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懂诗歌的方法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14 06:50:49 字数作文
篇一:2013如何读懂诗歌教案
诗歌鉴赏专题复习教案
——如何读懂诗歌的思想内容
教学目标
1、梳理、归纳读懂诗歌的一般方法
2、能够进行能力迁移,读懂诗歌。
教学重点:梳理、归纳读懂诗歌的一般方法
教学难点:能够进行能力迁移,读懂诗歌。
教学方法:师生合作 自主探究
教学过程:
一、感知
考纲解读:《考试说明》中对古诗词鉴赏的两点要求:
①鉴赏诗歌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②评价诗歌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即是从内容、形式、思想感情三方面入手解答题目。据此我们把诗歌鉴赏分为三个阶段:能读懂—会鉴赏—精表达。之所以要讲这个课题,是很多同学实在读不懂诗歌的思想内容。 二、发现
怎样才算读懂了诗歌?
明确:解决两个问题:写什么(内容、情感)?怎样写?
而“怎样写”是有关于诗歌表达技巧的问题,后面我们将单独开设“表达技巧专题”复习课。今天我们这节课的重点就是读懂诗歌写了什么内容和情感。
三、互动训练
读懂诗歌的方法技巧——“诗歌三看”
一看诗题 大多数诗歌的诗题能揭示诗歌的内容和情感,提示
诗歌的类别,特别是感怀诗和怀古诗,诗题的指向非常的明
确,抓住了这些信息,就可以大致知道诗歌的主要内容
例如:
《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地点、类别)
《梦游天姥吟留别》(内容、体裁、类别)
课堂训练
寒食寄京师诸弟 韦应物
雨中禁火空斋冷,江上流莺独坐听
把酒看花想诸弟,杜陵寒食草青青。
这首诗写了什么?
明确:作者在寒食节思念京师诸弟时流露出的孤独、寂寞、
凄凉。
近试上张水部 朱庆馀
洞房昨夜停红烛,
待晓堂前拜舅姑① 。
妆罢低声问夫婿:
画眉深浅入时②无(3) ?
注释:①舅姑:公婆。②入时:合乎时尚。(3) 无:疑问词“吗”。 这首诗的主旨是什么?
【解读】此为干谒诗。诗人以“新妇”自比,以“舅姑”比主考官,以“画眉”比自己的诗文。以“夫婿”喻指当时在诗文上颇有名气而且又乐于提拔后进的水部郎中张籍。含蓄表达考前担心作品不一定合主考心意,求张指点。通过优美的诗韵,巧妙地表达了一名应试举子,在面临关系到自己仕途的一场考试前,那种特有的不安和期待心情。 二看作者
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创作风格,有助于对作品内容的理
解和把握。(知人论事)
望江南 李煜
多少恨,昨夜梦魂中。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
注:这是南唐李后主亡国入宋后写的词。有人说这是一首极尽故国繁华之作;有人说这是一段凄凉无限之吟唱。
思考:从这首诗中你读出了什么情感呢?
【解读】从表面看(特别是后三句),这首词写的是对往昔繁华的眷恋,但实际是表达梦醒后面临处境的无限凄凉。
三看注释
1、介绍写作时间、地点和背景,暗示了诗歌思想内容。
2、介绍相关诗句,暗示诗歌的用典或意境。
3、介绍作者,暗示诗歌的写作风格。
江阴浮远堂 戴复古
横冈下瞰大江流 浮远堂前万里愁
最苦无山遮望眼 淮南极目尽神州。
(注)戴复古,字式之,号石屏,南宋后期诗人
作者在诗中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
明确:南宋后期,国家衰亡无可挽回,让许多爱国诗人伤痛至极。诗人登高远望,昔日神州大地都已沦丧,痛苦得不忍心再看,以致希望有高山挡住视线。想看又不忍看的矛盾心理将痛苦表现到极致。表达了诗人因国土沦丧而生的无尽伤痛
补充内容:析意象 明典故 抓尾句 (先写景叙事,后抒情明志,)
小结:诗歌鉴赏的步骤
1、看题目和作者;
2、默读两遍诗歌,整体感知;
3、找出写景、写物、写人的名词, 捕捉并理解诗歌中的意象弄清它写了什么;
4、找出反映诗人感情的动词或形容词,弄清诗人表达的感情; 5、看注解并反观诗歌题目,做总体思考。
6、仔细审读题干,规范答题
【特别提醒】
1、要真正读懂诗歌,方法不是根本,多读多悟才是关键。
2、读懂是一项综合性的智力活动,要先学会分步阅读,再上升到综合阅读。
3、这段时间做诗歌鉴赏题,不要忙于答题,要有意识地把读懂诗歌放在首位。
篇二:如何读懂诗歌
如何读懂诗歌
莒县一中高二语文组 许衍圆
在高考中,古典诗歌鉴赏是必考题,分值在8--11分之间。命题者一般设计两个问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在历年的高考中,我们的学生在此题上都失分,原因在哪里呢?照常理讲,我们从幼儿园起就学习古典诗歌,前后持续了十几年,应该不会出现大的问题,可事实却相反。我们高二语文组全体老师从历次考试的试卷中分析发现,学生在做诗歌鉴赏题时,有两个难点:一是读不懂诗歌,二是读懂了诗歌却不知如何组织答案。所以学习诗歌鉴赏要抓好两点:第一,掌握方法,读懂诗歌;第二,审清题干,规范答题。下面我代表高二语文组全体老师谈谈第一点,即如何读懂诗歌。
一、明确《考纲》对诗歌鉴赏的要求
高考考纲要求:
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
2.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虽说,考试说明中没有直接设置读懂诗歌这一考点,但对诗歌中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的鉴赏及思想内容、作者观点态度的评价都建立在读懂诗歌的基础上。
二、明确诗歌鉴赏三步骤
能读懂→会鉴赏→精表达
1.知识包括形象、语言、技巧、思想内容和古诗词常识等。
2.“读懂”在四个环节中的地位。
(1)读懂是知识的综合运用。
(2)读懂是鉴赏和表述的基础。
三、弄清怎样才算“读懂”
1.明白表层意义(能翻译出大意:时间、地点、人物、事情、景物)。
2.领会深层意义,包括写出了什么意境(形象、氛围),表达了什么情感(情绪、心境),反映了什么思想(态度、观点)。
四、传授如何读懂诗歌的方法
(一)读懂诗歌表层含义的方法指导
例1:(2013江苏卷)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醉 眠
唐 庚
山静似太古,日长如小年。馀花犹可醉,好鸟不妨眠。
世味门常掩,时光簟已便。梦中频得句,拈笔又忘筌。
注:唐庚,北宋文学家,此诗为其谪居惠州时所作。
(1)“世味门常掩,时光簟已便”一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心境?(4分)
方法指导:“世味门常掩,”这句比较好理解,意思是尝尽了人世滋味后,我掩上了门扉。关键是“时光簟已便”中“簟”“便”无法理解,“便”运用组词法,应该就是“便宜”之意,根据语境引申一下即“适宜”的意思了。将“簟”解释为睡觉用的“席子,竹席”还是有很多方法的,比如根据字形中的竹字头,根据题目“醉眠”,根据上下文的“好鸟不妨眠”、“梦中频得句”,或联系已学李清照《一剪梅》中的“红藕香残玉簟秋”应该都能推断出来。这句的意思是说“这时节躺在竹席上非常适宜方便”。
答案生成:表达了厌恶官场、追求恬淡的心境。
因此要读懂诗歌的表层含义,我们也应该像文言文翻译一样运用以下方法:
★ 实词推断--- 字形推断、知识迁移、联系上下文。
填充内容——诗中省略的主语、宾语、状语、过渡语等。
调整语序——主谓倒装、状语后置、宾语前置等。
整合句意——前后连缀,大体翻译为意思相对完整的句子。
(二)读懂诗歌深层含义的方法指导
1.品标题 标题是诗歌鉴赏的切入点,因为标题富含着诸多信息。可以这样说,诗歌的题目是诗歌鉴赏的向导。
作用1:题目揭示内容(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如《春日忆李白》就直接点明在春天,诗人杜甫对李白的思念和仰慕的这一主要内容。
作用2:题目表露心情。如 《春日忆李白》题目中的“忆”就直接点出了对李白的思念与仰慕。 作用3:题目显示诗歌题材,暗示诗歌内容。如《鹧鸪天·送人》是送别诗,《在狱咏蝉》是托物言志诗,《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是怀古咏史诗。
例1:(08江苏卷)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登金陵凤凰台
李 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① 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注】①一水:亦作“二水”。
(1)分别概括这首诗颔联和颈联的内容,并说说其中寄寓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慨。(4分)
方法指导:(1)根据题目“金陵凤凰台”,我们可以看出这首诗歌的题材,即怀古咏史诗。
(2)回忆怀古咏史诗的可能会有的思想感情。
(3)再结合颔联和颈联的内容,颔联“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抓住关键词“吴宫、晋代”,可知写的是南京作为六朝古都时的情况。颈联“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抓住关键词“山、青天、水、白鹭洲”可知写的是南京的自然景色。前一句是昔,后一句是今,显而易见,古今对比,抒发作者古今兴亡盛衰之感。
答案生成:颔联写六朝古都的历史遗迹,颈联写金陵美丽的自然风物。寄寓人事沧桑,自然永恒以及六朝兴废的感慨。
2.知作者 要真正读懂一首诗,必须知人论世。“知人论世”就是说要了解诗人的思想性格、生活经历、风格流派及其创作的时代背景、目的等。读诗时,必须注意诗人的遭遇、境况,注意诗人所处朝代的国势、朝政等方面的问题。知道了人与世,才能准确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这方面的信息有的诗歌考题会提供相关的注释,有的属于名家名篇的则不再加注,需要从平时积累的知识中回忆提取。
例1:(2013年新课标I)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鹊桥仙
陆游
① 华灯纵博,雕鞍驰射,谁记当年豪举?酒徒一一取封候,独去作江边渔父。
②③ 轻舟八尺,低篷三扇,占断蘋洲烟雨。镜湖元自属闲人,又何必君恩赐与?
【注】①这三句是追忆当年军中的生活。博,古代的一种棋戏。 ②占断:占尽。蘋洲烟雨:指长满蘋草、烟雨空濛的风光。③镜湖:即鉴湖,在今浙江绍兴。唐天宝初,贺知章请求回家乡会稽当道士,玄宗诏赐他镜湖一角。
(1)上阕最后两句是什么意思?它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5分)
方法指导:这首词的作者正是陆游,宋代杰出的爱国诗人。所以我们可以先大体推测词中的感情,蕴含着壮志未酬、壮心不已的幽愤。事实上,许多的诗人,他们的诗歌不仅使他们各人命运的写照,
气质风格的体现,同时还打上了他所处时代的烙印。
答案生成:那些整天酣饮的酒徒一个个都受赏封侯,而自己只能做个闲散的江边渔翁,表达了对自己壮志未酬而只能隐居的无奈与牢骚。
3.读注释 诗歌的注释有些介绍写作背景,那是在暗示你本诗的思想内容;有些是介绍相关诗句,那是在暗示你本诗的用典或其意境;有些介绍作者,那是在暗示你本诗的写作风格。所以诗词后的小注一定不能忽略。
例1:(2015山东卷)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卜算子
(注) 张元翰
风露湿行云,沙水迷归艇。卧看明河月满空,斗挂苍山顶。
万古只青天,多事悲人境。起舞闻鸡酒未醒,潮落秋江冷。
[注]张元翰,宋代爱国词人。
(1)“起舞闻鸡酒未醒,潮落秋江冷”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做简要分析(4分) 方法指导:通过注释,我们了解到张元翰是宋代爱国词人。我们大体可推测,这首词蕴含着壮志未酬、壮心不已的幽愤。事实上,抓住了此注释,差不多读懂了这首诗歌的主要内容和情感。
答案生成:本句话借闻鸡起舞的典故,描绘了一幅“中夜微醺,伴着清冷的江风和浪潮声闻鸡舞剑”的画面,营造了秋夜清冷萧索的氛围,秋江冷暗示着内心的凄凉,退潮暗示着国家的衰败,表达了诗人自己空有报国之志却无法挽回颓势的壮志难酬、对于国土不复的悲愤愁苦与无奈之情。
4.析意象 “意”,就是诗人的思想、情感、意念。“象”,就是物象、形象。“意象”就是意中之象,是客观物象经过诗人的感情活动而创造出来的独特形象。
例1:(2013年 江西卷)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① 水调歌头·壬子被召,端仁相饯席上作
辛弃疾
长恨复长恨,裁作短歌行。何人为我楚舞,听我楚狂声?余既滋兰九畹,又树蕙之百亩,秋菊更②餐英。门外沧浪水,可以濯吾缨。
一杯酒,问何似,身后名?人间万事,毫发常重泰山轻。悲莫悲生离别,乐莫乐新相识,儿女古今情。富贵非吾事,归与白鸥盟。
【注】①绍熙三年(壬子),辛弃疾奉召赴临安,在陈端仁的饯行席上赋此词。②“余既”三句《离骚》:“余既滋兰之九畹,又树蕙之百亩”“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
(1) 概括“兰”“蕙”“菊”三种意象的共同内涵。(2分)
方法指导:这首词中有“兰”“蕙”“菊”三种意象,注解告诉我们这些意象来自于屈原的《离骚》。兰、蕙是香草,而菊在许多诗歌中就是“高洁”的代名词,因此抓住了这些意象的特殊内涵,知道它们在词中都用来象征词人高尚、纯洁的品格和节操,也就能把握这首诗的主要内容。 答案生成:兰、蕙、菊都是花草,在词中都用来象征词人高尚、纯洁的品格和节操。
5.明提干 题干多是直截了当地提出具体的问题,但有时也会在提问之前有所提示。这些提示既是对诗文的注释,也是对答题的导向。
例1: (2007年四川卷)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葛溪驿
王安石
缺月昏昏漏未央,一灯明灭照秋床。病身最觉风露早,归梦不知山水长。
坐感岁时歌慷慨,起看天地色凄凉。鸣蝉更乱行人耳,正抱疏桐叶半黄。
(1)诗人的心绪集中体现在“乱”字上,全诗是怎样表现的?请简要赏析。 答:
方法指导:从此题干的表达中,我们就可知道“心乱”是理解本诗内容的切入点。
答案生成:本诗以“乱”为诗眼,情景交融,抒写了诗人的家国之思。首联借残月、滴漏、昏暗的灯光暗写诗人心烦意乱。颔联直写身体之病、羁旅之困、怀乡之愁,点明“乱”的部分原因,为进一步写“乱”蓄势。颈联转写忧国之思,以天地凄凉的色彩加以烘托,使烦乱的心情更推进一层。尾联用衬托手法,借疏桐蝉鸣将诗人的烦乱渲染到极致。
6.抓关键(包括表情达意的关键词和点明主旨的关键句)
(1)捕捉诗中主观色彩较浓的词语,如:愁、喜、悲、瘦等。
(2)抓抒情议论的句子,点明感情的句子。
(3)抓首句和尾句。首句往往交代写作缘由或奠定感情基调,尾句往往会直接点明主旨。 例1:(2013年新课标I)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鹊桥仙
陆游
①华灯纵博,雕鞍驰射,谁记当年豪举?酒徒一一取封候,独去作江边渔父。
②③ 轻舟八尺,低篷三扇,占断蘋洲烟雨。镜湖元自属闲人,又何必君恩赐与?
【注】①这三句是追忆当年军中的生活。博,古代的一种棋戏。 ②占断:占尽。蘋洲烟雨:指长满蘋草、烟雨空濛的风光。③镜湖:即鉴湖,在今浙江绍兴。唐天宝初,贺知章请求回家乡会稽当道士,玄宗诏赐他镜湖一角。
(1)词的结尾借用了贺知章的故事,这有什么用意?请简要分析。(6分)
方法指导:这最后两句,可由注释③引导学生从用典的角度加以分析,也可由用“抓关键词句”法加以解决。词的最后两句“镜湖元自属闲人,又何必官家赐与”唱出了全阕的最高音。唐代诗人贺知章老去还乡,玄宗曾诏赐镜湖一曲以示矜恤。陆游借用这一故事而翻出一层新意——官家(皇帝)既置他于闲散,这镜湖风月本来就只属闲人,还用得着你官家赐与吗?再说,天地之大,江湖之迥,何处不可置他八尺之躯,谁又稀罕“官家”的赐与?这个结句,表现出夷然不屑之态,愤慨不平之情,笔锋直指最高统治者,故一出便振动全词,声情激昂,逸响悠然,浩歌不绝。
答案生成:用来含蓄地表达对统治者的不屑和愤慨之情。皇帝既置我于闲散,镜湖风月原本就属于闲散之人,又何必让皇帝来恩赐呢?再说,天地之大,何处容不下我一个闲散之人,谁有稀罕你皇帝的恩赐!
【如何读懂诗歌总结】
1.读诗歌:整体感知,试着翻译为白话文(个别字词难以理解,可暂时搁置)。
2.品标题:通向诗歌主旨的第一条快速通道。看看从题目是否能够看出诗歌的大体内容、诗人的情感、诗歌的题材,为近一步读懂诗打下基础。
3.知作者: 回忆有关作者的有关作品和相关风格、了解所处时代特点。
4.读注释:每个都有用,每个都要用。注释可能是对有些难懂字、词、句的解释,也可能是对作者的有关补充介绍,也可能介绍相关典故,这些对读懂诗歌起着“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切不可忽视。
5.明题干:题干是答题的指引,看看是否有某种暗示,也是理解的依据。
6.析意象:意象是作者情感的载体。找出意象,捕捉并理解诗歌中的意象,弄清它写了什么。
7.抓关键:找出反映诗人感情的关键词、句,揣摩诗歌蕴含的情感。
其实,任何文学作品的阅读欣赏,技巧都是毫末,根本的是加强个人的文学修养。读懂是一项综合性的智力活动, 要真正读懂诗歌,方法不是根本,多读多悟才是关键。 阅读欣赏诗歌的技巧很多,各人的方法也不尽相同,以上是我们组在诗歌教学过程中的几点粗浅体会,仅供大家参考。当然,没有鉴赏实践,再好的方法也无济于事,希望老师们在平时多多指导学生在学习中运用以上方法多读,多练。我们相信:持之以恒,功到自成。
篇三:如何读懂诗歌
诗歌鉴赏专题之一------如何读懂诗歌
【教学目标】学习读懂诗歌的方法,帮助学生找到解读诗歌的钥匙
【教学方法】讨论法、鉴赏法
【点击考纲】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课时安排】1课时
诗歌是文学之母。在早期的世界文学史里,诗占了主要地位。唐以前的中国文学史,基本是诗歌史。在这个意义上,诗歌鉴赏应是文学鉴赏的最高形式,需要有比鉴赏散文、小说和戏剧更高层次的审美要求。
一、怎样算是读懂诗歌
1、明白表层意思 能翻译出大意:时间、地点、人物、事情、景物
2、领会深层意思 写出了什么意境(形象、氛围)
表达了什么情感(情绪、心境)
反映了什么思想(态度、观点)
二、读懂诗歌的方法技巧
1、品标题 标题是诗歌鉴赏的切入点。因为标题富含着诸多信息(时间、地点、人物、事件以及诗人的心情、诗歌的意境、诗歌的
类型等)。可以这样说,诗歌的题目是诗歌鉴赏的向导。它或点明主旨,或表明诗人的情感基调。
例1: (海南、宁夏卷)题李世南画扇 李肇
野水潺潺平落涧,秋风瑟瑟细吹林。
逢人抱瓮知村近,隔坞闻钟觉寺深。
思考:这首诗写了什么?
【解读】如果只看正文可能会以为诗歌描写了乡村野外的自然风光,但看了题目之后,才会明白这是一首题画诗,描写的是画面图景而非眼前实景。明白了这一点就会自然想到诗歌中“潺潺水声”、“瑟瑟秋风”、“寺庙钟声”、“知村近”、“觉寺深”等描写应是诗人的想象与联想,诗人运用虚实结合的艺术手法,由画内想到画外,表现了画面以外的景和趣。巧妙的是这一理解与本诗第二题的鉴赏要求不谋而合了。
例2: 近试上张水部 (唐)朱庆馀
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思考:这首诗的主旨是什么?
【解读】此为干谒诗。诗人以“新妇”自比,以“舅姑”比主考官,以“画眉”比自己的诗文。以“夫婿”喻指当时在诗文上颇有名气而且又乐于提拔后进的水部郎中张籍。含蓄表达考前担心作品不一
定合主考心意,求张指点。通过优美的诗韵,巧妙地表达了一名应试举子,在面临关系到自己仕途的一场考试前,那种特有的不安和期待心情。 作用1:题目揭示内容 朱熹的《观书有感》,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
有源头活水来。
1书院)内。朱熹父亲朱松与郑交好,故尝有《蝶恋花·醉宿郑氏别墅》词云:“清晓方塘开一境。落絮如飞,肯向春风定。”
2、鉴:一说为古代用来盛水或冰的青铜大盆。镜子;也有学者认为镜子。指像鉴(镜子)一样可以照人。
3、“天光”句:是说天的光和云的影子反映在塘水之中,不停地变动,犹如人在徘徊。
4、徘徊:来回移动。5、那得:怎么会。6、为:因为。7、渠:它,第三人称代词,这里指方塘之水。8、那得:怎么会。9、那:通“哪”,怎么的意思。10、清如许:这样清澈。
11、如:如此,这样。12、清:清澈。13、为:因为。
14、源头活水:比喻知识是不断更新和发展的,从而不断积累,只有在人生的学习中不断地学习、运用和探索,才能使自己永保先进和活力,就像水源头一样。
如果只看诗正文,以为是小湖水的风景,但看了题目之后,便知道,本诗谈的是作者看书的感受,半亩方塘是书,天光云影是指书中有美好的景致,源头活水是指读书可以使神清智清,思想永远鲜活。
作用2:题目表露心情 贾岛的《寻隐者不遇》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这个题目前后两个动作。“寻”与“不遇”,含蓄之极。但我们即使不看诗也能够揣测出作者遗憾的心情。
作用3:题目展示思路 张九龄的《望月怀远》,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
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诗文解释
海上升起了一轮明月,远在天涯的人与我同样望月,思念对方。多情的人埋怨漫漫长夜,整个晚上想念亲人。熄灭蜡烛怜爱这满屋的月光,披上衣服觉得露水渐渐重了。不能把这满手的月光赠给你,还是回去睡觉吧,希望与你在梦里相见。
题目意为遥望月亮起相思,进而怀念起远方之人。而“先望后怀”正是该诗的思路。
2、知作者 要真正读懂一首诗,必须知人论世。“知人论诗”就是说要了解诗人的思想性格、生活经历、风格流派及其创作的时代背景、目的等。读诗时,必须注意诗人的遭遇、境况,注意诗人所处朝代的国势、朝政等方面的问题。知道了人与世,才能准确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这方面的信息有的诗歌考题会提供相关的注释,有的属于名家名篇的则不再加注,需要从平时积累的知识中回忆提取。
例3: (全国Ⅱ卷)春日即事 李弥逊
小雨丝丝欲网春,落花狼藉近黄昏。
车尘不到张罗地,宿鸟声中自掩门。
[ 注 ]① 李弥逊( 1085 - 1153 ),字似之,吴县(今属江苏省苏州市)人,历任中书舍人、户部侍郎等职。因竭力反对秦桧的投降政策而被免职。 ② 张罗地:指门可罗雀、十分冷落的地方。 思考:从这首诗中你读出了什么情感?
【解读】有了这一介绍,对诗歌情感的把握就容易多了。不难看出诗的一、二句写了暮春黄昏,小雨霏霏,落花狼籍,从这些凄凉的景色可看出作者政治上失意后的寂寞愁绪。三、四句写诗人家门前几可罗雀,他只得在归鸟的鸣叫声中,关上了自己的家门,从中可以看出诗人对世态炎凉的感叹。这正是作者因反对秦桧而被免职后内心情感的真实流露,诗人真正是触景生情,情由景生。
例4: 望江南 李煜
篇四:2015如何读懂诗歌整理完整版
补习中心2015届暑期补课专题(二)
如何读懂诗歌
古诗鉴赏,其基础是要读懂诗歌。对于考生来说,能否全面理解、深刻领悟作品的内容和技巧,读懂诗歌是关键。怎样算是读懂诗歌?
(1)、明白表层意思 能翻译出大意:时间、地点、人物、事情、景物
(2)、领会深层意思 写出了什么意境(形象、氛围),
表达了什么情感(情绪、心境),
反映了什么思想(态度、观点)。
读懂一首古诗,应该由表及里,综合把握。
一、抓语言,读懂诗句
考生读不懂诗歌,很大程度上是读不懂诗歌的语言。诗歌语言与其他文学样式的语言相比,更具抒情性、含蓄性、精练性、跳跃性。古典诗歌凝练含蓄,言简意丰,往往对语言作出变形处理,在语法上主要表现为改变词性、颠倒词序、省略句子成分等,了解诗歌语言组织的规律,就能迅速进入诗歌的语境。
1. 变“性”——改变词性。
中国古代诗人为了炼字、炼意的需要,常常改变了诗词中某些词语的词性。
王维的“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过香积寺》)
何逊的“夜雨滴空阶,晓灯暗离室。”
常健的“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题破山寺后禅院》)
这些词语各有妙用,但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化腐朽为神奇,增强了诗词的表现力、感染力。
2. 变序——改变词序句序。
(1)主语后置。崔颢《黄鹤楼》诗:“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2)宾语前置。杜甫《月夜》诗:“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3)主、宾换位。叶梦得《贺新郎》词:“秋色渐将晚,霜信报黄花。”
白居易《长恨歌》“姊妹兄弟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
卢纶《塞下曲》诗“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
(4)定语的位置。王昌龄《从军行》诗:“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诗:“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渡镜湖月。”
古人写诗改变词序语序,既是诗歌语言新奇的需要,又是声律的要求和修辞上的特殊需要,更是表情达意的需要。如2012年湖北卷“边雪藏行径,林风透卧衣”中“藏”“透”和 2014湖北卷 “独向长空背雁行”中“背”字的表达效果。
3. 省略。
诗歌语句之间往往具有跳跃性,产生了省略现象,出现了空白,从而为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如贾岛《访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中国古典诗词借助了汉语语法意合的特点,词语与词语之间、意象与意象之间可以直接拼合,省略起连接作用的词语。例如 “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上句追忆京城相聚之乐,下句抒写别后相思之深。全用名词意象组合在一起,写出了两人友谊的深厚。其他如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更是如此。
因此要读懂诗歌的表层含义,我们可以像文言文翻译一样运用以下方法:
实词推断--- 字形推断、知识迁移、联系上下文
填充内容——诗中省略的主语、宾语、状语、过渡语等
调整语序——主谓倒装、状语后置、宾语前置等
整合句意——前后连缀,大体翻译为意思相对完整的句子
如《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新雨过后,青山特别清新,秋天的傍晚,天气(格外的凉爽)。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明月(透过)松林撒落斑驳的静影,清泉在大石上(叮咚)流淌。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竹林传出归家洗衣女的谈笑声,莲蓬移动了,渔舟正下(水撒网)。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任凭春天的芳菲随时令消逝吧,游子(在秋色中),自可留连徜徉。
例(2012年广东)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7分)
余杭四月
[元]白珽
四月余杭道,一晴生意繁。朱樱①青豆酒,绿草白鹅村。
水满船头滑,风轻袖影翻。几家蚕事动,寂寂昼门关②。
[注] ①朱樱:樱桃的一种.②昼门关:从蚕孵出到结茧期间,养蚕人家为防外人冲犯而终日紧闭门户。
(1)诗的颔联在写景上用了多种表现手法,请指出其中一种并结合诗句简要分析。(3分)
答案:使用了对比(映衬)手法。(1分)如上下句之间的朱樱与绿草,青豆与白鹅鲜明对比,表现出景物色彩的鲜丽。(2分)或:使用渲染手法。(1分)用丰富的色彩去描写初夏的水果菜蔬朱樱和青豆、悦目怡情的青草与白鹅,渲染生命勃发的气息。(2分)
或:使用了名词排列(意象并列)的组句手法。(1分)如上句由朱樱、青豆、酒三个名词(意象)组成,下句由绿草、白鹅、村三个名词(意象)组成,使人产生一种画面感。(2分)
(2)“一晴生意繁”是什么意思?体现在诗中哪些地方?请简要分析。(4分)
答案:“一晴生意繁”的意思是:雨过天晴,到处呈现出生机勃勃的景象。(2分)
“一晴生意繁”体现在:①初夏成熟的樱桃鲜红,豆子青青,绿草茵茵,白鹅成群;②雨过天晴,江河水满,船只轻快地行使,微风吹拂,袖影飘动;③村庄门户紧闭的人家寂然无声,而里面蚕事正忙呢。(回答1点1分,2点2分。)
[即时应用]1 (2014广东卷)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7分)
望江怨 送别
[清]万树
春江渺,断送扁舟过林杪①。愁云清未了,布帆遥比沙鸥小。恨残照,犹有一竿红。怪人催去早。
[注] ①杪:树梢。
(1)这首词的前四句描写了怎样的送别场景?(3分)
(2)怎样理解“怪人催去早”?请结合全词分析。(4分)
二、抓暗示,捕捉信息
1、读标题
标题是诗歌鉴赏的切入点,因为标题富含着诸多信息,或揭示内容,如《春日忆李白》《别董大》;或展示思路,如《望月怀远》;或流露情感,如《春夜喜雨》《西宫春怨》;或显示诗歌题材,暗示诗歌内容。如《鹧鸪天·送人》《在狱咏蝉》《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标题往往给我们留下了猜想揣摩诗的内容的空间,是我们读懂诗歌的重要向导。另外,古人还有一个写作习惯,通常在诗的开头一两句就破题、点题。这样,我们就可以依据标题,了解开头的内容。
以刘长卿《寻南溪常山道人隐居》(2014广西卷)为例。
一路经行处,莓苔见履痕。白云依静渚,春草闭闲门。
[即时应用]2 近试上张水部
(唐)朱庆馀
昨夜洞房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思考:这首诗的主旨是什么?
2. 知作者
要真正读懂一首诗,必须知人论世。“知人论世”就是说要了解诗人的思想性格、生活经历、风格流派及其创作的时代背景、目的等。这方面的信息有的诗歌考题会提供相关的注释,有的属于名家名篇的则不再加注,需要从平时积累的知识中回忆提取。如陶渊明的诗表现田园生活的安适,对官场的厌弃,常采用白描手法,语言清新自然。杜甫的诗则忧国忧民,厚重沉郁。生活在南宋的诗人词人,陆游、辛弃疾等,则有着共同的心中块垒,那就是因山河破碎而带来的忧国的激愤,因志存恢复而不得产生的报国无门之憾。
例(2013年新课标I) 鹊桥仙 陆游
华灯纵博,雕鞍驰射,谁记当年豪举①?酒徒一半取封候,独去作江边渔父。
轻舟八尺,低篷三扇,占断苹洲烟雨②。镜湖③元自属闲人,又何必君恩赐与!
【注】①这三句是追忆当年军中的生活。博,古代的一种棋戏。 ②占断:占尽。苹洲烟雨:指长满苹草、烟雨空濛的风光。③镜湖:即鉴湖,在今浙江绍兴。唐天宝初,贺知章请求回家乡会稽当道士,玄宗诏赐他镜湖一角。
(1)上阕最后两句是什么意思?它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解析】陆游杰出的爱国诗人,生活在北宋后期至南宋前期,江山支离破碎,百姓苦难深重,诗歌的内容也极为丰富,其中最重要的是爱国主题的日常生活和情景的吟咏,回荡着爱国忧民的激情,在描写湖山胜景,闲情逸趣的同时,往往蕴含着壮志未酬、壮心不已的幽愤。
【参考答案】:那些整天酣饮的酒徒一个个都受赏封侯,而自己只能做个闲散的江边渔翁,表达了对自己壮志未酬而只能隐居的无奈与牢骚.
[即时应用]3、 (2014江西卷)阅读下面一首宋诗,按要求回答问题。(8分)
被酒独行,遍至子云、威、徽、先觉四黎之舍三首①(其二)
苏轼
总角黎家三小童,口吹葱叶送迎翁②。
莫作天涯万里意,溪边自有舞雩风。
(1)指出“溪边自有舞雩风”一句所用典故的出处。(2分)
(2)请结合作者的思想和本诗内容,分析这首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6分)
3.读注释
高考所选诗歌的题材多种多样,大多附有注释。注释对理解诗句和读懂诗歌有着重要作用。
例·读下面这首诗,完成①—③题。(10分)(2008年北京卷)
酬王处士九日见怀之作
顾炎武
是日惊秋老,相望各一涯。 离怀消浊酒,愁眼见黄花。
天地存肝胆,江山阅鬓华。 多蒙千里讯,逐客已无家。
注释:顾炎武,明清之际著名学者、诗人。明末投身反宦官、权贵斗争。清兵南下,参加人民抗清起义。入清后,多次拒绝清廷征召,流亡北方,考察山川形势,志存恢复。
第②问:“天地存肝胆,江山阅鬓华”中的“肝胆”和“阅”在这里各是什么意思?这两句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4分)
解析:注释中提供的信息,对回答第②问有很强的提示作用。
答案:肝胆,指自己的爱国之志,或对于故国的赤胆忠心。阅,见证。表出了作者虽已衰老,且明知复国无望,仍然矢志不渝、坚持到底的决心。
[即时应用]4 (2014北京卷)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①—②题。
奉陪郑驸马韦曲【1】
杜甫
韦曲【1】花无赖,家家恼煞人。绿樽须尽日,白发好禁【2】春。
石角钩衣破,藤梢刺眼新。 何时占丛竹,头戴小乌巾。
注释:【1】韦曲:唐代长安游览胜地。杜甫作此诗时,求仕于长安而未果。【2】禁:消瘦。 ① 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的首句和辛弃疾的“最喜小儿无赖”,两处“无赖”都传达了作者的喜爱之情。
B.三四句意谓韦曲的满眼春色,让自感老去的诗人也觉得应借酒释怀,消受春光。
C.五六句通过“石角钩衣”、“藤梢刺眼”的细致描写,状写韦曲春去夏来的美景。
D.此诗运用了“反言”,如“恼煞人”,实际是爱煞人,正话反说,有相反相成之趣。
②前人引《南史》注诗中“小乌巾”:“刘岩隐逸不仕,常著缁衣小乌巾。”结合这一注解,谈谈诗的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4、读题干
所谓题干,即命题的语言文字,包括三大要素:指向要素(回答什么问题)、解说要素(解释题目要求)、限制要素(哪一联、哪一句等)。抓住题干的暗示信息可以让你进一步读懂诗歌。这也叫借题解文法。试卷中的题干表述形式往往是“阅读下面一首×(朝代)诗,然后回答问题”,朝代的不同,国力的差别,往往会影响诗人的艺术风格,乃至形成相应的诗歌流派,暗示着诗歌的内容范围。
三、抓内容(写了什么)
诗的正文是阅读的核心,读懂正文也是读懂诗歌的关键所在。这一环节是以平时的积累和素养为基础的,不过,方法上还是有几点很关键:
1、理对象——景、物、人、事、情
诗歌一般都离不开“景”“物”、“人”、“事(典故)”“情”等要素,其中“景、物、人、事”是表象,“情”是诗的内核。我们要做的就是,仔细阅读全诗,对文字信息进行检索分类,梳理诗中出现的景物意象、人物、事件,辨析它们与情的联系,揣摩推导出诗的主旨。
例 (08江苏卷) 登金陵凤凰台
李 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注】①一水:亦作“二水”。
(1)分别概括这首诗颔联和颈联的内容,并说说其中寄寓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慨。(4分)
解析:这里的景是:空荡荡的台、千古自流的江水、落日下的山峦、青天、长江水、水中白鹭洲。这里的事件是:诗人游凤凰古台、看到吴宫上演的今昔变化、感受晋代衣冠成冢。不难看出,前者写的是南京的自然景色依旧,后者写的是南京作为六朝古都经历由盛到衰的变化往事。有变的,有不变的,人世沧桑巨变,自然景物亘古永恒,古今对比,推导出诗人在抒发古今兴亡盛衰之感。
【参考答案】:颔联写六朝古都的历史遗迹,颈联写金陵美丽的自然风物。寄寓人事沧桑,自然永恒以及六朝兴废的感慨。
[即时应用]5、 (2013 辽宁)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
竹轩诗兴
张镃
柴门风卷却吹开,狭径初成竹旋栽。梢影细从茶碗入,叶声轻逐篆烟来。
暑天倦卧星穿过,冬昼闲吟雪压摧。预想此时应更好,莫移墙下一株梅。
[注]篆烟:盘香的烟缕。
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诗人的形象。(6分)
2、悟关键
中国古典诗歌大都篇幅短小,钱钟书用“闪电战”来形容古诗鉴赏。而其语言高度凝练、概括、含蓄而有跳跃性。因此,读诗时千万不能匆匆一扫而过,这样绝对是读不懂、读不透的。而应一个字一个字地品读,边读边想其意,力求还原诗歌画面。当然,最重要的是抓住关键诗词句,迅速定位情
[即时应用]6 (2013年湖北卷)
临江仙
欧阳修
篇五:如何读懂诗歌教师版
如何读懂诗歌
【教学目标】学习读懂诗歌的方法,帮助学生找到解读诗歌的钥匙
【教学方法】讨论法、鉴赏法
【点击考纲】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课时安排】1课时
考纲解读:
《考试说明》中对古诗词鉴赏的两点要求:
①鉴赏诗歌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②评价诗歌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即是从内容、形式、思想感情三方面入手解答题目。据此我们把诗歌鉴赏分为三个阶段:能读懂—会鉴赏—精表达。之所以要讲这个课题,是很多同学实在读不懂诗歌的思想内容。
提问:怎样才算读懂了诗歌?
明确:解决两个问题:写什么(内容、情感)?怎样写? 而“怎样写”是有关于诗歌表达技巧的问题,后面我们将单独开设“表达技巧专题”复习课。今天我们这节课的重点就是读懂诗歌写了什么内容和情感
一、怎样算是读懂诗歌
1、明白表层意思 能翻译出大意:时间、地点、人物、事情、景物
(一)、如何明白浅层意思?
填充内容——诗中省略的主语、宾语、状语、过渡语等
调整语序——主谓倒装、状语后置、宾语前置等
整合句意——前后连缀,大体翻译为意思相对完整的句子。
例:汉江临泛
王维
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
大意:
(我泛舟江上,纵目远望,只见)莽莽古楚之地和从湖南方面奔涌而来的“三湘”之水相连接,汹涌汉江入荆江而与长江九派汇聚合流。
汉江(滔滔远去,好像一直涌流到)天地之外去了,两岸重重青山,(迷迷蒙蒙,时隐时现,)若有若无。
(远方的)城郭在前面的水面上浮动;波涛汹涌,浪拍云天,摇荡起(远方的)天空。 襄阳风光美丽,(似乎想要把我)留下,与山翁共谋一醉
2、领会深层意思 写出了什么意境(形象、氛围)
表达了什么情感(情绪、心境) 反映了什么思想(态度、观点)
二、读懂诗歌的方法技巧
1、品标题 标题是诗歌鉴赏的切入点。因为标题富含着诸多信息(时间、地点、人物、事件以及诗人的心情、诗歌的意境、诗歌的类型等)。可以这样说,诗歌的题目是
诗歌鉴赏的向导。它或点明主旨,或表明诗人的情感基调。
例1: (海南、宁夏卷)题李世南画扇 李肇
野水潺潺平落涧,秋风瑟瑟细吹林。逢人抱瓮知村近,隔坞闻钟觉寺深。
思考:这首诗写了什么?
【解读】如果只看正文可能会以为诗歌描写了乡村野外的自然风光,但看了题目之后,才会明白这是一首题画诗,描写的是画面图景而非眼前实景。明白了这一点就会自然想到诗歌中“潺潺水声”、“瑟瑟秋风”、“寺庙钟声”、“知村近”、“觉寺深”等描写应是诗人的想象与联想,诗人运用虚实结合的艺术手法,由画内想到画外,表现了画面以外的景和趣。巧妙的是这一理解与本诗第二题的鉴赏要求不谋而合了。
例2: 近试上张水部 (唐)朱庆馀
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思考:这首诗的主旨是什么?
【解读】此为干谒诗。诗人以“新妇”自比,以“舅姑”比主考官,以“画眉”比自己的诗文。以“夫婿”喻指当时在诗文上颇有名气而且又乐于提拔后进的水部郎中张籍。含蓄表达考前担心作品不一定合主考心意,求张指点。通过优美的诗韵,巧妙地表达了一名应试举子,在面临关系到自己仕途的一场考试前,那种特有的不安和期待心情。
作用1:题目揭示内容 朱熹的《观书有感》,如果只看诗正文,以为是小湖水的风景,但看了题目之后,便知道,本诗谈的是作者看书的感受,半亩方塘是书,天光云影是指书中有美好的景致,源头活水是指读书可以使神清智清,思想永远鲜活。
作用2:题目表露心情 贾岛的《寻隐者不遇》这个题目前后两个动作。“寻”与“不遇”,含蓄之极。但我们即使不看诗也能够揣测出作者遗憾的心情。
作用3:题目展示思路 张九龄的《望月怀远》,题目意为遥望月亮起相思,进而怀念起远方之人。而“先望后怀”正是该诗的思路。
2、知作者 要真正读懂一首诗,必须知人论世。“知人论诗”就是说要了解诗人的思想性格、生活经历、风格流派及其创作的时代背景、目的等。读诗时,必须注意诗人的遭遇、境况,注意诗人所处朝代的国势、朝政等方面的问题。知道了人与世,才能准确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这方面的信息有的诗歌考题会提供相关的注释,有的属于名家名篇的则不再加注,需要从平时积累的知识中回忆提取。
例3: (全国Ⅱ卷)春日即事 李弥逊
小雨丝丝欲网春,落花狼藉近黄昏。 车尘不到张罗地,宿鸟声中自掩门。
[ 注 ]① 李弥逊( 1085 - 1153 ),字似之,吴县(今属江苏省苏州市)人,历任中书舍人、户部侍郎等职。因竭力反对秦桧的投降政策而被免职。 ② 张罗地:指门可罗雀、十分冷落的地方。
思考:从这首诗中你读出了什么情感?
【解读】有了这一介绍,对诗歌情感的把握就容易多了。不难看出诗的一、二句写了暮春黄昏,小雨霏霏,落花狼籍,从这些凄凉的景色可看出作者政治上失意后的寂寞愁绪。
三、四句写诗人家门前几可罗雀,他只得在归鸟的鸣叫声中,关上了自己的家门,从中可以看出诗人对世态炎凉的感叹。这正是作者因反对秦桧而被免职后内心情感的真实流露,诗人真正是触景生情,情由景生。
例4: 望江南 李煜
多少恨,昨夜梦魂中。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
注:这是南唐李后主亡国入宋后写的词。有人说这是一首极尽故国繁华之作;有人说这是一段凄凉无限之吟唱。
思考:从这首诗中你读出了什么情感呢?
【解读】从表面看(特别是后三句),这首词写的是对往昔繁华的眷恋,但实际是表达梦醒后面临处境的无限凄凉。
3、读注释 诗歌的注释有些介绍写作背景,那是在暗示你本诗的思想内容;有些是介绍相关诗句,那是在暗示你本诗的用典或其意境;有些介绍作者,那是在暗示你本诗的写作风格。对这一内容读诗时一定不能忽略。
例5: 绝句二首(其一)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 思考:此绝句描绘了怎样的景象?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解读】此诗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春天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江水映日,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湿,燕子忙着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这是一幅明净绚丽的春景图。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境。
例6: 鹊桥仙·夜闻杜鹃①
茅檐人静,蓬窗灯昏,春晚连江风雨,林莺巢燕总无声。但日夜常啼杜鹃,催成清泪,惊残②孤梦,又拣深枝飞去。故山③犹自不堪听,况半世飘然羁旅。
【注】 ①宋孝宗乾道八年(1172)初,陆游在郑(今陕西省)做四川宣抚使王炎的幕僚,积极参加抗金战争,战绩显著。正当前线节节胜利,即将收复长安之际,王炎调往都城临安枢密院,陆游也被调任成都府路安抚司参议管,离开抗战前线。此作是他到成都之后所写,是“借物寓言”之作。 ②惊残:惊醒。 ③故山:即家乡。
思考:这首诗表达诗人怎样的感情?
【解读】表现诗人岁月蹉跎、英雄老却、事业无成的无限感慨和悲叹。
4、析意象 “意”,就是诗人的思想、情感、意念。“象”,就是物象、形象。“意象”就是意中之象,是客观物象经过诗人的感情活动而创造出来的独特形象。
例7: (全国卷3)鹧鸪天 晏几道
十里楼台倚翠微,百花深处杜鹃啼。殷勤自与行人语,不似流莺取次飞。 惊梦觉,弄晴时。声声只道不如归。天涯岂是无归意,争奈归期未可期。
思考:在这首词中,作者为什么要描写杜鹃的啼叫声?
【解读】古人认为杜鹃的啼叫声好像在说:“不如归去!不如归去!”这首词的主题是游子思乡,最适宜从描写杜鹃的啼叫声入手。
例8: 汴河曲 唐 李益
汴水东流无限春,隋家宫阙已成尘。行人莫上长堤望,风起杨花愁煞人。
注:李益,中唐边塞诗派,擅长绝句,善写风景。
思考:诗的感情基调是什么?
【解读】杨花漫天飞舞,飘荡如雪。人们往往把缠绵哀思、离愁别绪、理想抱负以及
自身的抑郁不得志寄予温柔多情的杨花,希冀从中寻求自己的归宿。
5、明典故 用典可以丰富诗的内容,装点诗的门面,提高诗的质量。齐梁文学用典太多,晦涩难懂,但适当用典,的确有利于诗歌思想内容的表达。
例9: 庆庵寺桃花 [南宋]谢枋得
寻得桃源好避秦,桃红又是一年春。花飞莫遣随流水,怕有渔郎来问津。
[注] 谢枋得,南宋人,宋亡后,仍以江东提刑、江西招谕使知信州的身份抗击元兵,兵败后潜入山中,隐居达十二年之久,拒不出仕。后被强迫北行,至元都燕京,绝食而死。此诗即写于隐居期间。
思考:请分析这首诗的妙处
【解读】诗人巧用典故,借桃花引出桃源故事,用庆庵寺代桃花源;用“避秦”来写“避元”;用“怕有渔郎来问津”来曲折地表达自己的决意绝世之志;在短短的四句诗中,融入了丰富的内涵。全诗读来含蓄蕴藉,耐人品味,一个绝不与元统治者合作的隐士形象跃然纸上。
6、分诗体
一般的,律诗讲究起承转合。“起”——紧扣诗题,引出所叙、所描之事、物,渲染气氛或心境,为后边的抒情或议论作准备。 “承”——是“起”的延续,承首联记叙或描写。 “转”——有的未改变前两联记叙或描写,但记叙与描写的对象或视角会转移,有些律诗则干脆由记叙或描写转到议论或抒情,也有的是把感情基调由悲变喜或由喜变悲,从内容上与主题更为贴近。 “合”——承担突现中心的任务,所以,可以说,每首律诗必有一画龙点睛之句,那就是最后一联。词则上阕写景叙事,下阕抒情议论。
《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首联为起句。写秋景:由陆地到长江,由高到
低。由听觉写到视觉。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颔联承首联继续写景。。“无边落木萧萧下”.上
承耳闻,四周围,秋山重叠,无边无际的树
木,落叶飘零,如细雨般沙沙作响。“不尽长
江滚滚来”,则是上承目睹.万里长江,奔腾
澎湃,滚滚东流。四句诗就把登高所看到、
听到的,都联系在一起,有声有色地描绘出
一派深秋的大自然景象。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颈联转:由一二联的写景转而写悲秋作客和独
自登台的感受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尾联为合:深化了全诗的悲秋,艰难苦恨使
得头发都花白了,而身体不好,连酒也不能
喝了,更无法抒发作客他乡的伤感,这是愁
上加愁。
试分析下面一首诗的起承转合。《寻南溪道士》2014全国大纲卷
一路经行处,莓苔见屐痕。白云依静渚,芳草闭闲门。
过雨看松色,随山到水源。溪花与禅意,相对亦忘言。
问:这首诗表现作者什么愿望?
例10: (上海卷 )壬辰寒食 王安石
客思似杨柳,春风千万条。更倾寒食泪,欲涨冶城潮。
巾发雪争出,镜颜朱早凋。未知轩冕乐,但欲老渔樵。
思考:这首诗体现了作者一种什么样的追求?
【解读】全诗抒发了客思之愁、寒食之哀以及为官不快的情绪,表达了作者羡慕自由自在的渔樵生活。
三、小结诗歌鉴赏的步骤
1、看题目和作者; 2、默读两遍诗歌,整体感知;
3、找出写景、写物、写人的名词, 捕捉并理解诗歌中的意象弄清它写了什么; 4、找出反映诗人感情的动词或形容词,弄清诗人表达的感情;
5、看注解并反观诗歌题目,做总体思考。 6、仔细审读题干,规范答题
【特别提醒】
1、要真正读懂诗歌,方法不是根本,多读多悟才是关键。
2、读懂是一项综合性的智力活动,要先学会分步阅读,再上升到综合阅读。
3、这段时间做诗歌鉴赏题,不要忙于答题,要有意识地把读懂诗歌放在首位。
课堂练习:
1、读《幽居初夏》(陆游),回答问题
湖山胜处放翁家,槐柳阴中野径斜。水满有时观下鹭,草深无处不鸣蛙。
箨龙已过头番笋,木笔犹开第一花。叹息老来交旧尽,睡来谁共午瓯茶。
[注]箨龙,就是笋。木笔,又名辛夷花。两者都是初夏常见之物。
问题:⑴诗中所写景物具有怎样的特点?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表现这一特点的?
“幽”。①以景写“幽”(“湖山胜处”“槐柳阴”“野径斜”“水满”“草深”等意象写出环境之幽静、初夏景色之幽美)②以动衬“幽”(“下鹭”)③以声衬“幽”(“鸣蛙” )
问题:⑵本诗抒发了诗人哪些复杂的思想感情?
①前六句借“幽居初夏”之景,抒发了怡然自得之乐(闲适之情)②尾联“叹息”,一是叹志士空老,报国无成;二是叹往日旧交零落殆尽,顿感寂寞惆怅。
2、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
竹窗闻风寄苗发司空曙
李益
微风惊暮坐,临牖思悠哉。开门复动竹,疑是故人来。
时滴枝上露,稍沾阶下苔。何当一入幌,为拂绿琴埃。
[注]苗发、司空曙是李益诗友。
大意:
傍晚时分,一阵微风吹来,把我从冥坐中惊醒。我走近窗户,思绪飘渺起来。
(风)吹开门,又吹动竹子。(我听到动静)以为是故人来(看望我)。
字数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