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字数作文 > 教育资讯

以儒道思想看人生作文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5 01:18:47 字数作文
以儒道思想看人生作文字数作文

篇一:儒道互补作文(已整理)

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子曰:“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 焉。”(《论语?卫灵公十五》) 子贡问曰:“乡人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乡人皆恶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 (《论语?子路》)

“矮人看戏何所见,都是随人说短长。”(清?赵翼)

请全面理解上述材料,任选角度和侧面立意,联系实际,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题目自拟,文体不限。

【审题】先找三则材料的共性联系,不能只看一则材料。第一则强调人不能人云亦云,不盲目相信他人,而要调查,观察,了解,实践。第二则强调要有甄别选择,有自己独立的思考,判断。第三则批判人云亦云,强调见识、眼界要高远。这三则材料的共性是:批判人云亦云盲目从众的行为,人要有独立的思考判断。

偏题观点:1、“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强调实践的重要性

2、“坚守自我”,举陶渊明、李白的例子,强调“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在各种外界的艰难困苦下,坚守人格道德的重要性。3、举例唐太宗虚心纳谏,毛泽东“谦虚使人落后,骄傲使人进步”,而三则材料不是强调不虚心,而是强调如何听取别人意见。

适合论据:

1、张悟本在2010年上半年被媒体炒得沸沸扬扬,“中医养生大师”的名头让很多人趋之若鹜,下半年被人揭穿封杀,生活中确实有许多人云亦云的矮子,缺乏自己的判断,让越来越多的人受骗,我们如不分辨,容易上当。

2、传销组织屡禁不止,是因为很多骗子抓住了人们“占便宜、快速致富”的思想弱点。我们一定要擦亮慧眼,相信“天上不会掉馅饼”“世上没有免费的午餐”

3、商家促销,医院的“医托”,我们一定要正确判断,明确目标,按常理常识判断

4、反思“文革”深层原因,之所以在中华民族产生达10

以儒道思想看人生作文

年之久的动荡,是因为人们缺少思考和判断。

5、老一代北大人身上的“北大精神”,“北大四剑客”季羡林、林庚、吴祖缃、李长之在“五四”时期形成的独立,自由,敢于质疑的精神,没有卷入全民无意识的风波。

6、报班热,基金热,盲目送孩子出国

7、冯巩和牛群昔时说的一个相声《减肥》,叫饭后百步走,能活九十九,饭后就上床,必定活不长,上床就睡眠,顶多活十年。第二次又来了,叫饭后百步走必定活不久,饭后就上床必定活得长,上床就睡眠能活一千年。

8、正面例子:真正优秀的都是有思想,敢于质疑的人。如韩寒、易中天 水煮三国的作者成君忆,指责易中天戏说三国误导青少年,隐指应被打入20层地狱,结果惹得易先生大为不满,满脸怒色,但易中天先生不盲从,迎来自己事业的第二春。

【范文】

不做矮子

大千世界,错综纷繁,扑朔迷离。面对这大幕拉开的生活之戏,我们不能做看戏的矮子,随波逐流毫无主见,我们要形成自己的价值判断,保持清醒的头脑。

正如曹刘大战时,赵云反向曹操占领处策马飞奔。糜芳张飞等大将都说赵云这是弃主而去,只有刘备坚持自己的判断,以为子龙非富贵所能动也。果然,赵子龙竭尽全身力量冲入重围,单骑救主。假如刘备当时听信了他人说法,随波逐流认为赵云背主,恐三国之后历史会被改写,刘备麾下少一员勇猛大将。

子曰:“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对于一件事,群众的眼睛也不一定就是雪亮的。盲目随人说短长,往往难以寻得事情真相,也不利于形成对世界的自我认知。坐在板凳上的矮子,看到的只有密密麻麻的背影,总也无法体验到自己看戏品戏的味道。

在比尔?盖茨从哈佛退学之后,创办微软成为世界首富,于是曾兴起过一阵“退学热”。许多学生盲目追寻别人的脚步,却没有问一下这种道路是否适合自己发展。在缺乏判断和知识积累的情况下,只能是一个个创业梦的破碎。一部《山楂树之恋》捧红了一年前还名不见经传的周冬雨,“老谋子”一句“找不到清纯女演员”的话让今年的艺考掀起“清纯风”。北影报考人数接近两万,淘汰率高达99%,如此高的比例,仍令多少家长学生趋之若鹜。面试的女生大多静秋式朴素打扮,与几年前流行的章巩式成熟打扮形成鲜明对比。艺考的浮躁下,不仅显示出人们遮挡不住的功利心,而且体现出社会群体中存在着盲目追寻明星的毛病,难以形成自我判断和艺术审美,而在这种心态下必然很难诞生出真正的艺术家。

毛主席说:“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这其中就蕴含着通过调查去亲身体验,然后才能形成真正的自我判断。就像我们的政府要求官员多下基层调研,不能只在上面说空话。子曰:“如有所欲者,其有所试矣。”而作为学生的我们,要站得高,才能看得远,在形成人生观与价值观的重要时期,要多体验,有自己的思考和判断。因为随人说短长的矮子终是弱者,只有登高望远胸怀乾坤,拥有自我判断的才是强者风范!我们不做矮子!

篇二:儒家思想的作文

儒家思想的作文

儒家思想的作文(一)

春秋战国时期,正是诸子百家争鸣的时期,秦国利用法家的思想,一跃成为秦朝,因为实行了商鞅变法。但是真正给我们中华文明创造了光辉篇章的是儒家代表——孔子。

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是孔子对自己七十三年人生的概括,孔子字仲尼,鲁国曲阜人,我国古代教育家,思想家。

孔子为什么能够这么伟大呢?以至于许多学者认为孔子是缺点最少的人呢?儒家思想就像是一部永恒的经典,很完美,但是一般人根本做不到,这也是孔子周游列国失败的根本原因,但是孔子做到了,儒家思想里面的周礼拘束的非常多,又非常讲究,这规范那不规范等等等等,但是孔子却在一件又一件的小事上都做得十分周到。这需要多大的本领啊!孔子既然是教育家,教育方面也做出了与大贡献,因材施教开创了我国历史上教育的先河,这是孔子提出来了,他收了三千弟子,七十二贤,七十二贤中有三个最有本事的:子路,颜回,子贡。孔子的一生可以说是自己炼出来的,否则他不可能有那么大的能耐。孔子的主要思想是“仁爱”,墨子是“兼爱”,仁爱是分等级的爱,兼爱是不分等级的爱,但兼爱比仁爱更难做到,因为当时的奴隶社会富贵贫贱分得相当明显,富贵的人就看不起贫贱的人,怎么可能去不分等级的爱呢?孔子提倡有为,道家提倡无为,道家的思想是适合于隐士一类人的,提倡顺其自然,自己过自己的生活,无为而治,不要兴风作浪。许多人想不通,男子汉大丈夫生来就是要纵横天下,怎么能蜗在一旁呢?这样的人不是隐士,自然接受不了道家的无为而治。虽说学说不同,但孔子人说老子是人中之龙,这是孔子豁达的表现之一。法家提倡以法治国,儒家思想提倡以仁治国。在现代社会,我们国家实行的是儒家法家的思想结合,既走依法治国的路,也走以仁治国的路。只施仁,给人们太大的自由,只施法,给人们带来太大的压力,只有仁和法结合才能适合于现代人民的需要。

西汉武帝时期,汉武帝听从了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从此儒学成为封建社会最主要的学说。

提起中华文明,无一人想不到儒家思想,无一人想不到孔子。他在历史上,在教育方面,思想方面,文化方面(《春秋》)都有过卓越的贡献和巨大的成就。正是因为孔子,我国才有五千年灿烂文明;正是因为孔子,我国中华民族才会延续至今;也正是因为孔子,我们中华文化才得以辉煌至今,影响至今,成就至今。

儒家思想的作文(二)

学习是思考的基础,思考是学习的升华。在学习的基础上思考,思考才能深入;在思考的前提下学习,学习才有效果。同时对所学的知识必须结合实际反复运用,知识才

能巩固,技能才可纯熟,>这就是我们掌握知识的必由之路。

学习与思考

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意思是指,如果学习书本知识而不思考,就会不辨真伪,更不能融会贯通,学以致用;如果只是苦思冥想却不认真读书,就会孤陋寡闻,才疏学浅,更不能做到博观约取,标新立异。

孔子的这两句话阐明了学习与思考的辩证关系。

学习与思考是人们在获取知识过程中两个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思维活动。只学习不思考不行,只思考不学习也不行。只有将二者正确地结合起来,才算真正懂得了学习与思考的辩证关系。

这里所说的学习,主要指从书本上汲取间接经验。古今中外,凡成大学问者,无一不是博览群书,读破万卷的。人非生而知之,只有不断学习前人的经验、成果充实自己的头脑,才能进一步有所发现,有所创造。革命导师马克思为了完成《资本论》这一巨着,曾在大英博物馆潜心研究,留下了深深的足迹。可见认真读书是成才所不可缺少的。要勤于学习,必须博览熟记,持之以恒。鲁迅先生说:读书“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另外,学习还要持之以恒,要“戒怠荒,戒无恒,戒躁急,戒泛杂”,只有这样,才能学有所成。

要善于思考,有蜜蜂酿蜜的精神。每一克甜美的蜂蜜不知凝聚了那小生命的多少心血。思考也需要我们下苦工夫,以“打破沙锅问到底”的探索精神去钻研,切不可不懂装懂,浅尝辄止。

学习是思考的基础,思考是学习的升华。在学习的基础上思考,思考才能深入;在思考的前提下学习,学习才有效果。同时对所学的知识必须结合实际反复运用,知识才能巩固,技能才可纯熟,这就是我们掌握知识的必由之路。

愿我们大家都能勤于学习,善于思考,去勇敢地攀登科学知识之巅。

儒家思想的作文(三)

孔子日:“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其后句含意深刻,使人大有所悟。

大家知道,我国书法艺术源远流长,正书有“颜筋柳骨”之说。颜体丰满遒劲,柳体则骨立挺健,至今仍是学习书法之范本。柳体创始人柳公权是颜派鼻祖颜真卿的后辈,早年从师于颜鲁公。后来柳公权发现颜体虽雄浑厚朴但不乏臃肿肥大之弊病,于是柳公权不断揣摩,择颜体雄健的优点,改其臃肿肥大之弊端,掺入自己“骨立如嶙”的特长,终于创立了世代奉为经典的“柳体”。这不正是“择善而从”的典范吗?

倘若柳公一味效法于颜体而不顾其弊端,那么可能现在就不会有相提并论的“柳骨

颜筋”了。那该是多么遗憾啊!

思古及今,改革之风已靡及中华大地,要改革就必须开放,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和管理方法,但“开窗”虽好,不免有“苍蝇蚊虫”飞进来,这就需要我们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的头脑。可就是有一些“失其本性”的人,沉湎于西方物质享受之中而不能自拔,更有甚者,为腐败的糟粕所毒害而锒铛入狱。他们因为“择不善而从”,终成咎由自取的可悲者。

由此可见,对待一切事物,我们要运用“择善而从,不善而弃”的标尺,放开眼光去学习和处理,只有这样才能有所突破;反之甚至会身陷泥潭,一误再误!

那么如何才能“择善而从之”?让我们再看柳公权的例子。颜鲁公弟子百人,却没有一人像柳公权那样有所建树而流芳百世,这是因为身为唐朝大臣的柳公权博学而勤勉,注重锤炼字外功夫,因此他站得高,望得远,能够发觉颜体的优点与微瑕。其优点,从接受到孜孜不倦地实践,成为自己的优点;其微瑕,则予扬弃,并在这基础上进而创造出自己的风格。

是故只有识善、择善并身体力行的人才能做出成绩,甚至超过前人。

篇三:高三作文点评——站远看人生

高三作文点评——站远看人生

作文写作指导

2014-11-08 08:48 :

——站远看人生

人生有三种距离。站在近处的人,他们时时盯着自己的人生,心胸狭窄,目光短浅;站在中间的人,只是正视自己的人生,碌碌无为,平庸一生;唯有远者,他们遥望审视人生,心灵被扩展到无限远,临于他们头上的,是整个广袤的宇宙。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末了

“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这是李太白的人生境界,他浪漫洒脱,抱着梦想一人一剑去了朝廷。然而官场险恶,人心叵测,他的浪漫无处寄托,冲冠一怒“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他四处游历,回首望见泰山,那青色的峰顶在远处仍能看见,一片广阔的境界在他心中打开。

他看远了人生,不再闻政事,吟一句“仰天大笑出门去,吾辈岂是蓬蒿人!”喝酒去了。为后世留下“诗仙”的美名,绣口一吐便是半个盛唐。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在塞外的帐蓬里,稼轩自案上惊醒,他在梦里看到了什么?是朝廷求和的丑恶嘴脸,还是百姓对战事的痛苦呼号?无论哪般,都使他忧愁无比,不禁“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一次次与朝廷对抗,他迷惘,究竟该如何看待人生?“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他一言不发地隐去了,悠然自得地去做个田园诗人。看“七八颗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闻“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他把目光抛向远处,透过层层叠叠的迷障审视自己的人生。“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不仅看远,而且看透。

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朝廷最惯用的整人技量便是贬滴。但东坡先生的心胸是豁达开朗的,他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却吟出两首赤壁,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官场较量又如何呢?“谁怕,一裘烟雨任平生。”他如是说,挫折在他眼中微不足道,因为他是人生的巨人。“莫嫌荦却坡头路,自爱坚然曳杖声”执一只竹杖,在人生的道路上前行。他走出了脚下的那片土地,走向更远的寰宇。

“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归去哪里?自是远处。他走远些,更远些,回望自己的人生。

站远看人生,为的是不放大缺点,放大遗憾,为小事而斤斤计较。站远看人生,让距离去净化你的心灵,为你打开一片渺远的心境,为你绽放一片广阔的天空。

邓波乱评:

文章总体上立意明确,对于诗人生活和诗句的把握与运用,也较自如。采用并列式结构,小标题的运用有画龙点睛之效,能看出有一定的阅读量和写作基本功。文章乍看立意高远,文采飞扬,结构清晰,文字清新,令人击节称叹。

但如若仔细推敲,又会发现诸多自相矛盾之处。退隐,逃遁,旷达,一定就是“站远看人生”的结果吗?如果是,哪一种才是你最为认同的呢?三个人中的异,可能远远超过他们的同。也许,他们从未站远过,只是怀着一颗出世的心,做着入世的事。又也许,恰恰是他们深切地体会了人生的痛苦与无奈,站远,只是不得已而为之的短暂的自我解脱。“病人多梦医,囚人多梦赦”,“也无风雨也无晴”,未必是苏轼已经达到的境界,可能只是他渴望达到的境界罢。

而且,站远,是指“处江湖之远”的“远”(相对朝廷,即庙堂,从政,当官)还是人生之远?标题与正文用例内涵似乎也不统一。如果按内容,三例之“远”似都相对朝廷;如果按标题和首尾,则是相对人生的“远”。想要探讨的,当然是相对人生,但若是对人生,远就一定好吗?近就一定不好吗?大家所熟知的韩寒,他与人生,站得到底是近还是远呢?我们似乎很难界定。说

他近吧,他坚决地拒绝了很多人渴望而不可得的诱惑;说他远吧,他的杂文,总能一针见血地针砭时弊。

不知道所提倡的,是不是“和生活保持适度的距离”?要探讨的,是不是入世与出世的关系?——这个话题,对于这个年龄的你们,可能不那么好驾驭,所以才会有这样那样的漏洞。

散文虽不像议论文那样要求滴水不漏,有严密的逻辑性,以理服人,但也不能让人一边读一边疑问重重,上下文之间经不起推敲。当然,过高的要求对一个高中生来说,也许有些苛刻,但要想在写作上更上一层楼,非得对自己以前的成绩有所否定,有所觉悟,有所突破才行。

建议再好好揣摩一下散文的特点,及其与议论文的区分。在立意的单纯性、可把握性,内容的前后一致性上下一番功夫。万不可好高骛远,华而不实。

以上看法,可能只是我的谬见吧。所以只敢说这是我的乱批,不足为凭。希望不至于打击的自信,而能帮她对自己的写作提升空间,有一个更清醒的认识。仅供参考,欢迎反批。

篇四:儒家经典必背100句,作文立马有底蕴

儒家经典必背100句,作文立马有底蕴

1.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摘《大学》(大学的目的,在于显明高尚的品德,在于使人们革除旧习,在于达到善的最高境界。)

2.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摘《大学》(所谓意念诚实,就是说不要自己欺骗自己,像厌恶难闻气味那样厌恶邪恶,像喜爱美丽的女子一样喜爱善良,这样才能说心安理得,所以君子在一个人独处时必定要谨慎。)

3.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 ——摘《大学》(财富可以修饰房屋,道德可以修饰身心,心胸宽广可以使身心舒坦,所以君子一定要做到意念诚实。)

4.人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摘《大学》(没有人知道自己孩子的坏处,没有人满足于自己庄稼的好。)

5.君子有诸自己,而后求诸人。——摘《大学》(自己有善德,才能要求别人行善。)

6.《诗》云:“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摘《大学》(《诗经》说:“茂盛的桃树开着鲜艳的花朵,这位姑娘出嫁了,能与婆家和睦相处。”)

7.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摘《中庸》(人的喜怒哀乐的感情没有表现出来,叫做“中”;表现出来合乎法度,叫做“和”。达到“中和”,天地就各居于自己的位置,万物也就生长了。)

8、施诸已而不愿,亦勿施于人。——摘《中庸》(自己不愿意的事情,也不要施加给别人。)

9、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乎。——摘《中庸》(爱好学习接近智慧,努力行善接近仁德,知道耻辱就接近勇敢。)

10、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摘《中庸》(任何事情,有准备就能成功,没准备就会失败。)

11、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摘《中庸》(广泛地学习,详尽地探究,慎重地思考,清楚地辨别,忠实地执行。)

12、天地之道,可一言而尽也,其为物不贰,则其生物不测。天地之道,博也,厚也,高也,明也,悠也,久也。——摘《中庸》(天地的法则用一句话就可以概括,它自身专一不二,化育万物,不可测度。天地的法则是,广博,深厚,高超,精明,悠久,长远。)

13、君子之道,暗然而日章;小人之道,的然而日亡。君子之道,淡而不厌,简而文,温而理。知远之近,知风之自,知微之显,可与入德矣。——摘《中庸》(君子的为人的道是:深藏不露而美德日见彰显。小人的为人的道是:显露无疑而渐渐地消亡。君子的为人之道还

在于:外表素淡而不使人厌恶,简朴而有文彩,温和而有条理,知道远是从近开始的,知道教化别人从自己做起,知道隐微的东西会逐渐显露,这样就进入圣人的美德中了。)

14、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摘《论语》(学习并且不断温习与实习,不也很愉快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也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

15、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摘《论语》(我每天都多次对自己进行反省:为别人办事是否尽心尽力?与朋友交往是否以诚相待?对老师传授的学业是否已经温习?)

16、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摘《论语》(对妻子,重品德,不重容貌;侍奉爹娘,能尽心竭力;服事君上,能豁出生命;同朋友交往,说话诚实守信。)

17、礼之用,和为贵。——摘《论语》(礼的应用,以和谐最为重要。)

18、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摘《论语》(君子,吃食不要求饱足,居住不要求舒适,对工作勤劳敏捷,说话却谨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这样,可以说是好学了。)

19、不患人之不已知,患不知人也。——摘《论语》(不怕别人不了解自己,只怕自己不了解别人。)

20、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摘《论语》(以道德教化来治理政事,就会像北极星那样,自己居于一定的方位,而群星都会环绕在它的周围。)

21、《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摘《论语》(《诗经》三百篇,其内容可以用一句话概括:“思想纯正,没有邪恶。”

22、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的欲,不逾矩。——摘《论语》(我十五岁立志学习,三十岁立足于社会,四十掌握了知识而不致迷惑,五十岁了解并顺应了自然规律,六十岁听到别人说话就能明辨是非真假,七十岁可以随心所欲,又不超出规矩。)

23、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摘《论语》(如果经常温习已经学过的知识,便能不断产生新的体会和收获,这种方法可以说就是我们的老师了。)

24、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摘《论语》(君子普遍地团结人而不相互勾结;小人相互勾结而不能普遍地团结人。)

25、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摘《论语》(只读书而不深入思考就会茫然无所知;

只是空想而不读书就会产生疑惑。)

26、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摘《论语》(知道的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求知的正确态度。)

27、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摘《论语》(一个人不讲信誉,那怎么可以!譬如大车没有车轴,小车没有车轴,如何能走呢?)

28、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摘《论语》(如果对这种行为能够容忍,那么还有什么行为不能容忍呢?)

29、《关睢》,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摘《论语》(《关睢》这篇诗,快乐而不放荡,忧愁而不哀伤。)

30、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摘《论语》(人以安居于仁德之地为好。如果择身所居而不选仁德之地,怎能算作明智呢?)

31、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摘《论语》(君子每天牵挂的是自己的道德修缮,小人记惦的是自己的家乡;君子心中始终有一份规矩、法度,不得超越,小人则想的是些小恩小惠。)

32、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已知,求为可知也。——摘《论语》(不怕没有官位,就怕自己没有学到赖以站得住脚的东西。不怕没有人知道自己,只求自己成为有真才实学值得为人们知道的人。)

33、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摘《论语》(君子看重的是道义,小人看重的是利益。)

34、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摘《论语》(看见有德行或才干的人就要想着向他学习,看见没有德行的人,自己的内心就要反省是否有和他一样的错误。)

35、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摘《论语》(君子说话要谨慎,而做事则要雷厉风行。)36、朽木不可雕也。——摘《论语》(腐朽的木头无法雕刻。现在用来比喻人不可造就或事物和局势败坏而不可救药。)

37、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摘《论语》(聪明好学,不以向地位低下的人请教为耻,所以称他为“文”。)

38、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摘《论语》(他这种聪明,别人能做到,而他这种装傻,别人便难以做到了。)

39、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摘《论语》(质朴多于文采,就像没有文化人,流于粗俗,文采多于质朴,就流于虚伪、浮夸,只有质朴和文采配合恰当,才是个君子。)

40、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摘《论语》(对于任何事情了解它的人不如喜爱它的人,喜爱它的人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41、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摘《论语》(对天资在中等程度以上的人,可以和他谈论高深的学问;而对于中等以下天资的人,则不可以和他谈论高深的学问。)

42、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摘《论语》(聪明的人喜欢水,因为他性情活跃象水一样流动不息,仁慈的人喜欢山,因为他心地淳厚象山一样厚重。聪明的人好动,仁慈的人好静,聪明的人乐观,仁慈的人长寿。)

43、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摘《论语》(默记所学的东西,坚持学习而不厌烦,教诲别人不知疲倦。)

44、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摘《论语》(如果富贵合乎于道就可以去追求,虽然是给人执鞭的下等差事,我也愿意去做。如果富贵不合于道就不必去追求,那就还是按我的爱好去干事。)

45、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摘《论语》(发愤研究学问,常常忘记吃饭,一旦有所收获便又高兴地忘记了忧愁,连自己的渐趋衰老也没有感觉到。)46、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摘《论语》(如果三个人一同走路,其他两个人中一定有可以做我老师的。他们有优点,我就学习,他们有缺点,我就作为借鉴而改掉。)

47、子以四教:文、行、忠、信。——摘《论语》(孔子从四个方面教育学生:知识、品行、忠义、信用。)

48、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摘《论语》(君子心胸宽广,能够包容别人;小人爱斤斤计较,心胸狭窄。)

49、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摘《论语》(鸟快要死的时候,叫声是悲切的;人快要死的时候,说话是善良的。)

50、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已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摘《论语》(读书人不可以不弘大刚强而有毅力,因为他责任重大,道路遥远。把实现仁作为自己的责任,难道还不重大吗?奋斗终身,死而后已,难道路程还不遥远吗?)

篇五:从苏词看人生

从苏词看人生

月光下的平原

苏轼,他是一位伟大的诗人、文学家、书法家、画家,更是一位政治家、思想家。时至今日的我们,仍在为苏轼的人生境遇所嗟叹,仍在为苏轼的诗词意境所陶醉,仍在为苏轼的思想境界所感悟,仍在为苏轼的生活态度而拜服······苏轼,这已不仅仅是一个人名,他已经成为了一个文化符号,一种文化信仰!

从苏词看人生?且让我们略看苏轼的人生又是怎样的——少时便有“奋厉有当世志”之报国安民的雄心。然而才华彰显的同时,其母程氏病故,此后十年,苏轼又先后遭受丧妻、丧父之痛。而后,在政途上与新党争斗,被责授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而后,新党退,旧党得势;而后,旧党退,新党再得势——苏轼,便夹在了新党与旧党之间,被两方所排挤,虽有被启用一时,但之后不断的排挤和被贬(谪)几乎成为了他仕途(和人生)的全部······

然而,不断的排挤和被贬(谪)又是否会成为了苏轼人生的全部吗?苏轼淡然地笑了,“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

生。”;苏轼放达地笑了,“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苏轼豪迈地笑了,“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

一儒一道一释流,三子各话万千秋。所话所言为何物,一字真言笑不休······

苏轼的人生哲学,是我国古代三个思想体系,即“儒、释、道”的结合与提炼,却不学儒家的案牍劳形,不学道家的太上忘情,亦不学佛家的四大皆空。苏轼徐步抬首,蓦然吟道:“人似秋鸿来有信,事如春梦了无痕。”是的,苏轼用他的诗词,道出了他的人生态度!今日之事要如秋天的鸿鹄候鸟。凡事有信条,有担当,有把握,有作为!过往之事当有若一场春梦,苦痛也罢,美好也罢,平淡也罢,还是梦醒了罢,放开了罢,淡然了无痕了

吧······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这是何等的大智慧,这是何等的高境界!不刻板,不无情,不逃避,不怨尤,何其潇洒!

君不见,正是这种人生态度,苏轼在他那惨淡的仕途上,留下了一串串坚定的脚印,留下了幕幕坚强的背影——在杭州,治大运河,筑西湖堤;在密州,除蝗灾,平匪盗;在徐州,抗洪灾,发煤矿;在登州,改官盐,强海防;在颍州,治水患,赈灾民;在扬州,在定州,在惠州,在儋

州(今海南岛内)······可惜啊,他离皇上越来越远了,那些小官职又怎能实现他“持节云中”的雄心抱负呢?!但,我们所看见的苏轼,是每被贬到一处,都有担当地把他的每一个职务干得尽善尽美达到极致!

“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随遇而安——我们初中时学习苏轼的诗词,老师就不止一次地用这一词语来为我们概括苏轼。那时的我们,又怎能想到,随遇而安,这简简单单的四个字,那是需要何等坚强的心、何等豁达而又负责的人生态度才能达到的大境界啊! “人似秋鸿来有信,事如春梦了无痕。”在此,且再写苏轼的两个梦罢“······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苏轼不忘人,不忘情!纵使不思量,本自亦难忘!那人,早已铭刻在了心中!孤坟千里远,无处话凄凉!那情,只能化作泪水尽情流淌!但我们可以知道,梦醒之后,苏轼能拭去泪水,写下诗篇,而能与他的续妻王闰之举案齐眉,相敬如宾,琴瑟和鸣,是谓更懂情!这就是苏轼,于人,于情!

“遥想公谨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间如梦,一樽还酹江月。”苏轼忘得了故,放得下事!千古风流人物,多少英雄豪杰,都已成为过去,自己

经历的那些苦痛,又算得了什么?且当它故国神游,且让它随浊酒的酹下,放下吧,放下吧·····但我们可以知道,梦醒之后,苏轼能放下酒杯,写下诗篇,更去兴修水利,架桥凿井,赈灾施药,坚持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是谓更为得了世!这就是苏轼,于世,于故!

人、情、世、故——苏轼以他那让人拜服的生活态度,让人拜服的人生哲学,把生活中的人与情,把人生中的世与故,潇洒得宛若吟诗填词般地对待,处理。呜呼!“人似秋鸿来有信,事如春梦了无痕。”,苏词之中看人生,我看到了;你,看到了吗?

2009\04\26 平原有感而作

小舟从此逝

来自精神方面的压力有时对文艺是一种激发和策动,有时,这压力超过人的承受限度,他就会飘然而去,像契诃夫剧本里那个军医,非常坚定地说要远离尘嚣,他恨不得立即转身,“拿上手杖,戴上礼帽”,向某个远方而去。但他要去哪里呢?高山?森林?乡村?不知道,反正他这种要“走”的愿望,颇令我们想起东坡先生的小词“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毂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总之,可以说这是那些身在棘闱、心处湍濑的人,一种心灵歇乏的要求。即如陶渊明,倘若他为五斗米折腰,生活可能要比他采菊东篱要富裕得多,可是他不,他宁愿拂袖而去,到底性格棱层的一面露出来了,到底不够圆顺通融,这难道不是他可爱的地方吗?深潜着的“猛志固常在”,终于冒出水面了,像鱼跃,势也,命也,非造作也!“眄庭柯以怡颜,倚南窗以寄傲”,“傲”字大可玩味。他的向田园归去,为的是“觉今是而昨非”,心无一累,万象俱空,不是深解其中三昧者,断不能道此言。

精通时事,游刃有余的人,在现实生活中把一己的肉身养得富足通泰的人,就觉得那些人走得可笑:他们莫非有病吗?难道出了什么事吗?

没事!只有一种精神方面的荧惑。所以,说压力、说反弹,倒真的不如说是荧惑,也就是为美所迷罢了。又所以,小舟从此逝,并非从此湮没,并非全盘弃绝的死灭,它在另一种精神的通衢,又展开了郁郁的生机。要走,想走,往往只有一个念头,为偶然的因素所促发,就变成了行动。生在西班牙、九岁迁居美国的哲人桑塔耶那,长期在哈佛教书,五十岁那年,他得到一笔遗产。有一天他在讲台上,偶有知更鸟飞来,立在窗格子上,他注意到了,看了一会儿,若有所得又若有所失,他回过头来,向学生说:我与阳春有约!于是他辞去了二十多年的教席,云游欧陆,后于八十九岁上故于意大利。这种与阳春有约,就是同美有约,这时他心情中展现的无边的风月中,那从前的部分甚至变成了可厌憎的牛溲马勃,变成了非本质的遗骸,走啊,走快一点,“拿起手杖”,不要迟疑,甚至生怕已经晚了一步。他真有些像浙人张季鹰——南北朝时他是齐王的幕僚,有一天在洛水边感到秋风的袭来,蓦然想起家乡的菰菜汤羹的甜妙,鲈鱼是何等的美味啊!他终于惕然有思,悟得人生只是“贵适意耳”!“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十丈红尘、人生哀乐,皆成一梦。此身虽在,已绝不是昨天的我了,他就这样回到了他的江南故乡。辛弃疾在名场翻滚一生,多次在秋风起时想起张季鹰,却又欲归未得,心灵成了矛盾厮杀的战场,十分可怜。

最可怜的是现代人,商业势力无限膨胀,消费红尘日渐炽烈,信息软体管道像藤蔓越铺越密,森林减少,媒体无孔不入,即使有小舟从此逝的缅想,也只是有心无力呵。陶渊明的自然高致实在无法模仿,毕竟还有几个人在替他垦荒种地,而姑射山上神人的吸风饮露就更难实行。港台名作家常常驾车出游,后厢装满了奇书异籍,作暂时的“小舟从此逝”,名车代步,衣食有着,即令在大风雪中,也可以安坐豪华驾驶室,用激光数码,捕捉肖邦百年以前的千缕乡愁,可以时时不负“阳春之约”又充分享受了现代工业文明,堪谓善于转圜。在吾侪清寒书生,出入皆难,困居都市,就只好借纸上那些耐读的飘然而去的心情,来减轻消费社会的精神溃疡了。保持远游的心境,不甘向庸碌的生活低头,至少说明还留存着审美的心情和能力——我们还毕竟不是狂瞽的肉人。生物学巨匠达尔文曾经慨叹:“人类的愿望和努力消逝得何等快啊!人类的生涯是何等短暂啊!”字挟风霜,令人伤怀。那么,且让我们在短暂的生涯中把飘然而去的心情化作力量和诗意,看破功利社会怪现象,多生发一点会心的微笑吧。

从苏轼诗词看人生态度

读一首词就是在品味历史文化的厚重,读一首词就是在感知作者的内心世界,读一首词就是在享受古代文学的魅力。忙于复习准备考试的我们,在闲暇时候更应该读一些诗词歌赋以作消遣。或许大多数人喜欢带着耳塞,听听流行歌曲,迷恋在听着情歌流眼泪中。而我却喜欢在轩窗下、书桌旁,陶醉于青灯黄卷的陪伴。而且我认为越忙于复习,压力越大,就越需要这些课外读物来放松自己。翻开《宋词三百首》,苏轼的词总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或许是由于他坎坷的人生经历,

字数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