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卑心,佛教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14 22:18:46 体裁作文
篇一:佛教对心识的看法(一)
佛教对心识的看法(一)
资料来源:莲海书斋 作者: 星云大师
我们平时重视身体,却不重视这个心。为了身体需要营养,我们要吃得饱,要穿得暖,知道调理饮食,知道避开寒暑的侵袭,甚至知道化妆、健美,却很少知道要美化心灵。除了爱惜身体以外,其次爱惜的就是金钱,早晚想尽方法,时时刻刻都在想如何发财,而很少想到如何发掘心里的财富。我们又喜爱自己的亲戚、朋友,一有时间,便与他嘘寒问暖,亲密交往,却也很少想到跟自己的心建立关系,诚信相待。
我们为什么知道爱惜身体、金钱和亲友,却不知道亲近自己的心呢?要知道:人生百年以后,身体不是我们的,金钱也不是我们的,亲朋好友、妻儿眷属都不是我们的,真正属于我们自己的,还是我们的心。所谓“万般带不去,唯有业随身”,业和心,才是我们自己的宝。
佛经中有这样一个譬喻:有一天,自己的心教训了身体一顿,心对身体说:“每天从早上起,我这颗心就帮你穿衣服,帮你洗脸、刷牙,教你吃饭、走路,你的进退坐卧,哪一样不是我在帮忙?现在,你这个身体要修行求道,你一会儿到这个寺庙朝拜,一会儿又到那个寺庙顶礼,每天拖着个躯壳东奔西跑,四处问道,真是缘木求鱼,你怎么不向我这颗心问道呢?”心又说:“你这个身体,难道没有听说四句偈吗?所谓“佛在灵山莫远求,灵山只在汝心头;人人有个灵山塔,好向灵山塔下修”,放着我这个现成的灵山不求,却向身外觅佛。身体,你也太糊涂了!”
这个譬喻,指出了人们舍近求远的个性。我们平常没有注意这个心,呼吸而不知,日用而不觉,实际上,心是最重要的,心是诸法的根本。《五苦章句经》上说:“心取地狱,心取饿鬼,心取畜生,心取天人”,就是指出:三涂六道,都在一念取舍上。最
近流行一句广告词:“我找到了!我找到了!”,真的找到什么吗?在这个世界上,你找到什么都是假的,要找到自己的本心,找到自己永恒的心灵,那才算是真正找到了。 佛经中还有一个故事,也是说明修行贵在修心:有一位国王信仰三宝,发心行大布施,就把宫里所有的黄金打碎,然后宣布:凡是修道的人到他这个国家来,个个都可以拿一把黄金!消息传出之后,远近交誉,释迦牟尼佛知道了,一方面欢喜国王有这样大的发心,行大布施,一方面又惋惜国王只知形相上的金钱布施,而不知根本解决自性真如,所以就化身为一个修道者,也来化缘。当他从国王面前取了一把黄金后,过了一会儿又放回去,说:“我不要了!”说完就走。国王觉得奇怪:一把黄金为数不少,为什么不要呢?就叫住这位修道者,询问原因。
修道者合十说:“我原是云水僧,一向逍遥自在的生活,不为物役,也不受形累。现在拿了一把黄金,盖房子嫌不够,藏在身上又不安心,我想想,这把黄金没有用,还是还给你。”国王一听,觉得修道者的话也有道理,就问:“你盖一栋房子住,要多少黄金才够?”修道者一笑:“三把黄金。”国王想:看在远道而来的份上,好吧,就赏他三把黄金。修道者得了国王首肯,便拿了三把黄金,作势离去,然后走着走着又回来了,把黄金一放,叹气说:“还是还给你吧,我不要了!”国王很讶异:“为什么又不要了呢?” 修道者摇摇头说:“我想,三把黄金是可以盖房子啦,可是,房子盖好了,只有我一个人住,如果遇到病痛,就没有人看护我、照顾我,修道有了疑难,也没有人同修共参,这就没意思了。我想:既然要盖房子,就应该多给几个人住,要盖宽敞一点的,这三把黄金恐怕是不够的,所以,我不要了!”国王起先觉得这个人有点贪心,后来想想,这人不做自了汉,不自私,能推己及人,倒也还颇可称道,就问他:“那么,你到底要多少黄金啊?”
修道者举起一只手掌,回答:“五把黄金应该够了!”国王点头:“我成全你,你就领五把黄金好了!”这个释迦牟尼佛化身的修道者也不客气,伸手取了五把黄金,转身向国王告辞。可是走了不远,又慢慢踱了回来,把黄金一倒,说:“我想想不对,五把黄金还是不拿的好,我不要了!”国王惊愕得站起来,问:“什么!五把黄金还不够吗?” 修道者屈指数说:“国王啊,这五把黄金能盖大房子,又能安顿很多人,是不错啦。不过,这么多人住在一起,天天要吃饭、穿衣,要付医药费、保养费,还要准备意外开销,这五把黄金只能坐吃山空,实在是不够的啊!”这个时候,国王虽然很不高兴,但还是按捺着怒气问:“你究竟要多少才会满足?”
修道者合十回答:“七把!七把黄金。”国王马上答应了:“好吧!你再拿七把,不要再贪心不足了!”
修道者兜了七把黄金,稍一犹豫,又立刻通通放下来,摇头说:“不!不!我还是不要了!”国王终于发怒了,霍的一声站起身来,气冲冲的指责:“岂有此理!难道你要我把所有的黄金都给你吗?哼!”
修道者脸色一整,端庄的答道:“国王呵,不要生气,你即使将所有的黄金悉数给我,我也不要!”国王听了,勃然大怒:“那你要什么?说!”
修道者面含微笑,缓缓吐露:“把所有的黄金都给我,让我有饭吃,有衣穿,有房子住,能供养道友,有什么用?我心里的食衣住行还是无法解决,我心里的道友还是养不活呀!”国王一听,什么?心里上也有衣食住行?心里也有道侣?不觉奇怪的问:“那你告诉我:你心里要吃什么?穿什么?住在什么地方?”
释迦牟尼佛化身的修道者静静开示说:“身体穿上衣服,才显得庄严,心要由道德、慈悲的衣服来庄严;身体靠吃饭食菜来维持,而这个心要以真理、佛法、禅悦为食;身体要住房子,心也要住房子,要住在永恒的真理里面,住在不生不死的地方。”修道者看国王听得出神了,才继续说完:“身体需要同参的照顾,心也需要共修的道友:无颠倒,无痴妄,无系缚,无一切执染,自然近道。”国王听后,深深感觉到:的确不错,一个人的钱再多,也不过养了个早晚腐烂的臭皮囊罢了,对自己本有的永恒的道心是照顾不到的。人,不仅要修身,更要修心。
我现在把佛教对心识的看法分成四点,向大家做一个说明:
一、心的一刻与心的永恒
世间上,什么东西最快?当然大家知道“光”最快,“光”有一秒钟三十万公里的速度,但是在佛教里,最快的不是光,而是人的心念,心的速度是一秒的几百分之一,而且不受时空的局限,你一瞬间可以想到唐朝的李白,一刹那可以念及美国洛杉矶的风光,一念升沉,可以“上穷碧落下黄泉”,心的速度最快速。
世间万法,离不开心,经上说:“三界唯心,万法唯识”,这个心和识,就是因缘果报的起源。所谓“心有想念,则成生死;心无想念,即是涅槃”,一切诸法,都从尘心与妄想生来。六祖惠能大师得道以后,在猎人群中隐居了十几年,等到机缘成熟了,才开始行脚弘化。有一次来到广州,看到两位出家人对着一面幡盖指指点点,争论不休。一个说是风吹动了旗幡,幡未曾动,是风吹动;一个说哪里是风动,是幡动!“没有风,幡怎么动呢?是风动!”
“不不,风的本身就是动,风吹吹扬扬,其实未动;如同流水的本质就是流,它是流而不流的,又像你坐在车中看窗外风景飞逝,只是车动,风景其实未动。眼前当为幡动,不是风动!”
六祖见两人各执一词,互不相让,就笑着走上前排解:“两位仁者呵,何必执着呢?不是风动,不是幡动,而是仁者心动啊!”
风动也好,幡动也好,都是外境的虚幻表象,原不必执象以求,使心为物役。心为物役,就是心动;心一动,时间刹那刹那生灭,这就是心的一刻。如果风动由它动,幡动由它动;风不动,幡不动,在心上没有东西动,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心完全安住在平等自性上,不起差别妄想,不堕无明烦恼,这种如如不动,就是心的永恒。
唐朝有一位德山宣鉴禅师,在北方研究《金刚经》,下了很深的功夫,注解出一部《青龙疏抄》,听说南方提倡“顿悟成佛”,很不以为然,就带着《青龙疏抄》南下,准备破除六祖顿悟的禅法。德山一路晓行夜宿,辛苦跋涉,一日在路上走累了,看见路边有个卖饼的小店,他腹中饥饿,想买几块饼充饥。店里的老婆婆看见德山进来,就笑着迎接:“禅师你肩上挑的是什么呀?”
“这个,是我注解《金刚经》的书。”
“哦,你背它去哪?”
“去南方呵!”
“去做什么?”
“想破解南方顿悟的禅法呵!”
老婆婆点点头,想了一想,说:“我读《金刚经》,正有一句不懂,想请师父为我解答,师父如答得上来,我就烙饼供养您!”德山大笑:“请说来听听!”老婆婆就问了:“《金刚经》说:“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请问师父:您现在要吃点心,您点的是哪种心啊?
“这个……”德山愕然,不知如何回答。
虽然是通达《金刚经》的德山禅师,却也被这个突兀的问题难倒了,茫然不知所措。因为这一句《金刚经》是讲心的生灭不定,我们这个身体,自幼至老,都在新陈代谢,它时时变迁,刻刻不停,完全虚假,根本没有可以把握的真实自我;而我们的心呢?又念念迁流,在刹那刹那中生灭不已,过去的念已逝,在一刻生灭中消失了;现在的心念不停的生出,又不停的灭去;未来的心还没有到;那么,过去心、现在心、未来心都生灭不停,究竟可以把握哪一个念为我们的心呢?可见心念一生一灭,都是虚妄不实的,没有一刹那的界限,也没有亿万长的久远,是“一念三千,三千一念”,所以在禅宗里,心的一刻就是永恒,永恒也只在一念之间。
大家偶尔也会注意自己:我心里很苦,心里很挂念,心里现在想着发财,心里希望那个讨厌的事赶快解决……,这些都是生灭心,不是永恒的心,我们要找的是一颗永恒心。禅宗的大梅法常禅师,是马祖道一的徒弟,凡是有人问马祖“如何是佛”,他总是回答“即心即佛”,如果有人进一步追问“如何是心”,他就说“即佛即心”,不管什么人来问道,他都是很肯定的讲“即心即佛,即佛即心”。大梅法常在马祖座下得道,后来到另外的地方去弘法,一本老师的宗旨,凡是有人问道,他也都说是“即心即佛,即佛即心”,度化了很多人。消息传到马祖那里,马祖想试探这个徒弟是真的悟道呢,还是依样画葫芦,就派了一个弟子去考验他。这个弟子到了大梅法常的地方,问大梅说:“您在马祖门下,学到了什么?”大梅便答:“师父开示我:即心即佛!这个弟子又问:“什么是心?”大梅还是说:“即佛即心!”这个弟子就说了:“咦,不对啊!马祖现在不是这样讲,他现在都说“非心非佛,非佛非心”了!”
大梅法常听了这话,不但不惊奇,反而笑了起来:“呵,这样啊!师父就是喜欢捉弄人,我管他什么“非心非佛,非佛非心”,我仍然“即心即佛,即佛即心”!
这个弟子把这番对话带回去,告诉了马祖,马祖听了以后,很高兴的说:“好,梅子成熟了!”
这句话一语双关,意思是说:大梅能够不被表语系缚,不改变悟道的宗旨,是真的悟道了。所谓“心生种种法生,心灭种种法灭”,万法不离一心,只要道心坚定,就能不受时空的限制,进入真理的境域;而能够不被人牵着鼻子走,又不惑于环境变迁,这颗心也就接近佛法了。
觉悟的禅师,能找到自己的心,是非好坏、善恶得失,一切在自己。他们心中自有一把天秤,不会随着你东风吹东风倒,西风吹西风倒,他们对自己有无限的肯定,肯定自己顶天立地,这就是一颗永恒的心!
有的人在日常生活里,常常不是为自己活着,而是为别人而生活。像走在街上,如果听到别人赞美一句:“喔,小姐,你身上穿的衣服很漂亮!”心里就很高兴;如果听到人家批评:“那套衣服早就过时了,亏她还穿得出来!”心里就会难过。这样的心,活着岂不太苦?衣服的好坏美丑,和本身没有什么关系,人家说句好,就欢喜,人家说句不好,就难过,心里的欢喜不欢喜都被别人掌握住,自己不能作主,怎么能活得开心自在?像我身上这一袭僧袍,已经穿了很久了,我只当它是一件物,根本不必花心思在这个上面。我穿去宜兰,宜兰的信徒发现它旧了,我并不在意;我穿到美国,美国的信徒认为我穿袈裟比较庄严,咦,我也不觉得不自在啊!《金刚经》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我们这颗心是至大无外,至小无内,不受时空影响的,只要能够不依世事,不惜身命,不求名闻,不贪利养,让心灵清净无垢,那么,红尘是非都不能难倒我,种种贪嗔痴妄不过像抽刀断水、起风吹光,永远不能折损光和水,也永远不能污染我们的永恒心。
篇二:佛教与心理学
佛教与心理学
星云
心理学是一门以研究人类精神生活为对象的学科,其源头包括医学、哲学、科学、宗教学、教育学、社会学等等,后来也被应用于各种学科、事业之中。今日社会中,举凡教育、工业、商业、医学、军事、法律、政治、社会、科学、艺术、运动等,无一不与心理学有关,因此心理学的重要性也与日俱增。 心理学是观察意识形态的心理作用及行为模式,西方心理学家能研究人格的发展过程以及行为的潜在因素,但却无法做到人格的改造,因为它有一定的范围限度。佛教能对人类心理有充分的了解,并提供对治方法。如《华严经》云:“了达三界依心有,十二因缘亦复然,生死皆由心所作,心若灭者生死尽。” 佛教对“心”的诠释,有诸多层次的分析说明,更用许多的譬喻来阐释我们的心,进而教导我们如何找心、安心、净心,足见佛教心理学凌驾于西方心理学之上。
一.佛教对心的看法
“心理学”一词,西文原意为“阐释心灵的学问”,后来引申为“研究人类自身问题的行为科学”。这种发展演变符合佛教对宇宙人生的阐释,所谓“心能生万法”,佛教从心的角度概括世界万物的一切,并对人的行为问题进行根本性的探讨与阐释。因此,佛教早已构建一套成熟的心理学知识体系。佛教的教义几乎都在谈心,在诸多经论中随处可见,其中以“唯识学”对人类精神的分析,最
具现代心理学色彩。唯识学是佛教心理学的教科书,将人的心识分为八种: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末那识、阿赖耶识,称为“心法”。
佛教讲心含八识,表示心并非单一元素,而是各种因的聚集,这些因来自眼、耳、鼻、舌、身、意人体六根的作为,又以末那识紧持“我”的意识,须臾不断,因此收集各种心识种子的阿赖耶识,便伴随着众生生死轮回不已。所以佛教说此刻的“我”是从过去累积至今而成的,而“我”未来的发展,就决定于此刻的所作所为了,所谓:“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来世果,今生作者是。”
“三界唯心,万法唯识”,宇宙人生的一切现象,在我们的心里不过是八识所变现的假相而已。我们的眼、耳、鼻、舌、身、意六识,分别、执着外在环境的色、声、香、味、触、法,依个人的判断力差别,而有真假认识,并逐渐建构出自我理解的宇宙人生。其实,万物成、住、坏、空不断异动,心念生、住、异、灭刹那生死,那有常住不变的宇宙人生呢?世界都在我们的心里呀!这个聚集我们多生累劫善恶种子的阿赖耶识,如同大仓库,收藏今生已不复记忆的爱恨恩怨种种,不时左右我们现世一切行为的抉择,佛教称之为“无明烦恼”。由于无明烦恼的业力因缘,我们投胎转世;当过去所种的恶因种子现行时,我们心烦意乱,六神无主,更造恶业,又成恶因种子;当过去所种的善因种子现行时,我们心明智朗,良心不昧,多做善业,善因种子回熏阿赖耶识。这是佛教唯识学理论的“种子起现行,现行熏种子”,藉以阐释人类一切行为的心理动机。
由于过去无明烦恼的影响,造成我们情绪与判断力的偏差,更因为贪、瞋念头的兴起,使我们生出妄识妄心,错看世间的一切。如同植物种子的生长,没有阳光、雨水的因缘,也不会开花结果。因此,人类心灵深处虽然存在着各种爱恨
恩怨的潜意识,在遇到外在环境的人事物而欲起现行时,还可以靠现前的真心智能来防范恶缘,增加善缘。
真心与智能的强大,要靠我们勤修戒、定、慧来达成,如此真心与妄识的心理交战过程,佛教称为“转识成智”。“识”是过去经验的心理包袱,真心智能则是人类超越今生苦厄,解决内心冲突,避免来世轮回的针砭。
唯识学又将人的心理反应分析成五十一种,称为“心所有法”,其内容如下: ⑴五种随时存在的心理行为(遍行):作意、触、受、想、思。
⑵五种特别营造的心理行为(别境):欲、胜解、念、定、慧。
⑶十一种良善的心理状态:信、精进、惭、愧、无贪、无瞋、无痴、轻安、不放逸、行舍、不害。
⑷六种根本烦恼:贪、瞋、痴、慢、疑、恶见。
⑸二十种烦恼心态:忿、恨、恼、覆、诳、谄、憍、害、嫉、悭、无惭、无愧、不信、懈怠、放逸、惛沉、掉举、失念、不正知、散乱。
⑹四种未定善恶的心理:悔、眠、寻、伺。
佛法广博精深,将人的心理反应分析得如此周密微细,研究心理学的人如果再来研究佛学,必然会有大开眼界的收获。
二.心的譬喻
佛教认为人类的问题、烦恼,根本源头在于“心”,因此主张开发人们心中无量的宝藏,将恶心改为善心,教导众生如何用心、安心、找心。佛陀说法四十九年,无论是讲四谛、十二因缘、六度、四摄等种种法门,都离开不了心。因为
心主宰人的一切行为,一个内心清净的人,所行所言所思必定是清净的;若心杂染,所见所闻必然是污秽的。所以经上说:“心杂染故,有情杂染;心清净故,有情清净。”
世间上种种的痛苦烦恼,皆由心造,我们的心在五趣六道里流浪,多生多劫以来不听从指挥,贪求五花八门的外境,对名利、金钱、权势、爱情,汲汲营营追求、计较、分别。其实我们的心原本也与佛陀一般,能够包容一切;如太阳、月亮,可以照破黑暗;如田地,可以滋长善根,种植福德;如明镜,可以洞察万物,映现一切;如大海,蕴藏无限能源宝藏。在佛经里,佛陀以种种法譬喻心,今列举十种譬喻来说明心:
⑴心如猿猴难控制:古人以“心猿意马”形容心,说心就像猿猴,生性好动,活蹦乱跳于林木之间,片刻无法静止。
⑵心如电光刹那间:心如电光石火,迅速无比,动念之间,驰骋宇宙,毫无障碍。譬如动念想去欧美游览,心中马上浮现欧美的景致,仿佛身历其境一般。其速度之快,就是电光也赶不上。
⑶心如野鹿逐声色:野鹿在荒野上奔跑,口渴了想喝水,便四处追逐,寻找草原。我们的心就像野鹿一样,难以抵抗五欲六尘的诱惑,终日汲汲营营于声色犬马。
⑷心如盗贼劫功德:我们的身体就像是一座村庄,五根是门户,而心是这个村庄的盗贼,窃取我们辛辛苦苦积聚的善事功德,使我们身败名裂。王阳明先生曾说:“擒山中之贼易,捉心中之贼难。”我们如果能驯服心中的盗贼,使其归化柔顺,就能做心的主人,长养无上的功德。
⑸心如冤家身受苦:心是我们的冤家仇敌,专门替我们制造烦恼,使我们受种种的痛苦煎熬。经上说:“罪业本空由心造,心若亡时罪亦无。”我们的心本具佛性,清净自在,却因种种妄念,使我们的躯体受苦受难。如果能够泯除我们的妄心杂念,这个冤家便能与我们化敌为友。
⑹心如僮仆诸恼使:心像僮仆,受到客尘的驱使,向外攀缘,产生种种的烦恼。经上说我们的心有三毒、五盖、十结、八十八使,乃至八万四千烦恼,这些覆、盖、结、使,都能蒙蔽我们的智能,束缚我们的心灵,使我们不得自在。如何转心的仆役为主人,就看我们如何对心下功夫了。
⑺心如国王能行令:心是身体的国王,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力,能够统帅行权,指挥一切,指示我们的眼耳鼻舌身意,产生感官、认知的种种作用。
⑻心如泉水流不尽:我们的心就像活水,汨汨地流淌着,具有无限的潜能,蕴藏无尽的宝藏,如果能有效地运用我们的智能泉源,将可免除匮乏的忧惧。
⑼心如画师描彩画:《华严经》上说:“心如工画师,能画种种物。”我们的心如善画的画家,能够描画出种种的图画来。心中希圣求贤,自然能浮现圣贤的风貌;心如凶神恶煞,面容便如魔鬼罗刹一般的狰狞,所谓“相随心转”,就是此意。
⑽心如虚空大无边:心的本体犹如虚空一般广大无边,能够涵容天地万物。经上说:“若人欲识佛境界,当净其意如虚空。”虚空至大至广,无有涯岸,虚空成就万物而毫无执取。我们要了解诸佛的境界,便应该将心扩充如虚空那幺无边无际,无牵无挂,才能包容宇宙万有,覆荫一切众生。
三.心灵净化之道
篇三:改变从心开始
改变,从心开始
——我的学佛生命回顾
人的行为都是来自内心,心里在想什么,身就会做什么,所以说“行决定于心”。一个人的内心是多种多样的,人们常说人不可貌相,但有时看一个人的行为也可看到他的内心。
而以前的我是属于那种表面上说的一套,心里想的又是一套,把自己藏得很深,让别人很难琢磨的那种人。这是内心上的一个“病”,而且还形成了习惯,这种“病”时间长了就会溃变,不仅会使自己身心受到内变,更严重的是它还会伤害到他人。直到后来我在龙泉寺听贤兆法师给我们上《广论》课的时候他给我们说了一句话,这句话对我印象很深,就是:如果一个人在嘴上说的话或他的一些行为和心里面想的不一样的时候,时间长了他的内心就会觉得自卑。听到这句话的时候我就明明觉得这像是在说以前的我,这让我想起了学佛前我内心的那种虚假、虚伪和自卑心。
接触到佛法是使我转变内心的一个强大动力,这种力量很强大,当你学习佛法后再去做一些错的、不该做的事情时,
你的内心就会有一个警钟,它在提醒你、约束你,这就是佛,来自内心的觉悟。
自从来到北京、来到龙泉寺,整个人就变了一个样。如果说当一个人觉得自己都“变了”,那他就真的是“变了”,这种变化是从心开始的。短短的2个月时间让我变化很多,有时候我都觉这是在做梦,那种发自内心的感悟很深很深。每次到山上都有不同的收获,这次参加完元旦法会感触更深,一直想把这种感悟写出来,但不知从哪说起,因为太多了,有时都表达不出来,但内心的感觉是很真真切切的。
我以前也多少接触过一些佛教,但都是像很多信众对佛教的理解那样,以为就是烧个香、拜个佛什么的,再没有更深层次的了解。2010年这才是彻底改变我人生的一年,这一年又是本命年。后来在山上和某位师兄说起我的这些经历,他和我说“有些人在人生的转折点发生改变的时候就是在本命年,我还觉得是不是巧合。后来一想我是属虎的,生性比较野,不易服人,可自从学佛后,觉得自己温顺多了,好像我这只老虎被驯服了一样,细想一下还真有那么点意思,这才真正的应证了佛教里说的“皈依”,“回归、依靠”,使我的内心终于有了一个归属地。
在内蒙上班的时候,单位的电视可以收到凤凰卫视那个频道,里面时不时的说一些关于佛教的报道,本来我就对佛
教有一些兴趣,这才对佛教慢慢关注起来。这也是我和佛教结缘的一个重要原因,从里面我了解到了好多高僧大德,好多的寺院。后来在逛书店的时候看到了星云大师的书,就买了几本回去看,当我翻开书看里面的内容时,觉得很惊讶,心里隐隐的感觉到里面有些内容好像明明是在说自己,说自己身上的那些恶习,这让我产生了更大的兴趣,就想得到了法宝一样,一连看了好多这样的书。后来慢慢的我才知道原来佛就是让我们改变自我、改掉自身的恶习,去除“贪、嗔、痴”,让我们觉悟。从那以后我彻底改变了对佛教的看法,对佛教更加的关注了,因为我知道佛法不只是能改掉我自身的恶习,它还能在我今后的人生道路上带给我更多的益处,我深信学习佛法是可以改变我、修正身心、去除恶习的最好办法。
2010年夏天,一次偶然的机会几位朋友打电话邀我到西安玩,那时我首先想到的就是陕西的法门寺。因为出于对佛教的信仰,又从电视上看到过很多关于那的介绍,心中早已萌生了去那的念头,只是一直没有机会,这次有机会了怎么着也得去一趟,就请了几天假和朋友们去了。我一直都认为我和佛教很有缘,去了法门寺以后我才知道了学诚大和尚,而且那天正好是法门寺佛学院开学典礼。虽在那待了一天,
但我能感觉得到佛教道场带给我的那种愉悦、舒心,慢慢的在网上、电视上对佛教信息的关注也多了起来。最重要的就是我开始关注学诚大和尚,关注他的博客,也知道了很多关于他的介绍,那时候才知道他是龙泉寺的住持,尤其是他开通的博客使我受用最大,可以说能让我来北京、来龙泉寺和这个有重要关系。刚开始我只是从这上面咨询一些有关学习佛法的方法,希望能有机会去北京学习一下,但后来随着在网上关注到更多有关龙泉寺的信息时,看到了好多人都到龙泉寺做义工、当学员的照片,觉得太殊胜了,内心怦然心动,这就使我有了想去北京的念头。
国庆以后我在网上报了名,准备去北京在龙泉寺做几天义工,23号到了北京的龙泉寺,没想到的是我又赶上了九一九法会,更高兴的就是还有皈依法事,本来就有点不想走,于是决定又多住了两天。皈依法事上我见到了敬仰已久的学诚大和尚,他成了我们的师父,而我也真正的成为了一位居士,内心真的是很激动,几天下来真的是法喜充满。回到内蒙一连几天心都没收回来,人好像还在龙泉寺,好几次都梦着僧人。就那样恍惚的过了几天,有天脑子里突然萌生出一个念头,想去北京。那种动力很大,因为我觉得我的心只有在这才能放下来,在这里很舒心,这里的氛围、所给予的条
件很适合学佛,我深信这里将是我改变人生的一个转折点。这是佛菩萨、是师父、是龙泉寺把我指引到这来的,让我有了一次改变人生的机会。
决定很突然,也就一个星期,我把内蒙的事都处理好了后就去了北京,下火车后走到路上,那种感觉从来没有过,身体是“轻的”。在这往后的2个月里我每周都上山,有法师们的授课、开示和师兄们在一起干活,心都是愉悦的,每次带回山下的都是“宝”。慢慢的受到这种环境影响,内心也在不断随着这种氛围在改变,习气改变了,人也就改变了。当这种变化发生明显的变化时,你身旁的人就会受你的影响,开始关注你,这种变化是你有了包容、宽容、谦虚、善良、和谐的心,在你与人交往、相处的时候,不论是你、还是他人,都会觉得轻松,这样的善心才会有和合。有一次我内蒙的同学来北京出差,晚上我们坐一起聊天,他问我“我发现你杂变得那么随和,这说话都注意上了,不带脏字,还把烟戒了。我听说你信佛,这佛教真就对你影响这么大?我就和他说“你这不都发现了么,如果你接触佛教、学佛后你所说的每句话、做的每个行为也会受到改变。这句话我是深有感慨,因为我就是通过学佛改变的。
篇四:佛教“心的力量”
心的力量。
千圃2013-8-17
心的力量就是心灵的力量,也叫心力。当念头产生时心力就产生了。绝对心力是在我们每一个个体的意思心支配下,由意思发出的内在的力量。心力的大小强弱受情绪及专注度影响。
其实,念头本身就有力量,尤其是抱怨、爱、恨及祝愿,担心,还有内心的诅咒,这些有方向的心理是有作用的,有力才会有作用,上述所讲这些作用也是因为有力才产生的,这些念头的力量也属于心力的范畴。这种力的反作用就是人的业力,他会反作用于人。这也是善恶果报的规律。
心力首先来源于念头,念头都是有力量的,我们平常,赞美和诅咒是有作用的。所以,具有赞美习惯的人会有好报。尤其是对大的灵性的赞美。反之亦然,所以,你不要骂天,更不要谤佛。所以天天骂天谤佛的人没有好结果。报自身,报儿孙,报来世。这里可不是危言耸听,只要我们细细研究便可以证明这一点。只不过有时是较为弱的。
情绪方面如喜、怒、忧、思、悲、恐、惊。无论哪一种情绪,都是心力失衡的结果,并且情绪会反过来影响心力的,过重情绪会导致心力迅猛发动,这种以情绪为前提的心力往往具有较大的破坏力。情绪可以导致痛苦,极大地情绪会马上让自己病倒。这是因为你有意或无意地情绪所导致的被动的在动用了心的力量,导致某一脏腑过于用心力,使自己脏腑失去了平衡,局部过度作用而出现如同痉挛般的肌肉僵硬,腺体分泌骤减或骤增,使局部组织及其机能受损,甚至丧失功能。
所有的生命都是具有心的力量的。生命离不开心的力量的。哪怕是我们在说话或做事时的不经意间的一个手势乃至于眨一下眼睛,那是微细的深潜于生命底层或者更底层的心力的作用。人的气色、神采、工作效率、精力强弱甚至胖瘦等等都受到心力的影响。平常人有意无意地用相对平和的心力维持着机体内在的相对平衡,保证机体各部位的机能相对稳定和正常工作,及脏腑间协调关系的相对稳定。
即使在仅仅是自主地使用自己极大地负面心的力量也可以很快令自己脏腑损坏,经过训练的人甚至可以令他人脏腑损坏。这也是意念力为什么可以治病,甚至千里治病的道理。
其实这也是我们的肌肉之所以可以用力的道理,先是我们的意思产生想法,然后动用心的力量,进而透过神经调动肌肉产生紧张收缩,做出动作,甚至会让我们的拳头攥的几乎要挤出水来。而这强大的心力可以直接在外面起作用。比如用气功给他人治病就是这个道理。强大的心力通过手掌可以劈砖,头可以断石碑。而心力的大小以及其强度、速度、密集度、广度、作用距离及善恶意念和情绪是可以锻炼的。这个心力是可以锻炼的,可以平和,也可以凶猛。就如同空气可以滋养生命,可以形成悠然的风让我们享受清凉,也可以形成咆哮的飓风横扫一切,毫不留情。我们的心力也是同样,也同样看不见,也同样是有力量的。
而更大的心力,需要从静心及专注中来。静的程度、专注的程度乃至力量的把握都需要通过锻炼来获得。并且通过锻炼来增强。
而诵经、持咒、回向,乃至于佛菩萨的加持力都是心的力量。他们能够治病促进健康甚至改变命运都是真实有效的。还有佛教及各个宗教的礼拜和忏悔都是有作用的,因为这里包含了心的力量的
心的力量可改变自己健康,也可以改变自己的运气;心的力量可以改变别人,也可以改变社会;心的力量的可以改变自然生态,也可以改变宇宙虚空。但这所有的改变无不是造业,造善业必有善报,造恶业必有恶报。善业也好,恶业也好,将来必有果报临身,因果自受。 情绪的异常发动就会出现焦虑、抑郁、强迫等,再加上我们的念头的作用,就会出现四肢的运动异常,听觉异常,视觉异常,以及各种异常等。这是自己的心志就会衰退,进一步就是
身体的机能减退,在极弱状态下,自己的生命可以被其他生命所主宰,这就是所谓的附体现象。
心力的大小与专注强弱及方向有关,专注的方向和强弱,决定着心力的方向和强弱。当把注意力放在负面发出力量时,就会出现负面的作用和结果;当我们专注的方向放在正面发出力量时,就会有正面的作用和结果。
情绪会直接影响心力,当负面情绪来临时,工作也没有效率,甚至你就是不幸的人;当你把注意力放在正面时,你是工作就会有效率,你人生也将是幸福的。
当人拥较强的这方面的能力时,
当人拥有这种能力时,悟道就拥有了优势,无论是道家的内丹术,还是佛法的空性智慧。你都可能比别人更有优势了,因为你对自己的心更了解,而且更善能把握。因为你对自己的内在世界太熟悉,也善于操控,或者已经具备一点操控能力,略加引导便较容易悟道
而纯粹的不同的力量,但都属于心的力。而且这些力量同样具有反作用力的。这也就是说它完全符合佛法的因果理论。也可以证明佛法因果理论的正确。
当我们掌握了这些技能之后,我们一定要学习佛法,学习养德,一定要知道因果规律的真实不虚。
积极向上的心理和消极的心理都是会带来一种心灵力量的,前者会使我们充满生机有力量,做起事来容易成功;后者会使我们沮丧无力,做事也多不成功
有一次,有一栋大楼失火,一个妇女将家里最值钱的大立柜从三楼扛到了楼下安全处。等大火被扑灭后,想将那立柜扛回楼上时,她用尽吃奶的劲也还是纹丝不动。
国外有过这样的一个报道,一个农场主的儿子开农用车时不小心翻到了水沟里,儿子被压在了车下。农场主迅速跳进了水沟,并奋力将汽车抬起,把儿子救了出来。事后,人们让农场主再次抬起那辆农用车时,却怎么也抬不起来了。
记得曾经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个帅气而又非常健壮小伙子,因为犯罪被判刑二十年徒刑,行刑不久他就深感这二十年太难熬了,非常痛苦。后来看很多狱友通过诸如“有病”之类的途径得到假释,获得自由。他真的很羡慕。而自己不仅年轻而且还这么健康,从没得过病,真实没有希望。可是他太想出去了,遂后他决定装病,可每次检查的结果都是没有病。可他还是不甘心,于是决定一直装下去,并时刻盼望着能够得一场大病。几个月过去了,他的身体很虚弱了,他得病了。可检查的结果还是不够条件。于是他决定一定要向重病方向努力。又过了两个月,他被抬进了医院,然而他很怕这病被治好了,所以仍然努力地让病继续加重。半个月后,他死了。不到半年的时间一个年轻而健康的生命走向了死亡。
国外曾有这样的实验:将两个死刑犯同时带到行刑室,将两个死囚分别固定到两个行刑架上,现将一个死囚用刀割断血管,血液滴答滴答流出来,半小时后这名囚犯血液流尽死亡。然后将另一囚犯进一步固定好之后,又将其眼睛遮上,用刀背在血管处划一下,然后将事先准备好的水管扯过来,让水流从这个死囚犯的血管处留下。过半小时,这个死刑犯也死了。
众望所归也是一种心的力量,这就是向往心。众望所归者不一定就是品行修养最好(他也许是第二或者较差)的人,也不一定是对大众最负责任,或者是拥有最正确的观点的人,也不必是一定能给他人带来最大利益的人。但他确实会众望所归,甚至令无数人为之流血卖命。为什么呢,这也是一种心的力量的,一种特别的,较弥散性的,能够使他人的心产生趋向性
改变。它可以通过言说等过程和形式把这种心力散发出去,使他人产生向往性的心力,使人放下自己本来认为非常重要的事情投奔而去。比如刘邦等历史上很多开过皇帝,还有如陈胜、李自成等起义军首领,美国的林肯,负面的比如希特勒等。其实只要留意一下,我们身边也有很多这样的人和事。
佛陀说万法唯心造,就是说我们能见到或是我们不能见到的一切事和一切物质存在,都是有心所造作而来的。这也说明,心是有力量的,因为他可以作用。而作用本体就是力。人们可以靠心的力量走入佛陀境界,直到无心,趣入离相。而初期的离相本身还是造作,仍然有作用,他可以磨去我们的执着,磨去一切烦恼的种子。最后达到回归如如不动的真如法界 心力的存在,就如同佛法的存在一样,是真实不虚的,属于生命科学必须认真研究的的范畴。
西班牙卡塞里有一个叫莫尼卡的女孩,她用眼睛凝视密封在玻璃管中的金属棒,竟然能使之弯曲。
法国有一个约翰 齐拉尔的人,用意念力将铝合金棒压弯。
印度瑜伽师用意念力是自己在空中悬空而起。
英国有一个名叫大门尼尔 道格拉斯 堆母的奇人曾在世界各地做过上百场空中悬浮二十多米高的表演。
他们都异口同声的说他们使用的意念力。早在1904年法国的久亚尔就对意念力做过研究,证明意念力的存在,后来有许多科学家也做过这样的实验,证明许多人都明显的这种能力。 并且在释放这种力时,受力物体周围空气常常会被电离。
篇五:胆怯心理和自卑心理
胆怯心理和自卑心理改变的方法
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个胆怯的自己,但是有的人隐藏的很深,别人是无法用肉眼看出来的。然而,有些人确是一经过挫折就会马上表现出来。其实胆怯和自卑确实联系的分不开的。可以这么说,先有胆怯后有自卑。有时候自己总是把自己想的很弱小,觉得自己一点能力都没有,确有的时候又很有自信,但一看见别人比自己表现的更出色,马上自己变的软弱起来,紧张起来。而且很怕和他交流。就连看他的眼神都是惶惶的。 在有的时候看一些关于如何处世的态度语录,当时记住了,并且也觉得自己能够跟语录里面写的一样,做人那么稳重,踏实。但一经过一些诱惑,确什么都不记得了。这些都是无法找到自己的结果而导致的情况。我们为什么会胆怯,为什么会自卑,相信有很多人都想知道。然而真正理解了的和改变了的确是很少,这两样人性的弱点都归功于自己心中的那个我与心中的想法和态度。那么我们究竟该怎样来改变自己呢?下面给予大家一些方法。
1、 首先从自己的内心出发,要想不自卑和胆怯,就必须要有一颗
沉稳的心。如何做到沉稳,那么就必须要学会多和陌生人说话,即使自己不懂什么,也能随时弄两句出来。这样做可以锻炼自己的脑袋灵活性。从这方面来讲,在你以后要上台讲话或者是做一个演讲或是什么的,就算当时忘词了也没什么,因为你的头脑够灵活,随时都能说个1、2、3出来。
2、 每天多读一些极难读通顺的句子或文章,那样时间久了你就会
发现就算你胆怯和自卑,再难说清楚的话都能说的很清楚。并
且语言组织能力会大大的提升。而且如果你去面试工作的话,一个简短的自我介绍都是很简单的,而且你会说的比别人都
好。
3、 当发现自己没有别人能力强的时候,而命运却又让你们两同时
竞争一个职位,当然,有自卑心理的人当然会拱手把这个职位
让出去。而如果你想想,他所拥有的能力或许自己努力后也会
和他一样或者比他更好更有能力,我大不了竞争失败,凭什么
要怕他,我就要和他搏一搏,拼一拼我们的实力。成功了,那
么你的自信会上升很大一截,并且自己变的会比以前热情很
多,而且不论什么活动都会积极参与,并且会越战越勇。
4、 永远不要沉默,有很多人以为我沉默,我做我自己的事,我有
自己的想法,我不想和你说话,跟你说话是影响我的智商。很
明显,这种想法永远是错误的。有时候一个比你成绩差。确在
台上讲话畅通无阻。这又加深了你的自卑,明明自己比他强,凭什么他就那么能说会道。。。 所以为了避免这一点,我们就
必须要学会不要沉默,要学会大声说话。要能拥有一口不打腾
的普通话。
5、 要学会正视别人的眼睛,当你正视别人的眼睛时,不管是领导
还是异性朋友,那么你就会很有人格魅力,而且会让别人觉得
你很有自信,而且一点都看不出来有自卑的感觉。
6、 不管做什么事都不要怕(不要怕自己在做报告的时候做的比别
人差,不要怕自己会说错话,不要怕自己会做一些很幼稚的事,不要怕自己并不如别人。),自己要学会撑起一片天,当你结婚
后,若是遇到一点点小事就胆怯,你的妻子会怎么看你,朋友
又会怎么看你。你要知道,作为一个男人,自信就是自己最帅
的一个方面。勇敢也是很吸引人的一个方面。
7、 做事一定要有自己的主见,而且做事 不要太草率,慢慢来,
所谓慢工出细活。而且别人会认为你很有能力,这也能增加你
自己的自信心。并且有了想法就说出来,记住在说出想法的时
候一定要正视别人的眼睛,那样会很容易征服别人的想法。那
样会给别人留下你很有能力的映像。
虽然我只给出了这八个方面,但我相信只要你努力去改变,那么你就一定会成功。胆怯自卑其实又能算什么呢,作为一个男人,不是有篇文章写的就是男人就一定要成功。成功的因素不就包括自信和勇敢以及沉稳的态度吗。希望你能成功。
体裁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