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作文素材 > 教育资讯

逆向选择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14 06:08:53 作文素材
逆向选择作文素材

篇一:什么是逆向选择与道德风险及相互关系和解决对策

什么是逆向选择与道德风险及相互关系和解决对策

一 以人才聘用为例分析什么是逆向选择与道德风险及相互关系和解决对策

(一) 什么是逆向选择与道德风险

1人才招聘过程中的逆向选择分析

一般而言,在信息对称情况下,级别不同的企业会招聘到能力不同的人才,优秀的企业容易招聘到能力高的人才;同样能力不同的人才会落户到不同级别的企业,高能力人才容易受聘到优秀企业。但由于信息的不对称,最终会导致逆向选择。

在人才招聘过程中,企业只能通过人才递交的简历表和对人才进行笔试、面试来获取对方的相关信息。但对其实际工作能力、工作热情和长期打算却不甚了解,而且已获取信息又面临着虚假成分的威胁。相对而言,人才对自己的学历、业务水平、偏好、信用等信息却十分清楚,而且对所应聘企业及其职位亦认识深刻。企业并不知道应聘人才的真实能力,只知道应聘人才的平均能力及其分布。 而在现实社会中,信息是不对称的,招聘企业并不知道应聘人才的真实能力。在这种情况下,招聘企业只能根据应聘人才的平均能力来确定聘用的人才和给予其待遇。假定人才有两种类型:Q=4000(高能力)和Q=1000(低能力),企业遇到两类人才的概率为1/2。如果信息是对称的,企业代表会在不同的工资水平上雇佣到相应的人才。但由于信息不对称,企业就只能按照平均能力2500出资,并希望能雇到高能力人才。但在此工资下,高能力人才将退出应聘过程,招聘市场上只留下能力程度较低的人才。这样人才的平均能力就会下降,理性的招聘企业知道这一情况以后,便会降低给予应聘人才的待遇。结果造成更多的较高能力的应聘人才退出招聘市场,如此循环下去,形成“劣币驱逐良币”现象,即低能力人才对高能力人才的驱逐。这便是人才应聘过程中的逆向选择。逆向选择的结果,一方面是低能力人才获胜。

根据以上的事例,我们可以分析所谓逆向选择是指,经济活动中,在交易和合约形成前,由于信息不对称,且交易一方获得信息的成本过高,交易可能控制在拥有较多信息的一方。使得,降低优质商品的价格,需求也不会增加;提高优质品价格,供给也不会增加,所以劣质品就会挤出优质品,从而导致违背交易者愿望的市场淘汰,进而出现市场交易产品平均质量下降的现象。

2人才雇用过程中的道德风险分析

人才进入企业后仍存在着信息不对称。企业与人才订立委托—代理关系后,企业的效益是通过人才能力发挥来实现的。但是人才的能力发挥是无形的,对它的监督和控制是很困难的。企业无法判断出人才现在的努力程度和人才行为在多大程度上符合企业的利益等。而且根据“理性人”假设,人才往往倾向于做出有利于自身的决策。由此,导致人才雇用过程中的“道德风险”问题。

根据以上的事例,我们可以分析所谓道德风险是指,经济活动中,在交易和合约形成后,由于信息的不对称性,一方的行为难以被另一方所察知,从而一方最大限度地增加自身效用而损害另一方利益的行为。

(二) 逆向选择与道德风险的相互关系

1相互联系:

根源相同:都是源于信息不对称;

本质一样:一方利用信息不对称欺诈另一方;

2相互区别:

逆向选择:指的是“进入市场前的行为”,选择不进入市场,交易消失; 道德风险:指的是“进入市场后的行为”;

(三)解决对策

1逆向选择问题的解决对策

①、建立健全人才识别机制 :要解决人才招聘过程中的逆向选择问题,关键是要建立一套健全的人才识别机制,将不同能力的人才区分开来。在人力资源招聘过程中一味地压低工资是无效的,这样只会加剧高能力人才流失。企业在进行人才招聘时应建立一个反映人才能力与企业职位要求吻合程度的综合认知体系。该体系应包括应聘人才的自然情况、受教育程度、以往职位和工作业绩、诚信、人际关系等一系列因素,并根据职位要求分别设定不同的权重,综合评分。把综合评分分成相应的档次,对每一档次的应聘者作进一步的甄别和筛选,尽可能的搜集、过滤相关信息,最终研究聘用人选。

②、建立健全人才信息资料库 :如果把引起逆向选择的非对称信息由私人信息转变成共同知识,即拥有信息优势的一方将其信息传递给信息劣势的一方,交易就可以得到改善。因此,把人才的私人信息通过信息传递转变为共同信息,将有助于消除人才招聘过程中应聘人才的逆向选择。为此,政府、企业和人才市场联手,对人才建立全面的资料库,及时记录人才的学历、业务水平、信用等情况,甚至可以将人才的相关信息上网。这样就可以将人才的私人信息转变为共同信息。从而,企业在招聘人才时,既可以节省招聘成本,又可以降低招聘风险,有效地防止人才在应聘过程的逆向选择。

2道德风险问题的解决对策

人才的能力要通过对他的激励使其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同时,为平衡企业在信息博弈中的弱势地位,要通过对人才进行的约束来实现。激励和约束相互依存,缺一不可。

①、 激励机制建设

a对人才的经济利益激励。这主要包括绩效工资、奖金、期权、福利补贴等方面的内容。从而把人才可能的道德风险损失与其收益联系起来,让其承担相应风险。 b对人才的精神激励。精神激励主要是通过满足人才自我实现等高层次需要来激励人才的。如现在企业中流行的参与决策管理,大大加强和提高了人才在企业运营和决策中的地位和作用,满足了人才高层次上的需要,激发人才的工作热情。 C对人才的企业文化激励。通过企业文化建设,提高人才对企业的忠诚度,激励人才的献身精神。

②、约束机制建设

a内部约束主要包括公司的章程约束、合同约束等。如章程约束,公司章程是企业的宪法,是人才进入企业的第一道约束,而我国大部分企业的章程中并未对公司中的各种利益主体的行为进行界定。

b外部约束主要有法律约束、道德约束、市场约束和舆论约束等。如市场约束,政府应加快人才市场建设,规范人才市场的准入制度,严厉人才在市场中违规的惩罚措施,提高不诚信的成本等等,从经济成本、机会成本、名誉成本等方面对人才形成全面的约束

篇二:道德风险与逆向选择

道德风险与逆向选择

道德风险是80年代西方经济学家提出的一个经济哲学范畴的概念,即“从事经济活动的人在最大限度地增进自身效用的同时做出不利于他人的行动。” 或者说是:当签约一方不完全承担风险后果时所采取的自身效用最大化的自私行为。道德风险亦称道德危机。比如说,当某人获得某保险公司的保险,由于此时某人行为的成本由那个保险公司部分或全部承担。此时保险公司面临着道德风险。如果此人违约造成了损失,他自己并不承担全部责任,而保险公司往往需要承担大部分后果。此时某人缺少不违约的激励,所以只能靠他的道德自律。他随时可以改变行为造成保险公司的损失,而保险公司要承担损失的风险。亚当·斯密(1776)在《国富论》中就已经意识到了道德风险的存在,只是没有采用这样一个名词。 在经济活动中,道德风险问题相当普遍。获2001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的斯蒂格里茨在研究保险市场时,发现了一个经典的例子:美国一所大学学生自行车被盗比率约为10%,有几个有经营头脑的学生发起了一个对自行车的保险,保费为保险标的15%。按常理,这几个有经营头脑的学生应获得5%左右的利润。但该保险运作一段时间后,这几个学生发现自行车被盗比率迅速提高到15%以上。何以如此?这是因为自行车投保后学生们对自行车安全防范措施明显减少。在这个例子中,投保的学生由于不完全承担自行车被盗的风险后果,因而采取了对自行车安全防范的不作为行为。而这种不作为的行为,就是道德风险。可以说,只要市场经济存在,道德风险就不可避免。 其特性有1、风险的潜在性。很多逃废银行债务的企业,明知还不起也要借,例如,许多国有企业决定从银行借款时就没有打算要偿还。据调查,目前国有企业平均资产负债率高达80%左右,其中有70%以上是银行贷款。这种高负债造成了企业的低效益,潜在的风险也就与日俱增。 2、风险的长期性。观念的转变是一个长期的、潜移默化的过程,尤其在当前我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这一过程将是长久的阵痛。切实培养银行与企业之间的“契约”规则,建立有效的信用体系,需要几代人付出努力。

3、风险的破坏性。思想道德败坏了,事态就会越变越糟。不良资产形成以后,如果企业本着合作的态度,双方的损失将会减少到最低限度;但许多企业在此情

况下,往往会选择不闻不问、能躲则躲的方式,使银行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也不能弥补所受的损失。 4、控制的艰巨性。当前银行的不良资产处理措施,都具滞后性,这与银行不良资产的界定有关,同时还与银行信贷风险预测机制、转移机制、控制机制没有完全统一有关。不良资产出现后再采取种种补救措施,结果往往于事无补。

逆向选择是指由于交易双方信息不对称和市场价格下降产生的劣质品驱逐优质品,进而出现市场交易产品平均质量下降的现象。例如,在产品市场上,特别是在旧货市场上,由于卖方比买方拥有更多的关于商品质量的信息,买方由于无法识别商品质量的优劣,只愿根据商品的平均质量付价,这就使优质品价格被低估而退出市场交易,结果只有劣质品成交,进而导致交易的停止。因此,要从根本上解决“打假”问题,关键是解决买卖双方的信息不对称问题,舍此可能越打越假。

在现实的经济生活中,存在着一些和常规不一致的现象。本来按常规,降低商品的价格,该商品的需求量就会增加;提高商品的价格,该商品的供给量就会增加。但是,由于信息的不完全性和机会主义行为,有时候 ,降低商品的价格,消费者也不会做出增加购买的选择,提高价格,生产者也不会增加供给的现象。所以,叫“逆向选择”。 在金融市场上,逆向选择是指市场上那些最有可能造成不利(逆向)结果(即造成违约风险)的融资者,往往就是那些寻求资金最积极而且最有可能得到资金的人。

之所以说逆向选择无所不在,首先,“完全信息假定”作为主流微观经济学的一个基本假定是无法成立的。这个论断并不是说这个“完全”二字过于理想化,而是这种假定根本就不是一个科学的简约。在早前的一个帖子里已经提到,在私有制度选择的大前提之下,凡是有价值的东西都有被私有化的倾向,因此,作为一种生产要素而且是一种十分重要的生产要素,信息也是一种被私有化的对象。因此,“完全信息”从根本上否认了信息是一种生产要素,也从根本上和私有化的制度前提相冲突。

关于逆向选择的研究中一个思维误区还在于没有使用中立的2+2思维方式,而是把选择局限在消费者对保险商品的选择方面。用2+2的观点来看,任何交换都是两个选择者+两种商品,选择是双向的,甲乙双方都在对对方的商品

进行着价值研判和选择。由于信息不对称的现实存在,双方的选择都是所谓逆向的,并不局限于持有货币商品的一方。买和卖是相互的,只看到持币买方的逆向选择而看不到卖方的逆向选择,不能不说是受到了狭隘的1+1思维方式左右。 因此,从2+2的视角看,所谓逆向,不过是逆交换对方之向,而对于选择者自己来说,趋利避害的原则和理性人特征从来都没有被违逆过。由于逆向选择其实是一种十分正常的选择,因此不值得经济学家大书特书。

其次,“完全信息假定”包含着错误的客观价值论思维。交换之所以可以发生,就是因为价值的主观性造成的价值认知的差异所在,如果双方对同一事物的价值认知完全是客观的,那么就是相同的,也就没有了交换的动力所在。理性人是趋利避害之人,等价交换就等于是交换中就没有了所趋之利了。

逆向选择最经典的例子——二手车市场。

二手车市场,即旧车交易市场。照我们通常的想法,既是市场嘛,一边有卖车的,一边有买车的,大家公平交易,是不会出啥问题的。比如,你这辆二手车使用的年头比较短,性能和质量还不错,就应该也能够卖一个好价钱。反之,性能和质量比较差,就应该也只能卖一个不好的价钱。但,事实是这样吗?答案是否定的。假如有一辆较好的二手车,准备进场交易。这车究竟质量怎样,性能如何?应该说只有卖车人最清楚。但买车人就不同了。他从来没用过这辆车,车子质量究竟如何,他可以说是两眼一摸黑,浑然不知。怎么办呢?为了慎重起见,也为了防止风险,买车人必然要尽量杀价,本来值10万元的,他只出8 万。卖车人呢,明知道我这车完全可以值10万的嘛,偏要我8万元出手,当然不干。 一个坚持要价,一个拼命杀价。僵持的结果,自然是谈不下来。最终,这辆好车只好退出市场,不卖了。 一辆辆好车,陆续退场,剩下的车质量越来越差。而车的质量越差,买车人就越要杀价。就这么着,经过卖车人与买车人一轮又一轮博弈,最终,二手车市场只能是一天天萎缩,甚至倒闭关门。 这就是事与愿违,也就是经济学家说的逆向选择。

所以,了解了道德风险与逆向选择后,其区别是什么呢?

逆向选择应该定义为信息不对称所造成市场资源配置扭曲的现象。譬如,二手车市场应该率先成交质量较好的旧车,可实际上却是质量较次的旧车。因为,二手车市场按车的平均质量定价,质量较好的旧车,其质量高于价格,车主不愿意进入这个市场。而质量较差的旧车,其质量却低于价格,该市场就会充斥质量较差

的旧车。旧车交易就不像一般的商品市场那样,交易的序列按质量由高向低排列,而是由低向高排列成交。保险市场也是如此,保险公司希望获得较为健康的客户,以减少保险公司的理赔,可实际上相对病弱的客户更有投保的积极性,于是保险公司往往拥有的客户不是由健康向病弱排列,而是倒过来,这才是“逆向选择”。它与信息不对称有关,如果买方知道旧车的价格高于它的质量,他们不买;如果保险公司完全知道投保人的情况,并要求病弱者多付保费,“逆向选择”也就不会

逆向选择

发生。如果旧车的出售者诚实得不想赚质量低于价格的差价,投保人也坦诚得乐意多付保费,“逆向选择”同样不会发生。显然,“逆向选择”的含义与信息不对称和机会主义行为有关,却绝不是这两者所能够涵盖得了的。因为,高质量的旧车主了解自己车的质量与价格的关系,保险公司也了解自己的优良客户,它们既没有信息的不对称,也没有机会主义行为。所以,“逆向选择”只能是制度安排不合理所造成市场资源配置效率扭曲的现象,而不是任何一个市场参与方的事前选择 道德风险指的是人们享有自己行为的收益,而将成本转嫁给别人,从而造成他人损失的可能性。“道德风险”主要发生在经济主体获得额外保护的情况下,它具有非常普遍一般的意义。譬如,美国联邦储备银行为了避免银行经营失败引发社会问题,所以要给商业银行提供贷款保护,这就可能引发道德风险。因为,商业银行,包括所有的经济主体都要追求利润最大化,它们一定要将贷款(经营)规模扩张到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收益的阶段,如果没有联储的保护,它们享有贷款规模的边际收益与边际成本对等,这就没有道德风险。但如果联储提供保护,商业银行贷款(经营)的风险相应下降,防范风险的成本为联储承担,商业银行的边际成本下降,它们势必相应扩大信贷规模,从而更多地享有贷款的收益。这种利用保护而获得额外利益的行为肯定是非道德的,或者是道德水平下降的。社会承担的风险随着商业银行道德水平的下降而提高,因为,社会承担风险来自商业银行的行为,在没有保护的情况下,商业银行造成的风险小,社会承担的风险也不大。在联储提供保护的情况下,商业银行扩大信贷规模,社会承担的风险相应扩大,但是,商业银行承担的部分仍然不变,差额部分则为联储承担。显然,没有联储的保护,商业银行的道德水平不下降,社会遭受损失的可能性就小,这就是额外的保护引发的道德风险。在这个过程中,商业银行追求利润最大化的本性和行为没变,只不过联储保护与否改变了它们的边际成本,刺激信贷规模和风险的相应

变化,所以,商业银行既没有机会主义行为,也不存在事后的选择问题。只要有保护降低经济主体的边际成本,就难免会引发“道德风险”,匈牙利经济学家科尔纳关于计划经济对企业的“父爱主义”,势必导致企业效率下降的论断,就是对“道德风险”的最好注释。

篇三:逆向选择

逆向选择

一、什么是逆向选择

逆向选择是指由于交易双方信息不对称和市场价格下降产生的劣质品驱逐优质品,进而出现市场交易产品平均质量下降的现象。例如,在产品市场上,特别是在旧货市场上,由于卖方比买方拥有更多的关于商品质量的信息,买方由于无法识别商品质量的优劣,只愿根据商品的平均质量付价,这就使优质品价格被低估而退出市场交易,结果只有劣质品成交,进而导致交易的停止。因此,要从根本上解决“打假”问题,关键是解决买卖双方的信息不对称问题,舍此可能越打越假。 在现实的经济生活中,存在着一些和常规不一致的现象。本来按常规,降低商品的价格,该商品的需求量就会增加;提高商品的价格,该商品的供给量就会增加。但是,由于信息的不完全性和机会主义行为,有时候 ,降低商品的价格,消费者也不会做出增加购买的选择,提高价格,生产者也不会增加供给的现象。所以,叫“逆向选择”。

在金融市场上,逆向选择是指市场上那些最有可能造成不利(逆向)结果(即造成违约风险)的融资者,往往就是那些寻求资金最积极而且最有可能得到资金的人。

二、为什么说逆向选择是无处不在

首先,“完全信息假定”作为主流微观经济学的一个基本假定是无法成立的。这个论断并不是说这个“完全”二字过于理想化,而是这种假定根本就不是一个科学的简约。在早前的一个帖子里已经提到,在私有制度选择的大前提之下,凡是有价值的东西都有被私有化的倾向,因此,作为一种生产要素而且是一种十分重要的生产要素,信息也是一种被私有化的对象。因此,“完全信息”从根本上否认了信息是一种生产要素,也从根本上和私有化的制度前提相冲突。

关于逆向选择的研究中一个思维误区还在于没有使用中立的2+2思维方式,而是把选择局限在消费者对保险商品的选择方面。用2+2的观点来看,任何交换都是两个选择者+两种商品,选择是双向的,甲乙双方都在对对方的商品进行着价值研判和选择。由于信息不对称的现实存在,双方的选择都是所谓逆向的,并不局限于持有货币商品的一方。买和卖是相互的,只看到持币买方的逆向选择而看不到卖方的逆向选择,不能不说是受到了狭隘的1+1思维方式左右。 因此,从2+2的视角看,所谓逆向,不过是逆交换对方之向,而对于选择者自己来说,趋利避害的原则和理性人特征从来都没有被违逆过。由于逆向选择其实是一种十分正常的选择,因此不值得经济学家大书特书。

其次,“完全信息假定”包含着错误的客观价值论思维。交换之所以可以发生,就是因为价值的主观性造成的价值认知的差异所在,如果双方对同一事物的价值认知完全是客观的,那么就是相同的,也就没有了交换的动力所在。理性人是趋利避害之人,等价交换就等于是交换中就没有了所趋之利了。

三、逆向选择实例

随着个人购买家庭轿车的数量逐渐增多,汽车保险业务近年增长得很快。可是由于车多路窄,新手又多,汽车交通事故比原来增加很多。这些购买了汽车保险的人由于有了保险,开起车了跟开坦克似的,横冲直撞,反正汽车坏了有保险公司负责修理。更有人经常酒后开车,把握不住;还有的是开车精力不集中,甚至打瞌睡。结果就是汽车交通事故频繁发生,致使保险公司收取的保险费不够赔付汽车修理公司的汽车修理费。两年下来,中原保险公司已经在汽车保险项目上赔了几百万。从今年1月开始,曹丕召开公司董事会,讨论汽车保险业务的问题。通过分析,大家一致认为,汽车保险业务亏损的主要原因是保险费收取得比较

低,结果就造成了收入不抵支出。要解决这一问题,唯一的办法是提高保费的额度,否则会一直亏损下去。最后的决议是提高保险费。

中原保险公司的这一决策不仅没有收到预期的效果,反而使汽车保险的保费收入开始出现下降。这是他们的决策者们所始料不及的。他们不知道在经济行为中存在着逆向选择。这种逆向选择告诉我们,愿意购买保险的人常常是最具有风险的人,而收取较高保险价格会阻止具有较低风险的人购买保险。你保险公司的保费收得高,我的出险率低,你进一步提高保险价格,我干脆不买保险了。这种逆向选择效应的根源在于保险公司所掌握的信息是不完全的。尽管公司也知道,在它的顾客中有些肯定比其他人具有更低的风险,但它不能确切知道谁是风险低的人。也就是说,保险公司知道个人之间肯定存在差别,应该努力把他们划分为较好的和较差的风险类别,并征收不同的保险费。但是它做不到,因为它不能知道哪些人是高风险的,哪些人是低风险的。凡是那些积极买保险的人都是容易出险的人,因为他们容易出事故,所以常常渴望购买保险,以便出险之后有保险公司为他们付费。而出险概率较低的人则往往犹豫不决,如果保险价格提高了,反而会把他们首先拒之门外。这就是典型的逆向选择效应。提高保险价格导致那些事故倾向较小的人退出了保险市场,而高风险顾客比例的上升直接影响的是保险赔付的上升。

四、逆向选择案例分析

1、逆向选择最经典的例子,是二手车市场。

二手车市场,即旧车交易市场。照我们通常的想法,既是市场嘛,一边有卖车的,一边有买车的,大家公平交易,是不会出啥问题的。比如,你这辆二手车使用的年头比较短,性能和质量还不错,就应该也能够卖一个好价钱。反之,性能和质量比较差,就应该也只能卖一个不好的价钱。 是这样吗?不是的。假如有一辆较好的二手车,准备进场交易。这车究竟质量怎样,性能如何?应该说只有卖车人最清楚。但买车人就不同了。他从来没用过这辆车,车子质量究竟如何,他可以说是两眼一摸黑,浑然不知。怎么办呢?为了慎重起见,也为了防止风险,买车人必然要尽量杀价,本来值10万元的,他只出8 万。卖车人呢,明知道我这车完全可以值10万的嘛,偏要我8万元出手,当然不干。 一个坚持要价,一个拼命杀价。僵持的结果,自然是谈不下来。最终,这辆好车只好退出市场,不卖了。

一辆辆好车,陆续退场,剩下的车质量越来越差。而车的质量越差,买车人就越要杀价。就这么着,经过卖车人与买车人一轮又一轮博弈,最终,二手车市场只能是一天天萎缩,甚至倒闭关门。 这就是事与愿违,也就是经济学家说的逆向选择。

二手车市场的经典案例,是美国经济学家、200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阿克洛夫在他那篇著名的《次品市场:质量、不确定性和市场机制》中详细介绍的。 说罢二手车市场,我们再来看看贷款市场和保险市场。大家知道,银行的一大业务是向企业提供风险贷款。但是,向哪些企业提供贷款?提供贷款后,哪些企业能够按期还款?哪些企业不能按期还款甚至永远也还不了这笔账?银行事前并不知道。从贷款方说,对于那些行事风格比较稳健,成功率比较高因而还款能力也较强的企业,当然是优先贷款的对象。然而从借贷方说,这样的企业出于其一向的稳健风格,不到万不得已,是不会花较高利息借款的;恰恰是那些平时比较喜欢冒险,而冒险就有可能失误甚至连老本也赔光因而也就无法还款的企业,更喜欢花较高利息到银行贷款。这就出现了信贷市场的逆向选择,这大概也是现今商业银行呆坏账高居不下的一个重要原因。

保险市场也是这样。身体比较健康,平时不大患病的人,一般是不愿意到保险公司购买健康保险的;恰恰是那些身体不大健康,平时老爱生病的人,更愿意购买健康保险。由于保户的总体健康水平很低,保险公司赔给保户的钱,就会大大高于他们按照正常人平均得病率所收取的保费。这就出现了保险市场的逆向选择。

逆向选择的事例,生活中还有很多。比如人才市场、消费品市场、生产资料市场等等,总之,只要有市场,只要进行交易,就可能出现逆向选择。

为什么会出现逆向选择呢?根本原因在信息不对称。即,买方和卖方所掌握的信息不一样。信息不对称的结果是,要么,交易不能做成(如二手车市场);要么,做成了也是不公平交易,掌握信息多的一方占了便宜,不掌握信息的一方吃了亏(如信贷和保险市场)。

怎么办呢?人类要生存,必然有交换。没有市场,谈何市场经济?二手车市场也好,信贷和保险市场也罢,都是要开办下去的。最佳也是最终的解决办法,就是尽量使交易双方信息对称,愈是信息传递和沟通得充分,愈是有利交易的达成,也就愈有利于市场的健康发展。

篇四: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

一、中小企业融资困难分析

(一)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理论分析。中小企业在融资过程中碰到的最大问题是中小企业和金融市场之间、金融中介之间存在着信息收集、分析和传播方面的障碍。由于存在信息方面的障碍和道德风险问题,从而使中小企业的融资产生了巨大的障碍。

1、信息不对称。信息不对称是指一方拥有相关的信息而另一方没有这些信息,或者后者拥有的信息没有前者多,从而对信息劣势者的决策造成很大的影响。一般而言,在商品买卖中,卖者比买者更清楚所售商品的成本、品质、性能;在金融市场上,借款者一般比贷款者更清楚投资项目成功的概率和偿还贷款的条件及动机;在劳动市场上,雇员比雇主更了解自己的能力和工作努力的愿望。正是由于信息不对称,市场交易就可能产生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潜在的不良贷款风险来自于那些积极寻求贷款的人,因此,最有可能导致与期望相违的结果的人们往往就是最希望从事这笔交易的人们。例如,冒高风险者或纯粹的骗子最急切地要得到贷款,因为他们知道自己极可能不偿还贷款或根本就没打算还贷款。如果发生了逆向选择,信贷资源就没有得到有效的配置,而且一旦贷放出去,就可能形成贷放者的不良资产。由于逆向选择使得贷款成为不良贷款的可能性增大,即便市场上有风险较低的贷款机会,但放款者并不能将风险低的贷款机会与风险高的机会完全分辨开来,因此,放款者也会决定不放任何贷款。

2、道德风险。道德风险是在交易发生之后发生的。贷款者放贷之后,将面对借款者从事那些从放款者观点来看不期望进行的活动,因为这些活动可能使贷款难以归还。例如借款者获得了一笔贷款,由于使用的是别人的钱,他们可能改变原来在签订借款合同时承诺的项目,从事高风险预期收益较高的项目投资;或者将在借款合约中承诺用于投资的借款干脆挪作消费支出。由于道德风险降低了归还贷款的可能性,从而降低了贷款者的预期收益。因此,道德风险降低了贷款者向企业发放贷款的意愿。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使银行常常对企业进行信用配给,企业的贷款需求只能得到部分的满足。

(二)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原因分析

1、中小企业易受经营环境的影响,变数大、风险大,难以吸引投资者的注意。据美国统计,全国近2000多万个各种不同类型的小企业,其中1/3甚至1/2的企业将在3年内关闭,特别是在经济衰退时期,小企业关闭率更高。由于相当部分的中小企业存在着经营粗放、技术落后、设备陈旧等问题,使其在经济效益上逐年滑坡,有的还出现了亏损,在激烈竞争的市场上淘汰率高于大企业。每年都有大批的小企业开业,但也有大批的小企业歇业,有些小企业倒闭后连人也找不着。在如此情况下,商业银行出于防范的意识,自然不愿贸然地贷款给中小企业,从而增大了中小企业贷款的难度。

与大企业相比,中小企业的信息不对称更为严重,潜在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也更严重,这成了中小

企业从正规的渠道融资的一个重要障碍,中小企业常常是银行信用配给的主要对象。因为与大企业不同,小企业签订的合同一般不为公众所了解,一般也不在报刊上予以公告。其有关的供给、客户、财务、经理者的经营能力等都是完全的私人信息,外部投资者难以把握。中小企业一般不能发行公开交易的证券,因此,没有权威性的信用评级机构对其进行评级。此外,许多小企业不能向投资者提供经审计的财务报表。这样,小企业不能向外部传递其有关信用状况的信息。正是由于中小企业一般都没有这种经审计过的财务在媒体上公布,那些不熟悉该企业的投资者就难以获得它的信息。由此可见,中小企业与大企业相比,不仅在产品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而且也由于信息不对称使其在融资中也处于种种不利地位。

2、小企业类型多,资金需求一次性量小、频率高,加大了融资的复杂性,增加了融资的成本和代价。中小企业以多样化和小批量著称,资金需求也具有批量小、频率多的特点。这使融资的单位成本大大提高,在不考虑其它因素的情况下,中小企业少量的资金需求量将使其融资利率比大规模的资金融资利率平均高出2~4个百分点。从各国的比较来看,美国中小企业的贷款利率上浮水平最高,一般可高达3~6个百分点;欧洲为1.5~3个百分点左右。这显然增加了融资成本。

二、解决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对策

针对以上对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原因分析,笔者提出以下几点关于缓解中小企业借贷困难的具体对策:

(一)通过行业合作降低信息成本。针对中小金融机构信息缺乏的特点,以及对中小企业融资中的企业道德风险问题,加强中小商业银行间以及商业银行与证券业的信息沟通与合作,是商业银行长远发展的要求。具体设想如下:首先,加强不同地区中小商业银行间的信息沟通,可以在资金和技术方面互通有无。中小商业银行发展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是规模,由于受到规模限制而无法有效降低信息成本,加强行业合作不仅可以互通有无,而且可以防范由于信息不对称而易产生的信贷风险。其次,建立中小企业、中小企业经理信息库,任何企业只要从该体系内任何一家或几家商业银行获得信贷支持便被即刻登记在库,商业银行跟踪信贷风险管理过程中及之后的重要信息全部入库,企业法人或企业经理只要有故意违约的道德败坏事件,体系内任何商业银行将都不再为之提供融资。同时优秀企业和企业家也可因其在业内的良好声誉而在未来获得更便宜和方便的资金来源。因此,该信息库的目的之一是防范中小企业业主和经理人员道德风险,另外也是对优秀企业和企业家的奖励机制。再次,合作组建中小企业信用评级机构。配合信息库的建设,合组信用评级机构,从企业信誉、未来发展角度为中小企业进行信用评级,并可与地方性债券市场、甚至是全国性证券市场合作。如若企业连续3年被评为AAA级的优质企业,可在该企业所在地或某特定地区公开发行企业债券,若连续5年被评为AAA

级企业,则可在股票市场上公开发行普通股等。通过这些方式一方面形成对中小企业的评估与奖惩机制;另一方面逐步形成中小企业融资的市场机制,中小企业融资渠道与制度创新对商业银行和企业合作双方都是有益的。

(二)发展中小企业小辛迪加贷款。小辛迪加贷款是借用国际贷款即辛迪加贷款形式转化而来的一种专门对中小企业进行贷款方式,指多个银行的中小企业信贷部各占一定比例,对某一中小企业进行联合贷款。传统的辛迪加贷款一般都是贷款数额巨大,贷款期限长,最长可达15年。这是为分散巨额、长期信贷风险而创新的一种贷款方式。目前,我国一些银行专门成立了中小企业信贷部,但由于对中小企业的小额贷款则是零售业务,银行经营一笔授信时要同时支出固定和变动两种成本。如果一笔贷款业务规模很小时,其成本支出中固定成本所占比重就较大,这样,成本高、风险大而对中小企业贷款的积极性不高。可借鉴传统辛迪加贷款方式,对中小企业进行小辛迪加贷款。可把众多的中小企业信贷部联合起来,各自按一定比例对某一中小企业进行小规模的联合贷款。由对申请贷款企业信息掌握比较完全的中小企业信贷部作牵头方,并承担较大比例的信贷额,剩余部分由其它各家按商定比例承担。这种方式完全可以分散贷款风险,节约大量交易成本。采取标准化形式贷款多个企业,操作起来也不算繁琐,也可以形成规模经济,从而降低贷款成本。

(三)建立政府、中小企业、银行三方合作的政策性信用中介服务机构。中小企业信用中介服务机构,实质上是一个经济情报站,它一方面通过收集、掌握、分析有关信息,对企业的资信程度作出客观准确的评估,以作为银行贷款、担保组织提供担保的重要依据。而另一方面,它借助自身优势,向中小企业提供法律、政策、管理、信息和技术创新等方面的咨询和服务,收集、整理和发布中小企业的产业政策、市场供求、科技、人才等方面的信息,在各部门之间建立广泛联系,牵线搭桥。中小企业中介服务机构可以是商业性的,但其服务收费可能会增加中小企业的负担,许多中小企业,尤其是处在初创时期、困难较多的中小企业难以承受。故本人认为,鉴于我国中小企业的现状,建立非盈利的政策性中介服务机构是必要的。即由政府、银行、中小企业协会共同组建,政府监管,服务按成本收费,运营费用由三方共同负担。这样做有以下优点:第一,因受三方面利益的制约,有利于提高评估和诊断的客观公正。第二,信息来源直接,信息不对称程度较低,评估和诊断的结果较客观、准确,且成本也较低,效率较高。第三,服务按成本收费,有利于降低中小企业融资成本。■

篇五:保险市场中的逆向选择与道德风险

保险市场中的逆向选择与道德风险

目录

一、保险业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 ..................................................................... 1

(一)保险业中的逆向选择........................................................................ 1

(二)保险业中的道德风险........................................................................ 1

二、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的对比分析................................................................ 2

三、以我国农村合作医疗为例分析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 2

(一)我国农村合作医疗的逆向选择分析................................................ 2

1.以大病为主的医疗补偿政策容易诱发逆向选择............................. 2

2.自愿参保机制度会导致逆向选择..................................................... 2

(二)我国农村合作医疗的道德风险分析................................................ 3

1.保大病为主的保障方式会导致道德风险......................................... 3

2.医疗机构定点会出现道德风险......................................................... 3

四、如何降低保险业中的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 4

(一)提升保险市场的软环境.................................................................... 4

1.继续发展生产力,奠定物质基础..................................................... 4

2.加强诚信治理,建立诚实守信的良好风气。................................. 4

(二)提升保险市场的硬环境.................................................................... 4

1.完善法律法规,严格执法和司法制度............................................. 4

2.保险公司加强对投保人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的防范..................... 4

五、结论................................................................................................................ 5

保险市场中的逆向选择与道德风险

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在保险市场中普遍存在,在保险市场中道德风险加大了事故发生的机会,对保险公司的收入有很大的影响;逆向选择使优良的客户逐渐被排出市场。产生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的根本原因是信息不对称,因此在保险市场中尽可能解决客户与保险公司的信息不对称成为首要解决的难题。

一、保险业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

(一)保险业中的逆向选择

保险公司根据相关信息制定保费,保证自己有一定利润的前提下,对总体市场的风险进行评估。而现实的保险市场,由于投保人比保险人拥有信息优势,投保人根据自有一些信息精算出风险概率,这时会出现两种情况:一,保人(优等客户)的风险概率大于保险人评估出的总体市场风险概率,二,保人(劣等客户)的风险概率小于或等于保险人评估出的总体市场风险概率。保人从自身的利益考虑,市场就会出现更多的优等客户愿意投保,保险公司经营的风险概率增大,保险公司没有利润甚至亏损,为了改变这种现状,保险公司只有提高保费,增大经营风险概率,原本是优等客户变成了劣等客户,直至最后劣等客户没有人投保, 这就是劣等客户追逐优等客户,由于没有掌握足够的信息,而产生的逆向选择。

(二)保险业中的道德风险

在保险市场中,道德风险其实可以分为两类,第一类:保险人的行为没有被被保险人察觉,从而产生一种道德风险;第二类:被保险人的行为没有被保险人察觉,从而产生一种道德风险。一般来说,在市场竞争条件下,第一类道德风险会随着竞争的加剧及保险业监督机制的健全逐渐减少。因此,我们一般将注意力主要放在由被保险人带来的第二类道德风险上。

在我国,很多保险类书籍直接将保险中的道德风险定义为“被保险人或受益人为谋取保险金而有意识的制造事故,致使保险标的受到损害或在保险标的受到损失时不采取减轻损失的有效措施,故意扩大保险标的损失程度的危险”这类危险的产生,是因为保险人一方无法确知被保险人一方的实际行为和真实意图,同时对于保险标的和保险事故本身,也不如被保险人一方了解的详细,这种双方信息量的不对称,给被保险人一方有了可乘之机。

二、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的对比分析

关于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的区别,主要有三点:话语上有现象与行为之分。逆向选择主要是现象问题,而道德风险更侧重于主体如何通过各种违规手段和行为去达到个人的目的。 时间上有先后之分,一般而言事前被称为逆向选择,即在达成契约前,一方利用信息优势诱使另一方签订不利的契约,事后称为道德风险。涉及的主体目的有所不同,逆向选择的主体主要是争取进入某一体系并获得某种资格,而道德风险的主体更多是想滞留于体系内并谋得利益。

三、以我国农村合作医疗为例分析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

同其他自愿性保险一样,新农合作为自愿性国家公立医疗社会保险计划,同样很难解决自身的 逆向选择问题。政府通过再分配制度与逆向选择问题的客观存在与以实现“人人有保障”的目标发生了兼容性冲突这一保险界的经典难题,已经将我国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推入困境。

同时医生作为理性经济人,很多时候会通过选择提高医疗的消费量或高价格高质量的治疗方法来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并采用比较先进的设备进行检查来降低医疗诉讼风险。而且在医患双方的关系中医生的身份是两重的:患者的代理人;医疗服务的供给方。所以人们去治疗时只能是先挂号选择自己的医生,再由医生代替并引导患者选择治疗方案,所以经济人的道德风险很难化解。

(一)我国农村合作医疗的逆向选择分析

1.以大病为主的医疗补偿政策容易诱发逆向选择

我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农民医疗互助共济制度,由于重大疾病和住院医疗服务发生几率较小。因此,以大病为主的医疗补偿政策会降低参保者的预期收益,健康人常常低估参保的重要性,而老、弱、病、残等高危人群却非常愿意参加。这种逆向选择可能威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筹资的可持续性。

2.自愿参保机制度会导致逆向选择

我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由农民自愿参加的,在当前行政强制力弱化的条件下,农民有了较大的选择权,导致低风险人群参保积极性很低。由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计划仅覆盖不到20%的家庭平均卫生费用,许多农户可能会觉得这个计划对于减少医疗支出的风险起不到什么作用,他们对该计划的支持就会减少,

其结果是要么不参加,要么退保。如果低风险保户( 年轻和健康的人) 首先退保,这是非常可能的,那么合作医疗计划就将开始亏损,接下来就可能需要提高筹资标准。这会进一步促使低风险保户退保,这样保险计划开始逐步萎缩,最终瓦解,就是逆向选择。国际经验表明逆向选择会迅速破坏并最终导致一个建立在完全自愿基础上的保险计划的解体。在任何人群中都有高风险保户和低风险保户,如果保险建立在自愿加入基础上,低风险保户宁肯自己给自己保险。因此,工业化国家的基本医疗保险制度一般都是强制性参保,采取社会保险的方式。

(二)我国农村合作医疗的道?a href="http://www.zw2.cn/zhuanti/guanyuluzuowen/" target="_blank" class="keylink">路缦辗治?/p>

1.保大病为主的保障方式会导致道德风险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保障目标定位为保大病,这种保障方式会导致道德风险的产生。主要表现在:一是本身不需要住院的投保人也去住院治疗;二是没有支出或支出很少的投保人伪造单据以获取较多的补偿。有调查发现,社会中出现了不少本可以不住院的病人进行了住院治疗。事实上,在农村的现实生活中,真正影响农村居民整体健康水平的是常见病和多发病,许多农村居民的大病也是因为

“小病无钱治而扛成大病”的。当然,就制度本身而言,有一种道德风险是不会产生的,那就是农村居民在具备便利的医疗条件的基础上不可能故意将小病拖成大病。

2.医疗机构定点会出现道德风险

医疗消费市场是个供方垄断性很强的领域。医疗消费实质上是一种被动消费,一种信息很不对称的消费。医方可以利用自己对医学知识的垄断以及患者对自己生命高度关注的心理,谋取私利。而患者也因此对自己的病情及治疗基本上没有发言权。这就是医疗保险面对的道德风险。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在推行中,往往以乡镇卫生院为定点医疗机构,只有到定点医疗机构看病,费用方可获得一定比例的补偿。这种制度的确定,实际是给了定点医疗机构一定的垄断特权。没有了竞争约束的定点医疗机构,在收费和服务方面也就失去了市场的约束,因此, 道德风险出现的几率更高,这导致一些定点医疗机构服务费用偏高、服务态度差、服务质量不高的不良结果。

因此大力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加强信息的透明度,加大“新农保”参与主体

作文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