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体裁作文 > 教育资讯

打开世界的钥匙作文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4 13:24:57 体裁作文
打开世界的钥匙作文体裁作文

篇一:给学生一把打开作文之门的钥匙

给学生一把打开作文之门的钥匙

作者:王晓云

来源:《新课程·上旬》2013年第11期

摘 要: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作文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引导学生有感而发。

关键词:兴趣;积累;多媒体

小学生初学写作文最大的困难就是“无话可说”。因此,许多学生看到作文题目后,总是抓耳挠腮,无从下笔。究其原委,除了学生生活视野狭窄外,其主要的“症结”还是教师缺乏灵活多样的作文指导手段。

一、注重引导,激发兴趣

作文教学的主体是学生,而起主导作用的却是教师。因此,教师针对不同的文体给学生指出作文的思路来,就可解决学生“无话可说”的“症结”。

如,指导学生写《我学会了玩滑板车》这篇作文,我重点抓住“学会”这一题眼对学生加以指导。我重点进行了强调:我们不管学习什么本领和技巧,不可能一次就能学会。学的过程中,总会一次次败下阵来。而学滑板车也是这个道理,你登上了滑板车后,肯定会摔跤的。摔了跤后有什么感觉?从中悟出了什么道理?后来又是怎样操作的?

二、制作课件,激发兴趣

近年来,随着现代高科技电教手段走进了课堂,教师如果把作文教学和多媒体教学手段结合起来,便可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指导学生写《欢乐的元宵节》这篇命题作文时,我在备课时提前从网上截取了节日里放礼花的不同造型和画面。当在黑板上出示了题目后,我便打开了大屏幕,让学生认真观察礼花的不同造型和画面,并让学生对画面进行比喻描写训练,由于学生亲眼观察了礼花的不同造型和画面,有的把礼花比喻成了“天女散花”,有的把礼花比喻成了“秋菊绽放”,有的把礼花比喻成了“银河流淌”……结果,本次作文收到了最佳的教学效果,学生都写出了高质量的作文。

三、现场实践,激发兴趣

通过多年来的教学实践,我深刻地体会到:学生的写作能力来源于学生的写作实践活动。因此,在指导学生写活动类的作文题前,我都要组织学生深入现场亲自实践和观察,让学生加以体验,为作文训练奠定下坚实的基础。

如,下雪天,我给学生出示了《堆雪人》的作文题后,先利用一节课的时间把学生带到操场上举行了一场堆雪人的大赛。让学生把堆雪人的过程详细地加以体验,并现场进行了笔录。由于学生兴趣盎然,并亲手进行了实践。结果,第二节课只用了一节课的时间就完成了本次作文训练,几乎每个学生都写出了生动精彩的作文。

总之,作文教学对于小学生来说,教师认真加以引导才是关键。学生在教师的牵手引导下,渐渐地不再“摔跤”了,便可大胆地放开手来,自己“走路”。最终用教师交给的一把把“钥匙”打开一把把“锁子”,走进作文成功的大门。

(作者单位 山西省大同市营房学校)

编辑 薛直艳

篇二:开启我心灵的钥匙作文

开启我心灵的钥匙作文

开启我心灵的钥匙

读书是可以随时随地的读,能随时随地看的书,最当数《读者》,记不清是什么时候和你邂逅,记不清是什么时候开始爱不释手,记不清是什么时候起被你迷得神魂颠倒。轻轻一册在手,让我忘记时光流转,一口气读完,方才罢手,静心品味,余味远长,复又扎入其中,用心灵的语言和默默地交流,或闭上眼睛,用心聆听,感受浮躁过后的平静或内心的感动。

记得最初遇见你时的我,还很懵憧,那时不会欣赏你优美的文字,最爱的是你的漫画与幽默,你的画没有浓烈浪漫的色彩,只是简单的黑白世界,可从这黑白天地中,以我那时的年纪理解能力却也能看出其中的乐趣。你的幽默着实令我在同学面前风光了一把,我总是憋住笑意将你的幽默转述给同学们听,成了班里公认的幽默大王。课间,我的位置成了欢乐的海洋,而你却是我们欢乐的源泉。

慢慢的,我的视线在你身上扩散,名人言论,趣味科学,人与自然,历史一页,生物世界,美文赏析……无一不引人入胜,你的世界填充了我的世界,你猎及的范围很广,贯穿古今中,我跟着你的脚步追寻国际形势的动向,见识北国冰雪,欣赏南国风光,穿越时空,了解古人的抱负,知道现代人的志向。你给我绍了那么多的名人名著,让我终身受益非浅。

世界是纷繁芜杂的,心灵更需要滋养,你的淡泊,如一股清泉洗涤着欲望烈火炽烤后皲烈的大地,你的单纯,如晨曦的第一缕阳光,穿透迷雾播撒灿烂,在物欲横流,杂乱书籍充斥市场的今天,你如世外桃园,将所有的利欲挡在身外,让欣赏你的人置身在一片纯净的蓝天下。

你是开启我心灵大门的钥匙,你多年的陪伴,你让我知道,多一分宽容,世界会更加和谐,多一分关心,世界会更加>温暖。多一分友爱,世界会更加灿烂。你让我知道,人生的路是每个人必须走的,即使布满荆棘,也要勇敢的走下去,再汹涌的海浪也能扬一片风帆。

811 姜亦凡

篇三:观察——开启作文天地的金钥匙

观察——开启作文天地的金钥匙

【内容摘要】小学中年段是学生踏进习作的第一个台阶,当他们站在习作天地的大门前,靠什么来开启这扇大门,去感受习作世界的奇妙呢?要打开这扇门,途径应该是多种多样的,但是,在这其中,学会观察,掌握观察的方法,无疑是让学生握住了一把金钥匙。在生活中观察使无处不在的,只要能把握这些观察的元素,让学生学会多角度,多层面来感受观察的乐趣,使学生爱上习作便是水到渠成之功。

【关键词】观察 习作

在《新课标》第二学段(3-4年级)习作一项中指出:“留心周围事物,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说明观察能力是习作最重要的基础实不为过,鲁迅先生在《给董永舒》结尾处写到“此后如要创作,第一须观察??”强调了观察在习作中的重要性。教会学生正确的观察方法,教给学生有关的观察知识,培养学生一定的观察能力,养成学生良好的观察习惯,是小学生习作入门的指导,也是获得一切知识的首要步骤。

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比较持久的借助各种感觉器官接受外部特征的心理活动,目的是看清事物具体属性和总体属性,观察力是对客观事物的分析和综合的能力。观察力为学生从事学习、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奠定了基础,它好比一把金钥匙,可以开启学生智慧之锁,使之与外部世界有了更多的联系。而且,观察是学生的一种主动行为,能够把学生的注意力充分调动起来,对观察对象会更深入细致地了解,这种主动探究的过程,能够使所获得的信息可以更容易作为长期记忆进行保存,这无疑也是学生积累起来的一笔财富。

一、工欲利其事,先必利其器

事物的表象以感性形态存在,具有可见、可闻、可触的直观性特点。人们通过感官便可占有事物表象,心理学研究表明,感觉反映的仅仅是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知觉才能反映事物的整体,也就是只有综合不同感官感觉才能形成知觉,在观察过程中要积极开动所有感官,产生多种感觉的心理效应,让众多表象进入大脑,形成完整的印象,为文章写作提供丰富的材料。什么是观察?观察是一种练习,是对我们每个观察的人的五种感官的训练,即对眼、耳、鼻、舌、手的训练。观察,不仅仅是用眼看的意思,还有“调查、考察、体验”的意思。打两个形象的比喻说吧,观察就好像了解万物的“窗口”,观察又好比拍摄照片的“镜头”。要想获得充足的习作材料,写出充满生活气息,富有真情实感的好作品,

光靠视觉──眼睛,那是远远不够的。还要调动五官,也就是眼睛、耳朵、鼻子、舌头、身体一齐工作。认真地观察、了解,研究一切人物、事情和事物(动物、植物、静物),使头脑里同时得到多种获取材料的通道。做到不但观察形态,听音响,辨别味道,而且感觉事物的冷暖,将这些感觉,构成一个完整、统一的画面。中年段的习作大多基于学生对日常生活的观察,没有好的观察习惯,就等于一堆杂乱无章的信息从不曾有规律地编排,所以,学生写的作文就出现记忆零散的现象。因此,让学生进入习作天地的大门之前,就要先让学生学会观察,学会运用自身的“五员大将”——眼、耳、口、鼻、手,来帮助自己感知事物的本质现象。“工欲利其事,先必利其器。”只有握住观察这把金钥匙,才能更顺利地开启习作天地的大门。

为了让学生了解自己身体上还有这么多的“秘密武器”,我设计了一节开放式的活动课,在一个华丽的小盒子里,装了两个鸡蛋,一生一熟,要求学生在不敲开蛋壳的前提下,能用什么方法来区分生鸡蛋和熟鸡蛋。通过学生的各种试验,利用了自己身体的各种器官进行观察,并且让学生做好观察的记录,每个学生都可以按照自己想得到的方式来观察这两只鸡蛋。

学生是活跃的,而且敢于进行尝试,在明确要求的情况下,他们为了揭开谜底,千方百计进行探索,探索的过程,让他们不由自主地用上各种观察的方式,所以,不是学生不懂得如何观察,而是他们缺乏有效的观察指导,以及良好的观察习惯,明明手握利器,去不懂得好好利用,教师不管如何设计教学环节,只要

能提供一切机会给学生,让学生亲身体会,才能极大地发挥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观察的功能。

二、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对于教师而言,就要在习作教学中积极引导学生观察生活,很多时候教师在这一步骤上往往只停留在理论说教上,缺少实际的指导。对于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个性,他们对生活的感知、理解和态度都有一定程度的差异,因此,指导学生去细心观察和描摹生活,启发和激活学生的感官、经验和思路。对观察的指导不能单纯靠空洞的理论说教,离开具体的生活,教师的指导就没有着落。要把知道落到实处,应该有计划地积极开展课内科外活动,在具体的活动中知道学生观察什么,怎么观察。生活,唯有生活才能给我们提供更多的观察元素。中年段的学生要学会留心周围的事物,也就是说,他们的意识逐渐从关注自我,转换到关注周围,在关注范围扩大的同时,对本身已经存在事物的发现,会让他们迫不及待地想交流、想表达。所以,开发这方面的观察资源,实在是提供给学生一种全新的体验。观察是对周围世界事物和现象的有意识、有计划的察看、了解。写作的观察不同于一般的随意“观看”,它需要观察者仔细专注地察看对象的特征,并的对这些特征作出自己的分析、评判、选择、记忆,使之成为自己的第一手有价值的写作材料。正如福楼拜教导莫泊桑时所说:“要长时间很注意地去观察,以便发现别人没有发现和没有写过的特点。任何事物里,都有未曾被发现的东西,??为了要描写一堆篝火和平原上的一棵树木,我们要面对着这堆火和这棵树,一直到我们发现了它们和其他的树和其他的火不相同的特点的时候。”

为了让观察与写作更好地结合,我在双休日安排学生帮助父母洗碗,并把过程详细地写下来。其实,这些家务,中年级的学生完全可以承担,或者也有很多的学生已经在做这样一件事,但是,平时是为了做家务而洗碗,这次是为了写作而洗碗,要求不一样,那么学生在对待洗碗的态度上也是不一样,在洗碗的过程中,他们关注的程度要比以往都集中,对每一个步骤的进行也要比以往更清晰。这种主动投入,正是观察的本质体现,当中有个学生为了把涮碗的动作写仔细,在写草稿时,边写,边拿着纸巾和一个碗在模拟涮碗。所以她能写下“我把碗放在滴有洗洁精的洗碗盘里,左手大拇指抓住碗边,其余四个手指扣住碗底,右手拿起洗碗布,沿着碗边开始转动,妈妈说,饭碗的边比较难洗,我就多转几圈,这时候,左手还要配合好,碗才能转起来。”如果不是学生在观察的时候写作,在写作的时候观察,这些细节有怎能如此清楚呢?

我曾布置学生写《我的妈妈》,很多学生不会作细致客观的观察,只会写“我的妈妈很慈祥”、“我的妈妈很勤劳”、“我的妈妈很关心我”之类空洞的句子,到底如何慈祥,如何勤劳,怎样关心我,写不出来。相反,同样写《我的妈妈》,有个学生则善于用心观察,从日常生活的细致处观察妈妈。他发现——“妈妈吃饭很奇怪:我喜欢吃肉,妈妈‘喜欢’吃菜;我专挑少骨多肉的鱼腩肉吃,妈妈专挑多骨的鱼头鱼尾吃;我吃菜专挑最嫩的芯部吃,妈妈专挑较老的吃??”他带着疑问继续进行分析思考,终于知道妈妈这样做是为了将好吃的留给其他人吃,并非饮食喜好与众不同。这个学生就因为善于用心捕捉“妈妈吃饭”这一虽不显眼却平凡见伟大的生活小节,将妈妈写活了。我以这个浅显例子启导学生,使学生更理解细致观察的重要性,结果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经过这样分析之后,让学生再观察一次然后写《我的妈妈》,要观察生活中的妈妈,写生活中的妈妈。大部分学生都能通过自己的观察把平常的一些细节写了下来,令一些看到自己孩子习作的家长感动不已。

三、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事物的发展不是一成不变的,正因为如此,引导学生观察就不能有所限定,不同的事物选择不同的观察角度,即便是同一个事物,所处的位置不同,所观察的结果也不尽相同,我们正是要鼓励学生在观察时学会变换角度,引导学生观察事物时,除了要系统地感知事物的各个方面,还要变换观察点多层次地观察事物的各个方面和各种关系。“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看山如此,观察一个人、一件物、一件事也如此。正因为多角度、多层面的观察,才会更好地启发学生的思维,由此而让学生在不同角度得到不同的收获,这样才可以使他们的习作逐渐丰满起来,也不会因为长时间固定在一个观察点上,而忽略了其他方面的联系。教师在指导学生观察时,多引导学生变换观察的角度,整理好观察的顺序,才不至于出现“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困惑。

在教学中,我注意引导学生认识课文作者的观察方法:如《美丽的小兴安岭》作者通过各个时期的观察取得素材,从春、夏、秋、冬来描述小兴安岭不同的情景及其与在那里安居的动物之间的那份密不可分的感情。如《爬山虎的脚》,处处体现了作者对爬山虎长时间的,不同角度,不同层面的观察,才发现爬山虎的叶——“刚长出来的叶子是嫩红的,不几天叶子长大,就变成嫩绿的??叶尖一顺儿朝下??”。才发现爬山虎的脚——“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爬山虎的脚触着墙的时候,六七根细丝的头上就变成小圆片,巴住墙??”“爬山虎的脚要是没触着墙,不几天就萎了??”将不为人注意的爬山虎的脚描写得形象具体。又如《观潮》,作者既

留心了江潮不断变化的样子,又留心了江潮发出的声音,既观察了江潮的气势变化,又观察了观潮人群的情绪反应,把江潮写得有声有色,使读者如睹其景,如闻其声。

今年的春天来得较早,校园里的一些榕树急不可耐地换下了保留了一冬的黄金衣,一时间,在十来株榕树上就有了几个季节的变化,有的还在慢悠悠的卸妆,有的用力一抖把黄金衣全脱下,有的已经披上新一季的绿装了。这种难得的景象正是观察的好时机,我把学生领到校道上,给他们布置任务,在校园里隐藏着一个季节上的秘密,让他们通过自己的眼睛去寻找去发现,学生们抬头看着身边的榕树,马上心领神会,或是三五成群,或是单独行动,都来到榕树底下细细观察。学生围绕着这些不同季节装束的榕树,在观察中找寻榕树的变化,把不同表象综合一起,一篇一篇描写校园榕树的美文就从他们的笔尖下流淌出来。

对中年段的学生进行观察能力的培养,门槛不易太高,应按照学生年龄发展的特点按部就班地开展,在掌握了一定的观察步骤、方法、原则和注意点以后,还要让学生在平时的生活中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人人都有一定的观察能力,这种能力不是天生就有的,只有在不断的运用中才能得以提高。观察不仅可以汲取知识,而且知识在观察中活跃起来,就像钥匙常会锃亮发光。小学生养成了观察的习惯,就会细心地观察身边事物的发展变化、事态的发展,通过多看、多思、多记,获取习作材料,丰富写作内容。日积月累,心中有“粮”,上课不慌,习作时,就会得心应手,游刃有余了。

篇四:高考考场上快速打开作文思路的三把钥匙

高考考场上快速打开作文思路的三把钥匙

发布时间:2007-12-21 15:53:36 来源:中国教育报

在考场上,拿到作文题,最怕的是打不开思路,大脑一片空白。笔者送给广大考生三把打开思路之门的金钥匙,并结合2007年部分省市的高考作文题说一说如何使用。

置换法。如果给的话题或标题的中心词比较虚,这时不妨用较为具体的词语来替换。这种打开思路的方法叫置换法。如江苏高考作文题“怀想天空”,“天空”可够虚的,这不要紧,根据对所给材料的把握置换一下即可。

“天空”可以是父母无边的爱,可以是老师博大的胸怀,可以是同学长久的帮助,还可以是远大的理想,等等。总而言之,其特点是明净、辽阔、深邃,引人遐思,令人神往。通过置换,“天空”也就具体了,自然也就能够以此为点继续扩展开去联想,寻找到更丰富的内容,以便于行文时所用。

再如上海高考作文题“必须跨过这道坎”,“坎”是什么?显然,这里是比喻,喻指障碍、困难、逆境、不幸、考验等。比如高考,对有的考生来说是一道不得不过的坎。高考是带有共性的坎,带有个性的坎也不少,比如遭遇疾病、遭遇他人的诬陷,等等,也都可以写,只要真正体验过,有深刻的感悟。一句话,用本体置换了喻体,也就打开了思路,这样,自然也就能够写出富有个性的感情充沛的好文章来了。

补充法。有时,命题人有意识地将标题或话题中相关词语的定语或宾语给省略了,其目的是为了给考生留下发挥的空间,这时,可以把其省略的定语或宾语给补出来。只要补出了定语或宾语,作文思路也就打开了。这种打开思路的方法,叫补充法。如山东高考作文题“时间不会使记忆风化”,细心一些,就会发现命题人把“时间不会使记忆风化”中“时间”、“记忆”的定语给省略了。

考生可以试着补出来。先给“记忆”补定语。是什么样的记忆呢?应该是能给人以启迪的,或给人以鞭策的,或给人以警醒的,一句话,就是有助于个人或民族、国家走向进步的记忆。比如2007年是香港回归祖国十周年,关于十年前香港回归的记忆;比如自己多年前身处逆境时老师、同学或朋友、家人给自己的帮助,可能是一句话,也可能是一个眼神,等等。

再给“时间”补定语。可以把“时间”置换为“日子”,再补。这样,就有了在歌舞升平的日子里,在血雨腥风的日子里,在无所事事的日子里,在艰苦奋斗的日子里,在寂寞难耐的日子里,在春风得意的日子里,等等。试着给“时间”、“记忆”补定语,就会知道命题人确实给考生留下了广阔的发挥空间。

再如福建高考作文题“季节”,写什么呢?可以写春夏秋冬四季,与这四季有关的故事该有多少啊!如果感觉这么写太俗了,那么也可空灵一些,这就是把季节看成一个比喻的喻体,如此,考生知道青少年正处在人生的春季,还有人正处在丰收的秋季,还有人已经步入人生的冬季。明白了这些,再构思与季节有关的故事,或者是确定一个中心论点展开议论,都可以。

“季节”就两个字,且是一个名词。可以尝试着给其添补定语,比如丰收的季节、希望的季节、美好的季节、痛苦的季节、悲哀的季节,等等。有了定语,也就具体了许多,写什么自然也就一目了然了。

扩展法。有时,命题人在材料中用了省略号,或在标题或话题中使用了具有多义的词语,这时,就可以将省略的内容在材料的提示下通过扩展加以补充,将多义的词语在基本义的基础上扩展补出其比喻义、引申义等,从而打开作文思路,这种方法叫扩展法。如广东高考作文题“传递”,“传递”是一动词,考生可以把其所带的宾语补出来。看所给材料,知道“传递”的宾语可以是技艺、经验、思想、感情等。“传递”有了宾语,题目也就具体了,再写也就容易了。只要考生在写作时把重点放在“传递”上即可。

在所给材料中,命题人用了省略号,可以沿着命题人的思路展开联想,通过扩展的方法将省略的内容补出来,以进一步打开思路。一补,就知道可以是理想、信念、传统,等等。瞬间,“传递”就有了这么多的宾语,考生总该有熟悉的、能够把握的,这样,写好“传递”这个话题又有何难?

再如安徽高考作文题“提篮春光看妈妈”,“春光”,显然是指成绩、喜悦、爱意等。用这些词将其一置换,也就变具体了,容易把握了。“妈妈”可以是指生身母亲,也可以是指我们的祖国,还可以是指待如妈妈般的人,比如老师,等等。这么一扩展,取材范围也就宽了。

另外,“提篮春光看妈妈”语言极其优美,这就暗示考生以此为题所写的文章,其语言风格应该和标题一致。最后需要指出的是,这三种方法更多的情况下是综合运用。这一点,还需要考生在实际运用三种方法时加以注意。

《中国教育报》2007年12月5日第8版

篇五:打开高考作文思路的三把钥匙

打开高考作文思路的三把钥匙

在考场上,拿到作文题,最怕的是打不开思路,大脑一片空白。笔者送给广大考生三把打开思路之门的金钥匙,并结合2007年部分省市的高考作文题说一说如何使用。

置换法。如果给的话题或标题的中心词比较虚,这时不妨用较为具体的词语来替换。这种打开思路的方法叫置换法。如江苏高考作文题“怀想天空”,“天空”可够虚的,这不要紧,根据对所给材料的把握置换一下即可。

“天空”可以是父母无边的爱,可以是老师博大的胸怀,可以是同学长久的帮助,还可以是远大的理想,等等。总而言之,其特点是明净、辽阔、深邃,引人遐思,令人神往。通过置换,“天空”也就具体了,自然也就能够以此为点继续扩展开去联想,寻找到更丰富的内容,以便于行文时所用。

再如上海高考作文题“必须跨过这道坎”,“坎”是什么?显然,这里是比喻,喻指障碍、困难、逆境、不幸、考验等。比如高考,对有的考生来说是一道不得不过的坎。高考是带有共性的坎,带有个性的坎也不少,比如遭遇疾病、遭遇他人的诬陷,等等,也都可以写,只要真正体验过,有深刻的感悟。一句话,用本体置换了喻体,也就打开了思路,这样,自然也就能够写出富有个性的感情充沛的好文章来了。

补充法。有时,命题人有意识地将标题或话题中相关词语的定语或宾语给省略了,其目的是为了给考生留下发挥的空间,这时,可以把其省略的定语或宾语给补出来。只要补出了定语或宾语,作文思路也就打开了。这种打开思路方法的,叫补充法。如山东高考作文题“时间不会使记忆风化”,细心一些,就会发现命题人把“时间不会使记忆风化”中“时间”、“记忆”的定语给省略了。

考生可以试着补出来。先给“记忆”补定语。是什么样的记忆呢?应该是能给人以启迪的,或给人以鞭策的,或给人以警醒的,一句话,就是有助于个人或民族、国家走向进步的记忆。比如2007年是香港回归祖国十周年,关于十年前香港回归的记忆;比如自己多年前身处逆境时老师、同学或朋友、家人给自己的帮助,可能是一句话,也可能是一个眼神,等等。

再给“时间”补定语。可以把“时间”置换为“日子”,再补。这样,就有了在歌舞升平的日子里,在血雨腥风的日子里,在无所事事的日子里,在艰苦奋斗的日子里,在寂寞难耐的日子里,在春风得意的日子里,等等。试着给“时间”、“记忆”补定语,就会知道命题人确实给考生留下了广阔的发挥空间。

再如福建高考作文题“季节”,写什么呢?可以写春夏秋冬四季,与这四季有关的故事该有多少啊!如果感觉这么写太俗了,那么也可空灵一些,这就是把季节看成一个比喻的喻体,如此,考生知道青少年正处在人生的春季,还

有人正处在丰收的秋季,还有人已经步入人生的冬季。明白了这些,再构思与季节有关的故事,或者是确定一个中心论点展开议论,都可以。

“季节”就两个字,且是一个名词。可以尝试着给其添补定语,比如丰收的季节、希望的季节、美好的季节、痛苦的季节、悲哀的季节,等等。有了定语,也就具体了许多,写什么自然也就一目了然了。

扩展法。有时,命题人在材料中用了省略号,或在标题或话题中使用了具有多义的词语,这时,就可以将省略的内容在材料的提示下通过扩展加以补充,将多义的词语在基本义的基础上扩展补出其比喻义、引申义等,从而打开作文思路,这种方法叫扩展法。如广东高考作文题“传递”,“传递”是一动词,考生可以把其所带的宾语补出来。看所给材料,知道“传递”的宾语可以是技艺、经验、思想、感情等。“传递”有了宾语,题目也就具体了,再写也就容易了。只要考生在写作时把重点放在“传递”上即可。

在所给材料中,命题人用了省略号,可以沿着命题人的思路展开联想,通过扩展的方法将省略的内容补出来,以进一步打开思路。一补,就知道可以是理想、信念、传统,等等。瞬间,“传递”就有了这么多的宾语,考生总该有熟悉的、能够把握的,这样,写好“传递”这个话题又有何难?

再如安徽高考作文题“提篮春光看妈妈”,“春光”,显然是指成绩、喜悦、爱意等。用这些词将其一置换,也就变具体了,容易把握了。“妈妈”可以是指生身母亲,也可以是指我们的祖国,还可以是指待如妈妈般的人,比如老师,等等。这么一扩展,取材范围也就宽了。

打开世界的钥匙作文

另外,“提篮春光看妈妈”语言极其优美,这就暗示考生以此为题所写文章的,其语言风格应该和标题一致。最后需要指出的是,这三种方法更多的情况下是综合运用。这一点,还需要考生在实际运用三种方法时加以注意。

体裁作文