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字数作文 > 教育资讯

有几瓶牛奶教学反思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5 21:22:20 字数作文
有几瓶牛奶教学反思字数作文

篇一:有几瓶牛奶教学反思

《有几瓶牛奶》教学反思

龙泉二小 赵洪艳

《数学课程标准》的目标中指出:使学生“能在教师指导下,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了解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办法;有与同伴合作解决问题的体验;初步学会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从这一理念和目标出发,我设计了“9加几”这节课,目的在于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探索9加几的计算方法,在探索中初步理解“凑十”的计算思路,能正确进行口算;使学生经历计算方法的探索过程,获得一些数学活动的经验,培养初步的观察、分析和比较能力,逐步学会有条理的思考和表达;同时使学生在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逐步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获得一些成功的体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根据小学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创设了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上课一开始,我借助几个复习题,让学生初步感受用10来计算会很方便,为后边理解“凑十法”埋下伏笔。通过故事情境的导入,诱发孩子们主动地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积极地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独立自主地借助学具探索多种算法,让他们在具体的情境中始终精神饱满地参与教学活动。

本节课的整个教学过程,基本上是以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模式来进行的,这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理念——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对本节课的教学实践与效果进行回忆对比后,我认为有以下几点值得探索与反思:

1、 体现问题性

问题是开启任何一门科学的钥匙,是生长新思想,新方法,新知识的种子。所以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至关重要的。课的开始,我出示一盒有9瓶牛奶,一盒有5瓶牛奶的图,请学生提出问题,接着用自制的教具“牛奶盒子”来解决问题,这种探讨问题的资源来源于学生,缩短了数学与学生生活之间的距离,学生乐于去探索。

2、 体现体验性

本节课通过学生动手摆一摆,圈一圈,拨一拨,是学生体验到9+5的知识形成过程,通过学生自己独立思考,使所学知识记得深,记得牢。

3、 体现算法多样性

算法多样性是课标中的一个重要思想,鼓励学生学习算法多样性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1、尊重学生独立思想;2、学生表达多样化;3、解题方法多样。但不是让学生掌握多种解题方法。本节课中,我尊重学生自己的方法,鼓励他们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去解题。

通过这节课,至少给了我两点启发:

1、“备教材”更应该“备学生”,传统的备课往往是首先考虑教师怎么教,而不是首先考虑学生怎么学,教师关注的焦点往往是学科本身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关注更多的是如何向学生传授这些知识和技能,这样精力都放在了研究教材上,而忽视了“备学生”。反思本例,目前,许多幼儿园都在教学加减法,很多孩子对20以内的加减法已达到了一定的熟练程度,所以他们能准确的说出9+5的结果,但是还没有掌握系统的方法,所以本节课重点是让学生们体验“凑十法”,

感受凑十法的简便性,为以后的8加几和7加几的学习奠定基础。本节课的设计就是针对学生的经验,在备课时,是先找到几名学生,先提出自己的几个问题,看学生的反馈,再根据学生的回答及时调整所设计的问题,这样通过一遍又一遍的摸索,精心设计了学生听得懂的核心问题,预设了学生的回答。

2、一年级的教学,教学常规很重要,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很重要。一节课一定要引起孩子的兴趣,吸引孩子的注意力,这样的课堂才会是高效的课堂。在课堂上应该积极的去调动孩子的积极性,让孩子们主动参与进来,主动地去探索、学习。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有许多细节处理的还不够好。比如:出示图片时,语言不够生动,没能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兴趣;在教学过程中,对知识讲解和引导不够到位,如学生拨计数器时遇到了很大的问题;课堂的组织能力还有待加强;对学生的评价语言比较匮乏。但是最大的不足就是对知识对这节课的真正意义还没有完全领悟,知识停留在很浅显的认识水平上。

2013年11月29日

篇二:《有几瓶牛奶》教学反思

《有几瓶牛奶》教学反思

一、教材的解读

“9加几”的内容,是进位加法的起始课,也是后续学习的基础。所以,在本节内容中,教材中安排了比较多的篇幅,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探索出计算的方法和“凑十”的策略,为形成必要的计算技能打下基础。教材这样呈现:1.出示两个盒子分别装有9瓶牛奶和5瓶牛奶的情境,接着围绕“一共有几瓶牛奶”的问题展开讨论。2.通过摆小棒得出三种方法,方法一:数出来的,9根接着往下数,10,11,12,13,14,一共有14瓶牛奶。方法二:从5根小棒里拿出1根和9放在一起,再加上剩下的4根就是14根。方法三:从9根小棒里拿出5根和5放在一起,再加上剩下的4根就是14根。3.通过拨或观察计数器并说一说,借助对“10个一是1个十”的认识,进一步理解进位的道理“满十进一”。4.通过读图,动手圈一圈,先把10个圈在一起,再算出结果,进一步体会在9加几的计算中,“凑十”的策略和计算的全部过程。 解读:1.“9加几”是进位加法的起始课,正如校长常说的,小学阶段的学生的计算内容只有两个方面, 20以内的加减法和表内乘法(也就是乘法口诀表的熟记),所以如果学生能知道9加几是怎么算的,那么后面的8加几、7加几、6、5加几的都很容易掌握了。2.为什么要教学生“凑十法”,目的是把9加几转化成我们前面学过的10加几就是十几,方法很重要,这样处理是把新知转化成旧知,学生容易接受。教师重点引导学生说出“凑十”的过程,让多个学生说,如学生说

要从5里拿出1和9放在一起,怎么不拿出2,拿出3呢?②为什么要从9里拿出5和5放在一起,怎么不拿出6,拿出7呢?3.计算方法不同,也就是策略不同,但是算理是一样的,满十进一,9加1凑成十,再加上剩下的几就是十几。4.直观逐步过渡到抽象,由摆小棒、拨计数器到圈一圈就是一个发展的顺序,这个顺序不能乱,也不能太着急。

二、教学环节的预设

(一)回顾旧知,体会“10”。设计得数是10的加法和10加几就是十几的两种练习题,进一步体会“10”,为学生的数学思考找到了生活经验的支撑,尊重以学生的原有认知和生活经验出发,为本课时9加几的计算方法——“凑十法”做好铺垫,同时把数学中的10与生活中的10建立联系,体会方便、简便。 (二)创设情境,提出问题。设计意图:借助情境图,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达到课标中提出的“能在教师的指导下,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和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并尝试解决”的第一学段的目标。 (三)动手操作,理解算理。设计意图:分三个层次掌握算法并渗透数形结合思想:1.重视借助对小棒的直观操作活动,帮助学生理解进位加法的计算道理,重点放在通过摆小棒引导学生理解并掌握“凑十法”的两种方法(拆小数和拆大数),这是重要环节。2.直观演示计数器的计算过程,理解10个一就是一个10的满十进一的道理。3.通过圈一圈建立9加几的数学模型——凑十。

(四)课堂回顾,总结收获。设计意图:通过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回顾,梳现出9加几的进位加法的多种方法。了解学生是否掌握了算法,逐步从直观过渡到算式,明确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五)灵活应用,巩固提升。设计意图:知识的巩固必须通过不断的练习而得,因此引导学生理解圈一圈的目的并巩固9加几进位加法的计算过程。

(六)布置作业,强化算法。设计意图:布置与课时相关的练习作业,是一种练习的巩固,想通过一定量的练习让学生掌握并巩固9加几的计算方法。

三、实际教后的反思

1.作为起始课,我认为本节课还是比较成功的。摆小棒一环节让学生明确怎么摆,课堂有秩序,不乱哄哄的。课堂中注重方法的引导,练习渗透进去。当学生在课堂中预设的问题回答不上来时,教师适当地进行引导。教学环节很清晰,特别摆小棒,学生不会说,老师示范说,课件示范说,但不要要求学生按规定的语言,学生理解为什么要拆小数,为什么要转化与10加几,能用自己的语言组织就可以了。

2.学生能借助摆小棒说出凑十的过程,且算理理解比较透彻。并且在总结时学生懂得凑十法的目的是要把9加几变成10加几,而10加几就是十几,这样计算就得容易了。

3.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语言比较少,这也是今后要在实际教学中不断学习与积累的。

4.时间上的安排还是没能上完所有的教学环节,课堂上学生自主探究

交流“9加5”的多种解法时,时间用得过多,导致后面比较仓促,在以后的教学中要多加注意。如预设的练习题是P80第1题和第4题。 5拨计数器的环节太快了,要尊重教材,拨计数器如教材中的图,不要变成地上的五个珠子。凑十法中的拆小数和拆大数的优劣要讲但注意度,不宜讲太多。尤其是拆大数教材中的设计意图是尊重学生的生活经验,如一双手两个5等。

篇三:《有几瓶牛奶》教学反思

《有几瓶牛奶》教学反思

《有几瓶牛奶》教学反思一、教材的解读“9加几”的内容,是进位加法的起始课,也是后续学习的基础。所以,在本节内容中,教材中安排了比较多的篇幅,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探索出计算的方法和“凑十”的策略,为形成必要的计算技能打下基础。教材这样呈现:1.出示两个盒子分别装有9瓶牛奶和5瓶牛奶的情境,接着围绕“一共有几瓶牛奶”的问题展开讨论。2.通过摆小棒得出三种方法,方法一:数出来的,9根接着往下数,10,11,12,13,14,一共有14瓶牛奶。方法二:从5根小棒里拿出1根和9放在一起,再加上剩下的4根就是14根。方法三:从9根小棒里拿出5根和5放在一起,再加上剩下的4根就是14根。3.通过拨或观察计数器并说一说,借助对“10个一是1个十”的认识,进一步理解进位的道理“满十进一”。4.通过读图,动手圈一圈,先把10个圈在一起,再算出结果,进一步体会在9加几的计算中,“凑十”的策略和计算的全部过程。解读:1.“9加几”是进位加法的起始课,正如校长常说的,小学阶段的学生的计算内容只有两个方面, 20以内的加减法和表内乘法(也就是乘法口诀表的熟记),所以如果学生能知道9加几是怎么算的,那么后面的8加几、7加几、6、5加几的都很容易掌握了。2.为什么要教学生“凑十法”,目的是把9加几转化成我们前面学过的10加几就是十几,方法很重要,这样处理是把新知转化成旧知,学生容易接受。教师重点引导学生说出“凑十”的过程,让多个学生说,如学生说不出来,出示课件的示范,再引导学生说。适时抛出疑问:①为什么要从5里拿出1和9放在一起,怎么不拿出2,拿出3呢?②为什么要从9里拿出5和5放在一起,怎么不拿出6,拿出7呢?3.计算方法不同,也就是策略不同,但是算理是一样的,满十进一,9加1凑成十,再加上剩下的几就是十几。4.直观逐步过渡到抽象,由摆小棒、拨计数器到圈一圈就是一个发展的顺序,这个顺序不能乱,也不能太着急。二、教学环节的预设(一)回顾旧知,体会“10”。设计得数是10的加法和10加几就是十几的两种练习题,进一步体会“10”,为学生的数学思考找到了生活经验的支撑,尊重以学生的原有认知和生活经验出发,为本课时9加几的计算方法——“凑十法”做好铺垫,同时把数学中的10与生活中的10建立联系,体会方便、简便。(二)创设情境,提出问题。设计意图:借助情境图,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达到课标中提出的“能在教师的指导下,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和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并尝试解决”的第一学段的目标。(三)动手操作,理解算理。设计意图:分三个层次掌握算法并渗透数形结合思想:1.重视借助对小棒的直观操作活动,帮助学生理解进位加法的计算道理,重点放在通过摆小棒引导学生理解并掌握“凑十法”的两种方法(拆小数和拆大数),这是重要环节。2.直观演示计数器的计算过程,理解10个一就是一个10的满十进一的道理。3.通过圈一圈建立9加几的数学模型——凑十。(四)课堂回顾,总结收获。设计意图:通过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回顾,梳现出9加几的进位加法的多种方法。了解学生是否掌握了算法,逐步从直观过渡到算式,明确先算什么,再算什么。(五)灵活应用,巩固提升。设计意图:知识的巩固必须通过不断的练习而得,因此引导学生理解圈一圈的目的并巩固9加几进位加法的计算过程。(六)布置作业,强化算法。设计意图:布置与课时相关的练习作业,是一种练习的巩固,想通过一定量的练习让学生掌握并巩固9加几的计算方法。三、实际教后的反思1.作为起始课,我认为本节课还是比较成功的。摆小棒一环节让学生明确怎么摆,课堂有秩序,不乱哄哄的。课堂中注重方法的引导,练习渗透进去。当学生在课堂中预设的问题回答不上来时,教师适当地进行引导。教学环节很清晰,特别摆小棒,学生不会说,老师示范说,课件示范说,但不要要求学生按规定的语言,学生理解为什么要拆小数,为什么

要转化与10加几,能用自己的语言组织就可以了。2.学生能借助摆小棒说出凑十的过程,且算理理解比较透彻。并且在总结时学生懂得凑十法的目的是要把9加几变成10加几,而10加几就是十几,这样计算就得容易了。3.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语言比较少,这也是今后要在实际教学中不断学习与积累的。4.时间上的安排还是没能上完所有的教学环节,课堂上学生自主探究交流“9加5”的多种解法时,时间用得过多,导致后面比较仓促,在以后的教学中要多加注意。如预设的练习题是P80第1题和第4题。5拨计数器的环节太快了,要尊重教材,拨计数器如教材中的图,不要变成地上的五个珠子。凑十法中的拆小数和拆大数的优劣要讲但注意度,不宜讲太多。尤其是拆大数教材中的设计意图是尊重学生的生活经验,如一双手两个5等。

篇四:《有几瓶牛奶》教学案例及反思

《有几瓶牛奶》案例反思

有几瓶牛奶”(20以内的进位加法“9加几”)是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大版)《数学》一年级上册第79-80页的内容。在学习本节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10以内的数和10以内的加法,有了一定的运算经验。教材的编写意图是:渗透算法多样化的理念,鼓励学生通过合作交流,解决问题。在解决有几瓶牛奶这个问题时(9+5=)教材上出现的算法有四种:1、数数;2、“凑十”法(把5分成1和4,1和9凑成10,10+4=14)3、“凑十法”(把9分成5和4,5和5凑成10,10+4=14);4、10+5=15,9+5=14。课前准备时,我设想让学生通过摆小棒、小组讨论、合作交流得出四种算法,再让学生通过比较得出“凑十”法最简便。然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当问题一提出,学生的回答却出乎我的意料,我花费大量精力和时间准备的教学设计,却没有得到预设的目标。下面是这段教学的课堂实录。

师:刚才我们通过观察,知道了笑笑的左边有5瓶牛奶,右边有9瓶牛奶。那么“求一共有几瓶牛奶”怎样列式?怎样计算?

问题一提出,马上就有一学生脱口而出9+5=14(这是我始料未及的) 师:那么你是如何计算的?

生1:我想出来的,幼儿园我就会了。(此语一出,又有多个学生举手) 师:那么其他小朋友是怎样算的?

生2:我知道一盒装10瓶,盒子里拿走了1瓶,我就放1瓶进去凑成整盒,再加上外面的4瓶,就是14瓶,9+5=14,这样算比较简便。

生3:因为9+1=10,10+4=14;所以9+5=14,这叫做“凑十”法。是我爸爸教的。

生4:我也是这样想的。

师:同学们都很聪明,还有其他算法吗?

生:无人举手。

师:请同学们用小棒摆一摆,想一想还有没有其他算法。(心想还有两种算法没有出来,摆完小棒再让他们说一说。)

几分钟后,学生摆完小棒。

师:你们找出其他算法了没有?

生6:我把左边的9根小棒分成4根和5根,拿出其中的5根和右边的 5根凑成10根,再加上4根就是14根小棒。

师:还有吗?(教室里静悄悄的)

过了一会儿,终于有一学生举手。

生7:还可以用数的。(我心想终于出来了,接下去可以引导学生比较了。) 可教室里一下子又闹腾起来,底下的学生说开了:真笨,笑死人了,现在还用这种方法。

这时,一学生站了起来。

生8:老师,这是个很笨的方法,我比较喜欢第一种算法,9可以和1凑成10,这样比较简便,比较快。以前读幼儿园 我也是用这个方法。

师:其他小朋友呢?

生:我也是,我也是。(抢着回答)

教学进行到这里,我预设的算法都出现,但是却浪费了十几分钟的宝贵时间,学生的认知水平非但没有得到提高,反而限制了学生思维的发展,这堂课促使我陷入了深深的反思和思考。

[教学反思和思考]

1、 “备教材”,更应该“备学生”。传统的备课,往往首先考虑的是教师怎么教,而不是首先考虑学生怎么学,教师关注的焦点往往是学科本身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关注更多的是如何向学生传授这些知识和技能。在这样一种认识

和理解的基础上,备课时,便把主要的精力放在研究教材上,精心的“备教材”,而忽视了“备学生”,即便是强调“备学生”,也最多是在教法上考虑一下不同年龄阶段的问题,对学生身上具有的鲜明时代特点几乎是不予思考的。新课程告诉我们:教师备课应该是“备教材”和“备学生”的统一,仅仅“备教材”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充分的“备学生”,真诚的走进学生的生活,了解学生,思考学生,解读学生。反思本例,如果在备课时,教师真正的思考到城市的一年级新生几乎100%接受幼儿园教育。目前,许多幼儿园都在教学加减法,而且为了更好地与小学“接轨”,他们教孩子用想组成分解的方法来计算加减法,还让学生天天练习。因此,相当一部分学生在幼儿园期间对20以内的加减法已达到了一定的熟练程度,早已超越用数数得到计算结果的阶段。也就是说学生认为数数的方法很笨是有道理的。如果我能了解学生的生活实际,相信学生,而不是担心学生“刚刚上学,年龄又小,刚刚学习计算”的话,就不会花费大量的精力、浪费大量的时间,而结果却是徒劳无益、反而阻碍了学生思维的发展。

2、关注“教材信息”,更应该关注“儿童经验”。在众多的教学资源中,就具体的一节课来说,重要的一是教材信息,二是学生的经验,而教材信息必须通过学生的经验去内化、去“经验化”,才能被学生所接纳,被学生所吸收,变成新经验。“如果没有将学习内容转化为学习者个人经验的经验化过程,学习就不可能是真正意义上的”,因此,儿童的经验相对于教材信息来说,是更为重要的教学资源,教学中要充分的利用这一重要的教学资源,努力将“教材信息”和“儿童经验”有机的统一起来,只有这样,教学才能丰富多彩、精彩不断。就本例来说,教材为学生提供了多种算法,而教师只关注教学设计的“预设性”,却忽视教学过程中的“生成性”,不关注儿童的经验,被教材提供的信息所束缚,千方百计地非要学生说出教材中出现的方法计算“9+5=?” 因为这种方法教材上出现了。自以为教材提倡算法多样化,就必须让学生掌握教材中的每一种方

法。学生在这十几分钟里知识无增,认知水平降低,只有失败的体验。这样的教学,无论是从教学目标的哪个维度来衡量,都不利于学生的发展,反而阻碍了学生的发展。本例的失败就在于教师没有关注儿童的经验,根据课堂的生成性,及时的调整教学预案,而是忠实的执行教学预设。

篇五:有

有几瓶牛奶教学反思

几瓶牛奶教学反思

有几瓶牛奶教学反思

王莉 《数学课程标准》的目标中指出:使学生“能在教师指导下,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了解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办法;有与同伴合作解决问题的体验;初步学会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从这一理念和目标出发,我设计了“9加几”这节课,目的在于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探索9加几的计算方法,在探索中初步理解“凑十”的计算思路,能正确进行口算;使学生经历计算方法的探索过程,获得一些数学活动的经验,培养初步的观察、分析和比较能力,逐步学会有条理的思考和表达;同时使学生在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逐步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获得一些成功的体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根据小学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创设了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上课一开始,我借助几个复习题,让学生初步感受用10来计算会很方便,为后边理解“凑十法”埋下伏笔。接着出示了小朋友喜爱的动物图片,吸引孩子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通过故事情境的导入,诱发孩子们主动地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积极地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独立自主地借助学具探索多种算法,让他们在具体的情境中始终精神饱满地参与教学活动。

本节课的整个教学过程,基本上是以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模式来进行的,这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理

念——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作为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我不仅让孩子们在这个自主学习的活动中不断充分、主动、积极地表现自我,同时也注意用积极的语言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让他们获得一种积极的情感体验,以帮助孩子们认识自我,建立信心。

但是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也有许多细节处理的还不够好。比如:出示动物图片时,语言不够生动,没能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兴趣;在教学过程中,对一些教具的利用不够到位,如情境中的牛奶瓶等;同时课堂的组织能力还有待加强。

字数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