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小学作文 > 教育资讯

诗带给我的感受作文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4 23:31:55 小学作文
诗带给我的感受作文小学作文

篇一:对古诗的一点体会

对小学阶段古诗文学习的一些体会

去年公布的“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里面提出了我们中小学各个学科都应该融入关于中华优秀文化传统的教育,我想我们语文课程在这方面应该担当起自己的使命,而且也具有我们的优势。在小学阶段如何教学古诗文呢?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重点还是在积累。这个积累,在课程标准里做了量的规定,对小学六年要求我们的学生能够熟读甚至背诵不少于160篇的古诗文。这个量的要求表明了我们在积累方面的重视。古诗词包括文言文的积累,我们不要仅仅把它看成一种语言的积累,语言材料的积累,其实它也是思想、情感、形象多方面的积累,包括古人生活经验的积累。这些诗篇融入他们的血液中成为他们的一种营养,我想是终生受用的。为了加强积累,可以采取各种方法,课程标准里特别重视诵读的方法。诵读非常有利于我们去感受中国汉语言的一种民族特征,那种音律之美、声调之美、节奏之美。诵读也有利于通过学生的发声器官,让他在视觉器官就是阅读,和思维器官,就是我们的心、我们的思想之间直接建立起一种联系的通道。这样非常有利于学生对这些语言的模块,对这些优秀的古诗文整体的储存。所以诵读的方法,我认为可以形成一种积累的快速反应机制。但它只是方法之一。除了积累和诵读之外,在小学阶段还可以有欣赏的要求,但是恐怕不能求之过剩。这是我们容易犯的毛病。也就是在小学阶段的古诗文教学中求之过剩,做过多的理性分析,这是应该避免的。这个现在选在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古诗文,一般都是篇幅比较短小,思想情感积极向上,意境比较优美单纯,画面比较鲜明,而语言上相对来说比较朗朗上口的。像这样的一些作品,主要是引导学生去感受体验它,甚至可以不求甚解。有些作品它是不可能让学生一下子就了解它的非常深厚的内蕴的。比方说杜甫那个《绝句》。小学生从小就会背,“两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它具有非常优美的画面和非常鲜明的节奏,朗朗上口。小学生一读就会,一读就能记住。但是后面两句“窗寒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它表达的是什么意思?其实诗人杜甫的诗意是在那个千秋雪的“千秋”和万里船的“万里”,是一种漂泊之感和对祖国命运的担忧。但这个小学生就未必能够了解。我想让他们慢慢地去消化,随着他们人生阅历的增长,知识的丰富,情感世界的拓宽,他们就会对它的深刻的内蕴会有所理解。所以我想通过古诗词的教学,积累诵读感受体验,就能让我们的孩子从小打下比较好的精神修养的底子。同时也打好语言修养的底子。

这是我对于小学阶段的古诗词教学的一些粗浅的理解。

篇二:古诗带给我的启示

我最喜欢的一句诗

学样:广铁一小

班级:六年四班

指导老师:张莉华

学生:周仕鑫

中国的古诗词文化浩瀚无穷,每一句诗都是闪亮的宝石。在这其中,我最喜欢王之涣的“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它令我受益匪浅。

这句诗说了:如果想看得更高、更远、更广,那就要在登高一层楼。

诗句好似只在告诉人们要登高才会看到美景。但它意思仅仅就这么肤浅吗?我想肯定不是,它还在告诉世人:万物都不可自满,一定要不停地探索,才会看到更多自己不知道的东西。是啊!人们只有不断去探索、去追求、去寻找,才可以获得成就,得到更多别人无法得到的东西。然而,这又关系到一个词——虚心。人只有虚心,才会令自己感到自己的不足,只有感到不足,才会令自己有前进的动力,只有有动力,才会令自己“更上一层楼”。这是一个必然的联系,它们一环扣一环。如果其间一项缺失了,必定会让整个人走向失败。当一个人真正做到虚心时,他一定会发现原来世界上还有不少自己所不知道的知识,从而令他继续发奋图强,将自己所不知道的东西去学习,而不会自认无敌,搁置一旁不管了。

相反的,人一旦骄傲,后果自然是不堪设想的。人是不可以骄傲

的,因为一个人是不可能将所有的知识所吸收,学完的。人始终会有一些知识自己不知道。骄傲会令人退步,导致自己一步步走向失败。其实,骄傲也就是失败的开始。它们让人自认聪慧,让人觉得自己不可一世,最终让自己堕落,没有了一点谦虚。当然,他身边的朋友也会弃他不理,把他当成透明人。骄傲,只会令人走向失败,不可救药。

就像苏东坡少年时,他自认为很聪明,但一位老和尚给他看一本书时,他却一个字也不会。苏东坡从此努力学习,终于成为了一代文豪。如果人在骄傲中醒悟,众人一定会再次帮他改正。看来,自己醒悟也很重要啊!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我想,这不仅仅是一句诗,更是我们的指路人啊!

读《品尝家》有感

学校:广铁一小 六年四班:周仕鑫 指导老师:张莉华

最近,我读了一篇名为《品尝家》的文章。读完后,我感受到了老人那不可侵犯的尊严,也知道了其中的一个道理,恻隐之心是一种美德,但如果不尊重别人的意愿,结果会适得其反。

《品尝家》一文讲述了我在和一个有免费品尝布丁店里的售货员的交谈中,了解到有一位贫穷老绅士经常品偿布丁而什么也不买。当我出于好心,想买一个布丁送给他时,他却自己买了一个最大最贵的布丁,保卫了自己的尊严。

从老人的衣着来看,已经令人知道了他的贫穷,而正是这样一个老人,毅然拒绝了他人的好心施舍,用自己辛辛苦苦积赞下来的钱买了一块最贵的布丁,让在场的人都十分惊叹。他这样做,并非想让别人认为他十分富裕,而是在告诉其他人,我是有尊严的!而非那一些低三下四向别人要东西吃的人!是不允许任何人去侮辱它。尊严,是一种可贵的品质,也是每一个人都应当拥有的品质,更是一种无法替换的品质!有尊严的人,往往会受到他人的尊重与认可,为人处事也会想到他人。有尊严的人,会把自尊放在第一位,不会让人侮辱自己的人格,会时刻维护自己的尊严,得到他人的尊重的。

光说,你们可能不信,而这个例子,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一个年青人的家乡闹饥荒,他来到一个庄园,那里的老板给他饭吃,可他却拒绝了。他坚持用自己的劳动来换取食物,他知道信念可以支持着人做事,只要有了信念,就有了动力,就可以让贫穷的人不再贫穷。老板见他十分有自尊,就让他帮忙管理庄园。这个年青人也很用心管理,管理得十分好,深受老板的赞赏,他就是后来的石油大王哈默。当然,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

古人云:不吃嗟来之食。为了自己的尊严,让我们时刻做一个有自尊的人吧!

那一刻,我最激动

学校:广铁一小

六年四班:周仕鑫 指导老师:张莉华

伴着礼花;伴着欢呼;伴着笑声;第16届亚运会在11月12日开幕了!

开幕式首先表演了不少精彩的节目,有《大地之水》、《海洋之舟》、《白云之帆》等。当所有节目都表演完时,那自然就到了最激动人心的时候——点燃主火炬了!

在22时20分,由火炬手吴国冲从近200米的珠江水面踏波而来。只见他面带笑容,还不停地挥手向观众致敬,手中紧紧地抓着火炬。待他进入会场后,他将圣火与第二棒火炬手“乒乓女皇”邓亚萍交接。随后,火炬分别由陈一冰、容志行、何冲传递。

当最后一棒火炬手何冲迈着骄健的步伐走向主火炬时,全场观众都屏住了呼吸,咦?28米高的主火炬何冲怎样才能点燃呢?正当我疑惑不解时,两个可爱的小朋友捧着一个巨型礼花出来了。何冲同样“疑惑”地望着他们。只见这两个可爱的孩子与何冲一起抓住火炬,向礼花慢慢伸去。他们这又是在干嘛?我心中又多了一层疑惑。 带着这种疑惑,我再次把目光投各了电视机:这时火炬慢慢地、慢慢地接近礼花。礼花顶部开始喷出了火焰,何冲他们立即走开。火焰慢慢地喷升。忽然,从礼花里喷出一些烟花,把那主火点燃了。霎时,那熊熊燃烧的圣火把海心沙照亮了!把珠江两岸照亮了!把广州

篇三:让我感动的诗

让我感动的诗

诗,让我感动!让我快乐!

我喜欢诗,因为它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我更喜欢读诗,因为它让我感动。 每当我伫足于诗海,吮吸其精华时,我多么渴望这一刻能够停留下来,带我走进那种豪情,那种婉约!

我欣赏豪情壮志,像苏轼“老夫聊发少年狂”、“酒酣胸胆尚开张”,像曹操“老骥伏砺,志在千里”为统一全国的大志向。

我欣赏“小桥流水”,“古道西风瘦马”那种怆然悲凉,欣赏“人比黄花瘦”的哀怨,虽不会“暂伴月将影”,但却会“举杯消愁愁更愁”!

我喜欢为国感伤!尽管没有杜甫“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气度,也没有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忠心不二!但我却会“十口心思,思国思家思社稷。”

我喜欢环游林海,故知晓了“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腾王阁,领略了“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的黄鹤楼,见识了“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的雄伟。听闻了“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美丽景象。

我懂得了“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知道了母爱的伟大;我认识到“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来之不易;我了解到人“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我更加认识到“少小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让我知道要好好的把握时间。

因为诗,我爱上了秋天,从而明白“我言秋日胜春朝”的含义,也同时为杜甫的茅庐“八月秋高怒号”而担惊受怕,但“塞下秋来风景异”更让我感到欣慰从容。

因为诗,我恋上了夏天,喜欢“映日荷花别样红”;我迷上了春天,“一枝红杏出墙来”;更喜欢冬天“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犁花开。”

有人说诗是死的,我告诉他“你并不懂诗”,真正理解诗的人,会说诗是活的,它犹如“为有源头活水来”,有了源头,才有了热爱。诗又是朦胧的,“多少楼台烟雨中”正是它的意象。诗让人“不识庐山真面目”,捉摸不透。 正是因为有了诗,我的生活才有了色彩,我的泪水因此而流下,在诗中我看到了古人的心境,更读懂了历代王朝的兴衰!

感动因诗而发,读诗就是读自己!在诗海中,我为心境感动,为自己感动!

滇池中学六年级:王怡博

篇四:让我感动的诗

让我感动的诗

甘肃省通渭县文庙街小学五(4)班 张翔

在五年的小学生涯中,我阅读了许许多多古诗词,但让我最感动的就是宋代大诗人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

水光潋滟晴方好,

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

淡妆浓抹总相宜。

水面上波光粼粼,天气晴朗,风景秀丽,山色迷茫,雨中的景致也很奇妙。想把西湖比作美,女西施,不论是淡雅的妆,还是浓艳的打扮 都是多么美丽多娇,那么合适。

这是歌咏西湖的名篇。在作者看来,西湖无论什么时候是很美的。晴时,西湖在阳光照耀下,水波闪动;雨时,湖光山色,旷远朦胧。西湖的美是那么的恰到好处,正如美丽的西施,无论怎样打扮都是很漂亮的。

诗的前两句总写西湖山水风光,晴天和雨天的不同情态。晴空万里,阳光灿烂,湖面上闪烁着朵朵银花;近山苍翠,远山似黛;堤岸上垂柳飘拂,芳树间植其中。这样的风光,只有晴天方可饱览。而风雨交加,薄云低垂于湖面,湖水荡漾而尤见其充盈,环湖群山时隐时现若有若无,如此的景象非雨天难得一睹。“晴方好”、“雨亦奇”,是作者在不同天气下多的次畅游西湖后的深切体会,是对西湖的全面写照和全

面评价。诗的后两句,作者把西湖比作古代越国美人西施,是从两者的气质风韵上来说的。绝代美人西施的淡妆浓抹,无不相宜;而西湖的山山水水,一年四季,风霜雨雪,总各具情态,各有风韵。西湖和西子都具有自然美的风韵,都能(来自:WwW.smhaida.Com 海达 范文 网:诗带给我的感受作文)随物赋形,气象万千,都美在神韵。

通过诵读经典诗句,使我更加的领悟到了祖国灿烂文化的博大精深。

(指导老师:韩秀花)

篇五:阅读·随想·感悟 ——《唐诗三百首》给我的点滴感受

阅读·随想·感悟

——《唐诗三百首》

给我的点滴感受

作者:韩笑

单位:黄集镇小合子小学

日期:2012年4月

阅读·随想·感悟

——《唐诗三百首》给我的

点滴感受

一位朋友时常对我谈论“喜欢回忆往事的人,纵然年轻,其实心态已老,几近丧失青春的斗志”。朋友的论断也许道出了几分真实,可在我看来仍不免管中窥豹。回忆者所回想的绝不仅仅是事实本身,也许他是在回味着一种方式,一种心境的超脱,甚或是一种超越现实的道德诉求。德国诗人席勒认为“诗人或则就是自然,或则追求自然,前者是一个朴素的诗人,后者是一个感伤的诗人”。钟情于往事的人不一定是具有感伤情调的人,但至少是有着现世追求的人,他所追求的境界犹如水中花、镜中月,了无痕迹,却至美至真。一本好书也是如此,它是你美好往事的见证者,也是你现实生活中的避风港湾,为你的再次起航提供补给。

《唐诗三百首》可谓家喻户晓,版本众多,读者数量更毋须赘言。我自然也是这众多读者中的一个,从十三岁到三十岁,只要时间允许就从未释手,每一次都感受弥新。童年往事、青春年华投映在唐人诗句中给我的生之途程镀以光彩。《唐诗三百首》于我是终生享用不尽的艺术盛筵,更是一部现代启示录。生活本身就是一首用白描手法写就的叙事诗,每个人都是书写自我生活的诗人,因为生活本身也有自己的节奏、韵律或风格,或豪放,或婉约,或激昂,或飘逸,生

活和诗不可分,正如海德格尔所说“诗是真正让我们安居的东西”。

苏轼在《赤壁赋》中面对浩荡东流去的江水感慨颇深:“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情”,以有限之身心对比太虚之永恒,慷慨悲壮,但不必绝望,英国诗人布莱克则认为“一花一世界,一沙一天堂”,个人的艺术情感体验是无法取代的,文学家与普通人都有各自的审美体验。我读《唐诗三百首》就好比散步在林间小径,偶而也会攀折一支无名鲜花,亦或在路上拾起别人弃之不顾而自己感兴趣的田间小石。鲜花小石,敝帚自珍,却也是一种不绝得留念。

“溪水无情似有情”,说起《唐诗三百首》就不能不提唐人的山水田园诗。东西方文化对待自然的态度截然不同。在西方,自从古希腊罗马时代起,人与自然就处于一种不可调和的对立状态,山水风景谈不上灵秀壮美,疾风骤雨被当作自然界的“羞耻和病态”。这种观点直至18世纪才被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否定和逆转,但随之而来的却是另一种极端,自然成为西方诗人发泄情感的代用品,一种道具而已。与此相反,我国古人一直与自然保持着一种“和”的关系,不拘形迹,不分主客,亲密无间。自然风光不是人们的财用之源,而是人们的精神食粮。儒家所谓“天人合一”,道家所谓“天道自然”,所言非虚。这种人与自然的和谐互动关系在唐人

诗歌中已经臻于近乎完美的境界。孟浩然登上岘山时,引发的是这样一种情绪:“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水落鱼梁浅,天寒梦泽深。羊公碑尚在,读罢泪沾襟”,江山胜迹与羊公碑是生命存在的参照系,个体不过百代过客,方生方死,来去匆匆,作者把一己的悲慨凄怆乃至通脱旷达寓于大化之中。刘禹锡的“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与此有异曲同工之妙。江山所留胜迹是人文景观,也就是文化,它可以超越人事代谢和古往今来,傲然耸立于天地之间,以供我辈观赏。德国哲学家康德说过“有两种东西,我们愈时常,愈反复加以思维,它就给人心灌注了时时在翻新,有加无已的赞叹和敬畏:头上的星空和内心的道德法则”。唐代的天才诗人们则巧妙地填补了“星空”和“道德法则”之间的空白,且清新自然,不露痕迹。“雉雊麦苗秀,蚕眠桑叶稀”,“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我依稀看见王维遁入景物之后怡然自得的神情;“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此时的王维已物我两忘,难分彼此,正如龚自珍所言“西山又是渺然隔云汉外,有时苍然堕几席前,不关风雨晴晦也”。这不是物理上的远近,乃是心中意境的远近。“天边树若荠,江畔洲如月”,“微云淡可汉,疏雨滴梧桐”,“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月笼江畔,风送荷香,露滴竹韵,幽趣横生,孟浩然笔下的自然景物仿佛更富含泥土气息,更穷形尽相,更能拨动那心中久违的自然琴弦,余

音不绝于心。时间过去了,星星隐没了,但火把并没有熄灭。许多年后,当约定的火花终于燃于心际,我再品味这些诗句,他们仍能在心田上洒进一缕慰藉的光,感到丝丝的温暖,片刻的惬意。“江清月近人”,颇感人之渺小;“山鸟山花吾友与”,顿觉吾辈并不孤独。一代风流,早已被雨打风吹去,但身处一隅的我仍能领略那超越时代的万千气象和风神情韵。

时而也会感到快节奏的现代生活和承载千年遗韵《唐诗三百首》不合节拍。也许我们太过执着于未知的彼岸,而忘记了欣赏旅途两侧的无限风景。生活中可以无诗句,但不可无诗意。此种诗意应该是“随风潜入夜,润无心无声”式的无形感染,应该是“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的自然体验。我们不妨把《唐诗三百首》当作一本富有人情味的情感词典,你无需去背诵它,只要在怅然无所适的迷茫中查阅它,理解它。两情缱绻也好,生死契阔也好,甚至疯狂极端,你终会听到共鸣声。“我有迷魂招不得,雄鸡一声天下白。少年心事当拿云,谁念幽寒坐呜呃”,挫折后仍应壮志凌云,怎能老想着忧郁愁苦的处境而空自悲叹呢!“永忆江湖归白发,欲回天地入扁舟”,旷达的胸襟,豪迈的气度,居功不自傲,可谓难矣!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唐诗三百首》无疑是不随时光湮没凋零的一朵艺术奇葩。高堂明镜,岁月不

小学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