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作文素材 > 教育资讯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意思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4 13:21:31 作文素材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意思作文素材

篇一:《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考题全集含答案

一、文学常识 本文节选自《孟子·告子下》 孟子,名轲,战国中期人

二、相关成语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内忧外患

三、用原文答题

1、体现本文中心论点的句子是: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2、作者承第一部分(第一段)例证承上启下得出的结论是: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3、孟子认为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所以人才必须经历:

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4、经历磨难砥砺的好处是:

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5、孟子也重视人的主观因素的作用,提出: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6、作者由个人作为上升到国家治乱,提出了什么论断?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7、体现“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过?”只要知错能改,善莫大焉的句子是: 人恒过,然后能改。

8、专立一段,归纳全文中心论点的句子是: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9、一个要成就大业,必须经受一番磨练的句子:

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10.面对客观环境的激发,人的主观世界又是怎样做出反应的: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11.在总结了大量亡国史实的基础上,作者针对国君提出了怎样的论断: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四、问答题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含义是?

忧患使人生存发展,安逸享乐使人委靡死亡。

3、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针对什么问题提出论述的?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造就人才,治理国家;对比论证。

4、孟子认为人怎样才能成才?

首先,人才是在艰苦的环境中造就的。所以只有“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这样才能起到“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的作用。 其次,还要重视人的主观因素。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主客观条件相互结合,才有可能成就一番事业。

5、第一段列举了六个历史人物,他们经历上的共点是什么?作者借此想要说明什么道理?

这些人虽都出身贫贱,但他们都在经历了艰难困苦的磨练后,终于成就了一番不平凡的事业。

说明忧患可以激发人奋发有为,成功人士必经一番磨难。

6、六个例子基本是按照什么顺序排列的?

年代顺序。(按严格的时间顺序,百里溪应该排在孙叔敖的前面。)

7、第一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式? 举例论证

8、“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是指哪些人?

第一段论述的六个历史名人及与此相似的其他人。

9.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论述这一论点的目的是什么?

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目的:先摆事实,举出古代六位人物成就事业的例子,从中归纳出造就人才的 客观因素,经历磨难,忧患可以激励人奋发有为。再分析说理,说明个人成才 的主观因素,重点论证‘生于忧患’,并以一简练的对偶句,由个人谈到治国 说明国家要发展,也要有忧患意识。最后归纳出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10、上天要把重担加给某个人,必须要从哪几个角度来磨练他?磨练的好处是什么? 心理、身体、生活境遇。(生活、思想、行为)

是他的内心受到震撼,使他性格坚韧,增长他的才干。

1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曾益其所不能”段的论证方法是:

道理论证:讲道理说明人要有所作为,成就大业,就必须先在生活、思想、行为等方面都接受一番艰难甚至痛苦的磨练。

12、“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句在文中的作用是:

为下段写如何造就人才,治理国家的内容做铺垫。

13、“人恒过??国恒亡。”段内部层次是:

第一层:“人恒过??而后喻”从个人角度正面论证人处困境易激发斗志。 第二层:从国家角度反面论证国无忧患,易遭灭亡。

运用对比论证,从个人作为推论到国家治理,一正一反,相得益彰。

14、第三段内容和第二段的论述有什么联系?

第三段进一步论述如何使人的内心收到震撼,性格收到坚忍。

15、有人做事怕失败,因怕犯错误而畏缩不前。请用本文观点评价一下这种做法。 失败是成功的基石,只有经历失败才能不断积累经验。

16、结合《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说说经历磨难困苦对一个人有什么益处? 增长经验,磨砺性情,增加他所不具备的才能。

17、有人试验,将青蛙直接置入温度较高的水中,蛙能跳出水中逃生;若将它置于温水中,然后慢慢加热,蛙最终会被与前次试验相同温度的水烫死。这个现象说明了文中的什么道理?

死于安乐。

18、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我们能否养尊处优,耽于安乐?我们还应有哪些忧患常识?

不能。

结合“现代生活竞争日益激烈,个人价值能否实现,民族大业的完成,人类美好的理想等”谈自己的看法。

20、文中“举”“发”有何异同?

同:即表现人物由低微向显贵的转换过程,又暗示了人物身份。

异:“发”是“起”的意思,指被任用;“举”是被的意思,指举用,被选拔之意。舜,为君,是圣人,他的成功,主要是靠自身才干和努力,故用发;傅说等人,他们的成功除自身努力外,主要是明主知遇,故用举。

22、第1段用了什么修辞?作用是什么?

排比。增强气势,有力地论证了患难出人才的道理,也引出下文对“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的议论

23、第1段与第2段在内容上有什么联系?

由第(1)段的六个历史名人的事例,归纳出第二段的结论。并论证其事业上成功的原因:艰险的环境,给人以困苦,饥饿、贫困、疲乏、忧虑、然而,也正由于经受了这些磨难,坚定,振奋了人们的意志,使人们在迎战困难,谋求发展中增长了才干。

24、第2段中的过渡句是: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使用的论证方法有:举例论证、道理论证。

25、本文列举六个贤人,暗示逆境对造就人才的重大作用。用事实证明了人处困境能激发斗志的道理。

26、如何理解本文的中心论点?

一个遇到困难并不可怕,用它可以激励人们勤奋,发愤;而人们贪图享乐倒是 可怕的,因为它会使人萎靡不振,甚至导致国家灭亡。

28.作者说‘顾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的‘大任’指什么?‘是人’指哪些人?

‘大任’指治理天下的任务。 ‘是人’指前面叙述的六个人,又不限于他们, 还包括其他能担任‘大任’的人。

29.‘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

拂乱其所为’一句强调了什么?

人要有所作为,成就大业,就必须先在生活,思想和行为方面经受一番艰苦甚至 痛苦的磨难,逆境出人才,逆境可以增添与困难作斗争的经验和勇气,磨练意志。

30.文章结尾以‘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一句独立成段在表达上有什

么作用?请你简要加以分析。

这是全文的警策之语。作者在前文充分的论证说理之后,水到渠成推出这个结论 独句成段,即深化主题,也更鲜明的突出了文章的中心论点。

31.作者认为‘人恒过,然后能改’你认为‘能改’的条件是什么?

有积极进取之心,不断的总结犯错误的经验教训,不断改正。

32.作者认为成才条件源于主客观两种,你是怎样看待这两个条件的?

成才离不开个人的主观努力和客观条件,但主观条件其决定性作用,它可以改变不利的客观条件,化不利为有利。客观条件也不可忽视,有时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33.由本文的题目而联想到的一个成语是什么?

居安思危,安不忘危,处安思危

34.请写出至少2则和本文阐述的道理相似的名言警句。

篇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讲解、练习

一、文学常识 本文节选自《孟子·告子下》 孟子,名轲,战国中期人二、实词积累

(1)发:起,指被任用(2)畎亩:田间,田地(3)举:任用,选拔,这里是被选拔 (4)筑:捣土用的杵(5)士:狱官(6)市:市井之间(7)任:责任,使命 (8)苦:使?..受苦

(9)空乏:资财缺乏。这里是动词,使他受到贫困之苦(10)拂乱:拂,违背;乱,扰乱;拂乱,使做事不顺(11)所以:用来(通过那样的途径来)(12)动(13)忍:使坚韧 (14)曾:同“增”,增加

(15)恒:常 (16)过:犯过失(17)衡:通“横”,梗塞,不顺 (18)作:奋起,这里指有所作为

(19)征:征验,表现(20)色:脸色(21)喻:了解 (22)入:在里面,指国内(23)法家:守法度的大臣(24)拂士:辅佐君主的贤士。拂,通“弼”,辅佐。(25)出:指国外(26)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因有忧患而得以生存,因沉迷安乐而衰亡

[译文]

舜从田野之中被任用,傅说从筑墙工作中被举用,胶鬲从贩卖鱼盐的工作中被举用,管夷吾从狱官手里释放后被举用为相,孙叔敖从海边被举用进了朝廷,百里奚从市井中被举用登上了相位。

所以上天将要降落重大责任在这样的人身上,一定要道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以致肌肤消瘦,使他受贫困之苦,使他做的事颠倒错乱,总不如意,通过那些来使他的内心警觉,使他的性格坚定,黾铀痪弑傅牟拍堋?

人经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内心困苦,思虑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这一切表现到脸色上,抒发到言语中,然后才被人了解。在一个国内如果没有坚持法度的世臣和辅佐君主的贤士,在国外如果没有敌对国家和外患,便经常导致灭亡。

这就可以说明,忧愁患害可以使人生存,而安逸享乐使人萎靡死亡

三、给下列字注音:

畎(quán) 说(yuè) 鬲(gé) 拂(bì)

四、写出文中四个通假字并解释:

(1)曾——增,增加(2)衡——横,梗塞,不顺

(3)拂——弼,辅佐 (4)忍——韧,坚韧

五、相关成语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内忧外患

六、相关对联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忧患使人生存发展 安乐使人委靡死亡

生无情轻如鸿毛 死有义重于泰山

孔仲尼厄演《春秋》,生于忧患

李后主因乃赋离愁,死于安乐

七、用原文答题

1、体现本文中心论点的句子是: 然后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也

2、作者承上文例证承上启下得出的结论是: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3、孟子认为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所以人才必须经理:

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4、经理磨难砥砺的好处是: 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5、孟子也重视人的主观因素的作用,提出: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6、作者由个人作为上升到国家治乱,提出了什么论断?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7、体现“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过?”只要知错能改,善莫大焉的句子是:

人恒过,然后能改。

8、专立一段,归纳全文中心论点的句子是: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9、一个要成就大业,必须经受一番磨练的句子:

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面对客观环境的激发,人的主观世界又是怎样做出反应的:

人恒过,然后拂士。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在总结了大量亡国史实的基础上,作者针对国君提出了怎样的论断: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八、问答题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含义是?

忧患使人生存发展,安逸享乐使人委靡死亡。

3、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针对什么问题提出论述的? 造就人才,治理国家。

4、孟子认为人怎样才能成才?

首先,人才是在艰苦的环境中造就的。所以“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这样才能起到“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的作用。

其次,还要重视人的主观因素。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主客观条件相互结合,才有可能成就一番事业。

5、第一段列举了六个历史人物,他们经历上的共点是什么?作者借此想要说明什么道理?

这些人虽都出身贫贱,但他们都在经历了艰难困苦的磨练后,终于成就了一番不平凡的事业。 说明忧患可以激发人奋发有为,成功人士必经一番磨难。

6、六个例子基本是按照什么顺序排列的?

年代顺序。(按严格的时间顺序,百里溪应该排在孙叔敖的前面。)

7、“发”和“举”意思相近,为何六个例子不用同一字?

“发”是“起”,指被任用”;“举”是“被举用,被选拔”之意。但舜为帝王,其余人为臣子,故而有细微差别。

8、第一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式? 例证/事例证明/摆事实

9、“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是指哪些人?

上述六个人及与此相似的其他人。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意思

10、上天要把重担加给某个人,必须要从哪几个角度来磨练他?磨练的好处是什么?

心理、身体、生活境遇。(生活、思想、行为)

使他性格坚韧,增长他的才干。

1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曾益其所不能”段的论证方法是:

道理论证:讲道理说明人要有所作为,成就大业,就必须先在生活、思想、行为等方面都接受一番艰难甚至痛苦的磨练。

12、“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句在文中的作用是: 为下段做铺垫。

13、“人恒过??国恒亡。”段内部层次是:

第一层:“人恒过??而后喻”从个人角度正面论证生于忧患。

第二层:从国家角度反面论证死于安乐的道理(无内忧外患,国家灭亡)。

从个人作为推论到国家治理,一正一反,相得益彰。

14、第三段内容和第二段的论述有什么联系? 第三段进一步论述磨难如何使人“动心忍性”。

15、有人做事怕失败,因怕犯错误而畏缩不前。请用本文观点评价一下这种做法。

失败是成功的基石,只有经历失败才能不断积累经验。

16、结合《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说说经历磨难困苦对一个人有什么益处?

增长经验,磨砺性情,使人充满生活的激情。

17、有人试验,将青蛙直接置入温度较高的水中,蛙能跳出水中逃生;若将它置于温水中,然后慢慢加热,蛙最终会被与前次试验相同温度的水烫死。这个现象说明了文中的什么道理?

死于安乐。

18、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我们能否养尊处优,耽于安乐?我们还应有哪些忧患常识? 不能。 结合“现代生活竞争日益激烈,个人价值能否实现,民族大业的完成,人类美好的理想等”谈自己的看法。

19、第一段列举六个人物,他们共同的特点是什么?

都出身卑微,都是经过艰苦的磨练后才成就了不平凡的事业。

20、文中“举”“发”有何异同?

同:即表现人物由低微向显贵的转换过程,又暗示了人物身份。

异:舜,为君,是圣人,他的成功,主要是靠自身才干和努力,故用发;傅说等人,他们的成功除自身努力外,主要是明主知遇,故用举。

21、“是人”指的是什么人? 第一段中所举的一类人。

22、第1段用了什么修辞?作用是什么?

排比。增强气势,意在引出下文议论

23、第1段与第2段在内容上有什么联系?

由第(1)段的六个特殊事例,归纳出第二段的普通性结论。并论证其事业上成功的原因:艰险的环境,给人以困苦,饥饿、贫困、疲乏、忧虑、然而,也正由于经受了这些磨难,坚定,振奋了人们的意志,使人们在迎战困难,谋求发展中增长了才干。

24、第2段中的过渡句是: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使用的论证方法有:举例论证、道理论证。

25、本文列举六个贤人,暗示环境(逆境)对造就人才的重大作用。用事实证明了人处困境激发斗志的道理。

26、如何理解本文的中心论点?

一个遇到困难并不可怕,用它可以激励人们勤奋,发愤;而人们贪图享乐倒是可怕的,因为它会使人萎靡不振,甚至导致国家灭亡。

27、“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由此可联想到一个成语: 居安思危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复习题

1. 本文的作者是战国时期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孟子名轲,字子舆。他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也被世人尊称亚圣。本文选定【孟子。告子上】,

2. 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舜发于畎亩之中 起 被任用。田间,田地。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被举用,被选拔。

管夷吾举于士 狱官 百里奚举于室 市井,集市 。

故天降大任于世人也 所以。 责任,担子。

必先苦其心志 使.......痛苦 劳其筋骨 使......劳累。

行拂乱其所为 行为。 空乏其身 资财空乏,即贫困。

所以动心忍性 使.......惊动。 使坚韧。 曾益其所不能 曾通‘增’,增加。

人恒过 犯过失。 困于心 忧困 。 衡于患 同横, 梗塞,指不顺。

而后作 作为,奋起。 征于色 征验 ,表现出来。 而后喻 明白,了解。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在外面,指国外。 国恒亡 常常。

死于安乐也 安乐享受 。

入则无法家拂士 在里面,指国内; 有法度的臣士; 辅佐君主的贤士。拂同弻, 辅弼。

3. 文中列举的六个人的事迹,他们的共同点是什么?从他们的事迹中你能得到什么

启示? 共同点;出身卑微,都是经历艰苦磨难后,最终成就了作为 启示;一个人若想成就一番伟业,就必须在思想,身体,生活,行为等方面经历

一番艰难甚至痛苦的磨练。

4. 文中论述的核心问题是‘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而开篇却不惜笔墨列举了六位

历史人物,作者的用意是什么? 这六位历史人物都是在经历了艰难之后在成就了不平凡的事业,开篇 列举这些人物 及事例,是为了更有说服力的论述本文的中心论点

5. 作者说‘顾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的‘大任’指什么?‘是人’指哪些人?

‘大任’指治理天下的任务。 ‘是人’指前面叙述的六个人,又不限于他们, 还包括其他能担任‘大任’的人。

6. ‘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一句强调了什么? 人要有所作为,成就大业,就必须先在生活,思想和行为方面经受一番艰苦甚至 痛苦的磨难,逆境出人才,逆境可以增添与困难作斗争的经验和勇气,磨练意志。

7. 文章第2.3段从哪两个方面论述了中心论点?运用了什么写法? 从造就人才和治理国家两个方面论述了中心论点,运用了正反对比的写法。

8.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论述这一论点的目的是什么?

中心论点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目的 先摆事实,举出古代六位人物成就事业的例子,从中归纳出造就人才的

客观因素,经历磨难,忧患可以激励人奋发有为。再分析说理,说明个人成才

的主观因素,重点论证‘生于忧患’,并以一简练的对偶句,由个人谈到治国

说明国家要发展,也要有忧患意识。最后归纳出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9. 文章结尾以‘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一句独立成段在表达上有什么作用?

请你简要加以分析。 这是全文的警策之语。作者在前文充分的论证说理之后,水到渠成推出这个结论 独句成段,即深化主题,也更鲜明的突出了文章的中心论点。

10. 作者认为‘人恒过,然后能改’你认为‘能改’的条件是什么? 有积极进取之心,不断的总结犯错误的经验教训,不断改正。

11. 作者认为成才条件源于主客观两种,你是怎样看待这两个条件的?

成才离不开个人的主观努力和客观条件,但主观条件其决定性作用,它可以改变不利的客观条件,化不利为有利。客观条件也不可忽视,有时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12. 由本文的题目而联想到的一个成语是什么?居安思危,安不忘危,处安思危

13. 请写出至少2则和本文阐述的道理相似的名言警句。

穷且易坚,不坠青云之志。 自古英雄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14环境对人的成长有着重要的作用,面对艰苦环境的磨练,不同的人有不同

的态度,结合文章说一说你认为这其中最关键的是什么? 面对艰苦环境的磨难,有的人奋发图强,有的人意志消沉,关键取决于受磨砺者自身只有自我觉醒,努力战胜困难,才能成就一番事业,反之则会在磨难中消沉,毁灭。

15.人生就是一次远航,有艳阳高照,也有雨雪交加,难能一帆风顺,但你身处逆境时你将以怎样的心态对待它? 这篇文章会给你带来哪些启示,

【回答时语言要生动,并适当的采用一定的修辞方法】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古代先贤历经苦难最终取得成功的事例启示我们,以积极和乐观的心态,勇敢地迎接困难和挑战。像一个遭遇风暴的渔夫,充满着憧憬与希望包蕴着力量与勇气,呼吸着咸腥的空气,撑满帆去搏击风浪。或像一只高傲的海燕勇敢地迎接暴风雨的挑战。

这一章讲的是造就人才和治理国家的问题。孟子认为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所以说“必先苦其心志??行拂乱其所为”,有了这样的磨练,才能“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但这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问题的另一个方面是,他又重视人的主观因素,提出“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的观点,这样就把造就人才的主、客观条件都说到了。短文再由个人说到国家,提出“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的论断。这是针对国君说的,意思是,如果没有执法严格、直言敢谏的臣子,国君就会胡作非为;如果没有邻国的侵扰,国君就会耽于安乐。由此自然导出这一章的中心思想——“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短文开始一连用六个排比,举出事实说明这些人虽出身贫贱,但他们在经受了艰苦磨练之后,终于成就了不平凡的事业。顺此事实,作者连用几个短语得出“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的结论,让人不能不信服。在此基础上,作者又从正反两方面进一步论证经受磨练的好处,最终提出本文的中心论点。

课文中有些名言警句,要能够理解它们的意思,并学习恰当使用,如: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一段,常常被人们引用,也应要求学生能背,能用。

篇三: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考阅读试题及答案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考阅读试题及答案

浙江衢州2008

(一)(12分)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节选自《孟子·告子下》)

16.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4分)

(1)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2)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3)必先苦其心志 (4)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1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2分)

A.舜发于畎亩之中(的) B.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到)

C.行拂乱其所为(他的) D.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因而)

18.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4分)

(1)曾益其所不能。

(2)人恒过然后能改。

19.2008年5月23日,温家宝总理为震后复学的北川学子题下“多难兴邦”四个字,它与本文表达的什么观点相类似?(2分)

答案:

16.(1)(被)选拔(2)责任(使命、任务)(3)使??困苦(4)了解(明 白)(4分,每小题1分)

17.D (2分)

18.(1)增加他(原来)没有的才能。(2)人经常犯错误,这样以后才能改正。 (4分,每句2分。意思符合即可)

19.生于忧患(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2分)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孟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土,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

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9、孟子是 时期的思想家,〈〈孟子〉〉是 家经典著作。(1分)

10、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2分)

舜发于畎亩之中 空乏其身

衡于虑 而后喻

11、唐代名臣魏征认为:帝王心怀忧危,就能任贤受谏;心怀安乐,就会危及国家。这印证了本文的中心论点: (2分)

12、〈〈格言联璧〉〉中有一联:“天欲祸人,先以微福骄之;天欲福人,先以微祸警之。”文中“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一句表达的是上联的意思还是下联的意思?请用自己的话做简单说明。(2分)

13、孟子认为“苦其心志”、“劳其筋骨”和“行拂乱其所为”能够增加人的才能。在生活条件日益优越的今天,你认为其中的哪一点仍然是人们增加才能、有所成就的必要条件?请结合生活实际谈一谈你的理解。(3分)

9.战国 儒10.(1)田间、田地 (2)资财缺乏,使他受贫困之苦 或 资财缺乏,即贫困(3)通“横”,梗塞,不顺(4)了解,明白 11.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或然后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也 12.是下联的意思。微祸给人带来内心的困苦和思想的梗塞,但能让人奋起有所作为,这正是“福人”之处。 13.围绕“思想受到磨砺,培养顽强的精神和坚韧的性格是成功的必要条件”或“身体的摔打和体魄的健壮是成功的必要条件”或“在生活中经历挫折,承受失败是成功的必要条件”回答。(吉林长春卷)2007

2006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a.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b.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

1.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动心忍性(同“韧”,使??坚韧) B.困于心(同“捆”,束缚) C. 衡于虑(同“横”,梗塞。)

D. 法家拂士(同“弼”,辅佐)

2.给下面一组排比句划分朗读节奏(用“/”表示)。

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3..文中画线的ab 两句分别从人们的心理状态和面部表情两方面来论述 的道理,进而提出了

的论断(用原文语句回答,将其翻译成现代汉语)。

4.请归纳文言语段的中心论点。

答案:1.B 2. 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3.人处困境能激发斗志。“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国内(或在国内)如果没有有法度的谏臣和辅佐君主的贤士,国外(或在国外)如果没有敌国外患,这个国家就往往会导致灭亡。4.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1.文中“拂士”的“拂”读音是 ;加点的两个字中,“过”意思是 ,“衡”意思是

2.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画浪线的句子。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读了第二段后,请你联系历史或现实举出一个这样的事例(不能举文中事例),或写出相关的两则名言警句。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苦其心志 苦: 2曾益其所不能 曾:

联系全文文中画线句子的作用是

翻译下面的句子: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8..全文的中心句是 。作者认为国家长盛不衰,就需要有 和 。(用文中原句回答)

9..孟子在文中列举了六位历史人物的经历,强调了“逆境能成才”;现在有人认为“顺境也能成才”。对此,你有什么看法,请举例谈谈。

答案:1.bì犯过失 同“横”,梗塞,不顺 2.(一个国家)内部如果没有坚持法度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外部没有敌国外患,这个国家就往往会导致灭亡。 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4.略5.(1)使??痛苦(2)同“增”,增加(或:增加)

6.过渡(承上启下)7.内心忧困、思绪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8.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或: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9.略。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8、 下列加点的实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域:区域、地域

B、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畔:通“叛” 背叛

C、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举:被选拔,被起用

D、必先苦其心志 苦:使??受苦

9、下列四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环而攻之而不胜

A、以 B、之

属予作文以记之 杜少府之任蜀州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C、于 D、而

曹操比于袁绍 择其善者而从之

10、选择对文章意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A、《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作者强调了在治理国家中施行仁政的重要性。

B、《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论证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一中心论点。

C、遭腐刑而著《史记》的司马迁,幼年丧父发奋读书的欧阳修,身残志坚的张海迪等三人的故事不能证明“生于忧患”的道理。

D、《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告诉了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苦难是对人生的一种磨练,我们只有战胜苦难,才能取得成功。

8 9 10A D C

篇四: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字词翻译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孟子

一 字词解释:

1舜发于畎亩(被任用)2畎亩(田野)3举(被选拔)4版筑(筑墙)5举于.

士(狱官)6举于市(集市)7大任(责任)8是人(这样的)9苦其心志(使?痛.....

苦)10劳其筋骨(使?劳累)11饿其体肤(使?受饥饿)12空乏其身(使?....

受贫困之苦)13拂乱其所为(使?颠倒错乱)14所以动心忍性(通过?办....

法)15动心(使心惊动起来)16忍性(使性格坚定起来)17曾益(增加) 18曾益(曾通“增”,增加)19所不能(没有的才能)20人恒过(常常) ....

21人恒过(犯错误)22困于心(忧困)23衡于虑(通“横”,梗塞)...

24而后作(有所作为)25征于色(表现)26征于色(脸色)27而后...

喻(了解)28入则无法家拂士(在国内)29入则无法家拂士(守法....

度的大臣)30入则无法家拂士(拂通“弼”,辅佐,拂士,辅佐君王..

的贤臣)31出则无敌国(在国外)32敌国(势力地位相等的国家).

33国恒亡(往往)34国恒亡(灭亡)35然后知生于忧患(这样以后)....

36然后知生于忧患(使?生存)39而死于安乐也(使?死亡) ..

二 翻译句子

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

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责任给这样的人

2、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 ..

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

3、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

使他的身体受饥饿,使他身受贫困之苦,使他做事颠倒错乱.

4、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

用这些办法来使他的心惊动,使他的性格坚强起来,增加他不具有的能力。

5、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

舜从田野间发迹,傅说从筑墙的泥水匠中高升

6、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 ...

胶鬲从鱼盐贩中被举用,管夷吾从狱官手中释放被举用

7、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

孙叔敖从隐居海边进了朝廷,百里奚从市井中登上相位。

8、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

内心忧困,思虑受到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

9、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

(想法)表现在脸色,抒发于吟咏叹息声中,然后才能为人们所了解。

10、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

国内没有守法度的大臣和辅佐君主的贤臣,国外没有敌国外患,这个国家往往会灭亡。

11、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

这样以后才知道忧患可以使人谋求生存,而安乐必将导致灭亡。

12、人恒过, 然后能改 ..

一个人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

篇五: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原文 翻译 书下注释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复习资料

一、 原文: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 然后能改;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二、 解词:

1、书下注释:

(1)发:起,指被任用。(2) 畎亩:田间、田地。 (3)举:任用,选拔。这里是被选拔的意思。(4)版筑:筑墙的时候在两块夹板中间放土,用杵捣土,使它坚实。筑,捣土用的杵。 (5)举于士:从狱官手里释放出来并得到任用。士,狱官。 (6)市:集市。(7)任:责任,使命。 (8)也:语气助词,用在前半句末,表示停顿,后半句将加以申说。 (9)饿其体肤:意思是使他经受饥饿之苦。(10)空乏,资财缺乏。这里是动词,使他受到贫困(之苦)。(11)行拂乱其所为:使他做事不顺。拂,违背。乱,扰乱。 (12)动心忍性:使他的心惊动,使他的性格坚强起来。 (13)曾益:增加。曾,通“增”,增加。 (14)恒过:常常犯错误。 (15)衡于虑:思虑堵塞。衡通“横”,梗塞,指不顺。 (16)作:奋起,指有所作为。 (17)征于色:表现于脸色。意思是憔悴枯槁,表现在脸色上。 (18)发于声:意思是吟咏叹息之气发于声音。 (19)而后喻:(看到他的脸色,听到他的声音)然后人们才了解他。 (20)入:指在国内。(21)法家拂士:法家,守法度的大臣。拂士,辅佐君主的贤士。拂,通“弼”,辅佐。 (22)出:在指国外。(23)敌国:势力、地位相等的国家。 (24)生于忧患:因有忧患而得以生存(31)死于安乐:因沉迷安乐而衰亡。

2、补充注释

(1)故:所以。 (2)是:代词,这样。 (3)恒:常常。 (4)过:动词,犯错误。

(5)喻:了解,明白。 (6)则:如果。 (7)然:这样。

3、一词多义

(1)舜发于畎亩之中 起,指被任用 征于色,发于声 表现

(2)行拂乱其所为 违背 入则无法家拂士 通“弼”,辅佐

三、文学常识

孟子(前372—前289)山东邹城人。名轲,字子舆。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之一。地位仅次于孔子,后人以“孔孟”并称。

本文选自《孟子.告子下》。《孟子》这部书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写而成,记录了孟子的语言、政治观点和政治行动。是儒家经典著作。它属语录体散文集。

三、 课文翻译:

被任用,傅说从筑墙的泥水匠中被选拔

这样以后,人们才会明白,因有忧患而得以生存,因沉迷安乐而衰亡。

五、段意和中心:

1、段意

第一段:列举逆境中出人才的事例,并剖析艰难困苦对人才成长的意义。

第二段:由人及国,论证经受磨练的益处和缺少磨练的危害,并提出中心论点。

2、中心:这篇议论文论证了要成才必须经受磨练的观点,激发人们克服困难,锐意进取。

六、简答题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在文中孟子提出了怎样的人才观?怎样理解这一人才观?

(1)他认为人才要在困境中磨练造就。 (2) 优越的条件容易消磨人的意志,腐蚀人的健康肌体,使人丧失成功的上进心;而艰苦的环境,坎坷的道路,却能磨练人的意志,增长人的上进心。美国剧作家帕特里克说的“痛苦使人思索,思索使人智慧,智慧使人生命持久。”足以说明逆境的优越性。

3、和本文阐述的道理相似的名言警句有:

自古英雄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4、学了本文你有了什么收获?

(1) 人要成就事业必先经受磨练;人要有忧患意识,不能贪图享乐。(2)一个国家要

想长治久安,必须有严于执法的领导干部,必须时刻警示敌对势力的入侵。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复习资料

一、原文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二、书下注释

⑴ 选自《孟子.公孙丑下》。标题是编者加的。

⑵ [三里之城]方圆三里的内城。⑶ [郭]外城。在城外加筑的一道城墙。⑷ [环]围。

(5) [池]护城河。(6) [兵革]泛指武器装备。兵,武器;革,甲胄,用以护身的盔甲之类。(7)[委而去之]意思是弃城而逃。委,放弃。去,离开。(8)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意思是,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划定的边疆的界限。域,这里是限制的意思。(9) [故国不以山溪之险]巩固国家不能靠山河的险要。(10)[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11)[至]极点。(12)[亲戚]内外亲属,包括父系亲属和母系亲属。 ⒀ [畔]通“叛”。 ⒁ [顺]归顺,服从。 ⒂ [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所以君子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君子,指上文所说的“得道者”。

三、补充内容

1、今异义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古义:城,内城;今:泛指城市)委而去之(古义:去,离开。今义:往,到) 池非不深(古义:护城河。今指水池,池塘委而去之(古义:离开,逃离。今义:到某地去)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古义:限制。今义:区域,范围)

2、一词多义:

(1)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凭) 以天下之所顺(用)

(2)三里之城(助词,的) 环而攻之(代词,它) 多助之至(动词,到)

(3)天时不如地利(有利) 兵革非不坚利也(锐利)

(4)三里之城(内城) 城非不高也(城墙)

3、词类活用: 环而攻之而不胜(名词作动词,包围)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名词作动词,限制)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形容词作动词,巩固)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名词作动词,威慑,震慑) 天下顺之 (形容词作动词,归顺,服从)

四、文学常识

孟子(前372—前289)山东邹城人。名轲,字子舆。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之一。地位仅次于孔子,后人以“孔孟”并称。

本文选自《孟子.公孙丑下》。《孟子》这部书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写而成,记录了孟子的语言、政治观点和政治行动。是儒家经典著作。它属语录体散文集。

五、课文翻译

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的外城,四面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

采用四面包围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了,

可是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呀。

河并不是不深呀,武器装备也并不是不精良,粮食供给也并不是不充足啊,

势(再好),也比不上人心向背、内部团结啊。

不能只靠划定的疆域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川的险阻,征服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

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

叛他;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的人都会归顺他。

凭着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那连亲戚都反对的寡助之君,

六、文章结构及主旨

1、?a href="http://www.zw2.cn/zhuanti/guanyuwozuowen/" target="_blank" class="keylink">我?/p>

第一段(第1句)开门见上,提出“人和”是夺取战争胜利的最重要的条件的论点。

第二段(2—4句)由战争中的典型例子具体论证论点,说明“人和”的重要性。

第一层:(2、3句)论证“天时不如地利”。第二层:(4句)论证“地利不如人和”。

第三段:(5—9句)进一步论证“人和”的重要性,提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著名论断。

2、文章主旨

本文一开头就提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一观点,然后分别就天时与地利、地利与人和做比较,指出天时、地利、人和三因素在战争中所起的作用大小不同;最后由人和推演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结论。

作文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