保险公司创办人斯达先生的基金会于1993年从法国收藏家手中购得,并无偿送还中国。

中国文物在海外

英国

收藏中国文物最丰富的是欧洲,其中以英国所藏最多。伦敦的大英博物馆、不列颠图书馆,剑桥的费茨威廉博物馆、剑桥大学博物馆,牛津的亚士摩兰博物馆,爱丁堡的皇家苏格兰博物馆,都有大量的中国文物

大英博物馆

中国收藏中以东晋画家顾恺之的《女史箴图》最为引人注目,青铜器包括商双羊尊、西周康侯簋、邢侯簋等

法国

在欧洲国家中,法国收藏的中国文物仅次于英国

卢浮宫博物馆

中国文物达3万件以上,尤以原始社会的彩陶器、商周青铜器、瓷器的收藏量达6000多件

巴黎市立东方博物馆

所藏文物与卢浮宫不相上下

法国国立图书馆

收藏敦煌文物达1万多件,其中敦煌书画的三种唐拓本是稀世珍宝

美国

有世所公认的七大收藏中国文物的中心:波士顿美术博物馆、哈佛大学福格艺术博物馆、纽约市艺术博物馆、宾夕法尼亚大学博物馆、弗利尔美术馆、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和纳尔逊艺术博物馆

波士顿美术博物馆

共有10个中国文物陈列室,分为雕刻、绘画、铜器、陶瓷等。在古代绘画陈列室中,

有唐代画家阎立本的代表作《历代帝王图》等

日本

全日本现有1000多座博物馆、美术馆,几乎都收藏有中国的文物

东京国立博物馆

有中国艺术品和考古资料1万余件,以唐三彩居多,所藏书画包括马远的《寒江独钓图》等(本版供图/抢救流失海外文物专项基金 制图/周建文)

篇四:流失的中国古代文物

流失的中国古代文物,难道要靠战争才能收回

中国文化渊远流长,五千年的文明史造就了新一代的中国人,而能记载我们的历史的,只有那些“传家宝”,泱泱中国,历代传承了众多凝聚着民族智慧和传统文化的国宝文物,这些国宝,既有受到政府保护收藏在各个博物馆中的,还有收藏于民间被国人精心呵护的,也有历尽磨难流失于海外的……其中,更有很多国宝能够折射出民族的命运与历史的兴衰。

可是五千年留下来的“传家宝”,真正在我们中国人自己手上的又有几件呢

司母戊鼎

司母戊鼎是商后期(约公元前十四世纪至公元前十一世纪)铸品,是商王为祭祀其母所铸的重器。原器1939年3月出土于河南安阳侯家庄武官村。此鼎形制雄伟,重达832.84公斤,高达133厘米,是迄今为止出土的最大最重的青铜器。司母戊鼎初为乡人私自挖掘,出土后因过大过重不易搬迁,私掘者又将其重新掩埋。司母戊鼎在1946年6月重新出土,于1959年入藏中国历史博物馆。

曾侯乙编钟

曾侯乙编钟是我国现存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一套大型编钟。1978年出土于湖北随县的一座战国早期墓葬——曾侯乙墓中。出土时,整套编钟耸立如故。现存于湖北省博物馆内。

铜奔马

1969年在甘肃武威雷台的东汉墓中出土了39匹铜马,其中以一匹足踏飞燕的奔马最为著名。此马高34.5厘米,长45厘米,其造型巧妙地利用了力学支点,铸造了风驰电掣的千里马形象。铜奔马现藏于甘肃省博物馆。

《金刚经》

唐代懿宗咸通九年(868年)雕版印刷的《金刚经》,是世界上最早的有明确年、月、日记载的雕版印刷品,于1900年在甘肃敦煌发现。是至今存于世的中国早期印刷品实物中唯一的一份本身留有明确、完整的刻印年代的印品。此经原藏敦煌第17窟藏经洞中,1907年被英人斯坦因盗骗,现藏于英国伦敦大英博物馆。

《永乐大典》

举世闻名的《永乐大典》,是明朝永乐年间修纂的一部大型类书,其性质有点类似今天的百科全书,是我国文化遗产中的珍品,在世界文化史上也享有很高的地位,对于保存我国古代文献有巨大的功绩。大典内容包罗万象,保存了大量我国14世纪以前的文学、艺术、史地、哲学、宗教、和应用科学等方面的丰富资料。《永乐大典》成书时共有正文22877卷,凡例和目录60卷,装成11095册。但目前,仅有161册《永乐大典》珍藏于中国国家图书馆。在全世界范围内,我们已知和所有能见到的《永乐大典》也仅800余卷,400册左右,很大部分处于遗失当中。

《清明上河图》

北宋著名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记录了北宋都城汴梁(今河南开封)的繁华景象。自问

世以来,一直为皇家收藏之上品。其间,它4次被从宫中盗走,又5次返回深宫,可谓多劫多难。现藏于故宫博物馆。

《乾熙载夜宴图》

南唐顾闳中《乾熙载夜宴图》被书画界认为“中国古典现实主义典范之作”的,在海内外久负盛名。全画包括“听乐”、“观舞”、“休憩”、“清吹”、“宴归”5个场景,将南唐中书侍郎韩熙载的夜生活描写得淋漓尽致,栩栩如生。附在上面的印鉴多达230多枚,可见其收藏者之多。50年代初,寓居香港的张大千决定移居阿根廷。为筹经费,想把这幅“镇宅之宝”连同另藏的部分珍贵字画卖给大陆。周总理亲自下达收购任务,派时任国家文化事业管理局局长的郑振铎先生赶赴香港。此时,这幅画的市场价已远不止张先生购买时的500两黄金了。但张大千先生却以远远低于市价的2万美金,将这件国宝买给了国家文物局,实际上等于赠送给了祖国。后来,张大千对朋友说起此事时坦陈:“自己寓居海外,万一国宝失落他人之手,我岂不成千古罪人!”自此,《韩熙载夜宴图》作为故宫博物院“镇院之宝”,一直秘不示人。

.........................

据中国文物学会统计,中国文物流失惊人,数以百万计,精品即达几十万件,涉及47国。流失散佚的国宝文物,是与颠宕的中国历史和民族感情联系在一起的,祖先的遗留在海外漂流,是很多中国人心头难解的一个结。著名文物鉴定大师张伯驹,曾向国家捐献过大批古代书画精品,他感慨:“以吾国历史之久,文化之先,而隋以前之画,竟无一件流传,亦良可慨叹!”

文物专家普遍认为,国宝在清代以来遭受了最惨重的“浩劫”。八国联军入侵北京,紫禁城、圆明园、中海、南海、北海、颐和园全部被劫,自这次浩劫,北京“自元明以来之积蓄,上自典章文物,下至珠宝奇珍,扫地遂尽”,所失“已数十万不止”。 此后又有记载清宫内府几次失火,还有其后的溥仪偷运出宫等,数不清的国宝淹没在历史的风尘中。二战期间,侵华日军掠夺了多少国宝,也难计其数。近代中国,历经战乱,国宝文物有的在战乱中化为灰烬,有的被列强抢掠,有的被王公变卖,有的被盗徒散失。今天我们还能够看到的很多国宝精品,是收藏家们紧衣缩食,典屋卖地,甚至不惜牺牲生命而换来的。国宝的沉浮,也反照出我们这个民族的兴衰沉浮。

中国文物界有个最让人伤心的说法,就是:安阳殷墟虽在,但要看甲骨文却要去日本;敦煌依然,但敦煌学却在国外。中国文物学会会长罗哲文说,文物是历史文化的载体,一但离开产生它的文化母体,其价值就大失。

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副主任史树青说,他一生去过世界很多博物馆,每次都被中国流失海外文物之精之多所震撼,也为那些文物的命运而感叹。在法国枫丹白露博物馆里,他看到的是大量从故宫、圆明园里流出的文物,其中很多是他一生研究而不得一见的东西。

中华社会文化发展基金会主任张永年认为,流失在海外民间的中国文物,十倍于现存于各博物馆的文物,一方面要靠国家出资回收,另一方面民间的参与也十分重要。

近些年来,也出现了难得的文物回国现象。但是,追回文物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中华社

会文化发展基金会抢救流失海外文物专项基金总干事王维明对记者说:“目前,中国一些组织和人士正通过民间力量追索大批流失的文物,但这种追索十分困难。”“近年来,要求归还、偿还历史性民族文物的呼声,正受到国际社会越来越广泛的重视。包括中国在内的不少国家已根据联合国公约成功地索回了部分流失文物。如1977年,扎伊尔向比利时索回了数千件文物;1980年,法国将《巴比伦法典》和《汉谟拉比法典》的残片还给了伊拉克;1988年,中国文物部门发现纽约索斯比拍卖行公开拍卖的战国青铜敦是湖北屈原纪念馆当年6月所失,遂以完备证明资料向美国索回。但中国流失海外文物回归路途依然遥远。

据介绍,1997年7月中国加入《国际统一司法协会关于被盗或者非法出口文物的公约》。该公约确立了归还违反缔约国文物出口法律从该国领土出口文物的原则,对今后通过非法手段和途径流失到境外的文物,中国政府将有权在75年内依法提出返还或归还。中国政府同时声明:中国加入这个《公约》,绝不意味着承认在本《公约》生效前任何从中国盗走和非法出口文物的行为是合法的,对本公约生效前被盗和非法出口的文物,中国仍保留收回的权利。

专家认为,索还是一个漫长且复杂的国际事务,我们的“索”是一种态度,一个立场,但对方的“还与不还”就没有被拘束的可能。不能在别人那里看到了自己的东西,就立即指认对方是小偷。因为博物馆得到文物的渠道是复杂的,可以通过收购或参加拍卖,也可以接受捐献和直接没收,难以确定它来源的合法性,现在比较有实际意义的还是购买这条路。虽然购买需要大量的资金和时间,与目前持有这些文物的国家交涉归还还是一件复杂而长期工作。不过我国对于被掠夺文物的态度很坚决,明确认为属于中国的,坚持保留收回的权利。收回国宝,维护的是一个民族的尊严,展示的是中国的实力。希望这些失散在外的民族瑰宝能够尽早重新回到祖国的怀抱。

我们的国宝,却存在别国的博物馆里,这根本就是羞耻,是我们中华民族的耻辱,这不仅见证了我们的祖先有一个辉煌的文明,同样也见证了我们国家遭受的长达半个多世纪的侵略。

这些本来就属于我们的文物、国宝,当我们向它国索要而人家不给时,怎么办,难道要我们再侵略它们一次吗。什么国际公约,联合国,都是弱肉强食,这个世界就是强者生存,除非你可以忍气吞声,直到别人把你完全“进化”了为止,不然就是死路一条。

同志们,朋友们,好好努力,建设好我们的国家,让我们的国家越来越强大,再现盛唐雄风。

篇五:揭中国文物哪个国家藏最多?日本第一美国第二

揭中国文物哪个国家藏最多?日本第一美国第二

众所周知,由于近代清朝的腐败统治,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割地赔款,国土丧失,百姓水深火热,当然还有就是由于国家衰落,加上不重视,中国大量的古代文物流失海外,据中国文物学会统计,从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超过1000万件中国文物流失到欧美、日本和东南亚等国家及地区。多年来,文物流失国人痛心疾首的事情。那么,文物外流的原因有拿了些?中国文物在哪个国家最多呢?我们一起来研究一下。

先说文物流失的原因有哪些?

1、被外国侵略者抢走

我们都知道鸦片战争后,帝国主义列强通过战争、不正当交易等手段对中国的珍贵文物进行疯狂掠夺。其中最为严重的是,1860年英法联军抢劫圆明园和八国联军抢劫北京城。 圆明园被法国大文豪雨果比作东方艺术的代表,称之为“汇集了一个民族的几乎是超人类想象力所创作的全部成果”,然而,这样一座“万园之园”在1860年被英法联军劫掠、焚烧。此后,圆明园大量瑰宝流落国外。这两个强盗是英吉利和法兰西,但是是实际上还有日本、俄罗斯等国家。 1900年八国联军进入北京城后大肆劫掠,各国侵略者特许士兵抢劫三日。颐和园被多国军队先后占领,在此期间颐和园内陈设的珍宝也被窃掳殆尽,园内建筑也被大肆破坏。

2、被外国人和本国人倒卖

在上世纪前期内忧外患的社会背景下,在华的外国人勾结反动军阀和奸商以极低的价格买下文物并偷运出境。比较著名的敦煌文物倒卖,王圆箓负有很大的责任,虽然现在很多人为他翻案,说敦煌文物的流失不应该把责任归因于任何个人,那是历史对整个中国的嘲讽。但是文物是在他手里倒卖出去的这是不争的事实。

3、盗墓走私

1911年辛亥革命后,各地盗掘成风,文物如潮水般地涌出国门。比如最著名的是孙殿英盗皇陵,然而,因盗掘流失文物却在近年最为严重。中华社会文化发展基金会抢救流失海外文物专项基金副总干事虞长生曾说,“很多人以为中国文物流失最严重是在清朝末年、民国时期,其实不是,真正流失最厉害的是在近30年里。”

文物流向的国家排名:

第一当然是日本

日本自隋唐以来,一直以中国为文化母国,虚心学习,并大量输入各种艺术品。近代以来日本等列强入侵,中国文物大量流失。据中国官方统计,自1931年至1945年抗日战争结束,被日本掠夺的文化财产1879箱,被抢文物不计其数,仅战后日本方面自己统计的数据就高达360万件。

第二是美国

2015年3月,美国媒体称,找中国古董的最佳地点不是中国,而是美国。一语道破天机。美国与中国艺术品的联系可以追溯到17世纪,当时抵达新大陆的英国和荷兰商人及殖民者常常带来是他们从中国得来的青花瓷器,而不是更贵的锡盘子等。纽约经销商斯宾塞思·罗克莫顿说,在19世纪,前往中国的美国传教士常常把手掌大小的玉器和雕像作为纪念品带回国内。

第三是英国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数据表示,中国流失文物多达164万件,被世界47家博物馆收藏。大英博物馆是收藏中国流失文物最多的博物馆。目前收藏的文物多达23000件。长期陈列的约有2000件,收藏的文物囊括了中国整个艺术类别,跨越了整个中国历史。包括了刻本、书画、玉器、青铜器、陶器等。

第四是法国

在西方博物馆中,收藏和展览圆明园珍宝最多、最好的要数法国的枫丹白露宫,宫中的中国馆可以说是圆明园在西方的再现。中国馆是法国皇帝拿破仑三世的欧也妮王后建立的,兴建的原因很简单,就是为了存放抢自圆明园的文物。这里收藏的中国历代名画、金银首饰、瓷器、香炉、编钟、宝石和金银器也有3万多件。

除此之外,俄罗斯、意大利、荷兰等多个国家的博物馆里都有中国珍贵文物的身影。 众多的文物流失海外,我们想取回很难,现在有效的方法只有三个,第一个就是回购,就是我们自己买回来,第二个是讨还,这是需要国家实力,第三个就是捐赠,有很多友好的外国友人或者中国友人通过回购等方式买回在捐给中国。

这也给我们一个警钟,落后就要挨打,我们要时刻保持警醒,只有国家的强大,我们才能要回属于我们自己的文物。

体裁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