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体裁作文 > 教育资讯

人类无休止的繁殖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5 03:28:23 体裁作文
人类无休止的繁殖体裁作文

篇一:人类繁殖的秘密

人类繁殖的秘密

篇二:有性繁殖对人类的意义

有性繁殖对人类的意义

人类存在已经很多个世纪了,但是人类的繁殖一直都是有性特征体。但是我们可以想想,大到茫茫宇宙中,小到身边的地球,不仅有有性繁殖,也有无性繁殖。那么为什么人类是有性繁殖为特征体繁衍的呢?

首先是有性繁殖的群落性。因为人类由于有性繁殖,才产生了大大小小的群落,这样在原始社会的那个生活极其困难的情况下,更容易生存下来,也更容易产生群体首领的母氏社会,这样的结构不只是体现父氏个体打猎的危险性,更是群落繁衍后代的必要性。

其次是有性繁殖的规则性。规则决定了只有异性之间可以繁衍后代,同性之间无法繁衍,这也就决定了可以刺激同性之间为了抢夺异性而产生进化体。也就是说,变相的刺激了人类的进化。而且规则可以使同性在生产活动时候更加专心致志的劳动,从而促进了人类群落的生产力进步。 最后是有性繁殖的传承性。繁衍后代不只是让子代生活,更是让子代传承父代的基因,经历,经验,感悟,财富。这种传承性让文明得以长久的发展。

好像看起来有性繁殖对人类的意义重大,但是有性繁殖真的是人类繁衍后代的唯一一条出路吗?我看未必。一切生物都是从无性繁殖开始的,无性繁殖对资源的利用性最高,

在资源少,环境恶劣的情况下,可以大量繁衍后代。那为什么人类却是有性繁殖,这是一个真命题,但也许也是一个伪命题。那就是人类生存的环境不适应无性繁殖,无性繁殖的后果是繁衍后代的数量不可控,地球上的资源容纳不了这么多的物种,所以在一个适合的情况下,人类的祖先才有了有性繁殖。

但是随着人类生产力的发展,无性繁殖对人类的意义可能具有重要的里程碑。因为人类的无性繁殖具有可控性,安全性,科学性。随着科学的进一步发展。可控数量的无性繁殖对人类生产力的提高有很强的推动力。

篇三:唐子建

大自然会给人类留下什么

初二·三班 唐子建

地震、海啸、洪水······二十一世纪刚开始,地球就一次次的将人类带入未知莫测的恐惧中。有人问其原因,殊不知人类自身便是原因,来势汹汹的灾害与人类百年来对大自然的掠夺开发不无关系,然而人类还在继续这些破坏行为。醒醒吧,人类!

我国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经过改革春风的洗礼后,我国的综合国力有了长足的发展。但不可否认的是,对于一个承载着十三亿人口的泱泱大国来说,对于资源的需求量也更大的,我国国土辽阔,自然资源丰富,但人均占有量却很少。胡主席说过“不管多么小的问题,只要乘以十三亿,就会变成一个很大的问题;不管多么可观的财力、物力,只要除以十三亿,那就会变成一个很低的人均所有值”。人口稠密加速着对资源的开发,确实是我国现存的一个软肋。

珍贵的‘‘生命之源’。水资源已经成为了全球所面临的问题,将来可能会成为继石油问题之后,人类的又一巨大挑战。也许,将来人们也会像争夺石油一样,将战争的魔爪伸向水资源丰富的国家。在我国广大的西北内陆﹐人口稠密的华北平原地区﹐水资源一直是困扰人们的一个话题。由于大量的废水﹑垃圾无情的注入河流﹐昔日清澈见底的湖泊、活泼欢快的鱼儿今已成为了回忆。每当看到乌黑发臭的河水﹑可怜的鱼儿﹐我心中就充满愤懑之情。人类啊!难道只有当水资源完全枯竭时才肯善罢甘休吗?醒醒吧!不要让地球上的最后一滴水成为我们的眼泪。

供不应求的粮食资源。几千年前我们的先人利用他们的智慧收获了这来之不易的财富,解决了后世无数人的温饱问题。然而,在这来之不易的“温饱”之中,许多人开始过着饱了就浪费的生活。在我国,乱砍滥伐,生态平衡已遭到破坏﹔计划生育除开导也略带强制,在一定时期内仍不能改变局面。而这些又造成了土地资源的危机,大自然在无情报复着人类。人口猛增,修房造屋,要占地。人多口多,吃粮食多;土少地少,产量就少;这样,出现了人口挤土地,土地挤粮食的现象。如果让这种现象继续下去,我们的子孙势必深受其害,假如没有了粮食,人类将重蹈恐龙之覆辙,这种没有战争的轰鸣,亦没有诸如地震等自然灾害的咆哮。然而,浪费造成饥饿,不知有多少人将倒在饥饿之中,浪费粮食无异于杀戮人类。 日益衰竭的海洋资源。海洋大约占了地球的70%,所以有“三分陆地,七分海洋”之说。海洋是一个聚宝盆,蕴藏着丰富的矿产资源、生物资源、化学资源等多种财富。当人类利用高科技揭开海洋神秘的面纱时,海洋这块地球上最安宁的地方也变成了千疮百孔,一座座石油钻井平台,一艘艘远洋捕捞船。在他们看来,海洋成了谋取经济发展最便捷的途径。一旦发生石油泄漏事件,大量的石油漂浮在海面上,造成了微生物大量繁殖,如赤潮,造成了局部海面含氧量低从而大量生物死亡。我国拥有广阔的领海面积,海洋开采业取得了显著成效。钓鱼岛和黄岩岛事件一直是困扰我国领海的一个焦点,可以说,海洋资源将是未来许多国家发展经济的新宠儿。就是这宝贵的财富如今也遭到了人类的无休止的开发。 ? ?

人类对资源的掠夺式开发与浪费已经带来了严重的后果,在大自然一次次的报复之后,迷茫的人们终于明白为发展经济而盲目的浪费资源是错误的。随着人类迷途知返,于是开始倡导低碳生活,开发洁净新能源。但这些举措能还我们一个碧水蓝天吗?大自然还会原谅人类吗?上海世博会的开办向人类作了诠释,但愿那是人类净化自然的一个起点,而不是一个终点。

21世纪是环保的世纪,是生态的世纪,是可持续发展的世纪。中国离不开世界,世界离不开中国。我们应协调好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的关系。新世纪的主人们,让我们行动起来

吧!留给我们下一代一个碧水蓝天吧!今天,祖国的建设日新月异;明天,可持续发展的中国将更加繁荣昌盛!

辅导教师:李宏庆

篇四:细生网络平台作业答案

思考题1

【1】细胞生物学的学科特点:

1.细胞生物学是从细胞的显微,亚显微和分子三个水平对细胞的各种生命活动开展研究的学科。

2.把结构和功能结合起来,并关注细胞间的相互关系,来了解生物体的生长,发育,分化,繁殖,运动,遗传,变异,衰老和死亡等基本生命现象的机制和规律。

3.是生命科学的重要分支学科。

【2】细胞学说的基本内容:

1.一切生物,从单细胞生物到高等动物和植物均由细胞组成。

2.细胞是生物形态结构和功能活动的基本单位。

3.一切细胞只能来自原来的细胞。

4.机体的一切病理现象都基于细胞的损伤。

【3】细胞生物学发展的主要阶段:

1.细胞的发现和细胞学说的创立:1665年英国人Hooke发现细胞。

2.光学显微镜下的细胞学研究:从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初期,细胞研究的主要内容是应用固定和染色技术,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细胞的形态结构和细胞的分裂活动。

3.实验细胞学阶段:从20世纪初期到20世纪中叶为实验细胞学阶段,细胞学的研究主要是采用多种实验手段对细胞的各种生化代谢和生理功能进行研究。

4.亚显微结构与分子水平的细胞生物学:1993年E.Ruska等人研制出第一台电子显微镜;电子显微镜的发明和20世纪中叶分子生物学的发展,标志着亚显微结构与分子水平相结合的细胞生物学的开端。

5.细胞生物学的发展趋势:我们相信,21世纪初期完成的包括人类在内的生物体基因组序列分析的工作,将引领细胞生物学的快速发展

【4】 一切活细胞都从一个共同的祖先细胞进化而来的证据:

1.所有细胞都有相同的结构,组成和代谢特征。

2.在一切活细胞中组成核酸和蛋白质的化合物是一样的。

3.各种细胞的许多新陈代谢途径是保守的。

4.原核和真核细胞的生物膜具有相似性。

5.一切细胞内都有合成蛋白质的结构--核糖体。

想像地球上生命进化的很早时期,可否假设那个原始的祖先细胞是所形成的第一个仅有的细胞:

可以

【5】比较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异同:

都有细胞膜,细胞质和遗传物质。真核生物比原核多一些细胞器和有核膜包被的细胞核。

【6】以多细胞的形式生存的比较优越的原因:

真核细胞以失去细胞快速生长为代价而变得精巧复杂。由于其更加复杂的结构,它们可以通过分化进行功能的特化。一个生物中不同的细胞可以承担专门的功能且相互合作。随着这种复杂性的提高,多细胞生物能利用单细胞生物所不能利用的食物来源。

【7】原代培养,细胞株,细胞系:

1.原代培养:从机体取出后立即培养的细胞,此首次培养称之为原代培养。

2.细胞株:通过选择法或克隆形成法从原代培养物或细胞系中获得具有特殊性质或标志物称为细胞株。

3细胞系:细胞株中的细胞在传50代以后将会出现退化死亡,不再传代下去,但在培养的细胞中偶尔也会产生无休止增殖的变异细胞。

【8】讨论并比较电子显微镜和光学显微镜的优点及缺点 :

光学显微镜:优点:纯光学放大,放大倍率较高,成像质量较好。缺点:无法观察到微细结构

电子显微镜:优点:放大及分辨率比光学显微镜高。缺点:电子对生物样品损伤极大,染料的保护则破坏了样品本身的形态;

电子显微镜的样品缺乏有效的tag(如光镜中的GFP);电镜没办法看活动的样品;电镜是黑白的。

【9】电子显微镜和光学显微镜的主要差别:

(1) 照明源不同:电镜所用的照明源是电子枪发出的电子流,而光镜的照明源是可见光(日光或灯光)。

(2)透镜不同:电镜中起放大作用的物镜是电磁透镜(能在中央部位产生磁场的环形电磁线圈),而光镜的物镜则是玻璃磨制而成的光学透镜。

(3)成像原理不同:在电镜中,作用于被检样品的电子束经电磁透镜放大后打到荧光屏上成 像或作用于感光胶片成像。其电子浓淡的差别产生的机理是,电子束作用于被检样品时,入射电子与物质的原子发生碰撞产生散射,由于样品不同部位对电子有不同散射度,故样品电子像以浓淡呈现。而光镜中样品的物像以亮度差呈现,它是由被检样品的不同结构吸收光线多少的不同所造成的。

(4)分辨率:光学显微镜因为光的干涉与衍射作用,分辨率只能局限于02-05um之间。电子显微镜因为采用电子束作为光源,其分辨率可达到1-3nm之间,因此光学显微镜的组织观察属于微米级分析,电子显微镜的组织观测属于纳米级分析。

(5)景深:一般光学显微镜的景深在2-3um之间,因此对样品的表面光滑程度具有极高的要求,所以制样过程相对比较复杂。扫描电镜的精神则可高达几个毫米,因此对样品表面的光滑程度几何没有任何要求,样品制备比较简单,有些样品几何无需制样。体式显微镜虽然也具有比较大的景深,但其分辨率却非常的低。

放大倍数:光学显微镜有效放大倍数1000X。电子显微镜有效放大倍数。

(6)所用标本制备方式不同,电镜 观察所用组织细胞标本的制备程序较复杂,技术难度和费用都较高,在取材、固定、脱水和包埋等环节上需要特殊的试剂和操作,最后还需将包埋好的组织块放人超薄切片机切成50~100nm厚的超薄标本片。而光镜观察的标本则一般置于载玻片上,如普通组织切片标本、细胞涂片标本、组织压片标本和细胞滴片标本。可达到1000,000X

(7)应用领域:光学显微镜主要用于光滑表面的微米级组织观察与测量,因为采用可见光作为光源因此不仅能观察样品表层组织而且在表层以下的一定范围内的组织同样也可被观察到,并且光学显微镜对于色彩的识别非常敏感和准确。电子显微镜主要用于纳米级的样品表面形貌观测,因为扫描电镜是依靠物理信号的强度来区分组织信息的,因此扫描电镜的图像都是黑白的,对于彩色图像的识别扫描电镜显得无能为力。扫描电镜不仅可以观察样品表面的组织形貌,通过使用EDS、WDS、EBSD等不同的附件设备,扫描电镜还可进一步扩展使用功能。通过使用EDS、WDS辅助设备,扫描电镜可以对微区化学成分进行分析,这一点在失效分析研究领域由为重要。使用EBSD,扫描电镜可以对材料的晶格取向进行研究。

思考题2

1.(1)生物膜主要由脂质、蛋白质、糖类组成(2)①磷脂分子是含量最多的脂类,构成膜的基本骨架 ②糖类通过共价键与脂分子和蛋白结合,分布于质膜的外侧面,参与细胞与环间的相互作用可能作为细胞表面受体,参与细胞的识别、黏附及信号转导等 ③膜的重要功能主要由膜蛋白完成,膜内在蛋白通过单次穿膜、多次穿膜、多亚基穿膜而镶嵌在脂双层中,膜外在蛋白依靠电荷和氢键的作用与整合蛋白或膜脂的极性头部结合,脂锚定蛋白以共价键与脂双层内的脂分子结合。有的蛋白是酶,起催化作用;有的蛋白是运输蛋白,转运特定分子或离子进出细胞;有的作为受体,接受各种化学信号 。

2.①因为膜脂质分子中亲水的小基团在分子的末端与带负点的磷酸基团一起形成高度水溶性的亲水头;脂肪酸链长短不一,通常由14∽24个碳原子组成,一条烃链不含双键,一条含有一个或几个顺式排列的双键,故具有极性,疏水 ②双亲性分子既有亲水性又有疏水性 ③脂双层具有作为生物膜理想结构的特点:a.构成分隔两个水溶性环境的屏障。脂双层内为疏水性的脂肪酸链,不允许水溶性分子、离子和大多数生物分子自由通过,保障细胞内环境的稳定。b.脂双层是连续的,具有自相融合形成封闭性腔室的倾向,在细胞内未发现有游离边界,形成广泛的连续膜网。当脂双层受损伤时通过脂分子的重新排列可以自动再封闭。c.脂双层具有柔性是可变形的,如在细胞运动、分裂、分泌泡的出芽和融合及受精时都涉及膜的可变形。

3.①膜蛋白有的是运输蛋白,转运特定的分子或离子进出细胞;有些是结合于质膜上的酶,催化与其相关的生化反应;有些起连接作用,连接相邻细胞或细胞外基质成分;有些作为受体,接受周围环境中各种化学信号,并转导至细胞内引起相应的反应。②膜蛋白以多种方式与脂双层结合:膜内在蛋白以单次、多次、多亚基的方式穿脂双层;膜外在蛋白有的非共价结合在脂类分子头部极性区或穿膜蛋白亲水区的一侧,间接与膜结合,有的位于膜的胞质一侧,通过暴露于蛋白质表面的螺旋的疏水面与脂双层的胞质面单层相互作用而与膜结合;脂锚定蛋白以共价键与脂双层内的脂分子结合。

4.①膜脂的不对称性:人红细胞膜中,绝大部分的鞘磷脂和磷脂酰胆碱位于脂双层的外层中,而内层中磷脂酰乙醇胺、磷脂酰丝氨酸和磷脂酰肌醇含量较多。 ②膜蛋白的不对称性:血影蛋白分布于红细胞膜内侧面,酶和受体多位于脂膜的外侧面。③膜糖的不对称性:细胞膜糖脂、糖蛋白的寡糖侧链只分布于质膜外表面,而在内膜系统,寡糖侧链都分布于膜腔的内侧面。 5.①通道蛋白介导的是被动运输,通道是双向的,离子的净通量取决于电化学梯度,通道蛋白在转运过程中不与溶质分子结合。②离子通道对被转运离子的大小和所带电荷都有高度的选择性。只有大小和电荷适宜的离子才能通过。③转运速度高,通道每秒内允许通过的特定离子比载体蛋白所介导的最快转运速率高约1000倍。④多数离子通道不是持续开放,离子通道开放受“闸门”控制,即离子通道的活性由通道开或关两种构象所调节,以对一定的信号做出适当的反应。

5.(1).介导被动运输,通道是双向的,转运过程不和溶质结合(2)对被转运的离子大小和所带电荷都有高度的选择性(3)转运速率高(4)并不持续开放

6. 胞饮作用是细胞非特异性地吞入液体和可溶性物质的过程。根据细胞外物质是否吸附在细胞表面,将胞饮作用分为两种类型:一是液相内吞,这是一种非特异性的固有内吞作用,通过这种作用,细胞把细胞外液及其中的可溶性物质摄入细胞内;另一种是吸附内吞,在这种胞饮作用中,细胞外大分子及小颗粒物质先以某种方式吸附在细胞表面,因此具有一定的特异性。而吞噬作用是吞噬细胞摄入颗粒物质的过程, 没有特异性 。

7. DNA分子由两条相互平行而方向相反的 多核苷酸链组成 ,即一条链中磷酸二酯键连接的核苷酸方向是5′→3′,另一条是3′→5′,两条链围绕着同一个中心轴以右手方向盘绕成双螺旋结构。螺旋的主链由位于外侧的间隔相连的脱氧核糖和磷酸组成,双螺旋的内侧由碱基构成,即一条链上的A通过两个氢键与另一条链上的T相连,一条链上的G通过三个氢键与另一条链上的C相连,这种碱基间的配对方式称为碱基互补配对原则。螺旋内每一对碱基均位于同一水平面上,并垂直于螺旋纵轴,相邻碱基对之间距离为0.34nm,双螺旋螺距为3.4nm。

9.①在细胞膜内侧,α亚基与Na+ 结合后,促进ATP水解为ADP和磷酸,磷酸基团与α亚基上的一个天冬氨酸残基共价结合使其磷酸化,ATP水解释放的能量驱动酶蛋白构象改变,使与Na+ 结合的位点转向膜外侧,酶蛋白失去对Na+ 的亲和性,从而将Na+ 释放到胞外。3个Na+ 被释放后,在酶蛋白就获取2个K+ ,K+ 与磷酸化的α亚基结合后促使其去磷酸化,结果酶的构象又恢复原状,并失去对K+ 的亲和力,将K+ 释放到胞内,完成一个循环。② 生物学意义:水解一个ATP分子,可输出3个Na+ ,转入2个K+ 。对调节渗透压维持恒定的细胞体积、保持膜电位、为某些物质的吸收提供驱动力和为蛋白质合成及代谢活动提供必要的离子浓度等 。

10. ①物质运输,转运特定分子或离子进出细胞②信息识别,接受周围环境中各种化学信号,并转导至细胞内引起相应的反应③有些膜蛋白是酶,催化与其相关的生化反应④有些起连接作用,连接相邻细胞或细胞外基质成分⑤保护润滑

11.① 毛地黄为重要的强心药,可兴奋心肌,增强心肌的收缩力,改善血液循环②乌本苷是钠离子和钾离子泵抑制剂,在膜外占据钾离子的结合位点后,Na+-K+-ATP酶活性被抑制。当一种药物过多时, 心脏方面的症状是各种类型的心律失常并存或先後出现,如心动过速或过缓,心律改变如过早搏动、二联律,阵发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各级房室传导阻。心室颤动和心室静止是最严重的心律失常,可直接危及生命。最後发生惊厥、虚脱、昏迷等。

12.维持膜蛋白在膜外的疏水作用 是穿膜蛋白有疏水穿膜区,帮助蛋白质折叠为三维结构的作用力是氢键、离子键和疏水键等。

13.可能是Na+-H+ 泵

14.AQP1是由四个相同的亚基构成,每个亚基的相对分子质量为28kDa,每个亚基有六个跨膜结构,AQPl在质膜中以四聚体的形式存在,每个单体都由6个贯穿膜两面的长a螺旋构成基本骨架,其间还有两个嵌入但不贯穿膜的短a螺旋[4]。每个单体蛋白的中空部分都形成具有高度选择性的通道,只允许水分子跨膜运输而不允许带电质子或其他离子通过,在功能上都可以作为一个独立水通道。在跨膜结构域2与3、5与6之间有一个环状结构,是水通过的通道。

15.细胞膜主要由蛋白质分子和脂类分子构成。在细胞膜的中间,是磷脂双分子层,这是细胞膜的基本骨架。在磷脂双分子层的外侧和内侧,有许多球形的蛋白质分子,它们以不同深度镶嵌在磷脂分子层中(图3-1-2),或者覆盖在磷脂分子层的表面。这些磷脂分子和蛋白质分子大都是可以流动的,可以说,细胞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细胞膜控制物质进出细胞,和外界进行信息交流。

16.第一种解释更符合脂双层的装配原理。如果是第二种方式,脂双层将不利于蛋白质变构,与外界进行信息交流能力差。

17.被动运输是种从高浓度到低浓度,不需细胞提供能量的运输方式;主动运输是一种载体蛋白介导的物质逆电化学浓度、从低浓度到高浓度的穿膜转运方式。

20.脂双层流动性差。

21.①穿膜蛋白以一次或多次穿

人类无休止的繁殖

膜的α螺旋或β筒形式②膜外在蛋白,与膜质的极性头部或内在蛋白亲水区以非共价键相互作用间接与膜结合③胞质内的脂锚定蛋白以共价键与脂双层中的某些脂肪酸链结合,质膜外表面的蛋白以共价键与磷脂酰肌醇相连的寡糖链结合。有许多锚定蛋白,膜的流动性会下降

22.①主动运输为小分子物质逆浓度或电化学梯度穿膜转运②耗能,可直接利用水解ATP或利用来自离子电化学梯度提供能量③需要膜上特异性载体蛋白介导

23.新生儿呼吸窘迫症是由于肺表面缺乏相应活性物质,肺PS的分泌合成作用下降,PS再循环途径的阻断,或者因肺泡腔内液体过多(转运障碍、高渗出),均可以使PS不足。病理性渗出液含大量血浆蛋白,在肺泡腔内干扰和抑制PS功能。出生时吸入、肺炎、肺发育不良、肺出血,以及窒息缺氧性损害等出生早期病况,均可与上述病理生理相关等。早产儿肺内肺表面活性物质的磷脂总量,只有足月儿的10%~30%,或更低,且缺乏SP-A、B、C等主要肺表面活性物质蛋白,因而在数量和质量上均劣于足月儿,是发生RDSN的主要原因。应用外源性肺表面活性物质制剂,可以迅速提高肺内的肺表面活性物质含量。将肺表面活性物质经气道滴入RDSN患儿肺内后,肺表面活性物质磷脂会立即被肺泡上皮细胞摄取,并逐渐强化内源性肺表面活性物质的功能活性,特别是促使SP-A、B、C的合成分泌。

24.答:动脉硬化是细胞内胆固醇过多,胆固醇有稳定细胞膜的作用,所以导致动脉管壁细胞运动受阻,因此动脉硬化。 25.哺乳动物成熟红细胞寿命短,哺乳动物未成熟的红细胞有细胞器和细胞核,而成熟的红细胞是完全没有任何细胞器的,但血红蛋白是细胞自身合成的。在成熟之前有线粒体、核糖体等细胞器。其细胞是在骨髓中发育的,在发育的过程中,未成熟的红细胞利用未消失的核糖体等场所合成大量血红蛋白,当发育成熟后,血红蛋白已经基本合成完毕,各种细胞器和细胞核开始消失,同时这些红细胞开始离开骨髓,进入血液,行使其功能。

25.答:没有细胞核和其他细胞器

26.钠离子和葡萄糖以同一方向穿膜运输,间接利用ATP水解能量。小肠上皮细胞顶端质膜中钠离子/葡萄糖协同运输蛋白,运输两个钠离子的同时转运一个葡萄糖分子,使胞质内产生高葡萄糖浓度;质膜基底面和侧面的葡萄糖易化扩散运输蛋白,转运葡萄糖离开细胞,形成葡萄糖的定向转运。Na+-K+泵回流到细胞质中的Na+转运出细胞,维持Na+穿膜浓度梯度。

27.葡萄糖、核糖核酸、Ca+、氮分子、水、乙醇

29.将红细胞分离后放入低渗溶液中,水很快渗入到细胞内部,使红细胞膨胀、破裂,从而释放出血红蛋白(是红细胞中惟一一种非膜蛋白),此时的红细胞就变成了没有内容物的空壳,由于红

篇五:第一章第三节学业水平达标

人类在长期与环境的共存和斗争中逐渐认识了环境。据此完成1~3题。

1.下列有关环境观的认识,正确的是( )

A.人类对其赖以生存的环境的认识就是环境观

B.环境观是科学世界观的一部分

C.环境观决定了人对环境的态度,并不制约人类在生产和生活中的行为

D.环境观不仅决定了人类对环境的态度,而且制约着人类在生产和生活中的行为

2.传统的环境观认为( )

A.人与环境之间应协调发展

B.自人类学会制造第一件工具开始,就开始了对自然的征服,但是只有到了工业社会,人类才真正实现了征服自然的愿望

C.人类不是自然界的主人

D.天人合一

3.下面对人地关系的认识符合新的环境观的是( )

A.自然环境对人类发展起决定作用

B.人类可以成为自然界的主宰,可以无休止地向环境索取资源

C.十七大报告中提出的科学发展观,节能减排

D.发展经济必然产生环境问题

解析:第1题,环境观是人类对其与赖以生存的环境相互关系的基本认识,是世界观的一部分,正确的环境观才是科学世界观的一部分。环境观不仅决定了人类对环境的态度,而且制约着人类在生产和生活中的行为。第2题,传统的环境观是一种人地对立的观点,它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忽视环境的客观规律。尤其是进入工业社会后,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类对环境的干预更强,出现了严重的环境问题。第3题,新的环境观强调人地协调,只有保持同环境的平衡与协调,才能生存和发展。人与环境的关系是平等的,既不能夸大人的作用,也不能夸大自然环境对人的限制,人与环境应共同发展。

答案:1.D 2.B 3.C

4.以下主张和观点,符合可持续发展的是( )

A.可持续发展就是要实现经济持续增长

B.鼓励高消费,提高生活质量,实现社会持续发展

C.人口数量愈少,愈有利于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

D.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保护全球环境中都有责任和义务,发达国家应当承担更大的责任

解析:选D。可持续发展是包括生态持续发展、经济持续发展、社会持续发展的复合系统,单纯地发展经济,不但会造成生态的破坏,而且也不利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鼓励高消费会造成资源的短缺和环境的破坏。人口数量与经济的发展相适应就有利于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而不是人口数量越少越好。

5.评价下列活动是否符合可持续发展,并说明理由。

(1)为获取粮食多施化肥。

(2)渤海湾实行伏季休渔政策。

(3)天津放飞500万只园林害虫的天敌国氏啮小蜂,除害效果明显。

(4)建立自然保护区。

(5)大力发展私家车。

解析:分析某一项活动是否符合可持续发展,要看其本质是否有利于保护环境和生态平衡,是否利于人类发展。由此可知,(1)(5)不符合,(2)(3)(4)符合,理由针对活动内容分析即可。

答案:(1)不符合。过多施用化肥易造成土壤板结。

(2)符合。伏季休渔可促进鱼类繁殖和生长。

(3)符合。生物治虫无污染,利于生态平衡。

(4)符合。保护生物的多样性和生态系统。

(5)不符合。易导致环境污染和交通拥挤。

一、选择题

1.新的环境观主张( )

A.自然是主宰,人类必须完全适应自然

B.人类是能动的,人类能依据自己的意愿利用和改造自然

C.人类与环境和谐相处,即“天人合一”

D.宁可舍弃发展,也要保护好子孙后代的环境

解析:选C。新的环境观并不否定发展,也并不主张人类完全适应自然,而是强调人类和环境是平等的,人类与环境要和谐相处,同时发展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条件。

2.下列说法反映了新的环境观的是( )

①“只有一个地球”的公益广告

②保护生物多样性

③“盛世滋丁,永不加赋”

④提倡塑料袋购物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解析:选A。“盛世滋丁,永不加赋”是鼓励生育的政策,容易导致人口过度增长,使人地矛盾更加尖锐。使用塑料袋购物容易造成“白色污染”。

可持续发展是人类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据此回答3~5题。

3.可持续的经济发展观认为( )

A.经济发展就是经济增长

B.经济发展的内涵大于经济增长

C.GDP是衡量经济发展的主要指标

D.可以用经济增长代替经济发展

4.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要保持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就应更多地从环境中索取,满足生活、生产的需要

B.近几年来,夏天越来越热,除了温室效应外,太阳高度也变大了

C.保护环境最好的办法是依法办事,以经济规律办事,个人的力量是微不足道的

D.水土流失和荒漠化是我国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

5.可持续发展的消费观坚持( )

A.鼓励消费,刺激生产 B.多投入,多产出

C.多利用,少排放 D.不投入,不产出

解析:经济增长仅是经济发展的一部分。可持续发展观的消费要求是生产投入少、多产出,消费时提高利用率,少排放。

答案:3.B 4.D 5.C

6.人类提出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是因为( )

①人类面临多个严重的全球性问题 ②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矛盾尖锐 ③人类反思了传统发展模式所带来的种种弊端 ④可持续发展是使人地协调发展的必由之路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②③④

解析:选D。人类重新审视了自己的行为,反思了传统发展模式带来的种种弊端,人类认识到要想继续生存和发展,就必须改变目前的发展方式,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7.下列叙述中,关于人类对待环境的态度,正确的是( )

A.不再开发自然资源,使环境恢复原貌

B.无限地扩大自然保护区

C.由于自然资源的生产潜力可以不断扩大和提高,人类可以无限制地从环境中获取物质和能量

D.正确协调人类自身发展、生产力发展与环境发展的关系

解析:选D。人类既要从环境中获取自我发展所需的物质与能量,又要保持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因此人类的生产活动应与环境相协调。

8.(2011年福建厦门第一次联考)下列人类活动有利于人地关系协调的是( )

A.盛世滋丁、永不加赋

B.取缔小煤窑、关闭小电厂

C.围湖造田、扩大耕地

D.使用化肥,提高粮食产量

解析:选B。A选项会刺激人口过度增长;C选项会造成湿地面积缩小;D选项长时间使用化肥会使土壤板结。

9.(2011年宜昌模拟)下图所示的生产模式最可能适用的地区及其优点是(

)

A.东北森林地区;利于林区经济发展

B.西北沙漠地区;利于生态环境改善

C.江南丘陵地区;利于循环经济发展

D.青藏高原地区;利于充分利用太阳能

解析:选C。由图可知,该地将畜禽饲养和农作物种植结合起来,利用秸秆生产食用菌,利用畜禽的粪便生产沼气,所以该生产模式适合以种植业为主,人多地少、能源短缺的农业区。

二、综合题

10.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我国的可持续发展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中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性是:

①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

(3)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内容是( )

A.人类与环境和谐共处

B.人类尽可能地索取自然资源

C.人类不要向环境释放废弃物

D.环境无条件地为人类提供服务

(4)下列人类活动中,具有可持续发展意义的是( )

A.20世纪30年代美国开垦中西部大草原,引起“黑风暴”

B.发展热带雨林迁移农业

C.在长江河床大力挖沙出售,既有经济效益,又疏浚了航道

D.我国在中西部一些地区实施“退耕还林”战略

解析:长期以来,由于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导致环境不断恶化,资源日益匮乏。如何协调人与环境的关系,保持资源的永续利用,成为当前人类面临的严峻问题。在1992年通过的《21世纪议程》中明确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即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不应以牺牲地球环境和资源为代价,不应只顾眼前利益,而不考虑子孙后代的生存需要,必须处理好“人类—环境—发展”之间的关系,走可持续发展之路,这也是人类的唯一选择。本题涉及可持续发展的内涵、思想、行为等,同时联系中国实际理解可持续发展。

答案:(1)生态持续发展 社会持续发展 经济持续发展

(2)庞大的人口压力 资源短缺令人担忧 深刻的环境危机

(3)A (4)D

11.读“贫困山区恶性循环或良性转变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

(1)将代表不同含义的字母分别填入图中空白框中,每个字母限填一次。

A.对资源、环境的压力增大

B.发展生态农业

C.走科教兴国、可持续发展农业之路

D.人均收入减少

E.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F.环境退化

G.将森林开辟为耕地以增加粮食生产

H.提高环境质量

(2)在上述各项中,摆脱恶性循环的关键在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传统的环境观忽视了森林的____________价值,可持续发展观重视了土地资源使用的____________。

(4)新的环境观与下列哪种人地观相吻合( )

A.依赖自然而生存的观点

B.改造自然求发展的观点

C.人地关系协调发展的观点

D.人定胜天的观点

解析:传统的环境观对于自然资源的环境价值往往被忽视。森林资源具有调节气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等功能,将其开垦为耕地,会导致环境退化、贫困等恶性循环。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是农林牧综合治理,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新的环境观认为,人类只有同自然界保持平衡与协调,才能生存与发展。

答案:(1)左边上为D,下边自左向右为G、F、A,右边上为B,下边自左向右为H、E、C

(2)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3)环境 方式

(4)C

12.(2011年东北师大模拟)2010年11月29日至12月10日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第16次缔约方会议暨《京都议定书》第6次缔约方会议在墨西哥坎昆举行,这次大会是继丹麦哥本哈根气候大会之后的又一场同级别的气候变化谈判。会议期间,“绿色和平”组织在坎昆的一个海滩上将多国地标建筑模型放置于海水中(如图)。

(1)“绿色和平”组织意在警示人们什么?

(2)请从衣、食、住、行角度各举一例来避免如上图中的景象变为现实。

答案:(1)全球变暖。(或海平面上升)

(2)(答题思路:围绕低碳生活,合理即可给分)衣:自然着装,顺应天时随天气适当增减衣物;食:提倡素食,禁食野生动物;住:北方冬季保证门窗密封;适度使用空调,节能减排;行:提倡步行;骑自行车出行;选用公共交通方式出行。

体裁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