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体裁作文 > 教育资讯

水火相容的实验作文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4 17:13:07 体裁作文
水火相容的实验作文体裁作文

篇一:水火相容

水火相容

在一个玻璃杯中盛大半杯水,把十几颗氯酸钾晶体放到水底,再用镊子夹取几小粒黄磷放到氯酸钾晶体中。接着用玻璃移液管吸取浓硫酸少许,移注到氯酸钾和黄磷的混合物中,这时水中就有火光发生。水中有火,岂不是“水火相容”吗?

秘密在哪里呢? 在水中放进氯酸钾,氯酸钾是含氧的化合物;再放进黄磷,黄磷是极易燃烧的东西,在水里因为与空气中的氧隔绝了,所以没有自燃。但是,加进了浓硫酸,浓硫酸与氯酸钾起作用生成氯酸,氯酸不稳定,放出氧来。氧又与黄磷起反应而燃烧,这种反应特别猛烈,因此在水里也能进行,使得水火同处在一个杯中。磷被氧化生成五氧化二磷,五氧化二磷与水起作用,生成磷酸

变色溶液

5.叶脉书签的制作

[实验步骤]

(1)选择外形完整、大小合适、具有网状叶脉的树叶, 这是成功的关键,叶脉不硬

的就好象煮树叶汤。

(2)用水将树叶刷洗干净,放在约10%的氢氧化钠溶液中煮沸。当叶肉呈现黄色后取出

树叶,用水将树叶上的碱液洗净。

(3)将叶子平铺在瓷砖或玻璃板上,用试管刷或软牙刷慢慢刷去叶肉。将剩下的叶脉放

水火相容的实验作文

在水中轻轻清洗,稍稍晾干后,夹在书中压平。

有另一个配方:1000g水中放25gNa2CO3和35gNaOH烧开,把桂花、白杨或广玉

兰的叶放入,烧到黄色略透明为止,拿出来用旧牙刷刷去叶肉,

叶脉浸入颜料,即成。

篇二:水火相容的篝火

聚----水火相容的篝火

创作人:李杰

此灯光作品的灵感来自于水与火交融的感悟!古人素有:“水火不相容”之说从何而来?从人类栖息地的历史来分析,人类发展离不开水源,人类对火的应用是人类走向文明的一把钥匙!有水源的地方必有火的聚集。水火不相容的刹那是大自然让人类懂得对大自然的敬畏;懂得对大自然无限索取所应该得到惩罚。让人类懂得感恩大自然赋予我们的一切! 从佛文化里领悟到:凡世间万物皆为空,不能执着于形体、外表;需悟万物的本来面目。领悟到水与火其实是相互依存、相互交织。试问人世间没有水、火的本来面目是怎样?水环抱大地,大地孕育万物;火点亮星空,照亮回家的路。 此作品运用水的灵性与火的豪放相互依存,迸发出---相聚的喜悦!火光冲天是火想冲破大地对它的束缚!站到更高、更远、更宏大的世界!带着感恩的心纵观世间万物对“我”的孕育。

作品制作需求:

(1) 全息技术的LED灯具及相关控制系统、喷雾系统。

灯具:6套×1000MM

(2) 需要搭建篝火台,采用原始的木料做基础,回归自然。

(3) 需要现场制作及安装

篇三:写一次实验1

写一次实验

——苏教版语文第十二册习作4

【教学目标】

1.能按要求观察一次实验,或自己做一次实验,并做好实验记录,初步感知在实验中如何留心观察、随机记录、积累素材。

2. 能将自己观察实验或做实验的过程说一说,并能有条理地写下来,期望在习作中至少能写成四至五段,第一段简要交代所做的实验,或实验的目的;第二段简单介绍实验的材料准备等;第三段起按顺序,把实验过程写得清楚、具体,注意写出实验现象的变化,并作细致地描述;同时能把“我”放进实验,写出与实验现象对应的心理变化,根据过程可适当再分2~3自然段;最后一段简单交代实验的原理以及自己的收获、感想。全文不少于450字。

3.通过做实验、观察、记录,促进学生勤于观察,多动手,多动脑,养成“ 留心生活、观察生活”的良好习惯;提高学生认识生活、探究科学的兴趣和能力。

【教学重、难点】

通过关注实验过程中的变化,将实验现象以及与之相应的心理活动变化写细致,来达成“将实验过程写具体”这一目标。

【教学准备】

选择自己喜欢的实验做一做,记下实验步骤、实验现象以及当时的心理。(用表格或自己喜欢的形式记录实验均可)

【教学过程】

一、交流实验,激发兴趣。

1.指名简要说说自己所做的实验。

二、共改实验,习得方法。

1.教师做实验,提出相应的观察要求,揭示实验原理。

2.学生构思整体框架。

如果让你来介绍这次实验,你会怎么来写呢?

静静地想一想。

组织学生交流。

追问:你觉得最重要的是哪一部分呢?

3.今天我们就重点来研究怎样把实验过程写具体。(出示)

4.师生共改实验片段。

出示例文,指名读一读。

说说例文写得怎么样,能吸引你吗?哪些地方需要修改。

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添加符号。

4.小组合作修改例文。

1

5.小组修改,教师巡视。

6.交流汇报,组织点评。

7.总结:要把实验过程写具体,就应该做到突出现象细描绘,勿忘心理添情趣。(出示板书)

三、下笔成文,再现实验。

1.根据自己的记录单,把自己印象最深刻的部分说给同桌听一听。

3.学生写作,教师巡视,发现问题,及时指导。

四、修改片段,充实实验。

1.读给自己听,自评习作,自主修改。

先写完的同学可以自己读一读,进行修改。

2.交流汇报

投影出示实验片段,师生共同修改评价。

五、结集成册,分享实验。

等大家全部写完以后,我们将此次习作结集成册,并放入班级图书角,供同学们一起分享。

板书:

写一次实验

介绍实验 实验过程写具体

材料准备 突出现象细描绘

实验过程 勿忘心理添情趣

原理收获

2

下水文:

水火相容

水和火能相容?你信不信?我就通过一次实验让水和火容在了一起。

我先准备好了实验材料:一盆水,一根蜡烛、一个打火机和一个杯子。

实验开始了,我点燃了蜡烛。烛焰摇曳,就像一位刚出生的婴儿,对世界充满了好奇。燃了一会儿,烛焰慢慢地旺了起来。我轻轻端起蜡烛,把它放到水面上。此时,它像走失了的小鸭子,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我心揪得紧紧的,就像被什么提着似的,呼吸都变得急促起来。这蜡烛能经受得住考验吗?我拿起杯子,对准蜡烛猛地向下一按。蜡烛的火焰立刻变暗了许多,它似乎已经感觉到了自己的命运凶多吉少了。 “不好,蜡烛熄灭了!”还没等我把杯子从水中救出来,蜡烛就熄灭了。唉,怎么失败了!我垂头丧气地救出了蜡烛。

到底是什么原因使实验失败了呢?我仔细回忆着实验的步骤。“难道是蜡烛在水里的时间太长了吗?还是烛焰一开始烧得不够旺?”

第二次实验开始了。我又点燃了蜡烛,这一次我让蜡烛充分燃烧了好一会儿才把它放到水面上。我拿着杯子犹豫不决:“现在扣下去时机正好吗?蜡烛还会灭吗?”我深吸了一口气,把杯子扣了下去,水花四溅,但我全然不顾,目不转睛地盯着沉入水底的蜡烛。火苗越来越暗了,我的心里就像有十五个吊桶打水——七上八下的。“蜡烛啊蜡烛,你一定要撑住啊!”蜡烛仿佛听懂了我的话,顽强地亮着。“啊,水和火真的相容了!”我尖叫起来。突然,火苗颤动了两下,好像一个生命垂危的老人将要走完他的人生之路。我连忙小心地把手松开,蜡烛又重新浮了上来。它神气地晃动着身体,好像在对我说:“瞧,我从水底走了圈,连水都怕我了,怎么样?”我长长地舒了一口气,欣喜若狂地举着蜡烛大声叫道:“成功啦!我的实验成功啦!”

水和火到底为什么能够相容呢?带着这个疑问我去查找了资料。原来,当杯子将蜡烛向下压时,水没有渗透到杯子中,杯里仍残留着一些空气。这些空气可以维持火苗的燃烧,因此火没有熄灭。看来生活中还有许多神奇、有趣的事等着我们去发现、去探索!

3

篇四:水火不相容

水火不相容

--读《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有感

《水浒传》作为一部优秀的古典文学小说,其细节描写精致细腻,引人入胜,其中巧用象征、设喻,更是使行文意境深远,使人深思。

本篇原回目为“林教头风雪山神庙,陆虞候火烧草料场”。标题即点出“雪”与“火”这两针锋相对,互不相容的事物。“正是严冬天气,彤云密布,朔风渐起,却早纷纷扬扬卷下大雪来”。从林冲怀着惶恐之情去接管草料场时,那雪就紧随其后,步步紧逼,丝毫不让人有喘气的余地。“仰面看那草屋时,四下里崩坏了,又被朔风吹撼,摇振得动”。“那雪下得正紧”。“看那雪,到晚越下得紧了”“那两间草厅已被雪压倒了”,“林冲?先取下毡笠子,把身上雪都抖了,把上盖白布衫脱将下来,早有五分湿了?把被扯过来盖了半截下身??”。明写还嫌不够呛,双衬上草厅的暗写与人物动作,心理的烘托,仿佛那寻要愈演愈烈,非落个白茫茫一片大地真干净才肯罢休。

可再大的雪也熄不灭那星星火种。作者好像故意要设迷局似的,在草料场这怕火的地方,一而再再面三的写“火”,先是老军在雪天“向火”,再是他特地将“火盆”借给林冲,林冲在床上放下包裹被卧,就坐下来生起“焰火”来了。“火”越烧越大,吾辈也越看越生疑,就在大家以为这火即将变得更大之时,“火盆内火种都被雪水浸来了”,火没了,真的没了吗?短暂的沉寂后,冲天大火而起,让我们大大意外了一反。

难道这火仅仅是烧掉草料场的火吗?不,那是冲天的怒火,是愤怒的烈焰,是压抑已久的火山喷射出的可以毁灭一切的大火。一而再再而三的忍辱退让,委曲求全,不断幻想着欺瞒着自己有一天可以回到从前。可是忍耐并没有换来安宁,顺从引来的只有置人于死地的毒计。那么就全不要了吧!放弃官阶、放弃安稳、许诺忍耐!从今天起,大冲只是大冲,我要真真正正地为自己而活!

于是林冲的性格终于完成了质的飞跃。再回首细品,景物描写竟与人物命运出奇地一致。那高俅、陆虞候等人,不正像漫天暴烈的风雪,对林冲风雪刀剑严相逼,一步步将其推至绝路;而林冲虽然只是一粒小小的火种,可是终有一天兴起了燎原之势,将邪恶烧尽。

如果将小说放在时代背景的大环境中,你就能更好地理解“雪”与“火”的象征意义。元朝末期,政治混乱,社会动荡,贪官污吏横行霸道,肆意鱼肉百姓,人民群众苦不堪言,食不果腹,衣不敝体,生活在这种黑暗邪恶的时代,百姓只有奋起反抗,才能有一丝活命的生机,作者正是正视了这样的现实,才满怀正义,写下了千古留名的《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其中雪与火的抗争、正影射了腐朽的封建统治阶级与广大人民群众的激烈对抗,二者不会相容,只有当正义战胜了邪恶,民主推翻了专制的那一天,斗争才会停止。

大雪天,狂风呼啸,一人矗立在风雪之中,举起葫芦,将冷酒一饮而尽,然而狠狠摔将出去,披蓑戴笠,手挺花枪,头也不回地迈向一片白晃晃的深处。

此景壮哉!

此情豪哉!

边城之伤

--读《边城》有感

《边城·题记》中讲到:“‘边城’是大城市的对立面。这是“中国另外一个地方,另外一种事情”。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我主要不在领导读者去桃源旅行,想借重桃源上行七百里路酉水流域一个小城市中几个愚夫俗子被一件普通人事牵连在一处时,名人应得的一份哀乐,为人类‘爱’字作一度恰如其分的说明”。

在边城中,有天真可爱的翠翠,有英俊勇敢的两兄弟,有自然热情的祖父,有扶危济困的顺顺,还有那些虽然场景不多,却纯朴善良的乡民。这么多美与善的人性结合在一起,让人感到仿佛置身于那传闻中安逸飘渺的桃花源中,真愿长梦不醒。

然而,就是这么美、这么美的人们,却有着如此凄凉的结局,可谓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一场大雷雨,夺走了爷爷与天保的生命,也使得翠翠与傩送的爱情逐水流波,再难见到回头的那一天。作者为何恁的“残忍”,没有给予美好的开头一样美好的结局?

要解答这个问题一定绕不开创作者本身。沈从文先生是湖南凤凰人,20多岁时从乡下跑到北京,满希望能看到“新世界”的灿烂,然而,举目所见,皆是“虚伪、懦弱、自私、势利、男盗女娼”之粗鄙图景,心中的理想与不堪的现实之间割裂开了一道深深的鸿沟,让他不同自主的怀念起故乡尚未完全被现代物质文明所摧毁的纯朴民风。然而,在湘西,这种古朴的民风也正在消失。《长河·题记》中说:1934年的冬天,我因事从北平回湘西,由沅水坐船上行,转到家乡凤凰县。去乡已十八年,一入长河流域,什么都不同了。表面上看来,事事物物自然都有了极大进步,拭仔细注意注意,便见出在变化中的堕落趋势。最明显的事,即农村社会所保有的那点正直、朴素人情美,几乎快要消失无余,代替而来的却是近20年实际社会培养成功的一种唯实唯利的人生观“。沈从文在这样的现实面前,发出了一声无奈的叹息。于是他写出《边城》这部作品。算做对人性之美远去的现状而作出的无奈又顽固的抗争。

但是,他又同时清醒地认识到这种改造社会的方式是不现实的,所以他才把他改造社会的理想看成一个“过分认真”的“傻头傻脑”的“乡下人的打算”。也正因为如此,他的《边城》使人读后总有一种在获得美的感受的同时,感到一种忧伤、悲凉和惆怅,总感到他所描绘的明丽景物和温暖人情上笼罩着一种似雨似雾、挥赶不去的阴湿与愁苦。作者在现实生活与理想世界中承受着双重煎熬,他想去改变社会却人微言轻,无法实现;想要避世隐居然而却已无处可去。他这种焦灼不安的心理自然而然地影响到了笔下的人物,于是就产生了老船夫“一切要来的都得来”的无奈心声,产生了翠翠“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的不测等待。在作者笔下,翠翠的爱情悲剧已俨然不是个人的苦痛了,而是时代的苦痛,民族的苦痛。

“边城”不仅是一个地理概念,也是一个时间概念,文化概念,它寄托了中国文人几千年来的田园牧歌理想,这种生活确实存在过,可是在作者创作时几乎已无处可寻了。所以,《边城》是一部怀旧的作品,一种带着痛惜情怀的怀旧;《边城》是一部温暖的作品,但是后面隐伏着作者很深的悲剧感。更令人痛惜的是,这样的悲剧在今天仍在不断上演,我们的文化仍在愈来愈发达的物质文明的夹缝中寻求生存,担忧着某天被蚕食殆尽。

上世纪30年代有沈从文为远去的文化发出的一声叹息。现如今,谁再为现代人谱写一曲边城之伤?

百花深处有人家

这是一个光怪陆离的故事。

开头似乎极其正常:某人找某搬家公司搬家,而后,情节急转直下,百花深处早已是一片废墟,找搬家公司的人是个傻子,而搬家四人组为了运费,竟然假装搬东西,而后又良心发现,影片结尾是傻子提个铃铛跑了,然后就the end 了。

很扯的故事,不是吗?

可我却从中品出了一丝苦涩的味道。

此且按下不表,我想先引一个案例。

据美国《洛杉矶时报》报道,因为中国民众使用罗马拼音来编写手机短信或在计算机上打字,取代传统的一笔一画的汉字书写,所以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发现,他们已经忘记了如何用笔写汉字了。

有人说这是美国借机炒作,有人说这纯粹危言耸听。可清醒的人还是透过“提笔忘字现象中挖掘到了可怕的本质:中国的文化传统正逐渐苍白无力。

我们不得不面对这一痛苦的事实:从故宫文物损坏案到“提笔忘字”,从药家鑫案到彭宇案,人们看到的无一不是文化流失,道德沦丧,中华五千年的文明招牌正在被国人自己一点点破坏蚕食,我们不禁要问,为什么我泱泱大国,礼仪之邦,如今竟会发生如此让人心痛之事?

答案只在影片中暗示了一次。在汽车驶往“百花深处”的路上,傻子怯生生地望着陌生的高楼大厦,呆呆地说:“我怎么全不认得呢?”司机随口答到“如今只有老北京才不认得路”。

如今只有老北京才不认得路。

伴随着坚般利炮一同破裂的不止是中国的大门,还有积累了上千年高傲的民族性格。在巨大的耻辱之下,民族性格在极端自弃与极度膨胀之间硬生生轮回了个遍。还未等中国喘过来气儿,花样百出的现代物质文明又一股脑地涌了进来。在苦难与现代化的浪潮中,我们沉沦了,疯狂了,丢弃了??所以才会有“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还有荒蛮的十年浩劫。如今,我们的民族性格中仍存在着扭曲的种子,我们在利益与道德间迷失了方向,在文化与现代生活中难以把握平衡点,这是中华民族的悲哀。

可希望仍会有的。影片末尾,在悦耳的铃铛声中,搬家四人组眼前仿佛看到了曾经的场景:那个百花飘荡,雅致娴静的别院,那一方未曾被现代文明侵染的精神故土。

希望每一个炎黄子孙心中都存在一片百花深处的院墙。

篇五:有趣的实验

一、水中点灯

欲话说,水火不相容。水中怎么能点灯呢?可是,现在我们请大家 来试一试。

1.准备: (1)将蜡烛拧进一个大螺母里,放在碗底中间(蜡烛的芯要比碗口 低)。 (2)往碗里慢慢加冷水与蜡烛上口平齐(如图所示)。

2.实验:点燃蜡烛。当蜡烛的火焰着到水面以下时,蜡烛继续燃烧 而不熄灭。

3.道理:水能吸热,接触水的蜡烛表面不熔化。蜡烛在燃烧过程中融化的蜡,遇到水会迅速变成固体,并冻结在火焰四周。火焰低于水面时,水会把逼向蜡筒的热量迅速带走,所以蜡筒就能保护火苗一直燃烧。所以水中可以“点灯”。 二、烧不断的线与烧不着的纸条

你一定会奇怪,线怎么会烧不断?纸条怎么会烧不着呢?下面这两 个实验就是讲的这些有趣的内容。

1.准备:约1 厘米长的棉线一根,曲别针一个,少量的浓盐水,一 寸铁钉一个,火柴,20 厘米粗的铁棍一根,1.5 厘米宽30 厘米长的纸条 一张。

2.实验:先把曲别针系在棉线的一端,将棉线放入浓盐水中浸透, 然后取出,把棉线的另一端挂在已固定的铁钉上晾干。用火点燃系曲别 针的棉线一端,火熄灭后,曲别针也不会掉下来(图1)。 另外,用纸条紧紧地斜缠在铁棍上,纸条边不要互相重叠(图2)。 用点燃的火柴沿铁棍往返移动,同时不断转动铁棍,虽然火烧的很旺, 但是仍然烧不着铁棍外面包着的纸条。

3.道理:棉线上浸满了盐,盐不能燃烧。棉线烧完后,外面留下了盐壳,就象一条线一样挂着不断。可是盐壳的线很脆,稍稍一碰就会断。 用纸条缠在铁棍上,由于铁棍吸热较快,它吸收了纸条上受到的热 量,纸条的温度总也达不到它燃烧的温度,所以纸条就不会燃烧。 三、冰镇桔子汁

冰镇不用水,简单又易行,你若不相信,试试成不成。

1.准备:苏打粉,桔子水,瓶子,

2.实验:把桔子水装进瓶子里,在瓶子里放些苏打粉,搅拌使它溶 解。桔子水会逐渐变冷,就成了冰镇桔子汁了。

3.道理:溶解苏打需要水和热量,水里的热让苏打吸收了,所以桔 子汁变冷了。 四、用植物颜色变魔术

把叶子是紫红色的卷心菜切成碎片,放进盛着开水的碗中,浸泡半 小时以后,水就变成了紫色的。然后再把紫色的水倒进玻璃杯中。现在 可以表演变颜色的魔术了。桌上放三只杯子,表面看来里面都是净水,事实上只有第一杯是净水,第二杯是白醋,第三杯水中含有碱溶液。把紫色的水每个杯子里倒一点。结果,第一杯还是紫色,第二杯是红色,第三杯是绿色。卷心菜的紫色素有一个特性,就是在酸中变红,在碱中变绿,在中 性水中保持本色不变。

五、密写药水

用白醋、柠檬汁或洋葱汁在纸上写字,干了以后,不会留下什么痕迹。这类液体就是最简单的密写水。想要读密写字,只要把纸放在烛火上烤一下,字就变成棕色,能够看得见了。醋、柠檬汁、洋葱汁能使纸发生化学变化,成为一种类似透明薄膜一样的物质。这种物质的着火温度比较低。在火上烤一烤,密写过的地方先焦了,所以就显出字迹来。

六、糖能着火吗?

把一块糖放在铁皮盖上,你来试试看,能不能点燃它。不管你试多 少次,准保点不着。可是,如果你在糖块的角上撒上一点烟灰,再用火 柴在那里点火试试,这时候糖便燃烧起来,发出蓝色的火焰,直到烧完 为止。 把烟灰和糖分开单独烧,两样都烧不着。然而烟灰能促成糖的燃烧。 燃烧以后,烟灰还是烟灰,并没有变化。在这里,烟灰起了催化剂的作 用。催化剂能促进化学变化,但是它的组成和数量在化学变化的前后并没有变化。 七、走走停停的火柴梗

掐下火柴头,在火柴梗的一头粘上一滴万能胶,立即把它放进水盆 里,它就在水中时游时停,能持续好一会儿。 万能胶内含有一种化学溶剂,它会不断气化蒸发。这种看不见的气 体从胶中挥发出来,推动火柴梗前进。胶的表面逐渐凝固,内部的溶剂 气化以后要突破表层才能挥发出来,所以火柴梗一会儿游动,一会儿不 动。

体裁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