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字数作文 > 教育资讯

美丽青浦,古韵水乡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5 07:15:41 字数作文
美丽青浦,古韵水乡字数作文

篇一:2015年青浦区学生电脑作品评比活动方案(正式发布版)

2015年青浦区学生电脑作品评比活动方案

一、指导思想

为配合本区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和信息技术教育的开展,交流经验、展示成果;同时通过组织中小学生开展电脑设计和制作活动,进一步培养中小学生学习现代信息技术的兴趣,提高其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二、主题和形式

(一)活动要求

A、规定主题:美丽青浦,古韵水乡。

B、自选主题:反映学生在特色课程学习和社会实践方面的成果,需随作品附主题说明。

C、参评对象:各级学校学生并进行分组:小学组、初中组、高中组等。

D、作品形式:电子报刊、电脑绘画、演示文稿、电脑动画、网页、程序设计。

E、评选方式:按分组和作品形式分别进行评选。

F、技术指标

(二)“美丽青浦,古韵水乡”主题说明:

青浦历史悠久,早在六千多年前,上海人的祖先就在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创造了灿烂的“崧泽文化”。青浦环境优美,水资源丰富,是典型的江南水乡。

青浦人杰地灵,造就了无数仁人志士。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青浦面貌日新月异,生态宜居的现代化郊区格局正逐渐形成,区域综合实力显著提升。

作为生长在青浦这块美丽土地上的学生,要对青浦的地理位置、文明起源、民俗民风、发展规划有所了解。本次电脑作品比赛旨在推动学生主动去了解,发现青浦的历史、科学、艺术方面的价值和成果,去经历聆听伟人成长的故事,游览自然风光。孕育热爱乡的感情,树立起建设家乡的远大理想。

作品可以从青浦的历史渊源,名人贤士,历史建筑,革命历史,家乡新尚等方面去表现。

(三)作品要求

1.体现新课程理念,有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创新能力,整体提高学生的素质。

2.主题明确、内容健康、形式活泼、具有特色。

3.程序运行稳定、操作方式简便、技术运用有效。

4. 核心内容为原创,抄袭或篡改他人作品无效。

(四)评比指标

三、参评办法

1.参评的作品数量

学校可先自行组织评选活动,从学校参展的作品中遴选并推荐优秀作品送活动组委会参加区级评选。

学生作品:各校限报15件,如学生数千人以上的限报20件。

2.参评的相关资料

各学校在推荐上报参加评选的作品时,应包含以下资料:

(1)学校推荐的作品名单(进行网上登记);

(2)学校推荐参评作品(进行网络上传);

(3)“推荐作品登记表”(每一件作品填写一份登记表,进行网上登记);

(4)凡获奖者将由作品的主要作者书面签名“作者著作权益约定书”(主办单位将部分获奖作品汇编出版,因此须事先征得作者同意)。

四、作品资格审定

1.凡有政治原则性错误和学科概念性错误的作品,取消参评资格。

2.杜绝弄虚作假行为。一经发现,取消参评或获奖资格。

五、评选方式

由主办单位组织有关专家对各校推荐的作品进行评选,必要时将根据具体情况邀请作品的作者至评比现场,进行演示和答询。

六、奖项设置

1.电脑作品奖项

按每项(组)设一、二、三等奖若干,获奖者将被推荐参加市电脑作品竞赛。

2.优秀指导教师奖

根据获奖学生的等第及数量来确定奖项。

3.优秀组织奖

根据组织参与电脑作品展的情况来确定获奖学校。

七、时间安排

1.2015年10月下旬:进行动员,布置电脑作品制作。

2.2015年11月-2015年12月:电脑作品设计制作辅导、研讨工作。

3.2015年12月21-31日:开通师生电脑作品征集平台;各学校将学生电脑作品上传。上传地址:http://dnzp.qpedu.cn:803/

4.2016年1月:组织专家评选;获奖作品公示并进行现场演示和答询。

八、问题咨询:

活动负责人:沈国金、李娅。联系方式:18930669189,69711363。

青浦区教育局 2015年10月

篇二:上海地区河网景观变化与水乡文化变迁

上海乡镇地区河网水系变化与水乡文化变迁:互动与保护

刘辰 金妍 杨凯 车越

摘要

在高度城市化进程中上海市的河网水系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于此同时由河网水系衍生出的特色水乡文化也随之发生了变迁,本文通过遥感影像解译以及资料调阅的方式找出在朱家角镇二者的内在联系并加以耦合,进而寻求在新城建设中保护河网景观、传承水乡文脉的出路。本文将水乡文化的表征梳理为3大类12要素,同时得出上海朱家角地区的河网水系结构正日渐趋于主干化和简单化,而这样的河网水系变迁带来了水乡文化衰落的社会文化效益,针对这一问题提出了以下3点建议:(1)因地制宜保护河网景观,关注特色文化要素(2)继承和发展水乡文化,增加文化活动的可参与性,增强居民环境意识(3)重视末端河道的环境与文化功能,加强保护。

关键词:朱家角镇 河网景观 水乡文化

前言

江南泛指长江中下游以南的地区,一般指浙北、苏南以及上海地区。[1]这一地区由于河流众多、河网密布故也被称作水乡,江南水乡因此得名。上海地处长江三角洲冲积平原,为典型的平原感潮河网地区。2000年全市共有河道23787条,平均每平方千米有河道3.75条,河网密度为3.41km/km2,河面率为8.41%。

[2]发达的河网水系为城乡取水、引排水、航运、灌溉、涵养水源和维持生态平衡提供了便利的条件,同时特殊的地理条件也孕育了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江南水乡文化。江南水乡在历史上处于吴越文化交汇影响区,同时又受到中原文化及楚文化的渲染,秦汉一统之后融合于广博的汉文化之中。随着经济重心的南移,南方经济、文化不断发展壮大,自南宋以后变形成了独树一帜的江南水乡文化。

[3]可以说吴越文化是江南水乡文化的根基所在,而水文化作为吴越文化的精髓也自然成为江南水乡文化的核心。但是在快速城市化的进程中,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许多河流逐渐萎缩甚至急剧减少消失,上海自1843年开埠以来,中心城区河道大量消亡,原有自然河网水系严重消退、结构破坏、功能减弱,有学者根据有关地方志、地名志、水利志等史料记载,进行过不完全统计,结果表明自1860

年以来的140余年内,上海中心城区有历史记载的河道消失至少有310余条,长度达到520多km。[4]这些河道的消失不仅影响了区域自然生态环境基础,与之相伴而生的文化功能亦随之减弱乃至消失。随着社会环境意识的提升,河道的黑臭、断流现象等已得到重视,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中心城区的河道整治已经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成绩,但是对于河流文化功能的重视程度不够,随着河道减少、消失而产生的文化湮灭现象仍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目前已有许多研究从水乡文化出发,探讨水文化的发生原因[3][5][6][7]、城市河流与城市总体规划的关系[8]、城市河流水文化景观建设[1][9][10][11]、水文化视野里的水资源问题解释[12]等不同方面。这些研究或着眼于对区域水文化的定性论述,或针对一条城市河流的景观文化建设提出建议,但对区域河网水系的社会文化的主要表现形式,以及区域河网在较长时间尺度上的迅速消失所带来的社会文化效应还缺乏深入细致的定量化研究。若以上海地区河流水文化为例,上述科学问题可表述为:平原河网地区的水乡文化主要表现为哪些方面?近百年来尤其是近40年来在快速城市化过程中河网水系的迅速消亡带来怎样的社会文化效应?应该如何在新城镇建设中传承江南水乡的文脉?以上海青浦区朱家角镇为典型案例区域对上述问题开展研究和探讨,对如何保护正在逐渐消失的江南水乡文化具有积极意义。

1 研究区域概况

本文的主要研究区域为上海市青浦区的朱家角镇(图 1)。朱家角镇地处青浦区中南部,淀山湖畔,是江浙沪的交通枢纽,地理位置优越。朱家角镇历史悠久,6000多年前即有先民在此生息,宋元时期已形成集镇,水运便捷促进了贸易发展。至明代万历年间成为繁荣大镇,清代以后成为青浦县西部的贸易中心,清末民初时商业之盛已列青浦县之首,为周围四乡百里农副产品集散地,因此,民间素有“三泾(朱泾、枫泾、泗泾)不如一角(朱家角)”之说。作为典型的江南水乡古镇其拥有着丰富的水资源及深厚的水乡文化,目前更是成为人们体验水乡、旅游欣赏的热门景点之一。

据2000年统计,全镇区面积为49.8平方公里(不包括47.5平方公里的淀山湖水面积),镇内河港纵横,明清古韵犹存,从上世纪90年代末开始发展旅游业,时至今日已成为江南水乡的典型代表。在城市化进程与传统风貌保护的博弈与驱动下,朱家角有着不同于一般古镇的水系结构与文化场,适合于研究城市化背景

下,河网景观变化与水乡文化变迁之间的关系,故将其选定为研究区域。

图 1 研究区域示意图

2 研究方法及数据来源

2.1 遥感影像资料解译

本文近40年的数据获取来源一致,研究区域1965、1989、1994、2000、2003、2006年6个时相的河网水系遥感解译数据全部来自华东师范大学地理信息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遥感影像数据解译时选取的河流分级方法主要是参考上海市水务系统分级标准及杨凯等的研究结果,即1级河流为村级河流,2级河流为乡镇级河流,3级河流为区县级河流,4级河流为市级河流。本文计算河频数、河网密度、水面率、河网结构复杂度、水系分枝比等水系结构表征指标时亦是采用此种河流分级方法。

2.2 资料调阅

关于朱家角镇水乡文化景观相关资料主要是在调阅了《青浦县志(1985~2000)》、《朱家角镇志》及相关的研究文献的基础上进行总结和归纳

3 结果与讨论

3.1 河网水系变化特征

3.1.1 近40年朱家角镇河网水系变化情况

基于河流消失及河网水系结构表征指标变化情况来分析朱家角镇河网水系的变化特征。其中河网水系结构表征指标的计算通常用于反映某一流域内水系结构的特征及其发育情况,本文主要参考杨凯等的水系结构参数计算方法,计算包括河频数Rf、河网密度Rd、分枝比Rb、河网结构复杂度Rc以及河网发展系数

Rz等5项指标。

表1 1965~2006年朱家角镇河流消失情况汇总表

美丽青浦 古韵水乡

由表1可见,1965~2006年间,朱家角镇消失河流164条,消失河流总长达27.77km,消失河流面积共0.45km2;5项水系结构表征指标均表现为逐年下降,2006年与1965年相比,河频数下降了30.5%,河网密度下降了7.5%,水面率下降了4.6%,河网结构复杂度下降了32.0%,村级河流发展系数下降了39.6%,分枝比下降了14.1%。

1965~2006年间,朱家角镇河流消失及由此导致的水系结构特征变化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1965~1994年的快速萎缩阶段,1994~2003年的结构稳定阶段及2003~2006年的主干化阶段。

1965~1994年,正值中国改革开放、经济飞速发展时期,随着城市化工业化进程的加快,环境也在人类活动的影响下付出了惨重代价。在此期间,全国各地环境问题初露端倪日趋严重,朱家角镇亦是如此。1965~1994年间,朱家角镇共消失河流148条,占近40年来消失河流数目总计的90.24%,其中大部分为村级河道;消失河流长度13.42km,消失河流面积达0.57km2;5项水系结构表征指标表现为快速下降,河频数下降了27.5%,河网密度下降了3.5%,河网结构复杂度下降了29.3%,村级河流发展系数下降了36.0%,分枝比下降了13.0%,河频数、河网结构复杂度和村级河流发展系数的剧烈下降表明低级河道的发展被严重抑制,大量村级河道的减少使朱家角镇河网水系复杂度降低、分枝能力减弱、趋于主干化。

1994~2003年间,朱家角镇的河网结构变化不明显,其中河流面积、河频河流分枝比则不减反增。这主要有两方面因素:一是自从1991年朱家角镇同松江、

嘉定、南翔镇被上海政府命名为4大文化名镇之后,旅游业迅速发展为朱家角的支柱产业,为了吸引更多的国内外游客,凸显都市水乡风貌,朱家角对大淀湖及周边河流水系进行了综合整治。二是从1996年以来青浦区全区对河道进行了一轮普遍疏浚,其中2000—2003年“三年行动计划”共计疏浚整治河道1179条段,长度847.4公里,完成总土方1240.9万立方米。

2003~2006年间,河流数目与河流面积消失情况又趋于严重。2003~2006年,河流长度消失13.30km,几乎等于1965~1994年近30年消失河流长度之和;河流消失面积0.28km2,年均消失0.093km2,亦是近40年来年均消失速率最大的阶段,这主要是建筑用地、道路用地的需要使得许多河段被平整填埋。

3.1.2 河网水系变化特征

分析比较1965~2006年间河网水系结构的变化情况,可以发现朱家角镇的河流消失主要表现为小河道的消失。不同等级河流数目的数据显示,朱家角镇各等级河流的消失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性,消失河流中村级河流占据了绝大部分比例,其余的乡镇级河流、区县级河流和市级河流基本无消失情况,有的甚至有增无减。2006年与1965年相比,朱家角镇的村级河流数目减少了52.3%,村级河流长度减少了17.8%(图2)。而不同长度河流的变化率表明,1965~2006年间消失的河流主要集中于1000米以下的河流,其中0~100米的河流消失情况最为严重,消失了约78.70%(图3)。朱家角镇河网水系结构各项表征指标的明显下降说明朱家角镇河网水系结构正日渐趋于主干化和简单化(图4),而导致这一现象的直接原因正是末端河流的大量减少。

篇三:青浦新建筑

近年,上海青浦、嘉定成了中国新建筑师的实践大场地,可以说比较公认的代表了目前中国新建筑师的教高成果,也为未来的建

筑设计发展指明了一定的道路。现在越来越多的人认为,

中国的建筑设计目前处于一个转型的重要时期,因为大批受过良好教育,理论思想先进的建筑师正在逐步成长起来。而且,大家都知道,要想作为“上层建筑师”,都是要以理论指导实践工作才能服人,才能成为眼下建筑“明星制”的幸运儿。所以,上海这些地区的建筑实践活动可谓是新建筑师们实践自己所追求的新建筑理论的大角斗场。下面,我们选取几个青浦区著名新锐建筑师的作品中的建筑改造实践部分进行分析,期望会对提高我们整体设计水准,以及我们的设计学习和工作会有所指导和帮助。

上海作为国际化大都市,其郊区的发展更多地呈现出新城区的状态,是上海城市化发展的延伸,也是城市中心区的补充。上海的新城建设正逐步调整发展战略和定位,其发展既是中国城市新城建设的先导,也体现出中国城市新城发展的典型特征和普遍存在的问题。在以青浦和嘉定为代表的上海的新城建设中,一大批中国年轻建筑师有探索意义的作品得以在此实现。这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当代中国建筑新理念的发生与发展,是一个从建筑到城市重要的文化建构过程。

青浦区域

在传统城镇的改造实践中,建筑创作几乎都被期望实现“创新”与“继承”的双重使命。于是乎,太多的尝试结果都走入了这样的尴尬境地:创新就是对西方建筑盲目拙劣的模仿,继承变成对自身地方文化遗产的滥用。在青浦,建筑师们以积极的态度直接转向对现实环境的真实思考,转向对传统建造经验的深层理解与重新阅读,以寻求属于现代人的、建造活动的智性发现。虽然,青浦新建筑的“新”仍然无法掩饰西方建筑的直接影响,但建筑师们对消化外来经验是富于机智的,他们将地方传统资源加以转换也是富于创造的,两条途径的巧妙汇合为青浦城镇带来了既植根地域又清新别致的当代建筑。

一个最显然的事实是,走进青浦新建筑,可以强烈地感受到建筑师们对其作品全新形式理念与空间意象的执意追求,他们似乎不约而同地、刻意地要让我们感受到,我们过去对一些建筑的固定认识原来可以如此机智地做出改变。于是,我们在青浦看到了全新概念的商业中心和私营协会会所,还有与众不同的幼儿园、办公楼建筑等等。

青浦实验的意义在于对建筑与城市和环境的关系进行了实验性的探索,其中地域性特征探索与国际化内容表述之冲突与整合似乎在诠释着中国建筑创作的理想与追求。”就象两个人用不同的语言交流,中间夹一个翻译,那种语意的错位和误读根据译者的水平总在20-70%之间,要完全重叠几乎是不可能的。这些“超大众审美”的建筑就是在“要可持续发展,尊重地域文化,沿续传统文脉,典型的江南水乡特色”这种语境下的作品,至于怎么解读,那是每个观赏者或使用者自己的事。

新城建设展示中心(家琨建筑设计事务所)

根据地形特点,以简洁超长的线型配合周边的广场、湖面、电视塔、大路、操场等城市性大尺度,形成对夏阳湖的围合性边界。由外而内,以临路水体、休闲平台、青砖院落及凹入建筑的空间等层层递进的景观设计,表达出由城市公共空间到建筑内部的不同开放关系。通过对同一黑色石材的不同加工,赋予简明的体量以丰富细腻的细节。运用色调、密度、材料、空间等抽象元素,传达出江南传统气质。

建筑三面用水池环绕,入口道路跨水而过,营造出“水乡”的氛围。简单的混凝土框架结构体系,通过虚实相间的空间诠释了中国传统哲学中关于“有”与“无”的长久命题;无间桥(章明工作室)--板条状的素砼表面无论在色彩或肌理上都与北菁园中的青砖黑瓦在气质上形成一统,双层夹卵石的玻璃步道与双层夹草玻璃层顶,明显刻有对乡间石径与茅草屋顶的回忆痕迹。

浦阳阁

00

同样出自马达思班事务所的作品浦阳阁,作为一个公共建筑或许更让人感觉意外,但弱化以往的建筑形象概念以最大程度地拓展公共空间使用的可能性是设计这幢建筑的主旨。建筑以不知不觉的方式从所处的绿地环境中开始,伸入宁静的夏阳湖结束,没有堂皇的入口,没有宏伟的立面,甚至屋顶与立面无法分清,它有点无头无尾,它是建筑?还是公园?其实它意味着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建筑如何建构环境,建筑如何与人相融,如何与自然融合。当然,笔者认为,浦阳阁构思巧妙,但实践结果仍有遗憾,建筑终究体量过大,占据了太多的湖面。

私营企业协会大楼

如果说当代建筑的形式无可避免地成为业主身份的表达,那么,青浦有两幢新建筑似乎对以往身份认同的表达方式有着颠覆性的改变。出自大舍事务所的青浦私营协会大楼设计的确有些不可思议,建筑没有华丽的入口,没有厚重昂贵的石材饰面,没有金灿灿的装饰,更没有满眼豪气的古典欧陆风韵,它出人意料地轻盈、通透、飘逸和优雅,它彻底扭转了关于当代财富拥有者的审美趣味与大众形象。而这种“新”也并不是什么心血来潮的“另类”游戏,而是关于地域环境、空间品质与时代特征高度整合的、富于诗意的精心打造。玻璃幕墙的围合既考虑到了私密环境,又融合了绿地景观;内院既是宜人的共享空间,其底层通透和宁静的水池又是调节建筑小气候的巧妙安排。

朱家角行政中心

私营协会大楼的设计比起马达思班设计刚刚落成的朱家角行政中心来,并不算走得“太远”。如果我们问,一个现代的、小城镇的地方行政中心究竟应是何种形象?而朱家角行政中心的设计摆脱了一切可能与高大、气派、中心感、对称、威严甚至拒人以千里之外有关的所有形式,它是一群建筑,又似一个村庄,它摈弃了所有光鲜的材料,展现着平民的姿态,甚至那个形似大桶的会议大厅很有点来自大众文化的幽默与调侃。自然,这个全新的行政中心概念经历了怎样的构思过程,又能在什么程度上为当地行政部门与镇民接纳,也会让许多的人好奇观望的。

篇四:美图梦回苏州,迷醉水乡!

美图梦回苏州,迷醉水乡!

壹号收藏 2015-11-20 21:11

苏州园林是时间的艺术、历史的艺术。园林中之物无一不是点缀园林的精美艺术品,无不蕴含着中国古代哲理观念、文化意识和审美情趣。“雨惊诗梦来蕉叶”,这是对苏州园林生动的写照;“风载书声出藕花”,这是对园林意境最好的描摹。一面面古典之窗,一道道岁月之门,引领着我们走进“苏州园林”。 春来山水翠:

水巷小桥多,人家尽枕河。顺着春水,当小舟一波三摇地划入水巷深处,苏州不经意间,流露的是纤姿弱态的春日风韵。

虞山新绿

虞山东南麓伸入古城,故有“十里青山半入城”之誉。

胥王祠园

胥王祠园,古朴典雅,形象庄重。区内竹子、松柏、银杏、香樟数十种花草树木同植,常绿树与落叶树兼有,灌木与乔木并陈,一年四季绿叶扶疏,鸟语花香,虽系墓区,却也有情有味,富有意趣。

宁邦春朝

据史料记载宁邦寺始建于梁代,唐以前称海云禅院。广场宏阔、庙宇威严,殿堂叠进、楼台逶迤,回廊曲折、金碧辉煌。禅寺之胜、茂林掩映,潭水环抱、珍卉奇葩四时标盛。

退思叠翠

退思园设计里蕴涵了儒释道等哲学、宗教思想及山水诗、画等汉族传统艺术,步移景异,令人流连。

篇五:水乡茶居

水乡茶居

上海市青浦区第一中学 郑丽敏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诵读课文,体会水乡茶居的诸多变化;品味文章精彩词句和段落,了解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在文中的运用及表达效果。

2、方法与过程:

通过有感情朗读,独自品悟,集体交流等方法,从字、词、句、段中体会品味水乡人在品茶之余所折射出的生活品味和生活理念,并能抓住关键句感悟水乡人生活中诗的韵味。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初步了解中国的茶文化,以此为切入口,结合文本,探究中国古老的文明与文化,从而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激发学生对我国传统民俗文化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品味文章精彩句段,了解一系列修辞手法在文中的运用及表达效果 ,了解水乡人的饮茶生活习俗

教学难点:

通过对字、词、句、段的品读,深入了解叹茶中所体现的活泼富有生气的世俗生活画卷及水乡人生活中诗的韵味。

14

教学反思

最初决定上这篇文章,主要是自己比较偏爱那儒雅的文字和透过文字渗透出来的闲适雅韵。但反复研读这篇文章后却发现,要上这篇文章不难,但要把文章上出一点韵味来,却不容易。

15

其一、新的课程目标明确指出:“有一定的文化积淀”。这其实真是对老师出了道难题。事实证明,要让学生具有一定的文化积淀,教师首先要有这种理念,然后才能在教学中善于留意,善于挖掘文本,并能以教材为例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

本单元所选文章《北京的胡同》、《上海的弄堂》、《安塞腰鼓》以及本篇文章《水乡茶居》等都是要求通过不同地域的人的生活场景,来反映不同地区人的精神面貌。而这种生活场景不是一朝一夕能形成的,这种精神面貌更是一种文化与时间磨砺融合而成的,文本背后的内容往往更丰富,更有意义。于是以“茶居”为突破口,了解水乡人在品茶之余折射出的生活品质,了解源远流长的茶历史,丰富的茶文化,从而探究中华民族古老的文明。这对于更好地理解文本,拓展知识面,是很有帮助的,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对茶文化的探究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其二、教学中常常提倡“教无定法”,“各有各法,只要得法”,我在读这篇文章时想,这篇文章怎么读呢?可能有四种读法。一读读“散文”,可以讲形散神聚的散文特点,该文凝聚的神应是一个“变”字;二读读“风俗乡情”,可以引导学生品味广东“茶馆文化”;三读读“生活”,读水乡人惬意中的艰辛;四读读“语言”,品读作者诗意的表达。但这样面面俱到,全方味的解读,不仅会把文章肢解得四分五裂,而且与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不相符合。会使学生学得索然无味。因此,我就以“叹”茶为教学重点,提出了“水乡人为什么要叹茶?他们是怎么叹茶的,叹了什么,最后又叹出了什么?”一系列问题,由浅入深地引领学生深入文本,从而实现对文本的解读,理解水乡人在叹茶中叹出的诗味。同时,在教学过程中,为了使这篇文章学出一点味道来,无论是教室的布置、课前的导入、课件的制作、背景音乐的选择还是教师的语言、学生的朗读都力求营造一种适宜的氛围,使课堂教学也能达到内容与形式的统一。

当然,教学总是遗憾的艺术,纵观这堂课,虽然引领着学生们在《水乡茶居》里“叹”了一回茶,但是因为时间有限,既要保持一堂课的完整性,又要做到融会贯通,因此,有些内容只是蜻蜓点水而已,有的没有讲透。另外,语文的品读,不能离开一个“读”的环节,文本中有许多诗般的语句没有通过朗读来细细品味,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

16

字数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