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初中作文 > 教育资讯

我爱这土地赏析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4 11:32:47 初中作文
我爱这土地赏析初中作文

篇一:《我爱这土地》赏析

《我爱这土地》赏析

作者:邹创

来源:《新课程·中旬》2014年第09期

摘 要:《我爱这土地》是一首在现代诗歌史上广泛传诵的抒情名篇,艾青以一只鸟生死眷恋土地作比喻,形象地抒发了深沉而真挚的爱国情感。全诗在创作上有两个显著的特色,一是有着丰富的意象,二是抒情视角的转换。

关键词:《我爱这土地》;意象;视角转换

《我爱这土地》是现代诗人艾青的代表作,写于抗日战争开始后的1938年,当时日本侵略军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到处疯狂肆虐,妄图摧毁中国人民的抵抗意志,中国人民奋起反抗,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就是在这样的危急关头,艾青满怀对祖国深沉的爱和对侵略者切齿的恨,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诗。

这首诗在创作上有两个显著的特色,一是有着丰富的意象,二是抒情视角的转换。

一、这首诗虽然只有短短的十行,但是却包含着丰富的意象

所谓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就是寓“意”之“象”,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即表意之象。意象在中国起源很早,《周易·系辞》已有“观物取象”“立象以尽意”之说。在我国古典和现代诗歌的创作中,意象广泛而丰富地存在着,它对于诗人的情感抒发,有着独特的

作用。

在本诗的题目中,就包含了一个重要的意象——土地。在下面的十行诗中,诗人描写次数最多的意象也是土地。因此,土地是这首诗中最重要的一个意象,而作者创作这首诗歌的一个重要的情感线索就是“土地情结”。围绕这一“土地情结”,诗人还描写了下列众多重要的意象。 意象之一 ——“鸟”开篇第一句,“假如我是一只鸟”,诗人要歌颂土地,却不直接说“我”,而要让一只鸟来替自己说,联系本诗的写作背景,在国家危难的时刻,一只看似微不足道的小鸟也要奋力抗争,用自己的歌喉发出不屈的声音,正所谓“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一般描写鸟的叫声都是用“清脆”或者“悦耳动听”,这里用“嘶哑的喉咙”,说明这只鸟饱受磨难,以至于喉咙嘶哑,而它所饱受的磨难包括了诗人个人经历的坎坷以及广大中华儿女所受到的磨难。尽管喉咙嘶哑,但是仍然要唱歌,体现出这只鸟在面对磨难时,不畏艰险,拼尽全力用整个生命去歌唱,永不停息,体现了诗人对祖国大地的爱是强烈的、执着的、深沉的。同时“也”这个字表明了诗人以天下为己任,主动请战于民族解放运动中。

意象之二——土地。“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这个土地意象象征着正在遭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中华大地,也隐喻了人民的苦难。

意象之三——河流。“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这个河流意象象征着人们心中的一种悲愤之情像江河一样奔流不息。

意象之四——风。“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风这个意象象征着人民心中对侵略者暴行的愤怒像狂风一样在怒吼。河流和风这两个意象都隐喻了人民对侵略者暴行的反抗,体现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

意象之五——黎明。“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黎明这一意象象征着充满生机与希望的解放区。

诗人在描写土地、河流、风、黎明这四组意象时,用了7个“的”,写诗多半是忌用或少用“的”字的,但是诗人却敢于用由一系列“的”字组成的长句来抒发缠绵而深沉的感情,他喜欢在所描写的对象前面加上大量的形容词和修饰语,以展现对象的神采风貌,形成一种特殊的立体感和雕塑感,这也正是艾青诗作不同于其他诗作的一个重要特色。

紧接着,诗人又回到“鸟”这个意象上来,“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这只鸟歌唱土地、河流、风和黎明,生命耗尽后便投身土地的怀抱,与它所挚爱的土地融为一体,生于此,歌于此,葬于此,至死不渝,表现了诗人为祖国献出一切的决心。

二、抒情视角作了转换

在第一节中,抒情主人公是一只鸟,是从虚拟的视角,即从鸟儿的视角去想象,去表现鸟儿对土地的忠诚与挚爱,而且用了丰富的意象,显得形象含蓄;在第二节中,抒情主人公转变成了诗人自己,转换成实写的视角,即从诗人自我的视角去实写自己“常含泪水的眼睛”,倾诉自己对土地的“深沉”之爱,是直抒胸臆,实虚结合,全诗结构非常完整。

同时,第二小节只有两句,“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一问一答,换句话说,诗人对土地深沉的爱只能用满眼的泪水来表达,不能用任何言语来表达了,这也使得诗人的土地情结进一步升华了,虽然只有两句,但短小精悍,是对主题的高度凝练的概括。

参考文献:

彭乐群.我爱这土地的意象分析[J].语文教学与研究,2009

(10).

作者简介:邹创,女,1984年5月出生,硕士,现就职于徐州高等师范学校,研究方向:欧美文学。

篇二:艾青的《我爱这土地》赏析

赏析1

朴实意象凝聚深爱,悲怆诗句道出真情——《我爱这土地》赏析

抗日战争爆发后,艾青怀着高昂的爱国热情、同仇敌忾的民族义愤,投身于反侵略的伟大斗争,他拿起诗笔,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优美诗篇,《我爱这土地》就是其中的一首,作于抗战初期,是藉土地激发诗人情绪的代表作。我们学习这首诗可以从三个方面来掌握:

一、朴实的意象,凝聚深沉的爱

意象即意境。“土地”和“太阳”是艾青诗中的两个主导意象,“土地”象征着生他养他而又多灾多难的祖国,因此“土地”意象凝聚了艾青对祖国和人民最深沉的爱,对民族危难和人民疾苦的深广忧愤。我们从诗的题目中就可以看出这一点,再如“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这真实朴素的两句诗,道出了诗人内心深处永恒的“土地”情结。由此我们不难得出艾青的诗具有独特的审美意象世界。

二、悲怆的诗句,反映热切的情

作为抒情的艺术,诗歌作品需要不断地强化自己的感情,以便久久地拨响读者的心弦。这首诗中回荡着忧郁的调子,郁积着深深的忧伤。“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句中交织着忧郁悲怆之情,但这种抒情基调是诗人敏感的心灵对民族苦难现实和人民悲苦生活的回应,是感情极度热切的反映。

人非鸟兽,不言自明,此诗偏以“假如”开头,这是第一层强化。谁不知道鸟声优美清脆,此诗偏以“嘶哑”相形容,这是第二层强化。光有这两层强化还不够,于是诗中接连出现了所歌唱的对象:土地、河流、风、黎明。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诗人在描写这些对象时达到了穷形尽相、淋漓酣畅的地步,充分体现了这位自由体诗人的艺术特色。我们知道,写诗多半是忌用或少用“的”字的,那些民歌体作品不必谈了,就是自由诗创作,也有不少人害怕“的”字一多,拖泥带水,冲淡了诗味。艾青则不然,他敢于用由一系列“的”字组成的长句来抒发缠绵而深沉的感情,喜欢在所描写的对象前面加上大量的形容词和修饰语,以展现对象的神采风貌,形成一种特殊的立体感和雕塑感,这是艾青的自由诗创作不同于其他自由诗作者(如田间)的一个重要特色。《我爱这土地》自然也不例外,试看诗人在“土地”“河流”“风”“黎明”这样的中心词语前面特意加上的“悲愤的”“激烈的”“温柔的”等许多修饰语,就不难窥见其中的奥秘了。以上所说的这些描摹土地、河流等景观的长句,可说是第三层强化。

三、强烈的对比,映射执著的爱

(转载于:www.smhaida.com 海 达 范 文网:我爱这土地赏析)

“假如我是一只鸟”,全诗以这样一个出人意料的假设开头,使读者不禁发出疑问,“鸟”的形象和作者所要歌颂的“土地”有着什么样的联系呢?这是作者在开头留给我们的悬念。正当读者为诗人不断的歌唱——顽强的生命力所折服所吸引时,没料到诗篇陡然来了一个大的转折,一个破折号之后突出“我死了”,让身躯肥沃土地,于是,生前和死后,形成了强烈的对比,而在这强烈的对比和反差中一以贯之的乃是“鸟”对土地的执著的爱,这真是生于斯、歌于斯、葬于斯,至死不渝!至此上面的悬念也就迎刃而解了。

最后需要指出,诗中的“鸟”是泛指,是共名,是诗人在无所依傍的情况下作出的新的艺术追求。诗中特地亮出“嘶哑的喉咙”,它纯粹是抗战初期悲壮的时代氛围对于诗人的影响所致,同时也是这位“悲哀的诗人”所具有的特殊气质和个性的深情流露。

赏析2

我爱这土地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我爱这土地》导读

曹津源

太阳与土地是最能概括艾青诗歌特色的两个概念。诗人对于光明、理想和美好生活的热烈追求,常常借助太阳这一意象得以表现,艾青仿佛是一位夸父,至死不渝地追寻着太阳、光明和理想;作为另一面,与诗人血脉相连的土地也是他一生一世都无法割舍的眷恋。他曾说过:“这个无限广阔的国家和无限丰富的农村生活—无论旧的还是新的—都要求在新诗上有它的重要篇幅。”(《献给乡村的诗·序》)艾青对土地的关注,就是对农民、民族、祖国的挚爱。写于抗战爆发后1938年的《我爱这土地》就是艾青这种特有的土地情结的代表作。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紧急关头,艾青向祖国捧出一颗赤子之心,爱国深情的抒发,波澜起伏,层层推进。

一、点出土地情结。先欣赏起始两句:“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诗人对土地的酷爱,已到了不知道如何倾诉的地步。于是,他只能舍弃人的思维语言而借用鸟

的简单朴素的语言倾泻他的爱情,在诗人看来,这简单朴素的往往是最真诚热烈的。形容词“嘶哑”,已不能再唱出美丽悦耳清亮动听的情歌,但这“嘶哑”的歌声正能抒发对土地的义无反顾的真诚和执著。于是土地情结的激越歌声由此响起。

二、倾吐土地情结。可分四层。第一层:隐喻人民苦难。“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暴风雨”、“悲愤的河流”这些意象告诉我们,艾青魂牵梦绕地爱着的土地,是布满痛苦、躯体上有太多凝结成块的流不动的悲愤的土地。当时日寇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等广大地区,所到之处疯狂肆虐,草菅人命。艾青在《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有着相似的描写:“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寒冷在封锁着中国呀……风,/像一个太悲哀了的老妇,/紧紧地跟随着/伸出寒冷的指爪/拉扯着行人的衣襟,/用着像土地一样古老的话/一刻也不停地絮聒着……”诗人用“寒冷”、“雪”、“风”、“封锁”等意象勾勒出扼杀着一个个求生的生命的悲惨处境。两首诗写于同一时期,都表现出诗人对人民苦难的深情关注。第二层,隐喻人民反抗。“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一句象征着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神州土地养育了中华民族,也养育了一种坚韧不屈的民族精神。“无止息”暗寓反抗精神的传承,“刮”、“激怒”表示力量的强大,由悲土地之苦难转入赞土地的抗争,诗人的土地情结深了一层;第三层,“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一句可以看作是斗争前景的象征,也可以更“实”一点,看作是充满生机的解放区的象征,伟大的民族解放战争的象征。总之,诗人的情思已由悲愤、称颂进入憧憬,表现出坚定的必胜信念,构思又进一层:第四层,“—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诗人没有沉溺于对“温柔”恬静的“黎明”的欣赏中,为了自己的爱永远留给土地,他作出了上述郑重庄严的抉择。这种献身精神可以作这样的诠释:我来自土地而最终归于土地,这样,爱才得以升华,得以永恒。这是一种多么超凡脱俗、悲壮高尚的土地情结啊!

三、升华土地情结。第二节的一问一答,诗人由借鸟抒情转入直抒胸臆:“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太“深沉”太强烈的土地之爱,已使诗人难以诉诸语言,只能凝成晶莹的泪水。“深沉”一词也许达不到与实际感情相应的表达强度,于是,其后紧跟的六个沉重的省略,似乎涌动着潜流地火般的激情,更为沉重地叩击着读者的心房,激起读者持续的共鸣。全诗在这问答中达到高潮,那炽热、真挚的爱国情怀,留下不尽的余韵。

篇三:《我爱这土地》的意象分析

《我爱这土地》的意象分析

作者:彭乐群

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2009年第04期

意象是诗词形象构成的基本元素之一,是诗人内在情思和外在物象的统一,是诗人通过想象将“意”和“象”相融合所产生的可感可触景象。每一个有独创性的诗人都有属于他自己的意象,在这意象里凝聚着诗人对生活的独特感受、观察与认识,凝聚着诗人独特的思想与感情。在艾青的《我爱这土地》这首诗中,就很好地体现了这种艺术。这首诗作于国难当头、山河沦亡的抗战初期,因此不可避免地烙上了那个时代悲壮的氛围,诗中的意象也就必然带有这种悲壮的色彩。读完全诗,从“土地”“河流”“风”“黎明”这些意象中,我们不难品味出作者所经历的坎坷、辛酸以及对祖国、对人民、对土地的那种深深的爱。

“土地”是艾青常用的一个意象,“土地”的意象里,凝聚着诗人对祖国——大地母亲最深沉的爱,也可以讲是他另外一个生命,而且爱国主义是艾青创作中永远唱不尽的主题。比如他的《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乞丐》《复活的土地》等,都汇集着他对土地的爱,对国家的爱。他为贫困的土地受蹂躏而悲哀:

“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寒冷在封锁着中国呀……”;

“饥馑的大地/朝向阴暗的天/伸出乞援的颤抖着的两臂。”(《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在诗的结尾还这样写道:

“中国/我们在没有灯光的晚上/所写的无力的诗句/能给你些许的温暖么?”

他在《乞丐》中这样写道:

“在北方/乞丐用固执的眼光凝视着你/看你吃任何食物和你用指甲剔牙齿的样子。” 这里每一个字都震撼着读者的灵魂,诗人更写出了“游动于地心的热气”。在《复活的土地》中这样写道:

“在它温热的胸膛里/重新旋流着/将是战斗的血液。”

在这里“土地——农民”的复活,随着历史的前进,诗人他热爱土地,在《我爱这土地》中,更是表现得淋漓尽致。

我们的祖国,贫穷落后,多灾多难。生活在这块土地上,痛苦多于欢乐,我们心中郁结着过多的“悲愤”:“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然而,这毕竟是生我养我的祖国!即使为她痛苦到死,也不愿意离开这土地,所以作者“死了”以后连“羽毛”也要“腐烂在土地里面”。这里所表达的是一种刻骨铭心、至死不渝的最伟大、最深沉的爱国主义感情,这种感情在近代中国人

民中具有典型性与普遍性。因此作者假设自己是一只鸟,要唱破喉咙,连羽毛也要埋在土地里。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艾青的这两句诗,真实而朴素,却来自诗人内心深处,来自民族生命深处,因而具有不朽的艺术生命力,同时也是对土地这种意象最好的诠释。

这里的“土地”,不再是单纯的客观景物,而是倾注了作者主观感情的“象”。作者对苍老、衰弱、正备受苦难的祖国感到万分悲哀,诗人带着这份感情,用忧郁的目光扫视周围时,一种寂寞、贫困的旷野的载体——土地便走进了诗人的脑海。作者通过吟唱土地这个“象”,诅咒摧残土地的人,幻想土地能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在诗中,作者的歌喉虽然沙哑但却宽厚,虽然悲哀但却博大,显示出一种雄浑的生命感,虽古朴但却苍劲有力,因为土地是孕育万物的基础。 正是由于有了对土地的这种热爱和眷恋,诗人笔下的另外三个意象就自然呈现出来。“河流”的前面加上“永远汹涌着”和“悲愤”两个形容词,“风”前面加上“无止息地吹刮着的”和“激怒”两个修饰语,就把“河流”“风”这种外在的纯景物变成了含有作者主观感情的“象”,就把“悲愤”和“激怒”的人民为了挽救土地的那种不屈不挠、前仆后继、奋力抗争的革命形象自然表现出来了。“黎明”这个意象表明作者坚信人民在风起云涌的斗争中必将迎来曙光,迎来胜利。但是作者意犹未尽,“——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表达出了作者对土地执著的爱。最后两句“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再回归到土地这个意象上,加深了读者对土地的印象,从而深化了诗歌的主题。

最后,“土地”这个意象还凝聚着诗人对于生于斯,耕作于斯,死于斯的劳动者最深沉的爱,对他们命运的关注与探索。艾青也曾讲过:“这个无限广阔的国家,无限丰富的农村生活——无论旧的还是新的——都要求在新诗上有它的重要篇幅。”

由此可见,在诗歌中运用意象,能够使抽象的感情具体可感,能够引起我们对意象之外产生丰富的联想和想象,从而体察出作者在诗中所反映出来的意义。

彭乐群,语文教师,现居江西湖口。本文编校:秦晓燕

篇四:《我爱这土地》赏析

时代所赋予意象——土地的情感

艾青的诗作,在国际和国内都有着重大的影响,被誉为中国诗坛的“泰斗”和“王子”。美国学者弗兰德曾将其与智利的聂鲁达和土耳其的克梅特并举,称为当代世界最伟大的三位诗人。

太阳与土地是最能概括艾青诗歌特色的两个意象。诗人对于光明、理想和美好生活的热烈追求,常常借助太阳这一意象得以表现,艾青仿佛是一位夸父,至死不渝地追寻着太阳、光明和理想;作为另一面,与诗人血脉相连的土地也是他一生一世都无法割舍的眷恋。他曾说过:“这个无限广阔的国家和无限丰富的农村生活—无论旧的还是新的—都要求在新诗上有它的重要篇幅。”(《献给乡村的诗·序》)艾青对土地的关注,就是对农民、民族、祖国的挚爱。写于抗战爆发后1938年的《我爱这土地》就是艾青这种特有的土地情结的代表作。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紧急关头,艾青向祖国捧出一颗赤子之心,爱国深情的抒发,波澜起伏,层层推进。

一、点出土地情结。先欣赏起始两句:“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诗以“假如”开头,这开头开得突兀、新奇,不禁令人驻足观望,凝神沉思。作为抒情的艺术,诗歌作品需要不断地强化自己的感情,以便久久地拨响读者的心弦。人非鸟兽,不言自明,此诗偏以“假如”开头,这是一种强化艺术。谁不知道鸟声优美清脆,此诗偏以“嘶哑”相形容,这又一次强化。诗中的“鸟”是泛指,是共名,它不像历代诗人所反复咏唱的杜鹃,鹧鸪那样,稍一点染,即刻具有一种天然的特殊的情味和意蕴,而是全靠诗人在无所依傍的情况下作出新的艺术追求。再则,诗中特地亮出“嘶哑的喉咙”,也和古典诗词中栖枝的黄莺、啼血的杜鹃、冲天的自鹭等大异其趣,它纯粹是抗战初期悲壮的时代氛围对于诗人的影响所致,同时也是这位“悲哀的诗人”(诗人自称)所具有的特殊气质和个性的深情境露。

二、倾吐土地情结。可分四层。第一层:隐喻人民苦难。“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暴风雨”、“悲愤的河流”这些意象告诉我们,艾青魂牵梦绕地爱着的土地,是布满痛苦、躯体上有太多凝结成块的流不动的悲愤的土地。当时日寇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等广大地区,所到之处疯狂肆虐,草菅人命。艾青在《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有着相似的描写:“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寒冷在封锁着中国呀??风,/像一个太悲哀了的老妇,/紧紧地跟随着/伸出寒冷的指爪/拉扯着行人的衣襟,/用着像土地一样古

老的话/一刻也不停地絮聒着??”诗人用“寒冷”、“雪”、“风”、“封锁”等意象勾勒出扼杀着一个个求生的生命的悲惨处境。两首诗写于同一时期,都表现出诗人对人民苦难的深情关注。第二层,隐喻人民反抗。“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一句象征着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神州土地养育了中华民族,也养育了一种坚韧不屈的民族精神。“无止息”暗寓反抗精神的传承,“刮”、“激怒”表示力量的强大,由悲土地之苦难转入赞土地的抗争,诗人的土地情结深了一层。第三层,“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一句可以看作是斗争前景的象征,也可以更“实”一点,看作是充满生机的解放区的象征,伟大的民族解放战争的象征。总之,诗人的情思已由悲愤、称颂进入憧憬,表现出坚定的必胜信念,构思又进一层。第四层,“——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正当读者在倾吐土地情结中为诗人不断的歌唱——顽强的生命力所折服所吸引时,没料到诗篇陡然来了一个大的转折,一个破折号之后突出“我死了”,让身躯肥沃土地,于是,生前和死后,形成了强烈的对比,而在这强烈的对比时和反差中一以贯之的乃是“鸟”对土地的执著的爱,这真是生于斯、歌于斯、葬于斯,念兹在兹,至死不渝!这种献身精神可以作这样的诠释:我来自土地而最终归于土地,这样,爱才得以升华,得以永恒。这是一种多么超凡脱俗、悲壮高尚的土地情结啊!

三、升华土地情结。诗已经把对土地情结写得如此超凡脱俗、悲壮高尚了,那么接下来怎么写呢?我们说最强的风到后来也会变弱,最硬的箭到头来也会落下。但我们更应该懂得,艾青写《我爱这土地》时,可以说是一边在强化自己的感情,一边也在为自己设置难题:这样写下去能否后来居上,余味不尽,还是交得难以为继,语完意尽?作者没有沿着原先的路子走下去,它在隔开一行,作了必要的间歇和停顿之后,开始转换角度,由比而赋,由穷形极相的描绘转变为质朴遒劲的直抒:“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太“深沉”太强烈的土地之爱,已使诗人难以诉诸语言,只能凝成晶莹的泪水。“深沉”一词也许达不到与实际感情相应的表达强度,于是,其后紧跟的六个沉重的省略,这就像一个高明的歌唱家,充分理解乐谱最后一个休止符的意义,他吸够了气,蓄足了势,终于唱出了最高的一个音符。让涌动着潜流地火般的激情,更为沉重地叩击着读者的心房,激起读者持续的共鸣。

总之,“土地”是艾青常用的一个意象,可以说是他的又一生命。诗中的“土地”,不再单纯是客观景物,而是贯注了作者主观情感的“象”。作者对苍老、衰弱、正备受苦难的祖国感到万分悲哀,诗人挟着这份感情,用忧郁的目光扫视周围时,寂寞、贫困的旷野的载体——

土地,便进入诗人的脑海,从而通过吟唱土地这一个“象”,诅咒摧残土地的人,抒发出对祖国、对人民、对土地的那种深深的爱。在国难当头、山河沦亡的年代,诗人歌唱“土地”具有格外动人的力量,而诗人运用的抒情方式,也正是和充满险阻坎坷的时代相吻合的。

篇五:《我爱这土地》赏析

《我爱这土地》赏析

《我爱这土地》作于抗战初期。诗以“假如”开头,这个头开得突兀、新奇,不禁令人驻足观望,凝神沉思。诗中的“鸟”是泛指,是共名,它不像历代诗人所反复咏唱的杜鹃、鹧鸪那样,稍一点染,即刻具有一种天然的特殊的情味和意蕴,而是全靠诗人在无所依傍的情况下作出新的艺术追求。再则,诗中特地亮出“嘶哑的喉咙”,也和古典诗词中栖枝的黄莺、啼血的杜鹃、冲天的白鹭等大异其趣,它纯粹是抗战初期悲壮的时代氛围对于诗人的影响所致,同时也是这位“悲哀的诗人”(诗人自称)所具有的特殊气质和个性的深情流露。

作为抒情的艺术,诗歌作品需要不断地强化自己的感情,以便久久地拨响读者的心弦。人非鸟兽,不言自明,此诗偏以“假如”开头,这是第一层强化。谁不知道鸟声优美清脆,此诗偏以“嘶哑”相形容,这是第二层强化。光有这两层强化还不够,于是诗中接连出现了所歌唱的对象:土地、河流、风、黎明。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诗人在描写这些对象时达到了穷形尽相、淋漓酣畅的地步,充分体现了这位自由体诗人的艺术特色。我们知道,写诗多半是忌用或少用“的”字的,那些民歌体作品不必谈了,就是自由诗创作,也有不少人害怕“的”字一多,拖泥带水,冲淡了诗味。艾青则不然,他敢于用由一系列“的”字组成的长句来抒发缠绵而深沉的感情,喜欢在所描写的对象前面加上大量的形容词和修饰语,以展现对象的神采风貌,形成一种特殊的立体感和雕塑感,这是艾青的自由诗创作不同于其他自由诗作者(如田间)的一个重要特色。《我爱这土地》自然也不例外,试看诗人在“土地”“河流”“风”“黎明”这样的中心词语前面特意加上的“悲愤的”“激烈的”“温柔的”等许多修饰语,就不难窥见其中的奥秘了。

以上所说的这些描摹土地、河流等景观的长句,可说是第三层强化。正当读者为诗人不断的歌唱——顽强的生命力所折服所吸引时,没料到诗篇陡然来了一个大的转折,一个破折号之后突出“我死了”,让身躯肥沃土地,于是,生前和死后,形成了强烈的对比,而在这强烈的对比和反差中一以贯之的乃是“鸟”对土地的执著的爱,这真是生于斯、歌于斯、葬于斯,念兹在兹,至死不渝!

没有疑问,最强的风到后来也会变弱,最硬的箭到头来也会落下。诗人们写诗,可说是一边在强化自己的感情,一边也在为自己设置难题:这样写下去能否后来居上,余味不尽,还是变得难以为继,语完意尽?《我爱这土地》好在没有沿着原先的路子走下去,它在隔开一行,作了必要的间歇和停顿之后,开始转换角度,由比而赋,由穷形尽相的描绘转变为质朴遒劲的直抒,就像一个高明的歌唱家,充分理解乐谱最后一个休止符的意义,他吸够了气,蓄足了势,终于唱出了最高的一个音符。

不用说,在国难当头、山河沦亡的年代,诗人歌唱“土地”具有格外动人的力量,而诗人那种不断转折和强化的抒情方式,当然也是和充满险阻坎坷的时代相吻合的。

初中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