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体裁作文 > 教育资讯

改革进入深水区的矛盾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5 15:27:54 体裁作文
改革进入深水区的矛盾体裁作文

篇一:我国改革进入深水区的矛盾

我国改革进入深水区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国改革也由以前的“摸着石头过河”到现在的进入改革深水区,值得庆贺。但也面临许多新的矛盾,急需通过深层次改革予以解决。这就给处于执政地位的中国共产党的党员干部的自身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

1.中国改革的重点发生了变化,由体制外转向了体制内。

过去的改革把体制外的问题逐步得到了解决,比如个体私营经济、资本市场等问题,有些问题虽然没有得到根本的解决,也做了大量的前期工作,把改革推向了深水区。进入到体制内改革,如政治体制改革,干部任命制度改革,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等等,操作起来很难。

2.改革的导向发生了变化,由政府主导转向了市场引导。改革的逻辑起点是中国由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改革的导向来自于市场经济的基本价值规律和市场法则,为改革带来的诸多挑战。过去政府是万能强势的大政府,改革一直在政府的设计、主导和推动之下,今后的改革要遵循市场化的导向,由市场化引导改革。

3.改革的路径发生了变化,由“摸着石头过河”转向理性探索。 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同志提出了“摸着石头过河”理论,实质是号召全党和全国人民解放思想,大胆探索,这一理论也曾指导了初期和中期的改革。现在改革向深水区推进,依靠感性认识寻找改革的突破点的做法急需升华,必须转向理性探索,这是一种更高层次的改革,更多地依靠理论的自信、道路的自觉来引导改革向纵深发展。

4.改革面临的矛盾发生了变化,由“效率问题”变成了“公平问题”,由“允许部分人先富” 变成了“实现共富”的问题。

这就需要通过改革解决现实中存在的竞争起点不公平、竞争机会不公平、竞争过程不公平、竞争结果不公平的深层次问题。解决这些矛盾的具体方法就是要建立和谐的利益均衡机制、加强社会建设和社会结构的改造、转变政府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推进民主法治和民主政治建设。这就给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给党员干部自身的党性素质、民主素质文化素质、、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继承和弘扬延安精神。

篇二:试谈中国改革进入深水区后的特殊矛盾

试谈中国改革进入深水区后的特殊矛盾

摘要:中国30年改革在取得巨大进展的同时,也留下了许多难题。但中国改革的任务没远未完成,必须继续向前推进。而且在前进的道路上再没有多少好啃的“软骨头”了,必须啃“硬骨头”了,必须迎难而上打硬仗了,中国改革已进入“深水区”。

关键词:改革 矛盾 深水区

改革开放30多年,中国翻天覆地的巨变,已经证明了这一决策的科学性与合理性。然而,30多年后的今天,中国面临的发展环境,无论是内部还是外部,都已经全然不同。在充分肯定中国改革成就的同时,我们也看到了在资源环境、民生、收入分配差距、城乡二元结构等方面还存在较为突出的矛盾和问题,改革并不均衡。一方面,公共治理结构未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行政权力过分集中,缺乏制衡机制,滋生了部分党政官员的权力“寻租”和腐败行为。另一方面,经济的快速发展并未实现“把饼做大”缓解“分饼不公”的矛盾,收入差距变大成为社会和谐的毒瘤。同时,社会保障体系的滞后成为改革的隐患,如今不仅存在公共品供给不足,而且还叠加“公共品缺少公共性”的体制弊病,所以常闻“今日吃肉骂声喧”。

现在我国的发展呈现出阶段性特征,一些新矛盾新问题不断涌现。比如投资消费关系失衡,收入分配差距较大;再比如科技创新能力不强,产业结构不合理;还有城乡区域发展不协调,社会矛盾增多等。这些都要求我们,继续变革体制机制,更新发展理念。科学发展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正是基于此而提出的“改革”。

当然,在不断的改革之中也要看到不变的东西。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整个世界和平和发展的主题也没有变。实际上,正是这些“不变”和“变”的共同作用,才决定了我们应该用什么方式去改革,去发展,去实现更加美好的未来。

一、进入“深水区”后有哪些必啃的“硬骨头”呢?

首先是政府机构改革。精简机构和合并机构只是政府机构改革的表象。政府机构改革的实质是转变政府职能,而转变职能的关键是限制政府的权力,增加政府的公共服务。无疑,这带有一定的革命性,会损害部分人的既得权益。

其次是政治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的核心是强化民权,限制公权,最后实现公民与管理者之间的“平等权利交易”。也就是说,要大力提高和增加公民的各种权利,减少和限制管理者的垄断特权。无疑这“一增一减”之间会产生很多新的矛盾和冲突。

再次是土地制度改革。土地制度改革的方向无疑是实现“耕者有其田”的理想,至少要给予农民土地永久使用权或“田面权”甚至部分所有权。但这会减少各级政府的土地权益,增加利用土地来调控经济和进行基础设施建设的难度。 第四是垄断行业改革。垄断行业改革的方向是取消和打破行业垄断,促进不同行业的公平竞争。但这会损害垄断行业管理部门、企业和个人的利益,会遇到他们

强烈的抵抗。

最后是资源产权和价格改革。资源产权和价格改革的实质是调整各方面的权益关系,这必须会让一部分人的权益受损。

二、与“浅水滩”相比,改革的“深水区”具有如下几个特征:

一是改革的动力减弱。尽管这些改革从整体上会给全社会带来巨大的收益,但存在如下问题:有些收益是长期性收益,眼前难以看到,因而减弱了动力;有些收益是整体性收益,对个体来说感受不明显,也就是具有“正外部性”,也减弱了动力。

二是改革的阻力增加。这些改革的一个共同特点是使一些既得权益者绝对受损或相对受损,因而会遇到他们的激烈反对和阻碍。

三是改革的复杂性加大。这些改革大多涉及到经济、政治和社会等多个领域,涉及到多个利益相互冲突的群体,改革的综合性较强、复杂性较高,设计方案的难度较大,实施和推进改革的困难较大。

四是改革的不确定性增加。这些改革都具有信息不透明、信息不完全、信息不对称等特点,不容易获取改革的成本和收益信息,不容易对未来进行预测,因而具有很强的不确定性。

这些问题是改革发展过程中的客观反映,但更多的是由改革不到位形成和积累的体制性矛盾和问题。30年来改革好改的、容易改的差不多都改过了,留下的这些问题都是难啃的硬骨头和硬核,制度创新的难度增加本身也是个问题。纵使改革的边际成本在递增,但人类之所以能够收获持久的进步与文明,就在于人类能够逢山开路,遇水搭桥,使自己一直处于变革思维的保障之中。反思本身就需要战略勇气和智慧。我们重温这种精神,珍惜这种经验,把赞美留给过去,用反思引导未来。

30多年来,中国改革从易到难,从局部到全局,从逐个击破到全盘考量,每一步都涉及利益关系调整。有鉴于此,进入深水区的改革应更敢于调整利益关系,需要政府牺牲自己的既得利益,拿出“革自己命”的勇气。无论是财税金融体制改革,还是公立医院改革,无论是价格改革,还是收入分配改革,无论是加快金融改革,还是整治食品安全,都需要首先改变部门利益、地区利益、行业利益突出的局面,加强权力约束,改变政府权力在一些领域较多介入资源配置的局面。

参考文献:

[1]《新华商报》 2012-3-12

[2]《中国科技发展研究报告》 [M]. 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3]《人民日报》 2012-3-8

篇三:浅谈中国改革进入深水区后的特殊矛盾

浅谈中国改革进入深水区后的特殊矛盾

摘要:中国改革势在必行,复杂的国内外形势不仅考验着中国共产党更考验着中国人民。改革就是要对部分顽固派“动刀子”,就是要坚定不移的走群众路线,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

关键词:改旧革新 三个代表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民生问题 执政能力 三个有利于

一、 产生深水区的原因

中国改革目前的状况,用官方语言来说就是进入了“深水区”,前方的“石头”都埋在深水下的烂泥中,越来越难“摸”,且执政者因为囿于自身各种局限,所以在浅水区“摸石头”俨然已经上瘾,陷入惯性循环,继续到深水区“摸石头”的动力和意志消退,不仅“过河”越来越难,使之几乎成为一项奢侈的想象,而且由此导致各种社会矛盾和问题集聚到一个临界点上,时刻存在诱发社会对立和冲突,继而爆发为局部性或者全局性的社会动荡的危险。自身局限对深化改革的制约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与错误的历史藕断丝连,历史包袱重,制约了改革的深化。

(二)教条主义主导了国家发展理念,思想不够解放,制约了改革的深化。

(三)政党对私利的追求与对国家利益、公民利益的承诺之间的失衡,制约了改革的深化。

(四)对特殊利益集团无力压制,实质推进政治改革的决心不强,制约了改革的深化。

二、改革与矛盾的关系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改革”一直都是我国社会发展进步的根本动因和主色调,特别是自从召开了“十一届三中全”之后改革的进程日益增速。“改革”一词在我看来意味着“改旧革新”之意,革除旧的过时的阻碍社会发展进步的东西,提倡保护新的有着强大生命力的能够促进社会进步的东西。

纵观我国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历朝历代无不是在“革则兴,守则亡”的历史长河中更迭前行。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新中国不断时时的进行“革旧纳新”,其更本的原因,我想可以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得以体现: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大凡读过一点历史的人都知道,古代我国封建社会的每一个改革者,其最终的归宿无不“凄凄惨惨戚戚”,这也让后来者在想改革时必须“慎重思考”“瞻前顾后”,可改革又哪有不流血就可以成功的呢?当权者不痛下决心、不施以重刑律法、不牺牲部分顽固派的既得利益,改革又怎会得以继续施行,广大人民群

众的利益又怎么去维护。秦朝初期,固守渭水一带,内忧外患,国家积弱,为中原大国所鄙夷,商鞅厉行变法,虽英年早逝但其改革的成果却影响后世,为后来的秦统一天下奠定了基础。而现如今的中国,国内经济总量世界第二,经济发展速度最快的国家,联合国常任理事国之一,在世界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的人口问题、环境问题、民生问题、腐败问题仍然不容乐观。还有7年就到2020年了,“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能否实现,到21世纪中叶我国能否实现“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这些都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因此,“深水区的改革”势在必行!

毛泽东同志在“论十大关系”一文中指出“我国现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一直到现在这一“矛盾”仍然是当今中国的主要矛盾。为了实现共产主义,为了实现中国梦,改革之路也必将披荆斩棘誓死前行。

三、面临的主要问题

在我看来,现如今的中国在改革进入深水区后,其面临的问题主要可以总结为一下几点:

(一)、部分既得利益者。所谓“改革进入深水区”无非是“对顽固派动不动刀子的问题”以及“动刀子彻不彻底的问题”。在我看来,刀子是必须要动的,如何动的更“艺术化”这也改革者所需要思量的事情。要让“顽固派乐于‘被动刀子’、喜欢‘动刀子’”才是我们想要的改革结果。

(二)、民生。房价高居不下,人民买房难。生病了看不起病,人民看病难。外出务工人员的公民权利如何维护、孩子的上学问题谁来解决。物价稳步上升,工资却雷打不动。这些社会问题谁能解决?谁有能力去解决?政府责无旁贷。

(三)、环境。近三十年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健康发展,政府强调要“分享改革发展成果”,然而我们的碧水蓝天没了,我们“雾霾”天气与日俱增。经济的高速发展我们希望不是以环境为代价。所以“经济转型”是必须要落到实处的,从“粗放型经济”向“集约型经济”转型,构建“经济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四)、腐败。自习近平总书记上台以来,多批高官纷纷落马,严厉整顿奢侈腐败之风。但现在中国面临的是这样一种现状:官员的权利和其所掌控的财富不对等。一个政府官员的权利可能很小,但在其职位上所能掌控的资产却大大的超出了其职位的标准,这也就诱发了其贪污腐败现象的出现。因此,党的廉政建设、国家立法、民众监督都需要切实的提高落实能力。

(五)、国际环境。随着中国国力的日渐强盛,“中国威胁论”日益被许多图谋不轨的国家所高调大肆宣扬。“钓鱼岛争端”、“与菲律宾关系紧张”等等,

中国如何面对解决这些复杂的国际形势,东方大国的智慧在此刻被彰显的淋漓尽致。

总而言之,中国改革进入深水区所面临的的国内为复杂形势不仅考验着中国人民也考验了我们的执政党在大风大浪面前的执政能力,改革势在必行,不论是在深水区还是浅水区,凡是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生产,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有利于实现现代化的改革措施,我们都应力排众议,拿出壮士断腕的勇气和决心把改革事业进行到底!

参考文献:

[1]《习近平主席讲话报告》中国网络电视台 2013.

[2]《两会改革方案》新浪新闻 2013.

[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陶德麟 许征帆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2.6

[4]《李克强总理答记者问的讲话》中国网络电视台 2013.

[5]《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龚书铎 沙健孙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7.2

浅谈中国改革进入深水区后的特殊矛盾

学院:经济学院

专业:金融学

班级:B1106班

姓名:荣 荣

学号:0113110708

电话:13470094395

篇四:改革进入深水区

改革进入深水区

深水区是个模糊概念。说改革进入深水区是个比喻。但是这暗示着改革是有风险的。什么风险,政治风险:容易引起利益集团或百姓的不满,出现人心不稳社会动荡;经济风险:容易引起经济硬着陆,发生金融危机。社会本身就像大海和山间的堰塞湖,那些所谓的深水区不是你能躲避的!我们 的改革不是非要去亲身趟这些深水,如果这样认识就错了!那要死人的!对待深水的地方,首先要采用科学的仪器去探测,看到底有多深、多宽,是把深水去填上,变成浅水区,还是在里面开发养殖业,或旅游业,甚至打造世界级遗产。如果维持现状观赏这些深水区,不作为也无大错。但是现实中,我们国家目前最大的问题是各级政府管理效率低下、债台高筑、腐败横行,百姓看在眼里明明白白。怎么解决?很简单,社会上的一切问题都是人的社会活动形成的,水有源、树有根,找到根本,不管涉及到任何方面的利益,只要抓住对国家发展有利,对百姓服务有利,对民族长远利益有利,就要大胆去做!怕这怕那,别给后人留下千古骂名就行了!我们的很多只顾自己、不老实、藐视百姓利益的官员们要是敢阻挡这个历史潮流,那就等着挨千刀吧!

有一种叫帕累托改革,意思就是改革以后大家都受益的那种改进。以前的改革是帕累托改革,一改革,政府受益,百姓受益,企业受益,大家都欢迎,对改革没有什么异议。

但是进入21世纪后,尤其是以进入WTO为时间标志开始,改革开始变成不是帕累托改革的改革,改革以后的利益大部分流入国企,政府机关等等地方,老百姓无法享受改革带来的益处,相反生活水平还稍有降低,这时如果真要让大家都能享受到改革的好处,必须要触动既得利益集团,而这时要让他们放掉手中的即得利益,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

所以,现在改革遇到了许多问题,比如,贫富差距,权力监督,国企和民企等等问题,都不是一天两天能解决的,所以说,以前是摸着石头过河的改革,现在走到深入区了,稍有不慎,就掉进入溺死了……

具体会表现在政治制度和体制,经济,文化和科技上面。的确是硬骨头,不好啃。国家要发展,就要改革开放,方向在哪里,怎么走,就是这个意思。

是不是要向利益集团开战

因为之前的改革,只是边边,还没到核心,现在才开始触及核心。

革进入了“深水区”,什么国企改制进入了“深水区”、倒计时,等等等等,不一而足。然而,什么叫“深水区”,“深水区”到底是什么球艺

儿,这片“深水区”有多深,有多宽,有多长,到底深到什么程度,好像没有人说得清。一个没有“底”、没有人说得清楚的事,为何还要挂在口头上,为何还要把人们推到“深水区”里去“攻坚”?如今,人们一听到改革进入了“深水区”、攻坚阶段,就不寒而栗,倒吸一口凉气。

教育改革进入“深水区”,教育改革就变成了“教育产业化”。什么是教育产业化?教育产业化,就是要像兴办工商业一样兴办国民教育,要像办企业一样办学校。企业讲投资、讲回报、讲利润、讲分红,学校也应讲投资、讲回报、讲利润、讲分红;企业搞股份制,学校也可以搞股份制,等等。总之,凡是企业可以搞的事情,学校也可以这样去做。在这样的改革下,大量公立学校成了老百姓的“吸

血鬼”,学生上不起学,践踏了公民应该享有平等受教育机会的法定权利。在这个“深水区”里,有多少家长、学生被“淹死”了,谁能算得清楚。这样的“深水区”谁见了谁不害怕。

医疗卫生改革进入“深水区”,把医疗卫生体制变成了商业化、市场化,造成了大多数人看不起。权威研究机构对农村查表明,有32%的婴儿是在家出生的,有78.6%的农村人口是在家死亡的。另据卫生部不久前公布的数据说:中国有约48.9%的居民有病不就医,29.6%应住院而不住院。“救护车一响,一头猪白养;住上一次院,一年活白干。”(见新华网)。在城市中约有三成患者因经济原因不敢去医院,六成以上的应该住院治疗的患者不敢住院(据《经济参考报》)。越来越多的老百姓看不起病,生了病便躺在家里等死。这样的“深水区”成了“疼痛区”,“死亡区”,老百怎不嘀咕、心生恐惧。

国企改革进入“深水区”,严重损害了弱

改革进入深水区的矛盾

势群体的利益。这些年来,职工意见最大、最恨的就是“国企改制”,改来改去全部以牺牲国有资产和职工利益受损为代价,而作为改革的主导者——国企的管理者或者经营者,却在这“深水区”里发了大财,成了唯一的受益者,拿着高出职工十倍、五十倍、一百倍的高额年薪,同时还享受着优厚的待遇;还有的国企改革进入“深水区”之后,变成了一些国企改革操控者吞噬国有资产和职工利益的工具。改革的利润据为己有,而改革的成本全让工人和社会来承担。职工们一听到国企改革进入了“深水区”、攻坚战,就意味着下岗、失业,饭碗被砸。这片“淹死”人不偿命的“深水区”,谁不怕。

住房改革进入“深水区”,房价就“高烧”起来。住房改革进入“深水区”之后,房价就好像吃了兴奋剂,价格一路狂飚猛涨,许多地方几年翻一番。据报道,2006年头两个月,北京市房价上涨了17.3%。深圳商品住宅均价首次突破万元大关。如今在上海、北京、深圳、温州等城市的中心城区,每平方米在1万元以上的商品房到处可见。上海徐汇区、陆家嘴的房价已经窜到几万一平米,窜得人们眼发直、发呆。2005年我国居民年均收入仅10493元,面对每平方米动辄破万元的房价,就是一生不吃不喝也买不起。而一些房产商、“红商商人”、“土地爷”却一夜暴富。面对这样的“深水区”,老百姓怎么不会倒吸一口凉气,胆战心惊。

类似的“深水区”还有很多。但这些“深水区”都是针对群众的。一些牵涉到特殊利益集团的改革,牵涉到领导的改革,却没有“深水区”。公车改革改了8年之久,迄今也没进入“深水区”;人事制度改革,尽管政府努力再努力,但是到今天也只是停留表面上,只是湿了湿“鞋”而已,根本谈不上进入了“深水区”。而对一些特定利益集团和官员来说,即使进入了“深水区”,对他们来说也没有什么影响,因为他们早就备好了“救生圈”、“大船小船”、“橡皮艇”。

改革就是改革,改革是我国一项长期的重要任务,是我国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法宝”,也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之一。这是由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性质所决定的,它伴随着社会主义社会的全过程。而改革不应设“假想障碍”,不应非要朝着一条“河流”走,更不要把思路放在什么“浅水区”、“深水区”上,“条条大路通罗马”,“不能在一棵树上吊死”。我们的改革可以走“山路”,也可以走“铁路”,还可以在高空开通“航线”,还可以“架桥”,等等。总之,改革不能“盲目化”、

“随意化”,要整体考量和充分的酝酿,要系统化,科学化。只有这样,才能避开“深水区”,减少弱势群体“涉水”的艰难和痛苦。由此看来,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的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多么的重要。

就是改革到了最艰难的时候了,最危险了。不成功就会完蛋了。

中国改革进入“深水区”

中国改革已进入“深水区”。

进入“深水区”后有哪些必啃的“硬骨头”呢? 文/李佐军 中国30年改革在取得巨大进展的同时,也留下了许多难题。但中国改革的任务远未完成,必须继续向前推进。而且在前进的道路上再没有多少好啃的“软骨头”了,必须啃“硬骨头”了,必须迎难而上打硬仗了,

首先是政府机构改革。精简机构和合并机构只是政府机构改革的表象。政府机构改革的实质是转变政府职能,而转变职能的关键是限制政府的权力,增加政府的公共服务。无疑,这带有一定的革命性,会损害部分人的既得权益。

其次是政治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的核心是强化民权,限制公权,最后实现公民与管理者之间的“平等权利交易”。也就是说,要大力提高和增加公民的各种权利,减少和限制管理者的垄断特权。无疑这“一增一减”之间会产生很多新的矛盾和冲突。

再次是土地制度改革。土地制度改革的方向无疑是实现“耕者有其田”的理想,至少要给予农民土地永久使用权或“田面权”甚至部分所有权。但这会减少各级政府的土地权益,增加利用土地来调控经济和进行基础设施建设的难度。

第四是垄断行业改革。垄断行业改革的方向是取消和打破行业垄断,促进不同行业的公平竞争。但这会损害垄断行业管理部门、企业和个人的利益,会遇到他们强烈的抵抗。

最后是资源产权和价格改革。资源产权和价格改革的实质是调整各方面的权益关系,这必须会让一部分人的权益受损。

与“浅水滩”相比,改革的“深水区”具有如下几个特征:

一是改革的动力减弱。尽管这些改革从整体上会给全社会带来巨大的收益,但存在如下问题:有些收益是长期性收益,眼前难以看到,因而减弱了动力;有些收益是整体性收益,对个体来说感受不明显,也就是具有“正外部性”,也减弱了动力。

二是改革的阻力增加。这些改革的一个共同特点是使一些既得权益者绝对受损或相对受损,因而会遇到他们的激烈反对和阻碍。

三是改革的复杂性加大。这些改革大多涉及到经济、政治和社会等多个领域,涉及到多个利益相互冲突的群体,改革的综合性较强、复杂性较高,设计方案的难度较大,实施和推进改革的困难较大。

四是改革的不确定性增加。这些改革都具有信息不透明、信息不完全、信息不对称等特点,不容易获取改革的成本和收益信息,不容易对未来进行预测,因而具有很强的不确定性。

那么,应如何应对“深水区”的挑战呢?一方面,我们要摸准问题,找准方向,坚定信心,迎难而上,排除万难,勇往直前;另一方面,我们要做好充分准备,精心设计,打有准备之仗。

篇五:改革进入深水区

习近平说“现在我国改革已经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必须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坚持改革开放正确方向,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既勇于冲破思想观念的障碍,又勇于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

李克强说:“现在改革已进入深水区,要闯险滩必然要触动利益,为了全体人民的根本利益和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我们必须义无反顾、奋力向前,敢于打破固有利益格局,坚定不移、循序渐进推动各项改革。从这个意义上说,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就是要敢于啃30多年改革剩下的‘硬骨头’。这是检验我们改革勇气和决心的试金石,也是最终决定改革成败的关键所在。” 改革是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经过30多年的经济高速增长,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内涵发生了重大变化。如果说在过去30多年的改革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内涵主要是指推动生产力在量上的扩大,使生产力以更高的速度发展,那么,现在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内涵已变为不仅推动生产力在量上的适度扩大,更重要的是促进生产力在质上的提高,使生产力以更高的质量发展,也就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

“使生产力以更高的质量发展”要比“使生产力以更高的速度发展”更困难、更复杂、更艰巨。这是因为,使生产力以更高的质量发展,不仅要通过改革继续打破原有体制的束缚,激发市场经济的活力,而且要通过改革构建起一整套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保障体系。而在一整套制度保障体系中,最定型化、最有权威、最有效力的就是法律制度保障体系。这也就是要求市场经济向着更高的发育和成熟阶段升级。

市场经济本身虽具有活力,但不能自动地使生产力以更高的质量发展。市场经济具有经营活动的自主性、经营环境的竞争性、经营目的的趋利性3个属性,这3 个属性使市场经济的作用具有两重性:一方面是积极作用,可以发挥市场主体的积极性和能动性,使市场主体面临竞争的外在压力、具有提高经济效益的内在动力,从而使市场经济充满活力,促进资源的合理有效配置;另一方面是消极作用,市场主体出于赢利的内在动机,有可能做出违反市场正常秩序、损害他人利益或社会公共利益的行为,诸如制售假冒伪劣产品、破坏资源环境、不正当竞争、垄断行为、偷税漏税、滋生权钱交易的腐败现象、扩大收入差距等。

为了使生产力以更高的质量发展,一方面要充分发挥市场经济的积极作用,这就要保障市场主体的合法地位和权益,保障正常的市场竞争,保障市场主体合法的经营收益,从

而更大程度更广范围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另一方面要有效抑制市场经济的消极作用,这就要约束市场主体履行法定的责任和义务,遵守市场竞争规则,维护他人正当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不能为追逐利润而做出违法行为。要做到这两个方面,靠市场机制本身、靠政府的行政权力、靠一般的政策规定、靠普通的道德教育都是不够的,而必须靠一整套法律制度保障体系。法律制度具有规范性、权威性、强制性。规范性是指,以法律形式将市场主体的合法地位和权益定型化,将市场竞争规则定型化,将市场运行秩序定型化,这样可避免行政干预的随意性和一些政策的易变性。权威性是指,法律规定为全社会所接受、所遵循,具有普遍的社会约束力,任何人和组织都没有超越法律的特权。强制性是指,一切违法行为都要予以追究,依法给予惩处。如果说行政权力是传统计划经济得以存在和发展的最高保障,那么,法律制度就是市场经济得以存在和发展的最高保障。所以人们常说,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

由此,第五轮改革应以加强法律制度建设为突破口或重点任务。这是在当前条件下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使生产力以更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是市场经济本身成熟程度升级的内在要求,是在改革深水区、攻坚期,以法律规范方式有效调节各方面利益关系的内在要求。

体裁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