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体裁作文 > 教育资讯

清代老紫砂壶图片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5 13:24:35 体裁作文
清代老紫砂壶图片体裁作文

篇一:中国历代紫砂壶大师名人录

紫砂壶档案:紫砂文化距今已有两千年历史,紫砂壶的真正流传是从明代开始,之后名家辈出。蔚然成风。历代帝王,文人墨客无不视若珍宝,史料记载:清朝康熙皇帝不但酷爱紫砂壶,并且曾认真研习亲手制作:“一时宫廷上下处处紫砂,文武群臣皆以制紫砂壶为功。”现在,紫砂壶已经成为代表中国的国粹艺术,被全世界认可。

【金沙寺僧】 【供 春】 【元 畅】 【时 朋】 【董 翰】 【赵 梁】 【李茂林】 【时大彬】 【徐友泉】 【李仲芳】 【陈仲美】 【欧正春】 【邵文金】 【邵文银】 【邵 盖】 【陈信卿】 【陈正明】【 闵鲁生】【 沈君用】【 徐令音】【 徐 展】【 陈子畦】【 陈光甫】【 沈君盛】【 项 真】【 陈和之】 【陈挺生】 【承云从】 【周季山】 【徐次京】 【陈用卿】 【惠孟臣】 【沈子澈】 【项圣思】 【邵旭茂】 【陈 辰】 【梁小玉】 【蒋时英】 【邵二孙】 【闵 贤】 【项子京】 【陈煌图】 ★历代紫砂壶大师名单 - 清代紫砂壶大师名家排名【王友兰】 【华凤翔】 【陈鸣远】 【袁郁龙】【金士恒】 【 许龙文】【 陈汉文】【范章恩】 【惠逸公】 【潘大和】 【 陈鸿寿】【 壶 痴】【 范庄农家】 【味清老人】 【元 茂】 【许伯俊】 【继 长】 【徐飞龙】 【汉 珍】 【王南林】 【阳友兰】 【杨履乾】 【邵盘珍】 【萼 圃】 【杨彭年】 【杨凤年】 【瞿应绍】 【葛子厚】 【杨宝年】 【邵大赦】 【吴玉亭】 【邵景南】 【郑宁候】 【冯彩霞】 【邵大亨】 【申 锡】 【蒋德林】 【何心舟】 【王东石】 【文 旦】 【范鼎甫】 【古莲子】 【矿 成】 【邓 奎】 【梅调鼎】 【潘虔荣】 【邵梭根】 【邵维新】 【史维高】 【蒋锡凤】【杨季初】 【朱 坚】 【赵松亭】【瞿子冶】 【 陈伯芳】【 朱石梅】【邵行然】 【范勤芬】 【张春芬】 【 吴大澂】【 汪 淮】【 周永福】 【王東石】 【陳光明】 【方曾三】 【楊继光】 【蒋祯祥】 【陈介溪】 【邵基祖】 【张怀仁】 【江案卿】 【吴月亭】 【圣 和】 【师蠡阁】 【思 亭】 【柏 原】 【黃彭年】 【谦 六】 【潘仕成】 【邵陸大】 【汪生义】

其中以清代紫砂壶中陈明远的紫砂壶仿品最多,其弟子或他人盗仿。而后各大拍卖行为求利益争相炒作。陈明远的壶存世非常稀少,可以说是没有几把壶。再就是杨彭年的仿品也非常的多。希望购买者一定谨慎。

清代紫砂壶名家

王友兰 清顺治-康熙年间制陶名艺人。

郑宁候 清康熙年间制陶名艺人。

华凤翔 清康熙至雍正年间人,善仿古,所制壶精雅而不失古朴风味,兼长紫砂炉均,所制仿汉方壶精美绝佳,多上均釉,巧妙而不纤,工而能朴,款识以方章[荆溪华凤翔制]落之 。

陈鸣远 号鹤峰、鹤屯、壶隐、石霞山人等,清康熙年间制陶名师,生卒不详。是时大彬之后的一代名师,长于雕塑装饰,善翻新样,技艺精湛,且作品款识书法雅健,有晋唐之风,所作之品,为文人学士、名臣公卿争相觅取,名孚中外。当时北京有“海外竞求鸣远碟”的赞语,他设计制作的作品有壶、杯、瓶、盆、文房雅玩数十种,有《天鸡壶》、《海棠壶》、《诰宝壶》、《花樽》、《菊盆》、《香盘》、《什锦杯》等,传世作品《南瓜壶》、《竹笋水盂》现藏于南京博物馆。

袁郁龙 清康熙雍正年间制陶名艺人,有《素身扁壶》传世。

金士恒 清雍正-乾隆年间制陶名艺人。

许龙文 清雍正时制陶名艺人。

蒋锡凤 制陶清中期紫砂壶名艺人,号锡凤,清康熙至雍正年间人。

陈汉文 清雍正-乾隆年间制陶名艺人。

范章恩 字迪恩,清雍正-乾隆年间制陶名艺人。

惠逸公 清乾隆时制陶名艺人,所制壶的形式大小、厚薄等可与惠孟臣相伯仲,世称“二惠”。膺品亦多。

潘大和 清乾隆-嘉庆年间制陶名艺人。

陈鸿寿 字子恭,号曼生,1768-1822,原籍浙江钱塘。擅长砂壶设计,书画,是著名的“西冷八家”之一。嘉庆六年(1801年)任何淮安同知。诗、文、书、画、皆以资胜。为溧阳知县时,公余时辨别砂质,创制砂壶新样,设计壶样十八式,请制陶名工杨彭年、杨凤年兄妹,邵二泉等制造,然后由陈曼生及其幕客江听香,高爽泉,郭频迦、查梅史等铭刻书画装饰,世称“曼生壶”。造型有石铫横云、井栏、合欢、却月、半瓦、方山、瓜形、覆斗等式。陈曼生,酷嗜摩崖碑拓,所刻铭文篆、隶、行皆有,篆刻追踪秦汉。曼生壶底部常用“阿曼陀室”、“桑连理馆”印记,且有“彭年”二字小章,现有《瓦当壶》藏于上海博物馆。 范庄农家 有《果铭竹节壶》及《仿曼生紫泥大壶》传世。

味清老人 有《松杆笔筒》传世。

壶痴 有《加彩印包壶》传世。

元茂 有磨光《束腰孟臣小壶》、《捷普玉兰》、《素身大壶》传世。

许伯俊 有《直身提梁大方壶》传世。

继长 有《汉方壶》传世。

徐飞龙 有《汉方壶》传世。

汉珍 有《粉彩山水竹节壶》传世。

王南林 有《素身圆清壶》传世。

阳友兰 有《铭刻钟形环带壶》传世。

杨履乾 有《坭绘山水圆壶》传世。

邵盘珍 有《鼓腹孟臣小壶》传世。

萼圃 有《折腰孟臣壶》传世。

杨彭年 字式泉,号大鹏。清嘉庆年间制砂壶名艺人。生卒不详。荆溪人,一说浙江桐乡人,弟宝年、妹凤年,均为当时制壶名艺人,善于配泥,所制茗壶,玉色晶莹,气韵温雅,浑朴玲珑,具天然之趣,艺林视为珍品,当时常为溧阳知县陈鸿寿制作《曼生壶》,历来为鉴赏家所珍爱,现有《钟式壶》藏于上海博物馆。

杨凤年 清嘉庆年间制壶名艺人,荆溪人,一说浙江桐乡人,杨彭年之妹。构思巧妙,浮雕精美,可与其兄媲美,是历来公认最有名望的制砂壶女艺人,传世作品较多,所制《风卷葵壶》造型典雅,制作工巧,用名贵的天青泥制成,紫檀色中微泛蓝,精美内含,温润如玉。《竹段壶》呈紫色,沉着稳重,壶体为毛竹段形,嘴、盖、把,均以竹枝、竹叶装饰,比例匀称,疏密合度,工艺精巧,为壶中佳品,现藏于宜兴陶瓷博物馆。

瞿应绍 字子治,号日壶、瞿甫、老治、陛春、自号茶公,嘉庆至道光年间人,尤好篆刻。 葛子厚 清嘉庆时制陶名艺人。有《梨形孟臣壶》传世。

杨宝年 葆年,字公寿。清嘉庆-道光年间制陶名艺人。

邵大赦 亦名赦大。清道光时制陶名艺人。

吴玉亭 字竹溪。清道光年间制陶名艺人。

邵景南 号留佩主人。清道光年间制陶名艺人。

申锡 字子胎,清道光-咸丰年间制陶名艺人。善用白泥,清代宜兴壶艺的后起之秀,壶底用款“茶熟香温者帝元”。曾和杨彭年,瞿子治合作创制作品。

蒋德林 字万泉。清道光-同治年间制陶名艺人。据光绪《宜兴县志》记载:德休“百艺极精,凡茗壶、花盆、杯盘及一切书案陈设器具,色色工致,为一时之冠”。

何心舟 清道光-同治年间制陶名艺人。

王东石 清道光-同治年间制陶名艺人。

师蠡阁 清同治-光绪年间人,有《刻花折腰扁壶》传世。

范鼎甫 清咸丰-同治年间制陶名艺人。

文旦 资料不祥

古莲子 资料不祥

矿成 资料不祥

邓奎 字符生,清道光前后人,瞿子冶的朋友,与紫砂艺人合作,自己设计监制紫砂壶,自撰铭文,或刻花、竹,壶底用印“符生邓奎监造”。

梅调鼎 字友竹,字赧翁。清代道光、咸丰年间人。工书法,在紫砂壶上刻书画,自成一派。 潘虔荣 字壶轩,清代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年间制壶艺人。

邵梭根 清代嘉庆、道光年间制壶艺人。

邵维新 清道光、同治制壶艺人。

史维高 清代乾隆、嘉庆年间制壶艺人。

杨季初 清代乾隆、嘉庆年间壶艺家。

朱坚 字石某(石梅),清代嘉庆、道光年间人。擅长金石书画,是略晚于陈鸿寿与杨彭年合作的文人。他的装饰书画格调高雅,金石韵味浓厚,刀法遒劲。

赵松亭 曾用名支泉,艺名东溪。宜兴蜀山川埠上袁村人,清末民初制壶艺人,实业家。 瞿子冶 清·道光、同治年间人

陈伯芳 暂无资料

朱石梅 暂无资料

邵行然 暂无资料

范勤芬 清末民初宜兴紫砂艺人。工治砂壶。镇江文物商店藏有“范勤芬折腰壶”一具,紫赭泥。壶身上部,呈内弧线,形成高颈、小口;下部呈外弧线,形成碗状圜底。半球形小盖,菌钮,一弯流,耳形把。底镌“范勤芬造”草篆款。通高11.5、口径3.5公分。

张春芬 清末民初宜兴紫砂艺人。精於制作花色壶。镇江文物商店藏有“张春芬藕形壶”一具,以一大藕作壶身,小藕作流,荷梗作把,荷叶作盖,荷花作饰,构思奇巧,塑造工致。底钤“张春芬制”篆书印。通高10.5公分。

吴大澄 在晚清的紫砂壶史中,吴大澄聘黄玉麟及其他人,为其做壶,史料中常提起,较为可信。但像《阳羡砂壶考》云∶「碧山壶馆藏愙斋紫砂大壶一柄……,考甲午年清卿任台湾巡抚……。」今人仍引用∶「此壶制於甲午(1894)年,正当吴大澄任台湾巡抚,师败於日本之年,或如张虹谓,「纪之以寄概」。(见《宜兴紫砂珍赏》顾景舟主编,页149,三联书店有限公司出版,1992,香港)可信程度就不那麽大了。 关於吴大澄事迹,国内有多种书籍刊载,其中包括《清史稿》,但均不完整。原上海图书馆馆长顾廷龙先生着有《吴愙斋先生年谱》一书,惜至今未能读到。至於吴大澄有没有做过台湾巡抚,我所见到的一些资料,均未提到。至於吴大澄何时参与紫砂壶事,聘黄玉麟及其他人为其做壶,可从现存的紫砂壶传器中带有确切纪年款的茗壶中寻找答案。 吴大澄(1835-1902),江苏吴县人。初名大淳(以避清同治帝穆宗载淳讳改今名),字止敬,又字清卿,号恒轩、白云山樵、白云病叟、颂轩、郑龛、二田居士,晚号愙斋,室名二十八将军印斋、二旧居、十二金符斋、十六金符斋、十圭山房、十将军印斋、十铜鼓斋、八虎符斋、三百古愙斋、千愙斋、五十八璧六十四琮七十二圭精舍、止敬(堂)、双领居、双罂轩、玉佛龛、玉琯山房、龙节虎符馆(又称龙节虎符之馆,刻有印章)、白云山馆、汉石经室、百二长生馆、百宋陶斋、师籀堂、两壶盦、两秦鼎室、宝六瑞斋、宝秦权斋、梅竹双清馆、瑞芝堂、辟雍明堂镜室、瑶琴仙馆、镜室、簠斋、攀古楼。同治初客泸,入萍花社书画会。少从陈硕甫学篆书,中年后又参加古籀文,益精工。为着名金石考古家、文字学家。(见《中国美术家人名辞典》俞剑华编,页276,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1,《中国近现代人物名号大辞典》陈玉堂编着,页349,

浙江古籍出版社,1993,《古汉语知识详解辞典》马文熙、张归璧等编着,页1195,中华书局,1996。)

汪淮 字小海,一字禺义,清乾隆至嘉庆年间人,能书善诗,所制茗壶精雅浑厚,书法端正,传器稀少

杨继光 清雍正至乾隆年间人,所制壶以宫廷风格为装饰手法,善制宫廷御器,泥料配合恰当,以用色称许,工艺精巧,传器稀少 。

江案卿 清咸丰至民国初年间人,制工朴素,工艺精简,为一紫砂名匠,所传壶器不多,一[牛辄?表现出淳朴农家的喜悦,工艺成熟,以一[案卿]方章为款识 。

黄彭年 1823-1889)一作(1823-1890)字子寿,贵州贵筑(今贵阳)人。清代道光二十七年(1847)进士,官江苏布政使,一说为湖北布政使。生平以整饬风纪,扶植士类为己任,尝掌教保定莲池书院,成就大众。父辅辰,亦道光进士,官至凤邠道。子国瑾,官翰林院编修。世传家学,代有藏书。彭年好绘事,工花卉。嗜茗饮,尝定制宜兴砂壶。蔡寒琼尝见“白坭小方壶”一持,底钤“彭年”二字篆书方印,盖内钤“子寿”二字隶书小长方印。彭年纂修《畿辅通志》,有《陶楼集》。卒年六十七,一作六十八。

周永福 清道光至同治年间人,善学大亨手法,但无可拟似,所制壶多方圆类,传器一[白泥扁壶],此壶工细工整,盖内一[永福]印章,亦善制鹅蛋形壶。

蒋祯祥 清同治至民国初年间人,为当时紫砂陶艺家,善制花果类壶,以菊瓣壶型居优,於壶底瓣周围提字为落款,其中以红泥壶较多,工艺技巧细腻,巧妙的塑造出壶的美,然其传器少,如一[菊瓣壶],底题诗并落祯祥。

吴月亭 暂无资料

谦六 谦六,书册查无此人,但其制潘壶颇佳。曾见一器,其款识为阴文楷书「谦六」无边印,制器胎身光洁土釉甚佳,胎身掺粗黄熟料。器身稍稍重一些,但顺手。

王东石 清道光至同治年间人,制壶善仿古,刻工精细,制壶监刻铭,技艺之巧,匠心独具,当时文人雅士善与其配合制壶,所传壶器多且精,如一[东坡提梁壶],型式艺全,设计的恰到好处,壶身由山民刻铭!

陈介溪 清康熙至雍正年间人,传善仿古,尤以盖工称绝,史未见其传器 。

圣和 姓邵,系清乾隆时期的制壶好手,尝见一持朱泥小壶,盖内同刻「圣和」阴文楷字,底钤「大清乾隆年制」。拙着《荆溪紫砂器》收有榴山款朱泥壶,底款:榴山,盖款:圣和。此壶式度甚佳,惜出土时壶盖已碎为两瓣。全器纯以打身筒成形,壶身微皱绵密,正所谓「无皱不朱」。底款镌有「榴山」,盖款「圣和」,俱以三刀法刻就,刀工爽利,入刀处尤其精采,刀刀精严,却又笔意延绵,诚为朱泥款识中,难得一见的佳作。若依朱泥壶落款惯例研判:壶底的榴山者,应该是订烧的文人或显贵。

潘仕成 据《阳羡砂壶图考》记载,潘仕成字德会,为清道光广东番禺人。潘氏家传素嗜饮茶,便在宜兴订制专属砂壶,一则自用,一则往还馈赠。潘氏订制的砂壶形制固定,且惯於将印款落於盖沿之上,壶底及他处反而不落款。所用印款均为阳文篆 字「潘」字印。由於潘氏声名远播,世人乃将此一形制称为「潘壶」,且落款方式大抵遵循前例,偶有见楷书无印边者,或以铁刃阴刻者,亦有将陶人名印钤於盖内者。潘壶的形制发展至今,大体可分为三种,壶腹作扁柿形者,曰「矮潘」;器身稍高,近扁球形曰「中潘」;器身高,近梨形者,是为「高潘」。潘壶一般为闽南人家泡工夫茶用,但据当地乡人表示,潘仕成祖籍莆田一地,因以潘氏为荣,在女儿出嫁时必以一潘壶为嫁妆,希望在夫家相夫教子,能像潘仕成般的荣华富贵。所以多要求为宜兴潘壶,绝少用土产的汕头壶。通常这种随嫁的潘壶并不一定用作泡茶,也有置於梳妆台装发油之用,且女主人百年之后,多作为陪葬物,以示对娘家养育的感念之意。

陈光明 清道光至民国初年间人,字润贤,自幼侨居宜兴蜀山,善制紫砂玩器,所制品以花果类

小品杂项居多,如豆,核桃及柿子等等,制作细巧玲珑,几可乱真,色形优异,美妙绝伦,而所制壶器至今流传甚少,以一[三办菱形壶]为例,该壶泥粗紫砂,工整化一,壶底一陈光明章,[光明]小印。

邵基祖 清雍正至乾隆年间人,传其制壶精雅,体坚质净称着,亦以粉彩技术称长。

思亭 姓陆,为清初陶人,生卒不见史载。在朱泥器中,孟臣、逸公、君德、思亭诸家原皆为清季制壶好手,也正因其名声大,先后为后世陶人藉名,成为宜兴朱泥小壶的代名词,其中君德、思亭更成为特定形制的名称。

邵陆大 清末民初宜兴紫砂艺人。工治砂壶。宜兴紫砂工艺厂藏有“汉君壶”一具,邵陆大制壶,于右任书。淡紫泥,制作周正,工整质朴,壶身镌∶「汉文先生,右任」六字行楷。通高8.1、口径6.6公分。《宜兴紫砂》一书有着录。

方曾三 清顺治至雍正年间人,所制壶古朴浑成,敦雅绝妙,坚致不俗,以光货居多,所传壶器罕少,如一[矮四方壶],该壶四方端正,坚瘦工整,底为方氏篆字落款,书法有晋唐风格,此人之壶极为罕见,土胎之风化及颗粒变化相当严重,罕见。

张怀仁 清雍正至乾隆年间人,传家贫以制壶为业,书法唐宋,所制壶碟杯盘,无不精美 。 柏原 未见史载,尝见一出土小壶款识为「荆溪邵柏原制」因知其姓邵,观其传器风格,应系清初制器好手。所见传器形制多变,风格敦古朴厚,所刻款文亦多雅致。署款格式有先钤椭圆小章「荆溪」於右上首,左下方钤「柏原」篆字阳文方章(如此器);亦有於壶底正中钤上「荆溪邵柏原制」六字阳文篆印者;亦有钤「柏原」篆字长印於诗文右上首者;亦有纯以钢刀阴刻「柏原」两字楷书者。传器紫砂、朱泥、段砂皆有所制,尤以朱泥为夥。拙着《荆溪紫砂器》收有修五款朱泥壶,底款∶雪松轩玩 柏原,墙款∶修五。柏原制器,常见不拘泥於传统古式的形制,常有令人意料之外的惊喜。此器底镌「雪松轩玩 柏原」,墙款为「修五」,款书闲雅,刀工简洁流畅,散发着浓冽的文人气息。

汪生义 汪生义是老辈制壶高手。据云,吴云根、朱可心曾在他门下学艺。 ★当代紫砂壶大师名单 - 当代紫砂壶大师名家排名 【黄玉麟】 【程寿珍】 【俞国良】 【范大生】 【陈光明】 【汪宝根】 【汪宝洲】 【严光芝】 【魏忠明】 【葛宝林】 【鲍明亮】 【戈根大】 【彭再生】 【秦根林】 【诸葛伯勋】 【沈孝鹿】 【冯桂林】 【鲍六芝】 【邵全章】 【陈少亭】 【胡耀庭】 【范 占】 【李宝珍】 【陈经耕】 【范锦甫】 【谈尧坤】 【范泽林】 【邵宝琴】 【蒋祥元】 【顾德根】 【范林源】 【吴纯耿】 【朱可心】 【高海庚】 【裴石民】 【王寅春】 【吴云根】 【任淦庭】 【施金庭】 【施福生】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顾景舟】 【蒋 蓉】 【汪寅仙】 【徐秀棠】 【吕尧臣】 【谭泉海】 【徐汉棠】 【李昌鸿】 【鲍志强】 【顾绍培】 【周桂珍】 ★中国陶瓷艺术大师【何道洪】 ★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师【鲍仲梅】 【徐安碧】 【邱玉林】 【李守才】 【季益顺】 【吴 鸣】 【徐达明】 【曹亚麟】 【谢曼伦】 【储立之】 【毛国强】 【曹婉芬】 【沈蘧华】 【吕俊杰】 ★江苏省工艺美术名人【潘持平】 【吴 震】 【许成权】 【张红华】 【沈汉生】 【王石耕】 【范洪泉】 【凌锡苟】 【朱建伟】 【葛 军】 【张振中】 【范建军】 【路朔良】 【汤鸣皋】 【许艳春】 【顾治培】 【杨勤芳】 【刘建平】 【蒋新安】 【高建芳】 【储集泉】 【陈国良】 【吴培林】 【周尊严】 【程 辉】 【何挺初】 【高丽君】 【陈建平】 【倪顺生】 ★研究员级高级工艺美术师【汪寅仙】 【吕尧臣】 【谭泉海】 【徐汉棠】 【李昌鸿】 【鲍志强】【顾绍培】 【 周桂珍】【 何道洪】【徐安碧】 【邱玉林】 【李守才】 【 季益顺】【 吴 鸣】【 曹亚麟】 【谢曼伦】 【储立之】 【毛国强】 【曹婉芬】 【沈蘧华】 【潘持平】 【吴 震】 【张红华】 【沈汉生】 【王石耕】 【范洪泉】 【凌锡苟】 【朱建伟】 【汤鸣皋】 【许艳春】 【杨

篇二:明清年代紫砂壶赏析

明清年代

学院:计算机(软件)学院 姓名:史丽玉

班级:软件工程JAVA10-03 学号:311009060304 2012年5月29日

紫砂壶发展历史

"人间珠玉安足取,岂如阳羡溪头一丸土"。宜兴,战国时代称"荆溪",秦汉时置为"阳羡",晋时又改为"义兴",隋唐一直沿革"义兴"这个名称,宋时为避宋太宗赵光义之讳,在太平兴国年间改"义兴"为"宜兴"。宜兴制陶业有着悠久的历史,根据考古对宜兴古窑发掘证实,早在5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这里就开始制陶,到了汉代则更大量生产日用陶器。

紫砂茶具,由陶器发展而成,属陶器茶具的一种。它坯质致密坚硬,取天然泥色,大多为紫砂,亦有红砂、白砂。这种陶土,含铁量大,有良好的可塑性。紫砂茶具的色泽,可利用紫砂泥泽和质地的差别, 经过"澄"、"洗",使之出现不同的色彩,如可使天青泥呈暗肝色,蜜泥呈淡赭石色,石黄泥呈朱砂色,梨皮泥呈冻梨色等;另外,还可通过不同质地紫泥的调配,使之呈现古铜、淡墨等色。优质的原料,然的色泽,为烧制优良紫砂茶具奠定了物质基础。成陶火度在1100—1200摄氏度,无吸水性,音粗韵长。它耐寒耐热,泡茶无熟汤味,能保真香,且传热缓慢,不易烫手,用它炖茶,也不会爆裂。因此,历史上曾有"一壶重不数两,价重每一二十金,能使土与黄金争价"之说。但美中不足的是受色泽限制,用它较难欣赏到茶叶的美姿和汤色。

紫砂茶具起始于宋,盛于明清,流传至今。在明代中叶以后,逐渐形成了集造型、诗词、书法、绘画、篆刻、雕塑于一体的紫砂艺术。北宋梅尧臣《依韵和杜相公谢蔡君谟寄茶》诗中道:"

小石冷泉留早味,紫泥新品泛春华。" 欧阳修也有"喜共紫瓯吟且酌,羡君潇洒有余情"的诗句,说明紫砂茶具在北宋刚开始兴起。1976年宜兴鼎蜀镇羊角山发掘出一处宋代龙窑窑址,出土了许多紫砂陶残器,考古发掘的实物和文献记载互相印证。至于紫砂茶具由何人所创,已无从考证。

紫砂壶则创造于明代正德年间,根据明人周高起《阳羡茗壶录》的"创始"篇记载,紫砂壶首创者,相传是明代宜兴金沙寺一个不知名的寺僧,他选紫砂细泥捏成圆形坯胎,加上 嘴、柄、盖,放在窑中烧成。 "正始篇"又记载,明代嘉靖、万历年间,出现了一位卓越的紫砂工艺大师——龚春(供春)。龚春幼年曾为进士吴颐山的书僮,他天资聪慧,虚心好学,随主人陪读于宜兴金沙寺,闲时常帮寺里老和尚抟坯制壶。传说寺院里有株银杏参天,盘根错节,树瘤多姿。他朝夕观赏.乃摹拟树瘤,捏制树瘤壶,造型独特,生动异常。老和尚见了拍案叫绝,便把平生制壶技艺倾囊相授,使他最终成为著名制壶大师。供春在实践中逐渐改变了前人单纯用手捏制的方法,改为木板旋泥并配合着竹刀使用,烧造的砂壶造型新颖、雅致、质地较薄而且又坚硬。供春在当时就名声显赫,人称"供春之壶,胜如金玉"。有一把失盖的树瘿壶,造型精巧,现存北京历史博物馆,是供春唯一传世的传品,但也有人疑为赝品。这位民间紫砂艺人最早地把紫砂器推进到一个新境界,供春壶成为紫砂壶的一个象征,其作品也被后世所仿造。

砂壶造型精美,色泽古朴,光彩夺目,成为艺术作品。明代张岱《陶庵梦忆》中说:"宜兴罐以龚春为上,一砂罐,直跻商彝周鼎之列而毫无愧色。"名贵可想而知。从万历到明末是紫砂器发展的高峰,前后出现"四名家"、"壶家三大"。"四名家"为董翰、赵梁、元畅、时朋。董翰以文巧著称,其余三人则以古拙见长。"壶家三大"指的是时大彬和他的两位高足李仲芳、徐友泉。时大彬为时朋之子,最初仿供春,喜欢做大壶。后来他在游娄东时与名士陈继儒交往甚密,共同研究品茗之道,根据文人士大夫雅致的品味把砂壶缩小。点缀在精舍几案之上,更加符合饮茶品茗的趣味。他制作的大壶古朴雄浑,传世作品有菱花八角壶、提梁大壶、朱砂六方壶、僧帽壶等。他制作的小壶令人叫绝,因此当时就有"千奇万状信手出"、"宫中艳说大彬壶"的赞誉,被誉为"千载一时",他为紫砂发展 史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李仲芳制壶风格趋于文巧,而徐友泉善制汉方、提梁卣等。他晚年自叹说:"吾之精,终不及时之粗也"。

另外,紫砂艺人李养心,是万历时人,他擅长制作小壶,朴素带艳,世称"名玩"。李养心的最大贡献是开创了"壶乃另作瓦缶囊闭入陶穴"的匣钵装烧法。还有欧正春、邵氏兄弟、蒋时英等人,他们借用历代陶器、青铜器和玉器的造型、纹饰制作了不少超越古人的作品,他们的作品也广为流传。另外被誉为"桃圣"的项圣思也非常著名,他制作的大小桃杯,制作的精细入微。

器也不断推陈出新。清初康熙开始,紫砂壶引起了宫廷的高度重视,开始由宜兴制作紫砂壶胎,进呈后由宫廷造办处艺匠们画上珐琅彩烧制或制成的珍贵的雕漆名壶。雍正也曾下旨让景德镇按照宜兴壶的式样烧制瓷器。乾隆七年宫廷开始直接向宜兴订制紫砂茶具,至此紫砂壶成为珍贵的御前用品。这一时期紫砂大家有陈鸣远、邵大享等名家,陈鸣远是继时大彬以后最为著名的陶艺大家。陈鸣远制作的茶壶,线条清晰,轮廓明显,壶盖有行书"鸣远"印章,至今被视为珍藏。据《阳羡名陶录》记载"鸣远一技之能世间特出"。著名现代宜兴紫砂陶艺家顾景舟先生评价说:"我从事砂艺六十年,明末清初最杰出的砂艺家首推陈鸣远。"可见其影响力之大。他的作品铭刻书法讲究古雅、流利。其传世作品也仅有难得的几件。另外此时期的名家还有虔荣、王南林、邵元祥、邵旭茂、陈观候等。乾隆晚期到嘉、道年间,宜兴紫砂又步入了一个新的阶段。紫砂茶具式样繁多,所谓"方非—式,圆不一相"。在紫砂壶上雕刻花鸟、山水和各体书法,始自晚明而盛于清嘉庆以后,并逐渐成为紫砂工艺中所独具的艺术装饰。不少著名的诗人、艺术家曾在紫砂壶上亲笔题诗刻字。《砂壶图考》曾记郑板桥自制一壶,亲笔刻诗云:"嘴尖肚大耳偏高,才免饥寒便自豪。量小不堪容大物,两三寸水起波涛"。此时最著名的是陈鸿寿,字子恭,号曼生,此人工于诗文、书画、篆刻,时任江苏溧阳知县,特意到宜兴和杨彭年制壶,创造了著名的曼生十

篇三:顾 老 鉴 定 紫 砂 器 语 录

顾 老 鉴 定 紫 砂 器 语 录

1. 鉴别紫砂器:

第一要了解艺人的手法,一个人有一个手法。经常真品与假品对照。

第二看泥色。

第三看图案,仿古的东西一般一件东西一个图章款。

2. 明代紫砂壶上无图章款,都是刻自己的名字。

3. 清代早期壶流里的眼都是一个大眼。几个细密的眼在时代上就晚了。就与民间使用泡茶有关系。

4. 乾隆紫砂壶器表纹饰微微凸起,是将调好的泥浆用笔慢慢堆画出来的。泥浆必需研得与墨一样细腻,然后用毛笔画,不足的地方再加加工。

5. 陈鸣远生于康熙死于乾隆,在技术上是个了不起的人。

6. 紫砂包金漆的东西是在乾隆以后出现的。

7. 加彩凸雕瓜果紫砂壶为乾隆时期的风格。

8. 紫砂胎描金漆竹节式壶,为太平天国时期的。

9. 紫砂器制作的原料是埋在岩层下面的泥土,有泥中之泥的说法。紫砂比例的多少决定胎色。

10. 20—30年代时顾先生等人在上海做过一批仿紫砂,都不落款。

11. 南京、扬州、上海各有一件大彬壶真品,是出土的,它们的风格和泥色都相同,可看出明代紫砂壶的气魄大,胎泥粗。

12. 清道光“行有恒堂”款紫砂梅花诗句壶,为假品。此壶底款“蒋贞祥造”,蒋贞祥是晚清光绪人,与道光“行有恒堂”款年代不符。

13. 看了许多陈曼生刻诗的壶,底款多数篆“阿曼陀室”,没有写过“陈曼生制”,这点应注意。

14 . 古代人作壶的款时,字头对头流,字尾对着柄。

15. “宣统元年正月元日”款的紫砂壶,壶柄尾部分别有“大生”“裕林”“迪恩”“东溪”“寿珍”等名款。这些人都是光绪时人。大生和迪恩是兄弟关系,姓范,一家人都作壶。

16. 嘉庆四年款红砂小壶为真品。

17. “松鹤轩”款紫砂壶,为民国时期作品。“松鹤轩”是上海一个铺子的名称。此壶刻字人叫“若水”,号叫姚寿铨。

18. “黄玉麟”款紫砂树根式壶是真品,为晚清同治光绪时的。

19. “阳羡邵友兰制”款带屉诗句紫砂壶,是真品,清道光年的。邵友兰是顾景舟先生祖母的前辈人。

20. “邵元祥”款紫砂大扁壶。邵元祥是明末清初人。此壶是造型硕大,胎泥粗,具有明代风格。但壶身文字为后刻。“适园主人”是谁不清楚。

21. “杨彭年”款描金山水紫砂壶。杨彭年是嘉庆、道光时人。此壶为真品,泥色较标准,胎泥及做的工艺,都具有杨彭年制壶的风格。

22. “志远”款阴阳文紫砂扁方壶。清道光真品。壶底有“茶熟香温”款。

23. “国良”紫砂提梁式过。晚清时作品。国良原名为俞国良,1938年殁。死时60多岁。

24. “邵亮生”款紫砂小扁壶,邵亮生是晚清人。

25. “笨岩”款紫砂扁壶,是清同治作品。

26. “味泉”款黑砂竹节式壶,清嘉庆作品。

27. “赦记”款紫砂雷纹螭纽壶,作者是邵权衡,清同治时人。他曾孙现在还在宜兴紫砂厂里工作。

28. “冰心道人”款紫砂刻诗壶。“冰心道人”可能是程寿珍,为清同治时生民国二十几年殁。

29. “康熙年造”款黑砂铜提梁壶,清光绪作品。这类壶宜兴烧好后,到烟台去烧黑。

30. “康熙辛卯年制”款紫砂扁壶,壶盖里有“宜兴紫砂包用”章,“包用”章的出现到清晚期了。

31. “宣统元年”款米色砂小壶,壶柄有“宝鳞”二字,是宣统时工匠姓宗。

32. 王南林是清乾隆时艺人,给宫廷里做过御器。

33. “项圣思”款紫砂佛手式杯,“圣思”款紫砂梅花式杯,均为假品。圣思何时人不详。南京博物院有件圣思款桃杯,很精致。

34. “史宝丰造”紫砂堆花小方花盆。是嘉庆、道光时作品。

35. 紫砂挂釉器皿从乾隆时开始的。共烧二次,先烧胎,要1000多度。器里挂白釉的东西,挂釉后再烧700多度。

36. 清乾隆紫砂画彩山水大笔筒,为典型乾隆作品。底部为避免磨伤,刷一层黑漆。乾隆紫砂笔筒有的器表开小纹片,其原因是原来的胎色不理想,在紫砂胎干后又刷上一层稀的细泥的缘故。

篇四:清代茶具(组图)

清代茶具 清代,茶类有了很大的发展,除绿茶外,又出现了红茶、乌龙茶、白茶、黑茶和黄茶,形成了六大茶类。但这些茶的形状仍属条形散茶。所以,无论哪种茶类,饮用仍然沿用明代的直接冲泡法。在这种情况下,清代的茶具无论是种类和形式,基本上没有突破明人的规范。 清代的茶盏、茶壶,通常多以陶或瓷制作,以康(熙)乾(隆)时期最为繁荣,以“景瓷宜陶”最为出色。清时的茶盏,康熙、雍正、乾隆时盛行的盖碗,最负盛名。盖碗由盖、碗、托三部分组成。盖呈碟形,有高圈足作提手;碗大口小底,有低圈足;托为中心下陷的一个浅盘,其下陷部位正好与碗底相吻。清代瓷茶具精品,多由江西景德镇生产,其时,除继续生产青花瓷、五彩瓷茶具外,还创制了粉彩、珐琅彩茶具。清代的江苏宜兴紫砂陶茶具,在继承传统的同时,又有新的发展。康熙年间宜陶名家陈鸣远制作的梅干壶、束柴三友壶、包袱壶、南瓜壶等,集雕塑装饰于一体,情韵生动,匠心独运。制作工艺,穷工极巧。嘉庆年间的杨彭年和道光、咸丰年间的邵大亨制作的紫砂茶壶,当时也是名噪一时,前者以精巧取胜,后者以浑朴见长。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当时任溧阳县令、“西冷八家”之一的陈曼生,传说他设计了新颖别致的“十八壶式”,由杨彭年、杨风年兄妹制作,待泥坯半干时,再由陈曼生用竹刀在壶上镌刻文或书画,这种工匠制作,文人设计的“曼生壶”,为宜兴紫砂茶壶开创了新风,增添了文 1

化氛围。乾隆、嘉庆年间,宜兴紫砂还推出了以红、绿、白等不同石质粉末施釉烧制的粉彩茶壶,使传统砂壶制作工艺又有新的突破。

此外,自清代开始,福州的脱胎漆茶具、四川的竹编茶具、海南的生物(如椰子、贝壳等)茶具也开始出现,自成一格,逗人喜爱,终使清代茶具异彩纷呈,形成了这一时期茶具新的重要特色。

2

3

4

篇五:紫砂老壶全攻略(鉴别,价格,选购,及其他)

紫砂老壶全攻略(鉴别,价格,选购,及其他)

明人李渔说:“壶必言宜兴陶,较茶必用宜壶”。近年来,古壶名壶的价码被炒得老高,市面上还有不少仿品、赝品。随着电视连续剧《紫玉金砂》的播出,“紫砂热”再度升温。作为老壶店主的提醒,但凡收藏,一要有闲钱,二有要眼力,否则上当受骗,自是难免。那么,如何买到货真价实、工艺精美的紫砂老壶呢?鄙人就自身二十多年接触紫砂老壶,探讨一些经验,同时欢迎壶友指正和补充:

一 新老壶划分

谈及老壶,当然需要知道什么时期之前的壶为老壶,这对于玩壶、赏壶、藏壶都是必要的。老壶的涵义很广,上到明清古壶、民国近代壶,下到合作社壶。谈回流壶,一般壶龄10年左右也叫老壶了。有点壶友说买回家还没用就是新的,壶商说上货归来刚摆上架的才是新壶。紫砂制壶不过数百年历史,但就老壶与新壶,划分的标准却众说纷纭。有人认为以民国为限为宜,民国之前,为老壶期,民国之后为新壶期;以此划分,多与壶眼孔数的转化有关。

1、紫砂壶通向壶嘴的出水孔在民国以前多数是独孔的。

2、此后才出现了多眼网孔。

3、而向壶内凸起的半球形网孔则是20世纪70年代从日本传来的。

也有以文革为限的,依据是古玩的划分标准。根据紫砂壶艺术的发展演进,本人以为以八十年代为限。因为八十年代后,随着海内外紫砂热的浪潮,紫砂壶进入飞跃期,有别于前辈的传统紫砂壶设计,款式和制作。而且紫砂壶不仅仅是摆设雅器,也是日常用品,八十年代前的壶可称得上老态龙钟了。

二 新老壶的识别

一般买家都要问:你的老壶是真的?可见认识紫砂壶难,认识老壶更难,认识古壶名壶难上加难。因为紫砂陶制作历史较短,出土器标准器极少,鉴别新、老难度较大。专家和店主的解释需要参考,更要提高自身理性认识。识别紫砂壶的真假,如同鉴定书画,要多看真品,多接触,多比较,经常做真伪、新旧对比,增加感性认识。特别是刚入门壶友,要多看少买,多向有关专家朋友请教;其次是多与藏友交流,多观赏名家的杰作。

一般来说,注意以下几点,壶友的学费将优惠许多。

1、了解新老壶砂料

紫砂泥有千年历史,新老壶砂料没有本质区别,(绝版老泥和现在掺入化工色素泥除外)。但明清壶、民国壶、“文革”壶等砂料都有时代烙印。据此进行老壶的断代鉴别,历史上砂料颗粒目数呈现出由粗到细的演变,调配泥如梨皮泥、雪花砂、民国绿、化妆土有着鲜明的时代特色。砂料难作伪,用“文革”拼紫高仿解放前的老壶,不露馅才怪。同时新老壶提炼手法不同,老壶的泥料是用石磨磨细,用筛子筛,再放到水里泡,其颗粒较大,且大小不均。而新壶的泥料是用碾磨机和真空机加工的,颗粒比较细,大小均匀,做出来的壶手感较细腻。

2、了解紫砂历史,掌握历史上各时期紫砂制作工艺、造型装饰、烧成技术的发展,印款模式,名家壶特点等等。

制作工艺比如流孔分民国前的独孔、建国后的网孔、而向壶内凸起的半球形如高尔夫球网孔则是20世纪70年代从日本传来的。有鲜明的时代性。如遇到一把壶,其印章为陈鸣远,而出水孔呈网眼状,则不必辨印章真伪,仅凭出水孔形状可断此壶之伪。造型装饰比如有人仿造蒋蓉在20世纪80年代创作的兰菊壶,愣是打上铁画轩的款冒充民国壶,张冠李戴;提壁壶是当代紫砂大师顾景舟首创,如果出现一把号称明代或清代的提壁壶,则不看便知是假。民间老壶作为日用家什,明代很少做装饰。如一把壶上面有字画的,说是明朝的,肯定就不对,因为壶上字画是从清嘉庆道光间始的产物。到了民国时期出现专门的陶刻工匠,他们以刀代笔,在大众紫砂上刻一两句诗、三五笔画,熟练得像连笔字和简笔画。到“文革”时期,毛主席语录上了壶,还用陶刻和泥绘手法宣扬样板戏。章款是壶的“身份证”,从最初的壶底光秃,到大彬壶竹刀湿刻留款,再到曼生壶的弃款钤章,直到现在盖章又加款。而像仿大彬壶非要加个印章,反而留下了伪证。“文革”时期印章很特殊,前期多为“小四方”“五号直形”“高狮灯”等,后期壶底多为“中国宜兴”,盖内加作者名章,连姓氏都不好考证。就比如“红华”款,除了当今已是紫砂名人的张红华外,宜兴的四大姓徐、吴、高、范皆有可能。而当今名壶所钤多为篆刻大家治印,有金石味、书卷气,假壶盖印吃泥浅,躲躲闪闪地不敢见人。藏壶最忌抓过壶底看名头,殊不知大量的假冒“身份证”在此招摇撞骗。所以正确读出印款的诸般信息,也是鉴别壶真假的有效方法。

想多了解紫砂老壶的知识,可参阅一些文献资料,如明周高起的《阳羡名壶系》、清吴骞的《阳羡名陶录》、清朱坚的《壶史》、张燕昌的《阳羡陶说》、李景康、张虹的《阳羡砂壶图考》、周容的《宜兴瓷壶记》、吴梅鼎的《阳羡茗壶赋》、明项墨林的《历代名瓷图谱》、邓秋枚的《砂壶全形拓本》、周嘉胄的《茗壶图谱》、王稀登的《荆溪疏》、无名氏的《阳羡茗陶说》等。

3、了解常见的作伪方法。

作伪壶颜色不自然:比如,用白水泥作伪,使壶子看上去很老,却会散发出霉味;又如用皮鞋油兑液体蜡作伪,使壶面形成一种用久了显老光的感觉,一些有雕刻花纹的地方,甚至可用指甲抠出鞋油,而且水在壶壁上“挂”不住。老壶的茶垢是很难洗下来,有的作伪壶表里糊了一层颜料,开水一冲就掉了,而且水质如“茶”。

4、了解一些作伪常例。

在存世的各类文物艺术品中,紫砂壶的仿品相对来说属于比较多的,有清仿明的,民仿清的,现代的仿古代的,同时代仿同时代的,高仿和底仿的。一般包括,假款假壶:仿名家壶,但工艺粗糙,连款识都错误百出,一看就不是名家原作,属于地摊货。如民国小品壶大部分印有孟臣款,这个其实并非作伪,只是常用惯例;假款精壶:高仿品,时大彬、惠孟臣、陈鸣远、陈曼生、顾景舟款识的仿品尤为多见,可以负责任说高仿壶还是有一定市场和收藏价值。据我观察, 几乎每位具有一定收藏规模的紫砂壶收藏家都或多或少地收藏有高仿壶。特别感兴趣的是名家对名家的“模仿”,如张大千仿石涛的画,价值不见得就比石涛本人的低;顾景舟仿邵大亨的壶,价值可能比邵大亨本人的还高。但购藏高仿壶应注意以下几点:其一,确实是高仿,不是低仿、粗仿,更不能是脱离原作随意编造或拼凑的瞎仿滥仿;其二,仿品毕竟是仿品,不能当真品买,价格应远远低于真品,至少不能高于真品;真款假壶:名家如喜欢一紫砂壶,就在该器上钤刻自己的名字,当做自己的作品。如明代时大彬的弟子李仲芳,制瓶技艺出类拔萃,每有佳作,时大彬见而喜之,就在瓶上钤刻自己的大名,所以当时的知情者戏称“李大瓶,时大名”。大概这一类事比较多。明代另一制壶名家陈信卿“逐贵游闲”,有时也将弟子的作品稍加修改,钤上自己的名字,权充自己的作品。像这样名家修改过的作品,也是很有收藏价值的。又如当代工艺师自己的款识交给别人作伪,以图高利,这个只能说制作者不洁身自好。三 紫砂老壶的价格

紫砂许多朋友误以为老壶比新壶值钱,其实,无论是新壶还是老壶,都要看综合来看。老壶中的大路货并不值钱,而新壶若出自名家之手,也有较高的收藏价值和保值作用。有人幸运地用几十块钱就买到了价值不菲的老壶,有人倒霉地一掷千金却换来不值钱的泥巴壶。但一般来说:没钱买不到好壶,有钱不一定买到好壶。老壶的价格一般看以下几点:

1、看流派:流派在紫砂老壶价格中起决定性的因素。紫砂壶有文野之分,其价格也天壤之别,从几十元到几十万元不等。其实,在工艺美术分类中,紫砂一直被定位为“民间工艺”。追寻历史足迹,紫砂壶艺也一直并行文野两路。受主流文化影响,文人紫砂演化为如今的工艺师紫砂,而无名艺人所制民间壶处于乡野状态,被忽视甚而蔑视。有一点值得提醒收藏家的是,就同一个名家而言,一壶一价,一时一价。不同名家,即便是同门、同师,两个人的壶价也可能不在一个档次上,一人一价。而收藏新壶,要充分调研,追溯过去、关注现在、预见未来。冷眼看待急功近利、代工与恶炒的名家,工艺师一旦故步自封,也会过气。新壶也不能光凭做壶人的职称、证书确定紫砂壶的价格,有的人猛然一看职称很高,但有可能是其他地方评定的,也有可能是某个机构聘用的,并不具备权威性。目前国家确认的职称评定,只分工艺员、助理工艺师、工艺师、高级工艺师四类。每把壶的价格,根据不同情况,往往也会与市场默认价格相差较远。

2、看工艺:工艺在紫砂老壶价格中起基本的因素。从工艺上来讲,好的紫砂壶除了壶的流、把、钮、盖、肩、腹、圈应与壶身整体比例协调外,点、线、面的过渡转折也一定要交待清楚、流畅。同时依紫砂壶的成型方法分,殆有模具壶、半手工壶、全手工壶。模具壶是工厂时期由工人用模具压制成型的商品壶,流、钮、把、身筒分制后再组装。模具材质有石膏、紫砂、木质,现在还有了铁模。好模具制作的商品壶看起来比一般手工壶规矩漂亮,可惜没韵味,很死板。2005年春,天津某壶店里有位北京壶客拎来3只美林款紫砂壶,想请众壶友大饱眼福,没想到在场的行家指出每只壶上模具压出的“哈夫线”,给他上了一课。半手工壶是借助工具挡坯成型,局部装饰也有凭借小工具制作的。筋囊壶身、梅桩花朵、鱼化龙塑形都靠专用工具挡坯成型。紫砂行里讲“学做壶先学做工具”,工具及手工整合的优劣决定壶品高下,所以收藏高品壶是并不拒绝半手工壶的。全手工壶是艺人的自我挑战,供春式的捏筑法、圆器的拍身筒、方器的镶身筒,都是紫砂传统工艺特有的精髓。全手工制壶大多出自有职称有称号者,占尽名门名师名厂,除了技术成分,更贵在名气的含金量上。收藏全手工名家壶要有经济实力。

3、看装饰:装饰在紫砂老壶价格中起附加的因素。紫砂壶的雕刻集诗词、书画、篆刻艺术于一体,富有文化意蕴。曼生壶之所以可贵,在于其温文尔雅、恬静闲适的风韵。那些沏水泡茶的诗句抒情咏景,借物言志,平添品茗乐趣,正所谓“壶以字贵,字以壶传”。有位壶友是楹联学会成员,爱在紫砂壶上寻章觅句,遇到有好联语者或买或抄,在积攒十几只壶的同时,还记了一大本“绝妙好词”。还有位壶友是搞美术的,尤其关注壶上的刻画,买不起陶刻大师的壶,就买其子女制壶。他已有大师谭泉海、鲍志强、徐秀棠,名人毛国强、沈汉生,高工黄自英、束旦生等人陶刻壶,而且他对每个人的师承渊源、艺术特色都了如指掌。

4、看砂料:砂料在紫砂老壶价格中起根本的因素。“泥”是紫砂壶价值的体现,一把用纯正宜兴紫砂泥做出来的壶才具有现实的使用、投资、收藏价值。紫玉金砂虽然夸张,也只要通过大师的手,才能砂比金贵,但宜兴陶土确实贵,尤其已经殆尽或即将殆尽的砂,价格是金牛,日夜见涨。

5、看渠道:渠道在紫砂老壶价格中起杠杆因素 。紫砂壶市场尤其老壶没有统一价格,可谓一地一价,一人一价。丁蜀与宜兴虽然相隔不远,但价格优势可以明显看出。而宜兴与其他城市紫砂壶价格更能可见一斑。如果在淘宝搜索同一工艺师同一个壶,价格将呈现“宽带”。更有趣的是,如果独具慧眼,刚用500大洋收的老壶,价格转手可以翻几翻。相信随着信息的发展 ,杠杆调节,市场会有默认价格。

这几年收藏盛行,但紫砂老壶价格还没有明确体现出。作为参考,目前紫砂壶价格只有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高价位的30%到45%左右,许多出自名家之手的紫砂壶的身价也不及高峰时期的十分之一。明清时期的紫砂壶价格一般都要千元以上,明代名家名作可达10~15万元,清代名作也要5~10万元。 象明清紫砂大师供春、时大彬、陈鸣远、陈曼生、杨彭年的作品十分难得,因此给现当代紫砂大师如顾景舟、朱可心、蒋蓉等的作品留下了升值空间。如已于1996年去世的现代名家顾景舟的茶壶,在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其价格才380元一把,而目前的价位已在数十万了。此外已于2007年去世蒋蓉的作品价位一般也在10万~20万元。这些名人名家的作品正在逐年涨价,而且一壶难觅。

历史上传统紫砂壶的收藏历来就有京派与海派之分,一般说传统紫砂壶藏品在江浙南方的行情要比北方略高,价格大概要高出一到两成。但最近北方豪客出手阔绰,大有压倒南方之杀气。

四 紫砂老壶的收藏性和实用性

紫砂老壶有多大的收藏性一般收藏都有着浓浓的个人色彩。 有朋友新居装修后,靠墙弄了两柜子紫砂壶,全是“大路货”,总共没花多少钱。天津某酒业老总偏爱壶中巨无霸,收藏3.55米高的“天下第一壶”,成为兴盛一时的渔夫码头美食城标志物。马来西亚老兄倾家荡产卖了工艺师几百把壶,后悔要退货,被拒绝后肠子都青了。这些壶用于装饰家居,招揽顾客,过渡消费,成为紫砂壶收藏中的异类。

真正与茶文化相结合的紫砂老壶,能够保值,增至的收藏才是至正大道,有眼力、阅历的茶友壶客才是收藏主力军。藏友随着紫砂壶收藏知识的储备和认识的提升,由最初的单一关注视角,拓展到立足一点兼顾其他的综合考察定位来选择性地收藏,要因人而异,因财而异。画家唐云穷其一生,收藏8只曼生壶,除凭借锲而不舍和机缘巧得,更得益于高深的艺术眼光。

总的来说,紫砂壶不同于艺术品,它的立身之本是泡茶沏水,生命在于“运动”,在于人壶互动。收藏老壶,只要谨慎养护包浆,消而不废,壶带给人的是珠圆玉润的美感,壶成了雅俗共赏的艺术品。紫砂壶又不同于日用品,更具有艺术品的特性, 包含技术、书画、艺术、学术因素。紫砂老壶价格范围宽广,从几十到几万,可以说是可以人人可以参与的收藏运动。

友情提醒的是,紫砂壶中的古壶收藏陷阱多,历史上名壶被炒成天价,故市面上从来不缺仿品和赝品。比如大彬壶,历朝历代名师劣徒都在仿。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顾景舟、蒋蓉等大师年轻时迫于生计,在上海为壶商所雇,制作了大量的高仿古壶,壶款打的都是明清大家。前些年举办过一次陈鸣远紫砂壶艺国际研讨会,会上展出了100多件来自上海、香港等地的陈鸣远款紫砂藏品,经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蒋蓉、汪寅仙鉴定,几乎全为民国时期蒋彦亭等人的仿品,有些甚至就是蒋蓉自己的仿品。所以收藏者要调整心态,平和地搞阶段式专题收藏,如民国壶、***壶收藏等等。而且紫砂工艺传承上的推陈出新,泥绘、贴花技法的完善,绞泥、镶嵌工艺的创制,使紫砂壶新品层出不穷,紫砂新壶也有更大的收藏天地。

常有买家问:你的老壶能用吗?只要老壶做功的精湛,使用的完整,无破损漏水现象,其实用价值是无可厚非的。困惑老壶使用的问题是应该加入哪一派 :污衣派和净衣派

一般老壶经原主使用应以生包浆,不管是和尚光还是内彩,此时应都很润。净衣派认为老壶通通洗干净,那不是新壶吗? 污衣派所忧是把包浆洗掉,但你敢放心用吗?对于壶身包浆的理解我折中的认为洗干净里面,外面包浆留下一部分,一般好壶不会因洗而失去包浆.差壶因包浆而生辉。如何洗,[洗与不洗不是简单的用水冲冲]要用开水煮,趁热用刷子刷,用粗布檫,值得满意为止。不行的话开水中加几滴洗涤剂,84,或洁牙粉,但用它们最后不要忘了多清洁几遍,以防异味。

五 紫砂老壶的选购

常用买家挑选壶时东看看,西摸摸,看得我眼花缭乱;南敲敲,北拽拽,吓得我心惊肉跳。可见挑一个称心如意的壶不是容易的事情。选购紫砂壶要看壶的优劣和各人偏好,用五个字来概括:“泥、工、款、 形”。前三个字判断壶的价值,后一字“萝卜白菜

清代老紫砂壶图片

,各人所爱了”:

1、“泥”:“一壶重不数两,价重每一二十金,能使土与黄金争价”,紫砂壶得名于世,根本原因时原材料紫砂泥的独特性。全国各地不知有多少泥,但别处就产生不了紫砂,只能有紫泥。根据现代科学的分析,紫砂泥的分子结构确有与其它泥不同的地方,就是同样的紫砂泥,其结构也不尽相同,有着细微的差别。这样,由于原材料不同,带来功能效用及给人的官能感受也就不尽相同。 功能效用好的则质优,不然则质差;官能感受好的则质优,反之则质差。所以评价一把紫砂壶的优劣,首先是泥的优劣。泥色的变化,如海棠红、朱砂紫、葵黄、墨绿、白砂、葡萄紫、清蓝等等只给人带来视觉观感的不同。一个熟悉紫砂的人,闭着眼睛也能区别紫砂优劣,这是个不断摸壶的过程。紫砂老壶经过用壶者的滋养,能表现出象玉一样的润光.

2、“工”:中国艺术有很多相通的地方,例如京剧的舞蹈动作,与国画的大写意,是属于豪放之列;京剧唱段与国画工笔,则属于严谨之列;而紫砂壶成型技法,乃与京剧唱段、国画工笔技法,有着同工异曲之妙,也是十分严谨的。 点、线、面,是构成紫砂壶形体的基本元素,在紫砂壶成型过程中,必须交待的清清楚楚,犹如工笔绘画一样,起笔落笔、转弯曲折、抑扬顿挫,都必须交待清楚。面须光则光,须毛则毛;线,须直则直,须曲则曲;点,须方则方,须圆则圆,都不能有半点含糊。否则,就不能算是一把好壶。按照紫砂壶成型工艺的特殊要求来说,壶嘴与壶把要绝对在一直线上,并且分量要均衡;壶口与壶盖结合要严紧,出水不涎水。这也是“工”的要求。

3、“款”:款即壶的款识。鉴赏紫砂壶款的意思有两层:一层意思是鉴别壶的作者是谁,或题诗镌铭的作者是谁。另一层意思是欣赏题词的内容、镌刻的书画、还有印款(金石篆刻)。紫砂壶的装饰艺术是中国传统艺术的一部分,它具有中国传统艺术“诗、书、画、印”四为一体的显著特点。所以,一把紫砂老壶可看的地方除泥色、造型、制作工夫以外,还有文学、书法、绘画、金石诸多方面,能给赏壶人带来更多美的享受。

4、“形”:紫砂壶之形,是存世各类器皿中最丰富的了,素有“方非一式,圆不一相”之赞誉。如何评价这些造型,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大度的爱大度,清秀的爱清秀,古拙的爱古拙,喜玩的爱趣味,人各有爱,不能强求。从本人角度出发,认为古拙为最佳,大度其次之,清秀再次之,趣味又次之。道理何在?因为紫砂壶属整个茶文化的组成部分,所以它追求的意境,应是茶道所追求的意境是: “淡泊和平,超世脱俗”,而古拙正与这种

气氛最为融洽,所以古拙为最佳。许多制壶艺人,都明白这个道理,就去模仿古拙,结果是“东施效颦”,反而把自己的可爱之处丢掉了。要知道,艺术品乃是作者心境之表露,修养之结果,不是其他所能替代得了的。所以,大可不必模仿。正如武功,九阴真经练得好,少林高僧就抵挡不住。制壶艺人只要能在自己领域出类拔萃,如陈鸣远、蒋蓉之趣味,将茶道带入寓教于乐领域。

历史上遗留下来许多传统造型的紫砂壶,例如石桃、井栏、僧帽、掇球、茄段、孤菱、梅椿、仿古等等,都是选购的好题材。这些壶乃是经过年代的冲刷,遗留下的仅存的优秀作品,拿今天的眼光看,仍然在闪烁发光。现在许多艺人在临摹,也是一人一个样,各不相同。譬如石桃壶,据不完全统计,就有一百多种,原因就是古今的艺人们,都把自己的审美情趣融进去了他们的作品之中。

体裁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