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蛋读后感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12 14:49:12 字数作文
篇一:宇宙未解之谜读后感
《宇宙未解之谜》读后感
我对浩瀚无际充满神秘的宇宙怀有一颗浓烈的好奇之心,尤其对不明飞行物的报道更是感兴趣,今天我怀着激动的心情看完了《宇宙未解之谜》这本书,真是令我大开眼界。
书中讲到了宇宙的状态和样子,太阳系的起源,外星人留下的物证……,书中好多内容都让我看了匪夷所思,当然最吸引我的还是不明飞行物的中国之行这篇文章。书中讲到1979年9月9日晚9时40分,湖南省常德县樟木桥的湖南柴油机厂内,人们正在观看露天电影。突然,观众们沸腾起来,纷纷回头仰望天空。只见在西方约1500米的空中,有一呈椭圆形的物体,发出强烈红黄光芒,还拖着一条光尾,就像是喷射出来的气体。它无声地平行于地面由北向南方向飞去,约3分钟后消失。同一天晚上,位于常德西北的湖北省监利县,有一个农场技术员也见到了类似的不明飞行物。如果在这两个地点所看到的不明飞行物为同一物体的话,那么可以推断,它的飞行速度应是每秒230~240米。另一个记载是1987年3月6日晚11时50分,在四川省眉山县象耳镇上空出现了一个橘红色飞行物,它的形状像一顶倒放的草帽,从西北方向沿着直线向东飞行,距离地面有1000余米。虽然很多报道都不太靠谱,但我相信总有一天会找到真正的不明飞行物,怀着对科学向往的心,我又投入到对不明飞行物的探寻,真希望我也能亲眼目睹这位天外来客。
《宇宙未解之谜》这本书给予我丰富的知识和无穷的想象空间,无边的宇宙隐藏着太多的秘密,但我们坚信:人类一定会破解一个又一个宇宙之谜!我们期待着那一天。
篇二:《宇宙简史》读后感
《宇宙简史》读后感
《宇宙简史》是史蒂芬·霍金的著作。
史蒂芬·霍金生于 1942年,是当代最重要的广义相对论和宇宙论家。现为剑桥大学卢卡斯数学系教授,被誉为继爱因斯坦后最著名的科学思想家。他也是黑洞理论和“大爆炸”理论的创始人。霍金患有严重的肌肉萎缩症,只能无助的坐在轮椅上,但他克服了残疾的障碍。他让思想遨游到无限的时空,去揭开一个又一个的宇宙之谜,霍金既是残疾天才的典型,也是当代的大众文化偶像。他,是轮椅上的攀登者!
《宇宙简史》也叫做《时间简史》,它的原著名字是“A Brief History of Time”。
霍金借助哈勃望远镜、爱因斯坦的广泛相对论、牛顿的万有引力、量子力学的不确定原理、热力学第一定律等诸多人类的结晶展开了他的宇宙历史研究。诸如,宇宙星体的引力塌缩形成黑洞、黑洞不太黑、黑洞发射粒子、黑洞爆炸及时间和空间有限而无界,天主的启动等等。
《宇宙简史》用它迷人的表达方式讨论了宇宙的历史和将来、时间和时空的本性、黑洞等令人敬畏的主题,霍金用敏锐的直觉和坚定的推理直接挑战了已被广泛认同的传统量子学、大爆炸理论、甚至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在探寻时间和空间核心可望而
不可及的秘密这一未竟之业中,它将引导世界各地喜欢仰望星空的人探寻宇宙的秘密。
我享受这本书带给我的乐趣。每当我漫步在知识的世界中。曾几何时,自己对于宇宙充满了无尽的幻想和渴望,想着天上的星星,想着天上的月亮。现在,我时常眺望星空,看着颗颗流星,看着五彩的星座。从书中,我了解了更多关于黑洞的故事,揭开了反物质神秘的面纱,知道了更多遥远星系的奥秘。从书中,我学习到了许多天文学的知识。我感觉,我自己与遥远的未知更近了一步。
霍金认为的宇宙是一个或在膨胀或在收缩的空间,而且他还相信,宇宙是在一次爆炸中诞生出来的。而宇宙的原型是什么呢?我在书中我找到了答案,宇宙原来只是一个星球,但它的密度非常高,光亮很大,终于在某一天,它突然爆炸了,这就形成了宇宙,虽然这只是假想之一,但这却是比较广泛的一种说法。 刚开始读《宇宙简史》的时候,我觉得那些语言太深奥太专业太生僻了,怎么也看不懂,领略不到畅游在宇宙中的乐趣,体会不到揭开宇宙庐山真面目的满足。细细品味后我才领悟到,那文字中蕴含着宇宙独特而神秘的魅力以及霍金热爱科学的心。 是什么让霍金造就了他不平凡的一生?是那颗对一切充满好奇、刨根问底的心。是那孜不倦的精神。
简练的语言,播撒着浩渺的知识;睿智的语言,体现着博大的智慧。这次的阅读,让我长了知识,增了视野,也让我学会了严谨的态度。
宇宙所带给人们无限的诱惑力,它等着我们去探索,去挖掘更多宇宙的谜底!《宇宙简史》上不能解释的宇宙的谜,就靠 我们一代又一代的人去探索、去揭开它!
篇三:《宇宙大爆炸》观后感
宇宙大爆炸
通过视频《宇宙大爆炸》,让我认识了宇宙的起源,对宇宙的演变认识更加的深入。我明白了人类对宇宙的认识是逐渐探索发现的过程,经过古今中外诸多的天文学家、天体物理学家长时期的观察、假设、探索、研究、计算、推理、发现经过这一系列繁琐、深奥的过程他们终于发现了现在的宇宙是在150亿年前由宇宙所有的物质在高度密集、有着极高的温度的状态下,发生了巨大的爆炸。大爆炸以后,物质开始向外大膨胀,逐步的形成了星系团、星系、银河系、恒星、太阳系、行星、卫星等,就这样形成了今天我们看到的宇宙。在现在的今天,我们那些伟大的天文学家、天体物理学家还在对未知的宇宙进一步探索。现在我们就一起了解一下《宇宙大爆炸》。《宇宙大爆炸》包括四个部分,分别有《何处是中心》、《给我证据》、《宇宙的密码》、《宇宙的模样》。下面我依次介绍每个部分的主要内容,其中包括主要观点,发展过程,重要事件、代表人物等。
何处是中心
在浩瀚的宇宙之中,何处是宇宙中心呢?这个问题从古至今一直被人们讨论、探索着。在中国三国时期徐整提出了盘古开天辟地的神话故事,天地渐渐的分开了,盘古在天地之间渐渐的长高了,这说明了宇宙在膨胀。数学天才勾股定理的发现者毕达哥拉斯提出了这样的观点,他认为任何天体都是球形,地球处于宇宙中心,周围是空气和云。月亮、太阳、行星都围绕着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在埃及有一位天文学家托罗密提出了完整的地心体系,他认为日、月、金、木、水、火、土这七个天体都在各自的轨道上围绕着地球做顺时针运动,速度有时快,有时慢,有时停,而且有时还在各自的轨道围绕某点做圆周运动。但是在十六世纪波兰天文学家尼古拉哥白尼提出了与托罗密相反的观点。他认为应该是地球围绕着太阳做匀速圆周运动,还提出了月亮不止绕太阳做匀速圆
周运动而且围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哥白尼的这个观点是人类史上对宇宙的探索的一次历史性转变,使人类对宇宙有了重新的认识。
德国天文学家开普勒又找到了新的证据,他根据第古留下的对宇宙精密的观察资料,发现了行星是沿着椭圆轨道围绕太阳运动。意大利物理学家伽利略用自己制作的望远镜观察天体,他在观察木星时发现有四个卫星围绕着木星做运动。根据开普勒、伽利略的发现宣告了地心学说的终结。
牛顿在研究运动规律时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他发现任何两个物体之间都有吸引力,因此两个天体之间也存在着相互吸引的力,并且这种力可以通过计算推导出来,这样就有了万有引力定律。这项发现表明是万有引力支配着宇宙中天体的运动。
通过用望远镜的观察,英国天文学家哈雷提出利用金星临日的现象计算太阳与地球的距离。但是由于各种原因,直到1767年各国天文学家才计算出日地的精确距离,距离为1.5亿公里。根据这种方法,测算地球与恒星的距离也因此产生了。伽利略提出了三角测量来计算地球与恒星的距离。由于没有精确的仪器直到过了七十年以后,俄国人斯特鲁维才测出离我们最近的恒心距离为4.3光年。威廉赫谢尔提出了估计恒星的另一种方法,利用亮度的对比计算出太阳系至少有2600光年。罗斯伯爵利用高倍天文望远镜发现了呈旋窝状的美丽星云。哈雷发现星系有位移,打破了天体固定不动的说法。物理学家多普勒认为如果有两颗恒星在万有引力下围绕同一轨道运行,一颗朝向我们运动,一颗远离我们运动,利用三棱镜观察两者的颜色发现波长、颜色都不相同。德国光学家约瑟夫冯弗朗和费意识到折射的光谱中隐藏着发出这些谱线的化学元素的指纹。这是一种寻找宇宙秘密奇妙的方法。然而真正使这些谱线的意义为科学家所了解的人还是克里斯蒂安·多普勒。他利用谱线来测量和观察星体的不同运动方向,他发现了如果光源在向我们接近弗朗和费线就会向光谱的蓝端移动,这叫蓝位移。如果光源在后退,这些谱线会向光谱的红端移动,这叫红位移。美国天文学家哈勃运用光谱位移的原理,在宇宙观察
上作出了重大的发现。英国天文学家威廉哈金斯用望远镜观察了亮星的光谱,在其中找到了钠钙镁等化学元素的谱线。而且,他利用谱线的微小位移测出了天狼星的视向速度。他还利用太阳光谱中构成谱线的化学元素进行分析,了解了太阳是由氢和氦构成的。
通过上述种种的证据,证实了地球不是宇宙的中心,太阳也不是宇宙的中心。何处是宇宙的中心,就让我们继续去探索吧!
给我证据
世间万物存在的某种联系、某种现象不是凭空可以想象的,都要有理有据。对于宇宙的探索发现也要有充足的证据。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发表的关于运动物质中电磁现象的论文,提出了侠义相对论,后来又提出了广义相对论,他为研究哈勃发现的星系宇宙奠定了理论基础。从牛顿提出的时间永恒的均匀流逝,到爱因斯坦发现时间和空间是不可分割的统一体,时空告诉物质如何运动,而物质告诉时空如何弯曲,证明了每个物体对周围的时空产生影响。它们在时空中造成凹陷或扭曲,一个物体经过另一个物体的旁边,路径就会受到扭曲而偏向。
数学家欧几里德发现的欧式几何其中的第五公设,它可以推导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和为180度,把这套几何学的空间叫平直空间。德国数学家高斯,匈牙利数学家鲍耶,俄国数学家罗巴切夫认识到在非平直空间中三角形的内角之和不是180度,这种空间的几何学叫做非欧几何。在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中在大质量物体附近的时空需要非欧几何来描述,这就是弯曲时空。对于爱因斯坦提出的宇宙学常数,俄国学者阿列克谢·弗里德曼表示质疑。1927年,物理学教授乔治·勒梅特指出:爱因斯坦的静态宇宙模型是不稳定的。爱因斯坦也承认了自己错了。通过女天文学家赫丽塔·勒维特,发现的"造父变星"的亮度先是快速上升,随后缓慢下降,呈周期性变化,越亮的造父变星光变周期越长的特点。哈佛天文台台长沙普利认识到,通过造父变星,可以推算出星系的距离,因此他做出了太阳并不在银河系中心的重大发现。哈勃用同样的方法,证实了"哈勃定律"的存在。
哈勃定律的重要意义在于,星系彼此分散运动通过哈勃的发现勒梅特证实了自己的想法,并找到爱因斯坦、哈勃,向他们陈述了自己的理论,宇宙是从一个原始原子开始,不断分裂膨胀而成的。从那时开始,爱因斯坦承认引进"宇宙学常数"是他一生最大的失误。
根据地质学家的推算地球的年龄比宇宙的年龄长,使得剑桥大学的数学家弗里德·霍伊尔对宇宙大爆炸产生了质疑,并与邦迪和戈尔德一起,提出了与大爆炸理论完全对立的"稳恒态宇宙"理论,认为宇宙不仅在空间上均匀,而且面貌不随时间改变。但是天文学家发现,哈勃将星系的距离全都(来自:WwW.smhaida.Com 海达 范文 网:宇宙蛋读后感)低估了一倍,因此也就将宇宙的年龄低估了一倍。这样宇宙的年龄就不会比地球的年龄低了。
空间中的氢原子,受引力逐渐凝聚到一起,形成了恒星在恒星越来越大时,引力产生的内部压力也越来越高。这种压力使氢原子产生聚变反应,形成氦。当氢燃烧完后,恒星内的氦可以再聚变为氧和碳,如此持续,合成越来越重的原子,直到铁的产生。比铁更重的元素,则可以在恒星演化晚期的超新星爆发中产生。因此组成我们身体的碳、氧、铁等重元素,都是先在恒星中产生,所以说我们每个人都曾经是某颗恒星中的一部分,生命,也由此产生。
宇宙的密码
霍伊尔关于重元素在恒星内合成的理论不能解释轻元素氦,前苏联科学家伽莫夫,提出了宇宙中的氦主要是在大爆炸后高温条件下合成的理论。但是,霍伊尔提出了一个问题:如果宇宙起始于一次大爆炸,在那种高温高热状态下所产生的辐射,一定会在太空中留下某种痕迹,可是现在没有痕迹!
伽莫夫认为如果产生大爆炸那么一定会遗留下辐射。泽尔多维奇也认为大爆炸过后会有余光残留下来。经过长期观察他们发现大爆炸理论不成立。
普林斯顿大学的狄基教授认为宇宙既不像霍伊尔他们认为的是一个永恒不变的处在稳恒态的宇宙,也不像勒梅特和伽莫夫他们所认为的是由惟一的一次大爆炸而产生的,
他认为宇宙是处在一种膨胀收缩再膨胀的过程中,同时他也认为当宇宙收缩到一个很小的体积的时候,这时它的温度肯定是非常高的,而且当宇宙膨胀到今天的这种程度的时候,肯定还有某种留存下来的温度存在,于是他就想来测量这个剩余的热量。但是由于种种发现宇宙大爆炸的痕迹(宇宙微波背景辐射)的是罗伯特·威尔逊和彭齐亚斯。这又是一个重大突破。
斯蒂芬·霍金和彭洛斯证明了广义相对论和经典物理学是正确的,因此黑洞和宇宙大爆炸都是不可避免的。通过卫星的测量,戈达德航天中心物理学家约翰·马瑟证实了宇宙微波背景辐射确实具有完美的黑体辐射谱,大爆炸理论得到了进一步的证实。
美国伯克利大学教授乔治·斯穆特通过收集观测数据,绘制出了一张宇宙微波背景辐射的图像,把它称为“宇宙蛋。”宇宙蛋所显示的是大爆炸结束时宇宙的图像。约翰·马瑟和乔治·斯穆特在宇宙微波背景辐射研究中的贡献,他们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
宇宙的模样
根据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方程,定义出了临界密度的概念。如果宇宙空间中物质的平均密度等于临界密度,那么宇宙空间就是我们所熟悉的平直空间。如果大于临界密度,宇宙空间就是封闭的球形。如果小于临界密度,宇宙空间就应该是开放的双曲形。临界密度的数值究竟是多少呢?
当时人们还不能精确测量宇宙的密度。但是知道它与临界密度属于同一个数量级,也就是说相差不会超过几倍。狄基认为,这里有个奇怪之处。
这时古思回忆起一年前狄基的报告,他意识到为了解决磁单极问题而提出的暴胀理论,其实也可以解决狄基的宇宙几何空间问题。如此剧烈的膨胀会把原来弯曲的空间拉直,这就好像我们用力拉一块褶皱的橡皮膜,可以把它拉平一样。因此如果在宇宙的极早期发生过一次暴胀,那么我们可以观测的这部分宇宙几何空间就非常接近平直空间了。
我们用望远镜能直接看到星系中恒星发出的光,根据这些星光我们可以推断宇宙中
篇四:《重建教师的精神宇宙》读后感
读《重建教师的精神宇宙》有感
中泰中学 陈薇
踏上教师岗位不知不觉已经有一年多的时间,有过迷茫,有过失落。看着身边的老教师经常洋溢着幸福的笑容,不明白他们的幸福感到底来源于哪里?难道是他们已经参透了教育的真谛?带着这样的疑问,我品读了《重建教师的精神宇宙》。
“为教育而呼吸,为教育而存在”书的封面上这句话一下子把我吸引了,教育能有如此强大的魅力,让人为之奋不顾身?我迫不及待的打开书本,细细的品位书中的每一句经典……
书中有一句话“一个人接受什么样的教育,就会有什么样的人生。”当看到这一句话的时候,我的第一个反应是“害怕”,脑海中浮现了刚入职的时候,办公室的老师在议论她的女儿班上几个学生家长一起联名约任课老师“吃饭”,原因是孩子成绩不理想,想让老师自己找找原因。
如今,社会、家长都十分重视教育!教育,已经不仅仅是学校和老师的事了!而这恰恰使老师和学校的压力越来越大!学生的大部分时间都与老师相处在一起,老师的言谈举止,对学生的一生都是有影响的。不同的教育,造就不同的人生。关于教育与人生的关系,李政涛老师将其比喻为一枚硬币的两面。一面是:你想给他们什么样的人生,就会给他们什么样的教育;另一面是:你给了他们什么样的教育,就会让他们度过什么样的人生。你想给学生什么样的教育、你给了学生怎样的教育,其背后就是你的价值观,就是你对他人生命的态度。
那么该给学生接受怎样的教育,到底什么样的教学才是正确的呢?我迫切的希望能从字里行间找寻出那一个答案。
倾听,教育应该是倾听的教育!教育的过程应该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互相倾听与应答的过程。
教育是雕塑人心灵的艺术,俄国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如果教育者希望从一切方面去教育人,那么就必须从一切方面去了解人。”从这个意义上说,善于倾听应该是教师的品质,真正的教育必然是从心与心的对话开始的,而心与心的对话又是从真诚的倾听开始的。倾听本身就是一种教育,它是课上知识的获取,更是课下师生之间的心灵之约。
记得刚来学校的时候,以代课老师的身份接了一个班,还不是很清楚每个学生的情况。有一天上课铃声已经响了,我走进教室,发现有个成绩不是很好的男生跟后面那个成绩不错的女孩再讲话。顿时火就上来了,把那个男生臭骂了一顿,那男孩看着是想解释的样子,可我又咄咄逼人的把他的话堵回去了。事后,我也没当回事,就觉得这个男孩好像成绩越来越差,上我的课总是心不在焉,更多了个“怪癖”,把我发下去的数学报撕碎。看到这一幕,我更是心烦气躁,我把当成了“怪人”,“怪人”自然是不用去理会的。从此,数学课上我把他拉入了“黑名单”。后来,他的班主任。也就是我的师父跟我聊起了此事,原来她也发现了这个现象。这个男孩子只是数学课上表现的特别不积极,甚至是表现出了反感!而其他学科,他又恢复了“正常人”。这一刻我反应过来了原来他是针对我,顿时我觉得羞愧至极!师父还告诉我,其实那天他不是在跟那个女生聊天,他们是在一起讨论题目!天哪,我都做了些什么事!这一刻,我迫切的想跟这个孩子道歉。赶快结束这场误会!如果当时我给他一个倾诉的机会,或许也不会有如此深的矛盾!我也反复问自己,为什么当时只批评了他,而另外一位当事人却相安无事!或许,我带了“有色眼睛”,因为女孩成绩好,理所应当这个男孩不对!估计这个男孩最气恨我的就是这一点!经过这件事情,我深深领会到给学生倾诉机会的重要性,学着做一个倾听者,倾听每一个孩子的心声,给孩子机会,让他们说出自己的想法。更重要的是,要平等的对待每一个学生。
现在细细反思我的教学,发现经常有学生站起来发言的时候,而自己却没有专心听,不等学生讲完,就急于纠正问题,忙着讲解教案上准备好的内容,沉浸在自我表现中,不考虑学生的感受和想法。久而久之,课堂就成为了一片死水,毫无生机可言。我想我也应该好好反思,要学会倾听孩子们的每一个问题,每一句话语,相信这样做定能给我的教学带来好处。
其次,课下我也要学会倾听,做学生的知心朋友。
成长是身心裂变的过程,成长的过程充满着困惑和疑虑。随着年龄的增长,初中生慢慢学会了故作深沉,学会了一个人默默承受,对人和事都有了自己的基本看法,对家长和老师也不再像以前一样唯唯诺诺。此时,教师要去抚慰成长中敏感的心灵,成为学生成长的引路人,就要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赢得学生的信任。这就需要老师,以心换心,去倾听学生,做学生的朋友。
书中,还有一种教育,那便是爱的教育。只有深爱学生,才能热爱教育。
曾经有位老前辈跟我们一群年轻人谈心,他告诉我们一个人无论走到哪里,有两样东西是不能忘的,一是理想,还有就是良心。我的父亲也经常教育我,做人要对得起自己的良心,教书育人,必须首先深爱每一个孩子!是啊,我也想做到深爱他们每一个人,认真对待每一个生命!可理想很丰满,现实却很骨感!想“爱”,却不知如何去“爱”。或许,我还没有用心去“爱”,才会这般无奈!书中说,教育是有味道的。在人世间,总有一股教育的味道,浸润着每位昔在、今在、将在之人,挥之不去。一位优秀的教师,在多年以后,或许他的学生回忆起来,都有一股浓得化不开的教育味道弥漫在他身心,这是属于这个老师的专属“味道”。这便是爱的教育。这样的老师肯定是深爱着他的每一个学生,我也想成为这样的老师。在教育这条道路上,我还在不停的摸索,虽然这条路不是很好走,但我相信,只要坚持不懈,我定能到达那个点。
想起了《泰迪的礼物》,记得初次阅读这个故事的时候,为之感动的流泪!汤普森老师的一个善意的对待,带来了一连串光明的回应,交互形成正向、永久的良性循环。一条残破的手链和一瓶用过的香水,点燃她内心的善,让她看到肮脏外表下的真正泰迪,以及他需要的帮助。一个心理有障碍的学生,因为老师的关心而奋发向上,成为好学生、好医生。汤普森老师用爱点燃了小泰迪,让他觉得生命的美好,也坚定了他奋发向上的信念!
我想教育真的不仅仅是一个职业,更是一份良心产业。它需要我们有一个好的心态,这样才能做到复杂的事情简单做,简单的事情认真做!也许这样也才能成为“学生生命中的贵人而不是路人”。在教育这条道路上,我要做的还有很多很多……
如果一艘船不知道该驶去哪个港口,那么任何方向吹来的风都不会是顺风。教育也是同样如此。每个孩子都会有不同的人生,每个孩子的教育也应该是不同的,我想最为关键的也是李政涛老师书中所说的教育要学会倾听,学会热爱每一个孩子。我想我们老师所要做的就是尽自己的所能,深爱每一个孩子,让他们都能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行。
篇五:《果壳中的宇宙》读后感
《果壳中的宇宙》读后感
今天终于读完霍金写的《果壳中的宇宙》了,虽然从头到尾读完一次,而且中间通常一句话要看四五次,最后对内容还是一知半解,但还是要写下我的读后感......
看完这本书我觉得要跟之前看过的霍金写的另一本书《宇宙的起源与归宿》联系起来。因为《宇宙的起源与归宿》中提到的万物之理(将所有局部性理论结合成一种“万物之理”,按霍金的话来讲找到的话,将会是理论物理的尽头、人类的终极胜利)就是《果壳中的宇宙》中提到的M理论(也叫弦论)。其中M理论包括0-异型、Ⅰ型、ⅡB、ⅡA、E-异型 和11-维超引力。其中设计的的有11-维超引力、P-膜、M-理论、量子力学、广义相对论、10-维膜、超弦、黑洞。而M理论中将这些东西联系起来的中心就是现今研究需要找出的目标。 霍金认为人是生活在10维或者11维的空间里的,但人类之所以未觉察到,可能是因为额外维的尺度小到普朗克尺度(普朗克长度为10-33厘米,普朗克时间为10-43秒)或者大到无穷大,所以人类未观察到。
而宇宙处于膨胀之中已经被普遍认可,因为根据多普勒效应和从宇宙所接收到的微波辐射已经证实了这一点。
霍金认为,大的额外维蕴涵着我们生活在一个胚世界中,一个在高维时空中的4维‘面’或‘膜’”中。强力、弱力和电磁力将被限制在这个胚中,所以任何与引力不相关的物理问题就会和在4维时空中的一样。引力则会弥散到整个高维空间中去。也就是说,引力随距离的减少可能比以往的估计更快。
这样,行星轨道会是不稳定的:行星要么掉到太阳中去,要么逃离太阳逃逸到太空中去。然而,若额外维在离人类生活其上的胚不远的另一胚处终结的话,这种效应就不会发生。那么,对于超过两个胚相分离的距离,引力就会如上述像电磁力那样,不能自由地发散开去,而被有效地局限在胚上,并且减小的速率刚好适合于行星轨道。
霍金在《宇宙的起源于归宿》中提到,银河系是棒旋星系。恒星绕银河系中心作缓慢的转动,大约2亿多年转动一周。如果套用开普勒定律,外部的恒星的运动速度应当比靠近银心的转得慢,但是观测结果并非如此,整个银河系内恒星的运动速度大致相同。所以,天文学家认为银河系中存在大量暗物质,大部分分布在银河系的外围,从而加快了这部分区域内恒星的运动速度。对星系团内全部星系运动状况的研究也得出相同结论。
霍金认为,在4维“膜”世界中,人类生活在一个胚中,邻近还有另一个“影子”胚。因为光被限制在胚中,不能传播到另一个胚,所以人类不能看到影子世界。但是人类会感觉到影子胚中的物质的引力影响。这种引力在人类所在的胚世界中会显示成一种“暗”源。检测“影子”胚的仅有办法是通过引力的途径。
霍金说,弦、膜和胚“与宇宙中任何其他东西一样,都会有量子起伏。”这些量子起伏就使得胚这样一类客体会自发地创生和消失。这个过程很有一点像沸腾的水中蒸汽泡形成的过程。量子力学中的海森伯不确定性原理导致了胚从泡泡中创生。如果这个4维泡泡继续长大,那么生活在这个泡泡上的人就会感到宇宙正在膨胀。
按照霍金的无边界设想(霍金在《宇宙的起源与归宿》中提到宇宙是有限,无界的,就像地球表面,只不过多了两维,而宇宙边界的唯一条件就是没有边界),胚世界的自发创生有一段虚时间的历史。在这段历史中,宇宙像一个果壳:一个4维球面。只是果壳是空的,在这胚世界图像中的4维果壳是满的:人类生活其中的胚在虚时间中的历史是一个4维球,它是一个5维泡泡的边界,而余下的5维或6维是卷曲的,并且卷得非常小。
依照霍金的理论,胚在虚时间的历史将决定它在实时间的发展。高维泡泡在虚时间中产生一个完全光滑的球形的4维“果壳”的概率是最高的;然而,这又对应于在实时间内以暴胀方式永远膨胀的胚。星系不能在这种胚世界中形成,从而智慧生命也不会出现。然而,高维泡泡在虚时间中产生一个有点不光滑和偏离球形的4维“果壳”的概率虽然稍低一些,但是却能与实时间中的减速暴胀过程(胚在开始时有一个加速膨胀——暴胀的相,随后膨胀又缓慢下来)相对应。在这个减速暴胀过程中,星系可能形成,智慧生命也会出现。有趣的是,这些智慧生命将会创造一种宇宙理论,认识到他们来自于不那么光滑,也不那么圆的4维“膜”。
在读完《果壳中的宇宙》和《宇宙的起源与归宿》之后,有一种感觉。人类置于茫茫的宇宙之中实在是太渺小了,而且对所存在的宇宙也只是停留在理论阶段,完全没有实力实践。而当中一些妄想要挑战自然挑战宇宙的人类不是太狂妄,太可笑了吗?虽然他们可以说是人存理论决定这个宇宙,但是没有确凿的证据是不能使全世界的人类信服的。而神创论更是无从谈起,他们想说他们那个万能的上帝么?可惜,亲爱的上帝不是万能的,他能造出一块自己也搬不起的石头么?
人类还有很多未知的世界需要我们不断探索,我相信,事实只有一个,人类在将来,一定会得到我们想要的答案。
字数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