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字数作文 > 教育资讯

少年中国说,古今异义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12 12:47:52 字数作文
少年中国说,古今异义字数作文

篇一:苏教版必修1-5会考高考复习

必修一

《烛之武退秦师》

2.形容词作动词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 ) (四)数词活用 课文回顾:

且贰于楚也 ( )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

四、一词多义

氾南。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一)识记下列的重要实词: 1.贰

①“二”的大写。(例: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左传·隐公元年》)

“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

②副职 (例:其内任卿贰以上。梁启超《少年中国说》)

焉!”许之。 ③不专一 (例:贰则疑惑。《荀子·解蔽》)

《左传》)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④离心,背叛 (例:夫诸侯之贿,聚于公室,则诸侯贰。

⑤再,重复。 (例:不迁怒,不贰过。《论语·雍也》)

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

⑥从属二主。(本文: 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邻之厚,君之薄也。若余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2.鄙

《为学》:“蜀之鄙有二僧。”)(本文:“越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①边邑,边远的地方 (例:

国以鄙远”)

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②庸俗,鄙陋。(例:《左传·庄公十年》:“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③看不起,轻视。(例:《左传·昭公十六年》:“我皆有礼,夫犹鄙我。”)

3.许 孙、杨孙戍之,乃还。

①准许 (同现代汉语)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②答应,听从 (例:本文:“许之”、“许君焦、暇”)

:“杂然相许。”) ③赞同 (例《愚公移山》

④约数 (例:《小石潭记》:“潭中鱼可百许头。”) 一、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翻译。

⑤表处所 (例:陶渊明《五柳先生传》:“先生,不知何许人也。”) 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 )

4.阙 2.共其乏困 ( )

①què 古代宫殿前两边的高建筑物。(虢君闻之大惊,出见扁鹊于中3.夫晋,何厌之有 ( )

阙《史记·扁鹊传》) 4.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 )

②què 城楼 5.秦伯说,与郑人盟 ( )

③què 皇宫,引申为朝廷 (诣阙上书,书久不报《汉书·朱买臣传》) 6.失其所与,不知 ( )

④quē 通“缺” ,缺少,空缺(去年米贵缺军粮,今年米贱大伤农。二、指出下列句子中的古今异义字并翻译。

杜甫《岁宴行》) 1.贰于楚也 古: ( )

⑤quē,缺点,过错(有驰慢之阙。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 今: ( )

⑥jué侵损,削减。(本文:若不阙秦) 2.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古: ( )

⑦jué 挖掘(若阙地及泉《左传·昭公二十年》) 今: ( )

5.微 3.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古: ( )

①细小,轻微(同现义) 今: ( )

②衰败 (国势衰微) 4.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古: ( )

③卑贱 (例:《史记·曹相国世家》:“参如微时,与萧何善。”) 今: ( )

④幽微,精妙。 微言大义(成语) 三、指出下列词类活用的字并翻译。

⑤隐蔽,不显露。见微知著(成语) (一)名词活用

⑥假如没有。 (例:《岳阳楼记》:“微斯人,吾谁与归?”)(本文:1.名词作状语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①夜缒而出 ( )

6.敝 ②朝济而夕设版焉 ( )

①坏,破旧。(例:方苞《左忠毅公逸事》:“使史更敝衣草屦。”) ③既东封郑 ( )

②谦词 敝人 2.名词作动词

③疲惫 (例:《资治通鉴》:“曹操之众,远来疲敝。”) ①晋军函陵 / 秦军汜南 ( )

④损害,衰败。 (本文:因人之力以敝之。) ②与郑人盟 ( )

(二)解释下列重要的文言虚词的词性和意思 3.名词的使动与意动

1.以 ①既东封郑 ( )

①以其无礼于晋( ) ②阙秦以利晋 ( )

②敢以烦执事( ) ③越国以鄙远 ( )

③越国以鄙远( ) (二)动词的活用

④焉用亡郑以陪邻?( ) 1.动词作名词

⑤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 ( )

2.而 2.动词的使动

①今急而求子( ) ①若不阙秦 ( )

②夜缒而出( ) ②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 )

③若亡郑而有利于君( ) ③烛之武退秦师 ( )

④朝济而夕设版焉。( ) (三)形容词的活用

3.焉 1.形容词作名词

①子亦有不利焉。( ) ①越国以鄙远 ( )

②焉用亡郑以陪邻?( ) ②臣之壮也 ( )

③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 ③今老矣 ( )

④且焉置土石( ) ④邻之厚,君之薄也 ( )

⑤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 ⑤共其乏困 ( )

⑥永之人争奔走焉( ) ⑦朝济而夕设版焉( ) 4.其

①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 ②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 ③失其所与,不知( ) ④吾其还也( ) 5.之

①子犯请击之( ) ②是寡人之过也( ) ③臣之壮也( )

④夫晋,何厌之有( ) ⑤辍耕之垄上( )

五、指出下列特殊句式的类型并翻译为现代汉语。 1.是寡人之过也

2.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 ,以乱易整,不武

3.夫晋,何厌之有

4.以其无礼于晋

5.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6. 佚之狐言于郑伯

7.许君焦、瑕

8.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9.使杞子、逢孙、扬孙戍之

10 敢以烦执事

11.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12.晋军函陵,秦军汜南

13.夫晋,何厌之有

七、课外自己补充一词多义:“之、夫、以、而、焉、其、若、说、辞、鄙、微”。自己整理到摘抄本上。

课文素材,优秀作文链接

面对雄心勃勃的秦穆公,需要的不仅仅是勇气,更要有智慧。慷慨陈词间,有烛之武对郑国的一片赤诚,还有对局势的准确掌控;寥寥数语里,有烛之武对人情的自如练达,还有对世事的深刻洞明。所以,一场思想的碰撞之后,“秦伯说,与郑人盟”,一场灭国的灾难,就这样化为无形。“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感谢《左传》为我们记下了那位忠勇睿智的老人,纵然隔着千年看去,他依然傲然屹立在历史长河中,那就是烛之武。

二、永远的烛之武。

秦晋围郑,郑危在旦夕,“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佚之狐的力荐可谓慧眼识英雄,烛之武临危受命,夜缒而出,智说秦君,秦穆公心悦诚服,秦军乃还。晋文公面对风云突变,亦毅然去之。郑国终于转危为安。

在国家危难面前,烛之武深明大义、义无反顾;在强秦面前,烛之武不卑不亢,能言善辩,聪慧机智。他不计个人得失、处处为郑国安危着想的爱国主义精神,他义无反顾赴敌营的信心和勇气都值得我们学习。烛之武的智勇及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溢于字里行间。 1955年,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冲破重重阻挠回国,当时美国的海军处长金波尔说:“我宁可把这家伙枪毙了,也不让他离开美国,无论他在哪里,都抵得上五个师。”一个人的力量能抵得上五个师吗?《烛之武退秦师》告诉了我们答案。

曹操有句诗:“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古往今来,有多少志存高远之士,哪怕社会、命运对他如何不公,但到了紧要关头,依然挺身而出,为国家为苍生献出自己的一分光和热。烛之武就是这样的一个让我们敬佩不已的人。

刘备三顾茅庐见到了诸葛亮,诸葛亮对他畅谈天下大势。可以说诸葛亮未出山前就做着出山的准备,烛之武也是如此,尽管怀才不遇,但他没有放弃自己的希望。烛之武不是不想做一番事业,他的心始终没有放弃过“一飞冲天”的渴望,他一刻不停地关注着天下形势,思考着安定天下济苍生一逞抱负的路径。你想,一个小小的“弼马温”,怎么对晋国的历史、对晋国国君的为人那么清楚,对秦伯的心理、对秦晋之间的恩怨又是如此了然?“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豪情无疑是后人敬仰他们的主要缘由。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福祸趋避之。”这样一个才华长久没显出来的人,当国家有难的时候他还是出来解国家之围了。我们可以想象:这样一个须发尽白的老者,夜缒而出时是怎样的一种情形。当他拄着拐杖走进秦营时又是怎样的大义凛然,视死如归。岁月给了烛之武太多的落寞与不甘,同时也磨砺了他的沉稳与敏锐。他与秦伯的交锋从一开始就注定了他的胜局,几十年积蓄的能量终于在瞬间有了释放和爆发的闪亮时刻。“机会只偏爱有准备的头脑”,只是这机遇来得太迟了一点儿,而且是冒着亡国的危险。但如果不是秦晋围郑,烛之武恐怕真得“骈死于槽枥之间”,湮灭于历史的风雨之中了。

一、 永远的烛之武 暗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鼓角铮鸣。那些鲜活的身影却依然存留

在人们的心头。像烛之武这样的识大体顾大局,临危受命的勇士,可

秦晋联军兵临城下,郑国危如累卵。国难面前,以说就是国家的脊梁!让我们以古人为镜来勉励自己吧! 干戈化为玉帛。烛之武深明大义不计个人得失的爱国情操,烛之武义无反顾独闯秦营的英雄气概,虽经两千多年时光流水的冲刷,依然放射出熠熠夺目的光华!

命运对烛之武并不公允,几十载的饱受冷落,满腹经纶的烛之武,只是郑国一个小小的负责养马的“圉正”。在他伏下苍老的身躯拾起艰辛的时候,没有人记起他;当他仰起斑白的头颅呼出抑郁的时候,没有人记起他。

当黑云压城城欲摧的时候,有人想起了他;当大军压境“国危矣”的时候,有人推出了他。就这样,“今老矣”的烛之武,踉跄着,被推到了两军对峙的刀锋前,被推到了生死难测的境地前。

没有多少抱怨,说的只是谦逊的“无能为也已”;没有怎么推辞,做的只是慨然“许之,夜缒而出”。于是,一个一直模糊的身影,在历史的这一刻,变大、变高、变清晰。当一个须发尽白、手无缚鸡之力的老人,在月隐风高的夜晚,被人用绳子拴着放到围有层层虎狼之师的孤城外;当一个步履蹒跚、牙落齿摇的老人,揉着酸痛的腰肢走进剑拔弩张的秦军大营,这该需要怎样的坚定和无畏!无论他是成功还是失败,千载之后的我们都该为他的忠诚和勇敢高声喝彩!

《荆轲刺秦王》 原文:

而乃以手共搏之。

是时,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秦王方还柱走,卒惶急不

秦将王翦破赵,虏赵王,尽收其地,进兵北略地,至燕南界。 知所为。左右乃曰:“王负剑!王负剑!”遂拔以击荆轲,断其左股。荆轲废,乃引其匕首提秦王,不中,中柱。秦王复击轲,被八创。 岂可得哉?”荆卿曰:“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今行而无信,则秦未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曰:“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与燕督亢之地图献秦王,秦王必说见臣,臣乃得有以报太子。”太子

左右既前,斩荆轲。秦王目眩良久。

曰:“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愿足一、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该字的意思。

1.秦王必说见臣 下更虑之!”

2.使工以药淬火

荆轲知太子不忍,乃遂私见樊於期,曰:“秦之遇将军,可谓深

3.日以尽矣

矣。父母宗族,皆为戮没。今闻购将军之首,金千斤,邑万家,将奈4.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何?”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曰:“吾每念,常痛于骨髓,顾计不知所出5.今日往而不反者

6.请辞决矣

耳!”轲曰:“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者,何如?”

7.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

樊於期乃前曰:“为之奈何?”荆轲曰:“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秦王必8.设九宾

喜而善见臣。臣左手把其袖,而右手揕其胸,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9.图穷而匕首见

10.秦王还柱而走

国见陵之耻除矣。将军岂有意乎?”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曰:“此臣日

11.荆轲奉樊於期头函

夜切齿拊心也,乃今得闻教!”遂自刎。 12.卒起不意

太子闻之,驰往,伏尸而哭,极哀。既已,无可奈何,乃遂收盛二、解释划线的文言实词的意思。

1.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

樊於期之首,函封之。 2.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

3

4.人不敢与忤视 使工以药淬之。乃为装遣荆轲。

5.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6.秦王复击轲,被八创

7 荆轲有所待,欲与俱,其人居远未来,而为留待。

顷之未发,太子迟之。疑其有改悔,乃复请之曰:“日以尽矣,8.乃骇而图之

9.拔剑,剑长,操其室

荆卿岂无意哉?丹请先遣秦武阳!”荆轲怒,叱太子曰:“今日往而不10.非有诏不得上 反者,竖子也!今提一匕首入不测之强秦,仆所以留者,三、词类活用

找出活用的字并解释这个字 今太子迟之,请辞决矣!”遂发。

1.名词作状语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① 进兵北略地 至易水上,既祖,取道。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微之声,士② 函封之

③ 发尽上指冠

皆垂泪涕泣。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④ 箕踞以骂曰

复为慷慨羽声,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於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⑤ 秦兵旦暮渡易水

2.名词作动词 不顾。

① 前为谢曰

既至秦,持千金之资币物,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

② 樊於期乃前曰

③ 左右既前

④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⑤ 乃朝服,设九宾

恐惧不敢自陈,谨斩樊於期头,及献燕之督亢之地图,函封,燕王拜

(二)动词的活用

送于庭,使使以闻大王。唯大王命之。” 使使以闻大王

(三)形容词的活用 秦王闻之,大喜。乃朝服,设九宾,见燕使者咸阳宫。

1.形容词作名词

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武阳奉地图匣,以次进。至陛下,秦武阳色

其人居远

变振恐,群臣怪之,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北蛮夷之鄙人,未2.形容词作动词 尝见天子,故振慑,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秦王谓轲曰:则秦未可亲也

3.形容词的意动

取武阳所持图!”

①太子迟之

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②群臣怪之(

手持匕首揕之。未至身,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拔剑,剑长,操四、解释下列古今异义字的古义和今义。

1、仰天太息流涕

其室。时恐急,剑坚,故不可立拔。

2、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而秦3、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 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诸郎中执兵,皆阵殿下,非有诏不4、将军岂有意乎

5、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

6、于是太子预求天下之利匕首

7、终已不顾 8、左右乃曰

9、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 10、秦王购之金千斤 11.持千金之资币物

12.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 13.诸郎中执兵

14.乃引其匕首提秦王 五、翻译下列的特殊句式 (一)判断句

1.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判断句)

2.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判断句)

3.仆所以留才,待吾客与俱(判断句)

4.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判断句)

(二)省略句

5.秦王购之 (以) 金千斤 (省略介词“以”) (省略句)

6.取之 (以) 百金 ( 省略介词“以”) (省略句)

7.欲与 (之) 俱 ( 往 ) (省略介词宾语和谓语) (省略句)

8.待吾客与 (之) 俱 ( 往 ) (同上) (省略句)

9.其人居远未来,而为 (之) 留待(省略介词宾语 )

10.嘉为 (之) 先言于秦王曰 (同上) (省略句)

11.乃 (穿) 朝服,设九宾 (省略谓语) (省略句)

12.见燕使者 (于) 咸阳宫 (省略介词) (省略介词)

13.使 (之) 毕使于前 (省略兼语 ) (省略介词) (省略句)

14.群臣侍 (于) 殿上者,不得持尺兵 (省略介词) (省略句)

15.献 (于) 秦王 (省略介词) (省略句)

16.比 (于) 诸侯之列 (省略介词) (省略句)

17.而 (按) 秦法?? (根据文意省略 ) (省略句)

18.皆陈 (于) 殿下 (省略介词) (省略句) (三)被动句

19.父母宗族,皆为戮没(被动句)

20.燕国见陵之耻除矣(被动句)

(四)倒装句

21.常痛于骨髓 (状语后置句)

22.嘉为先言于秦王(状语后置句)

23.燕王拜送于庭 (状语后置句)

24.使毕使于前(状语后置句)

25.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定语后置句)

26.群臣侍殿上者(定语后置)

27.秦王购之 (以) 金千斤,邑万家 (介宾短语后置,数量词作定语后置)

六、固定结构

1.臣乃得有以报太子 (“有以”,意为:有用来??的办法)

2.而卒惶急无以击轲 (“无以”,意为:没有用来??的办法)

3.将奈何(表疑问,怎么??。下文“为之奈何”“既已无可奈何”意同。

4.荆轲有所待(意为:有??的人〔东西〕。“所”后常跟动词组成“所”字结构,作“有”的宾语)

5.将军岂有意乎(表揣度,是否??呢)

6.荆卿岂无意哉 (表反问,难道??吗)

7.仆所以留者 (复音虚词“所以”常引出表原因、手段等的分句,译为:??的原因)

七、成语典故

1.切齿拊心:语出本文,又作“切齿腐心”。形容愤恨到极点。 2.一去不复返:语出本文。一去之后就不再回来。后亦称人或者已成陈迹。唐崔颢《黄鹤楼》诗:“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3.发上指冠:语出《庄子·盗跖》:“盗跖闻之大怒,目如明星,发上指冠。”毛发竖起的样子。形容极度愤怒。本文“士皆目真目,发尽上指冠”暗引此语。

4.图穷匕首见:语出本文。比喻事情发展到了最后,真相或本意显露出来。

5.无可奈何:语出本文。没有办法,无法可想。表示事已如此,再要挽回已是无能为力。

6.悲歌击筑:亦作“悲歌易水”。典出本文。常用以抒写悲壮苍凉的气氛。

7.变徵之声:语出《史记·刺客列传》:“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乐声中的徵调变化,常作悲壮之声。徵,古代五声之一,读zhǐ。 八、识记并积累下列的一词多义 (一)实词 1.亲

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 动词,亲近,接近。 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 名词,父母。 每得降卒,必亲引问委曲 副词,亲自。 我有亲父母,逼迫兼弟兄 形容词,亲生的。 2.深

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 形容词,刻毒。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形容词,深刻。 夜深忽梦少年事 形容词, ( 时间 ) 久。

桃花潭水深千尺 名词,深度。一说,形容词。

子布、元表诸人各顾妻子,深失所望 副词,很,十分。 3.解

可以解燕国之患 动词,解除,解救。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 动词,此用本义,用刀剖开动物肢体。 少年大骇,急解令休止 动词,分开。

后经吾婉解,虽不谓吾言为是?? 动词,解释。 毁其盆,解其棕缚 动词,解开。 土崩瓦解 动词,分裂,涣散。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动词,解答。

谓颜太师以兵解 动词,解脱躯壳而成仙,解脱。 缉捕使臣已将秋公解进 动词,解送,读jia。 解元 乡试中第一名为“解元”,读jia。 4.教

乃今得闻教名词,指教,jiào。

曲罢曾教善才服 动词,使,让,jiāo。

乃修教三年,执干戚舞 名词,教化。读jiào。 十三教汝织 动词,传授知识技能,读jiāo。 5.敢

人不敢与忤视动词,有勇气做,敢于。

进止敢自专 副词,表反诘语气,为“岂敢、不敢”的省词。 6.还

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动词,回来。 秦王还柱而走 动词,通“环”,绕。

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还走 动词,通“旋”,掉转身。 计日以还 动词,归还。

一尊还酹江月 副词,还是,hái。

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 副词,通“旋”,马上,立即,读xuán。 7.资

持千金之资币物 名词,资财、钱物。

若据而有之,此帝王之资也 名词,资本,依据。 此殆天所以资将军 动词,资助。

孤当续发人众,多载资粮 名词,费用,物资。 唯是脯资饩牵竭矣 名词,通“粢”,谷类总称,粮食。 如姬资之三年 动词,为动用法,为??蓄积 ( 准备 ) 。 8.振

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 动词,通“震”,害怕,恐惧。 振长策而御宇内 动词,挥动。

大命将泛,莫之振救 通“赈,赈济。

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 动词,通“震”,震动。 且迁我如振落叶耳 动词,振动。 振奋作声 动词,振作奋起。 9.图

乃骇而图之动词,图谋,筹画。 图穷匕首见 名词,地图。

不图子自归 动词,想,反复考虑。 10.室

拔剑,剑长,操其室 名词,剑梢。 斯是陋室,唯我德馨 名词,居所。 今其室十无一焉 名词,家。 11.诏

君臣固守以窥周室 名词,朝廷。

非有诏得不上 名词,皇帝下的命令,诏书。 诏赐抚臣名马衣缎 动词,皇帝下令。 12.被

秦王复击轲,被八创 动词,遭受。 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 介词,表被动。 被明月兮佩宝璐 动词,通“披”,戴。 13.得

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 / 非有诏不得上 能够 诚能得樊将军首/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 得到 14.诚

诚能得樊将军首,与燕督亢之地图献秦 果真,如果 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 的确,确实 15.顾

顾计不知所出耳 过、只是

终已不顾 / 荆轲顾笑武阳 回头看 16.就

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靠近,登上 轲自知事不就 成功 17.见

图穷而匕首见 通“现”,显现 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介词,被 (二)虚词 【之】

①使工以药淬之/愿大王少假借之 第三人称代词,“他(们)”/“它(们)”

②于是太子预求天下之利匕首,得赵人徐夫人之匕首 结构助词,“的”/不译

③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 助词,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而】

①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 连词,表转折

②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者,何如?/荆轲和而歌 连词,表并列

③伏尸而哭/自引而起/秦王还柱而走/倚柱而笑 连词,表修饰 ④臣左手把其袖,而右手揕其胸/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图穷而匕首见 连词,表承接

⑤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连词,表递进 【以】

①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介词,因

②使工以药淬之/而乃以手共搏之/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 介词,用

③以次进 介词,按照 ④日以尽矣 已经

⑤皆白衣冠以送之/不敢兴兵以拒大王/遂拔以击荆轲 连词,表目的,“来”/不译

⑥箕踞以骂曰 连词,表修饰 【为】

①乃为装遣荆轲 动词,做,整治 ②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介词,被 ③嘉为(之)先言于秦王曰 介词,替 【其】

①第三人称代词,他(们)(的),它(们)(的) 尽收其地/疑其有改悔/剑长,操其室 ②指示代词,那 其人居远未来 (三)重要词义

【略】掠夺,夺取 进兵北略地

【(来自:WwW.smhaida.Com 海达 范文 网:少年中国说,古今异义)至】到,到达 至燕南界/至易水上

【乃】于是、就 太子丹恐惧,乃请荆卿曰 / 臣乃得有以报太子 【岂】①表反问,怎么、难道 则虽欲长侍足下,岂可得哉 ②表揣度,是否、大概 将军岂有意乎 【微】表示否定的假设或条件,(如果/即使)没有 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

【得】①能够 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 / 非有诏不得上 ②得到 诚能得樊将军首 / 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 【谒】请 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

【信】信物 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

【诚】①果真,如果 诚能得樊将军首,与燕督亢之地图献秦王 ②的确,确实 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 【说】同“悦”,喜欢,高兴 秦王必说见臣 【更】改变 愿足下更虑之

【遇】对待 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 【涕】眼泪 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曰 【顾】①不过、只是 顾计不知所出耳 ②回头看 终已不顾 / 荆轲顾笑武阳 【就】①靠近,登上 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 ②成功 轲自知事不就

【去】离开 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 【遗】赠送 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 【唯】句首语气词,表示希望 唯大王命之 【次】顺序 以次进

【陛】殿前的台阶 至陛下,秦武阳色变振恐 【色】脸色 至陛下,秦武阳色变振恐 【谢】谢罪、道歉 前为谢曰

【少】稍微 愿大王少假借之 【发】打开 轲既取图奉之,发图 【见】①通“现”,显现 图穷而匕首见

②介词,被 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还】通“环”,绕 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 【走】跑 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 【卒】通“猝”,突然 卒起不意,尽失其度/卒惶急不知所为 【意】意料 卒起不意,尽失其度 【陈】排列 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

【方】正、正当 方急时,不及召下兵/秦王方还柱走 【被】受 秦王复击轲,被八创 课文素材,优秀作文链接

一、永远的荆轲 永远的寂寞

我每读到《史记》中荆轲部分时,内心总是被两千年前易水边那两道深深的车辙反复的碾压。易水永是流逝,时间已越数千年。那位

篇二:语文知识点细梳理2010-7-27

语文知识点细梳理

一、文言文阅读

1.文言诗文背诵要求做到一字不漏,一字不添,一字不倒,一字不改;默写文言诗文语句,不仅要连贯前后语句,默写时还应一字不错。中考默写一般4句诗、2句文,特别注意背诵篇目中的名句。记住并纠正自己以前默写中的错别字。

2.古诗理解鉴赏要重点关注各册教材中以讲读篇目出现的古诗词曲,要注重古代文化文学常识的积累,特别是教材中的注释;要对《篇目点击》中的赏析指导和练习相当了解,对诗句的理解、诗词主要内容和写作意图、作者的思想感情等把握准确。

3.对一些名家名篇,还应了解作者的姓名、生活时代和篇名。

4.掌握常见文言实词的含义和6个虚词的用法。一般为古汉语的特殊用法为:一词多义、通假、词类活用、古今异义。因此对课文中的这类词要特别重视,必须理解掌握《篇目点击》中收入的150个实词和6个虚词的用法,特别是初中教材中出现的义项。

5.在句子翻译中要有敏感的“特殊句式”意识。如省略句,注意把省略的主语宾语加上;如判断句、倒装句(宾语前置、状语后置)、被动句、反问句等。在翻译时要落实关键实词的含义和虚词的用法,翻译句子的语气句式必须与原句保持一致。

6.在课外文言文的阅读上,遇见不会的词或者一下没想起的词大可不必紧张,联系上下文,结合故事(文章)的情节,理解(猜)出它的意思,把词带到文章中去理解,切记翻译不可脱离文章。如果选文下有注释,一定要充分利用注释的提示作用。

7.在课内语段阅读上要注重选文主要内容的归纳概括,如果在自己复习掌控的范围内,当然可以凭记忆答题;若自己复习不到位或记忆不清,则要仔细阅读选文收集处理信息,然后作出合理而简要的表述。在课外文言文阅读上,要注意文章蕴含的道理体悟或文章中人物性格特征的归纳提炼。

二、现代文阅读

同学们在做现代文阅读时,一定要有文体意识,即读完文章首先要作出一个文体判断,然后按文体调动考点知识储备,千万不可混淆。

先来谈记叙文阅读:

8.在整体阅读的基础上把握主旨、概括段意。 “整体阅读”与“粗知大意”不是同一概念 “粗知大意”一般是指阅读流程中的第一流程,即大至了解文章意思。而“整体感知”是贯穿于阅读的全过程,“整体感知”至少包括三层含义:一是感知本文主要内容,作者主要情感(或见解),产生阅读者自己的感受;二是敏锐地感觉到体现主要内容,主要感情(或见解)的有关语句,三是发现上述语句的内在联系并落实自己的感受。

9.解释词意应联系文章内容来具体结合某个词的词意。文章中的有些词语,往往不是它本来的意思,必须根据前后文去理解它的含义。

10.修辞是选择最适合表达需要的语言手段来增强语言的感染力和说服力,以提高表达效果的方法。修辞的范围很广,初中阶段要求识别比喻、拟人、夸张、排比、设问、反问、对比等七种修辞方法并说出其表达效果。

11.阅读现代文要理解句、段、篇的关系。根据句与句之间的关系来理解一段话所要表达的意思;在根据各段句与句之间的关系,来理解一篇文章所要表达的中心意思。

12.理清记叙的顺序,记叙的顺序主要有顺叙、倒叙和插叙,要重点掌握插叙的作用。做题时想一想,文章为什么要用倒叙、为什么要用插叙,其实这都与中心有关系,如果没有关系,就没必要倒一倒或插入一段。

13.记叙文里的人、事、景、物都是记叙所用的材料。记叙文里记人、叙事、写景、状物都是为了表达作者对生活的一定看法,它所表达的主要意思,叫做文章的中心思想。在处理中心和材料两者间的关系上,先看材料。

14.表达方式。叙述、描写、说明、议论和抒情是文章中最基本的表达方式,无论是记叙文还是说明文、议论文、一般都要综合运用几种表达方式。其中描写最复杂也最重要。描写有两大类:人物描写(肖像、心理、语言、行动)和环境描写 (社会环境、自然环境)。

15.语言的表达能力,记叙文的语言有着它鲜明的个性,它的主要特点是具体、生动、形象。 再来谈说明文阅读:

16.说明文阅读对理性思维能力要求比较高,要养成边读边问的习惯。

阅读过程中至少有六问:

(1)说明对象是什么?

(2)说明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段落层次的划分和段意的归纳)

(3)按什么顺序来写的? (空间顺序、时间顺序、逻辑顺序)

(4)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作用是什么?(举例子、作比较、列数字和列图表)

(5)语言表达上有什么特点?——准确。

(6)文章揭示了说明对象的那些特征?捕捉有效语言信息。捕捉有助于把握说明对象特征的语言,有效语言信息的具体体现:

中心句,即能揭示文章和各段大意的句子。(往往段首句或段尾句是中心句)

过渡句,承上启下;能揭示事物特征的重要语句;对既有信息进行筛选处理。

接下来谈议论文阅读:

17.议论文中的论点是统摄全文的观点。论点的表述形式一般是明确的判断句或肯定的陈述句。

18.论据为事实论据(包括有代表性的事例或史实,以及统计数字等)、理论论据 (包括一切经过实践证明是正确的、为人们所认识的真理),论据的作用和补充论据是常见题型。

19.论证的基本方法及其作用:举例论证、引用论证、对比论证和比喻论证。

20.论证结构:(总分、并列、层进、对比)

21.阅读综合性文章的时候,应学会综合运用多种文体知识,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和文中所表达的见解、主张、写作意图等,把握文章的思路,一般地说,综合性的文体包括杂文、随笔(笔记)、评论文章、散文(不是纯记事、写景的)、科技小品等。(包括文章的结构和感情展开的过程),能从语言形式入手分析思想内容,再由思想内容来感悟语言表达的作用和效果。

三、写作

22.调动以往积累,系统总结自己作文中的经验教训。

对以往写过的作文,要来一个系统的梳理,挑选其中写得较好的几篇文章,进行认真修改,编成一本自己的“作文选”,临场应考无论碰到哪种类型的题目,都容易心中有底,思考有路,这比猜题碰运气好多了。

23.归类整理自己作文中的错字病句。

如能借总复习之机,把自己的错字、病句一一抄出,按不同类型归并起来,容易引起自己的警惕,查明其产生的原因,防止它们再次出现。

十七法教你轻松搞定语文背诵

中学教材中背诵篇目占有很大比重,许多学生畏“背”如虎。怎样才能加强记忆,取得事半功倍的背诵效果呢?

1.理解记忆法

要在初步理解的基础上背诵。理解得越深,越容易记忆。背诵课文要尽量运用意义记忆,既加强理解记忆。要反对不求甚解的死读书的学习方法。背诵一篇或一段文章时,首先要通读全文,弄清文章的主旨,然后了解文章的层次,来龙去脉,掌握文章的语言特点,抓住一些起关联作用的词语和句子,通过先分析、后综合,这样背诵起来就快得多了。背诵也要因文而法,如背诵议论文,可以从分析论点、论据、论证入手;背诵记叙文,可以从了解和掌握有关事实、记叙顺序入手。

2.快速诵读法

背诵是在朗读和默读的基础上熟悉书面材料的结果。在初步理解文章后,要始而反复朗读,继而反复默读。只有熟读,才能加深理解,才能成诵。实践证明,持续性的缓慢阅读,不但费时费力,而且会使记忆信号中断;反之,读熟课文之后,逐步加快阅读速度,则可在大脑皮层形成连贯的信号刺激,从而强化记忆效果,提高背诵速度。

3.提纲挈领法

古人云:“举一纲而万目张。”文章的“纲”便是文章的脉络,而文章的脉络又体现着作者的写作思路。所以,背诵课文时,一定要根据作者的写作思路和行文顺序顺藤摸瓜,由句到段,由段到篇,前勾后连,上递下接,环环紧扣,连绵不断。这样,不但背得快,而且记得牢。只要我们按照作者的写作思路和行文顺序边读边想,边想边背,背诵也就不太困难了。

4.求同存异法

某些诗文具有“重章复唱”的特点,各章(段)字句大体相同,因此,我们在背熟第一章(段)后,只要找出其余各章(段)不同的字句并记住它们就可以了。

5.示范激励法

一些功底深厚的语文教师在要求学生背诵之前,往往自己先在学生面前熟练而有表情地背诵一遍。这样做,对提高学生的背诵信心无疑是有很大激励作用的。此外,由于人们的记忆力存在着差异性,所以,在学生开始练习背诵之后,教师就要深入学生,一方面进行背诵指导,一方面及时发现背诵课文“千里马”,并让这些“千里马”在全班同学面前作示范背诵,这样做,对于增加其他学生的竞争意识和背诵信心,尤其具有重要的意义。

6.关联词提示法

并联词不但能体现复句关系和句群关系,而且也能体现议论文的内在联系,有人说,关联词是议论文的语言轨迹。因此,及时把握关联词这个“语言轨迹”,对背诵议论文是有很大帮助的。例如,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文中有这么一段:“彼与此世界作别之日不远矣,而我少年乃新来而与世界为缘。使举国之少年而查为少年也,则吾中国为未来之国,其进步未可量也;使举国之少年而亦为老大也,则吾中国为过去之国,其澌亡可翘足而待也。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这段文字中含关联词“……而……使……则……使……则……故……而……”其中第一句中的“而”连接两个分句,表并列关系;第二句中的“使……则……使……则”构成两对关联词,分别表示假设关系;第三句中的“故”连接上下两个句子,表因果关系;“而”连接两个分句,表并列关系。我们只要把握住这些关联词,弄清它们表示的关系,边想边背,句句衔接,环环紧扣,背诵这段文字也就不大困难了。

7.辞格勾连法

教科书中要求背诵的课文皆为名家名篇,而名家名篇在修辞格的运用上自有独到之处。因此,从背诵课文所用的修辞格入手,采用上勾下连的方式,往往可以收到意料不到的背诵效果。例如,背诵课文《口技》中有这么一段文字先用排比句式“百千……百千……百千……声……声……声”,接着用“顶针”句式“人……手,手……指……人……口,口……舌……”生动地描写了发生火灾时人们惊恐万状的忙乱场面。所以,我们只要按照作者所用的这种修辞格的句式特点逐句对照,上勾下连,背诵这段文字同样是不太困难的。

8.听录音背诵法

生理学家认为,让视觉和听觉共同参与记忆,要比单用视觉和听觉,提高记忆效果30%―40%,这种记忆方法,人们称为“协同记忆法”。根据这一理论,在练习背诵时,可适当播放课文录音,使学生边读课文,边听录音,从而形成记忆信息的双向刺激,以强化记忆效果。

9.趣味背诵法

在学生练习背诵达到一定程度时,为了进一步强化记忆,消除持续背诵造成的单调感、疲劳感,依据“寓教于乐”的原则,无妨采用以下方法来提高学生的背诵兴趣:①“对歌”式背诵法。即摹仿山区或某些兄弟民族“对歌”的方式,由甲、乙两个学生每人一句,轮流背诵;②“接力赛”式背诵法,即摹仿体育运动中接力赛跑的方式,由三个学生每人一句,上递下接,循环往复;③“叠罗汉”式背诵法,即摹仿杂技演员“叠罗汉”的方式由第一人背诵第一句,第二人接背二、三句,以下依次每人递增一句,连续不断,直到背完为止。以上方法不但趣味性强,而且参与面广,并能增强学生的群体意识,不妨一试。

10.分层背诵法

理解是记忆的前提和基础。分层背诵法,就是先理解背诵部分的总的意思,然后把它分为几个层次,归纳概括出每层的意思,了解层与层之间的内在联系,把思路理清,将各层的意思连贯起来,在此基础上,再反复诵读几遍,就能较快地背诵下来。这种方法适合于背诵段落或篇幅不长的课文。比如《为学》这篇课文,首先要注意理清思路,划分层次,找出联系。全文可分三大段。第一自然段为第一大段,提出全文的观点:人求学确实有难易之别,但只要努力去学,就能变难为易。要记住这一段,一是要理清它的主要观点,二是要理清由一般事物到具体事物的推理过程,三是要抓住对照的写作特点。第二至第六自然段为第二大段,是用“僧之南海”的事例证明上述观点。第二自然段头一句是第一层,交待地点、人物;第六自然段是第三层,交待结果;中间贫富二僧的两次对话是第二层。最后一自然段为第三大段,总结全文,勉励晚辈应向贫僧学习,树立远大的志向,并为之而努力奋斗。前一句承上文而引出后一句;后一句顺着上文而来反问点明题旨。经过这样梳理一番,再反复读几遍,就很容易背诵了。

11.图表背诵法

篇三:九上知识建构

篇四:郧西一中2015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学案4doc

郧西一中2015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学案4

《烛之武退秦师》

学习目标: 1.识记《左传》常识 2.课本诵读及文言知识梳理 3.课本素材挖掘与使用 具体教学步骤: 【一】《左传》常识识记

《左传》:原名《左氏春秋传》,又称《春秋左氏传》。它与《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史。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姓左丘,名明,春秋末期鲁国人,他知识渊博,品德高尚,世代为史官,并于孔子一起“乘如周,观书于周史”,据鲁国以及其他封侯各国大量的史料,著成我国第一部记事详细、议论精辟的编年史《左传》)所作。

【二】熟读课文,识记注释,弄懂课后练习 【三】课本相关文言知识检测,比速度,比准确率 一、通假字

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2.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3.秦伯说,与郑人盟 4.失其所与,不知 二、古今异义

1.贰于楚也 .

古: ; 今:“二”的大写,数词。

2.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

古: ; 今:泛指设宴请客的主人。

古: ; 今:认为

3.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古: ; ..今:指外出之人随身携带的物品。 4.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

古: ; 今:尊称一般人的妻子。 5.敢以烦执事 ..

古: ;今:掌管某项工作的人。 ..............三、词类活用(例句) (一)名词活用 1.名词作状语

①夜缒而出 ( ) .

②朝济而夕设版焉 ( ) .③既东封郑 ( ) .

2.名词作动词

①晋军函陵 / 秦军汜南( ) .②与郑人盟 ( ) .3.名词的使动与意动 ①既东封郑( ) .②阙秦以利晋( ) .③越国以鄙远( ) .

(二)动词的活用 1.动词作名词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 ) .2.动词的使动

①若不阙秦( ) .②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 .③烛之武退秦师( ) .

(三)形容词的活用 1.形容词作名词 ①越国以鄙远( )

②臣之壮也( ) ③今老矣( ) ④共其乏困( ) 2.形容词作动词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 邻之厚,君之薄也( ) (四)数词活用 且贰于楚也( ) 四、一词多义 (一)重要实词: 1.贰

①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左传·隐公元年》

②其内任卿贰以上。梁启超《少年中国说》 ③贰则疑惑。《荀子·解蔽》

④夫诸侯之贿,聚于公室,则诸侯贰。《左传》

⑤不迁怒,不贰过。《论语·雍也》 ⑥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2.鄙

①《为学》:“蜀之鄙有二僧。”(本文:“越国以鄙远”)

②《左传·庄公十年》:“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③《左传·昭公十六年》:“我皆有礼,夫犹鄙我。”

④(《廉颇蔺相如列传》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3.许

①准许 (同现代汉语) ② “许君焦、暇”

③《愚公移山》:“杂然相许。” ④《小石潭记》:“潭中鱼可百许头。” ⑤陶渊明《五柳先生传》:“先生,不知何许人也。” 4.阙

①虢君闻之大惊,出见扁鹊于中阙《史记·扁鹊传》

②què 城楼

③诣阙上书,书久不报《汉书·朱买臣传》) ④去年米贵缺军粮,今年米贱大伤农。杜甫《岁宴行》

⑤有驰慢之阙。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 ⑥若不阙秦

⑦若阙地及泉《左传·昭公二十年》 5.微

①细小,轻微(同现义) ②国势衰微

③《史记·曹相国世家》:“参始微时,与萧何善。”

④微言大义(成语) ⑤见微知著(成语)

⑥《岳阳楼记》:“微斯人,吾谁与归?”)(本文: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⑦微闻有鼠作作索索《口技》 6.敝

①方苞《左忠毅公逸事》:“使史更敝衣草屦。” ②谦词 敝人

③《资治通鉴》:“曹操之众,远来疲敝。” ④因人之力以敝之。 7、图

①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②召有司按图《廉颇蔺相如列传》 ③而后乃今将图南《逍遥游》

④阿母大拊掌,不图子自归《孔雀东南飞》 (二)重要虚词 1.以

①以其无礼于晋 ( ) ②敢以烦执事 ( ) ③越国以鄙远 ( ) ④焉用亡郑以陪邻? ( ) ⑤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 2.而

①今急而求子 ( ) ②夜缒而出 ( )

③若亡郑而有利于君 ( ) ④朝济而夕设版焉。 ( ) ⑤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

⑥皆以美于徐公( ) 3.焉

①子亦有不利焉。 ( ) ②焉用亡郑以陪邻? ( ) ③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 ) ④且焉置土石 ( ) ⑤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 ) ⑥永之人争奔走焉 ( ) ⑦朝济而夕设版焉( ) 4.其

①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 ) ②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 ) ③失其所与,不知 ( ) ④吾其还也 ( ) 5.之

①子犯请击之( ) ②是寡人之过也( ) ③臣之壮也( ) ④夫晋,何厌之有( ) ⑤辍耕之垄上( ) 五、特殊句式 (一)判断句

1.是寡人之过也( )

2.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 失其所与,不知 / 以乱易整,不武( ) (二)倒装句 1.宾语前置句

夫晋,何厌之有 ( ) 2.状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

① 以其无礼于晋 ②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③ 佚之狐言于郑伯 (三)省略句 1.省主语

①许君焦、瑕

②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③夜缒而出 ④许之

⑤使杞子、逢孙、扬孙戍之 2.省宾语

① 敢以烦执事(省略介词宾语,指灭郑之事或退兵之事) ②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3.省介词

晋军函陵,秦军汜南 六、固定句式

夫晋,何厌之有(何??之有:表反问的句式,译为:有??的呢)

七、语句翻译(可以在原文标注必须落实的字词并解释)

1、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翻译:

2、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以无所害。 翻译:

3、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翻译:

4、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 翻译:

【四】课本作文素材开发(最好读背)

烛之武三朝为官,满腹经纶,却一直不得重用,期间他忍受的寂寞痛苦的煎熬,是常人难以想象的。但烛之武并没有自暴自弃、妄自菲薄,而是以惊人的毅力 在寂寞中图强,饱读诗书,关心时事,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终于在人生的最后时刻,也是最为关键的时刻,“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完成人生的最后一击,为自己的一生画上了一个完美的感叹号。 角度:选择、爱国、宽容、义与利、个人与集体、机遇与准备、口才与成功、发现人才.

【五】能力培养(平行班可以选做) 1.试为烛之武写一段50字左右的颁奖词,要求切合人物,语言精练,耐人品味。

2.《三国演义》第四十二回《张翼德大闹长板桥》中有关于张飞退敌的描写: 却说文聘引军追赵云至长坂桥,只见

桥上??飞乃厉声大喝曰:“我乃燕人张翼德也!谁敢与我决一死战?”声如巨雷。曹军闻之,尽皆股栗。曹操急令去其伞盖,回顾左右曰:“我向曾闻云长言:翼德于百万军中,取上将之首如探囊取物,今日相逢,不可轻敌。”言未已,张飞睁目又喝曰:“燕人张翼德在此!谁敢来决死战?”曹操见张飞如此气概,颇有退心。飞望见曹操后军阵脚移动,乃挺矛又喝曰:“战又不战,退又不退,却是何故?”喊声未绝,曹操身边夏侯杰惊得肝胆碎裂,倒撞于马下。操便回马而走。于是诸军众将一齐望西逃奔。

张翼德退曹军与烛之武退秦师,同是退敌,却各有不同。

比较二者特点,请撰写一副对联。

3.人生难免逆境,且逆境又不是能人为控制的,但我们可以以正确的态度来对待它,转机往往不期而遇。试结合烛之武的经历,写一段评论发表你的感想或启示。

张飞倒竖虎须,圆睁环眼,手绰蛇矛,立马

我的总结与反思:

篇五:2009—2010上学期期末九年级语文试卷分析

2009—2010上学期期末九年级语文试卷分析

数据统计

全市参加考试2464人,平均分86.6,优秀率30.68%,合格率65.95% 平均分较高的学校:二中附中、市直四初、大峪沟二中、市直三初、北山口一中、孝义一中、市直二初、小关二中、孝义三中

优秀率较高的学校:二中附中、市直四初、大峪沟二中、北山口一中、孝义一中、市直二初、河洛二中

合格率较高的学校:二中附中、市直四初、市直三初、小关二中、孝义三中、大峪沟二中、市直二初、孝义一中、北山口一中

命题指导思想

九年级期末语文试卷体现了语文课程标准的理念和教体局有关文件的要求。试卷结构合理;试卷长度适中;试题数量适当;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三个方面,综合考查学生的语文素养,侧重考查学生适应实际需要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表达能力,以及综合运用所学语文知识和基本技能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试题考查要点及考生答题情况分析:

第一大题

积累与运用包括字音、字形、关联词语的使用,古诗文默写与名著阅读,句子的衔接和病句的修改,材料的分析概括和语言的表达应用,针对学生平时学习的实际情况,着重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1、3、4小题准确率较高。第2小题错的多,多数选B的估计是把“死心塌地”的“塌”误认为是“踏”。

5题古诗文默写:多数能得满分,只是错别字较多,如把“零落成泥碾作尘”的“碾”和“作”写成“辗”和“做”,“帘卷”写成“卷帘”,也有“舴艋舟”不会写的,还有把诗句胡乱对号的,如把“举杯邀明月”写成“独酌无相亲”等的。

6题名著阅读有一半能得满分,问题有:第一小问有学生根本就不了解文段内容,没看过名著,所以就什么都不会,有的虽然也知道,也记的似是而非,如故事名称写不准确,本应是《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有的少写“鲁提辖”,有的写成“鲁知深”,还有写“郑关西”,还有写“鲁提辖三拳打死镇关西”,既然有书名号,就应该记准确。第二小问是人物性格特点分析,本来很鲜明的人物性格把握不准,学生答成:“泼辣”(应是针对女性的)“凶狠”“蛮横”“老实”“善良”等,也有把“暴躁”的“躁”写成“燥”的。第三小问有把“倒拔垂杨柳”的“拔”写成“拨”,还有把李逵、鲁达、武松三个人物的有关故事混淆。

7题材料分析:此题丢分最多,第一小问是提取主要信息:多数学生能答出:甲型HINI与宰杀生猪并无关系,较好的答:甲型HINI命名不符合实际,有误导

作用。没有能答出“命名不科学”。第二小问是修改病句,有把“目的”写成“目地”的,有把“达到 ”和“有效”互换位置的。第三小问是公益广告,内容要体现语言的简明扼要,能消除学生的紧张情绪,多数学生这两点没有很好地体现出来。较好的广告语有“勤洗手常锻炼 流感疫情全不见”、“勤洗手离人群 齐心协力抗甲流”、“流感病毒不可怕 锻炼身体抗拒它”、“甲型流感不可怕 良好习惯赶走它”等。

第二大题

《祖母是一片不知愁的落叶》是一篇抒情散文,试题考查了信息的筛选,词语的理解,句子的补写,关键句子的含义,文章情感的把握,修辞方法及作用。

第8题是本题中失分最多的题,第一问很多同学答成“我的祖母,一片写满诗句的落叶,一片不知愁的落叶”,第二问很多同学写成“在叶子的生命中,风往往扮演着接生婆和送行者的双重角色,所以叶子的心思只和风说,它只和风窃窃私语”,学生还是没找准相似点。分析概括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要找祖母和落叶的相似点,“落叶替果实遮阴凉”,这是一种奉献精神,那祖母肯定为我们怎么着,想到这一点,就不难找出答案了,“祖母没掉过一滴眼泪,总会大声爽朗的笑”,这是祖母的坚强、乐观精神所在,那落叶的这种精神只有“从不惊叫”这一句话来体现。

第9题基本全对。

第10题有一小部分同学只找到了一点,而忽略了另一点。考生缺乏作题经验,可按点得分,2分的题尽量答2点,可能会更完整。

第11题有一小部分同学意思重复上面的分句,如写成“哪怕再多的痛苦”等,还有一小部分同学没领会透“哪怕”后面的内容,写成了美好的东西,如“哪怕晴空万里,她都保持沉默”,表现不出落叶的坚强无私奉献的品质,但也有些同学想象丰富,紧扣主题,如:“哪怕离开大树母亲的怀抱,她都只当作一场旅行”,“哪怕生命已到尽头,它都只是无声无息,安然地接受”等。

第12题有一部分学生忽略了对祖母的赞美,而只领会到了对祖母的怀念,可见,对主旨把握还不够全面。审题不清,问“借落叶抒发了什么情怀”,有一部分答成“落叶怎么怎么了”。

第13题考查对比喻修辞的理解,有一小部分同学修辞答错,如答成夸张、排比、拟人等,有一部分表达祖母的愁苦写不出来,而写成了祖母的品质,如抓住文中的“泪雨滂沱”,很快就会想到“悲伤”“伤痛”一类的词语来表达,但也有一些考生,对这一类的题训练有素,以“比喻+生动形象+表达了 感情”这种模式来应对,简单明了,紧扣了得分点,这样答题很规范,其它的修辞也可拟写一种模式。

第三大题

说明文《话说益生菌》的阅读,分别考查了对说明对象、说明方法的把握,对文中信息的筛选和概括能力,对文中关键词语的理解和说明文语言特点的把握等。

从学生答题的情况来看,有以下几个问题:

1、文体不分。相当一部分学生,误认为是议论文,答题中出现了“证明了作者的观点”、“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等表述,还有些学生论证方法、说明方法和修辞手法不分,概念不清,务必让学生区别开来。

2、有些学生对说明方法的表述不规范。说明文中常用的六种说明方法“下定义、举例子、作比较、分类别、列数据、打比方”,这是基本固定的称谓,教师还要在自己的教学中规范自己的教学表述。

3、审题不准。突出表现在17小题。原题是“‘益生菌几乎没有负作用,因而许多商家堂而皇之的销售益生菌制品。’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这样的推断准确吗?请说出你的依据。”考查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进行推断想象的能力,是一种延伸迁移的能力,这里已经有了推断,要求找出这样推断的依据,其实已经降低了难度,因此也可以说是考查准确把握文中信息的能力,细心的学生会发现文中只说了“几乎没有负面的研究结果” 而没说“几乎没有副作用”,但相当一部分学生(几乎一半)没有审准题目,在这句话的前前后后找了一些不相关的内容写了下来,虽说是“依据了信息”,但明显没有答到要点上。希望老师们在指导学生复习说明文时,先教会学生揣摩透试题考查的内容,再教他们答题的方法。

4、答题不规范。比如说“这说明了益生菌的作用”,什么作用,要说清楚。再比如“这句话运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生动形象的把益生菌比作‘特种部队’,通俗易懂。”少了关键的一句“说明了益生菌对人体的益处”;另外有学生没有写出例句,凭空去分析某个说明方法,也是不得分的。

第四大题

文言文阅读采用了比较阅读的形式。课内语段是九年级语文上册的《唐雎不辱使命》,课外语段是节选自《史记· 刺客列传》的《鲁人曹沫》,课内外衔接紧密,延伸自然,思想性强,难度适中,符合学生的阅读实际。试题以考查考生对文言文词语的理解,文言文句子的理解,文言文文本内容的理解、分析、概括等能力为主。

第18、19题考查文言词语的积累和句子翻译,满分率约均为85%,得分较为理想,但也存在部分学生不注重基础知识的掌握这一问题。如:18题解释“谢”,这是一个古今异义的词,有些同学直接解释为“感谢”,显然不对;还有一些学生将“道歉”写为“道谦”,很明显学生是会背不会写。第19题考察的两个翻译句子,一个是文中重点句子,一个是课后题原句。应该说大部分同学掌握得还不错,但还不是百分之百掌握。如:重点词语“尝、闻、以、徒”,判断句式“者??也??”等都是应该重点掌握的。我们在教学中一定要依据《语文课程标准》中对文言文学习的要求,不偏不重,注重基础,注重理解,注重积累。

第20题是比较阅读理解型试题。第一问是“唐雎和曹沫遇到的事情有什么共同之处?”认真审题的学生都能答出“大国恃强凌弱”或“大国欺侮小国”之类的,不认真审题的则答成了“唐雎和曹沫都是怎样做的”,这就相差甚远了。

后一问是“他们都表现出了怎样的精神品质?”这一问应该是送分题,唐雎的精神品质学生都知道,但是一看前面的不会,后面的就束手待毙了。心理素质有待提高。

第21题是课后题原题,题目难度也不大,列举两个历史上有名的“士”。答题失误的原因有两方面:其一,不知道“士”是战国时期很特殊的一个阶层,结果答得五花八门:诸葛亮、刘备、孔子、毛泽东等等,令人哭笑不得。其二,错别字多,荆轲的轲,蔺相如的蔺等写错。要强化基本功训练。

第22题古诗词鉴赏答得不太好,平均得分2分,甚至有得0分的。客观原因是本题分值过高(4分),主观原因是对诗歌的文眼“狂”字理解不深甚至根本不理解,其次是不知道从哪些方面进行赏析,从而造成表达混乱。如:有些学生理解成作者因不受重用而发狂,或者年少轻狂,或者行为张狂,这都有失偏颇。而有些同学则养之有素,如仿照“赋壮词”的“壮”从几个方面分析,思路不错。

第五大题

作文题目有两个,任选其一。两个题目分别是半命题作文与材料作文。对评分细则补充说明如下:

1、没有写题目扣2分。

2、抄袭试卷中的现代文阅读的作文给分在29分以下,直至0分。

3、书写不规范酌情扣1-2分。

4、结构完整,字数达不到600字左右扣2分。

5、结构不完整,归入四类卷以下。

6、满分比例控制在5%左右。

卷面情况

本次作文是二选一,一篇是半命题作文“ 拨动了我的心弦”,第二篇是材料作文,两道题目命题,符合学生特点,关注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引导学生感悟亲情、友情、师生情等人间真情,培养学生自立、自强的独立人格。

第一个题目: 拨动了我的心弦

这个半命题首先要把它补充完整。横线上可以填写某个人(某些人)、某件事,文章要写出这些人事如何“拨动”我的心弦,给我的生活以震撼,给我的成长以启示。

从学生答卷情况来看,学生的取材比较广泛,涉及母爱、友谊、汶川海地地震、音乐、古诗词等方面。体现了学生对社会生活的关注,尤其对亲情友情,对团结互助等精神的追求。比如汶川地震后全国人民“众志成城,共建家园”的精神拨动我的心弦,一句鼓励的话语拨动我的心弦,父母无私的爱拨动我的心弦,通过一个个感人的场面,一件件典型的事件写出了学生对社会和人生的独特感悟。

第二、学生的文章视角独特,能够把思路放开,并能运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储备写出文质兼美的文章。例如有学生命题“他们拨动了我的心弦”,作者以小标题的形式从“狂歌五柳前”的陶渊明的高洁写到“八千里征程”的岳飞的忠贞,

写到“生命激情飞扬”的感动中国人物的无私、无畏,思路清晰地写了一组人物对我心灵的触动。这也反应了现在的学生随着阅历的增加,知识面在不断扩宽,作文的立意也在不断加深。

第三、学生文章的表现形式也有所创新,文章有题记、后记、小标题等精美的包装,有的文章以书信形式出现,这都是教师平时教学成果的反映。

卷面中也存在一些问题。个别学生审题不清,盲目写作,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一是横线上填的词语不恰当,有填“什么”“谁”“狗”“风”“责任”等的,造成的结果是命题不恰切,题目不明了。二是对题目把握不准确,用大量的篇幅写人记事,没有写出对我心灵的触动或者在结尾才想起“拨动”生拉硬拽点题,致使文章有跑题之嫌。三是题目与内容不大相符,题目大内容小。例如写“音乐拨动了我的心弦”通篇文章只写出歌词给我的触动,音乐包含的面比较广,歌词只是其中一部分,如果把题目换为某句(首)歌词拨动了我的心弦就比较恰当了。 另外,个别学生文章取材不健康,有涉及早恋的文章出现。以书信为载体的作文书信格式不正确。

第二个题目阅读一段文字,按要求作文,不少于600字。

根据这则材料,文章的最佳立意应当为“自立、自强”,一般写成议论文,作文要求中说明“根据材料的寓意,任选一个角度作文,除诗歌外,文体不限”,文章的体裁最容易定为议论文,审题难度不大。梁启超在《少年中国说》中提出“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就此看来这道作文题的教育性之强针对性之强是显而易见的。从卷面来看,大部分学生都能根据题干确定文章“自立自强”的立意,能运用充分的事实,明白的说理,清晰的思路展示自己的观点,语言比较流畅,富有文采。

选写这个题目,学生存在有以下几个问题:一是没有把握体裁特点,写成“四不象”文章,既不象议论文,又不象记叙文。虽然近年来中考对文章题材没有限制,但我们应该从比较规范的文体训练入手教给学生基本的方法,让学生写文体特点鲜明的文章。二是审题不清。没有抓住题目中的要求“依据材料中的寓意”这一题干,去整体把握提炼中心,而是就材料中的一句话分割理解材料,提炼出片面的立意,如有的学生只抓住“哈哈,我飞的比你们高。”这句话得出“不能骄傲”的结论。三是有的作文只有骨架,没有内容,只有空洞的说教,或者选用的材料是把题目中所给材料简单的抄袭照搬,内容单一,缺乏说服力。

教学建议

1、学生的基础知识仍要加强巩固,名著阅读的有关考题类型要加强训练,现在的时间不允许学生再仔细阅读,所以老师要搜集并精选有关名著的题型。注意平时的材料积累,指导学生多读书,读好书,记好用好读书笔记。

2、加强书写训练,学生的书写要正确、规范、整洁。需要语文老师在平时的教学中不断强调,建立常用的“错字”记录卡,反复巩固,古诗文不但要会背,更要加强对词句的理解,避免错别字。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书写和保持卷面整洁的

字数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