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体裁作文 > 教育资讯

经典戏曲老电影黄梅戏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4 19:20:22 体裁作文
经典戏曲老电影黄梅戏体裁作文

篇一:黄梅戏大全电视剧全剧系列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黄梅戏大全电视剧全剧系列 黄梅戏《天仙配》全剧(张小萍 刘国平)安庆市黄梅戏三团 梅戏剧团 黄梅戏《女驸马》全剧(主演 吴琼) 黄梅戏《梁山伯与祝英台》全剧(黄新德 吴亚玲) 黄梅戏《香魂》全剧(韩再芬主演) 黄梅戏《红丝错》全剧 黄梅戏《青铜之恋》全剧1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黄梅戏《阿珍》全剧 黄梅戏《胭脂》全剧 黄梅戏《双玉蝉》全剧(上) 黄梅戏《孟姜女》全剧1(李文 刘华) 黄梅戏《桃李无言》全剧 2 黄梅戏《鱼网会母》全剧2 黄梅戏《清风亭》全剧2(黄新德)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黄梅戏《鸳鸯谱》全剧1(吴琼 刘国平) 黄梅戏《皮秀英》全剧3(吴琼 刘国平) 黄梅戏《唐伯虎点秋香》全剧2 黄梅戏《劈棺惊梦》全剧(马兰 黄新德) 黄梅戏《荒原孤儿泪》全剧 黄梅戏《泪洒相思地》全剧上 黄梅戏《琼花仙子》全剧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孟姜女 汪菱花 李文 刘华《啼笑姻缘·忙中未问名和姓》 黄梅戏《女驸马》中 周莉 吴亚玲 余顺等主演 黄梅戏 马兰 春风送暖到襄阳 夏圆圆的黄梅戏 杨俊 张辉《梁祝》黄梅戏 黄梅戏《江姐》选段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黄梅戏《红色记忆》4 周莉 黄梅戏电视剧《郎对花姐对花》第2集 黄梅戏《劝小姐莫悲伤》 黄梅戏联唱 唱山歌 孙娟黄梅戏专辑 査寅《英台描药》黄梅戏 黄梅戏《罗帕记春情无限心花放》杨俊 张辉

篇二:黄梅戏戏曲传统经典剧目

黄梅戏戏曲传统经典剧目。故事讲述,董永家贫,父亡,卖身傅员外为奴三年,得资葬父。玉帝七个女儿戏于鹊桥,窥视人间,最小的七仙女钟情于董永,只身下凡,与其结为夫妻。为将董永三年长工改为百日;七仙女邀众姐相助,一夜之间织成绵绢十匹,夫妻双双回转家门。此时玉帝得知七仙女下凡之事,震怒,令其即刻回宫,否则祸及董永。七仙女无奈,忍痛泣别,留下千古憾事。

篇三:中国先进传统文化之戏曲黄梅

中国先进传统文化之戏曲黄梅

前几天观看了一场徽风皖韵的专场安徽大学黄梅戏曲晚会,很是有感触,看到中国如今传统文化之黄梅戏剧能发展的如此好,让我不得不过感叹中国先进传统文化那强大而富有厚实穿透力的文化。作为新一轮的中华儿女我们有义务更有责任去保护发展我们中华民族千百年传承下来的优秀传统先进文化。

中国先进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它曾在世界的舞台上演绎着中国的文明,无数才子佳人在当时用着自己毕生的心血将中国传统文化带给了世界,也让世界因此而变得更加美丽和谐。它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今天的中国人.为我们开创新文化提供历史的根据和现实的基础。

戏曲作为我国一个独特而富有魅力的一个传统文化,经历了几千年的沉淀和陶泽,已经成为我们中国人引以为傲的一朵奇葩。一直在许多高校和社区联合会中都有戏曲社团和专业班子,而我们安徽大学就有黄梅戏社团与京剧协会,他们把它作为一种娱乐,一种精神。他们用对戏曲最真诚的爱将戏曲的那种传统文化之美展现在我们当代大学生的眼前。它不仅是中华民族文化精神的完美体现,更是古老的东方文明的璀璨名片。其优秀剧目蕴含着华夏人民的审美观、道德观和价值观。

而明显具有安徽特色、徽文化的黄梅戏不仅是戏曲文化中的瑰宝,更是中国先进传统文化中的瑰宝,黄梅戏作为一个独立戏曲剧种的出现,是一种“近代”文化现象。黄梅戏的最初雏形可上溯到清代乾隆五十年(1785)左右。如果就剧目而言,黄梅戏在清代咸丰年间(1851~1861)才有整本戏。最早的黄梅戏戏班——仁义社1896年成立于安庆怀宁县。黄梅戏是在早期黄梅(采茶)调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黄梅调因地得名,指发源于湖北省东部黄梅县的民歌小调,早期雏形是黄梅采茶歌。从采茶歌到采茶戏,再发展为黄梅调,最终演变为黄梅戏,黄梅戏经历了相当长的历史时期。

建国后,黄梅戏发展到大戏阶段后,因抗日战争及频频内战,发展受到制约。从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中期,前后约10年时间,黄梅戏出现第一次发展高潮。其间,整理和发掘不少传统剧目,编印了《安徽省传统剧目汇编?黄梅戏》,以《天

仙配》为代表的黄梅戏剧目活跃于城乡各地。“十年动乱”后,在欣欣向荣的大好形势下,黄梅剧团演出鼎盛,黄梅戏节目在中央及地方各新闻媒体频繁亮相,黄梅戏迎来了成熟后的第二个高潮。黄梅戏与电影、电视等声屏艺术表现手段相结合,并融汇西方戏剧、现代配乐等多种表现手法,不断实现着自我超越。新编古装黄梅戏《红楼梦》尝试将名著引入黄梅戏,将名著的深厚文化底蕴、强烈的时代精神及黄梅戏“好听、好看、好懂”的艺术特色融会一体。使黄梅戏呈现出典雅风格,拓展了审美空间。

从湖北黄梅到安徽乡村——乡土空间的黄梅戏,从安庆到上海——都市空间的黄梅戏,新中国成立以后,安徽省黄梅戏剧团和安庆地区各黄梅戏剧团频频外出演出,在北京、天津、济南、南京、广州等大中城市都留下了黄梅戏优美的旋律和清新的风姿,黄梅戏开始献艺四方,成为问鼎全国的著名戏曲剧种。1953年,黄梅戏赴朝鲜慰问志愿军,第一次将黄梅戏唱到国外,受到中朝两国军民的欢迎。其后,随着黄梅戏影片《天仙配》的热播,黄梅戏的艺术影响力扩大到香港、台湾和东南亚。黄梅戏在海外受到热烈欢迎,验证了黄梅戏拥有广阔的演出市场,拓展了黄梅戏剧目开放的眼界。

而黄梅戏作为吴楚文化之根,历史虽然不长,但其文化背景却十分深厚。黄梅戏综合吴楚文化的特点,使其具有独到的“个性的自由”,进入了“情感”、“奔放”、“飘逸”、“无拘无束”的抒情浪漫天地,在众多剧种中,展示了鲜明的个性风采。其通俗文化之本更加使得每一代的人都对它热爱有加。

黄梅戏最主要的是其青春文化之形,其要求主要人物富有青春之气。综览黄梅戏较有影响的剧目,不仅其舞台人物常以烂漫可爱的青春型人物为主,极少成熟稳健的老生老旦的表现特征,而且在黄梅戏艺术画廊中,能给观众留下鲜明印象,勾起人们美好回忆的也是青春烂漫的形象。黄梅戏不拘泥于自身的成就,总是以开放的姿态,兼收并蓄。使整个剧种始终处在一种高度开放、极富可塑性的弹性状态之中,强化了吞吐力,使其具有更加广泛的适应性。

在黄梅戏百余年的发展史中,出现过一批又一批的杰出人物,他们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把黄梅戏一步一步地推向辉煌。50年代,安庆市涌现出了以严凤英、王少舫为代表的一大批黄梅戏优秀艺术家;60年代至70年代,涌现出了以麻彩楼、田玉莲、丁同、刘广慧为代表的一大批黄梅戏优秀演员;改革开发以来,一

大批优秀演员脱颖而出,韩再芬、马兰,是其中的优秀代表。优秀的剧本,精湛的表演,悦耳的唱腔,诸种因素的组合使黄梅戏从丑小鸭变成了白天鹅。

黄梅戏作为我国先进传统文化艺术殿堂的瑰宝,是中华儿女得以保持着那份屹立于世界不倒的姿态的展现,今后也必将是永远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华民族迈开步伐向世界的舞台中心走去的力量之源,因此作为中国先进传统文化,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用自己的双手为其添光加彩!

篇四:黄梅戏经典

中文名称:黄梅戏经典

版本:(不断更新中) 地区:大陆

语言

:普通话

简介:

申明:该资源已经杀毒

杀毒软件:诺顿

版本:2005-9-8 rev.25

1、天仙配

改编:桑弧

导演:石挥

舞蹈导演:乔志良

编曲:时白林等

演员:

七仙女:严凤英; 董永:王少舫; 傅员外:张云峰; 赵贵:胡霞琳; 土地:丁紫臣; 大姐:王少梅; 二姐:潘璟琍; 三姐:潘霞云; 四姐:丁俊美; 五姐:江明安; 六姐:张萍

剧情介绍:

云海深处,玉帝的小女儿七仙女在仙宫过着孤单寂寞的日子。一天,大姐等姐妹七人去凌虚台游玩,拨开云雾,见到人间男女婚嫁、勤劳耕作的生活,十分羡慕。七仙女看到为葬父而卖身为奴的董永忠厚老实,遂生爱慕之情。大姐看透七妹心事,但碍于天宫戒律,不敢相助。七仙女一再恳求,大姐不得已应允。临别赠七妹难香一枝,嘱其遇难时焚香招姐解救。

下凡后,七仙女与董永结为夫妻。为赎丈夫,两人同去傅员外家做工。傅员外怕七仙女干不多活白吃饭,先不收留,后又刁难,他要七仙女一夜织十匹锦绢。并说织得成董永三年长工改百日,织不成则工期延一倍。七仙女燃起了难香,姐姐们闻讯借织女天梭前来相助,织成了锦绢十匹。因有言在先,傅员外只得缩短董永工期。

做工期满,夫妻返家。途中,董永得知妻子已有身孕,惊喜异常,赶忙去前村讨水为她解渴。这时,狂风骤起,天昏地暗,高空中出现天将传玉帝旨意:限七仙女午时三刻返回天上,否则便将董永碎尸万段。七仙女心如刀割,她不忍伤害董永,等董永回来便向他讲明自已来历,并在槐荫树上留下“来年春暖花开日,槐荫树下把子交,不怕天规重重活拆散,天上人间心一条”的誓言,带着满腹悲痛返回天宫。

《天仙配》的神话故事来源于董永遇仙的传说。这部戏曲艺术片把戏集中到七仙女与董永的聚散离合上,1956年一经放映便引起了强烈的轰动。严凤英、王少舫也从此红遍了全中国。七仙女的扮演者严凤英是黄梅戏的杰出代表,演出过《天仙配》、《打猪草》、《女驸马》等剧目。她的嗓音沙甜圆润,优美动听,享誉海内外。董永的扮演者王少舫长期与严凤英合作,他嗓音宽厚洪亮,略带沙哑,在京剧里叫“云遮月”。两位表演艺术家在《天仙配》中的表演珠联璧合,熠熠生辉。

《天仙配》是黄梅戏发展历程中的一座丰碑,影响遍及海内外。它为人们留下的众多精彩唱段至今还为人们所深爱。比如“路遇”,“路遇”是《天仙配》中的一个重头戏,表现了七仙女冲破天规下凡与董永结合。在这个精彩段落中,充分表现出了七仙女勤劳、顽皮的独特性格,以及董永忠厚老实的优秀品格。两位主演无论在演唱还是在表演上都惟妙惟肖,精彩异常。“织锦”是《天仙配》中不可或缺的一段华彩乐章,表现了七仙女齐心合力一夜织锦十匹,帮助董永赎身的情节。这一段中的“五更调”“织绢舞”都是非常精彩的。 “满工对唱”也就是我们所熟悉的“夫妻双双把家还”是家喻户晓、久唱不衰的一个经典唱段。这段双声部重唱充分表现了七仙女与董永共赴家园的欢快心情和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憧憬。

本剧在1954年华东区戏曲汇演中获剧本奖、导演奖、音乐奖、优秀演出奖,

演员严凤英、王少舫、潘璟琍获演员一等奖。

简评:

就是这部戏,让黄梅戏传遍了全国,也让严凤英的名字传遍了全国。黄梅戏本来不过是安徽的一个小剧种,到1954年华东汇演《对花》崭露头角,至《天仙配》而达到了颠峰。个人认为,至少从影响力上来讲,《天仙配》是个至今无法逾越的颠峰。而严凤英,无疑是这个颠峰的创造者。曾记得有位网友说过,京剧的历史,是“角”创造的。其实,每个剧种都是这样。严凤英成就了黄梅戏,黄梅戏也成就了严凤英。

人物:

本剧的演员,我会在以后陆续介绍,因为机会还很多。其实如果一路看下来你会发现主要就是那么几个人在演....黄梅戏人才缺乏可见一斑啊!现在关注一下本剧的编剧和导演。不知大家注意到没有,编剧桑弧,在我以前发布的《梁山伯与祝英台》中(链接见签名)兼编剧和导演,此人不简单啊。而导演石挥,更是一位罕见的编、导、演全才,有着“话剧皇帝”之称。

桑弧:

桑弧,1916年生于上海,中国著名导演、编剧。

1941年起,他开始从事电影剧本创作,作有《灵与肉》、《人约黄昏后》等。1946年入文华影业公司正式成为专业电影编导,先后编导《太太万岁》、《哀乐中年》、《假凤虚凰》、《不了情》等七部影片。1953年任上海电影制片厂导演,编导影片十余部。

桑弧的艺术风格具有含蓄、细腻、恬淡、质朴的特点。在艺术处理上善于从平易中见深沉,从含蓄、淡雅中见浓烈。桑弧导演在喜剧方面亦作出了相当的探索和贡献。

1985年,他当选为中国电影家协会第五届主席团委员;担任上影厂艺委会副主任。1988年担任第七届上海市政协委员,当选第三届上海电影家协会副主席。

他的主要作品有:《太太万岁》、《哀乐中年》、《梁山伯与祝英台》、《祝福》、

《魔术师的奇遇》、《子夜》等。

作品《他俩和她俩》获1979年文化部优秀影片奖;《梁山伯与祝英台》曾获中央文化部优秀影片奖、第八届卡罗维·发利国际电影节音乐奖、第九届爱丁堡国际电影节映出奖、1957年获文化部1949-1955年优秀影片奖。影片《祝福》曾获第十届卡罗维·发利国际电影节特别奖、1958年墨西哥国际电影节银帽奖。他1990年执导的根据京剧《曹操与杨修》改编的4集电视艺术片,荣获戏曲电视“黄河奖”一等奖。

石挥:

中国话剧、电影演员、导演。原名石毓涛,河北天津杨柳青人。在北京长大。读初中时,因家境困难辍学谋生。曾当过列车服务员、车站行李员、牙医学徒和影院小卖售货员。后由同学蓝马介绍,参加话剧团当演员。1940年,石挥到上海参加中国旅行剧团,演出了《大雷雨》、《梅萝香》等剧。1941年加入上海剧艺社,演出《愁城记》、《正气歌》等剧。1941年秋,随导演黄佐临、吴仞之等组成上海职业剧团。所饰著名角色是《蜕变》中的梁专员。1942年黄佐林带领剧团的部分演员成立苦干剧团,石挥为该团主力。初因没有演出场地,与费穆导演的上海艺术剧团合演了《荒岛英雄》、《大马戏团》、《秋海棠》。1943 年苦干剧团独立演出,石挥主演《梁上君子》、《金小玉》、《夜店》等剧。抗战胜利后,石挥进入上海文华影片公司当演员。由于他在《雷雨》、《家》、《正气歌》、《大马戏团》、《秋海棠》、《夜店》等电影中演得得心应手、潇洒自如,一时被称为中国的“话剧皇帝”。之后,石挥又闯入电影界,先后主演了《世界儿女》、《乱世风光》、《假凤虚凰》、《太太万岁》、《艳阳天》等,他又几乎成了中国的“电影皇帝”。

194

经典戏曲老电影黄梅戏

9年上海解放,石挥演出了讽刺美国投机商的独幕话剧《最后的希望》。1952年,上海的八家私营电影制片厂合并成为国营联合制片厂,即“上影”。石挥在“上影”相继执导了儿童片《鸡毛信》、戏曲片《天仙配》。1957年,石挥导演了最后一部电影《雾海夜航》,讲述民主三号轮船由上海开往宁波时触礁遇险而被解放军抢救成功的故事。但“反右派斗争”开始了,当《雾海夜航》剪辑完成后第二天,石挥被通知向上影领导交代问题,一顶“反党反社会主义”的帽子把他砸入了深渊。1957年,石挥蹈海自尽。

石挥在人物创造上的性格化能力很强,他在40年代扮演的近20个舞台人物形象,都性格鲜明,独具魅力。他善于观察生活,善于捕捉各种人物的性格、神态、行为和思想感情的表露方式,积累了大量创作素材。对剧中人物的化妆、服装、道具以及人物的步态、手势、身段、语调都有独到的设计。在台词处理上也非常讲

究,能深刻体会其思想内容,并作出精心设计,这在塑造《正气歌》中的文天祥形象时特别显著。石挥从1947年起,到1957年,主要从事电影工作。根据老舍原著小说改编并自导自演的影片《我这一辈子》是他艺术生涯中的代表作。

申明:该资源已经杀毒

杀毒软件:诺顿

版本:2005-9-8 rev.25

2、严凤英唱腔精选集

严凤英简介:

严凤英(1930-1968),著名黄梅戏演员。工小旦、花旦、闺门旦,兼演老旦。安徽桐城县人。13岁从师严云高学戏,之后又得到著名老艺人丁永泉指点。1947年曾随胡金涛、刘凤云学唱京剧,1949年拜北昆著名演员白云生为师。博采众长、丰富技艺。1953年参加安徽省黄梅戏剧团。代表作有:《天仙配》、《女驸马》、《牛郎织女》等。

正当她英姿勃发之际,“文革”袭来,1968年4月8日被迫害致死,时年三十八岁。但她的艺术业绩和高贵艺德已深深留在人民心里。

篇五:古代经典戏曲

中国古代经典戏曲: 黄梅戏《天仙配》 豫剧《花木兰》 湖南花鼓戏《刘海砍樵》 越剧《红楼梦》 评剧《刘巧儿》 昆曲《牡丹亭》 京剧《失街亭·空城计·斩马谡》

闻名中外的"国剧"-京剧,产生于兼容并包之中。 京剧:也称"皮黄",由"西皮"和"二黄"两种基本腔调组成它的音乐素材,也兼唱一些地方小曲调(如柳子腔,吹腔等)和昆曲曲牌.它形成于北京,时间是在1840年前后,盛行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时有"国剧"之称.现在它仍是具有全国影响的大剧种.它的行当全面,表演成熟,气势宏美,是近代中国戏曲的代表. 细致的角色分行: 生——老生,小生,武生,净生 旦——青衣,花旦,花衫,刀马旦,武旦,闺门旦,玩笑旦,泼辣旦,贴旦,老 旦 净——铜锤,架子花,武生,摔打丑 丑——袍带丑,武丑,方巾丑,茶衣丑

"万人空巷看梅郎"—梅兰芳与四大名旦 梅兰芳:戏路广阔,青衣之外,还擅长刀马旦,昆曲.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开创了影响深广的"梅派".代表作《贵妃醉酒》,《天女散花》,《穆桂英挂帅》等. 四大名旦:梅兰芳,程砚秋,荀慧生,尚小云

"百戏之祖"--昆曲: 昆曲:又称"昆腔","昆剧",是一种古老的戏曲剧种.源于江苏昆山,明中叶后开始盛行,当时的传奇戏多用昆曲演唱.除了保持早期昆曲特色的南昆外,还在全国形成许多支脉,如北方的昆弋,湘昆,川昆等.风格清丽柔婉,细腻抒情,表演载歌载舞,程式严谨,是中国古典戏曲的代表,被称为"百戏之祖" .

梆子腔:是对一种戏曲声腔系统的总称.它源出于山西,陕西交界处的"山陕梆子",特点为唱腔高亢激越,以木梆击节.然后,它向东,向南发展,在不同地区形成不同形式的梆子腔,如山西梆子,河北梆子,河南梆子,山东梆子等. 河北梆子:唱腔高亢激越,善于表演悲剧情节.《蝴蝶杯》,《辕门斩子》,《杜十娘》

豫剧:又称"河南梆子".明代末期由传入河南的山陕梆子结合河南土语及民间曲调发展而成,《穆桂英挂帅》,《红娘》,《花打朝》,《对花枪》和现代戏《朝阳沟》

秦腔:陕西省地方戏,也叫"陕西梆子",是最早的梆子腔,约形成于明代中期.其表演粗犷质朴,唱腔高亢激越,其声如吼,善于表现悲剧情节.剧目有《蝴蝶杯》,《游龟山》,《三滴血》等.

川剧:四川省地方剧种,流行于四川及其周边地区.由昆腔,高腔,胡琴,弹戏,灯戏部分组成,各有其剧目.川剧唱腔高亢激越,表演诙谐幽默,富于生活气息.主要剧目有传统戏《玉簪记》,《柳荫记》,《活捉王魁》等,新编戏《死水微澜》,《变脸》,《金子》等.

越剧:流行于浙江一带的地方剧种.源出于浙江嵊县的"的笃班",1916年左右进入上海,以"绍兴文戏"的名义演出.先以男演员为主,后变为以女演员为主.1938年后,使用"越剧"这一名称.1942年以袁雪芬为首的越剧女演员对其表演与演唱进行了变革,吸收话剧昆曲的表演艺术之长,形成柔婉细腻的表演风格.越剧剧目有《祥林嫂》,《梁山伯与祝英台》,《红楼梦》,《五女拜寿》,《西厢记》等.

黄梅戏:源于安徽的戏曲剧种,流行于安徽,江西及湖北地区.前身是黄梅地区的采茶调,清代中叶后形成民间小戏,称"黄梅调", 用安庆方言演唱.20世纪50年代在严凤英等人的改革下,表演日趋成熟,发展成为安徽的地方大戏.著名剧目有《天仙配》,《牛郎织女》,《女驸马》等.

感天动地,千古奇冤--《窦娥冤》 关汉卿元代杂剧作家,号已斋 ,被后人列为元曲四大家之首.编有杂剧67部,现存18部. 《窦娥冤》四折一楔子,全名《感天动地窦娥冤》,是他的代表作.还有 《救风尘》,《望江亭》,《拜月亭》,《鲁斋郎》,《单刀会》,《调风月》等. 关汉卿的杂剧内容具有强烈的现实性和弥漫着昂扬的战斗精神 ,深刻地再现了社会现实,充满着浓郁的时代气息.

四百年的青春之梦--姹紫嫣红《牡丹亭》 《牡丹亭》,明汤显祖著名的戏曲作家所做传奇"临川四梦"之一.五十五出,又称《还魂记》.写少女杜丽娘在梦中与书生柳梦梅相爱,梦醒后忧郁而亡.三年后,杜丽娘鬼魂与柳梦梅相见,因情而复生,并与柳结为夫妇.最后柳考中状元,团圆结束.

玉茗堂四梦(《紫钗记》,《牡丹亭》,《南柯记》,《邯郸记》) 古典浪漫爱情的终结--《西厢记》 元代杂剧作家王实甫撰,共五本,每本各有一楔子四个折子.故事源于唐代元稹的传奇小说《莺莺传》(《会真记》).金代董解元编成《西厢记纪诸宫调》.王实甫的杂剧本即在此基础上编成.他打破了每折由一人独唱的成例.全名《崔莺莺待月西厢记》,被称为杂剧之冠. 《西厢记》是一出爱情喜剧.此剧文辞优美,有"花间美人"之称.王实甫的杂剧如今仅存《西厢记》,《破窑记》和《丽春园》等十三种."新杂剧,旧传奇.《西厢记》天下夺魁."

明清传奇的压卷之作--滴血斑斓《桃花扇》 《桃花扇》,清代剧作家孔尚任做,写李香君与侯方域的爱情经历,二人经历悲欢离合,最终在国破家亡之际见面于道观中,从此参透了世间俗事,各自入道.此剧在描写男女爱情之余,又穿插了南明灭亡的整个过程,"借儿女之情,写兴亡之感",表明了作者对明朝的怀念和历史的思考.

体裁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