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体裁作文 > 教育资讯

自杀能解决一切烦恼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4 17:09:53 体裁作文
自杀能解决一切烦恼体裁作文

篇一:大学生自杀意念识别的心理学方法

大学生自杀意念识别的心理学方法*

张荣伟

(福建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福州,350003)

内容摘要:自杀意念的有效识别是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的重要内容。属于内隐的自杀意念会有或多或少相应的外显表现。并且,对自杀意念的外在表征的有效识别,可以大大降低自杀成功的概率。文章尝试走进自杀者的内心,解读他们自杀的深层心理动因,以及把握在认知、言行、情绪及睡眠饮食和生理等方面所流露出的危险信号,并提出六种在访谈过程中用于识别自杀意念的心理学方法。 关键词:自杀意念、内心痛苦、识别、心理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B849 文献标识码:A

随着我国经济与社会的快速发展,社会进入了转型时期,人的内心冲突加大,

各类心理与行为问题不断涌现,心理危机出现的概率增加。我国每年自杀死亡人数约为29万,年均自杀率是0.023%。[1] 在高校中,大学生自杀现象也呈上升态势。大学生自杀对家庭而言,特别是独生孩子家庭,是灾难性的打击;对社会而言,不单是巨大的资源损失,同时也会带来其它的负面暗示效应。从系统的观点来看,自杀问题不仅是个人层面的问题,更是社会层面的问题。可见,对大学生自杀问题的研究意义重大。现代自杀学之父Edwin Shneidman认为,“在当今的社会中,自杀干预中存在的最主要的瓶颈,不是如何补救,而是如何进行诊断和鉴别。”因此,深入地了解自杀者(高自杀意念者)的心理特征、行为特点,有效地捕捉他们的高自杀意念,是实施心理危机干预的重要内容。

一、自杀者的心理解读

研究者总是希望有某种方法,能识别出那些具有强烈自杀意图的人,并对他

们进行减轻痛苦的安慰,以降低自杀发生的概率。然而这种自我毁灭的想法仍然属于最私密和禁忌的话题之一。没有走进他们思想和灵魂的深处,是无法把握到* 基金项目:福建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社科类课题研究项目(Y11203)。

作者简介:张荣伟(1978--),男,福建永定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心理健康教育,E-mail:414389523@qq.com

那些预防自杀的重要线索。如果一个专业的人员能够进入自杀者的内心世界,那么就可以了解到他们内心痛苦的严重程度,以及他们的自杀意念的强烈程度。

正如弗洛伊德所说,每个人内心都有生的倾向和死亡冲动。这两种心理成分总是相互斗争的。那到底结果会是怎么样,主要看两者的力量谁更大,以至于一方绝对压倒另一方。所以自杀者决定自杀之前内心是矛盾的。他们把自杀作为解决问题的唯一方式前,内心是充满痛苦和混乱的。但是如果他们决定下来,内心痛苦情绪反而降低,焦虑和恐惧随之消失。[2] 接下来要做的就是拟定自杀计划和实施计划。

为什么死亡冲动会绝对压倒生的倾向呢?究竟是什么触发了自杀的念头?这个自杀意念是如何在头脑中形成、变大直至充满他的内心?有很多的学者做过关于生活事件、其它的心理成分(认知、情绪)以及生理或精神状况对自杀意念形成和发展的影响方面的研究。归结起来,主要有三个因素。第一是情境因素,即外部压力;第二是心理因素,即内心痛苦;第三是生理或生物因素,即神经生物学方面的功能受损。而且这三类因素可能是混合起来,共同起作用的。[3] 最终汇集起来,形成恶梦般的内心纠结和痛苦,以及相应的认知模式。它们助长了

死亡冲动,把自我毁灭作为解决痛苦的唯一方式,在宽容的文化背景下更是如此。

据开放性调查,对大学生群体,会构成巨大压力的外部事件主要有失恋、重要事情失败、同学矛盾、丢面子、重要家人逝世等。内心冲突和痛苦主要是指根植于大学生内心世界的混乱变动,是在日常生活中未释放完全而累积起来的压力感。大学阶段是个体步入社会前的准备阶段,处于人生转折的交替期。这个时期出现的事情不符合其思想观念或行为模式而无法适应,都可能会带来心理压力,形成内心冲突。如校园环境、宿舍和食堂生活条件、同学关系、学习内容和校园社团活动等等学习生活事件扰乱大学生的内心,而无法恢复到平衡状态,心理压力就产生了[4,5]。压力的不断累积且持续存在,内心痛苦程度增加,认知逐渐歪曲。随着痛苦挣扎程度增强,自杀意念逐渐增强。

对绝大多数考虑自杀的人而言,自杀意念是否会转化为自杀行为,其通常要在认知层面上先解决两个问题。一个是实际操作问题:它管用吗?即这种办法是否是唯一解决自己痛苦和困难方面的问题;另一个则是伦理问题:这样做对不对?即它会不会伤害到其它人,或是会不会违反道德准则方面的问题。[6] 在这

两个问题得到满意地回答之前,自杀意念通常不会转化成自杀行为。这两个问题中包含认知歪曲:第一,自杀是解决问题和痛苦的唯一方式;第二,自杀不违反道德准则,甚至是件关荣的事。认知歪曲是自杀心理因素的核心。对任何压力而言,决定影响大小的,并不是其本身所具有的压力本质,而是当事人对它们的理解和解释。[7] 过渡概括化、灾难化、自我诋毁和“全或无”的思维等四种歪曲的认知,在高自杀意念的大学生群体中是常见的。脑神经科学的研究结果表明,大脑的生物化学因素会联合环境压力和内心冲突一起作用于个体。大脑的生理学基础在自杀的病理学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因为大脑内的生化物质水平可以直接引发精神症状,可以直接引发自杀意念,可以直接影响认知加工[8]。

二、自杀的危险信号

自杀者总会用一种特殊的语言表达他们心声。在他们的言谈举止中,会不经意地流露出内心的纠结与痛苦以及无助和绝望感。从中可以感受到他们生比死需要更大的勇气,对他们来说,自我毁灭也许是解决问题的最佳方式。细心去体会和察觉,他们身边的人或许可以从其认知、情绪情感、行为以及睡眠饮食及生理方面的典型特征,综合去评估其自杀意念的高低,以便及时做好预防和干预工作。

(一)认知方面的特征

在内心痛苦的折磨而无法良好应对的情况下,其认知容易发生歪曲。当他视自我毁灭为唯一解脱之道时,往往会夸大自杀的效用,以及对自杀进行道德合理化。其认知歪曲主要有四种形式:过度概括、灾难化、自我诋毁、绝对化。具体而言,通常有以下几种表现形式:(1)我没有其它出路,自杀是我唯一选择,也是一种解脱;(2)我为自己感到羞耻或无法完成自己的使命,而唯一能做的关荣的事情就是结束自己的生命;(3)没有了我,人们(亲人)将生活的更好,所有因为我而起的问题也将得以解决;(4)在道德上,生命的尊严远比苟延残喘地活着重要得多;(5)我的疾病会让整个家庭陷入破产,没有我这个包袱,他们会生活的更好;(6)如果我不死,很可能会对别人造成身体上的伤害;(7)上天需要我献出自己的生命(常见于精神病状态,包括幻觉和幻听到的命令);(8)我根本配不上继续活下去(常见那些因为他人死亡而存在幸存内疚的人身上,比如车祸余生者;因冲动而犯罪的个体;拥有引发羞耻的行为,如性骚扰儿童;精神病性的自我诋毁)。

(二)情绪方面的特征

研究者认为,自杀之所以存在,是因为它对很多人来说是一种非常自然的解决问题和痛苦的途径。[9] 在决定自杀前,当事人是痛苦不堪的。常有内心冲突大、焦虑、易激惹、抑郁、悲观、失望、绝望、麻木、无价值感、无意义感等情绪特征。当然在决定用自杀来解决自己的痛苦后,痛苦感反而会降低,内心进入了一个新的极度消极的平衡状态。

(三)言行方面的特征

语言和行为均是人类内在心理的外在表现。尽管在语言的内容上存在修饰和伪装性,但还是可以结合其言语表达的方式、以及行为的内容和方式,从中窥探其内心的秘密。简单归纳起来,当事人在语言和行为方面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时,需引起我们的关注和重视,必要时要启动心理危机干预机制。

言行方面特征主要有:(1)不爱说话的人,话突然多了;爱说话的人话突然少了;(2)说话方式360度改变;(3)说的话似乎有请求原谅或告别的味道;(4)写的日记或日志充满悲观、绝望、憎恨、活着无价值、无意义等方面的词;(5)与他人谈论的话题较多涉及“死亡”,如“人死后会去哪?”“你相信轮回转世吗?”“死了是不是万事俱空?”等;(6)说的话流露出悲观绝望、活着无意义等情绪。行为方面特征主要有:(1)与从来不来往的同学或朋友主动重新联系;(2)藏有锋利的刀械;(3)打听危险药物的销售;(4)常往房顶、海边、河边、湖边等地发呆或思考烦心事;(5)一个人无故躲在宿舍、教室或其它偏僻的地方,并携带危险品;(6)偷偷地写“遗书”或写信给朋友(平常一般不用这种方式联系);

(7)突然很关心身边的亲人、同学获朋友。

(四)睡眠饮食及生理方面的特征

心理问题不单表现在言行上,还会表现在睡眠、饮食以及生理等方面。当内心痛苦程度增加,自杀意念增强,当事人的睡眠、饮食以及生理往往出现混乱状态。可能是寝食难安、噩梦连篇、易惊醒、口味不佳或厌食,也可能是暴饮暴食、嗜睡,还可能出现全身乏力、常冒冷汗虚汗、健忘、月经不调、心神不宁、体质差、易生病、无力感、个人卫生极差等生理症状。

三、自杀意念搜寻的方法与技术

已有的很多研究,把焦点放在引发自杀的危险因素和自杀意念的表征上,而

忽视了对自杀意念搜寻的具体操作上。不同的操作方式可能得到关于自杀意念的结果截然不同。深入当事人的内心世界,把握各种细节信息,来评估自杀的风险性,需从简单的访谈技术着手。具体有以下几个简单有效的方法和技术,供教育者或心理危机干预者参考。

(一)保持价值中立

面对可能有自杀风险的人群,访谈者总是心存畏惧,担心自己的不慎言行不但不能挽救当事人,反而加速对方的自杀行为。在这种心理的作用下,处处过分小心,访谈往往更容易出错,因为担心是一种消极的自我暗示。因此,访谈者首先要摆正心态,即“我来和你交谈,并不是要改变你什么或说服你什么。我只是和你分享你的感受,讨论你面临的问题是否还有其它的解决方式。至于你选择什么方式来解决你的问题,那是你的权力,由你自己决定,我会完全尊重你的。”在这种观念和心态的作用下,访谈者就放下了很多不该属于自己的“思想包袱”,最终访谈的效果可能更佳。访谈的整个过程,均要放弃道德批判,保持价值中立,自己更多充当的只是当事人的倾听者和陪伴者,从而为自杀意念搜寻奠定良好的合作氛围。

(二)询问事实想法和感受

高自杀意念的累积并不是一两天完成的(除非是冲动性自杀)。当事人不期望的生活事件、身体健康状况等点点滴滴事件以及所形成的内心冲突都是心理危机的诱发源。这些事件及其感受都是应该重新审视的。因此,在访谈时,访谈者应询问有关具体行为事实或具体想法特质及其感受等方面的问题。访谈者可以不带情感色彩直接地询问具体发生的事件及其细节,以及对方当时的想法和感受。关注具体事件的细节,以及把具体事件与当事人对事件的解释分开评估,从而相对区分客观和主观。这种技术能有效地发现较深层次的信息,但它需较长的时间和当事人的密切配合。因此,在良好访谈关系建立起来之前,要有选择性地使用这种技术。

(三)进行深度共情

在访谈的过程中,当事人可能会反复陈述他所面临的困难和其内心的痛苦。对有经验的访谈者而言,此时是深入当事人内心深处的绝佳机会。他们知道,此时并不适合初级地安慰当事人(不用伤心了;不会有大问题的;你这样没必要)

篇二:自杀应急预案

自杀应急预案

病人有自杀倾向时的应急预案

⑴对有自杀倾向的病人立即汇报科主任、护士长、主管医生。

⑵立即通知家属并留陪客24小时陪护。

⑶与病人交谈,了解掌握其心理状态,有针对性进行疏导,与医生商量是否需请精神科医生协助治疗。 做好以下防范措施:

①将病人调至易于观察,接近护士站的病室,移去病房一切可以作为自伤的物品。

②与家属讨论患者病情、自杀原因、性格等,以制定相应的护理措施,要求家属陪伴及亲人多来探望。

③消闲疗法,如阅读、看电视等分散病人注意力。 ④如因疾病痛苦而自杀,应尽量使病人舒适,可增加止痛镇静剂的使用。言行态度要友善,耐心照顾,给予精神上的支持。

⑤联络社会医务工作者予以协助,如经济问题。 ⑥病人病情稳定后,仍需继续留意病人的情绪和行为,以防自杀行为的再次出现。

⑸列入特殊交班内容,使值班人员均提高警惕,随时密切观察、巡视病人,注意其动态及经常监视床头柜及病室内有无自伤性物品与药品。

发现病人自杀后的应急预案

⑴发现患者自杀,应立即通知医生,携带必要的抢救物品和药品与医生一同赶赴现场。

⑵判断患者情况,如有可能立即开始抢救工作。 ⑶如抢救无效,应保护现场,包括病房内及病房外现场。 ⑷通知医务科、总值班等,服从领导安排处理。并通知家属。

⑸配合有关部门的调查工作。

⑹做好各种记录。

⑺保证病房内正常的工作秩序。

篇三:人生智慧

人生智慧吸引力法则 如果能在心中频繁的想着爱、健康、快乐、富裕、成功等一切美好的东西,并且让它成为你的主要思想,那么 你就会把它带进你的人生。人一定要想清三个问题:第一你有什么,第二你要什么,第三你能放弃什么。对于多数人而言:有什么,很容 易评价自己的现状;要什么,内心也有明确的想法;最难的是,不知道或不敢放弃什么——这点恰能决定你想 要的东西能否真正实现,没有人可以不放弃就得到一切。微笑不累,生气才累;单纯不累,复杂才累;相思不累,单恋才累;相守不累,独守才累;相爱不累,相残才 累;专情不累,滥情才累;友情不累,私情才累;真诚不累,虚假才累;纳友不累,树敌才累;无私不累,自 私才累;得失不累,计较才累;身累不累,心累才累。“莫以善小而不为”,十分准备做三分事情并非浪费,而以三分精神态度做十分事情往往会带来不可逆转的恶果。 令千里马失足的,往往不是崇山峻岭,而是柔软青草结成的环。在通往成功的路途上,真正的障碍,有时仅仅 就是一点点疏忽与轻视。人生的顺逆境很多,一般人遇到困境,例如失业、失恋、失意时固然令人沮丧、烦恼;处在顺境时,如果 执着、害怕失去,也会被顺境所困。这就如同铁链子能锁住人,金链子一样会束缚人的道理是一样的。所 以人生不管遇顺逆之境,要懂得转境,不可执着。

我们修行,一要有信心,二要明理,两者缺一不可。没有信心,光凭理解,可能会落入邪见;没有理解, 光有信心,可能会变成迷信,增长无明。【情绪管理】 遇急事时,要留点心思关注自己的态度和情绪,要把它们控制在得体、适当,不然,待它 们大起或大落时,你就已被它们所控制。古来“牧牛”的公案,也有这么一层意思;人要牧牛,而不是牛牧 人。【十分幸福】1、拥有感恩知足的心;2、用积极的角度看待人生;3、享受过程,顺其自然;4、建立 健康的生活方式;5、多读书勤思考;6、每日坚持微笑点头和赞美。7、勇敢面对失败;8、遵从内心 的热情;9、全然接受自己;10、慷慨大度坦然表达情绪。其实,幸福是一种以积极的态度感受万物的 能力。有的人很闲时,烦恼相反会增加,而且常会执着于一些无谓的烦恼。不妨为自己列一张清单,想想“这一世, 还有哪些事是我期望做的?”, 有了这张清单, 时刻提醒自己努力完成人生的梦想, 你就没有时间去烦恼了, 就会专心致志,去完成自己认为会遗憾的事。充实的人快乐;无聊、清闲的人,往往会自寻烦恼。

一个佛教徒在悬崖边从高处跌下,幸好抓住了一根树枝。他非常紧张求佛陀相救,佛真的出现了。佛陀 让这个人放下手中的树枝,可那个人却不肯放下。佛陀摇了摇头说:“你自己不放手,谁也救不了你!。” 放弃是一种量力而行的睿智和远见 无论一个人处于何种环境,都因该始终遵循基本的原则:坦率,真诚,慷慨,服务人。如果一个人碰巧 成为一个邮递员, 那么他就应该成为一个模范的邮递。 一个人的价值应该取决于其模范的行为而不是当 前的状态。-穷人问佛:我为什么这样穷?佛说:你没有学会给予别人。穷人:我一无所有如何给予?佛:一个人即 使一无所有也可以给予别人七种东西——颜施:即微笑处事;言施:多说鼓励赞美安慰的话;心施:敞 开心扉对人和蔼;眼施:善义的眼光给予别人;身施:以行动帮助别人;座施:即谦让座位;房施:有 容人之心。我们觉得不快乐,是因为往往我们追求的不是“幸福”,而是“比别人幸福”。“没有烦恼和孤独,没有愤怒和本质。我不是身体,不是心意,不是家庭,不是丈夫,不是妻子,不是 老师,不是赚钱者,不是用钱者,不是产生者,不是结束者------这一些都是浮动的云,因缘而聚,因 缘而散。我不是其中的任何一个。我是纯粹的意识,我是觉知本身。” 心理学家发现:一般人在一生中都会有一至三次想#自杀#的念头。为什么如此?佛法说得很清楚。因 为人生是痛苦的,其实一个人只要没有真正断除无明,痛苦是永远存在的。因为不清楚痛苦的根源是内 心的无明,所以想靠自杀来解决。不知道自杀不仅不能解决痛苦,还会增加无量的痛苦。 【摒弃这些】 发怒,是用他人的错误惩罚自己;烦恼,是用自己的过失折磨自己;后悔,是用无奈的 往事摧残自己;忧虑,是用虚拟的风险惊吓自己;孤独,是用自制的牢房禁锢自己;自卑,是用别人的 长处抵毁自己。摒弃这些,你就会轻松许多!多和有阅历的人交流,他过的桥,可以垫高、铺平我们要走的路;他吃过的盐,可以帮助我们做出自己的 人生美味。多和杰出的人交流,他的话可能是你想听还未听到的天国妙音;往往发人深省,犹如醍醐灌顶。多和有阅历并且杰出的人交流,这种交流很容易化成暖流。 做人的六条标准:知因果、讲良心、守道德、立志向、养识见、充才干。

“佛”,全称佛陀、浮屠。意译觉者、知者、觉。觉悟真理者之意。亦即具足自觉、觉他、觉行圆满,如实 知见一切法之性相,成就等正觉之大圣者。乃佛教修行之最高果位。自觉、觉他、觉行圆满三者,凡夫无 一具足,声闻、缘觉二乘仅具自觉,菩萨具自觉、觉他,由此更显示佛之尊贵。有计划-没行动=零,有机会-没抓住=零,有落实-没完成=零;有价值-没体现=零,有进步-没耐心=零,有 任务-没沟通=零;有能力-没发挥=零,有创造-没推销=零,有知识-没应用=零;有目标-没胆量=零,有付 出-没效益=零,有原则-没坚持=零;有意志-没持久=零,有热情-没定力=零,有毅力-没恒心=零... 如果你通过这么有限的字,就意识到:做人,修证更重要;做人,达到觉悟更重要;如果不能达到觉悟, 能达到智慧也好;如果不能达到智慧,能达到聪明也好;如果不能达到聪明,能达到某种程度的明也好。 生活,是一次性的;生活在无明中,是何其不值得。) 【妙言妙语】镜子:不管如何贿赂,还是原来嘴脸。坟墓:既是活人归宿,也是死人住所。摆钟:敲打的 是自己,提醒的是别人。道路:越是泥泞难行,越能留下深迹。竹子:每攀登一小步,就做一次小结。篮 球:总是坠入圈套,因为有人拍你。泥人:它最大的愿望,永远不要下雨

【人生三错】: 追求完美、责备求全、苛求圆满。 【人生三为】: 和为贵、善为本、诚为先。 【人生三幸】: 衣食无忧、 身心健康、亲情无限。 【人生三有】: 真心爱人、 知心朋友、 自己财富。 【人生三历】:少 年争学历、中年争经历、老年争病历。。你因为他的一句话生气,自己生了很久的闷气,等着他来哄,也许到最后他根本都不知道自己哪句话说错 了。所以我现在明白,沟通一定是最重要的,你生气,你不理他,你哭,只会让他觉得无理取闹,你以为 他能明白,你以为他能理解,但是在他们眼里,只会觉得不知所谓。有的事你不说,他们永远也不会知道。一件事,就算再美好,一旦没有结果,就不要再纠缠,久了你会倦;一个人,就算再留念,如果你抓不住, 就要适时放手,久了你会神伤,会心碎。有时,放弃是另一种坚持,你错失了夏花绚烂,必将会走进秋叶 静羌。任何事,任何人,都会成为过去,不要跟它过不去,无论多难,我们都要学会抽身而退。何名?般若???般若者,智慧也。?一切处所,一切时中,念念不愚,常行智慧,即是般若行。一念愚,即般若 绝;一念智,即般若生。世人愚迷,不见般若;口说般若,心中常愚。常自言我修般若,念念说空,不识 真空。般若无形相,智慧心即是。若作如是解,即名般若智。——少林延阔

篇四:自杀个案的认识与处理

自杀个案的认识与处理

案例一 同学欺压

案例二 亲子暴力

案例三 学业压力

缺乏挫折耐受力 缺乏社会支持系统 缺乏问题解决的能力

自杀的动机:

逃避、报复、惩罚、警告、控制他人使被控制人产生内疚和后悔

自杀的征兆和线索:

1、 内心挣扎时会出现行为和情绪的异样

2、 求生与求死只在一线之间

关于自杀的错误观念

1、 常说到自杀的人,一般不会自杀。这是错误的说法

自杀预防与评估

(来自:WWw.SmhaiDa.com 海达范文网:自杀能解决一切烦恼)

1、 评估自杀的真实性

2、 评估影响自杀的重要因素

3、 评估有无自杀计划

自杀危机干预举例

老师:老师这次请你来,是因为听到常常和同学说自己很想从5楼跳下去,很想知道这样跳

下去会有什么结果。老师会很担心,是不是有什么让你很不快乐的事情?老师很想知道有什么地方可以帮助你?

学生:没有,就是开玩笑的。

…….

哀伤(重要丧失)咨询和辅导

咨询关系很重要——重点放在哀伤事件上(个案可能会不愿意提及哀伤事件可以通过一些技 术让个案能够回忆其丧失的重要他人和重要关系,协助当事人表达自己)——进一步增强个 案面对已发生的哀伤事件的现实感(历程,细节、如何获知、回忆或描述时间、地点、人物、 当时的感受、问题所在等),以增加对事件的体认。——进一步协助当事人面对和处理当时 未解决的情绪(面质技术处理非理性的矛盾,有时这种矛盾是现实的,也可以允许这种情绪 的冲突和矛盾存在,同时使用空椅法等角色扮演技术帮助当事人接受和面对这些情绪,在处 理过程中,尝试改变)——进一步协助当事人处理哀伤事件后如何面对现实的困境或如何适 应新环境,发展新的角色,也可以使用支持性的哀伤处理团体辅导。

危机事件发生后的处理

1、 自杀——当事人、相关学生、家长、老师

2、 公共危机(失火、失窃、传染病、集体癔症发作等)

3、 伤害案件——学生间、师生间、老师间

4、 群殴——当事人、相关学生、家长、老师

5、 个别学生发生意外、重大疾病

危机应对和处理体系中——学校心理辅导机构和人员的责任

1、 群体情绪、认知、行为的处理

2、 个体情绪、认知、行为的处理

学校整体应对危机的层次:预防、危机处理、危机后的处理

学校整体应对危机的组织体系

学校自杀处理和预防

一、评估自杀行为发生的可能

1、 与求助者直接讨论自杀(企图、计划),了解危险的程度、自杀计划、准备过程、重要

的影响因素等,不能回避和逃避

2、 当求助者不愿谈及自杀时,可选择一些心理测验,例如投射测验

3、 经过以上过程后,同求助者订立契约,以确保在今后的生活中一旦有自杀的想法或无力

应对困难时,可以同咨询师、心理热线、可以信赖的亲人、朋友联络。

二、建立自杀应对团体,进行团体辅导

三、转介医疗机构,同时在诊断明确后,配合服用抗抑郁药

四、社会支持系统的启动和支援,家庭、同学、其他老师

五、开设生命教育课程

篇五:学生自杀都怪

学生自杀都怪“万恶”的应试制度?

南京师范大学社会学学者程平源对2013年媒体报道的79例中小学生自杀案例进行研究分析后发现,学习压力过大是学生自杀的主要原因,而在有明确或者疑似自杀理由的案例中有75%都跟学习压力有关系。所以,他分析称,中小学生的自杀并不是个体单纯的心理脆弱,而是高度的学习压力导致的普遍心理崩溃,其根源因在于高度应试的教育制度。这个分析也符合这么多年来大家对应试教育的一个认知。

有理论:一个人的意志力是一定的,被高压教育给损耗,到最后就可能筋疲力尽想自杀

高压教育总是引发争议

那么,报告怎么来分析数据背后的原因呢?这里就用到了一个意志力的理论。美国学者鲍迈斯特做过一个实验,把两组饥饿的大学生作为实验对象,第一组可以吃到美味的曲奇饼,第二组面前有曲奇饼和难

吃的萝卜,而且被要求只能吃萝卜。吃过东西之后,两组都要做一道数学题,研究人员宣称是要测试他们的智力水平,可实际上这道题是无解的,目的是观察两组大学生会思考多久才放弃。第一组平均尝试了20分钟才放弃,第二组只尝试了8分钟。鲍迈斯特就认为,这证明了意志力确实会被消耗,第二组先前在费力抵制曲奇饼的诱惑,后面就没有多少意志力来对付困难的数学题。

基于这个理论,程平源就把中小学生压力主导型自杀分为两类:

1、崩溃之死。由于学习和生活的压力自我耗损,或者突发自杀或者蓄谋自杀。2、羞辱之死。在他人的言语暴力和身体暴力下自我耗损到一个极致,以致自杀。这样的分类归根结底,根源就在“万恶”的应试制度。…[详细]

不过这样的理论推演却有问题,事实上应试教育还可能锻炼意志力,起码不是摧毁鲍迈斯特的意志力理论认为,意志力就如同肌肉一样,是可以得到锻炼的,锻炼的方法就是做“不习惯的事情”,例如让习惯用右手的人突然用左手来进行刷牙等日常生活动作。如此说来,长期的高压应试教育其实也可能一点点地锻炼和培养着意志力,起码不是消耗,这样的推理更为妥当。旅美物理学博士万维钢在鲍迈斯特的《意志力》这本书书评中就提到,“亚裔靠的是意志力。有实验发现,中国小孩从两岁开始就比美国小孩有更强的自控能力。”而他认为中式教育更多是在培养和依靠自控。那么,现象背后,让学生“崩溃”的压力到底来自何处?学业压力的确对学生影响很大,不过应试制度只是果,不是因在世界卫生组织今年刚刚发布的报告中,自杀位

列青少年死因的第三位,抑郁症则是背后的推手。能够引发抑郁的因素有很多,学业压力在美国等地的青少年中不算主要原因。然而,如果换到东亚,在韩国、香港、台湾等地,学业压力导致学生自杀就比较多了。不过,再细究下去,学业压力与父母和社会“读书无用便无成”的传统思想有关。即使不是“应试教育”是“素质教育”,问题也不会变得多好。心理专家杨小红教授就说,很多家长要求孩子完美,把过多的精力放在了孩子的学习上,觉得孩子学习好就一好百好,而且逼着孩子上各种兴趣班。以前是要求孩子德、智、体全面发展,不过现在的家长多是注重孩子的智,忽略了德和体,这样孩子遇到事情的时候就不会处理,很容易造成不良情绪。而且,家庭压力、与同龄人的交际压力等方面也同样重要

当然,不只是学业压力才重要。学者Weiner曾经系统分析过学生自杀的原因,就认为非常复杂,并非因绝望而一时冲动的行为,学童身处的环境是包括多个不同的系统,如家庭、学校、朋辈及社会等,而他还分析出,有自杀倾向的学生的四个特点:家庭长期不稳定和不和谐、家庭问题不断增加、一段人际关系结束、不能解决问题。

在韩国,学生自杀也是个让人棘手的现象,一般都认为和学业压力关系最大。但是,去年韩国保健医疗研究院公布的一项研究结果却有点让人意外。这项研究将别的自杀因素和学业对青少年自杀的影响做了比较,结果发现,最大原因是来自家庭,是学业压力的3.2倍。其次是交友关系(学业的2.4倍)、与父母的矛盾(学业的2.3倍)和与老师的矛盾(学业的2.1倍)。可见,学业压力不是一切。而中国

学生来自家庭、同辈人的压力少被提及,却又无法忽视,例如近年来有媒体报道,中国的校园暴力现象有所升级。

这些所谓“压力”都只是表象,问题还是在于压力下看问题的思维模式找到压力不难,找出压力背后的根源和解决之道就没有那么容易了。基本上学界都认为,自杀并不是临时起意的行为,而是一个连续的历程,先有脆弱的内在因素,再加上不良的外在因素,交互影响逐渐形成自杀倾向,且这个倾向一旦形成,只要环境带给个体挫折、不如意的感受,当事人就容易引发自杀意念,并随着情境危机的增强,产生自杀企图,迅速发展成自杀行为。一个对腾讯网友的大数据调查就显示55%的人都曾经考虑过自杀,并且15-18岁的青少年比例最高。所以,到底应该如何是好呢?首先,当然就是弄清这个过程是如何形成的。《你正常吗》的一个大数据调查显示,55%的被调查者都动过自杀念头关键在于对于同样一个表象,别说孩子,往往大人们也有不同的分析归因。例如小张今天在车上碰到了小明,小明却没有和小张打招呼。这时候,小张就可以有两种思维模式了:第一种是小张不喜欢我,所以不和我打招呼;第二种则是,小张只是因为车厢太挤,没有看到我,下次还是会和我打招呼的。无疑,第二种思维很是正面,第一种则充满了负面的归因。偶尔有这样负面的归因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这种归因法根深蒂固,也就是说,把负面的东西都看作是长久的,自己没有办法解决的,从而完全看不到希望。更恐怖的是,这样的负面往往基于对自己的负面评价,例如“我智商太低”、“我长得太不好看”等等,那么自尊感也会越来越低,情绪得不到宣泄,甚至陷

入抑郁情绪,乃至罹患抑郁症。很可能在某一天就被突如其来的“最后一根稻草”给压垮了。德国心理学家海因茨·亨塞勒深入研究过自杀问题,他就这么解释:在人与人发生冲突或个人遇到严重挫折时,自我价值将受到严重威胁,从而使人产生愤怒、焦虑、痛苦、孤独、无能为力、绝望的感觉。这时候,人体内的自我保护机制将被调动起来。在正常情况下,人通过攻击性行为来宣泄和缓解上述情感危机。然而,由于在某些人那里,攻击被阻滞或转向了自我,他们所陷入的情感危机不但不能得到缓解,反而愈加严重。于是,他们便会产生一种渴望想象,渴望进入一种无痛苦、解脱了一切烦恼的“和谐”状态,而这种渴望和想象最终将导致自杀。具有自杀倾向的人一般对一种侮辱性的结局心存恐惧,为了逃避这样的结局,他们选择了自杀,与此同时,他们也用这一行动实现了报复别人的目的。一个案例就是,前几天演员梁静就在腾讯视频节目《你正常吗》中坦言,烈性子的她最怕被人冤枉,每每此时都会有轻生的想法。大人都如此,更何况是小朋友呢?…[详细]

香港青少年反自杀教案中例举的错误归因类型

总之,有正确的问题归因模式是非常、非常重要的。而这样的模式需要培养和训练,需要从理解和尊重做起。而本专题所提的报告值得肯定的就是,用了很多详实的案例来说明有自杀念头的学生们如何被“侮辱”或者得不到尊重,值得警惕。

所以应试教育并不是什么都能装的框,尤其在自杀问题上更该慎重 自杀可能有“传染情绪”,所以要避免贴标签的研究许多心理专家都认

体裁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