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体裁作文 > 教育资讯

旱灾图片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5 19:19:31 体裁作文
旱灾图片体裁作文

篇一:气象灾害-旱灾

气象灾害-旱灾

【高考考纲】

旱灾的分布、成因、影响及应对措施。

【高考典题】

【2013·四川·1~2】2013年春我国部分地区发生了严重的干旱。读图,回答1~2题。

1.图示重旱的主要省(区)简称是( )

A. 陕、桂、湘 B. 滇、黔、蜀 C. 滇、黔、湘 D. 陕、蜀、桂

2.在发生重、特旱的地区,此时期最可能出现( )

A. 滑坡 B. 沙尘暴 C. 森林火险 D. 土壤盐碱化

【知识梳理】

一、干旱

干旱是因长时间无降水或降水量少而造成空气干燥、土壤缺水的一种现象。

二、旱灾

1.概念和特点: 旱灾指因气候严酷或不正常的干旱而形成的气象灾害。一般指因土壤水分不足,农作物水分平衡遭到破坏而减产或歉收从而带来粮食问题,甚至引发饥荒。同时,旱灾亦可令人类及动物因缺乏足够的饮用水而致死。此外,旱灾后则容易发生蝗灾,进而引发更严重的饥荒,导致社会动荡。 特点:具有渐发性,持续时间长,影响的地域广。

【及时检测】

1.下列自然灾害中,属于气象灾害的是

①洪涝 ②干旱 ③台风 ④泥石流 ⑤寒潮

A.①②③⑤ B.①②③④ C.①③⑤ D.①③

2.对我国影响最大的自然灾害是

A.干旱和泥石流 B.台风与干旱 C.洪涝与干旱 D.台风与寒潮

2.分布:

常发地区:非洲(最严重)、亚洲、大洋洲的内陆地区

3.发生原因:

自然原因:①气候条件:气温高,降水少,蒸发强;②土壤、植被条件:水分流失快

③异常天气:“厄尔尼诺”或“拉尼娜”

人为原因:①工农业用水量大②人口增多,生活用水量多 ③人类开垦耕地,破坏涵养水源的植被

4.危害:

农作物减产,生产、生活用水困难

5.防范措施:

修建水利工程(兴修水库、跨流域调水);开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推广节水灌溉技术;改善耕作制度,推广耐旱作物;节约用水;加强监测预报;人工降雨;因地制宜实行农林牧相结合的农业结构;改善干旱区农业生态环境等。

【及时检测】

3.简述海南岛(香港、马尔代夫、新加坡)等小岛屿缺水的原因。

4.简述西亚干旱的原因。

5.简述中亚干旱的原因。

三、我国旱灾

旱灾是我国发生范围最广、频次高、持续时间最长的渐发性气象灾害。旱灾的危害有河流断流、水库干涸;作物歉收,有的甚至绝收;人畜饮水困难等。我国自古就是一个旱灾严重的国家。我国是农业大国,旱灾对农业受灾体影响最大。(图见《图文详解》P104页“中国年干旱频率”图)

(一)我国四个旱灾多发中心(华北、华南、西南和江淮地区)及成因

(二)我国东部季风区是旱灾频发区

从自然原因看我国东部季风区,虽然为湿润、半湿润地区,但夏季风不稳定,降水变率大,有强烈的致灾因子。从社会经济原因看干旱对人类造成了损害,才称旱灾,如果干旱发生在无人区,不会给人类带来灾害,也就不会形成旱灾。并且旱灾的严重程度与人口、经济的发达程度有关,人口越密集,经济越发达,同样程度的干旱造成的旱灾越严重。

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虽然雨水不多,年年干旱或“十年九旱”,但由于人口稀疏,经济落后,因此并不是旱灾最严重的地区。而东部季风区受灾体多、经济密度大,所以旱灾灾情严重。

干旱区年年干旱,属荒漠景观,几乎很少出现旱灾;半干旱区常常“十年九旱”;旱灾区主要分布在常年雨水较多、干旱程度较低的广大东部季风区。

东部不同地区旱灾的特点:(1)东北地区盛夏干旱,“三天一小干,五天一大旱”。由于降水相对稳定,旱灾频次相对较少。(2)华北地区春旱严重,有“春雨贵如油”的说法。旱灾频次居首位。(3)长江地区伏旱,有农谚“春旱不算旱,夏旱减一半”。7月份雨带北移,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易发生旱灾,但是,台风雨经常可以缓解灾情。(4)华南地区夏秋旱。(5)西南地区四季均可发生旱灾。 总的说来,我国旱灾以春旱发生地域最广、频率最高,夏旱和秋旱次之。

(三)旱灾多发中心成因分析

1.华北春旱

(1)华北春旱严重的原因:

①春季雨带位于我国南方地区,华北地区降水少;②此时华北地区气温回升快,又多大风天气,水分蒸发快。③春季正值小麦等农作物的生长季节,需水量大;④华北地区耕地多,城市和人口密集,工农业发达,生产和生活用水量大。

(2)原理:

由于春季来自大陆的干空气依旧控制北方地区,因此春旱一般发生在北方,发生时间在3-5月,此时由于太阳直射点北移,使得地表升温迅速,但地表空气只能得到地表的热量却得不到地表释放的

水汽,因此使得空气干燥,不易成云致雨,且此时虽然暖空气开始活跃但一般活动在南方地区,到不

了北方,也使得该地区降水稀少,出现旱情。春旱是北方地区春季常见的灾害,时间长时,地表水干涸,地表龟裂,人畜饮水困难,因此做好预报工作,实时检测天气变化,节约用水,实行人工降雨,以及南水北调均可以缓解春旱。

(3)治理措施:

① 南水北调;② 修建水库;③ 控制人口数量,提高素质;④ 减少水污染;减少浪费,提高利用率;⑤ 限制高耗水工业的发展;⑥ 发展节水农业,采用滴灌、喷灌技术,提高利用率;⑦ 实行水价调节,树立节水意识;⑧ 海水淡化等。

【及时检测】

6.华北地区冬季比春季降水少,为什么不说“冬旱”更严重?

2.长江中下游伏旱

(1)时间:大体上从7月中旬到8月中旬

(2)影响地区:主要发生在中国长江流域及江南地区特别是湖北、湖南、江西、江苏、安徽等省。

(3)原因:

①到黄河中下游和东北地区,长江中下游地区被“副高”控制,形成反气旋天气,以下沉气流为主;②日照长,太阳辐射很强;③气温高,蒸发旺盛;④农作物生长也快,农田需水量很大。

(4)原理:

随着气温的升高,陆地气压降低,太平洋上的副热带高气压(夏威夷高压)逐渐西移,正常年份在7月中旬-8月中旬控制长江中下游地区。在副热带高气压(夏威夷高压)控制下,下沉气流十分强盛,长江中下游地区难以形成降水,7、8月又多晴朗天气,气温高,蒸发旺盛,形成盛夏伏旱。但由于气团单一,除局部地区的雷阵雨外,无大片雨区,普遍出现干旱酷暑天气,故叫“伏旱”。

3.云贵高原大旱原因

(1)自然原因:

①“厄尔尼诺”引发全球大气环流异常,使北方冷空气难以南下影响云南,来自印度洋的西南暖湿气流较弱,致使水汽供应不足,导致冬旱。

②云南纬度低,春季气温回升快,蒸发旺盛,导致了冬春持续干旱。

③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大,旱灾频繁。

④近年来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云南干旱出现频率更加频繁,严重程度有所加剧。

⑤西南多是喀斯特地貌,地表水下渗很快,引起地表水量减少,导致地表干旱。

(2)社会原因:

①农作物进入生长期,需水量大,农业用水增加,

②工业生产和生活用水量增加,造成水资源短缺。

4.广东冬旱:

①冬季盛行大陆西北风,降水少;②冬季气温较高,蒸发较强;③工农业发达,需水量大等。

5.西北地区全年旱的原因:

深处内陆,远离海洋,难以受到海洋水汽的影响,形成温带大陆性气候,全年降水少。

6.东北地区没有形成春旱的原因:

①春季气温回升慢,蒸发较弱;②有春季季节性积雪融水补给。

但盛夏季节,东北地区常有久晴高温天气引起的旱灾。

【及时检测】

7.干旱灾害是我国最主要的自然灾害之一。据统计,自然灾害中85%为气象灾害,而干旱灾害又占气象灾害的50%左右。

材料一:2009年2月2日全国气象旱涝分布图(图1)。

材料二:我国部分地区干旱分布图(图2)。

图1 图2

(1)、根据材料一、二,我国受旱最严重的地区是 地区,该地区旱灾一般出现在 季,为什么?

(2)、长江中下游伏旱的原因:

(3)、 我国西北常年干旱的原因:

(4)、简述抗旱救灾的主要措施:

【巩固练习】

1.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自然环境复杂,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结合下图,回答问题。

篇二:中国旱灾史

中国自古经常饱受天灾、旱灾、水灾、瘟疫袭扰。邓拓编著的《中国救荒史》中介绍:“中国历史上水、旱、蝗、雹、风、疫、地震、霜、雪等灾害,自商汤十八年(前1766年)至纪元后1937年止,计3703年间,共达5258次,平均约每6个月强便有灾荒一次。”李约瑟统计,在过去的2100多年间,中国共有1600多次大水灾和1300多次大旱灾。陈达在《人口问题》中统计,自汉初到1936年的2142年间,水灾年份达1031年,旱灾年份达1060年[1]。旱灾(drought)其实即是缺乏水,农产品因此而枯萎,导致饥荒。干旱大部分发生在中国北方地区。水灾则多在江南地区。

商朝

成汤十八年至二十四年(前1766-1760年间),曾有连续七年的大旱,《管子·轻重篇》曰:“汤七年旱,民有无子者。”管仲还认为:“善为国者,必先除其五害。”[2]

周朝

厉王二十一年至二十六年(前858-853年),连续六年大旱[3]。

周幽王二年(公元前780年),史载“三川竭,岐山崩”。伯阳父认为“山崩川竭,亡之征也”[4]。

《史记·货殖列传》记载:“六岁穰,六岁旱,十二岁大饥” 汉朝

《盐铁论·水旱》:“六岁一饥,十二岁一荒。”

《史记·孝景本纪》载后元二年“大旱。衡山国、河东、云中郡民疫”。 《前汉书·武帝本纪》载,(前114年),“四月,关东旱,郡国四十余饥,人相食”。

平帝元始二年(公元2年),郡国大旱,“赐田宅什器,假与犁、牛、种、食。”

[5]

王莽建平四年(前3年)发生大旱灾。

东汉安帝初,“连年水旱灾异,郡国多被饥困??时饥荒之余,人庶流迸,家户且尽”[6]

桓帝延熹九年(166年),“青、徐炎旱,五谷损伤,民物流迁”[7]

南北朝 北魏太和十一年(488年),“大旱,京都民饥,加以牛疫,公私阙乏,时有以马驴及橐驼供驾挽耕载。诏听民就丰。行者十五六,道路给粮禀,至所在,三长赡养之。遣使者时省察焉。”[8]

隋朝

大业八年(612年)大旱,“时发四海兵,帝亲征高丽,六军冻馁,死者十八九。”

[9]

大业十三年(617年)大旱,“时郡县乡邑,悉遣筑城,发男女,无少长,皆就役。”[9] 唐朝 《旧唐书·德宗本纪》载贞元六年夏“福建等道旱,井泉多涸,人渴乏,疫死者众”。

宋朝 《文献通考》卷301记载,北宋明道二年(1033年)“南方大旱,种粒皆绝,人多流亡,因饥成疫,死者十二三。” 南宋隆兴元年(1163年)平江主簿王梦雷在湖南大旱饥荒,写下一首《勘灾诗》,“散吏驰驱踏旱丘,沙尘泥土掩双眸。山中树木减颜色,涧畔泉源绝细流。处处桑麻增太息,家家老幼哭无收。下官虽有忧民泪,一担难肩万姓忧。”。 元朝

元世祖(来自:www.sMHaiDa.com 海 达范文网:旱灾图片)至元七年(1270年),“诸路旱蝗,告饥者令就食他所。”[10] 明朝

洪武十二年(1379年)诏曰:“广平所属郡邑天久不雨,致民艰于树艺,衣食不给。??今年夏秋税粮悉行蠲免,以苏民力。”[11]

《明英宗实录》载:天顺三年,“辰州、永州、常德、衡州、岳州、铜鼓、五开等府卫自五月至七月不雨,民之饥殍者不可胜记。”

嘉靖元年、十年、十一年、十七年、二十四年、二十九年、三十四年陕西连年大旱[12]

崇祯十三年(1640年),河南“大旱遍及全省,禾草皆枯,洛水深不盈尺,草木兽皮虫蝇皆食尽,人多饥死,饿殍载道,地大荒”。河南内黄县苏王尉村发现的《荒年志》碑记崇祯十三年时“斗麦价钱六百文,斗米价七百文,斗豆价四百文”。

有专家统计明朝旱灾次数一共有174次。[13]

清朝

清乾隆五十年(1785年)有十三个省受旱,“草根树皮,搜拾殆尽,流民载道,饿殍盈野,死者枕藉”。 清光绪三年(1877年),“河南全省大旱,夏秋全无收,赤地千里,大饥,人相食。”又山西境内“无处不旱”,“河东两熟之地,灾者八十余区,饥口入册者不下四五百万”[14]。是年8月1日,山西巡抚曾国荃奏折曰:晋省报灾州已有57处,饥民200余万,后来“赤地千有余里,饥民至五六百万之众”[15]。据12月10日奏报统计,全省被旱10分(颗粒无收)者16个州县;被旱9分者13个县;被旱8分者30个县;被旱7分至5分以下者还有9个县[16]。 中华民国

1929年,陕西大旱,80%的县受灾,估计死亡加逃亡人数达300万。 中华人民共和国

至今中国依旧是旱灾频仍,几乎是无年不荒,缺水成为中国全国境内最迫切的问题。2006年内蒙古苏尼特草原持续旱灾,受灾草场面积23186.7平方公里[17]。2006年5月中旬以来,重庆市遭遇大旱灾。2009春,干旱波及中国12个省份,河北南部、山西东南部、河南西南部等地一度达到特旱。2010年初,云南、贵州为中心的五个省份已达到特旱。

我国近年旱情

根据历史文献,查得最近1000年来发生在中国的重大干旱事件有14例,其中出现于宋、元、明、清等不同的朝代和不同的冷暖气候背景下的有代表性的事例分别是:公元989~991年(北宋);1209~1211(南宋);1370~1372年(元朝);1483~1485年(明朝);1585~1590(明朝);1637~1643年(明朝);1784~1787年(清朝)和1875~1877年(清朝)。

这14个干旱事例中,以1637~1643年的干旱事件持续时间最长;1585~1590年干旱地域最广,且地域分布变化最大,前期北旱南涝转变为后期的北涝南旱;1877年为北方大旱的典型;1785年则为江淮、长江中下游干旱之典型;而公元989年为中原地区干旱之典型。

以下分述之:1637~1643年的干旱(通常又称崇祯大旱)其持续时间之长、受旱范围之大,为近百年所未见。中国南、北方23个省(区)相继遭受严重旱灾。干旱少雨的主要区域在华北,河北、河南、山西、陕西、山东,这些地区都连旱5年以上,旱区中心所在的河南省,连旱7年之久,以1640年干旱最为猖獗。干旱事件前期呈北旱南涝的格局,且旱区逐年向东、南扩大;1640年以后北方降雨增多,转变为北涝南旱。在这期间瘟疫流行、蝗虫灾害猖獗。

1585~1590年的干旱地域广、变化大,大范围干旱持续6年。干旱事件可分为前后两段,前段呈北旱南涝的旱涝分布格局,后段旱涝分布格局有改变,北方开始多雨,干旱区扩大并南移至长江流域及江南。由各省逐年受旱成灾的县数统计可见,前段受旱最重的是河北、山西,后段受旱最重的是江苏、安徽和湖南,旱灾持续最久的则是河南。1589年达到极旱,1585~1590年间各地河湖井泉干涸记录可旁证干旱程度,其中1589年的许多干涸记录为最近50年所未见。例如,安徽“淮河竭、井泉涸、野无青草”;浙江“运河龟坼赤地千里,河中无勺水”等。这次干旱事件尚伴有大范围饥荒和瘟疫,疫区随大旱地区而转移。

1877年为北方大旱的典型,在旱区中心的山西省南部二百余日无透雨,陕西华阴县1877年无降雨日数达290天以上,这样的持久干旱情形也是最近50年所未见的;汉水、汾水、浍水、汶河、渠河水涸。疫疾伴随旱灾和饥馑迅速发生并蔓延,这期间蝗虫大面积发生。

1785年为江淮和长江中下游干旱之典型,据史料记载:“太湖水涸百余里,湖底掘得独木舟”。黄河中下游和江淮地区严重旱灾持续4年,并伴随严重的蝗灾和瘟疫,其持续少雨时间和酷旱记述为近50年所未见。江淮及太湖地区1785年夏季降水量低于现代记录的极小值。如苏州1785年夏季6~8月雨日数仅28天,夏季降水量的推算值为174毫米,为18世纪夏季(6~8月)雨量的次低值,也低于1951~2000年的最低降水量记录,其距平百分率低达-57.4%,即夏季雨量的减少近6成。在持续旱灾期间,黄河下游及黄淮、江淮飞蝗大爆发,还出现疫病大流行。

公元989年为中原地区干旱之典型,该年开封的年降水量推算为191毫米,为最近的50年所未见;公元990年的年降水量为357毫米。旱区中心地带这2年的年降水量平均减少近6成,连续2年平均降水量不足300毫米,这也低于最近50年的最低气象记录。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极端干旱个例发生在不同的冷暖气候背景下。其中1585~1590年(明万历十四至十八年)持续6年大范围干旱,出现在小冰期最寒冷阶段到来之前的相对温和时段;1637~1643年(明崇桢十至十六年)南北方连续7年大范围干旱,出现在小冰期寒冷气候背景下;1784~1787年的大范

围持续干旱事件则出现在小冰期中的相对温暖阶段;1876~1878年(清光绪二至四年)持续3年大范围干旱,出现在全球大范围气候转暖的背景下等等。

根据最近1000年间有过多次大范围持续3年以上的重大干旱事件的事实,尤其是有的干旱严重程度为最近50年所未见的事实来看,可以认为,在过去1000年的气候变化历程中,最近的50年尚属于气候条件较好的时段。因此,对于未来出现重大气候干旱灾异的可能性应予重视。另外,当前尽管十分强调人类活动对气候变化的影响,但也应当看到,即使在人类活动影响并不显著的历史时期,重大的气候灾害仍多有发生,其严重程度多有超过现代记录的。因此,在预估未来的气候情景,和讨论未来的干旱和水资源匮乏问题时,应当充分考虑古气候记录的研究结果。

2000年多省干旱,干旱面积大,达4054万公顷,受灾面积6.09亿亩,成灾面积4.02亿亩。建国以来可能是最为严重的干旱。

2003年 江南和华南、西南部分地区发生严重伏秋连旱,其中湖南、江西、浙江、福建、广东等省部分地区发生了伏秋冬连旱,旱情严重。

2004年 我国南方遭受53年来罕见干旱,造成经济损失40多亿元,720多万人出现了饮水困难。

2005年 华南南部现严重秋冬春连旱,云南发生近50年来少见严重初春旱。 2006年 重庆发生百年一遇旱灾,全市伏旱日数普遍在53天以上,12区县超过58天。直接经济损失71.55亿元,农作物受旱面积1979.34万亩,815万人饮水困难。

2007年 22个省发生旱情。全国耕地受旱面积2.24亿亩,897万人、752万头牲畜发生临时性饮水困难。中央财政先后下达特大抗旱补助费2.23亿元。

2008年 云南连续近三个月干旱,据统计,云南省农作物受灾面积现已达1500多万亩。仅昆明山区就有近1.9万公顷农作物受旱,13多万人饮水困难。

2009年 我国多省遭遇严重干旱,连续3个多月,华北、黄淮、西北、江淮等地15个省、市未见有效降水。冬小麦告急,大小牲畜告急,农民生产生活告急。不仅工业生产用水告急,城市用水告急,生态也在告急。

2010年 2009年秋季以来一直到2010年初,中国西南地区遭受严重旱情。特别是云南发生自有气象记录以来最严重的秋、冬、春连旱,全省综合气象干旱重现期为80年以上一遇;贵州秋冬连旱总体为80年一遇严重干旱,省中部以西以南地区旱情达百年一遇。目前云南全省、贵州大部、广西局部持续受旱时间超过5个月,损失十分严重。截至3月23日,旱灾致使广西、重庆、四川、贵州、云南5省(区)受灾人口6130.6万人,饮水困难人口1807.1万人,饮水困难大牲畜1172.4万头,农作物受灾面积503.4万公顷,绝收面积111.5万公顷,直接经济损失达236.6亿元。

篇三:地质灾害方面的图片

图3-2 滑坡简易监测

图2-10 防止危岩体崩落的治理措施示意图(据潘懋、李铁锋,2001)

图2-8 及时报告灾情及险情

图2-9 不可贪恋财物

图79 河流冲刷陡坡坡脚,建在岸边的房

屋非常危险

图80 新选场址应尽可能避开江、 河、湖(水库)、沟切割的陡坡坡地带

图81 村庄建于冲沟沟口,泥石流爆发时冲毁房屋

图84 建房可选择在反向坡坡上、坡下

图86 建房选址应尽可能避开顺层斜坡

图90 切坡不合理,未加支护,房屋未建好就可能受到滑坡的威胁

图94 古滑坡体上建筑密度过大,可能导致稳定性降低,引发局部甚至整体滑动

图95 丹巴县城坐落在古滑坡体上,因建设规模迅速扩大,累受滑坡危害

图98 河流冲刷陡坡坡坡脚,建在岸边的

房屋非常危险

图99 降雨诱发滑坡,建在岸边的房屋

易受破坏

篇四:水

中大班综合主题课程《水》组织架构图

活动目标:

1. 知识与能力:全面认识水的习性、功能、水与人类的关系、探索水的科学测量、水的三态变化演示、雨的形成、地球上的水资源。

2. 过程与方法:用实验的方法主动探索水的特质与习性、掌握科学测量水的方法。

3. 情感、态度、价值观:理解水的精神、培养对水的审美、培养对水资源的短缺的危机感、对人为破坏水资源的行为的羞耻感、培养节约用水的习惯。 活动准备:

1. 物品贮备:中英文六步洗手法儿歌、《非诚勿扰二》浪费水资源镜头剪切、泼水节视频剪

辑、世界节水标识、水的测量的大量杯、烧杯、玻璃板、水桶、计算器(明白相同数字相加可以用乘法表示、蒙氏教具乘法板的运用)、电磁炉、冰块(相同量杯两个实验液态水变成固态水之后体积不同)、雨的形成的教学视频、地球上的水资源视频或图片、节水小卫士海报自制、小猫钓鱼玩具、水的污染、浪费、水灾、旱灾图片视频、俞敏洪水的精神的演说、傣族舞蹈视频、孔雀舞头饰、关于水的音乐、古诗、水墨画、水的体育项目视频图片、地球仪、世界地图。 2. 环境创设:以水为主题的环境创设。 3. 英语语言环境。

资源储备:

3月22日

中国节水标志由水滴、人手和地球变形而成。绿色的圆形代表地球,象征节约用水是保护地球生态的重要措施。标志留白部分像一只手托起一滴水,手是拼音字母 JS的变形,寓意节水,表示节水需要公众参与,鼓励人们从我做起,人人动手节约每一滴水;手又象一条蜿蜒的河流,象征滴水汇成江河。

中国节水标志

作用

“国家节水标志”既是节水的宣传形象标志,同时也作为节水型用水器具的标识。对通过相关标准衡量、节水设备检测和专家委员会评定的用水器具,予以授权使用和推荐。据了解,澳大利亚、南非等世界上许多国家都有节水标志,对节水起到了促进作用。 实施

为保证节水标志的权威和公正性,全国节水办公室还将对标志进行注册,会同有关部门制定开展节水型产品标识的办法并予以公告。

关于水的儿歌(配乐诗朗诵) 1、没有你—— 没有你 鱼儿在哭泣 没有你 大地皱纹层起 没有你

江河不再奔腾不息 没有你 世界不再有生机

你是大地流出的晶莹的泪 化作世间最纯洁的水晶 你是清晨花瓣上的甘露

缓缓流向人们焦渴的心灵 曾经 我们伤害了你 让你洁白的身躯 染上层层黑雾 但是 请你原谅 要知道

那时 我们多不懂得珍惜 也许 是失去后才知道 我们不能没有你 现在 就让我们来帮你 找回你那洁白的身躯 弥补你那受伤的心灵 只因为 我们爱你 只因为 失去你

这个世界也将失去 生命的一切

2、我爱生命之水 我爱生命之水, 她的博大令我陶醉。

她以力量塑造世界, 她以无私哺育人类。 我爱生命之水,

也为人类的行为感到惭愧。 从何时起,高度文明的我们, 成了生命之母的累赘? 我爱生命之水, 我告诫“聪明”的人类。 停止破坏的行为, 反之,则将后悔。 以沉重的代价, 为自己赎罪。 我爱生命之水,

我更爱生机勃勃的人类。 二者的共存, 将让世界更美。 总不愿见到最后的水, 是人们眼中的泪。 3、儿歌:水 清清水,我问你, 你的家,在哪里? 你的衣,有几件?

篇五:云南旱灾

体裁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