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作文素材 > 教育资讯

维吾尔族小花帽课件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5 05:34:00 作文素材
维吾尔族小花帽课件作文素材

篇一:制作维吾尔族小花帽

灵宝市实验小学活页教案

姓名 年级 五 学科 品 德 总课时 年 月 日

篇二:民风民俗 维吾尔族的花帽

民风民俗 维吾尔族的花帽

维吾尔族花帽的种类很多,这是维吾尔族人特有的一种帽子,大致分男、女两类,男子的花帽呈长方体,有四个角,布面上绣有叶形、弓形花纹,颜色分为蓝、白、绿三种,色彩、样式都相对简单;女性的花帽色彩丰富,红的、黄的、粉的、紫的??丝绒面上还会用彩线坠着各色的珠子和亮片,闪闪发光。

维吾尔族花帽很久以前象征权力和荣誉,帽子上的花纹越美,主人的地位就越高,那时候,国王和皇族的帽子上都镶满了奇珍异宝。后来,随着新疆各小国的相继灭亡,花帽就不再象征人的地位,而逐渐转为民间装饰品。但是,每逢维吾尔族的节日庆典仍然离不开花帽。

维吾尔族人通常会根据自己的性别、年龄、爱好以及习惯来选择不同的花帽,人们可以从帽子的形态上辨别族人的籍贯、职业和年龄。青少年的花帽活泼、装饰丰富,成年男子的花帽外观淡雅朴素,老年的花帽则凝重端庄,中年人和知识分子喜欢戴的花色为浅绿色底小红花,家庭比较富有的妇女则戴一种用珍珠串成的图案??维吾尔族花帽的这些花色、图案都是手工艺的结晶,是维吾尔女子精心绣出来的。上好的小花帽,除了绣工精致、图案秀美外,还镶嵌了闪闪发亮的饰物。维吾尔女子大多会绣小花帽,花帽拙巧也是考察维吾尔女子是否聪明能干的依据。 维吾尔族的花帽,地域性十分明显。南疆地区多喜欢巴旦图案为主的“巴旦多帕”;吐鲁番地区的维吾尔人则喜欢戴红花绿叶、颜色鲜艳的花帽;而新疆北部的维吾尔人则多戴无花的小花帽;南疆的和田、于田、民丰一带上了年纪的妇女,喜欢在盖头顶上靠前端处戴一顶如酒盅般大小的花帽,叫作“克奇克太里柏克朵帕”,是用黑褐色或黑绿色的羊羔皮制成的;而南疆的维吾尔族男子则喜爱戴黑底白花、色彩对比强烈而格调又很典雅的“巴旦木”花帽、花色鲜艳的“古兰姆”花帽、绿底白色、素净淡雅的“齐曼”花帽;东疆的维吾尔族男子则又喜爱红绿相间、绣织花卉纹样的花帽

维吾尔族人新年戴新帽

维吾尔族有一个传统风俗,就是在新年到来之际一定要佩戴一顶新帽,因此在节日前,新疆各地的巴扎上,帽子生意就显得格外红火。在乌鲁木齐民族风情街二道桥巴扎,这里是帽子的世界。传统小花帽异彩纷呈,皮帽结识保暖,还有改良了的绅士礼帽、鸭舌帽,等等。 维吾尔族人戴帽是一种美德

维吾尔族十分注重礼节,戴帽在维吾尔族看来象征着自尊和尊重他人,是一种美德。维吾尔族男性出门时,一年四季都要戴帽,女性则要戴头巾。男的在公众场合对所戴帽子的式样、颜色和质地也多有讲究。因此,有些维吾尔人一年四季终日帽不离首,最多在睡觉时才会取下。由此可见,维吾尔族的帽子已经成为其民族的一个重要特征。花帽上的装饰,也充分体现了民族艺术的魅力。维吾尔族花帽作为一种民族特有的工艺品,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

维吾尔族花帽

花帽,是维吾尔族服饰中最具特色的部分之一,维吾尔语称"朵帕"。不论天山南北,不论男女老幼,也不分春夏秋冬,维吾尔族人都喜欢戴一顶绣制精美的四棱小花帽。它既是人们日常生活的一种服饰,更是一种令人赏心悦目的工艺品。因地区、职业、年龄和性别的不同,花帽又分成许多不同的样式。例如:在南疆的喀什等地,许多人喜欢戴"巴旦木朵帕",这是一种用巴旦木杏核的形状作花纹绣制的男式花帽,多是黑底白花,戴起来庄重、古朴、素雅、大方。吐鲁番花帽,特点是帽子的四面铺满四组色彩浓烈、灼艳丰盈的花朵纹样,远远望去,犹如一顶花冠。伊

犁花帽,造型扁浅圆巧,花纹纤细简练,色彩柔和淡雅,是一种男女皆可以戴的花帽。在和田地区,以女式格子架花纹的花帽最为有名。它上宽下窄,四角突起,图案用彩色丝线满地平绣而成,纹样严密、紧凑,和协、美丽。库车妇女,戴一种以串珠镶片,帽顶鼓出的小花帽,帽上纹样突起,彩珠连串,晶莹夺目,尤为青年妇女所喜爱。在塔里木盆地南缘的于田、民丰、策勒、且末一带,维吾尔族妇女普遍喜戴一种高约5、6厘米,口径不足10厘米,形如茶碗的小花帽,维吾尔族称"塔里亚拜克"。帽顶部用彩色绸缎作面,下沿用羊羔皮,做工精巧、别致。实际上这种帽子不是戴的,而是用针别在盖头披巾上的一种装饰。它近看似帽,远看宛如一朵斜插在头上的鲜花,别致、动人。每逢喜庆佳节、歌舞盛会,走亲访友的人们总是要挑选心爱的小花帽来装饰打扮自己。

于田妇女服饰与众不同

以于田为中心的策勒和民丰、且末一带维吾尔妇女的服饰很特别,与新疆其他地区维吾尔妇女的服饰有很大不同。她们大多头上披长白纱头巾,顶端再戴一种纯装饰性的小皮帽,当地人称这种小皮帽为“克其克台里拍克”。这种小皮帽上窄下宽,口大顶小,形如盛开的喇叭花。窄小的顶部直径约2公分,由天蓝、黛蓝等光泽鲜亮的彩色软缎做成;宽大的下边是直径约为10公分的黑色熟羔皮。小皮帽从上到下形成坡陡围着顶部,戴在头上恰似扣碗。根据下部用料的不同,这种小皮帽现分为三种:一种如上所述,是用珍珠形卷毛黑色熟羊羔皮做面料的,这是最古老的一种,也是属高档的一种;另一种是用黑色金丝绒做面料的,这是中档的;还有一种是用当地特制的仿羊毛粗黑条绒布做面料的,这是低档的。在制做这种小巧玲珑的皮帽时,匠人先将顶部和帽体都剪裁为4片,然后缝联成形。特别在缝制帽子的下沿时,工匠师傅如同镶嵌珍珠一般非常用心地缝联黑色羔毛,一针一线排列整齐均匀,一丝不苟。这种精心制成的毛边缝制后如同少女长长的眼睫毛,因而,当地人将它形象地称做“睫毛边”。这种“睫毛边”是每一种小皮帽都不可缺的装饰,没有它就不美。

服装文化

于田维吾尔族的服饰不仅花样多,而且富有特色,绚丽多彩,是人们眼中的文化亮点。维吾尔族妇女喜用对比的彩,使红的更亮,绿的更翠。男性讲究黑白对衬效果,色彩粗旷奔放。于田维吾尔族的服装一般都比较宽松。男装比较简单,主要的有亚克太克(长外衣)、托尼(长袍),排西麦特(短袄)、尼木恰(上衣)、库依乃克(衬衣)、腰巾等。当地群众把外衣长袍统称为“袷袢”。这些衣服多为黑、白布料。过去,男子一般多穿过膝、宽袖、无领、无扣的长外衣,穿时外系一长腰带,腰带可起到扣子和口袋作用,在衣内携带食品和其他一些零星物品,随用随取。腰带长短不一,有的长达2米,也有方的腰巾,系时在腰间露出一角。

裤子:过去通常是大档裤,样式比较简单,分单、夹、棉三种,主要是用各种布料做成,也有用羊皮做的,现在除老年人仍穿这种裤子外,大多数男性都穿西装裤。妇女的衣着,样式很多,主要有长外衣、短外衣、坎肩、背心、衬衣、长裤、裙子等,用各种花色的布料、绸子、缎子缝制。

在于田,维吾尔族妇女的服饰与其他地方不同,有其单独的特点。她们多在头上披沙巾,头右侧戴一顶“太力拜克”小帽。这是于田维吾尔族中独有特色。这种于田维吾尔族小帽是世界上最小的帽子,已被收入《基尼斯世界纪录大全》。这种小帽是用黑羔皮、花花缎料缝制而成的。形如倒扣的小茶碗,喇叭状,一般用别针固定在白沙巾的右前方,特别令人瞩目。这种小帽——“太力拜克”的由来。说法不一,传说是1664年,叶尔羌汗在首府举行大规模的盛会,通知所有属地头领带上当地最精美的新产品,汇集一起展览,于田人把这种妇女戴的精制小帽“太

力拜克”送上展览,深受国王的喜爱,得到奖励,直传至今。有据说:最初,这种小帽,只是在婚丧大事时,客人赠送的礼品,后来变成了已婚女性的装饰品。

在于田妇女中,对这种帽子的戴法不一样,都有讲究。丧事、戴的冒顶是白色的;喜事,戴的冒顶是红色的;中、壮年妇女戴的冒顶是蓝颜色的。外地和外国的游人常要买几顶这样的帽子来回去,以作纪念。她们的长袷袢(外衣),名为“派里间”(维语),胸前依次排列七条对称的蓝色绸布条形图案。袖口、底部有同样颜色绸涤边。这种衣服是已婚妇女生孩子后,年龄在26、27岁,举行“朱完托依”后才穿用的。这种装束也是于田妇女独有的。

在装饰方面,于田维吾尔族妇女喜戴耳环、戒指、项链、手镯等。女孩子从五、六岁开始,甚至更早就开始扎耳眼,佩带耳环。喜欢用“奥斯曼”的液汁描眉。使本来就浓密的眉毛显得更黑。用“依里木”(沙枣树胶泡成水)抹头发,用“海乃古丽(指甲花)染指甲,用红花的花瓣作胭脂和口红,也有用樱桃和玫瑰花汁相混合,用于涂脸和嘴唇,这些都是当地维吾尔族妇女普遍使用的最理想的天然化妆品,显得雍容华贵,仪态万方。

每逢节日盛会,走亲访友,维吾尔族妇女就把绚丽多彩、斑斓夺目的首饰带齐全,穿上鲜艳的衣裙,精心装饰打扮一番。本来于田维吾尔族妇女就很俊俏标致,这样打扮更加娇艳,更增风韵、这种风俗表达了于田维吾尔族妇女爱美的追求。于田人以长发为美,妇女 多喜欢留长辫。过去未婚少女多喜欢梳很很多小辫。结婚后改梳两条长辫子,但仍留刘海和在两腮对称向前弯曲的鬓发,如今,由于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生活条件和环境的改善,审美观有了变化,在县城留长发的维吾尔族妇女以不多见了。据称年轻的妇女和未婚的妇女认为冬季戴帽子、围头巾方便,如今多把辫子盘结成簪,夏天未婚的女孩子仍梳辫子。在于田以妇女浓密的黑发和粗长的辫子为美的观点,仍然根深蒂固的

篇三:新疆民族风情课件备份

少数民族简介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处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西北部,成立于1955年10月11日。它的面积大约是170多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总面积的六分之一,是中国面积最大的省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地形是由天山、昆仑山、阿尔泰山这三大山系包围着准噶尔、塔里木这两大盆地构成的。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境内居主要住着维吾尔、汉、哈萨克、回、蒙古、柯尔

克孜、锡伯、乌孜别克、塔塔尔、满、达斡尔、塔吉克、俄罗斯等13个民族,其中维吾尔族占新疆总人口的五分之三,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口最多的民族。

据《中国人口统计年鉴》载, 2006年统计:新疆总人口为2050万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1182多万人,占总人口的60.42%,其中维吾尔族941.3796万人,汉族812.1588万人,哈萨克族143.4969万人,回族90.96万人,柯尔克孜族17.5868万人,蒙古族17.4641万人,塔吉克族4.35万人,锡伯族4.1934万人,满族2.41万人,乌孜别克族1.42万人,俄罗斯族1.1395万人,达斡尔族0.6568万人,塔塔尔族0.4693万人,其他民族11.911万人。

多民族文化互相交融、渗透,塑造出了新疆人的性格。新疆人的性格豁达

干脆,善解人意,与人相处从不小肚鸡肠、斤斤计较。新疆人喜欢交朋友,很少有地区偏见,开朗直爽的性格使人很容易接近。新疆有从全国各地各省来的人。新疆人听这些来自内地人的方言几乎不存在障碍,但如果新疆的汉族只身来到内地,内地的人却很难猜出他来自哪个省。因为在新疆有着全国各地的人,所以通过他们就能了解到全国各地的情况。如果一个新疆人和一个内地人聊大儿,无论这个内地人怎样炫耀其见闻,新疆人的脸上都不会浮现出那种“头一回”闻听的惊喜。但如果你和没有到过新疆的内地人聊天儿,常有一种感觉.他们对于新疆的认识,大都有一种闭目塞听、道听途说的味道。他们以为,新疆只有一个民族,凡是新疆人,应该都是“维吾尔族人”。在新疆人们都住“蒙古包”,平时都骑马,到处是沙漠。总之.他们不怎么了解新疆,所以,令人啼笑皆非的事也就时常发生;即便是颇有阅历的人,第一次来到新疆时,也常常会说“没有想到”之类的话。比如:没有想到我们新疆冬天还有青菜;比如新疆的高速公路还挺宽挺平的??

在座的各位,估计有新疆本土的,也有内地来新疆的;有对新疆的民风民俗有一定了解的,也有毫不知情的。这一学期,我们将一起了解新疆各少数民族的概况、其族源与历史、婚丧礼仪、饮食习俗与禁忌、传统节日、建筑风格、

服饰、宗教信仰与文化艺术等民族风情,以求了解我们所生活的这片土地。

第一讲 新疆少数民族及风俗介绍

一、维吾尔族

1、民族简介

维吾尔族是新疆的主体民族,遍布全疆,大部分居住在天山以南的喀什、和田、阿克苏等地州,天山以北的伊犁地区和其他各地州也都分布有维吾尔族人。

根据史籍记载:维吾尔族原是公元三世纪游牧于中国北方和西北贝加尔湖以南、额尔齐斯河和巴尔喀什湖一带的游牧民族。由于受部落间战争的影响,各个部落的分支逐渐迁徙西域(今新疆),先后曾被译为“韦纥”、“乌纥”、“袁纥”、“回纥”、“回鹘”、“畏兀儿”,以后才改为“维吾尔”,沿袭至今,是“团结”、“联合”之意。维吾尔族以农业为主,种植棉花、小麦、玉米、水稻等农作物。此外还擅长园林艺术。中国最大面积的葡萄生产基地,即葡萄沟就在离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首府乌鲁木齐东南184公里的吐鲁番盆地。

“维吾尔”是维吾尔族的自称,意为“联合”。维吾尔族主要聚居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天山以南的喀什、和田一带和阿克苏、库尔勒地区,其余散居在天山以北的乌鲁木齐、伊犁等地,少量居住在湖南桃源、常德以及河南开封、郑州等地。

维吾尔族有属于自己独特的文化艺术,如故事集《阿凡提的故事》、音乐舞蹈史诗《十二木卡姆》、维族舞蹈等闻名中外。维族传统舞蹈有:《顶碗舞》、《大鼓舞》、《铁环舞》、《普塔舞》等;维族民间舞蹈有:《赛乃姆》、《夏地亚纳》;民间乐器有“达甫(手鼓)、“都他尔”和“热瓦甫”等。维吾尔民族医学是祖国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2、民族语言

全民族使用维吾尔语,该语言属于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历史上维吾尔族人民曾先后使用过古突厥文、回鹘文、古维吾尔文等。公元10世纪伊斯兰教传人后,逐步使用以阿拉伯字母为基础的维吾尔文。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经创制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新文字,20世纪80年代初,又恢复使用以阿拉伯字母为基础的维吾尔文。维吾尔族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维吾尔文共有36个字母,是从右向左写的。由于民族之间长期频繁的交往和学习,新疆许多维吾尔族人兼通汉语和哈萨克语。

3、民族习俗

维吾尔族待客和作客都有讲究。如果来客,要请客人坐在上席,摆上馕、各种糕点、冰糖等,夏天还要摆上一些瓜果,先给客人倒茶水或奶茶。待饭做好后再端上来,如果用抓饭待客,饭前要提一壶水,请客人洗手。吃完饭后,由长者领作“都瓦”,待主人收拾完食具,客人才能离席。

吃饭时,客人不可随便拨弄盘中食物,不可随便到锅灶前去,一般不把食物剩在碗中,同时注意不让饭屑落地,如不慎落地,要拾起来放在自己跟前的“饭单”上。共盘吃抓饭时,不将已抓起的饭粒再放进盘中。吃饭时长者坐在上席,全家共席而坐,饭前饭后必须洗手,洗后只能用手帕或布擦干,忌讳顺手甩水,认为那样不礼貌。

男女青年要结婚时,由阿訇或伊玛目(均为宗教职业者)诵经,将两块干馕沾上盐水,让新郎、新娘当场吃下,表示从此就像馕和盐水一样,同甘共苦,白头到老。婚宴要在地毯上铺上洁白的饭单,最先摆上馕、喜糖、葡萄干、枣、糕点、油炸馓子等,然后再上手抓羊肉、抓饭。

典型食品:维吾尔族最爱吃馕、抓饭、烤包子、拌面等食品,有很多著名的风味菜肴和小吃,如烤全羊、手抓羊肉、帕尔木丁、薄皮包子、烤羊肉串等,此外还有:油馓子、银丝擀面(维吾尔语称“玉古勒”)、哈勒瓦、羊杂碎、曲连、烤南瓜、黄萝卜(胡萝卜)酱等。

4、民族节庆

维吾尔族信奉伊斯兰教。传统节日有:肉孜节、古尔邦节、诺鲁孜节等。维吾尔族十分重视传统节日,尤其以过“古尔邦”节最为隆重。届时家家户户都要宰羊、煮肉、赶制各种糕点等。

屠宰的牲畜不能出卖,除将羊皮、羊肠送交清真寺和宗教职业者外,剩余的用作自食和招待客人。过肉孜节时,成年的教徒要封斋1个月。封斋期间,只在日出前和日落后进餐,白天绝对禁止任何饮食。

肉孜节意译为“开斋节”。按伊斯兰教教规,节前一个月开始封斋。即在日出后和日落前不准饮食,期满30天开斋,恢复白天吃喝的习惯。开斋节前,各家习惯炸馓子、油香、烤制各种点心,准备节日食品。节日期间人人都穿新衣服,戴新帽,相互拜节祝贺。节日期间杀羊或骆驼,到清真寺去作聚礼,唱歌跳舞,并举行赛马、刁羊和摔跤等活动。

5、房屋建筑

住房一般为土木结构的平房,经济条件好的住房讲究,设有廊房,并雕花纹或绘图案。

6、宗教习俗

维吾尔族古代信仰过萨满教、摩尼教、景教、祆教和佛教。

十世纪中叶喀喇汗朝萨图克?布格拉汗归信伊斯兰教后,喀什噶尔、叶尔羌、和阗地区改奉伊斯兰教。

十三世纪初阿克苏、库车、焉耆地区维吾尔人改奉伊斯兰教。

十四世纪时,天山北路伊犁、塔城等地区维吾尔人改奉伊斯兰教。

公元四世纪末至十六世纪初,吐鲁番、哈密等东疆地区维吾尔人改奉伊斯兰教。

当前,维吾尔族多数信仰伊斯兰教,多属于逊尼派。

7、饮食习惯

日食三餐,早饭吃馕和各种瓜果酱、甜酱,喝奶茶、油茶等,午饭是各类主食,晚饭多是馕、茶或汤面等。以面食为主,喜食牛、羊肉。主食的种类有数十种。最常吃的有馕、羊肉抓饭、包子、面条等。

维吾尔族喜欢饮茯茶、奶茶。夏季多伴食瓜果。新疆盛产绵羊,由此维吾尔族便有了烤羊肉串的习俗。讲究的羊肉串肉质鲜嫩,味咸辣,孜然的特殊味浓郁。 与羊肉串相媲美的手抓饭,也是维吾尔族的传统风味食品。

在新疆维吾尔、乌孜别克等民族地区,逢年过年,婚丧娶嫁的日子里,都必备抓饭待客。他们的传统习惯是请客人围坐在桌子旁,上面铺上一块干净的餐巾。随后主人一手端盘,一手执壶,逐个让客人净手,并递给干净毛巾擦干。然后主人端来几盘抓饭,置餐巾上(习惯是二至三人一盘),请客人直接用手从盘中抓吃,故取名为“抓饭”。 维吾尔族抓饭的种类很多,花色品种十分丰富。

7、服饰特色

维吾尔族传统服装极富特色:

男子穿“袷袢”长袍,右衽斜领,无纽扣,用长方丝巾或布巾扎束腰间;

农村妇女多在宽袖连衣裙外面套对襟背心;

城市妇女现在已多穿西装上衣和裙子;

维吾尔族男女都喜欢穿皮鞋和皮靴,皮靴外加胶质套鞋;

男女老少都戴四楞小花帽;

维吾尔族花帽有用黑白两色或彩色丝线绣成的民族风格图案,有些还缀有彩色珠片;

妇女常以耳环、手镯、项链为装饰品,有时还染指甲,以两眉相连形式画眉;

维吾尔族姑娘以长发为美,婚前梳十几条细发辫,婚后一般改梳两条长辫,辫梢散开,头上别新月形梳子为饰品。也有人将发辫盘系成发结。

地毯、花帽、艾德来斯绸、民间印花布和英吉沙小刀等是维吾尔族最盛名的传统工艺制品。

总之,维吾尔族服饰形式清晰,纹饰多样,色彩鲜艳,图案古朴,工艺精湛。

8、民族音乐

维吾尔木卡姆。“木卡姆”是中亚、南亚、西亚、北非及整个伊斯兰文化圈内拥有的一种乐舞形式。

人们常说的十二木卡姆,是指南疆木卡姆,是由十二部大型古典套曲组成,每一部套曲又包括“穷乃合曼”、“达斯坦”和“麦西热甫”这三个大部分。十二木卡姆共有歌曲、乐曲260首,全部演唱一遍需要二十多个小时。伴奏乐器有萨它尔(主唱者自拉自唱)、弹布林、热瓦甫、都它尔、丈介克、卡龙、小手鼓等等。

北疆木卡姆,是十九世纪由南疆传入,也有12套。除没有“穷乃合曼”之外,结构与南疆木卡姆相同。音乐比较明快,主演唱者用弹布林或者萨它尔。而哈密木卡姆流行于东疆的哈密地区。与南、北疆木卡姆相比较,风格结构不尽相同。它由短小的散序起唱,接着演唱系列短小的歌曲和歌舞曲,无间奏曲。它也有十二套,称哈密十二木卡姆。其伴奏乐器有哈密艾介克(似中胡)、刀郎热瓦甫、手鼓等。全部歌曲有262首,从头演唱一遍约需12个小时。

刀郎艺术。刀郎是喀什地区麦盖提、巴楚、莎车的一种文化现象。刀郎舞称刀郎赛乃姆,音乐称刀郎木卡姆。刀郎舞是一种礼俗性舞蹈,逢节日喜庆,人们都要跳刀郎舞。跳

刀郎舞的时候,人们要围圈席地而坐,男女相对起舞,动作粗犷、豪迈。音乐由慢变快,舞蹈由两人对跳变为集体舞。随后出现双人竞技性旋转表演。

9、维吾尔礼节

维吾尔族的礼节与宗教也有着极为紧密的关系。人民之间的礼节表现了平等、友爱、敬老、爱幼的精神,劳动人民相见总是相互亲切地握手、问候,对老人十分尊敬。妇女中还有长者亲吻晚辈的礼节。

待人接物很讲礼貌,在路上遇到尊长和朋友时,习惯于把右手掌放在左胸上,然后把身体向前倾30度,并连说:“艾斯拉姆艾来孔!”当行路人无处进餐和住宿时,只要说明来意,主人虽不相识,也会殷勤招待。

走路让长者走在前面,谈话让长者先谈,入坐让长者坐在上座,吃饭,先端给长者。

小辈在长者面前不喝酒、吸烟;老人无论到哪里去作客,他骑的马不论是卸鞍子,还是饮马、喂马,都由年轻人去做,走时,年轻人给老人备鞍,扶老人上马。

家里来了客人,全家都出来欢迎,然后女主人以十分真诚的态度,用盘子端来茶水。

老人吃饭时或到别人家里去,常常双手摸脸做“都瓦”(祝福仪式)。

亲友相见必须握手问候,互相致礼和问好,然后右臂抚胸,躬身后退步,再问对方家属平安。

妇女在问候之后,双手扶膝,躬身道别。

在屋内坐下时,要求跪坐,禁忌双腿直伸,脚底朝人。

接受物品或给客人上茶时要双手,单手接受物品被视为缺乏礼貌的举动。

10、洗洁

维吾尔族小花帽课件

新疆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爱清洁。他们洗睑脸盆。喝茶、吃饭之前定要洗手。洗后的手,必须双手紧握,挤出残留的水珠,然后再行擦拭,不得甩手弄,这是对主人或身边人的不尊重。洗涤餐具、也是一件一件冲洗,然后搁置起来,让其自行晾干,不用揩拭。比如碗盆之类,洗后将口朝下搁置,使其自干。

11、禁忌

在饮食方面,禁吃猪肉、驴肉、狗肉、骡肉;自死的牲畜一律不食;土葬而不火葬。屋内就坐时要跪坐,禁忌双腿直伸,脚朝人。亲友相见要握手互道问候。然后双手摸须,躬身后退一步,右臂抚胸;妇女在问候之后要双手扶膝躬身道别。接受物品或清茶要用双手、忌用单手。

吃饭或与人交谈时,忌擤鼻涕、打哈欠、吐痰,饭毕有长者领作"都瓦"时,忌东张西望或站起。北疆地区,禁止在长辈面前讲诙谐或揶揄的语言。

衣着忌短小,上衣一般要过膝,裤腿达脚面,忌户外着短裤;在公共场合忌光着上身,更不能穿着背心、裤衩到别人家里去。

到别人家去,一定要让年长的人先进门;未经主人同意不得擅自动用主人家的物品;青壮年妇女一人在家时忌外人进去;新婚夫妇的洞房忌随便闯入;见到门上挂有红布条,表示妇女分娩或小孩出疹子,忌外人入内;不要和妇女开玩笑;忌背后议论别人的短处;禁止在住地附近、水源旁边、墓地、清真寺周围和果树下面大小便、吐痰或倒脏水;在清真寺和麻扎(墓地)附近禁止喧哗;禁止携带污浊之物进入墓地和清真寺;禁止在墓地附近修猪圈、厕所,不许牲畜在墓地内乱跑,不许从墓地上取土;不得用自己的水桶或罐子在水井或涝坝内打水,要先用公用水桶打水,然后倒入自己的桶或罐内;

12、文化生活

维吾尔族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语言属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使用以阿拉伯字母为基础的维吾尔文。由于民族之间长期频繁的交往和学习,许多维吾尔族人兼通汉语和哈萨克语。

维吾尔族有灿烂的民族文化。

早在十一世纪70年代,哈喇汗王朝时的玉素甫?哈斯?哈吉甫所著《福乐智慧》叙事长诗,马赫穆德?喀什噶尔编著的《突厥语大辞典》,都闻名遐迩。

民间文学也十分丰富,有不少著名的故事、寓言、笑话、诗歌、民谣和谚语。《阿凡提的故事》在维吾尔族群众中广泛流传。尤其是民间歌谣,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单调高昂,节奏欢快、活泼、优美、充满浓厚的生活气息。每逢盛大节日和喜庆吉日,或是劳动之余,维吾尔族男女老幼都要伴着“达甫”(手鼓),唱起悠扬激越的民间歌谣。 维吾尔族人民能歌善舞。“麦西来甫”(聚会的意思)是维吾尔族人民最喜爱的一种群众性娱乐活动。每逢佳节、婚事、喜庆活动都要演唱和舞蹈。乐曲热情奔放,舞姿轻巧优美。开始时,一人高唱序曲,接着手鼓响起,众人齐唱,歌声悦耳,旋律欢快。人们被邀对舞,扬手顿足、旋转翩跹。高潮迭起,情绪炽烈,欢歌笑语,令人心驰神往。

13、传统节日:肉孜节、古尔邦节、诺鲁孜节、拜拉特节(又称“油葫芦”节)、白雪节

二、哈萨克族

1、民族简介

哈萨克族主要分布在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木垒哈萨克自治县和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他们大部分从事畜牧业,除了少数经营农业已经定居之外,绝大多数是按季节转移牧场,过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

哈萨克族牧民的冬衣大多用牲畜皮毛制成,男子冬天一般都穿羊皮大氅,春、夏、秋、三季都住在易拆卸可携带的圆形毡房内,冬季搬到“冬窝子”或住在平顶土房或木房里。毡房内的陈设都有一定的规矩,分住人的和堆放东西的两部分。毡房一般向东。牧民出门都骑马,冬季也有坐雪撬的。

经济仍以牧业为主,兼营农业、狩猎业,并大力发展工业,包括著名的克拉玛依油田和独山子油田。哈萨克人的饮食多为肉食与奶茶,过古尔邦节及喜庆日都要举行传统的赛马、刁羊、姑娘追和摔跤等活动。文学艺术丰富多彩,能歌善舞,多以民间乐器冬不拉伴奏。

2、民族习俗

哈萨克族尊敬老人,喝茶吃饭要先敬老人,一般在进餐时习惯长辈先坐,其他人依次围着餐布屈腿或跪坐在毡子上。在用餐过程中,要把最好的肉让给老人。

哈萨克族有许多禁忌,如:年轻人不准当着老人的面饮酒,不准用手乱摸食物;绝对不准跨越或踏过餐布,不准坐在装有食物的箱子或其他用具上。忌讳当面数主人家的牲畜;不能跨过拴牲畜的绳子,也不能骑马进入羊群;不准坐在装有食物的箱子或其他用具上,忌讳别人当面赞美自己的孩子,尤其不能说“胖”,认为这样会给孩子带来不幸;忌客人在家门口下马和骑快马到家门口下马;忌食猪肉、狗肉、驴肉、骡肉和自死的畜禽肉及动物的血。

哈萨克族热情好客,待人真诚。对登门投宿的人,主人都要拿出最好的食品招待。十分尊贵的客人或多年未见的亲人到来,除宰羊外,还需宰马,以马肉相待。入餐前,主人用壶提水和脸盆让客人洗手,然后把盛有羊头、后腿、肋肉的盘子放在客人面前,客人要先将羊腮帮的肉割食一块,再割食左边耳朵之后,将羊头回送给主人,大家共餐。食毕大家同时举起双手摸面,做“巴塔(祈祷)”。客人中如果有男有女,一般都要分席。

节庆

3、传统节日

哈萨克族主要节日有古尔邦节、肉孜节和那吾热孜节。在那吾热孜节里家家户户都要用肉、大米、小麦、大麦、奶疙瘩等混合煮成的“库吉”(稀粥)。抛撒“包尔沙克”、糖,迎喜事是哈萨克族的传统礼俗。

三、达斡尔族

1、民族简介

达斡尔族人主要聚居在内蒙古自治区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及附近旗县、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郊及附近县,少数居住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塔城县。

达斡尔族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新疆的达斡尔族人由于长期与当地各族人民共同生活和劳动,相当一部分兼通汉、蒙古、维吾尔、哈萨克等语言。达斡尔族在清代借用满文,辛亥革命后普遍用汉文。

达斡尔族是中国北方具有悠久历史和农业文化的民族。达斡尔,意为“耕耘者”,是达斡尔人的自称,最早见于元末明初。清康熙初年,出现了“打虎儿”的译名,以后又常译为“达胡尔”、“达虎里”、“达呼尔”等,新中国成立后,根据本民族意愿,统一定名为达斡尔。

2、民族习俗

达斡尔族饮食主要以面粉、大米及牛羊马猪肉、家禽肉蛋为主。在新疆因长期与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居住在一起,猪肉虽不在禁忌之列,但也很少食用,与东北地区达斡尔族大相径庭。花样品种有米饭、拉面、汤面、烤馕等,基本上与汉族和其他兄弟民族相同,喜在春季3-5月份吃凉面,腊月八日吃腊八饭。 达斡尔族房前屋后常种有各种蔬菜,除了大量应时吃用外还加工成酸菜、咸菜、干菜,以备冬春食用。最有特色的是用刀将豆角和西葫芦削成细长条,晒干后编成股储存。达斡尔族妇女还采集柳蒿菜、山葱、山芹菜、黄花等野菜,煮熟食用。

敬老、互助和好客。对长者,无论是在路上行走,还是出入房门,青年人都要让路;儿女外出归来,要给老人请安;凡有好吃的或是老人喜欢吃的食品,首先要敬给老人或给老人留下一份。客人来访,主人要递烟、敬酒、端出奶制品热情招持,若是贵客临门,还要增加“瓦奇”(猪肘子)和“手扒肉”等佳肴,盛情款待。无论谁家宰杀牲畜,都要选出好的肉分赠给邻居和亲友,狩猎或捕鱼归来,甚至路人都可以分得一份。

3、传统节日

达斡尔族最大节日是春节,达斡尔族称春节为“阿涅”,是一年之中最盛大的节日。过年之前家家都要进行充分准备,杀年猪,打年糕。年三十用各种杂物码起一个垛,晚上点燃,老年人要把大块肉和饺子投入火中,祝福人畜兴旺,年三十吃饺子有的要在一个饺子里放上白线,意味着吃到这只饺子的人可长寿两百岁;有的在一个饺子里放上铜钱,吃到的人意味着今后不缺钱花。初一开始拜年,拜年的人一进门就要打开主人家的锅,抢吃年糕,表示亲密无间,然后吃猪寿子、手把肉,妇女之间要互相赠礼,礼物有烟叶、奶皮、糕点和冻肉,春节一直过到正月十六。

正月十六为“黑灰日”,在黑灰日这一天,人们之间,特别是青年人之间要互相往对方的脸上抹黑,认为抹得越黑,新一年越吉利。达斡尔族也过中秋节,吃月饼。

达斡尔族过去以自然界为崇拜对象,每年阳历五月,屯众杀牛或猪祭天、地、山、川诸神。每个家庭均有一个专司祭祀的萨满,除祈祷、祭鄂博(一种山神)外,甚至以巫术治病,届时要杀牛、羊,同时还要奉送许多食品。如奶皮、奶油及各种糕点,如今祭祀活动已不多见。

四、塔塔尔族

1、民族简介

塔塔尔族现有人口4127人,主要分布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伊宁、塔城、乌鲁木齐。当数散居在布尔津、奇台和南疆的主要城市。15世纪中叶,鞑靼建喀山汗国,居处伏尔加河、卡马河一带。20世纪初起,该族部分人迁入新疆,遂成中国少数民族之一。

塔塔尔族有自己的语言,属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西匈语支。有以阿拉伯字母为基础的文字。由于长期与维吾尔族、哈萨克族共处,因而这两个民族的语言、文字也逐渐成为塔塔尔族的日常用语和通用文字。

过去多数经营商业,少数从事农、牧、手工业。塔塔尔族的文化教育事业发展较早,知识分子较多,不少人长期从事教育工作。

塔塔尔族人酷爱戏剧、音乐和歌舞,文化生活丰富多彩。他们的音乐舞蹈有独特的民族风格,节奏鲜明,活泼动听。比较古老的乐器有两个孔的“库涅”(直吹的木箫)和用铜片制作的“科比斯”(口琴);此外还普遍使用手风琴、曼陀林、七弦琴和小提琴。其舞蹈具有广泛的群众性,在喜庆节日里,喜欢举行舞蹈。按照传统习惯,舞蹈中的男角色要由女子扮演。舞蹈的动作活泼、灵巧、奔放。

习俗

2、民族习俗

进餐时,每个人面前都放一块小手巾,用以擦拭嘴、手并防止食物溅在衣服上。全家人围坐一圈,中间餐桌上放一块餐布,吃饭时习惯用勺子、刀子、叉子。上茶、上饭,要先送给长者,然后再按年龄大小先后递送。饭毕要做“巴塔”(祈祷)才算就餐结束。

3、传统节日

同当地其他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如维吾尔族、哈萨克族等相似。萨邦节是塔塔尔族独有的节日,也称犁头节,一般定在每年的六月份举行。

五、塔吉克族

1、民族简介

塔吉克族有人口33538人。主要分布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南部的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少数散居在该县以东的莎车、泽普、叶城、皮山等塔里木盆地西部边缘地区。

塔吉克人有自己的语言,普遍使用维吾尔文,信仰伊斯兰教。主要从事畜牧业,兼营农业,过着半定居半游牧的生活。

塔吉克人性格坚韧、豪放。在塔吉克古老的传说中,鹰是英雄的象征。牧民们最喜欢吹的是用鹰翅骨做的 短笛“那艺”。最出色的舞姿以模拟雄鹰翱翔为特色。塔吉克族还以善骑著称。刁羊、“挂波齐”(马球)等马上游戏竞技,都是塔吉克人最喜爱的群众体育、娱乐活动。

塔吉克族的乐曲很丰富,有歌舞曲、弹唱曲、情歌、哀悼曲、宗教歌曲、刁羊乐曲等等。歌曲大都为山歌体,有固定的韵律,多数为7声音阶。其乐器有多种,其中鹰笛被视为塔吉克音乐的象征。还有两种独有的乐器,一是莱布甫,一六弦弹拨乐器,另一种是巴郎孜阔木,九根琴弦。

塔吉克族主要从事畜牧业,兼营农业。住正方形平顶木石结构房屋,夏季放牧时使用毡房。喜食酥油、酸奶和奶茶。塔吉克族能歌善舞,民间口头文学和工艺美术丰富多采。

2、民族习俗

塔吉克族重礼节,热情好客。对来访的宾客或要求投宿的过路人,不论相识与否,都热情欢迎,竭诚款待。通常是要选一只肥美的羊羔呈送到客人面前,若客人满意,才牵出去宰杀、烹煮。用餐时,主人先敬客人一碗羊肉汤,再端上大盘的“手扒羊肉”。客人若先从盘中取一块献给忙碌的女主人,主人将更加高兴。接着,主人要先将羊头献给席间最尊贵的客人,待客人割下一块肉时,再把夹着羊尾油的羊肝分别献给各位客人,以示敬重。之后,大家开始蘸盐水吃肉。为增添席间的欢乐气氛,青年人要竞相比赛折羊骨,即用双手握住油滑的羊腿骨轮流用力折。这是技巧和力气的较量,折断者受到大家热烈地称赞。

3、传统节日

塔吉克族信仰伊斯兰教,许多民族节日皆与宗教有关,传统的"巴罗提"节即是其中之一。"巴罗提"一般在伊斯兰历每年8月的头两天举行。由于节日之夜家家都点一种特制灯烛,故称之为灯节。

节日前夕,每家都要自做多支小灯烛和一支特大的灯烛。节日之夜,全家人围坐在炕上,中间摆放着一个供插灯烛用的沙盘。这时,家长按辈份和年龄高低呼叫每个人的名字,叫一个答应一个,并在应者面前插一支点燃的灯烛,以示吉祥,全家人的灯烛都点亮后,各自伸出双手在自己名下的灯烛上烤一下,再作祈祷,愿真主降福保佑平安。仪式结束,阖家大小在灯光下共享丰盛的佳肴。接着,便把家中扎好的那支最大的灯烛火把点燃后插到屋顶上,全家人要出来肃立屋前,默默祈颂。与此同时,各家门前要点火堆驱邪。青少年们则在烛光下、火堆前欢歌跳舞,尽情戏耍,彻夜不眠。

六、锡伯族

1、民族简介

锡伯族有172万多人,分布在新疆的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和霍城市、巩留县等。沈阳、开原、义县、北镇、新民、凤城、扶余以及内蒙东部也有分布。

锡伯语跟满语很接近。新疆的察布查尔、霍城、巩留、塔城等地的锡伯族,至今仍保持着本民族的语言文字,兼用汉语、维吾尔语、哈萨克语。东北锡伯族在语言、衣食、居住等方面和当地的汉族、满族基本相同。锡伯文是1947年在满文基础上稍加改变而成,沿用至今。

2、民族习俗

锡伯族以米、面等为主食,也食用奶茶、酥油、牛肉、羊肉等。穿戴基本与满族相同,随着时代的变迁,地区的差异以及民族间的相互影响而有所变化和差异。清代,锡伯族男子服饰与满族服饰大体相同,多着左侧开衩的长袍和短衣,戴圆顶帽,穿白袜绣花鞋,喜欢戴耳环、手镯、戒指。老年妇女在春夏秋多包白头巾,冬季则戴棉帽,帽沿缝上海豹皮,叫做"坤秋帽"。姑娘只留一条长辫子,从背后正中垂下。结婚后梳双辫,盘结在头上。清朝末期,服饰逐渐与汉族相同,只有伊犁地区的锡伯族妇女至今仍保持着穿袍的习惯。

锡伯族十分注重礼仪,也有一些禁忌。比如睡觉时脱下的裤、鞋、袜等不能放在高处;不能在炕上横卧;木能从衣帽、被子、枕头上跨过;吃饭时不能坐门坎或站立行走,严禁拍桌打碗;媳妇不能与公公同桌用餐,也不能同坐;递刀给别人要刀尖朝自己,刀把朝对方,忌食狗肉,族内同姓禁止通婚等。

锡伯族能歌善舞。射箭是锡伯人民传统的体育活动。男孩子一出生,家里人就在门口用红绒线挂一副小弓箭;长到五六岁时就开始学骑马、射箭。过去弓箭作为狩猎工具和作战武器,现在,射箭发展成民间体育活动。逢年过节,或者双休日、农闲时,经常举行各种射箭比赛。因此,他们为国家输送了许多优秀射箭运动员。摔跤是锡伯族地区最广泛的群众性传统体育活动。小孩爱相扑,大人喜欢角力。他们三五人聚在一起,总得较量一番,看谁的臂力强。因此,锡伯族涌现了很多摔跤能手。举重是锡伯族人民锻炼身体和比试力气的一种形式。他们从生活实际出发,将石磙、碾磁、粮袋、巨石等,凡是可以举用的什物,都作为他们练功和赛力的运动器具。在举行庆典活动和人多的场

篇四:维吾尔族知识整理

维吾尔族

民族简介:

音乐舞蹈史诗《十二木卡姆》、维族舞蹈等闻名中外。维族传统舞蹈有:《顶碗舞》、《大鼓舞》、《铁环舞》、《普塔舞》等;维族民间舞蹈有:《赛乃姆》、《夏地亚纳》;民间乐器有“达甫(手鼓)、“都他尔”和“热瓦甫”等。维吾尔民族医学是祖国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民族习俗:

住房一般是泥土建筑,用天窗采光,屋内设有壁炉,屋顶平坦,可以晾瓜果和粮食。饮食以面粉、玉米、大米为主、喜吃瓜果。日常的食品有馕(烤饼)、面条、抓饭、茶、奶等。服饰:城市妇女多穿西装上衣和裙子;农村男子穿长袍,妇女多在宽袖连衣裙外套黑色对襟背心;男女老少都爱戴四楞小花帽;耳环、手镯、项链是妇女喜爱的装饰品。婚俗:青年男女婚姻自由,婚礼隆重热烈。丧葬:实行土葬。人死后净身并用白布裹身,用移尸木匣抬到墓地入葬。节日有肉孜节(开斋节)、古尔邦节、诺鲁孜节等。礼节:待人接物很讲礼貌,在路上遇到尊长和朋友时,习惯于把右手掌放在左胸上,然后把身体向前倾30度,并连说:“牙克西姆斯孜(您好)!”当行路人无处进餐和住宿时,只要说明来意,主人虽不相识,也会殷勤招待;走路让长者走在前面,谈话让长者先谈,入坐让长者坐在上座,吃饭,先端给长者;小辈在长者面前不喝酒、吸烟、老人无论到哪里去作客,他骑的马不论是卸鞍子,还是饮马、喂马,都由年轻人去做,走

复白天吃喝的习惯。开斋节前,各家习惯炸馓子、油香、烤制各种点心,准备节日食品。节日期间人人都穿新衣服,戴新帽,相互拜节祝贺。

节日期间杀羊或骆驼,到清真寺去作聚礼,唱歌跳舞,并举行赛马、刁羊和摔跤等活动。(下面是两个比较重要的节日)

肉孜节: 这是信仰伊斯兰教各民族共同的节日。阿拉伯语称之为“尔德?菲图尔”节。尔德是节日的意思,“尔德?菲图尔”即大节日。回族称此节为“开斋节”或“大尔德”节。新疆维吾尔等民族称为“肉孜节”。“肉孜”一词系波斯语,意为斋戒之意。也有人认为肉孜系白昼、白天之意。因白天要斋戒。总之,肉孜节与斋戒是密切相关的。

肉孜节规定在回历10月1日。在此之前的一个月,即从回历9月1日开始,信仰伊斯兰教的人按“古兰经”规定,应封斋一个月。回历9月称之为“莱麦丹月”通称“斋月”。斋戒是伊斯兰教规定的五功之一。伊斯兰教的创始者穆罕默德说:“斋戒一半是忍耐。”按照规定,每个成年的穆斯林,不论男女,在斋月的白天,即从天破晓至日落,不吃饭,不喝水。夫妻间禁止房事,抽烟的人要戒烟。还要求人们克制一切私欲,断绝一切邪念,封斋的一个月中,每天天亮前,清真寺有人敲起“纳格尔”鼓,招呼人们吃封斋饭,此后开始斋戒。直到回历9月29或9月30日,由有声望、有学识的阿匐于傍晚时,望夜空,若能望到新月,第二天便为肉孜节,可开斋。回历属于太阴历,以月亮周而复始为一个月,没有润月,这样与公历一年相差11天,所以各个月份都可能出现肉孜节。每33年循环一次。有人说能过两个相同的肉孜节就算高寿(即66岁)如同汉族的年过花甲。

古尔邦节: 古尔邦节在肉孜节后的70天,如果从封斋开始算起,则是整整100天。 古尔邦节在阿拉伯语中称做“尔德?古尔邦”节。尔德,节日的意思。古尔邦,亦称阿祖哈,都含有“牺牲、献身”之意。故又称之为“宰牲节”。在新疆的维吾尔族及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中,与肉孜节相比,古尔邦节显得更加热烈隆重。

古尔邦节来源于古代阿拉伯宗教传说,北部阿拉伯人的始祖伊布拉欣直到年老,收下哈加尔为妻,才有了儿子易司马义。年老得子,伊布拉欣自然分外高兴,但他的结发妻子萨拉不容哈加尔母子,伊布拉欣只好忍痛将哈加尔母子送到沙漠的克尔白附近的帐篷生活,在沙漠中哈加尔的水喝完了,便到萨法山、马尔瓦特山找水,口干舌燥,一无所获。但回到帐篷竟发现易司马义用小手在沙漠中扒出一个小坑,有泉水溢出,这便是有名的渗渗泉。从此吸引了许多人到此定居。易司马义成为人们最喜欢的孩子。时光荏苒,易司马义长成了英俊的青年。伊布拉欣更加痛爱自己的儿子,每年来此一次,看望妻小,朝拜真主。一天夜里,伊布拉欣在梦中听到一个声音对他说:“真主命令将你儿子易司马义杀掉献祭。”他从梦中惊醒,说:“真主啊,如果您命令我杀死我的儿子,我遵命。”此后,他又睡了,梦中再次听到一个声音对他说:“真主命令你将儿子易司马义杀掉献祭”。伊布拉欣又惊醒,连忙跑下礼拜,说道:“主啊,如果你命令我杀死我的儿子,我遵命。”此后,他又睡了,梦中又听到了刚才的话。他醒后自言自语,现在,我必须遵命了。他来到帐篷,让易司马义跟他走,在山顶之上,他对儿子讲了梦中之事,易司马义说:“父亲,您就奉命行事吧!您将发现我能够忍受下来,为了真主的旨意。”伊布拉欣不忍心让儿子看见刀,将他双手捆绑,推到一块石头上,伊布拉欣拔出利刃,硬着心肠说:“主啊,我就这样执行您的旨意了。”举起刀来,还没落到儿子的脖子上,突然听到一个声音,“伊布拉欣,现已表明,你是忠实于信仰的人。”只见一个天使捧着一只肥大的绵羊来到他跟前,说:“杀掉这只绵羊代替易司马义献祭吧。”伊布拉欣解开儿子手上的绳子,将绵羊杀了。于是每年回历12月10日成为古尔邦节。到这一天,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按户要杀一只羊,一户或七户杀一头牛。同肉孜节一样,古尔邦节的日子在公历日期也不一致,每年提前11天,因此,各个月份都可能出现。备足了往返路费的人在古尔邦节到来之前,要赶往麦加朝觐。

古尔邦节对和田的维吾尔族来说,是一年中最盛大的节日。节前要做充分的准备,屋里屋外打扫得干干净净,大人、孩子都要添置新衣服。几乎家家户户要炸馓子,即把和好的面拉成细细的面条样,放进油锅炸,盘成一卷,又香又酥又脆。还要做各式各样的甜点心,咸

点心。再加上圆馕、薄馕、糖果、瓜果、饮料等,整个餐桌或餐布上摆得满满的,上面罩上布单,客人来时将单子揭开,再陆续端上手抓羊肉,有的还有粉灌羊肺、米灌羊肠等。味道十分鲜美。

古尔邦节是个大节,按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规定,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职工放假三天。实际上节日还要延续一段时间,工余之际,还要探亲访友。节日期间,不论是城镇的街道,还是通往农村的路上,人们大都坐着毛驴车,穿着鲜艳的衣服,认识者相互问候。熙熙攘攘,十分热闹。有的人还边走边唱。集市的广场上,摆起了转椅(称为“恰合毕力克”)供孩子们玩。姑娘们主要是荡秋千(称为“衣兰阔其”)还有玩晃板的。人们尽情地玩耍。如果节日是在天气凉爽季节,人们还要举行摔跤、叼羊、顶羊、斗鸡等活动。

住房一般为土木结构的平房,经济条件好的住房讲究,设有廊房,并雕花纹或绘制图案。

建筑

宗教习俗

篇五:维吾尔族帽子的特点

维吾尔族帽子特点

维吾尔族是个爱花的民族,人们戴的是绣花帽,着的是绣花衣,穿的是绣花鞋,扎的是绣花巾,背的是绣花袋,衣着服饰无不与鲜花息息相关。 维吾尔服饰形式清晰,纹饰多样,色彩鲜明,图案古朴,工艺精堪,其发展演变规律清楚,有些服饰款式与新疆出土衣物颇为相似,体现了一个地区、一个文化的历史沉淀。又具有鲜明的民族文化特色的审美接受范式,从中窥见民族服饰的传承性与地域性的习俗。

解放后,特别是近一、二十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维吾尔族的服饰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西服和新潮服装已越来越受到维吾尔族群众,特别是青年男女的喜爱。

维吾尔族的传统帽子

维吾尔族帽类及头饰种类很多,在维吾尔族服饰中最有特色维吾尔族男女都喜欢戴帽子,因为戴帽不仅具有防寒或防暑的功能,更重要的是作为生活礼仪中的需要,社交、探亲、访友以及节日聚会等场合均需佩带。维吾尔族的传统帽子主要有皮帽和花帽两大类。

皮帽主要用于御寒,大多用羊皮制作,也有狐皮、狸皮、兔皮、旱獭皮、海獭皮、貂皮等。主要有以下几种:

1、白吐马克(喀什白皮帽)

主要由青年男子戴,形似深钵,羊皮制,绒毛在内,皮板在外,顶部有四个厚大的菱角,在下沿,有一圈白色或黑色毛边。

2、阿图什吐马克

帽面由黑色平绒或丝绒制成,形似钵形,较喀什吐马克浅,下沿的一圈毛边

为旱獭或貂皮制成。

3、赛尔皮切吐玛克

形状同白皮帽,但布料用平绒或丝绒制成,沿边较细,而用貂皮或其它兽皮作成,此帽一般由中老年男性和宗教人士戴。

4、欧热吐玛克

该帽约高30公分,形状类梯形、柱形,分里外两层,以一般羊毛皮为里子,黑色羔皮作面,男女农民均戴,女帽主要由老年妇女戴。

5、开木切特吐玛克

沿边较宽,用海獭皮缝制,帽圈帽顶用黑色或咖啡色平绒、丝绒作面子,此帽子过去多为贵妇佩戴,现在多为老年人佩戴。

6、库拉克恰

是维吾尔族群众冬季常戴的皮帽,基本形状是圆形,两侧帽瓣较长,可以上下活动。库拉克恰的主要种类之一的羔皮库拉克恰,是较有特色的一种,用羔皮作成,色彩部分为黑色或灰色,它的两侧瓣不能翻下,只是一种装饰;喀力帕克(毡帽),内毡外布,等等。

皮帽本来是冬天戴的,具有保暖和御寒作用。但是维吾尔族群众中有夏天戴皮帽的习俗,是因为它还具有保持头部皮肤湿润和防暑的作用。

[编辑本段]维吾尔族的花帽

维吾尔花帽不仅选料精良,且工艺精堪,制作小花帽的维吾尔工匠,都有一套“绝活”。花帽的图案与纹样千变万化,各不相同花帽的样式、花纹与图案也与各地域环境的有关,各地的花帽,都具有明显的地方特色。喀什地区花帽样式繁多,尤以男花帽显著,那种以黑底白花纹为主,色彩对比强烈、格调典雅的“巴

旦木”图案,按纹饰的线构成的,凌角突起而显出立体感,却把黑白色深印在人们的脑海中。和田、库车地区的花帽则以优质的丝绒面料,又配色彩各异的丝绒编织纹样,疏密有致的穿插,致使纹样透溢出独特韵味。有的花帽镶饰串珠、金银饰片,珠饰圆润光泽,巧妙地运用图案本身结构的因素,使花帽繁花似锦。还有的花帽顶部纹饰凸起,彩线编织细腻,彩球串缀闪亮夺目,是新娘的喜爱之物。吐鲁番地区的花帽则以色彩艳丽著称,那大红的花纹配上翠绿的花纹,宛如朵朵绚丽的奇葩。伊犁地区的花帽,不仅突出线纹的流动感,它的特色具有素雅、大方的优点,花帽造型扁浅圆巧,纹样简炼概括

作文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