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字数作文 > 教育资讯

春去夏犹清的意思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4 11:21:06 字数作文
春去夏犹清的意思字数作文

篇一:春去夏犹清-建邦十六区(萧氏作品)

图片:春去夏犹清-建邦十六区(萧氏作品)

2010-05-17 11:18

春去夏犹清-建邦十六区(萧氏作品)<3018>字节这个由郭丽丽完成的作品带有一种妖媚的感觉,这种设计已经很多年没有在我们的作品中出现过了,建邦十六区是一个在虹口的样板房项目,这个楼盘的交付是全装修房,当时在接手这三套设计的时候,因为必须按照全装修房的标准来完成,所以软装饰成为了重中之重,如果在这不变的面积中产生万变的空间奇迹,这就是一个真正具备设计师水平的人要完成的课题,好在郭丽丽这么多年的水平,再加上“软装”名词创造者的花冠在顶上压着,不上也得上,好在作品出来之后,三个空间的变化还是非常大的,作品说话,请所有朋友指正:)

篇二:语文基础知识

诗中的春

1、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孟浩然《春晓》) 2、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杜甫《春夜喜雨》) 3、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己亥杂诗) 诗中的夏 1、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白居易《观刈麦》) 2、深居俯夹城,春去夏犹清。(李商隐(晚晴))

诗中的秋

1、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李绅《悯农》) 2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汉乐府〃长歌行》) 3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杜甫《绝句》) 4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刘禹锡《望洞庭》)

诗中的冬

隆冬到来时,百花即已绝。(陈毅《梅》

根据句子的意思填写相应的古诗

1、新春佳节,一派喜庆的气氛,人们也异常喜悦,用各种方法来喜迎这个中国人的传统节日,如燃放鞭炮、贴春联等,正如王安石所写的《 》:

, 。 , 。

2、当我们浪费粮食时,爸爸妈妈经常用唐代李绅的诗句来教育我们:“ , 。”

3、小明是个顽皮的孩子,不知道学习的重要性,成天心思不在学习上,请你用学过的诗句劝他:

“ , 。”

4、当我们告别亲爱的老师和同学时,我们自然会想到送别诗。如,李白送别时写了“孤帆远影碧空尽,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达了与友人离别之情。他还送别好友汪伦时,写下了“____________________,不及汪伦送我情”4、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叶绍翁《游园不值》)

的诗句,成为借景抒情的名句。高适在送别董大时也写了“莫愁前路无知己,__________________”,表达了对好友的美好祝福。

5、在《登鹳雀楼》、《锄禾》、《望庐山瀑布》这三首诗中,描写劳动果实的来之不易,表达了作者热爱劳动人民及珍惜劳动成果的情感的诗句是 。常用来说明“站得高,望得远”的诗句是 。运用夸张手法描写的诗句是 。

6、西湖美景闻名天下,下阵雨时的西湖更是别有一番景色。北宋诗人苏轼就曾写下诗句“ , 。”

历代诗人赞美祖国壮丽山河的诗作很多

1.如 在《浪淘沙》中写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登楼远眺,视野更为开阔,你会想到王之涣在《 》中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坐在顺水疾驶的船中,两岸景色一晃而过,不由令人想起李白在《早发白帝城》中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

4.当我们浪费粮食时,妈妈常用 这句诗来教导我们,你能写出另一首《悯农》吗?(写整首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当我们回忆起母爱,要报答母亲的深思时,我们会很自然地吟诵起唐代诗人孟郊的《 》中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当我们在外地过年时,常常引用唐代诗人王维在《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表达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7.描写旅途中忧愁满腹难以入眠的诗有《 》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三国时期魏国诗人_____在《 》写到:______________,表达了诗人对骨肉相残、同根相煎的悲愤之情。

9.唐代诗人李白和杜甫,被中国文坛合称为______ 。其中,李白被称为_______ ,杜甫被称为_________ 。

10.有时候,我们对自己所处的环境,正在做的事反而不及旁人清楚,这就是“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宋代诗人苏轼的《___________ 》中的诗句说明了这个问题 。

一、名句归类

二、格言、俗语、谚语、歇后语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投我以桃,报之以李。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谦受益,满招损。

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 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聪明在于勤奋,天才在于积累。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知己知彼,百战百胜。

万事具备,只欠东风。

言必行,行必果。

吃一堑,长一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耳听为虚,眼见为实。

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来也会吟。 大意失荆州,骄兵必败。

有理走遍天下,无理寸步难行

海阔从鱼跃,天高任鸟飞。

砌墙的砖头-后来居上

关公战李逵-大刀阔斧

狗咬吕洞宾-不识好人心

外甥打灯笼-照旧(舅)

篇三:古代汉语2问答题

七、问答(15分)

(1)古汉语常见的修辞方法有多少种?试举例说明。

一、引用 引用包括:引言、引事和引文,楚人谚曰:“得黄金百,不如得季步一诺。”

二、譬喻 相当于现代意义上的比喻,有明喻暗喻之分。 明喻往往用“譬如”、“譬犹”、“譬之”、“犹”、“如”、“若”等。 如今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三、代称 指作者常常不用该事物的固有名称,而临时借用与该事物有某种内在联系的词语作为称谓。例: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四、并提 指把两件相关的事并列在一个句子中来表述。 例:耳目聪明。实为耳聪、目明。

五、互文 也叫“互文见义”,或简称“互见”。特点是上下文义互相呼应、补充。 例: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实为东西南北都种松柏和梧桐,而并非在东西种松柏,在左右种梧桐。

六、夸饰 相当于现在的夸张。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泰山在古人眼里是很高的山,也就代表着最重要的东西,鸿毛当然是价值很小,很轻微的东西了。

七、倒置 颠倒句中词语和顺序的修辞方式,野于饮食(饮食于野)。

八、委婉 指不直言其事,故意把话说得委婉、含蓄一些。有避粗俗、避忌讳、避冒犯等。 例:便利(大小便)、山陵崩(皇帝死亡)等

(2)古汉语“四声”是怎样演变成现代汉语的“四声”的?试加以说明。

古代汉语四声是:平、上、去、入;

现代汉语四声是:阴平、阳平、上声、去声;

语音演变规律:

一、平分阴阳:古代清声母平声演变为今天普通话的阴平

古代浊声母平声演变为今天普通话的阳平

二、浊上变去:古代浊声母上声演变为今天普通话的去声

古代轻声母、次浊声母上声今天仍是上声

三、入派三声:古代浊声母入声演变为今天普通话的去声

古代次浊声母入声演变为今天普通话的阳平

古代清声母入声演变为阴平、阳平上声、去声的都有

(3)格律诗是怎样讲究平仄的?试以李商隐的五律《晚晴》为例加以说明。

(要求:①标出这首诗的实际平仄,如有拗救现象要加以注明;②然后以这首诗为例说明律诗是怎样讲究平仄的)

晚 晴

深居俯夹城,春去夏犹清。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併添高阁迥,微注小窗明。越鸟巢干后,归飞体更轻。

五言(平起平收): 例诗(李商隐《晚晴》):

(乙)平平—仄仄—平 深居—俯夹—城,

(丁)仄仄—仄—平平 春去—夏—犹清。

(甲)仄仄—平平—仄 天意—怜幽—草,

(乙)平平—仄仄—平 人间—重晚—晴。

(丙)平平—平—仄仄 并添—高—阁迥,

(丁)仄仄—仄—平平 微注—小—窗眀。

(甲)仄仄—平平—仄 越鸟—巢乾—后,

(乙)平平—仄仄—平 归飞—体更—轻。

七、问答

(1)古代文体是怎样分类的?各类文体有什么特点?

文学的体裁包括诗歌、散文、小说、戏剧。

诗歌 诗歌的特点:凝练地反映生活,有强烈的感情色彩,富于想象,构思精巧,语言富于节奏感和音乐性。

散文 在古代文学中,为区别于韵文、骈文,凡不押韵、句子排列不整齐的文章,都称为散文。 散文的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即选材广泛自由,表现方法灵活多变,可采用叙述、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手法;但中心必须明确而集中。

小说 小说是通过对人物、故事情节和环境的描写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 小说的三要素是:人物、故事和环境。 小说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塑造典型的人物形象,通过肖像、心理活动、行动、语言等描写手段来刻画人物。

戏剧 戏剧是一种综合的舞台艺术,借助文学、音乐、舞蹈、美术、灯光、服饰等艺术手段来塑造舞台艺术形象,揭示社会矛盾,反映社会生活。 剧本的特点是:有集中尖锐的矛盾冲突,对话性格化,适于舞台演出。

(2)古书断句的错误有多少类型?错误产生的原因是什么?试加以说明。

一是意义不明,二是语法不明,三是音韵不明。

(一)意义不明

词和句子的意义有未了解清楚的地方,这是弄错句读最主要的原因。不明词义,不通文理,缺乏古代文化常识,不知出典等,都容易导致句读错误。

1.不明词义,不通文理

有时是不明了一个单音词的意义,有时是不明了一个复音词的意义,有时是把甲义误认为乙义。这些情况都会把句子断错。有时,读者并不是不明词义,而是不能把上下文连贯起来,不能串讲;读时不求甚解,不从上下文仔细体会古人的用意,也可以说是不通文理。这样,拿起笔来断句,就容易产生错误。

(正)今往仆少小所著辞赋一通相与。夫街谈巷说,必有可采......

(误)今往仆少小。所著辞赋一通。相与夫街谈巷说。必有可采。第一句意思是说,“现在送我少年时代所著的辞赋一篇给你。”《文选》的断句者不懂“往”是“送往”的意思,“相与”的“与”是“给予”的意思,“少小”一词也不懂,这就全句不了解了。“少小”指少年时代,这是古人常用的词语。曹植自己在《白马篇》就说“少小去乡邑,扬声沙漠垂”。像上述的《文选》标点者这样断句,“今往仆少小”还成什么话呢?

2.缺乏古代文化知识,不知出典

缺乏古代天文地理典章制度等方面的常识,就影响对某些特定词语的了解。不知出典,就容易用错引号。

(正)彗星复见西方十六日。夏太后死。(史记·秦始皇本纪)

(误)彗星复见西方。十六日,夏太后死。这里是说彗星又在西方出现,一共经过十六天;不是说夏太后死在十六日那天。因为古人是用干支记日的,《史记》也是这样。就以《秦始皇本纪》来说,凡记日都用干支。如四年十(七)月“庚寅”,九年四月“己酉”,三十七年十月“癸丑”,三十七年七月“丙寅”,二世三年八月“己亥”等。在《史记》中,数字和“日”连用总是说多少天,而不是说某月某日(注:《史记·孟尝君列传》:“文以五月五日生,其父勿举。”这是一个特殊的例子。)。用数字记日,大概起自东汉,但史书和其他正式的文件中,一般仍用干支记日。《史记会注考证》的断句者没有细心考察中国古代的记日制度,因而弄错了。

(二)语法方面

语句总是按照一定的规则组织起来的,语法就是组词造句的规则。不通语法,自然也容易弄错句读。在这个题目下,附带讨论由於不了解对偶和文体而产生的句读错误。 (正)且夫天者,气邪?体也?

(误)且夫天者,气邪?体也。这是说,“再说,天是气呢?还是实体呢?”这是选择性

问句,这种句子往往用“邪”字和“也”字相呼应。标点者不懂这个规则,所以不知道在“也”字后面也要用疑问号

(三)音韵方面

不懂音韵,也可能影响到句读的正确性。虽然这方面的情况比较少见,但也值得注意

(正)养气自守,适食则酒。闭明塞聪,爱精自保。适辅服药引导,庶冀性命可延,斯须不老。既晚无还,垂书示后。

(误)养气自守,适食则酒,闭明塞聪,爱精自保。适辅服药引导,庶冀性命可延。斯须不老,既晚无还,垂书示后。“守”“酒”“保”“导”“老”“后”都是韵脚。“延”字后面用句号是不对的,因为“延”字不是韵脚;“老”字是韵脚,句号应该移到“老”字后面。“斯须不老”是“暂时不老”的意思,和“性命可延”的意思是连贯的。

(3)格律诗是怎样讲究平仄的?试以文天祥的五律《过零丁洋》为例加以说明。

(要求:①标出这首诗的实际平仄,如有拗救现象要加以说明;②然后以这首诗为例说明律诗是怎样讲究平仄的)

过零丁洋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1、辛苦遭逢起一经,(丁) 平仄平平仄仄平

2、干戈寥落四周星。(乙) 平平仄仄仄平平

3、山河破碎风飘絮,(甲) 平平仄仄平平仄

4、身世浮沉雨打萍。(乙) 平仄平平仄仄平

5、惶恐滩头说惶恐,(丙) 平仄平平仄平仄

6、零丁洋里叹零丁。(丁) 平平平仄仄平平

7、人生自古谁无死,(甲) 平平仄仄平平仄

8、留取丹心照汗青。(乙) 平仄平平仄仄平

在这首诗里,大家请看它每句的第二个字:1、2句为“对”,2、3句为“粘”;3、4句为“对”,4、5句为“粘”;5、6句为“对”,6、7句为“粘”;7、8句又为“对”。完全合乎律诗的平仄粘对规则。此诗颔联第一句是“山河破碎风飘絮”,与之形成对仗的是“身世浮沉雨打萍”,十分工稳;颈联的第一句是“惶恐滩头说惶恐”下句与之对应的是“零丁洋里叹零丁”对仗也十分工稳。

七、问答(15分)

(1)介词有什么特点?试举例说明。

介词是一种用来表示词与词、词与句之间的关系的虚词,在句中不能单独作句子成分。介词后面一般有名词代词或相当于名词的其他词类,短语或从句作它的宾语。介词和它的宾语构成介词词组,在句中作状语,表语,补语或介词宾语。介词可以分为时间介词、地点介词、方式介词、原因介词和其他介词。

语法特征

1.1 表示时间,处所,方式,对象等语法意义。 从明天(开始)(表示时间) 在家(自修)(表示处所) 按原则(办事)(表示方式)把作业(做完)(表示对象)

1.2 介宾结构主要充当状语,修饰动词或形容词。 如“从车上下来”“比他高”。有的介宾结构可以作定语,但要加“的”,如“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在桌子上的书”。少数介宾结构可以充当补语,如“工作到深夜”“睡在床上”。介宾结构不能做谓语。

1.3 附着在动词或其他词语后边相当一个动词 “在,向,于,到,给,自”等可以直接附着在动词或其他词语后边,构成一个整体,相当于一个动词。如“落在我身上”“奔向二十一世纪”“取决于你的考试成绩”“勇于实践”“走到了目的地”“献给人民”“来自纽约”。

(2)什么叫词头和词尾?它们的共同特点是什么?试举例说明。 词头、词尾,是构词成分,是粘附在词根上的虚语素,它不体现词的基本的词汇意义,只表示词的语法意义,有时也表示附加的词汇意义。现代汉语的“老、阿”用作词头,“子、儿、们”用作词尾。

词头有:有、其、言、于、薄 词尾有:然、如、尔、焉、乎

(3)格律诗是怎样讲究平仄的?试以王勃的五律《送杜少府之任蜀川》为例加以说明。

(要求:①标出这首诗的实际平仄,如有拗救现象要加以注明;②然后以这首诗为例说明律诗是怎样讲究平仄的)

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岐路,儿女共沾巾。

丁种句式起句:

五言(仄起平收): 例诗(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篇四:【山东省新人教版语文2013高三复习:18 古代诗歌鉴赏检测2)

古代诗歌鉴赏检测题(二)

检测时间:45分钟

1.阅读下面唐诗,回答后面问题。

采 桑 女

唐彦谦①

春风吹蚕细如蚁,桑芽才努青鸦嘴。

侵晨采桑谁家女,手挽长条泪如雨。

去岁初眠②当此时,今岁春寒叶放迟。

愁听门外催里胥,官家二月收新丝。

注:①唐彦谦,唐末诗人。②初眠,据《蚕书》记载,蚕卵孵化成虫后九日,开始蜕皮,蜕皮期间不食不动称“眠”,七日一眠,经过四眠,蚕虫才吐丝结茧。

(1)这首诗语言既朴素又生动,“桑芽才努青鸦嘴”一句写景状物就精细传神,试选一角度赏析。

(2)诗人通过采桑女的遭遇表达了怎样的主题?试结合全诗分析。

—————————————————————————————。

答案:1. (1)①炼字的角度:“努”, 用力伸出、用力冒出的意思。一“努”字,把桑芽写活了,精细地刻画出“桑芽”在春风中正在缓慢生长的动态,给画面增加了艺术情趣。

②修辞的角度:这一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诗人把“桑芽”比

喻成“青鸦嘴”,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桑枝上那斑斑点点的嫩芽的颜色和形状。

(2)①诗人通过采桑女子的悲惨遭遇,深刻揭露了唐末“苛政猛于虎”的社会现实,表达了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②由于春寒,导致桑叶二月才吐芽儿,蚕事比往年推迟,而里胥却催她交新丝,揭露了苛政带给人民的痛苦。清晨采桑、挽长条而哭的描写,则可看出诗人对采桑女的同情。

2. 对比阅读下面两首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西洲曲

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

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

采莲子

唐·皇甫松

船动湖光潋滟秋,贪看少年信船流。

无端隔水抛莲子,遥被人知半日羞。

(1)这两首是有何相同特点?请从内容和修辞上简要作答。

(2)《采莲子》的每一句可以想象成一个电影镜头,前面两个镜头的脚本已经写出,请续写后两个。

﹝镜头一﹞秋日湖上,波光粼粼。一位美丽的姑娘驾着采莲的小船从荷花丛中划出,左右顾盼。

﹝镜头二﹞忽见岸上有位英俊少年。姑娘悄然心动,痴痴地看着他,竟忘记了摇桨,任凭船儿飘荡。

﹝镜头三﹞: 。

﹝镜头四﹞: 。

2.(1)两首诗在内容上,都写青年男女的爱情,修辞上两首诗都运用了双关修辞,其中“莲子”即“恋子”的谐音。(2)﹝镜头三﹞湖水滟滟起波,姑娘心里也荡起层层波澜。突然,姑娘抓起一把莲子,向岸上的小伙子抛掷过去。﹝镜头四﹞没想到抛莲子的逗情举动被人看见,多难为情呀!姑娘红着脸,低着头,羞惭了半天。

3. 阅读下面李商隐的两首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晚晴

深居俯夹城,春去夏犹清。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

并添高阁迥,微注小窗明。越鸟巢前后,归飞体更轻。

乐游园

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1)前人在评论《晚晴》这首诗时认为,“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在诗中最有意蕴,试品味该诗句的意蕴。

答: 。

(2)两首诗分别提到了“晚晴”和“夕阳”,但作者的态度却不同,不同在何处?请从两首诗中,分别摘抄一句,组成新诗句,使得更有积极意义。

答: 。

3. (1)“天意怜幽草”用人格化的语言表现了对不被重视的小草

的关注;“人间重晚晴”指出晚晴短暂,更应珍惜,表现了诗人对美好而又短暂的事物的珍惜。(2)前者认为晚晴虽然短暂,但应珍惜;后者认为夕阳虽然美好,但却短暂。“夕阳无限好,人间重晚晴”。

4. 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定风波①

黄庭坚

万里黔中一漏天,屋居终日似乘船。及至重阳天也霁,催醉,鬼门关②外蜀江前。

莫笑老翁犹气岸,君看,几人黄菊上华颠?戏马台南追两谢③,驰射,风流犹拍古人肩。

【注释】①作者被贬黔中所作。②鬼门关:即石门关,今四川奉节县东,两山相夹如蜀门户。③两谢:谢瞻、谢灵运,二人曾在戏马台前赋诗为乐。

(1)上片前两句描写了怎样的气候特点?这样的描写在全词中有什么作用?

(2)这首词塑造了一个怎样的抒情主人公形象?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4.(1)阴雨连绵,遍地是水,难以外出活动。突出了贬谪地环境之恶劣,为下文的情感抒发作铺垫。

(2)塑造了一个不服老,不消沉,气概直追古时风流人物的老者

形象。抒发了作者虽遭贬谪、身处恶劣环境,却不向命运屈服的豪迈之情。

5.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夔州歌十首(其九)

杜甫

武侯祠堂不可忘,中有松柏参天长。

干戈满地客愁破,云日如火炎天凉。

(1)杜甫的这首诗气象宏大,请从情与景的角度加以赏析。

(2)有评论者认为,若将首句的“不可忘”改为“系人思”会更好,对此你是否赞同?请简要说明理由。

5.(1)这首诗中,参天的松柏和如火的云日等意象,庄严壮丽,气魄宏大,衬托了诸葛亮的伟岸形象。诗人为武侯鞠躬尽瘁的伟大人格所激励,抛却个人烦恼,关注战乱动荡时代国家民生的苦难,表达出忧国忧民的崇高情怀。(2)“不可忘”更好。①“不可忘”语义直白明朗,直抒情怀,鲜明地表达了作者的情感。(表达情感方面)②“不可忘”三个字都是仄声,铿锵有力,语势强烈。(语音特点方面)

③“思”过于缠绵,而“忘”则掷地有声,表达了对武侯的敬仰之情。(炼字方面)。

6.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恨 别

篇五:诗中春

诗中春

1.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孟浩然:《春晓》)

2.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孟郊:《游子吟》)

3.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王维:《相思》)

4.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杜甫:《春夜喜雨》)

5.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6.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杜甫:《春望》)

7.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贺知章:《咏柳》)

8.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叶绍翁:《游园不值》)

诗中夏

1.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白居易:《观刈麦》)

2.深居俯夹城,春去夏犹清。(李商隐:《晚晴》)

3.首夏犹清和,芳草亦未歇。(谢灵运:《游赤石进帆海》)

4.仲夏苦夜短,开轩纳微凉。(杜甫:《夏夜叹》)

5.农夫方夏耘,安坐吾敢食。(戴复古:《大热》)

6.人皆苦炎热,我爱夏日长。(李昂:《夏日联句》)

7.残云收夏暑,新雨带秋岚。(岑参:《水亭送华阴王少府还县》)

8.连雨不知春去,一晴方觉夏深。(范成大:《喜晴》)

9.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杜甫:《江村》)

10.芳菲歇去何须恨,夏木阳阴正可人。(秦观:《三月晦日偶题》)

诗中秋

1.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曹操:《观沧海》)

2.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李峤:《风》)

3.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李绅:《悯农》)

4.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汉乐府?长歌行》)

(来自:www.sMHaiDa.com 海 达范文网:春去夏犹清的意思)

5.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刘禹锡:《望洞庭》)

6.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刘禹锡:《秋词》)

7.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杜牧:《秋夕》)

8.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李煜:《虞美人》)

9.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

诗中冬

1.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杜甫:《兵车行》)

2.秋月扬明恽,冬岭秀寒松。(陶渊明:《四时》)

3.南邻更可念,布破冬未赎。(陆游:《十月二十八日风雨大作》)

4.冬尽今宵促,年开明日长。(董思恭:《守岁》)

5.鸣笙起秋风,臵酒飞冬雪。(王微:《四气诗》)

6.隆冬到来时,百花即已绝。(陈毅:《梅》)

7.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白居易:《冬至夜思家》)

字数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