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字数作文 > 教育资讯

让历史告诉未来ppt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14 06:42:30 字数作文
让历史告诉未来ppt字数作文

篇一:让历史告诉未来

让历史告诉未来

——坚持走解放思想,扩大开放的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穿越五千年历史烟云,翻阅中国古老辉煌,从商鞅变法到科举纳贤,从丝绸之路到郑和下西洋,从百家争鸣到百花齐放,从文景之治到康乾盛世,每一个创造辉煌的时代,无不闪烁着“思想解放”的光芒。然而,在“闭关锁国”封建思想禁锢下,泱泱大国、壮士割腕、秀丽山河、支离破碎。直到中国共产党于黑暗中擎起智慧的灯塔,于血雨中力挽狂澜!他们高举“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旗帜,领导中国人们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尤其是在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改革开放”的大旗,动摇了为害已久的“左”倾教条主义与“左”倾空想共产主义的根 基;冲刷了闭关锁国几世纪所积累的愚昧落后;摆脱了“文革”所造成的经济文化险境。

30年改革开放,30年思想大解放,给神州大地带了深刻的变化,从西部大

开放到三峡大坝的建设,从神州一号到嫦娥一号;从西气东输到南水北调....30年的历史,是国家综合国力从“濒于崩溃边缘”到“当惊世界殊”的历史;这30年的历史,是通过一次次思想解放大讨论、破除各种思想束缚、寻找或者回归发展常识的历史;这30年的历史,是改革不适合现代化发展要求的体制机制、建立现代国家发展模式的历史;这30年的历史,是“放眼向洋看世界”对外开放、加大国际合作、逐渐融入世界的历史;这30年的历史,也是认识到须由单向的经济发展拓展为政治、文化、社会全面推进的科学发展的历史;这30年的历史,更是探求“以人为本”、弘扬人的价值,保护私产、保障自由、彰显权益的历史,因而也是全体人民共同创造的历史。 “向海而兴,背海而衰。禁海几亡,开海则强”, 这30年在中国大地上描绘了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奏响了一曲气壮山河的恢弘乐章。

古希腊学者阿基米德告诉我: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撬起地球。中国的富强发展的历史告诉我:解放思想,扩大开放是富民强邦之路,是文明和谐发展的必由之路。只有继续坚持解放思想,扩大开放,才能促进中国的进一步发展。在这千帆竞发、百舸争流的今天,市委再一次发出了“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的号召,作为我,一名普通的民政干部,深深感受到了那种抢抓机遇、敢为人先的胆识和魄力,感受到了那种永不懈怠、勇往直前的奋发精神,他犹如嘹亮的号角,给人勇气、崔人奋进。

不难看出,构建和谐社会的“以人为本”,就是要时时处处对人民群众满怀深情,在情感上尊重理解体谅人民群众,在行动上为人民群众谋利、谋富、谋福。“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对人民群众的感情要通过身边事、手头事、眼前事体现出来,要让老百姓从自身生活中听得见,摸得着,看得到。从美好的大学校园步入纷繁复杂的社会,我也曾为横扫天下而期冀,曾为雄鸡一唱而憧憬,而此时此刻,我更为成为一名光荣的民政工作者而感到自豪,这将是我实现人生价

值的平台,是我人生的崭新起点。民政工作几经沧桑,却始终没有离开。“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上为政府分忧,下为百姓解愁”的宗旨。在人民最危难之时,我们代表党伸出了救援之手,为帮助灾民重建家园;当群众遭受贫困困扰时,我们精心部署,辛勤工作,为人民构筑了“最后一道防线”;民政工作的特殊对象决定了它所直接面对的是社会最低层,最贫困,最无助的社会弱势群体。有人曾评价说:“城乡贫富差距有多大,我们离和谐的差距就有多远”。面对这样的评价,我们每一个民政工作者都感觉到肩上沉甸甸的责任,也深知“木桶规律,短板效应”对社会和谐的巨大影响。而我们所面临的对象正是那木桶周围最短的木橼――老、弱、病、残、困,只有补齐他们这所谓的“短板”,我们这只社会大木桶才能载动更多的发展和辉煌。为了早日实现这一目标,每一个民政工作者都尽职尽责,任劳任怨。为了给受灾群众送去温暖的衣被,他们是马不停蹄,风雨兼程;为了给灾民重建家园,他们是风餐露宿,夜以继日;为了看望受灾群众他们是满身泥泞,不辞辛劳;为了给群众送去节日的祝福,他们甚至连大年三十也不能与家人团聚。

有人说民政工作平淡,但其中却包含着无数感动人心的故事,折射出的是人性的善良和淳朴。有人说民政工作平凡,但面对无情的灾祸时,从民政工作者身上渗透出来的是无尽的韧性与刚强。有人说民政工作单调,但其中却展现出了无数战胜自己、战胜生活,战胜自然的精彩。我们以人为本,勇于开拓,为居民营造安居乐业的家园;我们为孤老残幼的生计寝食不安,为改善人民的生活质量鞠躬尽瘁;我们为人民子弟兵解除后顾之忧,为军队和国防建设添砖加瓦;我们为长辈们奉献爱心和孝心,为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乐的目标筹谋策划。

悠悠两江养育了我们,巴渝儿女天生具有不畏艰险,敢于抗争的精神,但在经济大发展的潮流里,我们不得不承认与发达地区相比,存在一定的差距,思想还不够解放,视野还不够开阔,开拓还不够大胆、做法还不够创新,存在峡谷意识。风物长宜放眼量,登高壮观天地宽。承认差距是一种胸怀,找出差距是一种境界,缩小差距是一种本领。

工作的美丽,不在于获得多少报酬,而在于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奉献的快乐,不在于吃多少苦,而在于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为社会的发展作出有益的事情,这就是我镌刻心底的座右铭。蹉跎岁月,也许人们的脑海中不曾出现过我的名字,在我的人生的舞台上,也许没有绚烂的鲜花和掌声,有的只是崎岖的道路,坎坷林立荆棘丛生。而我相信和谐这一粒种子,在我们播撒宽容,真诚,奉献的时候,我们收获的是尊重,是快乐,是友情;我相信和谐这个理想,实现着美好富足的愿望,是我们一生都受用不尽的精神财富。

正所谓“万涓化作河,才有了一泻千里的豪放,江河汇成海,才有了冲天破云的磅礴”。和谐是你我的相互尊重,和谐是你我的团结协作,和谐是我们在危难中为他人献出的温暖与关怀,捧出的鲜花与掌声,送上的微笑和祝福。文明是萍水相逢的微笑,是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热情;文明是品格高雅的象征,更是社会和谐的基石。齐心共谱和谐乐,盛世共享太平欢。作为一名民政人,我把民政工作的和谐比作一盏灯,一盏照亮所有黑夜中孤独灵魂的明灯,巴金老人的灯曾

经使他微笑面对生活,我们民政这盏长明灯将更亮更暖,而我愿是这灯光中的一朵小火花,捎去民政人的心愿,带去民政人的祝福,送上民政人的一份关爱与温暖,用自己的真正的行动实践构建和谐社会的诺言,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我怀着这种追求,捧着这颗恒心,为投身充满机遇和挑战的新重庆建设面感到自豪。放眼未来,沧海横流、征途漫漫。天使的美丽在于她有无暇的翅膀,人生的价值在于拥有睿智的思想。就让我们给睿智的思想插上解放的翅膀,放飞希望,为社会的和谐发展,为重庆的×××文明,开拓进取,一定会创造出更辉煌的业绩,演绎出更灿烂的精彩!

――解放思想,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应对前进道路上各种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开创事业新局面的一大法宝,必须坚定不移地加以坚持。从一定意义上说,我们党事业发展的历史,就是不断解放思想的历史。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之所以发展很快,从一个贫困落后的发展中国家,成为世界上举足轻重的经济大国,至关重要的一条,就是坚持了解放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面对发展的各项任务,必须正确运用解放思想这个“大法宝”,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尤其要破除“满”字,认清差距,增强又好又快发展的紧迫感;破除“怕”字,深化改革,不断创新充满活力的体制机制;破除“懒”字,振奋精神,善于抢抓发展机遇;破除“僵”字,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解决“不会干”的问题,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改革开放,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创新充满活力的体制机制的必然要求,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必须坚定不移地加以推进。近30年的实践证明,改革开放是我们的强国之路。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当前我们在科学发展、建设和谐社会过程中遇到的许多问题和矛盾,都是由体制机制的不完善造成的。只有深化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等各个方面的改革,消除体制性障碍,才能保持科学发展与社会和谐。只有扩大开放,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才能逐步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发展

差距。

――科学发展,社会和谐,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要求,是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内在需要,必须坚定不移地加以落实。在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伟大实践中,我们党逐渐认识到,发展是硬道理。十六大以来,党中央提出的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进一步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是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道路的现实任务。

要解放思想,首先必须把思想解放在“时代变迁”上,在国际国内环境变化中抓住和用好“战略机遇期”。当今世界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当代中国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革。在这“两个变”当中,存在着难得的发展机遇。一方面,世界政治和经济力量加速整合,国际经济发展空间进一步扩大;另一方面,我国国内工业化、城市化、信息化、市场化和国际化进程迅速推进,消费结构快速升级,加上资本充裕、劳动力资源丰富等优势条件,中国经济发展的动力“势不可当”。因此,我们必须坚定“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发展方针,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其次,解放思想必须建立在正确认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新矛盾、新问题基础上。中国作为一个在仅仅不到30年的时间就完成了西方国家经过一两百年才完成的工业化、城市化和市场化进程的国家,存在一些问题是正常的。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过程中,出现了环境污染问题、贫富分化问题、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失业问题,等等。我们不能简单地对快速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求全责备要从我国的实际出发,进一步解放思想,用深化改革开放的办法来解决新问题和新矛盾

第三,解放思想体现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谋求科学发展的实践当中。解放思想必须立足打破这种“路径依赖”,破除旧的“发展迷信”,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努力探寻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新途径,切实使经济增长由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

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第四,解放思想还体现在锐意改革,以形成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上。必须继续深化市场化改革,加快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完善反映市场供求关系、资源稀缺程度、环境损害成本的生产要素和资源价格形成机制,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必须加大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力度;同时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加快理顺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之间的“事权和财权关系”,完善宏观调控体系,进一步提高宏观调控的科学性

篇二:让历史告诉未来-我看中国经济

在经历了三十年的高速发展之后,中国经济面临的问题也越来越多,有些矛盾也越来越突出。很多人几乎不用思考就可以列出一大堆问题:“唯GDP的问题”、经济发展过于依赖外部需求和投资、内需不振、收入分配不公平、通货膨胀压力、房地产过热……。但对于这些问题如何解决,无论是学术界还是民间,都各执一词,众说纷纭。我近几年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工作的关系,突然想就这些问题进行一下梳理,看看这些问题之间是否存在着逻辑关系或者一定的规律。因为既然这一大堆问题都是经济高速发展的过程中出现的,那么从逻辑上讲,这些问题应当是相互联系的。假如确实存在逻辑关系,那么是否意味着我们能够找到一些规律性的东西?

因此,我写这个贴子的目的就是:

1.试图寻找中国经济所面临的问题背后的内存联系和逻辑。

2.试图寻找问题背后的根本原因。

本人不是什么学者,更不是什么“砖家”,因此并无打算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用孔夫子的话说,解决这样的问题应当是“肉食者谋之”,我这样的“屁民”,当然不会不自量力。 其次,我写这个贴子将按照以下思路进行:

1.既然这些问题都是在经济增长过程中产生的,因此我就从经济增长过程中用一个普通人的思维逻辑去寻找问题背后的关系。

2.对于任何一个问题,我都将努力用数据说话。没有数据的观点,顶多是哗众取宠,是无法令人信服的。我的数据将大多数来自于国家部委局和正式媒体,除非有些数据超出了普通人的思维逻辑,比如,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对于出处,我尽可能地注明。也许有人会说官方数据不可信,但我没有更好的资料来源。

3.纵向比较和横向比较相结合。所谓纵向比较,就是不同年代之间的比较;所谓横向比较就是拿我们的数据和其他国家比较。所谓“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

我不想也无法象写论文那样去写这个贴子,因为我不想象我大学里学的经济学教材那样把一个活生生的大美女做成马王堆女尸木乃伊。由于本人不是经济学专家,才疏学浅,还请各位在我的分析过程中多多指教,并提前表示感谢。

我的文章打算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1.中国GDP奇迹的路线图

2.滞胀的阴影

3.日本经济给我们的启示

4.“屁民”们的对策

我今天开始将以每两天1000字的速度进行更新,希望和大家交流共享。1.是什么造就了中国GDP的高增长的奇迹?

大家都知道,企业要管理的内部对象包括三个方面:人、财、物。在我看来其实这三个因素可以合并为两个因素,人和财。因为“物”也是财嘛。但当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这个“财”又发展为两种:一种是看得见摸得着的“财”;一种是看不见摸不着的“财”。这个看不见摸不着的“财”,就是技术,既包括研发技术也包括管理技术。假如你是一个老板,你的公司看不见摸不着的“财”比较多,那你这个公司肯定不一般。就算不是微软、IBM起码也是华为这样的。就算你是个房地产开发商或者生产家电的,如果你不在无形的东西上下功夫你肯定成为不了万科或者海尔。因此,今天企业管理的对象可以归纳三类:人、财、技术。同样,一个国家发展经济要考虑的也不外乎这三个方面。用经济学术语来说,决定经济增长的要素就是劳动力投入、资本投入和技术进步三个方面。无论是古典经济增长模型,还是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都是基于这三个方面对经济增长进行分析。鉴于本文并非学术论文,因此在此对经济理论不作赘述。下面我们

尝试着从这三个要素来对中国的经济增长进行分析。由于中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始于1991年,因此我着重对1991年之后的情况进行分析。

伟大领袖毛主席曾经说过:人定胜天。中国别的不敢说,三条腿的王八没见过,但两条腿的人那是多了去了。由于文化的原因,在中国做事首先要考虑的是人的因素,我相信各界人士无论是商界还是政界对此都没有异议。因此,我首先可以不用通过脑袋就肯定地说,中国这些年来的经济奇迹首先是人的因素,用术语表达就是:人口红利是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源泉。其实这一点大家都知道,我下面所做的只是用数字来证明一下。

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1981年到2000年,中国人口自然增长率13.98‰。到了2009年人口自然增长率降低到5‰,这主要归功于中国计划生育国策的实行。自1991年开始,中国经济进入了一个高速发展的阶段(之前两年的GDP平均增速为4%)。从劳动力的供应来看,1960年到1970年出生的人口共计1.3亿,这部分人口到1991年的年龄在20岁到30岁之间,构成劳动力的主力军。1970年到1980年出生的人口为1.57亿人,1980年到1990年期间出生的人口为

1.56亿。在这三个十年可以说人口平稳增长。

据人口学家统计,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人口生育高峰,形成了之后30年劳动年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维持在65%以上的较高水平。这意味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实际上是享受了计划生育政策实施前10年内人口大幅增长带来的“红利”。从1978年到1998年,在中国持续20年的经济高速增长中,资本的贡献率为28%,技术进步和效率提升的贡献率为3%,其余全部是劳动力的贡献。

从上图可以看出,1990年中国的人口自然增长率和净增人口开始双双下降。1990年之后到2009年末这19年才共计出生人口1.91亿,与之前的几个10年相比下降超过50%。1990年出生的人口今年刚满20岁,刚刚步入新增劳动力的供应阶段。也就是说,单纯从劳动力供应来看,从2010年开始,中国的新增劳动力供应将逐年下降。

另外自2003年起,60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超过10%,中国开始逐步步入老龄化社会,年青人的养老负担开始凸现。而恰恰在2004年,沿海地区开始出现“民工荒”现象,甚至当时有媒体称“民工荒席卷中国”。珠三角地区在2004年初现“民工荒”时,更多人相信,这仅仅是局部和暂时的结构性劳动力短缺。但不久之后,长三角地区也出现了“民工荒”。而且从那一年开始,“民工荒”成为中国岁末年初的常规热点。“民工荒”出现的时间点和劳动力供应的下降以及老龄化社会的来临在时间点上保持了一致,这已经无法用巧合来解释了。

对于劳动力为GDP增长做出的贡献的具体比率,我们没有必要去测算。但有一个不争的事实是,由于90年代净增人口的急剧下降,中国的“人口”红利正在或者已经消失,劳动力对于GDP的贡献率今后将会不断下降,而且其下降的速度有可能会超过我们的想象。

不仅如此,到本世纪中叶,大概到2045年左右,中国60岁以上人口将占到30%。从2005年的11%到30%,中国用了不到半个世纪的时间,而许多国家用

了一百年的时间。因此,“未富先老”也将成为中国未来不得不面对的一个难题。 因此,今后我们仍然可以说中国人口众多,但恐怕不能再说“劳动力众多”了。

众所周知,资本的投入是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而下表则给了我们更为直观的数字:1991年来,中国GDP年平均增长速度为10.21%,而同期固定资产投资年平均增长速度达到23.3%,货币供应量(M2)的年平均增长速度为20.6%。后两者的平均增长速度都是GDP增长速度的两倍多。需要指出的是,在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之前,三者的增长都基本呈现出正相关关系。但在2009年,货币供应量和投资的增长呈现出完全正相关,而两者和GDP的增长则呈现出非相关甚至是负相关。

我们再来看中国1997年到2007年GDP的构成情况。

从下面的图可以看出,这10年间中国名义GDP的构成当中,资本投入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而消费尤其是居民消费所占比例越来越低。

不仅如此,中国的投资在1991年以来不仅保持了高达23.3%的年平均增长速度,并且投资在GDP中所占的比重也越来越大,从2001年的大约34%提高到2008年58%,并且在2009年达到了惊人的67%。

从逻辑上讲,由于中国在改革开放之前和世界的技术水平差距相当大,因此改革开放初期国外的科学技术和管理技术的引进,对经济增长肯定会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否则邓小平他老人家就不会搞改革开放了,更不会讲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但随着中国社会和经济发展水平和发达国家快速接近,这一要素对于中国经济发展的贡献将会越来越小。毕竟如果说中国能够领导世界的技术进步恐怕没有人相信。我只能用找到的一些数据来简单说明一下,毕竟量化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还是有难度的。

2008年12月,著名经济学家樊纲表示,在过去的15到20年中,中国制造业的全要素生产率每年可以提高6%以上。而在发达国家,这个数字一般为3%至4%,发展中国家则是1%至2%。“国际商业组织大企业联合会”随后的一项研究报告显示,2006年中国劳动生产率增速全球第一,达9.5%;印度紧随其后,为6.9%,欧盟是4.1%,而美国在该年度劳动生产率仅仅增长1.4%。

无论是樊纲所谓的6%,还是国际商业组织大企业联合会的9.5%,这一速度都远低于中国过去19年来的GDP发展速度。而技术进步对于GDP增长的贡献率,如前所述仅仅是3%。

入是无法通过人为的技术手段去改变,只能顺其自然地加以利用。技术进步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有赖于科技进步和管理水平的提高。只有资本投入,是中国经济增长要素当中唯一可以通过人为方式来改变经济增长速度和模式的手段。 对于中国而言,尽管过去“人口红利期”产生的劳动力为中国GDP增长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这一贡献是上帝赐给中国的礼物。我们可以肯定的,今后上帝不会再赐给我们这样的礼物。中国的体制和文化也使得追求技术进步的目标几乎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今天神州大地千疮百孔的自然环境和令人叹息的资源危机就是例证。并且随着技术进步的不断积累,技术进步本身对于经济的边际贡献一定是在不断递减,也就是说,除非发生类似于工业革命的事件,通过技术进步来促进经济的增长将越来越难。唯有投资,才是过去二十年来中国人为的GDP增长手段。在过去二十年中,固定资产投资年平均增长速度是GDP年平均增长速度的2.3倍就是最好的证明。

再来看国际上的情况。根据世界银行《2002年发展报告》,2000年低收入国家投资率为21%,中等收入国家为25%,高收入国家为22%;低收入国家消费率为80%,中等收入国家为74%,高收入国家为79%。

那么,既然中国的投资率如此之高,我们不禁要问,是谁在投资呢?

在我刚开始思考本问题的时候我认为没有什么新意,因为固定资产投资不同于证券投资,普通老百姓是不可能进行固定资产投资的。因此固定资产投资主体只能有两个:一是企业,二是政府。还有一个来源就是外国资金,毕竟引进外资是中国改革开放的重要目标之一。但当我找到相关的数据的时候,我惊奇地发现外资在固定资产投资中所占的比例在1996年的最高点也只有11.8%,之后竟然逐年下降到2007年的3.4%!这远远低于在我的直觉印象中应当占有的份额。下图是我找到的近年的固定资产投资来源构成。

从这个图可以看出,固定资产投资主要资金来源仍然是国内的资金。那么,谁是投资主体呢?下图是我找到的2000年-2007年国有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比重,尽管其比重自2000年以来呈逐年下降趋势,但2004年最低时也占到35.5%。在城镇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中,国有资本所占的比例始终超过一半。 自2008年第四季度中国政府宣布4万亿投资计划以来,相信国有资本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中的比重会在2009年开始的几年内大幅提高。下图形象

篇三:让历史告诉未来-我看中国经济

原文转自天涯论坛——木棉小树。

(/retype/zoom/4ec16369011ca300a6c390f1?pn=2&x=0&y=0&raww=646&rawh=346&o=png_6_0_0_135_537_622_334_892.979_1262.879&type=pic&aimh=257.08978328173373&md5sum=2cf10dfe78b4441ed05a490498ff3e3d&sign=c117a6e2e0&zoom=&png=139-47245&jpg=0-0" target="_blank">点此查看

从上图可以看出,1990年中国的人口自然增长率和净增人口开始双双下降。1990年之后到2009年末这19年才共计出生人口1.91亿,与之前的几个10年相比下降超过50%。1990年出生的人口今年刚满20岁,刚刚步入新增劳动力的供应阶段。也就是说,单纯从劳动力供应来看,从2010年开始,中国的新增劳动力供应将逐年下降。

另外自2003年起,60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超过10%,中国开始逐步步入老龄化社会,年青人的养老负担开始凸现。而恰恰在2004年,沿海地区开始出现“民工荒”现象,甚至当时有媒体称“民工荒席卷中国”。珠三角地区在2004年初现“民工荒”时,更多人相信,这仅仅是局部和暂时的结构性劳动力短缺。但不久之后,长三角地区也出现了“民工荒”。而且从那一年开始,“民工荒”成为中国岁末年初的常规热点。“民工荒”出现的时间点和劳动力供应的下降以及老龄化社会的来临在时间点上保持了一致,这已经无法用巧合来解释了。

对于劳动力为GDP增长做出的贡献的具体比率,我们没有必要去测算。但有一个不争的事实是,

由于90年代净增人口的急剧下降,中国的“人口”红利正在或者已经消失,劳动力对于GDP的贡献率今后将会不断下降,而且其下降的速度有可能会超过我们的想象。不仅如此,到本世纪中叶,大概到2045年左右,中国60岁以上人口将占到30%。从2005年的11%到30%,中国用了不到半个世纪的时间,而许多国家用了一百年的时间。因此,“未富先老”也将成为中国未来不得不面对的一个难题。因此,今后我们仍然可以说中国人口众多,但恐怕不能再说“劳动力众多”了。

1.2. 资本

众所周知,资本的投入是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而下表则给了我们更为直观的数字:

1991年来,中国GDP年平均增长速度为10.21%,而同期固定资产投资年平均增长速度达到23.3%,货币供应量(M2)的年平均增长速度为20.6%。后两者的平均增长速度都是GDP增长速度的两倍多。需要指出的是,在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之前,三者的增长都基本呈现出正相关关系。但在2009年,货币供应量和投资的增长呈现出完全正相关,而两者和GDP的增长则呈现出非相关甚至是负相关。

我们再来看中国1997年到2007年GDP的构成情况。从下面的图可以看出,这10年间中国名义GDP的构成当中,资本投入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而消费尤其是居民消费所占比例越来越低。

1.3.技术进步

从逻辑上讲,由于中国在改革开放之前和世界的技术水平差距相当大,因此改革开放初期国外的

科学技术和管理技术的引进,对经济增长肯定会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否则邓小平他老人家就不会搞改革开放了,更不会讲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但随着中国社会和经济发展水平和发达国家快速接近,这一要素对于中国经济发展的贡献将会越来越小。毕竟如果说中国能够领导世界的技术进步恐怕没有人相信。我只能用找到的一些数据来简单说明一下,毕竟量化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还是有难度的。

2008年12月,著名经济学家樊纲表示,在过去的15到20年中,中国制造业的全要素生产率每年可以提高6%以上。而在发达国家,这个数字一般为3%至4%,发展中国家则是1%至2%。“国际商业组织大企业联合会”随后的一项研究报告显示,2006年中国劳动生产率增速全球第一,达9.5%;印度紧随其后,为6.9%,欧盟是4.1%,而美国在该年度劳动生产率仅仅增长1.4%。

无论是樊纲所谓的6%,还是国际商业组织大企业联合会的9.5%,这一速度都远低于中国过去19年来的GDP发展速度。而技术进步对于GDP增长的贡献率,如前所述仅仅是3%。

至此,我对经济发展要素进行一下总结。在上述三要素当中,劳动力的投入是无法通过人为的技术手段去改变,只能顺其自然地加以利用。技术进步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有赖于科技进步和管理水平的提高。只有资本投入,是中国经济增长要素当中唯一可以通过人为方式来改变经济增长速度和模式的手段。

对于中国而言,尽管过去“人口红利期”产生的劳动力为中国GDP增长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这一贡献是上帝赐给中国的礼物。我们可以肯定的是,今后上帝不会再赐给我们这样的礼物。中国的体制和文化也使得追求技术进步的目标几乎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今天神州大地千疮百孔的自然环境和令人叹息的资源危机就是例证。并且随着技术进步的不断积累,技术进步本身对于经济的边际贡献一定是在不断递减,也就是说,除非发生类似于工业革命的事件,通过技术进步来促进经济的增长将越来越难。有人也许会说,中国目前的科技水平并不发达啊,远远还未到边际效益递减的时候吧?但是,我们也要清楚的认识到,由于贸易壁垒、技术保护、知识产权等人为的规则存在,我们再像以前那样靠招商引资引入高新技术的成本已经大幅增加,而自身的研发实力弱、投入产出比不高等现实问题,也印证了当前中国技术进步对经济促进的边际效益递减效应。

唯有投资,才是过去二十年来中国人为的GDP增长手段。在过去二十年中,固定资产投资年平均增长速度是GDP年平均增长速度的2.3倍就是最好的证明。再来看国际上的情况。根据世界银行《2002年发展报告》,2000年低收入国家投资率为21%,中等收入国家为25%,高收入国家为22%;低收入国家消费率为80%,中等收入国家为74%,高收入国家为79%。那么,既然中国的投资率如此之高,我们不禁要问,是谁在投资呢?

2.是谁在投资中国?

在我刚开始思考本问题的时候我认为没有什么新意,因为固定资产投资不同于证券投资,普通老百姓是不可能进行固定资产投资的。因此固定资产投资主体只能有两个:一是企业,二是政府。还有一个来源就是外国资金,毕竟引进外资是中国改革开放的重要目标之一。但当我找到相关的数据的时候,我惊奇地发现外资在固定资产投资中所占的比例在1996年的最高点也只有11.8%,之后竟然逐年下降到2007年的3.4%!这远远低于在我的直觉印象中应当占有的份额。下图是我找到的近年的固定资产投资来源构成。

让历史告诉未来ppt

从这个图可以看出,固定资产投资主要资金来源仍然是国内的资金。那么,谁是投资主体呢?下图是我找到的2000年-2007年国有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比重,尽管其比重自2000年以来呈逐年下降趋势,但2004年最低时也占到35.5%。在城镇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中,国有资本所占的比例始终超过一半。

自2008年第四季度中国政府宣布4万亿投资计划以来,相信国有资本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中的比重会在2009年开始的几年内大幅提高。下图形象地说明了这一点。

篇四:纪录片

纪录片:为什么拍、拍什么和怎样拍

郭熙志

如果把一部当代纪录片的历史和世界纪录片的历史对比之后,你会发现从纪录片之父的弗拉哈迪到格里尔逊“宣导式”口若悬河的风格,甚至伊文思的“诗化”纪录片、梅索和怀斯曼触及日常生活的“直接电影”,当代中国近二十年的纪录片历史就是一部世界纪录片历史的浓缩。简单地划分,中国纪录片的发展大约可归纳为以下三个时期:“诗画”时期。“政论”时期。“故事”时期。

在“诗画”时期的纪录片中,解说词像诗、画面如画是最显著的特点,追求唯美主义的艺术是这一时期的目标。就像伊文思早期拍摄的充满诗情画意的《桥》、《雨》那样,这一时期的中国纪录片的画面无可挑剔,刘郎的《西藏的诱惑》、康健宁担任摄像的《沙与海》的画面选择不是大漠高原就是蓝天碧海,一种油画般的调性。在解说词中,也不难体会到一种中国传统文化的诗意,一种汉大赋的铺陈和盛唐之音的张扬。在八十年代中期至九十年代早期的纪录片中,这种“诗画”的风格形成了纪录片的一种类型。

八十年代末期,一部《河殇》热遍了整个中国,尽管今天看来那种对“蓝色文明”的艳羡和对“黄色文明”不遗余力的

挞伐显得空洞和一厢情愿的概念化,然而《河殇》和后来诞生的纪录片《让历史告诉未来》一起,宣布了无论正面或反面的观点都可以一种“新”类型的纪录片——政论片来表达。中国纪录片随之进入“政论型”时期。

“政论”时期的纪录片实际上是一种政治观点、文化观点等人文精神的形象化图解。正如英国纪录片之父格里尔逊视电影为讲坛那样,中国的“政论片”也大抵以导师的形象出现。 第三个阶段就是“故事”时期,“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已经成为今天的口头禅,也是对中国眼下纪录片样式的准确定义。在九十年代初期,上海电视台播放了“纪录片编辑室”制作的《十五岁的初中生》、《毛毛告状》、《重逢的日子》等一系列纪录片,其收视率不亚于电视连续剧,这些看似琐碎却很打动人的纪录片,开创了关注真实生活中普通人命运的先河。几乎与此同时,许多中国电视新锐都在摸索纪录片的崭新样式,结果都殊途同归走向以“故事”为载体的方向。中央电视台和安徽电视台联合摄制的纪录片《远在北京的家》、上海电视台的纪录片《德兴坊》把关注普通人的命运的倾向转向关注社会群体的生存状态,从而走向“讲述有深度的故事”,开始摆脱一种纯粹的“故事”趣味。在未来的纪录片中,这种“状态”纪录片具有较强生命力。

今天看来,中国当代纪录片这个“故事”时期,表面上看似在一种对当代世界纪录片缺少了解的独自摸索,实际上其源头是日本当代的“插队落户”学派纪录片。一九九七年七月,“首届北京国际纪录片研讨会”期间,《东方时空·生活空间》制片人陈虻征求美国纪录片大师怀斯曼对《生活空间》的意见时,怀斯曼一再重申《生活空间》的模式就是纪录片的模式。但是,来自澳大利亚的康纳利和来自台湾的李道明表示了对中国纪录片这种“故事”型单一模式的忧虑。无论如何,中国当代纪录片眼下的潮流是“讲故事”。

为什么拍

电影发明了一百年,电视的发明则更短。电影的发明人卢米埃尔兄弟拍的最早的影片是《工厂大门》和《火车进站》,今天的人们观看这些上个世纪的镜头时,他们实际上看到上个世纪人的活动和状态。随着人们的观看,这些历史纪录片获得“第二”、“第三”次生命。应该说,卢米埃尔兄弟不仅发明了技术意义上的电影,更发明了一种纪录历史的手段。而我们今天在电视这种新闻传媒中随处可见的纪录片正是以电影的发明为起点的。

作为纪录历史、正视人生的纪录片,为人们提供了用电视或电影来直接观察自身真实生活的角度。对历史和现实的清醒的理性态度与科学的认识,首先来源于人类对自身真实生活的直接观察。一旦“鲜红的鲜血”随着时间的流逝被“荡涤成”“微漠的悲哀”时,人类昔日的疯狂、荒诞种种非理性成为各种相互矛盾的传说抵消成单纯的谈资时,那些纪录于“老照片”、“老纪录片”、电视资料镜头上的一切就会给误入歧途的人类浇上一瓢冷水。(如果编一部《中国“文化大革命”》这样的纪录片可能是非常有意义的一件事)表面上看,纪录片在纪录时尚,纪录正在发生的事件,而它的终极目的是把“正在发生的历史”留给历史理性来评判。

除了欺瞒、遗忘这些人性中的劣根性外,商业化的日益浓厚共同构成对人类理性精神的遮蔽。纪录片的孪生兄弟故事片电视剧(剧性影片)越来越成为票房的奴隶,甚至成为一种产业。人们轮番地被又臭又长的电视连续剧中拳脚、廉价泪水、远离现实的康熙、乾隆以及都市中莫明其妙的“三角”“四角”恋爱包围着;被好莱坞“美丽的谎言”电脑做出的“大片”、“巨制”轰炸着,在这种情况下,纪录片给人们提供的东西,就不仅仅是吃腻了生猛海鲜之余想要的萝卜白菜。人类需要自我审视,需要更清醒地认识到自身的处境、命运以及何去何从的选择的理性是为什么要拍纪录片的根本理由。

拍什么

纪录片的题材选择是广阔无边的,我们讨论拍什么实际上是讨论纪录片拍什么的选择原则——题材是无边的,选择是有原则的。

纪录片(Documentry)在英语中的原始含义是“文献、档案”的意思,历史理性是它的本质。关于纪录片,所谓“美学特征”的提法常常把人们引导向唯美追求,真实是纪录片题材选择的唯一原则。在唯美与唯真的二难选择面前,唯美常常是使人误入歧途的诱惑,人们喜欢美的,不一定喜欢真的,纪录片的历史理性就是拒绝媚俗、拒绝陷入美丽的泥沼。 早年的荷兰纪录片大师伊文思,喜欢拍充满美感的雨、充满诗意的桥,他能把雨点的细腻的降落、桥面阴影移动的节奏拍得让人心动,但他却没有继续朝这种唯美的路子走下去。在比利时的一个名叫博里纳奇的煤矿,在地表以下三百多米的矿井里,伊文思被矿工们的苦难所震撼,他的纪录片风格走向直面惨淡人生的转变。他说:“拍这部影片之前,我从事美学研究,后来我领悟到这是一条死胡同。知识分子应该面对生活。”伊文思相信电影工作者的职责便是要去“直接(参与)世界最根本的问题”。在这部名叫《博里纳奇》的纪录片中,矿工的苦难、被驱逐、示威游行以及和警察的冲突等场面,正是伊文思“面对生活”的选择。伊文思从此以后的纪

篇五:柴静《穹顶之下》演讲文字版、PPT数据

良知与呼唤|柴静《穹顶之下》演讲文字版、PPT数据 2015-03-01浙江大学研究生会 向柴静——一位优秀的媒体人、调查记者和母亲致敬!

穹顶之下

每次在夜空中,看到这颗星球孤独旋转,我心中都会有一种难以名状的依恋和亲切。将来有一天,我会离开这个世界,但是我的孩子还在其中生活,这个世界就与我有关,所以我才凝视它,就像我凝视你,所以我才守护它,就像我守护你。

2月28号,柴静向网络免费奉献了她辞职后独立完成的调查片《穹顶之下》。

雾霾之上,穹顶之下。我们同呼吸,共命运。

这是值得每个人都认真观看一下的视频

限于wifi条件,所以转载了文字实录,还没有看的小伙伴可以先看下(最后附上视频)

大雾霾后得知怀孕:女儿健康就好

2013年1月份北京,一个月里头25天雾霾。

那个月里头,我还去了四个地方出差:陕西、河南、江西、浙江。回头看视频里的天空,当时的中国正被卷入一场覆盖了25个省市和6亿人的大雾霾,但有我的嗓子有意向,在西安那天晚上咳得睡不着觉,我就切了一只柠檬放在枕头边上。回到北京之后,我知道我怀孕了。

听到她的心跳的那一瞬间,我觉得我对她没有任何别的期望了——健康就好。但是,她被诊断为良性肿瘤,在出生之后就要接受手术。我还没有来得及抱她一下,她就被抱走的。我是一个非常幸运的人,后来我辞职陪伴她、照顾她,只要一家人在一起平安就好、健康就好。

以前我从来没有对污染感到过害怕,去哪我都没戴过口罩。现在有生命抱在你怀里,她呼吸、她吃、她喝,都要由你来负责,你才会感到害怕。那场雾霾持续了差不多两个月(2013年底),它让我意识到这件事情不是偶然发生,也不可能很快过去了。

这是2014年整整一年的北京,只有空气和良的时候,我才能带她出门,但是这样的天能有多少呢?污染天数175天,这意味着一年当中有一半的时间我不得不把她像囚徒一样关在家里面。十年前那个环保局长对我说了一句话,“孝义是山西的缩影,山西是中国的缩影”。短短十年,我眼睁睁地看着它成为现实。

连续40天空气影像记录显示:

天津2014年空气污染天数197天,

沈阳2014年空气污染天数152天,

成都2014年空气污染天数125天,

兰州2014年空气污染天数112天,

石家庄2014年空气污染天数264天

有的时候早上醒来我会看到女儿站在阳台前面用手拍着玻璃,用这个方式告诉我她想出去。她总有一天会问我,妈妈,为什么你要把我关起来?外面到底是什么,它会伤害我吗?这一年当中我做的所的事情,就是为了回答将来她会问我的问题:雾霾是什么?它从哪儿来?我们怎么办?

雾霾是什么:这是一个看不见敌人的战争

雾霾是什么呢?我有时候会把灯关掉,我想看一看,我知道PM2.5就存在这当中,它们是一些空气动力学直径小于2.5微米的颗粒,所以它们才能折射大量的可见光,留给我们一个能见度很低的世界。这是一个看不见敌人的战争。

大量的样本显示,有很多人比你更高,超标20倍。所有这些致癌物都附着在刚才看到的那个黑色的采样膜的表面,一种叫做黑炭的物质上,它非常小,只有0.2微米,但是它是一个锁链的结构,所以如果它打开的话,两克黑炭能有多大?能有整个篮球场那么大,所以它可以吸附很多的致癌物和重金属。在中国这样的黑炭有多少呢?这是2009年NASA(美国航空航天局)做的一个测算,那个紫得发白发亮的地方是中国,(黑炭)它像幽灵一样在我们的上空飘荡。

在中国每年因为大气污染过早死亡的人数是50万人。在这场跟人类的战争当中,我们最脆弱和最容易受到伤害的,就是我们的孩子和我们的父母,这些小孩大多才两个多月大,还没有出过门,但是已经得了肺炎,他们在接受雾化治疗。在2013年1月份,重雾霾期间的时候,我们整个国家,有二十七个城市都出现了急诊人数的爆发性增长。

Edward Lagrence Avol(南加州大学医学院临床预防医学教授):如果让他们暴露在污染中的第一天,他们受到一部分功能损伤,他们暴露的第二天,他们的损伤没有第一天那么多,但这不是因为他们有了“适应性”,而是他们已经失去了这部分功能,损害已经发生。

我就在华北天空下生活,这十年来我怎么没有觉察到雾霾的存在?我就去找了我们国家奥运空气质量保障小组的组长唐孝炎院士,她给了我这条曲线,这是2004年。

11年前,那时候我们还没有PM2.5的检测,但是我们有PM10,她是根据当时的估算,那个时候在污染期的话,PM2.5可以达到三百到四百,属于今天的严重污染。但那个时候我们一直认为那是雾,我们一直把它叫做雾。

人们在当年并不是没有闻到呛人的味道,但煤炭带来的温暖和能量在当时更重要。1980年前后,北京市内有3700家工厂,对一个充满发展渴望的农业大国来说,烟筒被认为是进步的标志。

过去30年内,我国的肺癌死亡率上升了465%,虽然吸烟和老龄化仍然是这个数字的主要因素,但细颗粒物明确的致癌风险,越来越得到重视。2012年,PM2.5被列入监测范围,国家《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随着收入增加,信息透明,人们对环境的期待越来越高。

我戴着口罩逛街,我戴着口罩购物,戴着口罩去跟朋友见面,我用胶条把我们家门窗每个缝都给它粘上,带着孩子出门打疫苗的时候,她冲我笑我都会感到害怕,说实话我不是多怕死,我是不想这么活。所以每次碰到有人问我说,你到底要干嘛做这件事情。我只好简单地告诉他,这是我跟雾霾之间的一场私人恩怨。我要知道它从哪儿来,我要弄明白这一切是怎么回事。

煤炭:先让中国腾飞,再让中国“遭罪”

中国的PM2.5,60%来与燃煤和燃油,也就是化石能源的燃烧。这种燃烧的强度有多大呢?我们可以来看看,在2014年,这个数值可以代表全球化石能源的燃烧强度,可以看看中国有多亮,那个烧得发红发亮发白的地方就是我们国家。从图标来看的话,它比欧洲高出三到四倍,我们烧了这么多化石能源。而最让我感到意外的是,煤和油的污染物之间可以发生大规模的化学反应。

在南威尔士被废弃的矿坑深处,埋葬着英国工业时代的心脏,它曾经驱动过一个世界上最强大的帝国,也给这个国家带来一场可怕的黑色灾难。在1960年年代,伦敦大烟雾事件发生完之后,其他的国家纷纷开始减少和控制自己的煤炭用量,但当时恰逢中国改革开放的开始,这个已经封闭了多年和落后了多年的国家,迫切地需要一种巨大的能量能让自己起飞,它的选择是煤炭。这是它增长的曲线。

那中国这么多煤用在哪儿?2013年这36亿吨,我们可以看一下,其中3亿8千万吨烧在京津冀,而这3亿8千万吨当中,有三个亿烧在河北。

熊跃辉(国家环保部科技标准司司长,原华北督查中心主任):有60%以上的钢铁企业没有任何审批手续,环评法甩在一边不用,就是一直通知停止审批,不管你合法的、不合法的都停止审批,真正的破罐子破摔的就是黑户,监管部门都不想去触及这一块,关的了吗?能取缔的了吗?一千万吨钢是多少人就业?10万人就业,河北的钢铁是到了什么程度?已经到了你取缔不了的程度。

中国用三十年的时间走完别人一百年走过的工业华的道路,所以我们煤的污染之上还要再附加油的污染。那么我们的油怎么了?我们的油大部分烧在车上,我们的车在十年之间增加了将近一个亿。北京本地的污染源当中,最大的就来自机动车。

尴尬的不止环保部门,空气中都是钱的味道

车多就污染吗?北京市交通委给我的解释是这样的我,东京90%以上的人在做轨道交通,他们只有不到6%的人在开车。北京有多少呢?北京34%的人开车。北京每天高峰期的时候,六环以内,每个小时的PM2.5排放量是多少?——1吨。北京人在5公里以内开车的有多少?将近一半。

在北京每天一天凌晨的时候都会出现污染的峰值,而且是每天恒定出现,永远比当天下午有机碳的排放大概要高出两倍。这到底是什么东西?我也想知道这个答案,我们就去了延庆。

(随机抽查一辆车)

司机:这是国一之前的。

字数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