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去元知万事空全诗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14 09:51:58 作文素材
篇一:陆游 死去元知万事空 雨送黄昏花易落
示儿 陆游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注解:这首诗是陆游临死前写的,是他最后的也最有名的一首诗。诗人念念不忘的,不是个人的生死,而是祖国河山的统一。诗人瞩告儿子:到了宋朝军队完全收复北方领土的那一天,你们在祭祀祖先的时候,千万不要忘记把胜利的消息告诉我。这首诗,情绪是悲壮的,但字里行间又洋溢着坚信最后能获得胜利的乐观精神。
我不喜政治,也就不太喜欢关于政治的诗。而,今天我突然想到的,是这首诗的第一句。“死去元知万事空”,是呀,可,为何到了最后,才会明白,万事皆空?家中的那个远房的爷爷,到了最后,是否“但悲不见儿女睦”呢?在他人的文章中,看到如此一句话,喜欢,所以,在这里记下“死去元知万事空,那么活着时,如果是爱与快乐,请保留;如果是仇恨与贪欲,请舍弃。”
示儿 陆游
死去元知万事空,
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
家祭无忘告乃翁。
陆游《钗头凤》
年离索。错,错,错!
书难托。莫,莫,莫!
陆游的《钗头凤》词,是一篇“风流千古”的佳作,它描述了一个动人的爱情悲剧。据《历代诗馀》载,陆游年轻时娶表妹唐婉为妻,感情深厚。但因陆母不喜唐婉,威逼二人各自另行嫁娶。十年之后的一天,陆游沈园春游,与唐婉不期而遇。此情此景,陆游“怅然久之,为赋《钗头凤》一词,题园壁间。”
这便是这首词的来历。
传说,唐婉见了这首《钗头凤》词后,感慨万端,亦提笔和《钗头凤·世情薄》词一首。不久,唐婉竟因愁怨而死。又过了四十年,陆游七十多岁了,仍怀念唐婉,重游沈园,并作成《沈园》诗二首。
【钗头凤·唐婉】
世情薄,人情恶,雨送黄昏花易落。晓风乾,泪痕残,欲笺心事,独 语斜栏。难,难,难!
人成各,今非昨,病魂常似秋千索。角声寒,夜阑珊,怕人寻问,咽 泪装欢。瞒,瞒,瞒!
【沈园·陆游】
其一
城上斜阳画角哀,
沈园非复旧池台。
伤心桥下春波绿,
曾是惊鸿照影来。
其二
梦断香消四十年,
沈园柳老不吹绵。
此身行作稽山土,
尤吊遗踪一泫然。
陆游原配妻子唐婉,因婆媳不和,被迫离婚改嫁。嫁后,有一次和陆游在沈园偶然相遇,陆游赋词一首《钗头凤·红酥手》,(唐婉同时也和了一首《钗头凤·世情薄》)。《沈园》这首诗是宋宁宗庆元五年春,作者在山阴时重经旧地时,感伤往事之作。(沈园故址在今绍兴禹迹寺南)
篇二:死去元知万事空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示儿》表现了陆游强烈而炽热的爱国情怀,字里行间流露着诗人真挚执着的情感,令人感慨万千!在那战火纷飞的年代,一个满腔热忱的爱国诗人,到了生命的尽头,心里依旧挂念着自己的祖国,多么感人啊!但可恨的是那些昏庸无道,苟且偷安的官
员们,拿着国家的钱财来挥霍,花天酒地,饮酒作乐,却从不关心国家的安危,不关心百姓的疾苦。而陆游,一介书生,耄耋老人,虽不能亲自上阵杀敌,却时刻关心前方战事,为国担忧,即便是在弥留之际,还叮嘱儿女们在收复失地,国家统一的时候,一定要把喜讯告诉自己。《示儿》就是他临逝前的遗嘱。这个一腔热血的爱国诗人与那些贪得无厌的
昏官们是多么鲜明的对比啊!
我们虽然生活在和平年代,没有硝烟滚滚的战争,但我们也要学习他忧国忧民的爱国主义精神,学习他正直、勇敢、豪放的人格魅力。
篇三:75首古诗全诗分组
powanjuan 第一组
1.江南(汉乐府)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 鱼戏莲叶西, 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2.登鹳雀楼(唐?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3.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4.望天门山(唐?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5.游子吟(唐?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6.忆江南(唐?白居易)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7.清明(唐?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8.书湖阴先生壁(宋?王安石) 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9.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宋?陆游)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10.游园不值(宋?叶绍翁) 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第二组
1.敕勒歌(北朝民歌) 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2.春晓(唐?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3.静夜思(唐?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4.别董大(唐?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5.渔歌子(唐?张志和)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6.小儿垂钓(唐?胡令能)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7.江南春 (唐?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8.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宋?苏 轼)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9.四时田园杂兴(昼出耘田夜绩麻 宋?范成大)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10.乡村四月 (宋?翁卷) 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第三组
1.咏鹅(唐?骆宾王)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2.凉州词(葡萄美酒夜光杯 唐?王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3.古朗月行(唐?李白)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
仙人垂两足,桂树何团团。白兔捣药成,问言谁与餐?
4.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 唐?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5.塞下曲(唐?卢纶)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6.悯农(锄禾日当午 唐?李绅)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7.长歌行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8.饮湖上初晴后雨(宋?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9.四时田园杂兴(梅子金黄杏子肥 宋?范成大) 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
日长篱落无人过,唯有蜻蜓蛱蝶飞。
10.墨梅(元?王冕) 我家洗砚池头(边)树,个个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第四组
1.风(唐?李峤) 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
2.出塞(唐?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3.望庐山瀑布(唐?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4.春夜喜雨(唐?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5.望洞庭(唐?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6.悯农(春种一粒粟 唐? 李绅)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7.蜂(唐?罗隐) 不论平地与山尖,无限风光尽被占。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
8.惠崇春江晓景(宋?苏轼)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9.小池 (宋?杨万里)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10.石灰吟(明?于谦) 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第五组
1.咏柳(唐?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2.芙蓉楼送辛渐(唐?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3.赠汪伦(唐?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4.绝句(迟日江山丽 唐?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5.浪淘沙(唐?刘禹锡)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6.江雪(唐?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7.江上渔者(宋?范仲淹) 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
8.题西林壁(宋?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9.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宋?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10.竹石(清?郑燮)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第六组
1.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 唐?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2.鹿柴(唐?王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3.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唐?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4.江畔独步寻花(“黄师塔前江水东”或“黄四娘家花满蹊” 唐?杜甫) 黄师塔前江水东,春光懒困倚微风。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爱浅红。(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5.赋得古原草送别(唐?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6.寻隐者不遇(唐?贾岛)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7.元日(宋?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8.夏日绝句(宋?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9.春日(宋?朱熹)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10.所见(清?袁枚)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第七组
1.送元二使安西(唐?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2.早发白帝城 (唐?李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3.枫桥夜泊(唐?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4.池上(唐?白居易) 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5.山行(唐?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6.泊船瓜洲(宋?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7.示儿(宋?陆游)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8.题临安邸(宋?林升)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9.村居(清?高鼎)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10.己亥杂诗(清?龚自珍) 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第八组
1.回乡偶书(唐?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2.滁州西涧 (唐?韦应物)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3.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唐?韩愈)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4.咏柳(唐?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5.小儿垂钓(唐?胡令能)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6.清明(唐?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7.观书有感(宋?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8.饮湖上初晴后雨(宋?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9.小池 (宋?杨万里)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10. 三衢道中(宋?曾几) 梅子黄时日日晴,小溪泛尽却山行。绿阴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
篇四:六年级古诗
竹 石 郑燮
咬定青山不放松1,立根原在破岩中2。
千磨万击还坚劲3,任尔东西南北风4。
诗词注释
1. 咬定:咬紧
2. 立根:扎根。破岩:裂开的山岩,即岩石的缝隙。
3. 千磨万击:指无数的磨难和打击。坚韧:坚强有力。
4. 任:任凭,无论,不管。尔:你
诗句译文
紧紧咬定青山不放松,原本深深扎根石缝中。
千磨万击身骨仍坚劲,任凭你刮东西南北风。
简介
郑燮(1693~1765),清代书画家、诗人。字克柔,号板桥,兴化(今江苏兴化)人。擅画竹、兰、石,书法以“六分半书”名世,诗文也写得很好,所以人称“三绝”。其画在画坛上独树一帜。与罗聘、李方膺、李鳝、金农、黄慎、高翔和汪士慎并称”扬州八怪“。
《竹石》是清代画家郑燮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是一首咏竹诗。诗人所赞颂的并非竹的柔美,而是竹的刚毅。前两句赞美立根于破岩中的劲竹的内在精神。这首诗是一首题画诗,题于作者郑板桥自己的《竹石图》上。这首诗在赞美岩竹的坚韧顽强中,隐寓了作者藐视俗见的刚劲风骨。
诗的第一句:“咬定青山不放松”,首先把一个挺立峭拔的、牢牢把握着青山岩缝的翠竹形象展现在了读者面前。一个“咬”字使竹人格化。”咬”是一个主动的,需要付出力量的动作。它不仅写出了翠竹紧紧附着青山的情景,更表现出了竹子那种不畏艰辛,与大自然抗争,顽强生存的精神。紧承上句,第二句“立根原在破岩中”道出了翠竹能傲然挺拔于青山之上的基础是它深深扎根在破裂的岩石之中。在作者郑板桥诗、画中的竹又往往与“石”是分不开的。有时侯,石构成竹的对立面,如“画根竹枝插块石,石比竹枝高一尺,虽然一尺让它高,年来看我掀天力”;有时候石成为竹的背景,如”秋风昨夜渡潇湘,触石穿林惯作狂;惟有竹枝浑不怕,挺然相斗一千场”。在这首诗里,竹石则形成了一个浑然的整体,无石竹不挺,无竹山不青。这两句诗也说明了一个简单而深刻的哲理:根基深力量才强。
有了前两句的铺垫,很自然地引出了下面两句:“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这首诗里竹有个特点,它不是孤立的竹,也不是静止的竹,而是岩竹,是风竹。在作者郑板桥的诗画中,竹往往是高尚品行和顽强意志的象征,而
风则往往是恶势力的代表,如前面提到的“秋风昨夜渡潇湘”这几句,又如:“一阵狂风倒卷来,竹枝翻回向天开。扫云扫雾真吾事,岂屑区区扫地埃。”在这首诗中同样竹子经受着“东西南北风”一年四季的千磨万击。但是由于它深深扎根于岩石之中而仍岿然不动,坚韧刚劲。什么样的风都对它无可奈何。诗人用”千”、“万”两字写出了竹子那种坚韧无畏、从容自信的神态,可以说全诗的意境至此顿然而出。这时挺立在我们面前的已不再是几杆普通的竹子了,我们感受到的已是一种顽强不息的生命力,一种坚韧不拔的意志力,而这一切又都蕴涵在那萧萧风竹之中。
过零丁洋
文天祥
辛苦遭逢⑵起一经,干戈⑶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⑷,身世浮沉雨打萍⑸。 惶恐滩⑹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7)。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8)照汗青
(9)。
作品注释
⑴零丁洋:零丁洋即”伶丁洋“。现在广东省珠江口外。1278年底,文天祥率军在广东五坡岭与元军激战,兵败被俘,囚禁船上曾经过零丁洋。
⑵遭逢:遭遇。起一经,因为精通一种经书,通过科举考试而被朝廷起用作官。文天祥二十岁考中状元。
⑶干戈:指抗元战争。寥(liáo)落:荒凉冷落。一作“落落”。四周星:四周年。文天祥从1275年起兵抗元,到1278年被俘,一共四年。
⑷絮:柳絮。
⑸萍:浮萍。
⑹惶恐滩:在今江西省万安县,是赣江中的险滩。1277年,文天祥在江西被元军打败,所率军队死伤惨重,妻子儿女也被元军俘虏。他经惶恐滩撤到福建。
(7)零丁:孤苦无依的样子。
(8)丹心:红心,比喻忠心。
(9)汗青:同汗竹,史册。古代用简写字,先用火烤干其中的水分,干后易写而且不受虫蛀,也称汗青。
作品译文
回想我早年由科举入仕历尽辛苦,
如今战火消歇已熬过了四个年头。
国家危在旦夕恰如狂风中的柳絮,
个人又哪堪言说似骤雨里的浮萍。
惶恐滩的惨败让我至今依然惶恐,
零丁洋身陷元虏可叹我孤苦零丁。
人生自古以来有谁能够长生不死?
我要留一片爱国的丹心映照史册。
文学赏析 文天祥(1236—1282),字宋瑞,一字履善,号文山,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公元1256年(宋理宗宝祐四年)举进士第一。公元1275年(宋恭帝德祐元年),元兵东下,于赣州组义军,入卫临安(今浙江杭州)。次年除右丞相兼枢密使,出使元军议和被拘,后脱逃至温州,转战于赣、闽、岭等地,曾收复州县多处。公元1278年(宋末帝祥兴元年)兵败被俘,誓死不屈,就义于大都(今北京)。能诗文,诗词多写其宁死不屈的决心。有《文山先生全集》
首联“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起一经”当指天祥二十岁中进士说的,四周星即四年。天祥于德祐元年(1275),起兵勤王,至祥兴元年(1278)被俘,恰为四个年头。此自叙生平,思今忆昔。从时间说,拈出“入世”和“勤王”,一关个人出处,一关国家危亡,两件大事,一片忠心。唐宋时期,一个人要想替国家做出一番事业,必须入仕,要入仕,作为知识分子必须通过科举考选,考选就得读经,文天祥遇难时,衣带中留有个自赞文说:“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就是把这两件事拴在一起的。圣人著作就叫经,经是治国安邦的。这两句诗,讲两件事,似可分开独立,而实质上是连结在一起的。干戈寥落一作干戈落落,意思相近。《后汉书·耿弁传》“落落难合”注云:“落落犹疏阔也。”疏阔即稀疏、疏散,与寥落义同。《宋史》说当时谢后下勤王诏,响应的人很少,这里所讲情况正合史实。
颔联接着说“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还是从国家和个人两方面展开和深入加以铺叙。宋朝自临安弃守,恭帝赵昰被俘,事实上已经灭亡。剩下的只是各地方军民自动组织起来抵抗。文天祥、张世杰等人拥立的端宗赵昱逃难中惊悸而死,陆秀夫复立八岁的赵昺建行宫于崖山,各处流亡,用山河破碎形容这种局面,加上说“风飘絮”,形象生动,而心情沉郁。这时文天祥自己老母被俘,妻妾被囚,大儿丧亡,真像水上浮萍,无依无附,景象凄凉。[4]
颈联继续追述今昔不同的处境和心情,昔日惶恐滩边,忧国忧民,诚惶诚恐;今天零丁洋上孤独一人,自叹伶仃。皇恐滩是赣江十八滩之一,水流湍急,令人惊恐,也叫惶恐滩。原名黄公滩,因读音相近,讹为皇恐滩。滩在今江西省万安县境内赣江中,文天祥起兵勤王时曾路过这里。零丁洋在今广东省珠江15里外的崖山外面,现名伶丁洋,文天祥兵败被俘,押送过此。前者为追忆,后者乃当前实况,两者均亲身经历。一身为战将,一为阶下囚。故作战将,面对强大敌人,恐不能完成守土复国的使命,惶恐不安。而作为阶下囚,孤苦伶仃,只有一人。这里“风飘絮”、“雨打萍”、“惶恐滩”、“零丁洋”都是眼前景物,信手拈来,对仗工整,出语自然,而形象生动,流露出一腔悲愤和盈握血泪。
尾联笔势一转,忽然宕进,由现在渡到将来,拨开现实,露出理想,如此结语,有如撞钟,清音绕梁。全诗格调,顿然一变,由沉郁转为开拓、豪放、洒脱。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让赤诚的心如一团火,照耀史册,照亮世界,照暖人生。用一照字,显示光芒四射,英气逼人。据说张弘范看到文天祥这首诗,尤其是尾联这两句,连称:“好人,好诗!”诚然文天祥把做诗与做人,诗格与人格,浑然一体。千秋绝唱,情调高昂,激励和感召古往今来无数志士仁人为正义事业英勇献身。
示儿
陆游
死去元知万事空,
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
家祭无忘告乃翁。
诗词注释 1. 示儿:写给儿子们看。
2. 元知:原本知道。元,通“原”。本来。在苏教版等大部分教材中本诗第一句为“死去元知万事空”,但在老的人教版等教材中为“死去原知万事空”,因为是通假字,所以并不影响本诗的意境,尚有争议。人教版等教材多为“元”,不常用通假字。
3. 万事空:什么也没有了。
4. 但:只是。
5. 悲:悲伤
6. 九州:这里代指宋代的中国。古代中国分为九州,所以常用九州指代中国。
7. 同:统一。
8. 王师:指南宋朝廷的军队。
9. 北定:将北方平定。
10. 中原:指淮河以北被金人侵占的地区。
11. 家祭:祭祀家中先人。
12. 无忘:不要忘记。
13. 乃翁:你的父亲,指陆游自己。
诗词译文
我本来知道,当我死后,人间的一切就都和我无关了;但唯一使我痛心的,就是我没能亲眼看到祖国的统一。 因此,当大宋军队收复了中原失地的那一天到来之时,你们举行家祭,千万别忘把这好消息告诉你们的父亲!
文学鉴赏
陆游(1125年—1210年),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诗人,少年时即受家庭中爱国思想熏陶,高宗时应礼部试,为秦桧所黜。孝宗时赐进士出身。中年入蜀,投身军旅生活,官至宝章阁待制。晚年退居家乡,但收复中原信念始终不渝。创作诗歌很多,今存九千多首,内容极为丰富。抒发政治抱负,反映人民疾苦,风格雄浑豪放;抒写日常生活,也多清新之作。与王安石、苏轼、黄庭坚并称“宋代四大诗人”,又与杨万里、范成大、尤袤合称“中兴四大诗人”。词作量不如诗篇巨大,但和诗同样贯穿了气吞残虏的爱国主义精神。杨慎谓其词纤丽处似秦观,雄慨处似苏轼。著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南唐书》、《老学庵笔记》等。
此诗是陆游爱国诗中的又一首名篇。陆游一生致力于抗金斗争,一直希望能收复中原。虽然频遇挫折,却仍然未改变初衷。从诗中可以领会到诗人的爱国激情是何等的执着、深沉、热烈、真挚!也凝聚着诗人毕生的心事,诗人始终如一地抱着当时汉民族必然要光复旧物的信念,对抗战事业具有必胜的信心。题目是《示儿》,相当于遗嘱。在短短的篇幅中,诗人披肝沥胆地嘱咐着儿子,无比光明磊落,激动人心!浓浓的爱国之情跃然纸上。
诗人在写此诗的十一年以前,叹息过“死前恨不见中原”,在热烈地期待着旧业的光复。直到临终之际,诗人仍然抱有这样坚定的信念,宋朝的抗敌部队要挥戈北上,赶走敌人,收复失地,平定中原。这对于诗人自己,当然是看不到了,只有后代的儿孙们能看到。于是深情地嘱咐儿子,当皇朝的军队收复中原的时候,不要忘记把“北定中原”这个大好的消息告诉诗人,以求了结一桩重大的心事。[5]
首句“死去元知万事空”,表明诗人即将离开人世,就什么都没有了,万事皆空,用不着牵挂了,从中体会诗人那种悲哀凄凉之心情。但从诗人的情感流向来看,有着更加重要的一面,“元知万事空”这话看来平常,但就全诗来说非常重要。它不但表现了诗人生死所恋,死无所畏的生死观,更重要的是为下文的“但悲”起到了有力的反衬作用。“元”、“空”二字更加强劲有力,反衬出诗人那种“不见九州同”则死不瞑目的心情。
第二句“但悲不见九州同”描写诗人的悲怆心境。此句诗意是诗人向儿子们交代他至死也无法排除的极大悲痛的心境,那就是没有亲眼看到祖国的统一而深深感到遗憾。这一句中的“悲”字是句眼,诗人临终前悲怆的不是个人生死,而是没有看见祖国的统一。表明自己心有不甘,因为“不见九州同”。“悲”引擢文盟字深刻反映了诗人内心的悲哀、遗感之情。
第三句“王师北定中原日”,诗人以热切期望的语气表达了渴望收复失地的信念。表明诗人虽然沉痛,但并未绝望。诗人坚信总有一天宋朝的军队必定能平定中原,光复失地。有了这一句,诗的情调便由悲痛转化为激昂。
最后一句“家祭无忘告乃翁”,情绪又一转,无奈自己已经看不到祖国统一的那一天,只好把希望寄托于后代子孙。于是深情地嘱咐儿子,在家祭时千万别忘记把“北定中原”的喜讯告诉你的父亲。表达的诗人坚定的信念和悲壮的心愿,充
篇五:“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摘 要:陆游作为南宋著名的爱国诗人,他的爱国情怀在其诗中主要表现为对祖国无时无刻的热爱和忧虑,对祖国统一的爱国信念的坚定不移,对统治当局的腐败无能和妥协投降深感愤恨,以及对沦陷区人民的念念不忘和无限同情。
关键词:陆游 爱国情怀 统一 统治者 沦陷区
陆游处于南宋国势卑弱、民族矛盾尖锐的时代,所以他一生具有报效祖国、恢复统一的坚定梦想,钱钟书先生在他的《宋诗选注》中就说: “爱国情绪饱和在陆游的整个生命里,洋溢在他的全部作品里。”陆游一生勤奋创作,流传至今的诗高达九千余首,其诗歌内容也极为丰富,几乎涵盖了当时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但其中最能表现其创作情怀的还是要属他的爱国主题诗歌。所以,陆游诗歌中的爱国主义情怀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表现在对祖国无时无刻的热爱和忧虑中。如在《剑门道中遇微雨》中,陆游写到“衣上征尘杂酒痕,远游无处不消魂。此身合是诗人未?细雨骑驴入剑门”,作者描绘了在细雨蒙蒙中骑驴经过剑门山途中的秀丽风景,但是作者却志不在此,而是期望投身战场、卫国杀敌、收复失地,表现了诗人不甘心做这样一个行吟驴背的诗人。又如,在《夜泊水村》中写“老子犹堪绝大漠,诸君何至泣新亭。一身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青”,这不仅表现了理想与现实之间的深刻矛盾,而且表达了诗人老而弥坚、至死不变的爱国情怀。由此可见,诗人无时无刻不在思考着报效祖国的宏图大业。
正如钱钟书先生评价:“他看到一幅画马,碰见几朵鲜花,听了一声雁唳,喝几杯酒,写几行草书,都会惹起报国仇、雪国耻的心事。” 其次,表现在对祖国统一的爱国信念的坚定不移。陆游一生都在为多难的祖国而呼喊,并且始终抱有相信祖国必能统一的坚定不移的决心。陆游一生当中不管受到多少打击,遭遇多少坎坷,他的“恢复神州”的爱国信念却始终屹立不倒。为国家报仇雪耻,恢复丧失的疆土,解放沦陷的人民,这一直是最能激动诗人感情和不断得到表现的思想主题。比如,他的《金错刀行》,这是陆游在四川从军时所写,当时在南宋小朝廷忍辱求和的情况下,作者报效祖国的志愿很难实现,但他并不因此灰心,在参加实际的抗敌斗争中,却锻炼得更加坚强了。诗中比喻自己像金错刀一样放射光芒,紧密团结了不少志同道合的人,同甘共苦,为着同一个目标而奋斗。陆游始终坚信光复的事业终将获得最后的胜利,人民是不会亡在侵略者手里的,这样坚定的信仰也是支持放翁灵魂行走的重要力量。
然后,表现在对统治当局的腐败无能和妥协投降的愤恨。由于诗人对祖国怀着深沉的感情,所以对统治当局的腐败无能和妥协投降特别感到愤恨。陆游一生反对不抵抗政策和丧权辱国的和约、并且狠狠地抨击了统治阶级的不恤国难和享乐腐化。他曾经在《追感往事》中写到:“诸公可叹善谋身,误国当时岂一秦。不望夷吾出江左,新亭对泣亦无人。”揭穿了以秦桧为首的投降派卖国的真面目,不仅抨击秦桧的当权误国,也痛斥了整个昏庸的南宋统治集团,骂尽南宋小朝廷文武百官毫无国家、民族观念的自私自利,也有力地
表现了陆游愤慨的心情。由于南宋封建王朝长期向侵略者屈辱求和,导致人们抗敌意志的消沉,官僚士大夫不管国难当头,只顾谋取个人利益。所以,陆游还在《哀郢》中写到:“草合故宫惟雁起,盗穿荒冢有狐藏。离骚未尽灵均恨,志士千秋泪满裳。”诗人主要是写楚国由盛转衰最终为秦所灭,都是因为贵族蒙蔽君王,朋比为奸惑乱国政,表现了陆游与屈原共命之叹,抒发自己炽烈的爱国情怀。又如《关山月》中,陆游描写了南宋小朝廷向金人屈辱求和后,豪门贵族骄奢腐朽的生活,醉生梦死的投降派在高楼深院里歌舞作乐,战马却因不战而肥死,弓箭因不用而朽坏。他们不管战士们怎样渴望杀敌,沦陷区的老百姓怎样盼望反攻。这种景象对一心报国和恢复中原的爱国战土来说是十分沉痛的。诗中不仅尖锐地反映了当时的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而且深刻地表现了诗人的爱国情怀和对统治者的无情批判。
最后,还表现在诗人对沦陷区人民的念念不忘和无限同情。正如陆游在《秋思》中说:“遥想遗民垂泣处,大梁城阙又秋砧”,诗人想象故都又过了一个秋天,但迟迟没有收复,那里的遗民正痛心地哭泣,写出了北方人民年复一年地盼望祖国统一的心情。还有“三秦父老应惆怅,不见王师出散关”(《观长安城图》),这些不仅是陆游为沦陷区人民盼望回归的希望的呐喊,而且是诗人自己爱国情怀的间接体现。在《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中,陆游更是为沦陷区人民向昏庸懦弱的南宋当局提出有力的呐喊: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作者前两句写怀恋北方沦陷区河山的雄伟壮丽,后两句刻画出沦陷区人民盼望南宋军队恢复国土的焦急心情,遗民在金国侵略者的残暴统治下,眼泪都流尽了,向南盼望南宋王朝的军队又过了一年。沦陷区人民的深切盼望便跃然纸上,强烈地表达了诗人希望祖国早日统一的爱国情怀。
由于诗人对人民的痛苦有着深刻的感受,因此,他对被统治阶级逼得起来反抗的人民也抱着同情的态度,而在诗中出现了这样光辉的思想:“吏或无佳政,盗贼起齐民。”他又说:“彼盗皆吾民,初非若胡羌。奈何一朝愤,直欲事殴攘?”在这些诗中,诗人虽然还没有完全摆脱自己阶级的限制,还没有看到人民创造历史的巨大力量,更不能把自己的命运和生活道路与人民结合起来,但却能冲出一般士大夫的观点,这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是非常难能可贵的。 我们可以深刻地感受到陆游诗中充溢着的诚挚的爱国主义情怀,那些或慷慨激昂的高歌或深沉哀痛的低吟都是放翁炽烈情感的精彩体现,陆游是用生命吟诗,用灵魂创作,这不仅为腐败不振的南宋封建王朝带来了奋激昂扬的战斗气息,而且为后代人民树立了学习的榜样。
作文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