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体裁作文 > 教育资讯

读流泪的滕王阁有感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5 17:17:50 体裁作文
读流泪的滕王阁有感体裁作文

篇一:现代文阅读《流泪的滕王阁》

现代文段阅读题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后面的阅读题。

流泪的滕王阁 潘碧秀

江畔小舟、轻摇的芦苇、南来聚拢的风……赣江上一览无余,视野里找不到期待的身影。

我在滕王阁的一隅,独想王勃。

游人的思绪如牵强的秋风,薄薄地依偎在滕王阁穿越时空的坚强里。站在清冷的滕王阁上,睁眼闭眼间全是王勃清瘦忧郁的神情。斜阳拥抱着欲泣的滕王阁,阁影斜斜地躺在江水里荡漾。帝王君子犹不见,槛外长江空自流。寂寞的阁上,觥筹交错的场景不复存在,诗弦管乐也只是附和。我坐在阁的阶梯上独自听江的声音,江波的皱褶里藏着绝代的才子王勃。

阁的忧伤无声息地让我追随。每一寸楼板、每一株丹朱都在我的心弦上颤动。想为流泪的滕王阁续一首诗,诗里面是伤痕累累的王勃。流泪的滕王阁日日孤寂地走入我梦中,独自徘徊复徘徊。我找不到王勃的诗句,无数醒着的黑暗的夜里,枕着阁影到天明。 有人说:所有的风景都会拒绝一部分人,偏爱一部分人,所有人,生来都会属于不同风景。那个仲秋的日子,王勃的“独角戏”正演着。他深望着水天相接的江面,感慨人生如江面枝柯,沉浮复浮沉,一腔激情和渴望却在纸上无羁地飘洒,洋洋一派文章,力透纸背的全是对生活的向往。有人说“厚积”是为了“厚发”,王勃客居剑南数年,终有了其巅峰之作。滕王阁只不过是显其巅峰昂然之姿的一种凭藉罢了。此时的长安,或许已将王勃淡忘得一干二净。谁会在抚筝时,思绪在筝上游移间,想起王勃?如今,赣江畔的孤鹜年年此时都要背起王勃馈赠给它们的礼物一上一下翩翩地飞,托起无限秋水长天的风情。

“物是人非事事休”,游人仍在阁上徘徊留连,眺望阁外水云间,心似江水茫茫欲拍阑干。浅云灰地衬着阁,如一双饱蓄泪水的眼睑。

扁舟载着一截悠悠的阁影,忧郁地前行,涌起的江浪层层间依稀可见当年王勃的风姿。这个自幼饱读诗书,贯通九经的青年,行于线装书中陶陶然的青年,瑟缩在蜀地的乡居里,不再想读书之外的事情。蜀地去长安已遥遥又遥遥矣。无人识君,只有在迷惘中放纵文字:《蜀中九日》、《盛泉宴》……人生有许多门,可其中一些门只对一些人是永远敞开的;不要试图去敲门,去敲人生遗憾的门。王勃若一心为文,历史也许重新改写吧。

一片阁 / 躲在云层下 / 疲倦和黄昏的鸟一样

面对江水恸哭。江水缓缓流,终有温柔得叫人落泪的时候。一介书生咬文嚼字,终有让人品错味的时候。该张皇?迷惘?失落?还是愤懑?毕竟人生不是“数点扁舟向斜阳”那样诗意、简单而又直观。——人无语,惟有惘怅地醉去。滕王阁不在出产帝王将相的长安,站在这玲珑典雅的阁上,赣江无限风情一览无余,王勃的梦魂可以与阁相依偎至永远了。

昆德拉说:生活是棵长满可能的树。王勃在客居剑南的日子里,也许模拟了日后的

种种可能,却没料到人生最绝望的一种可能就是立在水中候着。

斜阳已成余辉,阁上人去,鸟去,空留一片寂寥。

1、第五段“王勃馈赠给它们的礼物”指的是什么?(3分)

2、是什么造就了滕王阁“穿越时空的坚强”?(6分)

3、“所有的风景都会拒绝一部分人,偏爱一部分人,所有人,生来都会属于不同风景。”请结合王勃的人生现实谈一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6分)

4、对王勃而言,“立在水中候着”指什么?(4分)

5、令滕王阁流泪的原因是什么?以下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6分)

A、昔日帝子滕王的豪迈,王勃的文采,都随着岁月逝去无踪,令人惋惜流泪。

B、王勃一生遭遇坎坷悲惨,文才出众却怀才不遇,抱负无处施展,年纪轻轻就溺死在江里,让人痛惜。

C、滕王阁已经历一千多年,已经变得破陋衰败,景物冷落萧条,令它自伤自怜。

D、人去楼空,物是人非,昔日滕王阁宴会人才汇聚,觥筹交错的盛况不复存在。 E、如今的人已不懂得欣赏滕王阁,人迹罕至冷落了滕王阁,令它寂寞冷清。

参考答案:

1、指的是王勃所作的《滕王阁序》中的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

2、①王勃的《滕王阁序》让滕王阁名扬天下,传颂千古;②经历了千年的风霜洗礼使滕王阁更坚强屹立。

3、这句话写出了王勃和滕王阁之间互相依存的关系。滕王阁宽广的胸怀能容纳落魄文人,给予心灵慰藉。王勃在此找到了自己的精神家园,一展文采,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郁闷悲慨。

4、“立在水中候着”指的是王勃一生怀才不遇,至死都在等待着统治者赏识重用他。

5、C E

篇二:流泪的滕王阁

流泪的滕王阁

潘碧秀

江畔小舟、轻摇的芦苇、南来聚拢的风??赣江上一览无余,视野里找不到期待的身影。 我在滕王阁的一隅,独想王勃。

游人的思绪如牵强的秋风,薄薄地依偎在滕王阁穿越时空的坚强里。站在清冷的滕王阁上,睁眼闭眼间全是王勃清瘦忧郁的神情。斜阳拥抱着欲泣的滕王阁,阁影斜斜地躺在江水里荡漾。帝王君子犹不见,槛外长江空自流。寂寞的阁上,觥筹交错的场景不复存在,诗弦管乐也只是附和。我坐在阁的阶梯上独自听江的声音,江波的皱褶里藏着绝代的才子王勃。

阁的忧伤无声息地让我追随。每一寸楼板、每一株丹朱都在我的心弦上颤动。想为流泪的滕王阁续一首诗,诗里面是伤痕累累的王勃。流泪的滕王阁日日孤寂地走入我梦中,独自徘徊复徘徊。我找不到王勃的诗句,无数醒着的黑暗的夜里,枕着阁影到天明。

有人说:所有的风景都会拒绝一部分人,偏爱一部分人,所有人,生来都会属于不同风景。在朝堂上得不到肯定的滕王,一再遭谴受贬,然而层层不得意却抹不掉他悠游于世,歌舞人生的脾性。贬到赣江边任小刺史,他仍意兴遄飞地要为自己建一座阁“拍檀板唱歌,举金樽喝酒”,吸引文人才子登临放歌。那个仲秋的日子,王勃的“独角戏”正演着。他深望着水天相接的江面,感慨人生如江面枝柯,沉浮复浮沉,一腔激情和渴望却在纸上无羁地飘洒,洋洋一派文章,力透纸背的全是对生活的向往。有人说“厚积”是为了“厚发”,王勃客居剑南数年,终有了其巅峰之作。滕王阁只不过是显其巅峰昂然之姿的一种凭藉罢了。此时的长安,或许已将王勃淡忘得一干二净。谁会在抚筝时,思绪在筝上游移间,想起王勃?如今,赣江畔的孤鹜年年此时都要背起王勃馈赠给它们的礼物一上一下翩翩地飞,托起无限秋水长天的风情。

“物是人非事事休”,游人仍在阁上徘徊留连,眺望阁外水云间,心似江水茫茫,欲拍栏杆。浅云灰灰地衬着阁,如一双饱蓄泪水的眼睑。

扁舟载着一截悠悠的阁影,忧郁地前行,涌起的江浪层层间依稀可见当年王勃的风姿。这个自幼饱读诗书,贯通九经的青年,行于线装书中陶陶然的青年,瑟缩在蜀地的乡居里,不再想读书之外的事情。蜀地去长安已遥遥又遥遥矣。无人识君,只有在迷惘中放纵文字:《蜀中九日》、《盛泉宴》??“每有一文,海内惊瞻。”(杨炯语)人生有许多门,可其中一些门只对一些人是永远敞开的;不要试图去敲门,去敲人生遗憾的门。王勃若一心为文,历史也许重新改写吧。可惜,王勃在剑南之地逍遥了二年,终究不甘寂寞,踌躇北上,到河南任参军。书生之迂,终惹

大祸,龙颜大怒,险丢小命。人生沉浮反复,王勃心冷了。

一片阁 / 躲在云层下 / 疲倦和黄昏的鸟一样 / 面对江水恸哭。江水缓缓流,终有温柔得叫人落泪的时候。一介书生咬文嚼字,终有让人品错味的时候。该张皇?迷惘?失落?还是愤懑?毕竟人生不是“数点扁舟向斜阳”那样诗意、简单而又直观。——人无语,惟有惘怅地醉去。滕王阁不在出产帝王将相的长安,站在这玲珑典雅的阁上,赣江无限风情一览无余,王勃的梦魂可以与阁相依偎至永远了。

昆德拉说:生活是棵长满可能的树。王勃在客居剑南的日子里,也许模拟了日后的种种可能,却没料到人生最绝望的一种可能就立在水中候着。

王勃如断线的纸鸢一头栽进江里去了,灵魂可依附在了江中鱼儿身上?想他经行处会不会开出一江的花来,让鱼儿也欣喜,让鱼儿也惘怅。

斜阳已成余辉,阁上人去,鸟去,空留一片寂寥。

(选自《散文》2003年第10期)

阅读题

1.阅读文章,回答下面的问题。

(1)文章说,“所有人,生来都会属于不同的风景”,这里的“风景”指的是什么?(4分)

(2)“想为流泪的滕王阁续一首诗,诗里面是伤痕累累的王勃”一句中,“伤痕累累”的具体内容是什么?(4分)

2.文章说:“人生有许多门,可其中一些门只对一些人是永远敞开的;不要试图去敲门,去敲人生遗憾的门。”请结合原文,说出句子的含义。(4分)

3.文章为何以“流泪的滕王阁”为题?这样有什么好处?(5分)

4.从下列角度中任选一个,写文章赏析。(14分)

(1)试析本文的动人哀情

(2)试析本文的独特见解

参考答案:

1.(1)“风景”是指适合个人才华、施展个人抱负的领域。(2)怀才不遇,在迷茫中放纵文字;不甘寂寞,仕途中遭受重大挫折;溺水而亡,过早结束了人生。

2.选择永远敞开的门可以让自己的人生是条坦途;而选择那扇关着的门,可能会给自己的人生带来遗憾。意在惋惜王勃没能一心为文,去敲了那扇不属于自己的官宦之门,误入官场,触怒龙颜,终至留下落泊溺水而死的遗憾。

3.(1)王勃曾在滕王阁抒写才情,写就《滕王阁序》,使滕王阁名闻天下;同时又表明自己是为王勃的际遇而伤感流泪。(2)作者借滕王阁上凭吊王勃,描写了王勃当年在滕王阁上写诗作赋时昂扬奋发的精神,既高度肯定了他在文学史上的贡献,同时又表达了对王勃难言的遗憾与伤痛,慨叹王勃不该去敲那扇不属于自己的官宦之门,抒发了对王勃的千古之思,这大概都是这个标题的妙处。

4.(1)一是虚实相生写哀情,如现实的景与远古的事;二是独特景物衬哀情,如文章多次出现的景物描写。

(2)文章充满了对王勃的同情,更融入了理性的沉思,没有简单地将王勃的悲剧归咎于当时统治者的腐朽,而是从如何选择人生道路的角度深刻剖析王勃的悲剧人生,慨叹王勃不该去敲那扇不属于自己的官宦之门,而应在文学的殿堂里挥洒自己的才情。见解独到,富有警世作用。

篇三:2012-2013年第三次月考语文

洪山镇中心学校2012—2013年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

(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一、古诗词名句填写。(每空1分,共9分)

1.谁言天地宽, 。

2. ,风多杂鼓声。《从军行》

3.手中各有携, 。《羌村三首》

4.韩愈不顾自己荣辱得失,一心为国除弊,但遭圣上贬谪,在《左近蓝关示侄孙湘》中表明了这一忠心的诗句是 , 。

5.白居易在《望月有感》中,运用形象的比喻抒发了游子在异乡漂泊之情的诗句是“ , 。”。

6、“山雨欲来风满楼”,李贺在《雁门太守行》中,首先营造出一种战前紧张、凝重的战斗气氛,历来为人们所称道,它是 , 。 二、基础知识积累和语文实践活动(共26分)

7、下列词语中共有4个错别字,一一找出并改正在田字格里。(4分,要求书写工整、规

范、美观) (3分)

(1)严峻 (2)不屑置辨 (3)责无旁贷 (4)孤癖 (5)漫不经心 (6)无精打采 (7)遐想 (8)色彩斑斓 (9)徇情妄法 (10)锐不可当 (11)蜂拥而至 (12)绿茵如盖

11.铁路客车动车组先进的计算机网络控制技术, , , , , 。列车防火系统也很先进,重要设施都附有防火装置。( )

①并与地面通讯,实现地面对列车的监控 ②能实现对动车组各个系统的控制 ③一旦出现异常情况,动车组即可自动减速或停车 ④同时对系统进行监视和故障诊断 ⑤无需人为干预

A.①③②④⑤ B.②④③①⑤ C.①④②③⑤ D.②④①③⑤ 12.名著阅读。(5分)

(1)他,──“淘气的机灵鬼”“镇上孩子的头儿”“在小伙伴眼中无所不能”。看看他从山洞里回来后的表现:因为他身体虚弱,浑身没有一点力气,所以“躺在沙发上”。尽管如此,他讲得还是那样眉飞色舞,“同时还夸张地吹嘘一番”,镇上的人们都觉得他是真正的英雄!聪明勇敢机智!

他是你熟悉的长篇小说 里的主人公,作者是 。 (2分) (2)《朝花夕拾》是回忆性散文集,共十篇。作者说,这些文章都是“从记忆中抄出来”的“回忆文”,追忆童年的生活和青年时求学那些难以忘怀的人和事。请简要说说鲁迅童年时盼看五猖会时的心情和感受。(不超过60个字)。(3分)

13.专题与语文实践活动。(11分)

2009年12月7日晚,湖南省湘乡市育才中学 发生踩踏事故,8名学生遇难,26名学生受伤,校 园安全警钟再次响起。2010年3月29日是我国第 15个全国中小学安全教育日。学校为此开展了“安 全教育日活动”,每位学生都参与活动。

【活动一:搜集资料】某同学搜集到这样一幅图片,

请对这幅漫画作简要说明。 (2分)

答: 【活动二:发出倡议】“安全教育日”活动中,某同学代表班级写了一份倡议书。(3分)

倡 议 书

老师、同学们:

大家好!

①今天,在“安全教育”主题班会上,使我们了解了湖南省湘乡市育才中学因不注意安全而导致学生死亡的悲惨事件。②最近又据报载:四川省通江市一所小学因学生上下楼

8.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酝酿(niàng) 粗糙(cāo) 消弭(mǐ) 船舷(xuán) ....B.绮丽(qǐ) 纤细(xiān) 摒弃(bìng) 亘古(gan) ....C.粗犷(guǎng) 同僚(liáo) 隽永(juān) 深谙(ān) ....D.倭瓜(wō) 提防(dī) 吮吸(yǔn) 翘首(qiáo) ....

9.下列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许多人还不明白奥运会主体育场“鸟巢”为什么东西两头高,南北两头低?

B.将从5月起实施的新“旅行社条例”规定,旅行社不得以低于旅游成本的报价招徕旅游者,并应将购物及自费项目在合同中予以明示。

C.《赵普》选自《宋史·赵普传》(中华书局1977年点校本)。 D.这时我的耳边传来一句撕心裂肺的嘶喊:“别走!妈妈。” 10.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 欧"亨利的短篇小说情节起伏跌宕,抑扬顿挫,吸引了各国的读者。 B.去年暑假,妈妈领我去了桂林,那里的行云流水,让人感到美不胜收。

C. 钱钟书、杨绛老人的善良和正直,对生、老、病、死的透彻豁达,使人获益匪浅。 D.从高处眺望,辽阔的绿色大草原上,几座白色的油井房星罗棋布,煞是好看。

梯乱拥乱挤,导致7名学生被踩踏致死;凤翔县彪角中学两名学生在宿舍打架导致一名学生当场死亡。③谁也不能不否认这些事实告诉我们:注意安全,珍爱生命。④同学们,我们是学校的主体,也是学校安全教育工作的主体。⑤为了每个同学的健康成长……⑥让我们通过安全教育周的活动来共同筑起思想、行为和生命的安全长城,珍爱生命!

14.(1)倡导校园安全,有许多方面的理由。请在这份倡议书节选部分的省略号处再续写出一个倡导校园安全的理由。(1分)

答:为了 (2)上面的文段中有两处语病,请你帮忙修改,将改正后的语句抄写在横线上。(2分) ① ② 【活动三:口语交际】某班级在安全教育日举行了“紧急情况下的自我保护”演练活动,有位同学满不在乎,留在教室专心致志的完成作业。他认为,现在的任务是学习,是否具备自我保护能力无关紧要。如果当时你恰巧在场,你会怎样对他(她)说呢?(4分,注意简明、连贯、得体)

15.答: 【活动四:专题探究】你们班开展了以“关注安全 珍爱生命”的主题班会。其中有一活动要求吟诵和生命有关的名句,请写出你准备吟诵的名句。(2分)

16.答: 三、浅层阅读理解。( 分) (一)阅读下列古诗,然后做题。

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17.统领《关雎》全篇的诗句是“ , ”

18.本诗以 、 起兴,写出了一个男子对女子的美好感情。(2分) 19.《关雎》大量运用了重章叠句、叠字叠韵的表达方式,充分表达了诗人细腻的思想感情,请从诗中找出一处,反复朗读,并体会其作用。 (二)哲理阅读( )

一天,孔雀邀请鹤去做客,它们一起吃饭,并滔滔不绝地交谈着。后来却为谁的天赋更多而争论起来了。

孔雀说:“你看看我的五彩缤纷的羽毛,闪烁着多么艳丽的光彩,你看看我的尾巴。”孔雀开起屏来,将它们都遮住了。它说:“你们现在不该看到我的艳丽多姿了吧!要是你

瞧瞧你那灰白而单调的外衣,你就不得不承认,我远远地超过了你。”

鹤回答说:“我不想为我们的羽毛是否美丽而争论。确实,你的羽毛是比我漂亮多了。但是,这美丽的羽毛并不能使你高飞,你只能老挨着地面,那这美丽又有什么用处呢?尽管我的羽毛是灰色的,它却载着我高高飞翔,直至九天云霄。从那儿,我将心旷神怡地俯视大地,看看我在地面上如何趾高气昂,神气活现。”

20.请用一个词语概括出孔雀的性格特点: (2分)

21.你认为作者借孔雀讽刺了哪一种人?你从中受到什么启发?请概述。(4分)

哈欠声声 ◇兰晓雁

当你疲惫不堪或者睡意向你袭来时,你会不由自主地做出以下动作:眼睛眯成一条缝,嘴巴张得很大,身体往后仰,深深吸一口气,并发出持续哈气的声音??不用猜,这是谁都有过的体验——打哈欠。科学家曾用超声成像技术探测胎儿的神秘世界,发现怀孕12周的胎儿就会打哈欠了。

生物学家研究打哈欠,发现哈欠源于大脑中的“哈欠中枢”。当一个人受到劳累、睡意与睡醒等因素的刺激时,体内导致打哈欠的相关分子就会大量分泌,进而引起“哈欠中枢”兴奋,随即向人体肌肉发出“指令”,有关的肌肉严格遵照“指令”运动,于是,一个哈欠诞生了。

一个哈欠的持续时间虽然很短暂,不过6秒种左右,其生理上的作用却是很显著的。在这期间,打哈欠使人“闭目塞听”,全身神经、肌肉完全松弛,你便能在生理与心理上都得到一次很好的休息。其效果胜过镇静剂。

另外,科学家还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那就是温和人更容易打哈欠。研究人员对一些志愿者进行测试,发现那些容易打哈欠的人大多善良、敏感,容易动感情,很容易博得别人好感。

至于一打哈欠就泪水汪汪,科学家认为这与大笑、打喷嚏时流泪的原理完全一样。人眼睛里的泪腺分泌眼泪,眼泪通过鼻泪管排出,故而平时人是不会流泪的。但在打哈欠时,口腔及鼻腔的压力增大,阻挡了鼻泪管排泄泪水,泪水流不下去,便积在眼睛里,人就变得眼泪汪汪的。

一群人在一起,其中有一个人打哈欠,周围的人也会跟着打哈欠来。难道打哈欠有传染性?确实如此,一些科学家通过磁共振成像的手段,对大脑影像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发现打哈欠时的脑部活动区,与表示同情心的脑活动区域一致。换句话说,打哈欠的“传染”现象,可能代表了一种无意识的“心志模仿”。

哈欠的“传染性”,可以帮助失眠者度过睡眠关。有科学家设计制作了一种特殊的半身人头塑像,特殊之处在于这个头像一直在甜甜地打着哈欠。失眠者只要看着这个头像,不一会儿就会打起哈欠,进入梦乡。

打哈欠看上去虽不雅,却是人体的一种自我保护反应。每打一次哈欠,必有深沉悠长

的吸气,有利于更多的氧气进入肺部到达血液。另外,打哈欠时咽部肌群及面部几十块肌肉随之收缩,可驱动携氧的血液流向大脑,提高大脑活力,对脑力劳动者尤为有益。

不过对于中老年人,尤其是患有高血压、脑动脉硬化等疾病的中老年人来说,一旦经常不由自主地频繁打哈欠,就应及时向医生求助,因为这可能是脑梗塞即将降临的信号。临床医生观察到大约有70%——80%的脑梗塞患者,在发病前一周左右,会因大脑缺血缺氧而频频出现打哈欠的现象。哈欠越频繁,意味着大脑缺氧越严重。(选自《阅读与鉴赏》2008年第12期)

22.本文主要介绍的是哈欠哪三个方面的知识?

23.下面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哈欠是由大脑中的”哈欠中枢”控制的,所以人无法靠意志力来阻止打哈欠。 B.哈欠跟人的性格相关,只有那些心地善良、性情温和、多悉善感的人才打哈欠。 C.打哈欠与大笑、打喷嚏一样,都容易使人泪流不止。

D.打哈欠有利于身心放松,是一种自我保护,所以打哈欠是越多越好。 24.最后一段运用了哪两种说明方法?其作用分别是什么?

25.最后一段中的“大约”一词能否删去?请说明理由。

四、深层阅读理解。《流泪的滕王阁》一文,完成21~25题。(18分)

①江畔小舟、轻摇的芦苇、南来聚拢的风??赣江上一览无余,视野里找不到期待的身影。 ②我在滕王阁的一隅,独想王勃。

③游人的思绪如牵强的秋风,薄薄地依偎在滕王阁穿越时空的坚强里。站在清冷的滕王阁上,睁眼闭眼间全是王勃清瘦忧郁的神情。斜阳拥抱着欲泣的滕王阁,阁影斜斜地躺在江水里荡漾。帝王君子犹不见,槛外长江空自流。寂寞的阁上,觥筹交错的场景不复存在,诗弦管乐也只是附和。我坐在阁的阶梯上独自听江的声音,江波的皱褶里藏着绝代的才子王勃。

④阁的忧伤无声息地让我追随。每一寸楼板、每一株丹朱都在我的心弦上颤动。想为流泪的滕王阁续一首诗,诗里面是伤痕累累的王勃。流泪的滕王阁日日孤寂地走入我梦中,独自徘徊复徘徊。我找不到王勃的诗句,无数醒着的黑暗的夜里,枕着阁影到天明。

⑤有人说:所有的风景都会拒绝一部分人,偏爱一部分人,所有人,生来都会属于不同风景。在朝堂上得不到肯定的滕王,一再遭谴受贬,然而层层不得意却抹不掉他悠游于世、歌舞人生的脾性。贬到赣江边任小刺史,他仍意兴遄飞地要为自己建一座阁“拍檀板唱歌,举金樽喝酒”,吸引文人才子登临放歌。那个仲秋的日子,王勃的“独角戏”正演着。他深望着水天相接的江面,感慨人生如江面枝柯,沉浮复浮沉,一腔激情和渴望却在纸上无羁地飘洒,洋洋一派文章,力透纸背的全是对生活的向往。有人说“厚积”是为了“厚发”,王勃客居剑南数年,终有了其巅峰之作。滕王阁只不过是显其巅峰昂然之姿的一种凭藉罢了。此时的长安,或

许已将王勃淡忘得一干二净。谁会在抚筝时,思绪在筝上游移间,想起王勃?如今,赣江畔的孤骛年年此时都要背起王勃馈赠给它们的礼物一上一下翩翩地飞,托起无限秋水长天的风情。

⑥“物是人非事事休”,游人仍在阁上徘徊留连,眺望阁外水云间,心似江水茫茫,欲拍栏杆。浅云灰灰地衬着阁,如一双饱蓄泪水的眼脸。

⑦扁舟载着一截悠悠的阁影,忧郁地前行,涌起的江浪层层间依稀可见当年王勃的风姿。这个自幼饱读诗书,贯通九经的青年,行于线装书中陶陶然的青年,瑟缩在蜀地的乡居里,不再想读书之外的事情。蜀地去长安已遥遥又遥遥矣。无人识君,只有在迷惘中放纵文字:《蜀中九日》、《盛泉宴》??“每有一文,海内惊瞻。”(杨炯语)人生有许多门,可其中一些门只对一些人是永远敞开的;不要试图去敲门,去敲人生遗憾的门。王勃若一心为文,历史也许重新改写吧。可惜,王勃在剑南之地逍遥了二年,终究不甘寂寞,踌躇北上,到河南任参军。书生之迂,终惹大祸,龙颜大怒,险丢小命。人生沉浮反复,王勃心冷了。

一片阁 躲在云层下

疲倦和黄昏的鸟一样 面对江水恸哭。

⑧江水缓缓流,终有温柔得叫人落泪的时候。一介书生咬文嚼字,终有让人品错味的时候。该张皇?迷惘?失落?还是愤懑?毕竟人生不是“数点扁舟向斜阳”那样诗意、简单而又直观。——人无语,惟有惘怅地醉去。滕王阁不在出产帝王将相的长安,站在这玲珑典雅的阁上,赣江无限风情一览无余,王勃(来自:www.sMHaiDa.com 海 达范文网:读流泪的滕王阁有感)的梦魂可以与阁相依偎至永远了。

⑨昆德拉说:生活是棵长满可能的树。王勃在客居剑南的日子里,也许模拟了日后的种种可能,却没料到人生最绝望的一种可能就立在水中候着。

⑩王勃如断线的纸鸢一头栽进江里去了,灵魂可依附在了江中鱼儿身上?想他经行处会不会开出一江的花来,让鱼儿也欣喜,让鱼儿也惘怅。

⑾斜阳已成余辉,阁上人去,鸟去,空留一片寂寥。冷了。

选自《中学语文(中旬·读写新空间)》,2007年 第2期

26.从下文可知,第⑦段中“人生遗憾的门”对于王勃来说是什么?由此可以看出,作者对王勃的人生持什么看法?(3分)

答: 27.从全文看,第④段加点字“伤痕累累”具体表现在哪里?(3分)

答:

28.第⑧段中王勃的“梦魂”指的是什么?为什么它可以与阁相依偎至永远了?(3分)

答: 29.文章结尾,一个“冷”字有什么效果?(3分)

答: 30.“有人说:所有的风景都会拒绝一部分,偏爱一部分人,所有人,生来都属于不同的风景。”你能就唐朝某一位诗人生平来思考这句话的含义吗?(6分)

答:

五、作文(共60分)

春天来了,冰就融了;春天来了,草就青了;春天来了,花就开了。

自然如此,人亦如此。关怀让我们体味到人间的温情,温暖让我们感受到生活的滋润,鼓励让我们汲取了无穷的力量。在这温情、滋润、力量中,我们快乐,我们成长,生活永远充满阳光。

要求: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不少于600字;②要有真情实感;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和人名;④书写要工整、规范、美观。

篇四:《滕王阁序》拓展阅读材料

《滕王阁序》拓展阅读材料

天性的风华——王勃

公元675年的重阳节,赣江边的洪州。浩浩的江风,送来了一叶轻舟。轻舟上有个清癯俊秀的书生。他一袭青衫,昂然直奔那些所谓名流云集的滕王阁。

他就是王勃,六岁时就能写文章的王勃;九岁时就敢作《汉书指瑕》直斥大儒颜师古所注《汉书》的王勃。

从不相信还会有第二个人,会把跟“才气”有关的词语演绎得如此完美。“才高八斗”,“才华横溢”,似乎都不足以形容他的万一。他不是诗仙,不是诗圣,不是诗鬼,可他却是真正的旷世奇才。

还有谁可似他,小憩片刻便可为惊世之作,即席落笔,便可成《滕王阁序》,而让世人惊瞻,千古传诵?“四杰之首”岂是空口无凭,那分明是对他最恰如其分的赞美。天生我才,注定创造历史。

爱其才,更慕其狂 。印象中的子安,笑容永远轻狂而不羁。游戏文字,擅杀官奴,恃才傲物,陵籍同僚,他的路向来与世俗格格不入。为此,他失去得太多,更让无数人用“轻薄浅陋”将他形容,“才高命短,终无大贵”。

可是,我却偏颇地相信,即使再给他机会,他也不会选择做一个练达人情的谦谦君子。或许他也曾有过“冯唐易老,李广难封”的无奈,也曾有过直挂云帆济沧海的志向,但他更应该是那个滕王阁上旷世的才子,绝代的狂生,看不到主人愠怒,宾客诧异,他依旧不可一世,只成就属于他的传奇。

所以我想,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他都是倔强而骄傲的。上天不给他时间,但却给他机会,让他不需消减锋芒去适应人世的复杂,不必湮灭锐气去改变命途的多舛,在另一个世界里,永远做他自己,三尺微命,一介书生。

人生至此,纵然短暂如流星,也全然无憾。对子安,我不会用眼泪去祭奠,而只会吟他的诗,读他的文,在看到聂远的时候想到他的样子,忆起曾经的朝代,落花纷漠漠。 关于唐朝,从此后便只有一个王子安,什么帝王将相,或是侯门府院,也敌不过你身后一抹残云,脚下一方土地??

只是一千三百多年过去了, 何日君再来,共闻落花香??

二十六岁,他的人生定格在了那样一个气宇轩昂的年纪。不知他在踏上小舟那一刻,有没有想过这一去便是千年,那滕王阁成了留给世人的最后一丝记忆。那日的学士将军,满座宾朋,也都随往事风干了吧,连那都督"阎公"也成了有姓无名的某某某,没有人记得,也毋须再记得。

惟有他,连同他笔下的落霞孤鹜,秋水长天,穿越千年也未曾老去。

四月的南海,以足够温暖了吧,不知那些如精灵般的阳光能否穿越那层深蓝的海幕,为他送去人间的问候。

我从未到过南海,但我现在知道了,即使我一个人乘船飘荡在这单调的幽蓝之上,也是不会孤单的吧!这水下的某一处,某一缕水草或是某一方岩石之后,有你寂然地沉睡在那里,任海龟鱼儿匆匆游过,任海水瓢摇了你的长发。你,依然是你。南海有你,景皆失色。 子安,千年已逝,君可安否?

流泪的滕王阁

潘碧秀

江畔小舟,轻摇的芦苇、南来聚拢的风?.赣江上一览无余,视野里找不到期待的身影。

我在滕王阁的一隅,独想王勃。

游人的思绪如牵强的秋风,薄薄的依偎在滕王阁穿越时空的坚强里。站在清冷的滕王阁上,睁眼闭眼间全是王勃清瘦忧郁的神情。斜阳拥抱着欲泣的滕王阁,阁影斜斜的躺在江水里荡漾。帝王君子犹不见,槛外长江空自流。寂寞的阁上,觥筹交错的场景不复存在,诗弦管乐也只是附和。我坐在阁的阶梯上独自听江的声音,江波的皱褶里藏着绝代的才子王勃。

阁的忧伤无声息得让我追随。每一寸楼板、每一件丹朱在我的心弦上颤动。想为流泪的滕王阁续一首诗,诗里面是伤痕累累的王勃。流泪的滕王阁日日孤寂的走入我梦中,独自徘徊复徘徊。我找不到王勃的诗句,无数醒着的黑暗的夜里,枕着阁影到天明。

有人说:所有的风景都会拒绝一部分人,偏爱一部分人;所有人,生来都会属于不同风景。在朝堂上得不到肯定的滕王,一再遭遣受贬,然而层层不得意却抹不掉他悠游于世,歌舞人生的脾性。贬到赣江边任小刺史,他仍意兴遄飞的要为自己建一座阁,“拍檀板唱歌,举金樽喝酒”,吸引文人才子登临放歌。那个中秋的日子,王勃的“独角戏”正演着。他深望着水天相接的江面,感慨人生如江面枝舸,沉浮复沉浮,一腔激情和渴望却在纸上无羁的飘洒,洋洋一派文章,力透纸背的全是对生活的向往。有人说厚积是为厚发,王勃客居剑南数年,终有了其巅峰之作。滕王阁只不过是其巅峰昂然之姿的一种凭借罢了。此时的长安,或许已将王勃淡忘的一干二净。谁会在抚筝时,思绪在筝上游移间,想起王勃?如今,赣江江畔的孤鹜年年在此都要背起王勃馈赠给他们的礼物,一上一下翩翩的飞,托起无限秋水长天的风情。

“物是人非事事休”,有人仍在阁上徘徊流连,眺望阁外水云间,心似江水茫茫欲拍阑干。浅云灰地衬着阁,如一双饱含泪水的眼睑。

扁舟载着一截悠悠的阁影,忧郁地前行,涌起的江浪层层间依稀可见当年王勃的风姿。这个自幼饱读诗书,贯通九径的青年,行与行装书中陶陶然的青年,瑟缩在蜀地的乡居里,不再想读书之外的事情,蜀地去长安已遥遥有遥遥矣。无人识君,只有迷惘中放纵文字:《蜀中九日》《圣泉宴》??“每有一文,海内惊瞻”(杨炯语)人生有许多门,可其中一些门只队一些人是永远敞开的;不要试图去敲门,去敲人生遗憾的门。王勃若一生为文,历史也许重新改写吧。可惜王勃在剑南之地逍遥了二年,终究不甘寂寞踌躇北上,到河南任参军,书生之迂,终惹大祸,龙颜大怒,险丢小命。人生沉浮反复,王勃心冷了。一片阁 躲在云层下 疲倦和黄昏的鸟一样面对江水恸哭

江水缓缓流,终有温柔得叫人落泪的时候。一介书生咬文嚼字,终有温柔得叫人落泪的时候。该张皇?迷惘?失落?还是愤懑?毕竟人生不是“数点扁舟向斜阳”那样诗意,简单而又直观。--人无语,惟有怅惘的醉去。滕王阁不在出产帝王将相的长安,站在这玲珑典雅的阁上,赣江无限风情一览无余,王勃的梦魂可以与阁相依偎至永远了。

昆德拉说:生活是长满可能的树。王勃在客居剑南的日子里,也许模拟了日后的种种可能,却没料到人生最绝望的一种可能就是立在水中侯着。

王勃如断线的纸鸢一头栽进江里去了。灵魂可依附在了江中鱼儿身上?想他行径处会不会开出一江的花来,让鱼儿也欣喜,让鱼儿也惆怅。斜阳已成余辉,阁上人去,鸟去,空留一片寂寥。

忆王勃

我和你的距离已经相差一千三百多年,时光的河冲走了你的一切,甚至你存在的每个瞬间。可是我还是要去寻你,要去见你,王勃!听你吟诵《腾王阁序》,哪怕只有一次。

翻开地图,寻找你生命终结的地方,那是越南的蓝江入海口,距中国海南岛不远,那里的海喜怒无常,一场暗无天日的狂风暴雨把你的生命停留在公元676年,那年你只有28

岁。那是怎样的生与死的搏斗,“天才”是天的造物,却又不能与天抗衡,是天自己毁掉了它亲手制作的诗人。风雨过后,你的尸首被冲到岸边,异乡的人在知道你的身世之后,用敬重的心埋葬了你,在越南北部的义安省宜禄县坐落着你的墓地和祠庙。你的名字——王勃,刻在了异国他乡。仿佛正在验证你的那句名言“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奈你的故土,无奈我的怀念。“此情可待成追忆”而即便是想见你的坟茔,也和我远隔千里。渴望远行,渴望着走近你。

看你荷马不在意沾衣的晨露,听你油然吟唱激昂的诗,一代一代,依旧穿越深雨的蛮荒。我冲往你的时代,暮色里难挨着情与恋的苦楚,然后一字一血写就情书,逢雾迷茫里却无法寄达。

千年的相邀,千里的默望,沉郁了我相思成涓呜咽着流淌。

是的,我要去见你,去看你怎样走完愈欲难平的生命,我用尽我所有的关怀和灵犀走近你,透视你恃才傲物的心。

等到一千以后,是否正因时间的久长而爱扶?穿越时光,暗渡莽远,到达你,凝望你深邃傲卓的明眸。

我看见腾王的酒杯,斟满了初唐刚刚兴起的奢华,重阳节的盛宴高朋满座,文人墨客相映。你风飒飒,心翅生,“敢竭鄙诚,恭疏短引”可惜这里没有和你相同的人,没有人得到你的欣赏,你蔑视道貌岸然的臣子。于是“关山男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泱泱大国,哪个能与你结伴同行?人生坎坷,满腹愤慨,相遇又怎样?难逢故交,“时运不齐”“李广难封”啊,你借着腾王的酒浇自己倾注的石垒。是伤心.是抑郁.是苦痛!我看见你憋闷于胸,喘息难平,如果不能舒怀,胸腔是否会迸裂?

也许你该愤怒的,你的成长太过温逸。祖父王通是隋末的知名学者,叔祖父是著名诗人,父亲叔父也都声誉极高,这让积聚悟性与感性的你生长在这样的家庭里,“神童”的称谓也许理所当然。庭前风吹落叶,你可以随口吟来“高高山头树,风吹叶落去,一去数千里,何当还故去”,而这六岁时作的短短二十个字竟隐喻了你一生的行径。

天生文字就属于你,它陪伴了你一生。诗就是你高洁难悔的骨头,文是你圣灵难污的心胸。我懂这样的你怎能与仕途并进,那上面盛气凌人,凌辱不了你愤恨难息。一次被贬,是因你写的《檄英王鸡》,斗鸡的游戏被你写的慷慨激昂。高宗知道后大怒,认为无比庄严的文体竟以儿戏出之,罢你官职,逐出王府。二次被贬,后果更为严重,你和一大唐潜逃犯探讨草药学问,以窝藏罪下狱,险些送了性命,那年你二十六岁。

拂袖而去吧,离开那个装满肮脏的宫殿。小巷里有友人相邀,举杯月下,听风外音语。 难道没有红颜知己吗?我看见你转入风尘,听风月女子的哀婉琴声,你和她一起舞动长长的羽袖,一曲罢了,叹长空......

我看见你轻骑白马行走月下,莽原黄草,清脆铁蹄踏响一路秋凉。

那夜的孤灯摇曳,你挥毫泼墨,染下你青春的血。

翩翩少年迎送日光,书影画梦里,徉卧激怒的性情,你问我:谁在天外筑就一个你,却淹没狭义,不让你藤鹏展翅,逾越天河?

声断处,是寂寞。

心痛啊!王勃,不能引领你,那个时代隔弱了心与心的沟通,看着你悲苦。所有人都赞赏你的文才,却没有人读你的心,你听不到真心相待,哪怕只有一个。

于是你踏上寻父的归途,南国远岸,幽幽碧草,埋下了千古传奇的尸骨。

从此我常看见你在蓝江的滚滚浪涛里,化做一缕幽魂,飘入夜深人静的丛林,翻动叶响,细听却是你悄然轻诵诗文。

牵着你的手,我引你前来,杳渺了千里的心香。“闭云飘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黄昏下,我抬头看你,和你踏浪,缓缓融合“落霞”与“孤鍪”。风吹起你白色长衫的衣角,

挽就的发髻,飞舞着长长的发带轻灵你的思悯。当斜阳沉入水中,将你剑拔弩张的身影映远,你的手指向长空,天外神仙无觅。蓦然!你却已身化大鹏,鸣叫飞冲,遨游天际,剩下我依旧孤独的屹立。

终于明白,你的来处就是你的去处。

于是不用惋惜你,你是该走的,混混恶恶的世间不能装下这么完美的你,尘世的残瑟不能余绕你硬顽的骨头。狰狞面孔是海浪的洗礼。疲惫的心在南海之滨寻觅一方逍遥的净土,滚滚浪涛冲刷倦客一身的黄尘。诗情画意的椰树韵出诗魂永存。

恒古难卷,翩滔淋去,四目里,幽林地,我愿和你足膝畅谈,我千载的相思和千里的怀念。

王勃的情感归宿

读王勃的《滕王阁序》,总会被其中飞扬的人生追求和涌动的至真情怀所感动。“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一个年仅二十多岁的青年人,在那个自由开放的大唐王朝里,把自己的满腔抱负和一生梦想和盘托出。每每读书到此处,便会被昂扬的奋斗之情所牵动。

有人说,一片树叶开始思考,便是欢乐的起步。王勃正是在他怀才不遇的时候开始思考生命的价值的。

然而,正如他自己所言:“时运不济,命途多舛。”

一个过于外露的青年,因为一篇《檄英王鸡》而被高宗怒逐出府,又因擅杀官奴而差点被诛。其父也因此受牵连而被贬为交趾令。

这便是年少王勃的人生轨迹。

一个王勃的性格,足以代表大唐王朝的自由性格;一个王勃的遭遇,足以证明大唐盛世的另类遭遇。这样一个雄心勃勃的才子,这样一个年少有为的青年,在不到而立之年便接连受到打击。可想而知,他内心的苦闷该有多沉重。

于是,他想到因为自己的“不慎”而遭遇贬官的父亲,想到人世间父子真情的纯洁与美好,想到亲情的可贵。

“舍簪笏于百龄,奉晨昏于万里”,是他个人奋斗而不能的情感的全部寄托和归宿。也许,此刻,他只有在父亲那里才能得到些许的安慰,得到人间的真情。

王勃已经开始行动了。

“他日趋庭,叨陪鲤对”,是他真情的流露。父亲大人的教诲,应该是他今后人生去向的明灯。找到情感归宿的他,也很快从刚才的忧虑之中解脱出来。他甚至想象着和父亲相聚时的一种和谐温馨的家庭生活,一种另类的人生快乐。

一篇《滕王阁序》,便是王勃慎重思考人生价值的方程式,也是他找寻情感归宿的重要宣言。他是想以此告诉人们,自己今天的作为并没有丧失他对人生志向的不懈追求。活着,就应该让有限的生命生发灿烂的光辉。享受亲情的快乐,只是在大风浪突起的时候,在那个温情的避风港里做短暂的停留。有了父亲大人的谆谆教诲,有朝一日,他还是要搏击风浪,尽展才华,吐露心声,书写壮美,描绘生活,放声歌唱的。

在王勃的情感探寻中,我们能够品味到一股浓浓的奋斗者自强不息的气息;触摸到勇敢者向上攀登毫不气馁的情怀。

也许,每一位有心的读者,都能听到个体生命价值的最强音演奏的美好生活乐章。

滕王阁怀王勃

记得第一次读王勃的《滕王阁序》,读到“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时,顿觉心醉神驰,浮想连翩,思绪化作了划破时空的孤鹜,飞临唐高宗上元二年的滕王阁,想

与一代英才携手同赴千年盛会。从此,登阁会古人的愿望时常浮上我的心头。

南昌故郡,人皆好客,一夜宿酒,早上犹存几分醉意。沐浴着赣江的习习晨风,步履蹒跚地拾级而上,王勃儒冠素袍,傲立船头相迎?眼注?演。江风拂面,王勃白衣飘飘,宛如玉树临风。我顿时有似曾相识的感觉,注目良久,心底油然生出一句问候:“子安兄,别来无恙否?”

滕王阁气势雄浑,阁壁上刻满了精美的壁画和名联,而我此时却无心观赏。在我看来,这些不过是王勃的陪衬。我只想登临高处,缅怀王勃当年傲视群贤,临风把酒,挥毫落墨的风采。正是“虹销雨霁,彩彻区明”,我斜倚在五层的红漆圆柱上,遥望西山,迤逦横翠、含云吐雾;俯视阁下,赣江与抚河的交汇处波光滟滟、百舸争流,洲渚浅草初绿,隔岸高楼林立,三座大桥如长虹飞渡;远眺鄱阳,烟波浩淼、天水一色。果然是“山原旷其盈视,川泽盱其骇瞩”,旷世的才情与如此的美景结合在一起,才得以孕育出光耀千古的作品。此时的景观较之上元二年应有了不少变化,增添了许多繁华,若王勃再次挥笔,或许会发出另一番感慨。

“舸舰弥津,青雀黄龙之轴”当年的南昌故郡,“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商船战舰云集,帆影穿梭如织。如今,青雀黄龙已换成了铁壳机船,当年的繁华铸就了江滨如林的高楼,只有唱晚的渔舟仍一如当年的风景。阁下的江边一溜排开许多渔船。船仍是唐时的旧模样,是用圆木拼成的筏子,伸手就可触及水面。一头用木片搭成篷子,就是住所。水上人家的日子依然是那样的朴素悠闲,就像当年夕阳下悠悠荡荡的渔歌。初唐的渔歌一直传唱到今日,打鱼人当然不会想到,这随口吼出的渔歌会成为一道名扬古今的风景。他们不会有读《滕王阁序》的雅兴,也许连王勃的名字都没有听说过,王勃却做了他们的知己。

“遥襟府畅,逸兴遄飞”,我顿时觉得心境空明,耳边响起了上元二年的佩玉鸣鸾,仿佛看到江面上祥云飘渺,瑞气氤氲,一叶轻舟如箭一般从马当射入鄱阳湖,沿赣江逆流而上,直驶入滕王阁。青年王勃白衣如雪,在轻歌曼舞中昂首直入,笔挥处四座俱惊。于是,便有了不朽的《滕王阁序》和不倒的滕王阁。

是滕王阁造就了王勃吗?我却深信另一种说法:是王勃的生花妙笔使滕王阁流光溢彩,历千载而盛誉不衰。“不遇子安徒有阁,千秋寂寞永无名”,古人的评价虽有些言过其实,却也不无道理。阁被毁了二十八次,迭废迭兴,历代不息。一旦被毁,不论官方和民间皆呼吁重建,这种现象在中国的名楼史上是绝无仅有的。究其原因,全赖“王勃一序,脍炙千古”。连声名不敢恭维的滕王,如浪中砂粒一般的阎都督等人,仰仗王勃的旷世才情,也得以名垂千古。一代大家韩愈虽反对骈偶文,却由衷地称赞道:“及得三王所为《序》、《赋》、《记》,壮其文辞,益予往一观而读之,以忘吾忧。”一篇不足千字的序文,竟使天下多少名士折腰于滕王阁。

王勃也许是太寂寞了,寂寞得不愿再在人世间作更多的停留。他在离开滕王阁赴海南探父的途中,不幸于交趾溺水,受惊身亡,时年才二十七岁。英才早逝,使我们无法看到他更多的作品。不过,仅一篇《滕王阁序》就足以光耀千秋了,序文的魅力甚至掩盖了他对开创唐诗所作的杰出贡献。以至于,今天许多人误认为把他列为“初唐四杰”之首,只是因为文章写得好。

“阁中帝子今何在,栏外长江空自流”。物换星移,王勃已作古一千三百多年。当日上船的渡埠已被淹没在历史的烟尘中;滕王所建的古阁也早已化为飞灰,怕是连一片瓦砾也难以找到了。《滕王阁序》和王勃的英名却如赣江的万古流水,将伴随着帝子高阁永远傲立于鄱阳湖畔、赣水之滨。

步出滕王阁,我几度回首,王勃仍站在船头相送。

[注]:入滕王阁,迎面是一幅“马当神风送王勃”大型浮雕。

篇五:现代文阅读7篇答案

行吟阁遐想

黄秋耘

前几天,翻出一张旧照片,是我自己拍的武昌东湖旁边的行吟阁。这张已经

开始有点褪色的照片,引起了我一段深沉的回忆。

五年前的初春,我因事去广州,路过武汉。在一个大雪后的晴天,我前去东

湖,在行吟阁和屈原纪念馆一带盘桓了大半天。

不知道为什么,对于屈原,我有一种“旷百世而相感”的特别感情。从少年......

时代起,我就爱读《离骚》,每读到“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亦余

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的时候,总是“唏嘘而不可禁”。不过,我真正

理解屈原的精神和《离骚》的真谛,还是在直接受到闻一多先生的教诲以后。

说起来,这是二十多年前的事了。那时我在北平清华大学读书,闻一多先生

主讲的《楚辞》是我最喜欢的功课之一。闻先生上课是不拘形式的,别的教师都

在日间上课,他偏偏把课程排到晚间。我还记得,每当华灯初上,或者皓月当头,

他总是带着微醺的感情,步入教室,口里高吟着:“士无事,痛饮酒,熟读《离

骚》,方可为真名士!”接着,他就边朗诵,边讲解,边发挥。时而悲歌慷慨,热

泪纵横;时而酣畅淋漓,击节赞赏。与其说闻先生是以渊博学识、翔实的考证、

独到的见解吸引着我们,毋宁说他是以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深沉的悲悯情怀感

动着我们。1935至1936年间,敌人的铁蹄已经越过了长城。那时候,几千里锦

绣河山,几十座繁荣城市,都已经遭受践踏。旧时在那些暂时还没有沦陷的国土

上,南瞻北望,又何处不是哀鸿遍野,民不聊生?这艰难的岁月跟屈原的时代是

多么相像啊!因此,闻先生的孤愤高吟、长歌当哭,就更容易引发我们的共鸣同

感了。有时候,我甚至感觉到:在闻先生的灵魂里就活着一个屈原,他好像就是

屈原的化身。 且说我那天来到了行吟阁畔,东湖两岸,积雪茫茫,素裹红装,江山如画,

四顾无人,万籁俱寂,连几里外水鸟振翅的声音都听得到。我参观过屈原纪念馆

之后,又在矗立湖滨的屈原像前凭吊一番。我仿佛看到这位项上挂着花环、腰间

佩着长剑、足下穿着芒鞋的古代诗人,披发伫立,蹙额低吟:“瞻前而顾后兮,

相观民之计极。夫孰非义而可用兮,孰非善而可服!”我又仿佛看到穿着破旧的

长袍、飘拂着长髯、背着双手的闻一多先生,昂首仰天,血脉偾张,作狮子吼:

“有一句话说出就是祸,有一句话能点着火,别看五千年没有说破,你猜想透火

山的缄默?说不定是突然着了魔,突然青天里一个霹雳,爆一声:‘咱们的中国!’”

后来这两个形象就合而为一,何者是屈原,何者为闻先生,我都分不清楚了。 ....

我无意以古人喻后人,以后人比古人,但一接触到与屈原有关的事物,总是

情不自禁地联想起闻一多先生的风貌。的确,他们虽然相隔两千多年,但无论是

对人民的热爱,对祖国的忠贞,还是斗志的坚强,死事的壮烈,都是颇有些相似

的。因此,漫游之余,我又忽生遐想:闻先生是湖北人,且曾几度寓居武昌,假

如在行吟阁上,屈原馆中,另辟一室,陈列先生的衣冠遗物、著作手稿以及金石

创作,使这古今两位伟大的受国诗人相得益彰,也许不见得是毫无意义的事情吧。

作为一个景仰闻一多先生的学生,我是殷切地期望着的。

17.作者在行吟阁畔产生了哪些“遐想”?请简要概括。(6分)

答:

18.结合原文内容,回答下面的问题。(6分)

(1)作者对屈原“旷百世而相感”,“相感”的是什么?

答:

(2)引发作者对屈原“相感”的因素有哪些?

答:

19.屈原与闻一多的形象在作者心目中“合而为一”,原因是什么?(4分)

答:

20.文中画线部分所描写的自然环境有什么特征?这样描写起什么作用?(6分)

答:

17.答案:①想到屈原的形象和诗句。②想到闻一多先生的形象和诗句。③想到

在屈原馆中另辟闻一多纪念室。(意思答对即可)

18.答:⑴忧国忧民的情感,九死不悔的精神。

答:⑵①少年时代爱读《离骚》,感慨不已。② 青年时代聆听闻一多讲授《离骚》,

加深了对屈原精神的理解。③五年前瞻仰屈原纪念馆,心灵再次被触动。(意思

答对即可)

19.答:因为二人对人民的热爱、对祖国的忠贞、斗志的坚强、死事的壮烈,都

是相似的。(意思答对即可)

20.答案:(1)特征:秀美,宁静。

(2)作用:以秀美的山河烘托两位爱国诗人的伟大形象,以宁静的环境衬托作

者激荡的内心世界。(意思答对即可)

阅读下面的散文,完成1~4题。

流泪的滕王阁

潘碧秀

江畔小舟、轻摇的芦苇、南来聚拢的风……赣江上一览无余,视野里找不到期待的身影。

我在滕王阁的一隅,独想王勃。

游人的思绪如牵强的秋风,薄薄地依偎在滕王阁穿越时空的坚强里。站在清

冷的滕王阁上,睁眼闭眼间全是王勃清瘦忧郁的神情。斜阳拥抱着欲泣的滕王阁,

阁影斜斜地躺在江水里荡漾。帝王君子犹不见,槛外长江空自流。寂寞的阁上,

觥筹交错的场景不复存在,诗弦管乐也只是附和。我坐在阁的阶梯上,独自听江

的声音,江波的皱褶里藏着绝代的才子王勃。

阁的忧伤无声息地让我追随。每一寸楼板、每一株丹朱都在我的心弦上颤动。

想为流泪的滕王阁续一首诗,诗里面是伤痕累累的王勃。流泪的滕王阁日日孤寂地走入我梦中,独自徘徊复徘徊。我找不到王勃的诗句,无数醒着的黑暗的夜里,

枕着阁影到天明。

有人说:所有的风景都会拒绝一部分人,偏爱一部分人,所有人,生来都会

属于不同风景。在朝堂上得不到肯定的滕王,一再遭谴受贬,然而层层不得意却

抹不掉他悠游于世,歌舞人生的脾性。贬到赣江边任小刺史,他仍意兴遄飞地要

为自己建一座阁“拍檀板唱歌,举金樽喝酒”,吸引文人才子登临放歌。那个仲秋的日子,王勃的“独角戏”正演着。他深望着水天相接的江面,感慨人生如江面枝柯,沉浮复浮沉,一腔激情和渴望却在纸上无羁地飘洒,洋洋一派文章,力透纸背的全是对生活的向往。有人说“厚积”是为了“厚发”,王勃客居剑南数年,终有了其巅峰之作。滕王阁只不过是显其巅峰昂然之姿的一种凭借罢了。此时的长安,或许已将王勃淡忘得一干二净。谁会在抚筝时,思绪在筝上游移间,想起王勃?如今,赣江畔的孤鹜年年此时都要背起王勃馈赠给它们的礼物,一上一下翩翩地飞,托起无限秋水长天的风情。

“物是人非事事休”,游人仍在阁上徘徊流连,眺望阁外水云间,心似江水茫茫欲拍阑干。浅云灰灰地衬着阁,如一双饱蓄泪水的眼睑。

扁舟载着一截悠悠的阁影,忧郁地前行,涌起的江浪层层间依稀可见当年王勃的风姿。这个自幼饱读诗书、贯通九经的青年,彳亍于线装书中陶陶然的青年,瑟缩在蜀地的乡居里,不再想读书之外的事情。蜀地距长安已遥遥又遥遥矣。无人识君,只有在迷惘中放纵文字:《蜀中九日》、《盛泉宴》……“每有一文,海内惊瞻”(杨炯语)。人生有许多门,可其中一些门只对一些人是永远敞开的;不要试图去敲门,去敲人生遗憾的门。王勃若一心为文,历史也许会重新改写吧。可惜王勃在剑南之地逍遥了两年,终究不甘寂寞,踌躇北上,到河南任参军。书生之迂,终惹大祸,龙颜大怒,险丢小命。人生沉浮反复,王勃心冷了。

一片阁/躲在云层下/疲倦和黄昏的鸟一样/面对江水恸哭。

江水缓缓流,终有温柔得叫人落泪的时候。一介书生咬文嚼字,终有让人品错味的时候。该张皇?迷惘?失落?还是愤懑?毕竟人生不是“数点扁舟向斜阳”那样诗意、简单而又直观。——人无语,惟有惆怅地醉去。滕王阁不在出产帝王将相的长安,站在这玲珑典雅的阁上,赣江无限风情一览无余,王勃的梦魂可以与阁相依偎至永远了。

昆德拉说过:生活是棵长满可能的树。王勃在客居剑南的日子里,也许模拟了日后的种种可能,却没料到人生最绝望的一种可能就立在水中候着①。

王勃如断线的纸鸢一头栽进江里去了,灵魂可依附在了江中鱼儿身上?想他经行处会不会开出一江的花来,让鱼儿也欣喜,让鱼儿也惆怅。

斜阳已成余晖,阁上人去,鸟去,空留一片寂寥。

(选自《阅读与作文》(高中版)2007 年第11

期)

【注】 ①据《唐才子传》载,王勃因溺水而亡。

⒈开篇说:“赣江上一览无余,视野里找不到期待的身影”。这里“期待的身影”指的是谁?“赣江”与被寻找的这个人是什么关系?(4分)

答:

⒉文中说:“想为流泪的滕王阁续一首诗,诗里面是伤痕累累的王勃。”从全....

文看这里的“伤痕累累”有什么含义?(6分)

答:

⒊文章取名为“流泪的滕王阁”,有何含义?流露了作者怎样的情感?(4分)

答:

⒋有人说作者的视角独特,见解独到。试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6分)

答:

一、文学类文本阅读(20分)

⒈【答案】指的是王勃;王勃写过著名的《滕王阁序》,而滕王阁就建在赣江江畔,况且王勃又是溺水而死,因而由赣江之水写起容易产生对王勃的追思。

⒉【答案】怀才不遇,在迷茫中放纵文字;不甘寂寞,仕途中遭受重大挫折;溺水而亡,过早结束了人生。

⒊【答案】文章取名为“流泪的滕王阁”,实际是在写自己为王勃的际遇而感伤流泪。表达了作者对王勃怀才不遇、仕途坎坷、英年早逝的同情和惋惜。

⒋【答案】文章选取独特的视点展开对一代文人王勃的追思,既写了王勃在滕王阁上洋洋洒洒的诗文、昂扬向上的进取精神,又写了他误入官场,触怒龙颜,终至落泊溺水而死的悲剧人生,充满了对王勃的同情。更为可贵的是,作者在情感的热流里融入了理性的沉思,没有简单地将王勃的悲剧归咎于当时统治者的腐朽,而是从如何选择人生道路的角度深刻剖析王勃的悲剧人生,慨叹王勃不该去敲那扇不属于自己的官宦之门,而应在文学的殿堂里挥洒自己的才情,见解独到,富有警世作用。

五、文学类文本阅读(20分)

说“帘” 陈从周

①初夏天气,窗前挂上了竹帘,小斋的境界,分外的感到幽绝,瓶花妥帖,十分宜人。这小天地起了变化,还不是这帘在左右吧?

②说起帘,这在中国建筑中是起着神秘作用的东西,说得率直点,即所谓诗情画意,而诗情画意又非千篇一律,真是变化无端。上个月老妻去世了,“碧楼帘影不透愁,还是去年今日意”。去年的今日,她卧病家中,而今天已是人去楼空。我踏入她的卧室,见了帘影依然,就吟出了古人这句词来,与那句“重帘不卷留香久”的少年情怀,真是伤心人惟有自家知了。帘在建筑中起“隔”的作用,且是隔中有透,实中有虚,静中有动,因此帘后美人,帘底纤月,帘掩佳人,帘卷西风,隔帘双燕,掀帘出台,等等,没有一件不叫人遐思,引人入画。

③记得在“文革”中失去的数十封女作家凌叔华写给诗人徐志摩的信,是用荣宝斋特制的花笺,画的是帘影双燕,毛笔小楷出之,文情令人销魂。当年的作家们是如此高雅绝俗,而今事隔几十年,她远客英伦,八十多岁的老人提起此事,还分明记得呢!

④“垂帘无个事,抱膝看屏山”,古人在建筑中,帘与屏两者常放在一起,都是起不同的“隔”的妙用,帘呢?更是灵活了,廊子里,窗上,门上,室内,有了它,就不一样.慈禧太后垂帘听政,也要装上帘;外国妇女的面纱,也仿佛是帘。因帘产生了许多故事:“珠帘寨”,“水帘洞”以及一些因帘而产生的许多韵事,真是洋洋大观。我说,帘与恋音通,因物生情,也可说是帘的妙解了。

⑤“隔帘双燕飞”是我在儿时最欣赏的画本。如今城市空气污染,燕子绝迹了,闷人的塑料窗帘,清风畏至。而帘呢?珠帘太豪华,徐森玉老先生告诉我,清代的山西老财家,还是用它。水晶帘没有见到过,那最细的要算虾须帘,如今已入著名博物馆,但就湘帘、竹帘来说,通风好,隔音好,帘影好,遮阳好,留香好,而且分外雅洁……几乎说有帘如无帘,可说是有景与无景,静止的环境,产生了动态,而动态又因声、光、影、风、香……起了千变万化的幻境,叹为妙用啊!

⑥帘的美,还要配合着帘钩、帘架,“百尺虾须上玉钩”,虽未说出什么帘架,想来也不会太寒酸的。至于“草色入帘青”,疏帘听雨,那也必然是很雅洁的竹帘了。“珠帘暮卷西山雨”,只能在滕王阁上方得见。帘上绣花的绣帘,缺少空透,棉帘,布帘,只求实用。而帘上画画称画帘,但我总不太欣赏它,似乎多此一举,用假景来扰乱真情了。素帘起的变化,那真是移步换影了。

⑦贝聿铭香山饭店设计建成,邀我小住,窗上装有竹帘,这迷人的山居,添上这迷人的帘影,不愧为出于大师手笔。他对中国文化是有深厚的感情,小至一帘,也不肯轻易放过。我在录音机中放出了昆曲《琴挑》,华文漪那句“帘卷残荷水殿风” 的唱词,正仿佛帘动风来,客中寻趣,我则得之了。

⑧今日的建筑师、园林师们,似乎将帘已抛出九霄云外了。我总感到中国人的用帘,不仅仅是一个功能问题,它是蕴藏着深厚的文化在内。

12. 文章第③小节提到凌叔华用荣宝斋特制花笺给徐志摩写信的往事。请说说这段记叙和“帘”有什么关系。(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 文章第⑤小节提到了“儿时最欣赏的画本”和“闷人的塑料窗帘”,这两者同时

出现,作者围绕“帘”分别表达了怎样的情感?(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 文章第⑧小节说,“我总感到中国人的用帘,不仅仅是一个功能问题,它是

蕴藏着深厚的文化在内。”结合全文内容,说说“深厚的文化”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 本文多处引用古典诗词。请从内容表达和艺术效果这两方面来探究这种写法

的好处,结合文章作简要说明。(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花笺上画的是“帘影双燕”。(2分)帘和诗情画意(1分)以及高雅绝俗的

恋情(1分)有着密切联系。

13.“前者”表达了作者对“帘”所标志的那个时代(或:童年)的眷恋,后者

表达了对工业文明破坏古典情境的叹惋。(两个方面,两种情感,写出一种得2分)

14.①创造诗情画意;②勾连难忘爱情;③产生了景色有无、动静的变化。(或:

因“隔”而产生光、影、风、香等富于变化的美学享受。)④不同的帘和不同的景之间配合而产生独特的美感。(写出3点得6分)

15.①从内容上来说,引用古典诗词表达了古典建筑中帘的诗情画意,如第2

节写思亡妻而想起“重帘不卷留香久”的少年情怀;又可以勾勒帘所具备的

体裁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