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字数作文 > 教育资讯

谈核色变的原因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5 01:23:07 字数作文
谈核色变的原因字数作文

篇一:小学生“谈文色变”的成因及对策

小学生“谈文色变”的成因及对策

作者:刘艳霞

来源:《作文成功之路·教育教学研究》2014年第12期

【摘 要】

小学生“谈文色变”的成因是多方面而又复杂的,本文试想从浮躁的世界、现代科举制度、垃圾式的快餐文化、附庸式的作文教学四个方面谈谈其成因及对策。

【关键词】

小学生 谈文色变 成因 对策

作文教学历来是语文教学的一块短板,“谈文色变”也不是小学生的专利,无论是中学生,还是大学生,甚至于大学中文本科毕业的语文教师都“谈文色变”。可想而知,我们的作文教学有多糟糕。正如有的教师所说:“为了让学生喜欢写作文,写好作文,我们也都想尽办法,绞尽脑汁,小心呵护,耐心引导,鼓励赞美,希望能使他们在作文之路上能充满信心地大踏步地向前走。”可是,事与愿违,教师的心血不敢说付之东流,但与教师的期望值还是相差甚远。剖析其原因,有人说,“是学生缺乏写作的兴趣。”有人说,“是学生的阅读面窄,积累不足。”……我承认,这些是其原因,但我认为可多从如下方面去找原因。

一、浮躁的世界

毅海的散文诗《浮躁的世界》开篇写道:

“理想与信念的花朵在渐渐枯萎,而欲望的野草爬满了心灵……这是最精彩的时代,也是最浮躁的时代。”

我们生活在一个浮躁的世界里,说它精彩,说的是物质文明程度高,物产丰富,物品琳琅满目,应有尽有;说它浮躁,说的是精神文明荒芜,“理想与信念的花朵在渐渐枯萎,而欲望的野草爬满了心灵”。在这物欲横流的世界里,人心思动,教书匠工作劳累而又清贫,不由人浮躁起来,有多少年轻教师能“安贫乐道”?有多少语文教师能静下心来读几本书,又有多少教师还会认真地去思考如何备好这节作文课?这节作文课怎样上才能上好?如何指导学生观察社会,观察生活?理想与信念的缺失,导致人生方向的迷失。“浮躁的世界,请你静心修养。”

二、现代的科举制度

我国的科举制度经历了一千三百多年,不知残害了多少有志青年,其余毒还继续残害现代青年。逢进必考,小考、中考、高考,公务员考试、副科级录用考试,乡下教师进城也得考试……真是五花八门,名目繁多。教师评先、评优、提干与考试成绩挂钩,教师的绩效工资分

配与考试成绩挂钩。教师有一好——教学成绩好,即可遮百丑。为了提高教学成绩,教师往往挖空心思,急功近利,不注重作文基础的夯实,而强调的是叫学生读范文,背范文。考试完后,就倒回书中,或倒回教师那里去了。所以现在不少大学中文本科毕业生都难于写出一篇像样的文章来。造成这样的后果,与现代科举制度是息息相关的。

三、垃圾式的快餐文化

随着现代网络的普遍使用,网络的信息量大得惊人,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无论是成年人,还是中小学生,都难于静下心来阅读几本经典。现代人热衷的是垃圾式的快餐文化。如在网上窜红的宁波市华天小学五年级1班一名女生所写的寒假作文——《历史乱套了》: 我认为历史是这样的:本来全世界的石头都是连在一起的,由于盘古开天地时力量无比大,所以把石头都震成了现在我们看见的小块块。但有一块石头例外了,它有一个故宫城那么大。人们千百年来都认为这是一块妖石。

然而有一天,这块石头爆发了:天在震动,地在摇晃。突然,从石头里面窜出一只小猴子,他就是孙悟空。孙悟空取经回来后与白骨精结婚,住在盘丝洞。几个月后,生了一个女儿,取名叫慈禧。慈禧长大后就去后宫闯荡,果然很争气,立马变成了后宫的主角——太后,那个时候慈禧太后与十四爷已经有了四个儿子、两个女儿……

这样的文章,不客气地说,简直是胡说八道。可是这篇微博从2013年2月25日下午2点多发出,到2013年2月25日晚8点半,已有15980条转发,2605条评论,其中不乏一些知名作家、导演等名人微博。这也许是作文教学的悲哀吧!

针对经典阅读问题,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许嘉璐曾经说过:“我给博士生出过一道思考题:?上个世纪之交,文人都受过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国学根底很深,包括茅以升那样的理工科学生在内,从而产生了一批大师级的人物。近几十年,为什么我们没有大师级人物?为什么没有产生世界性的著作??我觉得,除了封闭、积贫积弱,?文革?等原因外,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传统文化的底子太薄。多年极左的政治运动导致传统文化断层,这是一个惨痛教训。孩子们不可能读那么多哲学,做那么多形而上的思考,最好的办法就是诵读古典优秀诗文,那些名篇、名句都是人生哲理、中国魂,字不虚设,一篇顶若干篇。?中华古诗文诵读工程?是一个非常好的活动,我认为单是业余诵读还不够,它应成为课堂教学的一部分,希望教育部门考虑。”我们的语文教师能否从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许嘉璐的教导中得到一点作文教学的启示呢?

四、附庸式的作文教学

阅读教学与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两架马车,按理说应该是没有主次、轻重之分,可是在实际的教学中,作文教学就是阅读教学的附庸。无论是从教材的编排上,还是从教学的时间安排上,训练的次数上看,作文教学都好似阅读教学的附属品。作文教材未单立,附在八个阅读

单元后面。70%的时间用于阅读教学,20%的时间用于作文教学,10%的时间用于复习考试。一学期8次大作文的训练量,远远难于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甚至于不少教师连可怜的8次作文也完成不了。

面对这种境况,有何良策呢?

1.面对这一浮躁的世界,应注重个人修心养性,从物欲的泥淖中解救出来。人要有理想,有信念,有远大抱负,有人生追求,荡涤污垢,净化心灵。将教育作为一项神圣的事业去完成,这样才不枉来世一生。

2.大胆改革评价制度,不可单纯以分数论英雄,关键看学生是否掌握真才实学,将过程管理与实效相结合来评价一所学校,评价一个人。将素质教育落到实处,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3.汉字是中华民族的根,母语是中华民族之魂。没有文化的民族不能充其为民族,没有文化的教育不能充其为教育。我们要提倡多读经典,正如国家图书馆馆长任继愈所说:“古代经典经得起揣摩,经得起消化,不是念一遍就完了。有些故事,讲一遍,听过去就完了,可经典文化不一样,第二遍读过来和第一遍的感受不一样,第三遍过去和第二遍又不一样,可以长期起作用。”

4.我们要给作文教学正名,让阅读教学与作文教学这两架马车并驾齐驱,绝不偏颇。以读导写,以读促写,做到阅读与作文双丰收。

总之,小学生“谈文色变”的成因是多方面而又复杂的,但只要我们应对正确,一定能化险为夷 ,冲过险滩,到达成功的彼岸。

篇二:谈核色变

用不着谈“核”色变

中国工程院院士 潘自强

对核电要变“不了解”为“了解”;变“恐惧”为“平静”;变“非自愿”为“自愿”。

能 源已经成为我国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一个制约因素。作为我国能源主要组成部分的煤炭,它不仅是环境污染的主要来源,其频发的灾难性工伤事故已成为社会关注 的焦点,十多亿吨煤炭的运输也是构成我国运输紧张的主要因素。水电开发需要有一定的周期,其开发所引起的生态环境问题开始引起公众的关注,而且其可开发的 资源也是有限的。其他可再生能源则难于在短期内形成规模。在这种情况下,加快发展我国核电产业是完全必要的。我国核电从80年代开始起步,已经建成9座核 电站,2座正在建设中。我国自主设计、自主运营的秦山二期二座60万千瓦电站的建成,标致着我国已经基本具备自主设计、自主建造、自主运营大型核电站的能 力。二十多年来,在发展核电的同时,铀的开采、冶炼、浓缩、元件制造等能力已经初具规模。核电设备制造也得到了相应的发展,加快发展我国核电产业是完全可 能的。国际和国内的实践表明,核能是一种安全和环境友好的能源,是我国能源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近期可规模发展的现实途径。

1. 核电链与煤电链的比较

在 比较各种能源对环境的影响时,必须采用全面的科学的方法。即不仅考虑发电厂本身,而且要考虑整个能源链。不仅考虑设施本身运行的影响,而且要考虑在制造和 冶炼建设这些设施所用材料和设备时对环境的影响。以核电厂和燃煤电厂为例。核电链是指从铀的开采、冶炼、转化、浓缩、元件制造、发电、后处理到废物处理处 置。煤电链是指从采煤、洗煤、运输、发电到废渣的利用和处置。在比较环境影响时,是整个链的比较,而不仅是电厂本身。在上世纪末,中国原子能研究院有关研 究人员对我国核电链和煤电链对环境的影响作了较全面的评价。比较研究结果是:

1.1 对公众健康的影响。核电厂排放微量的放射性物质,从而对公众产生极微量的辐射照射,这一点已为公众所熟知。但很少有人了解,由于煤中含有微量天然放射性物 质,从燃煤电站排放的天然放射性物对公众产生的辐射照射远高于核电站。煤电链产生的对公众的归一化集体剂量比核电燃料链高50倍。在浙江的一座石煤发电厂 其功率比秦山一期核电厂小一个数量级,但排放的放射性物质产生的辐射剂量比秦山核电厂却高一个数量级。众所周知,燃煤电厂还排放大量含有害物质的微尘。采 用健康危害评价方法比较煤电链和核电链,煤电链比核电链高一个数量级。

1.2对环境 的影响。对煤电链,在正常情况下就可观察到排出SO2和NOx等对森林、农作物等的明显影响。根据“我国酸沉降及其生态环境影响研究”课题的研究结 果,1993年酸雨和SO2对江苏等东部七省农作物造成的经济损失为37亿,对森林为60亿。估算1995年排放SO2的酸沉降影响对全国农作物和森林造 成的经济损失为993亿元,加上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则达1165亿元。如果加上对水体、建筑物、桥梁和设备等造成的危害,损失就更大了。对核电链,除切尔 诺贝利事故外,未发现可察觉的的影响。固体废物占地面积,煤电链约为2.1×104 m2 (GWea)-1 ;核电链为1×104 m2 (GWea)-1。地表塌陷,煤电链约为1×106 m2 (GWea)-1 ;核电链要小得多,仅为1.6×102 m2 (GWea)-1 。

我 国核工业三十年辐射环境质量评价表明:核工业对评价范围内居民产生的集体剂量小于同一范围内居民所受天然辐射剂量的万分之一。核设施周围关键居民组(指所 受剂量中的最大者)所受剂量基本上均小于天然本底的十分之一。即都在各省市平均天然辐射照射年剂量的涨落范围内。秦山核电厂和大亚湾核电厂运行时的环境监 测结果表明,没有发现对周围辐射环境产生可察觉的影响,核电厂周围关键居民组所受剂量小于天然本底的百分之一。

1.3核电链是排放温室气体最小的电能链,也是减小温室气体排放的经济有效手段。 已采用生命循环的方法研究了我国煤电链和核电链的温室气体排放系数。生命循环方法是指不仅计算设施本身排放的温室气体,而且计算在生产这些设施所用原材料时排放的温室气体。

我国煤电链温室气体排放系数为约1.3×103等效g-Co2/kwh,核电链为1.3×10等效g-Co2/kwh。煤电链为核电链的100倍。这一结果 与国外研究结果大致相同。煤电链的结果接近国外最大值,核电链则比国外中值稍高。这是因为我国煤电链的平均技术水平相对世界水平相差较远引起的。采用较先 进的煤电链技术和用核电链代替煤电链均可降低温室气体排放量。但用核电链代替煤电链更为有效。根据国外的估算,以现有燃煤电厂为基线,采用先进的燃煤技术 降低温室气体排放量的价格为每吨碳85美元;采用核电厂的途径则价格仅为每吨碳29.5美元。可见核电厂是降低温室气体的有效途径。值得指出的是:在各种 能源链中,包括煤、石油、太阳能、水力、生物质、风和核能链中,核能链排出温室气体是最小的。

2.核电链是安全的工业

对90年代中期我国现有煤电链和核电链安全比较的结果是:

对 工作人员健康的影响。从辐射照射看,煤电链为90人?Sv(GWea),核电链约为8.91人?Sv(GWea),煤电链约为核电链的10倍。从尘肺看, 煤矿为21.6例(GWea),铀矿为4.4例(GWea)。煤矿为铀矿的5倍。⑵急性事故死亡率。煤电链为35人(GWea),核电链为0.6人 (GWea)。煤电链约为核电链的60倍。可见核电链是一种安全的工业。

核电链是安 全的工业。世界核电站运行的堆年数已超过1万堆年,除切尔诺贝利事故以外,尚未发生一起对环境产生较大影响的事故。切尔诺贝利事故并不能改变“核能是安全 的能源”这一结论。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系石墨慢化压力管式反应堆,其设计本身存在安全隐患。加上运行人员严重违反操作规定,从而导致产生了这起核电史上最严 重的事故。但切尔诺贝利事故的影响被极大地夸大了,在广大公众中造成了深刻的影响。研究和澄清这些影响将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联合国原子辐射效应科学委 员会综合研究和分析了有关切尔诺贝利事故的资料,在其给联合国的2000年报告书中专门论述了这个问题。其主要结论引述如下:

“切 尔诺贝利事故几乎立即造成了很多严重辐射影响。在1986年4月26日早晨出现在事故现场的600名工作人员中,134人受到高剂量照射 (0.7-13.4Gy)并患放射病。在这些人当中,有28人在头3个月中死亡,另外有两人在事故中因其它原因立即死亡。”。“除儿童时期受到照射之后出 现甲状腺癌症增加外,没有观察到可归因于电离辐射的各种癌症发生率或死亡率的上升。人们主要关心的疾病之一──白血病(白血病是辐射照射后癌症发生潜伏期 最短的病症,潜伏期一般为2-10年)的危险没有表现出增加,甚至在从事恢复工作的工作人员中也是如此。同时,也没有发现一些其他的非恶性疾病与电离辐射 有关的证据。但是事故对人们的心理影响是广泛存在的,这主要是惧怕辐射,而不是由于实际受到的辐射剂量”。

切 尔诺贝利事故引起辐射急性死亡为28人,慢性效应也很小。却为何常常在报刊上出现“死亡7000人”的报导呢?俄罗斯资深防护专家L。A。伊连在所著的 《切尔诺贝利:神秘与真相》一书中阐明了这一数据的来源:“1991年国外多个出版物声称7000名应急人员业已因辐射死亡。按国家统计委员会数 据,1989年全苏20-49岁段的年死亡率为455/100000,此值在2-3年内无明显涨落,对于20-49岁段内30万人的群体每年死亡1326 人,5-6年间合计当在6800-8200之间,此值与媒体报道的参与消除事故影响的人员中已因辐射死亡人数(6000-8000)几乎一致,事实上这是 该年龄段的自然死亡数。”。值得指出的是,切尔诺贝利事故引起的辐射急性死亡人员均系工作人员,至今尚未在居民中发现急性损伤病例。

切尔诺贝利事故后尚无有关某一物种的局部种群由于辐射照射而灭绝的报告。在所有的

地区,种群均在长期慢性照射条件下生存。在随后的2-2.5年里,种群得到了恢复。没有观察到对动物种群或生态系统的持续严重影响。

作为核电历史上发生的一次最大的事故,切尔诺贝利核电事故是在特定堆型和条件下发生的,这种类型核电站固有的安全性缺陷,和各类人员安全文化素养差等因素组 合起来,使得反应堆在几秒钟内完全被破坏。这种核电站已不可能再新建,还在继续运行的也已限期进行必要的改造。而美国三哩岛事故时堆芯也被严重损坏,但由 于有较好的安全系统,所以只有微量放射性核素释放到环境中。此后,人们吸取了事故的教训,不断地改进核电站的安全性。下一代的核电站的安全性将比现在核电 站更好。按照国际原子能机构“国际核事件分级表”的规定,核事件分7级,1-3级为事件,4-7级为事故。切尔诺贝利事故为第7级,即特大事故。第4级为 无明显厂外风险的事故,第5级为具有厂外风险的事故,第6级为重大事故。切尔诺贝利事故后,世界上核电站尚未发生过一起事故。我国核电站运行以来尚未发生 过2级以上的事件。

3.核电链是外部成本最低的电能链。核电的价格与其他能源相比是有竞争力的。

能 源链的外部成本是指在能源生产和消费过程中没有考虑的对社会和环境影响而产生的代价,也就是说,这种损害在市场价格中没有反映出来,因而在市场过程中也没 有得到补偿。其中包括对自然和人造环境的物质损伤以及对休闲、娱乐、美学和对个人利益的其他影响。传统的经济评价是忽略这些影响的。从可持续发展的观点 看,这些成本是应考虑在内的。并应尽可 能的内部化。

对欧洲不同能源链外部成本研究 的结果表明:煤电链最高,每千瓦时为15毫欧元;核电链最低,每千瓦时为0.4毫欧元;水和风电链居中,每千瓦时为2.2毫欧元。煤电链外部成本为内部成 本的3.2-17%,核电链为0.4-8.2%。采用自愿支付法和人力资本法,对我国煤电链初步估算的结果分别为6.29×10-2元和4×10-2元。 设煤电链内部成本为0.14元/kWe?h。我国煤电链外部成本分别为内部成本的44.9%和28.6%。与国外相比显然要高得多。因为:⑴我国燃煤电厂 没有安装脱硫装置,发达国家一般均装有脱硫装置,脱硫装置的脱硫率一般高于80%,故我国SO2的归一化排放量比发达国家要高约5倍;⑵我国气载流出物过 滤效率平均约为90%,发达国家一般高于98%,故气载流出物归一化排放量可能要高约一个量级;⑶我国煤电链事故死亡率比国外平均值要高得多。国外煤电链 归一化死亡率为0.39/(GWe?a),我国仅考虑采煤就达25/(GWe?a)。如果考虑运输,这一数值就达约35/(GWe?a);⑷我国燃煤电厂 的能量转换率平均值低于发达国家。

综上所述可见,从可持续的观点看,把以外部成本基 本上没有内部化的煤电内部成本为基础的电价,与外部成本基本上已经内部化的核电内部成本为基础的电价相比较显然是不恰当的。对于我国能源链外部成本的研 究,现在还刚刚开始,但从煤电链的初步研究看,在还有许多因素没有考虑的情况下,煤电链外部成本已达内部成本的28.6%-44%。核电链的外部成本是最 低的。

核电站由于工程大、设备要求严、安全性要求高,造价确实比较高,但是我国核电 站造价与国际上同类同期项目相比较还是较低的,已建的6个核电项目11台机组,每千瓦建成价(即比投资)1800美元左右,随着核电发展特别是国产化自主 化进程将不断下降至1500美元,甚至1200美元。实际上秦山二期已下降到1330美元。由于核电站寿命40年-60年,加之负荷因子一般可达 75%-90%,其投资造成发电的投资成本并不算高,特别是在投资回报以后;核电站的燃料成本、运行成本较低,全寿期的发电成本、上网电价完全可以和煤电 比较,在国际上已经有很多国家核电发电成本优于本国气电和煤电。我国大亚湾中外合资核电站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投入商业运行,70%电量售给香港,尽管当时 造价较高,又处于还贷期,但能保证中外投资者得到相应的回报。说明中国核电站经济性是很好的。

近 年来,核电价格不断降低。1999年美国核电的平均价格已下降到每千瓦时1.9美分,

而天然气发电为每千瓦时3.4美分。我国大亚湾核电站在2014年合 营期后的30_40年运行期,发电成本预计可达到每千瓦时1.8美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核电厂的建造费用将下降;而煤电厂因需要装静电除尘、 烟气除硫和选择性催化还原等设施以降低外部成本,建造费用将增加。两者的建造费用将逐渐趋于基本相同。由此可见:核电从经济上看也是有竞争力的。

4. 铀资源能保证中国核电的大力发展

在 核电的发展中,人们担心的一个问题是“铀资源是否能够适应核电的发展”。回答应该是肯定的。首先,我国已经探明相当数量的经济可采的铀资源,可以满足 2020年前核能发展的需要。从已有地质勘探资料看,我国可能是一个铀资源相当丰富的国家,我国还有相当大面积的区域没有进行普查,已经进行详查的区域钻 探深度也均在500米以上,预计还有很大的潜力。其次,根据国际原子能机构的估算,世界已探明的经济可采铀资源可供世界核电站使用50年以上。通过国际贸 易可以购买所需铀产品,也可以通过双边合作开采海外铀资源。第三,通过乏燃料的后处理,利用回收的铀和钚,可以使铀的利用提高1倍。发展快中子堆,可以使 利用率增加几十倍。即世界已探明的铀资源可供利用几千年。在实现聚变能利用以后,则应认为不存在资源限制问题。第四,与燃煤电站煤的价格对电价影响很大不 同,铀的成本仅占核电成本的2-3%。铀价的变化对电价影响很小。前面所说的“经济可采”铀资源变化是可以很大的。价格提高,“经济可采”资源量也就增 大。铀资源也就不仅限于常规铀资源了。如果能够实现海水提铀,那铀资源实际上就是“无限”了。综上所述可见,铀资源不可能成为核电发展的不可克服的制约因 素。

5.核安全和放射性废物管理——核能发展的生命线。

确保核安全,积极推进放射性废物管理,是保证核能顺利发展的关键。核电发展的历史表明,核电是一种安全、清洁的能源。但我们也要牢记切尔诺贝利事故的沉痛教训。确保核电站不出现任何事故,并使事件降低到尽可能低的水平。加强废物管理,使废物产生量减少到尽可能少的水平。

我 国核工业和核能发展的历史表明,核工业是安全的工业,核能是安全清洁的能源。为保证核工业的安全,在创业和初期就成立了局级的专门安全机构。为了保证核电 的安全,在1984年成立了国家核安全局。我国核工业从上世纪中叶创业以来,没有发生过一起辐射致死的事故,没有一例急性放射病,也没有发生过对环境产生 明显影响的事故。我国核电站安全运行的业绩也是良好的。大亚湾核电站安全运行得到了国际上的好评。秦山核电站实现了连续运行447天的成绩。但在此同时, 我们也应看到我们的差距。从整体上说,我国安全文化素养还有待提高,公众沟通和透明性也需加强。为了进一步提高我国核电的安全性,建议我国有关部门制定以 核安全为主的具体考核指标,其中包括安全文化素养和利益相关者的参与等。为了加强核安全的基础研究,成立专门的核安全研究所也是必要的。

我 国中低放固体废物处置取得了较好的进展。建成了西北和岭澳中低放固体废物处置场。但华东和西南处置场还有待建设。放射性废物最少化在核电站取得了一定进 展,但从整体上看,还处于起步阶段。高放废物处置的研究工作虽然从80年代后期就开始起步,也取得了不少好的成绩。但从整体上看还处于实验阶段。即使按照 现在的设想,在2020年左右建成地下实验室,也比国外发达国家晚40年。为了实现核电的可持续发展,有必要把高放废物处置作为优先主题列入国家中长期科 学技术发展计划。

从科学上和工程上看,核电是一种安全、清洁的能源。但是由于历史的 原因,人们总是把核电与核爆炸不恰当的联系在一起。加上核辐射是无色、无臭、无味的,以及辐射效应的可能滞后性,增加了人们的恐惧感。这就使得在相当多的 国家和地区,核电尚未被大多数公众所接受,这种认识上的差异是影响核能发展的重要因素。为了提高公众的可接受性,当然首先要进一步提高核能的安全性,任何 较大的事故均可能严重影响核能的可接受性。

日本1999年9月30日发生的东海村JCO核燃料后处理公司发生的“临界事故”,使认为核设施安全和比较安全 的公众比例从62.6%下降到13.5%,支持政府核电政策的公众从81.9%下降到32.2%。实际上,“临界事故”是不可能对环境产生明显影响的。但 这一事故,不仅影响了日本的公众,而且对我国也产生了影响,导致有关部门采取了一些完全没有必要的行动。在此同时,核能界也有必要反思自己的工作和行为, 开展核能可接受性的研究。核能界应增加自身的透明度,加强与社会和媒体的沟通,研究和改善沟通的方式和渠道。核电链与煤电链相比,具有风险非自愿、不了 解、有恐惧感和控制能力小等特征,而这些特征均可能导致对核能风险的过高估计。可见提高公众可接受性的关键在于改善核能的风险特征。通过沟通和研究,变 “不了解”为“了解”,变“恐惧”为“平静”;从而导致变“非自愿”为“自愿”。

核能存在的问题

目前核能利用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1)资源利用率低。工业应用的是热中子反应堆核电站,虽其发电成本低于煤电,但它以铀-235为燃料,天然铀中占99.3%的铀-238无法利用。

(2)燃烧后的乏燃料中除铀-235及钚-239外,剩余的高放射性废液含大量“少数锕系核素”(MA)及“裂变产物核素”(FP),其中有一些半衰期长达百万年以上,成为危害生物圈的潜在因素,其最终处理技术尚未完全解决。

(3)反应堆是临界系数大于l的无外源自持系统,其安全问题尚需不断监控及改进。

(4)核不扩散要求的约束,即核电站反应堆中生成的钚-239受控制。

这4个问题中,以前两者更具实际意义。

利 用快中子增殖堆可以使天然铀中的铀-238转化为钚-239,成为裂变燃料。用钚-239或铀-235装料启动运行数十年后,此系统可以靠铀-238达到 “自持”,铀资源利用率可提高60??70倍。这虽然有利于资源的利用,但另3个问题则面临更严峻的挑战。而且快中子增殖堆的初始装料要以从热中子反应堆 乏燃料中提取的大量工业钚库存为依托,如热堆电站未发展到相当的装机容量,快堆是不可能具工业应用规模的,而此时高放射性废液的库存已极大。对高放射性废 液的处置方法,目前是将其固化,经包装后埋入稳定的岩层中。这种“后处理一固化一深埋”的处置方式虽然可行,但从长远看它未解决泄入生物圈的问题。

因 此,理想的核系统应是以天然铀(或贫化铀)作为反应堆的基本装料,并使它所产生的放射性废物在系统中被嬗变为短寿命(半衰期为几十年)或稳定的核素。使系 统输出的废料是短寿命低放射性废物。这就是目前世界核科技界大力研究的充分利用铀资源且放射性“洁净”的核能系统。这一系统的物理及放射化学基础在于:

(1)利用中子核反应使不可裂变的核转化为可裂变核,并在系统中形成一个稳定的可裂变核供应储备。

(2)利用化学分离流程,提取高放射性废液中的MA及FP,回送到系统中,在一定条件下,MA成为附加的能量供应资源,而FP则吸收中子而嬗变成为稳定核或短寿命核,即所谓的分离-嬗变(P-T)法。

美国三哩岛核电站事故

1979年3月28日 凌晨4时半,发生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州萨斯奎哈河三哩岛核电站的一次严重放射性物质泄漏事故。

事 故原因是核电站95万千瓦水堆电站二号反应堆主水泵停转,辅助水泵按照预设的程序启动,但是由于辅助回路中一道阀门在此前的例行检修中没有按规定打开,导 致辅助回路没有正常启动,二回路冷却水没有按照程序进入蒸汽发生器,热量在堆心聚集,堆心压力上升。堆心压力的上升导致减压阀开启,冷却水流出,由于发生 机械故障,在堆心压力回复正常值后堆心冷却水继续注入减压水槽,造成减压水槽水满外溢。一回路冷却水大量排出造成堆心温度上升,待运行人员发现问题所在的 时候,堆心燃料的47%已经融毁并发生泄

篇三:谈“核”色变

谈“核”色变字 核 色变字日日本福岛第一核电站发生事故以来, 自 3 月 11 日日本福岛第一核电站发生事故以来,世界陷入 核恐慌中。 人们对“辐射 二字唯恐避之不及, 辐射”二字唯恐避之不及 不少东京居民迁移他处, 不少东京居民迁移他处, 核恐慌中。 人们对 辐射 二字唯恐避之不及, 大批外国人则匆忙撤离日本。 辐射到底有多恐惧?延期服役的核电站 大批外国人则匆忙撤离日本。 辐射到底有多恐惧? 到底安不安全?用一口 金钟罩 金钟罩”把 妖魔 罩起来就能一了百了? 妖魔”罩起来就能一了百了 到底安不安全?用一口“金钟罩 把“妖魔 罩起来就能一了百了?辐射恐惧症在俞卓平看来,大家都有 辐射恐惧症 辐射恐惧症”。 在俞卓平看来,大家都有“辐射恐惧症 。 俞卓平是中国大陆第一代核电站的高级操作员, 早年毕业于清华 俞卓平是中国大陆第一代核电站的高级操作员, 大学工程系核反应堆工程专业, 大学工程系核反应堆工程专业, 曾在军用生产、 曾在军用生产、 核电厂运行第一线工 多年,曾任中国驻国际原子能机构代表团团长 团团长。 作了 30 多年,曾任中国驻国际原子能机构代表团团长。他向本刊回 忆起五六十年代艰苦的工作环境时说: 那是什么年代 那是什么年代? 忆起五六十年代艰苦的工作环境时说:“那是什么年代?墙上标语写 抢时间、 着‘抢时间、争速度、多拿产品、快拿产品 ,我接受的辐射剂量,估 抢时间 争速度、多拿产品、快拿产品’,我接受的辐射剂量, 计有几千毫西弗。 他指指自己光亮的脑门道 除了掉头发 他指指自己光亮的脑门道: 除了掉头发, 计有几千毫西弗。”他指指自己光亮的脑门道:“除了掉头发,我没有 其他问题,掉头发也是内分泌引起的。”他说,如果内脏器官受到辐 其他问题,掉头发也是内分泌引起的。 他说, 他说 排除法”治疗 受辐射的人去一种专门医院, 射,他们当年会接受“排除法 治疗。“受辐射的人去一种专门医院, 他们当年会接受 排除法 治疗。 受辐射的人去一种专门医院 吃一些药将辐射物释放出来。 如果接受了很大辐射剂量的人, 在医院 吃一些药将辐射物释放出来。 如果接受了很大辐射剂量的人, 里的排泄物要收集起来,作为放射性废物处理。 里的排泄物要收集起来,作为放射性废物处理。” “我国的核电站,包括原来军用的反应堆,到现在为止没有发生 我国的核电站,包括原来军用的反应堆, 我国的核电站 过一起辐射致死, 过一起辐射致死, 以及辐射造成放射病的事例, 以及辐射造成放射病的事例, 辐射造成放射病的事

例 只发生过皮肤烧伤的 事情。 我国的核电站没有发生过二级以上的事故, 从我们的情况来看, 事情。 我国的核电站没有发生过二级以上的事故, 从我们的情况来看, 记录是良好的。”对于 辐射猛于虎”的看法,俞卓平颇为不屑。 记录是良好的。 对于“辐射猛于虎 的看法,俞卓平颇为不屑。 对于 辐射猛于虎 的看法 “在这次日本核泄漏事故中,在东京和更远地方的公众是没有威 在这次日本核泄漏事故中, 在这次日本核泄漏事故中 胁的。要说危险,所谓 福岛 死士’最危险 他们虽然穿着防护服, 最危险。 胁的。要说危险,所谓‘福岛 50 死士 最危险。他们虽然穿着防护服, 有薄薄一层铅保护, 但实际上根本起不到什么保护作用。 他们总不能 有薄薄一层铅保护, 但实际上根本起不到什么保护作用。 顶着厚厚一层铅板上阵吧! 明明知道有危险, 也要冒着看不见的枪林 顶着厚厚一层铅板上阵吧! 明明知道有危险, 弹雨冲上去,我非常敬佩他们,他们有很好的职业操守。只有这些人 弹雨冲上去,我非常敬佩他们,他们有很好的职业操守。 对核电厂最了解, 他们知道核电厂哪个房间有什么设备, 对核电厂最了解, 他们知道核电厂哪个房间有什么设备, 设备 哪个设备的 性能怎样。这些人中,相当一部分人和核电站朝夕相处几十年, 性能怎样。这些人中,相当一部分人和核电站朝夕相处几十年,核电 站成了他们生命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站成了他们生命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疾控中心辐射安全研究所研究员张伟也觉得没必要谈“核 中国疾控中心辐射安全研究所研究员张伟也觉得没必要谈 核” 变色: 东京报道有时辐射水平是平常的 22 倍, 倍是什么概念呢? 变色: “东京报道有时辐射水平是平常的 22 倍是什么概念呢? 个微西弗, 毫西弗, 拍一个胸片的剂量是 360 个微西弗, 22 倍后的东京是 300 毫西弗, 而 而且还是一次性的,对健康没有影响。 而且还是一次性的,对健康没有影响。” 但是对公众来说,对放射性似乎有天生的恐惧,这可能是 荣格 但是对公众来说,对放射性似乎有天生的恐惧,这可能是“荣格 原型”的新例子:看不见、摸不着的危险是最大的危险。 原型 的新例子:看不见、摸不着的危险是最大的危险。1997 年有一 的新例子 部叫做《前线》的纪录片,让公众写出他们从“核能 一词联想到的东 部叫做《前线》的纪录片,让公众写出他们从 核能”一词联想到的东 核能 西。公众的答案是:灾难、烦恼、厌恶、危险和辐射。在切尔诺贝利 公众的答案是:灾难、烦恼、厌恶、危险和辐射。 事件

夺去了几千条生命、 将一座城市变成鬼城之后, 当人人都知道核 事件夺去了几千条生命、 将一座城市变成鬼城之后, 废料问题没能解决时, 公众如何才能得出诸如“核能是绿色 之类的结 核能是绿色”之类的结 废料问题没能解决时, 公众如何才能得出诸如 核能是绿色 专家们觉得自己需要站出来了。 中国核学会副秘书长刘长 论?于是, 于是, 专家们觉得自己需要站出来了。 欣说,突如其来的日本核危机让他忙碌起来,他说:“平日我们想给 欣说,突如其来的日本核危机让他忙碌起来,他说: 平日我们想给 人们讲核知识,但是苦涩艰深,没人感兴趣。 人们讲核知识,但是苦涩艰深,没人感兴趣。现在人们太需要了解些 核知识,只不过日本这个事情来得太突然。” 核知识,只不过日本这个事情来得太突然。 “其实,辐射无处不在。”他说。世界里有各种各样的辐射,比如 其实,辐射无处不在。 他说 世界里有各种各样的辐射, 他说。 其实 穿越星系而来的宇宙射线、家里的大理石地板、 光机、 穿越星系而来的宇宙射线、家里的大理石地板、医院的 X 光机、阳 光里的紫外线,手机、微波炉、高压线、电视台的信号塔等等, 光里的紫外线,手机、微波炉、高压线、电视台的信号塔等等,都可 能成为人们畏惧辐射的对象。 我们关心的辐射, 可以粗略地分成两类: 能成为人们畏惧辐射的对象。 我们关心的辐射, 可以粗略地分成两类: 核辐射和电磁辐射。核辐射就是放射性元素产生的辐射,并不常见, 核辐射和电磁辐射。核辐射就是放射性元素产生的辐射,并不常见, 较常见的是放射性元素的衰变射线和宇宙辐射。 而核辐射和电磁辐射 较常见的是放射性元素的衰变射线和宇宙辐射。 也并非截然分开, 也并非截然分开,核辐射产生的 γ 射线也是光子能量比较高的电磁 波。 “我们无时无刻不在受到各种核辐射。放射性元素衰变主要产生 我们无时无刻不在受到各种核辐射。 我们无时无刻不在受到各种核辐射 α、 和 γ 三种射线, 、 β 三种射线, 其中 α、 射线在空气里面传播的距离都比较短, 、 射线在空气里面传播的距离都比较短, β 不近距离接触放射性元素,就不会对人体造成影响。 不近距离接触放射性元素,就不会对人体造成影响。” 当然, 在核电站工作, 或者生活在发生过核爆或者核污染的城市, 当然, 在核电站工作, 或者生活在发生过核爆或者核污染的城市, 会在天然辐射之外接触到更多的辐射。 但是只要人体受到的辐射量 会在天然辐射之外接触到更多的辐射。“但是只要人体受到的辐射量 不超过一

定的标准, 比如说和天然辐射比较小很多, 就可以认为是安 不超过一定的标准, 比如说和天然辐射比较小很多, 全的。”张伟研究员告诉本刊。比如说,核电站里的核裂变反应是与 全的。 张伟研究员告诉本刊。比如说, 张伟研究员告诉本刊 外界隔绝开的, 并没有太多的辐射泄漏出来, 而在核电站内部的工作 外界隔绝开的, 并没有太多的辐射泄漏出来, 人员一般会配备辐射剂量表, 核电站周围的辐射也会受到监控, 以此 人员一般会配备辐射剂量表, 核电站周围的辐射也会受到监控, 来保证工作人员和周围居民的安全。 来保证工作人员和周围居民的安全。 很多人都不明白这些看不见的杀手为何能置人于死地。 生物体内 很多人都不明白这些看不见的杀手为何能置人于死地。 有大量的各种分子, 有大量的各种分子, 核辐射的各种微观粒子带有的能量都比分子内部 核辐射的各种微观粒子带有的能量都比分子内部 化学键的键能高,因此有一定的可能性,破坏人体内分子的化学键, 化学键的键能高,因此有一定的可能性,破坏人体内分子的化学键, 撕裂这些分子。 撕裂这些分子。 大部分情况下, 大部分情况下, 细胞内的个别分子被破坏失去生理活 性之后,或者整个细胞受损死亡后,会很快被人体分解吸收、 性之后,或者整个细胞受损死亡后,会很快被人体分解吸收、重新利 不会造成重大的伤害。 治疗癌症的放射疗法就是辐射的一种应用, 用, 不会造成重大的伤害。 治疗癌症的放射疗法就是辐射的一种应用, 通过对癌变的部位进行高强度的辐射处理, 使得癌细胞大量死亡, 达 通过对癌变的部位进行高强度的辐射处理, 使得癌细胞大量死亡, 到抑制癌症的目的,在这个过程中也杀死了不少健康细胞。 到抑制癌症的目的,在这个过程中也杀死了不少健康细胞。 但是, 但是, 如果人体接受的辐射剂量较大, 如果人体接受的辐射剂量较大, 身体又不能自动修复这些 受损的分子, 就有可能出现细胞内调控系统失灵的现象——细胞开始 受损的分子, 就有可能出现细胞内调控系统失灵的现象 细胞开始 胡乱分裂、增长,却没有什么能命令它们停下来。 次分裂, 胡乱分裂、增长,却没有什么能命令它们停下来。经过 10 次分裂, 有什么能命令它们停下来 次分裂, 一个细胞就会变成 1000 个,再经过 1000 次分裂,就有了 10 亿个细 胞。这种细胞指数级失控分裂的结果,就叫做癌。“长时间接受较高 这种细胞指数级失控分裂的结果,就叫做癌。 长时间接受较高 强度的核辐射是有导致癌症的可能性的, 强度的核辐射是有导致癌

症的可能性的, 但是, 但是, 如果受到的辐射强度 不大,就不用去担心。 张伟说 张伟说。 不大,就不用去担心。”张伟说。 为什么癌症不会立刻发生, 为什么癌症不会立刻发生,可能需要几年或者几十年之后才开 很多癌症在细胞增长完全失控之前需要一个以上基因突变。 始?“很多癌症在细胞增长完全失控之前需要一个以上基因突变。如 很多癌症在细胞增长完全失控之前需要一个以上基因突变 果你接受了辐射,若干年后,体内又发生了其他变异, 果你接受了辐射,若干年后,体内又发生了其他变异,刚好引发了最 终需要的基因变异, 终需要的基因变异, 癌症才会迅速发生。 癌症才会迅速发生。 比如, 比如, 吸烟者暴露在辐射下, 吸烟者暴露在辐射下, 他的癌变危险要比不吸烟者大很多, 他的癌变危险要比不吸烟者大很多, 要比不吸烟者大很多 因为他体内已经因为吸烟而发生 了一些突变。 张伟说 张伟说。 了一些突变。”张伟说。延期服役的反应堆 事故发生后,恐慌中的人们开始指责一切,包括核能、核电、 事故发生后,恐慌中的人们开始指责一切,包括核能、核电、福 岛第一核电站 1 号反应堆超期服役。 号反应堆超期服役。 资料显示, 月动工, 资料显示,福岛第一核电站 1 号反应堆于 1967 年 9 月动工,次 月并网, 月投入商业运行; 年 11 月并网,1971 年 3 月投入商业运行;2 号~6 号机组于 1974 年 7 月~1979 年 10 月投入商业运行。福岛第一核电站所使用的单层循 月投入商业运行。 环沸水堆技术, 属于二代核电技术的范畴, 一般二代核电设计寿命是 环沸水堆技术, 属于二代核电技术的范畴, 40 年,而三代堆设计寿命为 60 年。 2011 年 3 月 26 日,福岛第一核电站 1 号反应堆将迎来运营 40 周年。 年正式退役。 周年。2 月,1 号反应堆又得以延寿 20 年,预计到 2031 年正式退役。 2 月 7 日,东京电力公司对福岛第一核电站 1 号反应堆进行了分析, 号反应堆进行了分析, 并上交了报告。报告说, 号反应堆已出现系列性老化, 并上交了报告。报告说,1 号反应堆已出现系列性老化,包括原子炉 压力容器的中性子脆化, 压力容器的中性子脆化, 压力抑制室出现腐蚀, 压力抑制室出现腐蚀, 热交换区气体废弃物 处理系统出现腐蚀。报告中同时也称,对于这些系列性的老化, 处理系统出现腐蚀。报告中同时也称,对于这些系列性的老化,已针 对性地制订了长期保守运行方案。 对性地制订了长期保守运行方案。 但是,仍有人质疑核电站超期服役、设备老化、存在安全隐患。 但是,仍有人质疑核电站超期服役、设

篇四:核技术的利与弊

2010学年自然辩证法结课作业

题 目 论核技术的利与弊

学生姓名 严 向 峰

专业班级 飞行器动力(10级研)

学 号 201005089

沈阳航空航天大学

2011 年 6 月 19日

随着时代的进步与科技的发展,核技术对于普通民众还说已经不再那么陌生。有人为了这样的一门新兴技术的产生于发展而欢欣鼓舞,有人却谈核色变。如何看待核技术,如何分析核技术的应用对人类生存发展带来的利与弊便成为了新时代的新课题。

核的起源

放射性是宇宙间最普遍的、最基本且最具活力的自然现象。宇宙间的运动和能量主要来源于核能。宇宙中所有的发光星体都是由于核爆炸(核反应)。如果没有了放射性现象,宇宙将会变得一片黑暗,没有生气而走向死亡。

人类居住的地球始终、到处存在着放射性。地球上的放射性本底主要来自以下几个方面:

1.来自宇宙空间的星体。太阳本身就是在持续不停地进行着热核聚变反应(氢弹爆炸)。2.地层内放出的放射性气体,3.各种矿物以及人们居住周围的建筑材料中也含有不同程度的放射性物质(大理石中含量较高)。4.来自于植物的光合作用。人们吃的粮食中,都含有放射性。玉米中含量较高。所有的动植物中都含有放射性元素碳-14。

碳14是由宇宙射线轰击大气圈外层得氮原子而形成的。碳14形成了以后被氧化形成二氧化碳,进入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等等圈层。碳14的半衰期为5730年,也就是说经过5730年后原来碳14的含量只剩下一半了,再过5730年后就只剩一半的一半,虽然碳14不断地在衰减,但是新的碳14也在大气圈外层源源不断地产生,基本上可以“收支平衡”,使得大气圈内地碳14总体含量保持不变。大家可以想象一下,植物通过光和作用吸收二氧化碳,动物吃植物,还要呼吸。所以每个活着地生命体内的碳元素总在与外界进行交换,从而也保持了空气中基本的水平。一旦生命体死去了以后,它再也无法吸收新的碳14,而体内的碳14又在衰减。前面我们讲过放射性元素的衰变是时间的函数,碳14也不例外。不论刮风还是下雨,经过5730年后一半的碳14就会衰变为氮并释放出β粒子(一个电子)。所以我们就可以根据死亡生命体内碳14的含量得出其死亡的年龄。

以上4种来源组成了地球上的天然放射性本底。人类就是长期在此环境下生活的。现代科学证明,放射性本底是地球上生命的产生、进化以及人类产生和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之一。

地球上长期存在的天然放射性本底在生物和人类进化过程中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漫长年代的天然本底的照射使生物的鸡因产生变异,而生物变异又是“天然竞争”、“物种进化”的前提条件。如果没有地球上天然放射性本底的照射,地球上的原始生物也不会进化,也就不会有人类出现。现代的“辐射育种”技术就是利用放射性照射引起生物鸡因转化的效应。

用加大放射性的剂量来缩短新品种转化的时间。把生物进化过程几百万年的时间缩短到几年。

核能的最大用途就是生产电力,当今世界面临的最大问题之一就是能源短缺。像石油,天然气和煤炭,这些化石燃料不但是污染源,而且终将耗尽。此外,从石油中可以提炼石油化工产品或更有价值的产品,所以应该节约使用石油。现在世界许多国家,特别是工业国家几乎都用核能发电。世界16%的电也是通过核能保障。世界六分之一的电由核电站生产。现在许多国家还继续建造核电站。

在不远的将来,地球上的储存的煤炭和石油终将消耗殆尽,核能成为人类未来世界的最主要的能源。当然,太阳能是来自宇宙的主要能源,这也是一种核能。地球上储存着丰富的核燃料。目前的核电站利用的矿产资源是铀。大多数核电站是热中子反应堆,只能利用铀-235产生裂变。铀235在铀矿石的同位素中只占0.7,剩下的是99.3%是铀-238。将来采用快中子反应堆可以使剩下的99.3%的铀资源得到充分利用。除了铀以外,钍也是可利用的裂变资源。钍在地球上的含量是铀的3倍。

世界上的最丰富核能资源是海水。海水中含有7千分之一的重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热核反应材料。

现今,核技术的发展使医学也越来越受益于核技术,许多病症需要用放射性物质来治疗和预防。现今,可以用核能而发明的"CT"和"核磁共振"来确诊每个人身体不适的地方。有趣的是,正是这些制作核炸弹刹那间可以毁灭数百万人的核原料用在医学的话,可以将人从死亡线上救活。

核技术对食品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如有些容易腐坏的食品,现今可以通过核放射物处理就不易腐坏。科学家还能利用核技术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并且能够使农作物抵抗各种灾害。

核能还可以用于其他重要事务,如在核技术的帮助下,可以勘探地下水源,并且在核技术的帮助下发现水坝受损或水坝渗水。

核技术还能淡化水,能扫雷。在许多国家的地下布满了地雷,使数百万无辜者死于雷区。

要用反应堆产生核能,需要解决以下4个问题:①为核裂变链式反应提供必要的条件,使之得以进行。②链式反应必须能由人通过一定装置进行控制。失去控制的裂变能不仅不能

用于发电,还会酿成灾害。③裂变反应产生的能量要能从反应堆中安全取出。④裂变反应中产生的中子和放射性物质对人体危害很大,必须设法避免它们对核电站工作人员和附近居民的伤害。

当今,最令人遗憾的是,美国和西方核大国把发展中国家和平使用核能的活动大肆渲染为致力于发展核武器。美国和西方有核国家以阻止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为由禁止其他国家获得核技术和核能源。

核能源已日益成为当今世界的主要能源,在所有能源中所占的比例也越来越大。在法国占到80%,在美国占到30%。但在利用核能的同时,也伴随产生了大量的核废料。这些核废料是强发射性物质,会严重危害人类的生存。因此,洁净核能源技术的开发和应用便成为国际国内的一个热门话题。

核电站在运行时不能出半点差池。乌克兰的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的核泄漏事故就是最好不过的前车之鉴,最近的日本福岛核电站泄漏事故更是敲响了警钟。问题在于" 人有失手,马有失蹄",世界本身不稳定的特性决定了人必然是有失误的时候。我们可以通过诸多努力将这种情况的出现尽可能地减少或推迟,但是做到绝对杜绝人为失误是不可能的。混沌学说揭示了世界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根据混沌学说的基本原理,系统内充满了对某一事件未来结果具影响力的诸多不可预测和不可认知的因素。我们对所有安全措施的严守都只能是为我们提供一种近似的而非彻底的安全。核电站自身潜在的高危特性是不能允许:作人员有丝毫失误的,这与世界本身的不确定性是严重背离的,因此也就谕示着核电站隐含了不可避免的危险。

核物质高强度的放射性对人体和环境的毁灭性不用赘论了。核能从经济的角度上讲也并非完全可行。人们不了解的是,建一座核电站相对容易,拆除它却要花费数倍乃至十数倍于建造的费用。拆除核电站要将整座核电站用特殊的工具切割成一块一块的小砖头,然后一块一块地用特殊仪器检测,未发现含有过量核辐射的才可以运走。若发现其含有超量核辐射的则要按核废料处理。

提到核废料,极少有人知道它处理的难度,这也是造成公众对核电站抱无所谓态度的主要原因。核废料不同于废电池,统一收集密闭封存就可以高枕无忧了。核废料中不能被完全用尽的核物质仍具有极强的放射性,且具有残留时间长、毒性剧烈的特点。核废料即使贮存

过百万年,其残留物质中的核辐射剂量仍能超过允许剂量的一千万倍以上,这是一般人难以想象和理解的。比起核电站的运转来,世界本身所具有的不稳定特性,必将给核废料的安全贮存带来难以预测、不可避免的破坏。基于此,许多原来率先建造核电站的国家正在考虑停建缓建核电站。国外一些专家也呼吁人类在对核能的使用上要慎之又慎。因为核技术不仅是用于军事上才会威胁到人类安全,核技术本身就是极度危险的。

当然,核技术在军事方面的应用对人类产生的巨大威胁更是早已被世人熟知。在核技术发展的过程中,它的奠基人估计也不会想到他们创造出来的这样一种威力巨大的武器有一天会真的爆炸在地球之上,也不会想到核武器会成为悬挂在人类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但是我们也不能否认核武器在抑制世界大战爆发方面的作用。

结束语

什么是科学?达尔文曾下过这样一个定义:“科学就是整理事实,从中发现规律,做出结论。”

的确,人类遵循着这个原则,完成了使人类在理性精神中获得最高成就的一个又一个任务,揭开了一个个自然之谜,把古人的美好愿望变为现实。在当今社会,科技已经成为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巨大动力,使社会一步步迈向繁荣。

但是又有谁敢说:科技对人类,对这个世界只有利,从不存在弊?人们不得不承认一点,科技其实是一把双刃剑。在它给人们的生活带来美好的同时也带来的一系列的麻烦。如核能可以用来发电,却也可以用来制造原子弹,而且近期日本的核泄漏更是使人惶惶不可终日;医药科技的迅速发展虽然使一些曾经无药可医的病症得到“天敌”,却也使某些抵抗力强的病菌变异,且破坏力远远超过以前病菌的破坏力。其实最严重的还是人们常谈起的环境破坏。就拿现在几乎家家都有的冰箱来说,冰箱里的氟利昂就是地球变暖的元凶,它的温室效应效果是二氧化碳的数千倍。并且,氟利昂亦是臭氧层破坏的罪魁祸首,从而使紫外线增强,危害人类健康。

科技这把双刃剑带来的问题就像是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一样循环着。随着科技的突飞猛进,汽车已经遍布世界,石油也就无限量的被开采使用,从而导致了石油危机的问题,让每个人脑海里都存在着忧患意识。而且,由于某些国家的石油储量不多,便弥漫了为保卫石油而战的硝烟。既然是战争,就必然会有伤亡,必然有胜负,而现在社会胜利的曙光往往会倾向于有雄厚的科技实力的一方。所以,一个恶性循环就此展开。正如爱伊斯坦所说的:“在

篇五:不要谈癌色变

不要谈癌色变(转发)

>

> **

> *

> 很多人一提起癌症都会为之色变,如果癌症不幸降临在自已头上,更是好象自已已被宣判了死刑,整天处在惶恐之中,有一种说法:癌症病人有许多是吓死的,看了下面的这文章,你一定觉得确实如此。

> *

> ** *癌症只是一种慢性病

>

> *首先告诉大家一个现实:癌症离你我并不遥远。它是一个沉重的话题,但我们不得不面对。随着平均寿命的延长、生活节奏的加快、生活方式的改变等,人类生癌的概率还会上升。美国国家疾病控制中心,这是一个非常权威的机构,有专家预测如果美国人平均寿命活到90岁——美国人现在的平均寿命和上海差不多,80岁不到——那么美国男性公民最终将有47%死于肿瘤——肿瘤就是癌症——女性公民最终将有32%死于肿瘤。当然,这不一定是坏事情,因为有生必有死,这是一个规律。有人预测,人的一生当中有三分之一可能会在某个阶段因为癌症寻求医学帮助。我要特别强调一点,这不需要悲观,因为癌症就像冠心病、糖尿病、高血压一样,是早晚会出现的一种伴随衰老所产生的慢性损伤,是一种慢性病。你们当中可能有部分人生了癌,但我坦率地说,只不过你比我早生了几年而已。

>

> *“恐癌”才是症结所在

>

> *其实,癌症和我们自己的行为有关。每个人都会生癌,为什么有人提前生癌?这就和活法有关,需要进行调整。我先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2005年是人类癌症防治史中的一个转折年。以前我们有一个说法,叫“十个癌症九个埋,还有一个不是癌”。正是这种让人恐惧的恐癌文化,导致中国人生癌以后的现状非常令人不安。然而在国外,通过几十年的努力和反思,对肿瘤的防治,特别是对肿瘤的治疗已经出现了转折,这个转折很值得我们重视。2006年6月在美国亚特兰大召开的全美肿瘤大会上公布了一个事实:2005年美国人因癌症死亡的人数第一次比2004年少了2000多个。请大家注意,美国从上个世纪三十年代起统计癌症的发病率和死亡人数,每年都是上升,但是到2005年发生了转折——

> 尽管发病人数还在上升,但死亡人数下降了。这说明很多人生癌,但活下来了。2006年、2007年这个数字进一步减少,2008年的数据还没有公开。我相信也减少了,就像股票市场通常所说的“触底反弹”——有更多的人生癌,但是很多人活下来了,死的人更少了,这就促使人们开始重新认识癌症。

>

> 由于死亡人数下降不是因为发明了新药,也不是发明了新的医疗设备,而是观念改变了。另有数据表明,现在美国癌症患者五年生存率达到70%到75%,也就是说一个美国人生了癌,平均可以活10年以上。这就促使人们思考一个问题:明确诊断为冠心病、糖尿病的人能平均活10年吗?不见得吧。所以,考虑到癌症患者高发年龄段在60到70岁以上,如果平均能活上10年,那人们就可以认定癌症和冠心病、糖尿病一样,只是一种慢性病。

> & lt; BR>

> 而我国在应对癌症上,各种治疗手段并不输于美国,但是输在两个地方:一是中国人对健康还不够重视。有了小病先忍着,早期癌症的发现率不高,跟美国比有差距。最重要的是我们输在对待癌症的观念上。在中国谁都知道,生癌是非常可怕的。我们的社会存在着让人高度恐惧的恐癌文化才是问题的症结所在。我举个例子,去年美国大选时和奥巴马、希拉里共同竞争的民主党参议员叫爱德华兹。他的资格很老,年纪比奥巴马大,是肠癌患者。他的夫人伊丽莎白是乳腺癌肝转移患者,还处在治疗过程中。美国竞选总统时,选举人是要和选民见面的,要举行大会进行演讲的。爱德华兹就牵着伊丽莎白上台跟大家公开宣称:“我们俩都是癌症患者,我们愿为美利坚合众国服务”,下面掌声一片,这说明什么?说明生癌就跟冠心病一样,你还是可以竞选最高公职;同时选民也认可你,你还可以为我们服务。这说明美国人不恐癌,而这在中国不可能。当然这个观念的转变需要时间。

>

> 所以,我们今天首先需要观念变革。癌症目前在世界范围内已经逐渐形成了一种共识,它只是一类和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有所类似的慢性病。世界卫生组织在一些文件当中,把癌症定义为伴随着衰老所出现的和衰老同步的一种退行性病变,和骨质疏松和动脉硬化、甚至和脑萎缩是有所接近但性质不完全一样的慢性病。

>

> 既然癌症是慢性病,那么在治疗观念上就会发生重大变革。以前治癌主要是“寻找和破坏”,我们发明很多设备仪器用于第一时间找到癌。所谓“早发现早治疗”,指标一高马上查,查出来了就“三斧头”——手术、化疗、放疗。这不能说没效,但五年生存率在中国的比例一直徘徊在35%左右,相当于欧美80年代的水平。现在人们更强调靶向与控制,靶向就是有针对性地抑制,目标是控制它。当然能治愈最好,不能治愈就控制其发展,让其慢慢发展或者停滞。所以,现在强调综合调整模式,包括生活方式要调整,观念要改变,饮食结构要改变,心态要调整,加强体能锻炼,回归自然等等因素。新的三大手段很受重视,一是适度治疗,“三斧头”不是没有意义,但要适度。该用就用,不该用就不用。二是各种靶向治疗,包括各种微创治疗,减少创伤,把人放在第一位。三是各种非消费型疗法,即自然疗法。比如改变一下观念,调整一下饮食等,都是非消费性的。

>

> 由于癌症是慢性病,多发于中老年人,所以我们强调的是稳定,是活着。先要把生活质量提高,不一定强调短期指标怎么样,但更求长期稳定。就像冠心病一样,能完全治愈吗?不见得,但活着才是最重要的。所以我们的医学目标是不求短期有效,更求长期稳定。特别强调生存质量,对中老年人来说,很多情况下活着就是成功,“活着就是硬道理”。所以,我们要改变思路,寻求第三条道路,让人活着,与癌共存。

>

> *癌症易感人群

> *

> 简单说一下,癌症比较青睐的人群。

>

> 鼻咽癌是男性多发,沿海地区、爱吃烟熏的人比较多,常州地区发病的不多。 > 肝癌在中国是高发,多发于30岁到55岁;北方的肝癌患者往往以酗酒为主,南方则可能和饮水有关。生活没有规律、长期过度劳累等都是诱因。

> 直肠癌往往没有特别的特点,但如果是中年人患病,多少都有过分好吃高脂饮食、喜好动物类食物的特点。

> 胃癌的发病率很高,根据我们的研究,特别是40岁以上的、做事很认真的那些人多发此病。

> 乳腺癌是现在上升最快的妇科肿瘤,而且很多乳腺癌患者都很年轻。

> 肺癌最值得重视,肺癌的第一原因是抽烟。吸烟越多,肺癌概率上升越快,而女性肺癌患者部分也和较真有关。

> 食管癌现在比例在下降,往往是因为生活没规律,北方人比较多,尤其是习惯不好,吃得快、脾气躁的。

> 膀胱癌现在不算很多,但是膀胱癌中不少人有接触化学物质的历史。

> 胰腺癌最近上升非常快,一般都是饮食不注意的。尤其是那些管理人员,工作压力大,又不注意饮食。

> 卵巢癌最近上升也很快,多见于40多岁的女性,往往也是认真敏感、工作压力大,或者本身就有内分泌失调,甚至好赌的。

> 特别要重视学龄儿童、青少年的脑瘤患者,他们往往生性比较内向、拘谨、听话,部分还有自闭倾向。

> 前列腺癌是老年人早晚要出现的问题。美国专家认为到了70岁以上没有必要去检查,早晚会出现,除非有症状。

>

> *少吃一口,多活一天

> *

> 防癌强调从日常小事做起。今天只和大家谈两点,一个是从饮食角度,一个是从个性改变角度。这两个都很重要,如果都做好了,至少可以减少促癌因素的70%左右。所以,怎么换种活法来防癌,第一个要点是防止吃出癌。这些年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尤其是今天城市里的居民,富营养化趋向非常明显。所谓富营养化就是营养过剩,与之直接有关的就是肠癌、乳腺癌、卵巢癌、肺癌、肝癌、胰腺癌,都是吃出来的。去年年底,国际抗癌联盟发布了一个消息,说癌症患者的两大促成因素,一个是肥胖,一个是酗酒。肥胖就是吃啊,所以管好嘴是最重要的。怎么管?少吃一口,多活一天。四五十岁以上的人一定要少吃一口,特别是晚餐。这样一来很舒服,二来减少心脑血管、糖尿病、代谢性疾病、高血压的可能性,也能减少癌症。肥胖是癌症的第一元凶,一般瘦的人生癌比较少,胖的人生癌比较多,所以总量要控制,包括糖、脂肪以及蛋白。

>

> 第二,不要吃得太好,不要吃得太精美,要吃得粗一点,特别要少吃那种精美甜食。

>

> 第三,中国人要改变观念,滥补无益。我明确告诉大家,蜂胶、阿胶等动物类补品要离远一点,包括人参。我们现在是营养过剩,是血压高、血糖高、血粘度高、血脂高、尿酸高,再去补就不得了。所以建议大家少补为妙,今天城里人的饮食需要调整而不是补。

>

> 第四,少应酬,不喝酒,更健康。本来一般吃饭最多15分钟,而应酬的时候,餐桌上的东西很油腻又很好吃,坐在那里两个多小时,总要不断动筷子,吃进去的肯定比平时多很多,所以尽量少应酬,才会更健康。

>

> 所以,在饮食方面建议大家多以粗、淡、杂、少、烂、素为主。粗粮和细粮我们建议二八分。“淡”不仅要少用盐,包括高脂肪、高蛋白的东西都要控制。我们主张优质蛋白,以天然果蔬为主,控制好盐的数量。“杂”就是食谱广一点,“少”是总量要减少,“烂”是说除了水果蔬菜外,其它东西最好加工得透一点,少借助胃来加工。比如说稀粥最养胃,就是因为加工透了,胃的工作量减少了。饮食上要总体偏素,自然疗法中素食很重要。烹饪以过水为主,少以油为介质。过水就是清、蒸、煮,以水为介质;过油就是烹、炸、炒,以油为介质。烹饪以过水为主,一方面水的温度不会很高,不会破坏营养;另一方面这样比较健康,而过油会有很多问题。所以,不仅动物类油要减少,植物油也要减少。核心是减少动物类食品,多吃植物类食品。我不太主张肿瘤患者喝牛奶,但可以喝酸奶,因为牛奶中至少有酪蛋白对肿瘤患者不是很有利。而青少年可以喝点牛奶,中年人最好喝点豆奶,喝点酸奶。因为酸奶里面酪蛋白分解了。

>

> 研究表明,食物对癌症的启动和促进都有影响,即使进入晚期阶段,合理的膳食结构也有好处。所以请大家注意,任何时候改变膳食结构都有益。防癌的饮食和原则是以低脂肪为主体,脂肪占总热量的30%以上;适量的优质蛋白,不是高蛋白越多越好;低糖,多纤维素,食谱宜广,品种宜杂。蔬菜和水果越来越多地被证明是对多种癌症有保护作用,但蔬菜里面比较忌讳的是韭菜,水果里面比较忌讳的是柿子,因为柿子性寒。蔬菜和水果的摄入量越高,发生癌症的比例就越小。

>

> &am p;am p;nb sp; *防癌先管嘴*

>

> 癌症不仅是一种慢性病,还是一种生活方式病。这就和我们怎么吃、怎么工作、怎么起居有很大关系。今天城市癌症患者中很大一部分是吃出来的,因为我们快速进入了小康社会,餐桌丰盛起来了,营养过剩了。肠癌、胃癌、乳腺癌、胰腺癌,包括一部分肝癌,往往是营养过剩造成的,所以要管好嘴。还有就是和坏习惯有关,比如说抽烟、酗酒等。很多食道癌患者喝白酒,一天两三斤,完全是把食道给烧坏的。所以我们要防癌,首先要管好嘴,管好坏习惯。当然还与性格、精神状态有关,和生活方式有关,还有环境因素。自然环境的恶化会导致癌症,可喜的是政府已经注意到这个问题。最后是和遗传有关系,但遗传在癌症发生过程中占的比例不高,仅占8%到10%。而癌症的发生是多个因素促进的,是心身相关性疾病。心理因素对癌症的发生有影响,心理因素在癌症康复过程中也有影响,因此我们要好好调整心态,改变个性,使自己更健康。

>

> 过去认为三分之一的癌症可以避免发生,今天明确告诉大家,至少50%的癌症可以避免发生或者减缓发生,不让它在50岁发生,让它到80岁甚至90岁发生。完全避免癌症是不可能的,但减缓了危机就减少了。癌症的防范并不高深,根据上面说的癌症特点,以下四点需要注意。第一,真正要把健康意识放到第一位。太多的人活着的时候什么都重要,唯独健康不重要;生了病以后什么都不重要,

唯独健康最重要。第二,维护自身健康和维护他人健康。比如到处乱吐痰,既危害了自己的形象,也危害了别人。做到这点要学会宽容、学会包容,创造一个宽松的人文环境。第三,尽可能避免或减少促癌因素。癌症是很多因素促成的,不是单一因素。除了遗传因素之外,很多成年人是多种因素促成的。如果减少了促癌因素,就少了一分生癌的可能性。第四,特别强调要抓住临界点、临界区域,及时调整身心。每个人都有一个临界状态,尽管这个临界状态比较高深,但是每个人都能够意识到。比如有的人前段时间好好的,一场剧烈的情绪波动,三五个月以后就生癌了,这个情绪波动就是促癌因素。

>

> *17招,换一种活法——压力变成包袱,才会生癌

(来自:WWw.SmhaiDa.com 海达范文网:谈核色变的原因)

>

> *最后和大家讨论一个问题,就是肿瘤的心理防范问题。特别是生癌以后,怎么防转移复发,主要涉及心理问题。总的原则是优化个性、走出抑郁、防止癌症的发生和转移复发。个性因素在癌症发生过程中是一个启动因素,也是一个促进因素。抑郁的人容易生癌,长期有压力,不善于释放就容易生癌,因此我们要换一种活法。当然,压力和生癌没有必然联系,不是说工作压力越重就一定会生癌,只有任何事情都变成包袱背起来的人才会生癌。

>

> 因此,我们要学会释放或者转化压力。教给大家17招,让我们在生活中释放压力,走出抑郁,稳定心理,最终要达到优化个性的目的。

>

> 首先,换一种方法思考,改变观念。我们常说认识决定态度,态度决定行为,就是这个道理。我们不能把很多事情看得很重,其实在现实社会当中,把所有事情罗列起来一看,真正非常重要、必须立即完成、非常紧要的事情不会超过5%,还有15%到25%的事情是比较重要、比较紧迫、比较需要你认真对待的。这两种事情你不做好,你可能被边缘化,可能被踢出现代社会,所以你不得不去竞争。而其它70%的事情就不那么紧要了,不需要你那么认真。事事认真好是好,但你的心理和生理承受不了。由于你的神经始终紧绷着,会导致内分泌紊乱,新陈代谢可能出现问题,免疫功能也会失调,结果是早晚要付出生命代价。 >

> 第二,不要去做无谓的联想。我们很多人有这么一个习惯,他的思维模式是:“如果这样,结果一定那样”。很多肿瘤病人就这样思考,比如说我们肿瘤里面有一个指标叫

> CEA,上次查CEA是2.0,这次是3.0,下次查出来一定是5.0了,再下次就是10.0了,再上去我就复发了,一复发我就化疗了,一化疗我肯定受不了,那我肯定要死了,我死了我全家就没了,就彻底完了??再比如说高考,千万别跟孩子这样说:“你这次考不好,你这辈子就完了。”没这种事情,比尔·盖茨大学没毕业,还能当世界首富呢。所以千万别说“如果这样结果一定那样”,没有这种事情,结果有多种可能性。即使这里面有一个弯,这边过不去,也许柳暗花明,也许曲径通幽,所以我们说“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特别是肿瘤患者,生了癌以后,千万不要胡思乱想。如果你永远走不出阴影,最高兴的就是癌细胞了。俗话说“车到山前必有路,船到桥头自然直”,很多事情并不总如你想象的那么糟,因为世间万物在不断选择,不断变化的。

>

字数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