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字数作文 > 教育资讯

数学王子高斯的简介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14 06:50:43 字数作文
数学王子高斯的简介字数作文

篇一:数学王子高斯的故事

数学王子高斯的故事

德国著名大科学家高斯出生在一个贫穷的家庭。他还不会讲话,就自己学计算了,三岁时有一天晚上他看着父亲在算工钱时,还纠正父亲计算的错误。

高斯八岁时进入乡村小学读书。一天,数学老师出了这样一道题目: “你们今天替我算从1加2加3一直到100的和。”

教室里的小朋友们拿起石板开始计算:“1加2等于3,3加3等于6,6加4等于10……”一些小朋友加到一个数后就擦掉石板上的结果,再加下去,数越来越大,很不好算。有些孩子的小脸孔涨红了,有些手心、额上渗出了汗来。

还不到半个小时,小高斯拿起了他的石板走上前去。“老师,答案是不是这样?”

老师头也不抬,说:“去,回去再算!错了。”他想不可能这么快就会有答案了。

可是高斯却站着不动,把石板伸向老师面前:“老师!我想这个答案是对的。”

数学老师本来想怒吼起来,可是一看石板上整整齐齐写了这样的数:5050,他惊奇起来,因为他自己曾经算过,得到的数也是5050,这个8岁的小鬼怎么这样快就得到了这个数值呢?

高斯解释他发现的一个方法,这个方法就是古时希腊人和中国人用来计算级数1+2+3+…+n的方法。高斯的发现使老师觉得很惊奇。以后,他常从城里买些数学书自己进修并借给高斯看。在他的鼓励下,高斯以后在数学上作了一些重要的研究了。

著名的数学家小欧拉的故事

大数学家欧拉是一个被学校除了名的小学生。 回家后无事,他就帮助爸爸放羊,成了一个牧童。他一面放羊,一面读书。他读的书中,有不少数学书。

爸爸的羊群渐渐增多了,达到了100只。原来的羊圈有点小了,爸爸决定建造一个新的羊圈。他用尺量出了一块长方形的土地,长40米,宽15米,他一算,面积正好是600平方米,平均每一头羊占地6平方米。正打算动工的时候,他发现他的材料只够围100米的篱笆,不够用。若要围成长40米,宽15米的羊圈,其周长将是110米(15+15+40+40=110)父亲感到很为难,若要按原计划建造,就要再添10米长的材料;要是缩小面积,每头羊的面积就会小于6平方米。

小欧拉却向父亲说,不用缩小羊圈,也不用担心每头羊的领地会小于原来的计划。他有办法。父亲不相信小欧拉会有办法,听了没有理他。小欧拉急了,大声说,只有稍稍移动一下羊圈的桩子就行了。

父亲听了直摇头,心想:"世界上哪有这样便宜的事情?"但是,小欧拉却坚持说,他一定能两全齐美。父亲终于同意让儿子试试看。

小欧拉见父亲同意了,站起身来,跑到准备动工的羊圈旁。他以一个木桩为中心,将原来的40米边长截短,缩短到25米。父亲着急了,说:"那怎么成呢?那怎么成呢?这个羊圈太小了,太小了。"小欧拉也不回答,跑到另一条边上,将原来15米的边长延长,又增加了10米,变成了25米。经这样一改,原来计划中的羊圈变成了一个25米边长的正方形。然后,小欧拉很自信地对爸爸说:"现在,篱笆也够了,面积也够了。"

父亲照着小欧拉设计的羊圈扎上了篱笆,100米长的篱笆真的够了,不多不少,全部用光。面积也足够了,而且还稍稍大了一些。父亲心里感到非常高兴。孩子比自己聪明,真会动脑筋,将来一定大有出息。

父亲感到,让这么聪明的孩子放羊实在是及可惜了。后来,他想办法让小欧拉认识了一个大数学家伯努利。通过这位数学家的推荐,1720年,小欧拉成了巴塞尔大学的大学生。这一年,小欧拉13岁,是这所大学最年轻的大学生。

篇二:数学王子高斯的故事

数学王子高斯的故事

1、高斯是德国著名的大科学家,他最出名的故事就是在他10岁时,小学老师出了一道算术 难题:计算1+2+3+……+100=?

这下可难倒了刚学数学的小朋友们,他们按照题目的要求,正把数字一个一个地相加.可这时,却传来了高斯的声音:“老师,我已经算好了!”

老师很吃惊,高斯解释道:因为1+100=101,2+99=101,3+98=101,……,49+52=101,50+51=101,而像这样的等于101的组合一共有50组,所以答案很快就可以求出:101×50 =5050

2、在高斯三岁夏天时,有一次当他正要发薪水的时候,小高斯站了起来说:「爸爸,你弄错了。」然后他说了另外一个数目。原来三岁的小高斯趴在地板上,一直暗地里跟着他爸爸计算该给谁多少工钱。重算的结果证明小高斯是对的,这把站在那里的大人都吓的目瞪口呆。 1796年有一天,德国哥廷根大学,一个19岁青年吃完饭,开始做导师单独布置给他的每天例行的三道数学题。他很有数学天赋,因此,导师对他寄予厚望,每天给他布置较难的数学题作为训练。正常情况下,他总是在两小时内完成这项特殊的作业。

3,像往常一样,前两个题目在两个小时内完成了。第三道题写在一张小纸条上,是要求只用圆规和一把没有刻度的直尺作出正十七边形。青年没有在意,像做前两道题一样开始做起来。然而,做着做着,青年感到越来越吃力。开始,他还想,也许导师见我每天的题目做得都很顺利,这次特意给我增加难度吧。但是随着时间表一分一秒地过去,第三道题竟毫无进展。青年绞尽脑汁,也想不出一有的数学知识对解开这道题有什么帮助。

, 困难激起了这个青年的斗志,他心里说:我一定要把它作出来!他拿起圆规和直尺,在纸上划着,尝试着用超常规的思路去解这道题。当窗口露出一丝曙光时,青年长舒了一口气,他终于作出了这道难题。

见到导师时,他感到有些内疚和自责。他对导师说:“您给我布置的第三道题我做了整整一个通宵,我辜负了您对我的栽培……”

导师接过青年的作业一看,当即惊呆了,他用颤抖的声音对青年说:“这真是你自己做出来的?”青年有些疑惑地看着激动不已的导师,回答道:“当然。但是,我很笨,竟然花了整整一个通宵才作出来。“导师请青年坐下,取出圆规和直尺,在书桌上铺开纸,叫青年当着他的面作一个正十七边形。青年很快就作出来了。导师激动地对青年说:“你知不知道,你解开了一道有两千多年历史的数学悬案?阿基米德没有解出来,牛顿没有解出来,你竟然一个晚上就解出来了!你真是个天才!我最近正在研究这道难题,昨天给你布置题目时,不小心把写有这道难题的小纸条夹在了给你的题目里。”

多年以后,这个青年回忆起这一幕时,总是说:“如果有人告诉我,这是一道有两千多年历史的数学难题,我不可能在一个晚上解决他。”

这个青年就是数学王子高斯。

随想:有些事情,在不清楚它到底有多难时,我们往往能够做得更好,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无知者无畏。高斯在不知其难的情况下解开了阿基米德、牛顿没有解开的有两千年历史的数学难题的故事,可以给我们哪些启发?人到底有多大的潜能?

篇三:1 数理逻辑介绍

第2讲 数理逻辑介绍

1. 若干哲学观点

分析哲学也称为语言哲学和逻辑哲学,开始于德国数学家弗雷格对于自然语言的逻辑分析工作,后被奥地利哲学家维特根斯坦发扬光大,使得近代哲学研究成功转型为语言分析,并成为现代哲学研究的主流。学习分析哲学有利于澄清我们对于一些常用概念的认识。以下所列条目是基于本人的理解和独立思考而提出的观点,欢迎批评、指正。

认知对象:客观世界中存在的事物,这是第一认知对象。人们在认知过程中所形成的抽象概念是第二认知对象。概念是人们头脑中的观念,所反映的是对象的相似性(similarity)和不变性(invariance),也称为模式(mode),包括结构模式、行为模式和关系模式。这些抽象模式称为概念的内涵(intension)或者所指(referent)。概念是人们对于客观对象进行抽象所得的观念。一旦形成就拥有不依赖于客观对象的独立存在性。例如,“圆”这个概念来自于客观事物,又超越和独立于客观事物,有自己确定的内涵。因此,概念不是客观事物的附属,而是思维世界中的独立存在。柏拉图(Plato)称之为理念(idea),并且认为理念是独立于物质世界的另一种存在。概念是没有真假对错之分的,它是一个模式,按照该模式可以对现实对象进行归类。例如,我们可以用圆这个概念对事物进行归类,将所有近似圆形的事物归为一类。同类事物具有相同的性质,相同的性质具有相同的作用。因此,对事物进行归类有利于我们有效地认识和应用事物。当然,我们的认知并不满足于获得一些概念,还会继续探索这些概念的属性和相互作用,等等。因此,概念是人类认知的结果,也是进一步认知的对象。

命题:在思维中将某对象归于某模式,即认为某对象具有某性质或者模式,这种思维中的归属联系就是命题。因此,命题也是人们头脑中的一种观念,不过,命题与概念不同,它不是一种模式,不是由客观对象身上升华而成的模式,而仅仅是将一个给定对象与某概念进行联接,将对象归于这个概念所划定的类。如果说概念是进行思维概括操作的结果,那么命题可以说是简单的思维联接操作的结果。因此,命题是有真假对错之分的。如果命题所指代的归属关系是客观存在的,则该命题为真(true),否则为假(false)。

语言:是一个符号系统,用于表达和记录思维中的概念和命题。语言由符号(symbol)和语法(grammar)组成。语法是符号组成语句的规则。语句的功能就是描述我们思维中的概念和命题。在语言中,概念通常用一个简短的名字进行表示,称为词语(word),比较复杂的概念往往用固定词组(set phrase)表示。一个词语所表示的概念称为词语的含义(meaning)或者语义(semanteme)。在一个语言中,定义一个概念就是用词语和句子对概念内涵进行充分而明确地描述。仅仅是表达一个命题的句子称为陈述句(statement),被表达的命题称为该陈述句的语义(semanteme)或者含义(meaning)。有些感叹句、反问句其实也表达了命题,但是它们还有其它的语用表达功能,包括传递说话人的情感、意愿等等。需要注意的是,并非任何陈述句都表达一个命题。例如,“我正在说假话”是陈述句,但其所表达的语义不是命题。

思考:“今天是星期一”所表达的是命题吗?

语句分析:弗雷格将一个句子的成分分为主词、谓词和量词等三个部分。主词表示对象。谓词表示对象的性质、状态和动作,相当于定语和谓语(把状语和补语视为谓语的一部分)。量词用以表示主词所表示的对象的数量,只有两种,即全称量词和存在量词,分别表示“所有”和“存在”。例如,“有的果子成熟了更可口”,其中量词是“有的”,主词是“果子”,谓词有两个,即“成熟了”和“更可口”。我们将要学习的一阶逻辑是对弗雷格的这种

1

语言分析方法的形式化。

2. 数理逻辑

推理、实验和计算是人类认知活动中的三种主要途径和工具。逻辑学(logic)研究推理规则。推理是从已知的知识中获得其中蕴含的新知识,或者是用已知的知识论证某个判断的真假。

数理逻辑:也称为形式逻辑、符号逻辑,是关于推理的数学理论,其目的是为推理建立数学模型,使得推理和数学证明成为一种有规则的符号运算过程,从而确保推理的正确性。

3. 历史

在古希腊时期产生了两种逻辑学:亚里士多德的三段论逻辑(syllogistic logic)和斯多葛学派的命题逻辑(propositional logic,也称语句逻辑或句式逻辑,sentential logic)。

1) 亚里士多德的三段论逻辑:这是有记载的最早的逻辑学说。亚里士多德总结了多

个推理模式,例如“Barbara模式”:

前提1:所有P是Q

前提2:所有Q是R

结论: 所有P是R

亚里士多德把这些推理模式合称syllogism。由于这些推理模式都是由两个前提推出一个结论,故中文翻译为“三段论”。三段论所讨论的命题结构比较简单,共有如下4种形式:

SaP:所有S是P。

SeP:没有S是P。

SiP:有的 S是P。

SoP:有的S不是P。

其中S和P所表示的词语分别称为主词(subject)和谓词(predicate),分别指代某一类对象。符合上述形式之一的命题称为主谓命题(subject-predicate proposition)。主谓命题所表达的是主词对象对于谓词对象类的隶属关系,其中“所有”和“有的”等词语的作用是量化这个隶属关系。(注:我们这里把some翻译为“有的”,一般教材翻译为“某些”。)注意,在一个语言中,有些词语仅指代唯一的对象,例如一些人名和地名,这些词语称为专名。但是大部分词语所指代是某一类对象中的任何对象,是这些对象的共同名称,简称通名。例如,在“苏格拉底是人”这句话中,“苏格拉底”是专名,“人”是通名,所以这句话所表达的命题是Sip型的,而不是SaP型的。注意,在一个命题中的主词和谓词可以另一个命题的谓词和主词。例如,我们可以说“有的人是苏格拉底”。

三段论的4种图式:设S,P是三段论中结论的主词和谓词。三段论中的两个前提分别涉及P和S,前者称为大前提(major premise),后者称为小前提(minor premise)。联系大小前提的是一个同时出现在这两前提中词语,称为中项(the middle term),暂记为M。在大前提和小前提中,M都可以是主词,也可以是谓词。因此,按照M在两个前提中的位置,三段论被分类为如下4个图式(figure):

2

在每个图式中,在主词和谓词之间分别加入4个字母a,e,i或o,则可得4×4×4个不同的三段论,从而4个图式共含有256个可能的三段论。当然,这些三段论中大部分是错误的推理模式。亚里士多德逻辑学的主要贡献在于,所给出的19条三段论中除了有两个是错误的之外包含了所有正确的三段论。

2) 斯多葛学派的命题逻辑:学派创始人是著名的诡辩家芝诺(Zeno)。思考宇宙决定

论与人类自由之间的关系。(Seneca主张美德是快乐的充分条件“virtue is sufficient for happiness”,声称“对于人类来说,个人是神圣的。”这最早的人本主义思想。)命题逻辑考虑复合命题与其中基本命题的真假关系。克律西普斯(Chrysippus)把命题逻辑发展成为一个形式逻辑。到了17世纪被德国数学家莱布尼兹变为符号逻辑。然而没有多少人了解莱布尼兹的这项工作。到了19世纪,布尔(Boole)和德摩根(De Morgan)独立地完成了命题逻辑的符号化工作。

3) 莱布尼兹的梦想:17世纪末德国数学家莱布尼兹(Leibniz)曾梦想把推理变成一

种演算(calculus),以化解人们之间的观念冲突和争辩。为了实现这个梦想,他认为需要发展两个工具,一个是可描述所有的命题的通用语言,一个是论证命题真假的推理演算系统。莱布尼兹确信他可以在5年之内发展出这两个工具。事实上,他发展了一些基础性的理论和方法,但在当时并不为人所知,对后人的研究工作没有产生影响。

4) 欧拉圆圈法:18世纪著名数学家欧拉提出了一种优雅的判断三段论有效性的方法,

称为欧拉圆圈法(method of Euler circles),见下图。

S

7 1 6

4

2

5

M P

这三个圆圈分别表示结论主词S、结论谓词P和中间项M(所对应的类)。两个圆圈的重叠部分表示一个类的部分成员隶属于另一类。

例:设某三段论的大前提为“所有M是P”,小前提为“所有S是M”,结论为“所有S是P”。我们用欧拉圆圈法判断其有效性如下。根据大前提可知3号和5号区域为空,根据小前提可知1号和7号区域为空。由于3号和7号区域为空,所以S类完全包含于P类之中。于是得结论,所有S都是P。

5) 布尔代数:在研究亚里士多德逻辑学时,19世纪爱尔兰数学家乔治布尔(George Boole)想到了一种很有创意的代数分析方法。用变元表示类,常元1表示所有对象组成的类,0表示空类,即不含任何对象的类;设定满足几条运算定律3

的3种对于类的基本运算:并x+y、交xy、差x-y;亚里士多德三段论所处理的主谓命题表示为类的代数方程。例如,若s是主语所指代的所有对象组成的类,p是谓语所定义的类,即所有使谓语成立的对象,则方程sp=0表示s中任何对象都不满足谓语p。推理变成了由表示前提的方程判断表示结论的方程是否成立的代数演算。这就是布尔首先提出的逻辑代数化方法,成功地将亚氏三段论形式化为一个代数系统。这一转变所带来的好处是,用很少的几个代数定律就可以判断所有可能的256种三段论的对错。事实上,用布尔的代数演算系统成功地找出了亚里士多德的19种三段论中的两个错误。布尔(George Boole)的方法实质上是将逻辑学转化为一种代数,用代数公式表示命题,用代数运算实现推理(参考维基百科)。1848年布尔发表了他的第一篇关于符号逻辑的论文《The Mathematical Analysis of Logic》,1854年发表了他的名著《The Laws of Thoughts》。可以说,这些工作实现了命题逻辑的代数化。

6) 第二次数学危机:17世纪下半叶,牛顿和莱布尼兹共同创立了微积分理论,该理

论成为研究物理学的得力工具,解决了大量工程技术问题,大大推进了让资本主义彻底打败封建主义的工业革命。然而其理论的严谨性也受到了人们的质疑。微积分是关于无穷小的运算理论。无穷小是什么?两位奠基人都没有给出明确的解释。英国哲学家、伦敦大主教贝克莱发表文章批评牛顿的流数(现在称为导数)概念是建立在无穷小这个幽灵的基础上。当时的法国数学家罗尔(Rolle)也说,微积分中充满了巧妙的谬论(ingenious fallacies)。(回顾罗尔定理(1691年):可微曲线上任意两点之间一定存在一点,其导数等于过这两点的直线的斜率。)历史上的这场由于无穷小概念所引发的关于微积分的争议被后人称为第二次数学危机。

7) 英雄时代:这个危机像乌云一样笼罩在整个18世纪的数学家们的头上。然而这一

时期正是工业革命的大发展时期,数学和微积分在实际应用领域找到了用武之地。在实际问题的推动下,18世纪的数学得到前所未有的大发展,一颗颗数学巨星冉冉升起,其中包括英国的泰勒、马克劳林,瑞士的贝努利家族、欧拉,法国的棣莫弗(读作di mo fu)、达朗贝尔和著名的“三L”,即拉格朗日、拉普拉斯和勒让德,还有18世纪末德国的数学王子高斯(1777年4月30日-1855年2月23日)。他们发展了牛顿-莱布尼兹的微积分理论,开辟了一个又一个

数学王子高斯的简介

研究领域,提出了一个又一个定理和方法,解决了一个又一个实际问题,让数学成为受人世人瞩目的显学。18世纪的数学家们,在没有严谨的逻辑保障下,像英雄一样勇往直前,攻城略地,将数学的威名传播到各个实践领域,因此,后人把18世纪称为数学的英雄时代。

8) 构建数学基础:19世纪是反思数学基础的时代。

(1)柯西的极限概念:20年代开始,法国数学家柯西致力于将微积分理论进行严谨化。他提出了极限概念,将无穷小视为一个变量,其变化的趋势是收敛于0,从而消解了第二次数学危机的百年迷雾。(中国古人很早就有了极限思想,战国时期的庄子说过,“一尺之杵,日取其半,万世不竭”;中国汉朝数学家祖冲之在计算圆周率时采用的也是极限思想。)

(2)戴德金的实数概念:然而还有其它许多概念需要澄清,包括“无理数”、“连续性”,等等。高斯的同乡戴德金在1872年发表了小册子《连续性与无理数》,给出了

4

无理数和实数连续性的定义,并把直线视为实数集的几何模型,从而实数集成为直线的分析模型。

(3)皮亚诺的算术:意大利数学家皮亚诺(1858-1932)为初等算术建立了一个严谨的公理化数学理论,现在称为皮亚诺算术。

(4)布尔的命题代数:与此同时,一部分数学家开始尝试为逻辑学建立数学理论,包括前面提到的德摩根和布尔,他们的工作属于今天所称的命题逻辑。

(5)弗雷格的谓词逻辑:命题逻辑不处理命题中的量词,如“所有”、“存在一个”,等等。这属于谓词逻辑处理的问题。谓词逻辑的创始人是德国数学家弗雷格(1848-1925),是19世纪最伟大的逻辑学家。正是由于他对数学和语言的逻辑分析工作,使人们看到了逻辑是数学的基础,数学概念的定义从逻辑开始。1879年发表《概念演算——一种按算术语言构成的思维符号语言》,1884年发表《算术的基础——对于数的概念的逻辑数学分析》,1893年《算术的基本定律》第一卷。弗雷格的工作还促进了近代哲学研究转向到对语言进行逻辑分析上。这被称为近代哲学的语言转向。因此,弗雷格是数理逻辑奠基人和现代语言哲学和分析哲学的开创者。

(6)康托的集合论:德国数学家康托(1845-1918)为整个数学找到了一个最基本的概念——集合,用这个概念可以定义其它几乎所有的数学概念,包括自然数、函数等等。1874年29岁的康托发表了一篇论文,开创了一门新的数学与逻辑学分支——集合论。

(7)希尔伯特的《几何基础》:在19世纪的最后一年,德国数学家希尔伯特发表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巨著《几何基础》,用5组共20条公理将欧几里得的不太严谨的直观几何学改造为严谨抽象的公理几何学。至此,数学的基础已经初步建立起来。

(8)新的挑战:第二次数学危机终结了,数学的基础建立起来了,新的世纪也恰好到来了。1900年,世界各国数学家汇聚巴黎,交流成果,共祝胜利,展望新世纪的数学未来。会上,希尔伯特向20世纪的数学家们汇报了当前数学中还存在的23个重要问题。然而希尔伯特和与会的数学家们都没有注意到,在数学的基础中还存在着一个致命的问题。这个问题将导致第三次数学危机。现代数理逻辑将在这场危机中浴火重生,并引起人们思维观念上的革命性的改变。

9) 现代数理逻辑:受到第二次和第三次数学危机的刺激,现代数理逻辑不仅仅研究

推理,还研究一个理论的概念系统的合理性和公理系统的合理性,其直接动机是为数学建立坚实的基础,祛除传统数学中的悖论。现代数理逻辑有若干分支,包括:

(1)经典逻辑。主要包括命题逻辑和谓词逻辑等两个部分。我们将在本课程中学习其基础知识。

(2)证明论。探讨和寻找完备、有效的证明系统。

(3)集合论。集合是数学中最基本的概念,可以定义几乎所有的其它已有的数学概念。集合论探讨集合概念应当具有的基本性质,以及由这些基本性质出发可以推导出的其它有趣的性质。

5

篇四:数学王子高斯

数学王子——高斯 历史上间或出现神童。神童常常出现在数学、音乐、棋艺等方面。卡尔·弗雷德里希·高斯,一位数学神童,是各式各样的天才里最出色的一个。就像狮子号称万兽之王,高斯在数学家之林中称王,他有一个美号——数学王子。高斯不仅被公认为是十九世纪最伟大的数学家,并且与阿基米德、牛顿并称为历史上三个最伟大的数学家。

高斯说过:“数学是科学的皇后,而数论是数学的女王。” 高斯幼年时就表现出超人的数学天才,小学老师出了一道算术难题:“计算1+2+3…+100=?”。 这可难为初学算术的学生,但是高斯却在几秒后将答案解了出来,他利用算术级数的对称性,然后就像求得一般算术级数和的过程一样,把数目一对对的凑在一起:1+100,2+ 99,3+98,……49+52,50+51 而这样的组合有50组,所以答案很快的就可以求出是: 101×50=5050。

高斯常幽默地宣称,在他会说话之前就会计算。在他差一个月满19岁时,他对正多边形的欧几里德作图理论做出了惊人的贡献,尤其是发现了作正十七边形的方法,这是一个有着二千多年历史的数学悬案。高斯初出茅庐,就已经炉火纯青了,而且以后的五十年间他一直维持这样的水准。

在高斯的时代,几乎找不到什么人能够分享他的想法或向他

提供新的观念。每当他发现新的理论时,他没有人可以讨论。这种孤独的感觉,经年累月积存下来,就造成他高高在上、冷若冰霜的心境了。这种智慧上的孤独,在历史上只有很少几个伟人感受过。

高斯从不参加公开争论,他对辩论一向深恶痛绝,他认为那很容易演变成愚蠢的喊叫。高斯成名后很少离开过哥廷根,他曾多次拒绝柏林、圣彼德堡等地科学院的邀请。高斯甚至厌恶教学,也不热衷于培养和发现年轻人,自然就谈不上创立什么学派,这主要是由于高斯天赋之优异,因而心灵上离群索居。可这不等于说高斯没有出类拔萃的学生,黎曼、狄里克雷都堪称伟大的数学家,戴特金和艾森斯坦也对数学作出了杰出贡献。但是由于高斯的登峰造极,在这几个人中,也只有黎曼被认为和高斯比较亲近。和高斯同时代的伟大数学家雅可比和阿贝尔都抱怨高斯漠视了他们的成就。

雅可比是个很有思想的人,他有一句流传至今的名言:“科学的唯一目的是为人类的精神增光”。他是高斯的同胞,又是狄里克雷的丈人,但他一直没能和高斯攀上亲密的友情。高斯虽然孤傲,但令人惊奇的是,他春风得意地度过了中产阶级的一生,而没有遭受到冷酷现实的打击;这种打击常无情地加诸于每个脱离现实环境生活的人。或许高斯讲求实效和追求完美的性格,有助于让他抓住生活中的简单现实。

高斯22岁获博士学位,25岁当选圣彼德堡科学院外籍院士,

30岁任哥廷根大学数学教授兼天文台台长。虽说高斯不喜欢浮华荣耀,但在他成名后的五十年间,这些东西就像雨点似的落在他身上,几乎整个欧洲都卷入了这场授奖的风潮,他一生共获得75种形形色色的荣誉,包括1818年英王乔治三世赐封的“参议员”,1845年又被赐封为“首席参议员”。

高斯的两次婚姻也都非常幸福,第一个妻子死于难产后,不到十个月,高斯又娶了第二个妻子。心理学和生理学上有一个常见的现象,婚姻生活过得幸福的人,常在丧偶之后很快再婚,一生赤贫的音乐家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也是这样。

高斯去世后,人们建立了以正17边形棱柱为基座的高斯像,以纪念这位伟大的数学家。

篇五:数学王子高斯的故事

数学王子高斯的故事

1796年的一天,一个青年开始做导师留的数学题。

前两道题完成顺利。只剩第三道题:要求只用尺规,画出一个正17边形。

这位青年绞尽脑汁,但是毫无进展。困难激起了斗志。他终于完成了这道难题。

导师看到学生的作业惊呆了。他激动地说:“你知道吗?你解开了遗留两千多年的数学难题!”

原来,导师因为失误,把这道题目的纸条交给学生。

每当回忆时,这位青年总是说:“如果有人告诉我,这是一道有两千多年历史的数学难题,我可能永远也没有信心将它解出来。”

这位青年就是数学王子高斯。

字数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