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小学作文 > 教育资讯

当代武术家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5 05:24:35 小学作文
当代武术家小学作文

篇一:人物当代著名武术家马贤达教授印象

人物当代著名武术家马贤达教授印象

作者:车星辰

来源:《少林与太极》2013年第05期

马贤达教授是我国著名武术家马凤图先生的次子,与长兄马颖达(已逝)、三弟马令达、四弟马明达并称“马氏四杰”,享誉国内,蜚声海外,是我国当代武术的研究权威和领军人物,堪称中华武坛硕果仅存的“黄钟大吕”和“泰山北斗”。

我虽系马门弟子而精习马氏弹腿、劈挂、八极、翻子、长短棍、短兵等艺,但因与马贤达先生身处兰州、西安两地,云程阻隔,总是缘悭一面,引为憾事!辛卯暮秋(2011年10月底),我远赴湖北武当山朝圣并研习武当道教武术,返家时途经西安并在西安换车,于是萌生拜见马贤达先生之念。当我将电话打到先生家后,先生老伴接上电话说先生身体欠佳而不宜打扰,我又特意强调说我是兰州马令达老师的学生,途经西安,机会难得,恳请一见,于是允以晚上一晤。

当晚7时许,我与同去武当的医友李积仓兄和西安的武友冯宏博兄(习赵堡太极)登门拜见马贤达先生并就一些武学问题向先生请益。先生虽已80高龄,但思维敏捷,记忆清晰,对我所提问题均进行了如实中肯、耐心细致的回答。我还就弹腿、翻子等马氏武艺方面的手法、劲力等技术细节边演示边向先生请教,先生皆给予一丝不苟的指点、传授,使困惑我多年的一些问题迎刃而解,令我大有茅塞顿开、醍醐灌顶之感。先生虽为我国武术界泰斗级的大人物,却毫无名人的任何架子,待人接物极其朴实平易、和蔼厚道,尽显马氏家族文武传家、仁义立世的良好传统家风,令人如沐春风、倍感亲切。

先生叱咤武坛而刚强一生,晚年身体欠佳后颇感失落而深居简出,谢绝来访,静养休整。作为晚辈的我能一睹先生慈容并蒙先生亲炙,实三生之幸也,夫复何求?!

先生祖籍著名武术之乡——河北沧州(今孟村地区),出生于武术世家,自五岁半起,便随父亲马凤图和叔父马英图习劈挂、八极、翻子、戳脚、螳螂九手、太祖八斩、六合大枪、奇枪、双手刀剑、七十三剑(大剑)、绨袍剑(小剑)、劈挂刀等正本武艺,尤得舅父罗文源(兰州人,有“棍王”之美誉)“扭丝”、“蒲团”系列棍法嫡传,在西北传统棍术、鞭杆上造诣尤深。先生在继承家传武艺的基础上,还兼习拳击、摔跤、击剑等,终成学贯中西、融通兼备的一代武术大家。

1952年,马贤达先生获中国自1949年之后的首次武术擂台赛(散手)冠军,并在同届大会上夺得中国短兵格斗冠军、武术表演金奖;1953年春获华北区(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内蒙)短兵冠军;1953年秋又以不失一局的成绩获全国短兵格斗冠军。

1954年,先生毕业于河北师范体育系,任陕西师范大学体育系助教、讲师,后调西安体育学院执教并任教研室主任、副教授、教授。其间,多次出任全国武术大赛总裁判长、总评议

长、仲裁委主任等,并主笔制定国家颁发的《武术规则》,多次修订和确立《武术规则》,成为中国武术界最高层次的权威学者和全国为数不多的泰斗级著名武术家。

先生在西安体院执教20余年,桃李满天下,其中不乏著名教授、硕导、博导、国家级教练等。著名武打影星李连杰、赵长军也都受教于马贤达先生,深受李连杰喜爱并经常在电影屏幕上演练的翻子拳,便是马贤达先生亲自传授的。1980年由李连杰主演的轰动一时的著名功夫电影《少林寺》,便是由马贤达先生担任武打教练组组长和首席武术指导的。

马贤达先生是一位典型的文通武备、打练结合型武术家,他曾撰写发表过《中国武术史上的少林寺与达摩》等数十篇学术论文,还主笔著有《武术基础练习(一)》、《中国短兵》、《通备拳》以及长篇武术历史人物小说《大力王五传奇》和电影文学剧本《大刀王五》,主编了中国武术史上首部大型武术辞书《中国武术大辞典》等。

先生在武术专业上辛勤耕耘一生而硕果累累,所获各种奖项与荣誉不计其数,其武术成就将名垂青史、彪炳千秋!

祈愿这位中国武术界泰斗级的武术家福如东海,寿比南山!

篇二:中国十大武术名师

“中国十大武术名师”是在1995年的“中华武林百杰”评选活动中,评选出来的。这个活动历时两年多,在1995年年底正式揭晓,评选出了中华武林百杰和十大武术名师、十大武术教授、十大武术教练、十大武星。其中十大武术名师分别是区汉泉、孙剑云、李文彬、李天骥、张继修、陈正雷、赵子虬、郭瑞祥、梁以全、蔡鸿祥。

区汉泉:广东省武术协会副主席,中国十大武术名师,今天传播蔡李佛拳卓有成就的人物。广东省云浮县人,从1936年在云浮县开办“健民国术社”起,他踏上了传授武术的道路。此后,在广州先后创办了“城西全义堂武术社”、 “西山武术社”。几十年来,他培养出众多武术人材。其中佼佼者有国家级裁判、广东省武术协会副主席、广东省武术队教练陈昌绵,1979年全国武术观摩会一等奖获得者彭正庭,广东省武协秘书长董德强。第六届全国南拳冠军丘建国,曾在早期受过区汉泉的指导。此外,在历届省市赛名次获得者中,区汉泉的学生还有:何驹、梁华添、洪永兴、麦浩然、彭志辉、黄湛荣、蔡锦棠、梁锦炫、区伟昌、何三妹、洪少珍等。

孙剑云,1914年生,女,北京人,祖籍河北省望都县东任家瞳村,是孙氏太极拳创始人孙禄堂之女。现任北京武协副主席、北京武协孙氏太极拳研究会会长、首届“全国武林百杰当代武林十大名师之一”、中国武术院特邀研究员、北京市西城区政协委员、中国武术段位制八段。孙剑云7岁始父亲传授她武功,至1931年家学已有所成,随父赴镇江国术馆任女子武术班教习。1959年全国第一届武术比赛中被国家体委聘为名誉国家裁判。1962年和1963年在北京市举办的两届武术表演赛中被聘为副总裁兼裁判长。1982年作为特邀代表出席全国武术工作会议,并做了关于《武术与道德》的专题发言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为使孙氏太极拳加速普及,先后编写出版了《孙氏太极拳》、《孙氏太极拳简化套路》、《行意剑》等专著。孙剑云幼承庭训,承父之绝迹,得拳中真谛,同时也继承了其父的高贵品质和尚武精神。无论是身在顺境,还是身在逆境,总是把自己的全部身心都投入到武术发展和传艺之中。1983年她一手成立了北京武协孙氏太极拳研究会,并以此为基础,与海内外孙氏太极拳传人广泛取得联系。多次到上海、广州、南京等地传艺授徒。并担任四民武术研究社名誉副社长。1986年孙剑云虽已73岁高龄,又应邀东渡日本讲学。在她的帮助和指导下国内、国外相继建立了孙氏太极拳组织或研究会。美国加州中华武术学院长赞许孙剑云“灿如繁星集万人视线,明如皎日放一代光辉”。

李文彬,1918年生于辽宁海城,大学毕业,会计师。8岁开始练长拳,太极拳等。13岁师从形意大师尚云祥学练形意拳械,磨砺一生,尚德精武,精心育徒,桃李遍播海内外。通过言行及形意专著,文章的发表,确立并发展了‘尚派(氏)形意拳”,为形意拳的发展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多次担任全国武术赛会裁判长,仲裁工作。被聘为武当拳法研究会顾问,国家级武术荣誉裁判,1996年被中国武术协会评为中国当代“十大武术名师”之一。曾被聘为中国书协会员,中国美协黑龙江分会会员,齐齐哈尔人大三届代表,市政协三 届常委,于1997年逝世,终年80岁。

李天骥,武术家。直隶(今河北)安新人。1931年毕业于山东省国术馆。曾任山

东省国术馆教员、陵县国术馆馆长。后与父一起在哈尔滨、沈阳等地创办武术社馆。建国后,历任哈尔滨市国术联谊会主任、哈尔滨工业大学讲师、黑龙江省武术队教练、国家体委竞技指导科武术班教练、中国武术协会副秘书长、中国体育科学学会理事。国家级武术裁判员。擅长太极、形意、八卦、少林等拳,并将太极拳整理简化,使之易于普及。曾赴日本传授太极拳及太极剑。主编有《简化太极拳》,著有《武当剑法》、《形意拳术》。

张继修(1922~)太极拳家。山东掖县人。16岁开始习武。曾拜李玉琳为师,学练太极拳、形意拳及刀、剑等拳械套路。自1953年起参加各种全国性武术比赛并多次获奖,其中主要有1956年全国武术表演太极推手第一名。1957年全国武术观摩大会一等奖。1959年第一届全运会武术比赛太极拳第二名。1960年全国武术比赛太极拳第二名。1959年以来,长期在哈尔滨市担任武术教学工作,多次任全国太极拳比赛裁判工作。近年来参加了国家体委新编太极拳竞赛套路的编写、教学工作,为目前中国著名的太极拳活动专家,尤精于孙式太极拳。现为中国武术协会委员、中国武术国家级裁判。著有《太极拳》等书。

陈正雷,1949年5月生于太极拳发祥地——中国河南温县陈家沟,陈氏十九世,太极拳第十一代嫡宗传人,温县陈氏太极拳研究会会长,中国陈家沟太极拳推广中心总教练,河南太极体育健身有限公司太极拳总教练。现任河南省武术管理中心副主任,省武协副主席,国家武术高级教练,国家级社会体育指导员,中国武术协会委员,中国体育科学学会委员,中国当代“十大武术名师”陈正雷自八岁起,跟随著名太极拳大师(原南京中央国术馆名誉教授、国术国考评委、64年被选为全国武协委员),伯父陈照丕练习家传太极拳术、刀、枪、剑、棍等器械及推手,并孜孜不倦地体验和钻研太极运动的原理及系统理论,直至1972年伯父病故。之后,又随太极拳大师,堂叔父陈照奎继续深造,专习叔祖陈发科传授下来的太极拳术、推手技巧以及拳论。陈正雷跟随两位宗师言传身教二十余载,并把继承家传技艺发扬光大太极文化做为自己终生追求的奋斗目标。所以,能屡屡战胜各种艰难与困苦,矢志不移地勤学苦练,持之以恒,使自己的功夫深厚纯正,理论发掘达到了一个新高度。有“太极金刚”之美称,享誉国内外。

七十七岁的四川老武术家赵子虬,是全国武术协会委员,四川省和重庆市武术协会副主席,擅长峨眉派武术。这位精神矍铄、壮心犹存的武术家,从六、七岁起就跟民间武术能手学习武艺,身灵步捷,功底扎实。三十年代,赵老在华中大学出任体育教师时,三次摔倒挑战的洋拳师,大震国威和民气。解放后,在全国武术比赛中,赵老的峨眉派拳术和断门枪、青萍剑等先后获得过一等奖。近年来,赵老利用退休后的时间,挖掘和整理祖国宝贵的武术遗产,发表了《气功探源》等文章,主持整理了四川南拳的套路。

郭瑞祥为当代优秀的武术家,河北沧州武林的杰出人物,其父郭长生人称“郭燕子”,为20世纪传奇武术家。郭瑞祥全面继承了其父所传武术精华,其苗刀、劈挂拳、风魔棍等独步武林,享誉海内外。从事武术教学多年,培养了大批国际优秀武术人才,在全国及国际大赛中获得突出成绩。由于其精湛的武功和高尚武德,被评为当代十大武术名师,获得武术最高段位九段称号。

梁以全 1931年生,中国武术七段,国家高级武术教练,曾担任嵩山少林寺武术学校教练,武校全国当代“十大武术名师”,幼年随父习武,深得真传,常年不辍,曾获国家武术贡献奖、全国武术比赛一等奖,撰写有《少林拳法》、《少林武术教材》等武术名著。

蔡鸿祥,男,1931年生于上海。中国武术八段、高级教练、国家级裁判,自幼师承华拳一代宗师蔡桂勤习武,得师真传。擅长华拳、少林拳、刀、剑、杨式太极拳、散打、格斗、擒拿及各种兵器,并练就脱手飞镖、双鞭。自1953年—1960年曾连获三次全国武术比赛冠军,五次获金质奖章。1983年赴日本讲授武术。著有《十二路连环拳》。

文章来源:嵩山少林寺教育集团

篇三:武术世家

武术世家简历

高祖父:史国良(1874-1954)少小拜少林善禅上人为师,深得真谛,光绪19年(1894),在直隶、鲁、豫、皖组织义和团在山东灌县大战洋人,后慈禧反目,遭镇压,云游四海,途中巧遇徐州振兴镖局总镖师徐兴武大师、少林拳大师朱锡恩、梅花五行拳大师邱邦杰,并结为好友,特委托三位武术大师,传授高曾祖父史忠纯真功绝技。

后又接交了形意拳大师刘奇兰、李存义、尚云祥等许多武林好友,经多年学习各家精湛武艺总结出独具一格家传功夫,代代以德传承。,高祖父一生行侠仗义,扶危济贫,护村爱民,至今有口皆碑。

曾祖父:史忠纯(1909-2006)江淮武界一代宗师,曾任丰县武术协会副主席,丰县振兴武校创始人,自幼随曾祖父习武,天赋超群,并深得徐州振兴镖局总镖师徐兴武大师、少林拳大师朱锡恩、梅花五行拳大师邱邦杰众恩师精心教授,尽得真传。融众家之长,德艺双馨,铁骨铮铮,正气浩然。刀、枪、棍、剑、拳、镖、绳无所不精。尤为软器械和铁砂掌闻名武林。民国年间曾是地下党交通员,38年徐州沦陷,汉奸出卖被捕,双掌击毙日本兵,从清沙帐逃离,幸免于难。40年和皮货商保镖路过济宁,误住李家黑店,发生分争,单掌批开磨石,震摄了地方无赖,大煞其嚣张气焰。41年在南京下关,与人发生误会,十步开外,镖打铜钱,避免一场械斗风波。58年应邀代表江苏省赴京参加武术交流大会。返乡后,创办武校,景仰者如望泰山北斗。拜师求学者,遍及江淮鲁南,为国家培养了一批国际冠军、全国冠军、国家一级教练、一级裁判、武英级运动员多人,皎皎者有刘洪才、史孝奇、史为敏、薛正伟、张美玉、卓为民、郝允方、孙成江、胡绍亮、李井标、闫少堂等。92年中央电视台来丰拍摄“汉皇故里”84岁高龄应邀表演武功,诸摄制人员及围观群众无不雀跃鼓掌叫绝。一生深谙武学,成绩卓著,

多家媒体曾争相报到,英名已被“中国当代武术家辞典”、“中国名人风采”、“中国21世纪人材库”、“中国专家人材库”、“彭城武林”等著收录。

祖父:史孝奇(1941年生),毕业于南京体育大学,国家一级裁判,国家级一级教练,曾任徐州地区武术总教练,97年被国家评为武术七段,曾任苏北振兴武术学校校长。先后编写武术专著十余部。5岁开始习家传武功,57年16岁参加省首届武术比赛,获醉拳冠军,棍术亚军,刀术季军。同年徐州地区武术比赛,获拳术,八仙剑,九节鞭,三枚金牌,棍术绳镖、二枚铜牌。58年徐州地武术比赛醉棍、八仙剑、拳术、对练四项金牌尽收囊中。61年在山东参加全国武术比赛获全能第四。64年又在山东参加全国比赛获绳镖和八仙剑二项冠军,同时对太极拳、形意拳、通臂拳、螳螂拳均有深入研究,功底深厚。70年代至今为国家培养世界冠军和全国冠军,有张成忠、史晓甲、史有为、史志旺、王思乐、张颖、张成兵、张成忠等优秀武术人才,并代领众弟子参加全国各类武术比赛获金、银、铜牌368枚,先后有89名学员考取北京、南京、武汉、沈阳、徐师大本科院校,并向省、市专业武术队、武警部队、影视学院输送500多名优秀武术人才。现张成忠、张成兵兄弟在日本传播史家武术,史有为任教复旦大学,王思乐任教安徽安庆大学,史志旺任教南京农业大学,史晓甲任教武汉体育大学,张颖等多人在政府机关和部队工作,可谓桃李满天下,其丰绩被载入“中国当代武术家辞典”、“中国名人风采图文经典”、“二十一世纪人材库”、“中国专家人材库”史册中。

家父:史为友,少林正宗朝阳派第十世传人,江苏省武术协会会员,中国武术六段,国家一级社会指导员,国家一级教练,跆拳道五段。自幼随家父史孝岐习练家传武术,善钻研,肯学习,不怕吃苦,深得少林拳真谛。并融汇其他门派精髓,尤擅拳法技击,多次参加省、市、县武术比赛,均获得优异成绩。为发扬武术,注重理论研究,忠于武术事业的发展,其论文《武

术与中国文化之渊源》发表在《教育研究论坛杂志》。2006年被市武术协会评为先进个人,2007年被市体育局、教局评为优秀教练员,2005年率队参加徐州市少年儿童武术比赛,获团体第一,2007年率队参加中国 “体育彩票”杯少年儿童武术比赛,获团体第一,2008年率队参加“环球石化”杯中国传统武术交流大赛,获十五金牌,三枚银牌,五枚铜牌。2008年6月率队参加中国“化工杯”全民健身月武术比赛荣获团体一等奖。 五代本人:史博龙,在北京2004年首届红晴蜓运动会武术比赛上获全国一等奖,受到国家主席胡锦涛、江泽民的接见。2008年五一在市环球石化杯传统武术大赛中荣获双冠军。

昔有佳人公孙氏,一舞剑器动四方。观者如山色沮丧,天地为之久低昂

有关武术的对联

年关将至,师兄弟们让我帮忙写副有关武术的对联,在网上辑录了一下。

少林真传 武术世家

宝剑辉煌,驰逐千邪归海外;

旌旗闪烁,招来百福赐人间。

横批:武当雄风

武术馆:

收敛人性悟真谛崇德为本”,“广交天下侠义士以武会友”, 横批“武风浩荡”。

上联:弘扬中华武术,崇尚礼仪之道。

下联:振奋民族精神,严戒血气之勇。横批:加华国术馆

上:飞阁逐鹿与鹰争精武

下:云檐问鼎同虎斗奇术

横批:(头尾各取一字,为:)飞云武术”

武术协会:

集武协神州崇德真悟扬四海(以武会友)

显南拳北腿人才辈出震八方(武风浩荡)

1。武功开一朝国运,文教启百代群蒙。

在网上找到的唯一一副,是曾国藩的对联。曾国藩想说的大概就是马上得天下,不可马上治天下的意思吧。可惜曾国藩本有机会有王莽第二的,可惜啊,愚忠。

2。南拳,北腿,八卦掌,拳脚掌锻造中华风骨

短刀,长枪,双截棍,刀枪棍舞出时代新风

标准的活动联,没有什么新意,但是效果不错。

3。十年霜刃匣中鸣

今日扁诸君请试

取自贾岛的诗,颇有些侠士风骨,可惜杀伐之气太浓。

4。挈龙泉以强身健体

舞偃月为保国安邦

所谓政治宣传不过如此了

5。武士心志在止戈

功夫人轻邈功利

上联以前似乎看到过,下联则是自己编的,藏字联,止戈=舞,工力=功

6。刀枪虽无眼然武者有心

出手应决断但人间存情

最喜欢这联,我真有水平,自恋一下下

7。勤学苦练,三九三伏不舍,终使身兼六艺

虚心好问,四季四书不离,满装才高八斗

数字联,三三六四四八

8。银枪开铜钺须长驱直入

两短破一长宜先礼后宾

这联也不错,继续自恋一下下

9。重剑无锋,大巧不工,以重取胜,以拙胜巧

太级无势,意有心生,以慢打快,以柔克刚

这联就厉害了,上联取自《神雕侠侣》,下联取自《倚天屠龙记》能想起这两句真是不容易,感谢金庸先生

大家都知道金庸小说那个对联吧:

飞雪连天射白鹿

笑书神侠倚碧鸳

飞--飞狐外传 笑--笑傲江湖

雪--雪山飞狐 书--书剑恩仇录

连--连城决 神--神雕侠侣

天--天龙八部 侠--侠客行

射--射雕英雄传 倚--倚天屠龙记

白--白马啸西风 碧--碧血剑

鹿--鹿鼎记 鸳--鸳鸯刀

上联:拳打南山猛虎;下联:脚踢东海蛟龙.

篇四:当代中国武术的生存和发展

当代中国武术的生存与发展

潘光耀

(福建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福建 福州 350108)

摘 要:本文采用文献资料、逻辑推理等方法对中国武术的生存和发展进行研究。主要结合武术的起源,当今中国武术的现状来对中国武术的生存与发展进行研究。最后研究得出中国武术的生存与发展需要经济基础,政策支持,人才储备,改革创新,正确的传承方式来支持。希望我的研究能对中国武术的生存发展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中国武术 起源 现状 生存 发展

The Survival and Development of Modern Chinese Martial Arts

Pan Guangyao

(Physical Science College of Fujian Normal University,Fujian Fuzhou 350105)

Abstract: This thesis study on the survival and development of modern Chinese martial arts through some methods such as adopting document literature, logical reasoning and so on. In addition, it carries on research combining with the origin of Chinese martial arts and its present situation. Then it draws a conclusion that the survival and development of modern Chinese martial arts should stand by economic base, policy support, reserve of talents, reform and innovation, and proper ways to pass on. In a word, I hope this thesis can play a positive role in promoting our Chinese martial arts.

Key words: Chinese martial arts origin present situation survival development

前 言

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武术,无疑是中华民族传统体育中最耀眼的活动内容之一,它从蜿蜒的历史深处走来,它的技击、健身、养生功能带给了人类无作者简介:1.潘光耀,男,(1988~),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武术散手理论与方法

[1]法估量的价值。但是在当今这个浮躁的社会背景下,依附于武术本身的复杂多

样性,社会价值的趋利性,国内练习武术的人群在慢慢减少,竞技武术与传统武术发展的不平衡,使得武术的生存和可持续发展方向也越来越复杂,越不明了。虽然中国武术的生存发展已经有很多武术人士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与探讨,但是还是没有一个准确的方法、方向。所以继续对中国武术应如何生存与发展的研究,还是很有必要,而且是必须的。中国武术生存与发展的研究,有助于让人们了解当今中国武术的生存和发展现状,让人们知道中国武术需要什么,缺失什么。以基本需求来探索中国武术生存与发展的正确方式,能让武术沿着正确的道路可持续的良性生存和发展下去,使其东方耀眼明珠的光辉永不褪色,从而为人类创造更大的价值。

1中国武术的起源

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武术是一个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文化体系,很难从最一般的意义上宏观地揭示其起源。然而,如果我们从众多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各自源流出发,归纳和总结,我们就可以提炼出作为整体的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武术

[2]起源的基本模式。主要有三个学说。

1.1 生产劳动学说

“武术起源于生产劳动”。这是我们在许多国家编写的教材上最常见的观点。 生产劳动是人们为了满足自身最基本的生存而进行的必要活动。在生产劳动

过程中,人们开始使用工具,开始提高自己的身体素质。在这个过程中武术就应运而生了。如:原始人在狩猎过程中提高自己的身体素质,使人与兽斗的过程中能够战胜野兽;同时狩猎工具也营运产生,有用藤绳缠住石球的飞石索,有弓箭,还有匕首。这些随着社会的发展逐渐脱离劳动演变成现在中国武术的一部分。

1.2 军事起源学说

军事战争与武术有着密切的关系。尤其是在冷兵器时代,对士兵的身体素质和武器的使用有着严格的要求。在士兵的训练和战斗中运用的“兵技巧”和武术的“攻防技能”非常相似。如:军事中剑的格、击、刺、挂、抹、撩、斩和武术中剑法基本相同。其次,武术大量的借用兵书知识。如:《孙子兵法》中的“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在武术中则被视为作战敌我双方交手前的先决条件。

1.3 宗教祭祀学说

该学说认为,武术起源于原始祖先宗教祭祀的巫术、图腾崇拜。如:蚩尤的“角抵戏”,传说蚩尤部落以牛为部落的象征图腾,发明了带有双角的牛头盔,进而发展成今天的相扑和中国式摔跤。再如:原始祖先为了风调雨顺而用木剑进

[3]行舞蹈祭天,发展到今天则成为剑舞。

2经历几千年发展后的当今中国武术现状

经历了几千年的发展,当今的中国武术让我们感触到了它的危机。首先武术在中国文化的研究过程中一直处于边缘化得境地。再者,近几十年来,国家大力发展“新武术”运动,中国武术逐渐被分割成了传统武术与竞技武术两个部分。它们之间互不承认,互不相容。而且到目前为止来看,不管是传统武术还是竞技武术都存在着诸多的问题,都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2.1传统武术现状

传统武术包括众多的门派的套路实战技法和器械对练内容等。目前流传有序、传播广泛、比较系统的拳种就有129种,而每个拳种都有自己的文化,都有

[4]自己膜拜的人物故事,更有自己的历史和自己的精神思想。

传统武术自身方面,由于其是从封建社会发展而来,很多拳师还是遵循着“传男不传女,传内不传外”,“留一手”的思想。武术的传播只局限于血缘关系或同村同姓之人,使很多优秀的传统武术失传了。加之传统的武术学习是一段艰辛的历程,要有很强的毅力,而且要求严格,习练时间长,很多的年轻人开始趋之若鹜,这种传统武术时代性的缺失,使之出现了传统武术后备人才资源力量不足的现状。在国家方面,由于国家提倡和大力的发展竞技武术,使传统的武术缺乏政府的有力扶持和引导,传统武术的继承与发展出现了频临失传的危险,不得不走向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道路。

2.2竞技武术现状

竞技武术是近代刚刚形成的武术体系,分为竞技套路和散打两个部分。 由于西方体育分化的冲击,自1957年开始,国家编排了一系列的武术竞赛套路,脱离了武术原有的技击攻防含义,没有了对抗性技术的练习和指导,武术变成了花哨的表演,变成了追求其所为的“高、难、新、美”的中国式舞蹈,脱离了其中国武术的本质。

散打自改革开放以后,才开始被慢慢推广。中国武术散打王争争霸赛、武术

散打锦标赛、康龙武林大会、龙行天下、武林风等散打赛事相继不断被推出。从现阶段来看,散打的发展相比传统武术要好很多,但是散打趋向于自由搏击,运营模式基本照搬西方搏击赛事的运营模式,一切完全有市场决定,为实现利益的最大化为目的,自身在发展和推广过程中趋利性严重,缺乏创新与改变。 3中国武术得以生存和可持续发展的策略

3.1建立强大的经济基础为中国武术的发展奠定物质基础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的强大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了基本的物质保障,同时也为武术的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迅猛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人们的基本生活需求得到了有效的保障。在这种现状下,人们有了节余,有了自己的娱乐空闲时间,一部分人才开始选择了学习武术。所以应该大力的发展经济,为武术的发展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

3.2 政府推行积极的政策推动中国武术的传播发展

政府的武术政策对武术的传播和发展具有直接而重大的影响。

在春秋战国时期出于军事目的或统治阶级的个人爱好。统治阶级对武术持积极的态度,重视武技人才。如:《管子·小匡》中记齐桓公对一位地方官吏说:“于子之乡,有拳勇股肱之力,筋骨秀出于众者,有则以告。有而不以告,谓之蔽才,其罪五。”这段材料充分说明了齐国君王对武技人才的重视。再如:《列子》中记子华使侠客强弱相凌,以为“戏乐”,导致“国殆成俗”;战国时的赵文王喜

[5]剑,同样“剑士夹门而客三千余人”。因此,这个时期的武术得到了长足的发

展。

而从20世纪50年代后期直到70年代底80年代初这段时间里,政策行批判“唯技击论”之风,这段时间武术的技击发展停滞了。直到改革开放后,由于国家政策的支持,武术的技击,像散打、太极推手等项目才得以开始逐步发展。

最近召开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中提出了应积极发展文化软实力问题。中国武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发展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我们可以预计,在这个国家积极主动发展武术文化的政策下,武术将会得到较好的政策支持,因此,我们应该做好一切准备抓好这个机遇,使武术得到可持续的、良性的发展。

3.3 建立形成正确的中国武术传承方式

继承是发展的基础。正确的武术传承方式对中国传统武术的传承具有重要的意义。

十七届六中全会指出: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优秀传统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和历久弥新的精神财富,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深厚基础,是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支撑。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坚持保护利用、普及弘扬并重,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思想价值的挖掘和阐发,维护民族文化基本元素,使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新时代鼓舞人民前进的精神力量。

在中国传统武术这种消极的一味传承背景下,我们应该改变传承方式,建设优秀中国武术的传承方式。第一,拳师们应该解放思想,不分性别,不分门派,不分种族,广收门徒,倾囊相授。第二,各个拳种、门派在传承过程中不能一味的接受,应该用发展的眼光看待自己,去其糟粕,留其精华,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坚持保护利用、普及弘扬并重。第三,在武术的传承教授过程中,应该紧跟时代的步伐,因材施教,对不同的教授群体采用不同的难度标准,使每个武术学习者都能体会到中国传统武术带给他的乐趣和价值。

3.4 大力发展武术人才力量储备,使武术发展后继有人

中国武术人才是中国武术未来发展的根本,只有大力发展中国武术的后备人才储备,中国武术后继才会有人,才会得以长足的发展。

一是高级武术( 博士 硕士研究生) 人才的培养,让高级武术人才深入实际学习,进行社会调查,为武术的复兴出谋献策,体现高级武术人才的价值与作用。 二是重视武术专业人才( 本科生) 的培养与使用 社会上俗称这层人才为 学院派,他们在高校优越的环境里系统的学习武术知识,对中外武术状况有比较清晰的认识,具有善待中西文化的意识,教好用好这层人才意义重大。 三是,充分发挥民间武术人才的作用 传统武术发展的主要载体是民间武术人, 由于传统武

[6]术自古置身于民间这块沃土之中,大量的拳派名师也源于此。

3.5 创新,为中国武术发展注入新鲜的血液

继承是发展的基础,创新是最好的继承。创新是中国武术发展的源泉,是中国武术发展的第一生产力。

篇五:中国影坛八大武术冠军

中国影坛八大武术冠军

NO1 李小龙:不死的传奇,让“中国功夫”享誉世界 李小龙,他研究了当时流行的各国不同的武术,如:洪拳、白鹤拳、谭腿、少林拳、戳脚、跆拳道,空手道,法国踢打术,泰国拳,柔道,柔术等,并对传统的中国武术加以整理,去伪存精,创立截拳道。以其坚韧的精神品质和深邃的哲学修养震惊全球,他被国际权威武术杂志《黑带》评为世界七大武术家之一;他被誉为“功夫之王”、李小龙曾多次与各国搏击高手较量过,结果无论是泰拳大师,还是空手道名家,无不成了他的手下败将,因此他曾先后两次被评为世界著名七大武术家之一,日本观众称李小龙为“武之圣者”香港报纸赞誉他为“当代中国武术及电影史上的奇才”。在美国、日本、英国、香港、台湾等国家或地区同时出版了纪念李小龙的多种多样的杂志和特刊,都称他为“发扬中国武术最有成效的人。”,并成立了日本“李小龙功夫研究会”,以纪念李小龙。;33岁英年早逝,美国洛杉矶市将《死亡游戏》开映日(7月8日)定为李小龙日;他作为唯一入选的华人获《时代》杂志评为“20世纪的英雄与偶像”;他入选200全球最伟大流行文化偶像……即便红透整个世界的成龙都很难超越。 李小龙经过精益求精的潜修苦练,使功夫逐渐娴熟乃至达到更高的境界。其中的“李三脚”、“寸拳”和“勾漏手”更是他的绝招。 李小龙是个多面手,除了精通各种拳术外,还擅长长棍、短棍和

二节棍等各种器械,并研习气功和硬功。据悉李小龙的最强拳击冲力约为350多磅,美国前世界重量级拳王阿里,身高190公分,体重220磅,最强拳击冲力约为400磅;拳王泰臣体重200多磅,最强拳击冲力约为500磅,但李小龙身高只有171公分,体重只有140磅,相比而言,最强拳击冲力/体重=2.5,强人!

毫无疑问,李小龙是一个天生的巨星,一个传奇中的传奇。李小龙的一生是短暂的,但却如同一颗耀眼的彗星划过国际武坛的上空,对现代技击术和电影表演艺术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主演的功夫片风行海外,中国功夫也随之闻名于世界。尽管过世已久,李小龙依然是功夫代名词,许多外文字典和词典里都出现了一个新词:“功夫”(Kung fu)。在不少外国人心目中的功夫就是中国武术,李小龙也成了功夫的化身。许多国外武林高手、空手道拳师,泰拳大师看过李小龙主演的功夫片后都承认:“李小龙确有真功夫。”确实,还很少有一位东方武术家能像李小龙一样突破国家、种族的领域,并且在死后声威依然不减。

他的才华,他的正气,他的辉煌,都已成为一份无法拷贝的神话。三十二岁、五部电影,足以令璀璨的流星黯然失色,不知何时才会有人另写这样一份东方传奇。

■李小龙编年史

1940年,11月27日10月27日生于美国旧金山,取名振藩(洋名Bruce)乳名(细凤),族名源鑫,共五兄弟姊妹,他排行第二。父为粤剧四大名丑之一的李海泉,母为何东爵士之弟何甘堂之女

何爱瑜;

1946年,参与演出第一部电影《富贵浮云》,正式在电影中担任重要角色,更与父亲李海泉合演;

1948年,首用艺名“李小龙”在《细路祥》片中演出,自该年起在香港参演二十二出粤语片,除《细路祥》外还有《雷雨》、《人海孤鸿》等的表现最为突出。曾用过的艺名有“李龙”、“小李海泉”、“李小龙”;

当代武术家

1957年,夺香港校际拳击赛冠军;

1958年;进入圣芳济书院读高中,同年夺得“全港恰恰舞公开大赛”冠军,并参与电影《人海孤鸿》演出;1959年;5月定居美国。9月入读爱迪生技术学校,白天上课,晚上于周路比餐当侍应换取食宿,开始半工读生涯;

1960年,12月毕业于爱迪生技术学校;1961年,5月以优异成绩考入华盛顿州立大学,主修哲学;

1962年,4月在西雅图唐人街开设第一间“振藩国术馆”; 1963年;出版《基本中国拳法》及创立截拳道拳法;

1964年,8月参加加州的“国际空手道锦标赛”作表演嘉宾,同月12日与莲达(Linda Emery)在西雅图结婚;

1965年,儿子李国豪(Brandon Lee)于2月1日出世,七日后(即2月8日)父亲李海泉病逝;

1966年,6月参演福斯公司的电视剧《青峰侠》助手加藤一角,一举成名,开始私人教授好来坞名人如史提夫,麦昆及罗曼-波

兰斯基。在洛杉矶唐人街开设第四间“振藩国术馆”。5月出席华盛顿的“全国空手道锦标赛”作表演嘉宾。6月出纽约的“全美空手道公开赛”作表演嘉宾;

1967年,8月把自己的武术定名为“截拳道”(Jeet Kuen Do简称:JKD);

1969年,4月19日女儿李香凝(Shannon Lee)出世。4月接受香港无线电视《欢乐今宵》及丽的电视《金玉满堂》的采访并表演; 1970年,因脊背受重伤,卧床四个月,伤愈后仍须服用止痛药; 1971年,为香港嘉禾主演《唐山大兄》,票房收310万港币破香港纪录。主演《精武门》,以及自编、自导、自演《猛龙过江》,均刷新香港票房纪录。9月开拍《死亡游戏》。11月获国际武术权威杂志《黑带》列为“世界七大武术名家之一”;

1972年,凭《精武门》一片获金马奖“最佳技艺奖”;该片同时获剧情片殊荣。2月停拍《死亡游戏》,接拍嘉禾与华纳公司合资的《龙争虎门》。

1973年,7月20日晚在影星丁佩家中晕倒送院不治身亡,享年32岁零8个月;

1979年,美国洛杉矶市政府将《死亡游戏》的开映日,即7月8日,定为“李小龙日”,

1980年,获日本《朝日新闻》选为“七十年代代表人物”; 1986年,获德国汉堡大学选为“最被欧洲人认识的亚洲人”; 1993年,美国好莱坞名人大道铺上李小龙纪念星徽。获香港电

影金像奖大会颁发“终身成就奖”;

1997年,在李小龙遗孀莲达及女儿李香凝主持下,振藩截拳道总会于美国成立;

1998年,11月获中国武术协会颁发“武术电影巨星奖”;获《时代杂志》评为“二十世纪的英雄与偶像”,是唯一入选的华人;获美国演艺同业公会颁发“终身成就奖”。

1999年,美国政府计划于2000年发行李小龙纪念邮票。

NO.2 李连杰:从体校练武奇才,到银幕功夫皇帝 李连杰,生于1963年4月26日,出生地中国北京,身高1米69,体重66公斤。1971年暑假进入北京体育运动学校学习,从此走上习武之路。

小学二年级(1971年)那年暑假,因为参加北京体育运动学校习武班,从此走上习武之路。凭着先天的资质,被北京武术队教练相中,认为他是天生练武奇才,此后李连杰一头栽进武术世界,11岁时,李连杰获得第一个武术比赛冠军,并开始有了固定的薪资,可以拿钱回家帮助家庭。之后,他入选“中国武术表演访问团”,跑遍五大洲四十余国。从1975年到1979年,李连杰连续五年获全国武术比赛的冠军。李连杰所缔造的空前纪录,至今尚未有人打破,而矫健的武打身手,也因此让他受到香港银都影业的注意,并签为旗下艺人,正式朝影坛发展。

小学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